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 木 工 程 与 建 筑 学 院
土 木 工 程 与 建 筑 学 院
土承天下
木撑苍穹
建功筑梦
规划未来
目 录
扎华夏沃土,建祖国河山 04
撑土木苍穹,筑建规未来 10
树家国情怀,植工匠精神 16
筑匠心品质,显土建担当 24
承校训院风,展学子风采 28
创文化活动,扬青春活力 31
03/40
05/40
扎华夏沃土 建祖国河山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武昌校区办学,具有近30年办学历史,2018年1月学院重组,更为
现名。学院已成为国家土木工程领域和建筑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
研究基地。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高端就业 资质证明 院风悠久
06/40
扎华夏沃土 建祖国河山
土木工程(含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地下工程、智慧土木4个方向)
工程管理
建筑学(5年制)
城乡规划(5年制)
(其中土木工程为国家一流专业、建筑学专业为湖北省一流专业)
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工程)
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管理)
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
个学科硕士点
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土木水利、交通运输)
土木工程学科为省级重点(特色)学科
学院在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中,招收土木工程
材料方向博士研究生
个本科专业
07/40
扎华夏沃土 建祖国河山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
(《弹性力学B》)
⚫ 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工程
估价》)
学院现有
⚫ 绿色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1
个
⚫ 湖北省校企共建绿色建材研发中心1个
⚫ 校级研究中心2个
⚫ 实验中心3个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规划实验教学
中心、工程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 院级研究所5个
⚫ 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设备
1000余台(套),设备资产总值4000余万元
08/40
扎华夏沃土 建祖国河山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0人,其中专任教师81人,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35人。
学院拥有湖北省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3人,“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湖北名师称号)1
人,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工大学者”特聘教授
1人,“工大学子”特聘教授1人,双聘兼职教授10余人。学院拥有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
队2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个,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69%。学院长期致力于教师工程素养提升,20%的专任教师拥有国家土木工程行业执业注
册资质及岗位证书,90%的专任教师承担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技奖
励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
(其中面上项目8项),出版教材著作15部,年均发表SCI、EI等高质量期刊论文40余篇。
年均科研入账经费超过1500万元。学院教学研究成果多次获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
师资力量
学院资质
形 成 了
以土木工程材料和工程结构防灾为特色,桥梁结构、
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管理、BIM技术为优势,交
通工程、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为新增长点的学科发展态势。
09/40
扎华夏沃土 建祖国河山
当前,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大力弘扬“爱国、
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和“功成必
定有我”的担当,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启学院
发展新篇章。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475人,与朴茨茅斯大学、
韦恩州立大学等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近年来,毕业生一
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高端就业率(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和机
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率)超过40%,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率30%以上。
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
创
新“校内全员育人”“校外交叉培养”机制
创 “共同关注•精准帮扶”特色活动 建
培
品 “厚植工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品牌活动 牌
撑土木苍穹 筑建规未来
11/40
特色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学制:四年
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专 业 简 介
建筑工程专业1992年设立,1994年正式招生,2021年该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办学历
史近30年。本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拥有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2个和湖北省名师工作
室1个,湖北高校首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个,
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优秀基层教研组织1个。专业依托的土木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特
色)学科,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土木水利和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授
予权。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中,招收土木工程材料方向博士研究生。
培 养 目 标 和 要 求
本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
理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一定的人文素
养和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经过土木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生能够
胜任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初步研究与技术
开发工作。预期毕业生工作五年左右能胜任土木工程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岗位工
作。
撑土木苍穹 筑建规未来
12/40
智 慧 土 木
土木工程专业的下设方向
智慧土木是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土建行业转型升级,将传统土木工程与数字创意、人工
智能、新型材料、3D打印、机器人、智能感知、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相互
融通发展的新工科专业方向。本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数学和力
学基础,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工程结构智能设计原理、构件生产和
施工技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一定的人文素养和
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简 介
《工程力学》、《结构设计原理》、《计算机语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
能》、《PYTHON程序设计》、三大力学、《建造机械控制原理》、《BIM技术基础》、《智
能测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装配式结构设计与智能化设计》、《建筑工程和绿色
建筑》等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
毕业生能够应用相关计算机开发语言和工程建造的一般机械和控制工程原理,完成现代土
木工程的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全过程运行维护管理。例如:可从事土木工程项目
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等工作。
因此,该专业方向专业技术人员既具有土木工程师的技术能力,又具有智能新土木人才的
复合知识结构,就业前景广阔,就业范围广阔。既可以选择房地产、勘察设计、施工、房地产、
监理公司等传统建筑工程行业,也可以服务新房地、BIM咨询、建筑机器人研发和绿色建筑等
建筑业新技术单位。
发展前景
撑土木苍穹 筑建规未来
13/40
专业(方向)名称:工程管理
学制:四年
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 业 简 介
工程管理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21年工程管理
专业评估申请获得受理,拥有省级一流课程《工程估价》。现有工程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及工
程管理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简称MEM)专业学位点;是学校重点
培育的本科专业,在工程造价管理与项目管理这两个专业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在多家大型央企建设有实践教学基地,实施线上+线下、课堂+工程现场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改
革,已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校级精品课程和在线示范公开课。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注
重与注册造价师和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相适应,涵盖技术、经济、管理及法律等四大平台
课程, 用全过程的工程项目实训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
素养。将BIM、数字建造、智能建筑、装配式建筑、城市地下空间等学科前沿引入专业教学,
开阔学生视野、使专业人才培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
培 养 目 标 和 要 求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管理科学的理
论、方法和手段,具有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的基本素质和专业
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咨询、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施工现场管理的
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本专业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等方向。
撑土木苍穹 筑建规未来
14/40
专业(方向)名称:建筑学
学制:五年
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专 业 简 介
建筑学开设于2013年,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建筑与土木工程大类下招收
硕士研究生。建筑学培养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科综合性与工程实
践性强的特点,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教学系统。学科基础课程设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
筑技术科学、建筑经济与管理以及建筑表现与美术等,并与设计类课程、实践实习课程横向结
合,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本专业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学生参与行业设计项目,鼓励并指
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国家和省部级学科竞赛,近三年来斩获国内外100余项大奖,在国内建筑
教育领域赢得了较好的声誉。
培 养 目 标 和 要 求
建筑学专业以“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为目标,培养拥有自然、人文、
技术、艺术等广泛知识背景;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城乡建
设需要;具有扎实的建筑学专业知识和建筑师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筑
学高级工程技术、研究与管理型人才。
撑土木苍穹 筑建规未来
15/40
专业(方向)名称:城乡规划
学制:五年
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专 业 简 介
本专业始建于2002年,拥有团风县规划设计院、罗田县规划设计院、安徽写生基地、湘
西写生基地、甪直写生基地等5个实践教学平台。本专业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
社科基金、省级社科基金、省级教改项目的多层次教学与科研团队,是湖北省城乡规划领域人
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现有专任教师21名,教师中具有副高职称或博士学位的占比
80%。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累计横纵向科研经费达到300余万,公开
发表论文69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部。在长期服务于城乡规划行业和湖北地方经济发展过
程中,形成了“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结合”、“城市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城市更新与保护
相结合”的发展特色。为社会累计培养了500余名优秀人才。
培 养 目 标 和 要 求
本专业培养服务于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系统掌握现代城乡规划的理论、原理和方法,了解
与城乡规划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熟悉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
具有创造性思维、综合设计能力的职业规划师基本素质,以及具有多种相关职业适应能力的多
元复合应用型高级城乡规划设计人才。
17/40
树家国情怀 植工匠精神
“土木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省级教学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院长陈旭勇教授,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吴巧云教授为团队
执行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樊建平教授(我校特聘教授)为团队顾问。团队成员获湖北省首
批青年拔尖人才、武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四有好导师、优秀青年、十佳班主任等荣誉或称
号。团队依托国家一流专业,以“三实三创”为特色,以“四项制度”为配套,在教学质量
保障和监控改进体系监督下,建立土木工程“一流专业”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围绕理论和实
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实现教育理念向“学生为本”转变,教育内容向
“提升素质”转变,培养模式向“以学为主、教学相长”转变。
I. 团队成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 项,青年项目 5 项
II. 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1 项
III. 承担厅、局及企业委托项目等 50 余项
IV. 发表高质量教学研究论文 48 篇,出版高水平教材 9 部
V. 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
VI.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
VII. 中国测绘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
18/40
树家国情怀 植工匠精神
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是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
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实现学校“两型两
化”(创新型、应用型、工程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学院“土木工程+管理”的复
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组建的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
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主要工作目标包括进行青年教师培养、教学建设、
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质量建设、特色建设,以产学研
为途径,以团队协作创新为根本,从教学改革入手,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在
专业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以实现“工
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共有成员14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博士学位
人员11人,双师型人员5人。团队组建以来,团队成员获批一批高层次教研科研项目、取得了
一系列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发表一系列高质量教学科研论文、出版一批广受欢迎的教材。
相关教学科研成果广泛应用到“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中,为“工程+管理”复合型人
才培养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异质量提供坚实基础。
教学团队成员
人
高级职称人员
人
博士学位人员
人
双师型人员
人
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落实“土木工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19/40
树家国情怀 植工匠精神
团队成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
青年项目5项
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
承担厅、局及企业委托项目等50余项
发表高质量教学研究论文48篇
出版高水平教材9部
依托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等教学科研平台建
立而成。工作室形成了以力学课程群建设为基础,以交通基础设施智能防灾减灾研究为方
向的教学与科研特色。
“湖北名师工作室”
教学科研人员
人
教 授
人
副教授
人
讲 师
人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近年来,团队以教学内容优化为核心,以教学模式创新为手段,以研究式教学团队发
展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
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理论
与实践成果。
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
创新综合案例、研究案例和工程案例的课程教学
20/40
树家国情怀 植工匠精神
陈旭勇,教授,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院长,
武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可靠性评估与加固改造、废旧混凝土再
生利用。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武汉工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武汉工程大学教学优秀一等奖。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北省自
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纵向科研课题。土木工程一流专业省级教
学团队负责人,主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和湖北省教研
项目各一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编
教材1部,第二主编出版教材1部。绿色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湖
北省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
刘章军,博士、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13年3月破格晋升教授,2014年3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现
任武汉工程大学特聘教授、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
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防灾减灾》带头人,
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弹性力学》负责人,智慧树线
上MOOC《弹性力学与有限元》课程负责人,2020年度“湖北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振动
工程学会随机振动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力学学会理事以及
湖北省地震学会理事,EI核心期刊《振动与冲击》编委。
陈旭勇
刘章军
21/40
树家国情怀 植工匠精神
吴巧云
吴巧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首届青年拔尖
人才,日本名城大学访问学者,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
学院副院长,省级一流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负责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部级科学基金等纵
向及横向委托项目3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
代表性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授权专利12
项,软件著作权授权8项;出版教材1部;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议专家;
中国建筑学会数字建造学术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结构抗
振控制与健康监测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等。曾荣获第二届湖北省
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武汉工程大学“科研十佳先进工作
者”、“十大优秀青年”、“百佳导师”、“优秀班主任”、
“四有好导师”等荣誉称号。
卢海林
卢海林,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5
年晋升教授,2016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现主要从事建筑结构和桥梁结构的抗震与减灾、健康监测
与加固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湖北省“土木工程+管
理”教学团队负责人。兼任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
22/40
树家国情怀 植工匠精神
李元松
李元松,教授,博士,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桥梁检测工
程师。
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
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其中被
SCI、EI收录12篇,教学研究论文6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生教
材2部,本科生教材2部,软件著作权登记6项,申请发明专利3
项。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
技进步一等奖1项。近五年主讲研究生学位课2门,本科生课程
1门。30多年来,坚持每年指导本科生的认识实习、毕业实习
与毕业设计。
胡小弟
胡小弟,博士,教授,博导,湖北省楚天学子;同济大
学博士、博士后,美国Texas A&M University 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为:路面结构与材料,沥青
与沥青混合料,道路养护与维修,以及公路工程质量检测和监
控。ASCE、CBM等多个英文期刊的审稿人;已经发表中英文文
章50多篇,其中有30多篇被SCI/EI检索;获中国国家专利2项;
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参与撰写中文著作1
部。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技厅
科技项目、湖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等。
23/40
树家国情怀 植工匠精神
徐 伟
徐伟,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系主任,武
汉工程大学特聘教授,留俄博士,硕导。
主持教育部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厅项目2项,武汉工
程大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基金,教育部基金等多项纵向科研。
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三部,并参编多部书籍,在各种核心期
刊及国际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作品多幅,获
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外观专利2项,科研成果转让2项,主持
多项设计项目和施工项目,横向科研经费进账300多万元,作品
多次参加各类竞赛,并多次国内外获奖。现担任圣彼得堡-中俄
青年创业协会理事,俄罗斯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工商联
家具装饰业商会艺术装饰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历史建筑
研究会理事,湖北省艺术设计协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
建筑学会会员,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
委员等。
沈 巍
沈巍,教授,研究生导师,学校教学督导,教育部学位中
心通讯评审专家,注册设备监理师和造价师全国统考命题专家。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发
表学术论文50多篇,多篇论文被权威检索,主编教材和专著5部,
其中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被国家新闻
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国家级“十三五”重点出版物1部。主持和参
与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各类教科研项目4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
进步三等奖1项。
25/40
筑匠心品质 显土建担当
曹雅琪,建筑工程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一等综合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互联网+创新创业
大赛铜奖。
毕业去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升学
陈杰,建筑工程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荣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A组二等奖,第26届湖北省翻译大赛笔译初赛三等奖,校级
三好学生,二等综合奖学金,“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铜奖,“志愿超市”志愿服务项目
大赛校级二等奖。
毕业去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升学
王过,建筑工程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二等奖,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
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三等综合奖学金。
毕业去向:武汉工程大学,升学
黄佳伟,建筑学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先后荣获“Reborn”全球建筑设计大赛“Top Shortlisted”奖,“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
大赛”入围奖,UIA霍普杯2021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入围奖,中国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
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国家奖学金、最美大学
生、一等综合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
毕业去向: 香港城市大学,升学
26/40
筑匠心品质 显土建担当
张沁,建筑学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先后荣获全国第十二届“高教杯”尺规二等奖 、第十三届“高教杯”尺规二等奖、“清
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优秀奖、第八届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华中赛区二等奖、第九届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省
二等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毕业去向:湖南大学,升学
赵卓雅,工程管理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省级 “海创汇杯”二等奖 、国
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互联网+”铜奖。
毕业去向:武汉理工大学,升学
刘斐旸,城乡规划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二等奖、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银奖、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三等奖 、全国大学
生广告艺术大赛三等奖、省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一等奖、校级一等综合奖学金、三好学生、自强之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优秀共青团员。
毕业去向:深圳大学,升学
王祥祥,工程管理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先后荣获校级二等奖学金、“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三届“明法杯”法律
辩论赛 团体冠军,最佳辩手,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干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优秀志愿者。
毕业去向:武汉工程大学,升学
27/40
筑匠心品质 显土建担当
王智飞,城市与地下空间工程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先后荣获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批立项一项、国家励志奖学金、武汉市“军运
会城市文明志愿者”、“优秀共青团干部”、二等奖学金、第六届互联网+大赛校赛银奖、“十大管理精
英”、“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毕业去向: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就业
熊坤,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省级三等奖、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
赛湖北省优胜奖,第六届“互联网+”大赛校级二等奖、土建杯第四届结构设计大赛校级二等奖、第十
五届挑战杯校级三等奖、三好学生标兵、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学生干部。
毕业去向:长安大学,升学
鄢宁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先后荣获校级二等、三等奖学金、“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银奖、第
十四届“梦之杯”辩论赛优秀辩手、校优秀共青团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毕业去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升学
王祥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三等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二等奖、世界大学生桥梁
设计大赛入围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中国创翼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优胜奖、湖北省翻
译大赛优胜奖、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
赛校赛金奖。
毕业去向:西南交通大学,升学
余美琳,建筑工程专业2022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大学期间先后荣获第九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二等奖、
第七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大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二等奖、“海创汇杯”创新
创业竞赛决赛省级二等奖 、湖北省翻译大赛笔译初赛优胜奖、“九信杯”大学生创业营销大赛省级特等
奖、校“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四届“土建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 、“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赛铜奖、国家奖学金 、三好学生标兵、学术精英。
毕业去向:西南交通大学,升学
29/40
承校训院风 展学子风采
• 第四届校“学霸班”成员
• 获“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
“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奖励
• 获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国家级三等奖
• 获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省二等奖
• 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二等奖
许迪 道桥工程专业2019级学生,中共预备党员
• 武汉言怀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第九届企业佳班成员
• 主持国家级大创1项并优秀结项,以第一作者在校 A 类期刊中发表
论文1篇,拥有作品著作权2项
• 获第十五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等
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7项,校级奖项及相关称号16项
• 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工大精英奖学金及三好学生标兵等奖学金和
称号10余项
• 热爱创新,负责“地铁印刻”项目为武汉市创造实体经济达2000
余万
陈蔚 建筑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
30/40
承校训院风 展学子风采
• 现任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及院学生会执行主席
• 获校“十佳共青团干”及“十佳共青团员”称号
• 获综合一等奖学金、精英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奖励
• 主持省级大创项目1项及校长基金项目1项
• 荣获全国大学生工程地质创新大赛三等奖、湖北省百生讲坛“银
牌主讲人”等
• 2021暑期三下乡团队获省级表彰
刘雪丹地下工程专业2019级本科生,中共党员
• 现任土建院分团委委员、2019级年级负责人、班级班长
• 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精英奖学金” 荣誉称号
• “优秀共青团干”
• “十佳青年志愿者”
• “2020—2021学年度善行标兵”
• 荣获全国大学生结构信息设计竞赛特等奖
• 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校赛三等奖
•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等
章翔 建筑工程专业2019级本科生
创文化活动 扬青春活力
32/40
爱国主义教育升旗仪式
植树活动
党员志愿服务
33/40
创文化活动 扬青春活力
参观“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抗击新冠疫情专题展览
学院学生工作队伍
创文化活动 扬青春活力
34/40
学院学生赴中铁十一局开展座谈
2021年度“双评”总结表彰大会
赴荆州中学招生宣传
35/40
创文化活动 扬青春活力
学院学生赴企业开展理论宣讲
魔力青春校园跑活动
校企合作实习交流
创文化活动 扬青春活力
36/40
土建学院赤心迭桥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武汉桥梁博物馆
第四十届运动会
福利院帮扶活动
37/40
创文化活动 扬青春活力
地铁印章展
考研就业服务月启动仪式 美化校园、劳动实践
结构设计大赛
传承红色经典活动
创文化活动 扬青春活力
38/40
社会实践
新生军训 下沉社区关爱老人
听见爱 守护爱
读书分享会
39/40
创文化活动 扬青春活力
中铁七局合作交流会 土建师生庆祝“建团百年”
辩论会
心理健康月启动仪式
土承天下 木撑苍穹
建功筑梦 规划未来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招生咨询二维码(QQ)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https://cea.wit.edu.cn/
电话:027-87194698,027-87195652,027-87194823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雄楚大街693号 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