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亦有亦或渐渐有
从最初的模糊感知,
到渐渐清晰的创意轮廓,
每一个小小的计划,
都蕴含着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泥土和水
树枝和花朵
早春和微风
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
序言
从最初的模糊感知,
到渐渐清晰的创意轮廓,
每一个小小的计划,
都蕴含着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泥土和水
树枝和花朵
早春和微风
就像指纹那样不可重复,这一切都是诗意。

回归本真,触摸大地的温度
泥土,这大地最质朴的馈赠,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明与艺术的基石。每一捧泥土,都蕴含着大地的记忆与生命的力量。从盘古开天劈地,血肉化为泥土,女娲转土造人,泥巴也不只是泥巴,它更是文化的传承,是生活的艺术。与泥土的碰撞,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宁静,感受到与大自然最直接的对话。让我们一起,用心感受源自泥土的温度.

在繁忙与喧嚣之外,有一处被纯真笑声填满的乐园一那就是艺术功能馆的陶艺区。当小小艺术家们以手作的方式,轻轻揉捏、雕琢,泥土便在他们的指尖下逐渐苏醒,展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这种创作过程,不仅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里,是孩子们释放天性、挥洒创意的小小天地,平凡的泥巴被赋予了生命。



搓条制杯记

看,Panda正专注地搓动着手中的陶泥条,他心中已有了一个清晰的计划—制作一个独一无二的杯子。
随着Panda指尖的轻舞,陶泥条在他的巧手下逐渐变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灵活地跳跃着。他小心翼翼地围绕着心中的中心点,一圈又一圈地缠绕,每一次触碰都充满了对美的追求与渴望。这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缠绕过程,更是Panda心中创意与想法的交织与融合。
随着泥条的层层叠加,一个杯子的雏形悄然显现,当Panda的脸上绽放出满足与自豪的笑容时,我们知道,这个杯子已经超越了物质的存在,成为了他心中想法与创意的璀璨结晶。
以泥塑我,百态生活
每一个小小的塑形,都是孩子内心世界的缩影,是他们独一无二的自我表达。

看,陶宝手持武器,英勇无畏地站在那里,他眼神坚定,仿佛在告诉世界:“我在拿着武器保护大家。”那一刻,他成为了自己心中的英雄,用陶泥塑造出了最勇敢的自己。

而Hattie,则选择了一个更为静谧的场景。她轻轻摆动着姿势,仿佛在镜头前定格下最美的瞬间,“这是我在拍照。”她的笑容中充满了自信与快乐,陶泥塑造的她,正是那个热爱生活、善于捕捉美好的小女孩。

再看谦益,他身姿矫健,一脚踢出,仿佛球场上的明星,“这是我在踢球。”陶泥在他的手中,变成了那个活力四射、热爱运动的少年,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他对运动的热爱与执着。

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

微观奇迹:
幼儿手中的细腻世界
在幼儿那充满好奇与探索的眼眸中,世界被赋予了无尽的细节与奥秘。他们以一种超乎成人想象的敏锐,捕捉着周遭的一切,将这份独特的关注倾注于作品中。
自然界的元素,在孩子们的手中幻化为细腻的纹理,如同为作品披上了一袭生命的华服。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在他们的描绘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能够随风摇曳,散发出淡淡的芬芳。
我们相信,玩泥巴,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快乐,更是孩子们成长的必经之路。揉捏、塑造、重塑、破坏、再重塑。
它教会他们耐心与坚持,让他们体验从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他们倾听内心的声音,用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小小奇迹。在这片陶泥乐园里,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用爱与梦想,编织着属于他们的多彩童年。
小手捏世界,创意无极限...

童塑奇想:
泥土里的星辰密码
以澄澈双眸采撷人间万象,又用天真的魔法将世界重新解构一当模仿与创造在陶泥中相遇,那些被戳满洞洞的泥团便不再只是泥土,而化作溢出烤箱的曲奇甜香;旋转的陶盘上生长出会跳舞的蘑菇城堡,湿漉漉的泥浆里游出闪着贝壳光芒的金鱼。
谁能破译这些泥巴里的密码?唯有手握宇宙原初魔法的孩童,能把人间烟火捏塑成星辰大海。


嗨,小孩!
见信好呀~
在你写给我的信中,你提到你非常喜欢在幼儿园的艺术功能馆工作。我非常的高兴。那么这次,我们来聊一聊,你那天马行空的想法和思考吧!
在你寄过来的照片中,我看到了一只在吃红果子的恐龙。你说,这是你最近最得意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洋溢这喜悦。我一直都知道你喜欢小马,喜欢恐龙,喜欢独角兽。没想到,你真的把动物朋友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来了。在你的介绍里,我了解到,这是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梁龙。它是植食性恐龙,喜欢吃树叶、果实。你说,你在制作它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小困难:拿了一块正方形的小纸板,做着做着发现空间不够了;到底是画一些红果子呢,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办法能够让梁龙第一时间找到食物?还有还有梁龙的脊骨该怎么呈现?
看到这里,我非常的惊叹,感叹于你小小的脑袋里竟然进发出这么多的想法和思考。我更加迫不及待的我往下看你的这封特殊来信,特别想知道,小小的脑袋里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碰撞,最终形成你最得意的作品。
顺着信往下读。你说“不要改变恐龙原本的样子,梁龙的脖子、尾巴本来就是很长。”于是,我看到了跳脱出底板外的长脖子和尾巴,稚嫩的线条勾勒出了一只觅食的梁龙。
你说“梁龙的脊骨是尖尖的,你用水彩笔画了几个,觉得不好看,又用黏土捏了几个尖尖的造型,还是不满意。正好警见旁边的Le0用三角形的小泡沫纸在创作,于是你又改用了三角形的泡沫纸,用它来当做梁龙的脊骨,正正好。”读到这里我已经非常的激动了,我真为这种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感到高兴,同时也为你逐步清晰的想法付诸于行动的过程而喝彩。
“梁龙出来觅食,怎么能没有吃的呢?”你说,你用马克笔画了一些红果子后,觉得不行,因为果子不能移动,梁龙舔不到。于是,你从材料库里拿出了一根树枝,用咖啡色粘土当做“大地”,将树杆粘在底板上,又用红色的粘土搓了一排红果子。随着手部晃动底板,红果子随之掉落..
看到这么些的奇特的想法和建构,我想说:嗨,小孩,你真很会思考。这些原始的思考与计划不设限,慢慢地组合成你想要建构的作品的图像。伴随着你毫无头绪、尝试、失败、模仿解决,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一个充满主动性、探索精神的你。
在这些诉说中,我相信:谈论就是记忆,这些记忆能够成为你对世界的不断增长的理解带来永久性的改变。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亲爱的小孩,祝你成长快乐~



01/ 雨后的蜗牛
春日的雨,总是来得突然。清晨,我站在教室的窗前,望着外面浙浙沥沥的雨幕。孩子们陆续到来,雨靴踩在水洼里,溅起一片小水花,月亮突然蹲下身,指着墙角:"老师,你看!"
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只蜗牛正慢悠悠地爬过潮湿的墙面,身后留下一道银亮的痕迹。这个瞬间,我仿佛看到了课程的火花在闪烁。
”它的壳好漂亮,像棒棒糖一样一圈一圈的。”月亮轻声说。
”它爬得好慢啊,是不是因为背着房子太重了?”米乐歪着头问。
”蜗牛有眼睛吗?它怎么知道往哪里爬?”玫瑰眨着好奇的大眼睛。
我蹲下来,和孩子们保持平视:”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不过,蜗牛的秘密可不止这些哦。”我故意停顿了一下,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要不要一起当一回小侦探,找出蜗牛的秘密?"
“要!”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于是,我们的“蜗牛探秘”课程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准备了放大镜、透明盒子、记录本等工具,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月亮小心翼翼地用树叶把蜗牛请进了观察盒。米乐拿着放大镜,仔细地数着蜗牛壳上的螺旋。玫瑰则认真地在本子上画着蜗牛的样子,虽然画得歪歪扭

扭,但那份专注让人感动。
”老师,蜗牛的触角会动!”米乐惊喜地喊道。我走过去,轻声问:”你觉得它为什么要动触角呢?"”嗯...可能是像天线一样在接收信号?"米乐歪着头思考。
”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我鼓励道,”那我们再观察一下,蜗牛在什么情况下会动触角?“
孩子们立刻投入了更细致的观察。我退到一旁,看着他们热烈地讨论,不时在本子上记录。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意义。
午休时间,我翻阅着孩子们的观察记录。月亮画了蜗牛爬行的轨迹,还标注了时间;米乐记录了蜗牛对不同食物的反应玫瑰则用稚嫩的符号写下了自己的猜想。这些记录虽然简单,却闪烁着孩子们思维的火花。
下午,我组织了一次分享会。每个孩子都兴奋地讲述着自己的发现。我没有纠正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引导他们思考:”你们的想法都很有趣,那我们怎么验证这些猜想呢?“
"可以做个实验!"米乐提议道。
"好主意!”我赞许地点头,”那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列出了实验需要的材料。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探究的乐趣正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各种材料。我们用纸板搭建了一个小迷宫,想看看蜗牛会不会迷路;准备了不同的食物,观察蜗牛的饮食偏好;还用手机记录蜗牛爬行的速度。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他们思考:”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可以换个方法试试吗?""需要老师提供什么帮助吗?"
一周后,我们的”蜗牛探秘”接近尾声。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蜗牛的生活习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观察、提问、验证的探究方法。看着他们自信地分享研究成果的样子,我深深体会到了高瞻课程的精髓一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雨还在下,但教室里却充满了阳光般的温暖。月亮突然问我:”老师,蜗牛会记得我们吗?"
我笑着回答:”也许不会,但你们一定会记得这次有趣的探索,对吗?"
孩子们用力地点头。我知道,这颗好奇的种子已经种下,终将在他们心中长成参天大树。而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这份好奇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探索中发现世界的美好。


02/ 春日里的风筝
春日的风,总是带着一丝暖意。午后,我带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准备放风筝。阿星拿着她画的风筝,兴奋地跑在前面。
”老师,为什么风筝能飞起来?”夏天突然问道。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们觉得呢?“
"因为风大!"
"因为线拉着它!"
“因为风筝轻!"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我微笑着说:”你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那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风筝飞起来到底需要什么条件。”
我准备了不同材质的风筝,有纸质的、塑料的,还有布料的。孩子们分成小组,轮流尝试放飞。
”老师,我的风筝飞不起来!"笑笑沮丧地说。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我引导她思考。
"可能是风太小了?"
”那我们换个地方试试,看看风大的地方能不能飞起来。"
孩子们兴奋地跑到操场另一端。果然,在风大的地方,风筝更容易飞起来。
"老师,我的风筝飞得太高了,线都快不够了!"夏天喊道。
”那你觉得风筝飞得高和什么有关呢?“
"和风的大小有关!"
"还有线的长度!"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我适时地介入:”那我们记录下来,看看风筝飞得高和哪些因素有关。"
孩子们拿出记录本,认真地画下风筝飞行的轨迹,标注风速和线的长度。虽然记录得不够精确,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在不断提升。


/写在春天里/
"老师,我想做个更大的风筝!”阿星突然说。
”好主意!”我鼓励道,”那我们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需要更大的纸!"
"还需要更结实的线!"
"还要画上漂亮的图案!"
孩子们兴奋地讨论着,列出了制作大风筝需要的材料。我引导他们思考每一步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第二天,孩子们带来了各种材料。我们一起动手,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风筝。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孩子们始终保持着高涨的热情。
”老师,风筝做好了!我们快去试试吧!”春天迫不及待地说。
我们来到操场上,迎着春风,放飞了那个巨大的风筝。看着风筝在蓝天中翱翔,孩子们欢呼雀跃。
"老师,我们成功了!”阿星兴奋地跳了起来。
我微笑着点头:”是的,你们成功了。通过自己的努力,你们不仅做出了风筝,还学会了如何让它飞得更高。”
这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制作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我始终在背后默默支持,适时引导,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成长。
春日的风,依旧轻轻吹拂。孩子们的笑声在操场上回荡,像一首欢快的歌。我知道,这次风筝制作的经历,将成为他们心中美好的回忆,而那颗探索的种子,也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写在最后的话
春雨绵绵,蜗牛在墙面上留下银亮的痕迹;春风和煦,风筝在蓝天上画出优美的弧线。这些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在孩子们眼中却是奇妙的探索之旅。作为教师,我深深懂得,教育的真谛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守护那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在”蜗牛探秘”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在“风筝制作”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心中跃动的创造火花。每一次提问,都是思维的萌芽;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足迹。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给予适当的阳光和雨露,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修剪枝叶,而是营造一片沃土。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探索;在这里,错误不是失败,而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在这里,每个想法都值得被倾听,每个发现都值得被珍视。
教育的诗意,在于见证生命的成长。当我们放下”教”的姿态,以陪伴者的身份与孩子们同行,就能看到最动人的风景一那是智慧的花朵在悄然绽放,是探索的种子在破土而出。让我们继续守护这份美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探索中发现世界,在发现中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