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神学院期刊第九期

发布时间:2023-3-1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燕京神学院期刊第九期

统筹:吴伟庆陈驯赵延涛陈跃鑫参与校对:韩西明设计/制作:潘一诺(2021级)摄影:韩西明 [收起]
[展开]
燕京神学院期刊第九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运用新媒体方式,以简洁、明快、灵活的体式,及时传递学院信息.
文本内容
第1页

总 第 九 期

资 料 仅 供 内 部 参 考

刊2 0 2 3

第2页

好书推荐

校园争鸣

法律广角

党史园地

百年统战

服事团队

燕园光影

第3页

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国

革命运动的高涨

(三)黄埔军校的建立

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创建革命武

装造成了有利条件。一九二四年五月,

在我党的倡议、推动和苏联的帮助下,

在广东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通

称黄埔军校)。孙中山任命伪装革命

的蒋介石为校长,国民党左派领袖廖

仲恺为军校国民党党代表。九月,周

恩来从法国回到广州,担任中共广东

区委员会委员长,十一月担任军校政

治部主任。共产党人恽代英、肖楚女、

熊雄、聂荣瑧等先后到军校担任政治、

壹 党史园地

第4页

军事教育工作。党从各地选派一批共

产党员和青年团员到军校学习,他们

成为军校的骨干力量。周恩来等根据

列宁创建红军的经验,在军校建立党

团组织,成立了“中共黄埔军校特别

支部”

,组织了“青年军人联合会”

并建立了一套政治工作制度。这对革

命军队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并为我

党从事军队工作创造了初步经验。军

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成为当时建

立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

(四)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我党公开组

织和领导工农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九二四年七月,党领导广州沙面数

千名工人进行了反对英、法帝国主义

第5页

的政治大罢工,斗争坚持了一个多月,

取得了完全胜利。这次罢工的胜利,

开始改变了从“二七”以来工人运动

消沉的局面,成为工人运动由低潮转

入高潮的起点。

这时,党领导的农民运动也逐渐

发展起来。国共合作后,我党通过林

伯渠任部长、澎湃任秘书的国民党中

央农民部,派遺农民运动特派员到广

东农村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到一九

二六年六月,全国已有十二省建立了

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近一百万人。

(五)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九二五年一月,中国共产党第

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

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

第6页

白等二十人,代表九百九十余名党员。

陈独秀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

了报告。大会通过了民族革命运动、

职工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

女运动、组织问题、宣传工作等议决

案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和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大会的宣言。

党的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

权问题。指出:“最受压迫而最有集

合力的无产阶级就是最有革命性的阶

级”

“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

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

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

党的四大还进一步强调了革命

同盟军的重要性。指出,农民“天然

是工人阶级之同盟者”

,农民运动

第7页

“是中国革命运动中的重要成份”

此外,大会还指出:无产阶级“要

能够抓住被压迫的各社会阶级的力

量,向共同的敌人――帝国主义及

其工具(国内军阀及地主买办阶级)

作战”

大会还制定了开展群众运动的

计划,并决定在全国建立和加强党

的组织,以适应革命大发展的需要。

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缺

点,主要是对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

的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明确提出农

民的土地问题,对政权和武装问题

仍缺乏明确的认识。

(未完待续)

第8页

第一部分 统战基础理论

十二、照顾同盟者利益

照顾同盟者利益是巩固和壮大统

一战线的重要政策原则,也是坚持以

人为本、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

照顾同盟者利益主要包括经济利益、

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经济利益,主

要是同盟者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物质

利益;政治利益,主要是同盟者进行

制度化的有序政治参与;精神利益,

主要是对同盟者的进步和贡献进行肯

定和表彰。

坚持照顾同盟者利益原则,要正

贰 百年统战

第9页

确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共同利

益与自身利益的关系。统一战线成员

既有一致的、根本的共同利益,也有

具体的、特殊的自身利益。二者既是

统一的,又是矛盾的。离开自身利益

去谈共同利益,就会脱离群众;忘记

共同利益而只顾自身利益,就会失去

奋斗目标。要教育引导统一战线成员

为共同利益而奋斗,同时要帮助他们

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

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关系。长远利

益带有根本性,现实利益带有激励性。

长远利益是由一个个、一步步现实利

益所构成的,没有现实利益的实现,

人们就会失去为长远利益而奋斗的动

第10页

力。巩固统一战线的团结,必须重

视并使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获得看得

见、摸得着的现实利益。在制定每

一项涉及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政策

时,都要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现实

利益要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是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

现,两者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

在照顾同盟者利益中,经济利益和

政治利益要统筹考虑,相得益彰。

统战工作既要改善民主党派的工作

条件,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

经济发展,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良

好发展环境等;又要通过合法程序

第11页

在人大、政府、政协、司法部门和有

关团体对其代表人士进行推荐使用,

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

十三、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确立的。适应我国阶级关系的根本变

化、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

1979年8月,第十四次全国统战工作

会议明确,新时期统一战线是革命的

爱国统一战线。1981年6月,中国共

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

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正式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为“爱国

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标志着统

一战线已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

第12页

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

阶级的联盟,转变为工人阶级领导

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

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

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使一切热爱祖国的个人、团体、政

党、组织,不受社会制度、意识形

态、生活方式等限制,都可以加入

到统一战线中来,从而更加扩大了

统一战线的范围,增强了统一战线

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形成了海内外

中华儿女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致力中华民族振兴的磅礴力

量。

(未完待续)

第13页

二十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

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

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

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

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

民族的地方性事务的制度。

民族自治地方是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的行政区域。在我国,包括自

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1.自治地方

宪 法

叁 法律广角

第14页

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民族乡

不是民族自治地方。

2.自治机关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

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民代表

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包括民族自治

地方的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3.自治机关任职人员的民族特色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

应当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

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民族自

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的正职领导必须

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

担任。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第15页

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有权根据本民族的特点制定自

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制定的自

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并报全国人

大常委会备案。民族乡的人大可以采

取适合民族特点的具体措施。

2.根据当地民族的实际情况,贯

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

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

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

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

第16页

执行;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

告之日起60日内给予答复。

3.组织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军事制

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

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

部队。

4.自主地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财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对本

地方的各项开支标准、定员、定额,

根据国家规定的原则,结合本地方的

实际情况,可以制定补充规定和具体

办法。自治区制定的补充规定和具体

办法,报国务院备案;自治州、自治

第17页

县制定的补充规定和具体办法,须报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

行国家税法的时候,除应由国家统一

审批的减免税收项目以外,对属于地

方财政收入的某些需要从税收上加以

照顾和鼓励的,可以实行减税或者免

税。自治州、自治县决定减税或者免

税,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批准。

5.自主地管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

济建设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规定可

以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经国务院

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与外

第18页

国接壤的民族自治地方经国务院批准,

开展边境贸易。

6.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

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7.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未完待续)

第19页

肆 校园争鸣

基督教中国化自上个世纪初以

来就有,百余年来,因时代不同、处

境不同,提法不同。基督教在当代中

国的快速发展,引发多方热议,看法

多样,反映各有不同,也很复杂。有

人认为基督教是“敏”教,基督教中

国化是为基督教“脱敏”;我们认为

基督教研究和基督教中国化是“落地

生根”之学、是“持续发展”之学,

是当代中国基督徒和中国基督教会的

民族立场、爱国精神,更是中国基督

徒在当代中国处境中的神学觉醒,特

基督教中国化的探索(一)

文/陈驯

第20页

别是在教会论上的自觉。

按照丁主教的说法,基督教中国

化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中国基督教的

自我”(丁光训语);这是基于二十

世纪以来中国基督教自立运动特别是

“三自”运动和神学思想建设的历史

传承,主动积极地融合中国文化精神

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国基督教

“即时即地”(周联华语)的神学自

觉。基督教中国化是立足于圣经,高

举圣经权威、重视圣经解释。基督教

中国化强调中国基督教会的宗教性质,

致力于继承和发展基督宗教的传统,

特别是新教的传统,尊重普世基督教

会的共同信仰。基督教中国化注重中

国基督教会的群体经验和中国基督徒

第21页

的灵性经验,体现中国基督教会的独

特性和对普世教会的贡献。基督教中

国化致力于把神学理论和教会实践以

及社会现实相结合,努力发展一个神

人喜悦的、荣神益人的中国教会。

赵 紫 宸 先 生 在 1927 年 的 文 章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中指出:基督

(洋)教“戴上儒冠、穿上道袍、蹈

上僧鞋”

,并不算得上是基督教中国

化。他曾经指出中国人未来的基督教

必须由中国基督徒自己的 “ 内

在”“预备”来实现,而且指出基督

教中国化是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

能产生的。他也断言中国将来的基督

教在组织上肯定有别于西方的基督教

组织,也有别于中国固有文化,他进

第22页

进一步提出希望:那就是“不要在

纷乱的思想里把基督教的本真丢失

了。

”按照赵先生的看法,不失基

督信仰“本真”

“内在”与“预

备”当然是指向神学思想说的;基

督教中国化不搞“搬花入室”

,不

搞“Me-Tooism”;基督信仰是具

有普世性的,基督教神学则是可以

有“国籍”和民族性的。

基督教中国化不仅是指中国基

督徒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不仅是实

现中国基督徒自己管理自己的教会,

不仅是使用自己的文化语言传播基

督福音和解释基督教信仰,更重要

的是让基督宗教成为中国基督徒自

己的宗教事业和中国教会以及中国

第23页

基督徒信仰的事业,建立和完善中

国基督教会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

不仅是实现“自治、自养、自传”

还要实现在神学体系上体现中国基

督教会的“自我”

基督教的中国本色化和基督教

中国化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都是合理

的。特别在对历史观问题上,中国

基督徒在近代历史观上更多倾向于

民族立场、站在中国人民的一边。

同时基督教是与时俱进的,了解国

际环境变化、明白当代中国社会整

体的处境变化;认识中国教会发展

的现实状况,中国基督教会和中国

基督徒愿意并且正在努力发挥其正

能量,体现基督的仁爱精神、舍己

第24页

精神、服务精神和救赎精神。

基督教中国化可以从理解基督

教的本质出发。总体上说,基督教

的本质应该是宗教的,基督教是一

个注重世界大同(普世性)、主张

和平共处(和平主义)、提倡道德

修养(道德性)、重视灵性培育

(精神性)、承担社会责任(社会

性)以及讲究个人信仰(个人性)

的宗教。在这个宗教本质上,我们

相信基督教中国化能够实现基督的

美好福音更好地在中华的优秀的土

壤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造

福中华和社稷苍生。

从教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基督

教中国化最低程度的实现目标是应

第25页

该努力减少基督教会发展过程中遭遇

中国文化、其他宗教以及意识形态甚

至是民间习俗时所产生的冲突。有许

多冲突是发生在不经意之间的,只要

认真面对是可以减少甚至是可以避免

的。历史上,基督教多次传入中国,

都是不连续性的。我们需要理解历史

上基督教所遭遇的现实性和经验,以

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教训,

以求为我们当代的基督教发展提供有

益的案例分析。中国基督教会的许多

前辈,比如丁光训主教,就曾经提出

基督教中国化是为了建立“中国基督

教的自我”

,也就是一个“中国的基

督教”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三

第26页

自”运动到八十年代提出的“办好”

教会;以及九十年代提及的“民主

办教”

,再到1998年济南会议上提

出的推动神学思想建设;直到今天

我们提倡基督教中国化,这些都是

传承有序的,也都是在朝着基督教

中国化方向发展的。这些举措既是

具有基督教本质的建设意义,又具

有当代中国的特质,特别是在中国

基督教教会论的理解和解释上。

(未完待续)

(作者系燕京神学院常务副院长)

第27页

伍 好书推荐

推荐人:田冬

《名人与时代:马丁·路德时代》

是威尔·杜兰于20世纪60年代完成的著

第28页

作,由台北幼狮文化公司翻译,东

方出版社出版。威尔·杜兰是美国最

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家、历史学家。

本书以编年史的方式,介绍了宗教

改革运动的领袖及发起人马丁·路

德所引发宗教改革运动以及其宗教

改革对后世的影响。这本书体裁新

颖,说理充分,见解独到,适合历

史学家、哲学家及文史学爱好者、

德国文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或者马

丁·路德之研究家或爱好者阅读。

第29页

陆 服事团队

领导集体

左一:陈驯(常务副院长,1998年入院服事)

左二:吴伟庆(院长,2017年入院服事)

右二:赵延涛(副院长,2015年入院服事)

右一:陈跃鑫(教务长,2004年入院服事)

第30页

第43页

统筹:吴伟庆

陈驯

赵延涛

陈跃鑫

参与校对:韩西明

设计/制作:潘一诺(2021级)

摄影:韩西明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手机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