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拓展阅读
《科学拓展阅读》编写组 编写
悦读书系
主编 万嵩海詹晓颖
科学拓展阅读
悦读书系
主编 万嵩海詹晓颖
《科学拓展阅读》编写组 编写
编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嵩海 杨春晖 吴利坚周燕娜 姜向阳 祝海丽谢小立 詹晓颖 黎作民
图书在版编目(C丨P)数据
科学拓展阅读.五年级下/《科学拓展阅读》编写组编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12(2024.11重印)(悦读书系)ISBN 978-7-5722-5039-2
~I~ : ① 科·…ⅡI. ① 科.…Ⅲ. ① 科学知识一小学一教学参考资料IV. ① G624.6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2)第248385号
悦读书系 科学拓展阅读 五年级下
YUEDUSHUXI KEXUETUOZHANYUEDU WU NIANJI XIA《科学拓展阅读》编写组编写万嵩海詹晓颖主编
责任编辑:赵英梅
封面设计:韩波
责任印务:曹雨辰
责任校对:何理
图文制作:杭州林智广告有限公司
出版: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市环城北路177号电话:0571-88900081)
发行: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印 刷:浙江远大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787mr \ttNx1092 mm 1/16
印 张:5
字 数:100000
版次:2022年12月第1版
印 次:2024年11月第3次印刷
标准书号:ISBN 978-7-5722-5039-2
定 价:11.69元
特别说明:因各种原因,本书所载部分内容未能联系到著作权所有人,请著作权所有人与我社联系。
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承印厂联系调换。
(联系电话:0579-89136633)
定价批准文号:浙发改价格(2019)319号 举报电话:12345、12315
前言
阅读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学习科学的方法是多样化的,科学阅读是科学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科学阅读能告诉学生许多无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直接经历的事实,帮助学生跨越在探究活动中或现阶段不可逾越的障碍;可以增长学生的间接经验,帮助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开展系统、有效的科学阅读能与科学探究互补,促成学生高效地进行科学探究,进而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
本书以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内容为基础,将教材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进一步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的科学,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史,促进课外探究,学好科学课程。
本书根据教材体系,按单元分课编写。每一课都有相应的阅读资料,内容丰富多样,突出科学性、探究性和趣味性;设置了疑难解答、知识链接、实践园、万花筒等栏目。本书既可以在课外阅读,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阅读,教师和学生可灵活使用。
本书约请了浙江省内著名科学教育专家和优秀科学教师共同编写,他们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编写的科学阅读材料,程度适中,知识面广,将大大扩展学生的视野。参与本册编写的有:万嵩海、詹晓颖、周燕娜、杨春晖、赵海军、富燕飞、汪钢钧、胡璐佳、林浩、丁雨巧、汪佳慧、张琪、郑水军、施丹丹、何蕾、罗凯娅。
本书配有数字资源,请前往“浙江省数字教材服务平台”的“资源专区”下载。
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 /1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4
3绿豆苗的生长 /7
4蚯蚓的选择 /10
5当环境改变了 /13
6食物链和食物网 /15
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18
船的研究
1船的历史 /21
2用浮的材料造船 /25
3用沉的材料造船 / 27
4增加船的载重量 /30
5给船装上动力 /33
6设计我们的小船 /36
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 /40

环境与我们
1地球- 地球——宇宙的奇迹 /43
2 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 46
3珍惜水资源 /49
4解决垃圾问题 /52
5 合理利用能源 /55
6 让资源再生 /58
7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61
热
1温度与水的变化 /63
2 水的蒸发和凝结 /65
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67
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69
5热在水中的传递 /71
6哪个传热快 /73
7做个保温杯 /75

种子发芽实验
绝大多数绿色开花植物的新生命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疑难解答
设计“绿豆种子发芽 的对比实验
影响绿豆种子发芽的因素,有的来自种子本身,如种子是否完整、是否饱满;有的来自外界环境,如光照、水分、空气、温度等。

设计“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时,首先要确定你想要研究的问题,比如,“绿豆种子发芽是否受到水分的影响”。然后,根据研究问题来确定实验变量,即实验中唯一改变的条件,如“水分”。接着要思考怎样来改变这个变量,比如,将一些种子放在湿润的环境中,而另一些种子放在干燥的环境中。
设计“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时,除了改变这个“唯一条件”之外,其他的条件都要尽可能地保持相同。比如,怎样保证光照条件相同?怎样保证温度条件相同?
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对比实验中每组种子的数量一般需要3粒以上,而且相同条件的控制要巧妙。比如,要让光照条件相同,那么是都放在黑暗环境中,还是都放在明亮环境中呢?如果你认为明亮环境中的种子更容易发芽,就把实验装置都放在明亮环境中。其他相同条件的控制也是这样。
知识链接
绿豆种子发芽的外部条件
适宜的温度绿豆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一系列的生命活动。多数种子萌发所需的最低温度为 0°C~5°C ,最高温度为 35°C~40°C ,最适宜温度为 25°C~30°C 0
一定的水分水分可以使种皮变软,胚芽和胚根才能突破种皮,同时储存在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转化,而且容易被胚吸收利用。但是,如果水分过多,种子会因为缺乏氧气,无法呼吸而腐烂。
充足的空气种子萌发时需要氧气,把储存在细胞内的营养物质逐渐氧化分解,同时释放出能量,供种子萌发时生理活动的需要。
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土壤的原因
实验表明,种子发芽并不需要土壤。很多植物种子之所以能在土壤里面发芽,是因为土壤里含有水分和空气,并能将温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事实上,只要种子吸收了足够的水分,并满足萌发所需的温度和空气时,种子自身的营养物质就会转化成能量,促使它发芽并维持早期生长。

万花筒
种子的力量
有时,墙缝中、厚石板下会长出细嫩的幼苗。种子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从重压之下萌发出来呢?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一个坚固的铁桶中装满豆类的种子,并注入水,然后把桶口盖好。几天后,人们惊奇地发现,那个坚固的铁桶已经被胀裂了。人要想毁坏
一个铁桶,需要费很大的力气,而种子却在不知不觉中摧毁了坚固的铁桶。
实践园
水分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研究的问题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我们的预测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相同的条件 温度、空气、大小相同的2组绿豆种子各5粒。不同的条件水分。实验方法 ① 在两个相同的盘子里都垫上干燥的吸水纸;
② 将1号组的5粒种子放入盘中,始终让吸水纸保持湿润;
③ 将2号组的5粒种子放入盘中,始终让吸水纸保持干燥。

日期 | 种子的变化 | |
1号组(保持湿润) | 2号组(保持干燥) | |
月日 | ||
月日 | ||
月日 |

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实验表明,种子发芽与土壤无关。那么,种子发芽与周围环境中的哪些因素密切相关呢?这些环境因素又是怎样影响种子发芽的呢?
疑难解答
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
在适宜的条件下,绿豆种子的胚芽、胚轴、胚根细胞就开始分裂和生长。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和胚轴逐渐长成植物的茎和叶。就这样,一株新植物诞生了。
绿豆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种子发芽的养料由子叶或胚乳提供。只要具备适宜的外部条件,种子就能发芽。

知识链接
绿豆种子发芽的自身条件
足够的营养储备在绿豆种子的子叶中,储存了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完整的种子往往因为缺乏足够的营养而不能萌发。

不处于休眠状态像大多数种子一样,绿豆种子即使在环境条件暂时适宜的情况下也不会萌发,这种现象被称为“休眠”。种子休眠是植物对恶劣环境的一种适应。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多,有些种子的种皮厚且坚硬,使种子不透水、不透气,或者对胚具有阻碍作用;有些果实或种子内部含有抑制种子萌发的物质,只有清除这些物质,种子才能萌发。要想使休眠的种子发芽,需要针对不同的原因解除休眠状态。
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的原因
实验表明,绿豆种子发芽并不需要阳光,原因如下:
1.绿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营养由子叶提供。2.光照会抑制绿豆的发芽和早期生长,如果发芽时见了光,豆芽的头部会发红。没有光照的豆芽比有光照的豆芽长得更好,这是绿豆在这个生长阶段的特性。

万花筒
绿豆芽的营养价值

芽菜中以绿豆芽最常见,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绿豆在发芽过程中,维生素C会大量增加,部分蛋白质会分解为人们所需的各种氨基酸,所以绿豆芽的营养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此外,人们还发现了绿豆芽的一些功效。
1.绿豆芽中富含维生素C,可以治疗坏血症。
2.绿豆芽有清除血管壁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防止心血管病变的作用。
3.绿豆芽富含膳食纤维,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有预防消化道癌症的功效。
4.绿豆芽的热量很低,水分和纤维素含量却很高,常吃绿豆芽,可以预防肥胖。
实践园
空气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研究的问题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空气吗?
我们的预测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空气。
相同的条件 温度、水分、光照、大小相同的2组绿豆种子各5粒。不同的条件空气。实验方法 ① 在两个相同的盘子里都垫上吸水纸,并让两盘中的吸水
纸始终保持湿润;② 向两个盘子中分别放入5粒绿豆种子;③ 将1号组的盘子装在透明的塑料自封袋中,然后抽去空气,将袋口
密封住。2号组的盘子以正常方式接触空气;④ 将两组种子同时放在温暖且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

绿豆种子发芽与空气的关系实验记录表
种子总数 | 已发芽数 | 未发芽数 | |
1号组(隔绝空气) | |||
2号组(接触空气) | |||
我的解释 |

绿豆苗的生长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对阳光、水分、温度等条件的需求各不相同。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疑难解答
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十分巨大。
光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合成,而叶绿素可以将阳光中的能量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能量,促进植物生长,并释放出氧气。这也是为什么白天植物生长发育迅速的原因。
光可以促进植物开花,光照越长,开花越早。光会促进植物花青素的生成,使得植物的花朵色彩艳丽。在高山上生长的植物,花朵开放的时间普遍较早且颜色艳丽。此外,光照还可以杀死植物上的一些病菌,使植株健康生长。

知识链接
幼苗为什么会朝着一个方向生长

当强光射向你时,你会眨眼。环境中激发类似反应的事物,如光、热、重力等,被称为刺激,而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做出的反应被称为应激性。
植物也能对刺激做出反应,但它们的反应一般要比动物慢一些。植物会缓慢地朝向或远离刺激生长,科学家将这类反应称为向性。向性属于应激性的一种,可以帮助植物在它所处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植物的向性种类很多,如向光性、向水性以及向地性等。幼苗具有向光性,所以会朝着光线充足的方向生长。
实践园
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向光性是指植物会朝着有光源的方向生长。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认识植物的向光性现象吧!
实验材料
不透光的纸盒2个、长势相同的植物幼苗2盆、台灯、剪刀。

实验方法
1.用剪刀在2个不透光纸盒上剪出直径约1厘米的小孔,作为光进入的通道。其中一个纸盒的小孔在顶部,另一个纸盒的小孔在侧面。
2.给2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幼苗浇少量的水,使泥土湿润。
3.将2盆植物分别放入2个纸盒中(1号组用顶部开孔的纸盒,2号组用一侧开孔的纸盒),将装置放在阳光充足处,夜间用台灯代替光源,使光从孔中进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在表格中记录幼苗的高度、倾斜的方向,并拍照或画图。注意,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应该尽可能短,扣回纸盒时,要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之前一致。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 |
幼苗 高度 | 1号组 | ||||||
2号组 | |||||||
倾斜 方向 | 1号组 | ||||||
2号组 |
万花筒
普里斯特利的发现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使空气清新。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植物“哭”了
清晨,小明在附近的公园里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在一些植物的叶片尖端处,垂挂着一颗颗亮晶晶的水珠,好像一名身着绿衣的少女在默默哭泣。
难道植物也会哭泣?
通过查阅资料,小明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的植物生理现象,叫作“吐水现象”。
原来,在植物叶片的尖端或边缘有水孔,水孔与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相通,植物体内的水分可以不断地通过水孔排出体外。平时,外界的温度高又比较干燥,从水孔排出的水分很快就蒸发散失了。当外界的温度高、湿度大时,高温使根的吸收作用旺盛,湿度大又抑制了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样,水分只能直接从水孔中流出来,植物就“哭”了。

叶片的“吐水现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它跟露珠的形成原理不一样,露珠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叶片表面形成的。

蚯蚓的选择
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特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各不相同。
疑难解答
蚯蚓的生活习性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陆生动物,生活在土壤中,昼伏夜出,以腐殖质或植物的碎屑为食。蚯蚓可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增产。世界上的蚯蚓有2500多种,因此它们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也各不相同,但是,不同蚯蚓的生活习性有许多相似之处。

1.喜温,怕冷、热。
蚯蚓喜欢温暖的环境,它怕冷,也怕热。它在 0°C~5°C 会休眠, 32% 以上会停止生长, 40% 以上会死亡,适宜温度为 20°C~25°C o
2.喜湿怕浸。
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这里所说的潮湿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壤湿度,二是空气湿度。适宜蚯蚓生活的土壤湿度为 40%~60% ,空气湿度为60%~80% 。
3.喜暗怕光。
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处,一般是钻在土层下觅食,黑夜时也会爬出来觅食。蚯蚓没有眼晴,看不到光,但全身布满了感光器官,强光对蚯蚓的生长、繁殖极为不利,所以蚯蚓总在黑暗处活动。
4.喜静怕震。
蚯蚓喜欢安静的环境,最怕震动。频繁的震动将会对蚯蚓的生长、繁殖造成不良的影响。
知识链接
动物对环境的生理适应
动物能通过改变自己的身体结构或生活习性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生存下来。比如,马的腿很长,有助于快速奔跑。生物学家将动物在身体方面的适应性,统称为生理适应。
鱼的身上覆盖鳞片,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体内水分流失和外界水分进入体内。鱼的鳃和鳍,能使它们在水中自由地呼吸和游泳。
贝类的外壳和龟类的甲壳都很坚硬,能够保护它们身体里的重要器官。

北极熊的皮毛又厚又白,不仅能够让它们的身体保持温暖,而且能够帮助它们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可以迷惑捕食者,不被发现。
鸟类羽毛的颜色与求偶、繁殖、孵卵和育雏密切相关,雄鸟的羽毛大多五彩缤纷、鲜艳夺目,是为了引起雌鸟的注意。
长颈鹿的脖子这么长,你知道为什么吗?

万花筒
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除了生理适应之外,动物还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领呢!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是动物适应环境的几种常见方式。按照达尔文的解释,动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动物体表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这种颜色就是保护色。自然界里的许多动物就是靠保护色来躲避天敌,在生存竞争中保护自己的。你能一眼看到左图中的那只昆虫吗?
有些动物有恶臭或毒素,为了避免自身遭到攻击,身体往往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使天敌能够轻易地识别它。比如,毒蛾的幼虫大多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如果被鸟类吞食,其毒毛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右图中的箭毒蛙体表就具有警戒色。


有些动物会模拟另一种动物的形态或者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这种现象叫作拟态。左图中的那一片枯叶,实际上是一只枯叶蝶。有些蝴蝶的翅膀上有两只大大的“眼晴”,看起来活像一只猫头鹰,让天敌感到害怕。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具有这样的本领?请写下来。
适应环境的本领 | 动物名称 |
保护色 | |
警戒色 | |
拟态 |

当环境改变了
动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都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当环境改变,不适合动物生存时,它们会改变其形态或结构,以适应新环境,或者重新选择合适的生存环境。
疑难解答
环境变迁中的青蛙
1.改变身体形态以适应环境变化。
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它的卵一般产在水中,孵化成蝌蚪后,继续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用鳍状的尾巴游泳。在发育过程中,逐渐长出四肢,尾巴逐渐萎缩,变成青蛙。青蛙在陆地及水中生活,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青蛙通过变态发育的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2.改变身体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
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环境十分接近,能保护自己不被猎食者发现。青蛙的后肢长而发达,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它的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它的舌头是向后翻卷的,捕食时会迅速翻出来,利用舌尖上的黏液粘住猎物。可见,青蛙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身体构造,
3.改变生活习性以适应环境变化。

青蛙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它们以昆虫为主食,所食的昆虫绝大部分为农业害虫。当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会在水底或洞穴中冬眠。当春季天气变暖时,再回到水中繁殖。繁殖期间,许多雄蛙会通过鸣叫来吸引雌蛙。

知识链接
鸟类的迁徙
鸟类的迁徙是地球生态环境的一大风景。每当冬季来临,它们就飞往温暖的地区,有的鸟类甚至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半球之间来回迁徙,如北极鸥,每次迁徙都要飞行1万多千米。
鸟类迁徙的根本原因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每当冬季来临,草木凋零、昆虫匿迹,那些以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的鸟类无处觅食,它们岂能坐以待毙?候鸟们飞到温暖的地区,那里的草木四季常青,昆虫也不会因为天冷而消失,因此候鸟可以在那里安然过冬。

那么为什么候鸟不一直待在那里呢?为什么还要花费这么长时间、克服那么多困难来回飞行呢?其实,那些温暖的地区也有自己的生态环境,那里本来就有很多鸟类,而每当中高纬度地区天气变冷的时候,还会有大量鸟类赶来越冬,鸟类之间的生存竞争会变得残酷。所以,当中高纬度地区春夏季节到来,那里的草木和昆虫开始大量复苏的时候,这些候鸟又会飞回到原来的栖息地。
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生活在这里的鸟类有的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来适应季节变化,就地度过寒冷的冬天,如麻雀、乌鸦,这些鸟类被称为“留鸟”。而有些鸟类需要通过迁徙的方式来度过冬天,如大雁、野鸭等。对于某个地区而言,冬季飞来、夏季飞离的候鸟称为“冬候鸟”,而夏季飞来、冬季飞离的候鸟称为“夏候鸟”。因此,迁徙现象也是动物对季节变化的一种适应。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其中,食物关系是生物之间实现能量交换的一种重要关系。
疑难解答
食物链
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它们都能适应相应的生存环境。比如,当我们来到凤仙花丛中时,会发现其中有凤仙花、小草、蚜虫、飘虫、蚯蚓、麻雀等生物。
花丛中的小草和凤仙花相互争夺阳光、水分和养料,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蜜蜂采蜜,需要许多蜜蜂相互合作、紧密配合,因此蜜蜂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麻雀吃瓢虫,瓢虫吃蚜虫,蚜虫吃凤仙花,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叫作捕食关系或食物关系。

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以用食物链来表示。一条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方向是从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意味着能量的流动方向。
上图中的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多条食物链。例如:
凤仙花 \rightarrow 蚜虫 \rightarrow 瓢虫 \rightarrow 麻雀 小草 \rightarrow 蚜虫 \rightarrow 瓢虫 \rightarrow 麻雀
在这两条食物链中,凤仙花、小草能够自己制造营养物质,我们把这种能够自身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叫作生产者。蚜虫、瓢虫、麻雀都需要直接或间接地从凤仙花、小草中获得能量,才能生存。我们把直接或间接利用其他生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叫作消费者。
在右图所示的食物链中,你知道哪个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吗?

知识链接
草原的食物网
某处的草原上生活着许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请在下图中用箭头线试着画出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种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此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意味着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分解者
蚯蚓喜欢吃土壤中的腐殖质,如腐烂的落叶,因此蚯蚓所在的这条食物链是从落叶开始的。在生物学中,像蚯蚓这样吃腐殖质的生物叫作分解者。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腐食性动物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次利用。

万花筒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刘向在《说苑·正谏》中收录了一则发生在春秋时期吴国的成语故事,说的是一个年轻侍从官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劝谏吴王别贪图眼前的利益,不顾及身后隐伏的祸患,从而放弃攻打楚国。
从食物关系的角度看,这个成语揭示了这样一条食物链:
树 \rightarrow 蝉 \rightarrow 螳螂 \rightarrow 黄雀。

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利用自制的生态瓶,可以展现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疑难解答
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池塘里生活着鱼、虾、螺蛳、河蚌、青蛙、乌龟、水鸟等动物,还生活着水草、荷花、金鱼藻等植物。池塘里的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多种关系,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而动物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机肥料,并控制着水生植物的过度繁殖。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池塘里还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非生物,这些非生物为池塘里的各种生物提供了生存必需的条件。相反,池塘生物的生命活动也会对非生物环境造成影响,比如,它们的代谢产物会改变空气、水或泥土中的成分。所以,池塘中的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种生物及其数量的变化,都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影响。

知识链接
生态瓶的原理
生态瓶就是把一些小动物、植物等放入一个玻璃瓶中,短时间内不加任何食物,生物均能存活的密闭容器。生态瓶一般是透明的玻璃瓶,里面装有取自自然水域的水,以及小型水生动物、藻类、沙石等。
生态瓶内进行的生态循环,代表着简化了的地球生态循环,驱动这种循环的能量来自阳光。由于生态瓶中的非生物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瓶内的物质可以不断地循环使用。据记载,一些制作得较好的生态瓶可以使瓶内的生物存活2年左右。
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水中的有机营养物,是生产者。
细菌把小虾和鱼的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供藻类使用,是分解者。
小虾和小鱼以藻类、浮游生物为食物,是消费者。它们的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沙石为微生物提供藏身处,也为细菌提供生长的地方。
1.生态瓶中对非生物环境的要求。
(1)容器最好是无色透明的玻璃瓶或塑料瓶,这样有利于阳光照射,并方便观察。(2)容器尽可能大一些,如果容器太小、水量太少,受阳光照射后会导致瓶中的温度变化较大,不利于动物的生存。(3)生态瓶应该是密闭的,水面以上要留出大约五分之一的空间,便于气体交换。(4)生态瓶白天要放在户外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因为光照过弱,不利于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夜晚尽量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以减少植物呼吸作用而产生的二氧化碳。
2.对生态瓶中生物的要求。
(1)生态瓶中的各种生物的生命力要强,不容易死亡。
(2)生态瓶中的生物种类要丰富齐全,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细菌)都要有。动物个体要小,这样消耗的能量就少。
(3)生态瓶中各种生物数量要适量,且比例要恰当,水生植物的数量要适当多于水生动物(可参照右图)。

实践园
任务 | 制作一个生态瓶来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并研究生态瓶中的各 种关系。 | ||
材料 | 生物 | 植物 金鱼藻4~5株 | |
动物 | 小鱼3条、小虾3只、螺蛳2只 | ||
非生物 其他 | 池塘水、沙子、小石子 | ||
步骤 | 大瓶子、其他工具 大半瓶池塘水。 | 3.往瓶中放入金鱼藻,金鱼藻的下端埋在沙石中,再装入 | 1.找一个透明的大塑料瓶,剪去上面一部分。 2.先在瓶底装入洗净的沙子、石子。 |
4.等瓶中的植物存活后,放入小鱼、小虾和螺蛳。 5.每天至少观察1次,并记录。 |
日期 | 植物情况 | 动物情况 | 水的情况 | 其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