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
2/ 20目录城市舒适性理论视阈下流动人口定居决策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多层logit模型的实证检验......................................................................................................................................................3王宇渠,蒋沁怡,周春山...............................................................................................................3中国老年人口\"养老-抚幼\"迁移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4李宇..................................................................................................................................................4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高校毕业生大数据的分析...................5刘涛,王怡然...................................................................................................................................5中国县级人口流出的圈层与等级效应——基于百度慧眼大数据的探索...................................6刘涛,王宁诚,王义方...................................................................................................................6省会城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选择及影响因素基于百度大数据的分析.......................7邱婴芝,曹广忠,吴蓝蓝...............................................................................................................7我国县城人口吸引力及迁移来源结构分化...................................................................................8曹志强,刘涛,曹广忠...................................................................................................................8多维距离对人口城际移动网络结构演化影响研究.......................................................................9赵梓渝,王士君...............................................................................................................................9中国朝鲜族人口跨境流动的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10李卓伟,王士君.............................................................................................................................10就业-居住联动下的流动人口迁居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1张玉丽,林李月.............................................................................................................................11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多阶段流动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履历大数据的研究.....12王强,崔璨.....................................................................................................................................12人口转移城镇化及其大数据分析方法——以中部城市武汉为例.............................................13牛强,李康怡,张浩,肖雯.........................................................................................................13“流空间”视角下长三角县域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研究.....................................................14王俊辰,王垚.................................................................................................................................14The Temptation of Returning Home: Rural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Rural Migrants’Return Intention.............................................................................................................................15邓晓军,池诗瑶,姚黎明,邹静.................................................................................................15城—城迁移视角下的女性家政从业者跨省劳务输出机制研究.................................................16朱晔,刘冉*...................................................................................................................................16城乡四类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17朱虎啸,汤爽爽,许琪琪.............................................................................................................17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研究:普查数据与大数据的挑战与机遇.....................................................18朱文浩,戚伟.................................................................................................................................18民营经济强镇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以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为例.......................................19盛明洁,苏琪,唐大勇,黄晶涛.................................................................................................19
3/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城市舒适性理论视阈下流动人口定居决策的驱动机制研究——基于多层logit模型的实证检验王宇渠,蒋沁怡,周春山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化,流动人口的定居决策机制成为城市发展与人口政策制定的核心议题。本研究采用1538份来自广州市流动人口的问卷数据,基于城市舒适性理论,从空间区位、经济承载、公共服务、社会网络与生活环境五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采用多层Logit模型,系统探讨微观个体特征与宏观城市属性对定居决策的跨层级驱动效应。研究发现,空间区位舒适度通过缩短职住距离与提升设施可达性显著增强定居意愿,但其边际效应随城市规模扩大呈递减趋势;经济承载舒适度在个体住房支付能力与城市生活成本之间形成动态平衡,户籍制度松绑政策可部分缓解高房价的抑制作用;公共服务舒适度的资源供给效率与公平性对家庭迁移群体影响尤为突出,尤其是基础教育与医疗资源的空间匹配度;社会网络舒适度通过亲属关系重构与社区融入加速流动人口的社会资本积累,而生活环境舒适度则在空气质量、绿化覆盖率等指标上表现出显著代际差异。研究表明,城市舒适性对定居决策的影响存在多层次交互作用:个体层面的经济理性选择、社区层面的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层面的制度环境共同构成嵌套式驱动体系。研究结果为差异化制定人口市民化政策、优化城市舒适性要素的空间配置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关键词:城市舒适性理论;流动人口;定居决策;驱动机制;logit模型
4/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中国老年人口\"养老-抚幼\"迁移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李宇中科院地理所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进入新常态以及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流迁越来越成为中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现象,关注不同原因老年流动群体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将有助于深化老年人口流动的特征、优化养老产业分布以及增进弱势群体福祉。然而,虽然对老年迁移的关注明显增加,但对于不同目的老龄迁移群体的关注集中在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居留意愿,对空间分布的关注较少,对老人迁移的空间分析则更加紧缺,有限的研究多集中于个别城市或调研案例地;对不同目的迁移的主控因素的关注也相对较少。基于“七普”数据,本研究以“养老”和“抚幼”为原因的老年流动群体为对象,分析省内和省外空间分布的差异,并通过以“养老/康养”和“照料孙子女”为原因迁移类型的对比识别区域老年迁移的主导类别;并分析了两种类型的影响因素和主控因素。研究发现:从60岁人户分离的角度来看,照料孙子女和养老/康养的人数分别高达642万和606万;照料孙子女的人数略高,也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注重代际责任的老年流动人口是主要形式。从空间分布看,基本呈现省内以“养老”迁移为主、省外以“抚幼”为主的特征,省会城市均是不同群体的主要聚集区,但省内外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从照料孙辈的老人流迁来看,成都、重庆、郑州、武汉和合肥是省内“抚幼”的核心区,而北京、上海、深圳、广东为省外流入群体的高值区。从养老/康养的老人流迁来看,重庆、成都、上海、北京和武汉是省内养老的聚集地,而哈尔滨、长春等东北城市也比较突出;与之相比,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为省外流入群体的高值区,但海南三亚和直辖县级单元、威海、大连等也吸引着大量养老群体。从类型对比来看,省内“抚幼”主导区域主要位于东南部沿海(如山东、江苏、福建、广西等),“养老”主导区集中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外“抚幼”主导型范围更大,区域差异更大,集中于省会和东南部沿海,除省会和少数区域外,北部地区以“养老”主导,而三亚、拉萨及黑龙江北部区域均以“养老”主导。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原因的老人迁移均受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基础设施和环境舒适性在模型解释中更具重要性。关键词:老年人口;人口迁移;空间分异;不同迁移原因;人户分离
5/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高校毕业生大数据的分析刘涛,王怡然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摘要: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人才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各地区竞相加入人才争夺的行列,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也成为地理学、人口学等学科关注的热点。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的重要构成,其就业地的选择反映出知识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尽管已有研究开始关注各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但受限于传统问卷调查的样本偏差与有限高校就业数据的代表性,学界对中国城市高校毕业生吸引力的宏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仍缺乏较为全面的认知。同时,多数人才流动的有关研究未能将高校应届毕业生这一核心的人才群体区分出来,因此也未能有效区分人才的存量和增量变化。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开发应用为研究中国高校毕业生的迁移流动格局提供了可能。本文基于百度地图慧眼时空大数据,刻画了2023年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的空间流动特征,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城市视角识别城市人才吸引力的结构特征,并探究城市吸引四种不同类型高校毕业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存在显著的结构差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在吸引、培养并留住高校毕业生上表现出色,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北地区则吸引了大量外地毕业生,发展较差的省域边界城市主要依靠高校毕业生的回流;城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受到经济理性、舒适偏好和地方依恋的多维因素影响,同时在留存、吸引外来、吸引回流和留住本地高校毕业生方面的关键因素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地方有效留住和吸引人力资本要素、推动区域人才合理流动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关键词:人才吸引;高校毕业生;大数据;人才结构
6/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中国县级人口流出的圈层与等级效应——基于百度慧眼大数据的探索刘涛,王宁诚,王义方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摘要:人口迁移流动对我国区域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但长期以来,人口普查等调查均在流入地开展,所得数据难以支持对我国人口流出状况进行详细全面的考察,少数研究的估算与分析尺度也未能突破地级单元;另一方面,相关研究基于人口迁移的经典理论,已探索并验证了迁移距离和迁入地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但尚未厘清两种作用机制的交互效应在人口流出过程中的体现。本研究基于百度慧眼平台所提供的人口迁移大数据,在刻画全国县级人口流出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构建“流入地等级-流出圈层”的双维分析框架,深入解析我国人口外流的目的地选择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县级人口外流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格局,符合空间邻近的传播过程;流入地的行政等级能够充分解释人口迁移的梯度跃迁过程,而人口流出圈层的规律受到迁移距离和行政边界的共同作用;两类效应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化的交互作用模式,各自主导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不仅为理解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空间规律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对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关键词:迁移流动;人口流出;流出圈层;流入地等级;迁移大数据
7/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省会城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选择及影响因素——基于百度大数据的分析邱婴芝,曹广忠,吴蓝蓝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摘要:随着劳动力数量红利的逐渐消失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劳动力质量红利越来越成为驱动国家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吸引年轻的高学历人才成为各城市重要的发展策略,其中,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的后备军,已然成为城市“抢人大战”的主要争夺目标。近年来,在“强省会”战略的实施下,省会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被视为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重要动力。省会城市高的行政资源配置能力使其能够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与此同时,省会城市是高校的集聚地,在培养人才上具有突出作用,这也使得其在吸引高校毕业生上具有天然的优势。然而,已有研究多关注人才的分布和省际迁移,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选择探究仍在初步阶段,相关研究在精细尺度空间特征、群体异质性分析上相对不足,对于省会城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选择、群体分异及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认知。本研究基于2023年百度高校毕业生迁移数据,从省级、城市群、地级多尺度探究不同省会城市毕业生就业空间选择特征,分析不同高校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选择异质性,解析就业地的经济社会特征、毕业生的来源地区位和发展水平对其就业地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为优化区域人才政策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关键词:省会城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选择;影响因素;大数据
8/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我国县城人口吸引力及迁移来源结构分化曹志强,刘涛,曹广忠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摘要:当前我国人口迁移流动进程正发生着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转变,一方面,在人口远距离迁移到大城市集聚的同时,越来越多乡镇人口因就业、子女上学等多元动机就近迁移到县城居留;另一方面,随着县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县城逐渐成为各类回流人口创业就业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人口迁移转变,县城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然而,受限于全国性小尺度人口迁移数据的缺乏,当前关于人口迁移的相关研究多落脚到城市或省级尺度,较为缺乏对县城人口迁入迁出的关注;关于城镇化的相关研究虽逐渐关注到县域城镇化现象,但对人口迁移与县域城镇化关联的研究相对不足,更鲜有探讨不同层级迁移流对县域城镇化空间效应的差异化影响。基于此,本文基于2024年百度慧眼大数据村级单元尺度的人口迁移流,以常住地为该县城而老家不在该县城的人口规模与老家为该县城而常住地不在该县城的人口规模的差值来刻画县城人口吸引力,并进一步区分县城人口迁移来源结构(县域内乡村、县域内镇及县域外),量化县城对县域内乡村、镇区及县域外人口的差异化吸引能力,以深入探讨全国县城人口吸引力及迁移来源结构分化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为优化县域人口空间配置、制定差异化城镇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对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县城;人口迁移;结构分化
9/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多维距离对人口城际移动网络结构演化影响研究赵梓渝,王士君青岛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摘要:现有中国人口城际移动问题,主要关注流动人口迁移与流动,对于日常时段下的人类城际移动普遍规律及其空间组织模式的认识相对较少。距离如何影响人类移动空间组织模式的结构演化?网络研究由于揭示出地理流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复杂特性,日益受到相关研究关注。通过静态网络的关系强度、动态网络的关系形成、维持和强化,揭示多维距离对于以日常人口城际流动为代表的人类移动网络结构演化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文化、制度、地理距离降低了关系的强度、形成、维持与强化;第二,经济距离增加了关系的强度、形成,但对于维持和强化的影响并不一致,体现出人类城际移动空间组织模式影响机制的复杂性;第三,在不同地理区划内部,文化距离和经济距离对于关系强度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问题。本文为以人类移动为代表的人口日常流动空间组织模式的演化机制研究提供技术框思路,对于科学认识中国人口流动地理过程与格局演化机制、区域人口流动的空间组织优化具有明确意义。关键词:多维距离;人口移动网络;网络结构演化;指数随机图模型
10/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中国朝鲜族人口跨境流动的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李卓伟,王士君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在跨境流动中,国家间的文化传统、语言差异会成为人口迁移流动的障碍因素,但跨境民族凭借族缘相近、语言相通将“障碍”转为“优势”,形成了中国朝鲜族规模性的赴韩跨国流动现象。论文基于2005—2023年中国和韩国两国发布的出入境统计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回归等方法,探究中国朝鲜族人口跨境流动的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中国朝鲜族跨境流动在时间演变上可分为3个阶段:稳定上升期(2005—2015年)、急速上升期(2016—2018年)和波动下降期(20192023年),空间上集聚分布在京畿道、首尔特别市和仁川广域市。②近年来,朝鲜族赴韩流动的人口结构愈发男性化、老龄化。③作为对比,非朝鲜族赴韩跨境流动的时空格局差异显著,在空间尺度上的离散程度更高,在时间尺度上更易受国际局势、政治冲突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其中,“萨德事件”严重影响了中国赴韩的跨境人口流动结构。④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差异是非朝鲜族赴韩流动的重要推动力,但朝鲜族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够显著,其跨境流动更表现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交互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论文为理解跨境流动群体的少数民族现象提供了案例参考,拓宽了人口跨境流动的研究视野和方向,对实现民族间共同繁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人口跨境流动;跨境民族;朝鲜族;空间格局;驱动因素;民族认同
11/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就业-居住联动下的流动人口迁居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张玉丽,林李月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准确把握流动人口就业和居住多阶段迁移变化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23年福州市和温州市1241份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Gephi社会网络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系统探究其时空特征、组合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就业迁移前期会进行1-2次的就业迁移,以达到其满意的就业环境,并且倾向于长距离跨省际、市际范围流动;在就业变动后,会进行1-2次的居住变动调整,以达到最满意的居住环境,且大多数迁移者前期会跨区县、跨街道流动,后期在街道范围内调整居住区,以寻求最满意的居住环境(2)就业迁移呈现“外向扩张区域回缩本地稳定”的规律特征,而居住迁移呈现“广域探索—精准调整—圈层固化”路径。(3)依据流动人口就业和居住迁移实际情况,形成就业-居住联动形成三类组合路径:就业居住低迁型,就业稳居均衡型和就业居住高迁型。(4)流动人口的就业和居住迁移路径选择受个体特征、职住属性、迁移时间历程属性及城市属性等因素综合权衡后的选择。研究结果弥补了现有研究中路径片段化的问题,首次构建“就业-居住”联动的整体迁移路径模型,揭示其背后的影响机制,引入生命历程理论,验证家庭事件对迁移路径的阶段性重塑作用,同时为地方政府制定推进新型城镇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流动人口;就业-居住联动;生命历程;就业迁移;居住迁移
12/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多阶段流动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履历大数据的研究王强,崔璨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中国经济迈入中高速稳态增长以来,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要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对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流动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尤为重要。人才流动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迁移行为,而是一个多阶段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各个阶段的流动存在一定关联,但现有研究并未充分揭示人才多阶段流动的空间特征。另外,既有研究往往将人才视为同质性群体,忽视了不同类型人才流动特征的差异性。本研究利用2003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履历大数据,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考察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初次流动和当前流动的跨城市等级特征、流动网络特征、社区结构类型,及不同阶段人才流动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多阶段流动的空间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从跨城市等级特征来看,人才两阶段流动均具有明显的阶梯性且存在一定差异性,初次就业流动(就学地初次就业地)以同级流动为主,向上流动次之,且两种流动类型占比差距较小;而当前就业流动(初次就业地当前就业地)的同级流动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从流动网络特征来看,人才两阶段就业流动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的网络格局,少数关键流动路径承载了大规模的流量,当前就业流动在城市流入的选择上更加集聚。(2)通过比较就学地与当前就业地所处城市等级的高低,将人才多阶段流动类型划分为5大类,其中“向上流动”型占比最大,其次是“平行流动”型,说明从就学地到当前就业地的流动过程中,以初次就业流动阶段(O→D1)的上升为主。(3)互惠效应、传递效应和聚敛效应促成了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网络,形成了结构上的“由弱趋强”与“强强联合”并存的流动网络。人才两阶段流动网络均受到经济因素、舒适性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但当前就业流动网络受到舒适性因素的影响更强。与地理类邻近性因素相比,制度邻近性、产业结构相似性等非地理类邻近性因素对人才两阶段流动网络的影响更强,其中制度邻近性对人才两阶段流动网络的影响相反,意味着人才初次就业流动倾向于跨省迁移,当前就业流动选择省内流动更频繁。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多阶段流动;异质性;加权指数随机图模型
13/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人口转移城镇化及其大数据分析方法——以中部城市武汉为例牛强,李康怡,张浩,肖雯武汉大学摘要: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入后半程,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跨区域转移正成为城镇体系重构的关键驱动力,而传统以本地农村人口就近转移为主导的“就地城市化”模式,已难以解释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且现有方法也较少区别统计“就地”与“转移”城市化的差异化贡献。据此提出人口转移城市化的概念,指由于人口跨地域转移而带来的某地城镇人口比例提高或降低的现象,转移人口既包括农村人口也包括城镇人口。并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基于用户的常住地位置的变迁识别迁移人口,进而提出人口迁移对区域城市化水平贡献率的分析方法。具体以中部城市武汉为例,基于2022和2023年的联通手机信令数据,识别期间迁入或迁出武汉市的人口,根据其常住地位置判别城镇和非城镇人口,然后从全国、城市群、省份等不同尺度单元,从迁入、迁出、净迁入三个方面,分析这些空间单元对武汉城市化的贡献。进而分析武汉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城转移”、“乡城转移”、“返乡转移”、“升级转移”、“降级转移”、“近域转移”、“远域转移”、“转移方向”等特征。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判我国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变、挖掘后半程中国特色城市化规律。关键词:人口迁移;转移城镇化;手机大数据;武汉
14/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流空间”视角下长三角县域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研究王俊辰,王垚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摘要:面对我国大城市难以满足3亿农民落户的现实困境,广大县域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出路。针对过去人口迁移理论难以破解“异地城镇化”的难题,新兴的“流空间”理论为实现“本地城镇化”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希望通过引导区域资源要素流动带动县域城镇发展,提升县域城镇化的空间承载能力,最终实现以“要素流”促进“人口留”的新型城镇化目标。通过架构“以流促留”的理论框架,使用世界500强企业数据与手机信令数据识别资本、人员等要素流动,结合“大数据+问卷调查”分析方法,采用“宏观约束+个体决策”解析机制,分析了长三角县域城镇的空间类型、作用机制与空间模式。研究发现:第一,长三角县域城镇要素流动存在“网络化”、“中心流”两种典型模式。“网络化模式”主要位于都市圈内部,研究证实该模式的“要素流”促进了“人口留”,能够推动“本地城镇化”;“中心流模式”是远离都市圈的县域,“要素流”并未破解“异地城镇化”难题,存在“县域空心化”的风险。第二,两种典型模式的作用机制不同,“网络化模式”是产业分工驱动下的县镇内外要素均衡流动,“中心流模式”是住房与社会保障综合作用下县城主导要素流动。产业分工影响程度差异是两种模式作用机制不同的主要原因。第三,推动以“流”促“留”的县域新型城镇化,长三角县域城镇规划需要强化分类引导,丰富县域城镇化路径;优化场所空间,打造“流动的县域”;发挥“规模借用”,强化县域基础设施;推动尺度重组,破解制度“堵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是提出了“以流促留”的理论框架,方法创新是提出了“大数据+问卷调查”分析方法,最终得到了“网络化”、“中心流”两种典型模式。关键词:要素流;县域城镇;网络化模式;中心流模式;长三角城市群
15/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The Temptation of Returning Home: Rural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Rural Migrants’Return Intention邓晓军,池诗瑶,姚黎明,邹静浙江财经大学,谢菲尔德哈姆雷大学摘要:Utilizing the 2018 China Migrants Dynamic Survey (CMDS) and the County-level Digital Rural Index (jointly published by Peking University and AliResearch Institut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digital economy and rural migrants’return intention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advancements in the rural digital economy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eturn intentions among rural migrants, with the digitiza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dentified as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urther mechanism analysis reveals that rural digital economy fosters the return intentions by driving rural industrial growth, improving the livability in rural areas, and reducing income gaps.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highlights regional and demographic variations in the impact of the rural digital economy: it shows a notab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 return intentions 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hile the effect is less evident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Additionally, the study identifies that migrants with lower education levels, lower incomes, and no homeownership are the most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rural digital economy in their decision to return.关键词:Rural digital economy; rural migration intentions; rural migrants; prosperity of rural industries; income distribution gaps; regional disparities
16/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城—城迁移视角下的女性家政从业者跨省劳务输出机制研究朱晔,刘冉*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摘要:研究背景: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中后期阶段,人口迁移流动形式发生明显转变,突出表现为乡城人口流动增速逐步放缓,城城人口流动渐趋常态化。目前国内研究多使用宏观面板数据揭示人口城—城迁移模式及机理,缺少微观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人口城城迁移的多阶段特征及其对流出地、流入地的综合空间效应。以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劳动力外迁引发了城镇家庭(再)迁移、重度人口老龄化等人口发展挑战。但人口地理学鲜少调查微观尺度人口城—城迁移案例实证,追踪多阶段人口迁移背后的人地关系机理。研究目的:近年来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推进,人口家庭化迁移比重已达70%,家庭迁移已成为主要迁移模式。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研究多聚焦于“男性主导女性和子女随迁”的传统家庭迁移范式,较少关注女性主导的迁移模式。为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本文尝试以我国女性家政从业者城—城迁移(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城市→北京)为案例。试图回答:①在我国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女性如何组织地理迁移路径,离开传统工业型城市,迁往一线城市从事家政等服务行业?②女性城城迁移如何影响户籍地的家庭留守/迁移轨迹?③女性城城迁移往往带动家庭多地点迁移模式,具体对户籍地、迁入地、再迁入地带来哪些空间效应?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我国城镇化中后期女性主导的人口迁移流动模式,为国家合理引导家庭有序流动,制定相应的城镇化策略提供事实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户籍地为东北等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女性家政从业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数据,通过对访谈录音文字的反复阅读,结合其他文字资料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团队通过滚雪球的方式接触调研对象,针对性地选择城市户籍女性家政从业者、企业经理、北京市家政服务协会工作人员,共计23人开展深度访谈。每段访谈时长从40150分钟不等,转录文字材料达24万余字。研究结论:①地方政府及中介机构组成的迁移网络对于组织女性家政从业者城城迁移发挥了“桥梁”作用。家政从业者的劳务输出路径由跨省政府扶持网络触发,通过嵌入流入地的家政产业网络、本地社会网络实现就业转型与人力资本积累;②女性家政从业者的本地化嵌入有效带动了户籍地家庭成员延续移民网络形成自主资本累积的家庭迁移动力,进而完成家庭与代际向上流动过程;③女性主导的劳动力迁出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降低了户籍地城市生育率、并加速年轻劳动力外流趋势,因而同时影响迁出地与迁入地城市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关键词:城—城迁移;女性;家政从业者;家庭迁移
17/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城乡四类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朱虎啸,汤爽爽,许琪琪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稳步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城乡发展面貌和城乡关系均出现了新特征,城乡人口流动格局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江苏省)长表数据,本文从县市尺度刻画江苏省乡—城、城城、城乡和乡乡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四类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总体流动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其中乡—城和乡—乡流动人口呈现出增长趋势,而城—城和城—乡流动人口呈现出缩减趋势。(2)四类流动人口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与区域梯度化发展格局一致的南北差异,但三大次区域不同类型流动人口省内、省际占比变化反映出区域内城镇与乡村吸引力的动态变化。(3)2010年江苏省县市流动人口以城城为主、乡—城和城—乡为辅,2020年则转变为乡—城主导;苏南地区城镇与乡村的吸引力均在提升,呈现出城乡协调发展趋势;苏北地区流动人口集中向城市流动,而乡村吸引力较弱。(4)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产业发展、土地开发强度、公共服务和行政等级对江苏省四类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产生了差异化影响,土地开发强度和行政等级对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流动人口影响在增强,产业发展则对以乡村为目的地的流动人口影响较大,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四类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特征。关键词:流动人口;城乡二元结构;城乡融合;影响因素;江苏省
18/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研究:普查数据与大数据的挑战与机遇朱文浩,戚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摘要:本文系统探讨了中国城乡人口流动研究中传统普查数据与新兴大数据的应用挑战与机遇。通过对国内外人口流动研究梳理发现当前研究面临着忽视城乡实体地域、流量数据关注较少、精细化OD迁移流分析不足、结构特征挖掘不够深入、微观尺度研究匮乏等问题。研究发现,城乡统计标准多次调整、来源地信息采集尺度不一、存量与流量数据的割裂,以及抽样比差异导致的精度问题,制约了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城乡人口流动研究的纵向可比性。大数据为研究带来革命性机遇:人工智能可以融合手机信令、社交媒体定位与互联网迁徙数据等多源数据,提高空间精度,推动流量数据的生成、人口迁移流的结构特征分解与潜在关联挖掘的深度应用。然而,基于大数据进行城乡人口流动研究面临着数据覆盖偏差、数据割裂、高精度数据开放有限等挑战。未来研究应结合传统普查数据的权威性与大数据的动态优势,建立标准化数据融合框架,提升城乡人口流动分析的精度与政策适用性,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关键词:人口流动;大数据;普查数据
19/ 20分论坛69.新数据新技术与人口迁移流动民营经济强镇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以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为例盛明洁,苏琪,唐大勇,黄晶涛天津大学,晋江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摘要:民营经济强镇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导、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自下而上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一类地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新型城镇化的人口蓄水池。民营经济强镇经济强劲、人口集聚、外来人口倒挂,具有明显的“半城半乡”特征。一方面,在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外来人口比例、产业专门化程度等方面体现出城市特征。另一方面,在社会关系、治理体系、土地利用方面仍保留鲜明的乡村特征。上述因素共同决定了民营经济强镇社会空间结构可能存在独特性,而学界对此研究不足。据此,本文以社会区理论为基础,从“社会经济状况”、“半城半乡社会特征”、“融合”三大维度构建民营经济强镇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指标体系。以习总书记“晋江经验”的提出地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基于33.04万条陈埭常住人口空间信息数据、5,779份一手问卷调查数据、1.42万条公共服务设施POI数据、7,623条鞋服企业空间数据、建成环境矢量数据、村委会提供的社会经济数据等,采用因子生态法揭示陈埭镇域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发现:陈埭社会空间分异的主因子分别是“本地女性、儿童和老人”、“外来人口高融合度”、“开发建设强度与企业、人口密度”、“拥有宅基地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本地人口”、“大鞋服企业从业人员”、“用地混合程度与公服设施多样性”。社会空间分为六类:“本地被抚养人口与拥有宅基地人口集中的融合发展区”、“外来人口低融合度的社会隔离区”、“外来人口集中就业的高强度建设区”、“外来人口集中就业的中大型鞋服企业集群区”、“公服设施供给能力较强的混合用地区”、“劳动力外流的本地城镇人口居住区”。总体来看:①民营经济强镇已出现社会空间分异,与大城市不同,主要受“自下而上”因素的影响;②“三闲”起步的发展模式和规划管控的“真空期”推动了中小企业蔓延和高密度的开发建设,外来人口向企业密集区涌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鲜血液;③宗亲血缘在社会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造成本地被抚养人口与拥有宅基地人口的集中以及外来人口低融合度;④“自上而下”的规划管控尚未对民营经济强镇社会空间的核心结构造成颠覆性影响。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民营经济强镇社会空间结构,完善我国城乡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体系,为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参考。关键词:民营经济强镇;社会空间结构;因子生态分析;社会区理论;晋江经验
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