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下中国历史
赵俊飞 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我们以《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为依据,编写了本书。
本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精神:设置多样化的栏目,题目设计聚焦情境性、探究性,致力于提高学生运用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本书突出大单元教学理念:依据课标和基本学情,系统分析教材,确定单元主题,明确单元内部逻辑体系,进行单元整体规划。
本书突出等级评价理念:分为“逻辑梳理”“基础评价”“能力评价”和“单元学能评价”栏目。“逻辑梳理”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基础评价”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与运用,“能力评价”注重高阶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单元学能评价”则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综合核心素养。
本书突出关注史料实证理念:在每一单元后设置“拓展研究"栏目,注重历史解读能力的提升。
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改进意见,以便我们不断提高质量,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目 录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1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8
第3课 “开元盛世” 14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1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28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35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43
拓展研究 长安:围棋局与种菜 51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52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57
第10课 金与南宋对峙 62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 67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74
第13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对外交流 81
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87
拓展研究 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 94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96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03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110
第18课 清朝的边疆治理 116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23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29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36
拓展研究 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43
第一单元学能评价
第二单元学能评价 13
第三单元学能评价 25
期末学能评价 33
参考答案 45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基础评价
一、判断题
下面是某学生绘制的朝代更选年代尺:

请根据材料作出判断:
1.图中 ① 代表的朝代是隋朝。
2. ② 代表的朝代创立了科举制。
二、选择题
3.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在其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隋文帝杨坚排在了第82位。下列不属于他的历史贡献的是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C.开凿大运河 D.开创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4.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该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据《贞观政要》记载,隋文帝后期,全国储备的粮食和其他物资“得供五六十年”。这说明
A.当时的经济中心在北方 B.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C.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贫富分化加速国家分裂灭亡
5.某同学想实地了解中国古代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漕运盐利、舟船样式等知识,下列地点中最适合他的是 ()
A.中国国家博物馆 B.中国大运河博物馆c.马可·波罗纪念馆 D.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
6.有学者说:7世纪起,中国建立的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是真正值得赞赏和模仿的。”该制度指的是 ()
A.禅让制 B.科举制 C.世袭制 D.九品中正制
7.某制度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 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 促进了民族交融③ 推动了教育发展 ④ 扩大了选官范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有学者认为,隋朝速亡的原因在于隋炀帝在国家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不计代价地肆意征伐、穷兵默武。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开凿运河,巡游江南 B.纵情享乐,穷奢极欲 C.滥用民力,修建驰道 D.三征辽东,役使农民
三、综合题
9.读图学史,以史启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三 下图表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

(1)材料一中“589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有何历史意义?请再列举两个此前历史上从分裂到统一的朝代。
(2)观察材料二,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历史信息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3)材料三“?"处应该填写哪一制度?请你写出与该制度相关的一个成语。
10.读诗学史,以思辨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材料二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汪洙《神童诗》
(1)你是否认可材料一中皮日休的说法?谈谈你的理解。
(2)材料二诗中所指的制度的创立标志是什么?
能力评价
一、判断题
1.隋朝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大水系。
2.如果文物会说话,青州博物馆馆藏状元卷可能会说:“我可以陪你探究科举考试。” ()
二、选择题
3.“统一全国”“创立科举制”“暴政而亡"是某朝代的关键词。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4.589年,隋军渡过长江,灭掉陈朝。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长期分裂,统一全国C.夺取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突厥民族,控制西南
某校组织学生去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研学,同学们将见闻记录成册,据此回答第5—6题。
5.右图反映的工程

A.开凿于隋统一全国之前B.以长安为中心贯通南北C.使隋朝的统治日趋稳固D.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6.隋唐时期,洛阳、江都、余杭郡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这主要得益于 (
A.繁盛的内河航运 B.便利的海运交通C.安定的社会环境 D.经济重心的南移
7.有学者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材料反映了 ()
A.科举制创立的原因 B.科举制创立的过程c.科举制的考试内容 D.科举制创立的影响
8.《旧唐书·李密传》有载,隋朝末年“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专制,灾害频发 B.重文轻武,外戚干政 C.外敌入侵,宦官专权 D.残暴统治,穷兵武
三、综合题
9.某同学在学习隋朝历史时,对以下两幅图印象深刻,请你参与,一起探究。
材料一

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央选拔了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1)材料一所指的人物是谁?请列举该人物的主要治国举措。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两则信息,并据此分析隋朝大运河的作用。(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0.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自创立以来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二科举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科举选官因适应了统治的需要,自隋唐以来就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经过初级到高级的层层考试与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深入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基础。科举的制度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和公平竞争的机会,无论贫富皆以苦读经书、科第成功为荣,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2)科举为什么能“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从材料二中引用原句加以解释。
★★★★★ | ★★★★ | ★★★ | ★★ |
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逻辑梳理

基础评价
一、判断题
请根据材料作出判断:
至贞观三年,关中丰熟····官吏多自清谨。·.··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图圖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政体》
1.贞观是武则天在位时的年号。
2.材料中叙述的社会状况,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二、选择题
3.学者樊树志所著《国史十六讲》中关于某时期的章节目录是这样的:“从李世民到武则天”“盛唐气象: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长安”。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4.《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唐太宗·…·代表了一个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这一“盛世"指的是 ()
A.民族交融 B.安史之乱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魏征曾用荀子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告诫唐太宗,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下列唐朝的革新措施中,与这一理念吻合的是()
A.完善制度 B.澄清吏治 C.虚心纳谏 D.与民休息
6.右图可用于研究 (
A.科举取士制 B.三省六部制 C.藩镇割据现象 D.崇文抑武方针

7.唐太宗统治时期“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当时敢于直言、善于谋略、敢于决断的著名大臣分别是 ()
A.魏征 房玄龄 杜如晦 B.房玄龄 杜如晦‧宋璟 C.房玄龄魏征 宋璟 D.杜如晦 魏征宋璟
8.某同学绘制的以某历史人物为主题的手抄报草图如右,他研究的人物应是 ( )
A.武则天 B.唐太宗 C.慈禧 D.唐玄宗

三、综合题
9.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材料二武周时期搜罗人才,“天下选残(落榜)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重视农业,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
摘编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1)材料一与哪个皇帝有关?他统治期间出现的局面被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武周时期"的统治者是谁?请举一例该统治者完善科举制的措施。
(3)这两个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10.阅读某校宣传栏,回答问题。
唐太宗 (1)请对唐太宗统治时期 |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 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 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 兵默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 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政体》 | 武则天 |
出现的局面进行具体 描述。 |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隋朝 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 的出现有何关系。 | (3)武则天的统治对后 来的盛世起到了什 么作用? |
能力评价
一、判断题
1.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基本统一全国。
2.唐朝创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巩固统治。
二、选择题
3.掌握历史的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年代尺中 ① 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唐太宗曾日,“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
A.加强吏治整顿 B.吸取隋亡的教训C.注重经济发展 D.开创三省六部制
5.《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马牛布野。"此社会状况直接得益于贞观时期 (
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C.重视考察地方官 D.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6.“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下列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较为理想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成吉思汗
7.电视剧《贞观长歌》艺术地再现了唐朝的繁荣景象,下列剧情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
A.为政纳谏,房谋杜断 B.注重法律,减省刑罚C.建立唐朝,定都洛阳 D.国力强大,文教昌盛
8.学者陈寅恪曾这样评价武则天:“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个观点的有
① 创立殿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② 减轻百姓负担,重视发展生产③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④ 知人善任,培养贤相良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三、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言》
(1)请写出材料一所示的中枢权力机构创立与完善的时期。
(2)唐太宗采取了哪一措施,以实现“天下英雄人吾殼中矣”?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
摘编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太宗贞观年间,兴办了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等多种中央官学,学生来自官僚子弟和普通庶民。地方官学的学生除参加科举考试外,还可通过选拔进入四门学学习。官学教育内容以“五经”《论语》等为主。政府还鼓励私人办学。
摘编自袁行需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主要理念。任举两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些理念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
★★★★★ | ★★★★ | ★★★ | ★★ |
拓展研究 长安:围棋局与种菜
长安地处关中,南有秦岭,北依黄土高原,二者又于西部合拢,加以层层关隘守护,可谓“阻三面而守,以一面东制诸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横贯关中,与相邻七条河流一起将长安完整环绕,号称“八水绕长安”。数千年来,这片土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一众王朝定都于此。经隋唐两代的营造,新长安城以约84平方千米的面积一举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唐长安城为三重城,即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的中心是皇帝起居和理政之所,皇城是中央各官署集中所在地,外郭城城周约36.7千米,由街、坊、市三大部分组成。
外郭城实行坊市制度,以朱雀街为中轴,左右两侧对称,分别称为东街和西街。14 条东西向大街和11条南北向大街将外郭城分为100多个坊。市是专门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场所。长安城设有东、西两市,分别位于东街和西街的中间偏北部,是长安繁华区的两大中心区域。商业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社会交往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在封闭式的坊市格局下,都受到一定限制。
天祐元年(904),唐昭宗李哗在朱温的胁迫下迁都洛阳,同时拆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给遭受黄巢起义打击后本就残破不堪的长安城以致命一击。虽然后人对长安城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建,但是原来的三重城变为了以原宫城和皇城为基础的内外二重城,总面积只相当于原来的1/16。改造后的长安城开辟了一条新的东西向大街,这条大街取代了朱雀街的中轴地位,也昭示着长安城从开放的鼎盛时期走入内缩格局。唐末、五代至北宋,政治中心逐渐东移,长安一洛阳轴心被洛阳一开封轴心取代,长安逐渐边缘化。长安城的内缩格局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相吻合的。
(节选自宁欣《从唐诗走进历史》,有删改)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长安城的兴衰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
第一单元学能评价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有5 小题,每小题1 分,共5 分)
1.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统一全国。
2.隋朝时,若余杭郡的百姓要走大运河经水路去洛阳,首先要经过的是永济渠。()
3.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号称“大魁天下”,与这些称号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
4.“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体现了唐玄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5.《旧唐书》有载:“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材料描述的事件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 40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6.隋朝于公元6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宛若昙花一现。《昙花王朝隋朝的短暂与辉煌》详细介绍了这段历史。下列内容中,最有可能出现在书中的是 ()
A.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B.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C.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D.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7.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某展览中引用了唐代杜佑《通典》中的一句话:“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舟辑千里——大运河文化展 B.天府之国—都江堰文化展C.千秋功业—明长城文化展 D.交通大国—宋航海文化展
8.“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 (
A.原因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9.右下图是某同学学习唐朝历史后所做的总结,依据所学判断, ①② 处对应的历 史人物分别是 ( ) “开元盛世”
A. ① 唐高祖 ② 唐玄宗 B. ① 唐太宗 ② 唐玄宗 C. ① 唐太宗 ② 武则天 D. ① 武则天 ② 唐玄宗

10.《旧唐书》中写道:“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殆逝,遂亡一镜矣。”材料中的“朕”在位期间,出现了 ()
A.“开皇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1.若要为武则天的无字碑补题碑文,下列内容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减轻农民负担,大力发展生产 B.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创立殿试C.善于选拔并重用人才,如姚崇 D.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基础
12.《唐语林》记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下列关于“开元盛世”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
A.重用姚崇、宋璟、杜如晦等处理政务B.注重兴修水利,整顿漕运,发展农业c.整顿吏治,裁减冗官冗员,励精图治D.抑制权贵,体恤民生,注重礼仪教化
13.四川宋瓷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专业宋瓷博物馆,青瓷荷叶形盖罐是其镇馆之宝(如右图)。唐代生产这种瓷器最为著名的瓷窑是 冏)

A.越窑 B.邢窑C.哥窑 D.景德镇
14.右图是《唐朝长安东市平面示意图》,它主要反映了唐都长安
A.布局严整对称 B.街道宽阔整齐 C.建筑规模宏伟 D.商业繁荣发达

15.《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某事件:“它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国家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历史学家认为它是唐朝史的一个转折点。”“它”的始作俑者是 ()
A.杨贵妃 B.朱温 C.黄巢 D.安禄山
16.韦庄《秦妇吟》中有这样的诗句:“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该诗描述了长安城在唐朝受到致命打击后呈现的衰败、乱离情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事件是 ()
A.黄巾起义 B.大泽乡起义 C.黄巢起义 D.绿林起义
17.唐朝灭亡后,各藩镇纷纷自立称王,建立政权,形成分裂割据局面。该局面被称为 ()
A.辽宋对峙 B.五胡十六国 C.魏晋南北朝 D.五代十国
18.据史书记载,五代时期的中原政权和南方政权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的建立者是宣武节度使,后晋的建立者是河东节度使。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该局面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B.北方地区政权更替频繁C.南方的各个政权实现统一 D.中原地区王朝十分安定
19.下图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唐代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下列选项中,对其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有 ()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人物: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
乐器:西域的、琵琶、等胡乐器,中原的笛、笙、排箫、拍板等汉乐器
① 唐三彩工艺体现出唐朝高超的手工业水平② 骆驼、胡乐器等体现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③ 载歌载舞的景象体现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④ 绚丽而多彩的塑像体现唐朝文化强大吸引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0.唐代陈陶《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A.西夏 B.辽 C.金 D.吐蕃
21.唐代风气开放,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唐文化圈。下列与唐文化圈形成无关的是 ()
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B.玄奘西行天竺C.鉴真东渡、日本派遣唐使 D.新罗留学生涌向长安
22.从吐蕃传来的马球运动在盛唐时期非常流行,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甚至宫廷妇女都参与其中。唐与吐蕃、突厥首领会盟时也会组织马球比赛。日本遣唐使把马球的玩法带回了日本。材料体现了 ()
A.封闭和保守的社会风气 B.胡汉交融、文化交流c.学习周边国家的文化 D.商业贸易的繁荣发达
2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其中,同时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24.唐朝书法名家辈出,后人称颂的“颜筋柳骨”是指
A.柳公权、吴道子 B.颜真卿、吴道子C.颜真卿、柳公权 D.柳公权、阎立本
25.下列人物与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A.孙思邈一著有《唐本草》 B.僧一行一编制《大衍历》C.韩愈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代表 D.柳宗元一坪击佛教,复兴儒学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有 5 小题,共 55 分)
26.隋唐时期有开拓创新的气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如右图)。
材料二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三新的制度,比较注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为普通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通过考试入仕参政创造了条件。采取考试办法,相对公平些...·有些“任人唯贤”的性质···中央政府通过这一制度····缓和了普通地主阶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从而扩大了隋朝政权的阶级基础。
摘编自显福林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它的主要特点是,犁辕不直接与牛轭相连,而是通过其前端的可活动的犁盘或挂钩用套绳与牛轭相连。犁索与犁辕连接处在役牛臀部之下,犁辕缩短,改直辕为曲辕,犁架重量因而减轻。
摘编自李根蟠《农业科技史话》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大运河的中心,并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新的制度"的选官标准,并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4分)
(3)写出材料四所指的生产工具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生产工具的革新有何作用。(2分)
27.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经济繁荣、文教昌盛、国力强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看盛世局面】
材料一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郭沫若《咏武则天》
【探盛世原因】
材料二唐朝盛世时期的皇帝,在执政时都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可以说唐朝兴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大量杰出人才为唐朝的盛世提供了有力保障。
摘编自王永平《从“天下”到“世界”: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享盛世繁荣】
材料三唐朝户数在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达300万户,中宗神龙元年(705)有615万户,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为841万户,天宝十三年(754)有918万户。
摘编自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且如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旧唐书·崔融传》
唐朝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包含了唐朝时期哪两个盛世局面?当时在位的分别是哪个皇帝?(4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关于唐朝兴盛原因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3分)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繁荣表现。(4分)
28.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如下表。
时期 | 民族关系 |
唐太宗 |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置安西都护府 |
文成公主人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 法、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 | |
武则天 | 设置北庭都护府 |
唐玄宗 | 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
唐中宗 |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带去大批丝绸、乐器等,以及各 类工匠、艺人 |
唐穆宗 | 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
材料二·….·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
摘编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民族政权间交流交往的主要方式。(4分)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和平交往"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5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2分)
2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以下是他们的研究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第一步: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的现象】材料一


(1)写出材料一中图1的人物名称,并根据图2及所学知识,写出该人物对我国的主要历史贡献。(3分)
【第二步:收集唐朝对外交往的史料】材料二
A.陶黄釉大食(古 代阿拉伯)人 俑,出土于唐朝 墓葬,现藏于故 宫博物院。 | B.《桂苑笔耕集》,唐 朝末年新罗文人 崔致远的个人诗 集,对韩国文学界 影响深远。 | C.东罗马金币,其上 刻有东罗马帝国 皇帝像,出土于陕 西咸阳一处唐朝 墓葬。 | D.《新唐书》,北宋 欧阳修等人合著 的一部纪传体史 书,属“二十四史” 之一。 |
(2)材料二中四则史料分别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2分,填序号)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第三步:总结唐朝对外交往的特征】
序号 | 史实 |
主要外国使团人唐次数:阿拉伯帝国37次、越南24次、新罗26次、 波斯26次、日本13次、天竺25次、东罗马帝国7次、粟特的安国17 次、粟特的石国21次、粟特的曹国8次、高丽7次、斯里兰卡5次 | |
2) | 日本政府任命曾长期居留中国并熟知中国典章制度的高向玄理等人 为国博士,于646一718年基本完成了政治改革,建立了古代天皇制 国家,确立了中央集权制 |
唐太宗时增订完成了十部乐,分别为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 高句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这些乐舞融合了 域外音乐和乐器,在长安的受欢迎程度超越传统乐舞 |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时中外交流的特点。(6分)
30.唐诗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表现,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阅读下表,回答问题。(11分)
序号 | 唐诗 | 合理解读 |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遥认微 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注:观音台是长安城中的高台) | [示例]长安城布局严整,规 模宏大,人口众多,反映唐 朝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 | |
2 |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 不得俱。献号天可汗..·· 柳宗元《唐饶歌鼓吹曲·高昌》 | |
③ | 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更欲寻真去, 乘船过海潮。 皇甫曾《赠鉴上人》(注:即鉴真) | |
④ | 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 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显卿衡》 |
续表
S |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 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 |
6 |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 故相喧。 杜甫《春水》 |
(1)这些唐诗分别是什么主题?(5分,填序号)农业发展: 中外交往:民族交融: 制度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任选两首唐诗,利用史实对其作出合理解读。(4分)
(3)综合以上唐诗,概括盛唐时期的基本特征。(2分)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
【基础评价】
1.T2.F3.C4.C5.B6.B7.C8.D9.(1)隋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秦朝、西晋。(2)A.洛阳B.余杭郡(杭州)C.长江(3)科举制。金榜题名(名落孙山、连中三元、状元及第)10.(1)同意。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往;另一方面,大运河的修建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激化社会矛盾。(2)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能力评价】
1.F2.T3.A4.B5.D6.A7.D8.D9.(1)人物:隋文帝。举措: ①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② 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行政机构,提高效率。(2)提取两个信息进行分析,作用与信息相对应即可。[示例]以洛阳为中心,临近长安,有利于巩固中央政权。余杭郡位于富庶的江南地区,有利于将该地区的物资输送到北方。10.(1)政府主导,公开考试,自由报考,平等竞争等。(2) ① 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深人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统治的思想基础。 ② 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和公平竞争的机会,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基础评价】
1.F2.T3.B4.C5.D6.B7.A8.A9.(1)唐太宗。“贞观之治"。(2)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3)任用贤才,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农业生产。10.(1)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各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戒奢从简,采取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措施,“贞观之治"局面才得以出现。(3)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能力评价】
1.F 2.F 3.B 4.B 5.D 6.C 7.C 8.B 9.(1)隋朝确立,唐朝完善。(2)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10.(1)理念:以人为本;用人要各尽其才;用人注重德才兼备。(任意两点即可)举例: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任意两点即可)(2)扩大了科举的生源,传承了儒学文化,推动了大众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为唐代的兴盛提供了人才基础等。
第3课“开元盛世”
【基础评价】
1.F 2.T 3.D 4. D 5. C 6.B 7. D 8. C 9.(1)A: ③ B: ② C:唐朝商业繁荣
(2)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库充盈,人口数量增长明显,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出现了盛世局面。10.(1)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劳动人民辛勤劳作。(2)起源于巴蜀地区;历史源远流长;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形成茶学与茶文化;等等。
【能力评价】
1.T2.T3.C4.B5.C6.D7.B8.A9.(1) ①④③② (2)唐玄宗。措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10.(1)政治:唐玄宗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经济:商业繁荣;社会风气:社会风气比较开放。(2)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繁荣的前提;政治清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要务。
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基础评价】
1.T 2.T 3.C 4.C 5.C 6.A 7.D 8.B 9.(1)趋势:急剧减少。 事件:安史之乱。(2)事件: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加速唐朝的灭亡。(3)“王"指的是朱温。局面: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0.(1)结果:763年安史叛乱被平定。意义: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2)“藩臣":节度使。局面: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3)黄巢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转战南北,攻人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能力评价】
1. F 2.T 3.D 4. D 5.B 6. A 7. D 8.C 9.(1)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解释:
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边将安禄山逐渐扩张势力,准备发动战争。(2)唐诗的光辉不会因为唐朝的灭亡而失去活力,唐诗是唐朝文学发展的重要形式,代表文化自信,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对后世诗词的创作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具有深远影响。10.(1)安史之乱。原因:唐玄宗在位末年,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各地军镇长官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担负唐朝东北地区防御重任,势力逐渐膨胀。(2)中原地区武人当政,藩镇跋扈,战乱不断;南方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第5课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基础评价】
1.T2.T3.A4.B5.B6.B7.D8.C9.(1)唐太宗。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2)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文成公主人藏;金城公主人藏;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册封怀仁可汗;册封渤海郡王;册封云南王。10.(1)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2)手工业水平高;音乐舞蹈多姿多彩;民族交融发展。(3)盛唐时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北达贝加尔湖,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南及南海,超过了西汉鼎盛时期。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
【能力评价】
1.F2.T3.D4.B5.A6.C7.B8.C9.(1)唐与吐蕃之间友好往来;南诏学习大唐文化。(2)军事进攻,设羁摩府州,册封首领,优待归附少数民族,互市贸易,设立军镇。10.(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生活方面。(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