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5
2/ 25目录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太原市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研究...................................................................4胡璠璠..............................................................................................................................................4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时空分异特征及省际转移研究...............................................5宋孟斐,何伟军,安敏...................................................................................................................5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的时空协同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的实证..........................................................................................................................................................6许甜甜,虎陈霞...............................................................................................................................6绿色发展联盟:中国苏浙交界处乡村环境治理的新机制...........................................................7于洁,叶超.......................................................................................................................................7城市废物管理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了吗?基于“无废城市”试点的双重机器学习因果推断..............................................................................................................................................8杨成,任以胜.................................................................................................................................8青藏高原典型流域镉迁移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素分析...............................................................9杜昊霖,王莺,王劲松,姚玉璧,刘晓云,周悦.......................................................................9鄱阳湖流域“两山”转化效率评价研究.....................................................................................10王圣云,房方.................................................................................................................................10Doe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reduce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Qinghai-Tibet Plateau............11刘庆芳............................................................................................................................................11协同治理视域下城市生态转型路径研究——基于南通市环保公园系统的实证分析.............12李一岑,周姝天.............................................................................................................................12基于机器学习的绿色空间固碳量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13陈肖童,李晓晴,金平斌,徐鹏飞.............................................................................................13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及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14刘雅琴,夏晨.................................................................................................................................14智算中心大模型碳排放的区域异质性与情景分析.....................................................................15杨紫薇,周开乐.............................................................................................................................15中国城市光伏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16高雅萱,周开乐.............................................................................................................................16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减排固碳:双赢还是两难?.................................................................17熊光楷,郝得泉,刘语桐,刘文新.............................................................................................17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18张肃浛,李雪,聂震,王彦,李丹妮,陈兴鹏,刘祎平,庞家幸.........................................18中国碳污协同的空间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19李恒吉,蒙鹏,王岱,鹿晨昱,曲建升.....................................................................................19应用一个综合框架来评估中国2000年以来农业面源污染风险...............................................20吴之见,周珍,梁涵,吴汉卿,刘忠,谢泽阳,朱锦奇,郑博福,万炜.............................20基于人口收缩背景东北三省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及收敛性研究.............................21宁静,王梦秋,王宁,孙宇,马浩植.........................................................................................2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素.............................................................................22鹿晨昱............................................................................................................................................22中国精细化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评估.............................................................................23黄云,梁涵,吴之见,谢泽阳,刘忠,朱锦奇,郑博福,万炜.............................................23
3/ 25数字化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24郭伟................................................................................................................................................24
4/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太原市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研究胡璠璠山西师范大学摘要:全球变暖产生连锁效应,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逐步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渗透,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在整个过程中,碳流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社会能源消费碳排放以及碳盈亏动态变化,成为了解人地关系与碳流通交互之间的突破口。本文以太原市为研究区,基于气象、遥感、土地类型、能源消费等多源数据,对太原市的碳源碳汇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太原市的植被净生态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e, NEP)整体空间分布不均,山区和林地的NEP值较高,城市和工业区域的NEP值较低。(2)太原市碳排放量总体趋势是逐年上升的,但不同县区的碳排放量差异比较明显,呈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空间格局。(3)太原市全市碳盈亏长期处于赤字扩大状态,空间格局稳定且亏损核心区集中于中心城区。县区碳补偿率与经济贡献系数、生态承载系数空间分异显著,西部北部生态优势明显,东部南部经济贡献主导。基于区域功能差异,太原市需实施分区调控,经济发展区强化低碳技术引入,碳汇发展区严守生态空间并提升固碳能力,综合优化区统筹碳汇提升与产业低碳转型,通过分区施策推动碳收支平衡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关键词:植被净生态生产力(NEP);CASA 模型;能源消费碳排放;地区碳盈亏;碳平衡
5/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时空分异特征及省际转移研究宋孟斐,何伟军,安敏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农业面源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等路径会向水体迁移,并对水环境造成威胁,这已成为区域自身和邻近区域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深入研究农业面源污染入河情况及其跨行政区影响对推动区域间农业面源污染的联防联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30个地级市的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数据,计算区域、省域及市域多尺度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结合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一维水质模型量化分析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的省际转移概率及浓度变化。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空间上来看,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区域间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均值为52.29%)。时间上来看,2022年,江苏省的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核密度曲线峰值最大,约为0.07,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其核密度曲线逐渐由单峰演变为双峰,可见江苏省内城市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仍存在两极分化现象。(3)当邻省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下降时,63.64%省市的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转移方向主要与邻域保持同向。此外,农业面源污染物的省际转移呈现出异质性。云南省转移到重庆市的COD浓度最大(2.37mg/L)。TP所产生的省际转移浓度变化幅度较小,其均值仅为-0.01 mg/L。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治理跨省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入河量;时空特征;省际转移;长江经济带
6/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的时空协同及区域差异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的实证许甜甜,虎陈霞中国计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的协同发展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然而,两大区域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导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长江经济带依托经济基础优势快速推进城镇化,但面临环境压力;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突出,城镇化和绿色发展问题更为显著。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区域或静态分析,缺乏对两大流域时空协同规律的对比探讨。基于此,本研究从时空动态视角切入,系统揭示两大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演进特征,为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提供对策建议。本文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耦合协调理论,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009—2022年为研究期,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系统探究了两大区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进特征及差异来源。结果表明:(1)时序上,两大区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年均1.26%)显著优于黄河流域(年均1.02%),且下游地区城市领先,上游地区滞后;(2)空间上,长江经济带形成以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核心的高值集聚区,呈现“点轴”辐射格局,而黄河流域协调城市呈点状分布;(3)整体而言,协调类型以绿色发展滞后型为主(整体61.9%),长江经济带以新型城镇化滞后型(D2、E2)为主,黄河流域以绿色发展滞后型(E1、F1)居多;(4)长江经济带高值集聚区沿长江分布,黄河流域集中于东部沿海及资源型城市,总体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但黄河流域区域间差异影响更突出。据此,提出强化区域协同、分类实施政策、提升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等对策。本研究突破单一区域或静态分析局限,系统对比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的耦合协调时空分异规律,揭示流域经济带发展的异质性特征;综合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Dagum基尼系数分解,构建“系统评价空间关联-差异分解”的分析框架,深化对流域经济带协同机制的研究。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
7/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联盟:中国苏浙交界处乡村环境治理的新机制于洁,叶超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摘要:跨界环境治理存在多重矛盾和紧张关系。中国长三角地区正在经历从经济主导到绿色发展的转型,其跨界环境治理经验将为理解经济-环保、中央-地方以及权力权利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重要视角。相较于以增长为内核的增长联盟和绿色增长联盟,本研究介绍了绿色发展联盟这一概念,特点是维持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进行生态修复。本研究以中国江苏省兴桥村和浙江省西雁村的交界河流——清溪河作为例,探究其环境转型过程、内在逻辑和治理机制。盛泽镇和王江泾镇经历了跨界污染纠纷、两地各自治污、跨界合作探索三个阶段。村民、村委会和地方政府构成了以“跨界河流治理”为纽带的绿色发展联盟。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合、跨域联合的河长制、社会监督以及基层跨界探索性合作共同驱动了地方由增长联盟向绿色发展联盟的转变。此案例将为跨界河流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
8/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城市废物管理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了吗?——基于“无废城市”试点的双重机器学习因果推断杨成,任以胜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和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造了中国312个城市2012-2022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新兴的双重机器学习(DML)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评估了中国“无废城市”政策对减污减碳协同增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无废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减污减碳协同指数,同时也提升了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和碳排放效率。此外,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无废城市”试点政策通过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环保投资、绿色创新和公众环保注意力,进而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异质性分析显示,“无废城市”的影响在东部城市和绿色金融水平更高的地方更明显。本文为城市废物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为中国进一步推广“无废城市”政策提供了政策启示。关键词: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双重机器学习;城市固体废物管理
9/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青藏高原典型流域镉迁移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素分析杜昊霖,王莺,王劲松,姚玉璧,刘晓云,周悦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摘要: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盆地土壤重金属对气候变化加剧的响应尚不清楚,导致流域重金属迁移加剧。我们选择青藏高原洮河流域土壤中的镉(Cd)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土评估工具(SWAT)建立了一个重金属迁移模拟模型,以估算气候变化对流域镉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指数和降水是流域镉迁移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多尺度干旱指数表明,评估干旱对流域镉迁移影响的最佳时间尺度为3个月。夏季和秋季(雨季)的迁移率明显高于冬季和春季(旱季)。春季降水量与元素镉的迁移呈显著正相关,标准降水指数(SPI)3干旱指数与夏、秋、冬三季镉的迁移呈正相关。降水量每增加5%,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镉迁移率分别增加3.55%、0.46%、0.15%和0.12%。降水量每减少5%,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镉迁移率分别下降0.11%、0.12%、0.14%和0.13%。在未来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土壤中镉迁移的风险继续增加。关键词:重金属;气候驱动;青藏高原
10/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鄱阳湖流域“两山”转化效率评价研究王圣云,房方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加快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是协同推进我国大湖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构建了鄱阳湖流域“两山”转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了2007—2021年鄱阳湖流域县域“两山”转化效率,并分析了其整体演进趋势和空间演变格局。研究结果表明:20072021年,鄱阳湖流域“两山”转化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其自然资源投入转化为经济社会福祉产出的效率显著提升。鄱阳湖流域“两山”转化效率处于中高水平的县域范围不断扩大,“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效率水平实现整体提升。研究结果可为协同推进我国大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加快流域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及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实践参考。关键词:“两山”转化;数据包络分析;鄱阳湖流域
11/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Doe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reduce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Qinghai-Tibet Plateau刘庆芳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摘要:Fiscal decentraliz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and reducing air pollu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gaps in the extant literature. First, on the whole, the researches on the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air pollution at county level is lack. Second, although quite a few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concentrate on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air pollution, there is gap abo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hortterm effect and the longterm effect. This study not onl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air pollution at county-level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but also analyzed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rom both long-term and short-term perspectives. Our research mainly answers two following questions. Can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reduce air pollution? Whether there is the dynamic change regarding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air pollution?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exert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air pollution. More importantly,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local counties is conducive to reduce air pollution in adjacent counties at the long-term and short-term levels. However, the longterm spillover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 Therefor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optimizing the system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thus promoting the performance of local government functions, especially pollution reduction. In addition,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reducing air pollution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needs to be established in the long run, and thus avoiding the “free-rider”behavior from governments in the adjacent regions. The main marginal contribution in our research is as follows. On the one hand, this study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investigating the static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air pollution, but innovatively explored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from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perspectives, thus broadening the extant static research, provid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policymakers to fully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long-term planning and synergistically crack down air pollution around regions. On the other hand, taking the QTP as empirical case,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impact of decentralization on air pollution, thereby providing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the expansion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s not beneficial for the reduction of air pollution, and pointing the way in terms of controlling pollutant emission for the QTP with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vital role in global eco-system. 关键词: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ir pollution; Financial decentralization;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Qinghai-Tibet plateau
12/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协同治理视域下城市生态转型路径研究——基于南通市环保公园系统的实证分析李一岑,周姝天江苏省环保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南通大学摘要:本研究以南通市环保公园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态治理与区域发展的协同机制。通过系统整合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制度创新与公众参与,构建了“自然基底—经济系统—治理体系—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绿色发展范式,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南通市以滨江生态廊道修复为核心,实施工业污染源退出与生态空间重构,完成濠河黑臭水体治理及五山沿江工业带转型,形成水城共治的生态景观网络。通过环评制度改革与排污权交易机制创新,推动纺织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环境规制与产业效益的协同增效。制度层面创新性建立绿化标准体系与装修垃圾智慧管理平台,形成多层级环境治理制度框架。社会参与方面,构建积分激励机制与社区议事平台,将生态教育融入公众生活,提升环境治理的社会嵌入性。研究结果表明,南通模式通过空间修复、政策工具创新与社会资本激活三重路径,破解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二元对立,其制度设计的溢出效应体现为生态资产增值、企业技术创新响应与公众行为模式转变的良性互动。该实践为城市群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可推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验证了协同治理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适用性与创新价值。关键词:协同治理;绿色发展模式;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耦合;环境治理制度创新;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
13/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绿色空间固碳量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陈肖童,李晓晴,金平斌,徐鹏飞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大学摘要: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引发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绿色空间作为重要的碳汇和生态调节器,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缓解气候危机中具有关键作用。为探究我国绿色空间固碳能力,揭示绿色空间固碳的驱动机制,本研究基于2003-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多源数据(包括NPP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温、降水及地形数据),从地理空间视角出发,结合植物生理过程,采用XGBoost机器学习模型和SHAP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系统解析了绿色空间固碳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非线性效应与转变阈值。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绿色空间总面积达523.2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4.5%,但空间分布呈现显著异质性;(2)中国绿色空间固碳量及速率在20年间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在2023年分别达到84.51亿吨和816.53T/KM²/year,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3)中国绿色空间固碳量受植被覆盖度(NDVI)、斑块面积(CA)、降水、景观百分比(PLAND)、海拔、气温的影响较高,其中植被覆盖度、斑块面积、降水占比最高,分别约占0.3、0.179、0.177。(4)绿色空间固碳影响因素存在尺度效应,大尺度上自然环境、气候影响较高,而在小尺度上受景观格局影响高于自然环境与气候。此外,不同因素对绿色空间固碳量影响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与阈值范围。关键词:绿色空间;固碳量;时空特征;影响因素;机器学习
14/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及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刘雅琴,夏晨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其有限性在城市化和产业调整中愈发突出。为了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经历了快速扩张,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建设用地也在持续紧凑地发展。与此同时,一些重要的生态环境用地受到破坏,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面对土地利用产生的资源,环境等各种问题,既有研究大多数从具体地域发展特点与制约条件、城乡融合发展、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方面出发,较少涉及从生态敏感性评价视角进行研究,考虑生态承载力状况对土地利用模式的支持能力。文章以苏州市为例,基于生态环境调查和ArcGlS空间分析,选取高程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类型等四个生态因子,以及灯光指数和人口密度两个人类活动因子,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北部和西部的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性高,占43.67%;城镇等人类活动频繁的平坦区域为中敏感区,占28.01%;其他地区为低敏感或非敏感地区,占28.32%。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建议:(1)高敏感区,如将太湖、长江等重要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列为重要保护区,设置生态保护负面清单,减小开发力度,对已被破环的生态环境以较小力度的人工措施辅助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2)中敏感区,加强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管控保护自然生态,限制污染型企业和居民点建设。在缓冲区内划定生态保护区,同时开放花卉养殖园作为风景旅游观赏区,防止过度开发破坏水源。(3)低敏感与非敏感区,对于其可进行适度的开发建设,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清洁生产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地开展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生态修复等建设。文章根据生态敏感性分区并提出苏州市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建议,旨在实现土地利用模式的优化,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关键词:土地利用模式;生态敏感性评价;人类活动;GIS
15/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智算中心大模型碳排放的区域异质性与情景分析杨紫薇,周开乐合肥工业大学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LS-AI)的研发与应用呈现指数级增长,但其训练和推理过程产生的高能耗问题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之间的潜在矛盾日益凸显。本研究聚焦大模型技术发展对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潜在影响,构建了涵盖智算基础设施、能源效率改进和技术演进路径的多维分析框架,首次系统评估了大模型全生命周期对区域碳排放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基于国际权威机构Epoch AI公布的84个大模型训练参数(截至2025年1月1日),评估了这些大模型一次训练耗能强度与碳排放情况。然后,结合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智算中心运营数据,构建了包含\"智算规模增速-PUE优化-电网碳强度-芯片能效\"四维驱动因子的动态预测模型。通过设置基础情景(BAU)、技术保守(TCS)和技术乐观(TOS)三大主情景,并分别配置60%、80%、100%服务器负载率(LUR)的子情景,形成九种差异化发展路径,对2024-2060年中国大模型相关碳排放进行长周期情景模拟。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突破传统ICT碳排放研究范式,构建了基于地理空间异质性的智算中心碳排放核算模型;第二,将芯片迭代速度与服务器负载率纳入动态预测框架,揭示技术演进与运营效率的协同减排效应;第三,提出\"算力-能源-碳排\"系统耦合理论,为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实证结果显示,在TCS情景下,智算中心全负荷运行时碳排放量将从2025年的450万吨激增至2030年的6.8亿吨,2060年更将突破90.7亿吨,相当于当前全国年排放量的85%。但若能实现芯片能效快速迭代(TOS情景),配合区域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至80%,2060年碳排放可控制在4900万吨。研究揭示了两个关键发现:其一,电网碳强度因子呈现显著区域差异,且智算中心用电量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其中广东、贵州、内蒙古、北京、甘肃、宁夏、江苏、四川等这八个省份的总用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的一半以上;其二,芯片能效提升存在技术天花板效应,单纯依靠硬件迭代最多可实现70%的减排潜力。这些发现表明,LSAI模型的发展可能成为阻碍“双碳”目标的新兴风险源,但通过构建\"智能算力-绿色能源-碳汇交易\"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机制,可有效化解这一矛盾。本研究提出的智算中心可持续发展方案,强调通过算力调度优化、碳感知训练算法和可再生能源直供等创新手段,为人工智能产业与“双碳”战略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路径。关键词: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双碳”目标;智算中心;碳排放;多情景预测
16/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中国城市光伏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高雅萱,周开乐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摘要: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是中国实现碳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光伏产业规模呈现惊人的扩张速度,光伏装机容量从2011年的3GW增加到2021年的308GW。然而,尽管光伏产业的发展显著降低了煤炭资源的消耗,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仍产生了一定量的碳排放。为了评估中国城市光伏行业的碳排放,本研究首先测算得到了2011年至2021年中国367个城市的光伏发电量和光伏装机容量。然后,考虑光伏生产技术进步、能源结构转型和政策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计算得到了中国城市光伏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光伏产业各环节碳排放的时间演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光伏生产环节各阶段碳排放占比的变化。最后,结合光伏装机容量、组件预期寿命和退役排放因子的变化,探讨了到2050年中国光伏产业碳排放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至2021年期间,每1GWp光伏系统的年碳排放大幅下降。然而,由于光伏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年碳排放总量增加了约10倍。在空间分布上,中国光伏产业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生产环节是光伏产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中多晶硅提纯和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两个阶段的平均碳排放分别占生产环节平均碳排放的47.8%和33.7%。此外,由于前期光伏装机容量的爆发式增长,预计2035年后大量光伏组件开始进入报废退役状态,2050年光伏退役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将占光伏行业碳排放总量的97.1%。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确定中国光伏产业碳减排的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为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光伏组件生产聚集的北部和东部城市应率先推动能源转型和生产技术升级,降低大规模生产导致的碳排放。同时,应着力优化光伏设备的设计工艺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并推动构建完善的光伏回收管理体系,实现中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碳排放;光伏产业;全生命周期
17/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减排固碳:双赢还是两难?熊光楷,郝得泉,刘语桐,刘文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摘要:研究题目: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减排固碳:双赢还是两难?作者:熊光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郝得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语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文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减排固碳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探究二者的现实特征和动态关系,对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2020年中国31省面板数据,从碳排和碳汇双重视角出发构建农业减排固碳模型,从物质、生态、社会、文明和共同富裕五个维度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两者相关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2中国农业减排固碳水平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东北地区农业减排固碳水平最高,然后依次是中部、西部、东部地区;○3实证结果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显著负向影响农业减排固碳,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减排固碳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技术进步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减排固碳的影响中存在正向中介效应。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减排固碳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
18/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张肃浛,李雪,聂震,王彦,李丹妮,陈兴鹏,刘祎平,庞家幸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评估中心,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农业生产导致全球碳排放量增加。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提高产量和减少碳排放至关重要,而提高碳排放效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然而,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文旨在分析2000-2019年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揭示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稳步提高,区域差异不断扩大,呈现出由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步下降的空间格局特征。(2)中国农业碳排放效率持续增长,但未达到数据包络分析(DEA)有效,东、西部地区农业碳效率高于中部地区。地区差异先缩小后扩大。(3)农业现代化对本省及周边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省际溢出效应超过省内直接效应。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碳排放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空间门槛效应
19/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中国碳污协同的空间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李恒吉,蒙鹏,王岱,鹿晨昱,曲建升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摘要: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有着共同的根源、来源和过程。促进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协同减少可带来许多环境和健康效益。基于2000 -2020年中国285个城市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数据,结合7个区域视角,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中国城市大气碳和污染现状进行分析。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时间加权回归(GTWR)模型测度大气污染物与碳减排的协同状态和影响因素。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出版的《城市统计年鉴》、《环境统计年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和《中国各省市统计年鉴(2000-2020年)》。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中国285个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标准差椭圆的长轴始终沿东北西南方向排列,与胡线的空间方位相对应。(2)中国城市大气污染物与碳减排的协调性总体较低,存在轻度至中度失衡。但总体协调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低的格局。(3) 2010年以后,中国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由大气污染物滞后阶段过渡到碳滞后阶段,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碳减排是中国未来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4)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强度、第二产业就业、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区域GDP比重对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有抑制作用,其中能源消费强度是主要抑制因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GDP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中科技支出占比促进了协同降低,其中科技支出占比是首要促进因素。城镇化率在东部呈现反向抑制效应,在西部呈现正向促进效应。关键词:协同效应;GTWR模型;时空演化;中国城市
20/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应用一个综合框架来评估中国2000年以来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吴之见,周珍,梁涵,吴汉卿,刘忠,谢泽阳,朱锦奇,郑博福,万炜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南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摘要:了解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模式、关键源区和驱动因素对于制定污染控制政策和缓解富营养化至关重要。目前,很少有大型区域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中国不同栅格单元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因此,本研究在传统污染指数法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了大气沉降、粪便和秸秆还田、畜牧业污染排放、农村生活排放、连通性指数等指标,建立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的新框架。利用该框架,我们首次在中国开展了2000-2021年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揭示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格局、关键源区和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中国处于农业面源污染关键源区的面积比例显著下降(P < 0.01)。此外,2005 年农业面源污染极高风险区面积比例最高(25.09%),2019 年最低(4.54%)。2021 年,低、中、高和极高农业面源污染风险区分别占中国农业总面积的45.44%、31.14%、18.43% 和4.99%。此外,经子流域水质数据验证,氮磷指数的R2 精确度高于0.6。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源区主要位于淮河流域西部、长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和黄河流域下游。畜牧业总磷排放量是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因素,年径流深度是影响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迁移因子。农业面源污染指数与氮源和磷源呈正相关,贡献率分别为0.43和0.61(P < 0.001)。此外,所选的14 个指标因子对农业面源污染指数的解释力达到0.99。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评估方法,其研究结果可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农业面源污染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氮和磷;迁移因子;风险评估;中国
21/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基于人口收缩背景东北三省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及收敛性研究宁静,王梦秋,王宁,孙宇,马浩植东北农业大学摘要:摘要:【目的】在人口收缩背景下,揭示东北三省市域尺度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收敛特征,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和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几何平均数法解析人口收缩特征,构建经济社会-生态三维分析框架,采用全局参比非期望超效率SBM-DEA模型测度土地绿色利用效率,通过核密度估计和空间可视化技术揭示时空分异规律,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收敛特征。【结果】研究期内,东北三省人口收缩呈现显著空间异质性,资源型城市收缩强度最为突出,收缩类型以“增长转收缩型”为主,区域收缩强度呈现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梯度特征;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在时间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技术效率分解显示规模效率显著高于纯技术效率,空间上逐渐演变为“沿东北—西南轴线中间高、两侧低”的分布格局;各城市之间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离散程度也波动上升,各城市之间逐渐形成多极分化态势;东北三省及各省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各地区之间均衡性有所提高。【结论】东北三省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实施\"精明收缩\"战略,构建人口-土地动态适配机制,推进资本-土地要素协同配置,强化生态-土地系统耦合发展,通过多维度制度创新提升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关键词:人口收缩;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人地关系;时空演变;收敛性检验
22/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测度及影响因素鹿晨昱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也是最大的生态脆弱区。绿色发展是一种可以兼顾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需要,实现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本研究构建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选取2005-2019年间15年统计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水平,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空间演化特征,最后引入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指数不高,总体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从上中下游三个区域的发展水平来看,缺乏区域带动性城市,上游和中游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下游地区呈下降趋势,下游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2)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正相关,在市级尺度上存在一定的集聚特征,但整体集聚程度较低,各地区相互影响能力较弱。在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关联性先增强后减弱,呈现波动变化趋势,整体空间集聚分布程度先上升后下降。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聚集特征,热点区域总体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冷点区域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从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来看,人均GDP、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DP比重对绿色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和正向直接效应,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绿色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和负向直接效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有着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均GDP有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关键词:绿色发展;综合测度;影响因素;黄河流域
23/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中国精细化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评估黄云,梁涵,吴之见,谢泽阳,刘忠,朱锦奇,郑博福,万炜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南昌大学工程建设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摘要:家畜和家禽产品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然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温室气体(GHG)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探究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对于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实现\"碳封顶、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本研究将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与IPCC二级方法相结合,构建了中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计算了中国31 个省份2000 年至2021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揭示了其时空特征。随后,利用STIRPAT 模型确定了中国六大地区LS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并探讨了各地区的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1 年,中国LS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渐进稳定趋势。2006 年达到峰值628.55 兆吨。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环节是畜禽的肠道发酵、屠宰加工和粪便管理,分别占总量的45.39%、26.34% 和23.08%。温室气体排放重心整体北移,2016年起温室气体放量空间上表现出聚集(P < 0.01, Z > 1.65)。\"胡焕庸线\"是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分界线,排放强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胡焕庸线\"的西部。总体而言,经济效益和排放强度是中国LS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根据基线情景预测,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50年之前不会达到峰值。此外,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减排潜力巨大。因此,需要采取紧急行动,促进中国LS的低碳和绿色发展。研究结果可作为LS温室气体排放宏观防控的科学参考,辅助战略决策。同时,还可为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提供新思路。关键词:畜牧业温室气体;时空特征;驱动因素;减排潜力;中国;
24/ 25分论坛25.环境治理与区域绿色发展数字化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实证检验郭伟哈尔滨商业大学摘要: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技术水平落后、产业结构失调和污染排放严重等问题。因此,探索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成为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数字化和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相关文献,系统研究了数字化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构建数字化和制造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测度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化水平和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各省数字化和制造业绿色发展现状。构建基准回归模型探究数字化对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影响,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技术创新在数字化对制造业绿色发展影响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通过门槛模型判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政府支持的非线性特征,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关键词:
25/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