陇剧策划

发布时间:2023-3-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陇剧策划

目录一. 项目背景 ................................... 3二.陇剧的发展历程............................... 4三.行当流派 .................................... 6四.陇剧表演特色元素............................. 8五.陇剧独特艺术 ............................... 10(一)陇剧在表演程式上既有一定的表现因素又有一定的写实因素 ......................................... 11(二)表演形式上有很多皮影的动作,风格独特鲜明.. 12(三)音乐突出地域特色.......................... 13(四)陇剧在服饰、化妆等舞美方面也突破传统,具有自己明显的特色 ..................................... 14(五)陇剧艺术渗透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洋溢着现代文明意识和进步思想 ...................................... [收起]
[展开]
陇剧策划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陇 剧

第2页

目录

一. 项目背景 ................................... 3

二.陇剧的发展历程............................... 4

三.行当流派 .................................... 6

四.陇剧表演特色元素............................. 8

五.陇剧独特艺术 ............................... 10

(一)陇剧在表演程式上既有一定的表现因素又有一定的写

实因素 ......................................... 11

(二)表演形式上有很多皮影的动作,风格独特鲜明.. 12

(三)音乐突出地域特色.......................... 13

(四)陇剧在服饰、化妆等舞美方面也突破传统,具有自己

明显的特色 ..................................... 14

(五)陇剧艺术渗透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洋溢着现代文明意

识和进步思想 ................................... 15

六.陇剧创意方式的探究.......................... 16

(一)IP 形象的设计 ............................. 16

(二)陇剧特色元素在日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17

七.创做的主要方法.............................. 17

(一)戏剧中“意”与“象”的创意思维转化........ 17

(二)戏剧中取“象”仿“意”.................... 18

(三)戏剧中离“象”兴“意”.................... 18

第3页

一.项目背景

我国戏曲是集文学、舞蹈、音乐、杂技、武术等于一体

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蕴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及

思维方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方言为基

础的地方戏曲更是一定区域、一定历史条件下区域文化生态

的反映及特定的民众精神娱乐的重要方式和需求。但是随着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思潮和新型文化

娱乐形式的冲击,这种无形的民俗文化遗产却呈现出一种日

渐衰微的态势。据有关资料表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文字

记载和演出活动的剧种尚有 394 个,如今还在舞台上的剧种

却只有 100 多个,大众比较了解的就只有 50 个左右了[1][。“保

护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权利和义务”,要保护地方戏曲就必

须增强人们的戏曲知识,有针对性地普及一些戏曲基本知识,

提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戏曲的爱好和参与程度以培育地

方戏曲市场的生态基础。

陇剧是甘肃独有的地方戏曲,在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建设

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期,将之打造成甘肃品牌形

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从文化渊源、融合

生成、艺术成就及魅力特点等方面对陇剧进行较全面的创新,

这也有助于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陇剧进而喜爱且自觉传承陇

剧这一艺术,使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及和谐社会

建设中更好的发挥她独有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市场价值。

第4页

二.陇剧的发展历程

陇剧的古老源于她的道情皮影元素,而 她 的年青则是

因为她自诞生至今才走过55个春秋。1945年,在陕甘宁边 区,

遵照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对于过去时代的文艺形

式,我们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了

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务的东西了”

这一精神指示,当时的陇东剧团就利用“道情”戏音乐在街

头剧宣传中作过清唱演出,这是道情戏反映现实,服务革命

的开始。1952 年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方针

指导下,当时的甘肃省戏曲剧院搜集整理过“道情”戏曲音

乐,出版了《陇东道情》一 书。1953 年4月,“道情”音

乐以清唱形式出现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

会 上,深受观众欢迎。1957 年,在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

会演上,“道情”剧进一步以化装演唱形式参加,受到了中

央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了做好这一剧种发掘整理工作的肯定

与鼓励。1958 年在党 的 文 艺 方 针“百 花 齐 放,百 家

针鸣”的鼓舞 下,道 情 剧 进 一 步 由 皮 影 变 为 真

人 扮演,在陕甘宁青新(自治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

第一次以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出现。此后,陇东道情皮影戏

在新中国老一辈艺术家不断学习、继承、借鉴的基础上,经

整理、探索、研究创新出了一套自己的舞台表演形式和艺术

风格,并根据明代戏曲《渔家乐传奇》开始改编排演《枫洛

第5页

池》这一古典大剧,献礼国庆 10 周 年。1959 年9月此剧在

首都演出大获成功,演出结束后,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国

家 领 导人接见剧组演员。周总理非常高兴,于当晚邀请剧

组吃饺子时说:“甘肃为陇,把道情剧改作陇剧,你们看怎

么样?”1960 年 1 月,在戏曲界人士据周总理这一提示的建

议下,甘肃省政府把这种被新中国老一辈艺术家创新改良后

的“陇东道情”正式改名为“陇剧”,并成立“甘肃省陇剧

团”,陇剧作为甘肃新生且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结束了甘

肃没有自己的地方戏的历史,从此在陇原大地生根开花,不

断发展。这支陇上艺术奇葩自立足中国戏曲舞台后,五十多

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59 年,开山之作《枫洛池》轰动

京城,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此剧足迹先后遍及20多

个省市自治区,走遍陇原大地的基层、厂矿、学校和军营。

据不完 全统计,自创作至今已经演出了 3600 多 场,并 于

1995 年入选由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华戏曲集锦。其

音乐也荣获第三届全国戏曲音乐“孔三传开拓奖”。更重要

的是在此后短短的半个世纪里,陇剧共先后移植、创作了《敦

煌魂》《五女拜寿》《穆桂英休夫》《死水微澜》《官鹅情

歌》等大中型历史剧 120 多部,《胡杨河》《黄花情》《燕

河风波》《苦乐村官》等大中型现代戏 80 多部。折子戏、

小品小戏各约 100 多出,可谓硕果灿然,90 年代《天下第一

鼓》鼓震香港。新世纪,有“中国西部《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6页

美誉的大型民族历史剧《官鹅情歌》、现代轻喜剧《苦乐村

官》两出大戏又荣登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苦乐村官》还获得了“文华奖”。尤其是《官》剧的上演

不仅标志着陇剧的成熟,而且也为美丽的官鹅沟增添了丰富

浪漫的人文色彩。陇剧也于 2006 年成功入选首 批 国 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短短的五十几年里,陇剧从道

情戏衍变发展为被广大群众接受且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的

甘肃地方戏曲代表剧种,并取得辉煌业绩,其艺术成就及独

特魅力不能不让人叹服。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许多人甚至包

括一些有关陇剧的论述,认为陇东道情就是陇剧,其实二者

有渊源但又有很大差异:前者是道情小调,皮影表演,后者

是新兴舞台大剧种,在音乐、表演、唱腔、舞美上都有着自

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三.行当流派

陇剧原无脚色行当,是由影人的不同造型,标示行当的

不同,因此,陇剧上舞台后,不像其它大剧种有自己的脚色

行当传统可继承,而是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经过边实践、

边摸索、边研究,逐渐创立了自己剧种的脚色行当。目前,

陇剧的主要行当有(均以粉底定妆,勾画丑脸妆扮):

生行:包括小生、须生、老生;

旦行:包括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等;

第7页

净行:分大妆与二净两行;

丑行:分官衣丑、公子丑与小丑等

陇剧脚色行当的来源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参照、模仿陇东道情皮影人的人物造型与皮影表演动

作,创立了大体的行当分类和特性。

2.陇剧搬上舞台后,除少量改编演出了道情原有的传统

剧目外,大量演出的剧目是移植其它剧种的,如萧仙戏、京

剧、越剧、昆曲、川剧等。在排练这些剧目时,多参照原剧

种的行当,相对应的设置陇剧的行当,并吸收、融化那些剧

种行当的表演身段,充实、丰富陇剧的行当。

3.根据新创作剧目的内容、剧中人物的不同类型、身份、

年龄、性格等,参照一般戏曲脚色行当的规范,设置较为适

合或接近的行当来表演。如陇剧第一出戏《枫洛池》的脚色

行当,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将简人同设计为小生,杜若义设

计为武生,邬飞霞、马瑶草设计为小旦,牛贵设计为官衣丑,

梁冀设计为大花脸。

4.在陇剧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现和突出陇剧这一地方

剧的特色,根据陇剧音乐细腻、优雅、缠绵、抒情的特色,

决定了以发展“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在表演上以

“三小”为中心。因此,在行当的建立上,确立了以“三小”为

主兼顾其它的脚色行当体制。在“三小”行当的创建中,除了

选择其他剧种(主要是越剧、川剧、京剧等)有关这些行当的

第8页

表演适合陇剧需要的程式以外,着重从民间艺术,特别是陇

东秧歌、社火等表演中,提炼、规范、创造出陇剧“三小”行

当的表演程式,如“地游子步”、“风摆柳步”等等。

四.陇剧表演特色元素

序号 类别 介绍

1 动作

陇剧表演艺术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

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

界。陇剧表演动作吸收了部分皮影的侧身

造型,如侍卫警戒多用大侧身剪影姿势,

特别是啼哭动作更为别致,人物左袖垂

射,右手以袖掩面,大侧身晃动腰肢,前

俯后摇,抽搐而泣。舞台美术借鉴皮影镂

空、彩绘、装饰手法及旦角高髻燕尾头饰

等,形成独特风格。

2 舞美

舞台美术方面,较有特点的有如下几

点:一、旦角化装舍弃了传统的大包头造

型,以皮影人的高髻燕尾为基本式样,又

仿照敦煌壁画中唐代妇女的发式,加以糅

合,设计出单髻、双髻、弯髻、环髻等多

种独特的燕尾发髻式样,前贴鬃角,后拖

伞辫,大体接近古代妇女的化妆扮相。二、

第9页

服装摆脱了戏曲传统风格,重新设计了花

纹式样,打破了蟒、帔盘龙舞凤格局。图

案富变化,款式重大方,色彩尚雅洁。裙

子、箭衣、开路等均以素净绣边为主,不

取满身花团锦簇章法。靠、铠等则以庙塑

神像装束为蓝本,大体和秦兵马俑衣甲相

类似。三、布景和道具保留了皮影砌末的

风格,使用夸张的技法,为剧情服务。

3 音乐

陇剧音乐属于板腔体式,分\"伤音\"和\"花

音\"两大类,伤音曲调深沉委婉,适于抒

发哀怨的情感,因此又称\"苦音\"或\"哭音

\";花音曲调活泼跳跃,善于表达喜悦的

情感,故又称\"欢音\"。陇剧唱腔没有严格

的节拍,比较自由明快,说唱性较强。弹

板是陇剧音乐的主要板式之一,板头、大

过门规整、四方,唱腔由多种节拍型混合

组成,有特定规律。小过门的第一拍,一

般都重叠在唱句的末尾一字上。弹板簧舒

展、流畅、优美动听,最有特色。速度一

般是中速,稍慢,更适于抒情和叙事。飞

板唱腔和弹板有共同之处,也是由多种节

拍型有规律的进行。小过门的第一拍重叠

第10页

在唱句的最后一个字上。\"簧\"简短而有特

色。飞板的速度稍快,唱腔更富于说唱、

叙事性。伴奏乐器,管弦乐有四胡、二胡、

琵琶、扬琴、笛子、唢呐等;打击乐有渔

鼓、简板、水梆子、大罗、小锣、大擦、

铰子、堂鼓、战鼓、板鼓、牙子等。

4 演唱方式

陇剧的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流

畅,节奏明快,近似说唱。曲调尾首的拖

腔叫做簧,唱时称嘛簧,嘛簧悠长婉转,

韵味浓厚,富有地方色彩,它是构成陇剧

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陇剧使用的乐

器也有较大的发展,增加了琵琶、二胡、

笙、板胡、扬琴、提琴和一些铜管、木管

乐器,丰富了陇剧音乐的表现力。

五.陇剧独特艺术

陇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中国戏曲艺术

的一般特征,但又因陇剧是由皮影戏陇东道情发展而成,因

此她比起古老的秦腔、京剧、豫剧等这些影响力较大的剧种

而言,尽管同是戏曲,但在内容和形式的表现上却又有很大

不同[2]:

第11页

(一)陇剧在表演程式上既有一定的表现因素又有一定

的写实因素

因为陇剧是由皮影戏改编而来,因此戏曲的表演程式对

于陇剧而言,就相对较少。陇剧是以剧目的思想和情感内容

取胜的。这样陇剧因受戏曲程式的限制较少,所以表现现代

生活的剧目相比于京剧、秦腔、豫剧来说就比较容易,演出

的比重相对于传统戏来说也就多一些。但陇剧同时也博采众

长,广为吸收借鉴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陇剧中有许多表演

手段都是从京剧、秦腔等传统剧的表演程式中借鉴而来的。

不仅如此,陇剧还从民间舞蹈、秧歌的基本程式方面大量借

鉴,并以皮影程式动作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步法、身 段 特

色。在表演上,也吸收了话剧表现人物内心的理念,在必要

时也将程式的动作加以变更,以求更好地塑造人物。如其开

山之作《枫洛池》中的“风摆柳”“地游子步”等表演身段,

“渔鼓”“水帮子”的悦耳伴奏,悠扬的“嘛簧”帮腔,梁

冀、牛贵的脸谱造型等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陇剧还把

民间鼓乐“太平鼓”搬上了舞台,获得文华新剧目奖和文华

导演奖的《天下第一鼓》中,太平鼓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很

深的印象。剧中导演发挥了太平鼓的艺术优势,恰到好处的

将鼓舞、鼓技表演用到剧情中,并且由鼓乐击出了剧中人物

的心理节奏、剧情节奏,人物的喜怒哀怨及豪迈激越无不从

鼓音的轻重、弱强和速度变化中传递出来。如“孝子鼓祭”

第12页

一场戏中,观众就能从极具浓烈感情色彩的鼓舞中感受到杨

大顺丧父的悲哀以及他不能进鼓场的痛苦和反思,令人鼻酸

眼热。还有《官鹅情歌》中采用比兴手法的民歌式的语言风

格及民族舞蹈和民俗活动场景,使该剧既有歌舞特色,又保

持了戏曲风格,如第一场戏的单皮鼓舞,第二场戏的口弦舞,

第三场中羌笛,第四场戏中的绑绳舞等,让人赏心悦目,既

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赏与喜爱,又有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格。

这种在有利于自己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上择各家之长于一

身的做法,也是陇剧表演取得成绩并不断走向成熟的途径之

一。

(二)表演形式上有很多皮影的动作,风格独特鲜明

陇剧表演中演员的身段极像皮影戏表演中的“影人”,这

也是陇剧之所以从民间小调发展成大型地方戏曲剧种,并且

深受观众喜爱、认可的重要原因。陇剧创作之初,艺术家在

反复观看、研究皮影戏之后,捉摸出道情音乐的节奏,有很

大一部分与秧歌舞中快四步和慢三步非常吻合,而侧身摇晃

时显得格外优美俏丽的皮影人物动作激发了他们的灵感,于

是经不断切磋实践,老一辈艺术家们把这些元素揉和在一

起独创出了 “风摆柳秧歌步”,即用秧歌步前进时,每走三步

上身就模仿皮影戏动作向前后作微摇摆一次,如轻风摆柳一

般,婀娜妩媚。模仿皮影戏动作的还有“侧身摆”和“地游子步”,

第13页

“侧身摆”是在舞台上演员呈侧面站立,双手前高后低,或两

手前后伸缩,或双手上下交替摆动,或一手摆动侧身拭泪、

请安、跪拜等;“地游子步”是演员在走圆场时先坐腰后提身,

脚尖着地稍一停顿,用碎步走S形,身形在转弯时随之变化

起伏、可进可退;还有睡式,也是坐在椅子上,上身模仿皮

影戏从右向左成圆圈状微微摇摆。可以说这些独特的表演程

式构成了陇剧鲜明的艺术特色,增强了陇剧的观赏性。

(三)音乐突出地域特色

陇剧音乐是在道情的基础上,借鉴秦腔、眉户等剧种的

表现手法,兼收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陇胡、渔鼓、水

梆子、尖板、唢呐等是陇剧音乐的主要伴奏器乐,尤其是渔

鼓,是陇剧中独有的。其唱腔为板腔体,系梆子腔,有明快

爽朗的“花音”和深沉忧伤的“伤音”两类不同腔调,分别表现

喜悦激昂和悲伤愤怒的思想感情。此外,在保持和发扬道情

唱腔的基础上,又创新出了紧板、慢板、散班、二流等板式,

演出时运用大量帮腔。其音乐曲调节奏明快,优美婉转,旋

律流畅动听。语言主要是醇厚的陇东乡音,念白用方言,给

人活泼亲切之感,演唱方式比较自由,曲调尾首有拖腔,唱

时悠长婉转,表演细腻,极具韵味,这就是陇剧音乐中最吸

引观众而富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演唱形式嘛簧。“嘛簧”正是陇

剧与其它剧种不同的音乐特征之一,这些“无词拖腔”虽不能

第14页

客观直白的表达感情,但是她优美动听的旋律却可以让观众

进入一种无“词”胜有“词”的境界,让人物感情的表达更能打

动人心。可以说陇剧既有中国西北戏曲的粗犷高亢,又有南

方戏曲的细腻婉转。

(四)陇剧在服饰、化妆等舞美方面也突破传统,具有

自己明显的特色

服装方面,分为旦、生两类。对传统戏曲古装中的蟒袍、

官衣、箭衣、男女褶子,在样式上据角色需要进行改革加工,

使演员穿起来伏贴,如旦角古装衣短裙长,袖子上宽下窄,

常在古装外面穿纱制坎肩及二裙;二裙长不过膝,这种改革

了传统大件戏服,尽量突出演员身材线条的设计,非常符合

时代审美特征。色彩也较之于传统戏古装丰富了很多。在化

妆方面,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及性格,采用了现实化妆手法,

比如在传统古式高发髻的基础上结合皮影造型创造出来的

独有的旦角发式,就彰显了陇剧人物造型的特色。陇剧小生

多穿道袍,帽子以飘带较长的学士巾为主。陇剧旦角头饰造

型呈燕尾状,戴各种形式的发髻(称冠冠),不贴鬓,这也

是陇剧的独特风格。

第15页

(五)陇剧艺术渗透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洋溢着现代文

明意识和进步思想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传承模式是学生在科班中从师父

那里由唱、做、念、打等一招一式学起,包括了解剧情、解

读剧本等,直到能掌握多出戏本并能随时自如演出时才算出

科。因此,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不易见出导演艺术,演

员对剧本有很大的主动权,这样在一出戏中导演权威就很难

建立。而陇剧却不同,由于它是由真人代替影人表演发展创

新而来,基本不受原有表演程式的限制,因此它从一开始就

确立了导演制,也就是说每一部陇剧都离不了导演,都必须

由导演来执导进行排练、上演。导演制的确定,无论是在刻

画人物上,还是在演出的完整性上都对陇剧艺术的发展起到

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陇剧比之传统戏种更善于刻画突

出人物性格,表现时代气息,传播现代文明意识和进步思想。

比如创作于九十年代的《胡杨河》就是以胡杨精神为喻的一

曲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的赞歌,剧作塑造了一群在改革大潮

中立志于发展农村科技产业的时代新人;《黄花情》以农村

姑娘黄花的爱情为线索,展示了剧中人物在不同时代的命运

浮沉及追求,反映了西部人精神层面的觉悟与升华,是一出

揭示科学价值观与迷信愚昧思想激烈碰撞的悲喜剧,极具艺

术感染力;《陇东娃》塑造了一位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孝

敬父辈、敢于同困难斗争的陇原少年,也讴歌了帮贫济困的

第16页

社会优良传统。《官鹅情歌》通过一对氐、羌族青年男女官

珠与鹅嫚的爱恨情仇表达了民族和解、民族团结的时代主旋

律;《苦乐村官》则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民在扶贫政策支持下

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生活的轻喜剧,剧作幽默风趣,引人

深思,即在建设美丽家园时如何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具有

鲜明的时代主题色彩。陇剧艺术既能继承传统又具现代表演

艺术,同时又能传播时代精神,这是她能立足并盛开于祖国

地方戏曲百花园中的重要原因。

六.陇剧创意方式的探究

甘肃陇剧内涵丰富、体系宏大,其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

富含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美学。在戏曲韵律、戏剧故事和艺术

形象上大胆吸收各类艺术形式,博取众家之长并融合地区特

色而自成体系,以甘肃陇剧作为文创基础,具有非常大的可

行性。

(一)IP 形象的设计

将陇剧戏曲系列角色形象,进行手绘和美工设计,搭配

丰富而饱满的色彩填充,凸显传统的戏曲的角色特点,通过

Q 版形象塑造给大众展示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体验与精神

满足的双重刺激会给大众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突显中华文

化精华之所在。

第17页

(二)陇剧特色元素在日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甘肃陇剧文化中富含中华传统美学和甘肃地区特色的

艺术美学,是非常好的设计灵感源泉。以陇剧艺术美学为设

计基调,将传统美学应用到日常用品的设计中去,与普通消

费者“亲密接触”,让陇剧文化随着日常用品走进千家万户,

这才是对传统美学的真正传承。随着我国人民经济水平不断

提升,人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精神文化消费”占重变大,文

化服务消费市场份额稳步增长,文创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断

提升。具备传统文化美学的设计为日常用品增加了消费吸引

力,例如具有陇剧文化创意的饰品、雨伞、衣物、包包、扇

子等等,都是可以开发的文创产品。

七.创做的主要方法

“意”与“象”的创意设计方法,意”即是“内在心意”

源于内心,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则是“外在物像”,

客观存在,是“意”的寄托物,基于对概念的界定和传统意

象理论的研究,探索“意” 与“象”之间的转化路径,并

结合在创新创作过程中,形成了新的视角和概念[3]。

(一)戏剧中“意”与“象”的创意思维转化

戏曲有着极为重要的思想内涵和形式表达,意象是我国

传统文化思想范畴,有着独特的表达方法和感知过程,而因

第18页

此借助相关的意象方法论,从“意”与“象”,即内在感知、思

想、情感等的方面与外在形式表现方面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

进行研究是更为合理的。由于中国戏曲本是意象戏剧,故从

“意”与“象”的思维角度对戏曲文化内容的进行创意设计是更

具先锋意义和探索性的,并有益于戏曲传承和当代设计创作

的多元发展。

(二)戏剧中取“象”仿“意”

取“象”仿意,指的是抽取原生物象的具体“象”,并通过

解构重组等创作新的“象”而再现原生物所含的“意”的创作手

法。其中“象”可为全部戏剧的“象”,也可为戏剧局部的“象”,

亦或是轮廓、色彩、质感等物的要素抽取,但皆为具体存在

的“象”,通过将这些“象”以设计创作思维提取和创作再现,

产生了仿“意”的目的。

(三)戏剧中离“象”兴“意”

离“象”是抽离戏剧之“象”后,运用创作联想思维改造并

在一定程度上呼应客体之“意”的艺术创作。起重要的特点是

在于无法观察到戏剧“象”的具体形式,更多的是主观思维中

对“意”的联想创造,以达到“得意忘象”的创作目的。

离“象”兴“意”是以“意”为主体的创作,从内涵的呼应维

度和“意”的连接创新中赋予创作者和观者的内心情感和无限

第19页

想象空间。如戏曲服装中丝绸材质的“水袖”,多为戏曲中旦

角服制,在戏曲演绎中形成独特的美感。水袖是离“象”兴“意”

的典型案例,其并未以水以物质之“象”作为表现,而是以服

装形制的袖子为具体之“象”,但其却表达和再现了——水的

流动之“意”、婉转之“意”,水流磅礴之“意”

【参考文献】

【1】孟宪玲.地方戏曲为什么离我们越来越远[N].中

国民族报,2004.06.18(5).

【2】豆萍.陇剧的渊源及艺术魅力探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6)

【3】余凌风. 中国戏曲中“意”与“象”在丝绸服装上的

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 2022.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