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优化设计设计历史(岳麓一轮) 答案与解析

发布时间:2021-12-3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2023高考优化设计设计历史(岳麓一轮) 答案与解析

学生用书正文答案与解析 ……………………………………………………………………… 376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376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 378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 380第四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384第五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 386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388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 390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394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396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398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 [收起]
[展开]
2023高考优化设计设计历史(岳麓一轮) 答案与解析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学生用书正文答案与解析 ……………………………………………………………………… 376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 376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和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 378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 380

第四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 384

第五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 386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388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 390

第八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 394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396

第十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398

第十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 ……………………………………………………………… 400

第十二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 402

第十三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 404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外科技与文学艺术 ………………………………………………… 406

第十五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408

第十六单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409

第十七单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410

课时规范练答案与解析 ………………………………………………………………………… 411

单元质检卷答案与解析 ………………………………………………………………………… 436

历史 LISHI

第2页

学生用书正文答案与解析

模块一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1.(1)公共权力 (2)王权

2.(1)同姓亲族 天下共主 (2)贵族之间 血缘纽带 家族等级

世卿世禄 (3)典章制度 宗法分封制度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历史概念·判一判】

王位世袭制 宗法分封制 礼乐制

知识点二

3.(1)家天下 (2)政务 监察 军务 军国大权 (3)郡 县 皇帝

(4)选拔 考察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九卿中有六卿主要负责皇家或宫廷事务,体现了家国一体的

特征等。

2.提示 王绾主张推行分封制,李斯主张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理由:秦始皇认为分封制会导致天

下战争不断,难以巩固封建统治。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往往居

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

政治向心力。

(2)西周初期的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

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

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

面的出现。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

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

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

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

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故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

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2)影响: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

关系,极端皇权主义和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是其重要表现。

主题二 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治理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独尊。

(2)以皇权为中心: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最

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家国同构:九卿中宗正、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

私家服务的。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原 因:诸 侯 争 霸,周 王 室 衰 微,宗 法 分 封 制 原 则 遭 到

破坏。

表现: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2)看法:从国家管理的角度看,郡县制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国家

统治。

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

一和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

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到了春秋时期,贵族的采邑越来越多,有

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

因为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荒地得

到开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故选 D 项。材料没有提及所有制的改

变,排除 A 项;卿大夫的实力增强,说明分封体制逐步崩溃,排除 B

项;卿大夫实力的增强,意味着诸侯国君权力削弱,排除 C项。

2.D 解析 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战国时期秦国兴修了一批大型水利工

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需要调动大

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

度,因此秦国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足以完成这些任务,故 D 项正

确;战国时期,公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故 A 项错误;铁制工具在战

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开始使用,所以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

考虑秦国的国情,故 B项错误;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与水利工程建

设并没有直接关系,故 C项错误。

3.D 解析 分 封 制 下 诸 侯 的 爵 位 是 周 天 子 授 予 的,材 料“乃 自 立 为

(楚)武王”,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破坏了分封制,分封制度受到

挑战,故选 D项;楚国国君自立为王的做法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

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排除 A 项;周天子和楚国国君的王位仍然是

世袭的,排除 B项;材料强调的是周朝国君权威与分封制度受到挑

战,并未说明宗法制度开始解体,排除 C项。

4.C 解析 根据“若周天子没有儿子,则由同母嫡弟继承王位,其他异

母庶弟则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才有继承权”可得出周朝的王位继承仍

然坚持以宗法制为基础,强调嫡庶有别,故选 C项;世袭制是夏朝开

创的,排除 A 项;材料与分封制无关,排除 B项;材料未涉及与商朝

继承法的关系,排除 D项。

5.C 解析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

民”的意思是收集天下的武器集中到咸阳,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来

削弱天下人民的反抗力量,此举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让其无力与

中央对抗,故选 C项。

6.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连

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等,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故选 B项;材

料内容仅涉及伯禽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不能体现“受封者以

王族成员为主”,排除 A 项;材料并未提及分封制对阶层流动的影

响,排除 C项;材料并未提及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排除 D项。

7.B 解析 据材料“都是以户为单位,按户征收”可知,秦汉时期的赋

税征收以户为单位,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表明秦汉时期已

经建立了以户为单位严密的编户齐民制度,故选 B项。

8.B 解析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原有贵族政治演变为

官僚政治,这是贵族姓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故选 B项;疆域辽阔

与贵族姓氏的变化之间无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 A 项;逐渐消亡的

是宗法制,而非宗法观念,排除 C项;兼并战争并非造成这一变化的

主要因素,排除 D项。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1.(1)尚书省 (2)枢密院 (3)办事 相权 国家体制

2.(3)察举制 (5)门第 进士科 官僚体制

3.(1)御史大夫 御史府 (2)门下省 谏院 (3)割据势力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唐代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既可提高办事效率,又可加强

皇权。

— 376 —

第3页

2.提示 设置郡县制,加强垂直管理;实行分级管理,通过分权加强中

央集权;地方长官实行任期制和避亲避籍制度。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知识点二

1.(1)七国之乱 推恩令 (2)安 史 之 乱 三 衙 枢 密 院 文 臣

通判

2.(1)丞相制度 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 票拟 (2)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 跪奏笔录 专制皇权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历史概念·判一判】

郡国并行制 票拟权 军机处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

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基本策略:分散相权,权力制衡。

(2)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

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

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

牵制,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出身。

消极影响: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也造成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2)评价:唐代吏部在科举考试的基础上,重视被选者的仪表气质

和语言、书法、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选官标准反映了当时国家和

社会对官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对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

用,这说明唐代的政治制度已相当完备并趋于成熟。选官标准中没有

关于人的品德方面的要求,是其不足的地方。

主题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

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

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不

能统领六部。

(2)不对。

原因:张居正等人可以擅权是倚仗皇帝的宠信,没有皇帝的宠信,

也就没有他们的擅权。这说明权臣擅权恰恰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特点:军机处有官无吏,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军机大臣

多为皇帝的心腹之人;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关系:军机处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并不能制约皇权。

(2)表现:中央机构方面,废丞相、设内阁,设置军机处;对外交往

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这与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

期)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中国封建制度

走向了衰落。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为了

防止长官以权谋私或者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威胁统治,就需要有效的

监察制度保证其有效运作,故选 B项;分科考试的选官制度建立是

在隋朝,而不是汉代,排除 A 项;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而

辟召这种选官制度既涉及中央各部门也涉及地方各郡,二者并无直

接关联,排除 C项;察举制度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辟召制度是自

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选拔方式不一样,察举制

不能保证辟召制度实现有效运作,排除 D项。

2.D 解析 题干显示明代浙江桐乡县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官员敬重有

加,而对于出身举人(科考等级不如进士)的官员则非常轻视,这说

明科考功名的高低影响到了官员在地方上的威望,故选 D 项;题干

仅提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说到官员与士绅之

间的关系是否紧张,排除 A 项;题干仅提到地方上的秀才对出身不

同的官员态度不同,并没有提到他们是否左右地方政事,排除 B项;

题干体现的是当地秀才对出身不同的官员态度有差别,并不能说明

官员出身不同行政能力也不同,且 C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察举选官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对儒

学的掌握,所以“横有一道非经察举、征召不能逾越的森严关卡”说

明儒学的地位得到巩固,故选 A 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

期,排除 B项;选官取士强调成绩是隋唐开始确立的科举制的特征,

排除 C项;“断绝”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

4.B 解析 依据“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得府、州、县学

的生员资格(亦称秀才)之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可知,士子要想参

加科举必须先通过当地政府组织的考试并获得生员资格,这说明明

朝的科举考试将官办学校与科举有机结合,故选 B项;材料没有涉

及科举制的弊端,排除 A、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科举制程序的

改革,并没有涉及这项措施的结果,排除 D项。

5.B 解析 据材料“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

的内容”可知,皇帝的决策参考了阁臣的意见,故选 B项;内阁制是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故不能制约君权,排除 A 项;设置内阁是皇

帝加强皇权的措施,皇帝掌握决策权,并非民主,排除 C项;材料并

未涉及朝议制度,排除 D项。

6.C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看出,西周时期周公营建洛邑,隋炀帝营建

东都洛阳,均是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故选 C项;周公营建洛

邑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 A 项;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与控

制前王朝残余势力没有关系,排除 B项;洛阳始终是政治中心与史

实不符,排除 D项。

7.C 解析 据材料“秦始皇统一后多次出巡郡县,每次在外的时间可

能会超过半年甚至更长。汉初的皇帝却似乎不那么乐意外出”可

知,汉初为了恢复经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外出巡

游,故选 C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东方统治者是否为宗室,排除 A

项;皇帝减少出巡并不能直接反映出社会经济的长期残破,排除 B

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确立的,且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 D项。

8.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西晋为了巩固统治,大量分封同姓王,这些

同姓王权力巨大,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故选 B项;这一做法和门阀

政治初步形成无关,排除 A 项;这一做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排除 C项;这一做法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D项。

单元提升

视角1

【针对训练】

1.B 解析 由材料“开创了献策上书为郎的选官途径”“很快被任命为

九卿之一的大鸿胪,不过数月又迁为丞相”可知汉武帝鼓励献策上

书,拓宽了选官的途径,打击贵族特权的垄断,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发

展,故选 B项;商鞅变法时期的军功授爵就已经打破了贵族特权的

垄断地位,排除 A 项;献策上书为官不能说明察举制遭到破坏,排

除 C项;材料内容和加强君主专制的中朝没有关系,排除 D项。

2.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参知政事最初的设置是没有实权的,设立这一

职位的目的是协助宰相赵普处理政务,因此该机构的设置有利于中

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故选 B项;宋初参知政事没有实权,无法改

变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排除 A 项;材料未 涉 及“二 府 三 司”的 内

容,排除 C项;宋初参知政事没有实权,无法分散相权,排除 D项。

视角2

【针对训练】

1.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以郡县治东方,以致二世

而亡,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继承秦朝的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又

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推行分封,因此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合理性,

故选 A 项;材料体现的是郡国并行制,与民族交融状况无关,排除 B

项;材料并没有将地区间经济发展情况做对比,得不出地区间发展

不平衡的结论,排除 C项;材料反映的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形势

使然,与血缘政治无关,排除 D项。

2.B 解析 据材料“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

四川这一四塞之国失去北面一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

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将四川部分地区划归陕西,从而有利于打击

— 377 —

第4页

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B项。

视角3

【针对训练】

1.A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状’是根据士人德才行为做

的简单评语”体现品评人物,即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

延续和发展,沿袭了两汉乡里评议的传统,故选 A 项;中正官由朝

廷委派,一定程度上使选官权力收归了中央,排除 B项;九品中正制

以家世官位、德才为标准,打破了以血缘作为官职世代继承的准则,

排除 C项;九品中正制主要以家世门第作为选官标准,不能保证进

入官僚体制内的都是优秀人才,排除 D项。

2.D 解析 据材料“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

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可知,明经、进士出身的

宰相越来越多,说明科举制逐渐得到认可,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这

就进一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导致了世家大族的进一步

衰落,故选 D项;郡县制的设立已经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排除 A 项;科举出身的宰相数目增多不代表科举制完善并成熟,排

除 B项;题干只提及明经、进士出身者的数量增加,并未提及其主要

负责的内容,排除 C项。

视角4

【针对训练】

1.A 解析 乾隆帝强调中国“疆界严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掺

杂”“尺土俱归版籍”“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反映出

清朝统治者认为领土疆界不容侵犯,故选 A 项;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掺杂”等不符,排除 B项;乾隆帝敕谕英

国国王不能说明清朝统治者主张中英两国平等交往,排除 C项;材

料中没有体现清朝统治者仍然坚持朝贡贸易,排除 D项。

2.C 解析 据材料“1773年,乾隆帝向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询问了许

多有关欧洲国家的问题”可知,乾隆皇帝向法国传教士询问欧洲国

家的政治制度,说明乾隆帝对西方有所关注,这是西方崛起对中国

影响的表现,故选 C项;乾隆帝询问欧洲国家相关问题,不能说明他

的思想愚昧保守,排除 A 项;清朝闭关锁国,排除 B项;清朝实行闭

关锁国,中西交流并不紧密,排除 D项。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和

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1.(2)城市 小国寡民 公民政治

2.(1)贵族制 陶片放逐法 (2)人民主权 权力机关 公民大会

司法 (3)法治 男性公民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环柱式建筑或半圆形建筑,建在高地上(或环形座位地势较

高),具有开放性、视野广的特点,适应了当时雅典民主政治召开公

民大会或观看戏剧的需要。

2.提示 一方面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有震慑作用,是维护民主政治的

有力武器;但另一方面也易成为奴隶主贵族打击自己政敌的工具。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知识点二

1.(1)贵族共和制 执政官 平民保民官 (2)屋大维 君主专制

2.(1)习惯法 贵族 基本法 (3)查士丁尼法典 查士丁尼民法大

全 完备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历史概念·判一判】

成文法 万民法 自然法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成因、特点及评价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征:靠近海洋,山地众多,平原少。

影响: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易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2)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少数服从多数,任期制,直接民主,

权力制约。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雅典的民主政治重视全体公民的个体自由和社会责任

感,为希腊文化的辉煌创造了条件。

(2)作者认为汉森的说法“很难让人信服”。

理由:汉森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一样,都是建立

在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的。实际上,雅典的民主制并不具备现

代民主的民主、自由、平等。①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

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广大奴隶是没有民主权利的。②雅典民主

容易造成集体暴政。③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而现代民主主要

实行间接民主。

主题二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原则及影响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背景: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交融;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

认可。

(2)精神:自然、理性、自由、平等和正义。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妇女被剥夺政治权利,严格限制奴隶和隶农的人身自

由;维护罗马奴隶主特权;只是男性公民拥有政治权利。

(2)原则:公平正义的平等原则、物权法定的契约和债务原则、遗

嘱至上的继承原则等。

精神遗产: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一系列司法原则(如“不告不理”

的审判原则)等。

练经典·强化提升

1.C 解析 雅典陪审员经过别人的恳求就消了火气,然后进入法庭,

这样很难保证能够公正审判,说明在直接民主制下,雅典的司法结

果难以确保公平正义,故选 C项;雅典司法审判的过程是由抽签选

举出来的陪审 员 按 照 民 主 的 程 序 进 行 的,是 民 意 的 体 现,排 除 A

项;题干体现的是雅典司法审判的内容,而不是民主制度是否完善,

排除 B项;公民法是古代罗马的法律,而题干体现的是古代雅典的

司法问题,排除 D项。

2.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古代雅典由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全面负责

司法活动的做法可知,C 项正确。古代雅典由公民陪审团 审 理 案

件,非职业法官,故 A 项错误;古代雅典由公民陪审团解释法律,而

古罗马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解释法律,故 B项错误。古代雅典公民

陪审团维护 公 民 的 法 律 权 益,但 不 包 括 外 邦 人、奴 隶 等,故 D 项

错误。

3.D 解析 “一人一票大众民主”制度即雅典的直接民主方式,这一方

式虽然实现了人在政治上的平等,但难以保证投票人的素质,容易

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不利于科学民主决策,这是雅典民主政治

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故选 D项;材料论述的是直接民主的弊端,并

非人文主义,排除 A 项;材料所述与西方民主政治的空想性无关,

排除 B项;材料中提到的是“大众民主”,并非精英政治,排除 C项。

4.B 解析 据材料“雅典每个人都可以因为在某个领域表现突出而被

推荐来管理公共事务”可知,伯利克里认为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

等的政治权利,故选 B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A 项;根据

材料信息可知,伯利克里强调的是公民集体而不是个人,排除 C项;

据材料“就政治影响力而言”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政治参与的主体对

象,而不是目的,排除 D项。

5.B 解析 由材料“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都处于

公民大会和五百人议事会的督察和监视之下”可知,雅典的公职人

员进行集体决策并受到监督和约束,以防止专制独裁,故选 B项;陪

审法庭享有司法权,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大会,排除 A 项;形式上的

民主并不能保证决策的公正,直接民主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

用,排除 C项;直接的民主政治是由雅典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是小国

寡民的产物,公民大会本就是直接民主的体现,排除 D项。

6.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限制公职人员的权力和任期,这体现了权力

的制约和均衡,故选 A 项;材料反映的是为了维护民主制,限制公

职人员的权力和任期,并未表明民主制的虚伪性,排除 B项;材料反

映的是维护民主的措施,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 C项;材料反映的是

限制公职人员的权力和任期,并未反映公民的参政形式,排除 D项。

— 378 —

第5页

7.A 解析 古希腊城邦影响甚至决定着当地宗教活动的形式、日期、

参加者和资金等,其宗教活动提升了城邦的凝聚力,有利于强化公

民对城邦的认同,故选 A 项;材料并未涉及古希腊宗教活动的地域

特色,排除 B项;古代希腊诸城邦有着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语言文

字和精神信仰,排除 C项;宗教活动与调节人们的生活节奏无关,排

除 D项。

8.C 解析 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外几乎一切官职,各级官职向所有

公民开放,公民可以以抽签方式参加公民大会,参与城邦管理,体现

所有公民可以参政的民主特色,这样能够保障全体公民的政治权

利,故选 C项;材料的内容是全体公民都可以参与民主政治,可以缓

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排除 A 项;废除雅典的债务奴隶制是梭伦改

革的内容,排除 B项;雅典迅速衰落是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这一措施并不能导致雅典城邦迅速衰落,排除 D项。

第4讲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1.(1)大宪章 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

2.(1)统而不治 (2)首相

3.(1)责任内阁制 行政权 (2)工业资产阶级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历史概念·判一判】

光荣革命 君主立宪制 责任内阁制

知识点二

1.(1)中央政府 (3)立法权 任期制 (5)总统制

2.(3)奴隶制

3.(2)政治选举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历史概念·判一判】

邦联制 联邦制 两党制

知识点三

1.(1)人民主权 独立战争 (2)君主立宪 (3)间接 普选 内阁

2.(1)王朝战争 (2)君主立宪制 (3)帝国国会 (4)半专制 军国

主义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可解散众议院,体现了共和

派对君主派的妥协。总统由参众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对议

会负责,总统命 令 须 经 各 部 部 长 副 署,体 现 了 君 主 派 对 共 和 派 的

妥协。

2.提示 推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普鲁士具有特殊地位;帝国宰相由

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德意志帝国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议

会具有名义上的立法权等。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时间长,渐进式变革;王权渐弱、议会权力扩大。

影响:政治上,确 立 起 君 主 立 宪 政 体;经 济 上,促 进 了 资 本 主 义

发展。

(2)国 王 地 位:英 国 国 王 是 国 家 元 首,但 平 常 仅 扮 演 仪 式 性 的

角色。

议会地位:议会至上,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特点:立法机构健全,国会拥有征税权,权力加强;成为

单一主权国家;实行总统制。

意义: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联

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2)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没有

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主题二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具有反复性、曲折性。

原因:封建势力强大,专制观念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

产阶级力量软弱。

(2)体制:法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权力中心在议会。

说明:法国共和制保留封建残余,是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产物。

角度二

参考答案 一方面,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君

主立宪制,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制,与专制体制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另一方面,帝国君主立宪是虚,专制是实,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具有

浓厚的封建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法国国民议会否定了家长对孩子的监禁专

制授权令,要求正确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父母和子女

的关系,21岁的家庭成员不再受父权的管辖控制,体现了个人与国

家之间的契约关系,故选 B项;个人意志不意味着就是个人权利,排

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男女的

政治地位平等,也没有体现家族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排 除 C、D

两项。

2.C 解析 题干材料“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外,其余的权

力由各州自行保留”体现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分权制衡的原

则,故 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除了明确授予中央政府的权力以

外”可知,麦迪逊并不是主张单纯赋予各州主权,而是强调联邦政府

与州政府实行分权,故 A 项错误;麦迪逊主张在坚持联邦制度的前

提下,赋予各州一定的自主权,并不是主张恢复邦联制度,故 B项错

误;麦迪逊主张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制衡,没有主张扩大联邦政

府权力,故 D项错误。

3.B 解析 据材料“提出政府应该统管经济、限定物价、打击富人的要

求”可知,法国大革命期间下层民众表达了自己追求平等的诉求,故

选 B项;法国大革命在本质上还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放弃资

本主义原则,排除 A 项;法国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是革命主力,排

除 C项;富人不可能希望消除贫富差距,所以不可能成为共识,排除

D项。

4.C 解析 据材料“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使联邦法院

获得司法审察和宪法解释权”可知,相比美国建国初期,联邦法院的

职权进一步完善,故选 C项;材料主要在强调联邦法院职权的完善,

与政治地位无关,排除 A 项;最 高 法 院 获 得 立 法 权 说 法 与 史 实 不

符,排除 B项;材料只说明联邦法院具有司法审察和宪法解释权,但

并未提供具体执行情况,排除 D项。

5.B 解析 联系材料中时间地点可知,讽刺了1871年德国代议制实

际上是专制,故选 B项;漫画明显带有讽刺专制君臣贪婪的嘴脸,排

除 A 项;材料中“人民被拦在远处”,说明权力仅仅掌握在极少数当

权者手中,故没有体现抨击分权,排除 C 项;材料中的肥猪带有王

冠,同时结合德国当时的情况并不是共和政体,排除 D项。

6.D 解析 杰斐逊总统操纵众议院想要弹劾最高法院法官,体现了杰

斐逊政府以弹劾干预司法,说明当时美国司法权没有真正获得独

立,故选 D项;材料反映的是总统以弹劾干预司法的过程,是行政与

司法之间的问题,不能说明参众两院斗争不断,也无法说明最高法

院与国会有矛盾,排除 A、B两项;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

国总统是权力中心,排除 C项。

7.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众议院的地位上升,参议院的权力削弱,民

主的势力增强,这些宪法修改规定可以防止独裁的出现,故选 D项;

材料内容与废除君主制度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涉及参众两院的地

位和权力的变化,与监督政府无关,排除 B项;据材料“如众议院被

解散,新的众议院必须在两个月内选出,之后10日内开会”可知众

议院的地位上升,排除 C项。

8.C 解析 据材料“沃波尔创建了辉格党政府”并结合所学英国君主

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可知,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责任制内

阁显现雏形,故选 C项;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并未废除君主制,排

除 A 项;《权利法案》颁布后就确立了议会为英国权力的中心,一直

延续至今,排除 B项;材料所述与三权分立体制无关,排除 D项。

— 379 —

第6页

单元提升

视角1

【针对训练】

1.D 解析 据材料“罗马人……在开挖沟渠、建造桥梁等工程方面是

很出色的;罗马的建筑物……主要是世俗建筑物”可知罗马重视建

筑物的实用性,反映出罗马文化重视对实践活动的研究,故选 D项;

希腊人更强调城邦的集体利益,排除 A 项;材料“虽在理论科学上

没什么建树”不能说明罗马人缺乏对科学理论的探讨,排除 B项;开

挖沟渠、建造桥梁、世俗建筑物等并不是罗马的独创,排除 C项。

2.B 解析 据材料“以法庭审判和法学家解释为基础”可知,罗马法之

所以给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的研究,形

成了完备的司法体系,故选 B项;罗马并没有发达的民主政治体制,

排除 A项;公民能直接行使审判权的是古希腊,排除 C项;虽然罗马

的职业法官拥有司法权,但司法独立是近代社会出现的,排除 D项。

视角2

【针对训练】

1.B 解析 据材料“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法国……‘两院制加总

统制’……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政体”可知英国、法国和美国

建立民主的方式不同,说明民主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故选 B项;

民主实现的基本形式,包含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两种

形式,排除 A 项;材料并未说明美国的民主形式更优,排除 C项;总

统制共和制只是民主制度的类型之一,不能说明是主流,排除 D项。

2.C 解析 据材料“很难把它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开,就像很难把

单独的个人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开一样”可知,代议制是资产阶

级的产物,西方代议制的弊端首先在于其阶级局限性,其推崇的选

举与议会在代表人民利益方面是空谈,故选 C项;材料论述的是代

议制的阶级属性,而非强调资本主义民主的不充分和不彻底性,排

除 A 项;材料谈的是英法等国的代议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

不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现代性,排除 B项;马克思说的是资产阶级

的弊端,看不出勃勃生机,排除 D项。

视角3

【针对训练】

1.A 解析 据“讽刺版画”“大宪章”“1793”等文字以及漫画中法国人

武器上的人头造型可知,漫画呈现的是画家对法国大革命的讽刺,

说明其不认可法国的共和道路,而坚守英国式的君主立宪道路,具

有保守立场,故选 A 项;版画内容和英国与法国的海上争霸无关,

排除 B项;浪漫主义产生于19世纪前半期,现实主义产生于19世

纪中后期,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自由与法治是相辅相成

的,并不存在对立关系,D项表述错误,排除。

2.D 解析 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在法国大革

命期间,法国社会动荡,人们渴望摆脱困境,但又无能为力,这种时刻就需

要一个强有力的领袖来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拿破仑就是法国大革命时

期强人政治的体现,这样的历史传统使法国人养成了依赖政治强人的政

治心态,而英国具有中世纪以来的议会传统,美国则继承了英国的政治传

统,因此英美两国表现出与法国较大的政治心态差异,故选D项。

视角4

【针对训练】

1.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

己是自由的”指的是君主专制,“古希腊人却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

自由的”指的是公民民主制,故选 D项。

2.C 解析 贵霜帝国的货币上既有古希腊字母,也有古代印度文化的

神话人物湿婆,说明贵霜帝国深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故选 C项;和

田、楼兰地区是古代中国的疆域组成部分,排除 A 项;通过少量货

币无法得出当时新疆地区商品贸易交流频繁,排除 B项;题干没有

铸币技术的比较,无法得出比较的结论,排除 D项。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1.(1)闭关自守 虎门 (3)南京条约 (4)世界市场

2.(2)圆明园 (3)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4)洋务运动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历史概念·判一判】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二

1.(1)明治维新 东学党 (2)黄海 (3)马关条约 重庆

2.(1)扶清灭洋 (2)辛丑条约 关税 使馆区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反对殖民统治、维护祖国统一,立志救亡图存。

2.提示 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

中国的迷梦。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两次鸦片战争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说明:鸦片战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赞同。

理由: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

主义强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

地;中国正值君主专制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主导,国力衰弱,内部危

机严重,处在发生巨变的前夕;面积大、人口多的中国必然成为英国侵

略的理想目标。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中国近代化的开

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主题二 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变化:列强侵华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对近代中国: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

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

对东亚政治格局:日本成为亚洲军事强国,跻身帝国主义行列;朝

鲜和中国的安全受到威胁;中国国力被大大削弱,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列强主要侵华方式由武装侵略变为以华治华;清政府更

加媚外腐朽,沦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

觉醒。

练经典·强化提升

1.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进贡,并没有反映日本借

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 A 项错误;从题干来看,琉球等地依

然向中国进贡,这表明传统的朝贡体系并没有解体,故 B项错误;材

料反映的是清朝地方督抚维护琉球向中国进贡的传统朝贡体系,并

没有干预朝廷的外交事务,故 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地方督抚提出

要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评说日本行为的曲直,这表明当时的中

国外交受到了西方近代外交观念的影响,故 D项正确。

2.C 解析 材料对比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和日本的舆论宣传,在日本

刻意“包装”,误导欧美舆论的情况下,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说明清

朝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外交的功能,故 C项正确;甲午战争的进程取

决于战争双方,欧美舆论无法左右,故 A 项错误;甲午战争中日本

利用舆论进行“包装”是为了掩盖其侵华罪行,不是为了变更中国的

君主政体,故 B项错误;材料主旨之一是强调西方媒体认可日本的

宣传,支持日本侵华,并非鼓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故 D项错误。

3.B 解析 根据 材 料 “掌 控 了 这 些 商 埠 的 ‘行 政、司 法 和 关 税’的 主

权”,可知清政府利用规则范围内的近代化外交手段,使得自开商埠

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故选 B项;近代清政府丧失了部分国家

— 380 —

第7页

主权,排除 A 项;近代清政府并未主导国家对外开放进程,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利用规则维护主权,而非维护朝贡外交体

系,排除 D项。

4.C 解析 根据材料“对清政府而言,签署的条约是为了怀柔‘夷狄’,

是对朝贡体制的修正”,可知清政府仍然固守“天朝上国”的理念,盲

目自大,故选 C项;《南京条约》签订后,对清政府而言是对朝贡体制

的修正,说明外交并未转型,排除 A 项;朝贡体制说明思想保守,并

未促进新思潮的萌发,排除 B项;修正朝贡体制还属于旧的理念,并

未冲击传统理念,排除 D项。

5.A 解析 “平远号”铁甲舰由福州船政局独立制造,“其性能不亚于

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战舰”,这说明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促

进了中国军事技术的进步,故选 A 项;材料内容并未说明洋务运动

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海军强国,排除 B项;材料并未说明洋务运动

对清朝封建统治的作用,排除 C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最终战败,排

除 D项。

6.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日本以为西方军队是文明

之师,要求本国军队严守军规,结果却目睹了西方侵略者的暴行,这

充分说明了西方文明的虚伪,故选 B项。

7.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民众为英军提

供便利,充分说明当时国人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较为缺失,故选

A 项;材料只提及当时一些民众充当苦力或出售商品,不能代表中

国民众生活艰难困苦,排除 B项;《南京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开放通

商口岸,标志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松动,排除 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解体的体现是耕织分离、纺织分离,与材料现象

不符,排除 D项。

8.A 解析 依据材料“北吞大漠”“南亘黄河”“西岳东瀛”并结合地理

知识可知,此地为现在的河北,即清直隶,又结合“曾(曾国藩)前李

(李鸿章)后”可判断此处为直隶总督署,结合对联可知直隶地区军

事地位重要,故选 A 项;依据材料判断出是直隶地区,并且材料主

要提及军事方面,排除 B、C、D三项。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1.(3)拜上帝会

2.(1)天京 (4)洪仁玕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分裂及石达开西征

的最终失败。

2.提示 体现了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天国的理想。这一理想的结

局是最终失败。其原因为《天朝田亩制度》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具

有明显的空想性,难以实现。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知识点二

1.(2)新政

2.(1)中国同盟会

3.(1)1911 中华民国

4.(2)国民全体 内阁制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5.(1)民族民主革命 (2)君主专制 (3)民主共和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历史概念·判一判】

辛亥革命 北洋军阀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太平天国运动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主张:《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一切社会财富,建立人

人平等的理想天国。《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近代交通运输、金融、技术、

公司等。

(2)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平均的思想带有明显的空想性。

《资政新篇》缺乏阶级基础;当时频繁的战争使之缺乏实施环境。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特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宗教迷信等小生产者的意识

形态占据了重要地位,缺乏民主。原因:阶级矛盾激化是根本原因,也

受到西方基督教的影响。

(2)影响: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动摇了其反动

统治,使得传统 的 政 治 和 权 力 结 构 发 生 变 化;提 出 在 中 国 发 展 资 本

主义。

主题二 辛亥革命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以国会为中心;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相结合;通

过和平方式结束君主专制制度而代之以民主共和制度。

价值: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2)理由:思想上,运用了西方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的思

想;政治上,仿效了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和法国的责任内阁制。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政体;经

济上,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得以迅速传播。

(2)理解: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

政体的失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

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或资产阶级不能领

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练经典·强化提升

1.A 解析 慈禧太后在1861年以“不能尽心和议”作为处置政敌的理

由,说明慈禧太后主张与西方列强“合作”,而英国报刊的态度表明

会支持清朝政府,这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将会使得太平天国

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故选 A 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是以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为标志,与题干 时 间 不 符,排 除 B

项;题干涉及慈禧太后和英国报刊两个角度的信息,清廷顽固派势

力地位得到加强只能与慈禧太后的措施相关,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

容,排除 C项;由题干信息可知,中外反动势力将会联合绞杀太平天

国运动,并不能表明中国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排除 D项。

2.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孙中

山认为共和政府应由民众选举产生,因此其与袁世凯分歧的本质在

于共和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是在清帝手中还是在民众手中,故 B项正

确;根据题干材料“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共和政府

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袁世凯和孙中山均主张实行共和体制,

故 A 项错误;社会革命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题干材料没有体

现这一内容,故 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临时大总统的人选问

题,故 D项错误。

3.B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和外国反动势力有勾结的表现,

太平天国运动面临着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局势非常严峻,故

选 B项;材料信息强调清朝军队和外国军队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

国运动,并不是强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排除 A 项;C项表

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还未陷入绝境,排除 D项。

4.A 解析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颁布

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方

向发展,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故选 A 项;辛亥革命对

社会转型有促进作用,但没有实现社会转型的目标,排除 B项;辛亥

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排除 C项;辛亥革

命没有完成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革命的任务,排除 D项。

5.C 解析 由材料可知,资政院的章程表面上突出议员的权利平等,

但实际上在议员座位方面仍突出等级性,由此可见带有保守思想印

迹,故选 C项;座位的等级性与民主精神相违背,排除 A 项;“中体

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主要指导思想,时间不符,排除 B项;预备

立宪没有将广大人民群众纳入议员选举范畴,仍在官僚、贵族阶级

中,排除 D项。

6.C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

出现并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之一,而“五口通商”进一步加剧阶级矛盾,

使得大批农民失去收入来源,这些失业农民成为农民起义的主要力

量,因此太平天国运动是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的产物,故选 C项。

7.B 解析 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

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还无法召开

— 381 —

第8页

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

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

和精神,故选 B项。

8.D 解析 孙中山作为临时大总统签署命令发起和参与纪念革命烈

士、奖赏普通革命者的活动,其影响力是相当大的,这扩大了辛亥革

命的影响,故选 D项;鸦片战争开启了近代社会的转型,而不是民国

成立后的这些活动,排除 A 项;民国政府成立后,晚清政府灭亡已

成定局,而这些活动并不是加速晚清的覆灭,而是彰显对革命者的

褒奖和革命事业的弘扬,排除 B项;题干中的活动是对革命者的肯

定,是由临时大总统发起和参与的,没有体现主权在民,排除 C项。

第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上)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1.(1)二十一条

2.(2)工人阶级 三罢

3.(2)凡尔赛和约

4.(2)新文化 (3)追求真理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从该宣传画中可以看出代表日本的蝎子右足割据朝鲜,势力

蔓延中国东北;左足侵略中国山东;蝎头觊觎中国北京;蝎尾以中国

的台湾、福建为其势力范围,形成对中国沿海的包围,最终意图将中

国变成其殖民地等。

2.提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争霸世界的帝国主义战

争。在协约国承诺战后取消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等条件下,中国以派

遣华工的方式参战,并成为战胜国。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知识点二

1.(1)早期组织 (2)南湖

2.(1)中共三大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2)张作霖 (3)四一二

3.(1)1927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农村包围城市 (2)攘外必先

安内 毛泽东 会宁 陕甘宁 (3)张学良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4.√

【历史概念·判一判】

党内合作 工农武装割据 “左”倾思想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特点:主动性,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广泛性,国人广泛参

与爱国运动;结合性,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相结合。

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作用:国民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民

族危机日益严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反帝

爱国是五四运动的鲜明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

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表现:以无产阶级领导取代资产阶级领导,以社会主义

前途取代资本主义前途。

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积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

革命指明了方向;初步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阶段划分———民主革命和社

会主义革命。

不足:中心工作仍在城市,仍照搬苏俄道路;而且对无产阶级领导

权、武装斗争、农民土地问题还认识不清。

主题二 国民革命与国共十年对峙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

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2)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

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贡献: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各地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农

村落后,敌人力量薄弱;资本主义发展薄弱,工人阶级力量弱小。

(2)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中心内容:土地革命。

不足之处: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缩小

了民主革命的力量,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的内容,并联系时间

信息“1919年11月”,可知题干中的宣言内容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

后社会各界的斗争,认识到“合群自救”的重要性,这说明人民群众

的爱国觉悟得到提高,故 B项正确;五四运动后,社会上还存在“问

题与主义”之争,故 A 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肯定五四运动后的各界

爱国斗争,并未涉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或接受了马克思

主义,故 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27年在国民革命胜利发展之时,国

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由此,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发展自身武装力量的

重要性,主张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故 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阐明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在土

地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之一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而不是“左”倾错误,故 C项错

误;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 是 在 第 五 次 反“围 剿”失 利 后,故 D 项

错误。

3.C 解析 “上海商业区的商人和居民组建了多个街道联合会”“上海

马路商界联合会”,表明各阶层力量的联合,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团结

了各阶层的力量,故选 C项;“上海商业区的商人和居民组建了多个

街道联合会”,表明不是劳工组织,排除 A 项;“它领导了上海居民

要求民权的一些运动”,表明是为了争取民权,不是传播社会主义,

排除 B项;材料无法体现民权运动的扩大,排除 D项。

4.A 解析 “武装工人及暴动巷战等军事训练,即刻准备能响应乡村

农民的暴动,推翻反革命的政权”说明当时已经确认用武装斗争的

方法来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故选 A 项。

5.A 解析 这些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开始”和工人阶

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已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无

产阶级成立自己政党的条件已经成熟,故选 A 项;巴黎和会中国外

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排除 B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已经

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展斗争,排除 C项;从材料信

息不能看出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排除 D项。

6.C 解析 据材料“不知道中国客观的实际情形……是无用的”可知

共产党人主张革命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故选 C项;1927年确定

了新民主主义 革 命 道 路 是 农 村 包 围 城 市,武 装 夺 取 政 权,排 除 A

项;材料内容不足以说明当时共产党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排

除 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 D项。

7.D 解析 “坚忍卓绝之农民运动战斗员”说明农讲所的宗旨是培养

农民运动的领导人,“耕者有其田”的演讲能够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

性,而这恰恰符合国民革命的需要,故选 D项。

8.A 解析 1927年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统计了五届农民讲习所,

说明讲习所是在1927年之前举办的,所以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

举措,因而其举办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选 A 项;题干所

述事件是国民革命运动时期,而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是在国民革命

运动之后,排除 B项;土地革命高潮到来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

除 C项;抗日根据地建立于1937年及之后,与题干所述的国民革命

运动时期不符,排除 D项。

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下)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1.(1)卢沟桥事变 (2)以华制华

2.(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平型关 台儿庄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 382 —

第9页

【历史概念·判一判】

平型关大捷 《论持久战》 全面抗战路线

知识点二

1.(2)和平民主建国

2.(1)中原 (2)全面进攻 重点进攻 (4)平津 (5)渡江战役

3.(1)乡村 城市 (2)新民主主义革命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政策,将地主的土地分配

给农民,调动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积极性。

2.提示 中国历代兴亡周期率的规律之一是政治上几千年来推行专制

统治最终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导致的,因此毛泽东提出的民主新路,

让人民监督政府,就可避免人亡政息。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抗日战争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政治上,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抗战,两

个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敌。

(2)名称:百团大战。

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意义:有利于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有利于完整还原

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2)结论: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

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为争取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主题二 人民解放战争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主 旨:讽 刺 国 民 党 在 重 庆 谈 判 中“假 和 谈、真 内 战”的

面目。

(2)因素:抗战胜利后,国共合作失去联系纽带;蒋介石坚持专制、

独裁;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平、民主;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蒋介石

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材料一:国民党反动派的贪污、腐化、不得人心已经完全

暴露。

材料二: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参军,支援前线。

(2)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放战争的结局必然是国民党失败,共产党

胜利。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解放区土地改革后,农村立下新规矩,夫妻

双方对财产都有支配权,财产的使用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商议,这说

明当时解放区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妇女的地位有很大提

高,故选 B项;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消亡,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是

财产的使用问题,而非按劳分配,排除 C项;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

颠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

2.D 解析 根据图表数据,可知陕甘宁边区民主普选涉及的阶层广

泛,这有利于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 D 项

正确;新民主主义理论提出于1940年,故 A 项错误;抗日民主政权

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这一性质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

B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部分阶层,不能说是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

府,故 C项错误。

3.A 解析 1947年的版画作品《焚毁旧地契》和《发新土地证》,反映

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所有变为农

民土地所有,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故选 A 项;敌后抗日根据

地土地改革运动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

B项;土地革命时期是在1937年之前,1947年是解放战争时期,排

除 C项;1947年的版画作品《焚毁旧地契》和《发新土地证》,反映的

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农业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1953—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 D项。

4.C 解析 据材料“凡年满十八周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抗

日民主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可知,抗日民主政权的选举政

策和组织形式,是以抗日为前提,维护各个抗日阶层的利益,明显有

利于团结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力量,故选 C项。

5.A 解析 七届二中全会着重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

到城市的问题,故七届二中全会强调以城市和产业工人为党的主要

发展对象,适当控制农村党员的发展速度,故选 A 项;材料内容强调

的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民主革命无直接关系,排除 B项;毛泽

东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理论基

础,排除 C项;这一规定与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无关,排除 D项。

6.A 解析 1937年太原会战失败后,中日两军在山西的大规模会战

已结束,但1938年八路军建立了多个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采

取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打击日军,凸显了敌后战场的作用,故选

A 项。

7.B 解析 由材 料 可 知 解 放 战 争 时 期,国 统 区 出 现 物 价 上 涨 等 现

象,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 滥 发 纸 币,导 致 通 货 膨

胀,造成国民经济全面 崩 溃,故 选 B项;“物 价 猛 涨 惊 人,午 后 过

珠宝巷口,买金买银洋 者 甚 拥 挤”,强 调 国 统 区 出 现 物 价 上 涨 的

局面,而非强调社会秩序 异 常 混 乱,排 除 A 项;材 料 并 未 提 及 四

大家族的掠夺,排除 C项;由材料内容不足以 推 知 国 民 政 府 失 去

民心,排除 D项。

8.A 解析 “南京刚解放不久……对驻在南京的各国大使馆……不要

和他们发生任何正式的外交来往,只能把他们当做外国侨民接待”

表明中共中央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及外交关系,旨在

重新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故选 A 项。

单元提升

视角1

【针对训练】

1.B 解析 根据题干“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

疆,东窥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四夷交侵,各求所欲’”可知该条

款会刺激法国对广东、英国对云南、俄国对新疆和东三省的觊觎,从

而刺激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选 B项;题干中未涉及清政府的财政、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问题,排除 A、D两项;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的

标志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等长江各口岸的开放,与题意不符,

排除 C项。

2.A 解析 据表格可知,经过30年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终于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达成了民族独立的目标,故选 A 项;

近代中国政府并未丧失外交主权,排除 B项;中国废约取得巨大成

就的原因在于中国本身,帝国主义对华态度只是客观原因,排除 C

项;国民政府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无法表明国民政府在外交方

面软弱,排除 D项。

视角2

【针对训练】

1.A 解析 从表中可看出,张謇主张富国以御侮,以康有为为首的维

新派掀起了维新改良运动,义和团与清军联合抗击八国联军,由此

推知,当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明显觉醒,故选 A 项。

2.C 解析 据题图,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提高抗日军民文化水平,组

织代耕队帮助抗日军属春耕,其目的都是抗日,而木刻版画带有宣

传性,即宣传军民合作共同保家卫国,故选 C项。

视角3

【针对训练】

1.B 解析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人民”包括“资产阶级”,而敌人是“资

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

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映出

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故选 B项。

2.C 解析 材料的高频词中,既有武装斗争,又有经济建设,结合“工

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开展经济建设,

可知体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故选 C项。

— 383 —

第10页

第四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及

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9讲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1.(1)空想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 工人阶级 (3)工人运动

2.(1)普法战争 (3)公社委员会 世俗教育 (5)革命首创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

阶级专政;全世界无产者要进行联合斗争。

2.提示 推翻腐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平等的工人阶级的自治

政权。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知识点二

1.(2)沙皇专制制度 (3)第一次世界大战

2.(1)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社会主义革命

3.(1)人民委员会

4.(2)社会主义发展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历史概念·判一判】

《四月提纲》 《土地法令》 《和平法令》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目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组成部

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原因: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发展;无产阶级的

革命实践经验。

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性质:无产阶级建立的政权。

理由:从公社委员的组成看,大多数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

从措施看,政治方面,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的

国家机器;经济方面,触及了资产阶级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

性质。

(2)当时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

不成熟。

主题二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方式:和平夺权。

结果: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流血事件,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临

时政府手中,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2)事件: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含义: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新模式。

(2)影响: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的局面,人类历史进入了两

种制度并存竞争的时期;为俄国工业化强国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练经典·强化提升

1.C 解析 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普通人”说明巴黎公社是普

通的工人阶级建立的政权,故选 C项;题干强调的是巴黎公社政权

是普通人革命建立的政权,并没有体现工农联盟,而且巴黎公社并

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排除 A 项;巴黎公社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

府在巴 黎 的 统 治,排 除 B 项;俄 国 革 命 指 的 是 十 月 革 命,发 生 在

1917年,巴黎公社比俄国十月革命要早,所以不可能受到俄国革命

的影响,排除 D项。

2.A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相对于正义者同盟的变

化:突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和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建立,这正是

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 A 项正确;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

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 B项错误;工人运动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开始兴起的标志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与材料无关,故 C项错

误;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基本矛盾,即生

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故 D项错误。

3.A 解析 依据材料,巴黎公社下令禁止面包作坊做夜工,取消旧的

工作介绍所,封闭用高利贷剥削工人的借贷处,表现出了对劳动人

民权益的关注,故选 A 项;这些举措关注了劳动人民的权益,有利

于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但“保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项;这些

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的合法权利,但确保了工人合法

权利不受侵犯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C项;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指废除资产阶级权力机关,建立无产阶级的权力机关、军队、警察、

法庭等,而材料中的举措是为了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排除 D项。

4.D 解析 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对工人剥削、压迫的本质,即深刻揭

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故选 D 项;据“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

1831年的40万人左右上升到1833年的80万人左右”可知,19世

纪30年代,英国选民人数增长,材料并未强调英国妇女选举权的问

题,排除 A 项;根据材料“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

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可知,卢梭主张主权在民,而不是社会契约论,

排除 B项;根据材料“日本明治政府加强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推

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等政策”可知,日本推翻幕府统治之后,确立

君主立宪制度,排除 C项。

5.D 解析 据材料“实现下院的彻底改革,使下院能全面地忠实代表

联合王国的全体人员”“达到这一目的,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

段”可知,英国宪章运动是工人阶级为争取自己应有权利而掀起的

运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产生重要影响,故选 D项;这场运动没

有使英国公民获得普选权,排除 A 项;1721年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

形成,排除 B 项;1832 年 议 会 改 革 后 工 业 资 产 阶 级 掌 握 政 权,排

除 C项。

6.B 解析 据材料“摧毁了象征拿破仑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改名

为国际广场”可知巴黎公社成员的国际视野,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民

族主义,故选 B项;根据材料内容无法推知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彻

底,排除 A 项;巴黎公社没有发动广大农民,排除 C项;巴黎公社没

有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 D项。

7.D 解析 根据所学,十月革命后俄国苏维埃政权面对国内国际多重

势力的攻击,为巩固新生政权,加强国家对各方的统一管理,列宁

“放弃对民主原则的探索,转而强调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故选 D项;

临时政府在十月革命中被推翻,“列宁试图使民主成为苏维埃俄国

的根本原则”,这是列宁转变前的态度,A 项不是转变的背景,排除;

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于十月革命之前,排除 B项;新经济政策的实

施是为了经济的调整与发展,放宽了国家对于经济的计划管控,与

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无关,排除 C项。

8.C 解析 据材料“卢德分子认为,机器是工人阶级受痛苦的根源,于

是在工厂破坏机器”可知,卢德运动中的工人采取暴力的手段破坏

工厂与机器,没有认识到自己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这说明其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最终运动必然

失败,故选 C项。

第10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强基础·增分策略

知识点一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4)当家做主

2.社会主义 政 治 制 度 过 渡 时 期 总 路 线 社 会 主 义 人 民 民 主

专政

3.人民 专制独裁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自治权 内蒙古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历史概念·判一判】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 384 —

第11页

知识点二

2.(1)民主与法制 (2)基层民主 依法治国 转变政府职能 民主

选举

【旁栏边角·练一练】

1.提示 《行政诉讼法》等法律,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

了法律保证,体现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新时期我

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

2.提示 图片反映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这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的重大进展;社会主义的直接民主。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3.×

知识点三

1.(1)台湾 九条方针 邓小平 祖国统一大业 (2)社会主义 资

本主义

2.(1)一国两制

【结论要语·辨一辨】

1.√ 2.√

【历史概念·判一判】

“一国两制” 香港回归 “九二共识”

增素能·精准突破

主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体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1954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

行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

家基本政治制度。

(2)特点: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

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

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

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

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创新: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成就: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意义:使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主题二 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角度一

参考答案 (1)原则: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意义:使中国顺利地实现了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促进了

港澳地区的发展和繁荣;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一定借鉴,是实现

祖国完全统一的正确道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国际

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

(2)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

平统一,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

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角度二

参考答案 (1)中国:完成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要求;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国力增强);“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英国: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采用务实灵活的外交。

(2)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

反对“台独”。

由来: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问题,属于外交问题。台湾

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内政问题。

练经典·强化提升

1.B 解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1949年9月通过的,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故选 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

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 A 项;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199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C

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未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排除 D项。

2.B 解析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现在的国家真好”“解放

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体现出新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成就,

这说明新中国成立获得了民众的认可,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完

成于1956年,属于经济方面的成就,排除 A 项;材料中论述的是新

中国成立后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表现,而不是政治制度,排除 C项;D

项中“全面建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D项。

3.B 解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

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些均是中国共产

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民族理论的重大创新,故选 B项;1945

年国共两党达成“双十协定”,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

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并非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民族

理论的重大创新,且时间不符,排除 A 项;1956年《论十大关系》探

索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与材料主旨、时间不符,

排除 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1954年,与“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之际制订”的时间不符,排除 D项。

4.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人大代表高度赞扬《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刘立富代表以亲身经历表达了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自

豪感和爱国热情,可以用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民众政治认

同,故选 A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不

是制定宪法,排除 B项;材料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排

除 C项;材料并未提及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排除 D项。

5.B 解析 1981年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所

以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1998年、2002年我国的改革

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有了足够的经济条件以继续和加快民法典的

起草工作,所以最终于2020年通过,故选 B项;上述过程是关于立

法工作的,不能等同于国家治理体系,排除 A 项;依法治国理念体

现在守法和执法过程中,而题干体现的是立法过程,排除 C项;题干

信息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行使的,不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本身发展完善的相关内容,排除 D项。

6.C 解析 1954年宪法起草讨论过程中,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满足了

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 C项;人民政协

的职能有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

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正式建立,排除 B项;材料只反映了宪

法的起草和讨论情况,而不能体现依法治国,排除 D项。

7.A 解析 据材料“1977年,刚恢复法学教育时……开设法学专业的

高校已有700所左右”可知,从“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法学教育随

着中国法制化建设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结合法制建设与民主政治的

关系,本质上说 明 这 一 时 期 我 国 民 主 法 制 建 设 水 平 的 提 高,故 选

A 项。

8.C 解析 据材料“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专利法》《技术合同法》《促进

科技成果转化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可知这些法律都是关

于科学技术的,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法律保障,故选 C项;科

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法律

的出台能够起保障作用,但不可能直接改变科技落后的局面,排除

B项;改革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

符,排除 D项。

单元提升

视角1

【针对训练】

1.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马克思未将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列为他的

科学发现,这主要和当时社会主义尚未变为现实,缺乏实践有关,即

实行社会主义的时机尚未成熟,故选 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马克思

认为这一构想存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排除 A 项;材料中马克

思认为实行社会主义的时机尚未成熟,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认可度如

何,排除 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具体途径,排

除 D项。

2.B 解析 据材料“新政权在彻底铲除、肃清中古时期制度残余……

— 385 —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册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