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
2/ 23目录基于业态优化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策略研究——以震泽古镇为例...........................................3何静..................................................................................................................................................3基于高铁和公路城际人口流动网络的都市圈空间重构机制研究——以上海为例...................4王荻,许劼.......................................................................................................................................4铁路与地铁间换乘重复安检困境及治理机制:“政府-市场”二元作用下的委托代理视角....5郝柘淞,彭莹,杨家文,黄洲.................................................................................................5交通联系对区域韧性的影响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6刘振琪..............................................................................................................................................6武汉城市圈交通廊道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7杨红..................................................................................................................................................7高铁对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的影响机制研究...................................................................................8秦子航,何丹,孟斌,李启萌,侯艺曼,陈子轩.......................................................................8High-speed rail network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diverge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9Wenwan Jin, Shengjun Zhu...............................................................................................................9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物流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10蔡林燃,黄正东,张帅兵,刘肖肖.............................................................................................10长三角城市群公共交通可达性及公平性演变研究:基于沪杭甬的动态分析.........................11徐承冉,张思敏,高兴川.............................................................................................................11城镇群城际出行规模、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12陈雯静............................................................................................................................................12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测度及演变特征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13王璐,苗毅,许相梦,赵家豪.....................................................................................................13Air transport resilience under extreme weather events -Passengers' well-being perspective...14Yuanting Li, Jiaoe Wang, Simon Gosling, Salmon Ijaz, Faith Ka Shun Chan.....................................14城市群政策对中国医疗资源时空格局的影响.............................................................................15柳柽,陶卓霖.................................................................................................................................15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站点与城市的共同影响——以广东省高速铁路站点为例.16邹逸,陈梓烽.................................................................................................................................16区域内交通可达性如何优化企业劳动力资源配置.....................................................................17张梦婷,文雁兵,钟昌标.............................................................................................................17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差异效应与机制——基于元分析回归的视角...............................18魏锟垚,林雄斌.............................................................................................................................18都市圈交通廊道空间演化与区域要素流动关联机制研究.........................................................19李婷婷............................................................................................................................................19都市圈视角下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规划应对.........................................................................20林雄斌,仇溢馨,钟晶晶.............................................................................................................20城市群与都市圈跨市就医对医疗可达性及均等性的影响.........................................................21钟倩瑜,陶卓霖.............................................................................................................................21跨境出行及其场所特征的解释因素:基于香港地铁出行的研究.............................................22周明芷,马晗熙,周江评.............................................................................................................22
3/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基于业态优化的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策略研究——以震泽古镇为例何静苏州科技大学摘要:业态作为街区产业与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在街区的运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街区本身发展与市场相适应的风向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与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面临着传统风貌与现代发展的矛盾。如何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提升历史文化街区其竞争力和可持续性成了现在的热议话题之一。本文以震泽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结合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深入探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问题及优化方向。研究发现,震泽古镇历史文化街区集旅游休闲、零售购物及文化业态为一体,街区内各功能区域的业态分布各有特色,但总体业态配置的合理性有待加强;游客对于街区内的业态总体满意度较高,但对业态体验性的满意度略低,需要增强业态的体验性;店铺的供给与游客的需求分布不均匀,需要在业态改善方面对游客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分流;游客对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满意度较低,需要在旅游服务配套系统方面进一步完善。针对震泽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问题,提出街区空间营造、街区功能提升、街区事件联动等整体性策略,以期达到街区空间复兴、业态活力再现、形态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历史文化街区的业态优化能够有效提升街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更好地保护传统风貌,促进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推广意义。关键词:业态优化;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策略
4/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基于高铁和公路城际人口流动网络的都市圈空间重构机制研究——以上海为例王荻,许劼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摘要:本研究基于手机信令的数据,以上海都市圈为实证案例,以城际人口流动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高铁和公路两种交通方式城际人口流动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两者对比,定量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交通设施对都市圈空间模式的影响及形成机制。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全面描述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高铁和公路人口流动的主要分布特征,包括中心城市基于高铁和公路的关联网络空间范围、网络空间层次和网络空间结构,并比较两者的差异,归纳高铁和公路形成的空间网络模式及其对都市圈空间网络优化的作用。其次,从建成环境视角,分析两种交通方式城际人口流动形成的影响要素,探讨城际人口流动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中心城市的高铁方式人口流动具有廊道性集中化的分布特征,而公路方式人口流动分布的邻近性十分明显,且两种方式的城际人口流动在城际关联度集中的地区呈现了不同的空间网络结构,促进了城市群多重网络模式的形成。从机制角度,建成环境要素如密度、多样性、可达性等均会对高铁人口流动的关联度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以空间距离为代表的可达性指标影响程度最大,由出行时间竞争和其阈值限定的关联空间距离和影响深度决定了高铁人口流动的分布范围,其他建成环境要素影响与之结合,共同形成了高铁城际人口流动分布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为划定中心城市影响范围的层次性空间边界,制定差异化的一体化发展策略提出政策建议;根据两类交通方式的优势范围,提出优化相关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配套的建设与运营策略。关键词:城际人口流动;高铁;都市圈;上海
5/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铁路与地铁间换乘重复安检困境及治理机制:“政府市场”二元作用下的委托代理视角郝柘淞,彭莹,杨家文,黄洲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摘要:本文融合了委托代理理论与集体行动理论,提出了“政府-市场”二元作用下的委托代理分析框架,并以第一个实现铁路与地铁间换乘安检互认的天津站为例开展了案例研究。研究发现:①重复安检有体制、机制和空间三方面成因;②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市场规则和行政规则激励地铁和铁路企业参与安检互认;③安检互认进展缓慢的症结源于城市政府的动力与激励能力通常不协调。在中央政府实施都市圈与联程运输,建设公交都市和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天津站安检互认治理机制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关键词:都市圈;交通换乘;委托代理;集体行动;政府和市场
6/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交通联系对区域韧性的影响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刘振琪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摘要: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加剧的气候变化以及偶发、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不断影响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在此背景下,增强发展韧性逐渐成为区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交通设施建设及其带来的要素流动性、区域联系紧密性的增强对区域韧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对此,本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案例地,基于2003—2022年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区域韧性、交通联系紧密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交通联系对区域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韧性在时序上,水平总体增速迅猛,标准差也呈上升趋势,同时变异系数呈现“下降-波动-趋稳”的三阶段特征,反映区域差异先收敛后趋于动态平衡。空间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的阶梯状分布,区域之间的韧性差异逐渐拉大,以济南-青岛为增长极带动鲁中、胶东地区韧性水平迅速提高,西部城市韧性提升滞后;②交通联系紧密性在时序上,从2003年的0.0217上升至2022年的0.0850,增幅达291.5%,交通网络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其中,20032013年为稳步上升期,年均增速约9.2%;2016年后进入加速增长阶段,20162022年均增速达9.8%,尤其是20212022年增速进一步加快。空间上,形成“双核引领—多极联动”格局,青岛、济南作为核心枢纽,2022年合计贡献全省交通联系强度的45.6%,烟台、潍坊等次中心协同发展,而滨州、聊城等城市长期低于均值,区域差异呈现先收敛后分化趋势;③交通联系紧密性对提高区域韧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交通联系紧密性每提升1%,区域韧性水平平均提高13.456%,交通网络通过增强要素流动性、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提升了区域韧性;④交通联系紧密性对经济和社会韧性的提升效应尤为突出,而对生态韧性呈负向影响,表明交通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⑤从影响的强度变化来看,交通联系的影响强度随时间变化呈现“高低高”的阶段性特征,尤其在金融危机期间其效应显著减弱,说明外部经济环境对交通网络的韧性促进作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据此,本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绿色交通体系等建议,以期能够对交通网络布局和区域发展韧性的协同提升提供参考。关键词:交通联系紧密性;区域韧性;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山东省;
7/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武汉城市圈交通廊道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杨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都市圈交通廊道与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增长的关键路径,然而,已有研究对两者具体的协同发展路径尚不清楚。本文以武汉都市圈为例,基于企业数据与交通数据,,根据产业和运输成本的对应关系,识别交通廊道与产业协同发展特征。结果发现,城市圈交通与产业整体匹配度较高,但局部地区存在空间资源错位的现象,且主要表现为阶段性失衡。其次,城市圈内已经初步形成了武鄂黄黄的产业廊道发展,但产业集群与交通布局不匹配。此外,交通枢纽虹吸效应不强、能级较低,周边现状产业与枢纽功能定位不匹配。最后,重点产业缺乏上下游配套企业支撑,专业物流服务不足阻碍高端产业发展。基于武汉城市圈交通廊道与产业协同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产业聚焦于综合交通枢纽及产业链沿交通廊道拓展的发展思路。并从物理空间协同、要素组织协同、机制制度协同三个方面,提出促进武汉市交通廊道与产业协同的发展路径,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交通枢纽;交通廊道;产业升级;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
8/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高铁对中国城市经济活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秦子航,何丹,孟斌,李启萌,侯艺曼,陈子轩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摘要:中国高铁自2008年起步就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状态,现阶段已然成为世界上高铁总里程量最高的国家,在此期间,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也取得了实质性的飞跃。但与之相对的,高铁的出现也造成了部分城市的人才、物质资源流失,加重了部分区域的“虹吸效应”。如今,中国城市经济的不平衡性仍然显著,成为可持续性深层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当前阶段,时空大数据快速兴起,其中的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更是成为城市活力,尤其是经济活力的重要表征方式。为深入探索和评价中国高铁发展与城市经济活力水平的关系,本研究构建高铁开通和高铁发展水平两个高铁维度因素,采用包括门槛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在内的计量统计方法以及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方法,系统地探究高铁对于城市经济活力的影响机制,挖掘影响机制中所存在的非线性影响特征。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高铁开通对经济活力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城区人口超140万后,其积极影响大幅下滑;高校生数量低于3372人时,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活力有负向影响,3372至53741人时高铁开通的积极影响十分显著,超过53741的门槛值后影响力下降但仍保持正向。(2)高铁还通过促进城市创新创业能力、旅游收入、建成区面积和第三产业产值的提高而间接带动经济活力。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优先为中西部中小型城市开通高铁,规避对高铁建设的过分投资以及通过发展教育业来提升高铁开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等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高铁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关键词:高速铁路;城市经济活力;影响机制;门槛效应;中介效应
9/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High-speed rail network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diverge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Wenwan Jin, Shengjun ZhuNingbo University,Peking University摘要:Despite the large body of literature on the impact of high-speed rail (HSR)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ss is known about how it acts as inter-regional linkages. We seek to enrich the literature by examining if HSR can support inter-regional learning and enable lagging regions to learn from advanced ones. Another feature that distinguishes our study from others is its focus on regional convergence/diverge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le most pay attention to that in GDP/incomes.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HSR connection on the similarity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s during 2008–2015 in China using the multistag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and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method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SR connection and the similarity of a pair of cities’industrial structures. The influence of HSR connection varies across time, and is contingent on the features of regions and industries. Econometric results show that it takes time for HSR connections to have some effects. Such effects also fade in the long run. Furthermore, HSR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facilitated knowledge flows from developed, coastal regions to lagging, inland regions and then spread among the latter, 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high-complexity industries. Our research thus provides a more nuanced perspective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divergence.关键词:Inter-regional linkages;Industrial structure;High-speed rail;Regional convergence/divergence
10/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物流与经济协调性发展研究蔡林燃,黄正东,张帅兵,刘肖肖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智慧城市研究院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对外连接的关键纽带,其世界湾区建设进程正在稳步推进,而物流产业是大湾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之一。为深化对湾区经济协同机制认识,并揭示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经济系统的耦合规律及动态演进特征和影响因素。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2022年的经济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系统分析大湾区9市2区物流发展与腹地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和协同度,并探讨其发展阶段和特征。研究发现:①大湾区区域协同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以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三大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区域发展特征较为相似,表现内部趋同性;发展初期香港和澳门的协同度显著高于珠江九市,澳门在发展中后期受到体制约束、疫情冲击及产业结构等诸多原因影响,协同度则呈现波动变化特征;②大湾区协同度阶段差异性特征显著,深莞惠、广佛肇和香港呈现“稳定上升”发展特征,即由低级协同向高级协同持续演进,其中广深已进入极度协同阶段;珠中江和澳门则呈现“倒U型”的阶段发展特征,即由低协同转向高协同阶段,随后部分回落至中度协同阶段;③灰色关联分析进一步表明,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腹地经济、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经济耦合度的主导因素;④各市的主导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港澳特区主要受对外贸易、社会经济和腹地经济影响,珠江9市则以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情况为主导;⑤驱动因素方面:国家体制系统、疫情调控制度、多式联运模式、腹地产业结构等因素均对区域的物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构建了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深化了对湾区经济协同机制的认识;为大湾区各城市制定差异化物流与经济协同政策提供科学参考。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复合系统协同模型;灰色关联模型;物流体系与经济体系;协同度;
11/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公共交通可达性及公平性演变研究:基于沪杭甬的动态分析徐承冉,张思敏,高兴川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摘要: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基础,其优化对缓解拥堵、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及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多源时空数据与OD成本矩阵模型,系统分析沪杭甬三市公交系统时空演变规律(19802022)。研究发现:空间布局方面,上海公交站点密度与线网覆盖率显著优于杭甬,三市均呈现\"中心强化-边缘跃升\"的可达性提升模式。上海中心城区最长可达时间由74.58分钟压缩至33.84分钟,杭州远郊最长通勤时间从491.69分钟降至154.08分钟,宁波远郊最大可达时间更由753分钟锐减至175分钟。公平性维度呈现双重分化:横向公平性中,上海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持续下降,形成全域均衡格局,而杭甬新城区的公平性梯度差始终存在;纵向代际公平性凸显,老年群体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普遍高于其他年龄层1.5-2倍,郊区老年群体公交服务缺口尤为突出,揭示适老化交通建设的紧迫需求。本研究为超大都市圈公交系统优化提供了空间治理与代际公平双重维度的决策依据。关键词:公共交通;可达性;公平性;比较研究;长三角城市群
12/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城镇群城际出行规模、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陈雯静宁波大学阳明学院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其城际出行特征对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6-2018年腾讯位置大数据,结合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城际出行规模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时空特征方面,2016年至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际出行总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年内季节性波动显著,春节期间的2月为全年出行高峰,11-12月出行量降至低谷。空间分布上,出行需求呈现“沿海-内陆”梯度递减特征,上海、苏州、杭州等核心城市年均出行量始终居于第一层级,而宣城、池州等内陆城市的出行量明显偏低;核心城市间形成高强度的“上海-苏州”、“上海-杭州”等出行廊道。影响因素方面,从业人员规模、城镇化率、第三产业占比与行政等级对城际出行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高铁网络完善对工作日和周末出行的促进作用明显;其中,人均GDP仅对节假日出行产生显著正向效应,表明经济增长可能更多刺激休闲旅游需求。研究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城际出行呈现“核心极化、内陆弱化”的空间格局,其演变受劳动力流动、城镇化进程及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复合影响。建议通过优化高铁网络布局、强化中小城市交通衔接、推动产业结构均衡发展等措施,促进区域出行公平与一体化进程。本文为城市群交通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了量化依据,拓展了常态化城际出行研究的理论视角。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城际出行规模时空差异空间计量模型影响因素
13/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测度及演变特征分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王璐,苗毅,许相梦,赵家豪山东师范大学摘要:区域交通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构成,是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其科学评估与特征分析值得关注,但已有研究对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概念界定及评价维度解析的探讨尚不丰富。对此,本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数据,从设施覆盖度、联系紧密性、服务体系化三个维度构建评价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指标体系,结合多源数据及熵权TOPSIS等方法,测度并分析2017、2020、2023年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从城市群整体尺度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在研究期限内显著提高,呈现初期增长缓慢—中期加快提升—后期趋于稳定的三阶段特征;②从地级市尺度看,各地交通一体化的程度和模式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整体格局围绕济南、青岛形成双核心结构的点—轴系统模式,依托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及其主要衔接交通廊道发挥局域的辐射带动作用;③不同维度得分呈现差异化的趋势特点,设施覆盖度形成“中心-条带-散点”的分布格局且县际差距明显缩小,联系紧密度的高值区域集中,服务体系化在疫情期间出现波动但总体呈现加速健全趋势;④研究期限内,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水平从“基础设施建设期”向“网络协同优化期”转变,交通设施覆盖对交通一体化的推动作用趋于减弱,联系紧密性逐渐成为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解决跨尺度的交通联系失衡、交通服务城乡分化,以及边缘地区高水平交通设施覆盖的“单点塌陷”等问题是进一步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需关注的重点。最后,面向城市群及各地市提出强化干线提质增效、优化城际交通布局、推进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区域一体化、高质量的发展及具体的交通规划布局提供参考。关键词:区域交通一体化;耦合协调度模型;熵权TOPSIS法;多尺度;山东半岛城市群
14/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Air transport resilience under extreme weather events -Passengers' well-being perspectiveYuanting Li, Jiaoe Wang, Simon Gosling, Salmon Ijaz, Faith Ka Shun Chan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ingbo China, Ningbo, 315100, China,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摘要:Climate change and humaninduced factors have witnessed more frequent climatic extreme events. The reality of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xtreme weather is expected to bring aviation more uncertainty, damag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ause operational disruptions, and pressur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Existing studies have discussed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air resilience as well as air transport’s adaptability, the objects include airports and air networks. There are still some significant gaps here, such as building a resilient air transport system to evaluate flight delay, and understanding the perspective of passenger travel considerations to enhance aviation resilience are still overlooked. This study aims to review the air transport resilience performance in Chinese cities, including weather events as factor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limitations and challenges of air transport resilience developments. That not only covers the whole process of resilient systems. We target to understand the air transport disruptions and the adaptability to changes in the recovery process, which help to classify the above aspects and combine passengers’well-being gathered from future visions to push this practice. Based on the review, providing solu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overcome the resilience challenges for planning agencies and the government, such as organisational response mechanism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passenger support systems.关键词:air transport; resilience; extreme weather events; passenger; wellbeing
15/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城市群政策对中国医疗资源时空格局的影响柳柽,陶卓霖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摘要:健康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医疗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医疗卫生服务的协同发展需要以医疗资源为依托,整合推进区域共享。基于2007-2022年我国276个地级市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等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中国医疗资源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并借助相关随机效应和双重差分法检验影响因素和城市群政策效应。结果显示:①2007年以来,中国人均医疗资源水平大幅提升,不均等程度也有所改善,但床位数区域间差异显著增加、医师数区域内部存在明显分化。②中国医疗资源空间配置受到地方公共财政能力、城市支撑能力、医疗体系等级、人口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但床位数和医师数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对不同医疗资源的讨论应当各有侧重。③国家级城市群政策的获批可使得被列入规划名单的地级市相较于未实施政策的地级市,平均每千人增加约0.14张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拥有量。在经过一系列安慰剂检验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本研究关于医疗资源水平影响因素和城市群政策效应的结果可为我国推进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城市群政策;医疗资源;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双重差分
16/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站点与城市的共同影响——以广东省高速铁路站点为例邹逸,陈梓烽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摘要:随着高铁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站点自身属性以及所在城市的经济基础,均有可能影响站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不同城市中,站点属性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可能不尽相同。但是,现有研究较少同时考虑站点和城市两个空间尺度上的因素的共同影响及其之间相互作用。本文立足节点-场所理论,聚焦站点和城市两个空间尺度,以广东省2019年高铁站点周边地区为研究对象,使用贝叶斯多层模型,探究站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站点尺度的因素在不同城市组别下影响各异,其中区位(距离指数)和土地利用混合度的影响在不同城市组别下差异最明显。(2)站点尺度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和产业园区集聚度、以及城市尺度的城市发展水平均显著影响站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说明广东省站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受到站点尺度因素和城市尺度因素的影响。(3)多层模型进一步论证了城市尺度的因素对站点尺度的因素的调节作用。在珠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中,远离城市中心的区位、较高的土地利用混合度有利于站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而在粤东西北地区非核心城市中,靠近城市中心的区位、较低的土地利用混合度有利于站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这一结果反映了珠三角地区的站点周边地区场所功能相对突出、粤东西北地区的站点周边地区节点功能相对突出。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一个将“节点-场所”理论和多尺度影响因素联系的分析框架来理解站点周边地区发展过程,强调了站点周边地区需要结合所属城市背景和自身资源条件的前提下,不断平衡站点周边地区所具有的多尺度因素及所体现的功能以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未来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在“节点-场所”基础上结合多尺度视角,既要立足宏观尺度确定站点的布设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又要立足微观尺度考虑站点周边地区自身特征,更好地确定站点周边地区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高铁站点周边地区;多尺度;节点-场所理论;贝叶斯多层模型
17/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区域内交通可达性如何优化企业劳动力资源配置张梦婷,文雁兵,钟昌标宁波大学,嘉兴大学,广州商学院摘要:资源错配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随着中国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课题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OpenStreetMap的矢量道路数据,构建了2013—2022年中国256个城市的中心城区与所辖区/县间1914个区县对交通可达性指标,系统探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劳动力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内交通可达性的提升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力错配,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始终成立;区域内交通可达性的劳动力错配改善效应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配置不足企业、位于开通地铁城市企业和位于高市场分割程度省份的企业相对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和降低企业市场势力,是区域内交通可达性改善企业劳动力错配的两个重要作用渠道。本文不仅为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要素错配提供了理论解释,而且为进一步优化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提供了学理依据与实践支撑。关键词:区域内交通可达性;企业劳动力错配;市场分割;企业市场势力
18/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增长差异效应与机制——基于元分析回归的视角魏锟垚,林雄斌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省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摘要:摘要:交通设施的经济增长差异效应与机制一直政策和实践关注的热点,鉴于其动态复杂和差异化的影响格局、过程和机制,精准理解交通设施的经济效应与时空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36篇文献602个独立样本数据,聚焦情景因素和方法论因素,采用元分析回归(Meta-Analysis Regression)系统评估交通设施的经济增长机制差异,结果显示:(1)在运输模式上,交通设施类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航空运输和整体交通模式的经济效应较为明显,而水运和铁路的经济效应相对较弱。(2)在指标选择上,衡量交通基础设施的变量选择显著影响评估结果,交通设施存量对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交通投资规模和比例的影响效应较小。(3)在模型选择上,面板数据在解释交通设施的长期经济效应更为突出,双对数模型能有效体现交通设施与经济效应之间的弹性关系。(4)在地理尺度上,交通的经济效应具有地理尺度差异,国家层面交通效应最显著,地方和区域层面更受益于综合交通的协调作用。(5)在时间尺度上,长时间研究能更好解释交通设施的经济效应。本研究有助于加强对“交通设施—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理解,面向城市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优化交通投资规模、结构和时空配置日益重要。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经济增长;时空差异;过程与机制;元分析回归
19/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都市圈交通廊道空间演化与区域要素流动关联机制研究李婷婷宁波大学摘要:交通廊道作为都市圈空间组织的关键骨架,影响区域要素流动与空间结构演进。随着都市圈快速发展,交通廊道空间演化日趋复杂动态,亟需深入研究其演化规律及与区域要素流动的关联机制,以优化都市圈空间结构,促进要素高效流动,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本文立足地理学空间演化视角,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廊道理论及空间演化理论为基础,构建“演化识别—流动分析—关联机制—优化引导”分析框架。首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识别都市圈交通廊道空间演化阶段特征;其次,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解析人口、产业、信息等区域要素流动模式;进而,揭示交通廊道空间演化与区域要素流动间的互动关联机制;最后,提出基于交通廊道引导的都市圈空间组织优化策略。本文聚焦交通廊道空间演化的地理学视角,深化了交通地理学研究的地域空间维度,揭示了交通廊道在都市圈空间结构动态演进中的作用,并融合地理空间分析与大数据等多源方法,提升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研究发现,都市圈交通廊道空间演化呈现阶段性特征,由单廊道向多廊道、线性廊道向网络化廊道演进;交通廊道对区域要素流动具有显著引导效应,廊道沿线区域要素流动强度更高;交通廊道空间演化与区域要素流动间存在复杂互动关系,廊道引导要素流动,要素流动亦反塑廊道演化;优化都市圈空间组织应充分发挥交通廊道引导作用,强化廊道功能,培育节点城市,促进区域要素高效流动与空间结构优化。本研究可为都市圈空间规划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地理科学的决策参考。关键词:都市圈;交通廊道;区域要素
20/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都市圈视角下跨城通勤的影响因素与规划应对林雄斌,仇溢馨,钟晶晶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与城际交通可达性的不断提升,跨城通勤作为一种新空间现象,其规模与趋势不断凸显,理解跨城通勤的模式特征、影响因素与空间效应日益重要。基于跨城通勤核心文献,着重剖析空间协同视角下跨城通勤的研究进展,基于杭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等实证研究,深入揭示都市圈视角下跨城通勤的模式特征、影响因素及规划应对。研究发现,(1)跨城通勤模式多样,其特征包括双向通勤、主动与被动通勤以及通勤动机与成本效益考量等,反映个体空间选择与城市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2)跨城通勤显著受到政策、空间与个体层面的共同影响,如经济与房价差异、交通设施质量、工作与居住地收入等外部因素,以及通勤者个体内部因素;(3)面向跨城通勤的发展趋势,需要加强跨市交通土地利用、跨市功能布局、一体化公共服务以及公共交通系统整合等规划应对。关键词:都市圈;跨城通勤;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规划应对
21/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城市群与都市圈跨市就医对医疗可达性及均等性的影响钟倩瑜,陶卓霖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摘要:医疗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城市群和都市圈规划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医疗可达性和公平性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但在城际联系密切的都市圈尺度却较少受到关注。医疗服务的区域差异催生了患者跨市就医行为,这一现象对区域尺度的医疗资源空间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已有研究对都市圈内跨市就医行为的模式与特点进行了一定探讨,但关于跨市就医对都市圈医疗可达性和公平性的影响程度仍缺乏定量证据。本研究以深圳都市圈为研究区,采用最近设施距离法和两步移动搜索法测度可达性,采用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两阶段空间优化方法对医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城际和城内两种情景下,计算并比较了现状和优化后的医疗服务可达性,以量化跨市就医对医疗服务可达性及公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都市圈内跨市就医可使现状医疗服务可达性的效率和公平性分别提高8%和6%。在考虑跨市就医的情景下进行优化配置,都市圈医疗可达性的效率和公平性相较于现状能够分别提高37%和19%。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可用于都市圈医疗可达性的测度和优化,并可推广到其他区域差异明显的地区。研究定量证明了跨市就医对都市圈的医疗服务效率和公平性有积极影响,对区域医疗资源的统筹规划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医疗可达性; 跨市就医;公平性; 效率; 都市圈
22/ 23分论坛15.都市圈交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跨境出行及其场所特征的解释因素:基于香港地铁出行的研究周明芷,马晗熙,周江评香港大学摘要:跨境交通流凸显了城市间在领土边界下的城市一体化与相互依存关系。跨境出行者表现出不同的出行目的、行为以及对设施和机会的需求。现有研究很少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出行者及其出行行为进行大规模分析。本研究开发了分析技术,以研究不同类型的非本地跨境出行者(NCBTs)。利用涵盖香港数百万地铁出行的大规模智能卡数据,我们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识别从深圳到香港的NCBTs,并使用k均值聚类技术根据其动态跨境出行模式对其进行聚类。随后,我们分析了这些聚类的时空模式,并评估了其分布与地铁站及其周边地区基于场所特征的关联性。结果表明,NCBT出行集中在城市的四个子区域。具有特定场所特征的地铁站(如靠近边界、更多商业设施和餐馆、低收入和高学历人口比例较低)的NCBT出行比例较高。然而,这些特征的解释力在NCBT聚类之间存在差异。频繁的NCBTs更集中在居住人口中非香港居民比例较高的地铁站区域,而不频繁的NCBTs与低收入人群的互动尤其较少。这些发现为跨境大都市区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关键词:跨境出行;场所特征;地铁刷卡;香港
23/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