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
地理
李小龙 主编
浙江教育中版社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上册地理
李小龙 主编
学能评价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XUENENGPINGJIALISHIYUSHEHUIDILIQINIANJISHANGCE
\star 主编李小龙
\star 编 写陈素红 金卉穗 范永昭 张仕儒
\star 责任编辑 杨艳
\star 美术编辑 韩波
\star 封面设计 吴思璐
\star 责任印务 陆江
\star 责任校对 余晓克
\star 图文制作 杭州奔达图文设计制作有限公司
\star 出 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市环城北路177号电话:0571-88909722)
\star 发 行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star 印 刷 浙江新华数码印务有限公司
\star 开 本 787mm{x}1092mm 1/16
\star 印 张 11.25
\star 字 数 205千
\star 版 次 2024年8月第1版
\star 印 次 2024年8月第1次
\star 标准书号 ISBN 978-7-5722-8630-8
\star 审图号 号
\star 定价 13.89元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承印厂联系。电话:0571-85155604
定价批准文号:浙发改价格[2019]319号 举报电话:12345、12315
出版说明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我们以历史与社会课程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为依据,编写了本书。
本书突出新课标教学理念。依据课标和基本学情,系统分析教材,明确单元内部逻辑体系,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设计。栏目设置多样化,材料呈现聚焦情境性、探究性,致力于提高学生运用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键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本书突出等级评价理念。本书分为“逻辑梳理”“基础评价”“能力评价”“实践性作业”四个栏目,“逻辑梳理"注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基础评价”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与运用,“能力评价”注重高阶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实践性作业”强调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希望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改进意见,以便我们不断提高质量,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目 录
第一章 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8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5
第二章地图
第一节 地图的阅读 21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28
第三节 地图的选择和应用 35
【跨学科主题学习】 规划校园应急避难场所
第三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45
第二节 世界的地形 51
第三节 海陆的变迁 56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63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68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74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80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87
第二节 城镇与乡村 93
第三节 多样的文化 99
第六章 发展与合作 106【跨学科主题学习】 探索外来食料作物传播史 115
第一章学能评价 一
第二章学能评价 5
第三章学能评价 9
第四章学能评价 13
第五章学能评价 17
参考答案 21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逻辑梳理

基础评价
一、判断题
1.太阳系在引力作用下吸引着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围绕地球运行。
2.航天员登月须克服低重力、强辐射、温度剧变,以及没有水、氧气、食物等挑战。 ()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二、选择题
3.太阳的天体类型是
A.彗星 B.卫星 C.行星 D.恒星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第 4~5 题。

4.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空间位置对应的行星序号是
A. 2 B.3 C. 4 D.5
5.据图推测,表面平均温度最高的行星是
A. 1 B.3 C.6 D. 8
6.地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唯一的家园,原因在于它拥有适合生命存在的( ?
① 温度 ② 大气 ③ 液态水 ④ 紫外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开启人类进人太空探索的新纪元的事件是
A.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B.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C.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D.中国“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
8.太空探索有助于① 促进科技进步和新资源的开发 ② 探索宇宙和生命的起源与演化③ 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 ④ 认识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三、综合题
9.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读太阳系的宜居带示意图,回答问题。
第一章地球
(1)根据右图,写出太阳系中心天体的名称,并描述它与其余天体的关系。

(2)根据图示,写出位于宜居带上的两颗行星的名称,并分析该带适宜生命存在的原因。
10.根据下面不同级别天体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丙分别代表的天体系统。
(2)丁代表地月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月球表面温度变化较地球剧烈的原因。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能力评价
一、判断题
1.晴朗的夜晚,我们能够看到闪耀的北斗星,它是一颗行星。
2.土卫二地表下可能存在液态水。据此,科学家对其可能孕育生命的推测具有合理性。 ()
二、选择题
3.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讲述了人类想以比邻星重建家园的星际流浪的故事。地球的星际流浪若想成功,人类须克服 ()
① 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 ② 远离太阳后的超低温环境③ 食物和液态水的短缺 ④ 流浪过程中地球重力消失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下表比较了金星、火星与地球的差异。据表可知,下列推测合理的有(① 行星距日距离影响它的表面平均温度② 行星距日距离对生命的产生无实质性影响③ 地球的表面平均温度更适宜人类生存④ 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利于液态水的形成
行星 | 距日距离(以日地平均距离为1计算) | 表面平均温度/℃ |
金星 | 0.72 | >400 |
地球 | 1 | 15 |
火星 | 1.52 | -63 |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国际空间站是一个人造天体。下列与其同级别的天体是
A.彗星 B.月球 C.小行星 D.太阳
6.白天,在地球上仰望,时常可见蔚蓝的天空伴有朵朵白云;与此同时,在空间站眺望太空却总是漆黑一片。这说明 ()
A.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包裹 B.空间站始终背对着太阳C.地球表面的温度相当高 D.空间站表面温度相当低
7.据天体系统分级示意图可知
① 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地月系② 银河系所处位置是宇宙的中心③ 银河系是整个宇宙的一小部分④ 太阳不是银河系和宇宙的中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登月出舱行走。在记录该事件的影像资料中,我们可以看见阿姆斯特朗身着厚厚的航天服,身系连接飞船的安全绳。下列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① 月球自转快,须防宇航员被甩出月球② 月球空气薄、辐射大,对生命危害大③ 月球重力小,须防止宇航员意外飞出④ 月球温度变化剧烈,须为航天员创造舒适温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三、综合题
9.2015年,美国航天局宣布一颗1400光年外的行星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这颗行星由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被命名为“地球2.0”。它的体积比地球大 60% ,“年龄”60亿岁。“地球2.0"围绕开普勒-452旋转,距离刚好处于宜居带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推测“开普勒-452"的天体类别,并写出此类天体的特性。
(2)根据材料,推测“地球2.0”与地球的相似点有哪些。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10.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一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一探真容】月球背面分布着大量高地地形,遍布撞击坑和环形山,而著名的南极一艾特肯盆地位于月背南部,是太阳系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月球比地球有更多撞击坑和环形山的原因。
【二究真相】一方面,月背地质情况与月面不同,研究月背地质演化历史对理解月球形成、地月系初期历史和月球深层次构造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月背开展电磁波天文观测可以获得人类从未接触过的信息,从而揭露更丰富的科学内容。
(2)根据材料,谈谈对月背探索对人类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实践性作业
地理阅读:地球,你在哪里?我该如何守护人类迄今唯一的家园?
晴朗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星星究竟有几何?天空到底有多高?宇宙的边界在哪里?宇宙那么大,地球又处在宇宙的什么位置呢?我们对宇宙有太多的好奇。
科学家认为宇宙源于137亿年前的大爆炸,运用现代探测手段,最多可观测约为466亿光年的范围。天文学家根据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星系密度估计,宇宙中大约有超过2万亿个银河系,而每个这样的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
银河系的银盘由多条旋臂组成,其中有两条大旋臂,还有四到五条小旋臂,而太阳位于一条叫“猎户臂”的小旋臂边缘。太阳也不会一直待在猎户臂,而是会脱离它进入其他旋臂。根据计算,太阳每1亿到1.5亿年就会通过一个新的旋臂。有一种假说认为,太阳在不同旋臂之间进进出出,是地球周期性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旋臂内部的恒星密度大,引力也强,这种引力的扰动可能会让太阳系内的流星、彗星或小行星的轨道发生偏转。太阳系中有那么多流星和小行星,如果它们的轨道发生偏移,就可能撞向地球,最终引发地球上的物种大灭绝。
太阳不仅绕银河系中心旋转,还在上下波动,周期约为7000万年。目前太阳位于银盘上方20光年的位置,正在向上运动;当它到达最高点约300光年时,又会开始向下运动,这种上下波动,再加上围绕银河系中心的旋转,使得太阳绕银河系一圈大约需要2.2亿 ~2.5 亿年。回顾地球的历史,4.5亿年前太阳在现在的位置时,三叶虫是地球上的主宰;太阳系绕银河系一圈后,大约2亿年前,恐龙称霸地球;太阳再绕银河系一圈后,现在是人类统治地球。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当太阳再绕银河系一圈回到现在的位置时,会是什么动物称霸地球呢?你觉得人类文明持续2亿年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那么,人类能否飞出银河系自救呢?可能性很低,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时间!以飞往仙女座星系为例,仙女座星系距离地球250万光年,如果一艘宇宙飞船的速度是光速的 99% ,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250万年后它才能到达仙女座星系;而对于宇宙飞船上的人来说,由于相对论的时间膨胀效应,时间变慢了,宇宙飞船上的人需要经历约35万年才能到达仙女座星系,无论是250万年还是35万年,时间都太长了!这么长的时间,地球上的人和宇宙飞船上的人可能已经演化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了!如果无法突破光速,人类飞出银河系的可能性就非常低!
★★★★★ | ★★ ★ ★ | ★★★ | ★★ |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
逻辑梳理

第一章地球
基础评价
一、判断题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2.地轴在地球上真实存在,地球绕着它做旋转运动。
二、选择题
3.经过测量,地球的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据此,我们大致可知 ()
① 地表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② 地表的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③ 地球是一个规则的正球体 ④ 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在制作简易地球仪时,须注意极点连线与桌面的夹角大致为
A. 90° B. 45° C. 66.5° D. 23.5°
5.本初子午线
① 即 0° 经线,是经度的起始线 ② 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③ 与 180° 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 ④ 将地球划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赤道
① 即 0° 纬线,是纬度的起始线 ② 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③ 与 180° 纬线构成一个纬线圈 ④ 将地球划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判读右边经纬网图,完成第 7~8 题。
7.据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甲点位于高纬度 ② 乙点所在的纬线较甲长③ 甲点位于东半球 ④ 乙点所在的经线较甲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对甲、乙两地的判读正确的是
① 甲 (110°W,70°S) ② 乙( 120°E,60°N) ③ 甲地位于乙地西北方 ④ 乙地位于甲地西南方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三、综合题
9.下图是一个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中的标注,请写出地球仪中各要素的名称。

(2)根据示意图,对地球仪中B和D两要素的特点以表格形式进行比较。
项目 | 经线 | 纬线 |
形状 | ||
长度 | ||
指示方向 |
10.根据右边经纬网图示,回答问题。
(1)若右图示意北半球,则北京( (116°20^{\prime}E,39°56^{\prime}N) 应位于图中哪一处?即位于丁的什么方向上?

(2)能与图中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的是 经线,位于 (填“东"或“西”)半球。
(3)若图中纬线位于南半球,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① 甲、乙两点必然位于南半球 ② 丙、丁两点必然位于南半球③ 甲、乙两点纬度高于丙、丁 ④ 丙、丁两点纬度高于甲、乙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第一章地球
能力评价
一、判断题
1.对地球上的任意一点来说,通过它的纬线只有一条,并只指示东西方向。(
2.0经线以东称为东半球,用“E"表示;以西为西半球,用“W"表示。
二、选择题
3.下图是观察海面上行使的船只的示意图。据此图可得出① 海平面并不平,而是一个弧面 ② 可以作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③ 船驶向观察者,最先看到栀杆 ④ 此现象只会发生在赤道附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一架欧洲至北美航线的飞机,每逢途经某地时,导航系统总会显示飞机周围皆为南方。对此,你的判断是该现象发生于飞机经过 ()
A.本初子午线时B.北极点上空时C.赤道的上空时D. 160°E 经线时.仔细观察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有① 北半球的海洋面积大于南半球 ②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③ 东半球的海洋面积大于西半球 ④ 东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西半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右图是太平洋上某次台风行进的示意图。根据该图,可以推测 (
① 台风移动路径大致是从东南向西北② 台风移动方向影响危险半圆的方位③ 台风中心位于东半球的低纬度海域④ 台风中心位于南回归线的附近海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读经纬网图,完成第 7~8 题。


7.对于图中四点判读正确的是 (①①②①②①②①②①②①②①② 位于南半球 ②{b} 位于东半球 ③{<}{<}{<}{<}{<}{<}{>}{<}{>}{>}{>}{>} 位于西半球 ④④{<}④{<}①{>}① 位于高纬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四幅图中,反映地理范围最大的是
A.a所在图 B.b所在图 C.c所在图 D.d所在图
9.右图是半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分别写出 160°E 经线的序号、 ⑤ 纬线的名称及其纬度。
(2)观察示意图,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图中的圆圈与线段分别代表的地理要素,以及跨经度最大的陆地所处的半球的名称。

第一章地球
10.右下图是某大陆的俯视图。读图,回答问题。
已知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之为自转。俯视北半球观测,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俯视南半球观测,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
(1)请用弧形箭头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该俯视图的所属半球,并说明理由。

(2)图中长城站、泰山站、昆仑站、中山站和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的科考站。据图写出纬度最高的科考站及它的地理坐标,并判断长城站相对于泰山站的方位。
实践性作业
1.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制作过程参考教材)
2.观测日的影子,推断地球的形状。
【任务目标】通过观察和记录日在一天中的影子变化,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和球体形状。
【准备材料】 ① 日或自制日(使用一根固定的竿子和水平面); ② 量角器; ③
尺子; ④ 记录的表格; ⑤ 笔和纸。
【实验步骤】
(1)制作日
① 找一根直竿,竿长 30~50 厘米,将其垂直固定在水平面上。也可以使用硬纸板或木板作为基座。② 确保竿子垂直于水平面,使用水平仪或通过目测进行调整。
(2)选择实验地点和时间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① 在一个开阔且平坦的地方进行实验,确保没有建筑物或树木遮挡。
② 选择一个晴天,从早上日出前开始观察,到日落后结束。
(3)记录影子长度和方向
① 每隔一个小时记录一次竿子的影子长度和方向(使用量角器测量影子与基座之间的角度)。② 使用表格记录时间、影子长度和影子方向。
(4)绘制影子轨迹图
① 在纸上绘制基座和竿子的位置,并在每个记录时间点标注影子的末端位置,绘制出影子在一天中的轨迹图。② 连接各个点,形成一条影子轨迹曲线。
(5)分析数据
① 观察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特别是影子在正午时最短,在清晨和傍晚时最长的现象。
② 分析影子轨迹的形状,理解地球自转导致的影子变化规律。
(6)跨地区比较(可选)
① 如果有条件,可以与不同纬度地区的同学合作,在相同时间进行实验,并分享数据。② 比较不同纬度的影子变化情况,理解纬度对影子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结论】
(1)通过记录和分析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可以发现地球自转导致的影子移动规律。
(2)影子在一天中变化的模式与地球的自转相一致,证明了地球的自转运动。(3)如果进行跨地区比较,不同纬度的影子变化可进一步证明地球是球体,并且纬度对影子长度和方向有影响。
※注意事项※:
① 确保竿子始终垂直,以避免数据误差。
② 在晴朗无云的天气进行实验,以保证影子清晰可见。
③ 精确记录时间和影子数据,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 | ★★★★ | ★★★ | ★★ |
第一章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逻辑梳理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基础评价
一、判断题
1.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其一半,因此地球上有白昼和黑夜。(
2.公转是地球受太阳引力作用,环绕其做周期性运动,周期为一个月。()
二、选择题
3.下列与地球自转相关的是
A.不同经度之间存在时间差 B.不同纬度间存在热量差C.同一经线昼夜交替不同时 D.同一纬线昼夜长短相同
4.一天大约24小时,这是基本恒定的。这反映了地球
① 自转速度基本保持稳定 ② 自转方向始终保持不变③ 各地昼夜时长总和一致 ④ 各地昼夜长短总是平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下列自然现象取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① 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 ② 晴天正午,物体影子最短③ 长江黄河自西向东流 ④ 同纬地区,时间东早西晚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6.从极点上空俯视观察地球自转方向。对应正确的是
① 北极上空一顺时针 ② 北极上空一逆时针③ 南极上空一顺时针 ④ 南极上空一逆时针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7.对南、北回归线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 太阳垂直照射的最高纬度位置 ② 其纬度与地轴的倾角有关③ 每年有两次太阳垂直照射其上 ④ 它们之间的区域属于热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下列对温带的论述合理的是
① 它是四季更替现象最显著的地区 ② 它仅在春分、秋分两日昼夜平分③ 太阳垂直照射它时白昼最长 ④ 它是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区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第一章地球
三、综合题
9.读下面四幅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上图所示四地中处于黎明状态的点。
(2)在上面4图中,找出当天正午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并写出北半球当天的节气。
10.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1)据图,分别写出地球运动到甲、乙、丙、丁四个位置时的节气。

(2)右图是地球光照图,指出地球在上图中所处的位置,并据图用24时制写出 180° 经线处的时间。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能力评价
一、判断题
1.地球上白昼与黑夜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自转。
2.地球上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区域是寒带。
二、选择题
3.经度相同的两地 ① 纬度较高者,昼更长夜更短 ② 时间无差异,与纬度无关 ③ 纬度较低者,自转路程更长 ④ 热量有差异,与纬度相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纬度相同的两地 ① 获取太阳的辐射量相近 ② 自转路程经度大者更长 ③ 昼夜长短始终保持相同 ④ 所处的热量带完全相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我们研究行星的极圈和回归线的关系,可以发现两者的纬度之和等于 90° 0据此,回答第 5~6 题。
5.下列对行星回归线纬度的地理影响的思考,正确的是① 当回归线纬度为 0° 时,恒星始终垂直照射行星赤道② 当回归线纬度为 0° 时,行星的全球各地昼夜平分③ 当回归线纬度为 90° 时,恒星始终垂直照射某一极点④ 当回归线纬度为 90° 时,行星的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有一颗不透明的行星绕着恒星公转,它的回归线纬度是 45° 。那么,这颗行星相较于地球 ()
① 没有昼夜交替 ② 热带纬度范围更大③ 温带并不存在 ④ 寒带纬度范围更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某日,太阳垂直照射某地。据此可以判断① 这天是该地白昼最长时 ② 这天正午,阳光垂直于该地地表③ 这天必是该地的夏至日 ④ 这天正午,该地影子一年中最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假如地球自诞生以来就是没有自转运动,那么它将是一个① 没有昼夜更替的行星 ② 昼夜更替缓慢的行星③ 极端温度变化的行星 ④ 演化生命困难的行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三、综合题
9.读北极上空俯视图,回答问题。
【展开科考】夏至日,一架无人机为完成航拍任务,从黄河站升空,沿该站所在纬线顺时针绕行一次后,降落回黄河站。
(1)思考无人机从起飞到降落,有没有完成 360° 的绕行,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分析数据】无人机完成绕行航拍任务后的影像呈现出两大景象:一是众多冰山漂浮在海面上;二是所到之处皆是白天。(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上述无人机拍摄到的影像。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10.读太阳光照图,回答问题。
【知识拓展】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也称为太阳高度。
(1)写出对北半球而言该图所处的节气,并说明 ④ 和 ⑤ 两地的太阳高度在周年变化中的大小。

【图形提示】图中经线度数等间隔,即图中每两条经线相差 30° o
(2)判断 ① 和 ② 两地哪处时间更早,并计算出 ② 的时间。
【挑战选做】若你学有余力,又对地球运动感兴趣,现邀请你做太阳方位变化的观察者!
(3)判断 ③ 此刻是黎明还是黄昏,并简述当日你在 ③ 地观察“日出一正午一日落”的过程中,太阳方位的变化情况。
实践性作业
1.演示地球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演示过程参考教材)
2.演示地球公转,了解季节变换。(演示过程参考教材)
3.使用天文软件或应用程序模拟地球运动。
【任务】利用天文软件(如Stella\*\*\*\*)或手机应用程序(如SkySa\*\*\*\*)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目标】通过数字工具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
【过程】选择特定日期和时间,观察太阳和星星的位置,记录并分析这些天体的位置变化。
★★★★★ | ★★★★ | ★★★ | ★★ |
第二章地图
第一节 地图的阅读
逻辑梳理

基础评价
一、判断题
1.地图是用各种符号,将地理事物按比例缩小后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像。()
2.在绘制地图时,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
二、选择题
3.地球是球体,地图是平面的。那么,这意味着地图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① 是由球面变形而成的平面图 ② 存在某些区域变形或扭曲③ 图中形状和大小可能失真 ④ 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地球全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地图上的图例有各种符号和注记,分别表示一定的地理事物。下列图例一般表示铁路的是 ()
AT-T-T- B.
C. D.
房屋朝向是指人站在屋内面对正门的方向。右图是某装修设计师刚从浙江金华一个业主处拿到的户型图,图中建筑及家具尺寸单位为\mathbf{m}\mathbf{m} 。根据材料,完成第 5~6 题。
5.设计师对该图一目了然是因为有
① 方向 ② 比例尺③ 图例(符号) ④ 注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设计师从图中可知该房子① 大门位于正北方 ② 朝向为坐南朝北③ 阳光人室的面积 ④ 早晨次卧少阳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下列图幅相同的四幅地图,比例尺最大的是
A.世界地图 B.浙江省地图C.中国地图 D.金华市地图
8.如果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那么图中2厘米的距离反映实地距离是
A.0.2千米 B.1千米 C.2千米 D.20千米
第二章地图
三、综合题
9.右图是某动物园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该示意图的定向方法,并指出熊猫馆位于大象馆的什么方位。

(2)判断该图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地图,并说明理由。
10.右图为某村庄地图。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林地位于图示区域的方位,并分别判断公路AB段和BC段的大致走向。

(2)已知地图中公路的长度为5厘米,请计算图中公路段的实地距离。
能力评价
一、判断题
1.地图能完整真实地呈现地表的地理事物。
2.小比例尺地图用经纬网定向法指示方向较为合理。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二、选择题
3.下列定位方式实质上与经纬网定位异曲同工的是
① 教室座位表 ② 影院座位号 ③ 快递单号码 ④ 大楼房间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永康市某中学教师自驾出差,下图是他出发前开启导航之初的界面截图。据此截图,完成第 4~5 题。

4.该图 (
① 因没有比例尺,只是示意图 ② 比例尺换算得出,确定是地图③ 由两导航路线箭头指示方向 ④ 由汽车周围的方向环指示方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由图可知 C ,
① 汽车须出校门西转 ② 南苑东路是西北一东南走向③ 校门口朝东北方向 ④ 操场大致位于学校的西北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下图是某小区平面示意图以及小区某个门口处的指示路牌。据图,完成第6~7 题。

6.据图判断,外卖员进小区的大门是 ?
A.东门丁处 B.南门丙处 C.西门乙处 D.北门甲处
7.外卖员在图示位置时,外卖系统显示距离1号楼的目标客户还有750米。那么,我们可以推知外卖员图示位置至1号楼的图上距离是 ()
A.5厘米 B.7.5厘米 C.10厘米 D.15厘米
8.下面图幅相同的四幅地图中,比例尺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③④② B. ②④③① C. ②③④① D. ①④③②
三、综合题
9.读下列两幅经纬网图,回答问题。

(1)上面两图中,判断哪一幅图的比例尺相对较大,并说明理由。
(2)判断A相对于C的方向和B相对于D的方向。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10.厄瓜多尔被称为“赤道之国”,其首都基多的北部建有赤道纪念碑。图1为赤道纪念碑照片,图2为厄瓜多尔简图。读图,回答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图1中摄影师在拍摄时的镜头朝向。
(2)写出图2的定向方法。据图2,判断该国所处的温度带,从经度范围看, 它又属哪一半球?
实践性作业
1.校园实地考察与地图绘制。
【任务】组织一次对校园的实地考察活动,在考察过程中记录地理信息,并根据考察数据绘制校园地图。
【目标】 ① 提升观察能力和数据收集能力; ② 认识地图制作的全过程。
【过程】 ① 分组对校园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地理信息(如地形、植被和建筑物等); ② 汇集整理各组考察、收集得来的信息; ③ 各组根据汇总得来的信息绘制校园地图; ④ 各组展示、解释与相互评价各自绘制的地图。
2.导航与路线规划。
【任务】根据老师给定的起点和终点,利用地图设计一条最佳路线,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交通工具和时间等因素,并解释选择这条路线的原因。
【目标】 ① 提升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② 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过程】 ① 老师提供起点和终点的地理位置; ② 查阅地图,设计几条可行路线; ③ 撰写路线规划报告,解释选择原因; ④ 课堂上分享并讨论不同的路线设计。
★★★★★ | ★★★★ | ★★★ | ★★ |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逻辑梳理

基础评价
一、判断题
1.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起来的线。
2.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是山脊。
二、选择题
3.用心观察世界,就能感悟地球之美!航拍所得的梯田照片,就宛如“等高线”究其原因是每一层梯田 ()
A.具有基本一致的海拔B.呈现相同宽度的条带C.呈现规律的线性特征D.种植相同作物的结果
第二章地图

4.下列对等高线的理解正确的是① 同一等高线任意点海拔相等 ② 等高线重合之处必是陡崖③ 任意不同的等高线永不相交 ④ 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大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据图,完成第 5~7 题。
5.据图判断① 甲是山峰 ② 乙是陡崖③ 丙是山谷 ④ 丁是鞍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C. ②③④
6.下列对图中的数据解读合理的是① 甲是图示区域最高处 ② 乙处最高海拔可达400米③ 丙处海拔一定高于丁处 ④ 甲与丙的相对高度可达570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从图中可知,小溪的流向是
A.自东向西 B.自东南流向西北C.自南向北 D.自西北流向东南
8.某中学的地理野外实习小组欲对图示区域开展研学活动,出发前他们对该区域及考察路线做出如下研判,其中正确的有 ()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① 李庄位于区域内河流下游 ② 考察路线的高差500多米③ 陈庄位于李庄的西南方向 ④④④① 地不宜作为晚上露营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三、综合题
9.下图是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该区域的地势特征,并写出该图的等高距。【知识链接】地势是指地表形态高低起伏与险峻的态势。

(2)指出图中海拔相同的点及数据,并计算B、D两点的相对高度。
10.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问题(1)据图写出甲、乙、丙三处的地形部位名称,并用红笔描出图中的河流。

(2)据图分析该地布局发展小龙虾养殖区与耕作区的有利自然条件。
第二章地图
能力评价
一、判断题
1.在地形图上,若等高线稀疏,则表示该区域的坡度变缓。
2.地形图上,河流总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
二、选择题
3.盆地,因整个地形外观与盆相似而得名。下列等高线图示表示盆地的是(

4.图1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为该区域某处地形剖面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① 剖面图是aa'沿线起伏情况 ②A 地属于图中的高地③\mathbf{B} 处的河流流速比C处湍急 ④ E处比D处高100米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5.观察下面4幅图幅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其中坡度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我国北方某地夏季盛行东南风,且雨量丰沛;冬季盛行西北风,且风力强劲。下图是该地的部分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根据材料,完成第 6~7 题。
6.据图可知①A 处最高海拔超过600米②\mathbf{B} 处非常容易发育成河流③C 处在该地区的坡度最缓④D 处海拔高于西侧的山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C. ②③④

7.该区域是欠发达地区,但有煤炭和温泉两种资源尚待开发。当地政府为这两种资源的开发进行了理性分析,下列说法合理的有 ()
① 煤矿临近山谷,开发易污染温泉和乙村② 开发煤矿,仅会对乙村造成污染③ 开发煤矿,夏季时会影响甲村空气④ 适宜开发攀岩健身、温泉疗养等项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读右边等高线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① 甲地海拔高于乙地② 乙地处于山谷地带③ 甲地位于乙地西边④ R不可能是等高线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C. ②③④
三、综合题
9.右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当地政府计划在此地开发轻探险主题乐园。读图,回答问题。
【高程测绘】为测绘的方便,需先估算重点区域的海拔。

第二章地图
(1)据图判断A、C两处的海拔,并写出B处的地形部位名称。
【项目堪舆】为具体项目选择合理的区块进行开发。
(2)据图判断甲、乙、丙三地中,哪处开发老年娱乐项目最适宜?为方便MON段的通行,拟建隧道和桥梁,请研究 ①② 两线,指出MO段的宜建项目。
10.下图为浙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及某校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判别甲地相对于丙地的方位。从地形地势角度分析,要开发校外劳动基地,乙、丙两地哪处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2)估算气象站的海拔高度,并说明气象站到学校的道路的大致走向。
(3)校园内,A、B两花坛都种植着喜光花草,可A花坛花草的长势明显好于B花坛,试解释其中缘由。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实践性作业
1.地形图的绘制与解释
【任务】根据一段描述或一组实地数据,绘制相应的地形图,并对地形特征进行解释。
【目标】 ① 养成地图绘制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② 提高对地形特征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过程】 ① 老师提供一段地形描述或一组实地测量数据; ② 根据描述或数据绘制地形图,标出主要地形特征; ③ 撰写简短报告,解释地形图上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④ 课堂上展示并讨论各自的地形图和解释。
2.地形图与环境问题分析。
【任务】利用地形图分析一个地区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并提出解决方案。
【目标】 ① 培养环境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② 提高地形图应用能力。
【过程】 ① 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个存在环境问题的地区,并找到与之对应的地形图; ② 利用地形图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环境问题的影响;③ 开展合作研究,讨论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④ 撰写分析报告,课堂上分享并讨论解决方案。
※温馨提示※
某些区域的地形图在日常的阅览室、图书馆和互联网上并不容易找到。但是,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相关地形图,譬如咨询当地专业的测绘部门和国土资源行政机构,利用一些专业的生成地图软件等。这些综合考验师生的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为研究项目争取资金支持的能力等。
★★★★★ | ★ ★★★ | ★★★ | ★★ |
第二章地图
第三节 地图的选择和应用
逻辑梳理

基础评价
一、判断题
1.在研究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首选地形图。
2.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地理事物的细节越具体,准确性越高。(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二、选择题
3.小明近期将去杭州旅游,为更好地规划游玩路线,他该参看
A.中国政区图 B.浙江省政区图C.杭州市景区分布图 D.杭州市等高线地形图
4.中东地区围绕民族、宗教、领土、经济利益等问题,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结构。这引发了小明的研究兴趣,对此,他需要查看 (
① 世界政区图 ② 中东宗教信仰分布图③ 世界天文图 ④ 中东地区石油分布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某校爱国主义教育大厅挂着图幅相同的地图,分别是 ① 中国政区图、 ② 浙江省政区图、 ③ 金华市政区图、 ④ 武义县政区图。根据材料,完成第 5~6 题。5.上述地图按比例尺从大到小排列应是 (
6.四幅地图中,内容最详细、最精确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面是某品牌的导航数字地图的界面。读图,完成第 7~8 题。

7.据图可知
① 该图的比例尺是1:40000 ② 竹园位于熙园的西南方向③ 当前位置是招商银行大厦 ④ 界面中央箭头是地图指向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观察数字地图界面。下列属于数字地图所需要的技术支撑的有 C
① 计算机硬件 ② 卫星导航系统 ③ 互联网技术 ④ 海量用户信息
A. ②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三、综合题
9.小胡对中国战国时代的历史很感兴趣,找来了战国形势图。读图,回答问题。

【选图识图】
(1)说明小胡选择这幅地图的目的,分析该图是否为严格意义上的地图,并说明理由。
【读图论图】
(2)据图统计当时主要诸侯国的数目,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写出图中的3个重要战役以及抵御匈奴入侵的主要防御工事。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10.下面三幅图幅相同的地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读图,回答问题。



【关系辨识】
(1)指出上面三图的定向法,并对三图的比例尺从小到大进行排列。
(2)据图推测平湖市隶属的市级行政区划以及它在该行政区划的方位,并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理性认识】
(3)根据以上思考,结合三图进行详略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能力评价
一、判断题
1.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直观地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选址时,使用等高线图是必要的。 ()
2.数字地图因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克服了须将球面变形来生成平面地图的问题。 ()
二、选择题
人们自驾旅行时,往往会启用手机导航App来指引前行。根据材料,完成第 3~4 题。
3.手机导航 App呈现出来的图形界面,其主要功能相当于
A.政区图 B.旅游图 C.交通图 D.地形图
4.下列关于行车时的导航界面的说法,合理的有① 为小比例地图 ② 为大比例地图③ 系统方向因路而变 ④ 系统方向始终不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小明找来故宫示意图,为故宫之游做准备。据图,完成第 5~6 题。
5.由图可知故宫( ① 整体布局呈正南正北朝向 ② 整体走向大致与经线平行 ③ 午门之名由来与朝向相关 ④ 内廷外朝分界线指示南北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皇权时代等级森严。图中建筑制式可为此论断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① 内廷多绝美宫苑,皇帝及眷属所
私享
② 三大殿居中轴线,气势恢宏显示
威仪
③ 乾清门外军机处,内阁居此小房办公
④ 乾清门内南书房,皇帝在此研究学问
A. 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学能评价
历史与社会地理七年级上册
下图是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示意图,相传其布局是诸葛亮“八阵图”的翻版,极具神秘感。据图,完成第 7~8 题。
7.据图可知该村① 群山环绕,地势相对低平② 钟池位于擂鼓山的西南方③ 周围八座山在八个方位上④ 布局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我们不妨运用所学知识,挑战一下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辨识该村方位,实现自由出人。下列可用的方法有 ()
① 植被茂盛一侧多为朝南 ② 阳光下的影子因时指向③ 夜晚通过北极星来指向 ④ 夜晚池塘里蛙鸣的声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三、综合题
9.下图为浙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政府拟修建水库和公路。读图,回答问题。
【勘测分析】地势是指地表形态高低起伏的态势,是修建水库必须勘测的项目。
(1)据图分析该区域的地势状况,并简述在图中规划位置拟建大坝、水库的合理性。

【勘查论证】修桥筑路前,对相应地区的地形地势、土壤、岩石等方面进行勘查,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2)为方便李村和张村的交通,现有a和b两种修建公路方案,你赞同哪一方案?请说明你的判断依据。
10.共筑碧水蓝天,守护美丽家乡。下图是浙江省生态修复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认识家乡】
(1)据图简述浙江省的纬度位置和温度带,并指出省会城市在全省的方位。

(2)从生态修复区与图中自然要素的相关性角度思考,分析浙江省设立生态修复区的重要意义。
实践性作业
城市功能区划分析。
【任务】分析一个城市的功能区划,绘制功能区划地图,并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讨论。
【目的】 ① 增强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的理解; ② 提升区域分析能力和地图绘制技能。
【过程】 ① 信息收集:自行选择一个城市,收集该城市的功能区划信息(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② 地图绘制:绘制城市功能区划地图,标出各功能区的位置和范围; ③ 分析与讨论:分析功能区划的合理性,讨论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④ 交流与分享: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 | ★★★★ | ★★★ | ★★ |
跨学科主题学习 规划校园应急避难场所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理知识,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风险。
2.通过地图的阅读和地形图的判读,分析校园现有的安全避难场所及其分布情
况是否合理。
3.结合数学知识,计算校园内不同区域的学生人数及避难场所容量。
4.应用科学知识,研究适合校园的应急避难设施和措施。
5.提出改进校园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方案,提升校园安全性。
任务一:了解自然灾害风险
任务目标:学习并了解学校所在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风险。
(1)自主研究。
① 查阅资料: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查找和阅读关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对学校的潜在影响。② 制作海报:将所学内容总结并制作海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
(2)风险评估。
① 收集资料:收集学校所在地区的气候图、地形图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② 标注风险区域:根据所学知识,标注校园内和周边的高风险区域,如低洼地带、建筑密集区等。
③ 计算影响范围:计算这些高风险区域的面积及其对学生的影响,并填写表格。
区域名称 | 风险类型 | 面积(平方米) | 影响学生人数 |
任务二:调查现有避难场所
任务目标:了解并评估校园内现有的避难场所和设施。
(1)校园调查。
① 调查小组:组建调查小组,分工调查校园内现有的避难场所,如操场、礼堂等。② 绘制分布图:绘制现有避难场所的分布图。③ 总结功能和现状:每组同学总结其负责区域内避难场所的功能和现状,并汇总到一起。
(2)计算容量。
① 数据收集:调查每个避难场所可容纳的学生人数。
② 填写表格:汇总数据并填写表格。
功能 | 场所名称 | 位置 | 容量(人) | 现状 |
安全避难 | 操场 | |||
集中避难 | 大礼堂 | |||
紧急避难 | 教室 | |||
任务三:提出改进方案
任务目标:分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校园避难场所的方案。(1)问题讨论。① 小组讨论:同学们分组讨论校园避难场所规划存在的问题,如容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等。② 确定问题:每组同学确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2)制订方案。① 提出措施:各组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增加避难场所数量,改进分布布局等。② 绘制设计图:根据改进方案,绘制一幅校园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图,标注出主要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