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实验学校组织开展以“诗意中国,照亮语文"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爱国情诗】
学习完本单元,小阳同学写下了他的感受和体会。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 1~3 题。(8分)
诗歌韵味 ( ① 悠悠 ② 幽幽),我们品读诗歌,其实就是品读自然,品读社会,品读自我,审视人生口果你也热爱诗歌,愿它常伴你左右,让你在诗歌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我们从北国红装素裹的景色中,感受到一代风流人物坚定的信心、伟大的抱负和豪迈的情怀;读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感受到人民对总理的依依不舍和深切的怀念;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汹yong( )着的 ① 殷般 ② 拳拳)爱国情;读余光中的《乡愁》,我们体会到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 ① 眷眷 ② 靡靡)之心;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一一句爱的赞颂》,我们脑海里浮现出光艳、鲜妍的春日美景;读穆旦的《我看》,使我们看到了生机勃勃、变幻无穷的大自然:风的吹拂,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叠词,将对应的序号填写在横线上。(3分)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读穆旦”前面加“通过”。 B.将“使”改成“让”。
C.删掉“使”。 D.删掉“使我们”。
【学会读诗】
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5 题。(7分)
材料一据调查,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很严峻。统编教材中必读名著《艾青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该书由于体裁和时代特殊,对学生而言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学生阅读的难点。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它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一位初三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艾青诗选》,并填写调查问卷。结果是:班级人数62人,其中对诗歌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
材料二中学生诗歌阅读“还原”策略(节选)
“还原”策略一: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 情感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通过朗诵,还原真 情景,学生能够有效地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自己配酿 情感、表达情感。 | 融入历史元素,还原诗人所生活的大时代,重 点是要以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去还原,通过形象编 |
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 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学生还可以将历史“大时代”与 诗人“小时代”进行整合,以图配文,进行双重编码,感 | 们,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它们·…·感受、 |
材料三下面是初三某学生阅读《艾青诗选》后绘制的思维导图。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用白话文创作的诗歌类型。
B.通过朗诵品读,还原真情景,学生能够有效地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帮助自己酝酿情感、表达情感。
C.知人论世,还原小时代,需要了解诗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还原诗人创作时的情感情绪。
D.初三某学生阅读《艾青诗选》后绘制的思维导图,应放在“还原"策略四中作为佐证材料。
5.班级准备开展“一起来读现代诗"座谈会,老师让你担任此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根据上述材料为此活动拟写开场白。(4分)
【诗以抒情】
.朗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面对逆境时,我们要像刘禹锡那样,不汲汲于小我得失,展望未来,笑看“ ,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用典是古诗中诗人常用以抒情明志的手法。《行路难》其一)中,李白写道“”,借用典故抒发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3)请写出两句表现乐观旷达情怀的古诗:
、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phantom{-}7~9 题。
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老舍
① 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工具,我们应该掌握这个工具。
② 要把语言写好,不只是“说什么”的问题,也是“怎么说”的问题。创作是个人的工作,“怎么说”就表现了个人的风格与语言创造力。我这么说,说得与众不同,特别好,就表现了我的独特风格与语言创造力。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十个画家给我画像,画出来的都是我,但又各有不同。每一个里都有画家自己的风格与创造。他们各个人从各个不同的风格与创造把我表现出来。
③ 写文章也如此,尽管是写同一题材,可也十个人写十个样。从语言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作家们的不同的性格,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莎士比亚是莎士比亚,但丁是但丁。文学作品不能用机器制造,每篇都一样,尺寸相同。翻开《红楼梦》看看,那绝对是《红楼梦》,绝对不能和《儒林外史》调换调换。不像我们,大家的写法都差不多,看来都像报纸上的通讯报道。甚至于写一篇讲演稿子,也不说自己的话,看不出是谁说的。【甲】
④ 不幸,有的人写了一辈子东西,而始终没有自己的风格。这就吃了亏。也许他写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因为语言不好,没有风格,大家不喜欢看;或者当时大家看他的东西,而不久便被忘掉,不能为文学事业积累财富。传之久远的作品,一方面是因为它有好的思想内容,一方面也因为它有好的风格和语言。
⑤ 这么说,是不是我们都须标奇立异,放下现成的语言不用,而专找些奇怪的,以便显出自己的风格呢?不是的!我们的本领就在用现成的、普通的语言,写出风格来。不是标奇立异,写得使人不懂。“啊,这文章写得深,没人能懂!"并不是称赞!没人能懂有什么好处呢?那难道不是糊涂文章么?有人把“白日依山尽……·更上一层楼”改成“……·更上一层板”,因为楼必有楼板。大家都说“楼”,这位先生非说“板”,难道就算独特的风格么?
⑥ 同是用普通的语言,怎么有人写得好,有人写得坏呢?这是因为有的人的普通言语不是泛泛地写出来的,而是用很深的思想、感情写出来的,是从心里掏出来的,所以就写得好。别人说不出,他说出来了,这就显出他的本领。为什么好文章不能改,只改几个字就不像样子了呢?就是因为它是那么有骨有肉,思想、感情、文字三者全分不开,结成了有机的整体;动哪里,哪里就会受伤。所以说,好文章不能增减一字。【乙】
⑦ 运用语言不单纯是语言问题。你要描写一个好人,就须热爱他,钻到他心里去,和他同感受,同呼吸,然后你就能够替他说话了。这样写出的语言,才能是真实的,生动的。普通的话,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情景中说出来,就能变成有文艺性的话了。不要只在语言上打圈子,而忘了与语言血肉相关的东西一—生活。字典上有一切的字。但是,只抱着一本字典是写不出东西来的。
⑧ 我劝大家写东西不要贪多。大家写东西往往喜贪长,没经过很好的思索,没有对人与事发生感情就去写,结果写得又长又烦琐,自己还觉得挺美—“我又写了八万字!"八万字又怎么样呢?假若都是废话,还过不如写八百个有用的字好。好多古诗,都是十几二十个字,而流传到现在,那不比八万字好么?
⑨ 世界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都能听懂,不是用了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词汇字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练的文字,哪怕只几个字,别人可是说不出来。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
(选自老舍《出口成章》,有删改)
相关链接
看看爱伦堡的政论是有好处的。他谈论政治问题,还保持着他的独特风格,教人一看就看出那是一位!学家的手笔。他谈什么都有他独特的风格,不“人云亦云”,正像我们所说:“文如其人。”
7.下列关于文中论述的“好的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好的文章应该具备作者自身的风格。
B.风格和语言是文章流传的最重要的原因。
C.好的文章的语言是真实的、生动的。
D.好的文章思想、感情、文字缺一不可。
8.下面是关于文章结构关系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3分)
\operatorname{A}.\mathbb{\Phi}Q\big\{\overset{\underset{\mathtt{(3)}}{\mathtt{(3)}}\mathbb{\oplus}\mathbb{\odot}}{\mathtt{(6)}}\big\}\overset{}{\underset{\mathtt{(6)}}{\mathtt{(9)}}} ②③④5 C.①\Big\{(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 ① 9 67⑧
9.如果将相关链接的内容作为事实论据放入选文中,你认为应放在【甲】【乙】中的哪一处?请阐明理由(4分)我选 处,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犁尖上的往事
秋石
①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个弃耕已久的人,望着白花花的水田,蓦然想起一路从遥远的春秋战国犁过来的农事。
② 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父亲念众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
③ 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仁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着眼,端详着他的犁。梨默然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锂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④ 转眼谷雨,布谷鸟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踏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当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翁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⑤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蒿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灯笼花。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⑥ 父亲一生视钱财如粪土,乐助乡人,唯独爱犁如命,从不肯借犁于他人。父亲打造犁,必先燃三烂香,念念有词,从不轻信一些脚的匠人,非三叔公不打犁。父亲说,犁如其人,是非曲直,尽在卯之间,心眼不正的人打不出好犁,三叔公一身正气,所以,三叔公打出的犁好用。父亲打犁,非榆树不取,榆树的韧性就像父亲的倔脾气,榆树打的犁,才能犁出大地的脉络。
⑦ 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⑧ 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⑨ 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人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蹄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味味”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味”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裂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唯当、眶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10} 一晃10多年未见着犁了,血脉相连的犁,没于现代农业的机械轰鸣声中。犁,在故乡摇摇欲坠的老屋里,在我生命的谱系里,已经锈迹斑斑,像一声遥远的叹息。
① 一张木爬犁,就是一部农耕史。
① 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选自《意林》,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故乡自古便有崇尚耕读传家的遗风,这样写开门见山,易于进入回忆的情境。
B.文章描写父亲对犁的态度,实际上写了父亲及农人对农耕工具的态度和对土地的深情。
C.文章第 ⑦ 段引用农谚,主要是承接上文冬天“铸犁头”的内容,并开启春天耕种的内容。
D.文章中两处描写犁“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虽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
11.本文的语言很有感染力。请任选一句,按要求赏析。(4分)
(1)募然想起一路从遥远的 秋战国犁过来的农事。(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2)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当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2.第 ③ 段中的“好犁,好家伙呀!"简单的话语表现了父亲复杂的心情。请简要分析。(3分)
13.下面是关于本文片段的朗读设计(“,”表重读,“√”表停顿,“ \rightarrow "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并分析理由。(4分)
二晃 -\mathbf{λ}_{10} 多年未见着犁了,血脉相连的犁,湮没于现代农业的机械轰鸣声中。犁,在A B
故乡摇摇欲坠的老屋里,在我生命的谱系里,已经V锈迹斑斑,像一声遥远的叹息。C
(这一段朗读语调由铿锵到低沉,语速由快到缓慢)D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题。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 创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词。 ② 浸:泡,浸泡。 ③ 萧萧:形容雨声。 ④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4.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请结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两首词,分析词人面对逆境时的人生态度。(4分)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 15~18 题。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既叹而愤,乃引金石以永?好事之意,切寻古人旷怀高韵,泻千里于一局之水,使彼时风月独异于他郡,所乐也犹如此。后贤惜其遗音逸事,孜孜重显之。盖于赏情爱景之心,无少负也。况仆乔宰于今,旦暮为湖山主事,弗虑乎一旦众作与桡栋同沦委,则后之议我者,以为何如?
(选自滕子京《岳阳楼诗集序》,有删改)
【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僚东山而归。故名之日“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把山人而告之日:“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选自苏轼《放鹤亭记》)
【注释】 ① 永:同“咏”,抒发,表达。 ② 遗音:遗留下来的消息。 ③ 孜孜:勤勉努力的样子。 ④ 仆泰(tian)宰:仆,谦辞,称自己;乔,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宰,主管、主持。 ⑤ 挠(rao)栋:屋梁脆弱曲折,这里指岳阳楼。⑥ 扉:门。 ⑦ 纵:任凭。 ⑧ 陂田:水田。 ⑨ 傣:向,沿着。 {10} (yi):斟酒。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的“明年”与“明年春”中的“明年"意思相同,都是“第二年"的意思B.“切寻古人旷怀高韵”中的“寻”与成语“耐人寻味”中的“寻”意思相同。
C.“或异二者之为”与“或王命急宣”中的“或”都有“有时”的意思。
D.“如"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假如、相似、去,往”等义项,“纵其所如”中的“如”是“去,往"的意思。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则: ① 准则,法则; ② 效法; ③ 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就”“便”“那么”; ④ 副词,用于加强判断
何:1.hé ① 疑问代词,什么; ② 怎么,为什么; ③ 副词,多么2.he ① 扛,背; ② 承受,承担
17.【甲】文第二段与【乙】文中,范仲淹和滕子京对“乐"有不同的理解,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18.名字传承了命名者的情、意、志。两个亭子的名字各有深意,你更喜欢哪一个名字?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4分)
(四)名著阅读(8分)
19.《艾青诗选》中,艾青曾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表达了 的感情;艾青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着得天独厚的感受,善于运用色彩来准确揭示事物的特点和表情达意。他在《北方》中用绿色表现生命,在《火把》中用红色表现 ,在《手推车》中用黄色表现荒凉,在《向太阳》中用紫色表现悲痛。初读诗歌《树》,觉得是一首写景状物诗,描写根须缠在一起,树干彼此独立的两棵树。再读诗歌发现,虽然从表面看,两棵树之间没有联系,但“在泥土的覆盖下”,根须是纠缠在一起的,这启示我们:_。(3分)
20.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艾青诗选》就体现了这一主题。请你结合《艾青诗选》中的具体篇目和作品内容分析是如何体现家国情怀的。(5分)
【示例】《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抒发了深沉的爱国之情,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一—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三、写作(5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我们感受到祖国江山的雄奇壮丽;从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温柔与娇美;从穆旦的《我看》中,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勃勃…··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或者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哪些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悟?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 自主立意,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② 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③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⑤ 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活动·探究
3我爱这土地
任务一学习鉴赏
1沁园春·雪
1.(1)dié裹fen娆 (2)① ② ① (3)C2.C【解析】C项,“《尚书》"应改为“《诗经》”。3.(1)D(2)【示例】① 注意语气、语调、语速等朗读技巧的运用; ② 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及肢体动作以增强感染力。4.“飞”“搅”是“飞舞”“搅动”的意思。(1分)这两个动词把静穆的雪山写得飞舞起来了,仿佛白玉般的群龙豌蜓浮动、奔腾跳跃,搅动得整个天空都冷透了。(1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生动传神地营造出天地皆白的凛冽意境,体现了昆仑寒冷的特点。(2分)5.通过对巍然出世、横亘长空的昆仑山的描绘与想象(1分),抒发了词人改造旧世界、消灭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豪情壮志(2分)。6.两首词都展现出具有非凡学识和博大胸怀的词人形象。(1分)《沁园春·雪》洋溢着词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和革命家的凌云壮志与豪迈情怀(1分);本词中词人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1分)。7.【示例】举目窗外,所见一片洁白。鹅毛般的雪花从空中飘落下来,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雅恬静的世界,仿佛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王国。漫天飞舞的雪花,随风飘散,晶莹如玉,洁白无瑕。它们那飘逸的神韵、冰清玉洁的风采,是那样优美动人。它们是仙女撒下的碎玉,是仙女掉落的粉霜。雪装扮了整个世界,给大地铺上了一张银白色的地毯,给屋顶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给树木挂上了一根根美丽的银条。真美啊!
2周总理,你在哪里
1.(1)B(2)A(3)C【解析】C项,应改为“无数仁人志士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2.C3.D【解析】D项,全文是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在叙事。4. ① 夫妻二人有时来到院落,在海棠树前散步,欣赏海棠,以消解周总理工作中的劳累;② 作者给远在日内瓦的周总理寄去海棠花,以示关怀; ③ 周总理去世后,作者独自赏花,回忆周总理与海棠花的往事; ④ 作者人老心红,要像周总理一样努力为人民服务。(每点1分)5.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棠花开花和结果的院落比作花果山(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棠花开花和结果的盛况(1分),表达了作者对海棠花的喜爱之情(1分)。6.从内容上看,海棠花是周恩来喜爱的花,西花厅是他生活工作之地。作者写了有关周恩来、海棠花的美好回忆,表现了对周恩来的深切怀念(2分);从情感上看,海棠花曾作为两人情感传递的媒介,体现了他们之间真挚、深厚的爱情;同时海棠花也象征了周恩来谦逊、质朴的伟大人格,作者以花为题,赞美和缅怀周恩来的品格和精神(2分)。
1.(1八【析L坝,滥"应与作"烂"。(Z)B(3八U
2.D【解析】D项,第二句应划分为“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中华民族水深火热的日子及时播种,辛勤劳作,迎接丰收4.【示例】描绘了一幅春天到来时,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画面。5.【示例一】选A。理由:斑驳暗沉的棕色与土地的颜色相似,更能凸显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示例二】选B。理由:本诗第二节描绘了一幅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画面,红色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饱含浓浓的爱国热情。(选择1分,理由2分)6. ① 多灾多难的祖国② 正在觉醒奋起的中华民族 ③ 慷慨激昂 ④ 血液
4乡愁
1.(1)D【解析】A项,“腐”的读音为“f心”。B项,“坟墓”无误。C项,“海峡”无误。 (2)① ① (3)C2.(1) ① 方言里有亲切的乡土情。 ② 方言里蕴含文化。 ③ 方言的艺术表现力更强。 ④ 方言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特点(或方言是一座城市的根)。(答出任意三点即可)(2)内容:画面的主体是一座小房子,屋顶飘着炊烟,天上有一只风筝,正迎风高飞,风筝线连着小房子。抒情:无论我飞得多高、飞得多远,都挣不脱你的牵绊。3.B【解析】B项,结合材料一第 ④ 节“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可知,诗歌最后一节写现在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结合余光中说“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索绕着那一片后土"可知,这一节诗表达了游子对大陆的思念,即“断肠人在天涯”般的惆怅之意。4.【示例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示例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示例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分,体现“思乡”即可)5.“固有情结”:个体背井离乡产生的思乡之情。(1分)“新的时代内涵”: ① 乡愁不仅仅指向现实的故乡,也从亲情、地缘关系,扩展到拥有共同文化文明基因、集体记忆的精神家园; ② 中国人守望乡愁,乡愁也化作一份动力,一种情怀,让无数人扎根在熟悉的土地上,展现奋进和担当; ③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为了留住故乡,挖掘老建筑的文创新功能,将人文底蕴和现代生活融合,赋予乡愁新的时代温度; ④ 乡愁总能以情为纽带、以人为中心,推动个人和家乡家园的双向奔赴。(每点1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6.【示例一】设置陈列室(宣传栏),讲述社区(村委)变迁史、发展史、人物史等,让乡愁与宜居融为一体。【示例二】修老建筑,开发社区居民活动中心,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让后辈能传承传统文化。【示例三】讲好美德故事,评选美德人物,树立道德模范和道德标兵,培育良好的乡情乡风,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环境,让乡愁扎根故土,维系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3分,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