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5
2/ 15目录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协调性.......................................................3张琨伟..............................................................................................................................................3黄河中游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4杨硕..................................................................................................................................................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的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5李鑫,徐海斌,马晓东,黄颖,赵子龙.......................................................................................5中国资源型产业链碳减排潜力与减排策略研究...........................................................................6郭晨晨,余建辉...............................................................................................................................6基于“三生空间”的天山北坡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地形梯度分析...........................................7移明昊,闫庆武,李珂颀,马小淞...............................................................................................7资源型城市扩张-收缩对城市韧性的传导机制研究.....................................................................8李珂颀,闫庆武,吴子豪,移明昊,李桂娥,赵甫心...............................................................8Cross-country risk spillovers of ESG stock indices: the impact of physical and transition risk overlap..............................................................................................................................................9周扬朔..............................................................................................................................................9城市热环境因子对城市功能区昼夜地表热循环的响应机制探究:以杭州市中心城区为例.10李颢,李桂娥.................................................................................................................................10数实融合驱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机理与路径研究.............................................................11郭庆然,冯琪.................................................................................................................................11基于GeoShapley的长春市城郊土壤砷含量局部主控因子探究...............................................12邹心颖,闫庆武,吴子豪,祝元丽,陈奕云.............................................................................12天山中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时空耦合研究.........................................................................13马小淞............................................................................................................................................13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问题.........................................................................................................14闫庆武,吴子豪,李桂娥等.........................................................................................................14
3/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协调性张琨伟山西师范大学摘要:增强城市生态韧性是推动区域生态可持续并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根据生态、景观学等理论,构建“规模密度形态功能”四维生态韧性评估模型,并结合人地关系理论及耦合协调理论明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交互机制,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识别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空间变化特征,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探究2010~2022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特征,最后通过协调影响力模型揭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韧性子系统对总体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力及作用程度。结果表明:(1)2010~2022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生态韧性水平持续下降,西、北部高值区云集,东、南部低值区显著,两系统具有明显负相关空间特征。(2)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提升,增速提升到4.6%,失调地区成块状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协调发展地区零星分布于青、甘、蒙等省份;失调地市生态韧性水平普遍滞后,协调地市生态韧性水平较好。(3)新型城镇化除经济城镇化对整体耦合协调度推动作用外,其余系统和生态韧性子系统对整体耦合协调度起反向拉动作用,规模和密度韧性阻滞作用最强,并持续增强;形态和功能韧性阻滞作用逐渐减弱。关键词: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韧性;协调性;功能韧性
4/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黄河中游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杨硕山西师范大学摘要: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是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黄河中游作为水土流失区和资源密集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攻坚目标。以黄河中游226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分析20102020年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和耦合协调特征,运用机器学习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生态环境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生态环境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二者之间存在着空间错位的分布格局。(2)耦合协调度在2015年后大幅上升,空间上呈现东南和西北部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3)森林覆盖率、PM2.5浓度、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市场活跃度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度高,构成生态环境的重要驱动因子。森林覆盖率为最强的正向驱动因素,PM2.5浓度为最强的负向驱动因素,各驱动因素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结合耦合协调类型和主导驱动因素,提出分区治理策略。本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为类似流域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分异;黄河中游
5/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的国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李鑫,徐海斌,马晓东,黄颖,赵子龙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摘要:把生态系统服务(ES)嵌入规划不仅是检验生态系统服务这一创新概念实践应用前景,也是生态导向下规划理念创新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需要。ES嵌入规划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高效的优化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两步骤的空间优化方法,将ES嵌入到国土空间规划(LUP)中,在考虑宏观政策要求、土地资源空间异质性与规划空间显式基础,把生态系统服务嵌入规划分为基于数量优化与空间优化的嵌入两个步骤,最后以中国徐州为例进行实证应用。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嵌入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是以生态系统服务最大化为导向进行相关约束条件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是生态系统服务嵌入空间规划的重大挑战,影响最终优化结果与其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总量;由于宏观社会经济因素无法直接决定微观空间单元配置以及传统空间优化算法限制,生态系统服务嵌入国土空间规划应分为基于数量优化与空间优化的嵌入两个步骤;本文构建的方法展现出较好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嵌入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且有生态系统服务多目标权衡能力。本方法可被推广用于生态系统服务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有效推动生态系统服务实践应用与提高规划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两步空间优化;嵌入;多目标权衡
6/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中国资源型产业链碳减排潜力与减排策略研究郭晨晨,余建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摘要:资源型产业是一类为其他制造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提供原材料及能源动力的产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而当前的碳减排潜力测算研究多关注单个生产环节或工业整体,忽视了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异质性,更缺少对区域异质性的考虑。因此,本文以资源型产业为研究对象,将其依据生产环节分解为资源开采、加工、消费型产业,采用共同前沿分析方法测算2009至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在资源型产业不同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效率及碳减排潜力,并进一步从管理非效率和技术非效率两个方面探究碳减排潜力的来源。研究发现:(1)资源型产业存在巨大的碳减排潜力,其总潜在碳减排量在波动中上升,碳减排潜力主要来源于外源性技术低效率,且提升技术对于碳减排工作的重要性逐年上升。(2)资源开采型产业潜在碳减排量总量不大,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未来碳减排工作的重点为优化管理。(3)资源加工型产业目前是碳减排潜力最高的资源型产业,潜在碳减排量较大,在研究时段内逐年增加,是未来资源型产业整体碳减排的关键,其主要碳减排潜力来源为克服技术低效率。(4)资源消费型产业在碳减排工作中的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其潜在碳减排量总量最大,增速为正且逐年增加,其未来减排工作重点为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关键词:资源型产业;产业链;碳排放效率;碳减排潜力;共同前沿分析
7/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基于“三生空间”的天山北坡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地形梯度分析移明昊,闫庆武,李珂颀,马小淞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摘要:以新疆天山北坡为研究区,分析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演变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为优化该区域三生空间格局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和DEM数据,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热点分析、生态贡献率及地形位指数等方法,重点研究了19802020年天山北坡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地形梯度分异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天山北坡地区生态空间缩减,生产与生活空间扩张。1980—2020年农业生产空间快速增加,工业生产空间同期增幅最大;城镇生活空间在19802020年间显著扩张,农村生活空间同期稳步增长;森林生态空间呈先增后减态势,水域生态空间在19802020年间呈现先升后降趋势。(2)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先稳后降-显著改善-趋于恶化\"阶段特征,空间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格局。天山北坡生态环境质量热点区集中分布于天山山地,南北部集聚态势增强;冷点区分布于南部、东部和北部区域,南北部冷点集聚加强而东部略有减弱。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热点区分布稳定且2000—2020年集聚性更强,冷点区集聚性逐步减弱但研究期内仍存在显著集聚。(3)生态环境质量分布存在显著地形梯度差异,高地形位梯度区生态环境质量较高。19802020年间,低地形位梯度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而高梯度区出现恶化。天山北坡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态势且空间分异显著,天山山脉北部质量优于南部。未来应注重低梯度区环境修复,遏制高梯度区恶化趋势,同时加强天山山地水源涵养功能关键词:天山北坡;三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
8/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资源型城市扩张-收缩对城市韧性的传导机制研究李珂颀,闫庆武,吴子豪,移明昊,李桂娥,赵甫心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资源型城市在空间扩张与人口收缩的二元悖论下,其韧性演化机制呈现复杂特征。本文以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韧性理论框架,构建“空间-人口-环境”动态传导模型,系统揭示了城市扩张与人口收缩双重作用下的韧性变化特征。通过整合城市扩张-人口收缩-韧性评估的多维分析框架,采用了超效率SBM模型和收缩度模型分别测算城市扩张和人口收缩效率,并基于DPSIR模型评估城市韧性综合指数,进一步通过空间叠加城市扩张区与人口收缩区,识别空间分异发展模式,并结构耦合模型来探究其对于韧性系统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城市资源依赖导致的产业刚性加剧了空间扩张与人口流出的非同步性,不同资源主导型城市非同步性具有显著差异;(2)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呈现差异化传导路径:成熟期城市表现为“高扩张高收缩”,其韧性衰减主要源于环境承载力超载;衰退期城市则以“低扩张-高收缩”为特征,经济脆弱性成为主导因素;(3)传导模式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强正向传导和弱正向传导模式为主,其中煤炭型城市以弱正向传导为主,而油气型城市则形成强正向传导。该研究为资源城市规避矿竭城衰陷阱、实现精明收缩与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决策工具,对推动可持续城市治理具有实践参考价值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城市扩张;人口收缩;城市韧性;传导机制
9/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Cross-country risk spillovers of ESG stock indices: the impact of physical and transition risk overlap周扬朔程胜摘要:气候风险本身也成为ESG市场的重要风险来源。本文从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两个气候风险的重要属性出发,首先运用TVP-VAR-DY构建全球10个ESG市场的风险溢出网络;其次,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模型,深入探讨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在高风险和低风险情境下对ESG市场连通性的累计和滞后影响;最后,利用阈值向量误差修正模型(TVECM, Threshold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模型进一步分析气候风险对ESG市场的长期均衡关系,揭示不同区制下系统恢复均衡状态的模式差异。关键词:气候风险;ESG;叠加
10/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城市热环境因子对城市功能区昼夜地表热循环的响应机制探究:以杭州市中心城区为例李颢,李桂娥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热环境持续恶化,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城市热岛效应(UHI)在白天和夜间都存在,并随城市特征的变化而改变,如2D/3D 城市形态和社会经济变量,直接影响城市内部热通量的传输,进而调节城市热环境。这与不同城市功能区(UFZ)下的城市热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然而,对于这些特征在整个昼夜周期中影响不同城市功能区(UFZ)地表温度(LST)变化的作用,尚缺乏定量的解释。本文旨在阐明城市热环境因子在不同UFZ中影响城市昼夜LST的机制。本研究以杭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借助遥感影像和多源数据,通过eXtreme 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和SHapley加法解释(SHAP)方法,探讨了不同UFZ中昼夜LST对多维城市形态和社会经济变量与LST之间的交互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昼夜LST的主要驱动因素不仅随UFZ的变化而变化,还随观测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在各城市功能区中,各城市热环境因子对LST 的贡献在昼夜的多数时间点通常遵循3D城市形态指标>社会经济因素>2D景观指标的排名。(3)各城市热环境因子对LST 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模式和阈值效应,发生变暖或降温效应具有特定的阈值。例如,对于居住区,FAR和MTH表现出明显的交互趋势。当FAR 低于2 且MTH 大于15 时,以及当FAR 大于2 且MTH 小于15 时,LST 将降低。两者之间是否诱导降温效应取决于白天的观测时间和两者的相对关系。这些发现为城市尤其是高密度城市区的热环境调节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为昼夜不同时间点和UFZ的城市规划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建议。因此,在制定UHI效应缓解策略时,应考虑昼夜LST的主要驱动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以实现最有效的降温效果。以有效缓解UHI效应,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地表温度;城市功能区;响应机制
11/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数实融合驱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机理与路径研究郭庆然,冯琪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之一。资源型城市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其自然禀赋与完善的工业结构为中国早期的经济发展提供较大助力。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型城市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矿竭城衰”现象不断出现;二是中国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视与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高耗高排”的产业布局存在相悖。因此,资源型城市作为传统工业的重要载体,在资源枯竭及环境压力的双重挑战下,面临着实现城市绿色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当前以数字化推动质量化的新发展阶段下,数实融合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的显著特征之一,成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已有研究验证了数字经济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低碳转型和绿色效率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集中探讨了数字经济的宏观影响,却忽略了实体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如何精准把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具体机制和路径的探讨仍显不足。基于此,文章通过整理中国资源型城市相关数据,测度了数实融合水平和绿色转型效率,探究二者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面板固定效应、空间计量模型等分析数实融合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能显著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且对周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面板门槛回归显示,数实融合、绿色金融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影响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调节机制分析发现,政府干预不利于数实融合的积极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实融合在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存在因资源型城市所处发展周期、城市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的异质性影响。文章力图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首先,以具有完整产业链特征的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突破传统研究聚焦单一产业转型的局限,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及综合评价体系,科学测算数实融合水平与绿色转型效率,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测度范式。其次,系统揭示数实融合对绿色转型的多维作用机制,不仅证实两者的直接与间接驱动路径,同时验证了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形成“本地空间”交互的分析框架。最后,基于资源禀赋等进行异质性分析,为不同发展条件的资源型城市精准化政策提供依据。实现数实融合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研究的理论拓展及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科学支持。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数实融合;绿色转型
12/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基于GeoShapley的长春市城郊土壤砷含量局部主控因子探究邹心颖,闫庆武,吴子豪,祝元丽,陈奕云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摘要:确定城郊土壤砷的局部影响因子及来源,有利于保障土壤生态安全和维护居民健康。现有研究多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或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算法来揭示土壤重金属的局部主控因子,但前者无法处理非线性关系,后者未能考虑空间效应。Geoshapley算法是SHAP的拓展,它将空间位置作为特征之一纳入重要性评估中,可以更准确地识别每个特征的真实贡献。因此,本研究基于长春市城郊200个土壤砷样本,结合极限梯度提升树与GeoShapley算法,探究砷与环境因子间的异质性非线性关系,并识别影响土壤砷含量的局部主控因子及来源。研究结果表明:①极限提升树模型的拟合R²为0.729,优于地理加权回归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②GeoShapley的结果显示,空间位置的特征重要性排名第二,证实了该算法的有效性;③结合影响因子的Geoshapley空间分布图集可以发现,锰含量、碱解氮和硫含量是大多数点位土壤砷的局部主控因子,而母质和农业生产是砷的主要来源;④砷含量与各环境变量之间均存在阈值效应,特别是当锰含量高于2000 mg/kg、碱解氮高于175 mg/kg、硫含量低于20 mg/kg时,砷含量达到峰值,在污染防控时应予以特别关注。本文证实了Geoshapley算法的优越性和考虑空间位置因素的必要性,研究结果为政府部门制定土壤砷污染局部防控政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关键词:土壤砷含量;城郊地区;GeoShapley;极限提升树;局部影响因子
13/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天山中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质量时空耦合研究马小淞中国矿业大学摘要:深入探究天山中段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耦合关系,文章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以及交通城市化四个维度构建综合指标代表城市化水平,绿度(NDVI)、湿度(WET)、热度(LST)、干度(NDBSI)和盐度(SI-T)五个方面构建的生态遥感指数代表生态环境质量,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二者时空耦合关系,并分析了20142022年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系统与两个子系统间不同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1)天山中段整体综合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快,高城市化区域主要于天山北坡城市群。(2)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相对较差,历年质量等级在“中”及以上地区仅约占30%,其中中部地区及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较好,绝大部分地区呈现出稳定或者缓慢提升的趋势。(3)天山中段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呈缓慢上升趋势,平均水平均处于严重失调状态;研究期间有7.96%区域耦合协调等级提升,其中城市化发展牺牲了生态环境区域占比43.33%,城市发展受到了生态环境制约区域占比1.75%;0.86%区域耦合协调等级降低,其中严重的制约关系致使系统整体发展失调区域占比43.34%,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均有较大幅度降低区域占比56.58%。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国土空间治理
14/ 15分论坛78.资源城市转型与国土空间治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问题闫庆武,吴子豪,李桂娥等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要:以国家公布的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地区)为研究对象,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聚焦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现状、转型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协调度等内容,构建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探明了我国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和生态环境状况,揭示了它们的发展现状和转型效果,系统评估了这些城市的转型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协调度,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根据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协调度的系统评估和分析,针对各个城市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当前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探讨,重点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动力来源,并基于此,为各资源枯竭型城市寻找转型发展新动能给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转型内生动力、聚焦民生福祉改善、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优化转型发展外部环境等措施与建议。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对策
15/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