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1
2/ 21目录黄河流域人类活动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系...................................................................................3白雪..................................................................................................................................................3基于区域综合承载力的沙漠化逆转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4陈勇,李蒙龙,钟浩强...................................................................................................................4森林是消耗水还是涵养水?陕西黑河流域森林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对比分析......................................................................................................................................................5吴琼;Jia Yang;宋进喜;孙昊田;王辉源;邢璐通..................................................................5数字经济赋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6陈勇,钟浩强,李蒙龙...................................................................................................................6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多类型关系及其驱动因素...............................................7刘迪,,郭琳,陈海,史琴琴,吴孔森,................................................................................7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山东省农田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8毛挥然,任丹丹,马庆涛,王梁...................................................................................................8基于“格局-服务-灾害”的生态脆弱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以宁夏盐池县为例....................9黄玺铭,陈勇,李森,李蒙龙,钟浩强.......................................................................................9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否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降低?以黄河流域为例.........................10张佰发............................................................................................................................................10黄河上游甘青段生态环境质量及驱动因素分析.........................................................................11李易璟,童华丽.............................................................................................................................11Holocene extreme flood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Yellow River: A review based on slackwater deposits........................................................................................................12高文华,李开封,苗晓东,周亮.................................................................................................12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时空异质性及组态提升路径研究.................................................13赵巧艳,周霖,任敏敏.................................................................................................................13环境适应性视角下黄河流域山西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过程与机制研究.............................14佘玉欣,薛涛,贾灵娟,陈希.....................................................................................................14黄河干流甘肃段农村生态环境综合特征分析.............................................................................15龚大鑫,王子鸣,田野.................................................................................................................15陕西省饲草产业的竞争态格局、演变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研究.........................................16王娅................................................................................................................................................16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17任梅,李冰仪,孔雯.....................................................................................................................17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及驱动机制研究.................................18邬超,邵秀英.................................................................................................................................18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多尺度视角的优先保护战略以太行山为例.........................................19徐目超,郭灵辉,张洋,闫静静,高江波,张合兵,邹友峰,胡杨.....................................19黄河流域甘肃段粮食生产全周期碳收支测度及分区.................................................................20羊丽,杨清.....................................................................................................................................20
3/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人类活动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系白雪山西师范大学摘要: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引起地表温度的剧烈变化,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本研究综合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采用最大信息系数、四象限模型以及XGBoost-Shap模型,探究2000-2020年黄河流域人类活动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20002020年,随着人类活动和地表温度的增加,黄河流域的人类活动与地表温度静态关系呈正相关且持续增强,动态关系呈现为冲突发展,协调区域与冲突区域的比例由1:4变为1:2,冲突程度降低。其中,仅源区冲突程度显著降低,由1:2变为5:1,而上游和下游冲突程度大幅度加深。影响黄河流域的人类活动与地表温度关系的关键因子为植被覆盖度、坡度、降水和蒸散发。各子流域中,关键因子与黄河流域整体基本一致,但存在具有区域特征的因子。本研究对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人类活动;地表温度;黄河流域;时空关系;影响因素
4/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区域综合承载力的沙漠化逆转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陈勇,李蒙龙,钟浩强浙江科技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摘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针对沙漠化逆转区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协同增效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突破传统承载力研究的单向约束范式,创新提出融合\"生态限制\"与\"比较优势\"的双维区域综合承载力理论框架。通过构建生态基底约束、产业适配潜力、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设计承载力与产业布局的三次耦合分析模型:首次耦合聚焦三次产业分别指向下的生态承载适配状态,二次耦合侧重不同适配融合下的产业空间差异,三次耦合致力于寻找具体细分产业下的适宜布局。以宁夏盐池县为实证对象,研究发现:1)研究区三次产业指向的空间适配性受承载要素的累积影响,整体呈小集中、大分散的干旱区典型格局;2)不同产业指向、不同约束条件耦合下产业空间呈现多宜性;3)微观耦合表明承载要素可作为连接产业与空间的纽带,以承载力引导实现具体产业的空间布局。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区产业生态化转型提供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的规划范式。关键词:综合承载力;产业布局;沙漠化逆转区
5/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森林是消耗水还是涵养水?陕西黑河流域森林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对比分析吴琼;Jia Yang;宋进喜;孙昊田;王辉源;邢璐通西安科技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西北大学摘要:水源涵养作为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之一,对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然而,受环境因素影响,森林是否能够涵养更多的水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为此,本研究基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过程,系统比较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源涵养量和水源涵养能力。首先,基于SWAT+gwflow模型模拟的地下水通量,提出了一个新的水源涵养计算方程。随后,利用该方程对森林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包括果园、农田、草地和城市区域)的水源涵养量进行了比较,并通过情景模拟抵消气候、地形和土壤属性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揭示森林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在水源涵养能力上的本征差异。最后,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水源涵养与供水、土壤保持、径流调节和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或协同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环境因素影响下,森林的水源涵养量高于果园、农田、草地和城市区域。然而,在抵消外部环境因素作用后,森林表现出最低的水源涵养能力,低于农田(+0.36 mm/a)、果园(+0.87 mm/a)和草地(+0.97 mm/a)。这一变化表明,森林的水源涵养量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高主要受环境因素驱动—森林所在的区域降水量更高。进一步分析发现,蒸散发是导致森林与其他土地覆被类型水源涵养能力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此外,案例研究还揭示了水源涵养与供水、土壤保持、径流调节和气候调节等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这些发现对于系统理解森林与水源涵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与森林管理策略提供决策依据,以提升水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的整体效益。本研究不仅为森林水文效应的科学评估提供了新方法,也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关键词:水源涵养能力;森林;SWAT+gwflow
6/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陈勇,钟浩强,李蒙龙浙江科技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摘要:新常态下,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采用熵值法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提出一种包含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超效率SBM模型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基于2010-2022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北方农牧交错带数字经济差距明显,呈现“东部>西部”的空间分布特咋。(2)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提升,在考虑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分区域回归表明,数字经济对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3)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和深化市场化程度间接提升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因此政府应结合区域发展特点推动数字经济的协调发发展,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红利,继续通过资源配置优化、深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市场机制,制定差异化市场策略,以更加有效的方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而破解生态脆弱地区生态-贫困陷阱,为区域绿色振兴提供新动能。关键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字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价值转化效率;因果关系
7/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多类型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刘迪,,郭琳,陈海,史琴琴,吴孔森,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南省太行山文化与旅游研究院,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山西财经大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院摘要:厘清黄河流域ES与居民福祉的多类型关系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河南段)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三种方法测度20002022年ES和居民福祉多类型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三类关系内在驱动因素的差异,进而在分区基础上提出差异化空间治理方案。研究表明:(1)研究区ESV呈小幅波动下降,空间上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居民福祉由0.40上升到0.49,在空间上呈现三核驱动、两翼滞后的空间格局,区域差异逐渐缩小。(2)研究区ESV福祉空间关联由显著正向空间集聚逐渐转为随机分布,主要空间聚类模式为低—低聚类,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耦合协调性逐渐提升,空间格局与ESV类似;相对发展状态存在非均衡性,逐步向良性互动方向演进。(3)研究区ESV福祉多类型关系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地形起伏度在三种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他因素则各有侧重。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居民福祉;关系类型;随机森林;黄河流域
8/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山东省农田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毛挥然,任丹丹,马庆涛,王梁临沂大学,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农业干旱遥感监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农田作为重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其低碳转型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已有的研究中,多基于国家或省级宏观因素分析农田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侧重宏观驱动因素分析,如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效率及产业结构等方面,而缺少对于县域尺度长期动态演变的分析以及农田尺度(如农资投入、种植结构等)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山东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与农业经济强省,其农田碳排放总量与强度长期位居全国前列。本研究基于统计数据和IPCC碳排放系数法估算和分析了19902020年不同尺度(县域、市域、省域)山东省农田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种植结构、农资投入、种植规模等不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对农田碳排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1990-2020山东省农田碳排放整体出现了先增后降的“倒U”型变化;鲁西北、鲁南以及鲁东地区因种植结构差异性较大展现出“西低东高”的碳排放空间分布格局。小麦、玉米、蔬菜的种植是山东省农田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种植结构调整对山东省农田碳排放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面积与碳排放呈负相关,而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因农资投入等方面较大,其面积与碳排放呈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显示种植结构对碳排放约有30%是通过直接路径影响,约有70%是通过农资投入以及土地利用强度等路径的交互作用所间接影响。关键词:农田碳排放;种植结构;结构方程模型
9/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格局-服务-灾害”的生态脆弱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以宁夏盐池县为例黄玺铭,陈勇,李森,李蒙龙,钟浩强浙江科技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摘要:生态风险评价作为识别、量化和预防生态系统潜在风险的核心工具,已成为区域生态管理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科学依据。传统评估方法多缺乏对区域差异性与系统性的考量,难以全面反映生态脆弱区特殊地域性的生态系统特征和复杂的生态风险动态。基于“格局-服务-灾害”框架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强调景观格局(系统结构)、生态系统服务(系统功能)与自然灾害(外部扰动)之间的协同作用,以生态脆弱区宁夏盐池县为例,分别对其近23年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自然灾害三类子系统下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并构建了三元视角下区域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揭示了2000—2023年盐池县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充分考虑盐池县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外部扰动的综合生态风险模型能够有效表征区域生态风险强度的时空分异特征;(2)景观格局风险最初因草原恢复政策而下降,但随后因城市化驱动的景观破碎化而略有增加;(3)生态系统服务风险显著降低,从2000年的高风险主导转变为2023年的低风险主导;(4)自然灾害风险表现出局部波动,高风险区域集中在易发生旱涝转换的南部黄土丘陵地区;(5)综合生态风险指数从0.5314降至0.4603,85.85%的地区生态风险水平较23年前有所下降。空间上,高风险区集中在西北荒漠化草原和南部易受侵蚀地区,低风险区主要为生态环境重点治理、自然保护区广布的中部和东部地区。本研究为生态脆弱区构建了一个可复制的理论框架,可为推动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关键词:生态风险;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自然灾害;时空分异;
10/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否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降低?以黄河流域为例张佰发河南大学摘要:摘要:兼顾经济与生态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刻画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时空格局特征的基础上,依据2000—2019年县域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否有效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经济增长和碳排放降低。结果表明:①在经济特征方面,黄河流域县域经济持续向好,但下游经济水平显著高于上游地区,而人均经济视角下该差异并不突出;②在碳排放强度方面,黄河流域碳排放量持续升高,上游人均CO2显著大于下游地区,但总量视角下上游地区略低于下游;③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显著促进了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经济的增长,同时缩小了发展最差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发展最好的重点开发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地方财政支出,进而促进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缓解不同县域之间的不平衡发展趋势;④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尤其是重点开发区及优化开发区的划分对抑制碳排放快速增加、降低碳排放水平、促进黄河流域县域绿色低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约束用地规模、降低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减小农村居民点扩展幅度来实现降碳效应。⑤农产品主产区的设立使得所处其范围内的县域经济发展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会造成新的差异特征。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县域经济;碳排放;双重差分;黄河流域
11/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上游甘青段生态环境质量及驱动因素分析李易璟,童华丽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省土地利用与综合整治工程研究中心摘要:黄河上游甘青段在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运用2000-2024年遥感影像数据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通过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Kendall检验和变异系数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变化趋势及稳定性分析,最后运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和随机森林模型评估各驱动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贡献值。结果表明:(1)2000-2024年黄河上游甘青段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缓慢波动上升趋势,以黄土高原和三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环境呈显著上升趋势为代表,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以优、良和中等等级为主;(2)2000-2024年黄河上游甘青段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区域占总面积42.64%,退化区域占20.82%,而92.54%的区域生态稳定性较高;(3)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因子中,年均温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年降水为第二主导因素,与干度(NDBSI)和绿度(NDVI)等因子共同作用,由于独特的地形条件,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是坡度。黄河上游甘青段的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受控于气温、水资源状况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在生态恢复治理时也应注重气候变化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该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生态保护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生态指数;随机森林模型;黄河上游甘青段
12/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Holocene extreme flood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Yellow River: A review based on slackwater deposits高文华,李开封,苗晓东,周亮河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摘要:Investigating the past occurrences of Yellow River floods provides essential insights into the river's natural variability and recurrent patterns over time. This historical context is indispensable for predicting and mitigating future flood events. However, comprehending the long-term variability of these extreme flood events faces challenges from the limited duration and spars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gauging station records. Fortunately, flood slackwater deposits (SWDs) within the fluvial stratigraphy provide excellent records for reconstructing extreme floods beyon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modern observations. Here we scrutinize and synthesize the reported SWD records from the upper and middle Yellow River, and conduct a meta-analysis of these floods,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extreme floods throughout the Holocene. 30 SWD sequences from 57 sites passed our rigorous data quality scrutiny, and subsequently total of 72 flood units (with different agequality levels) were utilized to reconstruct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Holocene extreme floods. Our results identified five extreme flood-rich periods, centered at 8500 yr BP, 6300-6100 yr BP, 4300-4000 yr BP, 3400-3000 yr BP, and 1800-1600 yr BP. The floods in these periods exhibit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frequency and a shift in their spatial scale after ~5000 yr BP, which are probably modulated by millennialscale summer insolation, resulting in increased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activity and intensified latitudi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Our comparison analysis between flood-rich periods and various climatic proxies suggests a centennial-scale 'dry-cold' climatic configuration during these periods. An anomalous low-latitud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ticyclone, coupled with an anomalous midlatitude cycloneanticyclone pair, contribute to the convergence of water vapor from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Arctic region into northern China. This convergence led to extraordinary rainstorms and extreme floods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Yellow River, which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human activity in the lower Yellow River. In addition, identifying Holocene extreme flood-rich periods and their climatic configurations offers new insights for predicting longterm extreme hydrological events in the region. Nonetheless, the uncertainty of our synthesis results ow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currently available data should be considered and warrants verification in future studies.关键词:Palaeoflood; Slackwater deposits; Holocene; Yellow River
13/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时空异质性及组态提升路径研究赵巧艳,周霖,任敏敏山西财经大学摘要:基于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要义,科学构建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12020年黄河流域63个城市的生态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标准差椭圆、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及马尔科夫链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析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旅游各准则层发展指数整体均呈增长趋势,但增幅相异,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城市生态旅游综合发展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呈现黄河下游>黄河流域>黄河中游>黄河上游的特征;空间分布金字塔型结构突出,基本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2)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水平大体呈“西北东南向”分布,椭圆重心轨迹向西南向移动,流域东西间生态旅游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3)流域整体及上中下游城市的生态旅游发展水平均存在显著高值城市,且维持初始状态的概率较大,等级转移以相邻类型为主;若考虑空间滞后类型,可发现转移概率与邻域背景、初始水平均存在强相关关系。(4)组态视角下,黄河上中下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水平具有多元化的提升路径,共形成5条,即全面发展型、资源整合型、市场促进型、基础保障型及环境主导型。关键词:生态旅游;空间分异;动态演化;空间转移;黄河流域
14/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环境适应性视角下黄河流域山西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过程与机制研究佘玉欣,薛涛,贾灵娟,陈希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阿尔伯塔国际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摘要: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黄河流域山西传统村落正面临生态退化与传统文化中断的双重危机,严重制约村落文化遗产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环境适应性视角出发,构建黄河流域山西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探究流域景观变异过程与机制,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及方法:首先,本文基于景观基因理论,运用访谈法、实地调研法和文献资料法,构建黄河流域山西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其次,从景观基因变异视角出发,结合2005年-2025年山西传统村落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刻画景观基因变异的时空特征。最后,基于环境适应性视角,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传承等维度分析影响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的关键因素及环境适应机制,探讨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景观基因变异的影响。研究创新点:(1)多学科整合:融合地理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视角,构建综合分析框架。(2)理论创新: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分析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过程与机制。(3)流域尺度研究:结合自然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完整性,为流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结论:(1)黄河流域山西传统村落环境适应性经历了初步适应阶段(2005年-2010年)、转型适应阶段(2011年-2015年)、重塑适应阶段(2016年-2025年)的演化过程。(2)物质景观基因层面:山西传统村落背山面水的整体布局和窑洞建筑形式体现出强烈的地理环境适应性,基因保留率较高。部分传统标志物被替代,新建道路贯通村落内外、现代建筑风格加入并呈现扩张趋势。文化景观基因层面:山西传统村落仍坚守宗族聚居与晋文化(儒家思想、晋商精神)两大文化根基,但外来文化冲击加剧了村落景观基因变异的风险与趋势。在现代化进程中,其物质与文化景观基因动态融合,展现出鲜明时代特征的环境适应性演变轨迹。(3)环境适应性视角下,黄河流域山西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是自然环境、社会资本、文化传承等多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是直接影响山西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外在作用力,社会经济是核心驱动力,文化传承是内在维系力与动态调适力。关键词:环境适应性;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黄河流域
15/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干流甘肃段农村生态环境综合特征分析龚大鑫,王子鸣,田野甘肃农业大学摘要:甘肃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农村生活生产污染源持续增加,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在农村环境治理设施薄弱的环境下,该流域农村生态系统健康面临巨大压力。开展甘肃黄河流域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评价,了解其演变趋势,对加强甘肃黄河流域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参考价值。因此,本文以黄河干流甘肃段为研究区域,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EWM-AHP TOPSIS模型测算了黄河干流甘肃段六县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满意度。结果表明:(1)黄河干流甘肃段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过大,农村生态环境普遍面临自然生态禀赋较差、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严重影响甘肃段农村生态环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2)流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部分区域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率不足,且建成使用率不高,村民卫生习惯、环保理念较为欠缺。(3)相关政策保障性较低,政府或村委在提供生态环境保障或奖励、环保政务公开方面存在不足。(4)黄河干流甘肃段六县村民意愿反馈不足,许多村民反应却得不到重视,影响了环境治理的深入性和常态化。关键词:甘肃省黄河干流生态环境综合特征
16/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陕西省饲草产业的竞争态格局、演变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研究王娅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摘要:饲草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辨明饲草产业发展的时空供需格局、区域差异及演变规律,是新发展格局下生态草牧业战略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前提。本研究运用标准差椭圆和竞争态模型系统分析了2011~2018年陕西省饲草产业的空间集聚、重心迁移、竞争态格局及其时空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全国饲草生产总量经历了先升后降的波动过程,呈先北后南再北的方向移动和空间扩张分散化的趋势,以瘦狗型饲草生产地为主,陕西省是其典型代表,其一年生饲草生产竞争态全属于幼童型、而多年生饲草竞争态在金牛明星间循环,呈优势波动衰退。(2)2012~2018年,陕西省饲草生产总量波动下降并呈空间扩张分散化态势,其生产重心集聚在陕北黄土高原区并向南移动,一年生饲草产量增长迅速,而多年生饲草则呈空间收缩密集化趋势。(3)延安市和榆林市是多年生饲草的明星产地,宝鸡市、榆林市、延安市和咸阳市则是一年生饲草的明星产地。市域竞争态转移多限于瘦狗幼童的低质量循环中,以纵向增长为主。(4)多年生饲草种植县域数量高于一年生饲草,县域竞争态转移呈金牛-明星高质量循环的仅占20.62%。延安市子长市和榆林市的神木、横山、榆阳、靖边、定边县一直是陕西省一年生和多年生饲草的优势产区。本文结果可为“大食物观”下粮食安全、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及草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调整提供科学支持。关键词:饲草产业;标准差椭圆;竞争态模型;时空演化;陕西省
17/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任梅,李冰仪,孔雯山东师范大学摘要:充分挖掘黄河流域的绿色生产力,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是加快黄河流域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支撑。本文基于2007-2022年黄河流域7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22年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呈现非均衡性,绿色技术创新空间极化现象显著,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核心区域,碳排放强度较高地区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演化呈现空间锁定和路径依赖。(2)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吻合,空间溢出效应则呈现“U”型关系,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溢出-回波”效应。(3)异质性结果显示,上游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中游地区直接效应呈现倒“U”型,间接效应呈现为“U”型,下游地区的绿色技术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直接效应为倒“U”型,间接效应为“U”型。研究将为黄河流域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中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经验借鉴。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强度;空间效应;空间杜宾模型;黄河流域
18/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及驱动机制研究邬超,邵秀英山西工商学院,太原师范学院摘要:以黄河流域9省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标准差椭圆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72023年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网络关注度之间的空间错位问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2017—2023年,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网络关注度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明显。前者呈逐步上升态势,而后者表现为先降后升态势,2023年开始二者同步增长。(2)2017—2023年,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明显存在,空间错位走向为“西南-东南”走向。前者重心迁移方向为西南,后者重心迁移方向为东南西北东南,两者错位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表现出由远及近趋势。(3)研究期内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以正向错位为主。除2020、2021年外,其余年份55%省区的旅游资源丰裕度高于旅游网络关注度。7年间各省区空间错位等级未发生明显变化,正向高错位区主要包括山东、陕西,负向高错位区主要包括山西、青海,内蒙古、河南、四川在波动中回归到正向低错位区,甘肃、宁夏在波动中转向负向低错位区。(4)黄河流域旅游资源丰裕度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资源开发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引致黄河流域空间错位共有3条组态路径,具体包括:资源政策缺失型、资源产业缺失型、全部缺失型。改善黄河流域空间错位路径包括:经济+网络+资源、经济+政策+交通+网络+市场、资源+交通+产业+市场+政策/网络。关键词:旅游资源丰裕度;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黄河流域
19/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多尺度视角的优先保护战略——以太行山为例徐目超,郭灵辉,张洋,闫静静,高江波,张合兵,邹友峰,胡杨河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宁夏大学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直接或间接惠益,是维系生态安全与人类福祉的纽带。太行山作为我国二、三阶梯过渡带与华北地区的生态屏障,是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等重要生态工程的主战场,但随着区域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自然资源需求持续增长,局域土地生态退化、功能受损、农业生产力下降等问题凸显,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估了产水量(WY)、土壤保持(SC)、生境质量(HQ)、净初级生产力(NPP)及粮食产量(FP)五类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通过构建\"格网子流域县域\"多尺度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偏相关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WR)和自组织映射(SOM)等方法,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在两两服务权衡、空间权衡及多元服务权衡的特征以及随空间尺度的转换呈现出的尺度效应。运用OWA有效平衡服务间的权衡,识别出太行山的优先保护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提出太行山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区与保护策略,为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管理提供建议。结果显示,太行山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差异显著,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均值约为海河流域的1.12-1.19倍。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因尺度而异:五对服务对在网格和次级流域尺度上表现出协同作用,四对服务对出现在县尺度上,但与FP相关的服务对更多地表现为权衡。随着规模的扩大,服务对的权衡和协同作用在强度上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在方向上发生了更少的变化。OWA识别的优先保护区集中于南部山区和盆地,土地类型以森林、草地和耕地为主,其保护效率分别为WY: 1.64、SC: 1.42、HQ: 1.32、NPP: 1.14和FP: 1.37。基于服务簇,将优先保护区在格网和县域尺度下划分为四类功能区:粮食供给区、水粮复合区、森林保护区和关键生态交错区,并提出针对性管理策略。本研究揭示了太行山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和权衡/协同关系的分布规律和尺度依赖性,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强调了多尺度分析在优化保护策略中的重要性,为太行山乃至其他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新视角和科学依据。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尺度效应;优先保护区域;太行山
20/ 21分论坛26.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甘肃段粮食生产全周期碳收支测度及分区羊丽,杨清甘肃农业大学摘要:甘肃省黄河流域作为主要的生态屏障和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生产碳平衡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聚焦黄河流域甘肃段,基于2000-2022年多期数据,构建粮食生产全周期碳收支框架,综合运用IPCC碳转换系数法、生命周期法与经验公式法,测量粮食生产碳收支水平,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运用“动静”结合的思想划分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粮食生产碳排放呈“先增后减”趋势,2015年为拐点,碳吸收量整体呈增加态势;各地区静态平衡水平空间差异化水平较高,2022年超过80%的区域实现静态平衡,动态平衡水平表现为“先降后升”,2015年后平衡水平得以显著提升;碳平衡分区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2015年后以失衡良变为主导类型,反映区域治理在逐步完善,为提升粮食生产碳平衡能力,仍需进一步制定粮食绿色生产策略。关键词:黄河流域甘肃段;粮食生产全周期;碳排放;碳吸收;碳平衡分区
21/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