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跌宕沉浮,涅槃重生
在中原腹地,洛水悠悠,承载着千年的文明与沧桑,也孕育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瑰宝——传统民间曲艺说唱艺术“河洛大鼓”。平板打着拍,坠胡、三弦、二胡伴着奏,在激昂的鼓点、悠扬的旋律中,老艺人洪亮、高亢的声音越传越远,震麻了台下听众的心。就在这无边的场地、一尺见方的舞台,一段跨越千年的故事被叙叙道来。河洛大鼓,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豫西一带地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寄托。从诞生之初的夹缝求生,到后来机遇下的蓬勃发展,又在历史的裹挟中跌宕起伏,再到如今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努力实现涅槃重生。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过程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
艺术变革:传统与创新的交织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发源于洛河和伊河的交汇处,是河南省四大曲艺种类之一(河南坠子、三弦书、大调曲子、河洛大鼓)。其前身名为洛阳琴书,此时的洛阳琴书词曲典雅,专供官宦商绅唱堂会之用,到1905 年前后,政局动荡、灾害频发,官宦商绅们的经济也愈加低迷,艺人们迫于生计不得不改变演出方式,开始四处行艺。在这个民间化的过程中发现,洛阳琴书说唱者与伴奏者在曲调配合上存在问题,且伴奏乐器繁杂,不利于在乡野间广泛传播,因此与鼓儿哼结合演变出了鼓碰弦,后又融合了“单大鼓”的表演形式,吸收了“河南坠子”的一些曲调而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河洛大鼓。直至 1950 年左右,正式被命名为河洛大鼓,随着新中国起起落落后,于 2006 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其发展初期,河洛大鼓以演唱长篇书目为主,如《刘公案》《双锁柜》《大红袍》《大八义》《小八义》等。这些书目描述了风云际会、金戈铁马的故事,赞颂了拔刀英雄和梗直义士,符合当时广大群众的兴趣品味,因此迅速在伊、洛河两岸流传开来。其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常以说书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通过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吸引着众多的听众。一场河洛大鼓演出通常长达3 小时,而一部长篇书目演完往往需要十几场甚至几十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河洛大鼓也在不断寻求变革。20 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河洛大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河洛大鼓艺人开始在创作和表演上进行创新。在创作方面,他们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创作出了许多反映当代生活的新作品。比如针对河洛党建、精准扶贫、家风家教等主题创作的唱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表演,将这些重要的社会议题传递给观众,深受好评。像河洛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怀生创作的《十九大颂歌》,不仅唱词朗朗上口,还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入了民谣等音乐元素,同时引进了美声唱法,在唱腔旁白方面吸收借鉴了相声、评书的表演元素,在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红心向党”庆“七一”文艺晚会上演出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艺人传承:坚守与担当的接力
在河洛大鼓的发展历程中,艺人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河洛大鼓已经有第六代传承艺人,一代又一代的艺人,凭借着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将河洛大鼓的火种传承至今。他们不仅是艺术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用自己的坚守和担当,为河洛大鼓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河洛大鼓的传承谱系相对清晰,从第一代艺人开始,就奠定了这门艺术的基础。第二代传人是清末秀才张天倍,被称为“说书状元”,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风格,为河洛大鼓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第三代传人程文和,享誉豫西,号称“压塌洛阳”,有“文和鼓一响,别的跑十里”的说法。第四代传人段介平、陆四辈等,更是在河洛大鼓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段介平号称一代宗师,首次将河洛大鼓艺术推上电台,而陆四辈不仅说唱技艺高超,还对河洛大鼓的伴奏体制进行了改革,在传统乐器坠胡、三弦之外,增加了二胡、板胡和琵琶等,丰富了河洛大鼓的伴奏音乐。20 世纪70 年代,由段介平演唱、陆四辈伴奏的河洛大鼓,三度进京参加全国曲艺会演,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展播,让河洛大鼓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
如今,第五代、第六代传人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继续为河洛大鼓的发展努力奋斗。张怀生作为河洛大鼓的第五代传承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曲艺,9 岁登台演唱河洛大鼓,师从段介平、王世贤、陆四辈等河洛大鼓艺人。数十年来,他融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打、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不仅在表演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多次在各类曲艺大赛中获奖,还长期致力于河洛大鼓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工作。他积极走进学校,开设河洛大鼓班,教孩子们演唱河洛大鼓,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传承人才。他还多次在洛阳市群众艺术馆和洛阳师范学院举办“河洛大鼓”公益培训课及讲座,为河洛大鼓的传承培养后备力量。谈及河洛大鼓,张怀生说:“我有这个责任,我有这个坚持,我要把它做好。张怀生虽然不伟大,但是成就这个艺术的担当者,我要让中国的非遗文化展现在世界的明珠上边,让世界人关注我们中国。”
除了张怀生,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艺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为河洛大鼓的传承贡献着力量。有的艺人扎根基层,深入农村和社区进行演出,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喜爱河洛大鼓。如河洛大鼓第六代传承人朱继鹏,坚守传承创新,创作出结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作品,同时义务为学校的河洛大鼓社团的小学生授课,传授河洛大鼓技艺。有的艺人致力于整理和研究河洛大鼓的传统曲目,将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如河洛大鼓第六代传承人吕武成,自费创建了“河洛大鼓网”和“河南曲艺网”,从事河洛大鼓二十余年,编撰出版了《河洛大鼓》《河洛大鼓志》等书,填补了河洛大鼓理论专著的空白。他们的坚守和担当,让河洛大鼓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然而,艺人传承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张怀生曾言,河洛大鼓传承艺人要有全方面的技艺,打、拉、唱是艺人必备的,一个人要演多个人的角色,要演生旦净末丑,男女老少所有的声音都要学的到。老艺人的逐渐离世,河洛大鼓对艺人能力的高要求,也使得一些珍贵的技艺和表演经验面临失传的风险。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年轻人的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对传统曲艺的兴趣逐渐降低,河洛大鼓的传承后继乏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对河洛大鼓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和培训机会;开展河洛大鼓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提高年轻人对这门艺术的认知度和兴趣;建立河洛大鼓传承基地,为艺人提供更好的创作和表演环境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承困境,但要实现河洛大鼓的可持续传承,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数字时代传播:破茧与新生的探索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下,传统艺术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河洛大鼓只有积极拥抱数字时代,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探索新的传播方式,才能实现破茧与新生。
一方面,河洛大鼓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将精彩的演出视频或者相关纪录片、专题报道等,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发布至小红书、B 站等平台,吸引大量网友的关注。这些融媒体数字作品不仅展示了河洛大鼓的独特魅力,还通过网友的点赞、评论和分享,进一步扩大了河洛大鼓的影响力。此外,河洛大鼓年轻一代艺人还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解答观众的疑问,介绍河洛大鼓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门艺术。或者与动漫、游戏等行业合作,以灵动有趣的动漫、休闲益智的小程序游戏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河洛大鼓文化。
另一方面,洛阳市文化馆等文化机构和吕武成等传承艺人也开始关注河洛大鼓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他们利用数字技术,对河洛大鼓的传统曲目、表演视频、艺人资料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和整理,建立了数字化数据库,为河洛大鼓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手段。此外,还可以将河洛大鼓的元素融入到文化创意产品中,开发出河洛大鼓主题的文创产品,如书籍、音像制品、手工艺品等,既满足了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又进一步传播了河洛大鼓文化。
然而,在数字时代传播过程中,河洛大鼓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网络上的信息繁杂,河洛大鼓的相关内容容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数字化传播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对于一些基层艺人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如何在数字化传播中保持河洛大鼓的原汁原味,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河洛大鼓,这颗中原腹地的曲艺明珠,于历史跌宕中沉浮,于时代浪潮中涅盘重生。通过艺术变革,它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交织,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展现出不同时代的活力;艺人传承的坚守与担当,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延续和发展;数字时代传播的探索,为河洛大鼓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
尽管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和艺人的共同努力下,它一定能够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它将继续用激昂的鼓点和悠扬的旋律,讲述着河洛大地的故事,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让我们共同期待河洛大鼓更加美好的明天,见证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