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4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
目 录
引言
一、蓝耳病的病原学
1. 病原及分类地位………………………………………………………………………………………………………………4
2. 重要基因的功能 .……………………………………………………………………………………………………………4
3. 病原的理化特性………………………………………………………………………………………………………………8
4. 病毒的入侵机制……………………………………………………………………………………………………………9
5. PRRSV 的致病机理………………………………………………………………………………………………………10
6. 蓝耳的免疫抑制……………………………………………………………………………………………………………10
7. 对中枢免疫系统的损伤…………………………………………………………………………………………………11
8. 抗体依赖性增强(ADE)………………………………………………………………………………………………12
9. 炎性反应的累加影响……………………………………………………………………………………………………13
10. 蓝耳病毒的体内自净……………………………………………………………………………………………………14
二、蓝耳病的流行病学
1.蓝耳病感染的临床规律………………………………………………………………………………………………14
2.欧洲型蓝耳的分型方法………………………………………………………………………………………………17
3.欧洲型蓝耳的流行现状………………………………………………………………………………………………18
4.美洲型蓝耳的分型方法………………………………………………………………………………………………19
5.美洲型起源及流行现状………………………………………………………………………………………………21
6.蓝耳病在我国的流行史………………………………………………………………………………………………22
7.蓝耳病的水平传播规律………………………………………………………………………………………………24
8.蓝耳病的垂直传播规律………………………………………………………………………………………………25
9.蓝耳病猪场内的循环链………………………………………………………………………………………………26
10.PRRSV 变异重组的趋势………………………………………………………………………………………………27
三、蓝耳病的监测与评估
1.蓝耳病的病原学诊断……………………………………………………………………………………………………28
2.蓝耳病的血清学监测……………………………………………………………………………………………………29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
3.毒株溯源和重组分析……………………………………………………………………………………………………30
4.蓝耳病日常风险预警…………………………………………………………………………………………………31
5.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估…………………………………………………………………………………………………32
6.引种或驯化的检测评估………………………………………………………………………………………………33
四、 蓝耳病的免疫学研究
1.固有免疫机制………………………………………………………………………………………………………………33
2.体液免疫规律………………………………………………………………………………………………………………34
3.被动免疫影响………………………………………………………………………………………………………………35
4.细胞免疫机制………………………………………………………………………………………………………………35
5.基因编辑育种………………………………………………………………………………………………………………36
五、 疫苗及制剂研发进展
1.商品化蓝耳弱毒疫苗……………………………………………………………………………………………………37
2.商品化蓝耳灭活疫苗……………………………………………………………………………………………………37
3.改进型蓝耳灭活疫苗…………………………………………………………………………………………………38
4.蓝耳的 DIVA 鉴别疫苗…………………………………………………………………………………………………39
5.亚单位和载体类疫苗…………………………………………………………………………………………………39
6.研制中的 DNA 疫苗……………………………………………………………………………………………………40
7.大环内酯药物的抑蓝机理……………………………………………………………………………………………40
8.中药防控蓝耳的对症机理……………………………………………………………………………………………41
9.多糖对 PRRSV 的抑制作用………………………………………………………………………………………42
六、 PRRSV 的临床防控
1.猪场蓝耳病等级评估……………………………………………………………………………………………………44
2.蓝耳病防控的关键点…………………………………………………………………………………………………45
3.后备母猪群驯化流程…………………………………………………………………………………………………47
4.适时免疫和用药原则…………………………………………………………………………………………………48
5.主动感染与封群净化…………………………………………………………………………………………………49
七、 常见问题解答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
引 言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病毒 (PRRSV) 引起的以母猪出现
繁殖障碍、 仔猪呼吸道疾病及继发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烈性传染病。我国的蓝耳病案例最早于 1995
年出现,2006 年我国暴发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 (HP-PRRS), 该毒株是目前为止致病力最强的蓝耳
病毒株,可感染各个年龄阶段的猪只,发病率高达 50%~100%, 死亡率达 20%~100%。2013 年和 2016
年国内分别检出 NADC30-like 和 NADC34-like 蓝耳病毒株,这两类毒株已经成为我国的流行毒株。近
年来欧洲株蓝耳也在我国部分猪场被陆续检出,使得蓝耳病毒防控更加复杂化。
蓝耳病毒易变异的特性,毒株之间的重组现象多样,近年来蓝耳毒株呈现致病力降低、潜伏期长等
特点,这给蓝耳病的诊断和监测造成了障碍。猪蓝耳病是最主要的免疫抑制病,虽然其毒力有所下降,
但在其影响下易继发圆环、支原体和多种细菌病等,给猪场造成的损失并不比高致病性蓝耳病造成的损
失小。
2021 年 12 月 8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建立动物疫病净化场分级评估管理制度,构建多种疫病
净化模式,健全多方合作、协同推进的动物疫病净化机制;其中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列入疫病
净化目录。2022 年 1 月农业农村部制定了《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指导意见 (2022-2025 年 )》, 规定省
级农业农村部门可根据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对包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狂犬病、炭疽等
在内的疫病实施强制免疫。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立足维护养殖业发展安全、公共
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大局,坚持防疫优先,扎实开展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切实筑牢动物防疫屏障。我国
生猪产能现处于恢复阶段,降本增效首先应该从疾病的预防上入手,防控和净化蓝耳病是一项紧迫和必
要的工作。
在蓝耳病的防控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点。本手册为第二版更新,除了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机理、
诊断评估疫苗和制剂等研究进展等多个维度系统地介绍了蓝耳病的流行规律和防控要点之外,又增加了
在实践中的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助力猪场科学地驯化蓝耳病降低其对生产的影响,甚至科学地净化蓝
耳病并维持蓝耳双阴性群体的构建。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4
一、蓝耳病的病原学
1. 病原及分类地位
蓝耳病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首次被出现,曾被命名为“猪神秘病”,因患病猪耳部发绀变蓝,又被称
为猪蓝耳病。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上世纪 90 年代分别在北美洲和欧洲分别确定了该病的病原
毒株,即北美洲毒株的代表株 VR2332 株和欧洲型毒株代表 Lelystad virus (LV) 株。1992 年,在国际猪
病学术研讨会上正式统一将该疾病更名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 其致病原命名为 \" 猪繁殖与呼吸
综合征病毒”(PRRSV)。
PRRSV 属于尼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该属还包括马动脉炎病毒、鼠的乳酸脱氢
酶增高症病毒和猿猴出血热病毒。顾名思义,动脉炎病毒导致感染动物动脉血管系统出现炎症,蓝耳病
具有导致血液微循环障碍甚至堵塞的特征,进而导致身体发绀的现象,蓝耳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很强,
这也往往导致对免疫系统损伤。
PRRSV 为单股正链不分节段的 RNA 病毒,“正链”说明其核苷酸序列即为编码序列,单股 RNA 是指
其基因组不像 DNA 是双链的稳定结构,这是其变异比较快的一个原因。\" 不分节段 \" 说明其基因组是一
个完整片段,不像禽流感病毒那样容易发生不同节段片段的交换,导致抗原性发生迅速改变。PRRSV 的
基因组由约 1.55 万个碱基组成,在美洲型毒株的比较分析上,我们会以第一个美洲毒株代表 VR2332 为
参照进行序列比对,因此我们所谓的美洲型蓝耳毒株 Nsp2 区缺失或插入核苷酸均是相对于 VR2332 株
的基因组结构而言的。
依据 PRRSV 的基因组序列,PRRSV 可分为两个基因型即以 Lelystad virus (LV) 代表的欧洲型
PRRSV-I 和以 VR-2332 为代表的北美 PRRSV-II。欧洲株和美洲株的基因组有多相似之处,它们的基因组
结构几乎完全相同,但是这些分离株在遗传学和抗原性方面确有显著差异。序列分析显示,欧洲型和北
美型仅有 60% 的核苷酸同源率,因此其抗原性差异较大。我国主要的流行毒株是北美洲型毒株,但随着
贸易加速和欧洲种猪的引进,欧洲型蓝耳传入我国也已被证实,但有碍于现有蓝耳抗体检测试剂盒不能
区分欧洲型和美洲型蓝耳的抗体,因此欧洲型蓝耳病毒的发病未被重视,常与美洲型蓝耳被一被统计为
蓝耳病抗体阳性。
2. 重要基因的功能
PRRSV 的基因组,由一个 5' 非翻译区 (5'UTR),10 个开放阅读框 (ORF):ORFla、ORFIb、ORF2a、
ORF2b、ORF3、ORF4、ORF5、ORF5a、ORF6、ORF7, 一个 3' 非翻译区 (3'UTR) 和一个 poly(A) 构成。
所谓开放阅读框类似于蛋白质的编码的序列,这些区域的基因编码顺序决定了后续翻译成具有功能性的
蛋白质的抗原性。这些编码序列分别会编码转录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 ( 如图 1 所示 )。
图 1 蓝耳病病毒基因组示意图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5
图 2 PRRSV 基因组的转录和翻译示意图
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基因,占据整个病毒基因组约 2/3 的长度,他们主要编码于 ORF1a 和 ORF1b 之中。
ORF1a 和 ORF1b 首先翻译成为有两个大的多聚蛋白,pp1a 和 pplab。而后在病毒自身蛋白酶的作用下,
这两个多聚蛋白能进一步裂解产生的形成至少 14 个非结构蛋白 (Nsps)。结构蛋白基因仅占全基因组长度
的 1/3, 编码有 4 个小结构蛋白 (GP2、GP2a、GP3 和 GP4) 和 3 个主要结构蛋白 (GP5、M 和 N)( 这些蛋
白的功能见表 1 和表 2)。
表 1 PRRSV ORF1 编码的非结构蛋白及基因功能
基因组 编码
蛋白
氨基酸数量 特点和功能
PRRSV-1 PRRSV-2
ORF1
Nsp1α 180 180 抑制 1 型干扰素 (IFN) 的产生;PLPα 蛋白酶;调控 sgRNA 合成
Nsp1β 205 203 Nsp1β 介导的干扰素拮抗作用和宿主 mRNA 核滞留有助于病毒的毒力
增强,并且可以与核孔蛋白相互作用,促进病毒复制和免疫逃避
Nsp2 1078 1196 该区域具有高变性,可用于监测遗传变异和开发诊断试剂,是开发来
自感染性克隆的重组标记疫苗的理想位点;Nsp2 诱导细胞自噬;
Nsp3 230 230 跨膜蛋白,参与了膜修饰
Nsp4 203 204
主要酶蛋白,可以裂解锌指抗病毒蛋白 ZAP, 促进免疫逃避;Nsp4 的
结构域 |( 氨基酸 1-80) 与 PR65α( 结构亚基 ) 和 PP2Ac(PP2A 的催化亚基 )
相互作用,主导细胞胆固醇的上调,是 PRRSV 用来抑制抗病毒先天免
疫的策略。
Nsp5 170 170 可以诱导信号调节因子降解
Nsp6 16 16 高度保守
Nsp7α 149 149 是 RNA 合成和 PRRSV 病毒蛋白质翻译的关键蛋白质结构域。
Nsp7β 120 110 能够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促进病毒增殖;
Nsp8 45 45 高度保守,Nsp9 的 N 端区域
Nsp9 685 685 RNA 依赖的 RNA 聚合酶,毒力基因
Nsp10 442 441 RNA NTP 酶 / 裂解酶
Nsp11 224 223 Nsp11 能拮抗 I 型干扰素,特别是 IFN-β 产生;尿苷酸核糖核酸酶
Nsp12 152 153 +sgRNA 和 -sgRNA 的合成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6
非结构蛋白 (Nsp) 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中转录的蛋白,非结构蛋白更像是在制造病
原体时用到的加工工具,起到调控作用,会协助病毒粒子的组装,但在组装病毒粒子时,不会装配到病
毒粒子上。由表 1 可知,Nsp1α 能调节宿主的细胞因子;Nsp1β 在病毒的复制和免疫逃逸方面有很多重
要的功能。Nsp4 是病毒最重要的蛋白酶,可以调节宿主的体液免疫;Nsp4 能够通过 NF-KB 通路调节
IFN-β 的表达水平。Nsp9 蛋白是病毒编码的 RNA 依赖性 RNA 聚合酶 (RdRp), 该蛋白至少含有两个 T 细
胞表位。研究表明 Nsp9 蛋白主要参与病毒的复制和翻译;且该蛋白可以与 Nsp7α 结合,调节 IFN-г 的
表达。Nsp10 是病毒的解旋酶,具有 ATP 酶活性,有两个 T 细胞表位。Nsp9 和 Nsp10 蛋白的共同作用
可以提高病毒毒力,替换不同毒力的 Nsp9 蛋白和 Nsp10 蛋白会导致病毒致病性的改变,这可能是高致
病 PRRSV 致病性提高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非结构蛋白的功能与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 白介素、干
扰素产生 ) 和免疫抑制有非常大的关系,而非结构蛋白是活病毒在感染宿主后才能翻译的,因此要建立
机体对蓝耳病的细胞免疫能力是必须要有活毒感染为基础才能建立的,因此灭活疫苗免疫后很难检测到
非结构蛋白的抗体。
在所有非结构蛋白中,需要特别关注和分析 Nsp2 蛋白。Nsp2 是 PRRSV 病毒粒子中最大的非结构
蛋白,在疾病诊断和病毒毒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欧洲型和美洲型的 Nsp2 蛋白长度略有不同,不同亚
型之间的长度也各不相同,该蛋白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和免疫原性。Nsp2 蛋白可以与 Nsp9 蛋白或 Nsp10
蛋白相互作用,参与病毒的复制,同时还有报道发现,Nsp2 蛋白有可能以结构蛋白的身份参与病毒的
生命活动。欧洲型和美洲型之间 Nsp2 基因的同源性仅有 40% 左右。Nsp2 区域还存在有自然缺失和插
入等现象,在体外连续传代的病毒,也会产生 Nsp2 基因的部分缺失病毒,依据 Nsp2 的缺失和插入氨
基酸的位置可对蓝耳病毒进行分型,NADC30/34、QYYZ/HP-PRRSV 均是依据此种分型方式得以命名。
Nsp2 基因缺失的现象同样会发生在欧洲型毒株中,不同亚型之间也存在有各式各样的缺失形式。目前已
知 PRRSV 的 Nsp2 高度变异性和基因序列的缺失可能涉及到病毒的免疫逃逸。
结构蛋白是病毒粒子结构的一部分,最终装配到病毒粒子表面,是病毒粒子结构的一部分 ( 其拓扑
结构如图 2 所示 )。机体对病原的体液免疫主要针对的是病毒的结构蛋白,在抗体检测中常用于检测 N
蛋白抗体 ( 爱德士、金诺等 ) 或 GP5 抗体 (LSI)。在对基因分析时,结构蛋白 GP5 和 GP2-GP4 也是重点
分析区域,其中 GP2、GP3 和 GP4 蛋白 ( 分别由 ORF2-4 编码 ) 与受体相关,影响病原的细胞噬性。
GP5 蛋白 ( 由 ORF5 编码 ) 是中和位点主要区域,存在选择压力,因此也容易发生变异。对这些容易变
异的区域的分析是对分析回溯蓝耳病毒传入途径的重要依据。
图 3 PRRSV 囊膜结构的拓扑结构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7
M 蛋白和 N 蛋白都是病毒中最保守的结构蛋白。 M 蛋白是病毒的膜蛋白可以与 GP5 蛋白形成异源
二聚体与唾液酸粘附素结合。 M 蛋白与广泛性中和抗体有密切的关联。 N 蛋白是一个有多种功能的磷
酸化蛋白,也是 PRRSV 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由其构建的核衣壳保护着病毒的 RNA。 编码 M 和 N 蛋
白的基因序列常被用于临床基因检测中,可通过对这两个保守基因的检测首先确诊是否存在蓝耳病毒感
染,然后再通过对 GP5 和 Nsp2 编码基因的测序对毒株进一步分型。在野毒感染过程中,机体对 N 蛋白
产生的抗体产生最早,通过序列比对发现,N 蛋白具有很好的毒株序列间和不同亚型间的保守性,是作
为病毒早期感染诊断的最佳选择。目前还没有商品化试剂盒可通过 N 抗体的鉴别诊断区分美洲型和欧洲
型毒株感染。
表 2 PRRSV ORF2-7 编码的结构蛋白及基因功能
基因组 编码
蛋白
氨基酸数量
特点和功能
PRRSV-1 PRRSV-2
ORF2a GP2a 249 256
是糖基化的次要结构蛋白,具有两个独特的疏水峰和两个高度保守的
糖基化位点,对病毒感染性至关重要,与 GP3、GP4 形成多聚体整合
到病毒粒子中
ORF2b E 70 73
E 蛋白是非糖基化的小疏水蛋白并且存在于所有动脉病毒中。PRRSV
的 E 蛋白由 ORF2b 翻译而来,E 蛋白与 GP2a、GP3、GP4 异种三聚
体存在共价结合。
E 蛋白的缺失会导致 GP2a、GP3、GP4 异种三聚体与病毒颗粒无法结
合
ORF3 GP3 265 254
是 PRRSV 蛋白中突变率较高的蛋白之一,蛋白在猪体内的抗原性很
强,还有报道表明有一部分的 GP3 蛋白为可溶性蛋白不以结构蛋白的
形式存在。GP3 与 GP2a、GP4 形成的三聚体在病毒入侵过程中至关重
要,无论是否有 M-GP5 异 二聚体的参与,三聚体都可以与细胞受体
CD163 相互作用,帮助病毒进入细胞。
ORF4 GP4 183 178
GP4 参与病毒感染,高度糖基化,可与 GP2 和 GP3 相互作用,嵌合形
成多聚蛋白复合体,参与病毒粒子形成;在通过高尔基体转运的过程
中被高度糖基化 同 GP5 一样可以诱导中和抗体的表达,它还可利用甚
至改变宿主细胞的蛋白合 成及运输机制,将病毒运输到宿主细胞表面。
ORF5 GP5 201 200
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够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其糖基化与
体内的病毒增殖密切相关,并且 GP5 在体内外试验中均能诱导细胞凋
亡,能与 M 蛋白形成异源二聚体,并参与 PRRSV 对靶细胞的感染过程;
序列较短同时变异较大, 作为 PRRSV 主要分型依据。
ORF5a GP5a 43 51 次要非糖基化疏水蛋白;病毒存活必须的蛋白;作为多聚蛋白复合体
参入病毒粒子 。
ORF6 M 173 174
是一种主要非糖基化结构蛋白,在各谱系 PRRSV 中高度保守。在病毒
体中 GP5 和 M 蛋白为二硫键连接的异二聚体,在病毒组装和出芽过
程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增加细胞免疫反应和产生中和性抗体来增加对
GP5 的免疫反应。
ORF7 N 128 123
具有高度免疫原性,由于 PRRSV 感染过程中产生的大多数抗体都是针
对 N 蛋白的,而 N 蛋白主要的抗原决定簇高度保守,因此 N 蛋白已经
成为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和疾病诊断的合适候选蛋白;病毒衣壳的唯
一组成部分。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8
3. 病毒的理化特性
PRRSV 是一种有囊膜包被的病毒,病毒粒子是直径为 50~60nm 的大致球形或椭圆形颗粒,并且相
对光滑。 囊膜结构表面存在纤突。核衣壳是包裹核酸的蛋白结构,由 ORF7 编码,相对保守,呈二十面
体对称,直径大约为 25~30nm。
图 4 PRRSV 病毒粒子结构图
PRRSV 是有囊膜的病毒,在体外它的存活受到温度、PH 和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PRRSV 在 -70℃
到 -20℃ 的温度范围内可延长存活时间, PRRSV 适应相对潮湿和阴冷的环境,在较低温度及 pH6.5~7.5
的条件下,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长时间的保持其感染能力,但是随着温度升高,存活能力下降。
据报道, PRRSV 在 56℃、37℃分别需要 20min 和 24h 就能丧失活性。PRRSV 其感染力在 pH<6.0 或
>7.65 时降低。室温条件下用 0.03% 氯经 10min、0.0075% 碘经 1min、0.0063% 季胺化合物经 1min, 即
可杀灭病毒。表面活性剂能降低病毒的感染力,像氯仿和乙醚等脂溶剂对病毒囊膜有破坏作用,并且明
显消除病毒粒子感染性。对比常见的四种病毒的理化性质发现 ( 见表 3), 蓝耳病毒比非洲猪瘟病毒、伪狂
犬病毒和非洲猪瘟,在环境中存活时间和对环境的抵抗力都明显较差,易于杀灭。
表 3 四种常见病毒的理化性质
特 征 非洲猪瘟病毒 蓝耳病病毒 流行性腹泻病毒 伪狂犬病毒
对热敏感性
56℃ 70 分钟,60℃ 20 分
钟;80℃ 3 分钟可失活;
耐低温
56℃下 6-20 分钟失活,60℃下可存活 1-7 天
55-60℃经30-50分钟,
80℃经 3 分钟可灭活;
耐低温
PH 适应范围 3.9~11.5 6.5-7.5 1.5-10.5 4~9
自然界存在时间
正常室温 30 天失活,油脂
中可存活 300 天,对紫线
敏感
室温下 3-24 小时后失
活 室温下存活超过 14 天
夏季干燥环境存活 30
天,甘油中可存活至少
150 天,对紫外线敏感
消毒剂敏感性
对一般的消毒剂敏感,1%
戊二醛有效,过硫酸氢钾
复合粉 1:600~1:800 有效,
2~3% 的氢氧化钠有效
对常见的消毒剂敏感,
对酸和碱性消毒剂都敏
感
对消毒剂特别敏感,
季铵盐即可有效杀灭
流行性腹泻病毒;对
酸不敏感,对碱性消
毒剂特别敏感
对消毒剂敏感,1% 戊
二醛有效,过硫酸氢钾
复合粉 1:500 有效;3%
的氢氧化钠有效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9
蓝耳病毒除了猪以外,没有其他宿主,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差,不易通过饲料媒介传播,通过消毒
也可以轻松消灭车辆和物品上的蓝耳病毒。因此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引种过程进入猪场的;另一个
引入途径是阳性的公猪精液,可造成大群母猪被感染。虽然 PRRSV 在环境中相对脆弱,但适当的环境 ( 风、
温度、湿度等 ) 可以促进病毒的传播,PRRSV 通过气溶胶可传播 4.7Km, 这就表明其一旦进入生产群,
通过空气传播可以在猪场内的猪群中循环扩散,因此预防蓝耳病重点在防控引种过程和精液被污染,通
过对后备猪群的抗体检测和精液核酸检测可预防此类风险。
4. 病毒的入侵机制
图 5 猪细胞表面受体
病毒是通过受体 ( 如图 5 所示 ) 与宿主细胞相互结合,进而将核酸转运到宿主细胞内,开始病毒利用
宿主细胞物质的复制。 PRRSV 对宿主细胞完整的感染性需要唾液酸粘附素和 CD163 的共同作用。普遍认
为在感染巨噬细胞的过程中 PRRSV 病毒可通过 M-GP5 复合物 ( 如图 6 所示 ) 与巨噬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
肝素发生较低亲和力的粘附是感染的第一个步骤,该步骤不是病毒感染绝对必需的,但可以使病毒集中到
细胞表面从而使病毒粘附到亲和力更高的受体上。病毒集中到细胞表面后需要内化才能启动感染,这需要
PRRSV 与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性的唾液酸结合蛋白 ( 凝集素 ) 和唾液酸粘附素有较高的亲和力结合,这种相
互作用是通过位于 GP5 蛋白上的唾液酸与唾液酸黏附 N- 末端的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相结合介导的。
图 6 PRRSV 囊膜蛋白相互作用图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0
PRRSV 吸附在细胞表面后在胞吞的作用下,
进入细胞到达细胞质,病毒的 RNA 就会脱壳,并
且以自身为模板转录成两个蛋白的多聚蛋白 (ppla
和 pplab),而后在病毒自身蛋白的作用下,裂解形
成至少 14 个非结构蛋白。随后这些非结构蛋白会
形成转录复合体 (RTC),在转录复合体的作用下基
因组复制,形成具有相同 5' 端和 3' 的 sg mRNA,
而后进一步形成病毒的结构蛋白。新形成的基因组
会与 N 蛋白结合形成核衣壳。 并且通过内质网和
高尔基体发芽,包裹上含 GP2a、E、GP3 和 GP4
等的囊膜,最后新形成的病毒粒子会在高尔基体中
成熟,并借助胞吐作用从细胞中释放。
基因编辑猪抵抗蓝耳感染是通过基因工程的
手段敲除或改变猪细胞表面的 CD163 受体,从而
降低蓝耳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结合和脱壳概率,从而
这样的基因编辑猪不会感染蓝耳病毒。此外一些化
学药物抑制蓝耳病毒的机理也与蓝耳病毒复制过程
相关,如泰万菌素和替米考星等大环内酯类药物,
可通过抑制病毒 RNA 的脱壳,从而抑制蓝耳病病
毒的复制。
5.PRRSV 的致病机理
蓝耳病感染后可以引起肺脏损伤、多器官水
肿、流产、死胎等多种临床表现,其致病机理如下:
(1)肺损伤:PRRSV 可通过呼吸道、口腔或
生殖道侵入机体,主要侵害猪肺部组织和淋巴结组
织,PRRSV 对猪肺巨噬细胞 (PAM) 有很强的组织
嗜性,可在肺泡巨噬细胞和肺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内
迅速复制增殖,对肺脏、淋巴结在很短时间内造成
损伤,主要呈现特征性的间质性肺炎及淋巴结不同
程度的肿大,并造成猪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被
大量破坏,并引发细胞凋亡。进而导致猪早期出现
呼吸道症状,在蓝耳病感染之后,后期也会发生呼
吸道的问题,但此时的致病原往往是副猪和链球菌
等继发性感染。
(2) 淋巴结肿大:猪肺泡巨噬细胞中增殖的
PRRSV 还可转移到局部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
核细胞内进一步增殖。随着猪肺泡巨噬细胞的大量
崩解, PRRSV 进入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并在血
液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内增殖,分布到全身各组织
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导致病毒血症的出现及全身淋
巴结的肿大和相应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
(3) 多器官水肿:病毒在猪肺泡巨噬细胞、淋
巴结等处的大量增殖造成肺、淋巴结的损伤和微循
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中的部分液体成分
外渗,造成血管周围水肿。
(4)母猪流产:抗体和病毒等大分子物质不
能通过胎盘屏障,PRRSV 可能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
胞携带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导致胎儿感染,
从而引起妊娠后期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对繁殖母
猪进行攻毒试验, 发现母猪感染 PRRSV 后可导致
胎儿脐带出血、扩张,呈现坏死性脐动脉炎病变,
使得脐带血管的正常血液循 环受损,胎儿由于缺氧
死亡。对流产胎儿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在血
管周围出现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 润为特征的
动脉炎、心肌炎和脑炎。需要特别指出,当大量胎
儿死亡后,妊娠母猪即启动中止妊娠机制,导致出
现流产。但如果胎儿死亡比例小于 4 头时,母猪将
继续妊娠,就会出现死胎和木乃伊胎。随着蓝耳病
毒力的逐渐下降,由于母猪持续感染时间与流产时
间并不一致,因此在出现流产时检测母猪的血清极
大可能性是无法检测到蓝耳病毒的核酸的。
(5)繁殖障碍: PRRSV 可感染公猪生殖系统,
导致睾丸内精子数量减少,公猪表现繁殖性能降低,
并通过精液将 PRRSV 传染给母猪,引起母猪的繁
殖障碍。公猪在免疫活疫苗后的一个月内,往往可
检测到精液蓝耳核酸呈阳性,说明公猪精液是传播
蓝耳病的重要途径。
6. 蓝耳的免疫抑制
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可以分泌炎性因子和
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并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这被认定为诱导有效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必
不可少的部分,PRRSV 可以感染这些细胞,因此
普遍认为 PRRSV 干扰了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PRRSV 可能会阻碍 T 淋巴细胞的正确抗原递呈和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1
活化作用。尽管 PRRSV 并不削弱混杂在白细胞反
应中的增殖反应,但它抑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
体 -I(MHC-I) 在树突细胞 (DCs) 中的表达。 PRRSV
可通过改变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的细胞形态来减轻
先天免疫反应,并通过修改 MHC-I 分子的表达来
参与抗原递呈。
PRRSV 感染的主要是免疫相关细胞,其体内
传播途径也通过淋巴器官传播。由于其主要感染淋
巴器官,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依次是:
(1)PRRSV 在巨噬细胞内迅速增殖,导致猪
只肺部细胞发生凋亡,巨噬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同
时还能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使肺泡巨噬细胞
的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减弱。
(2)PRRSV 感染后 IL-10 基因表达上调,抑
制宿主免疫系统。引起外周淋巴细胞中 T 细胞亚群
发生异常改变,影响 B 细胞功能和体内细胞因子的
产生,即体液免疫能力受到抑制。
(3)猪感染 PRRSV 后,血液白细胞总数和
淋巴细胞数显著下降,CD4+、CD2+ 和 CD8+ 等
T 细胞亚群也短暂下降,而 CD8+ 细胞的增殖对于
清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有重要作用,因此也降低了
细胞免疫功能。
(4)PRRSV 通过抑制 I 型干扰素的产生进而
达到逃避免疫监视的目的。在病毒入侵宿主细胞时
Nsp1、Nsp2、Nsp4 和 Nsp11可抑制 IFN-1β的产生,
其中 Nsp1 抑制效果最明显,其次为 Nsp2、Nsp11
和 Nsp4。试验证明 Nspβ 可抑制 IRF3 和 NF-kb
激活途径介导的先天性免疫,有利于病毒的增殖。
先天性免疫中 I 型 IFN 的信号通路是宿主细胞对抗
病毒感 染的第一防线,PRRSV 感染后宿主先天性
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不足,导致 PRRSV 在宿主
肺部巨噬细胞上持续存在和复制。PRRSV 还可以
逃避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细胞免疫反应的一个重
要标志是外周血中的 γ-IFN 分泌细胞的数量。然
而 PRRSV 感染后的 8-10 周检测不到 γ-IFN 分泌细
胞,48 周以后 γ-IFN 分泌细胞的数量才会增加,
到 690 天维持稳定。
7. 对中枢免疫系统的损伤。
蓝耳病对仔猪的影响是更为严重,蓝耳病如
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感染仔猪,对中枢免疫器官骨髓
和胸腺造成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也降低了这些猪
的种用价值。
试验证明经胎盘感染蓝耳病的仔猪出生后
7-14 天,骨髓出现轻微到严重的发育不全,巨噬
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造成贫血;PRRSV 感染骨
髓及机体的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后,改变了骨髓的
功能,并影响了先天性免疫反应;由于产生体液免
疫的 B 细胞来源于骨髓,PRRSV 感染引起骨髓的
损伤会导致前体淋巴细胞的补给不足,影响了细胞
及体液免疫反应。
如仔猪在哺乳期感染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
可见仔猪胸腺出现严重萎缩。胸腺也是中枢免疫器
官,胸腺内成熟的 T 淋巴细胞是外周 T 淋巴细胞
的重要来源,胸腺损伤后可导致机体一系列异常的
免疫连锁反应。HP-PRRSV 感染仔猪胸腺内及整个
机体内的单核 - 巨噬细胞系统,该系统是机体免疫
反应的第一道防线,在对外来抗原的识别、加工并
递呈给 T/B 淋巴细胞及产生先天性细胞免疫因子发
挥重要的作用,PRRSV 感染影响了该细胞的功能,
改变机体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从而引起病毒的免疫逃
逸;
PRRSV 感染诱导了占有胸腺细胞总数约 90%
的 CD4+CD8+ 胸腺细胞发生了大量凋亡,使胸腺
内成熟 T 淋巴细胞的数量产生改变 ( 图 7)。胸腺内
成熟的 T 淋巴细胞是外周 T 淋巴细胞的重要来源,
胸腺内 T 淋巴细胞的减少可导致外周血 T 淋巴细
胞亚群及数量的改变,导致外周 T 淋巴细胞对抗原
的识别及细胞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异常,改变
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胸腺内 T 淋巴细胞的减少可
引起外周血中与中和抗体的产生相关的辅助性 T 淋
巴细胞亚群数量的改变,导致淋巴结生发中心中可
产生高亲和力中和抗体的 B 细胞选择失败,推迟了
PRRSV 感染猪中和抗体的产生;
PRRSV 感染诱导胸腺细胞的凋亡引起 T 细胞
库的缺陷还可影响其对 PRRSV 及其他抗原的有效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2
8. 抗体依赖性增强(ADE)
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 (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是某些病毒特异性抗体 ( 一般多为
非中和抗体 ) 与病毒结合后,结合了病毒的抗体可通过其 Fc 段与某些表面表达 FcR 的细胞结合从而介导
病毒进入这些细胞 ( 见图 8), 从而增强了病毒的感染性的过程,如登革热病毒。当然抗体与病毒形成复合
物后还可以与补体结合再通过补体受体进入细胞,也是一种提升感染效率的途径。
但蓝耳病是否存在 ADE 现象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已知由于蓝耳病免疫逃逸的特殊机制,蓝耳病
病毒的中和抗体产生是严重滞后的。在蓝耳病毒感染后首先产生的抗体为 N 抗体,需要指出的是目前
蓝耳抗体以 N 抗体检测为主,GP5 抗体检测较少,N 抗体是非中和性的抗体,既使 GP5 抗体也未必与
中和抗体成正相关。由于病毒能进入淋巴循环,在形成病毒血症后,即使血清中含有较高滴度的 PRRSV
中和抗体,也不能快速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这也是蓝耳病毒病毒血症期较长的一个原因。此外猪在感染
PRRSV 2 小时后,PAM 的吞噬作用将增强,但是这种作用在感染后 7 天会显著减弱,由于巨噬细胞也是
蓝耳病毒的宿主细胞,因此其感染效率增强了。非公开的实验室数据中,使用 SPF 猪免疫蓝耳灭活疫苗,
并不能检测到中和抗体的产生。这些免疫的猪只在攻毒后,其临床症状比未免疫的对照组表现更为严重。
这表明至少在蓝耳感染早期,体液免疫的作用是微弱的甚至是有害的。但如果在感染野毒或者是免疫活
疫苗的基础上,再免疫蓝耳灭活疫苗,可显著缩短病毒血症期,提升中和抗体滴度,这表明需要系统地
监测猪群的感染状态,以便合理制定免疫程序。
图 7 蓝耳病引起的胸腺萎缩问题
识别:PRRSV 特异性 T 淋巴细胞的缺失或产生将 PRRSV 识别为自身抗原的 T 细胞引起免疫耐受。
总之蓝耳病作为“猪的艾滋病”,其不仅能感染成熟的免疫细胞,也能对中枢免疫器官造成不可逆的
影响。表现在机体黏膜屏障保护力降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降低,造成免疫抑制。出现免疫抑制
后增加了其它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并使疾病的症状加重,如 PRRS 患病猪可继发感染猪伪狂犬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猪圆环病毒 2 型等,这是 PRRS 常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的根本原因。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3
9. 炎性反应的累加影响
哈兽研在比较高毒力和低毒力的蓝耳毒株致病力特点时发现,高毒力的毒株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 ( 如
L-1β、IL-6、TNF-α 和 IFNs 等 ) 时间更早,水平更高。进一步研究表明,蓝耳病毒的 RNA 和细菌的核酸
可激活 NLRP3 炎性小体,导致炎性反应,二者共感染可加剧炎性反应。
炎症是机体的一种抗病反应,是对机体有利的,例如炎性充血,能使表面组织得到较多的氧、营养
物质和守卫物质;表面组织代谢和抗击力增加;渗出液能稀释毒素,其中所含的抗体能清除带病菌并中
和毒素;渗出物中的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吞噬带病菌,引起的发热反应也是机体抑制病毒复制的一
种途径。但过强的炎性反应对机体是一种损伤,如蓝耳病能引起动脉炎,造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坏死脱落,引起气体交换障碍,使机体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引起继发性的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出身
体发绀等症状。
蓝耳病是一种肺脏的门户病,其感染后会导致肺脏纤毛的损伤,从而更加有利于副猪和链球菌在肺
部的定植。细菌在死亡时,会释放出内毒素等物质,这种物质会进一步刺激机体加重炎性反应,从而造
成更严重的发烧和免疫系统损伤等问题。临床上我们会发现,如果在细菌病严重时投入直接针对细菌的
抗生素可能会出现高热和病症加重的情况。提示我们在有蓝耳病感染的前提下,控制细菌病问题,需要
使用能降低炎性反应的中药、卡巴匹林钙和氟尼辛葡甲胺等解热镇静类药品或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药物。
1. ADE 作用是通过与病毒结合的抗体上的 Fc 片段与细胞表面的 Fc 受体的相互作用介导的;
2. 补体通过经典途径激活后,C3 片段与补体受体的相互作用引发的 ADE;
3. 结合在抗体上的 Clq 与细胞表面的 C1q 受体结合后促进了病毒对细胞的黏附;
1. Fc 片段与 Fc 受体作用 2.C3 片段与 C3 受体作用 3.Clq 片段与 Clq 受体作用
图 8 ADE 作用的机理
图片来自于蔡雪辉研究员报告
图 9 继发感染加重验证反应的机理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4
10. 蓝耳病毒的体内自净
PRRSV 感染至少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急性感染期,持续性感染期和恢复期,这三个阶段在免疫
学、病毒学和临床表现上都是不同的。第一阶段是急性感染期,在此期间肺部首先被攻击 PRRSV 主要在
肺和上呼吸道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中复制,在感染后 6~12 小时便可出现病毒血症,随后病毒血症
图 10 蓝耳病毒感染后的不同阶段
会持续数周。第二阶段是持续性感
染期, PRRSV 的复制会减弱,在血
液和肺中不再能检测到病毒,猪也
不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在这
个阶段,病毒复制主要发生于包括
扁桃体和淋巴结在内的淋巴器官中。
同时病毒会在各淋巴结中持续复制,
使病毒粒子通过口鼻分泌物以及精
液向外传播。随后病毒复制开始逐
渐减弱进入恢复期,直至病毒在宿
主体内被消灭。
幸运的是,蓝耳病病毒并不是在宿主体内终生携带的,蓝耳病是一种可以自净的疾病。PRRSV 并不
能在感染猪体内持续存在,通常经过 1~2 个月病毒血症就可以最终消除,公猪感染后精液中会携带蓝耳
病毒,但在感染后 4~6 周后也可以停止精液散毒,通过抗体检测可以证明感染的猪转阴。康复猪只可以
免受同源毒株的再次感染。
动物被病毒感染后,机体通常可在几周内清除病毒。猪感染流感病毒后 10-14 天即可建立起对流感
病毒的免疫力,而对口蹄疫病毒具备免疫力的时期为 14~21 天。早期的研究表明,与其他的猪源病毒性
疾病相比 PRRSV 感染后其病毒血症可持续 28~42 天。然而当将从未被 PRRSV 感染的猪与感染后病毒血
症已经消失的猪同居试验后发现,空白猪对照检出了 PRRSV 感染,由此可见 PRRSV 感染后的排毒期超
过其病毒血症期持续期。实验表明 PRRSV 感染仔猪后 186 天仍可从体内检测到 PRRSV 病原,个别的实
验猪的 PRRSV 检出期长达 251 天,这表明 PRRSV 感染具有持续性。推测在自繁自养的猪群中 PRRSV 持
续感染时间随养殖的规模、接触频率和再感染率的增加而延长,因此有观点认为近年来饲养规模的扩大
导致了 PRRSV 感染的持续期不受控制。这种推断的证据是 PRRSV 感染后导致 B 细胞和 T 细胞反应疲弱
这与上述 PRRSV 抑制先天免疫系统的证据是一致的。
二、蓝耳病的流行病学
1. 蓝耳病感染的临床规律
PRRSV 感染后临床症状和死亡率取决于毒株毒力、感染年龄阶段、免疫力、应激、继发感染等因
素,而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有显著差异。母猪感染低致病性 PRRSV, 可引起 8% 以上的母猪流产,20% 以上
胎儿死亡。感染高致病性 PRRSV 后,母猪流产率达 30% 以上。仔猪感染低致病性 PRRSV,造成断奶前
26% 以上仔猪死亡;感染高致病性 PRRSV, 仔猪发病率 100%,死亡率 50% 以上。育肥猪感染高致病性
PRRSV 也可发病死亡。
蓝耳病发病后常见的临床症状可见沉郁、厌食消瘦、四肢发绀、体温升高甚至死亡。病理学和组织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5
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肺脏实变、间质性肺炎和淋巴结的肿大,下颌淋巴结、肠淋巴结弥散出血及水肿;肺
组织广泛性出血、肺泡隔增宽、支气管坏死、淋巴细胞减少、髓质出血等 ( 见图 11)。
图 11 蓝耳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PRRSV 感染猪体后在 2~7 天开始表现出临床症状,大约会持续一周左右。最为典型的临床表现有
种母猪的繁殖障碍,其中又以妊娠后期母猪为主和断奶前后的仔猪所表现出的呼吸系统疾病。猪繁殖与
呼吸障碍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主要有急性、慢性、亚临床症状三种。不同猪群的临床表现有一
定差别。种猪群中若是种公猪被 PRRSV 感染后,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机体发热、厌食呕吐、呼吸困
难、皮肤变色,还会表现出性欲的缺乏,精液品质降低,畸形精子增多,产量亦有所下降。而种母猪被
PRRSV 感染,基本上大体症状同公猪相似,但还具体表现为整个发情周期延长或假发情,屡配不孕,怀
孕后期 (105~107d) 则出现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分娩率下降,产后无乳,胎衣停滞,严重者
母猪出现死亡等临床症状。因感染前的状态、感染阶段、母源抗体情况不同,不同阶段感染的母猪会影
响仔猪的感染发病时间,总结如下(图 12-13,表 4)。
1.1 阳性怀孕母猪的感染规律
阳性场母猪曾接触过野毒,再次感染之后约 6 小时左右出现病毒血症,持续时间约为 10 天。母猪感
染后 3~7 天为发病期,期间会出现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发烧流产等现象。母猪感染后 7 天开始产生
保护性抗体,此时逐渐恢复健康,采食量恢复。
图 12 怀孕母猪蓝耳病感染规律
1.2 新生仔猪感染规律
仔猪感染后约 6 小时出现病毒血症和发烧症状,持续时间约 20 天。仔猪感染 2~14 天发病比较严重,
感染后 2~5 天,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的症状,感染后 5~8 天,出现高烧、皮肤发红,耳朵发绀的症状,
感染 9~14 天,脏器受损,出现腹式呼吸症状。感染 13 天左右,开始产生保护性抗体,仔猪症状逐渐恢复。
۟߯
௹ޙ
۟߯
௹ޙ
mࢻՇڐJ۟߯
ܴJ٘
۟߯JڐՇࢻܴmJ٘
ffiNӟ࣫ओࡀ੦औܴͫJ٘
ffiNӟ࣫ओࡀ੦औܴͫffJ٘
۟߯fflJמեڐфࣿґܐۅܔѽͫffJܐѽ߂
۟߯Jמեڐфࣿґܐۅܔѽ
J J J J J flJ ffiJ fflJ ffJ fiJ J flJ J flJ J
J J J J J flJ ffiJ fflJ ffJ fiJ J J J J J flJ J flJ J
৩۟ޣۅஇ
߯۟ޣѸͫױ働ۨ
ߊࡀށ߯۟䗼৩ࡀށ
ଋȍ߃Օ
ԗО६ؔ৩
եଊବ۟߯ࡀ
ՊО۟߯৩ ޣ۟৩
ࡀށ߯۟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6
图 13 仔猪蓝耳病感染规律
1.3 不同孕龄段感染蓝耳病规律
母猪孕前中期(配种 ~ 孕 77d)感染蓝耳病毒,此时母猪会出现发烧症状,影响采食。在分娩时不
排毒,乳汁中含有较高水平的保护性抗体。由于在 30 孕龄之前,母猪腹中的胚胎还没完成着床,母体和
胎儿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生理连接,且胚胎处于发育期,体内蓝耳病受体表达量极低,易感细胞很少。而
母猪在 30~77 孕龄时,即使母猪与胚胎已经有了完整的生理连接,但是体内蓝耳病受体表达量依旧较低,
此时胎儿的感染概率较低。所以母猪孕前中期感染蓝耳病后,产房的猪不会发烧,转至保育段后,约 50
日龄会出现发烧症状,此时相对于其他孕龄段感染蓝耳病,后代猪易于饲养。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母猪
孕 30d~ 孕 77d 感染的是高致病的强毒,依然能够导致胎儿感染。
母猪孕中后期(孕 77d~ 孕 90d)感染蓝耳病毒,母猪会出现发烧流产的症状,此时,胎儿与母体
形成完整的连接,胎儿已经表达了较高水平的蓝耳病毒受体,若此时母猪感染蓝耳病毒或阳性带毒母猪
受应激时,容易造成胎儿感染蓝耳病毒。待母猪分娩时,停止排毒,乳汁中的保护性抗体比较高,此时
产房的仔猪有母源抗体保护,不会发病,但是会出现病毒血症,待转到保育后,约 35 日龄会出现发烧症状,
此时保育段比较难养。
母猪孕后期(孕 90d~ 生产)至生产后感染蓝耳病毒,此时母猪会发病排毒,体内还未产生抗体,
乳汁中不含有针对蓝耳病的保护性抗体,无法有效保护仔猪,此时产房内的仔猪和断奶后的猪皆会发病,
对于生产成绩的影响很大。
表 4 蓝耳病感染规律
母猪感染孕龄 母猪感染症状 母猪分娩时
乳汁抗体水平
分娩仔猪
带毒情况 产房发病情况 保育发病日龄
孕 1d- 孕 35d 发烧 抗体较高 不带毒 不发病 约 50d
孕 36d- 孕 77d 发烧不食 抗体高 不带毒 不发病 约 45d
孕 78d- 孕 90d 发烧流产 抗体高 带毒量少 有发烧症状 约 35d
孕 91d- 生产 发烧流产 抗体少 带毒量高 发烧严重 断奶后
产后 发烧、乳汁减少 抗体无 带毒量高 发烧严重 断奶后
۟߯
௹ޙ
۟߯
௹ޙ
ܴJ٘
۟߯JڐՇࢻܴmJ٘
ffiNӟ࣫ओࡀ੦औܴͫJ٘
ffiNӟ࣫ओࡀ੦औܴͫffJ٘
۟߯fflJמեڐфࣿґܐۅܔѽͫffJܐѽ߂
۟߯Jמեڐфࣿґܐۅܔѽ
J J J J J flJ ffiJ fflJ ffJ fiJ J flJ J flJ J
J J J J J flJ ffiJ fflJ ffJ fiJ J J J J J flJ J flJ J
৩۟ޣۅஇ
߯۟ޣѸͫױ働ۨ
ஆۅ६ؔ৩
ࡀЉͫԃܐѺ߄
ߊࡀށ߯۟䗼৩ࡀށ
ஆۅѺܐԃ৩
ہࣙ
࣪ڲ
ଋȍ߃Օ
ԗО६ؔ৩
ଋȍЗ߃Օ
ԗОޣ۟৩
եଊବ۟߯ࡀ
ՊО۟߯৩ இۅޣ۟৩
৩ࡀށ߯۟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7
2. 欧洲型蓝耳的分型方法
PRRSV 按照基因型分可分为两个型,既欧洲型 (I 型 ) 或美洲型 (II 型 ),亦称 PRRSV-1 和 PRRSV-2。
虽然 I 型和Ⅱ型 PRRSV 几乎在不同的大陆同时出现,但是它们的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只有
55~70 % 和 50~80%。因此两类病毒的致病力和免疫原性差别很大,某种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病毒。
应用分子钟模型,基于极大似然法原理对病毒序列进行演化分析,I 型和Ⅱ型 PRRSV 的出现时间大
约为 1986±1.8 年和 1973±1.3 年。另一项研究根据 ORF3 基因序列分析 I 型和Ⅱ型 PRRSV 出现的时间为
1946~1967 和 1977~1981, 与遗传演化估计的出现时间相比,病毒的流行病学记录时间相对较近。通过
PRRSV 的抗体检测显示,I 型和Ⅱ型 PRRSV 出现在欧洲的八十年代中期和北美的 1979 年。
欧洲型蓝耳病毒分为三个亚型,即 subtypeI、subtype 和 subtypeIII( 见图 14)。subtypeI 是主要
的流行株,在这个亚型中又可分为 subtypeI(Global; Clade A-L) 和 subtypel(Russia) 两个代表群。I 型
PRRSV 的最早分离株 Lelystad virus 分离自荷兰,与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的分离
株相比,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均称为 Lelystad-like(subtype I Clade A) 病毒。然而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分
析发现,Lelystad-like 病毒不能代表 I 型 PRRSV 的多样性,也不是 1 型 PRRSV 的祖先。遗传演化分析发现,
CladeA (Lelystad-like) 要比其他亚型或 Clade 出现的晚。
图 14 I 型 PRRSV 的分类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8
图 15 我国近年来检测到的欧洲型蓝耳病毒数量
3. 欧洲型蓝耳的流行现状
在欧洲西部,subtype I 亚型毒株占主导地位,其他欧洲型 PRRSV 亚型尚未检测到;在东部,欧洲
型 PRRSV 中的 1 亚型毒株是罕见的,2 亚型和 3 亚型病毒较为常见。结合 1947~1968 年欧洲型 PRRSV
流行情况推测,欧洲型 PRRSV 在欧洲的流行可能受限于运输等因素而形成了现在的地理格局。在欧洲型
PRRSV 中,只有 1 亚型已经扩散到欧洲以外的大陆,而其余的亚型仅限于东欧国家和俄罗斯。1 亚型的
跨越大陆传播可能由于西欧养猪公司种源贸易,而这些公司分布在 1 亚型毒株最流行的地区,也是世界
上其他养猪地区的种源。野猪可能在 PRRSV 传播中起作用,德国不同地区约 16% 的野猪检测为 PRRSV
阳性,意大利坎帕尼亚地区 38% 的野猪的血清是 PRRSV 阳性。2008~2012 年,在立陶宛收集的 1511 份
野猪血清中发现 6% 的血清为 PRRSV 阳性。立陶宛的野猪感染的 PRRSV 与白俄罗斯的家猪分离株具有
较近的亲缘关系。
欧洲国家以外,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相继报道了欧洲型 PRRSV。1999 年,我国发现了
欧洲型 PRRSV 毒株 B13,ORF5 序列遗传演化分析表明 B13 毒株与 LV 高度一致,仅含有 2 个核苷酸的差
异。中国欧洲型 PRRSV Ningbo-42,Ningbo-45,Ningbo-57,N-34 和 SS-6 的 ORF7 序列也与疫苗株
密切相关。 F0602 和 FJ0603 在 Nsp2 和 ORF5 上与欧洲型 PRRSV SHE 和欧洲型弱毒 疫苗株 Amervac
可诱导典型的 PRRSV 病变,由于与其他经典 I 型分离株相比, 它引起的病毒血症较低,因此 HLJB1 的毒
力低于其他 I 型毒株。尽管已经报道的国内欧洲型 PRRSV 有较低的致 病力,但是感染 PRRSV 会增加动
物机体继发感染的机会。同时欧洲型 PRRSV 毒株逐渐增多,说明加大对欧洲型 PRRSV 的流行病学调查
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哈兽研对临床样本的调研,我国猪场感染欧洲型蓝耳病毒的比例为 30.77%。
PRRSV 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自
2011 年来,中国广州等相继有 6 个省有关
于欧洲型 PRRSV 的报道,至 2021 年我国
共报道了 72 株欧洲型蓝耳病病毒 ( 见图
15), 均属于 西欧 I 亚型。
国 内 出 现 的 欧 洲 型 PRRSV 毒 株
GZ11-G1 可引起仔猪发热、病毒血症等症
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欧洲型 PRRSV 对
仔猪的致病性。I 型 PRRSV 分离株 HLJB1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19
4. 美洲型蓝耳的分型方法
全球范围内,北美洲的蓝耳病毒 PRRS-II 比欧洲型蓝耳病毒更加活跃,因此其分类更加复杂,目前有
三种分类体系:(1) 以 Nsp2 氨基酸缺失或插入的分子特征作为分子标记;(2) 根据 ORF5 基因的限制性内
切酶的片段大小进行的界定;(3) 基于对病毒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的分析。根据不同的分型方法,一个毒
株可能存在不同的命名方式 ( 表 5)。
表 5 不同毒株对应的不同分型方法
PRRSV 类型 进化树分析 NSP2 缺失模式
ORF5 RELP 模式
美国(ORF5 RELP) 中国(ORF5 RELP)
NADC30 lineage 1.8 111+1+19 共 131 个
氨基酸不连续缺失 1-8-4 或 1-4-4 1-8-4 或 1-4-3
NADC34 lineage 1.5 100 个氨基酸缺失 1-7-4 或 1-4-4 1-7-4
HP-PRRSV lineage 8.7 1+29 个氨基酸缺失 无 1-4-3
CH-1a lineage 8.7 / 无 /
VR2332 lineage 5.1 / / /
QYYZ lineage 3.5 36 个氨基酸插入 无 /
(1)以 Nsp2 氨基酸缺失或插入的特征作为分子标记
Nsp2 是主要的基因高变区域,欧洲型和美洲型之间 Nsp2 基因的同源性仅有 40% 左右。此外在高
致病蓝耳、 NADC30、NADC34、QYYZ 的代表株相较于 VR2332 和 CH-1a 等, Nsp2 蛋白上都存在着
明显的分子标记,区别如下:
表 6 以 Nsp2 为特征的毒株分型特点
毒 株 Nsp2 分子特征
CH-1a 其他毒株比对的参照毒株
VR2332 其他毒株比对的参照毒株
HP-PRRS Nsp2 蛋白上 (1+29)个氨基酸缺失
NADC30 Nsp2 蛋白 131 个氨基酸不连续缺失
Qyyz/GM2 Nsp2 蛋白上 36 个氨基酸插入
NADC34 Nsp2 蛋白上 100 个氨基酸缺失
如图 16 所示,在氨基酸序列上 HP-PRRS 代表株 JXA1 和 HuN4 株比 VR2332 株在 482 位缺失一个
氨基酸在 556-585 位缺失了 29 个氨基酸,而 NADC30 在 322-432 位、483 位和 504-522 位分别缺失
(111+1+19) 共计 131 个氨基酸。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0
图 16 不同类型毒株的氨基酸缺失位置
如图 17 所示,NADC30 的共连续缺失了 100 个氨基酸,由图可见,其缺失位点是位于 NADC30 的
前 111 个氨基酸缺失内部的。
图 17 NADC34 的氨基酸缺失位置
虽然有明显的分子特征,但针对 Nsp2 的分类并不一定能完全概括。如我们把与 Nsp2 上具有 131
个不连续氨基酸缺失的毒株称为类 NADC30 毒株。但对 15 株类 NADC30 全基因组进行比对发现,其基
因组的最大差异超过了 10%。因此按照 Nsp2 分类方法虽然不同猪场的毒株都称作是类 NADC30, 但不
同毒株间的差异仍然是很大的。
---- 引自哈兽研的论文
(2)根据 ORF5 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的片段大小进行的界定
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RFLP) 是用于Ⅱ型 PRRSV 分型的方法之一,基于 ORF5 基因在 3 个限制性核
酸内切酶 (Mlul、Hincll 和 Sacll) 中的酶切模式,根据酶切片段的大小将其命名。2001 年美国发现的
MN184 毒株,其 Nsp2 基因的典型特征就是存在 111+1+19 共 131 个氨基酸不连续缺失。而 2021 年来广
泛报道的 1-8-4 或 1-4-4 毒株其 Nsp2 基因的典型特征就是存在 100 个氨基酸的连续缺失。由于 ORF 基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1
因变异比较快,其限制性酶切位点会因为单个核苷酸的突变发生改变,且酶切位点的变化与毒株的抗原
性变化没有直接关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 (RFLP) 这种分型方法也并不能将猪场的毒株进行有效的追溯和
分析。
(3)基于对病毒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的分析
基因组分析是根据基因的遗传距离差距进行分析的,编码 GP5D 蛋白的 ORF5 基因具有高度的变异
性,常作为目的基因对病毒进行进化分析。根据对大约8500 条ORF5基因序列,利用贝叶斯遗传演化分析,
Ⅱ型 PRRSV 可以分为 9 个谱系 (Lineage), 包含 5 个大的 Lineage(n>1000) 和 4 个小的 Lineage, 每一个
亚谱系 (Sublineage) 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在 10% 以上。
由于谱系分析法是基于基因的同源率的数据,因此其出现频次更多呈现地域性。7 个 Lineage
PRRSV 的多样性主要分布在北美,另外 2 个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如 Lineage3 PRRSV 病毒最早报道于
我国台湾地区,直到 2010 年,我国大陆才首次分离了该类 PRRSV。Lineage3 PRRSV 的分子标记同样
主要存在于 Nsp2 区域,存在 36 个 aa 的插入。相关 Lineage3 PRRSV 的溯源分析将我国所有该类病毒
通过进一步分类分为 5 sublineage, 其中 sublineage3.1-3.3 只分布在我国台湾地区,sublineage3.4 主要
分布在我国香港地区,而我国大陆目前的主要流行毒株是 sublineage3.5。我国目前分离到的代表毒株
QYYZ、GM2 等病毒的主要骨架成分均属于 sublineage3.5。而以 VR2332 为代表的 Lineage5 在我国大
多以类疫苗毒株存在。以 CH-1a 和 HP-PRRSV 为代表的 Lineage 8 早期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等区域。
5. 美洲型起源及流行现状
美洲型 PRRSV 的出现远远早于八十年代晚期,其代表毒株 VR2332 也是在这次大流行中分离到
的。一直到九十年代早期,所有的分离株均与 VR2332 遗传演化关系较近。随着 PRRSV 的流行,野生型
VR2332-like PRRSV 不再在北美流行,相反这个地区流行大量的疫苗衍生毒株。1996 年夏天,美国多个
州暴发 PRRS,测序发现,暴发 PRRS 猪场的 PRRSV 类型为谱系 Lineage8 和 9。虽然免疫了疫苗 (Ingelvac
PRRS MLV 和 PrimePac PRRS; Lineage 5 和 7),但由于遗传变异较大,当前使用的疫苗无法提供有效的
保护。2001 年末,大量的变异毒株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爆发。这类毒株的 ORF5 具有 1-8-4 RFLP 模式,
Nsp2 区存在 II1+1+19aa 的缺失模式。与此前的毒株相比,在美国找不到 MN184 毒株的起源。有趣的是,
加拿大己经报道存在大量的 ORF5 具有 1-8-4 RFLP 模式的 PRRSV。考虑到大量的断奶仔猪从加拿大输入
美国,尤其是明尼苏达州,推测美国的 MN184 毒株可能起源于加拿大东部。
2006 年,中国出现以高热、高发病率、高致死率为特征的疾病,后经证实该病病原为 HP-PRRSV。
遗传演化分析证实,HP-PRRSV 可能由中国的本地毒株演化而来。该类毒株的 Nsp2 区存在 1+29 aa 的
缺失特征,然而该缺失与 PRRSV 的致病性没有关系。在研究 HP-PRRSV 致病性增强的过程中发现,
Nsp9 和 Nsp10 基因与 HP-PRRSV 的致病性增强有关。
我国 2006 年暴发的 HP-PRRSV 处于 lineage 8.7,但与 CH-1a 相比,这类毒株在 Nsp2 基因中表现
出独特的 30 个 aa(1+29) 的不连续缺失。我国于 2006 年 4 月份开始爆发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经过分析
可能是由 CH-1a 逐渐演化的 ( 见图 18), 目前主要流行于我国和部分东南亚国家。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2
图 18 HP-PRRSV 其起源可能是我国的 CH-1a-like PRRSV
2013 年暴发的 NADC3O-likePRRSV 处于 lineage1。此外,中国还存在 lineage3 和 lineage5.1 两个
谱系的毒株。疫苗株 RespPRRSMLV 和 VR2332 处于 Lineage5.1,中国流行的 lineage5.1 的毒株可能由
疫苗株 RespPRRSMLV 衍化而来。研究人员对中国 1996~2015 年 PRRSV ORF5 基因进行遗传变异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 PRRSV 具有很大的遗传差异性,可分为 3~4 个亚群。
近年来在全球 PRRSV 分类中,以 NADC30 和 NADC34 为代表的 Lineage1PRRSV 占据了约 4900
个样本 (37%),是一个非常大的分支,这些毒株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相关研究将 Lineage1
PRRSV 又进一步划分为 sublineage1.1-1.9,在这样的分类体系下,sublineage1.5 (NADC30-likePRRSV)
和 sublineage1.8 (NADC34-likePRRSV) 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Sublineage1.5(NADC30-likePRRSV) 一直
盛行于北美地区,2012 年我国河南首次检测到该类毒株,直到 2016 年该类毒株大量出现在我国各地,
在这期间 HENAN-XINX (KF416327 到 KF416329),HENAN-HEB (KF416334),HENAN-JIAOZ (KF416333),
和 FJ1405(KM453701) 等毒株是我国出现最早的该类毒株,这些毒株在 Nsp2 区域均有 131 个 aa 的不
连续缺失,这也是 NADC30-like PRRSV 的主要分子特征。随后出现的 JL580 毒株表明我国 NADC30-
likePRRSV 已经开 sublineage 8.7 PRRSV 发生重组。NADC30-likePRRSV 由于重组模式复杂,其重组热
点也成为研究的重要问题。总的来说,整个 Lineage3 的基因组复杂性很高,与本土毒株及输入毒株存在
复杂多样的重组情况,这些重组不仅使病原鉴定的复杂性提高,同时也使该类毒株的致病性发生巨大改变,
对整个 PRRSV 的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6. 蓝耳病在我国的流行史
PRRSV 最早于 1995 年在中国出现,其病原体 PRRSV 分离株分别命名为 CH-1a 和 BJ-4, 都属于
PRRSV-2。随后 1998-2005 年疫情总体平稳,主要流行毒株为以 CH-1a(Lineage8) 和 BJ-4(Lineage5)
为代表的经典型 PRRSV-2 型毒株。2006 年,中国很多猪场暴发由高致病性 PRRSV(Lineage8) 引起的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该毒株可感染各个年龄阶段的猪只,发病率可达 50%~100%, 死亡率达
20%~100%, 给国内养猪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HP-PRRSV 毒株的序列有一共同特征,即在 Nsp2 基因中
存在 30 个氨基酸的不连续缺失。HP-PRRSV 代表毒株主要为 2006 年分离毒株如 JXA1、TJ 和 HuN4, 它
们分别是减毒疫苗株 JXA1-R、TJM-F92 和 HuN4-F112 的亲本。随后 HP-PRRSV 成为优势流行毒株,至
2015 年我国主要的流行毒株是 8.7 谱系的高致病性蓝耳毒株 ( 见图 19)。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3
图 19 我国近年来不同谱系蓝耳病毒的检出率
随着我国养殖规模的加速,国外毒株在我国的传入也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跟国际同轨。MN184 毒
株 (Nsp2 区类 NADC30) 是 2001 年从美国分离的,我国在 2012 年首次报告了该毒株,称之为 NADC30-
like 毒株,随后 2014 年至今,NADC30-like 毒株在中国很多省份的田间检出率增多。进化分析表明,
NADC30-like 毒株可能从北美传入,通过与国内毒株重组,继而发生广泛的变异。该类毒株复制保真性差,
更容易重组,更易适应环境逃避免疫筛选压力,这也是传入后有大量重组毒株出现的原因之一。
2017 年我国报道了了 NADC34 毒株,这个毒株与美国报道的 1-4-4 和 1-8-4 的时间很接近。通过
张洪亮等的最新统计研究发现,2021 年类 NADC34 重组 PRRS 病毒的检出比例明显增多。虽然其致病性
较 2006 年以来暴发的 HP-PRRSV 更弱,但 NADC30-like 和 NADC34-like 毒株的特点之一是容易发生
重组。近几年,随着猪场频繁的使用高致病性毒株减毒活疫苗,导致不同的 HP-PRRSV 野毒株之间或与
减毒活疫苗之间发生重组的频率越来越高。
图 20 不同类型的 PRRSV 在我国出现的时间
随着非洲猪瘟爆发后大规模种猪的跨区域流动和混群,加速了优势毒株称为主流毒株。张洪亮等为
研究 2014~2019 年 PRRSV 在我国的流行变化情况,就 2014-2019 年全国 17 个省、市和自治区及某大
型养猪集团检出的 650 份 PRRSV 阳性病料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9 年共检测到 6 种
基因亚型的 PRRSV,分别是 I 型 PRRSV、HP-PRRSV (Lineage8.7)、NADC30-likePRRSV (Lineage1.8)、
2014-2021.12 不同类型 PRRSV 的检测情况(基于 ORF5 分型)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4
NADC34-likePRRSV (Lineage1.5)、QYYZ-likePRRSV (Lineage3.5) 和 RespPRRSMLV-likePRRSV
(Lineage5.1)。如按 Nsp2 分子特征区分,早 2019 年后超过 60% 的分离株是 Lineage1 系的 NADC30-
like 或 NADC34-like 。而 VR2332-like 占比很低,能检测到的大多是疫苗株。
蓝耳病毒毒力总体呈弱化趋势,这是自然法则,病毒需要与宿主,如致病力过强,反而不利于病毒
的生存。高致病性蓝耳病也呈弱化趋势,弱化的策略是与弱毒间的重组,弱毒在重组高致病性蓝耳病毒
后往往呈现毒力增强的趋势 ( 表 7)。
表 7 弱毒株与高蓝毒株重组出现的毒力增强趋势
毒株名称 致病力 重组毒株 猪只死亡 参考文献
SC-d 中等 HP+NADC30(与 L1 重组) 无 Wang HM et al., 2018
HBap4-2018 高 NADC30(与 L1 重组) 是 Chen P et al., 2021
SD-YL1712 中等 JXAI+NADC30(与 L1 重组) 无 Li Y et al., 2021
GDZS2016 中等 FJFS,HK15(与 L3 重组) 无 Sun YK et al., 2019
FJNP2017 高 QYYZ,HK15(与 L3 重组) 是 Sun YK et al., 2019
10FUJ-2 高 JXA1+ 09JS (与 L8.7 重组) 是 Chen N et al., 2013
SY0909 高 JXA1 +NT0801( 与 L8.7 重组 ) 是 Chen N et al., 2013
14LY01-FJ 高 JXA1+NADC30(与 L1 重组) 是 Liu JK et al., 2017
15LY01-FJ 高 JXA1+NADC30(与 L1 重组) 是 Liu JK et al., 2017
7. 蓝耳病的水平传播规律
与伪狂犬不同,蓝耳病毒没有如老鼠和犬等中间宿主,其在体外也比较容易失活,在非洲猪瘟之后
的生物安全背景下,PRRSV 传入猪场的途径非常明确,即通过引种或公猪精液将新的毒株引进到猪场。
由于经过蓝耳疫苗免疫或经过驯化的猪群对异源毒株交叉保护力不强,因此可能在引种后 1~2 个月内猪
场爆发新毒株引起的蓝耳病。
猪场饲养管理状况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 PRRSV 的传播,猪群密度过大、空气环境密闭不通、猪圈
潮湿阴暗、温度过低等外部环境因素都会更容易造成本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原因是在潮湿、阴冷的条
件下更有利于蓝耳病毒的存活,而猪群的健康状态决定了猪群的易感性。
在猪群内,PRRSV 通过多种方式交叉感染,主要可以分为通过分泌物排毒进行水平传播和通过生殖
道等途径进行垂直传播。研究表明 20% 的传播事件是通过含毒精液传播,21% 的传播事件通过污染物 /
粪尿传播,56% 的传播事件通过带毒猪传播;与急性感染的病猪接触 60min 后的人员体表可以检测到
PRRSV。感染 PRRSV 的猪只在一定时间后会通过眼鼻分泌物、粪便、流产胎儿和公猪精液向周围环境排
毒,即便在耐过后的数周之间依然会向周围排毒 ( 排毒周期见表 8)。风媒在 PRRSV 传播的作用是不可忽
视的,PRRSV 在一定范围内可借助风力进行传播。还有报道发现,PRRSV 可以通过蚊虫叮咬感染猪只,
此外一些鸟类也可以导致 PRRSV 的传播与扩散。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5
表 8 不同途径的排毒时间
来 源 持续时间 参考文献
鼻拭子 21 天 Benfield et al.1994
唾液 42 天 Wills et al.1997
血液 28-63 天 /
尿液 28 天 Rossow et al.1994
精液 92 天 Christopher-Hennings et al.1995
扁桃体 157 天 Wills et al.1997
粪便 <35 天 /
乳汁 哺乳期 /
公猪附睾中存在 PRRSV 可能是经感染的生殖
细胞或感染的巨噬细胞携带的。虽然 PRRSV 是如
何到达公猪精液的尚未知,但多数证据表明这很可
能是因为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转移导致的。研究者
已证实即使公猪病毒血症已消失,且体内已存在中
和抗体情况下,公猪精液仍可间歇性带毒,试验感
染 PRRSV 的公猪精液排毒持续时间为 2~29 天。
怀孕早期母猪感染 PRRSV 的途径及危害:①
公猪精液带毒,病毒污染精液通过人工授精输入母
猪子宫,感染子宫内膜组织,继而感染局部淋巴组
织,然后沿着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传染 PRRSV 到
母猪全身,母体出现病毒血症和 PRRS 临床症状;
② 后备母猪管理不严格,隔离饲养驯化时间不足,
处于病毒血症的后备母猪携带异源 PRRSV 或疫苗
毒株水平传播周围的易感经产母猪,或经产母猪排
毒感染阴性后备母猪,外源引入后备母猪常常导致
PRRS 不稳定。
PRRSV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水平和接
触式传播:
(1)猪舍和养殖设备存在的所有的有机物
质 ( 粪尿、饲料、垫料和体液 ) 都有感染到阴性猪
的可能性,养猪设备应该以猪群全进全出的方式
(AIAO) 进行管理,所有杂物粪便等都要完全被清
除,经过清洗和消毒以后,有充分的休栏或干燥时
间,以使病毒彻底失去活性;
(2)一旦猪只感染,一般情况下 PRRSV 在
其血液中的含量会达到很高的水平。使用受污染的
针头对猪群进行连续注射会导致病毒的血源性传
播,在免疫治疗时要做到一猪一针头;
(3)交通工具,PRRSV 能通过污染的交通工
具侵袭易感猪群,需严格遵守清洗、消毒和干燥规
程,做好车辆管控;
(4)人员,员工的手、工作服和鞋都可能作
为 PRRSV 的机动传播载体,做到人员、鞋靴、工
具等分区管理;
(5)气溶胶,PRRSV 空气传播因菌株而异,
高致病性菌株,如 MN184 和 1182 毒株相对于早
期的菌株能够通过气溶胶传播更远的距离。最近
研究表明,感染的 PRRSV 通过气溶胶可以传播
120m, 但是,最初来自猪场的实验研究报告结果显
示 PRRSV 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3.3km 以上。因此当
毒株改变时,生物安全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以提供
可持续的疫病控制。
8. 蓝耳病的垂直传播规律
PRRSV 在母猪妊娠后期的危害表现为流产、
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猪、早产、延迟分娩。由于
妊娠母猪和胎儿血液之间有 6 层组织相隔,包括母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6
体血管网、母体内皮层、子宫内膜结缔组织、子宫上皮、滋养层、胎儿胎盘间质、胎儿内皮层和胎儿血
管网,6 层组织形成了一个严密胎盘屏障。即使母体的抗体 ( 如 lgG12nm) 都不能通过此胎盘屏障,所以
PRRSV(55nm) 病毒粒子很难直接穿越胎盘屏障,因此 PRRSV 就无法直接感染胎儿的宿主细胞。研究发
现病毒粒子从子宫内膜将 PRRSV 从母体转移到胎儿借助了巨噬细胞。此外 PRRSV 感染胎儿是随机性的,
垂直传播发生的概率与 PRRSV 毒力无关,但与病毒血症持续的时间有关,因此同一窝仔猪中存在死胎、
木乃伊胎、弱仔猪 ( 出生就存在病毒血症 ) 和健康仔猪 ( 体内检测不到 PRRSV) 的现象。
母体感染蓝耳和胎儿感染蓝耳往往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接种病毒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主要在
怀孕后期发生垂直传播 / 先天感染和繁殖障碍症状,这就是很多猪场在发生流产时通过检测母猪的血清
无法检测到病原的关键原因。PRRSV 可在胎儿淋巴组织中复制 3 周,胎儿胸腺、扁桃体、淋巴结是蓄积
PRRSV 最多的场所,此外,肺脏、肝脏、脾脏、心脏和肾脏也可分离到 PRRSV。因此如通过流产胎儿检
测到蓝耳病原可确定病因。
但并不是所有蓝耳的流产都是因为病毒的感染胎儿导致的,研究结果表明,PRRSV 导致母猪繁殖障
碍和胚胎死亡有部分原因是因其在着床位点的复制和对母体子宫 / 胎盘的损伤,PRRSV 在怀孕后期母猪
的子宫内膜/胎盘复制,并导致局部细胞凋亡,进而造成胎盘供养能力下降,导致妊娠胎儿缺氧或发育不良。
因此有时通过流产胎儿未必能检测到病原。这时也只能通过蓝耳抗体监测反映母猪群的感染风险和状态。
9. 蓝耳病猪场内循环链
先天感染的仔猪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已经感染 PRRSV,不仅在死胎和木乃伊胎内脏中可检测到
PRRSV,弱仔猪一般出生即有病毒血症。即使仔猪病毒血症已经消失,病毒复制水平也很低,但持续感
染的仔猪仍可导致周围阴性猪感染。先天感染 PRRSV 的仔猪可持续排毒 112 天,还有可能长达 250 天。
猪胎儿主要免疫组织 ( 胸腺 ) 感染 PRRSV 的最大影响就是对继发性病原体更易感。宫内感染 PRRSV 的存
活仔猪对链球菌Ⅱ易感性增加;继发感染主要是侵害呼吸系统的病原体,如多杀性巴氏杆菌、肺炎支原体、
链球菌、沙门氏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波氏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等,继发细菌性感染增加了仔
猪发病率和死亡率。
正是因为蓝耳病一旦进入猪场内可以在不同阶段的猪群循环感染,并且可通过妊娠母猪垂直传播,
因此如果是一条龙猪场,将不断出现母猪群 - 哺乳群 - 保育猪群 - 育肥群病毒的循环放大感染。即使是
母猪场在生产群中,存在着阴性群,稳定群和活跃群三类猪,阴性群会因接触活跃群的散毒变成活跃群,
而稳定群随着时间的的推移也会变成易感的阴性群(见图 19)。这三种群体的交替感染造成了母猪群内
۟߯
௹ޙ
۟߯
௹ޙ
mࢻՇڐJ۟߯
ܴJ٘
۟߯JڐՇࢻܴmJ٘
ffiNӟ࣫ओࡀ੦औܴͫJ٘
ffiNӟ࣫ओࡀ੦औܴͫffJ٘
۟߯fflJמեڐфࣿґܐۅܔѽͫffJܐѽ߂
۟߯Jמեڐфࣿґܐۅܔѽ
J J J J J flJ ffiJ fflJ ffJ fiJ J flJ J flJ J
J J J J J flJ ffiJ fflJ ffJ fiJ J J J J J flJ J flJ J
৩۟ޣۅஇ
߯۟ޣѸͫױ働ۨ
ஆۅ६ؔ৩
ࡀЉͫԃܐѺ߄
ߊࡀށ߯۟䗼৩ࡀށ
ஆۅѺܐԃ৩
ہࣙ
࣪ڲ
ଋȍ߃Օ
ԗО६ؔ৩
ଋȍЗ߃Օ
ԗОޣ۟৩
եଊବ۟߯ࡀ
ՊО۟߯৩ இۅޣ۟৩
৩ࡀށ߯۟
的蓝耳病毒循环。规模化猪场通
过封群管理同期感染,可以让猪
群尽快恢复至稳定状态,其技术
核心是让所有的猪同期感染,同
期散毒,同期康复,从而实现猪
场自净。经过实践,可在半年内
让 5000 头规模的种猪场实现蓝
耳净化。但要长期维持猪场阴性
还需要生物安全措施和猪场硬件
设备的支持。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7
10.PRRSV 变异重组的趋势
I 型 PRRSV 分为 4 个亚型,I 亚型又进一步分为 12 个 clade,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超过 11%。Ⅱ型
PRRSV 分为 9 个 Lineage,2000 年以前,PRRSV 的遗传距离低于 10%,然而 2008-2010 年,PRRSV 的遗
传距离远远超过 10%。大家认为变异比较快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虽然其有四个型,但其毒株之
间的最大差异为 8%, 其中最容易变异的 S1 基因,其同源率大多在 95% 以上。
就像物种的演化过程,新个体总会比上一代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经过漫长的累积,就形成了种属
差异。虽然变异是永恒的,任何病毒也会发生变异,但 PRRSV 基因组却具有更高变异率,有报道称:
PRRSV 的核苷酸替换速率为 4.7-9.8×10-²/ 位点 / 年,是整个 RNA 病毒中速率最高的病毒。蓝耳变异速
度较快的原因与其 RNA 聚合酶 (RdRp) 保真性低,缺乏 3'-5' 的核酸外切酶校正功能有关,即在复制过程
中核苷酸出现错配,但却不能修正,又由于病毒复制的数量很多,在复制过程中可能产生大量的突变体,
这些突变体有不同的突变方向,符合生存法则的就存活下来了,并且由于存在竞争,优势的个体就会成
为流行毒株。
导致蓝耳病的变异速度加速的另一个原因是蓝耳病毒的重组。PRRSV 重组倾向于模板转换机制,即
两种蓝耳病毒共同感染宿主,以供体 RNA 分子为模版合成新链,在合成过程中的 RdRp 突然停止并脱离
此模版,然后新合成的链随 RdRp 一起转移到受体模版继续合成新链 ( 见图 21)。蓝耳病毒的重组或重排
可导致病毒基因组大片段的替换,加速病毒进化,可扩大宿主范围,增强对宿主细胞的嗜性,如最新发
现一种蓝耳病毒毒株可感染肠道细胞,导致患病猪腹泻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重组会改变毒株的致病性,
逃逸现有疫苗保护,降低宿主 RNAi 防御功能。经统计,PRRSV 重组热点主要存在于 7900-8100nt(Nsp9)
和 12400-13500nt(GP2-GP3)。关于重组机制方面的研究,在其他 RNA 病毒上推进较快,重组主要影响
因素来自 RNA 聚合酶 (RdRp) 的保真性。
图 21 蓝耳病毒重组的模板转换机制
重组的发生有几个限定条件,即两种以上的病毒同时去感染同一个宿主细胞,并在该细胞能启动病
毒的复制。因此重组更容易发生在毒力较弱的毒株之间,或其中有一个弱毒先感染,因为如果二者都是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8
强毒,宿主细胞将很快发生凋亡,从而降低了重组发生的机率。在过去的 10 年中,中国大量的进口来自
美国、加拿大及欧洲的生猪,其中来自美国的生猪量是最多的,此外活疫苗的广泛使用,也成为我国发
生大量 PRRSV 重组事件的物质基础。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数据表明,PRRSV 重组的形式:
(1)美国自 1991 年至 2013 年,以谱系 1 和谱系 4、以谱系 1 和谱系 5、以谱系 1 和谱系 8;
(2)美国自 2014 年至 2018 年:以谱系 1 和谱系 4 重组为主;
(3)中国自 2014 年至 2018 年:以谱系 1 和谱系 8 重组为主。
PRRSV 重组毒株也可以发生在 PRRSV 弱毒疫苗株之间,导致更强致病力毒株出现;混群时也可发
生 PRRSV 毒株重组;环境中长期存在重组弱毒株,有可能发生潜在的二次重组。因此建议同一猪舍内不
同时使用两种 PRRSV 弱毒苗,不宜研发和使用 PRRS 二价弱毒疫苗。
目前 PRRSV2 在田间的基因重组事件存在随机性,提示不同毒株在田间的存在会加剧 PRRSV 重组事
件的发生和流行、毒株类型更加复杂,从而增加了临床防控难度。慎重使用活疫苗并持续监测活疫苗毒
株在田间的变异动态,对更好防控本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三、蓝耳病的监测与评估
PRRSV 感染后 10~30 天,感染机体出现病毒血症 ( 从血液可以分离到病毒 ) 及强烈的抗体反应;30
天后,最早可检测到中和抗体;60 天左右,血液中和抗体达到顶峰;100~150 天,检测扁桃体 / 淋巴结
蓝耳病原阴性 ( 在保育舍发生感染 ), 试剂盒检测蓝耳 N 蛋白抗体阴性 (S/P<0.4), 血清中和抗体阳性;至
150 天左右,检测扁桃体 / 淋巴结蓝耳病原阴性。结合着这些规律可以对蓝耳病感染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
1. 蓝耳病的病原学诊断
蓝耳病原的诊断常用的是病原分离、核酸诊断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敏感
性较差,只能辅助判断,并不适用于确诊。病原分离需要能进行细胞培养的实验室条件,且耗时较长,
往往用于科学研究。核酸诊断作为一种快速的鉴别方法,被广泛应用,常用的方法是常规 RT-PCR 和荧
光定量 PCR 检测技术,荧光定量 PCR 除了通过 Ct 值能反映感染猪的病毒载量外,还可以去区分毒株的
类型。但由于蓝耳阳性场往往免疫过疫苗,而蓝耳活疫苗的病毒血症期比较长,因此在检测出核酸阳性后,
需要通过基因测序和通过病理切片确诊。不同检测方法的优劣势见表 9。
表 9 蓝耳病原学诊断方法的优劣势分析
病原检测方法 检测方法的优势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应用价值
常规 RT-PCR 灵敏度高,可进一步进行测序分析 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和区分
基因型 日常监测,测序分析
荧光定量 PCR 灵敏性高,快速,高通量可通过 Ct 值
反馈病毒载量,判定发病标准 不能用于测序 蓝耳病的定量分析,病毒载量
评估;可用于平行数据比对
胶体金免疫层析 快速,现场检测 灵敏度低,非特异性差 家庭农场的快速确诊
病毒分离 可对毒株进行分离、鉴定开展进一步
研究,如中和试验 需要具备细胞培养条件 病毒分离、毒价测定、交叉中
和试验
病理切片 确诊致病原因 周期长,判读需要经验 确诊发病的主要原因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29
由表 10 所示,对于急性感染期的猪只,选用血清、肺脏作为送检材料较为敏感;持续感染期的猪只
选用扁桃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而哺乳前的弱仔可以作为晚期流产或早产猪病原检测的材料。流产的
胎儿和流产母猪的血清是分析流产病因的材料。除此之外,通过对脐带血和睾丸浸出液的核酸检测有利
于监测母猪猪场蓝耳病的活跃状态。公猪可通过精液传播病原,也是日常检测的重点;但在提取精液中
的核酸时,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试剂去处理。唾液和咽拭子中也可以检测到蓝耳病毒,但由于唾液中的
核酸酶对核酸的降解作用和 RNA 自身稳定性较差,在唾液的保存上需要采取特殊的方法避免核酸降解,
如使用核酸保护液。
表 10 用于病原检测的病料
病料类型 优 势 局限性 应用价值
血清 蓝耳的病毒血症时间长,方便采
集不同阶段猪只的样本
血清中的病原载量在持续感染期和
转归期载量低
适用于对病猪、弱仔的检测;
评价疫苗的病毒血症期。
肺脏 病毒载量高,野毒占比高 采集不便 野毒的分离,测序分析
扁桃体 病毒持续期长,敏感 采集不便 持续感染期的病原分离
公猪精液 方便采集 核酸提取难度大 传播途径监测,降低母猪配种
感染的风险
流产胎儿 / 胎衣 采集方便,便于判定流产原因 部分流产非病原垂直传播,需同时
采集母猪的血清 流产因素排查
睾丸浸出液 早期监测,采样方便 只适用于对哺乳期的监测 风险预警,提前发现批次猪群
的垂直传播
唾液 / 咽拭子 采样方便,纯净,可与非洲猪瘟
监测协同采样;散毒期长
病毒载量偏低,病毒 RNA 易降解,
采样时需要对核酸进行保护 日常监测
2. 蓝耳病的血清学监测
PRRSV 血清学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免疫印迹试验 (WesternBlot)、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间接免
疫过氧化物酶试验 (IP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和中和抗体检测。ELISA 是一种经典且较为成熟的抗
体检测技术,其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操作简单易行,操作过程及结果判断标准化,稳定性好,
自动化程序高,适宜于大规模临床样品的检测,目前许多国家已把 ELISA 作为日常监测和临床诊断的常
规手段。
目前商品化检测蓝耳病抗体 ELISA 试剂盒,主流采用的是间接法,以 S/P 值或 IRPC 值表示,主要
包被的是 N 蛋白或膜蛋白。N 蛋白是蓝耳病毒的核衣壳蛋白,在蓝耳感染后的细胞中 N 蛋白是表达量最
丰富的蛋白,占病毒总蛋白 ( 包括非结构蛋白和结构蛋白 ) 的 20% 左右,N 的免疫原性和保守性均很好,
病毒感染宿主后最先被检测到的是针对 N 蛋白的抗体,但抗 N 蛋白的抗体均是非中和性和非保护性的,
并且采用 N 蛋白包被的试剂盒不能区分欧洲型和美洲型蓝耳病毒感染产生的抗体。针对膜蛋白抗体与中
和抗体产生有一定的平行关系,但针对膜蛋白的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 N 抗体
产生的早,适合用于早期预警,而针对膜蛋白抗体的抗体产生晚,维持时间长,适用于免疫持续期的评估。
实践中发现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抗体产生规律有很大差异。如以 CH-1a 为种毒株的灭活疫苗,免疫后检
测到的N抗体滴度较弱,此外由于毒株的免疫原性存在差异,因此不同毒株在抗体产生的滴度也存在差异,
常用于通过 S/P 值的数据统计判定猪场的感染状态。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0
3. 毒株溯源和重组分析
毒株溯源是对蓝耳毒株在猪场内持续测序分析,可用于分析毒株是来自于本场毒株的变异还是外部
输入的。比对数据的核心指标是基因同源率和基因进化树分析,往往以高变区如 GP5 和 Nsp2 基因作为
分析的重点区域。溯源分析需要做很多基础工作,如对检测阳性的的毒株要持续进行序列分析,这样才能
构建出基础数据库。常用的基因序列分析软件是 MegAlign、MEGA、DNAMAN 和 MAFFT,见表 11。
表 11 毒株分析常用的生物学软件
功 能 软件名称 临床应用价值
序列组装软件 SeqMan 用于测序序列的拼接组装
序列比对软件 MegAlign/MEGA/DNAMAN/MAFFT 比对与标准毒株间的同源率,追溯毒株的来源
基因进化树分析软件 MEGA/Beast/FIGTREE 构建基因进化数,分析毒株谱系或进化关系
重组分析软件 Rdp4/Simplot 分析毒株的重组形式,判断毒株的演化方向,
建立毒株全面的数据库。
当猪场内有多个毒株时,会加速重组毒的出现。这时就需要利用重组分析软件去进行分析,常用的
重组分析软件是 Rdp4、Simplot 软件,如图 22 所示:对一株类 NADC30 毒株进行重组分析,通过分析
可以发现其基因组大部分片段的同源率与 JXA1 接近,只在 2000-4000bp(Nsp2 基因所在区 ) 与 NADC30
毒株同源率高。因此通过重组分析,虽然以 Nsp2 的分子特征这个毒株被判定为类 NADC30 株,但其实
其核心骨架是 JXA1,NADC30 只是贡献了部分片段。
随着对蓝耳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可指导临床科学应对不同毒力的蓝耳病防控。可以将毒株的核酸信
息与毒株引起的临床和生产数据——对应,这样在下一次遇到毒力较强的毒株可以采取紧急措施,而对
于一过性的症状比较轻微的毒株可以降低防控响应等级甚至可以让猪群自然耐过。
图 22 一株类 NADC30 的重组基因分析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1
4. 蓝耳病日常风险预警
蓝耳病的防控关键在监测,通过监测实现早发现,通过监测确定将影响的主要群体,提前干预。风
险预警可连同临床症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确诊。常规的监测方案如表 12 所示:
表 12 常风险预警项目
临床症状或检测指标 报警指标 启动检测项目 检测目的
周流产率上升
母猪配怀率低
周流产率至 2% 或 1.5% 流产胎儿病原检测;对应母猪
采血,病原和抗体双检测 确诊是否由蓝耳病引起
流产后,睾丸浸出液检出
蓝耳病原为阳性
持续睾丸液病原检测,直至检
测不到病原
确定仔猪的垂直传播周期,以便对
对应的猪群采取针对性措施
大量病弱仔出现,副猪和链
球菌问题明显 断奶死淘率超 2% 病弱仔猪血清病原检测,健康
仔猪抗体监测
确诊病原,对现有猪群的感染风险
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干预。
公猪精液畸形率、死精比例
高;采精量下降 畸形和死精比例超过 30% 精液病原检测,公猪抗体监测 避免精液散毒感染大群
后备母猪发情率低 发情率低于 80% 后备母猪采血分别检测抗体和
病毒血症(Ct 值) 判断是否本场毒株感染后备母猪群
可以定期对不同阶段的猪群进行抗体检测,常见母猪按妊娠阶段、仔猪以 2 周龄或 4 周龄为一个采样
点进行检测。抗体检测的主要指标是抗体均值、离散度和阳性率等。临床采样样本量比例需超过 2% 或每
个样本点不少于 18 份样本。免疫疫苗对抗体均值、离散度和阳性率会有影响,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情
况 ( 见表 13):
表 13 不同背景下的检测结果分析参考
免疫疫苗类型 结果 1 结果 1 分析 结果 2 结果 2 分析
未免疫疫苗 抗体阳性率低,均值低,
离散度低;
目前稳定猪场,通
过继续监测如抗
体阳性率继续增
加,有爆发风险
抗体阳性率高,抗体
均值高,离散度低;
自然大面积感染猪场,猪场根据
感染毒株可能有两种表现,感染
弱毒猪场稳定;感染强毒,猪场
死淘率较高
免疫经典株活疫苗 抗体阳性率高,S/P 均值
1.2~1.5,离散度低;
稳定桩体,生产
成绩较好
抗体阳性率低,但离
散度高,超过 10% 的
猪 S/P 值超过 2.0,甚
至 2.5
不稳定前期,需要加强疫苗免疫
免疫变异株活疫苗 抗体阳性率高,S/P 均值
2.0,离散度低; 稳定状态
抗体阳性率低,但离
散度高,超过 10% 的
猪 S/P 值超过 2.5,甚
至 3.0
不稳定前期,需要加强疫苗免疫
免疫灭活疫苗的猪场 抗体阳性率不高,离散度
低,抗体均值低
正常情况,稳定
状态
抗体阳性率高,抗体离
散度低,抗体均值高 不稳定状态或发病后期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2
5. 疫苗免疫效果评估
对疫苗的评估可分实验室和临床两个环节。实验室部分主要是评估疫苗生产的质量,临床评估主要
是评估养殖生产的数据和安全性影响。实验室常见评估指标表 14 所示,外源病毒检测、内毒素检测、杂
蛋白、毒价和批次内和批间稳定性是常规的评价项目,可以对疫苗的质量进行评估。随着对免疫应激和免
疫便利性的关注,疫苗的粒径和粘度的评测也是灭活疫苗评价所需关注的。疫苗的粘度与疫苗所用的佐剂,
疫苗过于黏稠,不利于注射时的推针,注射部分的疫苗佐剂也不易被吸收;疫苗的粒径除了与吸收有关之外,
与免疫应激也有很大关系,毛细血管可以吸收 5 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疫苗的粒径越大,越难吸收进入血管,
颗粒越大越容易造成栓塞。粒径颗粒粒径的差距越大,越容易形成更大的颗粒,一般把 90% 的疫苗粒径
分布范围作为衡量疫苗均一度的指标,粒径分布范围越窄,代表疫苗粒径的均一度越好。
表 14 疫苗实验室常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活疫苗 灭活疫苗 评价方法 评价意义
外源病毒 适用 适用 细胞病毒分离,核酸检测 排除外源病毒污染
内毒素 适用 适用 鲎试剂 反映生产过程是否存在污染
杂蛋白含量 适用 适用 蛋白测定 / 蛋白电泳 降低使用应激率
毒价 适用 不适用 TCID50 有效疫苗效价
批次内批间稳定性 适用 不适用 毒价测定 质量稳定性
粘度 不适用 适用 粘度剂 与注射时的阻力,接种后的肌肉吸收率
粒径 不适用 适用 粒度分析仪
粒径的分布与乳化工艺有关,粒径均匀颗粒小
易吸收,副反应小;粒径大不均匀,易造成毛
细血管堵塞,免疫副反应高
乳化效果 不适用 适用 低速离心观察是否分层 于疫苗储存后的稳定性,如果易分层,疫苗抗
原分布不均匀,破乳率高,疫苗效果差;
临床评价中,蓝耳免疫后的副反应可作为副反应评估的指标,是否存在免疫抑制可通过猪瘟抗体的
免疫应答去评估。其他指标评价的意义见表 15。
表 15 蓝耳疫苗临床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活疫苗 灭活疫苗 评价方法 评价意义
应激率 适用 适用 免疫后呕吐、厌食、发烧比例 比较疫苗副反应率
病毒血症 适用 不适用 免疫后按周或天采血,检测蓝耳核酸或进
行病毒分离 比较疫苗安全性
对猪瘟的影响 适用 不适用 检测猪瘟首免后的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滴度 评价疫苗是否存在免疫抑制
抗体 S/P 值 适用 适用 ELISA 评价疫苗使用后降低蓝耳活跃
度上的作用
中和抗体检测 适用 适用 交叉中和试验 比较疫苗的有效性
死淘率 适用 适用 保育和育肥期死淘数据统计 评价在生产数据上的差异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3
6. 引种或驯化中的检测评估
在引种时需要根据生长猪群的状态和引种后备检测评估 ( 见表 16),降低两个或多个群体混合后,
毒株之间的互相感染。在后备进入隔离舍后,驯化后都可以通过血清病原检测,抗体滴度的变化来判定
风险。
表 16 不同背景的后备引种风险及对策
阴 性 阳性不散毒 阳性散毒
阴性
风险:混群无风险,
风险来自于外部 风险:混群后,生产猪群有风险 风险:生产群感染
对策:提升生物安全等级,
避免野毒进群
对策:后备闭群驯化,
直至阴性进群 对策:暂停引种
阳性不散毒
风险:混群后,
如有外来病原后备先发病
风险:混群后,
后备和生产群均有风险
风险:混群后,后备和生产群均有
风险
对策:后备疫苗驯化,
建立免疫记忆 对策:疫苗驯化,监测 对策:压制后备群蓝耳活跃至稳定
群后入群,根据监测调整免疫程序
阳性散毒
风险:混群后,
后备短时间被感染
风险:混群后,
后备和生产群均有风险 风险:重组风险,混群后更加活跃
对策:后备经过疫苗免疫后通
过与淘汰猪同居驯化,生产群
控制蓝耳活跃
对策:后备经过疫苗免疫后通过
与淘汰猪同居驯化,生产群控制
蓝耳活跃
对策:分别经过疫苗驯化,
调整至稳定状态
生产群封群感染净化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在后备猪进入隔离舍和进入生产群时都需要进行核酸和
抗体检测,以便判定是否存在混群风险。封群净化时需要对全群感染,感染后对新生仔猪的睾丸浸出液
和病弱猪需要进行核酸检测,已判定病原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的持续时间,以便决定何时可以恢复正常
的生产节奏。
四、蓝耳病的免疫学研究
1. 固有免疫机制
固有免疫是抵抗侵入机体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可直接杀灭外源微生物、参与启动和调节特异性免
疫应答等效应。PRRSV 可抑制 I 型 IFN 的合成,Albina 等 (1998 年 ) 发现 PRRSV 在肺泡巨噬细胞中复制
时巨噬细胞和 PBMC 都不产生 IFN-α。在自然感染状态下,猪体内产生 IFN-a 的机能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如 Crbmez-Laguna 等 (2010 年 ) 发现 PRRSV 可诱导产生少量 IFN-α, 但它在血清中的出现较晚,这与病
毒血症的消退时间相吻合。VanReeth 等 (2000 年 ) 也同样指出,与其他病毒感染相比 PRRSV 诱导产生
IFN-α 水平较低,而低水平 IFN-α 不足以净化 PRRSV。因此若能提高机体 IFN-α 表达量对净化 PRRSV 将
有重要意义。
PRRSV 感染干扰维甲酸诱导基因 (RIG)、Toll 样受体 3(TLR3) 和 IPS-1(IFN-β 启动刺激因子 1) 信号转
导来抑制 IFN-3 启动子活性及 IFN-3 产生,减少 IFN-α 表达量,从而减弱固有免疫应答,继而降低获得
性免疫应答 ( 包括延缓产生 IFN-7 和中和抗体 ), 并最终引起病毒血症和持续性感染。天然免疫能力下降后,
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就容易继发其他疾病。
引种后备
生产猪群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4
2. 体液免疫规律
在野毒感染实验中,部分猪只感染 PRRSV 后第 5 天就能检测到针对该病毒的抗体。通常感染两周后,
图 23 PRRSV 感染后宿主内各事件发生规律
所有的感染猪只均呈血清阳性。相较而言,
蓝耳病的抗体产生比较早,但是这些抗体大
部分是针对 N 蛋白的,这些早期抗体没有
中和活性,并不能提供免疫保护,只能用于
临床动物感染的早期诊断,感染后 4 周左右,
血清中有可能出现病毒中和抗体,并以较低
水平长时间存在,中和抗体可维持 3 至四个
月后消失,而非中和抗体最长可维持 12 个
月 ( 见图 23)。
非中和抗体参与抗体介导的病毒复制增强作用 (ADE)。该现象被认为是通过非中和抗体的调理作用
增强了病毒对巨噬细胞的内化作用。经典株致弱的活疫苗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非常低或者没有 ( 如
VR2332 株 )( 见表 17), 但高致病性蓝耳活疫苗可以产生可观的中和抗体,而灭活疫苗在攻毒前几乎完全不
诱导免疫猪产生中和抗体。经典的病毒学认为,中和抗体是抵抗游离病毒粒子的第一道防线,有人工感染
PRRSV 后的研究表明,中和抗体的出现与肺部病毒的消除具有一致性。中和抗体通过两种途径阻断感染,
一是降低病毒粘附力,二是阻止病毒细胞内化。因此,体外中和实验可作为评价保护效果的重要指标。
表 17 VR-2332 疫苗株免疫血清中和效价
免疫后时间
(周)
猪 的 编 号
40# 41# 42# 43# 44# 46#
1 <1:5 <1:5 <1:5 <1:5 <1:5 <1:5
2 <1:5 <1:5 <1:5 <1:5 <1:5 <1:5
3 <1:5 <1:5 <1:5 <1:5 <1:5 <1:5
4 <1:5 <1:5 <1:5 <1:5 <1:5 <1:5
5 <1:5 <1:5 <1:5 <1:5 <1:5 <1:5
6 <1:5 <1:5 <1:5 <1:5 <1:5 <1:5
7 <1:5 <1:5 <1:5 <1:5 <1:5 <1:5
8 <1:5 <1:5 <1:5 <1:5 <1:5 <1:5
9 <1:5 <1:5 <1:5 <1:5 <1:5 <1:5
10 <1:5 <1:5 <1:5 <1:5 <1:5 <1:5
11 <1:5 <1:5 <1:5 <1:5 <1:5 <1:5
12 <1:5 <1:5 <1:5 <1:5 <1:5 <1:5
13 <1:5 <1:5 <1:5 <1:5 1:05 <1:5
14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10 <1:5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5
由于在用 PRRSV 攻毒后中和抗体的产生较慢而且不规则,所以中和抗体在 PRRSV 感染早期所能提
供的保护作用是有限的,但中和抗体在 PRRSV 再次感染时却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妊娠母猪被动免
疫 PRRSV 特异中和抗体后用同源分离株进行攻毒不仅能保护妊娠母猪攻毒后免于流产,并且还能阻断
PRRSV 经胎盘的传播。猪在被动免疫足量中和抗体且中和抗体在血浆中的滴度能达到 8 的话就不会产生
病毒血症,而如果滴度达到了 32, 则能够将病毒从体内清除。
3. 被动免疫影响
母猪经过多次免疫后,其所生仔猪往往通过母乳获得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施开创等研究表明仔猪
在 9/14 日龄免疫弱毒经典株活疫苗前,己获得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其血清抗体水平几乎达到母猪的抗
体水平 ( 图 24)。仔猪接种疫苗后,体内的抗体水平继续下降,到免疫后 28d 达到最低,这表明其可检测
到的母源抗体可持续至 37~42 天。此外疫苗株病毒核酸在免疫后 14d 直到 60d 均可检测到,即免疫后病
毒血症可以持续 2 个月左右。能维持如此长的病毒血症,也表明其母源抗体并不具备中和能力。实际情
况也是如此,由于蓝耳的经典株疫苗免疫很难产生中和抗体,因此仔猪体内的母源抗体并不会影响经典
株活疫苗免疫应答,在紧急免疫时可以将首次肌肉注射的时间提前至 7 日龄。但由于高致病性蓝耳活疫
苗可以产生可观的中和抗体,因此对仔猪免疫时需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干扰,一般要推迟至 28 日龄前后进
行首次肌肉注射免疫。
图 24 PRSSV 免疫与抗体水平
4. 细胞免疫机制
由于蓝耳病的中和抗体是滞后产生的,前文也提到经典活疫苗免疫后很难产生中和抗体,因此在抗
PRRSV 感染中其他免疫机制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细胞免疫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并最终实现了
蓝耳病毒在体内的清除。
早期的研究者们采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探索针对 PRRSV 的细胞免疫 (CMI) 的发生发展。在这些报
道中,最早发生的淋巴增殖反应在感染后 4 周被检测得到,而且主要都是针对 GP5、M 和 N 蛋白的,其
中 M 蛋白的诱导作用更强。细胞免疫方面,一些研究称 IFN-γ 与蓝耳病毒的清除相关或者能够抵抗病毒
的感染。但是异源毒株引起的高频数的 IFN-γ-SC 比同源株诱导产生的低频数 IFN-y-SC 反应明显能更有
效地防止病毒血症的发生。通过比较不同疫苗效果发现,能诱导更高水平的 IFN-γ-SC 反应的疫苗能提
供更好的保护作用。现地条件下,IFN-y-SC 的频数通常与繁殖障碍的降低相关与保护效果相关。临床上
在预防时免疫活疫苗可降低异源毒株的损失,特别是我国没有谱系 5 的毒株,我国大多数蓝耳野毒株与
VR2332 株的同源率都低于 90%, 其有效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激活了机体的细胞免疫。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6
5. 基因编辑育种
PRRSV 在体内主要通过侵染猪肺泡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而发挥作用。研究发现,硫酸乙酰肝素、
唾液酸粘附素和 CD163 分子是 PAM 上存在的能与 PRRSV 结合的 3 个重要受体分子。其中 CD163 是一
种富含半胱氨酸的清道夫受体,属于典型的 1 型糖基化蛋白,也是一种巨噬细胞分化的抗原。有研究
表明在 PRRSV 非易感细胞系 (BHK-21 和 PK-15) 中转染表达 CD163 分子可以使这些细胞系感染 PRRSV
并在细胞内产生子代病毒粒子,而抗人 CD163 的抗体可以阻断 PRRSV 的感染,表明 CD163 是该病毒
的必需受体。近几年,科学家们成功通过敲除或者替换宿主内源的受体基因来达到抗 PRRSV 的目的。
WHITWORTH 等利用 CRISPR/Cas9 技术敲除猪内源 CD163 基因,活体攻毒试验证明敲除猪具有抵抗 1
型和 2 型 PRRSV 的能力。随后 WELLS 等获得用人的同源基因 CD163-like 的 SRCR8 区域替换猪 CD163
的 SRCR5 区域的基因修饰猪,攻毒试验发现该基因替换猪具有抵抗 1 型 PRRSV 和降低感染 2 型 PRRSV
的能力。BURKARD 等获得了删除猪 CD163 的 SRCR5 结构域的基因编辑猪,细胞水平试验证明,其巨
噬细胞具有抵抗 1 型和 2 型 PRRSV 的表型,同时该编辑猪在标准饲养条件下生长发育正常。另外 L 等发
现 siRNA 能够引起特异性的抗病毒反应后,其通过攻毒实验证明重组腺病毒介导的 RNAi 可以使猪抵抗
PRRSV 的感染。LU 等制备的过表达 histonedeacetylase6(HDAC6) 转基因猪能够阻碍病毒复制,延缓发
病时间,减弱发病症状,并表现出对 PRRSV 的抗性。
魏迎辉、刘志国等 2018 年利用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结合体细胞核移植制备 CD163 双等位基
因编辑猪,既无外源筛选标记引入同时又可以快速扩繁后代,获得了具有抵抗 PRRSV 能力的育种新材料。
2020 年赵书红团队针对猪 CD163 基因第 6 和 7 内含子设计成对小向导 RNA(smallguideRNA,sgRNA), 构
建 sgRNA 成对表达载体和 SRCR 敲除的大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基因编辑的
克隆猪,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为猪的抗病育种工作提供基础资料,为基因编辑猪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五、疫苗和制剂研发进展
PRRSV 的商品化疫苗起始于 1994 年。目前商品化的 PRRSV 疫苗有 2 类,即灭活疫苗 ( 又称 KV 疫
苗 ) 和减毒活疫苗 ( 又称 MLV)。许多文献报道了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DNA 疫苗等,但这些疫苗均未
商品化或效果欠佳。通过反向遗传操作,可以人工对毒株进行优化重组,这类改良活疫苗在我国已经上市,
也可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构建出可鉴别诊断的标记疫苗 (DIVA), 标记疫苗在我国处于注册过程中,这些疫
苗的有效性和优势如表 18 所示。
表 18 不同类别的蓝耳疫苗的优劣势分析
疫苗类型 状 态 效 果 局限性
活疫苗 商用 对同源毒株有效 散毒期长,对异源毒株保护力差
灭活疫苗 商用 较差,适用于蓝耳阳性场 中和抗体产生差,无细胞免疫能力,清除病毒能力差
亚单位疫苗 前期研究 未知 目前效果仍有限
DNA 疫苗 前期研究 可激活细胞免疫 效果不如活疫苗
标记活疫苗 研制注册中 对同源毒株有效,可通过抗
体检测鉴别诊断 散毒期长,对异源毒株保护力差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7
当前的减毒活疫苗是最成熟的技术,对同源毒株可以提供完全保护,对同一基因亚型的异源毒株可
以提供部分保护。对猪只感染异源毒株的保护体现在猪只临床症状的减轻 ( 如发烧、肺损伤和增重降低 ),
虽然不能阻止病毒血症的出现,但是可以显著降低病毒血症的持续时间和强度。而其他类型的疫苗的有
效性还有待验证,不同疫苗的详细信息如下:
1. 商品化蓝耳弱毒疫苗
PRRSV 商品化减毒活疫苗均是在猴肾细胞系 MA-104 及其衍生细胞系上传代致弱。目前存在多种商
品化的减毒活疫苗,普遍认为,PRRSV 减毒活疫苗的保护效果要优于其他类型的 PRRSV 疫苗。减毒活
疫苗能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显著减轻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减
轻肺损伤和降低病毒在血液和组织中的载量,提高生产成绩。
有研究表明,I 型 PRRSV 疫苗可以显著降低异源毒株攻击带来的临床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但是另有
研究发现,从病毒血症的角度,I 型 PRRSV 疫苗对异源毒株仅能提供较小程度的保护。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减毒活疫苗的交叉保护效果可能因异源毒株的差异而不同。所有的 PRRSV 减毒活疫苗均可在猪体内复制,
因此减毒活疫苗存在毒力返强的可能。返祖实验和高剂量安全性实验在 PRRSV 疫苗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尤
为重要。即便如此已有多个国家出现减毒活疫苗毒力返强的报道,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 PRRSV 减毒活疫
苗迫在眉睫。由表 19 所示,目前在我国使用的疫苗是谱系 5 和谱系 8 的毒株,而 NADC30/34 均属于谱
系 1 的毒株,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针对 L1 谱系毒株的疫苗株。此外毒株的种毒株分离年代较远,而蓝耳
病毒变异速度比较快,研制和推广谱系 1 的毒株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表 19 我国现有蓝耳疫苗的相关信息
毒株名称 生产厂家 分离时间 传代次数 病毒血症 免疫抑制 毒 价 谱 系 备 注
VR2332 勃林格 1992 年 100 代 4 周 存在 4.5 谱系 5.1 与国内毒株同源率
<90%
R98 南农高科、
瑞普、中岸 1996 年 自然弱毒 4 周 存在 6.0 谱系 5.1 与 VR2332 同源率
为 99.3%
CH-1R 哈维科、
海利 1996 年 160 代 >3 周 存在 5.0 谱系 8.7 亲本毒 CH-1a
JXA1-R 大华农、
天邦 2006 年 80 代 >6 周 严重 4.0 谱系 8.7
实际使用量为推荐
量 1/5 至 1/2; 与猪瘟
疫苗间隔 14 天使用
HUN4-F112 哈维科、
海利、正业 2006 年 112 代 6 周 严重 4.5 谱系 8.7 与猪瘟疫苗间隔 14
天使用
TJM-F92 华威特、
硕腾、易邦 2006 年 92 代 >4 周 无? 5.0 谱系 8.7 可通过缺失基因进
行鉴别诊断
GDr180 信得、永顺 2006 年 180 代 <2周 无 5.0 谱系 8.7
孕畜母猪可用,不
干扰猪瘟疫苗的免
疫
PC 株 中博、金宇 人工改造 嵌合毒 未知 未知 ? 谱系 8.7
以经典株为骨架,
嵌合高蓝的结构蛋
白
2. 商品化蓝耳灭活疫苗
多数的灭活疫苗是通过提升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度产生保护性免疫。动脉炎病毒属中的 EAV 和 LDV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8
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对于 PRRSV 来说,灭活疫苗的保护效果不能令人满意。有研究表明,PRRSV 在肺
组织和血液中的清除与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中和抗体相关,这也表明了中和抗体在病毒清除中
的作用。被动免疫结果表明,中和抗体能够从肺组织中清除病毒,并能减少 PRRSV 经胎盘传播。中和抗
体完全保护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 3log2(1:8) 阻止病毒在肺组织中复制 ),5log2(1:32)( 阻止病毒经胎盘传播 )。
在母猪上,中和抗体达到 4log2(1:16) 可以有效预防 PRRSV 引起的流产,还可以阻止病毒垂直传播。
免疫灭活疫苗的猪只可以通过野毒株的感染或减毒活疫苗的再次免疫增强中和抗体产生或病毒特
异性 γ-IFN 反应来清除病毒。此外灭活疫苗免疫的猪只存在特异性的 CD4+、CD8+ 记忆 T 细胞。在
母猪的研究中发现,免疫灭活疫苗的母猪,再次免疫减毒活疫苗可以增强中和抗体的滴度。灭活疫苗
(Progressis@, 梅里亚,I 型 PRRSV) 在一个猪场 (n=1100) 反复免疫 18 个月,仔猪和母猪均有很高的血清
阳性率,母猪产子率和仔猪存活率得到显著体高。这表明反复免疫灭活疫苗,可以使血清阳性的母猪产
生抗 PRRSV 的免疫反应。另一项研究发现,用 Lelystad 病毒攻击免疫猪只,能够诱导高水平的 γ-IFN 和
中和抗体 (1:8), 但是病毒的清除却不理想。2 次给 PRRSV 感染猪只注射灭活疫苗 (PRRomiSe ⑧ , 英特威,
I 型 PRRSV), 能够引起高水平的中和抗体 (1:16) 和 γ-IFN, 但是不能减少病毒的载量。母猪繁殖前注射灭活
疫苗 (Suvaxyn@PRRS,I 型 PRRSV), 之后用异源毒株攻击,该疫苗不能阻止猪只出现临床症状和病毒血症,
不能阻止 PPRSV 经胎盘传播,但是断奶仔猪的死亡率要显著低于未免疫组。
表 20 商品化灭活蓝耳疫苗的信息
制造商 产品名 使用国家 种毒株名称
德国勃林格 Ingelvac®PRRS KV 德国 P120
Dyntec spol.s.r.o SUIVAC PRRS-In
SUIVAC PRRS-ine 捷克 VD-E1、VD-E2、VD-A1
梅里亚 Progressis®® 英国 欧洲型毒株
Choong and animal lab Suishoot® PRRS 韩国 美洲型 NA
哈兽研 PRRS 灭活苗 中国 CH-1a
3. 改进型蓝耳灭活疫苗
近年来,一直有关于利用新的策略增强灭活疫苗诱导中和抗体能力的报道,通过佐剂或灭活剂提升
抗原的免疫原性是普遍的措施。I 型 PRRSV 在 Marc-145 细胞或 PAM 细胞中复制后,用 β- 丙内酯灭活,
采用水 / 油乳化液,免疫 2 次,用同源毒株攻击后,可以降低 1log 的病毒血症。用紫外 (UV) 或二乙烯
亚胺 (BEI) 灭活后,用两种不同的油佐剂 ( 弗式不完全佐剂或 Suvaxyn 水 / 油佐剂 ) 进行静脉注射,经同
源毒株攻击后,中和抗体增强 3~5log2, 病毒血症降低 2log2。怀孕母猪免疫 3 次 BEI 灭活的 PRRSV, 用
同源毒株进行攻击,中和抗体增加到 5log2, 伴随着病毒血症降低。基于纳米技术的递送系统是开发新型
灭活疫苗的新领域。抗原提呈细胞具有主动吞噬抗原微粒的内在特性,疫苗抗原包装到纳米颗粒中,经
抗原提呈细胞吞噬,防止蛋白酶的降解。纳米颗粒也可以在注射部位提供存储效应。在抗原提呈细胞中
具有吞噬小体破坏特性,纳米颗粒可以促进疫苗抗原的交叉提呈,增加细胞毒性 T 细胞效应。基于纳米
颗粒的灭活疫苗递送系统,通过鼻内或肠外途径,可以诱导良好的交叉保护反应。用 PLGA 制备的 UV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39
灭活 PRRSV 纳米颗粒疫苗,不加佐剂,单剂量鼻内注射后不产生 PRRS 临床症状,肺损伤减轻,病毒血
症减少 1log, 中和抗体增加 3log2, 产生高水平的 γ-IFN。
有研究证实,PRRS 纳米颗粒疫苗用强效佐剂 ( 结核分枝杆菌全细胞裂解液,M.tbWCL) 鼻内注射 2
次,可以完全清除异源毒株。另外,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减少 4 倍,中和抗体的滴度增加 4log2, 产 v-IFN
的淋巴细胞群增多,肺脏病理损伤减轻,病毒载量减少 3log。融合表达 I 型 PRRSV 的 GP3 和 GP5 融合
蛋白,形成壳聚糖纳米颗粒,添加奎尔 A 佐剂,肌内注射 2 次,最后用同源毒株进行攻击。免疫猪的血
液和肺组织中病毒载量大约降低 0.5log 和 1log, 中和抗体滴度提高了 4log2, 与 γ-IFN 产生相关的 CD4+
和 CD8+T 细胞数量增加。为了提高 PRRSV 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GP4、GP5 和 M 蛋白串联重组到识
别抗原提呈细胞的鼠和猪的嵌合抗体上,经皮内注射入猪体内。与非特异性的 GP4/5/M 抗原相比,抗原
特异性 γ-IFN 产生相关的 CD4+T 细胞数量增加。Ⅱ型 PRRSVFL12 的 GP5 蛋白去糖基化,经 BEI 灭活,
添加 Montanide 佐剂。猪只用该种类型的疫苗免疫 2 次,再用同源毒株进行攻击,肺损伤减轻,病毒载
量降低,同时诱导了 4log2 的中和抗体。
4. 蓝耳的 DIVA 鉴别疫苗
用区分免疫动物和感染动物的疫苗 (DIVA) 免疫可能是最简单有效、省时省力的病毒净化方法,最为
成功的例子是猪伪狂犬病毒的 gE 基因缺失疫苗。对于 PRRSVDIVA 疫苗的研究主要包括正标记和负标记。
无论是正标记还是负标记,均是在感染性克隆的基础上或是野毒株和疫苗毒株传代过程中,在 PRRSV 的
基因组中插入或缺失一段序列形成标记。在 P129 感染性克隆平台上,缺失 ORF2a/b 或 ORF4 非重叠区
基因,可以在稳定表达 GP2a/E 或 GP4 蛋白的 Marc-145 细胞系上传代缺陷型病毒。在 APRRS 感染性克
隆的基础上,在其 N 蛋白的非必需区进行缺失或插入形成标记疫苗。在感染性克隆平台上,在 Nsp2 非
必需区进行缺失或插入进行标记。利用感染性克隆,在 PRRSV 的 N 蛋白前后插入 HA 表位和自切割的
2A 肽,可以稳定存在于 PRRSV 基因组中。在美洲型毒株 P129 的 ORF2b 和 ORF2a 之间插入 EGFP 和
PCV2 的 cap 蛋白,重组病毒体外可以稳定存在,免疫后可以引起特异性的抗体反应。另一项研究是以
HuN4-F112 感染性克隆为骨架,在 Nsp2 非必需区缺失 25 个 aa( △ 508-532), 同时在该位置插入新城疫
病毒核蛋白优势表位 (NP49), 构建了双标记基因工程疫苗毒 rHN4- △ 25+NP49。同时以缺失的 25 个 aa
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一种检测 PRRSV 抗体的间接 ELISA 方法。
5. 亚单位和载体类疫苗
载体疫苗包括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植物表达系统、复制缺陷型病毒表达系统制备的疫苗。杆状病毒
表达系统已经用于表达 PRRSV 的结构蛋白作为潜在的亚单位疫苗,但是这种疫苗的效率在猪上存在局
限性。重组杆状病毒同时表达 PRRSV 的 GP5 蛋白和 PCV2 的 cap 蛋白,能够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显著提高 GP5 和 cap 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水平,同时,还可以增加中和抗体的滴度。重组杆状病毒表达
PPRSV 的 GP3 蛋白,免疫小鼠,诱导体液免疫反应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但是在猪上,与灭活
疫苗相比,这种反应增强不显著。杆状病毒融合表达 PRRSVGP3、GP5 和 N 蛋白,免疫怀孕母猪,可以
提供 68% 的免疫保护。单独表达 PRRSVGP3 或 GP5 蛋白,或融合表达 GP3 和 GP5 蛋白,免疫怀孕母猪,
可以提供 50% 的免疫保护。单独表达 N 蛋白无保护效果。这种评估方法是基于断奶时健康仔猪的数量
而定的。杆状病毒表达的亚单位疫苗无法提供对异源毒株的保护。因此,基于杆状病毒表达制备的亚单
位疫苗对于研制有效的 PRRSV 疫苗尚不现实。
重组鸡痘病毒表达 PRRSV 的 GP3-GP5 融合蛋白以及表达不含猪 IL-18 的 GP3-GP5 融合蛋白,免疫
猪只后,均可以诱导特异性的抗体反应、中和抗体反应和 T 细胞增殖反应。同样,免疫攻毒后,体温显
著降低,病毒血症显著降低,支气管淋巴结中的病毒载量显著降低。然而免疫反应相对较低,保护不完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40
全也限制了复制缺陷型载体疫苗的研制。
随着对 PRRSV 研究的深入,已经证明 GP3、E 及 M 蛋白是 PRRSV 的主要保护性抗原,针对 GP3
产生的抗体虽然没有中和病毒的作用,但可以给猪体提供一定的保护力。Plana-Durant501 等利用杆状
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并且纯化了一株分离于西班牙的 PRRSV 的 GP3、E、N 和 GP2 蛋白,并用怀孕母猪进
行了免疫保护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GP5 蛋白可以提供约 50% 的保护。免疫 GP3 后产生的抗体不能起
到中和作用,但却可以提供妊娠母猪 68.8% 的保护力,因此推测 GP3 产生保护力的原因可能同细胞免
疫有关。
6. 研制中的 DNA 疫苗
用含有 PRRSVGP5 质粒的 DNA 免疫猪或 BALB/c 小鼠可以诱导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
攻毒后,免疫猪只能够阻止病毒血症的形成和减轻肺损伤,病理损伤也相对较轻。免疫 pCl-ORF5/ORF6
的小鼠能够引起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而且比单独免疫 pCl-ORF5 或 pCl-ORF6 的反
应要强。另一项研究发现,用 DNA 疫苗 pSFV-ORF5m/ORF6 免疫小鼠和猪只能够诱导特异性的中和抗
体和淋巴细胞增殖效应,攻毒后,特异性免疫反应有所增加,但是只提供了部分保护。在 Marc-145 细
胞上表达 pcDNA-ORF5、pcDNA-IL-2 和 pcDNA-IL-4,3 个质粒共同免疫猪只比单独免疫能够引起更高
水平的 PRRSV 抗体、中和抗体和特异性的 T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用融合表达 PRRSVGP5 和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相关蛋白的 DNA 质粒免疫小鼠能够显著提高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免疫 pEGFP-IL18-GP5 的猪
只比免疫 pEGFP-GP5 的猪只产生更高水平的 γ-IFN、更多的 CD4+ 和 CD8+T 淋巴细胞。与免疫融合表
达 GP3 和 GP5 的 DNA 质粒 (pVAX1(c)GP35) 相比,融合表达 PRRSVGP3、GP5 和 α/γ-IFN 的 DNA 质
粒 (pVAX1(c)-α-v-GP35) 能够显著增强特异性抗体反应和 T 细胞增殖反应。而且攻毒后,免疫 pVAX1(c)-
α-v-GP35 的猪只没有临床症状和肺损伤,病毒血症也显著降低。细胞因子在 DNA 疫苗中可以显著增强
疫苗免疫效果。然而 DNA 疫苗依然存在保护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7. 大环内酯药物的抑蓝机理
除了疫苗之外,一些药物可针对蓝耳病的致病机理,降低蓝耳病毒的复制能力或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大环内脂类药物对蓝耳病毒的复制有抑制作用,中药对于蓝耳病毒引起的炎症反应等起缓解效果,可用
于蓝耳阳性场日常保健,降低蓝耳病毒活跃时对猪群的危害。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macrolidesantibiotics,MA) 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具有 12~16 碳内酯环的抗菌药物的
总称,此类药物通过阻断 50s 核糖体中肽酰转移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属于快速抑菌剂。有
大量的研究表明替米考星、泰万菌素等大环内酯药物可有效的抑制 PRRSV 病毒的复制,降低由 PRRSV
引起的继发感染。
研究证实当猪蓝耳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 2 型同时感染时能减少猪体内巨噬细胞的数量,同时降低其
免疫功能,而这时使用替米考星,则会协助巨噬细胞使其免疫功能接近正常。在动物抗生素中,替米考
星具有类似氯喹的作用,其控制猪呼吸道疾病的原理如下:
(1) 控制呼吸道尤其是肺部的细菌性感染。替米考星对猪的支原体肺炎、放线杆菌胸膜肺炎以及巴氏
杆菌病有很好的疗效,既可以控制这些细菌性疾病的原发感染,又可以控制病毒性疾病暴发后这些细菌
病的继发感染。
(2) 对 PRRSV 的间接抑制作用。多项研究表明,替米考星能间接抑制 PRRSV 的复制,其抑制病毒
复制的机理是通过改变细胞内体的 PH 来阻止溶酶体发挥作用而实现的。PPRRSV 进入细胞后形成内体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41
和溶酶体,在溶酶体内蛋白水解酶的作用下释放衣壳内部的遗传物质,继而在细胞质内进行复制。蛋白
水解酶的激活需要中性或低 pH 环境。替米考星向酸性的溶酶体内富集,其在溶酶体内的数量可以占整
个细胞内含量的 85%; 替米考星带有 2 个碱性基团,因此可升高溶酶体内部的 PH, 抑制蛋白水解酶的激活,
减弱病毒的脱衣壳作用,减缓复制速度。Du 等将替米考星与多种抗病毒药物如氯喹、金刚烷胺、维拉帕
米和氯化铵进行体外对比试验,证明替米考星具有和这几种抗病毒药物相似的抑制 PRRSV 的效果,无论
对北美 PRRSV 还是欧洲型 PRRSV, 都成功地降低了病毒的细胞感染量和核酸含量 ( 见图 25)。
8. 中药防控蓝耳的对症机理
蓝耳病的发生主要是病毒侵染体内单体细胞造成,尤其是猪肺泡上的巨噬细胞,然后通过血液循环
在体内逐步扩散,并对其他器官内的单核巨噬细胞中不断增殖,最终导致疾病发生。从中兽医学的角度
来讲,猪蓝耳病的发病诱因是由于 \" 虚邪共济 \", 夏季是猪蓝耳病的高发季节,由于生猪外感湿热化火,
造成生猪升降失常、肺气不宣、阴阳失调。另外,哺乳仔猪发病率还有死亡率比较高,也是由于仔猪的
五脏处于 \" 虚 \" 时,继而引发病毒乘虚而入,造成邪盛正衰,由于仔猪抗病能力较差,所以感染率和死亡
率居高不下。猪蓝耳病是一种温热病,治疗时需要注意以清肺止咳、清热解毒为主,重视抗菌消炎和扶
正祛邪。针对猪蓝耳病的不同阶段,对症用药和量效关系是有效治疗的关键,由于前期发病采取抗生素
图 26 替米考星减轻组织损伤的机理
体内试验也证实了替米考星对 PRRSV 的作用。Lin 等在中国台湾和广州的猪场进行了对照试验。试
验时将保育猪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保育猪断奶后 3 周连续使用替米考星,对照组保育猪不使用
替米考星;随后,在 4 周、6 周、8 周、10 周、12 周对猪采血,定量检测 PRRSV 水平。使用替米考星的
猪血液中 PRRSV 的载量显著低于不加替米考星的猪,日增重也更高。
图 25 亲溶酶体药剂和离子通道阻断剂对北美型(pA8)及欧洲型(LV)的抑制作用
(3) 减轻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可以造成炎症反
应,替米考星可以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
和减轻炎症反应。同时作为大环内酯类药物,替米
考星可以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效率,使之更有效地
吞噬凋亡细胞,减少细胞凋亡和破裂导致的炎性因
子释放,进一步减轻炎症反应 ( 图 26)。替米考星
还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能够抑制“细胞因子
风暴”, 并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减轻与缓和感染后
的临床症状。在实际临床应用时,替米考星配合其
他药物可以显著降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阳性场保
育猪的死淘率。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42
配合解热药物治疗为主,效果不佳后改用中药治疗为主,此时病情主要为里热证为主要证候,故采取清
营凉血,生津的治法,取得了较佳的治疗效果。在后期的全群药物保健中,针对该场猪群存在的病毒血症,
采取清热解毒配合保肝利胆的中药组方,有效地降低体内毒素,提高了机体的自身免疫机能,使得猪群
抗体的整体度得到了大幅提升,整个猪群健康稳定,由于母猪体型较大,在治疗用药时需要保证足够的
剂量和疗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猪群的日常保健中,应以解除猪群的免疫抑制为切入点,提高自身
的抵抗力为目的。在日常中应该着手提高猪的免疫力,提高它们的抗病能力。
中医上以 \" 抗菌消炎 \"、\" 清热解毒 \"、“润肺止咳 \" 作为主要对策,做到标本兼治,有效的抑制了病
毒的复制,相比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等方法疗效大为提高,而且对猪体的器官伤害比较小,是目
前越来越多被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所使用的中药基本上以清热解毒,滋补身体为主要作用,其不
仅可以对病毒的增殖产生抑制,同时也增强了猪群的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对其他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
从而在治疗蓝耳病的同时,也预防了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提升了该病的治疗效果。如黄芪、穿心莲、
连翘、半枝莲等单味中药及清瘟败毒散、白虎汤、增液汤等复方中药进行抗病毒试验,结果表明这些药
物都有很好的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作用。从其治疗机理上来看,猪蓝耳病的发生是病毒首先结
合猪肺泡巨噬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然后在细胞的吞噬作用下进入细胞内部,然后不断增殖的过程。而具
有抗病毒活性的中药则可以直接阻断这种结合过程,打断病毒的繁殖途径,从而达到抑制和治疗的目的。
体外试验表明,连翘、黄芪、板蓝根水提物和黄芪多糖体外等都具有类似的效果,其中所含的嘌呤嘧啶
等成分可以干扰或者阻断 RNA 病毒的复制,而黄芪、白芍、橘皮等则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机能,抑制病
毒蛋白的合成,达到抗病毒感染的效果。总的来说,利用中药进行猪蓝耳病的防治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值得肯定。
随着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等药物使用效果的不断减弱,对天然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
重视。虽然在部分病症的疗效上不如前者有效直接,但是相信通过进一步对这些药物的分析,发现其主
要的作用成分,对当前的疾病治疗以及免疫学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很多企
业或者机构尝试着从天然提取物中分离有效成分,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研制抗病毒药物,国内在这方
面开展还较为落后。
9. 多糖对 PRRSV 的抑制作用
中药在养猪业中的使用频率在慢慢增加,研究报道称中药在公猪精液质量、母猪生产性能以及仔猪
的生长性能的改善上均有重要作用,大多数中药中的清热类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可以清除
体内内毒素等。孙裴等通过中药提取物对公猪、妊娠猪、保育猪防控蓝耳病效果的试验,研究发现通过
试验前后采集各猪群的血液检测蓝耳病抗体,其中试验公猪群试验后血清蓝耳病抗体阳性率下降 15%,S/
P 值平均值下降;试验母猪群试验后 S/P 值平均值下降,总体的抗体离散度降低;试验组保育仔猪群试
验前后血清蓝耳病抗体阳性率未发生变化,但抗体总体离散度较对照组下降。综上可知,添加中药提取
物后,对各猪群防控蓝耳病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试验组公猪精液带与试验组母猪群的脐带血 PRRSV 带
毒率明显下降,而试验组保育猪群的血液 PRRSV 带毒率有下降趋势,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综上可
知,添加中药提取物后对公猪、母猪和保育仔猪血液中 PRRSV 的活跃度具有抑制作用,对各猪群防控蓝
耳病效果明显。在母猪妊娠后 1-20 天,即胚胎着床时期,使用中药可净化母猪体内毒素,解除免疫抑制,
增强免疫力,抵抗病毒侵袭,调理脾胃机能,将母猪亚健康状态调整为健康状态,提高健仔数。试验组
母猪分娩所产仔猪均重提升,但在产仔数和健仔数以及母猪分娩率等方面未见明显差异;试验组保育猪
群在试验前后增重明显,发病率显著降低。综上可知,添加中药提取物后,能够有效改善母猪生产性能,
促进仔猪健康发育,为养殖场有效防控蓝耳病发挥重要作用。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43
易方等将枸杞多糖、当归多糖、板蓝根多糖、淫羊藿多糖、黄芪多糖、黄精多糖、大蒜多糖和党参
多糖与 PRRSV 以先加多糖后接种病毒、先接种病毒后加多糖、病毒和多糖感作后培养的同时加入 3 种顺
序加入培养的 Marc-145 细胞单层上,每天观察细胞病变情况,并用 MTT 法测定细胞 A570 值变化,以
评价它们抗 PRRSV 作用。结果显示,枸杞多糖、当归多糖、板蓝根多糖、淫羊藿多糖、黄芪多糖和黄精
多糖效果较好,而且药毒同时感作可以减轻病毒造成的细胞病变,且成一定的量效关系。
蒋广志等通过对黄芪多糖对蓝耳弱毒疫苗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发现,PRRSV 抗体水平 S/P 值维持
在 1.0 以上的猪群,饲喂黄芪多糖不会对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效果有抑制用,PRRSV 抗体水平 S/P 值维持
在 1.0 以下的猪群,此时饲喂黄芪多糖对蓝耳病疫苗的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芪多糖对于 PRRSV 免
疫体液免疫的影响不止局限于免疫的时间和饲喂黄芪多糖剂量有关,应该还与免疫前抗体水平有关系。
饲喂黄芪多糖可以促进外周血中 IL-2 和 IFN-v 水平更快速的上升,还可以延长 IFN-γ 水平持续增长的时
间。有利于 PRRSV 疫苗介导机体细胞免疫,提升疫苗细胞免疫效果,延长抗野毒感染时间。对于自然感
染 PRRSV 的妊娠母猪,饲喂黄芪多糖 30 天在妊娠中期能有效减缓血小板降低水平,有助于母猪机体造
血功能增强;饲喂黄芪多糖 60 天在妊娠后期能有效提高体内 PRRSV 抗体水平,能够有效的减少脐带血
中 PRRSV 带毒率。
香菇多糖 (Lentinan,LNT) 与黄芪多糖 (Astragaluspolysaccharides,APS)、酵母多糖 (Zymosan,Zym)
一样,是饲料生产中常用的 CHPS。LNT 作为一种天然无毒、药食同源 CHPS, 不仅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
调节功能(如促进白细胞介素(IL)与抗体的生成,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各种功能),而且还具有抑菌、抗病毒、
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免疫活性。
在猪只日粮中添加香菇多糖,可以预防因猪只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而引发的各种疾病。
(1)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香菇多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营养活性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力,维持猪
只健康,不是通过直接杀死病毒、细菌以及肿瘤细胞而发挥抗感染与抗肿瘤作用的,而是通过激发动物
机体自身的免疫潜能实现的。香菇多糖激活并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与转化,香菇多糖作为 T 细胞激活剂,
不仅可以激活 T 细胞的活性,还可以激活 B 淋巴细胞、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活性,同
时可以促进 T 细胞、杀伤细胞、NK、B 淋巴细胞的增生,并促进 B 淋巴细胞转化成浆细胞,继而增加抗
体的生成,从而增强机体自身的体液免疫功能。其次香菇多糖提升 B 淋巴细胞合成 IgG、IgM 的能力,
增加免疫低下猪只的 IgA 与 C3 水平,进而使得脾抗体分泌细胞数与特异性花结形成细胞数增加。此外
香菇多糖激活猪只的补体系统,调控红细胞免疫。最后香菇多糖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因而能够促进抗体
的生成。
(2)增加机体的抗应激力,香菇多糖可以降低猪只的血清 Cor 水平,说明香菇多糖可以缓解猪只
遭受的各种应激,如环境应激等。
(3)增强机体的抗氧化力,香菇多糖具有清除氧化自由基、增强体内氧化酶活性的营养活性,因
而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力。
(4)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仔猪腹泻率,香菇多糖能够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抑制致病菌
的繁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降低仔猪的腹泻频率。猪只日粮中添加香菇多糖,
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某些抗生素,减少养殖端抗生素的使用。非洲猪瘟流行下,充分发挥药食同源中草
药增强猪只抗病力,提升猪群健康度的营养活性,对降低猪只死亡率,增加猪只养殖效益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44
六、PRRSV 的临床防控
蓝耳的防控分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思路:第一种让猪场中没有病原,并通过生物安全控制病原的传入;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驯化和适时免疫让猪群具备对蓝耳病的抵抗能力。无论采用策略都需要监测、诊断、
管理和生物安全的有力支撑,可采取不同的措施,表 21。猪场防控蓝耳的策略选择与猪群的生产模式、
猪场设施和猪群蓝耳现状有关,不同类型的猪场有不同的策略选择。
表 21 不同防控策略的优缺点
防控策略 成 本 效 果 难 点
封群净化 生物安全设备成本高,筛猪成本高,
圈舍利用率低
长期生产成绩提升明显,短期损
失大
生物安全措施严格,母猪淘汰
率高
长期药物压制 设备投资低,药物投入逐渐增高 影响生产成绩,影响种猪利用率,
长期使用耐药性问题明显 生产成绩提升受限
血清驯化 驯化材料制备成本高,生产恢复期
长达 24 周
对初产母猪影响较大,难以稳定
效果
需要实验室强力支撑,缺乏规
范性
疫苗免疫 投入成本最低,操作难度最低 短期提升成绩明显,长期波动 毒株的选择:有效性与安全性
的平衡;免疫时机
1. 猪场蓝耳病等级评估
美国猪兽医协会 (AASV) 和美国农业部 PRRS-Cap 委员会制定了猪场中所处蓝耳病病毒 (PRRSV) 的
四个感染状态,即根据 PRRSV 在猪群中 Shedding( 排毒 ) 和 Exposure( 暴露 ) 的情况可将蓝耳病在猪场
中所处的状态可分为:阳性不稳定场、阳性稳定场、暂定阴性场和阴性场。该标准由已故明尼苏达大学
最著名的猪病教授 BobMorrison, 堪萨斯州立大学 Raymond(Bob)Rowland 及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第
十版猪病学主编 JeffZimmerman 等多位著名的 PRRSV 专家审议通过。其划分标准如表 22 所示:
表 22 蓝耳病毒感染状态划分
感染状态 检测猪群 病毒检测 抗体检测 临床症状
爆发 母猪 + + +
仔猪 + + +
不稳定 母猪 - + +/-
仔猪 + + +/-
稳定
母猪 - + -
仔猪 - - -
阴性 母猪 - - -
仔猪 - - -
蓝耳防控阶段性目标:针对于发病猪场,降低损失;对于不稳定场,通过防控措施尽快恢复到稳定
状态;对于稳定场,通过 PRRSV 进化变为阴性场或者维持稳定状态;对于阴性场,通过生物安全防控,
持续阴性。
根据不同猪场的等级,需要在检测、监测和防控上采取不同的措施,参考标准如表 22 所示。母猪、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45
仔猪群的 PRRSV 抗原、抗体检测均为阳性,且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猪场处于蓝耳病爆发状态,持续时间
维持 4-6 周,通过药物压制、疫苗免疫和生物安全防控等方面进行综合的防控;母猪的抗原检测为阴性,
母猪抗体检测为阳性、仔猪的抗体抗原均为阳性,临床症状不明显,此时的状态为蓝耳感染不稳定状态,
不稳定状态维持时间为6周~2年,通过药物抑制、疫苗免疫、后备驯化以及生物安全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当母猪的 PRRSV 抗原检测为阴性,抗体为阳性,仔猪的 PRRSV 抗原、抗体均为阴性,无临床症状,猪
场处于蓝耳阳性稳定状态,此状态持续存在,直到引入新毒,通过药物抑制、疫苗免疫、后备驯化以及
生物安全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母猪群、仔猪群的 PRRSV 抗原、抗体检测均为阴性且无临床症状时,视
为蓝耳阴性场,主要通过生物安全防控进行维持。
表 23 依据风险等级的临床处置措施对照表
蓝耳病
状态划分
抗原检测
是否排毒
抗体检测—
是否
接触过病毒
划分标准 检测支持
阳性不稳定,
高流行率
(Ⅰ -A)
阳性,排毒猪
只比例高 阳性 不符合其他类别标准的猪群
默认为类别 不需要
阳性不稳定,
低流行率
(Ⅰ -B)
阳性,排毒猪
只比例低 阳性 断奶期仔猪连续 90 天保持抗
原阳性率< 25%
月度检测:断奶期仔猪血清取样 30 个(6 合 1),
连续 90 天断奶期仔猪抗原阳性率小于 25%,
如果接种疫苗,在免疫后两周进行检测
阳性稳定(Ⅱ) 不确定 阳性 断奶期仔猪连续 90 天保持抗
原阴性
月度检测:断奶期仔猪血清取样 60 个(6 合 1),
断奶期仔猪连续 90 天保持抗原阴性
阳性稳定,使
用疫苗免疫
(Ⅱ -Vx)
不确定 阳性 断奶期仔猪连续 90 天保持抗
原阴性
月度检测:断奶期仔猪血清取样 60 个(6 合 1),
连续 90 天断奶期仔猪保持抗原阴性,如果接
种疫苗,在免疫后两周进行检测
趋于净化 ( Ⅲ ) 阴性,不排毒 阴性
猪群开展剔除检出阳性猪,
引进蓝耳病毒阴性后备猪后
60 天未感染,未接种疫苗
后备母猪蓝耳病 ELISA 阴性,蓝耳病 ELISA 检
测猪群为阴性
净化 ( Ⅳ ) 阴性,不排毒 阴性
所有之前感染检测阳性猪只
剔除出猪群,猪群确认 ELISA
检测阴性持续一年
ELISA 检测猪群为阴性,IV 后一年
2. 蓝耳病防控的关键点
正因为蓝耳疫苗对不断变异的蓝耳病毒防控效果有限,此外自身也存在着缺陷,因此蓝耳防控需要
综合防控。首先要重视和强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此外在猪群健康管理、检测监测、疫苗的适时免疫上
都需要综合考量。
标准化生物安全 减少病毒的传播
合理的疫苗免疫 产生保护性抗体提升猪群抵抗力
合理的药物保健 防止继发感染
严谨分群管理 减少猪群交叉感染的机率
规范化生产管理 提升猪群健康度
持续监测评估 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猪蓝耳病防控与净化指南
46
(1)生物安全,针对猪场外部生物安全,需要切断 PRRSV 的传播途径,防止新毒株传入。其中,
在引种工作上,禁止引入 PRRSV 抗体阳性种猪。确保公猪精液不带毒。在运输工具上,进行清洗、消毒、
干燥。
人员控制上,进猪场前要进行隔离、淋浴、更换衣服等。有时候饲料也会携带病毒,因此也需要注
意。而针对猪场内部生物安全,主要思路是要清楚并降低猪场内 PRRSV 的污染与病毒载量,阻断病毒在
猪群中间的循环与传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全进全出、批次饲养;猪舍卫生消毒、猪场内环境的清洁消毒、
带猪消毒、猪场设施的定期清洗消毒,更换猪舍针头,杜绝饲养员串舍,净道与污道分开,采用空气过
滤系统,及时淘汰发病猪与无害化处理等。对于养殖密度大的地区的猪群,预防 PRRS 还可以使用空气
过滤或空气处理系统。过滤一直是实验室和临床条件下能有效减少 PRRSV 和其他经空气传播病毒 ( 如猪
肺炎支原体等 ) 引入风险的有效措施。
(2)合理使用疫苗,免疫是预防疫病发生的有效手段,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科
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把握猪群免疫的最佳时机,掌握抗体保护率的消长情况,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保
障猪只的健康生长。针对于蓝耳发病场,免疫策略为抑制蓝耳病毒活跃,控制继发感染、降低损失,活
疫苗推迟免疫,灭活疫苗可紧急免疫;针对猪场阳性,持续有后备引入的猪场,防控策略是保持阳性稳
定场,活疫苗根据监测情况,减频减量进行,加强免疫灭活疫苗,或在大群活跃时只免疫灭活疫苗;针
对猪场已经稳定,不再引进后备群的猪场,防控策略为选择封群净化,活疫苗一次性免疫,后续加强免
疫灭活疫苗。
(3)后备猪驯化,驯化通过自然感染 ( 阴性后备母猪在隔离区与健康经产母猪混养 ), 活病毒接种 ( 猪
场带毒猪血清 ),减毒活疫苗接种 ( 选择合适的疫苗 ) 等方法进行后备猪的驯化,尽量保证单一毒株在猪
场传播。在种猪群,可以在引入猪群前使用已经对 PRRSV 产生免疫反应的后备猪来控制病毒的循环传
播。后备适应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免疫策略 ( 任选其一即可 ):(1) 与 PRRSV 感染动物接触;(2) 有目的地感
染 PRRSV, 或者 (3) 接种疫苗。使血清学阴性的猪在适应或隔离圈舍中感染 PRRSV 或接种 MLV 疫苗是后
备猪隔离驯化经典的做法。当这些动物不再出现病毒血症时,会极大降低将病毒传给基础猪群的可能性,
应该此时将动物引入种猪群。对蓝耳病的防控,后备猪驯化是第一位,其次是毒株的选择,然后是做好
后期监测。
(4)在环境控制上,首先保证饲料和水质达标,不同阶断的猪,分别饲喂符合各自营养需要的全价料,
以保证充足的营养。其次保证猪群合理的采食和充足的饮水,在不能保证猪群维持生长和生产性能的有
效采食和饮水的情况下,猪群健康度下降,抗病力下降,易引发蓝耳病的发生。其次,冬天确保猪舍保
暖通风,通风量不足导致病原累积是北方冬季易发蓝耳病的重要因素;夏天高温高湿季节,要做好猪舍
的通风和防暑降温工作,保持猪舍温湿度适宜;保证适度的群体规模与合理的饲养密度。尤其是温湿度,
必要时饮水加电解多维,提高猪群抗感染阈值,增强猪体抗病力。
图 27 猪群蓝耳病防控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