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並錄如右。 鈐印:乾隆宸翰、掬水月在手(參見上書《乾隆卷》11、 267頁)
後隔水2:右三詩,首章言高平樂志,寄託高遠;鷗波繪事,曲盡其妙;張照作記,水乳交融,合之可稱三絕。次章因內府舊藏《鵲
華秋色》及《水村圖》,皆吳興傑作。此卷筆意特以精嚴擅場,石渠趙畫得此鼎峙矣。顧考歷代收藏家,若《清河書畫舫》諸
書皆不載此圖,而畫幅中,子昂又未署名,幾無可徵驗。然審其筆墨,工整中具有秀逸之致,疑是千里大年家法,信非他手可
辦。其失款或由割裂,實存固無礙乎名之佚也。故三章終及之。惟諦察卷後子昂書論及自跋,頗似雙鈎,疑為後人贋作。而張
照之記,小楷則類平原麻姑壇,文筆則仿昌黎畫記,其於松雪稱許特甚。是山陽之論,得松雪之畫而益彰,松雪此圖,詎非賴
天瓶之記,而益信乎。詩既分書各格水間,並識數語於後格水,附書之同日。御筆。 鈐印:比德、朗潤(參見上書《乾隆卷》
91頁)
說明:(一)乾隆皇帝《題趙孟頫樂志論書畫合璧卷三首》著錄於《御制詩文集》四集卷三十七。
(二)據《溥儀賞溥傑宮中古籍及書畫目錄》可知,此作由溥儀於宣統十四年(1922)十二月十二日賞溥傑,編號為
一八百十七號。
(三)從東漢末到魏晉南北朝,隱逸之風大盛。東漢仲長統所作的《樂志論》,最早地全面描繪了隱逸生活的方式、環境、思
想。仲長統(179-220),字公理,山陽高平(今山東金縣附近)人。曾為尚書郎。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文學家。《樂
志論》中提倡的注重生活享受的人生觀,轉向追求隱逸逍遙的生活情趣,對後來的士人產生深刻影響。此幅即是趙孟頫按仲長
統《樂志論》所畫的一幅畫。
(四)卷後文徵明跋文稱,是卷曾為高太史舊物。1531年,與王守(履約)、陳淳(道復)同泛太湖時,在蔡羽(九逵)處有
幸獲觀。
1.高太史應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高啓。高啓(1336-1374),字季迪,號槎軒,又號青丘子,長洲(今蘇州)人。元時隱居於
青丘,以詩書自娛。楊基、張羽、徐賁齊名,稱「吳中四傑」。明洪武初,召修《元史》,為翰林院國史編修,故為人稱為高
太史。能詩文,尤精於史。嘗賦詩有所諷刺,被太祖藉故腰斬於市。著有《高太史大全集》等。
2.蔡羽(?-1541),字九逵,自稱林屋山人,吳縣人,居洞庭山。諸生,與文徵明齊名。貢入太學,由國子生授南京翰林院。
好古文辭,以詩擅名,亦善書法。
3.王守(1492-1550),字履約,號涵峰,吳縣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授寧波府推官,累擢吏科都給事,又改理河道。
與胞弟王寵同拜師蔡羽,居西山三年。與文徵明、祝允明交善。工詩,書法李懷琳,亦能篆刻。
4.陳淳(1482-1544),字道復,號白陽山人,長洲人。諸生。工詩善畫,為文徵明入室弟子。
(五)後紙張照的跋文模仿韓愈《畫記》所作,乾隆皇帝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題趙孟頫樂志論書畫合璧卷三首》之下,即
注以「後有張照記絕佳」。
著錄:1.《石渠寶笈續編·重華宮》《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第五冊,第1563-1566頁,上海書店,1988年版。
2.《賞溥傑書畫目》(載《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第25頁,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1934年。
3.《國寶沈浮錄—故宮散佚書畫見聞考略》,楊仁愷編著,第421-423頁、550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版。
4.《歷代著錄法書目》,朱家溍主編,第四九五頁,附錄·書畫合璧,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版。
5.《乾隆與松雪書畫—清帝藝文觀小識》,李維琨,《中國宮廷繪畫研究》,第553-554頁,故宮出版社,2015年版。
按語:趙孟頫是元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他擅詩文書畫,皆可稱當代第一。於畫,則山水、人物、花鳥、走獸、鞍馬、蘭竹無一不能,
亦無一不精。書法則真、草、隸、篆俱善,當代無人能及。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元四家及曹雲西、盛子昭、
唐棣、王淵、張渥等皆得其沾溉而成影響深遠的一代大家,文人畫由此攀上又一高峰。為中國藝術史譜寫了璀璨的一頁。
趙孟頫的山水畫風格多樣,或承繼李(成)郭(熙),或師法董(源)巨(然),大都以簡逸取意,高古雅致,自開生面。也
簽條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