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实验室装备与技术专刊 丨 总第198期

发布时间:2022-2-25 | 杂志分类:生物医学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现代资讯】实验室装备与技术专刊 丨 总第198期

主 办: 承 办: 发 行: 现代资讯 现代资讯文化传媒(香港)有限公司 搏搜会展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长沙博世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 现代资讯】发行部 ISSN2616-9665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刊号: 北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SOHO现代城D座2303 电话:13810520565 E-mail:msee_bj@lab-future.com 上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沧源路588弄67号 邮编:200240 电话:021-66180027 E-mail:msee_sh@lab-future.com 香港 地址:观塘牛头角道339号兴达大厦4楼 电话:00852-97653055 E-mail:msee_hk@lab-future.com 长沙 地址:长沙市芙蓉中路一段435号唐朝大厦12楼 邮编:410005 电话:0731-84444840 E-mail:msee_cs@lab-future.com 非常感谢您对本刊的支持!经过采编及经营团队22年来的坚守 与努力,本刊己成功出刊198期,得到了全国实验室行业广大读者 的热切关注,为能更好地持续服务广大读者,本刊... [收起]
[展开]
【现代资讯】实验室装备与技术专刊 丨 总第198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为亚洲实验室建设提供优质资讯
文本内容
第0页
微信扫一扫 获取更多资讯 2022.02 总第198期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第31页
第32页
第33页
第34页
第35页
第36页
第37页
第38页
主 办: 承 办: 发 行: 现代资讯 现代资讯文化传媒(香港)有限公司 搏搜会展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长沙博世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 现代资讯】发行部 ISSN2616-9665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刊号: 北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SOHO现代城D座2303 电话:13810520565 E-mail:msee_bj@lab-future.com 上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沧源路588弄67号 邮编:200240 电话:021-66180027 E-mail:msee_sh@lab-future.com 香港 地址:观塘牛头角道339号兴达大厦4楼 电话:00852-97653055 E-mail:msee_hk@lab-future.com 长沙 地址:长沙市芙蓉中路一段435号唐朝大厦12楼 邮编:410005 电话:0731-84444840 E-mail:msee_cs@lab-future.com 非常感谢您对本刊的支持!经过采编及经营团队22年来的坚守 与努力,本刊己成功出刊198期,得到了全国实验室行业广大读者 的热切关注,为能更好地持续服务广大读者,本刊于2020年推出高 清版电子期刊,请关注【现代资讯】公众号进行阅读,纸质版请联 系客服,订阅热线:0731-84444840,希望我们的期刊给您带来最 新最前沿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资讯。 2022年2期 总第198期
第39页
第40页
第41页
第42页
第43页
第44页
第45页
第46页
2022 2022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推动国家 实验室全面入轨运行 落实基础研 究十年规划 近日,2022 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部署了今 年要重点抓好的十方面工作。 会议披露了一些科技亮点的最新动态。比如,2021 年 编制完成了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国家重点实验 室体系很可能分批转变为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 2021 年制定了基础研究十年规划,这项规划被 2020 年和 2021 年连续两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如今明 确将于 2022 年实施,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2021 年出台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这将成 为 2022 年科技工作主线,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在一系列切实举措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 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 2012 年第 34 位提升到 2021 年第 12 位。 科技创新已被提上重要战略地位。不久前的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首次将科技政策作为七大政策取向之一,提出科 技政策要扎实落地。 2022 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将 2022 年确定为科技政 策落实年,就是要以更大力度确保中央的科技方针切实落 地到创新链条的每一个环节。 会议强调,要更加突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 国家实验室全面入轨运行,完成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阶段 性任务。 教育部部署开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 全专项行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作出系列重 要部署。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复杂艰巨,是教育系统安全 工作的重点,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2015 年以来,教育部 连续七年组织开展了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检查工作,高校 实验室安全总体形势向好,但短板仍然突出。为补齐短板, 切实增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教育部办公厅 于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 动,盯紧安全薄弱环节,坚决防范遏制安全事故发生,保障 校园安全稳定和师生生命安全。 通知要求,各高校要把安全摆在各项相关工作的首 位,全面落实高校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建设,形成齐抓共 管的局面。一要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根据危险源使 用和储存情况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持续开展高校实验 室安全专项检查,重大安全事故隐患一经发现立整立改。 二要完善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和危险源管控分级分类管 理体系建设,加强教学与科研项目安全审查过程管理,建 立健全项目风险评估与管控机制,强化涉及危险化学品和 生物安全等的采购、保存、使用、处置的全程管理。三要构 建完整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强化师生安全教育培训的 各个环节,对各级安全管理与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培训与考 核,提升实验室安全应急能力。四要落实实验室基础设施 的基本安全要求,加快实验室安全的科学研究与标准建设 工作,杜绝实验室安全重特大事故发生,营造安全和谐的 教学、科研环境。 通知强调,要压实各级责任,建立长效机制。各高校要 成立实施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根据专项行动内容制定实施 方案。高校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每年的工作计划,针对重 点难点问题,做好总结分析,并扎实开展检查工作,对专项 行动落实情况不好的高校进行督导,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同时要把宣传教育作为专项行动抓落实、促成效的重要推 力,要结合国家安全日教育,开展警示教育和典型宣传,进 一步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北京将规划设置高等级生物安全实 验室 筑牢公共卫生屏障 北京要加快提高公共卫生治理水平,建成北京市疾控 中心新址,加快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 并加强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能力建设,统筹央地资源 规划设置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 障。到 2025 年,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 1.75 人。 《“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近日向社会发布。 根据规划,北京将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按照 国家要求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建成满足首都公共 卫生保障需要,具备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健康危害因 素“一锤定音”检测能力和重特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国内一流的首都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北京将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完善传染 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智慧化预警多 点触发机制,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等技术提升精准防控水 平。 业界简讯 INDUSTRY NEWSINBRIEF 45
第47页
2022 INDUSTRY NEWSINBRIEF 北京将优化疾控机构职能设置,理顺体制机制,从单 纯预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维护和促进全人群健康转变。 北京将改善疾控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建成市疾控中心 新址,做好市疾控中心现址办公场所的统筹利用,强化核 心区公共卫生保障,根据首都发展需要适当提高设备配置 标准,加快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强 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能力建设,统筹央地资源规划设 置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北京将完善疾控人员管理与薪酬保障机制等改革措 施,研究编制调整政策,到 2025 年,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 力量配比 1.75 人。 根据规划,北京将构建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国际大都 市特点的新型传染病防治体系,充分发挥综合医院主力军 作用,加强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能力建设,提升疑难重症 诊治能力和多学科协作综合诊疗服务能力。 北京将优化提升专科传染病医院功能定位,平时主要 承担疑难病和急危重症诊疗、传染病核心临床技术科研攻 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功能;疫时作为收治罕见传染病以 及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患者,对综合医院诊疗救治的支撑 和补充;优化提升专科传染病医院设施装备,提高国际化 服务能力,实现功能转型升级。 北京将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核心技术作用,依 托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在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 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建设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到 2025 年, 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个数达到 2-3 个,建设国家级中医 疫病重点研究室和重点实验室。推广应用传染病中西医结 合诊疗方案,提升中医药传染病诊疗救治能力。 规划指出,北京将形成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 体系。完善指挥决策和组织协调机制,健全应急响应制度, 统一协调首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完善卫生应急 预案体系,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充分运 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指挥决策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应 急处置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的运行效率, 各系统有效衔接,互通互联,信息快速归集,及时支撑科学 决策,指令顺畅通达,各部门快速反应、精准行动。 北京将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体系。组建一支现代 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综合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全面提升 卫生应急有效应对能力。统一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号码,每 个街道(乡镇)至少设置 1 个标准化急救工作站,全市急救 站点增至 465 个,配备必要的车辆和设备,充实急救人员, 加强急救站点和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结合,规 范院前医疗急救转运与院内急救衔接,提高安全转运能力 和效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小于 12 分钟,急 救呼叫满足率不低于 95%,服务满意率不低于 98%。 规划还指出,北京将健全“市 - 区 - 机构”三级医用 物资设备储备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会 同物资生产企业及需求单位,建立对有使用期限物资的轮 储制度。加强社会急救能力建设,全市重点公共场所实现 AED 等急救设施设备全覆盖。 北京将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预案以及 临时可征用的公共建筑储备清单。各区有 1 到 2 处公共建 筑可在应急状态时转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或 后备救济救灾场所。 此外,北京将提升血液保障能力,构建包括 1 个血液 中心、3 个中心血站、7 个中心血库的“1+3+7”的采供血服 务体系,“十四五”时期千人口献血率达到 20%。 全国首个实验室安全体验馆开馆 线上线下相结合 发挥安全警示作 用 “实验室废液池中,有人不慎将大量氧化剂和还原剂 倾倒在一起,立刻引发剧烈的化学反应,导致大量液体喷 溅,险些伤人。”这一模拟实验室违规操作的场景,近日就 发生在刚刚建成投用的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 港实验室安全体验馆内。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当天特别为 这一全国首个实验室安全体验馆开馆揭牌。 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这个实验室安全体验馆,就是 以“学习·体验·警示”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 模拟真实实验室场景,发挥安全警示作用,由此探索实验 室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让前来体验参观者树立 实验室安全意识,杜绝事故发生。 记者采访了解到,体验馆占地 600 平方米,建设了实 验场所环境安全、化学安全、机电设备安全、生物安全、辐 射安全以及消防安全等 6 个体验模块。场馆系统展示了高 校教学和科研实验活动中存在的常见的安全风险及应对 措施,并设置了参观学习、实操演练和互动体验等环节,旨 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意识,提高隐患 风险排除和事故正确处理的能力。 参观中记者看到,这里不仅陈列了部分曾经发生在相 业界简讯 46
第48页
2022 关学校的实验室事故警示案例,还进行相关实验室安全事 故体验演示。比如,在实验装置中让观者实际观察由于用 电超负荷,烧毁电线触目惊心的过程;实验室电气高压测 试中的放电击穿空气,在空气中形成电弧的场景;高压线 缆落地后,形成跨步电压,行走其中的人不慎触电的场景, 以及正确施救措施的展示;模拟实验室内危险气体及粉尘 引发爆炸的演示等,让观者对实验室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 让记者记忆深刻的是,液氮作为实验室常用制冷剂, 一旦在使用时操作不规范,极易引发冻伤事故。在演示现 场,佩戴专用手套的工作人员将一片鲜艳的绿萝叶片放入 液氮容器中,3 秒取出后,用戴手套的手轻松地将僵硬的叶 片捏成了粉末。眼前的一切提示液氮管理及使用操作规程 应有严格的要求。 在安全体验馆内,还特别设计了学习互动检验环节, 模拟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验室的实景,让师生在此找出实验 室存在的安全隐患。比如电源插排多个串联;实验室存放 化学药品的冰箱内竟然存放一瓶饮用水;实验室加热装置 中放入了塑料容器等。师生学完实验室安全知识后,在这 里能够得到实际考核检验。 天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揭牌 天津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日前在滨海高新区揭牌。实 验室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 学研究所)牵头建设,以“把握细胞生态,呵护人民健康”为 宗旨,将努力建设成为前沿技术策源地、细胞治疗示范区、 质控标准引领区、生物产业聚集区、政策创新先行区。 “天津在细胞生态领域有着雄厚实力,可以吸引大量 专业领域的国内外人才聚集到这条产业链上来。”细胞生 态海河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程涛表示,实验室将采取全球招 聘、双聘体制和远程指导三种方式引育人才,将细胞生态 领域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和细胞产业工程技术人员聚集 在天津,力争取得一批细胞生态领域重大理论突破,攻克 一批细胞生态领域重大科研难题。 记者了解到,实验室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担 任,目前已经集聚了十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以 及众多领军人才、国际专家、临床专家和青年骨干。 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实验室青年研究员韦俊告诉记者,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血液系统疾病的免疫微环境与免疫 治疗,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成熟的是 CAR-T 细胞治疗, 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主攻方向与他的研究方向非常契合。 他表示,海河实验室的设立可以解决研究人员在专利申 请、工艺流程优化等诸多环节难题,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尽 快落地应用,从而让更多患者受益。 云南省将建 11 个省重点实验室 近日,云南省科技厅对 2022 年拟建设的省重点实验 室名单进行公示,11 个拟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涵 盖天文与空间科学等基础研究及媒体融合、数字交通、特 色中药、生态安全等应用基础研究。 2022 年拟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分别为:依托云南日 报报业集团建设的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依托云南 省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云南省数字交通重点 实验室;依托云南大学建设的云南省智能系统与计算重点 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建设的云南省太阳物 理与空间目标监测重点实验室;依托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建设的云南省特色中药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 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设的云南省西南及跨境生物多样 性数据信息重点实验室;依托红河宏斌食品有限公司建设 的云南省发酵蔬菜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 研究所、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建设的云南省高黎贡山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依托昆明理工大学建 设的云南省战略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分离与富集重点实验 室;依托云南大学建设的云南省碳中和绿色低碳技术重点 实验室;依托昆明学院建设的云南省金属有机分子材料与 器件重点实验室。 据了解,省重点实验室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学 科发展、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开放共享先进创新资源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针对学 科发展前沿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 向,开展创新性研究,获取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实 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创新源泉和包容开放的创新环 境。省重点实验室遴选建设的基本条件为在相关领域中具 有国际、国内或云南省先进水平或特色,能承担和完成国 家及云南省重大科研任务,能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 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提供理论研究支撑。 业界简讯 INDUSTRY NEWSINBRIEF 更多业界资讯请关注 www.lab168.com 47
第49页
2022 科技进步法今年起实施 国家实验室首次“落实入法” 第一财经 科学技术进步法(下称“科技进步 法”)的修订近日正式审议通过,并于今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包括“国家实验室” 在内的新体系首次正式写入法律。 业内人士表示,科技进步法的出 台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顶层 设计已经建立完成,集成了有关部门 的所有政策探索,并很好地衔接了其 他法规和国家科技战略布局。 基础研究科研地位显著 上升 作为我国科技领域具有基本法 性质的法律,科技进步法对促进科技 事业长足进步、推动科技为经济社会 发展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健全 科技创新保障措施,完善国家创新体 系,破除自主创新障碍因素等,为促 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法 治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 会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表示:“对科 技进步法进行修订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充分体现 我国科技领域改革发展经验成果,全 面反映促进科技创新的实践需求。” 最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针对科 技体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减 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提升科技人 员激励水平等方面作出改进,提出国 家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开发机构等新 型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 投入,在减轻科学技术人员项目申报 等方面的负担,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 难题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科技进步法还首次突出“国家实 验室”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 量”,要求构建和强化以国家实验室、 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水平 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要组 成部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关键 领域和重点方向上发挥战略支撑引 领作用和重大原始创新效能,服务国 家重大战略需要。 “国家实验室首次作为国家战略 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到,而 且被列在首位,突出了国家实验室的 战略地位。”一位从事生命科学领域 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对第一财经记 者表示。 基础研究在最新修订的科技进 步法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提出国家引 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 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多渠 道投入基础研究,给予财政、金融、税 收等政策支持;逐步提高基础研究经 费在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 总额中的比例,与创新型国家和科技 强国建设要求相适应。 为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新修订的 科技进步法还要求国家财政建立稳 定支持基础研究的投入机制,鼓励有 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结合本地区经 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基础研究 财政投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 强调要对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 加大投入,并提出 2021 年基础研究 投入增长 10%以上。此外,还提出扩 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的政策,完善 项目和人才评审机制等,以减少科技 人员不合理的负担,把更多的精力投 入到真正的科技创新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物 理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对第一 财经记者表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核心和关键。 “现在政策都已经很到位了,加上法 律层面保驾护航,只要能够真正落实 即可。”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鼓励科研人才投入基础 研究 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执行 市场动态与分析 MARKET TREND&ANALYSIS 48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刊在线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