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4
2/ 14目录快速城市化流域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府河流域为例...............................................3甘依霖,罗静,刘艳.......................................................................................................................3渤海、黄海沿岸城市海洋环境政策成效评估与优化...................................................................4李嘉怡,马仁锋,李加林...............................................................................................................4鄱阳湖流域水系格局与连通性变化分析.......................................................................................5杨佳铭,刘永超,周驰,李加林...................................................................................................5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绩效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6朱骁,李加林,刘永超,傅慧珊,孔江涛...................................................................................6基于DPSIR-Tapio模型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及障碍评价——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7周驰,李加林,刘永超,曹罗丹,应超.......................................................................................7长江下游地区水环境治理效率的空间分析...................................................................................8孔江涛,曹罗丹,朱骁,傅慧珊,李加林...................................................................................8城湖互动关系研究进展及典型案例...............................................................................................9马宏智,魏黎丽...............................................................................................................................9元江流域水质变化特征及其多层次影响因素响应关系研究.....................................................10吴锋,李志慧,吴皓玮,方珂杭.................................................................................................10红河流域山地农业面源污染过程模拟与时空特征解析.............................................................11郎立晨,吴锋,李志慧.................................................................................................................11流域陆海统筹视角浙江沿海城市海洋环境政策评估.................................................................12张怡洁............................................................................................................................................12全球—地方互动视域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政策评估.................................................................13谢安祺............................................................................................................................................13
3/ 14分论坛59.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快速城市化流域的文化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以府河流域为例甘依霖,罗静,刘艳华中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摘要:在快速城市化流域,文化生态系统服务(CES)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了解CES的供需关系对于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格网—街道流域的尺度聚合,结合环境数据指标、大数据空间建模以及社交媒体评论文本,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以府河流域为例,探讨了流域CES的供给、需求、流动及空间匹配情况。结果表明:(1)本研究构建的流域空间CES评估框架,有助于理解河流景观在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中的特色与重要性。通过界定“非水相关的活动体验”和“与水相关的活动体验”两类CES类型,并将空间感知差异纳入到CES的供需研究中,既契合人文地理学计量转向与社会转向的发展规律,也在数据形式上突破了行政边界的限制,适用于普遍的流域空间分析。(2)府河流域CES供给高值区集中在上中游,需求高值区集中在中游,供需空间错配现象明显,并主要表现为高供给低需求模式。(3)供需流动存在武汉市内和市外两类模式,其中,市内流出路径覆盖175条街道,市外流出路径覆盖80余个城市,形成了“武汉城市空间武汉城市圈主要省会城市”的游憩人口流动格局。(4)城市化进程拓展了CES的空间流动路径,促进了人地系统的远程耦合;而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新时期城市化进程的重点,成为供需错配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鼓励在微观层面关注公众需求偏好,宏观层面加强区际间的协同合作,以缓解快速城市化流域的CES供需错配问题。关键词:文化生态系统服务;流域;城市化;供需分析;空间流动
4/ 14分论坛59.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渤海、黄海沿岸城市海洋环境政策成效评估与优化李嘉怡,马仁锋,李加林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东海研究院,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摘要:环渤海、黄海地区面临海洋污染加剧、海岸线侵蚀等多重海洋环境问题,为缓解海洋环境压力,其沿海城市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政策工具的使用能优化政策设计与实施,提高政策效能,确保目标达成。因此,运用政策工具评估环渤海、黄海地区沿海城市海洋环境政策的成效,对于提升海洋环境治理效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海洋生态安全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162024年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17个沿海城市海洋环境政策为样本,基于“政策工具—使用阶段”二维框架,计量分析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1)17个城市的海洋环境政策呈现一定的共性、差异性以及阶段性;(2)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17个城市存在命令控制型政策使用过溢、市场激励型和信息公开型政策使用不足、公众参与型政策有待创新的问题,具体体现为:①辽河流域大部分沿海城市均以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为主,其次为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市场激励型和信息公开型政策工具数量少;②海河流域内秦皇岛市、唐山市和天津市以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为主,其次为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沧州市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数量略高于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占主导位置;③黄河流域内,滨州市与东营市均以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为主,其次是公众参与型政策工具,市场激励型和信息公开型政策工具使用次数相近,两市政策重合度较高;④黄海沿岸城市中,各沿海城市仍以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为主,但在其它三类政策工具的使用上相比于辽河流域、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在数量以及内容上均更加丰富。(3)在使用阶段上,17个城市均集中于事前控制阶段,多数城市在事中、事后控制阶段存在空白现象,具体体现为:①对于事前控制阶段,所研究城市政府均表现出明显偏好,使用比例均占50%以上,且各流域城市有其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措施,内容完备;②对于事中控制阶段,所研究城市在其阶段的使用频率相比事前控制阶段显著降低,内容以加强监督为主,部分城市存在空白现象;③对于事后控制阶段,所研究城市中海河流域城市使用频率较低,其余城市与事中控制阶段使用频率相差较小,同样存在政策工具空缺现象。(4)综上,本文认为研究区域未来应该弥补政策空缺,加强政策工具的综合应用;打破属地治理理念,加强流域内城市的政策互通;鼓励创新,将科技融入监测治理中。关键词:海岸海洋环境;内容分析;环境政策工具;陆海统筹
5/ 14分论坛59.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鄱阳湖流域水系格局与连通性变化分析杨佳铭,刘永超,周驰,李加林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摘要:鄱阳湖及其水系是江西省内最大的河湖资源,其生态环境与水系状况直接关系着江西省的生态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分析鄱阳湖流域水系格局演变与河流连通性变化,对于流域防洪抗旱和河道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精度水面数据集,结合景观生态学与图论法构建不同时期的水系分布动态数据集,并选取相关水系结构、连通性评价指标,对1995-2021年鄱阳湖流域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系连通性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21年,鄱阳湖流域的丰水期与枯水期水系的干流(Ⅳ级)总长度基本不变,均存在较低等级河流向较高等级河流演变的现象。然而,2021年不同时期的I级河流长度相较于1995年存在截然相反的变化特征,丰水期I级河流长度整体增加率达7.81%,枯水期I级河流长度的减少率达5.83%。(2)研究期内,流域丰水期水系的节点数和河链数总体上均呈增加态势(增长率超8.5%),流域水系的结构连通性指标总体上呈降低趋势。枯水期水系的节点数和河链数整体保持稳定,其水系连通性指标呈增加趋势。(3)鄱阳湖流域丰水期的水系格局趋于复杂化,水系数量与结构特征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水面率、河网密度、河网复杂度和河网发育系数的增加率均达到5.5%以上;而在枯水期,水系发育程度基本不变但河湖总面积逐渐减少。关键词:鄱阳湖流域;水系格局;水系连通性;丰水期;枯水期
6/ 14分论坛59.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长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绩效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朱骁,李加林,刘永超,傅慧珊,孔江涛宁波大学摘要:基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陆海统筹与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理论,构建由可持续系统、屏障系统、涵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5个子系统组成的“三水统筹”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分析了2008-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25个地级及以上市“三水统筹”治理绩效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水统筹”治理绩效平均得分为0.1187,治理绩效位于中等水平,其中下游地区平均得分0.1246,治理绩效相比中游地区平均得分的0.1082略好,但均存在较大时空差异。2)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水统筹”治理绩效的年均增幅基本为正,极差系数也较稳定,治理绩效总体水平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其中上海市治理绩效得分在研究期间长期保持较高水平,治理绩效优秀,而合肥市、九江市、南昌市、马鞍山市则存在波动下降趋势。3)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水统筹”治理的主要因素障碍度为涵养系统>社会系统>屏障系统>经济系统>可持续系统,不同市间的障碍因素各有差异,且经济发达地区在治理后期更易遭遇资源利用效率瓶颈。研究体现“三水统筹”治理绩效评价的系统性与指标体系设立的科学性,为提升长江中下游地区“三水统筹”治理提供参考路径。关键词:“三水统筹”;指标体系;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长江中下游
7/ 14分论坛59.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基于DPSIR-Tapio模型的水环境治理绩效及障碍评价——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例周驰,李加林,刘永超,曹罗丹,应超宁波大学摘要:在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进程中,日益凸显的水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构建基于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科学治理策略来减轻水环境压力,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目前研究大多基于统计数据和时空分析法进行绩效评价,忽视了子系统间的动态互动和影响因素的探究。以环太湖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系,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模型对水环境治理绩效进行时空演变分析,运用Tapio脱钩模型揭示子系统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借助障碍度模型识别水环境治理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环太湖城市群水环境治理绩效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各地级市水环境治理绩效排序为:苏州>常州>湖州>嘉兴>无锡。(2)环太湖城市群在P-D和P-R主要呈现出弱脱钩或强脱钩状态,而P-S&I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各地级市脱钩水平排序为:嘉兴>湖州=无锡>常州>苏州市;水环境治理绩效与脱钩水平并非正相关。(3)影响水环境治理的主要因素为政府节水投资、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专业技术人才的投入、污水处理能力和供水综合生产能力。关键词:水环境治理绩效;DPSIR模型;Tapio脱钩模型;障碍因子;环太湖城市群
8/ 14分论坛59.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长江下游地区水环境治理效率的空间分析孔江涛,曹罗丹,朱骁,傅慧珊,李加林宁波大学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摘要:水环境对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长江下游地区水环境治理具有长期复杂性。因此推动现代水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治理效率,是实现长江下游水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算2013—2022年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效率时空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并利用Tobit 模型探究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7931,整体效率处于中高水平,但区域差异明显。纯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呈协同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是导致整体效率起伏的主要原因。2)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综合效率整体发展趋势仍然向好。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然而,技术水平变化是导致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效率ML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成为制约该区域及内部环境治理全要素增长率较低的关键因素。3)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效率空间差异较大,其中组间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相比之下,长江下游水环境治理效率呈现出“偏东北至偏西南”方向的收缩趋势,意味着稳定性和相关性增强,其重心始终集中在南京、镇江和常州附近。4)技术创新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环境治理效率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工业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发展,城镇化推进则对长江下游地区环境治理效率起到了抑制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长江下游地区环境治理效率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关键词:水环境治理效率;Dagum基尼系数;标准差椭圆;空间网络;长江下游
9/ 14分论坛59.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城湖互动关系研究进展及典型案例马宏智,魏黎丽巢湖学院摘要:城市和湖泊是典型的复杂人地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的社会-生态压力,其本质是人水关系。城湖互动共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基于城湖一体化发展视角,研究城市与湖泊互动关系演变过程、机制、效应及策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需求。本文基于文献综述及统计分析,系统回顾了人类文明发展与城湖关系的历史渊源。研究发现:(1)国家发展战略与城湖关系的历史渊源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利用与协调的长期演变。两者的互动既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与治理理念,也深刻影响了城市形态、经济结构及生态环境。(2)在古代文明时期,城湖关系表现为自然主导的共生关系;在农业社会时期,城湖关系表现为工程驱动的资源开发;在工业革命后,城湖关系表现为资源掠夺与生态危机;在当代可持续发展阶段,城湖关系表现为生态优先的协同战略;(3)从合肥-巢湖一体化发展的案例来看,其城湖互动关系具有典型性,对于其他地区城市-湖泊关系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人水关系;城湖互动;共生理论;尺度效应
10/ 14分论坛59.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元江流域水质变化特征及其多层次影响因素响应关系研究吴锋,李志慧,吴皓玮,方珂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摘要: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双重影响,我国多数流域水环境退化问题较为严重,厘清地表水质恶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对于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及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流域的水质恶化成因机制十分复杂,定量识别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在多大范围或尺度能够显著影响水质变化对未来科学开展空间规划具有指导意义,也是当前地理与环境交叉学科难点。元江流域作为典型的干热河谷区域及作为国际河流的上游河段,其独特的社会和自然条件使得对元江流域的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开展针对性的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元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21年元江流域11个水质监测站点的水质数据,通过对各站点进行子流域、不同宽度河岸带缓冲区以及不同半径圆形缓冲区相交,在24个不同尺度范围分别构建了7个水质指标与9个影响因素的数据集,基于冗余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构建广义加性模型,定量揭示了元江流域水质影响因素的最佳影响机制解析的尺度范围及其影响效应。同时,本研究基于20212023年的地表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干湿季节地表水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层次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对水质的影响。关键词:元江流域;水质;多层次分析
11/ 14分论坛59.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红河流域山地农业面源污染过程模拟与时空特征解析郎立晨,吴锋,李志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摘要:我国山区在生态安全、水源涵养及农产品供给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非规范化的小农户农业活动也使这些区域面临日益严重的氮磷面源污染问题。受地形破碎、机械化程度低等因素影响,山区农业普遍以小农户经营为主,呈现出土地细碎化、作物类型多样、管理方式高度异质的特征。传统面源污染模型(如SWAT)普遍采用集中施肥、定量定时的简化假设,难以准确模拟我国小农户农业系统中肥料实际投入的时空变化特征。本研究以中国典型亚热带山区流域——红河流域为例,结合县域统计年鉴、农户入户调查及遥感影像数据,识别并构建了11类主要作物轮作制度的空间分布图,并提取相应的农业管理参数。基于此,建立并定制化改进SWAT+ 模型(SWAT+SHA),引入基于概率密度函数的多峰施肥输入策略,以模拟小农户施肥时间的离散性与持续性特征,进一步结合日尺度降雨阈值决策规则,提升模型对真实管理行为的反映能力。在2020–2021 年流域水质观测数据的验证下,模型能够较好再现氮磷输入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水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主流模型中广泛采用的一次性施肥输入设定,可能低估我国山区小农户农业系统中非点源污染的累积效应与时空复杂性。本文提出的作物系统建模框架及异质性施肥模拟方法,为我国山区非点源污染研究与管理策略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路径。关键词:面源污染;山区流域;SWAT+;时空特征
12/ 14分论坛59.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流域陆海统筹视角浙江沿海城市海洋环境政策评估张怡洁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摘要:研究钱塘江流域、甬江流域、椒江流域和瓯江流域的空间异质性及其行政制度问题,对陆海统筹视域下浙江省海洋环境治理的科学决策与精准施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陆海统筹视角,以浙江省四流域沿海城市2016-2023年颁布的海洋环境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内容分析法探究其在政策运作中的成效与问题。研究发现:(1)浙江省四流域的生态环境政策关切点呈现显著的差异化特征。钱塘江流域的政策重心从工业污染治理逐步转向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关注工业废水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以及海洋环境监管;甬江流域以工业污染管控和海洋灾害预警为核心,突出入海排污口整治、风暴潮应急系统建设等议题;椒江流域聚焦海洋灾害应急能力提升、船舶污染物治理及海岸线生态修复;瓯江流域则强调湿地生态修复、环保机制完善、污水监测能力强化及海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这些政策关切点体现了从单一污染治理向综合治理、从陆域向海域延伸的陆海统筹治理趋势。(2)在陆海统筹治理框架下浙江省四流域沿海城市在政策实施中面临多重挑战。体制机制方面,陆海治理涉及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协同,现有体制存在职能分割与权责不清问题,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标准衔接方面,陆域与海域在污染物排放控制、生态修复目标及监测评估标准上存在差异,难以实现陆海协同治理;空间尺度方面,流域上中下游在污染源分布、生态功能及环境承载力上呈现显著异质性,政策制定缺乏空间针对性,难以统筹全流域治理。这些问题共同制约了陆海统筹治理的效能,亟需通过体制机制优化、标准体系整合及空间差异化施策加以解决,以实现陆海生态系统的协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海洋环境保护;内容分析;政策工具;陆海统筹
13/ 14分论坛59.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全球—地方互动视域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政策评估谢安祺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海洋环境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海南省依托独特区位、丰沛海洋资源及经济腾飞,在全球化治理浪潮与本土发展诉求的双重驱动下,已演化为解析“全球—地方”互动治理的典型案例地。本文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全球地方互动视域下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的多元路径。研究发现,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有三条路径:政府政策引领与透明治理型、政府政策驱动与社会参与型和公众自发参与型。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构建政府引领、透明治理、多方协作和优化实施相结合的政策范式,推动海南自贸港海洋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政策驱动与社会共建协同发展,构建海南“蓝色经济”模式,实现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公众参与、基层组织、科技监管、特色行动和政策支持协同发力,构建海南特色的全民海洋环境保护模式。关键词:全球化;地方治理;海洋环境保护;政策评估;海南省
1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