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高考 系列丛书


赢在高考 N GZA G A 。 KA
押题 卷
6套原创押题卷 +6 份标准答题卡 +360° 全解全析
语文
目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卷(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
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实践证明,文艺工作者只有坚守人民立场,才能创作出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散发着生命温度和力度、无愧于时代的精品
力作
坚守人民立场,要具有心系人民的情怀。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热爱人民。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文艺创作的命运。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文艺工作者要对人民充满热爱,“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坚守人民立场,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对所坚持的正确立场、方向充满信心,不做随风而动的墙头草,始终坚守心灵深处的底线,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永远站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坚实大地上,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不为形形色色的名利所诱惑,实实在在地创作出人民认可的好作品。
坚守人民立场,要扎根于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滚滚洪流中,放下架子,甘于吃苦,把自己真正融入人民之中,老老实实拜人民群众为师,深切体验人民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真正同人民打成一片,切切实实地用丰富的生活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这样才能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创作出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要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创造出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让文艺之花永远为人民绽放。
(摘编自郑恩兵《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守人民立场,创作出满足人民需求的文艺作品,并把人民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
B.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也必须是真实的,所以人民形象的塑造就不能采用虚构的方法。
C.茅盾和托尔斯泰的话表明,文艺创作需要生活经验和对社会的深入分析,把自已的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
D.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洞悉生活本质,才能创作出有力量的作品,因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源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是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基本观点。
B.人民是文艺之母,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见证者,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C.《小二黑结婚》白毛女》风云初记》等作品,正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植根于人民而创作出来的经典之作。
D.如果既把人民作为创作对象,又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就一定能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作品。
3.下列选项中对材料二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人民立场"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艺工作者要具有心系人民的情怀,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与人民的情感同频共振。
B.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掺杂半点个人的情感。
C.文艺工作者深人人民生活,体验人民喜怒哀乐,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自己的独立性。
D.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创作出人民认可的好作品,就必须勇敢放弃追求经济效益的念头。
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特色上的相同点。(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结合材料谈谈文艺工作者必须坚守人民立场的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南瓜要种在瓜墩上
冯渊
我的村子叫冯家榜,榜,田边的土坡。
村子中心的这座山是祖坟山,有两三家的宅基地大。南瓜就长在这些坟地上。
菜园土质好,成块的地,一辣椒、一茄子、一萝卜,网瓜(丝瓜)要牵藤,葫芦、豆角要搭架。祖母说,南瓜要种在瓜墩上,藤好往四周爬;种菜园里,别的菜就翳掉了
祖母跟我说,别玩水,我到瓜墩去一下。我脑子里出现了一个高高的墩子,四周码满了黄澄澄的南瓜,瓜墩是南瓜海洋里的一座孤岛。
瓜墩在哪里?
坟山上。
坟山向阳,沥水,适合南瓜生长。长满南瓜的坟山就是瓜墩。
种子点在坟脚下低洼的地方,那里潮湿,发芽快。春天点下去,几天工夫,就出芽了。豌豆、蚕豆、黄瓜、葵花发芽的时候,和南瓜一样,都是歪着脑袋顶两片叶子。太小了,太柔弱了,轻轻一碰就会掉落一片。
一两天之后,舒展成有叶片的幼苗,一周之后,就开始牵藤了。一枝瓜藤可以长到几丈长,最长的可以绕到别的瓜墩上,将几座坟连在一起。坟和坟之间的空地上都是瓜藤。我摘过瓜藤,里面是空的,摘断了不要紧,瓜藤挨着地就能生根。这时,南瓜变得有力量起来,顺藤摸瓜可以;顺藤摸根,你会迷路。等到瓜墩上长满了南瓜藤,人在南瓜面前,成了弱者。从它发芽的那天起,人就要给它施肥浇水驱虫,要等它开花结瓜,还要防止出了圈的猪啃了它,要提防它长在一个低洼的地方被水泡烂,要把它记挂在心上。南瓜呢,撒野似的生长,想牵藤到哪里就牵到哪里,有风和阳光的地方,瓜藤就像海水一样铺开。
夏天到了,它开黄花,花瓣很大,像个喇叭。刚刚结出的南瓜是青绿色的,中间有细细的黄色条纹,大小、样子跟青皮蛤一样。
小时候,稻米总是不够吃。祖母有办法,她一个瓜墩上结十几个南瓜,一个南瓜七八斤重,两个瓜墩的瓜,就是顿顿吃南瓜,也够全家吃上一个月。“瓜墩不算进田地面积,也不算菜园面积的,这是祖老爹在赏饭吃。”祖父说,“红芋都不行,红芋要种在地里,算面积的。”南瓜长在坟头,队长总不会跑到人家坟头上扯掉南瓜藤,他最多去偷摘一两个南瓜。祖母说:“就当作猪啃了,多着呢。”
南瓜真好看,青皮时也可以吃,黄皮时也可以吃。有长的,像葫芦;有圆的,像西瓜。有的南瓜香甜,有的南瓜粉糯,放在饭里煮,饭和瓜都熟了,沿着铁锅底,铲起米饭,覆盖在熟透的瓜上,揉碎的米饭和南瓜充分融合在一起,就是甜蜜的一团。
“我要天天吃南瓜饭。
“好吃的东西,也不能顿顿吃。”祖母说。
“天天吃南瓜,会胀气,皮发黄。”祖父说。
“胀气是什么?”
“肚子鼓鼓的,不想吃饭;舌头还会生疮。”祖父说。
为什么好吃的东西还埋伏了陷阱,南瓜真是一个复杂的东西。
天冷了,南瓜还堆在堂屋里的桌子底下,还有一座小山。祖父说,不要碰破它的皮,到来年春天,都不会坏,味道跟从瓜墩上刚摘下来一样鲜甜。
我有时馋了,扫地时钻到桌子底下,说:“这里有一泡鸡屎,都干了,你们大人都没看到,我来扫。”鸡屎扫出来了,瓜皮也被我顺便碰破了。祖父赶紧将破皮的南瓜拿出来,洗了,切了,寒冷的冬天,房子里果然有果实香甜的夏天味道。
南瓜煮成了瓜饭,瓜里的籽放在窗台上,晒干了,可以炒熟了吃。人种南瓜,是为了吃。吃它刚生的瓜藤,吃它结出的果实,吃它果实里的籽
南瓜是脆弱的,渺小的,但一粒籽就能爬满整个瓜墩,结出一两百斤南瓜来,它又难以估量地泼辣、强劲。我常常盯着那些在风中摇晃的瓜藤,伸出软软的触须,看上去柔弱无依,实际上,它在风里面冲锋陷阵。
稻田上方的冯家,现在还是一个小村子。这个村子里的人,如今大都生活在村庄之外,最远的已在大洋彼岸落户,比瓜藤爬得更远,更长。
种南瓜的祖父1995年谷雨天、南瓜刚长藤的时候辞世;1999年除夕前,南瓜堆在桌子底下的时候,祖母离开我。那时我已经远离故乡,春节返乡,坟上只有枯草,即使村子里还有南瓜在坟头上生长,冬季也看不到一丝痕迹。
祖父、祖母的坟在村子东北边的棉花地里。坟上长满了巴茅,家里没有人懂瓜墩的事。
我的村子早就从老宅基地向四周扩散开来,原来宅子四周的杉树林、桃园、棉花地,现在都盖了两三层的楼房,外立面统一喷刷了真石漆,比城里的楼房还漂亮。水泥路通向家家门口,太阳能路灯将村庄照得如同白昼,你往哪里藏?
坟地被圈进了人家院子里。我和父亲,春节给父亲的祖母上坟,坟就在隔壁人家的院子里,这户人家在坟头上堆了草堆,草堆下是一干柴。他们早就用电磁灶和液化气灶了,这些柴堆一年一年堆在这里,只剩下象征意义。
坟,原来在村外,就是祖母的瓜墩。秋天,坟头上瓜藤渐次枯萎,金黄色的南瓜叶落瓜出,那时的坟比这高很多,我爬上坟顶,帮祖母去摘那个最大最长的南瓜,根本搬不动,我将它从山顶推下去,南瓜呼啦啦滚下山来,没有一点损伤,祖父将它收进箩筐里,一个瓜墩,祖父就挑了两趟。
南瓜是金黄的,有些还带有红色。我想起祖父母,那是一些金黄色的日子,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8.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南瓜是脆弱的,渺小的,但一粒籽就能爬满整个瓜墩,结出一两百斤南瓜来,它又难以估量地泼辣、强劲"的理解。(4分)
9.文章以“南瓜要种在瓜墩上"这样一个具有强烈判断意味的句子作为标题,有什么妙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描述南瓜种植、生长、收获的过程,再现了乡村生活以及对家族的情感和记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已故亲人的深切怀念。
B.南瓜的种植位置独特,只能种在坟山上,这样南瓜的藤蔓能够迅速生长并覆盖整个坟山,也在对比中暗示着死亡中能孕育生命的意蕴。
C.文章写祖母和祖父对“我”吃南瓜的不同态度,祖母说“好吃的东西,也不能顿顿吃”,表明她担心南瓜会吃腻,因此限制了“我”的食用量。
D.文章写到春节“我”和父亲给父亲的祖母上坟,但坟地已经被圈进别人家的院子里了,说明了乡村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暗示了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南瓜”既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象征着乡村生活的朴实美好,以及家族情感的深厚与绵长。
B.文章语言质朴自然,采用了较多生活化的语言,质朴无华,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C.文章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写南瓜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细致入微,画面感强,历历在目。
D.文章在对南瓜的描写中运用拟人、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南瓜这一形象更加鲜活可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张玄素,蒲州虞乡人。仕隋,为景城县户曹。贞观四年,诏发卒治洛阳宫乾阳殿,且东幸。玄素上书日:“臣惟秦始皇帝藉周之余,夷六国,统壹尊,将贻之万世,及子而亡者,弹嗜奔欲,以逆天害人也。天下不可以力胜,唯当务俭约,薄赋敛,以身先之,乃能大安。今东都未有幸期,前事土木,戚王出藩,又当营构,科调繁仍,失疲人望,不可也。臣尝见隋家造殿,伐木于豫章,二千人挽一材,以铁为毂,行不数里,毂辄坏,别数百人贵毂自随,终日行不三十里。一材之费,已数十万工,其余可知已。昔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今民力未及隋日,而役残创之人,袭亡国弊,臣恐陛下之过,甚于炀帝。”帝日:“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日:“若此殿卒兴,同归于乱。臣闻东都始平太上皇诏宫室过度者焚之陛下谓瓦木可用请赐贫人。事虽不从,天下称为盛德。今复度而宫之,是隋役又兴。不五六年间,一舍一取,天下谓何?”帝顾房玄龄曰:“洛阳朝贡天下中,朕营之,意欲便四方百姓。今玄素言如此,使后必往,虽露坐,庸何苦?”即诏罢役,赐彩二百匹。魏征名梗挺,闻玄素言,叹日:“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
(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八》,有删改)
材料二太宗日:“未能受谏,安能谏人。”此知本之论也。夫唯穷凶之主,淫虐无择,则虽以虚衷乐善之君子,陈大公无我之言,而亦祗以危身;非此者,君之拒谏而远君子,洵失德矣,谏者亦恶能自反而无咎哉?凡能极言以谏者,大抵其气胜者也;自信其是,而矜物以莫及,物莫能移者也。惟虚则公,公则直;惟明则诚,诚则动;能自受谏者,所以虚其心而广其明也,谏者之能此者鲜矣。事上接下,其理一也。君不受谏,则令焉而臣民不从;臣不受谏,则言焉而天子不信。位不可恃,气不可任,辩不可倚,理不可挟,平情好善、坦衷逊志者,早有以动人主之敬爱,而消僚友之疾忌,圣而周公,忠而孔明,用此道也。嬉直予智,持一理以与当宁争得失,自非舜、禹以当荒之道待之,其不以启朋党而坏国是也,难矣哉!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有删改)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臣闻A东都始平B太上皇诏宫室C过度者D焚之E陛下谓E瓦木可用G请赐H贫人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将要,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且”意思相同。
B.顾,回头,与《苏武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中的“顾”意思相同。
C.而,表递进关系,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表示的关系相同。
D.恶,怎么,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中的“恶”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阳殿,认为这样会耗费人力、物力,加重百姓的负担,可能导致国家动荡。
B.唐太宗没有因为张玄素的直谏而生气,理解了张玄素的担忧,接受并赞赏了他的直言敢谏,而且还赏赐了他两百匹彩色绢帛,体现了王夫之倡导的君臣之间的关系。
C.张玄素的言论得到了朝廷内外的一致称赞,包括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认为张玄素的言论具有扭转乾坤的力量,是仁人志士的言辞,自己不能与他相比。
D.王夫之强调了接受劝谏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都应该保持虚心、公正、明智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听取别人的意见,实现和谐共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玄素言如此,使后必往,虽露坐,庸何苦?
(2)能自受谏者,所以虚其心而广其明也,谏者之能此者鲜矣。
14.张玄素将唐太宗与隋炀帝相类比,唐太宗对这样的谏言都欣然接受了,这样的君臣关系恰好证明了王夫之的哪些观点?请简要分析。(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石苍舒醉墨堂?(节选)
苏轼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條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念调。
注 ① 石苍舒:苏轼的朋友,擅长书法。醉墨堂:石苍舒的书房,为收藏苏轼、欧阳修等人的诗而建。⊚ 堆墙败笔:练习书法所用的废弃笔头堆在墙边。 ③ 见假:石苍舒对苏轼的书法的高度评价。\circled{4} 下方罗赵:苏轼认为自己虽不及钟张(钟和张芝),但比起罗赵(罗晖、赵袭)还是优秀的。 ⑤ 完取绢素充念调:用不完的绢素(书写材料)可以拿来做被子和床单。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称赞了石苍舒正是得益于勤奋练习,才成就了他书法上的深厚造诣。
B.三、四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石苍舒书法挥洒自如、气势磅礴的特点。
C.九、十两句在与古代书家相比中,既赞了朋友又张扬了自我,更是扬扬自得。
D.最后两句更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书法技艺的自信与调侃。
16.诗人认为书法学习要“堆墙败笔如山丘”,又要“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否矛盾?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石钟山记》开头引用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的说法,接着用“
"两句验证了郦说缺少根据,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服人。
(2)用典表意更丰富,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手法。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
,悠悠我心”表达对贤才的渴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
(3)古人将天空中的星星划分为“二十八宿”,每个星宿都有名称,我们阅读的古诗文中就经常遇到,如“ "就含有星宿的名称。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A. 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痛哭流涕、以泪洗面、梨花带雨、A·…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成语,眼科有一类疾病就和这些成语有关,尤其是进入秋冬季节后,症状更为明显,那就是“泪道阻塞”。要了解泪道阻塞,首先要了解“泪道”,B,泪道就是泪液排出的通道。泪液由泪腺持续分泌并缓慢流入眼睛,泪液保持着角膜的湿润与透明,多余的泪液自泪道流入鼻腔,并被鼻腔黏膜吸收。人在哭泣时,泪腺产生“反射性分泌”,(甲),产生鼻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痛哭流涕”。形象一点来说,泪腺就是水龙头,眼睛就是水池,泪道就是下水道,泪道的上端通向眼睛,泪道的下端通向鼻腔。
泪道阻塞会导致流眼泪,但(乙)。因此,眼科医生会把“流眼泪”区分为“流泪”和“溢泪”两种情况:
① “流泪”本质是泪液产生过多,泪道本身没有阻塞, ② 理解通俗一点就是“水龙头开得过大了”。 ③ 当患有结膜炎、角膜炎、结膜结石等疾病时,眼睛受到过度刺激,泪液产生过多过快, \circledast 泪道来不及快速排出,此类症状被描述为“流泪”。 ⑤ “溢泪”本质是泪道阻塞,而泪液分泌是正常的。⑥ 当因为后天炎症、外伤等原因发生“泪道阻塞”,正常分泌的泪液无法引流,此时的流眼泪便被称作“溢泪”。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甲:乙:
当经常出现不自觉溢泪时,就应该及时到眼科就诊,确诊是不是发生了“泪道阻塞”。当泪道阻塞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时,积存的泪液也会继发细菌感染而进展为“慢性泪囊炎”。慢性泪囊炎如果没有得到根治,像白内障、青光眼等其他内眼手术都无法实施,因为这个“定时炸弹”极易引爆,导致内眼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眼内炎”,极易导致失明。
22.文本最后一句话中两处加点文字所用的引号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18.节选的文字为科普文,第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却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礼记·学记》有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哲言仍能给我们启示与警醒,值得借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卷(一)
语文答题卡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其他试题请使用0.5mm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
(一)现代文阅读I
1.四回回 2.四回回 3.AB回

二、古代诗文阅读
11.四回回回
(二)古代诗歌阅读15.A回
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答案与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卷(一)
语文
1.B【解析】本题考查信息加工处理、判断分析与评价的能力。B项中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也必须是真实的,所以人民形象的塑造就不能采用虚构的方法”错误。信息来自材料一第三段“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选项曲解文意,第一个“虚构”是“虚假的、不存在的”的意思,原句的意思是不能用虚假的人民形象来虚构文学作品中的人民形象,而不是文学作品不能虚构。
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提炼信息,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归纳、推理的能力。虽然把人民作为创作对象和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是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作品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就一定能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作品,D项说法过于绝对。
3.A【解析】本题考查对概念含义的理解、信息整合和思维认知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开头的几句话表明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的情感是相通的,是同频共振的,可知A项的分析正确。B项,由材料二第三段的内容可知,要求文艺工作者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非不能掺杂半点个人的情感,选项分析错误。C项,材料二第四段相关内容表明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生活,体验人民喜怒哀乐,与人民打成一片,而不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有自己的独立性”,选项分析错误。D项,材料二第三段后几句话表明文艺工作者在坚守人民立场、创作出人民认可的好作品的同时,也可以追求经济效益,选项分析错误。
4.【参考答案】 ① 论证结构上,都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论证方法上,都运用了引用论证,增强了权威性和说服力。③ 论证语言上,都准确严谨,表述清晰,思想深刻,有鼓舞人心的力量。(每点2分,答出2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特色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论证特色”的含义,一般包括论证结构(思路)论证方法和语言等。 ① 从论证结构方面分析。材料一先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的观点,然后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之母、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等方面论述;材料二也是先提出坚守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的观点,然后从具有心系人民的情怀、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于人民并服务人民三个方面论述。 ⊚ 从论证方法方面分析。材料一引用了茅盾和托尔斯泰的话,材料二引用了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明了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坚守人民立场进行创作。 ③ 从论证语言方面分析。材料一是领导人的讲话,材料二是学者的论文,语言规范、准确、严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5.【参考答案】 ① 坚守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② 坚守人民立场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③ 坚守人民立场才能把握人民需求,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circled{4} 坚守人民立场才能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文艺之花永远为人民绽放。(每点2分,答出3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转化和思维认知的能力。题目的关键点是“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坚守人民立场会对文艺创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可以扣住“坚守人民立场是(才能)·…··.”的格式来组织答案。需要抓住材料中与坚守人民立场关联性强的内容,并且因具体内容的不同,产生的意义也会不同,这样分别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要点。如由材料一第一段第二句可得出要点 ① ,由材料一第三段第五句可得出要点 ② ,由材料二第三段第四句可得出要点 ③ 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得出要点 \circledast
6.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项正确,是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的概述,也为考生准确理解文章作了提示。B项错误,南瓜并非“只能种在坟山上”,而是种在坟山上的瓜墩上;“也在对比中暗示着死亡中能孕育生命的意蕴”不够准确,不是对比,而是反差,应是“寓示着死中孕育生”的意蕴。C项错误,“祖母说‘好吃的东西,也不能顿顿吃””并非单纯担心南瓜会吃腻,而是从健康角度出发,提醒“我”不要过量食用。D项错误,主要反映了乡村建设的变迁,并未直接“暗示了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
7.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