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科学 浙教版
八年级下册
班级:
学号:
刷单元
第1章过关检测卷电与磁
1.D2.D3.C4.C5.A6.B7.C
8.C【解析】由图可知,甲、乙是相互排斥的,乙、丙也是相互排斥的。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甲、乙、丙三个物体都有磁性。
9.A10.D
11.电动机增大
12.(1)电磁感应 ( 2)b{\rightarrow}a
13.(1)无(2)有
14.(1)SN(2)负N【解析】(1)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A端为S极,又因为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可推理得知D端为N极。(2)图乙中,磁体周围的磁感线从N极出发回到S极,故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S极,右端为N极,由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得出小磁针的左端为N极,右端为S极,由右手螺旋定则得出电源右边的接线柱为电源的正极,电源左边则为负极。
15.(1)B(2)地理南极
16.(1)通电后,螺线管的每一匝线圈的N极朝着同一个方向,相邻的两侧为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线圈会向中间运动靠拢,长度变短(2)不变
17.(1)电磁感应(或磁生电)(2)AC
18.(1)220(2) ② (3)D
19.(1)排斥(2)B
20.(1)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2)B(3)有(4)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导体运动的快慢有关
21.(1)电流大小右(2)线圈匝数当电流大小不变时,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2.(1)增强
(2)解:由表中数据可知,为了使热水器能在 80~°C 时停止加热,即要求 R_{t} 的电阻值变为 50\ \Omega ,通过继电器的电流达到 15\;mA 时,衔铁被吸合。
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总电阻R&== R_{{g}}=(U)/(I)=(3 V)/(0.015 A)= 200 \Omega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阻特点知,阻值 R^{\prime}{=} R_{\sun}-R_{t}- R_{\scriptscriptstyle0}=200 \Omega-50 \Omega-20 \Omega=130 \Omega_{\scriptscriptstyle0}
答:滑动变阻器连人电路的阻值为 130 \Omega
3)④②①③ (4)把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减小
第2章过关检测卷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1.A2.D3.C4.D5.B
6.D【解析】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08,单位应为“1”,不是“g”。
7.C
8.C【解析】2C表示2个碳原子; Fe^{2+} 中的数字“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 {CO_{2}} 中的数字“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9.D10.C 11.A
个电子形成了 {Cu^{2+}} ,三种粒子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所带电荷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决定了化学性质不同,物理性质也不同。
13.C 14.A
15.D【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除分子外,还有原子、离子;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氯原子质子数都是10,不属于同种元素;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16.1314
18.(1)39(2)Cu(3)①1:2 ② 4
19.(1)3(2)甲、丁 ( 3)Na^{+} (4)CO(或 {CO_{2}}
20.(1)B(2) ⊚ (3)NO
21.(1)原子核(2)D(3)原子中电子所带负电荷数与 质子所带正电荷数相等
22.(1)同位素(2)2(3)22 (4)^{3H e}
23.(1)AB(2)91 ( 3)Sm_{2}O_{3}
24.(1)1:5:1:3(2)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14+1x5+12+16x3)x100%\approx17.7%{<}20% 故该广告是虚假广告。 (3) CO (NH_{2)_{2}} 的质量为{\begin{array}{r}{{50}kgx{(14)/(14+1x5+12+16x3)}x100%/}\\ {\left[{(14x2)/(12+16+(14+1x2)x2)}\right]x100%\approx19kg .}\end{array}}
25.(1)四(2)9:32(3)对乙酰氨基酚中碳元素的质 量分数为 {(12x8)/(12x8+1x9+14+16x2)}x100%\approx 63.6% 【解析】(1)对乙酰氨基酚由C、H、N、O四种元素组 成。(2)对乙酰氨基酚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 为 (9x1):( 2x16 )=9:32.
第3章过关检测卷空气与生命
1.A2.A3.B
4.C【解析】 ① 暗处理是为了将植物原有的有机物消耗殆尽; \circledast 中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检验有无淀粉生成;\circled{5} 中未遮光部分变蓝,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光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不能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5.C【解析】实验时用手握紧试管会使试管内的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影响红色水滴的移动;两试管内的碱石灰等量,实验中此混合物主要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6.C【解析】图甲中表示人体肺的大致位置的序号是2;图乙中表示人体呼气过程的是b;图丙中的 C D 段表示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即吸气过程;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 ① 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 ⊚ 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
12.A【解析】铜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了 Cu^{+} ,失去两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