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与提高 语文 八年级下

发布时间:2022-11-2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巩固与提高 语文 八年级下

出版发行 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市天目山路40号 电话:0571-85170300-80928)责任编辑 施懿真封面设计 曾国兴责任校对 周 颖 谢 瑶责任印务 陆 江图文制作 杭州兴邦电子印务有限公司印刷装订 台州印刷厂(有限公司)开 本 787mm×1092mm 1/8印 张 7.75字 数 224 000版 次 2018年2月第2版印 次 2022年1月第10次印刷标准书号 ISBN 978-7-5536-7066-9定 价 14.00元巩固与提高 语文 八年级下《巩固与提高》丛书编委会 编写目 录第一单元巩固练习(A) …………………………………………………………………… 1第一单元巩固练习(B) …………………………………………………………………… 5第二单元巩固练习(A) …………………………………………………………………… 9第二单元巩固练习(B) ………………………………………………………………… 13第三单元巩固练习(A) ………………………………………………………………… 17第三单元巩固练习(B) ………………………………………………………………… 21阶段性综合练... [收起]
[展开]
巩固与提高 语文 八年级下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巩固与提高

语文 八年级下

第2页

出版发行 浙江教育出版社

(杭州市天目山路40号 电话:0571-85170300-80928)

责任编辑 施懿真

封面设计 曾国兴

责任校对 周 颖 谢 瑶

责任印务 陆 江

图文制作 杭州兴邦电子印务有限公司

印刷装订 台州印刷厂(有限公司)

开 本 787mm×1092mm 1/8

印 张 7.75

字 数 224 000

版 次 2018年2月第2版

印 次 2022年1月第10次印刷

标准书号 ISBN 978-7-5536-7066-9

定 价 14.00元

巩固与提高 语文 八年级下

《巩固与提高》丛书编委会 编写

目 录

第一单元巩固练习(A) …………………………………………………………………… 1

第一单元巩固练习(B) …………………………………………………………………… 5

第二单元巩固练习(A) …………………………………………………………………… 9

第二单元巩固练习(B) ………………………………………………………………… 13

第三单元巩固练习(A) ………………………………………………………………… 17

第三单元巩固练习(B) ………………………………………………………………… 21

阶段性综合练习 ………………………………………………………………………… 25

第四单元巩固练习(A) ………………………………………………………………… 31

第四单元巩固练习(B) ………………………………………………………………… 35

第五单元巩固练习(A) ………………………………………………………………… 39

第五单元巩固练习(B) ………………………………………………………………… 43

第六单元巩固练习(A) ………………………………………………………………… 47

第六单元巩固练习(B) ………………………………………………………………… 51

全册综合练习 …………………………………………………………………………… 55 GONGGU YU TIGAO YUWEN BA NIANJI XIA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承印厂联系调换。

电话:0576-85153278

启 事

尊敬的原作品作者:

为了您的作品能尽早服务于广大学生,我们将其编入本书,

但因没有方法和渠道事先联系到您本人,我们在为您预留了稿

酬之后,用刊登本启事的方式请您前来我社领取稿酬,如果您对

您作品的授权使用或稿酬方面有任何建议、意见或疑问,欢迎您

与我社联系。联系电话:0571-85170300-80846(本书责任编辑施

懿真),0571-88909755(总编办)。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天目

山路 40号,浙江教育出版社。

第3页

语文 八年级下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第一单元巩固练习(A)

【任务一】走进风俗(18分)

1.[灯笼·风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分)

我爱(jiǎo) ▲ 洁的月华,如(fèi) ▲ 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

·着照路的

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fèi) ▲ ,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

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jiǎo) 洁 如(fèi) 犬(fèi)

(2) 加点字“挑”在文中的正确读音是( )(1分)

A. tiāo B. tiǎo

2.[生活·风情]“风俗”是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礼节、习惯等,让我们一起通

过古诗文感受古代的风俗民情。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8分)

3.[表达·风味]这一单元的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体

会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6分)

内 容

劳动生活

情感生活

干谒风气

友谊观念

以设问方式抒写一曲

劳役者的悲歌

以心理作用下时间的

延长表达深切的思念

巧妙设喻,含蓄表达诗

人 的 从 政 心 愿 ,以 求

引荐

真挚的友情不会因时

空阻隔而消失变淡

古诗文名句

(1) 式微式微,胡不归?

(2) ,

(3) ,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 ,

出 处

《诗经·式微》

《诗经·子衿》

孟浩然《望洞庭湖

赠张丞相》

王勃《送杜少府之

任蜀州》

第4页

【任务二】感悟风俗(42分)

(一)(7分)

【甲】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

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

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

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乙】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

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

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

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4. 甲、乙两段景物描写,哪段是写乘夜船去看戏的?哪段是写看完戏归航的?请在文

中找出至少一处依据。(4分)

课 文

《社戏》

《安塞

腰鼓》

《灯笼》

例 句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

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

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

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

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

我却还以为船慢。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

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

惊心动魄的搏击!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

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表达方式

议论

作 用

表达了对安塞腰鼓及鼓声传

递出来的高原农民刚劲雄浑

的性格及厚重的高原精神的

由衷赞美

1

第5页

5. 两个语段都描写了船行很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请根据语段

内容概括回答。(3分)

(二)安塞腰鼓(节选)(20分)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

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

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

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

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

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

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

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2

第6页

6. 选文开头为什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后生们的衣衫,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

神情和“呆呆”的腰鼓?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7.“但是:”和“看!——”单词成段,有何表达效果?(3分)

8. 赏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6分)

(1)黄土高原上,爆出

··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

··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

9. 文中说“这腰鼓”“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阳光本是静态的,为什么作者

说它“变得飞溅”了?(4分)

10. 文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什么作用?(4分)

(三) 灯 笼(12分)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

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

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

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

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

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

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

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

第7页

语文说。竹子四季常青 八年级下,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 班级。依我们这里的民俗 姓名 学号,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 成绩

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

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

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

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

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

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

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

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

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

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

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

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

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

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

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

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

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

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

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

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

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1. 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三个片段?请简要概括。(3分)

第8页

12. 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3分)

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

瞎了这身手艺!”

从描写的方法上看,句子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表

现了父亲 。

13. 本文和吴伯箫的《灯笼》都以“灯笼”为题,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

析。(3分)

14. 文章第⑨段写道:“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

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结尾又说父亲“用善良做芯

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这些给了你怎样

的人生启示?(3分)

(四)(3分)

15. 这是两首送别诗,其中的“五津”和“五溪”有什么相同的作用?(1分)

16. 比较这两首诗在表现诗人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2分)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3

第9页

【任务三】抒写风俗(40分)

17. 下面是“中华七大传统节日形象标志创作大赛”的两幅获奖作品,你喜欢哪一幅?

请从构图和寓意角度说明你喜欢的理由。要求:语言准确、鲜明,不超过 80 字。

(6 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30分+书写4分)

过年包饺子是习俗,结婚闹洞房是习俗,搬家选日子是习俗……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习俗。

习俗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折射着社会风气,蕴含着丰富的道理。

有些习俗值得继承,有些习俗需要改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

讲述经历,可阐释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600字;④文

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春节

4

第10页

100字

200字

300字

400字

500字

第11页

语文 八年级下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第一单元巩固练习(B)

【任务一】读名著,知成长(8分)

1. 下面是傅聪在接受某次采访中的部分内容。你是否认同傅聪的看法?请表明观点,

并联系《傅雷家书》的相关内容及你的阅读感悟,简述理由。(4分)

信中父亲教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做人的内容,都挺嫌烦的,从没有好好看

过;但很喜欢父亲讲艺术讲人生,因为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傅聪

2.《傅雷家书》与诸葛亮的《诫子书》所体现的教子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4分)

【任务二】赏美文,促感悟(52分)

[民俗·传承]

(一) 戏(17分)

杨轻抒

①园子里安静得像一支蓝调的曲子。夕阳淡黄,越过老墙,左一划右一拉地抹在

只剩下一片半片青瓦的屋顶上。

②台子是水泥的,但已经看不出水泥的痕迹了,因为上面积了厚厚的一层灰。灰尘

这东西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一层一层堆上去,要不了多久就有了层次和分量。其

实,才多久没打扫呢?好像时间并不长,似乎就在昨天,或者前天。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③看一个人有没有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开始怀旧。但老邓觉得

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怀旧,他是经常发现自己眼前会晃悠着一些人,那些人都是从

古代来的,长坂坡前的赵子龙、虎牢关前的吕布,江东的周瑜……那些人越来越频繁

地出现在老邓眼前,他们威猛、精神,他们的声音响亮高亢,直迫云天……

④老邓不认为自己老了,比如刚才用铁钳拧园子门锁的时候,居然一下就拧开

了。那锈黄了的铁锁“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发出铁锈特有的沉闷的声音,十分悦耳,很

有点像戏剧的开场锣鼓。

第12页

⑤拧开铁锁的那一刻,老邓从腿肚子上蹿起一股让人战栗的激动。他从灰色的楼

梯拐角踏着一级一级的台阶——应该是一级一级的台阶上的灰尘,一步一步往台上

爬。每上一级台阶,老邓都会停一小会儿。那一小会儿时间里,老邓回头,看见自己

的脚印印在一级一级的青灰色的台阶上,像时光一样,一直串到台子正中央。

⑥这时,老邓抬起头,看见墙头外的夕阳正啪啦啦地烧。

⑦老邓站到了台子中央——老邓觉得这个情景很熟悉。记得很久以前,自己也曾

经站在这个台子中央。那时,老邓觉得这个台子就是天地,自己是站在天地的中央的,

四面霞光升腾,自己的影子映在身后没有背景的白墙上,光芒万丈。

⑧台子正对面刷过石灰的墙已经斑驳,掉了皮,露出下面的青砖。

⑨园子的地面是青灰色的,青灰色的泥地上乱七八糟地扔着几条长短不一的木

棍,那其实不是木棍,是长凳子的腿。之前,园子里摆着一排排的长条凳,每一条凳子

上都紧紧地挤着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现在,那儿人没了,连条狗都没有,老邓觉得

自己眼中唰地生出了厚厚的青苔。

⑩夕阳下去了,稀落的青瓦由黄变蓝,变黑。老邓站在台子中央,像风中的一片叶

子。老邓努力站得稳当些,而且很想走个圆场,但试了一下,才发现自己的腿已经抬不

起来。抬不起来腿的时候,老邓心里突然觉得有一丝酸,有一道刀光突然从脸上划过

去,带着清脆的寒意。

???老邓看见一只麻雀突然落在对面的墙头上,满眼迷惑,一声不吭。

???那个下午,在老邓的印象里,一切都很安静:青瓦上的夕阳一声不吭,掉了石灰

的老墙一声不吭,那只麻雀一声不吭,连风吹过来,都一声不吭。但是,那只是老邓的

感觉,事实上,那个下午,是有一个人偶然走过院墙的外边的,走过墙外的那个人听见

了很久都没打开过的园子里传出了一个嘶哑的声音,那声音像是在歌唱——不,是唱

戏。那个人站在乌桕树下仔细听了一会儿,听出了断断续续的句子:只见那番营蝼蚁

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

???早就没人了的园子里怎么会传出唱戏的声音?那人想了半天没想出个所以然来。

???后边的事情比较玄,说是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戏,但园子里怎

么会有人唱戏呢?那座曾经的戏园子已经被关了很久了——这没啥奇怪的,一座上百

年的戏园子,也曾多次被关过,被做过其他用途——不同的是,这回听说不久就要拆

掉了,拆掉干什么,谁都说不明白,就像不明白当初为什么要把园子关掉一样。更玄的

是,说有好事的听见声音还专门跑去看了,看见门锁掉在地上——门实在太破了,破

得已经挂不住一把锁——园子里边空空荡荡,一个人都没有,连只麻雀都没有,只有

5

第13页

一楼梯的灰尘,像时光一样,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像旧书页一样,层层叠叠地摞起来。

???但的确是真的,好多人都说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而且,还听见了

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3. 读完全文,小彤和小琳展开了讨论,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将对话补充完整。(17分)

小彤:一口气读完文章,跟着老邓走了一趟戏园,但总觉得这个戏园有些不一样。

小琳:是啊,戏园本该灯光炫目、舞台华丽、热闹非凡的。

小彤:但小说中的戏园却满眼都是冷色调,你看:一片半片青瓦、(1) 、

(2) 。(2分)

小琳:除了借助画面、色彩奠定小说的感情基调,小说在写法上也颇具匠心,小说

中独立成段的句子,也寓意丰富,比如第⑥段和第???段。

小彤:是的,我就特别喜欢第⑥段,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所见到的夕

阳用听觉的方式来表达,“啪啦啦地烧”的夕阳为暖色调,与前文的冷色调形

成鲜明对比,为下文温暖的回忆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体现出老邓对曾经的美

好的怀念,写得真妙!

小琳:没错,第???段也别有韵味,(3)

(3分)

小彤:除此之外,小说还为我们设置了重重疑团,在老邓的印象里,“那个下午”周

围的一切都“一声不吭”,但是园子外的人却传起了一个又一个玄乎的传说。

你说,那些玄乎的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作者写这些传说有什么用意呢?

小琳:我觉得(4)

(6分)

小彤:说到“戏”,我想到了这学期学过的鲁迅的《社戏》,我觉得两文中的“戏”都蕴

含着小说主人公的深情,你觉得呢?

小琳:是啊,(5)

(6分)

[音乐·欣赏]

(二)如何欣赏音乐(14分)

[美]艾伦·科普兰 著 曹利群 译

每个人都会根据各自的能力来欣赏音乐,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是在三种不同的

6

第14页

层次上来听音乐的:感官层次、表达层次、纯音乐层次。我把这个过程机械地拆分开

来,这唯一的好处是便于分析。

听音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觉得好听,这是感官层次。音乐有一种强大而原始的

感染力,对每个正常人来说,这是不言而喻的。比如,此刻你正读着这篇文章,如果有

人在钢琴上轻轻弹奏一曲,房间里的氛围会顿时不一样。在这个层次听音乐,就只是

听而已,不用做任何思考,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着其他事情;对于音乐完全可以心不

在焉。不少自认为合格的音乐爱好者沉溺于这个层次。然而,音乐的价值并不等同于

它诉诸感官的愉悦程度。

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听音乐的第二个层次,也就是表达层次。不过,这

可是个难题:要用语言来准确无误地解释某一音乐作品表达的含义,还要让每个人都

满意,只有老天爷才知道这有多困难。但是,我们谁都不能否认音乐具有“表达”的力

量,每个音符背后都有某种意义,作品总有想要言说的内容。这就是下面简单的问答:

“音乐有意义吗?”

“当然有。”

“你能用语言把这个意义说清楚吗?”

“不能。”

人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不会感到满意,他们总希望音乐有一个具体的意义:如

果音乐能让听者的联想越熟悉、越明确,比如,一列火车、一场暴风雨、一个曼妙的舞

姿……对他们来说,这样的音乐就越富有表现力。一位胆怯的女士曾向我坦陈,她担

心自己的音乐欣赏力有严重缺陷,原因在于她听音乐的时候没法联想起某种明确

的事物。这当然是把重点搞错了。

要我说,一首乐曲无法变成简单而明确的解释或联想,它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

会引发不同的感受:或安详宁静或朝气蓬勃;或懊悔不迭或心满意足;或暴怒或喜

悦……它可以用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来表达人类最微妙的情绪和感受,甚至传递

任何语言都无法言说的意义。假定你很幸运,能用很多词汇来确切地描述你“听懂”的

某一音乐,而且你很得意于自己的描述。但这并不能保证别人会满意,别人也不需要

满意。重要的是,每个人对同一首乐曲的理解会不同。就连经典作品,每次重新听的时

候,你的感受很可能也会不同。

我的意思是说,音乐的确可以表达某种意义,但欣赏音乐不是喋喋不休的解释。

听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触动,能体验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是最重要的。

听音乐,能够 。这就到了第三个层次,纯音乐的层次。的确,除了令人

第15页

语文愉快的乐音和所能表达的意义之外 八年级下 班级,音乐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中 姓名 学号 成绩。一般来

说,普通听众不太能达到这个层次,当然,专业音乐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区别也在于

此。但他们的误区在于,经常全神贯注地陷入琶音①和断奏②,以至于忽略了乐曲更为

深刻的层面。我觉得,提高对乐曲的理解比克服纯音乐层次的坏习惯更为重要。不过,

如果人们能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能跟上作曲家的思想脉络,能听出旋律、节奏

等要素,就会在纯音乐的层次上慢慢听出门道,这对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是没有任何

坏处的。

最后,我再重申一遍,为了便于分析,才把欣赏音乐机械地分成三个层次。实际上,

人们从来不会只在某个单一层面上听音乐,而是各个层面相互连接、相互融合。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理想的听众在同一时刻既能进入音乐也能超脱音乐,既能欣赏音乐也能

品评音乐。只有当你更自觉、更有意识地去听,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欣赏音乐。

可是,读再多这样的文字也无法代替音乐本身带给你的体验。欣赏音乐最重要的

是多听,要广泛涉猎,对经典作品反复听,听莫扎特,听巴赫,听贝多芬,听斯特拉文斯

基,等等。我想,不仅音乐,每一种艺术的欣赏都应如此吧。

(选自《如何听懂音乐》,有删改)

【注释】①琶音:一种专门的音乐技巧。 ②断奏:钢琴的基本弹奏法之一。

4. 下列对标题“如何欣赏音乐?”的回答中,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3分)

A. 听音乐不能只沉溺在音乐带来感官愉悦这个层次。

B. 听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要能产生明确而熟悉的联想。

C. 听者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触动是最重要的。

D. 懂得一些音乐的专业知识对深入理解音乐有好处。

5. 下列选项中,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来欣赏音乐

B. 有意识克服从琶音、断奏听音乐的误区

C. 听懂音乐曲式的原理和作家的思想脉络

D. 知道旋律、节奏等要素不一样的表现力

6. 文章末段谈到“每一种艺术的欣赏都应如此”。请根据此段内容,围绕“如何欣赏艺术”

这个话题,运用下面的句式做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论证合理。(4分)

欣赏艺术,最重要的是……而不是……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就要……

第16页

7. 下面是鲁迅《社戏》中与音乐有关的句子。请比较本文与该句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意

图上有何不同。(4分)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

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诗文·共鸣]

(三)(21分)

【甲】江南春二首(其二)①

〔宋〕寇 准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 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乙】寇准传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②。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

·轩③顾问,年少者往往

罢去。或

·教准增年,答曰:“准方

·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④。尝

·奏事殿中,

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

得魏徵也。”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贬准为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

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言惟准与李迪⑤可托,其见

重如此。 (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

【丙】

读《江南春》,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

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选自《苕溪渔隐丛话》,有删改)

【注释】①此诗大约作于诗人晚年。诗人在澶渊之盟后不久,就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复相,

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后贬死雷州(今广东海康)。 ②三传:《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 ③轩:

这里指殿前平台。 ④大理评事:官职。 ⑤李迪:北宋大臣,两度官至宰相。

8.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

(1)多临

·轩顾问 (2)或

·教准增年

7

第17页

(3)准方

·进取 (4)尝

·奏事殿中

9.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帝 怒 起 准 辄 引 帝 衣 令 帝 复 坐 事 决 乃 退。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11. 阅读甲诗,完成以下题目。(6分)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江南春日黄昏的美景,“杳杳”“散”体现出景色

的特点。(2分)

(2)末句“柔情”一词,在《忠愍公诗序》中写作“愁情”,你觉得哪个词语更合适?

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理由。(4分)

12. 苏轼语“(寇准)文如其人”,但丙文评价寇准“全与此诗意不相类”。请结合以上诗

文,说说“不相类”体现在哪里。(4分)

【任务三】模课文,学仿写(40分)

13. 这一单元课文语言富有表现力,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是我们进行仿写的范本。请

根据表格提示完成仿写任务。(6分)

仿写知识卡片

课文范例: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

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选自《安塞腰鼓》)

仿写点:排比

8

第18页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作。(30分+书写4分)

吴伯萧散文《灯笼》从火烛起兴,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人和事,联想到了学习

过的诗和词,连缀起了情与理、家与国。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去写,孩童心性,往

昔经历,乡风民俗……自然流淌出来,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效果。

请学习这种写法,以《总有 入梦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与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用多件事表现一个主题,做到详

略得当;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仿写练习卡

仿写要求:选择生活中的一个场景,结合知识卡片中的仿写点进行仿写。

我的仿写:

100字

200字

第19页

语文 八年级下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巩固练习(A)

1.(1) 皎 沸 吠 (2) B

2.(1)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或: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2)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3)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4)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3. ①描写 ②描写了农村清新美好的夜景,表达了去看戏时喜悦急切的心情。 ③议论 ④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之情。

4. 甲段写乘夜航去看戏,乙段写看完戏归航。依据:甲段中“但我却还以为船慢”“渐望见依稀的赵庄”“似乎听到

歌吹了”“料想便是戏台”;乙段中“可知已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了”。

5. 正面:航船就像大白鱼在浪花里蹿。 侧面:①连山仿佛是兽脊似的向船尾跑去;②老渔父喝采。

6. 动静相衬,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7. 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到动的转变。

8. (1)“爆出”一词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场面的热烈以及鼓声的震撼力。 (2)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鼓声的

冲击力之大,形象可感。

9. 阳光本是静态的,但阳光下舞动的身影、挥动的手臂、蹦跳的脚步,让人眼花缭乱,阳光似乎也被舞动得四处飞

溅了,作者以此来表现打腰鼓时那热烈、灵动的场面。

10. ①表达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由衷赞叹;②揭示文章的结构脉络;③层层递进,把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④加强散

文的节奏和气势,增强表现力。(意思对即可)

11. ①父亲对待求做灯笼的人家一视同仁、有求必应。②父亲制作每一盏灯笼都一丝不苟。③父亲将自家的灯笼

送给了栓柱,却不求任何回报。

12. 神态 语言 为自己能给相邻带来欢乐而无比欣慰的心情

13. 同:都是全文叙事线索;异:本文“灯笼”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

做成了一盏灯笼,写出父亲的有爱、善良,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吴文则借“灯笼”寄托对故乡

的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14.[示例]给人灯笼,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照亮自己;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敬爱和回馈,正

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5. 都是指友人即将前往或经过的地方,点明友人此行路途遥远,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16. 甲诗劝勉友人不必因离别伤怀,因为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表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

旷达的胸怀。乙诗渲染了凄凉哀愁的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17.[示例一]我喜欢第一幅。画面由灯笼和书法“春”字等中国元素巧妙构成,象征着来年吉祥喜庆、生活红红火

火,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 [示例二]我喜欢第二幅。画面由粽子形成的山、龙舟、图章和书法“端

午”两字等中国元素巧妙构成,象征一帆风顺,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韵味。

18. 略。

第20页

第一单元巩固练习(B)

1.[示例]不认同。傅雷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我认同这个观点,学艺先学德,《傅雷家书》中

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关于“如何做人”的话题。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

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

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些内容是真正珍贵的经验,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所以我不认

同傅聪的看法。

2.[示例]傅雷和诸葛亮都重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傅雷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并以自身经历

教导儿子待人谦虚、荣辱不惊、意志坚定、自尊自强等;诸葛亮告诫孩子修身养德是为人的根本,希望孩子以

“君子之行”要求自己。

3.(1) 青灰色的台阶 (2) 青灰色的地面 (3)[示例]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麻雀拟人化,借落在墙头、

满眼迷惑、一声不吭的麻雀衬托立于戏台之上的老邓的茫然。曾经繁华热闹的戏园,如今却如此荒芜寂寞,曾

经风华正茂的主角,如今却再抬不起腿来,无力改变的现实让他迷惑而沉默。 (4)[示例]有真亦有假。走过

墙外的人听见了园子里“嘶哑的声音”,这是真的,这应该是人们听到了老邓那天回园子时站在戏台上情不自

禁地演唱的声音,作者借此来体现演员对戏曲的怀念、对舞台的深情;“周围好多人都听到了老园子里有人唱

戏”“听到了园子里清越的唱戏的声音”“听见了河水一样澎湃的叫好声”,这些事是玄乎的、不真实的,作者这

样写是为了体现戏园外更多的人对曾经热闹的戏园的留恋,表现人们对戏曲没落、戏园被拆掉的伤感,以及对

戏曲再现往日辉煌的渴盼。 (5)[示例]《社戏》描写了“我”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描写了有趣、有情的乡下生

活,掘蚯蚓、钓河虾、月夜行船、小伙伴偷豆、吃豆等事,表达了“我”对农村朋友真挚情谊的怀念,对乡村人民淳

朴善良、热情友好的品德的赞美,对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情和人性的渴望。本文描写了老邓在得知戏园要

被拆除后,回到戏园时的所见所感,落满灰尘的戏台、断折了腿的凳子、斑驳的墙壁、锈黄了的铁锁等,戏园的

衰败坍圮让他倍感心酸,联想昔日的辉煌,更显今朝的没落,小说表达了老邓对传统戏曲艺术没落的无尽伤

感,对再现戏曲辉煌的渴盼。

4. B(根据文中的“要我说,一首乐曲无法变成简单而明确的解释或联想,它在不同时刻,不同情境会引发不同的

感受”一句可知)

5. A(根据文中的“的确,除了令人愉快的乐音和所能表达的意义之外,音乐存在于音符和对音符的处理方式中”

一句可知)

6. 欣赏艺术,最重要的是广泛接触艺术作品,而不是只读理论文章。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就要多读经典文学作品。

(意思对即可)

7. 本文论述欣赏音乐的三个层次,意在引导读者学会欣赏音乐;《社戏》节选的句子描绘了“我”听横笛时的内心

感受,意在表现月夜行船的美好心境。(意思对即可)

8. (1) 到 (2) 有人 (3) 正,刚刚 (4) 曾经

9. 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10. 皇帝因此赞许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了魏徵一样。”

11. (1) 迷离明丽、朦胧邈远(意思对即可) (2)[示例1]“愁情”更合适。美景令人陶醉,也撩人伤感,尤其是悲

愁郁结的人。此时,诗人面对一江春水,心中陡然涌起无限愁绪,被罢相、被排挤的绵绵愁情就像眼前的春水,

无了无休。作者凭借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含蓄地倾吐出愁情的沛然莫遏。 [示例2]“柔情”

更合适。前两句诗描写了一望千里的渺茫烟波,东风吹拂下飘散的白 的香气。当诗人站在水边远望时,沉醉

1

第21页

于眼前迷离明丽的景色之中。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将心中绵绵不绝的柔情比作春水,展现出看

到此景时心中柔情绵长的感受。

12. 从寇准不增报年龄,可以看出他诚实守信、为人方正;从寇准拉住皇帝衣服,解决好国事才退下,可看出他为

官有方、敢于直谏、性格刚毅。而他的诗歌情韵悠长、蕴藉空灵,所绘的江南春日图,既有“杳杳烟波”,又有“白

”的清香,同时又将绵绵柔情化为绵长的春水,整首诗柔丽而富有情感。

[参考译文] [乙]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又认真努力,精通《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寇准十九岁时参加进

士考试。太宗选拔人才,常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通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

准回答说:“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寺评事的官职。寇准曾经

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

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皇帝因此赞许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了魏徵一样。”

天禧三年,宋真宗得了风疾,刘太后在内宫干预朝政,把寇准贬为道州司马。真宗开始不知道这件事,有

一天,他问身边的人说:“我好久没有见到寇准,这是为什么呢?”左右的人没有敢回答的。真宗驾崩时也还说

只有寇准与李迪是可以托付重任的人,寇准被重视到这个地步。

13.[示例]这路途,使杂乱的心情变得愉悦,使嘈杂的雨点变得稀疏平和了,使刺眼的阳光变得柔和了。

使人想起: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使人想起:旧宅的父母家乡的溪。

使人想起:急躁了又企盼,企盼了又急躁,最终心如止水的意境。

容不得耽搁,容不得等待,容不得慢行。是快速了、满溢了、升华了的那股思乡情切。

14. 略。

第二单元巩固练习(A)

1.(1) 萌 翩 孕 (2) 消声匿迹 销声匿迹 (3) C (4) 拟人 (5) D

2.(1) 涵虚混太清 (2) 风烟望五津 (3)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4)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5) 烽火连

三月,家书抵万金

3.“纬度”最重要,因为作者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介绍的,从“首先”“第二”“第三”“此外”可以看出来。

4. 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5. 不对。因为凡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6. 在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因冷空气向低处流动,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而比低处高

7. 受高下差异的影响,在春夏两季,植物的开花等物候现象的出现越往高处越迟。

8. 地质学和生物学。

9. 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恐龙不适合在南极生存。

10. 因为这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用它们作代表,简明易懂。

11. ①盘旋 ②扇动 ③滑翔

12. 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及见大雁归来后的欣喜之情。

13. 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

14. 大雁的归来,表明春天已经来临,那么香蒲乃至万物就可以摆脱冬日的严寒,发芽、开花,欣欣向荣。

15. 南飞大雁的担惊受怕 春归大雁的轻松自在

16. 重章叠句 回环往复

2

第22页

17.“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意思非常相近,但有细微的区别。“与子同袍”后面有句“与子

同仇”,表达同仇敌忾的情绪。而选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后面有句“与子偕行”,表明日本友人要和中国人

民携手而行,奋力抗击疫情、共渡难关的情感。

18.[示例]瓷器是以高岭土、长石和石英等为原料,经混合、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主要品种有青瓷、白瓷

和彩瓷。其特点是坯体洁白、细密,较薄者呈半透明,音响清脆。(能正确运用下定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且文

句通顺,即给满分。如不能正确使用说明方法或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19. 略。

第二单元巩固练习(B)

1.[示例]这个父亲不是傅雷,因为傅雷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傅雷家书》是一部苦心孤诣、呕

心沥血的教子篇。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傅雷教导儿子遇困境不气,获大奖不骄傲,

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作为父亲,傅雷也关心儿子的生活与成长,对儿子日常生活中可能遇

到的问题,给予意见和建议。另外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造诣,信中常谈美术、音乐。这个片段以画喻孩子的美

好、生活的美好,表达对孩子来临的满怀喜悦,与《傅雷家书》的主旨不符合。同时,《傅雷家书》语言比较庄重典

雅,而题中片段亲切且充满温情。因此,这里的这位父亲不太可能是傅雷。

2.[示例]书信体能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如与读者谈心,情辞恳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产生共鸣。《傅

雷家书》中傅雷对傅聪谈论肖邦音乐的特点,谈罗宾斯丹的演奏缺点,就像一位长者对读者谆谆教导,情真意

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谈读书、谈社会运动、谈升学与选课,就如同一位长者与读者面对面传授生

活智慧,读来亲切感人;《苏菲的世界》中的“世界从何而来?”让读者不自觉化身为苏菲,跟随她的脚步走进哲

学世界。

3. D

4.(1) 抬头看钟时,秒针在某一格突然停顿得异常的久 (2) 人生病时,大脑的信息处理速度下降,就会来不及

处理眼球运动带来的巨大信息处理任务 (3) 在紧迫关头,大脑接受和处理外界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造成

一种时间流速变慢的感觉 (4)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现象到原理;或:逻辑)

5.[示例]张爷爷,人们对时间的感觉和对周围世界的熟悉程度有关。随着您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的环境越来越熟

悉,让您觉得新奇的事情越来越少,所以您的大脑就不容易兴奋,就会觉得时间变快。我建议您去未去过的地

方旅游,去尝试稍带挑战性的活动,或者试着学习一种新的技能,例如广场舞、书法等,让您的大脑接收不同的

刺激,您会感到时间变得长起来,日子就不会流逝得这么快啦。

6.(1) ①借风滑行和超强的飞行体力 ②鸟不可能衔起能支撑它浮力的树枝 ③世界上不存在“衔着树枝飞越

太平洋的鸟” (2)[示例]赞同小文的看法。小文安排的顺序的逻辑是:根据迁徙路线存在飞越太平洋的鸟,

但是根据浮力原理说明这些鸟无法衔枝飞越,最后补充说明鸟的飞越能力,进一步说明“鸟衔枝渡海”是假的。

侧重突出“浮力原理”,从而重点突出说明“鸟衔枝飞越太平洋”不符合基本科学真相。

7.(1)[示例1]甲更合适。首先,甲语言更准确:例子中,所列数字更为准确,比如飞行用时8.2天精确到小时;用

小括号注释了斑尾塍鹬的英文名字,防止因翻译造成错误;第二,甲例子逻辑更严密,它指明了这次飞行斜跨

了太平洋,符合说明对象“有些鸟儿有能力飞越太平洋”的讨论范畴。甲例子语言准确,逻辑严密,使人更信服,

因此更合适。 [示例2]乙更合适。乙简洁有针对性,数据比起甲更大,更震撼,也更有说服力,“途中遭遇了大

风”更能说明鸟飞越能力的卓越。 (2) 我认为可以通过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小学生没有具体的数字概念,并

不明白这些数字所代表的物体的体积重量。因此,可以比较鸟的重量和它需要衔起来的树枝体积,感受差距的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pdf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