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凤凰台54新学案
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应用创新
省心每一课
学透教材内外 融通教考相连
南方凤凰台54新学案
主编:王清平编委:杨太林
姓名:座右铭:
如何跨越高二这道“分水岭”?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微课 1 渗透压与组织水肿 5
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 7/3微课 2 稳态失调与常见人类健康问题 9
第2章
神经调节
第1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1 / 6
第2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5/8
第3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9 / 10
微课3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23
习题课 1 反射弧与兴奋的传导(见配套新练案) 13
第4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5/16
第5节人脑的高级功能 28/19
第 I,2 章阶段检测(见活页卷)
第3章
体液调节
第1节激素与内分泌系统 31/21
第2节激素调节的过程 35/24微课 ^4 糖尿病相关问题·· 38
习题课2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反馈调节(见配套新练案)· 27
第3节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41 / 29微课5生命活动调节中的分级、反馈调节 44
习题课3新情境中的神经一体液调节(见配套新练案) 32
第 ^3 章阶段检测(见活页卷)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1节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47/35
第2节特异性免疫 50 /37微课6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52
第3节免疫失调 54 / 40微课 7 HIV是一种RNA病毒 56
第4节免疫学的应用 。 58/43
习题课4免疫与人体健康(见配套新练案) 45
第 ^{4} 章阶段检测(见活页卷)
阶段整合与提升(一) 61
主题 1 神经调节相关的实验探究
主题2动物激素相关的实验探究
主题3 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主题4免疫调节中的几点辨析、小结
话题 1 动物生命调节中的系统观、信息观
话题2动态平衡思想在动物稳态调节中的体现
专题检测(一)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见活页卷)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 68/48
微课8 植物向性运动浅析 73
习题课5生长素的运输与作用特点(见配套新练案) 51
第2节其他植物激素 75/53
第3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79/56
第4节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83/59
第 5 章阶段检测(见活页卷)

主题 1 多种植物激素共同参与调控植物的生命活动
主题2 植物激素相关的实验探究
话题 1 植物激素调节中的信息观
话题2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专题检测(二)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见活页卷)
口袋书
朝读晚背一一教材导读·高效默写本(单独成册)
专项1教材必背
专项2图形必看
配送:背诵本电子稿
模块备考
知识温故(见口袋书)
教材必背(常翻常看,系统梳理)图形必看:一、概念模型二、物理模型三、数学模型四、调节机理图综合回顾(各“阶段整合与提升”中的主题)查漏补缺(看错题,弥补盲区和丢分点)模块排查选择性必修1模块排查评估(见活页卷)
更多精品资源
附: ① 答案与精析(其中核心概念答案置于本书后,其余均置于活页卷后)② 教材参考答案(置于本书后)
赠:配套教学资源
① 教师用书(含学练测):纸质版,可编辑全书PPT和WORD版② 学生用书:可编辑全书WORD版


生物·“选择性必修”与“必修”的区别与衔接
高二生物和高一生物有什么不同?“大同小异”。所谓“大同”,在内容上都是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为引领,课程内容情境化。
高二和高一的同中之“异”,主要体现在目标上。高一强调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高二的选择性必修在此基础上更强调话题性、研究性、拓展性。高二显然比高一难一些,要求高一些。
故梯度的关注是必要的。选择性必修同步学习的阶段也是合格考和等级考的衔接期、整合期和提升期。此期间的“研习”,除了难度的提升,更强调大概念构建并学以致用。因此,该阶段的学习体现了“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学习策略,既要看到整体的布局,也要注意两类课程、不同阶段的差异、梯度和层级。学习时,抓住以下几点很重要。
1.重视概念,通过归纳类比、对比等,形成知识体系
“课标"中明确要求高中生物各模块内容“聚焦大概念”,通过生物事例学习知识,利用对比、辨析、归纳等科学方法形成概念,培养核心素养,并逐渐形成生物学观念;另外,要注意贯穿联系必修的知识,甚至回顾初中的内容,前连后挂,联系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重视教材,学会迁移
教材中有许多素材、实例,对理解知识很重要,尤其要重视教材中的核心理论、结论等。所以在学习时要仔细研读教材,主动进行迁移和延伸,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丰富信息。并在平时练习中养成不会就翻书的习惯,把知识、体系、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提高从教材到知识再到运用的迁移转化能力。
3.重视情境,灵活掌握图文转换
生物的复杂性要求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是在真实情境下展开的,对包括含有图表、图文等新情境题目时,要学会提取并利用信息、进行图文转换等,调用所学知识进行“架桥”。提升研析情境材料的能力,把握思维的逻辑性和方法的灵巧性。
4.重视实验,把“知识”嵌入“活动”中
选择性必修的实验“从实验室转向户外”,从侧重实验操作转向调查讨论,开放性更强,更锻炼思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课标”中也指出要通过探究性学习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能用科学的观点、探讨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书从实验目的、原则、操作、结论等各方面安排了详细、精准地讲练,以期帮助学生通过教材实验及延伸的问题领会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
5.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如何跨越高二这道“分水岭”?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经过高一年级的洗礼,大家对高中的学习特点已经有所体会。高二是一个比较容易出现动荡和茫然的时期,因此是我们的攻坚期。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存在以下几种现象:在学习上两极分化日益明显;偏科现象严重;孤独感和焦虑感较强。怎么办?
方法1:直面“焦虑”、优化思维。
适当的焦虑不仅很正常,而且对人有益。焦虑会让你注意到问题的存在。但焦虑会失控,主要取决于你看待焦虑的方式:第一,你应该用更积极的视角分析问题,找到焦虑的根源;第二,你不能指望焦虑立刻消失。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你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努力控制焦虑,学会在焦虑中完成它们。行之有效的方法: ① 专注于已经取得的进步,并计划好下一步要做些什么,只要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就算取得了成功; ② 尽量和自己对比,将每一点进展都看作进步,建立正确的自我印象多了,自信就逐渐增强了。
方法2:重视坚持、养成习惯。
高二攻坚还指习惯上的养成:习惯塑造我们的性格,并决定了我们的前景,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什么样的习惯造就了什么样的我们。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成为“坏习惯”的受害者,因为它潜移默化地在引导我们走向不同的方向。
因此,要清醒地分析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中,哪些习惯是重要的,哪些是非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加强自律。如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笔记的习惯、整理错题的习惯、体育运动的习惯等,都是重要且必要的好习惯。
方法3:勇于“求助”、学会倾诉。
据统计,大约 20% 的学生会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如果你有任何健康上的困扰,如焦虑或抑郁,都要和老师、同学或家长一起努力,不要认为你可以“治愈"或解决所有的问题,你在这方面并不专业。事实证明,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通常擅长沟通、学习,获得实用的建议。如学会“倾诉”,可以在倾诉中体验与觉察自己的情绪,从而梳理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理清其中的逻辑,找到解决的方案,至少可以让情绪得到缓解,减轻压力。如果无法获得老师的指导,也可以寻求其他的帮助,如阅读有关书籍。
在此提供的一些方法,实验证明,都是有效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都很有效,你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一定要有耐心,每一种方法都需要自觉、自律、自省,并花时间不断练习。高二攻坚,领略成长的独具风景,大家要建立远大志向、坚持系统思维、养成好习惯、学会倾诉,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精神丰盈,自信充实,从而攀登上思想的新高度,努力吧,少年!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导航
知识目标 | 素养目标 |
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 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熟悉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重难点); 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 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重难点) | 生命观念:基于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认识生 命的系统观,认同生命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 和动态平衡观; 科学思维:基于生物学事实学习内环境及其 稳态过程,形成比较、分类和分析等方法;通 过绘制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关系模式图, 发展建模思维 |
核心概念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内环境的组成及关系(2)[连线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①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 a.组织液、血浆② 毛细血管壁细胞 b.组织液、淋巴液③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c.淋巴液、血浆④ 血细胞 d.组织液⑤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e.血浆

2.细胞外液的成分:包括水、 、无机盐,以及其他物质,如 、激素和各种代谢废物等。
3.内环境等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和 等。
4.细胞通过 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概念辨析】
(1)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无内环境。 ()
(2)与血浆和淋巴液相比较,组织液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
(3)正常人内环境的成分中含有 CO_{2} 、血红蛋白、尿素等。 )
(4)细胞外液只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
(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
(6)血浆中的有些物质可以经过毛细血管壁进人组织液。 ()
(7)剧烈运动使肌肉细胞产生的大量乳酸进人内环境,从而大大降低了血浆 \pH 。()
(8)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代谢。)
目标导学
什么是内环境
1.教材P3“思考·讨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
(1)完成下表
比较项目 | 血浆 | 组织液 | 淋巴液 |
存在部位 | 血液中的 ,存 在于 内 | 内 | |
成分 来源 | ①从消化道 吸收; ②从 中回渗; ③淋巴液在 左右锁骨下 静脉汇人 | ①血浆透出 毛细血管壁; ②组织细胞 进人 | 一部分 经毛细 淋巴管 壁渗人 |
(2)血浆、淋巴液和组织液能够相互转换,
基本化学成分 (填“相同”或“不
同"),密切联系,共同构成,所以说,全身的细胞外液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温故知新》血液 \neq 血浆。回顾初中所学的血液离心后的分层图(见下图),可知血浆属于血液,血浆是各种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属于内环境。

例1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甲~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四种不同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乙、丙B.甲中可含有抗体、激素、血红蛋白C.甲与丙的最主要区别是甲中含有较多蛋白质D.急性肾小球肾炎会导致甲的含量增加
|审题指导】
线索1:依据箭头方向判断内环境 的成分 ①双向箭头:血浆一一组织液,组织 液一细胞内液;②单向箭头:组织 液→淋巴液,淋巴液→血浆 | 可判断甲、 乙、丙、丁分 别属于体液 的哪种成分 |
线索2:急性肾小球肾炎使血浆渗 透压下降,会导致血浆的含量减少 | 可判断D 选项 |
■方法规律■图示中内环境各组成的判断方法
(1)模式图分析的关键是确定组织细胞,分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2)线式图分析的突破点在于单向箭头

目标二mu biao2 内环境具有哪些理化性质
教材 \mathbf{P4}^{\bullet} “思考·讨论”——细胞外液的成分分类结合表中信息,完成血浆成分的表格:
水 | 含量最多,约占90% |
以Na+、CI、K+、Ca²+、HCO和HPO² 为主 | |
蛋白质 | 各种血浆蛋白等 |
营养物质 | 除蛋白质外,还有 、脂质、 维生素等 |
代谢废物 | 如CO2、尿素、尿酸等 |
气体 | 、CO2等 |
其他 | 如 、抗体等 |
例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①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 ② 血浆蛋白、 O_{2} 和葡萄糖 ③ 葡萄糖、 CO_{2} 和胰岛素④ 激素、分泌囊泡和氨基酸 ⑤ 牛奶在胃中消化 ⑥ 消化道中的抗菌药物 ⑦ 胆固醇、脂肪、脂肪酸 ⑧ 精子进人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 ②③⑦ B. ①②③①
C. ①②③⑦⑧ D. ①②③6①⑧
■方法规律
1.“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2.“联想记忆法”判断内环境中进行的生理过程依据内环境的成分,可以对相关生理过程能否发生在内环境中进行推理分析(而非机械死记),举例如下:

例3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 以上来源于{Na^{+}} 和 K^{+}
B.给病人注射生理盐水会导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
C.病人腹泻时,需及时补充清水以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
D.人体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教材P6“思考·讨论”及“概念检测”T3—内环境在各器官、系统参与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图中 ① ~ ⑦ 分别为(2)图中可见,体内细胞通过 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这个过程需要各个系统的参与。
温故知新■初中所学的人体器官、系统的知识有助于理解“内环境是物质交换的枢纽”这一概念。
(1)图解小分子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的过程(2)图解 O_{2} 进入细胞内被利用的过程提示: O_{2} 浓度最高的部位是肺泡,最低的部位是组织


细胞。
(3)图解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提示: CO_{2} 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最低的部位是肺泡。

例4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mathbf{I}~IV 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器官), ① ② 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工之间交换气体只需通过肺泡壁
B.从I、Ⅱ获得的物质需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相应部位
C. ② 表示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
D.IV表示肾脏
衍射思考
氧气从外界吸收进人人体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需穿过 层磷脂双分子层。
微课1 渗透压与组织水肿
【要点解读】
1.概念:组织水肿又称浮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而引起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出现肿胀的症状。组织水肿与血浆、组织液的渗透压有密切的关系。
2.实质: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值或组织液渗透压高于正常值,从而导致水分滞留于组织液。
3.具体原因分析

D.组织水肿、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都是患者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的病症
【举题固法】
例1(2024·广东清远模拟)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体液的分布更加均匀,上半身的体液会相对增多,这就导致了航天员脸部的浮肿。因此,航天员从太空返回后必须通过调整饮食、增加排尿的频率等方式来缓解脸部浮肿的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饮食方面可以多摄人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
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含量多于细胞外液
C.静脉注射白蛋白并配合利尿剂可能会缓解组织水肿现象
例2下图表示人体体液各组分之间的部分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体液分为 和两大类,其中前者含量较多。
(2)在 ①~⑥ 的相互关系中,为单方向运输的有图中的 ;而在其余的双向交换中,在不考虑细胞代谢产水和耗水的情况下,交换量不相等的为图中的 。(均填图中的序号)
(3)血浆与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
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血浆
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血浆的 \DeltapH 保持相对
稳定与它含有的等物质有关。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的 (液体)增多,从而出现 现象。
审题指导
据图示可知, ①③ 为淋巴循环过程, ② 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相互渗透, ④⑤ 为血浆、淋巴液和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 ⑥ 为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的物质交换,A为生活在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细胞等,B为淋巴细胞,C为组织细胞。
一、知识自主构建

二、学情随堂评价
1.(2024·广东期中)人体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 C )
A.口腔中的唾液B.血管中的血液C.泪腺分泌的泪液D.淋巴管中的淋巴液
2.(2024·珠海测试改编)哈尔滨亚东会上,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检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尿酸C.甲状腺激素 D.雌激素
3.(2025·嘉兴期末)注射外源胰岛素是目前部分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有效方式。胰岛素笔是一种胰岛素注射器,具有精准定量,操控简单,无需消毒等优点。通过胰岛素笔将胰岛素注人人体腹部皮下组织,胰岛素首先到达的是 ()
A.组织液 B.淋巴液 C.血浆 D.细胞质
4.下列各物质中,全部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C >
A. Ca^{2+} 、尿素、水
B.溶酶体、葡萄糖、氨基酸C.麦芽糖、 Cl^{-} O_{2}
D. {Na^{+}} 、血红蛋白、抗体
5.(2025·揭阳期末改编)下列关于内环境理化性质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三个主要组成成分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低
C.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 以上来源于 {Na^{+}} 和 Cl^{-}
D.人体血浆 \DeltapH 为 7.35~7.45 ,维持酸碱平衡主要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有关
6.(2025·东莞测试)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 ① 和 ③ 分别代表 和 0
(2)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是 。
(3)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进入体内,氧气通过 系统和循环系统进人机体细胞;代谢废物( CO_{2} 、尿素等)主要通过循环系统和系统排出体外。
小结 好处 | 利于对新知的理解和建构 |
且方便又快又好地完成《配套新练案》! | |
小结 方法 | 1.回顾课堂:看课本和笔记,重点回看老师讲的核心知识 点和典型例题。 2.整理笔记:补充课堂没来得及记的内容,并用不同颜色 的笔标记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
课标导航
知识目标 | 素养目标 |
1.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 内环境的稳态及其生理意义(重点);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重难点); 通过调查体温日变化活动掌握调查法; |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运用稳态与平衡观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 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通过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体会模拟实验法, |
核心概念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 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连线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a.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
① 法国生理学家和体液调节的贝尔纳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内环境的稳定
② 美国生理学家主要依赖于神坎农经系统的调节c.神经一体液一
③ 现代观点 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连线]内环境稳态的实例 内环境的成分或 理化性质
意义
① 血糖和血液中氧气 A.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酶的含量保持在正常范围
② 渗透压正常 B.提供充足的能量和反应物
③ 温度和pH在 C.维持细胞的正常适宜范围 形态
【概念辨析】
(1)内环境的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 )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
(3)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 )
(4)稳态的动态变化与机体的正常代谢有关。)
(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
(6)由于机体具有调节能力,所以无论环境的变化多么剧烈,都不会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教材 \mathbf{P7}~\mathbf{8}^{*} “探究·实践” 实验评价
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 Na_{2H P O_{4}\ 、N a H_{2}P O_{4}} 的溶液, pH=7\AA 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能”,进行正确操作后,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来预期探究结果。

(1)预期结果中明显不科学的是组,请说明理由:
(2)若要证明血浆确实具有维持 pH 稳定的功 能,本实验还应补充的实验是
例1在“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
A.根据实验数据绘制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B.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C.生物材料的缓冲作用都要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
D.血浆中的一对缓冲物质是 H_{2C O_{3}/N a_{2}C O_{3}}
什么是内环境稳态,其调节机制是什么
1.教材P9“图1-4"—稳态调节的基础(1)由图示构建下列模型

(2)分析上面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 各个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② 直接相关的系统是 系统、系统、 系统和系统。
③ 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系统、系统和 系统。
2.教材P12“概念检测”T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人在剧烈运动时除了会大量产热、出汗外,还会感到肌肉酸痛,其原因是人在剧烈运动后会产生 。该酸性物质进入血浆后,会与 反应转化为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产生 H_{2}O 和 CO_{2},CO_{2} 经肺排出,内环境 pH 恢复正常。
例2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的代谢活动都会减弱
B.在进行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血浆中pH明显下降
C.外部环境经常变化,但机体的内环境不会变化
D.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正常情况下,抗体、氨基酸、糖原均可能出现在内环境中
D.体温、pH、胃液浓度等相对稳定均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微课2 稳态失调与常见人类健康问题
【要点解读】
链接教材P10“思考·讨论”及“与社会的联系”。
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与人体健康
血浆 蛋白 |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从而使血浆进人组织液的水分增多,而又 阻碍水分回流进人血浆,这样会造成组织 液积聚过多,机体会出现组织水肿 |
代谢 废物 | ①尿素等含量上升,说明肾功能不全, 可能患有尿毒症;②血浆中氨含量上 升,说明肝的解毒功能出现障碍 |
血糖 | 血糖含量过低而影响了机体的供能时, 会出现四肢发抖、头晕、心慌甚至昏迷 等症状;长期血糖含量过高时可能导致 糖尿病,机体可能表现出多食、多饮、多 尿、口渴等症状 |
Ca²+ | ①哺乳动物血液中Ca+含量过低时, 会出现抽搐症状;②血液中Ca²+含量 过高时易患肌无力症;③当长时间缺钙 时,儿童易患何偻病,老年人易患骨质 疏松症 |
O2 |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 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 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 低,造成了体内缺氧 |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与人体健康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失衡也会引起疾病。下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内环境失衡情况:(1)渗透压失衡: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使渗透压平衡遭到破坏。由于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需要通过输液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2)体内pH失衡:过酸或过碱会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pH失衡常表现为小于正常数值,会引起心脑血管等疾病,如癌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3)体温失衡:当我们感冒发烧时,会出现食欲缺乏、精神不佳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温度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等,还会造成细胞代谢活动紊乱等。
【举题固法】
例1下列稳态失调与相应疾病间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
A.感冒发烧,食欲缺乏 体温过高,酶活性降低
B.高原反应一—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
C.中暑—机体体温调节失衡,水盐平衡失调
D.尿毒症- 一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
例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B.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C.过敏造成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组织水肿D.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随堂内化
一、知识自主构建

二、学情随堂评价
1.(2024·深圳期中)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肌肉抽搐可能是由于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B.炎炎夏季,建筑工人户外作业时中暑,属于稳态失调
C.长跑结束后,运动员出现面红耳赤,呼吸急促,属于稳态失调
D.机体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尿毒症,属于稳态失调
2.(2025·湛江期末)良好的生活习惯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适量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快细胞代谢
B.长期过多地摄入脂肪类食物容易诱发高脂血症
C.长期铁摄人不足会引起镰状细胞贫血
D.患急性肠炎的病人可补充适量的葡萄糖盐水
3.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
A.寄生虫感染
B.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C.肾小球发炎
D.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4.(2024·广东河源期中)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检查,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和血脂等是否正常。患者甲的部分血液生化检查报告单如图所示,在正常情况下,ALT和AS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检测项目 | 英文对照 | 结果 | 单位 | 参考值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ALT | 11 | U·L-1 | 9~60 |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AST | 12↓ | U·L-1 | 15~45 |
*葡萄糖 | GLU | 10.96 ↑ | mmol·L-1 | 3. 9~6. 1 |
糖化血清白蛋白 | GA | 33.7 | % | 10. 8~17. 1 |
*肌酸激酶 | CK | 126 | U·L-1 | 38~174 |
肌酸激酶同功酶MB | MMB | 1.9 | ng·mL | 0.6~6.3 |
*乳清脱氢酶 | LDH | 173 | U·L-1 | 140~271 |
*甘油三酯 | TG | 2.21 ↑ | mol·L-1 | 0~1.7 |
A.若血浆中ALT和AST超标,则表明肝脏代谢功能增强
B.患者甲血浆葡萄糖的检查结果高于参考值,可能患有糖尿病
C.患者甲的甘油三酯超标,可能会引发高脂血症
D.不同个体的内环境成分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小结好处
利于对新知的理解和建构
且方便又快又好地完成《配套新练案》!
阶段整合与提升(一)
概念导图

归纳拓展
主题1神经调节相关的实验探究
1.实验法判断反射弧中传人神经与传出神经(详见第2章第2节 Pl6~17 “方法规律”)
2.探究兴奋的传导、传递过程的特点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观察A的反应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 ① 处一测②处电位变化A有反应, ② 处电位改变→双向传导
结果分析-A有反应, ② 处电位未改变→单向传导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先电刺激 ① 处或 ② 处,测 ③ 处电位变化
方法设计再电刺激 ③ 处,测 ① 处或 ② 处电位变化两次实验的检测部>双向传递
结果分析√位均有电位变化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单向传递
主题2动物激素相关的实验探究
1.实验思路:用某种方法处理实验动物 \rightarrow 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 \rightarrow 添加激素后实验动物恢复正常 \rightarrow 推知该激素的生理功能。
2.研究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常用方法
处理方法 | 异常反应 | 结论(功能) | 适用性 | |
饲 喂 法 | 甲状腺 激素制 剂饲喂 蝌蚪 | ①短时间内 发育成小型 青蛙 | ①②5说 明甲状腺 激素能促 进幼小动 物的发育; ③④说明 甲状腺激 素可促进 新陈代谢, 加速体内 物质氧化 分解;6说 | 只适用 于甲状 腺激素、 性激素 等非蛋 白质或 多肽类 激素 |
摘 除 法 | 摘除蝌 蚪的甲 状腺 | (小蝌蚪→ 大蝌蚪,不 变态);③身 体臃肿 | ||
处理方法 | 异常反应 | 结论(功能) | 适用性 | |
注鼠注射 射 法 | 给小白 一定剂 量的胰 | 小白鼠反应 迟钝,活动 减少,甚至 昏迷 | 胰岛素能 够降低血 糖浓度,较 大剂量注 射时,会出 | 各种激 素均可 |
切除 法 注射 法 | 切除幼 龄狗垂 体→ 注射一 定量的 生长激 素 | 生长停滞→ 逐渐恢复 生长 | 垂体分泌 的生长激 素可促进 幼小动物 的生长 | 过切除 法和注 射法配 合,证明 腺体功 能及产 生的激 素的功 |
3.实验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1)动物分组的基本要求:选择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况相似的平均分组,每组要有数量相等的多只。
(2)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设置对照组,控制变量个数,保证单一变量。
(3)进行注射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应注射生理盐水(不可用蒸馏水);进行饲喂实验时,空白对照组可添加蒸馏水。
(4)要充分考虑相关激素的化学本质,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常见的激素中,能用饲喂法进行实验的有甲状腺激素、性激素,它们的化学本质分别是氨基酸衍生物、脂质;不能用饲喂法进行实验的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所有促X腺激素、生长激素等,这些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多肽)。
主题3下丘脑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腺活动的枢纽。(1)神经中枢:下丘脑有调节内环境稳态的多个神经中枢,如水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等。(2)调节垂体的分泌:下丘脑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来调节多种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3)感受器: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的改变,从而调节水盐平衡。(4)效应器: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盐平衡。(5)传导渠道: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主题4免疫调节中的几点辨析、小结
1.免疫有关的细胞
免疫细胞 | 来源 | 功能 |
巨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 造血干细胞 | 摄取处理、呈递抗 原,吞噬抗体一抗 原结合体 |
B淋巴细胞 | 造血干细胞, 在骨髓中 成熟 | 摄取处理、呈递抗 原,分化为浆细胞 和记忆细胞 |
免疫细胞 | 来源 | 功能 |
T淋巴细胞 | 造血干细胞, 在胸腺中 成熟 | 辅助性T细胞分 泌细胞因子,细胞 毒性T 细胞分裂、 分化成新的细胞 毒性T细胞和记 忆细胞,活化的细 胞毒性T细胞识 别并裂解被同样 的病原体感染的 |
浆细胞 | B淋巴细胞或 记忆B细胞 | 靶细胞 分泌抗体 |
记忆细胞 | B淋巴细胞或 T淋巴细胞 | 增殖、分化为相应 的细胞,发挥免疫 效应 |
2.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
过程 | 体液免疫 | 过敏反应 |
激发因素 | 抗原 | 过敏原 |
反应时机 | 第一次或以后 每次接触抗原 | 机体再次接触过 敏原 |
抗体分布 | 血清、组织液、 外分泌液 | 吸附在某些细胞 的表面 |
反应结果 | 抗原与抗体结 合形成沉淀等, 进而被其他细 胞吞噬消化 | 使细胞释放组胺 等,从而引发过 敏反应 |
3.三种免疫失调类型的比较
类型 | 过敏反应 | 自身免疫病 | 免疫 缺陷病 |
发病 机理 胺而引起 | 相同过敏原 再次进人机 体时,与吸附 在细胞表面 的相应抗体 结合使组织 细胞释放组 | 抗原结构与 正常细胞表 面结构相似, 抗体消灭抗 原时,也消灭 | 人体免 疫系统 功能先 天不足 (遗传 缺陷) 或遭病 毒等攻 |
举例 | 消化道、呼吸 道过敏反应, 皮肤过敏反 应等 | 类风湿关节 炎、风湿性心 脏病、系统性 红斑狼疮 | 先天性 胸腺发 育不良、 |
1.(2022·广东卷)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B.血糖
C.肾上腺素D.睾酮
2.(2023·广东卷)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B.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3.(2024·广东卷)研究发现,耐力运动训练能促进老年小鼠大脑海马区神经发生,改善记忆功能。下列生命活动过程中,不直接涉及记忆功能改善的是 )
A.交感神经活动增加B.突触间信息传递增加C.新突触的建立增加D.新生神经元数量增加
4.(2024·广东卷)轻微触碰时,兴奋经触觉神经元传向脊髓抑制性神经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GABA。正常情况下,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引起 cl^{-} 通道开放, Cl^{-} 内流,不产生痛觉;患带状疱疹后,痛觉神经元上cl^{-} 转运蛋白(单向转运 Cl^{-} )表达量改变,引起 cl^{-} 的转运量改变,细胞内 cl^{-} 浓度升高,此时轻触引起GABA作用于痛觉神经元后, Cl^{-} 经 cl^{-} 通道外流,产生强烈痛觉。针对该过程(如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触觉神经元兴奋时,在抑制性神经元上可记录到动作电位
B.正常和患带状疱疹时, Cl^{-} 经 Cl^{-} 通道的运输方式均为协助扩散
C.GABA作用的效果可以是抑制性的,也可以是兴奋性的
D.患带状疱疹后 Cl^{-} 转运蛋白增多,导致轻触产生痛觉
5.(2024·广东卷)某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经诊断,医生建议采用激素治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低于正常,可能是垂体功能异常
B.若该患者血液TSH水平高于正常,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异常
C.甲状腺激素治疗可恢复患者甲状腺的分泌功能
D.检测血液中相关激素水平可评估治疗效果
6.(2024·湖北卷)为探究下丘脑对哺乳动物生理活动的影响,某学生以实验动物为材料设计一系列实验,并预测了实验结果,不合理的是 )
A.若切除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可导致机体脱水
B.若损伤下丘脑的不同区域,可确定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的具体部位
C.若损毁下丘脑,再注射甲状腺激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
D.若仅切断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联系,短期内恒温动物仍可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7.(2024·河北卷)甲状腺激素在肝脏中激活其β受体,使机体产生激素G,进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与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相抗衡
B.甲状腺激素能升高血糖,也可通过激素G间接降低血糖
C.血糖浓度变化可以调节胰岛素分泌,但不能负反馈调节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
D.激素G作用于胰岛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属于体液调节
8.(2024·江西卷)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9.(2023·广东卷)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图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mathbf{a}~\mathbf{b} 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 \mathbf{b}~\mathbf{c} 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10.(2023·广东卷)神经肌肉接头是神经控制骨骼肌收缩的关键结构,其形成机制见图。神经末梢释放的蛋白A与肌细胞膜蛋白I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膜蛋白M结合触发肌细胞内信号转导,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的受体(AChR)在突触后膜成簇组装,最终形成成熟的神经肌肉接头。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传至神经末梢,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前膜 内流,随后 Ca^{2+} 内流使神经递质ACh以 的方式释放,ACh结合AChR使骨骼肌细胞兴奋,产生收缩效应。
(2)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者采用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检测患者AChR抗体,大部分呈阳性,少部分呈阴性。为何AChR抗体阴性者仍表现出肌无力症状?为探究该问题,研究者作出假设并进行探究。
① 假设一:此类型患者AChR基因突变,不能产生 ,使神经肌肉接头功能丧失,导致肌无力。为验证该假设,以健康人为对照,检测患者AChR基因,结果显示基因未突变,在此基础上作出假设二。
② 假设二:此类型患者存在的抗体,造成,从而不能形成成熟的
神经肌肉接头,导致肌无力。
为验证该假设,以健康人为对照,对此
类型患者进行抗体检测,抗体检测结
果符合预期。
③ 若想采用实验动物验证假设二提出的致病机制,你的研究思路是
话题1动物生命调节中的系统观、信息观
生命观念
列1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图1表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细胞因子是细胞对刺激应答时分泌的物质(如细胞因子IL-2),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能通过不同方式识别和应对机体内外的危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分别通过释放和 调节机体应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应答水平。
(2)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在此过程中,
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效应器,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 作用,从而使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糖皮质激素能限制骨骼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与 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相反。
(3)病毒感染能刺激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使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增强,从而增强 免疫功能。IL-2 也能促进ACTH的分泌,使糖皮质激素增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
(4)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有甲、乙、丙三种方式,如图2所示。

① 图1中从神经系统到肾上腺的信号传递属于图2中的 方式。
② 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中方式完成的,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
③ 血糖含量升高时,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丙模式调节分泌量。
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 \mathbf{A}~\mathbf{D} 为器官或细胞, ①~④ 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维持体温稳定,该同学此时通过体温调节,增加 ,减少 。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产生冷觉的A是 。增加产热的主要途径是(2)当激素 ③ 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 调节。
(3)该同学感到饥饿,是因为血糖降低,机体除了增加激素 ④ 来升高血糖外,还可通过提高 (填激素名称)浓度来升高血糖。与激素 ④ 在血糖调节方面相抗衡的激素是
话题2 动态平衡思想在动物稳态调节中的体现
(4)人在寒冷环境比炎热环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神经兴奋性更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同饮水量的情况下,冬天的尿液比夏天多的主要原因是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例2下图为某同学“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
第1节 植物生长素
课标导航
知识目标 | 素养目标 |
1.分析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出该发现过程给你的启示 (重点); 2.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重难点); 3.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合成、运输和分布(难点) | 生命观念:通过分析生长素发挥效应与其浓度的 关系,领悟生物学中适度与平衡思想; 科学探究:通过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领悟科学 家的科学思维方法及严谨的态度品质 |
核心概念
阅读教材抓主干
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科学家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论及 分析 |
达尔文 | 光 光 ① ② 现象:① 光主 光三 ③ ④ 现象:③ | 胚芽鞘尖端产 生某种刺激,向 下部传递了某 种“ 使胚芽鞘出现 向光性弯曲 胚芽鞘感受 光刺激的部 |
鲍森· 詹森 | 生长 ? ? 现象:5不弯曲,几乎不 生长、6 生长 琼脂片 | 胚芽鞘尖端产 生的透过琼 脂片传递给 |
科学家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论及 分析 |
拜尔 | 黑暗 黑暗 7 ⑧ 现象:胚芽鞘向放尖端的 弯曲生长 | 胚芽鞘的弯曲 生长,是由尖 端产生的影响 在其下部 造成的 |
温特 | ? 现象:9弯向放琼脂块 的 、不弯 曲,几乎不生长 | 胚芽鞘的弯曲 生长是一种 引起 的,并将这种 物质命名为 |
其他 科学家 | 从人尿、植物体中分离 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 物质 | 与生长素作用 相同的物质: |
2.生长素概述

3.植物激素

【概念辨析】
(1)达尔文通过实验提出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尖端。 ()
(2)将胚芽鞘置于黑暗与单侧光下,可以观察单侧光对其生长的影响。 ()
(3)用锡箔帽和锡箔环分别套在胚芽鞘尖端与尖端下面一段,可以研究其感光部位。()
(4)将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与完整的胚芽鞘一起培养,可以观察尖端对其生长的影响。()
(5)将含IAA的琼脂块与空白琼脂块分别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研究其向光性原理。 ()
(6)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人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7)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 ((8)幼芽、幼叶和种子都能产生大量的生长素。()
(9)极性运输的方向不会随着植物形态学上端与形态学下端的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 )
(10)生长素浓度低时促进根生长,浓度高时促进芽的生长。 ()
目标导学
生长素是怎样被发现的
1.教材 \mathbf{P90}~\mathbf{9}2 “图5-1、图5-2、图5-3、图5-4”—生长素发现的实验分析(1)达尔文以金丝雀草的胚芽鞘为材料,做了如下实验。

在 ①② 组对照中,实验的自变量是胚芽鞘 ,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在 ③④ 组对照中,实验的自变量是 ,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状况。
(2)从对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角度分析,鲍森·詹森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又该如何改进?
(3)拜尔实验为什么要在黑暗中进行?温特实验是否也需要在黑暗中进行?
2.教材P90“问题探讨” 植物的向光性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 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 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 (背光侧生长快),从而造成向光弯曲生长。
归纳总结生长素的发现中相关的重要结论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
(2)发挥作用的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伸长区。
(3)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
(4)生长素的产生是否需要光—不需要。
(5)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6)弯曲生长的原因一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7)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单侧光照、重力等。
例1(2024·东莞高级中学、深大附中联考)如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①~⑥ 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及实验结果, ②③④ 为A琼脂块, ⑤⑥ 为B琼脂块。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 和 ② 对比可以证明尖端产生的物质能够促进胚芽鞘的生长
B.该实验可证明尖端产生的物质分布不均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
C.若在单侧光照射下进行该实验也能得到图中相同的实验结果
D.设置 ⑤ 和 ⑥ 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例2对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 ①~④ 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实验 ①② 装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4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A.←↑→↑ B.←↑↑→ C .\rightarrow\uparrow\rightarrow\uparrow D.→←←↑
衍射思考
(1)若将例2的 ② 中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胚芽鞘的生长方向是
(2)若对例2的 ③ 给予右侧方向的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将 生长。
方法规律》“三看法”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

生长素是怎样运输的
1.教材P93“图5-6”——生长素的运输(1)形态学上端与形态学下端的判断图中属于形态学上端的是 点,属于形态学下端的是 点。

(2)探讨下列各图中极性运输的方向,并总结其运输规律。

A. ;B.;C.
运输规律:
(3)分析判断下列各图中生长素横向运输的
方向,并总结影响横向运输的因素。
甲;丙:
影响因素:

2.教材P95“思维训练”—生长素极性运输实验某同学欲通过实验得出“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植物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的结论,设计了如下实验:

A组

(1)若仅设计A组,只能证明生长素,但不能证明倒转过来不能运输。
受块放在下端;另一实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实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甲和接受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目标三 mu biao 3
生长素具有什么作用,有何特点
1.教材P93旁栏思考题 一 生长素的作用
(1)生长素两种水平上的作用及关系(2)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来促进胚芽鞘生长,而不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以胚芽鞘为材料,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2)可以将B组形态学上端在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下面吗?说明理由。
(3)A组与B组的对照类型为例3科学家做过如图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
2.教材P94“思考·讨论”—分析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1)对同一器官,生长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超过该范围则 生长。
(2)在生长素浓度为 10^{-6}mol*L^{-1} 时,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理效应分别是,这说明了
根、茎、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大小为
3.教材P94“图5-7”—分析植物的顶端优势
(1)结合下图分析



① 图1中,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A、B、C的生长素浓度 ,其生长发育受到 _。顶芽生长素浓度,优先发育,植株表现为顶端优势。
② 图2中,顶芽被去掉,侧芽的生长素受阻,浓度 被解除,侧芽得以发育,顶端优势被打破。
③ 图3中,去掉顶芽后用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代替,推测侧芽A、B、C的发育情况是,说明顶端优势是由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2)顶芽具有顶端优势,作为地表下的植物的根 (填“有”或“无”)顶端优势,原理与地上部分 (填“相同”或“不同")。
例4(2025·广东测试)科学家研究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某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结果如图甲所示;图乙是横放的该植物根和茎的生长方向的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乙中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图甲A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B.图乙中茎c侧的生长素浓度应小于图甲C点对应生长素浓度
C.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茎最不敏感
D.图乙中对应生长素浓度,a侧、d侧抑制生长,b侧、c侧促进生长
1方法规律生长素作用特点曲线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1)四个关键点的含义:A点为较低浓度,促进生长;B点促进作用最强;C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D点为较高浓度,抑制生长。

(2)曲线含义: A\{~B} 段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增强; B~C 段(不包括C点)表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减弱; \mathbf{C}~\mathbf{D} 段(不包括C点)表示生长素的浓度超过一定的范围,随生长素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
2.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影响不同

微课8 植物向性运动浅析
【要点解读】
1.从分子水平分析植物向性运动
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低,细胞生长慢,而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细胞生长快,体积大,所以出现了向光性生长。

【举题固法】
例1已知燕麦幼苗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科研人员将燕麦幼苗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处理过程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别置于切去尖端的幼苗甲和乙的一侧,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1)四周光照均匀或无光
尖端产生生长素 \rightarrow 生长素均匀极性运输 \rightarrow 尖端以下各部位生长素浓度分布均匀→各部分生长均匀 \rightarrow 直立生长。
(2)单侧光 \rightarrow 尖端 \rightarrow 影响生长素横向运输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 \rightarrow 形态学下端) 生长素分横向运输 布不均匀(尖端的向光侧 \rightarrow 背光侧)
背光侧多 生长不均匀 向光弯
向光侧少 (背光侧生长快) 曲生长外因:单侧光照射
结论内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2.从细胞水平分析植物向性运动
A.琼脂块A和B中的生长素都能促进燕麦幼苗生长
B.单侧光照刺激燕麦幼苗尖端产生生长素,并且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本实验能证明单侧光促使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
D.若图1改为从顶端垂直光照,则图2中的甲和乙都将直立生长
例2如图所示,在一株发生向光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上,a表示弯曲部位的向光侧细胞,b表示弯曲部位的背光侧细胞。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生长弯曲的是幼苗尖端
B.生长素浓度: a{>}b
C.细胞长度: a{>}b
D.b侧细胞比a侧细胞体积大
一、知识自主构建

二、学情随堂评价
1.(2024·清远期中)达尔文等科学家通过系列实验发现了生长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推测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影响植物生长
B.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向光侧合成量较少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
C.拜尔实验没有设置对照,但能验证达尔文的假设是否正确
D.温特证明了胚芽鞘尖端合成的生长素可以透过琼脂片
2.在果树栽培过程中,需要“打顶”去除顶端优势。这样做使侧芽的生长素 ()
A.含量增加,以抑制其生长B.含量增加,有利于其生长C.含量减少,以抑制其生长D.含量减少,有利于其生长
3.(2025·广东清远期末)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促进枝条生根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及其作用最可能是 )
A.小便中的大量无机盐,营养B.小便中的微量有机物,调节C.黄泥中的微量无机盐,营养D.黄泥中的大量有机物,调节
4.(2024·汕头期中)“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亦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这是元代农书《农桑辑要》中记载的提高棉花产量的一项技术。该项操作通过去除植株顶端优势,塑造株型,改善种植通风透光条件,合理分配营养,多结铃、结大铃。去除顶端优势、调节营养物质分配都与生长素有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营养物质向棉铃运输,促进棉铃生长
B.生长素在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打去“冲天心”,利于“旁条”合成生长素,促进“旁条”生长
D.生长素调节植物生长是通过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实现的
5.右图是某兴趣小组在适宜条件下做幼小植株的单侧光实验,发现茎具有向光性,根具有背光性。为了进一步探究根具有背光性的原因,该小组检测根尖 4\mm 处向光侧和背光侧IAA的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处理 | 弯曲度 | 向光侧/(ng·g | 背光侧/(ng·g |
光强/lx | 45 | 126 | 401 |
黑暗 | 0 | 325 | 325 |
A.根和茎背光侧的IAA含量都高于向光侧,都起了抑制作用
B.根和茎向光侧的IAA含量都低于背光侧,都起了促进作用
C.单侧光引起根的背光性生长体现了IAA的作用特点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D.根具有背光性是IAA分布不均匀和根对IAA很敏感引起的
小结好处
利于对新知的理解和建构
且方便又快又好地完成《配套新练案》!
课标导航
知识目标 | 素养目标 |
1.概述除生长素外,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 作用(重点); 2.阐明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重难点) | 生命观念:通过认识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进一步了解生命的 信息观;通过植物激素间的调节网络,初步感受生命系统的复 杂性; 科学思维:运用表格比较法,识记各种激素的产生部位及主要 作用;构建模型认识不同植物激素间的相关性,并尝试对发生 的现象进行解释 |
核心概念
阅读教材抓主干
1.[连线]其他植物激素
合成部位 激素名称 主要作用
① 根冠、萎的叶片 a.赤霉素 1.促进细胞分裂
② 未成熟种子、幼芽 b.细胞分裂素 Ⅱ.促进果实成熟,促和幼根 进开花Ⅲ.促进细胞伸长、种
③ 各个部位 c.脱落酸 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④ 主要是根尖 d.乙烯 IV.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2.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 | 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 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
作用效 果相反 | 在调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中, 进萌发, 抑制萌发 |
代谢上相 互作用 | 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会 乙烯合成,乙烯增加会反过来 生长素作用 |
含量调控 | 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高,有利于黄瓜 雌花分化;比值低有利于雄花分化 |
一定的 |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含量 会按照一定次序出现高峰 |
【概念辨析】
(1)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是植物激素。( )
(2)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 )
(3)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
(4)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
(5)密封贮藏导致水果中各种激素合成增加。(
(6)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来抑制植物的生长。 ( >
(7)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
(8)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 ( )
(9)无论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对生物体的影响都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
(10)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教材P97“图5-9” 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1)在黑暗条件下,细胞分裂素可延缓成熟绿叶中叶绿素的降解,表明细胞分裂素能
(2)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 相关性最大。
(3)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经过一段休眠期后才能萌发,可以用 解除休眠用于播种。
2.纯种的矮秆玉米用赤霉素处理,可长成高秆玉米,此高秆玉米的基因型发生了变化吗?高秆性状能遗传给后代吗?
归纳总结
1.植物激素与茎秆生长、种子萌发、果实发育成熟的关系

2.五类植物激素的异同点
(1)常见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乙烯、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这五类,它们具有相同的特点: ① 均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即由植物细胞产生; ② 均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 ③ 含量极少; ④ 调节作用较为显著; ⑤ 可以共存于同一植物体内。
(2)不同点: ① 对于植物的生理效应不同; ② 发挥作用的时期不同。
例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及其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
B.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脱落酸维持种子休眠
C.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其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D.植株生长与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均有关
素养养成 科学思维(2024·湛江一模)诗句“饼炉饭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和“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所描述的现象,分别主要体现哪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
A.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B.乙烯、脱落酸
C.乙烯、赤霉素
D.生长素、赤霉素
植物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教材P99“概念检测"T2—生长素与乙烯间的关系
生长素和乙烯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2.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两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1) \mathbf{x} 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合成具有作用。
(2)y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作用。
(3)赤霉素促进茎秆的伸长作用是通过来实现的。
3.教材 \mathbf{P98}~\mathbf{100}^{*} ‘图5-10、图5-11"—植物激素间的关系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在果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
等激素起作用。
(2)在细胞伸长过程中,占主导作用的激素有
(3)在果实的成熟过程中浓度明显升高的激素有
(4)由上述各种激素的变化能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总结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等

例2下图是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三种激素对细胞纵向伸长的影响。已知赤霉素具有促进植物茎秆伸长的作用,生长素合成过程中会有ACC合成酶产生,这种酶是合成乙烯必要的。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植物体内具有与IAA相同效应的物质还有PAA、IBA等,它们都属于生长素
B.据图分析,赤霉素既可能促进植物茎秆伸长生长,也可能抑制伸长生长
C.已知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这种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
D.高浓度的生长素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细胞纵向伸长
例3下图表示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C )

A.在猕猴桃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的调节表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B.在猕猴桃果实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含量均高于细胞分裂素,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C.猕猴桃果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D.开花后 77~91~d~ ,生长素浓度上升可能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从而促进果实的成熟
一、知识自主构建

二、学情随堂评价
1.(2024·广东清远期末)下列词语所述现象中,不是植物激素起主要作用的是()
A.红杏出墙 B.节外生枝 C.枯木逢春 D.瓜熟蒂落
2.(2024·广东揭阳测试)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和“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所描述的现象,分别主要体现了哪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
A.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B.脱落酸、乙烯 C.赤霉素、乙烯 D.生长素、赤霉素
3.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a、b依次为 ()

A.赤霉素、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D.赤霉素、乙烯
4.(2024·广东期中)砂糖橘是重要的经济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多种激素的共同调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栽植时应注意保持顶端优势,以便增加枝条的数量
B.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种子能抑制其发芽
C.施加适量的乙烯可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
D.脱落酸和乙烯均能促进果实脱落
5.芸苔素内酯(BL)是一种植物激素。某实验小组用不同浓度的BL溶液处理芹菜幼苗,一段时间后,测量芹菜幼苗的株高,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施用适量的BL能提高芹菜地上部分的产量
B.BL促进芹菜生长的最适浓度为0.3~mg*L^{-1}
C.推测BL在植物体内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BL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发挥的调节作用较为显著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南方凤凰台5A新学案.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
与调节/王清平主编.一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1.6(2025.4重印)ISBN 978-7-5641-9508-3
I. ① 南·…ⅡI. ① 王.…·Ⅲ. ① 生物课一高中一教学参考资料IV. ① G63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078849号南方凤凰台5A新学案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
主编:王清平
出版发行:东南大学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四牌楼2号(邮编:210096)
责任编辑:韩小亮
印 刷:南京鸿润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80~\mmx1230~~mu~ m1/16
印 张:17
字 数:582千字
版 次:2021年6月第1版
印 次:2025年4月第5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641-9508-3
定 价:6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