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2
2/ 22目录住房与社区生活圈配置...................................................................................................................3伍杨屹..............................................................................................................................................3基于人-自然系统下八类空间以提升城市韧性的进一步探索.....................................................4陈珊珊..............................................................................................................................................4公共卫生危机情境下居住环境变化与心理健康韧性来自上海的纵向观察.......................5常江,庄煜钿,谢涤湘...................................................................................................................5全球价值链环境升级研究的进展与启示.......................................................................................6刘羿滢,沈静...................................................................................................................................6疫情外部冲击下上海城市出行与空间治理...................................................................................7肖伟烨..............................................................................................................................................7徐州市城市生态韧性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8王秀莲,张婷...................................................................................................................................8增强电动汽车充电网络韧性:整合韧性曲线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创新框架...........................9鲁钰雯张岩翟国方.......................................................................................................................9Evaluating objective and perceived ecosystem service in urban context: An indirect method based on housing market...............................................................................................................10汤芸淇,肖伟烨,袁丰.................................................................................................................10东北地区城市收缩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机制.................................................................................11金雨,周国磊,刘艳军,孙宏日,吴函纯.................................................................................11北部湾经济区城市韧性与对外开放水平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12罗丹艺,姜棪峰.............................................................................................................................12山东省经济韧性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异质性——基于不同属性冲击视角.............................13李连刚............................................................................................................................................13空间治理视角下的重庆市公交-轨道双层网络韧性研究...........................................................14李治君,牟凤云,邵志豪,李卓文,王贵林.............................................................................14京津冀生态韧性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15王梦雨,黄建毅,袁一太,徐婉儿.............................................................................................15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16马煜昆,谢梦晓,赵威,杨阳.....................................................................................................16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17谢梦晓,杨阳,曹永健,赵威.....................................................................................................17Urban Resilience Governance of Xi'an: A Study on Pathways and Matching Mechan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Risks.........................................................................................18刘睿颖,陈海.................................................................................................................................18新冠肺炎背景下民宿空间适应性研究以厦门为例.............................................................19林娟................................................................................................................................................19空间公平视角下城市健康资源可达性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平等的影响——以合肥市为例.20许岭怡,韩会然,杨成凤.............................................................................................................20探索城市经济的活力密码:基于移民多样性与城市经济韧性视角的研究...........................21朱子丹,陈安平.............................................................................................................................21
3/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住房与社区生活圈配置伍杨屹武汉大学摘要:住房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载体,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生活圈则是满足居民日常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增强社区归属感的重要空间单元。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注重内涵提升和人本关怀的新阶段,“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等规划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如何实现住房布局与社区生活圈内各类服务设施的科学、高效、公平配置,成为城市规划与治理面临的关键议题。本研究聚焦于城市建成区内住房分布与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涵盖商业零售、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托幼、公园绿地、社区管理与服务等)的空间配置关系。研究旨在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空间分析方法,系统评估当前住房与各类生活圈设施配置的现状特征、空间匹配程度与服务覆盖水平。具体而言,研究将利用高精度的住房小区数据、兴趣点(POI)数据、人口普查/抽样数据以及道路网络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采用可达性模型(如最短时间/距离、步行/交通网络分析)、缓冲区分析、设施覆盖率计算等方法,定量测度从居住点到各类核心生活服务设施的可及性,并评估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住房(如商品房、保障房等)在享有社区生活圈资源上的均衡性与公平性。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影响住房与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格局的因素,例如城市发展历史、规划政策导向、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建设模式、人口密度与结构等。通过识别当前配置中存在的空间失配、服务盲区或资源冗余等问题,分析其形成机制。关键词:住房;社区;空间治理
4/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基于人-自然系统下八类空间以提升城市韧性的进一步探索陈珊珊中国矿业大学摘要:气候变化下增强人居环境韧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探索人地关系的重点领域之一。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栖息地,具有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是综合生态社会经济的复合体。如何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空间,融合城市研究与城市实践的合作是亟待需要。本项目基于德国柏林的城市空间研究中提出原创理论城市八类空间(ETS),分析不同空间下的热缓解的空间异质性和相关因子;在社区尺度开展基于城市空间的生态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研究,探索城市绿地空间提高居民心情值的景观特征分析;并以时空尺度下土地利用演变,分析在紧凑城市下提高城市绿地的土地管理策略。基于在柏林案例研究中提出的原创理论ETS,结合中医哲学进一步探索ETS应用模型与通用概念,以增强城市生态社会经济韧性。本研究主要内容为:1)时空尺度下的基于人-自然耦合系统下柏林八类空间与热缓解空间异质性;2)基于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居民需求与生态供给的拟合,对于城市空间景观偏好探索;3)为促进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韧性下,结合中医哲学结合ETS进一步探索城市空间优化的本地化应用模型和通识概念的路径。本研究旨在进一步优化原创理论城市八类空间的应用,探索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气候行动下提高城市韧性的潜力,为空间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关键词:人地耦合系统;尺度格局过程;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气候行动
5/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公共卫生危机情境下居住环境变化与心理健康韧性——来自上海的纵向观察常江,庄煜钿,谢涤湘上海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摘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尽管现有研究表明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变化密切相关,但在生活环境发生显著变化时,这种关系如何变化仍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三次纵向调查:第一次是在2022年5月上海COVID-19封锁期间;第二次是在2022年11月至12月上海放弃清零政策之前;第三次是在2023年5月至6月第二波COVID-19疫情开始时。在810份问卷中,分别有276、215和195名参与者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次调查中提供了有效问卷,共收集了686份有效问卷。我们计算了每两次调查之间的差异分数,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心理健康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人们的心理健康呈上升趋势。在封锁期间,心理健康变化与个人压力源、家庭冲突、住房满意度和制度满意度有关。在重新开放期间,心理健康变化与个人压力源、住房满意度和社会联系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因生活环境而异。本研究为在疫情背景下的心理健康纵向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突出了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治理和政策制定者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需要考虑到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多重影响,以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支持系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的韧性,帮助居民在面对危机时更好地适应和恢复。关键词:心理健康;韧性;生活环境;纵向调查;上海
6/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全球价值链环境升级研究的进展与启示刘羿滢,沈静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风险加剧,环境升级已经成为全球价值链研究的重要议题,关注环境知识如何在不同参与者之间传递、环境策略如何在不同环节中实施、环境效益及其衍生的经济效益如何在不同节点之间分配。通过回顾全球价值链环境升级研究的起源与内容,梳理全球价值链环境升级的驱动力量、实现方式、治理结构与作用结果,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外部驱动力量源于非企业行动者的监管与激励,内部驱动力量源于企业行动者的战略决策,二者存在相互传递与转换;②环境升级方式通常依据活动范围或节点位置进行划分,存在价值链内部的纵向深化与价值链外部的横向拓展;③治理结构存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垂直治理以及水平治理三种类型,揭示了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规则与权力动态;④作用结果存在环境、经济与社会三个维度,对于不同参与者及其所处区域产生差异化影响。论文为指导全球环境治理与产业环境升级提供理论借鉴。关键词:环境升级;全球价值链;治理;产业路径
7/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疫情外部冲击下上海城市出行与空间治理肖伟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摘要:Research on COVID-19's influence on urban mobility often compares prepandemic patterns with those during or postpandemic, emphasizing the decline due to lockdowns and recovery after vaccinations. However, the pandemic's impact on urban mobility and commuting trends, extending beyond the virus's immediate presence, is multifaceted, particularly considering its three-year span and diverse lockdown policies. Our study delves deeper into the effects of Shanghai's 2-month lockdown in 2022, from early April to end of May. Leveraging granular phone signal data, we meticulously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geospatial dynamics of commuting between May 2021 and July 2022. Our findings revealed a notable contraction in commuting distances. Regions previously characterized by extensive long-distance commuting lost their allure post-lockdown. Intriguingly,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emerged as new impediments to commuting, an outcome that cannot be solely attributed to COVID-19 apprehensions. The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a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commuting behavior of people in Shanghai, which is unlikely to be a consequence of the virus itself and more a result of stringent and arguably excessive lockdown protocols.关键词:疫情;出行;GIS分析;手机信令
8/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徐州市城市生态韧性时空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王秀莲,张婷中国矿业大学摘要:城市生态韧性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有助于城市在面对环境挑战时保持稳定。城市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增强城市生态韧性有助于城市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定与繁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典型资源转型城市徐州为对象,融合土地利用动态与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三维度韧性评估体系: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表征抵抗力,景观稳定性指数反映适应力,生态弹性度衡量恢复力,形成多尺度联动的“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模型链测度徐州市城市生态韧性;采用全局与局部Moran's I指数来分析城市生态韧性时空变化;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效应。最终建立“三维评估-空间诊断-机制解析”的系统性研究框架。研究发现:(1)从时间上来看,20082022年徐州市城市生态韧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从空间上来看,徐州市韧性水平低值区域从城市、村镇中心城区扩散分布,韧性水平高值区域通常存在于河湖等大范围水体。(2)徐州市城市生态韧性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Moran's I指数在2008-2022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城市生态韧性的空间收敛和集聚趋势在2022年最为明显。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徐州市城市生态韧性主要以HH聚类与LL聚类为主,HL聚类和L-H聚类区分布较为零散,范围较小。(3)徐州市城市生态韧性影响因素强度的分级为:人口密度>夜间灯光强度>年降水量>距水系距离>距公路距离>FVC>DEM>坡度>距城镇距离。研究创新在于融合景观格局指数与空间计量方法,形成多尺度联动的“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模型链,建立多学科交叉分析范式。最终构建“三维评估空间诊断机制解析”的研究框架,实现生态韧性多维度动态解析。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把握徐州市城市生态韧性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不同影响因素对各区域生态韧性的差异化作用,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政策进行空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研究可为同类资源转型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参考,对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关键词:城市生态韧性;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空间治理
9/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增强电动汽车充电网络韧性:整合韧性曲线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创新框架鲁钰雯张岩翟国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摘要: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电动汽车普及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下的韧性变得至关重要。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创新框架,结合韧性曲线与可解释机器学习技术,全面评估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在极端天气事件中的表现。尽管大量研究聚焦于充电基础设施规划优化,充电网络面对极端天气的韧性研究仍存在显著空白,这一知识缺口随着气候破坏日益频繁而变得尤为关键。我们利用中国深圳市台风查巴期间18,061个公共充电桩的实际数据,实施了双重分析方法。首先,通过韧性曲线分析,我们开发了标准化指标量化充电网络在干扰期间维持功能和恢复能力;其次,应用增强SHAP分析的XGBoost算法,识别并排序影响韧性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充电网络韧性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充电站密度、商业用地比例和降水强度被确定为塑造韧性模式的主要因素。同时,基础设施在压力下的表现与当地城市特征密切相关,不同城市类型的恢复轨迹也呈现差异化模式,其中商业区比住宅区表现出更强的恢复能力。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提出了针对不同城市环境的韧性增强策略:在脆弱区域战略性地增加充电站密度;将充电基础设施规划整合到土地利用决策中;基于天气预报开发自适应管理协议;以及根据城市类型定制韧性策略。这些方法不仅最大化效能和资源效率,还为城市规划者提供了定量证据和空间明确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展示了传统韧性评估与现代数据驱动技术结合的巨大价值。随着全球城市加速电气化进程,这一框架为开发气候韧性充电基础设施提供了科学基础,有助于构建能够承受日益增加气候压力的强韧出行系统,为未来城市电动交通发展提供关键支持。关键词:电动汽车网络;韧性曲线;气候变化;韧性提升
10/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Evaluating objective and perceived ecosystem service in urban context: An indirect method based on housing market汤芸淇,肖伟烨,袁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摘要:Ecosystem service (ES) evaluation is usually based on the stock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ir functions. However, the value of ES in the urban area depends on human activities more than the existence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research implements an indirect market method by integrating hedonic housing price model to assess ES in urban context from both objective (remote sensing) and subjective perspectives (street view image). Machine learning tools a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objective and perceived ES on housing prices based on a case study in Wuxi, China.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ES to house prices in Wuxi ranges from 0% to 10.85%. Further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visible tre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S factor of housing pric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overage of green space. We also find that the quality of blue-green spaces might modify the value of ES, while the poor landscape design and water pollution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made the values of ES low in the housing market. This study proves that the indirect method based on the housing market is helpful in valuing ES in the urban context. The high importance of perceived blue-green spaces in ES encourages more efforts on landscape design rather than only increasing coverage.关键词:Ecosystem service value;Housing market;Street view imagery;Machine learning
11/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东北地区城市收缩对城市韧性的影响机制金雨,周国磊,刘艳军,孙宏日,吴函纯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东北地理农业与生态研究所摘要:收缩城市与增长城市一样,同样具有紧迫的韧性提升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收缩城市的韧性,并缺乏有关城市收缩过程对城市韧性演化影响的认识。城市韧性的评估局限于依赖统计数据。因此,研究提出新的结合多源数据的城市韧性评估体系,以2013-2020年中国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市辖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城市收缩对城市韧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收缩城市的韧性普遍低于增长城市。在区域层面一定时间尺度上,城市收缩为城市获取更多韧性带来机会。但影响效应具有维度异质性,即促进制度韧性和社会韧性但抑制经济韧性。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城市收缩会通过抑制财政自由度和提升环境质量促进城市韧性的发展。本文的实证研究为城市系统视角下的韧性体系构建提供了系统性框架,并验证了多源数据在评估和测度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具有政策导向性,能为处于人口逆增长情境下的城市韧性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收缩城市;城市韧性;影响机制;东北地区
12/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北部湾经济区城市韧性与对外开放水平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罗丹艺,姜棪峰广西大学摘要:在中国深化制度型开放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下,研究边疆沿海地区城市群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揭示区域开放度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机制,对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打造陆海双向开放枢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以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了2010-2024 年期间该地区县域城市韧性与对外开放发展水平,分析了两者之间耦合协调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识别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①北部湾经济区县域城市韧性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以沿海核心城市为中心的梯度扩展模式;②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逐步扩展的趋势;③城市韧性与对外开放水平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稳步提高,空间分布表现为从核心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格局,重心迁移路径呈现“东南偏移”的趋势,耦合协调的空间正相关性明显,局部区域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④城市韧性与对外开放水平的耦合协调变化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此外自然环境和文化因素也起到了辅助作用,经济和社会因素对时空演变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⑤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显著,特别是在产业、技术和政策方面,核心城市的初性和开放发展水平通过各种渠道辐射至周边城市,带动了区域内部分城市的协调发展,尽管边远地区的溢出效应较弱,但随着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这一效应有望得到进一步增强。最后,结合研究结果和区域特征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关键词:城市韧性;北部湾经济特区;开放发展;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
13/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山东省经济韧性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异质性——基于不同属性冲击视角李连刚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摘要:县域经济单元如何积极应对不同属性冲击以维持经济稳定发展成为在高度不确定环境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文章以山东省县域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抵抗力指数反映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两类不同属性冲击下的县域经济韧性水平,借助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不同属性冲击下的县域经济韧性影响机制差异及影响要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①不同属性冲击下山东省县域经济抵抗力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山东省县域经济整体和三次产业抵抗金融危机能力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县域经济整体和第三产业抵抗新冠疫情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能动性要素在不同属性冲击下均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作用尺度差异较大。地方财政支持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而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具有全局性作用特征。疫情治理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③结构性要素在不同属性冲击下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方向发生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以正向空间异质性作用为主,但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具有负向异质性作用。④区位条件在不同属性冲击下的作用尺度差异明显。文章建议在分析区域经济韧性特征与影响机制时应重视不同冲击的属性与空间异质性特征。关键词:区域经济韧性;冲击属性;县域经济;空间异质性;山东省
14/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空间治理视角下的重庆市公交-轨道双层网络韧性研究李治君,牟凤云,邵志豪,李卓文,王贵林重庆交通大学智慧城市学院摘要:摘要:随着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与城市空间扩张加速,公共交通系统面临日益复杂的灾害风险,山地城市地理环境复杂,突发灾害如地震、洪水和极端天气等会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甚至会导致整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瘫痪。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工程韧性提升,缺乏对空间治理维度的系统性探究,因此,研究城市空间中重要且易受影响的站点或路段,提前采取针对治理措施,对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抗灾韧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公交-轨道双层交通网络,分析静态网络抗灾韧性并基于节点度值与集体影响力大小,采用随机攻击与蓄意攻击方式,模拟单站点和多站点在遭受城市突发灾害破坏时城市公共交通失效情况,分析动态网络抗灾韧性。研究结果表明:(1)结合静态网络韧性指标与动态网络攻击结果,公交-轨道双层交通网络相较于单层网络,展现出更优的抗灾韧性,多模式交通网络协同能有效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抗灾韧性;(2)公交-轨道耦合双层复杂网络层间的耦合连接点在受到基于集体影响力的蓄意攻击时更易受到攻击,导致网络更易分裂,使网络平均路径长度迅速下降,并中断公交系统与轨道系统之间的协同运行;(3)对比随机攻击与两种蓄意攻击结果,基于集体影响力对网络攻击会导致公交-轨道双层网络更容易瘫痪,因此,为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韧性,更应提高对集体影响力大的节点的保护,可根据集体影响力对公共交通站点进行空间分级保护策略。关键词:城市韧性;空间治理;公共交通双层网络;复杂网络理论;集体影响力
15/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京津冀生态韧性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王梦雨,黄建毅,袁一太,徐婉儿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生态系统面临诸多挑战。王梦雨、黄建毅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袁一太、徐婉儿等研究生以京津冀城市群为对象,基于“状态-压力-响应”框架构建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回归、Theil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剖析了2000-2020年该区域生态韧性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生态韧性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指数从2000年的0.21增至2020年的0.56;但生态韧性空间差异持续扩大,总Theil指数上升,核心区与非核心区间差距突出。社会经济因素主导生态韧性分异,人均GDP解释力最强,各因子间广泛存在交互效应,土地开发强度与城镇化率交互作用最强。本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生态韧性为研究主题,聚焦于其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面临着城市化加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深入研究其生态韧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科学评估京津冀城市群生态韧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以2000-2020年为研究时段,基于“状态-压力-响应”框架构建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状态韧性指数、压力韧性指数、响应韧性指数三个二级指标,以及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十四个三级指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生态韧性的变化趋势,采用Theil指数对生态韧性的空间差异进行分解,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生态韧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创新点在于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生态韧性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特别是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了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为深入理解生态韧性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生态韧性整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指数从2000年的0.21增至2020年的0.56,整体由低韧性向高韧性转变;生态韧性空间差异持续扩大,总Theil指数由0.0184升至0.3350,核心区与非核心区间差距尤为突出,反映了区域协同发展下资源分配不均的深层矛盾;社会经济因素主导生态韧性分异,单因子人均GDP(q=0.451)解释力最强,各因子间广泛存在交互效应并深刻影响着城市生态韧性,且土地开发强度-城镇化率交互作用(q=0.95)最强,表明经济投入与集约化土地利用通过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间接提升韧性关键词:城市生态韧性;城市化;京津冀;地理探测器
16/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马煜昆,谢梦晓,赵威,杨阳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摘要:增强城市生态系统抵御和适应外界冲击变化的能力,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三阶段城市生态韧性评价框架,运用综合权重法、空间分析法、Dagum基尼系数等分析了2001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区域差异,并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揭示出城市生态韧性的驱动机制。结论如下:(1)2001-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在波动中稳步提升。抵抗力水平较高,具有稳定支撑作用;恢复力在波动中增长,具有一定调节效应;适应力提升明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空间上呈现出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分布格局,且重心有向西南迁移的趋势。(2)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近年来趋向形成显著的正向关联。L-L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环鄱阳湖城市群;H-H型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环长株潭城市群的西南;H-L型和L-H型集聚区较少。(3)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的总体差异明显缩小。区域间差异是导致城市生态韧性存在空间非均衡性的主要来源。在区域内差异上,武汉城市圈差异最大,环鄱阳湖城市群差异较小,环长株潭城市群差异最小。(4)2001-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人均GDP以及每万人专利申请数对城市生态韧性的驱动作用最大;2011-2021年,每万人专利申请数和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均GDP成为城市生态韧性提升的核心动力。总体而言,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的驱动模式已从投资拉动增长型向科教创新进步型转变。关键词:城市生态韧性;时空演化;驱动机制;随机森林模型;长江中游城市群
17/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谢梦晓,杨阳,曹永健,赵威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地理科学学院摘要:韧性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求,城镇化过程需要兼顾城市的生态发展,那么揭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韧性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实现高质量城镇化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生态韧性进行评价,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演化和障碍因素,探索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韧性协同的有效路径。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稳步提升,人口和经济城镇化推进成效明显,社会和空间城镇化在不同时期有突出表现,绿色城镇化水平提升困难。(2)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韧性水平总体呈现波动增长态势,有着显著的阶段特征,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高外围-低核心格局。(3)中原城市群城市的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生态韧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具有良性发展趋势的协同关系,其调整过程经历了由勉强协调到初级协调,再到中级协调的上升过程。(4)中原城市群城市的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是影响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要障碍,适应力缺失是阻碍城市生态韧性提升的主要原因。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中原城市群
18/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Urban Resilience Governance of Xi'an: A Study on Pathways and Matching Mechan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Risks刘睿颖,陈海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摘要:摘要: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建设能够快速应对多重、相互交织环境风险的具有韧性的城市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基于“气候变化—生态风险—城市发展—人类活动”环境风险指标体系,基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恢复能力—转型能力”城市韧性指标体系,运用“AHP-熵权法”定量评估环境风险和城市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选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二者空间相关性,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揭示环境风险对城市韧性的作用路径,最终结合区位匹配度模型提出优化“风险-韧性”匹配度分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西安市环境风险水平与各风险子系统水平波动变化,城市发展风险子系统占主导地位,在空间上具有明显“中心-外围”特征。(2)20102020年西安市城市韧性水平整体逐年增长,城市韧性抵抗能力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各区县城市韧性整体呈片状分布、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3)2010-2020年西安市环境风险与城市韧性之间呈现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正向效应有所增强,但未形成强烈的空间依赖性或聚集模式。(4)西安市环境风险对城市韧性具有直接影响作用以及间接影响作用,存在环境风险→整体消费能力→城市韧性、环境风险→交通基础设施→城市韧性以及环境风险→人口流动情况→城市韧性3条间接影响路径。(5)基于城市韧性和环境风险的区位匹配度组合分析,将西安市划分为理想匹配区域、匹配区域、一般匹配区域以及不匹配区域,进而提出韧性建设具体举措。关键词:环境风险;城市韧性;双变量空间自相关;中介效应模型;区位匹配
19/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新冠肺炎背景下民宿空间适应性研究——以厦门为例林娟福建师范大学摘要:尽管有许多关于新冠疫情对全球酒店业影响的研究,但由于中国的清零政策,中国的住宿行业面临着独特的严峻挑战,这凸显了对疫情如何重塑特别脆弱的民宿行业地理位置进行详细定量分析的必要性。本研究以中国著名旅游目的地厦门为例,通过比较2018-2020年和2020-2022年期间的数据,探讨疫情对新建民宿、幸存民宿和关闭民宿空间动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厦门市关闭了大量民宿,但民宿的总体空间格局仍保持一致。然而,新的民宿的出现变得更加分散,并有明显的向郊区发展的趋势,这表明了依赖和独立于旅游景点的双重趋势。此外,疫情显著改变了民宿的选址偏好,将重点从高端转向更普通的旅游资源,例如从优先考虑自然设施转向强调社会因素。关键词:新冠疫情;民宿;空间适应;厦门
20/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空间公平视角下城市健康资源可达性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平等的影响——以合肥市为例许岭怡,韩会然,杨成凤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摘要:高质量且公平地为老年人配置城市健康资源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缺少对多层次、多样化城市健康资源空间可达性及其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平等关系的研究。因而,本研究基于居民的主被动健康需求构建了多层次城市健康资源体系,结合多源大数据和问卷调查小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分析、协同区位商、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基尼系数评估城市健康资源的机会公平性,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城市健康资源空间可达性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反映健康资源的结果公平性。结果表明:①各类健康资源与居住小区在空间分布上均表现出集聚特征和非邻近特征,但集聚程度和非邻近程度差异明显。②各类健康资源社区可达性差异显著,供需失衡较为严重,呈现出显著的不公平性;其中,商业医疗设施的空间可达性最好,不公平程度最低,公共休闲设施空间可达性最差,不公平程度最高。③合肥市主城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不平等,健康资源空间可达性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公共医疗设施和商业医疗设施空间可达性的提高能够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平等,而商业休闲设施空间可达性的提高则会加剧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平等。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健康资源的用地布局提供新思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关键词:城市健康资源;可达性;心理健康不平等;空间公平;老年人
21/ 22分论坛05.城市韧性与空间治理探索城市经济的活力密码:基于移民多样性与城市经济韧性视角的研究朱子丹,陈安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摘要:《探索城市经济的活力密码:基于移民多样性与城市经济韧性视角的研究》,朱子丹、陈安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论文摘要:在全球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经济韧性已成为应对复杂多变外部环境的核心能力。移民多样性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引入多元化的劳动力、消费需求和文化背景,对城市经济的稳定性和创新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对移民多样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尚未充分探讨,尤其是在中国情境下,移民多样性如何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仍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本文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通过实证分析探讨移民多样性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为城市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流动与户籍管理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丰富城市经济韧性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人力资本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移民多样性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理论框架,具体包括消费异质性与市场缓冲机制、技能异质性与风险抵御机制、认知多样性与创新转型机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利用2011年-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了基于个体户籍地信息的移民多样性指标,并测定了各城市的经济韧性指标。通过基准回归、稳健性检验和中介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移民多样性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稳健性检验包括变量替换法、样本数据缩尾处理和机器学习反事实预测,进一步增强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本文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均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在理论层面,本研究首次将移民多样性与城市经济韧性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系统揭示了移民多样性通过市场需求、高技能劳动者集聚以及创新产出等多重机制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路径。在方法层面,本文创新性地将机器学习反事实预测方法与传统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相结合,通过模拟不同移民多样性水平下的城市经济韧性变化,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移民多样性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其中,市场需求及消费潜力、高技能劳动者集聚、创新产出是移民多样性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中小城市及外围城市的移民多样性能够显著作用于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这一发现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强调了移民多样性在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和外围城市中,通过政策引导移民多样性对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关键词:城市经济韧性;移民多样性;流动人口;空间治理
2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