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
2/ 20目录中全新世稻作农业的发展促进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扩张和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3汪程鹏,李海燕,赵东升,马春梅...............................................................................................3良渚古城环境考古研究...................................................................................................................4马春梅,冯丹...................................................................................................................................4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时空分布及人地关系的演化...........................................5陈念康,名博涵,陈永祥,王浩宇,赵莹,介冬梅,高桂在,牛洪昊...................................5乌兰布和与巴丹吉林沙漠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的地层与年代学研究...........................................6孙雪峰,郭小奇,滕璐,刘惠,李锋,汪英华,弋双文,鹿化煜...........................................6中亚苏尔汉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水文变化及其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7张玉柱..............................................................................................................................................7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8农旷远,胡兴军,蒋洪恩...............................................................................................................8疏勒河流域历史景观格局演变研究...............................................................................................9郭丽英,黄银洲...............................................................................................................................9Mid-Holocene hydroclimatic changes drove Neolith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Luoyang Basin of the Central Plains, China..................................................................................................10陈亮,,李开封,*.............................................................................................................................10气候变化与社会韧性:近千年来欧亚大陆行为与心理响应研究.............................................11胡铭纯,章典,裴卿.....................................................................................................................11汉唐时期新疆古城的时空演进和环境适应.................................................................................12郑力源,安成邦,卢超,谈波,汤蕾.........................................................................................12棺木遗存揭示中国四千年的社会变迁.........................................................................................13张迪,方克艳,周非飞.................................................................................................................13基于江苏常州棺木树轮氧同位素的中世纪暖期干旱变化重建.................................................14梅泽鹏,方克艳,张迪,肖中财,周敏,郭婷,唐婉儒.........................................................14长江下游古丹阳泽湿地过去3000 年来历史圩田景观的演变..................................................15吴立,胡晓思,ZHUANG Yijie,王心源,马春梅,李林英,管后春,路曙光,罗文菁,许子怡....................................................................................................................................................15杭州湾南翼绍兴平原先秦时期水文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记录...............................................16周锦清,马春梅.............................................................................................................................16青藏高原家养绵羊的高寒化适应过程.........................................................................................17马曙光,侯光良,文德卓玛,何家豪.........................................................................................17石笋重金属记录揭示的滇南早期冶金活动与环境演变.............................................................18王甜莉,谭亮成,韩文霞.............................................................................................................18欧亚草原-绿洲通道史前农牧业扩散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9董广辉............................................................................................................................................19
3/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中全新世稻作农业的发展促进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扩张和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汪程鹏,李海燕,赵东升,马春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摘要:长江下游是水稻的重要起源地区之一,已有研究认为,距今11000年左右,水稻在长江下游上山文化时期得到驯化和利用,在良渚文化时期形成单一稻作农业社会,具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但“农业社会何时发生”的问题尚未解决,其建立的动因和影响也尚不清楚。磨盘山遗址是位于太湖西部的重要中心聚落遗址,其持续三千余年的多文化层堆积(马家浜文化至西周)为研究长江下游稻作农业连续性提供了关键证据。本研究通过对磨盘山遗址两个典型剖面进行AMS碳十四测年和植硅体分析,发现马家浜晚期(6.25.8 ka BP)的先民就已将水稻种植作为采集渔猎经济的补充成分;但在距今约5.8 ka (崧泽文化早期),磨盘山人群显著加强了对水稻的种植利用,基于水稻扇型植硅体鱼鳞纹饰指示的水稻驯化程度也大幅提高,并且这种特征在之后几千年一直延续下来。通过进一步结合相邻区域内植硅体分析、植物遗存和考古资料,我们认为中全新世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强化通过粮食剩余推动人口增长和集聚、社会内部阶层分化与文化间的交流和扩张,直接影响了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且具体路径受环境约束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跨区域比较发现,农业强化与社会复杂化的关联具有全球普遍性,长江下游的稻作社会与其他多个案例共同印证了“农业-人口-复杂社会”的递进关系,并进一步揭示技术传播与本土适应的动态平衡是文明演进的核心动力。关键词:环境考古稻作农业新石器文化
4/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良渚古城环境考古研究马春梅,冯丹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摘要:在雨水季节性分配不均的东亚地区,水资源的调配与水利系统的建造对人类发展尤为关键。良渚古城水利工程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水坝系统之一,但其发展的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响应过程仍不明晰。本研究以良渚高坝蜜蜂垄库区内沉积剖面(MFL2019)为研究材料,利用孢粉、植硅体及沉积学分析,重建水坝建造前后的沉积环境变化、植被历史与气候变化,探讨良渚先民做出的适应与调整过程。研究区在8.05.3ka期间以流水沉积为主,植被类型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气候温暖湿润;5.3–3.2 ka研究区形成浅水湿地环境,气候转为干旱且极端降水事件频发;3.2–2.0 ka期间为水下还原环境,气候持续转干;2.0 ka以来沉积相由静水沉积向出露地表的弱氧化沉积转变,森林的常绿组分减少而落叶组分增加,气候偏干,人类干扰植被出现。良渚文化时期(5.34.3 ka),史前先民因地制宜将山间湿地改造成水库,以满足防洪抗旱和水路航运需求。该时期的孢粉数据显示湿地植被扩张,但木本占比减少,可能是附近的阔叶树被砍伐,被运送至良渚古城用于建筑活动。~4.5 ka后,沉积环境不稳定,孢粉数据显示气候环境向凉干转变,水库被废弃。良渚晚期文化衰退和生产力降低,人类活动强度减弱,山地植被重新恢复到以常绿阔叶树为主,而平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直到新石器末期(~3.6 ka)才恢复。在气候趋干、恶化的背景下,良渚人对湿地的改造和利用是史前文明适应环境变化的典型案例,为未来人类社会适应快速变化的气候环境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关键词:良渚水利系统;蜜蜂垄水坝;人类活动;孢粉;植硅体
5/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时空分布及人地关系的演化陈念康,名博涵,陈永祥,王浩宇,赵莹,介冬梅,高桂在,牛洪昊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黑龙江省文物与考古研究所摘要:中国东北地区在东北亚旧石器时代人群迁移扩散中扮演着“十字路口”的关键角色,对该地区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扩散机制开展研究,有助于系统掌握东北亚地区的文化演化过程,并可揭示古人类在适应环境变化中的行为手段与技术革新,进一步阐释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本文收集了东北地区旧石器考古遗址数据和遗址所在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数据,对东北地区旧石器考古遗址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受到寒冷干燥气候和松嫩古湖的阻挡,东北地区人口稀疏,古人类仅活动在中国东北南部40°N附近。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期后,随着人类对寒冷气候的体质耐受性增强,同时伴随着小石器工具的广泛使用,古人类采用了更复杂的生存策略,这一时期人口数量明显增加,活动范围向北扩展到45°N左右。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古人类活动空间几乎占据了除蒙古高原东北部外的整个中国东北地区。本研究认为,距今50 ka和30 ka是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二者均与人群之间迁移交流的显着增加以及细石器技术的广泛普及有关。对考古遗址的环境参数分析显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逐渐扩散到具有更高海拔、更大坡度和更低温度的地区。同时,人群对于水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升高,并且更倾向于在旷野地区进行活动。这表明人类的环境适应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不断改善。这项研究可以为重建东亚早期人类的迁移历史提供参考,对于史前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方面的认识也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人类活动;资源环境;旧石器时代
6/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乌兰布和与巴丹吉林沙漠新发现旧石器遗址的地层与年代学研究孙雪峰,郭小奇,滕璐,刘惠,李锋,汪英华,弋双文,鹿化煜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3,内蒙古博物院摘要:乌兰布和与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学者们在这里已经发现了零星的地表石制品。由于保存石器的原位地层缺失,史前人群进入阿拉善沙漠的时间、环境背景等研究仍相对空白。自2020年以来,我们团队相继在乌兰布和沙漠发现了37个旧石器遗址,其中2个原地埋藏遗址,35个地表遗址;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发现了12个遗址,其中4个埋藏遗址,8个地表遗址。两个沙漠石制品类型均以细石叶和细石叶加工工具的细石器组合为主。对埋藏遗址地层使用OSL和14C测年,对地表遗址下伏地层使用OSL测年。研究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遗址的地层和年代特征相对简单和一致,上层为砂质土层,下层为砂层,埋藏遗址石制品均发现于砂质土层,我们推断地表石制品也来源于上层的砂质土层,其测年范围集中在9.8–5.7 ka阶段,可初步视为乌兰布和沙漠旧石器狩猎采集人群活动年代的参考。巴丹吉林沙漠旧石器遗址的地层和地貌特征相对复杂:BD1和BD2遗址位于活动沙丘之间低处的湖岸,人群的活动时间晚于9.5 ka;BD3和BD4遗址位于雅布赖山脉山间小盆地的岩厦和洞穴中,人群定居的时间在6.4 -6.2 ka期间;BD5至BD12的多个遗址位于山前洪积扇的扇缘区域,人群活动时间可能在8.6-7.6 ka阶段,甚至更晚。我们发现巴丹吉林沙漠旧石器狩猎采集人群对沙漠匮乏资源的利用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且活动场景相对丰富。关键词: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细石器;OSL;人类适应
7/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中亚苏尔汉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水文变化及其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张玉柱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摘要:通过对中亚苏尔汉河流域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和典型遗址沉积剖面开展沉积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探究了苏尔汉河流域晚更新世以来气候水文变化及其对古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 该区域在~14 ka 之前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风化成壤作用较弱,风力活动显著;(2) 在14~4 ka期间,气候趋于温暖湿润,风化成壤作用有所增强。但是由于周围高山冰雪融水丰富,山洪频发,环境波动大,使得该区域古人类活动稀少;(3) 在4000 a BP前后,冰雪融水逐渐减少,气候环境适宜性显著提高,加之农业技术传播的影响,从而使得该地区在4000 a BP前后(青铜时代萨帕利文化时期) 开始出现农业定居生活,进而推动了绿洲文明形成。关键词:中亚;苏尔汉河流域;环境变迁;人地关系
8/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新疆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农旷远,胡兴军,蒋洪恩农旷远: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胡兴军: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蒋洪恩: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唐代是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军事防御体系在维护丝路畅通与边疆稳定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尉犁县孔雀河中游北岸的荒漠地带,隶属于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的焉耆镇,是“楼兰道”沿线的一处基层军事机构。作为国内首次揭示全貌的唐代烽燧遗址,其保存完好的植物遗存为深入探讨唐代驻边将士的戍边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对遗址灰堆土样中植物样本的筛选与采集,发现了粟、黍、水稻、小麦、大麦、青稞、豌豆等多种农作物,以及杏、枣、桃等栽培果蔬。此外,还出土了大量木炭和多种野生植物。研究表明,该烽燧遗址的作物结构以粟、黍为主,其他作物为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边疆军粮政策;遗址中出土的穗轴、稃壳、镰刀柄等,表明烽燧附近可能存在小规模的农业种植及粮食加工活动,为吐鲁番文书中记载的“烽铺斸田”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戍守人员还充分开发当地自然植被资源,用于饲喂牲畜、制作纤维制品、燃烧烽烟等。从植物组合来看,该遗址的植被以耐旱植物为主,同时伴有喜湿及水生植物,推断先民生活时的地表景观可能为沿河绿洲景观,为驻边将士在干旱环境中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基础。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该军事遗址中的农业活动、植物利用及环境特征,并为理解丝绸之路沿线军事体系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关键词:唐代;新疆;军事遗址;植物考古
9/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疏勒河流域历史景观格局演变研究郭丽英,黄银洲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摘要:干旱地区因生态脆弱性与人类活动交互作用的特殊性,成为探究人地关系演变的关键区域。我国西北干旱区历史上频发的政权更迭与生态退化现象,尤其是疏勒河流域古城址所反映的文化兴衰与荒漠化问题,对揭示环境-社会互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敦煌学的人文历史维度,缺乏对自然景观动态及其与人类活动互动机制的分析,导致历史文献解读存在时空错位风险。本研究以疏勒河流域为对象,集成历史文献、环境考古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旨在重建区域历史景观格局,阐明干旱区人地系统演变的驱动机制,拓展敦煌学研究的自然地理维度,并为生态保护提供历史借鉴。研究基于多学科交叉框架,首先通过历史文献理解和高清影像判读、实地考察验证,在瓜州县新发现古城遗址5处,并准确定位了河西走廊汉代军城昆仑障、唐代瓜沙间多处驿站位置等,充实了敦煌的历史地理研究素材,且这些遗址分布在雅丹密集区或盐碱滩地,为认识区域历史环境的演化补充了新的证据。其次,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古河道、湖泊及城址空间分布,结合实地考察与遗址测年(光释光、14C)厘定人类活动的时空范围。同时在瓜州雅丹分布密集区开展沉积剖面分析,并重建环境演变过程。最后,借助ArcGIS构建古城信息系统,模拟不同时期景观格局。本研究通过沉积序列、遥感解译与文献考证,构建疏勒河流域近2000年连续演变格局,揭示“水系演变-绿洲荒漠演化-城址兴废”协同规律。为促进干旱荒漠区人地系统交互关系的理解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类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范式,为当代生态治理提供决策支持。关键词:历史遗址;疏勒河;环境变化
10/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Mid-Holocene hydroclimatic changes drove Neolithic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Luoyang Basin of the Central Plains, China陈亮,,李开封,*1. 郑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郑州,450044,2. 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郑州,450046,3.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国家教学示范中心,开封,475004摘要:Agriculture has historically served as both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societal development and a crucial link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change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causes of past social upheavals. The Luoyang Basin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cradl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ye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ocal Neolithic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nd climate change remains uncertain. This study uses pollen data as indicators of hydroclimatic changes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o investigate their relationship between ~8000 and ~3890 yr BP. The pollen content of trees and aquatic plants, alongside the ratio of arboreal pollen to non-arboreal pollen, reveals three distinct phases of increased regional precipitation and corresponding wetland expansion: ~7400-6550, ~5650-5050 and ~4350-3950 yr BP. Notably, two distinct phases of heightened agricultural intensity, as indicated by cereal Poaceae content, followed these wetland expansion with slight lags. This suggests that newly exposed land following lake shrinkage i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7400-6550 yr BP, the small number of sites and the predominance of hunting and gathering as human subsistence strategy, resulted in only a modest increase in agricultural intensity during the first highprecipitation interval. After ~6000 yr BP, as agriculture became the dominant subsistence strategy, high precipitation and ensuing wetland expansion facilitate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evidenced by marked increases in cereal Poaceae content during ~5450-4900 and ~4250-3950 yr BP. These two phases of high agricultural intensity contributed to local site number increase and population growth,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wo major Neolithic cultural booms in the Luoyang Basin during the late Yangshao culture period (~5500-4900 yr BP) and the late Longshan culture period (~4300-3800 yr BP).关键词:Hydroclimatic changes;agricultural intensity;pollen;Mid-Holocene;Luoyang Basin
11/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气候变化与社会韧性:近千年来欧亚大陆行为与心理响应研究胡铭纯,章典,裴卿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与地理资讯系,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和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摘要:气候变化引发的资源稀缺对欧亚大陆的社会系统造成了深远影响,其本质反映了气候波动背景下马尔萨斯陷阱的形成机制。人类社会主要通过行为调节与心理调适两种路径进行适应。然而,现有研究在宏观尺度上对社会如何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维持或提升资源获取能力的韧性机制仍缺乏系统性的实证检验。本研究利用已发布的数据集,以欧洲和中国为例,重新解读历史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与心理韧性。以过去千年为时间框架,本研究构建了涵盖土地利用、人口迁徙、科技创新与哲学思想四大核心维度的分析体系。其中,土地开发与人口迁移反映社会在资源压力下的行为韧性,科技创新与思想演进则体现心理韧性。研究发现:(1)行为韧性策略在短期内可提高农业产出,但难以持续,并可能带来负外部性;(2)心理韧性依托于知识体系的长期积累,能够塑造更具根本性的适应能力,并在长周期内展现更显著的韧性效应。研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行为韧性本质上是心理韧性的外化表现,其有效性受到心理韧性水平的约束。因此,单纯依赖行为调节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持续性压力,更高效的气候韧性框架需融合行为调节与心理调适两种路径。本研究提出的“行为-心理”的二元分析框架系统阐释气候韧性机制的内在逻辑,拓展了人类社会对气候响应的理解,也为当代气候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关键词:气候变化;社会韧性;欧亚研究;大尺度研究
12/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汉唐时期新疆古城的时空演进和环境适应郑力源,安成邦,卢超,谈波,汤蕾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摘要:古城作为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不仅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映射,更是区域内古代先民在政治治理、经济贸易、军事防御和建筑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表征。然而,目前对新疆古城的时空演变与环境适应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本文以汉唐时期新疆古城遗址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环境考古学与GIS空间分析方法,整合目前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系统解析汉唐时期新疆古城的时空演变模式及其对干旱区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汉唐新疆古城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轴向分布呈“东北西南”格局,具有“依水而居,因势筑城”的特点,其中,汉代新疆古城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而唐代新疆古城突破天山屏障,向天山北麓以及伊犁河谷扩展;时间演进上,从汉至唐新疆古城数量显著增加,城墙形制趋于方形、建造技术趋于夯筑,防御功能也愈加完善;从适应环境的角度而言,圆形城墙能更好地规避洪水风险,不规则城则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地形,当时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古城的发展,河流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制约着古城的选址,表现为趋水性减弱、适应地形的能力增强,而政治、军事和经济发展等人文因素对古城空间格局的塑造也不容忽视。本文的研究为丝绸之路古城考古提供了新的时空分析框架,对干旱区历史人地关系研究具有方法论启示。关键词:汉唐时期;新疆古城;时空分布;环境适应
13/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棺木遗存揭示中国四千年的社会变迁张迪,方克艳,周非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古代棺木遗存,但其在重建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森林资源变迁方面的潜在价值却长期被忽视。在本研究中,我们整理并分析了一个包含1,446具棺木遗存的树种数据库,这些遗存来自中国历史上自夏朝至清朝(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1911年)期间分布于377处考古遗址。随着时间推移,棺木分布中心从中部向东南地区的空间转移,反映了人口迁移和经济重心的转移。U形分布的棺木遗存数量的减少与佛教的传播相一致,佛教倾向于采用石质葬具而非棺木。在明清时期(1368–1911年),尺寸更小、价格更为低廉的棺木促使平民阶层的葬俗逐渐普及。这一体现社会平等的趋势,与特权阶层的压制及东南地区市场经济的兴起密切相关。本研究表明,棺木遗存在揭示历史社会变迁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关键词:棺木遗存;树种鉴定;社会结构
14/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基于江苏常州棺木树轮氧同位素的中世纪暖期干旱变化重建梅泽鹏,方克艳,张迪,肖中财,周敏,郭婷,唐婉儒福建师范大学摘要:树轮长年表可提供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在古气候和社会历史研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中国,长期树轮年表主要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而中国东南地区的年表长度很少超过200年。为延长该地区的树轮年表,我们从江苏省常州市下属的五处宋代(9601279年)至明代(13681644年)墓葬考古遗址中采集了315份棺木木材样品。通过年轮年代学交叉定年,建立了一段跨越晚唐至宋代的344年浮动树轮宽度年表。放射性碳测年进一步将其时间范围限定在约8001150年。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树轮氧同位素年表,并成功与日本的氧同位素年表进行交叉定年,从而确定了其绝对年代并重建了区域降水变化。重建结果显示,11001150年间的持续干旱可能与方腊起义的爆发存在关联,揭示了气候异常与社会动荡之间的潜在联系。然而,明代棺木样品的交叉定年难度较大,可能由于长江下游木材贸易的扩张导致木材来源多样化所致。关键词:棺木;树轮;氧同位素;干旱重建
15/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长江下游古丹阳泽湿地过去3000 年来历史圩田景观的演变吴立,胡晓思,ZHUANG Yijie,王心源,马春梅,李林英,管后春,路曙光,罗文菁,许子怡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摘要:圩田是长江下游地区特有的一种人工水利田,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在该区发展的重要体现。在3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长江下游芜湖东部是一片被称为古丹阳泽的湖沼湿地。自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继据有该区以来,农耕文化和圩田技术传入,使得本区由纯粹湖沼湿地区逐渐演变为农业区。伴随着圩田开发进程的加快和开发规模的扩大,加之区域晚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的变化,芜湖东部的古丹阳泽湿地从一个“下湿厌水”、“多籔泽”的以自然过程为主的湿生环境演变为“顷亩千百,皆为稼地”的以圩田开发为主的人地交互作用的环境。目前,古丹阳泽湿地已成为长江下游圩田分布的典型地区,成为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而圩田开发也成为该地区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作者在大量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遥感、古地图和古环境资料,通过广泛搜集近3000年来古丹阳泽开发与演变的证据,对该区典型历史时期的圩田分布范围进行了复原,并制作了相应的圩田分布图。结果表明,古丹阳泽圩田开发始于春秋,发展于三国,繁荣于宋代,鼎盛于明清至近现代。圩田开发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从水阳江下游古丹阳泽湿地中部开始,由东向西,往南北向扩展,圩田面积逐步扩大的过程。古丹阳泽圩田的开发与演变是自然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气候环境演变、区域政治经济地位和功能的转变、人口迁移、宋代农业经济技术的大发展、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关键词:古丹阳泽湿地;圩田景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长江下游
16/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杭州湾南翼绍兴平原先秦时期水文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记录周锦清,马春梅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摘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杭州湾南翼不仅孕育了辉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更在先秦时期成为越国(春秋五霸之一)的核心疆域。本研究在杭州湾南翼绍兴平原选取了大湖头遗址(29°59′55″N, 120°37′33″E)、南山遗址(29°58′31″N, 120°33′58″E)以及南山头遗址(29°58′34″N, 120°34′15″E)剖面样品,运用AMS14C、粒度、有机地球化学、重金属元素以及孢粉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探究先秦时期绍兴平原水文环境变化以及人类如何适应与影响自然环境。研究结果发现:(1)绍兴平原先秦以来水文环境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4500 cal. yr BP之前,高含量的咸水藻显示绍兴平原受明显海洋影响;随后在4500-2000 cal. yr BP期间,淡水藻类与湿生草本的增加说明绍兴平原正转变为淡水沼泽湿地;大约2000 cal. yr BP之后,绍兴平原岸线快速向海推进,人类活动逐渐加剧,但是在气候温暖期,研究区域极端风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会造成咸水入侵事件发生。(2)孢粉记录显示,绍兴平原在大约4000 cal. yr BP之前由于海洋的影响,几乎难以开展水稻种植;40003000 cal. yr BP期间,大禾本孢粉有所上升,说明稻作农业在绍兴平原有所恢复,但是由于此时绍兴平原周边人口稀少,主要居住于会稽山南部山区,对于食物需求较低,仍以采集狩猎作为主要生业模式,水稻尚未大规模种植;3000-2000 cal. yr BP期间,大禾本孢粉含量明显上升,水稻种植规模出现明显扩大,不仅和绍兴平原转变为淡水沼泽湿地,可利用土地面积增大有关,也和此时越国统治中心转移,绍兴周边人口增长所导致的食物资源需求增加有关;但是大禾本孢粉含量在东周时期存在明显波动,很可能与此时越国政治的动荡有关,。(3)大湖头、南山遗址剖面中的Cu元素与大炭屑浓度在大约2600 cal. yr BP开始明显增加,指示了绍兴平原青铜冶炼活动的开始,这很可能是由于越国统治中心从苕溪流域迁移至绍兴平原周边导致的结果。而在之后的吴越争霸期间,出于对外战争与增强国力的需要,越国大量制造青铜兵器与农工具,Cu元素与大炭屑浓度达到峰值。但是Pb元素的差异说明,南山遗址并不存在青铜冶炼活动,Cu元素的高值与变化是受到地层与周边冶炼活动的影响。关键词:绍兴平原;先秦时期;青铜冶炼活动;稻作农业;孢粉
17/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青藏高原家养绵羊的高寒化适应过程马曙光,侯光良,文德卓玛,何家豪青海师范大学摘要:家养绵羊(Ovis aries)传入青藏高原是否通过与本地野生盘羊(Ovis ammon)杂交获得高寒适应性,以及这一适应过程的时间与地点,是当前考古与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重建了5.0-3.0 cal ka BP盘羊适生区的动态分布,并通过与文化遗址核密度图的叠合分析,探讨了盘羊适生区变化与人类活动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盘羊适生区面积从新石器时代中期(5.04.5 cal ka BP)至青铜时代晚期(3.5-3 cal ka BP)逐步扩大,分布区域由东南部河谷向祁连山南麓、昆仑山北麓及柴达木盆地周缘扩展;人类活动区域同步扩张,特别是在青铜时代早期(4.0-3.5 cal ka BP)与盘羊适生区的空间耦合度显著增强,空间集中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湟谷地及周边高海拔区域。推测此阶段河湟谷地的先民通过将引入的家养绵羊与盘羊杂交,成功培育出更具耐寒和耐旱特性的绵羊品种,显著提升了其高寒适应性,推动了青藏高原畜牧业经济的形成。考古证据表明,发现的羊骨遗址与叠合区域高度吻合,支持家养绵羊与盘羊杂交的推测。本研究揭示了盘羊适生区扩展与人类活动演变的协同关系,并阐明了家养绵羊高寒化适应过程的关键机制,为藏系羊的起源与青藏高原牧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关键词:青藏高原;盘羊适生区;齐家文化;高寒化适应
18/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石笋重金属记录揭示的滇南早期冶金活动与环境演变王甜莉,谭亮成,韩文霞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摘要:冶金技术的传播与发展是推动我国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技术革新,早期冶炼活动在我国留下了重金属污染的最初印记。研究早期重金属污染与冶炼活动的响应关系,对揭示人类文明演进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重金属环境重建主要依赖聚落遗址及其周边的沉积剖面(如土壤、湖泊),但这些记录存在年代分辨率和精度有限的问题,且易受气候和土壤侵蚀的干扰,限制了研究的全面性和精细化。相比之下,石笋具有沉积连续、年代精度高和分辨率高的优势,不仅是气候重建的理想载体,近年来也被证明是揭示重金属污染历史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以滇南石笋为载体,初步揭示了该地区的重金属污染及其与古冶炼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云南冶金起源的时间可能早于现有认知,且冶金活动强度与文明演进及政权更替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未来,基于石笋的重建研究将为云南冶金发展史提供重要科学数据,同时为丝路沿线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互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视角。关键词:石笋;重金属污染;冶炼活动;滇南
19/ 20分论坛58.丝路环境与城市发展欧亚草原-绿洲通道史前农牧业扩散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董广辉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西安,710061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730000摘要: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方交流为丝路文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时空过程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学科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对生业模式时空格局变化是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至迟在距今50004000年前已经出现,并在青铜-早期铁器时代(距今约4000-2200年前)不断强化,对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的生业格局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报告基于对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分析数据、骨骼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和碳十四测年数据的总结与分析,梳理了东亚起源的作物粟黍利用及粟作农业的早期发展,及其向中亚和西亚传播的过程,西亚起源作物小麦大麦和牛羊传入东亚的过程,以及农牧业在主要通道欧亚草原和绿洲通道扩散交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欧亚草原-绿洲通道史前农牧业扩散对中亚和东亚中纬度地区人类生业模式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建立概念模型阐释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区域-大陆尺度人地关系的机理。关键词:欧亚大陆;史前农牧业;生业模式;社会发展
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