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LICY OBJECTIVES
一、政策目标
1.办学定位与使命阐述
1.1核心定位
·教育学院定位为培养具国际视野的创新型教育人才,服务澳门与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突出“教育 ^+ 实践融合,适应多元教育需求。
·依托澳门中葡双语环境,强化双语教学能力,培养胜任多元文化教育场景的教师,呼应大湾区科技教育需求,融入AI教育技术等前沿领域。
1.2使命陈述
·立足澳门、联动湾区、面向国际,培养有教育情怀、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胜任力的教育工作者。通过高质量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推动澳门教育多元发展,助力大湾区教育融合与葡语国家教育合作。·对接大湾区国际化学校师资需求,培养熟悉两地教育体系的教师;发挥澳门中葡平台作用,培养参与葡语国家教育合作的人才。
1.3特色与差异化策略
·开设“教育 ^+ 科技"课程模块,如教育数据分析、VR教学应用等课程,与本校数据科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
·实施“校-校-企"协同培养,与澳门本地名校及大湾区港澳子弟学校合作实习,联合企业开发教育科技项目。
·推动学位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如IB教师资格认证、葡萄牙语等级认证。
2.社会贡献与长期愿景
政策支持
区域教育枢纽
研究输出
为澳门“非高等教育发展十年规划”提供师资培训、课程研发支持,助力澳门教育政策落地实施。
·成为大湾区教育创新的试验田,探索双语教育模式、跨境教育协作,推动区域教育协同发展。
设立“澳门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葡语国家教育比较研究所”等平台,产出本土化教育研究成果,为澳门及葡语国家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SPECIFICMEASURES
二、具体措施
·教育学士学位(中文)课程 | 110000 | |||
学科 体系 | ·教育学士学位(英文)课程 | 4年 4年 | 110000 | |
·教育学士学位(数学)课程 | 4年 | |||
核心 ·教育学士学位(综合科学一生物)课程 | 4年 | 110000 | ||
专业 教育学士学位(综合科学一化学)课程 | 4年 | 110000 | ||
110000 | ||||
教育学士学位(综合科学一物理)课程 | 4年 | 110000 | ||
教育学士学位(小学教育)课程 | 4年 | 110000 | ||
教育学士学位(学前教育)课程 | 4年 | 110000 | ||
跨学科课程增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政策比较”“葡语国家教育体系”等区域特色课程,强化“教育 +旅游”“教育+文化创意”等交叉方向,契合澳门文旅城市定位。 | ||||
核心课程 模块 | 与旅游管理、数据科学等专业合作,开设“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社区教育与城市发展”多语言教 育与国际商务沟通”等跨学科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与专业视野。 | |||
教育基础课程除了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还涵盖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为学 生奠定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 技术赋能课程设置教育技术学、AI在教育中的应用、多语言教学设计与实践,提升学生教育技术 | ||||
创新选修 课程 | 应用能力。 | |||
教育科技类课程包括《AI教育应用开发》《元宇宙教育场景构建》,培养学生运用前沿技术解决 教育问题的能力。 | ||||
社会创新类课程如《游戏化学习设计》《社区非遗传承教育》,结合澳门本地产业与文化特色, 探索教育创新模式。 | ||||
国际教育类课程涵盖《IB/PBL国际课程体系研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教育能力。 心理健康类课程设置《正念教育实践》《校园危机干预工作坊》,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培养教师 | ||||
心理干预能力。 提供葡萄牙语、英语强化课程,学生需至少掌握一门除母语外的教学语言,满足多元文化教育场 | ||||
景需求。 开设“全球教育前沿”微课程,与国外高校联合开展短期交换项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跨 | ||||
国际化 模块 | 文化交流能力。学分互认机制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学分互认联盟》标准。 | |||
区域特色课程包括澳门教育政策、葡语国家教育体系比较、文化遗产教育与旅游融合,凸显澳门 | ||||
及大湾区教育特色。 组织学生参与“澳门国际教育论坛”“中葡双语教育研讨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澳门中心合作 课题,提升学生国际交流与科研能力。 |
2.师资建设
2.1多元化师资招聘
·国际招聘吸引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知名高校博士学位、在国际教育期刊发表成果的学者,充实学术科研力量。·行业经验招聘聘请具有丰富澳门本地教学经验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教学带来实践案例与一线经验。
2.2教师发展支持
·教学能力提升定期组织教学工作坊,邀请教学专家分享先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
·学术研究支持设立校内科研基金,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提供学术休假制度,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
·“双走进”计划教师每学期至少参与1次大湾区中小学教研活动,与教育研究院等共建“教育创新实验室”,联合申报湾区教研课题。
3.设备场景
3.1核心教学硬件设施
·智能教室集群配备互动型智慧教室、VR/AR教学实验室、远程互动教室,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
·师范技能实训中心设置微格教学实验室、数字化板书训练区、教育戏剧工坊,提升学生教学技能。
·教育科技创新实验室包含STEAM教育工坊、数字内容创作室,培养学生教育科技创新能力。
·特殊教育支持中心配备辅助技术体验区、感觉统合训练室,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专业支持。
3.2特色场景设计
·澳门文化教学场景打造葡粤双语情境教室、世遗教育长廊,将澳门本土文化融入教学,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申报湾区教研课题。

SPECIFIC MEASURES
4.实践体系设计
4.1分层递进式实践模块
·基础实践(大一)开设“教育见习”课程,学生进入澳门本地中小学、社区教育中心进行观察与辅助教学,撰写反思日志。·专项实践(大二至大三)跟随导师分方向开展学科教学实践、加入教育科技企业(如腾讯教育
澳门本地在线教育平台)项目实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实践(大四)开展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可选择本地深耕、湾区联动、国际拓展等不同实习方向,积累丰富实践经验。
4.2创新实践平台
·校地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要求学生至少完成400小时实践学分,确保学生在真实教育场景中积累实践经验。
·校校合作:平台发起“粤港澳师范生技能联赛”,联合华南师大、香港教育大学等设立轮值主办机制;建立“湾区教育案例共享库”,收录三地中小学创新教学案例;开展粤港澳师范生联合培养计划,互设“湾区教育微专业”(学分互认),三地学生组队开展“跨境教育痛点调研”。
·校企合作:平台与华为澳门合作开发"AI葡语学习助手”,学生参与产品设计竞赛 ^+ 暑期研发实习;与腾讯教育合作开发“湾区教师智能协作平台”,解决珠澳跨境教师教研资源隔离问题;与大疆创新(深圳)设计“无人机编程教育澳门标准课程”,填补澳门STEM教育特色化空白。
·教育创客实验室:设立跨学科实验室,鼓励学生与数据科学、设计学院合作开发教育产品,并申请大学“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商业化。
4.3评估与支持体系
·动态评估机制:实践档案袋整合反思日志、教案设计、项目成果等,采用“学生自评+导师评价+合作机构反馈”三维评分;创新学分:认定发表教育类实践论文、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可置换选
修学分。
资源保障:实践基地网络与澳门中华教育会、大湾区教育联盟或各大中小学机构共建实践基地;经费支持设立“教育创新奖学金”,覆盖跨地区实践差旅费及工具开发成本。
GOVERNANCEAND 三、治理与保障 GUARANTEE
1.多元治理
1.1院务委员会制度
·组成结构:教授代表、本科生与研究生代表、校友代表、企业及教育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保障多方利益诉求。·职能设计:审议学院战略规划、课程设置及预算分配,监督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批准校企合作项目,优化实习与就业资源。·决策透明化:会议纪要与决议案通过学院官网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1.3风险治理体系
建立本科专业招生风险评估模型,预留年度预算5%作为“应急创新基金”,提升学院应对风险能力。
1.2教师与学生赋权机制
·教师发展委员会: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计划,提供教学法培训,设立“教学创新奖”,激励教师成长。
·学生事务专委会:本科生可提交课程改革提案,促进学生参与学院治理与发展。
1.4引入外部专家顾问团
·邀请国际知名教育学者、澳门教育部门官员、企业高管担任顾问,提供政策咨询与资源对接支持,增强治理的专业性与开放性。
2.资源网络
2.1地方政府合作
·教育试点项目:与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合作“湾区教育创新试验区”,重点发展STEM教育。
·申请澳门基金会“教育提质专项”,建设智能教育实验室。
·教育大数据实验室与数据科学研究院合作,分析澳门及大湾区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支持个性化教学研究。
·澳门本地与澳门中小学、国际学校(如澳门葡文学校、濠江中学)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本地教育实践机会·大湾区与珠海横琴的国际化学校、深圳前海的港澳子弟学校合作,提供跨境教育实习,拓展学生实习渠道。
·文旅融合联合澳门旅游局、博物馆开发“文化遗产教育”实践项目,将澳门文旅资源融入教育实践。
2.2跨域资源整合
·产教融合:与澳门智慧城市联盟共建"教育科技产业学院”,企业提供真实项目案例;开设“社区教育实践课”,联合澳门妇联总会开展长者数字扫盲。
·学科交叉:与本校商学院合开“教育经济学”课程,共享大学虚拟现实教学中心资源。
·校友资源:整合建立校友数据库,邀请优秀校友担任职业导师或捐赠奖学金,通过校友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形成"招生一培养一就业"闭环。
3.数字化管理
3.1一体化管理系统
·课程评价系统:实时分析教学反馈,生成教师改进报告;实习跟踪平台与企业HR系统对接,自动匹配岗位需求;校友数据中心追踪职业轨迹,优化课程与社会需求匹配度。
3.2智能辅助工具
·引入AI教学诊断系统,对教学资源使用率、学生学业表现等数据进行建模;开发元宇宙虚拟课堂,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接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MOOCs平台,支持混合式教学模式。
4.实施保障
·法律衔接所有条款均符合澳门第10/2017号《高等教育制度》及第11/2013号《文化遗产保护法》。
·周期评估每两年由独立第三方审查政策执行效果,公开报告并调整政策。
·文化嵌入开设“澳门非遗教育传承”必修模块,强化本土身份认同。
·师资培训为教师提供数字化工具使用培训,设立“教育创新基金”鼓励开发跨学科课程。
·学生参与机制通过学生会与院务委员会联动,确保本科生在课程设计、活动策划中的话语权。

DEVELOPMENTAND四、学生发展与支持 SUPPORT
1.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区域特色”复合型人才
·培养精通双语教育(中/葡或中/英)、国际课程设计(如IB、AP)、旅游与文化遗产教育(结合澳门文旅产业)的专业教师,满足区域特色教育需求。
教育科技与创新
·依托数据科学研究院,开设“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分析”方向,培养适应数字化教学的人才,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跨境教育服务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学童、国际学校等需求,培养熟悉两地(内地与澳门)教育政策与课程体系的教师,促进跨境教育交流与合作。
2.学生个性化支持
2.1就业支持
协助学生考取国际教师资格(如IB认证、TESOL证书)、澳门教师执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开设“内地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班,衔接内地教师资格认证与实习经历,支持学生赴大湾区就业促进区域教育人才流动。
2.2创业支持
·鼓励学生开发教育科技产品(如多语言学习APP),大学孵化器提供资金与技术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3升学衔接
·优秀学生可直升本校“教育学硕士”(如教育管理、教育技术方向),或推荐至合作院校,为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2.4政策支持
·申请澳门特区政府“教育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资助,为学生提供奖学金或海外交流补贴,减轻学生经济负担,提升教育质量。
EXPANSION OF五、社会影响力扩展 NFLUENCE
1.文化活动建设
1.1扎根澳门本土
·开发本土教育数据库联合澳门教青局发布《澳门教育舆情年度报告》(基于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建立“澳门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热力图”。
·活化澳门教育文化IP将澳门世遗文化融入教师培养,与澳门文化局合办"教育+文旅”创意大赛(优秀方案落地大三巴体验式课堂)。
·举办“澳门城市大学教育文化节”(设置“葡语童谣大赛”“教育戏剧节”)
1.2国际影响力输出
·建立“澳门特色STEM教育”,融合中葡文化元素,通过论坛推广至各国家。
1.3教育学院IP化宣传
·打造学生自媒体栏目“CityU视角”,以短视频记录澳门社会议题(如土生葡人文化),投放至TikTok、小红书等平台。

联系方式
联系人:肯德基大战麦当劳联系地址:澳门逃仔徐日昇寅公马路联系电话:(853)12341234联系邮箱:jiaoyu@cityu.edu.mo
视频平台抖音、小红书:“CityU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