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2023年报考指南

发布时间:2022-6-09 | 杂志分类:校园教育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北京化工大学2023年报考指南

这是一隅精微之景;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融,促生更丰富的发展可能性,汇聚为生机勃勃的知识海洋,构成大学之“大学问”。知识的深化细化与学科的交融互生相得益彰,科学的理性之光与人文的温润之光交相辉映。细化的知识被系统化整合,凝聚为文化之光,照亮学子们前行的道路,承担大学之“大担当”。所有的知识被人文之光烛照,引领青年学子追求至善至美的高远深邃之境,呈现大学之“大境界”。18岁的你们,理智的风帆已经扬起。与构建宏伟的知识图景相比,培养思辨能力更加重要。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进入大学,你们在领略知识图景博大精深的同时,分析力、综合力、逻辑力、判断力将得到系统训练,成为驾驭自我能力的真正主宰。爱因斯坦曾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与变化。只有不断锤炼思考力,知识才能够从外在的认知对象内化为生命的原发力量,真正为己所有,发展新知。18岁的你们,将担负世间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成就德性、呵护德性。开通学识,德性为帅。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收起]
[展开]
北京化工大学2023年报考指南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 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 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高校

★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 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共计39所高校,在

京高校仅两所)

★ 北京市首批13家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

★ 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

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

★ 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

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农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

排名前1%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

宏德博学 化育天工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影响

国内外

第4页

锻造生命光华

成就复兴栋梁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历经艰苦磨练,你们即将抵达“大学”这一至关

重要的人生驿站。我和北京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一起

诚挚地欢迎诸位加入北化人的行列,携手远航,开启新

的征程!

65年前,北京化工大学肩负“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

高级化工技术人才”的使命应时而生,目前已发展为一

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

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全国

重点大学。包括22个国家一流专业、19个北京市一流专

业在内的45个专业向你们敞开怀抱;2021年创办的致

力于培养宏德博学、通专融合、中西融汇的拔尖创新人

才的宏德书院期待诸位的到来。你们将在这里学习知

识、训练理智、涵养品格、传承文化;在这里淬炼人生,

锻造生命的光华,积蓄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智慧与力

量;在这里遇见更好的、更丰富的自己。

如果说,18岁之前的学习为成长奠定了基础,大学将打

开知识地图的全景模式,向学问的纵深处开掘。大学

里,知识门类细致,学科专业齐全。每一个知识领域的

独特性与专门性展现了人类探索世界的深入与专注,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第5页

这是一隅精微之景;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交

融,促生更丰富的发展可能性,汇聚为生机勃勃

的知识海洋,构成大学之“大学问”。知识的深

化细化与学科的交融互生相得益彰,科学的理

性之光与人文的温润之光交相辉映。细化的知

识被系统化整合,凝聚为文化之光,照亮学子

们前行的道路,承担大学之“大担当”。所有的

知识被人文之光烛照,引领青年学子追求至善

至美的高远深邃之境,呈现大学之“大境界”。

18岁的你们,理智的风帆已经扬起。与构建

宏伟的知识图景相比,培养思辨能力更加重

要。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进入大学,你们在领略知识图景博大精深的同

时,分析力、综合力、逻辑力、判断力将得到系

统训练,成为驾驭自我能力的真正主宰。爱因

斯坦曾说,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

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

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

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说,他一定会更好地

适应进步与变化。只有不断锤炼思考力,知识

才能够从外在的认知对象内化为生命的原发力

量,真正为己所有,发展新知。

18岁的你们,将担负世间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成就德性、呵护德性。

开通学识,德性为帅。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德

性资于学问,见于躬行。知识之精进,理智之训

练,强化了道德的理性认知。探究科学原理,

训练理智,增强沉着力与自制力;进行科学实

验,尊重客观事实,涵养实事求是的品格;学习

天文物理,了解宇宙浩瀚,培养宽宏博大的胸

襟;研习人类文明发展史,了解不同文明的交流

互鉴历程,养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气

度……进入大学,修德进学并举,如琢如磨,如

切如磋,方可成就“大人之学”。

18岁的你们,即将登上教育的“金字塔尖”,

饱览知识海洋的雄奇壮美,更承担时代使命

与责任。

北京化工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以培养高层次创

新人才为己任,肩负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

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实践科教报

国之志。60多年来,从研制第一代航天运载火

箭燃料催化剂到自主研发我国第一卷彩色电影

胶片,从设计制造世界第一台大型商用超重力

装置到填补国产高强碳纤维产业化技术空白,

从自主研发高性能雪车助力科技冬奥到研究新

冠肺炎治疗药物推动科研抗疫……北京化工大

学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源源不断贡献力量与智

慧。青年学子们,你们今日之孜孜以求,将汇聚

为明日的创新动力;你们今日之发奋图强,将造

就明日的复兴栋梁。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大发

展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诸君生逢

其时,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18岁时怎样并不

重要,重要的是你们今后将如何发展。在这个不

同寻常的夏日,我怀着热切的期盼欢迎你们加

入北京化工大学。在理性之光与人文之光的烛

照下,锤炼品格,探求真知,传承文化,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6页

学校概况 01

UNIVERSITY

OVERVIEW

学校简介 01

学者风采 04

重点学科 06

特色专业 07

缤纷校园 09

奖助体系 12

目 录

01

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学院介绍 13

INTRODUCTION TO

THE COLLEGES

宏德书院 14

化学工程学院 16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8

机电工程学院 20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2

经济管理学院 24

化学学院 26

数理学院 28

文法学院 30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32

国际教育学院 34

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 36

艺术与设计系 38

02

第7页

03 深造及就业 40

CAREERS AND

FURTHER EDUCATION

就业深造情况概述 40

就业单位地区分布 41

海外学习项目合作院校 42

学生海外留学项目 44

04 招生政策 45

ADMISSIONS

POLICY

考生问答 46

2023年本科招生章程 50

2023年本科招生专业(类)及招生计划 52

第8页

学校概况

NIVERSITY U OVERVIEW

8

UNIVERSITY OVERVIEW

学校概况 01

第9页

01

学校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

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1958年7月14日,邓小平同志签发中共中央文件(中发

[58]574号),同意化学工业部筹建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

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1960年成为全国64所重点院校之一,1994年更名

为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学校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

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

01

化雨春风

工善其成

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

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学校设有宏德书院、化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

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化学学院、数理学院、文法学院、生命科学

与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侯德榜工程

师学院、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艺术与设计系等17个学院(直属系)。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

学、管理学、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

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硕士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

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

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63个本科专业(含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2个国

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9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

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9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3个国家

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

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

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

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学校

图书馆中外文书刊总藏量达190.10万册,电子图书130.34万册,电子期刊61.68万册,已成为以化学、化工、材料为特色的综

合性馆藏文献库。

02

严楔其学

精益求精

第10页

学校概况

NIVERSITY U OVERVIEW

02

学校聚集了一大批致力于教

书育人、探索真理的名师、

学者。其中,有两院院士14

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

名、双聘院士6人),其他国

家院士5人,教育部“长江学

者 奖 励 计 划”特 聘 教 授 12

人、青年学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5人、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1人,“973”首席科学

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国家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

才9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

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

人(其中在岗2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

获得者8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北京市级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7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

学管理人员3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教育部

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

另外,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内的一批国

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聘请了包括我国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获得者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各类名誉学衔

和兼职教授。

03

苍柏其人

楷模其行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

作。我校是首批(2004年)

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

水平评估”优秀的高校。现

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

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2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

课”1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

程6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课程

思政示范课3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7门,北京市优质本科

课程17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1门,北京市课程思

04

教研一体

硕果累累

学校的科研工作生机勃勃、

成果累累。一大批科研成果

在Nature、Science等国

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前

面提到的国家级、省部级和

校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基

地,为学校科技工作的快速

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

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实

践平台。2001年以来,学校有3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

三大奖,拥有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科

技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

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22年学校科技经费破10亿元,获

国内专利授权622项,国外专利15项。以教师人均计,学校

的科技经费、SCI收录论文数、发明专利和获国家科技奖数

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列。

05

科研显著

谱写华章

政示范课程7门,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2门,教育

部双语示范课程5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部,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北京高

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16

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

奖9项,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4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53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

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创新工作,努力营造校园创新氛围。鼓励

和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全国、北京市级各种竞赛,2021年至

2022年,我校在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中国

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ICPC国际大

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

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总决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

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

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

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

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精创教

育杯”创新创业竞赛等学科竞赛均取得过多项最高奖励。

02

第11页

学校简介

03

(数据统计截止:2022年12月31日)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学术交流

和合作,先后与英、美、德、

法、澳、韩、日、俄、意等

48个国家(地区)的161所大

学和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关

系,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国际

合作项目。目前,学校已经

与19个国家(地区)的60余

所高校和机构开展了包括交换学生、联合培养、攻读学位、

海外暑期学校等在内的80余项学生海外学习项目,2017年

学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

学院”开始招生。学校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

博士生的多层次的留学生。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

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

文教专家项目”、“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

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

07

国际交流

拓展视野

北京化工大学建校以来,

为国家培养十八余万名毕

业生,报国人才遍布华夏大

地。在这些人才之中,有的

成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有

的成为了省、部委领导人;

有的担当国家大型企业的管

理者;更有大部分人才已经

成为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战线的栋梁和骨干。学校的发展

和国家的建设,更多的辉煌靠我们来创造。全国乃至全球的

莘莘学子,北京化工大学热忱欢迎你们!

08

桃李成蹊

皓质彩章

学校注重拔尖人才培养。

2008年起开办了法学试

验班,培养国际型法律人

才。在2009年创办了工

程试验班,与企业合作培

养高层次工程类创新人

才。2010年学校加入教

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

养计划”,充分调动校内、企业界、工程界和国内外各种资

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强化学生工程意

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培养具有“卓越工

程师”素质的专业人才。2013年学校依托高水平科研团队

的教师与科研资源优势,成立基于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学

科交叉班”,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跨学科交叉拔尖创新人才。2021年,学校推进书院制

改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开设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只录取填报该专业志愿的考生,且非综合改革省份原则上

考生投档成绩应在本省(区、市)投档给我校学生成绩的

前50%。试验班采取导师制,有两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

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资深教授担任学生导师,

作为“学术引路人”引导学生步入学术殿堂。

06

因材施教

追求卓越

03

第12页

学校概况

NIVERSITY U OVERVIEW

04

袁 权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化学工程专家

王玉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家

段 雪

中国科学院院士

应用化学专家

高金吉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设备诊断工程专家

谭天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物化工专家

陈建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化学工程专家

毛炳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分子化工专家

陈学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种设备设计制造

与运行维护工程科技专家

孙优贤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工业自动化专家

曹湘洪

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油化工专家

张立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

橡胶材料专家

Jens Nielsen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代谢工程、工业生物技术、

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专家

Markku Tapio Kulmala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大气物理学及陆地

生态系统气象专家

杨万泰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分子化学专家

谭天伟 刘振宇

高金吉 张立群 段 雪 刘 力 吴一弦 尹梅贞

张常群 杨祖荣 杨 屹 励杭泉 谭天伟 苏海佳

教学名师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两院院士

(含双聘院士、外籍院士)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获得者

第13页

05

学者风采

段雪 谭天伟 杨万泰 陈建峰 张立群

邱介山 高正明 袁其朋 吴一弦 杨卫民

初广文 汪乐余 石峰 任钟旗 王友清

曹达鹏 宋宇飞

徐福建 田明

孙晓明

卫敏 李峰 苏海佳

刘振宇 闫寿科

余乐安 甘志华 于中振 王峰

何静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知名学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第14页

学校概况

NIVERSITY U OVERVIEW

06

重点学科

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

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

教育部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膜分离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高端机械装备健康监控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用材料北京实验室

能源环境催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先进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发动机健康监控及网络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天然高分子医用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塑料机械与塑料工程研究所

化工行业系统仿真工程技术中心

化工行业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超重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智能过程系统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炼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高分子材料加工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水处理环保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先进弹性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

教育部弹性体材料节能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多级结构催化材料工程技术中心

集成电路高纯化学品制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 部 级 科 研 机 构(30 个)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涵盖二级重点学科: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学

化工过程机械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 清洁能源学、安全工程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国家级科研机构(5 个)

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轮胎设计与制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15页

07

特色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化学工程与工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生物工程 应用化学

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

能源化学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化学工程与工艺

环境工程 能源化学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自动化 会计学 应用化学

生物工程 制药工程

功能材料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安全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测控技术与仪器 电子信息工程

工商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 化学 公共事业管理

教育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试点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自动化 生物工程

制药工程 环境工程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化学工程与工艺

环境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自动化 应用化学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生物功能材料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科学与技术 法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法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产品设计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信息与计算科学 英语 金融数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

能源化学 通信工程 机器人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财务管理 行政管理 数字媒体艺术

工程专业认证通过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制药工程 生物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 自动化

能源化学工程

第16页

学校概况

NIVERSITY U OVERVIEW

08

2023 本 科 专 业 设 置

注:“*”号专业表示今年暂不招生。

学 院 专业名称 本科所授学位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

环境工程 工学

能源化学工程 工学

氢能科学与工程 工学

材料科学与

工程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功能材料 工学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工学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安全工程 工学

机器人工程 工学

*工业设计 工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工学

*机械工程 工学

*包装工程 工学

信息科学

与技术学院

自动化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人工智能 工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工学

通信工程 工学

*软件工程 工学

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经济学 经济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市场营销 管理学

会计学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财务管理 管理学

物流管理 管理学

*旅游管理 管理学

学 院 专业名称 本科所授学位

经济管理学院

*电子商务 管理学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管理学

化学学院

应用化学 理学

化学 理学

*材料化学 理学

能源化学 理学

资源化学 理学

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金融数学 经济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应用物理学 理学

文法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 管理学

英语 文学

法学 法学

行政管理 管理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教育学

*汉语国际教育 文学

生命科学

与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 工学

*生物技术 理学

制药工程 工学

生物医学工程 工学

国际教育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中美合作办学) 工学

生物工程

(中美合作办学) 工学

工业设计

(中意合作办学) 工学

巴黎居里

工程师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工学

生物工程 工学

艺术与设计系

产品设计 艺术学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学

第17页

09

缤纷校园

住宿环境

学生公寓配备标准化家具及智能化用电管理系统,每间宿舍

都安装了空调和网络,每层都有提供24小时开水的电器设备

及全自动洗衣机。公寓实行全天候的门卫值班及会客登记制

度,为学生提供安全有序、文明整洁、温馨和谐的住宿环境。

后勤保障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优雅的生活环境和完善的后勤保障。食堂

餐饮中心坚持以营养、美味可口、菜品丰富为原则,呈现多层

次、多风味的格局,不断为满足广大师生的不同需求,提供多

元化、人性化的服务而努力。

图书馆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拥有逸夫图书馆和昌平校区图书馆两座馆舍,

总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馆舍气势恢宏,基础平台装备完善,云服务体系高效便捷。

共有职工48人,具有博士11人,硕士17人,高级职称11人。图书馆注重加强富有

学校和行业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突出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提升信息服务和

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学校每年下拨图书经费1200万元,书刊藏量190.10万册;数

字资源量21TB,其中电子图书9TB,123万册。图书馆本着“以人为本,读者至

上”的服务理念,具备自助服务、全时服务、泛在服务的能力。阅览空间、研讨

空间设计独具匠心,高端雅致;创客空间高端前沿;印刷资源全部实现了RFID智

能化管理。图书馆现已成为学校重要的信息服务平台,有力支撑了学校的人才培养、

“双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创业和文化传承工作。

1999年通过北京市教委和北京高校图工委组织的自动化、网络化评估A级标准。现

为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委员馆、北京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研究会理事馆、

Balis联合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委员馆。在行业产业有重要影响力,北京高科大学联

盟图书馆主任单位,全国化工院校信息站站长单位。多年来持续为行业、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提供技术转移转化、知识产权发展服务等支撑。2013年3月教育部科技查

新工作站(L30)正式挂牌。2018年12月学校依托图书馆成立了北京化工大学知

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下称中心),该中心2020年获批成为高等学校国家知识产

权信息服务中心。图书馆坚持服务与科研并举,鼓励馆员申请科研项目,并设立

了馆长专项基金。近五年来申请相关科研项目17项,发表相关论文44篇,专著8本。

获得集体奖15项,个人30项。

校园

生活

第18页

学校概况

NIVERSITY U OVERVIEW

10

社团名称及数量

截至2023年4月,我校学生社团已发展至8大类90个,覆盖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在充实青

年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多彩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在各类社团中,创新创业类社团3个、思想政治类社团2个、体育类社团19个、文化类

社团31个、学术科技类社团4个、志愿公益类社团6个、自律互助类社团17个、其他类及职能类社团

8个,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生社团文化氛围。2023年,学校社团成员人数达5459人

次,各类社团年均开展活动1200余场,覆盖师生30000余人次,成为了学生展示风采、提升个人能

力、促进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和有利平台。

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我校学生社团已成功打造了数个深受学生喜

爱的品牌活动,组织开展社团文化节、社团嘉年华、优秀社团项目评比、

优秀社团专场等大型学生社团活动。各社团紧密围绕特色,广泛开展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社团活动,如学生新闻中心举办“海棠青学”

品读活动,609online广播台举办“青春向团、声华并茂”主题配音大赛,

TNT搞笑社开展“愚你同乐”相声专场,DID街舞社举办“舞动青春”演

出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发挥了特长,也增强

了自身综合素质。

我校学生社团也在各级竞赛及奖项评比种崭露头角,国旗护卫队连续4

年在首都大学、中职院校“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学组织创建中获评“优

秀学生社团”称号,绿野仙踪”军事定向越野协会在北京市体育运动大

会定向运动比赛中获得百米定向赛第一名,电视台战“疫”进行时系列

抗“疫”专题被中国青年报评为年度优秀校园新闻专题作品。

社团

活动特色社团活动

第19页

11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相关部门通力协作,不断努力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整体运

行机制,修订了《北京化工大学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管理条例》,成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委员

会,设立“星火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建立了以“挑战杯”、“创青春”赛事为龙头,萌芽杯”、

“天工杯”、“天辰杯”等各类科技竞赛齐发展的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体系,有效地引导了师生投身创新

创业实践,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北化”氛围。

近3年,我校有11000人次本科生在创新创业导师指导下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其中,荣获国际级奖项

468人次、国家级奖项885人次、省部级奖项4102人次。近2年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

业大赛荣获国家级银奖2项、铜奖18项,连续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组织奖;在“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

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共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北京市特等奖1项,二等奖10项,同时获得三等奖

68项;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中英文文章129篇,成功授理专利68项。

2022年度,学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接近600项,参与学生2500余人。2021年、2022年我

校连续两年有4个项目入选参加教育部国创年会进行项目交流,入选项目数在部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社会

实践

学生

竞赛

缤纷校园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磨练品质的有效载体,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我校社会实践工作每年根据社会热点问题设立不同主题,总体围绕思想

政治教育、城乡区域发展、精准扶贫攻坚、科技创新创业、医疗卫生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先进文化传

播等方面开展形式丰富、层次多样的实践活动。学校不断打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载体、新方式、新途径、

新领域,积极扩大活动覆盖面,不断提升活动育人实效,努力构建实践育人的创新机制和长效机制。

同学们利用社会实践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和西部地区,在躬身实践中提升社会化能力,培养家国情怀,

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奉献社会、勇于担当的青年先锋榜样。我校社会实践将个

人实践和团队实践相结合,实践人数常年保持在7000余人次,社会实践团队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三下

乡”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我校多次获评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多支队伍获得首都

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称号。

第20页

学校概况

NIVERSITY U OVERVIEW

12

本科生奖助学金、助学贷款一览表

类别 项目数 金额(元/年/人) 人数

奖 学 金

国家奖学金 1 8000 占在校生人数的1%

国家励志奖学金 1 5000 占在校生人数的3%

社会资助奖学金 70 800-10000 按企业要求评选

校设奖学金 3 300-2000 占在校生人数的43%

助 学 金

国家助学金 1 2000-4000 占在校生人数的19%

社会资助助学金 13 500-4000 按捐赠企业或个人意愿评选

助 学 贷 款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 1 最高12000 应贷尽贷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1 最高12000 应贷尽贷

校内无息借款 1 1500-2000 不超过在校生人数的1.5%

为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学校为学生提供“奖、贷、助、勤、减、补”六位一体联

动经济资助工作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教育引导和能力帮扶,努力实现学校“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

济困难而失去平等的成才机会”的目标。

① 奖学金 奖学金是我校全面推动创新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学校共设有国家级奖学金、社会

资助奖学金、人民奖学金、素质拓展竞赛奖等本科生奖学金共计 75 项,年奖励总金额 1000 余万元。

② 助学金 助学金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的无偿资助。我校助学金分为国家助学金和社会助学金,每年近 3000 余

名学生获得国家助学金,受助金额 960 余万元;学校共设立社会助学金 13 项,年资助总金额 180 余万元。

③ 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的用于支付学生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的一种贷款形式。我校助学贷款分

为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校内无息借款。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可通过申请“绿色通道”,

办理缓交学费入学并获得助航基金、伙食补贴、爱心教材、生活学习用品、床上用品、通讯礼包等十余项爱心

资助项目。

④ 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量有偿的脑力或体力劳动来获取合法的劳

动报酬。学校每学年设立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近 1000 个,招聘岗位学生近 5000 人次,发放工资 570 余万元。

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勤工助学相关资助政策

奖学金颁奖典礼 辅导员走访慰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新生绿色通道 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工作

奖助体系

第21页

学校简介

13

INTRODUCTION TO THE COLLEGES

学院介绍 02

·学院及专业设置·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大数据双学士学位)

◎工科试验班

(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

化学工程学院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生物工程

(生工、大数据双学士学位)

◎工科试验班

(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理科试验班

(数学、物理电子与管理)

◎工商管理类

(新文科经管法)

经济管理学院

◎自动化类

(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计算机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基础拔尖)

◎化学

(化学、生工双学士学位)

◎工科试验班

(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学)

化学学院

◎法学(卓越实验班)

◎工商管理类

(新文科经管法)

◎英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文法学院

◎理科试验班

(数学、物理电子与管理)

数理学院

◎设计学类

艺术与设计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生物工程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工业设计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

国际教育学院

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

◎化工与制药类

(中法精英工程教育

试验班)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法学(卓越实验班)

◎化学(基础拔尖)

宏德书院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大数据双学士学位)

◎工科试验班

(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自动化类

(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机电工程学院

第22页

14

专业设置: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英才班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精英班

·生物工程高精尖班

◎法学(卓越实验班)

·法学

◎化学(基础拔尖)

·化学(基础拔尖班)

·化学(优培计划)

书院简介

宏德书院是在北京化工大学十余年实验班计划、交叉融合人才计

划、拔尖人才计划以及专业大类改革等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形成更高水平

的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学校深入研究论证并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

在2021年9月正式设立的首个书院,标志着学校开启了培养拔尖

创新人才新篇章。同年,“宏德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

育部拔尖计划2.0。

书院以“宏才远志、德厚笃行”为院训,致力于培养宏德博学、

通专融合、中西融汇,能够引领化学、化工、材料、生物、法学

等科学领域发展,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堪当民族复

兴重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宏德博学”就是要把学生培养为志向宏大、道德高尚、学问广

博、学力深厚的人才;“通专融合”要求在突出书院素质教育特

色的基础上,与相关学院建立育人共同体,实现学科交叉基础上

的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中西融汇”指通过引入国际化课

程组以及选派学生赴海外高水平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

方式,使学生具有广阔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培养模式

(1)宏德书院采用“三年书院管理模式”,实施“三制三化”(书

院制、双院制、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育模式。

(2)宏德书院学生在大一期间实施大类培养,由书院完全管理;

在第一学年末进行专业大类分流,大二和大三将按照“双院制(书

院+专业学院)”安排相关管理工作,学生拥有学院、书院双重身

份;大四期间将转由专业学院负责培养,更好地对接就业、深造和

发展。为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行学生

转入转出书院机制。

(3)宏德书院学生在大二至大三实施“双院制“培养期间,思想教

育、日常管理(第二课堂)按书院制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第一课

堂)按学院制培养模式,专业学习由学院进行安排。

宏德书院

培养特色

(1)书院根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点和要求,专门制订了富有广

度、深度和挑战度的通专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方案,增加人文基础课、

文史哲、艺术选修课、多学科交叉深化课程、小学期各类实践课以

及融合多学科专业project一体的科研、学术综合训练,强化学生通

识教育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2)宏德书院着力搭建“导师引领育人平台、文化环境育人平台、

特色活动育人平台、自我管理成长平台”的“育人四平台“建设,

采取“引领式教育、互联式教育、体验式教育、浸润式教育”等方

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多层次导师育人体系

(1)导师制是宏德书院的重要特色之一,是书院落实“三全育

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书院建立了以院士为主体的特聘导师、以高

第23页

15

学院介绍

·院士大讲堂 ·名师教我学

·学长伴我行

·院长下午茶

·科研零距离 ·专业面对面

·完善的师生共享空间

层次人才(长江、“四青”人才等)为主体的学业导师、以具有丰

富管理经验干部为主体的班级导师、以杰出校友为主体的成长导师、

以优秀高年级学长为主体的朋辈导师等多层次导师育人体系。

(2)导师们以不定期开展导师微沙龙、学术研究、竞赛指导、课

业辅导、师生座谈、个别访谈、团队活动等方式,给学生提供学

习、生活乃至人生目标的全方位指导,让同学在温馨而舒畅的气

氛中,受到教育,得到人生启迪,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发

展的路径,引导学生明确报国志向、厚植家国情怀、扎根中国大

地,放眼人类命运。

完善的师生共享社区空间

(1)完善社区物理空间和设施,精心设计书院文化标识,辅导

员和办公人员入驻书院,构建师生共处、同学为伴的师生共同体,

打造书院社区“家”文化氛围。

(2)科学划分出住宿区域、学生活动区域、书院办公区域,设置

有书院研讨室、咖啡厅/水吧、多功能厅、党团活动室、兴趣小组

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学生可以在社区内组织开展各种师生交

流、党团活动。

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书院注重社区主题活动建设,健全党团组织、学生会、兴趣小组等

活动体系,围绕“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要求,在学生社区活动中

构建“德智体美劳”项目化集群,组织开展“宏德志愿行”“宏德

学术坊”“科技竞技场”“文体活动室”“班级风采展”“学习助

教团”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激发学生拼搏进取、积极向上、乐于助

人、团结友爱的精神,进一步强化书院社区“家”文化建设,增强

书院学生凝聚力和归属感。

第24页

16

专业设置: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英才班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大数据双学士学位)

·化学工程与工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工科试验班(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

·化学工程与工艺

·能源化学工程

·环境工程

·氢能科学与工程

源化学工程、环境工程)、高校化工学科首个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

研究群体;建有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化工过

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

地、北京市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三年,获批国家一流课程5

门和北京市一流课程/教材/课件5门;曾获批国家精品课程2门和北

京市精品课程3门,出版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精品教材和北京市

精品教材10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2项。学院与美

国、英国、爱尔兰、新加坡等国家的14所名校建有本科生联合培养

项目,为学生出国留学打造一条绿色通道。

培养特色

学院以培养“创新型科学研究人才”、“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和

“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制订了7类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展

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学建模、萌芽杯、挑战杯、大学生创

新创业、化工实验大赛、化工设计竞赛、Chem-E-car竞赛等),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的能力;通过国际知名大学教授讲学、学生暑期海外实习、出国联

合培养等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科研实力

近三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企业及国际合作项目等百

余项,累计科研到款近3亿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

文8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专业内涵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该大类

下设化学工程与工艺英才班(化工英才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精

英班和生物工程高精尖班。一年级实施相同培养方案,一年级第三

学期根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期

开始按专业培养。化工英才班旨在培养化工前沿领域的拔尖创新型

科学研究人才。依托优势学科和优质师资,实施“二制三化”(书

院制、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核心课程采取小

班化全英文或双语授课,结合国际化课程,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国

际交流能力;依托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学科竞赛平台,强化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工英才班学生择优获取本硕或本硕博连读

机会,攻读博士学位的优秀生有前往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的机会。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工、大数据双学士学位)

该双学位班于2022年由北京市教委批准设立,单独招生,学生达

到毕业要求后同时授予“化学工程与工艺”工学学士学位和“大数

据管理与应用”管理学学士学位。该双学位班的设立适应化工行业

对数据管理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流学

科优势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特色,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共同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工基础知识,能够熟练使用大数据管理与分

析平台进行化工数据搜集、存储、检索、结合化工知识进行数据挖

掘与应用的化工+大数据复合型本科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化工行业

行情分析、化工生产精准运营管理、企业决策与高级管理等工作。

◇工科试验班(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

工科试验班(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大类下设化学工程与工艺、环

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

建院历史

化学工程学院是学校核心学院之一,前身为基本有机合成专业和无

机化工专业,始建于1958年,与学校同步创建。1978年成立化学

工程系,1996年由化学工程系、制药与生物工程系、环境工程系和

化工研究所组建成立了化学工程学院,位居全国著名大学同类院系

一流水平行列。

学科优势

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国家一级

学科博士点,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入选

国家“双一流”学科(学校唯一);“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北京市重

点学科;拥有“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点,“材料与化工”、“资源

与环境”两个工程硕士点;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和“环境科学

与工程”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各专业形成了本-硕-博多层

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构建了以学科前沿

性和交叉性为特征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化应用”三位一

体的创新研究体系,拥有国内一流的研究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名师荟萃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含西部)5人

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

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18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含青年)获得者4人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2人

办学实力

化学工程学院建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为学科带头

人、富有创新精神的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雄厚师资队伍。拥有

化学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石化协会教学团队(化工原理、能

化学工程学院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咨询电话:010-64434779

网  址:https://chem.buct.edu.cn

第25页

17

程和制药工程等7个专业。一年级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第三学期

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按专业培养。化学工程与工

艺、环境工程、能源化学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归属于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支

撑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称化工专业)

主要面向全球化学工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需求,培

养能够在化工、环保、医药、材料等领域从事化工相关工作的高素

质专门人才。化工专业4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首

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设有两种人才培养模式。

化工卓越工程师班:2010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着重

培养高素质化工现场工程师和设计开发工程师。卓越工程师班实施

导师制和7年本硕贯通制培养。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化工学科

竞赛平台,结合案例式和问题导入式的小班化授课模式,提升学生

分析工程问题和解决化工技术难题的能力。

绿色化工通才班: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工程育人理

念,加强化工学科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和化工

行业发展的能力,为化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输送通用型

高素质化工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为了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需求,环境

工程专业已成为国内外的热门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学科方向包括水

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土壤修复、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工

程监测、环境系统分析与评价等。该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

认证,入选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设有两类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卓越工程师班:2010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

施导师制和7年一贯制培养,独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创新能力强、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工程现场工程师或设计开发工

程师。授课模式以小班化案例式和研讨式为主,提升学生分析和解

决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

环境工程通才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

复合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结合学校大化工特色,着重培养化工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的高素质

环境工程专门人才。

·能源化学工程:该专业是教育部2010年设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本科专业,2020年全国首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首批国

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我校能源化工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

致力于新能源(燃料电池、太阳能)、生物质转化、重质有机资源

高效清洁转化、能源利用中的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研发。专业构建了

“化工-能源-环境”三元融合课程体系和“科教融合、校企协同、

创新训练”三元实践育人体系,着眼于培养碳基能源低碳化利用和

新能源开发的高素质能源化工科技人才和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为我

国实现“双碳”目标输送专门人才。

·氢能科学与工程:“双碳”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氢能的发

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

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23年获批,聚集了我

校“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物理”“化学”等优势学科师资力量,共同建设氢能专业教学体

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力求建成国家一流交

叉学科本科专业。该专业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和资源可持

续发展要求,为我国氢能行业和能源事业的发展培育专门优秀人

才,推动氢能产业从基础理论走向工程应用。毕业生未来能够在

氢能、环保、化工、教育等领域从事氢气制备、氢气存储、氢燃

料电池集成、氢能安全与应用、产业支持、企业综合管理、科学

研究与教书育人等工作。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学校: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过

程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

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香港中

文大学等。

国外深造学校:剑桥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罗

格斯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英国女王大学、

伯明翰大学、东京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新加坡

国立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

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

电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兵器集团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恒逸集团

有限公司、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各专业就业率:

各专业深造率:

化学工程与工艺

57.72%

93.38%

环境工程

56.96%

93.67%

能源化学工程

42.00%

98.00%

贺国强

知名校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原中央政治局常委、

张锁江——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朝仕——原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李永金——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贺高红——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

学院介绍

第26页

18

咨询电话:010-64437865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网  址:https://cmse.buct.edu.cn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建院历史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是有机系,始建于1958年。1978年改名

为高分子系,是国内最早建立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本科专业与

学科基地。1996年与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碳纤维研究所联合组

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涵盖了高分子、金属、无机非金属和复合

材料等方向,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材料类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科优势

学院建设的材料学是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国家重

点培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是“211工程”和“国家‘985’优

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科,进入“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国

家一流学科群重点建设行列,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进入A类学科。

学院依托重点学科进行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学术梯队等方面的建

设与改革,打造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和科

学研究基地。

名师荟萃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

金”获得者8人、卓青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6人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

其他各类国家级青年人才20余人次

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4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20人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教学名师获得者1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1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个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

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2个

培养特色

学院面向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思想素养、工程意识与国际化视野,具备

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从事材料的设计、合成、

加工、表征、应用等工作的高素质科技和工程人才。学院以“学科

支撑、科教融合、创新实践、国际视野”为培养特色,在课程体系、

创新训练、工程实践、国际化联合培养等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平全面

接轨。学院依托学科优势和雄厚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专业资源与

学科平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与工程实践,

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科研创新能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设

有工科试验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精英班),择优选拔,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培养能够在产业、学术和管理等方面发挥引领性作用的

精英人才。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学院提供联合

培养、海外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每年邀请国际

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设立多个专项

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2022年发放奖学金300

余万元,惠及600余名学生。

2021年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化学学院开始实施按“材料-化

学大类”招生。入校学生在一年级末,依据个人志愿和在校综合表

现,分流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

科学与工程”和“功能材料”以及化学学院的“应用化学”、“能

源化学”、“资源化学”本科专业中。

2023年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始设立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

材料科学与工程双学士学位班(材料科学与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

用)开始单独招生,招生计划60人,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后同时授

予“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学士学位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管理

学学士学位。该双学位的设立适应材料行业对数据管理人才的需

求,充分发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专

业优势和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特色,强强联

合、优势互补,共同培养具有扎实的材料类基础知识,能够熟练使

用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进行研究与应用的材料-大数据复合型本

科人才,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的机会。

科研实力

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了大量的应用基础和技术开发研究工

作,取得的一批应用技术成果已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及社会、行

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近三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

国家级项目(课题)230余项,其他省部级、企业合作等项目700

余项;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17项;学院科研

到款超过6.9亿元,人均到款近110万元/年;申请专利500余项,

授权专利60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900余篇。

专业内涵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精英班、化学工程与工艺英才班和生物工程高精

专业设置: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精英班

◎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大数据双学士学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功能材料

第27页

19

学院介绍

尖班按照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进行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

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第三学期根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进行

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按专业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精

英班的建立依托学院优势学科平台,旨在为对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具

有强烈兴趣、并立志在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学生

提供一个独特的学习平台。通过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设置、富有创新

性的科研实践、高水平教师的指导及多种渠道的国际化交流等手段,

力争将其培养成面向高分子材料的高端和杰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和化学学院的应用

化学、能源化学和资源化学专业按照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绿色

化学)进行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第

三学期根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

期开始按专业培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2016年通过中国工

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面向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分

子材料的需求,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工程意识与职业道德,

掌握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自然科学基础、工程基础、专业

基础和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组织管理能力,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能够在高分子材料的制备、

改性、成型加工、功能化、表征、评价、应用等高分子材料科

学与工程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新材料研发、技术开发、工程设计、

生产管理等工作。

李学勇

知名校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

马正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杨万泰——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玉良——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立群——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维新——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材料科学与工程: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和国家级

特色专业,2019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主要针对

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结构、性能和

加工应用,面向传统和新兴的多种行业,如石油化工、信息、冶金、

建材、机械、涂料、新能源、海洋、国防等,突出电催化材料、材

料腐蚀与防护、新型能源材料、材料电化学制备等特色,培养具备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在金属材料、无

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

计、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工作并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高

级专业人才。

·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

依托新工科专业建设,本专业主要针对有机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

和有机/无机复合生物材料、硬组织修复材料、基因和药物载体

材料、光聚合医用材料、医用明胶及明胶基电极材料、生物医用

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旨在培养能在生物材料的制备、改性、加

工成型、性能评价及应用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

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并且具有强的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

获取信息和使用信息能力、身心健康、素质优良、有创新精神的

研究应用型专门人才。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院校: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

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

国外深造院校: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美国阿克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英国

格拉斯哥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爱尔兰都柏林

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

总公司、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京东方、中国科学院、中国建筑材料

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航工业、中国商飞、金发

科技、比亚迪、风神轮胎、玲珑轮胎、佛塑科技、江苏恒神、东方

雨虹、中策集团、中天科技、烟台万华、波音公司、陶氏化学、巴

斯夫、杜邦、拜耳、道达尔、辉瑞制药、罗氏制药、乐普医疗、雷

诺丽特北京医疗事业部等。

60.20%

96.67%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94.63%

59.63%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功能材料

58.36%

97.00%

·材料学院中外本硕博学术交流会

各专业就业率:

各专业深造率:

第28页

20

咨询电话:010-64436716

网  址:https://mech.buct.edu.cn

建院历史

机电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化工大学建校时三大系之一的机械系,

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化工过程机械、高分子材料

加工机械和化工过程自动化及仪表为特色专业的院系之一。1996

年1月组建机械工程学院,2000年3月更名为机电工程学院,毕业

生可在石油石化、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兵器、能源及材料等相关

行业就业,是我国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学科优势

学院建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

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化工过程

机械为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安全工

程是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学院拥有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1

个“新工科”专业,建有完善的“本-硕-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

“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学术与科研创新体系,是“211

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单位。

名师荟萃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兼职教授2人,外籍院士3人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

“全国优秀教师”1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4人

北京市青年英才2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

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

全国石油和化工教学名师1人、青年名师1人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材

料成型智能制造教学团队)

办学实力

机电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由院士和长江学者为学科

带头人、富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师资队

伍,现有教职工近16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04人。学院设有

基础课部、工程训练中心和4个本科专业,其中有3个国家级一流

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新工科”专业、北京市一流专业,学院拥有

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及在线公开课、

北京市优质课程、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级机械工程实验教学

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京津冀地区“政-企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基地、及中国塑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学院建有4个研究

中心、3个研究所、2个技术工程中心,拥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9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科研平台与技术中心、1个“111计划”

国家引智基地(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学院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

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并

与国际学院资源共享,在全球化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培养特色

高端装备和流程制造业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学院坚持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在机械、动力、能源和安全等相

关学科,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理论基础扎实,富有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人才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

型科技创新人才。学院现设有卓越工程师班、高端动力装备健康智

能监控及网络化学科交叉班、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英蓝)创新团队

学科交叉班,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研究和多学科

交叉创新能力的培养,建有先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学院还通

过暑期海外学习、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国际化课程、111引智项目等

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竞争能力。

科研实力

学院拥有高端压缩机及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轮胎设计与制

造工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

基础研究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和化工安全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端机械装备健康监控与自愈化北京市重点

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科研平台。科研成果获国家

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建成了某型航空发

动机试验台等一系列科研平台,形成了流体机械动力学设计及远程

监测诊断等标志性成果。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973项目、基础加强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基

础研究项目6项,其余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超过四亿

元。获批建设“111计划重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项目”,围绕重点

研究方向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交叉学科国际合作基地建设。开展与英、

美、德、乌克兰等国合作,共同建立先进制造交叉学科国际合作基地。

专业内涵

◇自动化类(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机器

人工程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按

照自动化类(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进行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

业,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第三学期根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

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按专业培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市

特色专业,隶属于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学校支撑专业之一,集计算

机、智能控制和机械设计制造于一体的专业方向,知识面宽,属于

专业设置:

◎自动化类(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安全工程

·机器人工程

机电工程学院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第29页

21

学院介绍

交叉学科。培养模式是以机械设计为主体,以材料加工和智能控制

为两翼构建的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方向面向机械工程、

航天航空、车辆工程、机器人、生物工程、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高

技术领域,培养具有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等智能制造相关学科基

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够从事机械设计及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

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工作的高级

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

色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支撑专业之一,隶属于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

站,设有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和多学科交叉班。本专业面向过程工业

二十一世纪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机械、工艺及控制学科交叉为

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路开阔、适应能力强,掌握并

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机械科学与工程基本知识以及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和技术,知晓并能应用工艺过程及

控制、安全与管理工程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能在石油化工、能源、

航空航天、冶金、轻工、制药、环保及相关领域从事过程装备与控

制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监测控制、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管理

教育等工作、有家国情怀并具有工程观、社会观、发展观、国际视

野及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科技专门人才。

·安全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支撑专业之一,北

京市重点交叉学科,隶属于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拥有化工

安全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系统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

研究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京津冀地区“政-企-校”专业人

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本专业追求质量、安全、健康和环境四位一

体的本质安全,注重夯实自然科学基础,着力于工程技术与管理

能力培养;以风险辨识方法与技术、安全测试与监控、设备完整性

管理、安全法规与事故调查、现代安全管理技术体系为主线,培养

具有风险管控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复合型高级管理

人才。可就业于行政安全监管、消防、航天、石油、化工、能源和安

全技术服务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安全科技的开发与应用、风险评估、

全监测、咨询、管理及标准认证等方面的工作。本专业方向为国民

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全与进步提供重要支撑。

·机器人工程:北京市一流专业,“新工科”专业,面向“中国制造

2025”国家战略,为满足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

人才需求,通过多层次、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全面掌握机器

人技术的基础理论体系,具备从事机器人领域专业知识技能,熟知

国际准则和通识规范,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国际沟通能力,富于创

新精神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制四年,符合毕业

规定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在就业方向上,毕业生可申请学

校合作的国外知名高校深造,或进入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科

学研究工作,也可进入企业、研究院所成为机器人及相关领域从事

设计、开发及应用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或从事相关行业的管理

及统筹工作。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院校: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浙

江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

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国外深造院校: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弗吉尼亚

大学、匹兹堡大学、伯克利大学等;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曼彻斯

特大学、利兹大学,布拉德福德大学、利物浦大学、德国亚琛工

业大学、汉堡大学、卡尔斯鲁厄工业学院等;法国图尔工程师学

院、日本名古屋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化集团公

司、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

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

建集团、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

高金吉

知名校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设备诊断工程专家

何报翔——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

常务副主席

王新革——石油集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各专业就业率:

各专业深造率:

安全工程

24.49%

97.96%

过程装备

与控制工程

99.27%

57.66%

99.35%

55.55%

机械设计制造

及其自动化

·首届人工自愈与装备自主健康学术论坛合影

第31页

23

学院介绍

测试和软件可靠性、可视计算机与图形图像处理等领域具有优势

和特色,以“强化基础、突出能力、注重素质、面向创新”为指

导思想,以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支撑,以信息

科学为平台,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等优质资源为保障,形成了

特色鲜明和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以计算

机科学、数理统计和人工智能为基础,以“夯实基础,掌握技

能;面向未来,持续成长”为培养理念,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大数

据的采集、存储、处理、挖掘、可视化和数据安全等技术,推动

并引领“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在各应用领域

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与使命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从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相

关的计算机类软硬件技术的研究、设计、开发以及综合应用能力

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 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支撑

“Geoscience”入选ESI排名全球前1%学科。作为信息技术领

域中的主干专业,本专业以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器件为依托,培

养学生掌握电路与电子学、信号系统与控制、电磁场与电磁波、

通信原理、计算机技术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于航空航天、

生物医疗、移动互联网、交通运输、物联网等领域的语音、图

像、视频信息的探测与传输、智能化处理、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

发。特色方向包括:多媒体信息处理、集成电路与嵌入式系统设

计、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

位授予点,招收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并具有

计算机技术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博士点的招生条件。

·通信工程: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通信技术是实施我国

工业信息化战略的核心支撑,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通信电子电路、

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现代通信技术、计

算机网络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现代通信系统中信息的传

输、存储、交换、组网、处理等技术和系统设计方法,应用于下

一代通信技术与系统,涵盖5G/6G、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特

色方向包括通信与网络技术、电磁场与射频微波、通信信号处理

等。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招收通信与

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人工智能:是北京化工大学根据国家发展需求,2019年申请

2020年获批的新专业,该专业面向前沿高新技术,结合学校“大

化工”特色,以“人工智能+”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科基

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工智能领域专门人才,并针对

化工领域中的检测信息,以智能传感与信息系统为基础,感知、融

合、智能处理为主线,培养智能感知,信息融合、机器学习和深度

学习、智能化数据分析与信息系统等领域的创新人才。对口“控制

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

级学科,支撑学科交叉式人才培养模式。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院校: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

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北

京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方

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国外深造院校: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凯斯

西储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

英国莱斯特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

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德国锡根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

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

理工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

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移动、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字节跳动、京东、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

讯、新浪、网易、西门子、微软亚洲研究院、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

知名校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周小川——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委书记

马志鹏——原北京市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谢钟毓——国务院中央企业监事会原主席

杨朝仕——国土资源部原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

93.36%

各专业就业率:

各专业深造率:

电子信息工程

45.28%

97.8%

50.56%

自动化

通信工程

96.72%

55.93%

20.59%

100%

测控技术与仪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6.76%

97.14%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47.74%

94.12%

第32页

24

建院历史

经济管理学院源于1982年成立的工业管理工程系,1997年更名为

经济管理学院。依托北京化工大学强大的学科优势和资源实力,经

济管理学院潜心打造精品化教育,长期致力于培养具有经管学术

兴趣和创新潜质的高素质综合人才。经过近40年的发展,学院现有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

程和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MBA)、工程管理

(MEM)和会计学(MPAcc)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本科国际经济

与贸易、会计学和工商管理三个国家级一流专业,以及信息管理与

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两个北京市一流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

是我校“211工程”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

学科。目前,经济管理学院正按照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部

署着力推进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

学科优势

我院依托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门类。大类招生类别分为:理科试验

班和工商管理类两个大类。学院在理科试验班大类下设信息管理

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三个专业;学院在工

商管理类大类下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

等四个专业。

名师荟萃

国家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者5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

办学实力

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雄厚的师资力量及高水平教学和科研

团队获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学院建设了数字化、智慧型实验中心,

包括数字化仿真模拟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智慧型现代化物流

实验室等近千平米实验中心。

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组织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

选派教师前往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及

访问,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开展“3+1”、“3+1+1”、“2+2”等本科

生、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

经济管理学院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专业设置:

◎理科试验班(数学、物理电子与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物流管理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工商管理类(新文科经管法)

·财务管理

·会计学

·工商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工商管理

辅修专业学位课程,为学生全面成才服务。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

“挑战杯”、“正大杯”、“ERP沙盘模拟”、“互联网+”等课外创新

创业科技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学院近几年学生出国深造及考研

率、就业率均位居学校前列。

科研实力

近三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

近三年承担部委和省市级项目50余项

近三年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本

近三年科研到款2000万元。

专业内涵

◇理科试验班(数学、物理电子与管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和数理学

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

学、应用物理学专业按照理科试验班(数学、物理电子与管理)进

行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第三学期根

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

按专业培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跨现代管理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数理统计学、经济学、决策科学等学科的本科专

业,是“北京市一流专业”。本专业有国家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者

等优秀教师团队。该专业结合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大数据

为背景,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管理能力,掌握智能化数据收集、

整理、分析处理及决策支持相关技术,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

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大数据系统研发、数据预

测分析、信息系统架构搭建、数据安全研究等工作的高端信息管理

人才。与工信部共建国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是一门在“互联网+”和

“大数据”背景下开设的,以大数据的分析理论和方法在经济管理

中的应用以及大数据管理和治理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的,跨大数

据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企业运作管理以及经济学的本科专

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国家级人才工程/计划入选者等优

秀教师团队。本专业聚焦我国新阶段经济发展和管理决策中的理

论和实践问题,从大数据的应用视角出发,重点培养具备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掌握大数据的平台的部署、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大数

据隐私保护相关技术,能够在各级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院从事大

数据平台搭建与运维、大数据预测分析、大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

方法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大数据人才。

·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为跨越综

合多个学科领域的新兴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入选国家级人才

工程/计划入选者,国外学者为学生开设国际化课程,设有多个到国

外名校留学的交换生项目。拥有先进的智慧物流综合实验室,为学

生创造优越的实习实践环境。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人文与科学素养,

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综合能力及知识融合能力,

熟练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具有物流与供应链

管理系统优化及组织管理能力的国际化中高端复合创新人才。

本专业定位于智慧供应链与大数据分析培养方向,学生将具有对

咨询电话:010-64454290

网  址:https://sem.buct.edu.cn

第33页

25

学院介绍

各类大中型企事业进行管理分析与决策、风险投资、管理咨询、运

营与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卓越能力。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工商管理类(新文科经管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和文法学院的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专业按照工商管理类(新文科经管

法)进行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第三

学期根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

期开始按专业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专业是工商管理类下设的本科专业,于2022

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也是北京市一

流专业建设点,学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经

济学基础理论,通晓国际商务规则,了解金融和投资专业技能,拥

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此

外,开设极具特色的全英文高端国际商务培训项目(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rriculum, IBC)课程,目前已经培养1700多名国贸专

业学生,显著提升学生的英语和专业能力,深受师生好评。20多个

各类国际交流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本专业毕业生就业

率在全校名列前位,主要就业和读研方向为经济学、贸易、金融和

投资、财管和会计等。本专业师资力量强大,拥有教育部跨境电商

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

·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专业于2020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一流本

科专业建设点,是工商管理类下设的本科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专

业之一。本专业以培育具有时代责任感的,面向未来的一流大化工

领域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崇高理想信念为根本,以良好道德品质为

前提,以卓越学习能力为中心,培养具有先进商业理念、扎实知识

体系、持续创新能力的管理实践者。

·会计学:会计学专业于2019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

科专业建设点,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本专业依托北化雄厚的

师资力量和先进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扎

实,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突出,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

计、纳税、理财等专业能力过硬,能够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金融

机构及各类企业熟练从事会计、财务、审计、税务、理财等专业工作

和领导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人才。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类下设的本科专业,是“北京

市一流专业”,具体培养方向有公司财务、投资银行和理财规划。本

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的财务和金融专业基础,掌握现代财务

理论和实际操作方法,熟悉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相关领域的专

业知识,熟悉现代资本市场,了解国内外财务、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

和发展,富有创造性和社会适应性,专业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

资金统筹规划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财务管理和金融高端人才。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院校: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

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重庆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

学、西安交通大学、江苏大学、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

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

印刷学院、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

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

国外深造学校:布兰迪斯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华威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爱尔兰都

柏林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伯明翰大学、墨尔本大学、谢菲尔德大

学、都柏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利物

浦大学、利兹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杜伦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化工集团、中海油等大型石油化工企

业;中粮集团、中移动金融、百度、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字节跳

动、京东金融等大型企业;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兴华、

天健等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

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知

名保险公司。

财务管理

93.63%

42.43%

工商管理

88.22%

33.34%

国际经济与贸易

93.77%

54.65%

各专业就业率:

各专业深造率:

会计学

93.48%

44.44%

物流管理

93.07%

31.1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0.94%

30.59%

赵义国

知名校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化工协会副会长

朱永康——

副总经理

中国昊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徐德龙——大连安莱特公司董事长

第34页

26

建院历史

化学学院前身是1985年建立的应用化学系,由1958年建校时的无

机化工系和有机化工系中相关专业发展而来,2000年与数理系合

并成立理学院,2019年独立设院。现有无机化学系、有机化学系、

分析化学系、物理化学系、应用化学系、化学生物学系、能源化

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资源化学研究所、化学实验中心等二级

教学科研机构。

学科优势

化学学院涵盖“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3个

一级学科和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化学”为一级学科、是国

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双

一流”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保持在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工

程与技术”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化学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

养中心地位,贯彻“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了集本、硕、博

及博士后为一体的多层次、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设有“化学”和

“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点、“材料与化工”工程博士学位点、

“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点及“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此外,学院构建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学研融合”的创新育人

平台和科学研究体系。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科研和教学成果

显著,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和科研发明奖共3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

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建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国家级和北

京市特色专业。建有国家级化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名师荟萃

化学学院拥有一支学术和教学水平高、富有奉献与合作精神、教

学与科研相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共有教师154名,其中

教授55人,副教授65人,具有博士学历者142人。包括: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

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

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

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

全国模范教师1人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

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

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2人

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含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

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

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

培养特色

化学类专业依托化学强势学科优势及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国家级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级化学拔尖学

生培养基地,面向世界尖端科学和国家重大需求,以国际一流专

业标准,培养化学杰出创新人才。

构建了“强基笃实,通专兼顾,交叉融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

模式,一年级实施大类培养,二年级开始专业培养,高年级突出个

性化培养。在本科高年级中通过选拔,设立以院士、长江学者和杰

青为负责人的“学科交叉班”,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

化学(基础拔尖班)侧重学科志趣、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

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为国家战略发展培养化学领域世界一流科

学家和领军人才;化学(优培计划)重点培养学生优秀的专业学

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交叉融通型拔尖研究人才;应用化学、

能源化学和资源化学专业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应用

型创新人才;“化学+生物工程”双学士学位专业面向社会对学科

交叉领域的需求,培养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形成了阶梯式、互

通式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兴趣培养,特长发现和

生涯规划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

以资源化学为特色,依托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加

强学生科研训练。学院教师注重科教融合,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

为人才培养拓展更广阔的空间。同时积极拓展校内外资源,推进

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奖学育人体系,设立超分子、海岸鸿蒙、贺

利氏、迪克化学等奖学金,为化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更多优

秀的创新人才。

科研实力

化学学院以资源化学为特色,围绕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战

略目标,以化学学科前沿思想和手段解决资源向产品转化中的重

大科学问题。直面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学科优势,与能源、生命

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形成了多个特色科研方向。

化学学院支撑了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

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

基础研究实验室和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1

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多级结构催化材料工程技术

中心)等科研平台以及1个国家级科普基地。近三年,化学学院承

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

省部级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和科技发明奖共3项,多

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和市级奖励。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

中化集团、西部矿业、沙特阿美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

专业设置:

◎化学(基础拔尖)

·化学(基础拔尖班)

·化学(优培计划)

◎化学(化学、生工双学士学位)

·化学+生物工程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学)

·应用化学

·能源化学

·资源化学

化学学院

COLLEGE OF CHEMISTRY

咨询电话:010-64434901

网  址:https://chemistry.buct.edu.cn

第35页

27

学院介绍

定的合作关系,一批科研成果实施了转化应用。

专业内涵

◇化学(基础拔尖)

化学(基础拔尖)进行高考大类招生,列入宏德书院培养。大一

实行统一的培养方案,第一学年末分流为化学基地班和化学优培

班。基地班和优培班均实行动态转入转出机制,采取化学学院和

宏德书院共同管理的模式。

·化学(基础拔尖班):化学(基础拔尖班)(以下简称基地

班)依托“宏德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

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纳入宏德书院培养。旨在培养志趣坚定、

基础扎实、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勇攀科学高峰、主动探索研

究解决化学及相关学科前沿复杂问题的领军型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基地班在大一末经选拔建班,实施三制(导师制、书院制和学分

制)、三化(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配备优秀师资进

行教学授课,科研和毕设指导,采取小班化研讨性教学模式,必

修跨学科基础课程,提升学科交叉能力。每人配备学业成长导师,

开展系列性、阶梯式、连续性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开展

暑期国际化交流访学,高年级围绕学科深造开设学科前沿研讨和

硕士进阶课程,学校在政策保障,师资配备,毕业保研等方面向

基地班倾斜,不断加大对基地班的支持力度。

·化学(优培计划):化学(优培计划)(以下简称优培班)在

大一末正式建班,旨在对化学有兴趣、并立志在化学领域有所成

就的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培养平台。通过厚基础的课程设置、富

有挑战性的科研实践、优秀导师的指导及实习实践等手段,激励

学生继续深造,将学生培养成杰出的化学及相关领域的交叉融通

研究型拔尖人才。

◇化学(化学、生工双学士学位)

化学+生物工程双学士学位专业于2022年由北京市教委批准设立,

属单独招生专业,依托化学和生物工程两个优势专业,面向社会对

学科交叉领域的需求,培养具有系统性化学和生物工程基础知识、

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交叉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学生具有较高创新

意识、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生物交叉的相关领

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等工作。

◇工科试验班(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学)

应用化学、能源化学、资源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高分子

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专业按照工科试验班

(先进材料与绿色化学)进行大类招生。

·应用化学:应用化学专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点,是国家级和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注重基础理论教

育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化学理论在新技术产品开发中的

创造性应用。培养能够进行化学基础和应用性研究、科技开发和

科技管理的理工融合、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能源化学:能源化学专业是基于国家对能源化学人才的迫切需

求及我校在能源化学领域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工作基础,于2021年

获批并招生的新专业,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化学类特色新专业。充

分发挥我校“大化工”特色,突出理工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模式和

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在能源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

创新工作的复合应用型创新精英人才。

·资源化学:资源化学专业是基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

设重大战略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和学科高层次发展的迫切需求及我

校在资源化学领域的高水平科研教学工作基础,于2023年获批并

招生的新专业,是全国首个化学类特色新专业。以培养在资源化

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工作的交叉复合应用型创

新精英人才为目标,突出科教融合、学研一体化建设。强调将化

学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资源化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实践和生

产实际中的复杂问题,发展插层化学与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催化

化学与稀贵资源高效利用、光电化学与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绿

色合成化学与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等特色专业方向,引领全国资

源集约、绿色、高效利用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实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院校: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计量

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中科院理化

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

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

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

国外深造院校: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曼切斯特大学、英国伯明

翰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新加

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南洋理工大

学、美国西北大学、华盛顿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核四Ο四有限

公司、万华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股份有限

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知名校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雪——中国科学院院士

宇——首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鹤鸣——神华集团新疆煤化工分公司董事长

各专业就业率:

各专业深造率:

57.68% 46.66%

应用化学 化学 化学优培

95% 95% 96.68%

81.73%

第36页

28

建院历史

数理学院前身是1978年的应用数理系,2000年与应化系合并成立

理学院。2019年由原理学院数学学部和物理电子学部组建成立数理

学院。学院具备优秀的基础教学团队、完善的专业实验室和多元的

学生发展规划,为培养理工融合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平台。

学科优势

析天地之数,悟万物之理。数理学院涵盖数学、物理、电子科学与

技术三个一级学科,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

融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应用物理学共5个本科专业。拥有数学

(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科

学与技术(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共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建

有国家级基础课程物理教学基地,北京市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以及校级数学建模创新基地和大学生电子创新基地。

名师荟萃

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青年名师奖获得者2人

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

办学实力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具有开拓

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10多人,博士生导师10人,教

授17人,副教授48人。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教学名

师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科研和教学成果显著,获国家级科技

进步和科研发明奖各1项,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

3项。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及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获北京市教学成

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9项。近三年,科研到款2000多万元,发表

学术论文500多篇,授权专利20多件。

培养特色

学院以国家工科基地、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创客中

心和数学建模实验室等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教

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拓展、自主研发,锻炼

动手能力、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增加未来面向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数理学院

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其中,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小车、空气监测仪等工程实践作品广

受好评。

依托学校行业背景,夯实学生数理基础,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培养

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第一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突出理

科和工科的交叉融合。学院注重交叉学科的知识培养,完善学生知

识体系,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学院注重学生科研

训练,鼓励教师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

项目、本科生导师制、教授研讨课和开放实验室等形式,提高学生

的知识应用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专业内涵

◇理科试验班(数学、物理电子与管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金融数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应用物理学专业和经济管理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

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按照理科试验班(数学、物理电子与

管理)进行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

第三学期根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第

一学期开始按专业培养。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专业成立于1987年,是我校数学类的三

个专业中历史最悠久、发展最成熟、学科基础最厚实、研究成果

最丰富的专业。本专业按照理科试验班大类招生,设置共性专

业基础课,强调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2022年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具有理学学士、理

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能力强,

毕业生出国深造和考研比例高。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入选北京市一

流专业建设点,依托数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二级博士授权

点,瞄准计算领域发展趋势,发展与数据智能、计算机、信息等

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和深

造率逐年提高,就业范围和职业类型宽泛,从事大数据、人工智

能、金融经济等相关工作占比大,跨领域和跨行业发展的前景广

阔。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金融数学:金融数学专业为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

业以突出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特色,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专业注重培养具有坚实数学基础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学生毕

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生岗位适应性和动手能力强,就业

面宽广,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学生出国或考研比例较高。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专业2019年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

瞄准目前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需求,主要培养在光电子、战略

性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物理电子、电磁场与微波、智能传感与

检测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本专业按照理科试验班招生,建立

“厚理工基础、重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授予

工学学位,就业前景广阔。

·应用物理学:本专业依托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北京市物理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物理学实际应用为

驱动,突出与工科学科交叉,培养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突出的科

学创新能力,能够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计算物理、生物电子学

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本专业按理科试验班大类招生,毕

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出国和读研前景广阔,就业面宽。

专业设置:

◎理科试验班(数学、物理电子与管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金融数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应用物理学

咨询电话:010-64436558

网  址:https://cmp.buct.edu.cn

第37页

29

学院介绍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院校: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

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科院物理所、半导体所、电子所、微

电子所、自动化所、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

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央财经

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国外深造院校:英国拉夫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

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德

国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美国西北大学、

华盛顿大学、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等。

就业单位

西安瑞联近代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华为技

术有限公司、百度公司、微软公司、腾讯科技有限公司、中芯国际

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门子

(中国)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北京恒润科技有限

公司、北京思比科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京东、中国工商银行、

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河北银行等。

郑天和

知名校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北京吉思威尔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牧捷——京东方科技集团印度子公司副总经理

郑文洋——华为公司南非子公司品牌总监

费振勇——北京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许单单——

3W集团和拉勾网创始人、董事长

雷——

沙伯基础实业公司董事长

工业公司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舰——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

各专业就业率:

各专业深造率:

·学生自导自演五四纪念视频《错位时空》演职人员合影

·数理学院师生参与庆祝建党百年活动

·第十四届北京高校联合纸桥承重大赛颁奖典礼

·数理学院迎新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

数学与应用数学

94%

49%

50%

金融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88%

44%

35%

90% 85%

第38页

30

建院历史

文法学院成立于2000年,是一所人文底蕴深厚、专业特色鲜明的

学院。经过22年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具有绿色化工与能源行业背

景,“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特色的学院。

学科优势

法学专业具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和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

位和MPA专业学位授予权。英语专业具有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办学实力

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科研成果显著,至2021年底,获北京市教学

成果二等奖4项,北京化工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名师荟萃

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人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项目1人

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1人

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带头人1人

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科研实力

近五年,发表高水平A刊论文10篇,CSSCI、SSCI、SCI等期刊

83篇(含A刊),《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三报一刊发表4

篇。出版中文、英文、德文等著作50部,其中包括世界顶级出版社

英国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专著1部、德国NomosVerlag出版社出版的德文学术专著1部,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中

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评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条文要

义》,《博物北京》京名片系列丛书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获批国家

社科、自科基金项目5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1项,教育部

人文社科及其他项目9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1项,中央其他部门和

学会社科项目16项,北京社科基金18项,北京市教育规划、教委项

目8项。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到款累计566万,横向科研到款182万。

依托学院法学、公管学科和学校化工、材料、生命等优势学科,积

极利用社会资源,重点开展跨学科研究,打造特色型研究基地和高

端智库,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度,获得省部级以上部门或领导人批示、

文法学院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表彰9项,研究成果荣获北京市第十二届优秀调查研究成果一等奖、

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学校美育

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民政部论坛征文三等奖。

专业内涵

◇法学(卓越实验班)

法学卓越实验班,隶属于宏德书院,该实验班将服务国家“一带

一路”倡议,遵循教育部的新文科建设指导方针,贯彻学校提出的

“兴文”“重交”战略,与学校雄厚的工科专业交叉,融合外语师

资优势,培养掌握绿色化工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熟悉和坚持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涉外法治人才。

◇工商管理类(新文科经管法)

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专业和经济管理学院的财务管理、

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按照工商管理类(新文科

经管法)进行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

第三学期根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进行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

学期开始按专业培养。

·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公

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MP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行

政管理专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各级各类党政机

关、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领导领军潜质的行政管理专门

人才,培养了一批如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等优秀校友。本专业有优

秀的师资团队,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在政府数字化转型中

以“数字技术与公共治理”为方向,依托智慧政务实验室建设,着

力培养学生在数字时代应用政务大数据的政策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近几年,行政管理专业就业率一直居学校各专业前三位。

·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具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MP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

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北京化工大学多学科综合性文理相融的特

色学科专业,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常态化本科生交换合作项目,为

文教、科技、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培养

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彰显中国

特色和国际化融合贯通的高级管理人才。本专业有全部为博士学

位的优秀教学科研师资团队,有学校一流专业建设平台,以社会治

理与公共服务为方向,与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合作实施“2+2”学位项目,符合条

件的学生可以赴罗格斯大学学习2年,修完规定学分,获得北京化

工大学和罗格斯大学两校学士学位。近三年,专业就业率和升学率

均居学校专业前列。

·法学:法学专业是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

业建设点、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

学专业拥有结构合理、高比例海外留学师资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

旨在为外语基础良好且对法学(知识产权)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

供一个卓越的学习平台。通过优秀的师资团队指导、丰富的实践类

课程和第二课堂课程设置、国家级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具有扎实

的法学功底和外语能力、兼具多学科背景知识和知识产权专长的高

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

◇英语

英语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

专业设置:

◎法学(卓越实验班)

·法学

◎工商管理类(新文科经管法)

·行政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法学

◎英语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咨询电话:010-64434887

网  址:https://wfxy.buct.edu.cn

第39页

31

学院介绍

知名校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择——中国男子网球国家队队员,中国大陆男子网球单打冠军

维——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

张见悦——中国新闻出版社广东分社社长

凯——北京市十佳青年律师,民盟中央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授予权。建有“国际写作中心”,服务于学校一流大学的建设。师

资学缘及职称结构合理,所有教师均有海外六个月或以上留学背景。

建成“《英语世界》翻译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高水准的笔译实

践平台;紧抓升学率、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通过率;与英国伯明翰

大学建立了合作项目;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国王学院长期建立

“交换生项目”(学费全免)、“2+2”合作项目(修完规定学分,

获得北京化工大学和西安大略大学两校学士学位)。英语专业培养

满足我国对外交流、经济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以

及学术研究需要的专业英语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社会体

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是在“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融入我校

理工特点、办学规模小但追求精致的体育特色专业。本专业依托北

京市“和平街街道办事处”和“中国网球公开赛”两个专业实践基

地,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拓展三个专业培养方向,设置四个课程模

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专业基础课程外,通过开设《运动

材料学》、《冰雪运动》、《国际体育概览》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和国

际化课程手段,培养适应当代社会体育发展需要,具有社会体育基

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和国际化视野,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从事健身运

动指导、科学健身咨询、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和体育赛事运营

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院校: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

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

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

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

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辽宁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等。

国外深造院校:美国波士顿大学、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美国

南加州大学、美国奥本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德国波恩大

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

各专业就业率:

各专业深造率:

·赴英国伯明翰大学交换生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

·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国王学院的交换生与同学合影

法学

58.48%

26.07%

公共事业管理

83.80%

25.6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89.23%

26.98%

学、英国杜伦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

学、英国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国石化集团、中国邮政集团、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公安局、北

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

察院、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教委、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辉瑞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爱米未文化

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

英语

69.39%

24.93%

行政管理

88.20%

27.14%

第40页

32

建院历史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前身是1986年生物化工专业,2001年建立了

制药工程专业,同年成立了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2003

年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7年建立了教育部生物炼制工程研

究中心,2013年成立国家能源生物炼制研发中心。

学科优势

学院的生物化工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

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全

国五个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两个

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工程是教育部特色

专业和教育部改革试点专业,制药工程是北京市特色专业,生物工

程和制药工程都先后入选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院

快速发展,已经与罗氏制药、中日友好医院等产教融合共建新工科

课程,为我国生物、制药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

基地之一。

名师荟萃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

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5人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1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

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

外籍特聘教授10余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

北京高校育人标兵1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优秀教学团队)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1人

专业设置: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生物工程高精尖班

◎生物工程(生工、大数据双学士学位)

·生物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工科试验班(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

·生物工程

·制药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办学实力

学院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大工程观”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两

年注重学科基础、人文素养培养,后两年注重专业知识、创新思维

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使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全局理念和人文科学

素养培养贯彻始终,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改项目省

部级奖项等。建设了包括“生物工艺学”等8部具有学科优势与行

业特色的国家级精品教材和视频公开课。学院拥有北京市生物类实

验教学中心、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是教育部和北京市“高等教育

特色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专业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

设点”;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两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

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生物工

程和制药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有《华盛顿协

议》框架下成员国之间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资格,毕业生可获得

该成员国之间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

学院坚持因材施教、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市级

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通过组织萌芽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本

硕博科研训练、学科交叉班等环节,以覆盖全体学生的辐射力度,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近四年,北京市

大学生生物学知识竞赛中,生命学院共1293人获奖,其中北京市一

等奖185人,二等奖442人,三等奖:666人;25人获iGEM国际竞

赛金奖,34人获iGEM国际竞赛银奖;8人获iGEM国际竞赛铜奖;

本科生发表论文数30余篇。学院近几年考研出国率>63%,就业率

>95%,均处于学校前列。我院毕业生近几年出国留学、考研、就

业比率均处于学校前列。

科研实力

学院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绿色生物制造、生物资源与

环境工程、合成生物学、生物医药和生物安全等领域拥有很强的

科研实力,形成鲜明特色。以生命学院为主体的生物工程学科进

入教育部顶尖学科行列,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ESI排名进入世界

前1%,生物安全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近5年,学院承

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0项,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到款近4亿元;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800

余篇,包括Nature 2篇,Cell 3篇,Lancet 1篇;获得专利授权近

200项,转化创造经济效益数十亿元。学院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

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6项、省部级以上

鉴定成果10余项,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同类院系前列。

专业内涵

◇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

生物工程高精尖班、化学工程与工艺英才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精

英班按照工科试验班(宏德书院)进行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

实施大类培养。一年级第三学期根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进行

专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按专业培养。生工高精尖班依托学

院优势学科平台,旨在为对生物工程具有强烈兴趣、并立志在生物

工程研究领域有所成就的学生提供一个独特的学习平台。选派“院

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国家教学名师奖”

获得者等资深教授担任导师,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富有挑战性的

科研实践及多种渠道的国际化交流等手段,择优实行3+1+5本科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咨询电话:010-64421335

网  址:https://life.buct.edu.cn

第41页

33

学院介绍

知名校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正康——广州双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闫亚军——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

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

各专业就业率:

各专业深造率:

博士培养和3+1+3本科硕士培养模式,力争将其培养成面向大工程

的高端和杰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生物工程(生工、大数据双学士学位)

本双学位项目依托学校生物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

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生物工程是全国首批四个一级学科博士

点之一。本双学位项目面向社会对生物工程和数据科学领域交叉人

才的需求,在生物工程专业基础上强化数据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数据

分析、处理及应用能力,培养能够解决生物工程领域大数据应用问

题的复合型人才。

◇工科试验班(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

生物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制药工程和化学工程学院的化学工程与

工艺、能源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按照工科试

验班(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进行大类招生。一年级不分专业,实

施大类培养。一年级第三学期根据个人意愿和择优考核原则进行专

业分流,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按专业培养。

·生物工程:首批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首批国家级一

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创

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本专业在生物炼

制、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生物催化、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环境友

好材料、生物安全核心技术等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制药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点,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

养计划”。学生须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制药工程基础知识,具备

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制药产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

·制药工程专业实习

需要,注重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生物医学工程:面向生物材料、精准医疗等社会巨大需求,重点

培养在生物医学材料、生物纳米技术、检测诊断技术、生物信息等

领域学有专长,具有扎实的生命科学理论基础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复

合型人才。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微生

物所、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山东

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

理工大学、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湖南大

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中科院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

国外深造院校:帝国理工学院、明尼苏达大学、都柏林大学、纽约

州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塔夫茨大学、英国女王大学、美国佐治

亚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巴黎国立高等化学学校、宾夕法尼亚大

学、哥伦比亚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等。

就业单位

中石化、中石油、诺和诺德、中粮集团、宝洁、诺维信、国药集团、科

兴生物、哈药集团、辉瑞公司、赛诺菲制药、诺华制药、天津康希诺

生物、江苏恒瑞医药、江苏正大天晴、伊利集团、北京市市场监管

局、葛兰素史克、双鹭药业、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罗氏制药、华熙生物、

爱美客。

生物工程

制药工程

95.71%

64.44%

98.32% 68.07%

生物医学工程

82.61%

39.13%

第42页

34

建院历史

国际教育学院成立于2011年,是我校为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

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而建设的国际教育平台,主要开展教育

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国际

教育学院目前共运行三个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在校本科生618

人。经过多年的建设,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国内外影响力

不断提升,项目运行顺畅成熟。与此同时,学院招收了来自54个

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来华留学生在校学习。学院与世界知名高

校建设了一批中外人文交流项目,已与40余个“一带一路”国家

的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构建了强大的国际教

育合作平台,营造了浓厚的国际学术和文化氛围。

专业优势

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学院始终瞄准国家人才需求方向,通过与

国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引进其优势专业和学科、先进的教育理念、

课程体系、优秀师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资源,不断提升我

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国家急需

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结合学校的特色学科以及国

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在机器人、生物工程、工业设计等新工科和

交叉学科方向上与国外院校合作举办特色鲜明的教育项目,逐步

形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品牌。

名师荟萃

学院有一支集合了我校强大的师资力量、国外合作院校的优秀教

师、国内外知名学者的高水平国际化教学团队。绝大部分教师

具有博士学位、海外留学背景和丰富的国际教学经验。学院学术

总监David G. Evans教授是我校特聘教授、化工资源有效利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与学术委员会会员,欧盟科技人才培训项目

(STF-China)顾问、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分会主席、清华大学

出版社与Springer合作出版期刊Nano Research顾问编辑等。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特色

·国际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在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和结果为导向

(Outcome-based)的理念指导下,学院引进近百门国外专业

课程,实施了项目型(Project-based)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

(Blended teaching)、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研

究型教学等一系列教学创新,采用了Moodle国际课程管理平台和

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

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体系方法。

·强大的国际化师资团队

除本校优秀教师外,国外教师承担三分之一以上核心课程的教学

工作。年度来校授课教师数量达到四十人次以上。高水平的国际

化师资为学生源源不断地输入国际前沿学科知识,培养其创新思

维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美合作办学:(3+1模式)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中方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机器人及机电系统工程

(美方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生物工程(中方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生物过程工程(美方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中意合作办学:(4+0模式)

◎工业设计(中方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产品与交互设计

(意方专业,获学士学位)

国际教育学院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咨询电话:010-64433301 / 010-64454621

网  址:https://sie.buct.edu.cn

·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学院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完整的卓越创新培养

体系,建有“北化·教育部·巨林校外实践基地”。2022年度学

生在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类竞赛中获得国际级一等奖2项,国际级

二等奖4项;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国家级三等奖

1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省部级二等奖9项、省部级三等奖20

项;学生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1篇SCI,1

篇EI;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9项。除此以

外,学院大力支持和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

极组织和资助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创新和实践活动,入选国创

年会大创项目1项,入选“国创计划”十五年丛书文章2篇。

·学生参加科技竞赛

第43页

35

学院介绍

·国内外深造前景广阔

国际化全方位的培养使学生浸润在国际接轨的教育模式中。学生整

体外语能力强,项目课程的国际认可度高,申请国外名校硕士具有

显著优势,成功率远高于普通专业。所有专业均为交叉学科,可对

应多个硕士攻读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和深造前景。学生就业率和

出国率保持高水平,2022年整体就业落实率为98.67%,深造率为

68%,出国深造率为41.33%,居全校首位。

·赴美学生参加毕业典礼

·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和社会实践

学院定期举办外国专家讲座、国际文化节、中外学生交流会、英语

角、意大利文化沙龙、暑期国际交流项目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国外

文化和锻炼跨文化沟通能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国际论坛,提

高学生综合竞争力。

催化、生物材料、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

础,融合化学工程基本课程和知识,学习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开发

及利用相关的知识技术,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和具有创

新与行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可顺利衔接国内外生物

工程、生物技术、制药、能源、化学、化工等专业方向硕士学习。

毕业生享有进入外方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优先权。

◇工业设计‖产品与交互设计(中意)

本专业为“4+0”培养模式,即四年课程均可在国内完成,在读期

间可申请到合作大学交换学习。100%引进热那亚大学优势专业

“产品与交互设计”的课程体系。通过实施合作培养,使学生掌

握表现基础、设计材料与工艺、人机工程、设计心理学等专业知

识,学习产品图像设计、主题设计、主题产品图像设计等核心专业

课程并进行大量设计实践。毕业生将具有国际先进的工业设计理念、

知识和技能,具备在互联网、电子、纺织、机械、仪器仪表、交通、

家居、家用电器、奢侈品等众多行业从事产品开发设计以及研究与

管理工作的能力。

深造单位

国外深造院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

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华盛

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波士顿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西北

大学、东北大学、佛罗里达大学、雪城大学、伍斯特理工学院、石溪

大学、斯蒂文斯理工学院、底特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爱丁

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伦敦国王学院、布拉德福德大学、巴斯大学、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悉尼大学、澳大利亚

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墨尔本大学、南阳理工大学、东京大

学、东京工业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

国内深造院校: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

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香港大

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

就业单位

ABB、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惠普公司、中国公路机械车辆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

学研究院、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

69.57%

97.10%

73.0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生物工程

各专业就业率:

各专业深造率:

100%

工业设计

100% 55.17%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内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及机电系统工程(中美)

本专业为3+1模式,即前三年在国内学习,第四年赴美国底特律大

学学习。它是我校重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与底特律

大学优势专业“机器人及机电系统工程”的融合。学习设计智能系

统及智能产品的基础原理,融合机械与控制所需的传感、驱动和计

算,实现产品质量及性能的最优化。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的知识技

能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工程人才,适应我国在航空、汽车、制造业、

通讯、电子及医疗等多个行业对此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可顺利衔

接国内外机器人、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等专业方向的硕士

学习。毕业生享有进入外方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优先权。

◇生物工程‖生物过程工程(中美)

本专业为3+1模式,即前三年在国内学习,第四年赴美国纽约州

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业学院学习。结合我校大化工特色下的生物

工程专业优势与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先进的教育理念、课

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学习生物炼制、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生物

第44页

36

学院简介

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是由北京化工大学与法国最优秀的化学工程

师院校-巴黎国家高等化学学校合作创办的高水平国际化工程师

学院。学院依托北京化工大学的学科优势,以“大工程观”为引

领,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手段,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引进法

国先进的精英工程师培养理念和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中法合作院

校深度教育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

础、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高素质工程专业人才。学院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

机构(批准号:MOE11FRA02DNR20171830N),于2017年

第一届招生。

合作院校介绍

法国巴黎国家高等化学学校(Chimie ParisTech,又称“巴黎

高科化学学院”)创建于1896年,位于巴黎市中心法国文化圣

地拉丁区,为巴黎高科集团(ParisTech)和巴黎文理研究大学

(PSL Research University)的创始成员,是法国排名最高的

化学类工程师院校。学院培养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法国科学院

院士、世界500强企业创始人等知名校友,在化学、医药、能源、

材料、生物等领域享誉世界。

法国化学工程师院校联盟(Fédération Gay-Lussac,简称

FGL)是由巴黎、里昂、雷恩、蒙彼利埃、南希、图卢兹、波城

等地20所专长于化学及化学工程领域精英人才培养及尖端科研的

法国高等院校组成。FGL中的十余所院校将作为支持单位参与巴

黎居里工程师学院的建设,为学院提供师资支持,并为学院学生

提供出国交流、学习和实习的机会。

培养模式

学院引进法国精英工程师教育理念,以法语、英语与中文为主要授

课语言,采用两阶段培养模式:前三年为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培养

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

PARIS CURIE ENGINEER SCHOOL

Ecole d'Ingénieur de Chimie Pékin

专业设置:

◎化工与制药类(中法精英工程教育试验班)

·化学工程与工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生物工程

高考语种:英语或法语

学生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及外语能力;后三至四年为工程师教育阶

段,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理论,并通过企业实习实训锻

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对应我国教育部规定的学制,学院

前四年为本科教育阶段,后两至三年为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

培养目标

培养满足国家大化工领域国际化工程人才需求,胜任工程设计,

具备跨学科的知识面、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精通多国语言,胜

任大型跨国公司或化工行业国际工程开发和协作,具有国际视野

的大化工领域高水平工程人才。

学历及文凭

学生在完成前三年基础阶段学习后,进入工程师阶段学习之前,

必须参加学院组织的跨阶段人才选拔与培养考核。通过学院跨阶

段人才选拔与培养考核的学生,从第四年开始进入工程师阶段培

养,达到工程师阶段培养要求,将获得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毕业证

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同时,

也将获得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文凭(经法国

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可享有法国“工程师”头衔)以及

法国院校的硕士文凭(需满足法国院校硕士文凭注册及授予要求,

并缴纳一定额度的注册费)。

未通过学院跨阶段人才选拔与培养考核的学生,可继续在本院完

成第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完成四年本科阶段学习后,达到

北京化工大学本科毕业要求和学士学位授予要求者,将获得北京

化工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办学特色

先进的培养体系:引进法国优质工程教育资源,融合中法两校专

业优势,以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

力为核心,严格按照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认证标准制定

培养方案,以达到法国工程师教育同等水平。

多元的师资团队:学院中方教师来自北京化工大学高水平师资团

队,以院士、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获得者为核心形成的重点学科

教师队伍。外方教师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由法国教育部派遣经验

丰富的数理化教师来华全职任教,工程师教育阶段专业课程将由

法方合作院校选派高水平教授承担教学工作。

浓厚的国际氛围:学院采取英语不断线、法语强化教学,打造中

英法三语人才。国外课程引进力度大,聘请法国优质师资授课。

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选派至法国合作院校进行为期一学期至两

年的访学,学生如在合作院校完成三个学期及以上访学,且成绩

合格者,将获得法国合作院校颁发的工程师文凭。

鲜明的精英教育:学院采用小班教学,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多

维教学模式。邀请学术界、企业界、政界、商界知名人士到学院

开展讲座及学术交流,拓宽学生视野。

紧密的校企合作:学院与众多国际企业合作,企业人士参与学院

的规划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及科研合作,学生在校期间有

多次企业实习机会。学院同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讲

授工程实践、企业管理等课程,加强学生对工业企业的真实体验。

一流的创新平台:学院依托中法两校在化学、化工、材料及生物

咨询电话:010-64438571

网  址:https://engineer.buct.edu.cn

第45页

37

学院介绍

北化工本科学历及学位

法国 CTI 认证工程师文凭 + 法国院校硕士文凭(需单独注册)

北化工硕士学历及学位

就业/博士深造

第一年

基础

第二年

基础

第三年

基础

第四年

工程师

第五年

工程师

第六年

工程师

第七年

工程师

工程师培养模式及文凭

工程领域的科研实力,培养学生研究及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

中法科研交流及交叉学科课题研究。

学科优势

学院采用大类招生,基础教育阶段不分专业,工程师教育阶段开

设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

点和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相关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位列ESI

排名前1‰,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

学科位列名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入选为2022年国家“双

一流”建设学科。

◇化学工程与工艺

专业依托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类学科,入选2022年国家“双一流”学

科。北京化工大学在工艺开发、装置设计、控制操作、综合优化

的理论和方法领域拥有较强的学科优势。法国合作院校在现代化

工工艺、仿真计算、工艺模拟、绿色化工以及能源优化等领域世

界领先。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本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进入

“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国家一流学科群重点建设行列,材料学

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A类学科。北京化工大学在高分子材

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等领域享有盛

誉。法国合作院校在高分子催化合成、高性能高分子工程材料以

及医用高分子材料领域有明显的优势。

◇生物工程

本专业首批试点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首批国家级一

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优势学科

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北京化工大学在生物炼制、生物资

源与生物能源、生物催化、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等

领域享有声誉。法国合作院校在化妆品、生物制品、药品研发领

域成果显著。

学费:4万元人民币/人/年

就业前景

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中法两国

在能源、化工、航空、医药等领域的项目合作与技术交流不断加大,

企业急需具有中外跨文化背景的高水平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一方面,

CTI认证的工程师文凭企业认可度高,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中法院

校的硕士文凭,就业优势显著。另一方面,北京化工大学的专业优

势与法国合作学校的国际声誉,有力地确保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谭天伟校长在中法两国领导人见证下与法国高校

签订联合战略合作培养协议

·法国前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部长 Frédérique VIDAL女士

与中法合作院校校长为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揭牌

·中法学生文化交流营

第46页

38

艺术与设计系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由原产品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系和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音乐舞蹈中心、书法绘画中心组成,

成立于2021年。学校艺术类专业按“设计学类”进行大类招生,

专业类内设有产品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2个本科专业,本科毕业均

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学科优势

艺术与设计系依托我校“大化工”优势学科资源,“艺工结合”

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高专业素质人才。通过学

习产品设计基础理论、在实践中获得过程性知识和经验以及创新

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审

美和造型艺术素质、工程技术素质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素质;致力

于培养能够从事产品宣传、策划、开发、优化和人机交互设计等

艺术设计工作的高精尖人才。打造能在设计单位、工厂企业、科

研院所、大中专院校、政府部门从事设计、教育、研究、开发和

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储备军。

专业内涵

◇产品设计专业

产品设计专业隶属于北京化工大学艺术与设计系。立足于现代社会

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力求培养具有较高设计水平和广阔国际视野

的优秀设计师。近年来,我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师编著高校教材45

部,专著28部,发表论文累计300篇,参加国内外设计类、绘画类

比赛获奖、获得荣誉称号30余项。本科生、研究生现已发表论文

180余篇,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等学科竞赛中表现优异,参与国内外设计比赛获奖300余项。

·产品造型设计方向: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使学生在产品造型艺术设计、商业环境艺术设计、平

面广告设计、人机工程、生产工艺等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

识和扎实的设计技能。学生毕业后主要在企事业单位、学校、科

研单位和专业设计公司等从事与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施

设计相关的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

·展示展览设计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对现代广告营销、视觉艺术、

空间展示、品牌形象、企业文化等设计方向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文

化素养。让学生们用专业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出个

性的、有效的设计思维,成为高级技术型及应用型人才。毕业生

可从事于品牌形象设计、企业文化设计、导向系统设计、商业空

间设计、人居空间设计及视觉营销设计等工作。

专业设置:

◎设计学类

·产品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和审美

能力、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

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

不仅强调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学生的科学研

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高校创意之星发掘

计划暨NGC大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国际和国内学科

竞赛并屡获突出成绩。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英国、

法国等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学和科研合作,实现了多

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多门由外国专家讲授的国际化课

程,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研讨式教学的氛围,学习学科基础

和前沿知识。

·数字影像设计方向:注重培养学生数字动画与数字影像创作的

能力,基于动画运动规律、分镜头脚本设计、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

数字短片制作、未来影像设计、数字影像及后期等专业核心课程的

基础上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及美术修养、能利用计

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人

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动画、影视相关领域内容生产的工作。

·互动娱乐设计方向:针对互动娱乐产业巨大的人才缺口,培养游

戏设计与虚拟现实与可视化专业领域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在三维游

戏美术、游戏策划与开发、虚拟现实开发、网页设计等专业核心课

程构建学生的互联网搜索能力、艺术史颠覆能力、个性化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智能思维、数据思维和跨界思维的未来数字媒体人才。学

生毕业后可进入互动娱乐及相关产业从事游戏设计、交互设计、体

验设计等相关工作。

·举办美在北化美育工作论坛

·举办高金吉院士个人摄影展

咨询电话:010-69771657 艺术与设计系 网  址:https://art.buct.edu.cn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第47页

39

学院介绍

国际合作办学

目前,艺术与设计系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签订了“2+2”、

“3+1”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和“2+2+1”、“4+1”本科、硕士

联合培养项目;与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签订了“2+2”本科联合

培养项目和“2+2+1”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目;与意大利热那

亚大学签订了“2+2”本科和“2+2+1”本科、硕士联合培养项

目;与韩国东西大学签订“2.5+1+0.5+2”本科、硕士联合培养

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国际化交流学习平台。先后已有60余

名学生通过以上项目参与国际交换学习或留学深造。

深造单位

国内深造院校: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苏州

大学、北京印刷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国外深造院校:英国皇家艺术设计学院、英国考文垂大学、英国

布鲁内尔大学、日本千叶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国格拉

斯哥艺术学院、英国北安普顿大学、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意大

利热那亚大学、韩国东西大学、韩国国民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

英国的利兹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美国亚

利桑那州立大学。

·我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奖

·校外实习基地 - 昌平融媒体中心

·邀请吴为山馆长来校讲座

·艺术与设计系师生绘制百米长卷

各专业就业率:

各专业深造率:

100% 100%

25% 20%

产品设计 数字媒体艺术

就业单位

北京化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中

国首钢集团、中粮集团、中国海南航空公司、中国石化、中国石

油、北京市环卫集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

版社、北京市昌平流村镇、京东、字节跳动、阿里巴巴、滴滴、

链家、爱奇艺、腾讯、新浪、百度、小米科技、学而思、高徒课

堂、祖龙娱乐、云畅游戏、英雄互娱。

第48页

学校概况

NIVERSITY U OVERVIEW

40

近年来毕业生

就业深造情况概述

2022年,我校全员协同,精准发力,毕业生就业质量进一

步提升。我校坚持学业职业一体化工作思路,切实推进就

业育人工作,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3届毕业生就业创

业工作会上对我校积极推进供需对接招聘工作予以肯定;

2022年做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材料化工行业就业创业

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开展教育部就业育人供需对接项

目9项;化育生涯工作室入选北京市级就业指导名师工作

室;获评2022中国年度最佳高校就业创新奖、年度北京地

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优秀组织奖”;叶热托

里肯·巴达义入选北京市就业创业典型,并作为典型代表

在北京市就业创业典型宣讲活动启动仪式上发言。《光明

日报》头版头条“奋斗者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专栏以

《青春抉择见真心——追梦路上如何平衡事业、家庭、学

业》为题,报道了我校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

所副研究员赵有 的奋斗故事。

市场拓展方面以服务大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民经

济主战场、服务地方建设发展为导向,主动出击、靶向联

动、精准推进,全覆盖举办特色鲜明的校园招聘活动。全

年面向2022届毕业生,共举办双选会56场(线上46场,线

下10场),参会企业11614家,提供岗位6.4万余个;共举

办宣讲会492场(线上210场,线下282场),提供岗位

0.73万余个。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方面,坚持学业职业一体

化发展的全过程教育模式,针对在校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发

展的多元化需求,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依托新生

引航工程、就业指导课、生涯教育活动等载体,按照低年

级、高年级、入职前等阶段,点面结合地开展职业发展引

领计划。面向2022届毕业生开展各类指导活动60余场,覆

盖全体毕业生。

2022届本科毕业生中,国内升学1643人,占本科毕业生总

数的比例为43.94%,其中考取本校研究生1000人,考取

外校研究生827人,二学位114人;共有274人选择出国深

造,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7.33%。升学深造总人数为1917

人,比例为51.27%。

主要升学院校: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升学比例:18~22年:37.58%,37.01%,39.73%,

42.40%,43.94%

读研保研

主要留学深造院校:格拉斯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爱丁

堡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悉尼大学、伯明翰大学、帝

国理工大学等。

留学比例:18~22年:9.79%,10.80%,9.34%,

7.93%,7.33%

留学深造

我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地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

37.25%,其次是北京市,占比37.04%;2022届毕

业生就业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占比40.08%,其次是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服务业,占比18.03%;主要就业

单位包括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工程

建设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北方华

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国有银行、

京东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

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

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有限公司、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股份有限公

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

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就业方向

03

CAREERS AND FURTHER EDUCATION

深造及就业

第49页

41

就业分布

东部地区

37.25%

近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区分布

北京地区

37.04%

东北部地区

2.84%

西部地区

13.03%

中部地区

9.84%

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

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邮

政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

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

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腾讯科技、小米科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科

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等。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资委、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安全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税务局、北京出入境检验

检疫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

全球著名企业: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大众汽车集团、埃克森美孚、霍尼韦尔国际公司、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宝洁(中国)有

限公司、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壳牌(中国)有限公司、陶氏

化学(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利华、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三星(中国)半导体有

限公司、诺维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LG集团。

国内银行、金融机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平安银行、

华夏银行、宁波银行、哈尔滨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南京银行等。

研究生方向: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留学方向:格拉斯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爱丁堡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悉尼大学、

伯明翰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

第50页

42

深造及就业

AREERS AND C FURTHER EDUCATION

洲别 国别 合作院校名称 合作项目类型 合作项目名称 专业

欧洲

英国

英国伯明翰大学

联合培养项目 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文法学院英语专业

联合培养项目 2+2本科双学位培养项目 化工、材料学院所有专业、应用化学、

制药工程、英语(本科)

联合培养项目 1+1硕士双学位培养项目 文法学院英语专业

英国剑桥大学 短期项目 暑期学校 所有专业(本科)

英国牛津大学 短期项目 暑期学校 所有专业(本科)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联合培养项目 2+2本科双学位项目 工程类(本科)

英国女王大学

(贝尔法斯特)

联合培养项目 2+2本科双学位培养项目 化工学院所有专业、应用化学、制药工程(本科)

联合培养项目 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化工学院所有专业、应用化学、制药工程(本科)

联合培养项目 毕业设计项目 化工学院所有专业、应用化学、制药工程(本科)

出国深造项目 硕士培养项目 化工学院所有专业、应用化学、制药工程、

电子电气、计算机、数学(本科毕业生)

短期项目 暑期学校 化学、化学工程、数学、物理、电子电气、

计算机、机械(本科)

英国思克莱德大学

联合培养项目 2+2本科双学位项目 化学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

生物工程(本科)

出国深造项目 硕士培养项目 化学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

生物工程(本科毕业生)

校际交换项目 校际交换项目 机电学院所有专业(本科生)

英国拉夫堡大学

联合培养项目 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化工、材料学院所有专业,理学院的应用化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

联合培养项目 2+2本科双学位培养项目 材料学院所有专业(本科)

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

联合培养项目 2+2本科双学位培养项目 会计、财务管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

联合培养项目 3+1本科双学位培养项目 会计、财务管理(本科)

英国北安普顿大学 联合培养项目 2+2本科双学位培养项目 产品设计专业(本科)

爱尔兰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

联合培养项目 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所有专业(本科)

联合培养项目 毕业设计项目 所有专业(本科)

出国深造项目 硕士培养项目 所有专业(本科毕业生)

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

联合培养项目 2+2本科双学位培养项目 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本科)

联合培养项目 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本科)

出国深造项目 硕士培养项目 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等(本科)

法国

巴黎高科高等化学学校 出国深造项目 硕士培养项目 化工、生命学院所有专业(本科毕业生)

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 联合培养项目 3+1+2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机电学院、信息学院所有专业(本科)

法国洛林大学 联合培养项目 博士培养项目 材料学院(研究生)

北京化工大学

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本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生物工程(本科)

德国 德国劳特林根大学

校际交换项目 校际交换项目 生命科学、制药(本科四年级学生)

联合培养项目 毕业设计项目 生命科学、制药(本科四年级学生)

意大利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 联合培养项目 博士联合培养项目 化学学院(博士)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 中外合作办学 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工业设计(本科)

西班牙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

理工大学 校际交换项目 校际交换项目 化工、材料学院所有专业(本科)

北美洲 美国

美国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

学期访学 加州伯克利学期项目 所有专业(本科、研究生)

短期项目 暑期学校 所有专业(本科、研究生)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

联合培养项目 3+1+1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信息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

学期访学项目 学期、学年交流学习 所有专业(本科、研究生)

北京化工大学2023年海外学习项目合作院校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络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