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教的世界观(定稿)

发布时间:2023-3-19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Fo教的世界观(定稿)

THANKS学习圆满,谢谢大家,扎西德勒!我等如今所作诸事业一切魔障恼害悉消泯顺缘增长所愿如意成祈愿吉祥如意悉圆满 [收起]
[展开]
Fo教的世界观(定稿)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佛教的世界观

学习慈诚罗珠堪布所著《佛教的世界观》的辅导材料

第2页

第一部分:关于世界观

1、世界观的哲学定义

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的本质

其本质,是从根本上去理解并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3、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世界观也叫宇宙观

1

第3页

第一部分:关于世界观

4、世界观的建立与范畴

涉及的领域: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等各个方面

建立的基础:基于科学、系统、全面认识的基础

包括的范畴: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物质观和时空观

5、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价值观——世界观涵盖一切

6、世界观决定着一个人如何认知世界、调节心态、取舍行为

2

第4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1、世界的定义:

“世”——时间

“界”——空间(以及其中容纳的物质与精神)

世界(或宇宙),是指时间和空间上一切生灭变异现象的总和

驱使变化的动力是“因果法则”

2、佛教观察世界的方法:

1)鹅卵石与二谛

2)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观察

3

第5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3、佛教的四种微观世界观

1)小乘一切有部

物质:将一切物质分割为无分微尘,承许无分微尘实有

——推理:一切物质的显现都是幻觉,本质是无分微尘的堆积

时间:将一切精神活动(念头)用时间的概念分割为无分刹那

——承许:时间、空间、速度和方向实有

见解:无分微尘+无分刹那=

“人”,故“人无我”的成立

4

第6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3、佛教的四种微观世界观

2)小乘经部

物质:将一切物质分割为无分微尘,承许无分微尘实有

——推理:一切物质的显现都是幻觉,本质是无分微尘的堆积

(同“一切有部”)

时间:将一切精神活动(念头)用时间的概念分割为无分刹那

的同时,否认时间、空间、速度和方向实有

见解: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人”,故“人无我” 成立

5

第7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3、佛教的四种微观世界观

3)大乘唯识宗

物质:物质的基本单位“无分微尘”并非实有的

时间:时间的基本单位“无分刹那”并非实有的

见解1:全面否认物质的基础和精神活动的基础,故“法无我”

成立

见解2:虽然“二取”全是虚假,但是承许“心识实有”

6

第8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3、佛教的四种微观世界观

3)大乘唯识宗

承许“心识实有”的原因

——由心识实有才能显现万法,否则就像“没有土就没有瓶”

一样 ,故“心识实有” 成立

举例:就像梦里的二取显现全是虚假,但显现梦境的心是有的

7

第9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3、佛教的四种微观世界观

4)大乘中观派

世间观: 世间观(中观世俗谛),承认无分微尘、物质世界;

世人承许“确实存在”,我也承认

举 例: 世人通过眼耳鼻色身感知到的物质世界,我不否认;

因为我理解,对他们的境界而言,这确实是存在的

8

第10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3、佛教的四种微观世界观

4)大乘中观派

究竟见:抉择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一切法无我”的见解成立; 此

时已经不存在微观和宏观的问题

名词解释_我:自性之义。即不用观待因缘法而独立存在的本性。由

自性成立“人”,叫人我;由自性成立“法”,叫法我 。

人我不成立,叫人无我,法我不成立,叫法无我。

无我与空性,是同一个意思

9

第11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4、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1)认识宏观宇宙的基础知识

①、世界(或宇宙),是指时间和空间上一切生灭变异现象的总和

②、驱使诸法生灭的动力是“因果法则”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③、诸法生灭的根本,由「识」与「名色」相互观待而产生

「识」 :能认识的主体

「名色」:被认识的对象

10

第12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4、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④、所谓变化,就是无常。

——无常,是轮回万法的主旋律。

⑤、宇宙万有,皆由「五蕴」因缘和合而来。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

11

第13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4、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⑥、相对于认知的主体而言,宇宙和人生统一称为世间

人及一切有情识的众生,称为“有情世间”(正报)

众生赖以生存的山河大地,称为“器世间”(依报)

12

第14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4、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2)按界来划分宏观世界——“器世间”的结构

①、以物理结构来划分: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与大千世界

●小世界:组成宏观世界的基本结构

下部:依次是风、水、金轮(金刚大地);

地面:大地上有大海弥漫淹没,海的外围洲岛安列(四大洲、八

小洲);海中耸立着七重金山,正中是小世界的中心:须弥山

上部:分三。其一,须弥山山腰有日、月围绕,为四天王天居所,其下

乃至香水海面公分三层,为坚手、持鬘、常放逸天三种夜叉(鬼道)所居,同属四

天王统帅。一说常放逸之上还有日月星宿天

13

第15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小世界:组成宏观世界的基本结构(续前)

上部:其二,须弥山顶为忉利天,忉利天和四天王天皆地居

忉利天以上为空居(天宫在虚空中)四天,依次

为: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天

地居二天、空居四天并称“欲界六天”或“六欲天”

上部:其三,六欲天之上覆一初禅三天(梵众、梵辅、大梵

天),为一“小世界”,此乃宇宙中最小的世界级单位

世界的结构示意图请见下页

(备注:由旬,古印度距离计量单位,一由旬约合13公里) 14

第16页

15

第17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小千世界:一千个小世界之上覆盖一二禅天,为一“小千世界”

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中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之上覆一三禅天,为一“中千世界”

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大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之上覆一四禅天和无色界天,为一“大千世界”,为宇

宙世界海中基本的独立世界单位。

一大千世界为三个千数相乘,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总计约有百亿日

月,亦即百亿个小世界

●大千世界之上还有“世界种”,由无量微尘数大千世界组成

●无量微尘数世界种组成“世界海”;宇宙中有无量无数的世界海 16

第18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4、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2)按“界”来划分宏观世界——“器世间”的结构(续前)

②、以所居众生的性质来划分: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色、食、眠等欲念强烈的有情所居之处,以其欲念

强盛故,称为欲界

欲界众生:地狱、饿鬼、旁生、人、阿修罗和天界中的一

部分——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

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外加“魔天”(魔身天),共计

十二种欲界众生 17

第19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4、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色界:

已经远离欲染,但还有色著(即有色质阻碍、执着身念)之众生的居所

《华严孔目》云: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

(此诸天等)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

色界天有十八层和二十二层两种说法,每高一层,对色之著就减一分,

同时,其福德、身长、寿命都相应增长一等

18

第20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4、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无色界:

超越了物质的阻碍,但有心识而无色质的众生居住之所

《华严孔目》云: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

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

无色界四天:此界四天依所入定而区分,分为——

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人其寿长八万大劫,为三界中的长寿冠军

该天地处为三界之顶颠,故名“有顶” 19

第21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4、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3)按时间来划分——情器世间的变迁

①佛教的宏观计时单位:劫。梵文“劫波”(Kalpa),用来记录“情、器

世间”变化的周期,分小劫、中劫、大劫。

●小劫:人寿每百年增一岁,从十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后,复从八万四

千岁渐减至十岁,如是一增一减名一小劫,合一千六百八十万年

●中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合二亿三千六百万年

●大劫:四中劫为一大劫,合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

(备注:关于劫的时间长度有多种说法)

20

第22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4、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3)按时间来划分——情器世间的变迁(续前)

②成、住、坏、空——世界从产生到灭亡的过程

●成,世界的产生,耗时一个中劫

●住,世界的维持,耗时一个中劫

●坏,世界的毁灭,耗时一个中劫

●空,世界不存在,唯有一虚空,耗时一个中劫

●在一个大劫中,三千大千世界完成一次成、住、坏、空的循环。

此循环无始无终、永不停歇

③《前行备忘录》阐述的大千世界成坏过程

21

第23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5、佛教的世界观

1)佛教的世界观具体内容

诸行无常:一切有为,皆属无常,刹那生灭,无有实义

有漏皆苦:无明烦恼,杂诸有漏,究竟不离,痛苦本性

诸法无我:当知二取,皆属迷乱,诸法究竟,无有自性

涅槃寂静:当知灭苦,及断苦因,趋入无余,涅槃寂静

2)与世间认知相冲突的问题及其解释

①利益众生的方便

②境界不同、显现不同

22

第24页

第二部分:佛教如何观察世界

5、佛教的世界观

3)树立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意义

①了知真相

②消除执着

③获得幸福

④自利利他、究竟解脱

正文圆满

23

第25页

《课后念诵仪轨》

心想,上师及诸佛菩萨如何回向我即如何回向,念诵: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成就所愿誓言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 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 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成就所愿咒

达雅塔 班赞哲雅 阿哇波达呢娑哈

顶礼咒

南无曼扎西利耶 南无殊西利耶 南无乌答麻 西利耶 梭哈

第26页

THAN

KS

学习圆满,谢谢大家,扎西德勒!

我等如今所作诸事业

一切魔障恼害悉消泯

顺缘增长所愿如意成

祈愿吉祥如意悉圆满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网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