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老师们:在大家的殷切期盼下,新学期《启航》又重新起航了!翻阅开来,篇篇作品都凝聚了老师们的智慧和心血,见证着五原一中人教学的累累硕果,见证着教育人对教育的探索和追求。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带着一份惊喜来欣赏这满载思想的航船,让我们携手驻足,共同呵护、积极参与,用真诚与激情,用勤奋与执着,齐心协力,开动五原一中这艘航船,奔着更新更远的目标,启航!——吴丽丽
卷首语老师们:在大家的殷切期盼下,新学期《启航》又重新起航了!翻阅开来,篇篇作品都凝聚了老师们的智慧和心血,见证着五原一中人教学的累累硕果,见证着教育人对教育的探索和追求。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带着一份惊喜来欣赏这满载思想的航船,让我们携手驻足,共同呵护、积极参与,用真诚与激情,用勤奋与执着,齐心协力,开动五原一中这艘航船,奔着更新更远的目标,启航!——吴丽丽
教海探例
姓名 康鹏 学校 五原县第一中学 学科地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湘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热力环流》是高中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内容。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学习者分析
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前面学习了大气垂直分层和大气受热过程,对大气的知识有一定了解,初中物理大气有一定基础知识储备,本节课是大气运动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分重要,本节课理论联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和形成过程会有些困难,本节课设计实验环节帮助理解,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3.学习目标确定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4.学习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5.学习评价设计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在学生课堂展示和学案练习上完成评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导课
教师活动 1
实验导入:
1、课前 5 分钟用多媒体展示实验操作
步骤,让学生熟悉实验步骤。
2、首先,我们从一组有趣的实验开始,同学们已经熟悉了实验步骤,下面我们
一起来做热力环流模拟实验,先把细管
封闭,我们分别在两个粗管里滴 5 滴色
素,滴红色色素管里倒入开水,滴蓝色
色素管里倒入等量冷水。我们转动细管
使两端液体联通,最后观察红色液体和
蓝色液体运动情况。
3、需要一名同学配合老师完成实验。
4、我们观察到红色液体向上流,蓝色
液体向下流,液体开始循环流动。
该实验反映的原理就是热力环流原理。学生活动1
学生阅读PPT 展示的实验操作步骤,准备与老师一起完成热力环流模拟实验活动意图说明:引发思考,增加学习兴趣。环节二:目标展示
活动意图说明: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思路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环节三:知识铺垫
教师活动 3
过渡:在踏上探究道路之前,还要先检
查一下咱们的知识行囊准备好了吗?
大家打开学案预习部分,检查一下大家
的预习效果。
(1)气压: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
气上界的空气柱的重量。单位:百帕
(hpa)
如图,气压值 A__B,C__D。
结论:海拔越高,气压越__。
(2)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空气
密度越大,气压值越高,称为高压;密
度越小,气压值越低,称为低压。
图中近地面__为高压,__ 为低压;高
空同一高度上,__为高压,__为低压。(3)等压线:空间中气压相等的点组
成的线;
等压面:空间中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
面。
大家看动画演示,三个平面,整体上看
是面,但从侧面看是三条线。 当地表
均一,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
______。
(4)比热容:与水体相比,陆地比热
容小,升温降温都___。
所以白天,陆地温度比湖泊或海洋温度
____;夜晚,陆地温度比湖泊或海洋温
度____。
学生活动3
学生一起回答学生代表回答学生一起回答学生代表回答活动意图说明:回忆相关基础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学好下面内容夯实基础。
环节四: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 4
过渡:看来我们的知识都准备得十分充
学生活动4
足了,下面我们就共同开启探究之旅。师:首先,我们从一组有趣的实验开始,目的是为了感知冷热不均会导致空气
的循环运动;大家仔细阅读实验步骤
(停顿几秒)。请 4 位学生上台演示实
验。
学生甲提示步骤,学生乙、丙演示实验,学生丁现场直播。
老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实验:
【实验 A】:大家看,此时的蓝色液体
运动方向是?
【实验 B】:大家看,此时的红色液体
运动方向是?
师:实验到此结束。谢谢这 4 位同学,你们的动手能力很强!
师:大家观察的怎么样呢?请把蓝色冷
水和红色热水运动的情况绘制在导学
案上
(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来)
师:很好,观察仔细!其实这就是一种
热力环流现象。它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学生画图学生在黑板画活动意图说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环节五:探究过程
教师活动 5
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这个问题。
读课本 47 页热力环流,结合图 2-29
及动画演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当 A、B、C 三地受热均匀时,空气
有无运动?
2、A 地受热,B、C 冷却,垂直方向上
空气运动有何差异?
3、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产生了怎样的
差异?气压呢?
4、会进一步引起大气在水平方向上如
学生活动5
学生分组讨论
何运动?
(师巡视各组,及时发现问题)
时间到,请同学们做到自己的位子上,讨论的很好,很热烈,下面分组展示你
们的讨论成果
问题答案参考:
1、大气无明显运动
2 、A 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 两地
冷却收缩下沉。
3、在高空,A 地上空密度变大,形成
高气压 B、C 上空密度变小,形成低气
压
等压面如何弯曲?
A 为低压,等压面向低处弯曲,对应
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弯曲;B、C 两地为
高压,等压面向高处弯曲,对应高空等
压面向低处弯曲。
师:(由此)我们总结出等压面的弯曲
规律:高压向高处弯曲,低压向低处弯
曲。简化为“高高低低”
4、大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学生分组展示答案(适时点评,语言准确或观察细致或思路清晰等等)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明确热力环流的原理及过程。环节六:梳理思路,实验揭秘,难点突破。教师活动 6
教师点评:每组学生展示的都非常好,下面我们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首先导致大气
的垂直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
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进而导致大气的
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老师同时板书
大家注意,热力环流先有大气的垂
直运动,然后才有大气的水平运动。我
们在描述的时候也应注意先后顺序。
现在,你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ABC
三地的热力环流。同位之间相互交流。学生活动6
同桌交流
师:老师所在学校的学生还用了这样一
种方式来理解热力环流,请看视频
师:至此我们对热力环流理解的很
好,让我们想想实验中的红色蓝色液体
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请用热力环流
原理来解释
师:同学们再来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①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吗?
②高压的数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
吗?
回忆实验现象,观察试验记录。学生代表描述,学生独立思考。活动意图说明:梳理思路,明确热力环流过程,进一步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引导学生。
环节七:小试牛刀
教师活动 7
引导学生回答,即使点评。
师:下面我们再通过一组题目来解决这
个问题
观察气压数值,并比较
1、A、A′气压值大小
2、A、B 气压值大小
3、A、A′、B、B ′气压值大小
同学们用一分钟时间整理巩固以
上所学知识
学生活动7
学生代表回答学生观察并填空学生整理并落实活动意图说明:由浅入深,突破难点巩固落实知识。环节八:学以致用(湖陆风、海陆风、城市风)教师活动 8 学生活动8
过渡:大家整理的很好,现在我们
清楚地知道,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是地面冷热不均,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
很多冷热不均的现象。比如习总书记来
的乌梁素海的湖区和陆地
请同学们在图中画出湖陆间的热
力环流
我们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
师评价并总结。
过渡:这种热力环流在海陆间表现
的更明显,从时间上看,不仅表现在昼
夜之间形成海陆风,还表现在季节之
间,那叫季风(适当延伸季风环流,点
到为止),课后同学们参照湖陆风探究
一下。
过渡 :不生活在大水域边的我们
也受到一种热力环流的影响,它发生在
城市和郊区之间,是热岛效应的一种结
果,我们叫它城市风或者城乡风,这是
我校地理实践小组测量的五原城区和
郊区的温度数据
1、根据测量的数据,思考以下问
题:
(1)对比上表中城区和郊区的气
温数据,气温较高的是?
(2)在图中标出城市和郊区的气
温、气压的差异,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
图。
(3)拟在图中 A、B 两地建一座水
泥厂,从城市环保角度考虑,应建在哪
学生画图学生代表到黑板边画边描述学生分析数据并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学生独立思考
一处?为什么?
师(过渡):我们生活在城市里除
了能感受到城市的热岛效应,还深受大
气污染的困扰,请看视频
(播放视频)
师:从视频知道郊区燃烧秸秆会导
致城区雾霾加重,这是为什么呢?请用
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教师点评:燃烧秸秆会导致城市雾
霾加重,那么不燃烧秸秆城市就没有雾
霾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城市本身
也会放出烟雾,所以生活在城市的我们
要想每天都能看到蓝天白云,显然需要
城郊共同合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师(过渡):但就城市而言,随着
城市的发展,热岛效应也越发显著。
2、(那么)作为城市市民,你有
什么好的方法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师:(过渡)其实我们的城市也在
不断努力,请看城市掠影(展示图片)。师:(过渡)“城市是我家,环境
靠大家”,作为城市一分子,我们要从
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绿色出
行,低碳生活,保护环境,践行习总书
记指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活动意图说明: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
环节九:归纳总结
教师活动 9
过渡:下面,我们来归纳总结,看
看你有什么收获
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知识框架,从知识能力和德育思想方面想一想
师:评价
过渡: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请完成导学案 1-4 题
学生活动9
学生代表回答活动意图说明:构建知识框架整体把握本节内容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山谷风: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还有-山谷风。请关注李商隐诗中的巴山夜雨(一块诵读:请问归期未有期-----),这首诗就涉及山谷风,课后,大家根据所学知识,探究山谷风的形成原因,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在学案上完成。(可以小组合作)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1、利用实验完成热力环流探索过程
2、观看视频直观感受
3、地理课外实践小组实地测量城市和郊区温差数据10.教学反思与改进
1、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并且识记热力环流的知识。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挖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对新知识及困惑的知识提出质疑,重
新思考。
3、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学生动手参与实验和学生讨论展示部分,并完成人地协调观的渗透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学生如何才能在课堂中敢于对存在疑惑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深入思考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姓名 闫梦雨 学校 五原县第一中学学科化学第 1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人教版、高三年级、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1.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热点内容,一般在选择题中不单独命题,而是分散在某个选项,而在非选择题中年年要考。2.在非选择题中,将氧化还原反应与酸碱中和滴定、电化学原理、热化学原理等综合考查,同时考查新情景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综合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2.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就已经系统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并完成了一轮复习习题,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掌握了简单的配平方法
3.学习目标确定
1.会根据题的类型不同使用不同的方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了解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特殊配平方法。
2.以复习、提问的方式从旧知识引入,从而确定配平思路。3.通过练习掌握配平方法,并总结关键技巧。4.学习重点难点
1.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三大守恒 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步骤3.新情境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
教师活动 1
(以 2020 年全国卷Ⅰ,26 题
节选导入)以我们现在所具备
学生活动1
的知识很难解决这道题,但相
信同学们上完这节课后一定
能找到合适的方法解题,氧化
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热点
内容,一般在选择题中不单独
命题,而是分散在某个选项,
而在非选择题中年年要考。在
非选择题中,将氧化还原反应
与酸碱中和滴定、电化学原
理、热化学原理等综合考查,
同时考查新情景下氧化还原
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综
合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观察,讨论,交流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可以提前感受高考题的深广度,有助于一轮复习深度
环节二:
教师活动 2
3Cu+8HNO3(稀) ===2NO↑+
3Cu(NO3)2+4H2O
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
方向和数目,以此回顾三大守
恒原则
学生活动2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用双线桥法标出简单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状态,既巩固了我们上节课所复习到的知识,又可以顺利的想到守恒原则。
环节三:
教师活动 3
引导学生通过双线桥法回顾
三大守恒原则
学生活动3
完成填空,补充笔记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双线桥法回顾三大守恒原则,学生更容易理解、记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导学生在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做到查守恒。
环节四:
教师活动 4
通过讲解法、讨论法完成三种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方法与技巧
1 正向配平
学生通过例题讲解,自主完成
正向配平,并找学生展示答案
及讲解,总结做题方法。
2 逆向配平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练习一,并
小组交流讨论做题方法,引导
学生思考这类题型和前面题
型的不同,并总结该类做题方
法。
3.缺项配平
补充说明一般缺 H(氢)或多
学生活动4
1.正向配平
( 1 ) ____MnO4
- +____H
+ +____Cl-===____Mn
2++____Cl2↑+____H2O
(2)___Fe+__HNO3(稀) === ___NO↑+___Fe(NO3)3+ ___H2O
【归纳总结】1. 逆向配平
(1)____S+____KOH===____K2S+____K2SO3+____H2O
(2)____P4+____KOH+____H2O===____K3PO4+____PH3↑【归纳总结】3.缺项配平
(1) ___ClO
-+___Fe(OH)3+____===____Cl-+___FeO2-
4 +____H2O
(2)____MnO
-
4 +____H2O2+____===____Mn2
O(氧)补 H+,少 O(氧)补
H2O(水),缺 H(氢)或多 O
(氧)补 H2O(水),少 O(氧)
补 OH-
++____O2↑+____H2O
【归纳总结】活动意图说明:演示法和讲述法并用,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加强学习记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自我总结知识点环节五:
教师活动 5
引领学生梳理新情境下氧化
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书写
步骤,并完成相关习题
学生活动5
〖链接高考〗1.PbO2与浓盐酸共热生成黄绿色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020·全国Ⅲ)硫酸镍在强碱溶液中用 NaClO 氧化可沉淀出能用作镍镉电池正极材料的NiOOH,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活动意图说明:练习法,课堂练习,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6.板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a、质量(原子)守恒
一、原则 b、电子守恒
c、电荷守恒
a、标---化合价
b、列---电子得失
二、步骤 c、求---化合价升降总数
d、配---系数
e、查守恒
三 、 方法与技巧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环节一:课后诊断作业(基础型作业),结合课堂内容,夯实基础知识,限时训练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环节二:课堂诊断作业,限时书写,交流,互助,答疑,学生自主评讲
环节三:课后针对掌握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和答疑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资源,提供了动态、丰富的内容,可以更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与技能。9.教学反思与改进
1、PPT 设计的有些单调,本节课本来理论性就比较强,比较死板,无法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以后要多学习改进上课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2、这一课时的内容,我重点介绍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方法,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加以巩固。课堂上对于一些简单的反应学生配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反应,学生配平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课堂的反应及课后作业的反馈,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块知识的时候听的明白,但是做题不理想,原因是对于配平的实质和原则没有充分理解。再者一部分学生马虎,不能从整体上考虑方程式,导致反应中个别元素不守恒。第三点,配平步骤不完整,好多学生配完不检查,这也是出错率高的原因之一。所以课后还需重视起来,针对不同学生针对性处理问题。
附件 1: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姓名 吴艳婕 学校 五原县第一中学学科语文第 1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版本、年级、册、章、节)2019 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短歌行》《归园田居》比较阅读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从“生命的诗意”这一角度去欣赏作品,要求学生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欣赏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诗意的理解,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命的价值。《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曹操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也有他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全诗运用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抒情与言志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时不我与的慨叹,对贤才的思慕,抒发了建功立业的志向、统一天下的抱负,感情丰沛,气格高远。《归园田居》则是一幅恬静质朴的田园景象,充满着乡村情趣。在这个和平自然的田园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被禁锢在官场的苦楚与田园耕种的辛苦在此刻都化为了最美的诗句,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出清新雅致的田园画面用一个个生动的景物让我们去感受诗人曾经的大济苍生的宏愿与回归田园后的率真。将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鉴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领悟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共同的精神内核。
2.学习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有了一部分鉴赏诗歌的能力,可以抓住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词来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具有一定的朗诵诗歌的能力,但学习时不仅要熟读、背诵,还要引导学生走到字里行间去、走到文字背后去、走进诗人心里去,深入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但是魏晋诗歌时代久远,语言精炼,又涉及到好多典故,学生在理解时可能会不太容易,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设置一些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情感。指引学生除了对诗歌的简单理解,更因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位,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解读诗歌,体会更深层次的内涵。3.学习目标确定
1.涵泳诗韵,了解四言诗、五言诗不同的节奏、韵律等特点,初步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内涵。
2.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学生合作探究两位诗人在乱世中不同的人生选择, 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3.领悟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追求中蕴藏的共同精神内核,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理解。
4.学习重点难点
1.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主鉴赏品析诗句,体会两首诗中蕴含的情感内涵, 进而理解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2.在合作交流、分析鉴赏、思辨探究等学习活动中领悟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追求中的共同精神内核。
5.学习评价设计
导入:运用多媒体导入本课,呈现两张图片。用图片创设直观化、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感知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任务一:结合注释熟读两首诗,填写下表。设计意图:诗歌的学习离不开诵读。结合学习任务单上的预习任务,学生自主展示朗读,介绍朗读经验。在声韵情境中,感知体会两首诗歌的情感。
任务二:《品读》是重庆卫视开的一档文化类型的节目。节目以“赏析”开掘经典深广精妙的内涵,以“诵读”展现经典节律气韵之美好,以“背景短片”点燃氛围,以艺术化方式传播经典。请同学们以这种栏目的形式,一边诵读,一边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这两首诗。诗歌 写作背景 主要内容 语言风格 韵律节奏短歌行
赤壁大战
前夕
求贤若渴 质朴刚健
短歌比较短促,微吟低徊归园田居
官场黑暗
辞官
归隐田园 朴实平淡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
任务三:感受生命的诗意,人生何以消忧怀?曹操作为一个“阴险歹毒”的政治家怎么会写出有如此情怀的诗歌作品?陶渊明又为何选择到荒芜的田园生活?
艺术手法 生命情怀短歌行
用典: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比兴:
“青青子衿”“呦呦鹿鸣”
比喻: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设问: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的“忧”源于在群雄逐鹿的治道的过程中,确立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归园田
居
白描,动静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
间。
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的“悠”实则是“并非浑身静穆”的隐居,在认清现实之后,能真正的享受山水之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创作领域和人生境界。结合两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比较中探索共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关注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1
请同学们观察两张图片,从图
片中你能感受出哪些信息?大
家更喜欢哪种生活呢?
学生活动1一幅图画的是跨马持的将军,在江边举着酒杯,慷慨激昂,另一幅画面则是细雨下的田园风光,给人一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两首
诗,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他
们生命的诗意。
种幽静闲适之感。同学甲更喜欢第一张图片,他认为这幅画面看上去让人满怀斗志,慷慨激昂,他是一个英雄,而自己也希望做一个英雄。同学乙则更喜欢第二幅画面,她认为第二幅画画面优美静穆,给人一种与世无争之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非常安逸闲适。
教师总结:第一幅图描绘的就是赤壁之战前夕,江边横槊赋诗的曹操,纵使大战在即,他仍从容不迫,慷慨激昂。第二幅画则是陶渊明笔下的幽静田园,在这样的静谧中,我们仿佛也感受到他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法人洒脱自然。活动意图说明:运用多媒体导入本课,呈现两张图片。用图片创设直观化、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初步感知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选择,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环节二:吟咏鉴赏
教师活动 2
《品读》是重庆卫视开的一档
文化类型的节目。节目以“赏
析”开掘经典深广精妙的内
涵,以“诵读”展现经典节律
气韵之美好,以“背景短片”
点燃氛围,以艺术化方式传播
经典。请同学们以这种栏目的
形式,诵读完之后,谈谈读后
各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诵读指导:《短歌行》是四言
古诗,每句都划分为二二节
奏,匀称整齐,字句短声调不
能舒长,有古朴典雅的感觉。
学生活动2
预设学生答案:吟咏诗韵,感受到《短歌行》中的“忧”。一代枭雄曹操,因何而忧呢?
人生短暂,渴望人才,天下未定。曹操是如何用诗的语言表达这些“忧”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细致分析, 充分交流。“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用了《诗经·郑风·子衿》的典故,诗人用女子对心上人的思盼,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化用
这首诗每四句换一个韵脚,有
八次换韵,读起来有顿挫感。
另外,《短歌行》表达了心里
的忧愁,不能读得轻快。
《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
五言古诗。五言诗常常按照二
一二或者二二一的节奏朗读,
比四言诗显得自由灵活、错落
有致。而且这首诗一韵到底,
表现诗人回归田园的轻松快
乐,所以声音可以再明亮轻快
灵动一点。
《诗经》中爱情的典故,更真切地表达曹操对贤才的热切期盼。化用《子衿》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忧”的强烈深挚。青衿指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用了借代的修辞。我觉得“青青子衿”四个字把渴慕贤才的忧思之情从强烈上升到深挚痴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运用比喻的修辞,夸张的语气,表达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在他人生短暂的忧思里,包含的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志向的迫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运用了设问的修辞,自问自答,曹操明明知道广聚人才、实现志向才能真正解忧,诗人却偏偏说“唯有杜康”,一个“唯”字,更突出了无奈之中蕴含着深沉的忧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来自《诗经·小雅·鹿鸣》,这个典故描绘了天下和乐、君臣宴会的美好景象。曹操在写这首诗时,对酒当歌,在慷慨歌声中想象这个欢快宴乐的画面,可是想象越美好越突出了现实中人才难聚的忧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比兴的手法,小鹿呼唤同伴,同食蒿草,引起嘉宾欢聚、敬慕贤士的情感。用这个鹿鸣比兴,非常生动形象,也增加了“忧”的感染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把人才比作“乌鹊”,东汉末年群雄纷起,贤才们不知道该投靠谁,他们像无处栖息的鸟,在空中盘旋。这个比喻既有对贤才的渴望、也有
对贤才的关心、更有对自己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信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诗人用山、海比兴,形象地表达人才越多越好,不要有人满之患的担心,这里的用典让我们读出了曹操广纳贤才的宽广胸襟。曹操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捉发吐哺,表达礼待贤才的态度。周公辅佐成王平定了战乱,建立礼乐制度,使天下大治。曹操用周公自比,足以看出他渴望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诗在结尾卒章显志,曹操用典故表明自己的志向,把心忧天下的情感,抒发地含蓄委婉、言简意赅、深厚典雅。从结尾再回头看整首诗,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思,和对天下贤才的忧盼,都源于他追求的“天下归心”的理想。《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就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诗人从年少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他喜爱自然山林。回归田园,是他的本性使然。陶渊明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质朴简单的画面。近处的草屋、榆柳,远处的村落和炊烟,远近结合的不同层次中,透着和谐淳朴的气息;狗叫、鸡鸣反衬出田园乡村的宁静安闲。榆柳的绿荫掩映在屋后,桃花粉嫩,李花洁白,色彩映衬中透出清新雅致,不失绚丽。在这样的田园里,连那一处袅袅上升的炊烟都充满乡村情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挣脱牢笼,回归自然,诗人的精神是如此独立和自由!官场禁锢的痛苦,田园耕种的辛苦,都在这里化
作诗意的快乐!活动意图说明:诗歌的学习离不开诵读。结合学习任务单上的预习任务,学生自主展示朗读,介绍朗读经验。在声韵情境中,感知体会两首诗歌的情感。
环节三:明确诗人情感
教师活动 3
曹操与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
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
有一统天下的气魄,一个则有
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请任选
一下一种情景,给曹操或者陶
渊明发一条微信,劝说对方改
变原有出世或入世的观点。
情景一:426 年,陶渊明六十
二岁,体弱多病,常饥寒困顿,
而又逢灾年,不得不向人乞
食。
情景二:208 年,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浓烟烈火,蔽日遮
天,曹郡人马烧死和淹死不计
其数,曹操自还北方。
学生活动3
预设答案:1.只有安静的田园,才能让曹兄您这样的大英雄回归自我,获得真正的精神独立。2.以后,做一个这样子的人吧,按照树的样子去过日子,能够像树一样自然、静穆、与世无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与富贵3.生活有两条路,一条是世俗之路,那就是无数人争得头破血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另一条是回归自己内心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的灵魂才能得到真正地舒展和幸福。4.事在人为,人定胜天。5.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具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至者也。
活动意图说明:结合两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比较中探索共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关注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
7.板书设计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人生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也会有凄冷的风雨。青春花季的你正处于人生焠炼的大好年华,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大好时代,你将秉持怎样的人生态度,请你结合本课所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则文学短评。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是遵循新课标理念,围绕学习任务群和单元学习任务的要求,结合诗歌的文体特点,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由四个自主性学习活动组成,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生活化情境、问题情境、思辨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真切又深刻地认识到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实践性学习活动对学生学习效率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继续深入透彻学习和贯彻新课标精神,更加充分相信学生语文能力和活动能力,为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断实践探索。曹操的“忧”源于在群雄逐鹿的治道的过程中,确立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陶渊明的“悠”实则是“并非浑身静穆”的隐居,在认清现实之后,能真正的享受山水之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创作领域和人生境界。通过解读这两首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在品读这两首诗的时候,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教学相长,和学生们一起的头脑风暴,也让我打开了更多的思路。
高中历史教学跨学科融合探究——武正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高中历史学科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中历史教学需扩充视野、拓宽思维,吸收新方法新思想,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跨学科融合,有利于学生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和活跃性,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与跨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教学价值、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跨学科融合对策,为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根本目的和提升学生知识串联能力提供参考对策。
关键词:高中历史;跨学科;对策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各学科之前要不断加强联系和配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知识串联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高中历史以跨学科视角,打通学科之间的通道,寻找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点和契合点,为学生知识融合提供指导。高中历史教学跨学科融合,能培养学
生知识串联能力,为学生建构知识大框架,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和吸收历史知识,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一、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内容融合
(一)历史与语文融合
高中历史课本中多次提到了诗词作品,与语文学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4 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提到的《上林赋》《行行重行行》《后汉书•仲长统传》,也是语文学科涉及到的古诗词鉴赏,二者的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历史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寓情于景,引导学生鉴赏诗词歌赋,让学生通过赏析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对历史文化建设有清楚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历史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这也完成了语文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二)历史与地理融合
黑灵曾指出,地理需要历史的参与,就像生命与运动生生不息。历史需要地理的融入,否则就会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和动力。高中历史学科中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进程都有特定的规律,还蕴含着一定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对历史和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社会进程等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学习。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 10 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提到了“工
业区位因素和工业革命生产环境”,这与高一地理必修二中的内容有切合之处。历史教师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二、三产业的区位因素,能更好地让学生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反馈于历史教学,这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历史与政治融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1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讲述了中华文化发展轨迹,可以与高一思想政治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 1 节内容融合起来,进而让学生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形态的特征和本质进行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认识到社会基本矛盾,对推动人类历史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历史教师在教授经济部分内容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如商品贸易发展,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等,可以与政治必修二中的《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缺陷》进行联系,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经济政策、经济危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述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和基本规律,告诉学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为历史学科和政治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技术先进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地理遥感技术,对上述历史内容做出更生动形象的解释。每课的学习,都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进行塑造,不仅能完成历史学科目标,对政治和语文学科目标的达成,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价值融合
(一)视角融合 提升境界
视角决定高度,打破学科边界、拓宽视角、开阔视野,能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层次。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以统筹发展的思维突破学科限制,以概念融合为媒介,聚焦各学科焦点,能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让学生更加灵活巧妙地分析问题。高中历史教学跨学科融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从课本知识走向社会实践、个人发展延伸至国家命运,从单一的历史学科思维变为多元的跨学科逻辑思维,对周围事物有多元化的审视视角,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客观深入。不仅如此,历史学科提倡的合作探究方法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理性看待事件,客观分析缘由,引导学生培养证据意识、树立唯物史观、塑造家国情怀,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二)方法联动 实现目标
信息技术的出现,让高中历史跨学科融合成为现实。各种学科的教学目标和素养培养达成一致,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和规划,能有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以优秀网络教研课“探古寻今——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例,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进行了全面整合。该直播课以“一带一路”为背景,让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三个角度出发,从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的视角入手,讨论“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是不是像西方所说的
‘是新的殖民手段’?” 思考“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对两国经济政治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提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了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认知能力,师生可以通过智慧中小学平台开展教与学活动,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展示思考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培养学生对国家战略的认同意识。上述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融合,有效地整合了多门学科的教学资源,有效实现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对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情感共生 塑造观念
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仅历史一门学科是远远不够的。在跨学科融合思路的引导下,学生既学习知识又培养情感,通过教学问题的引导,在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合作探究、学科渗透等学习方法的参与下,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培养自学自悟能力,让跨学科知识相互渗透,情感相互交融,实现“会学”和“乐学”。高中历史不仅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更要促进学生情思生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个体个性发展,培养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高中历史跨学科融合要想成功实践,就要打破时空和学习载体的限制,提高对交叉学科现实问题的研究,不仅要课内融合,还要课外延伸,将跨学科之间的情感因素剥离出来重新组织,提高学生的个性创新和能力,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真正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人。三、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融合
(一)历史与地理融合,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树立正确清晰的历史观,才能对历史知识有整体概念。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时空观,高中历史在与地理学科进行融合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中的地理位置,如河流变迁情况,让学生从地理环境变迁中透视历史进程发展规律,建构立体知识框架。
历史在教授《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这一章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展示历史资料,观看不同建筑的图片 如井院式建筑、帐幕式建筑、栏杆式建筑等,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不同地区建筑的特色,进而反映出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接着,顺势让学生了解集镇发展情况,对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特色和集镇形成因素进行教学。通通过上述层层递进的方式,将高中历史和地理有效的相融合,从时空观上分析地理环境和历史问题,从整体知识框架中加以思考,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加清楚的认知。(二)历史与政治融合,培养核心素养“政史不分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历史学科与政治学科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跨学科融合思路的引导下,历史教师讲授知识时,可以与政治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
历史教师教授某朝代政治策略时,不仅要用古代政治观念引导学生分析,还要让学生用现代政治观念分析历史决策,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如在教授《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课时,要让学生知道中国与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国际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要用正确的思维看待中国的社会发展进
程。
历史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国际格局演变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再让学生结合政治学科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中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如以中国举办各种世界博览会为例,探究举办博览会的作用和影响力,让学生从政治的角度,说出举办博览会能实现合作共赢,表达了中国坚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决心,这对树立中国大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上述提问,能有效地将历史与政治相结合,从历史的角度感知政治决策的重要性,从政治角度感受历史重大事件的价值,大力提高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三)历史与语文融合,培养唯物史观语文学科中的文学知识,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趣味性和热情性,在文学作品中树立历史价值观念,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历史文化辩证看待历史现象,将文学与历史建立起特殊的联系。学生在评鉴历史事件和赏析文学作品时,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联系能力等综合思维品质,与此同时,对培养学生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三国志隋唐的文化》一课为例,历史教师与语文学科进行有机地融合,既能有效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又能实现历史知识的延伸,让学生在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中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历史教师让学生讲讲自己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故事,有的学生说出喜欢《三英战吕布》《千里单行骑》《赵云七进七出长坂坡》等,教师可以让学
生们讨论历史事件中是否真有此事。通过上述辩证思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揭露历史事件真面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历史知识和语文知识的有机融合特展。
结 语
泰戈尔曾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感受到生命运动的气息。历史课堂作为培养人思想境界和实现价值的学科,更应当让学生感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涌动之气,用鲜活的视角审视历史,展望未来。高中历史教学跨学科融合,打破教学边界、打通思维通道、打造思维框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历史学科的生命力,对植育思维硕果,发展历史教育事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参考文献
[1]宋一平,李水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基于“大历史——跨学科——多维度”的三维视角[J].行政论坛,2023,30(02):38-45.
[2]唐朋,赵亚夫.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经验、特点及实施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02):48-52.[3]戴羽明,范英军.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理解与教学转型——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24(01):58-63.
[4]夏翠娟,娄秀明,潘威等.数智时代的知识组织方法在历史地
理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兼论图情领域与人文研究的跨学科融合范式[J].图书情报知识,2021,38(03):37-49.
[5]李方红.宋徽宗绘画研究的历史与方法——兼论跨学科研究中的艺术史[J].美术观察,2021(01):56-61.
[6]冯淼.跨学科视野下的“群众”历史——评肖铁《革命之涛:现代中国的群众》[J].史学理论研究,2020(06):149-156.
[7]盛承,郭丛.跨学科交流与对话:“历史上环境与社会经济的互动”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9(02):97-102.[8]斯文·埃里克·拉森,王敬慧.备受争议的概念:跨学科的历史及文化碰撞[J].探索与争鸣,2018(01):128-135+144.
[9]王旭东.时空、信息、熵、环境和全球化——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研究的跨学科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0(11):44-55.
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杨德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并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着眼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找出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坚持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就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
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在工作和实践中就是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这一重大论断正是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提出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推动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2021 年我校高考实现清北的突破,正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突出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2018 年跃海校长新任年级主任,跟老师们经常反思:咱们的老师很辛苦,学生更辛苦,每天作业写到半夜甚至下半夜,但成绩很不理想。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外
出学习,看人家名校是怎么做的,来到鄂尔多斯一中,发现人家的限时练对我们解决问题很有启发,于是回来后,跃海校长就带领老师们开始研究咱们的学情,不断摸索限时练的做法:首先在课表上做了重大调整,加大了自习课的安排,保证了限时练的时间;之后对限时练的命题和批改等做了安排,命题方面要求老师们限时练的选题一定与备课融为一体,围绕当天所有学的重难点内容设置不同层次的试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前面学过的易错点或重点还要进行滚动训练;限时练的批改要求老师全批全改并有相应的评价和要求。这样以考代练,学生非常重视,态度端正,我们老师通过批改也能够相对准确把握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取得课堂教学的实效。“限时练”克服了过去作业的随意性,有了整体部署,作业总量大大减少,但质量提高了,孩子们没有了半夜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产生的负罪感,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有条不紊,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高效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尖子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一个班级的管理同样如此,比如摆在几乎所有班主任面前一个问题:学生瞌睡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早自习。针对这个问题,我听了樊登讲的《运动改变大脑》运动尤其是跑步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人的心肺功能,促进脑部供血充足,让学生课堂消除困意,精神满满,而且跑步还能让孩子们释放压力,所以2021 届我就在高二暑期上课期间,带领学生一起三千米长跑,6 点05 分准时开始,一个学期坚持跑下来,孩子们的状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上课精神饱满、
乐观自信、记忆力明显增强、自律性增强。遗憾的是疫情突然来临中断了我们的长跑,但疫情复课以后,我们高三年级部倡导晚自习大课间夜跑等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晚自习状态非常清醒,而且在紧张的高三生活中孩子们很开心。这届学生我从高一军训开始就带领学生跑三千米,坚持了三个月左右,孩子们就已经深深体会到长跑带来的好处,所以她们现在是主动跑,效果更好,相信三年坚持下来,一定会有奇迹发生!
二、坚持问题导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实现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社会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但也有不少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坚持问题导向,就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推动社会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我国基本国情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面临的风险和难题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些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矛盾和问题尚需彻底解决,同时随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需要直面大量随着形势环境变化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是新发展阶段内在矛盾的必然表现,是躲不开也绕不过的。对于这些问题,如果置若罔闻、熟视无睹,就会积重难返,最终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果守着过去的认识不思变化,那就难以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直面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它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深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正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脚步稳健有力。进入新时代,出现了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新评价,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家国情怀、适应社会的能力、要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在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探索发现与动手实
践能力,五育并举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矛盾和问题,我们是绕不过去的,只有积极应对我们才能实现新的发展,于是吴校长提出打造书香校园,开设校本课程,提出阅读加运动的理念,正是研究了我们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开拓新境界,提出的新思路、新理念,相信这些新理念、新思路一定会让我们五原一中行稳致远!
我们教师这个行业很特殊,我们的劳动对象是学生,他们在不断变化,我们就会不断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我们很多老师都会感叹: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其实不然,社会在发展,学生也在发展,只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只不过是每一届学生各有其特点,所以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我们的学情,因材施教,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工作非常具有挑战性,挑战成功,我们非常具有成就感。
三、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和发展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坚持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就要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
础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又通过实践不断解决问题,是实践基础上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
掌握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把握快速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实招、见实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战略的“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正是在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公共教育政策等多方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不少地方县域普通高中优秀教师和学生不断流失,导致县中教育质量不断下滑,形成了以优质教育资源流失和教育质量下降的恶性循环为突出表现的“县中发展困境”。我们学校也深陷困境之中,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如何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顶层设计非常重要,要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那么就需要领导干部多深入教师中进行调
查研究,了解教师急难愁盼问题,多听听老师们的想法、意见和建议,毕竟老师们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反映民意、广集民智,那么我们的决策就会增强民主性、科学性,让老师们参与到决策中来,能够让他们理解决策,并推动决策的实施,同时提高了了老师们参与我校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增强了老师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和制度,再拿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让老师去实践,化为实际行动,并使之在老师们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完善,更好地解决问题,推动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也应该深入调查研究,这学期一轮复习前,为了提高一轮复习的有效性,我在开始前,分别找各个层次的学生谈话,让他们谈谈希望老师在一轮复习的时候怎么做?通过谈话,发现孩子们普遍希望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看教材,夯实基础,不希望老师像讲新课一样再重复讲,主要讲学生不会的和学生深挖不到的知识。于是我认真思考学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对自己的一轮复习思路做了调整:让学生先学,我后教。我把教材该深挖延申的地方以及易错点还有一些拓展的基本概念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些内容,我的限时练就和我的教学融为一体,我在限时练选题的时候,会把要考查的重难点、疑点都设置相应的习题,并要求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不允许看书和资料笔记,要按考试的要求去做,目的是真实反映出那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不清楚或没有掌握,这样我就会知道我该讲什么、不讲什么,真正做到了精讲,通过这种复习
的方式,课堂解放了老师,把主动权和时间还给了学生,但备课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重的负担,因为这种改革符合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需求,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所以运行起来,感觉比自己以前几届学生的基础更扎实。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角。我们响应二十大号召,坚持问题导向,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敏锐眼光,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不回避、不躲闪,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不断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发展新局面,为五原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浅论大观念下英语一轮复习资源整合教学——苏美艳内容提要:大观念下英语一轮复习资源整合教学是将碎片化的英语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把人教新课标八册课本和2019 课标版相关语篇根据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进行归类整合,以主题大小观念为统领安排子主题的复习顺序建立链接重构大单元,同时形成语言大观念,构建有效的一轮复习模式,更好的使英语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 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以实现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融合统一。旨在整体安排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教学活动,整体显现课程目标,进而在高考中实现质的飞越。主题语境规约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并且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特点的语言学习和思维活动,推动学生对主题的深度学习,帮助其建立新的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
关键词:
提炼大小观念 重建大单元 主题群阅读构建语言大观念
迁移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观念教学理念已在教学中被专家和教师领会并探究和应用。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20 年修订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方案为依据,高中课程要体现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和关联性的原则,满足高中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人教新课标从必修到选修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教学核心,将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融入以主题为引领的语篇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课本教程是教学内容很好的载体,值得深入研究探讨。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我们依据单元顺序安排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提升无疑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高三的一轮复习还要保持高一高二的学习顺序,我觉得不能够让碎片化的复习达到系统化,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链接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此,我提出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把必修和选修课本的单元根据大观念理念整合归类,依据课标三大主题: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进行结构整合,以主题大小观念为统领安排子主题的复习顺序建立链接,重构大单元,同时形成语言大观念,构建有效的一轮复习模式,更好的使英语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大观念”在地位上基于学科的中心位置,集中体现学科课程特质的思想或看法;在性质上,具有概括性、永恒性、普遍性、抽象性;在功能上,有助于设计连续聚焦一致的课程,有助于发生学习迁移;在范围上,大观念一直使用较大范围的概念;在表达方
式上,大观念有多种表达形式。
《大观念下英语一轮复习资源整合教学》对学生的一轮复习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学生学习意义的建构。在大观念的指引下,将人教课标版高中英语必修和选修的课文文本和2019 版新教程相关话题建构主题大关联进行整合,使学习主题具有统领性价值。学生可以根据同一话题的不同篇章进行反复训练,归纳各语篇主要运用到的词汇,表达方式,论证方法,构建语言大观念,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整合单元主题大观念下制定的教学目标等都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和整体的框架性。各单元材料之间基于大观念进行筛选、调整并整合,延伸到多元主题群的阅读。学生可以对语篇阅读系统的学习,且贯穿高考各种题型中,使学生对单元主题产生深刻印象,进而促进他们进行深度理解,实现有效知识迁移。第三,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经过整合的英语教学可以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主题语境学习活动探究,寻求最佳解题思路,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通过对必修和选修单元话题的整合,选择单元主题,识别基本问题,编写单元目标,开发学习活动和设计评价方案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模式架构。将碎片化的话题在一轮复习中整体化、系统化。同时迁移到高考的阅读理解,七选五,完形填空,语篇填空,短文改错和作文的各种题型中。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掌握不同话题的词汇,并提升文化品质,发展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
四维目标。认真研读人教新课标 8 册课本和人教版2019 中部分相关主题语篇,按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整合成三大块。提炼主题大观念,并以主题大观念为统领,链接相关子主题单元语篇,深入挖掘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和思想观念,以及背后的育人价值,提炼每个语篇的小观念,构建小观念之间的链接,依据小观念之间的链接重构大单元学习顺序。
复习过程中依据话题从语言技能和策略入手,归纳总结各语篇群主要用到的词汇,表达方式,论证方式构建语言大观念。提炼语篇的信息组织结构,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理解应用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思维品质。将碎片化知识梳理,连成线,窜成面,织成网。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对语言的理解,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推动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教学过程中注重观察记录学生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的反应和反馈,及时解决问题,反思教学,生成了教学日志,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基本思路:
What:人教新课标从必修到选修每单元都有自己的教学核心,将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知识有机融入以主题为引领的语篇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课本教程是教学内容很好的载体,值得深入研究探讨。所以高考一轮复习依托:人教新课标8册课本和人教版2019新教程部分相关语篇的重构整合。Why: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我们依据单元顺序安排教学,对学生
进行全面教育和提升无疑是符合学生认知和发展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高三的一轮复习还要保持高一高二的顺序,本人觉得不能够让碎片化的复习达到系统化,整体化,网络化,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链接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How: 对人教新课标8册课本阅读文本和人教版2019新教程部分相关语篇进行重构整合。依据课标三大主题: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大观念为统领,构建关联,安排子主题群阅读顺序,构建语言大观念,提升一轮复习效力,尤其学生的阅读和书面表达能力。从更上位的视角出发,提炼单元大观念,整合教材教学内容,规划教学和评价活动,兼顾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认知、态度、价值判断,实现语言技能的发展。对各单元子主题和语言大观念的提炼并建立相关链接。将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形成结构,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言技能得到融合发展。
将碎片化的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课本整合成整体化,系统化,可教,可学,可沉淀,可迁移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学习语言和探究主题意义提供一个整体化可融合的语境。在英语学习活动观中实现对学习的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三个层次的转化。体现语言、文化、思维的融合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使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能够基于主题大观念建构并生成新的认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轮复习资源整合教学以大观念为统领,在研读相关理念文献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