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2年3月刊

发布时间:2022-5-16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2年3月刊

CONTENTS目录要闻内参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1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 2022 年“两会”精神 3聚焦两会 4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52022 年地方两会关注哪些教育话题 7公平质量的旋律高昂——两会内外热议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教育主要任务 10坚持把教育这个大事办好——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内容修改解读 14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17踔厉奋发新征程 19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关键词” 22让教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快变量” 29教育部:提案建议全部按时办结 32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 2022 年“两会”精神 34教育大数据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发布 35“双减”成效究竟如何?全国“双减”调查报告发布! 37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40教育之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更新上线:资源丰富、开放扩容、全部免费42师生心中的教育年度记忆:二〇二...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2年3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CONTENTS

目录

要闻内参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

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

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1

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 2022 年“两会”精神 3

聚焦两会 4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5

2022 年地方两会关注哪些教育话题 7

公平质量的旋律高昂

——两会内外热议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教育主要任务 10

坚持把教育这个大事办好——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内容修改解读 14

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17

踔厉奋发新征程 19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关键词” 22

让教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快变量” 29

教育部:提案建议全部按时办结 32

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 2022 年“两会”精神 34

教育大数据

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发布 35

“双减”成效究竟如何?全国“双减”调查报告发布! 37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40

教育之声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更新上线:资源丰富、开放扩容、全部免费42

师生心中的教育年度记忆:二〇二一,教育前进的鼓点如此激越 44

为教育现代化装上“智慧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信息化驶入“快车道” 53

第4页

CONTENTS

目录

思政课建设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

——三年磨一课 育人谱新篇 57

构建更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发展新格局 60

擎信仰之炬 育时代新人 63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 68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刘玉龙 69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恺 74

新时代校园规划设计引领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利 79

职业教育

打好“组合拳”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 82

内外齐发力 提升职业本科育人质量 84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如何稳中有进 87

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如何更协调 89

推动职业本科教育提质培优 91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亟待政府弥合信息鸿沟 92

产业学院:产教融合新平台 95

他山之石

安康学院:助力秦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97

三峡大学:“五共相长”协同培养新文科卓越人才 100

中心动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来访中心 102

东西协作跨越数字鸿沟 技术资源赋能乡村教育 102

东西同频显实效 职教发展启新程 102

中心平台 103

第5页

1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

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2022 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 3 月 1 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

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

希望,必须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练就过硬本领,发扬担当和斗

争精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树立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

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

出席开班式。

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

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年轻干部接好班,最重要

的是接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

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班。党员

干部只有胸怀天下、志存高远,不忘初心使命,把

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为人民幸福而

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拥有高尚的、充实

的人生。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

而后行之。坚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

事,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

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习近平指出,年轻干部必须牢记清廉是福、贪

欲是祸的道理,经常对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看清一些事情

该不该做、能不能干,时刻自重自省,严守纪法规矩。

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

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

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

证外无妄动。

习近平强调,干部守住守牢拒腐防变防线,要

层层设防、处处设防。要守住政治关,时刻绷紧旗

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政治原

则问题上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决不

当两面派、做两面人,决不拿党的原则做交易。要

守住权力关,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坚持公正

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要守住交

往关,交往必须有原则、有规矩,不断净化社交圈、

生活圈、朋友圈。要守住生活关,培养健康情趣,

崇尚简朴生活,保持共产党人本色。要守住亲情关,

严格家教家风,既要自己以身作则,又要对亲属子

女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点。

习近平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

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

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

民造福是最大政绩。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

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

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

坎上。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

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哪里有人民

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

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

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

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

留下十个遗憾”。

习近平强调,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

在新形势下发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须完整、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

高质量发展。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

要闻内参

第6页

2

绩、出真业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一定

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

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对

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

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要强

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

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习近平指出,年轻干部要胜任领导工作,需要

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

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自

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

规律推进。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

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关键是

要虚心用心,甘当“小学生”,不懂就问、不耻下问,

切忌主观臆断、不懂装懂。

习近平强调,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

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担当

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

的勇气。无私者无畏,无畏者才能担当、能斗争。

担当和斗争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真

斗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发扬历史主动精

神,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

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风险面前积

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担当和斗争是一种格局,

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更为可贵。要

心怀“国之大者”,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

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为前提,不能为了局部利益损害全局利益、为了暂

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习近平指出,这些年,我们强调必须准备进行

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是有了这样

的思想准备,我们才能从容应对一系列风险考验。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唯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才能赢得尊严、赢得主动,

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年轻干部一

定要挺起脊梁、冲锋在前,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先后开展

一系列集中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引导

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

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贯彻党的群众

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

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要深入研究和

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群

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信访是送上门来

的群众工作,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

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

为群众服务。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了解

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

关切。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

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

陈希主持开班式,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

话饱含着对年轻干部的殷切期望,为广大年轻干部

健康成长指明了努力方向,要深入学习领会,真正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

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

维护”的高度自觉,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

代的强大动力,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

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丁薛祥、黄坤明出席开班式。

2022 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

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参加开班式,中央有关部门负

责同志列席开班式。

来源:新华社 █

要闻内参

第7页

3

要闻内参

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 2022 年“两会”精神

3 月 14 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传达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精神。

会议重点传达了“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重

要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关于

教育的工作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

会工作报告和两高报告关于教育的内容。会议梳理

了“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的意见

建议及媒体关注情况,对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

神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指出,今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是党和

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全国“两会”

的胜利召开,对于在新征程上凝聚奋斗力量、书写

新的华章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

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五个必由之路”“五个有利

条件”的重大论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强调推动社会保障

事业高质量发展,强调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

会发展,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强

调贯彻依法治军战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总

结了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明确

了 2022 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部署

了 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充分肯定 2021年教育工作,

围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部署了 2022 年教

育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

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

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弘

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与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

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

命感履行职责,切实把“两会”精神落到实处。

会议要求,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

一步增强胸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的

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

意识、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局意识、走向世界

舞台中心的竞争意识,切实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

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要围绕扎实推进共

同富裕,把关系民生的大事切实办好,继续做好义

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和城乡一体化,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做好高校毕业

生就业工作。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进一步提

高教育服务能力,有力服务制造强国战略、世界人

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现

“双碳”目标。要围绕激发教育创新活力和潜能,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要围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防范风险、统筹

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发展,细化分工、抓好落

实,毕力同心、苦干实干,进一步凝聚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要认真抓好建议提案办理

答复,加强沟通、凝聚合力,结合工作、提高质量,

持续推动教育领域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使办理

工作成为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美好期盼的重要渠道。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部党组成员,退出现职

的部领导,秘书局、机关各司局和驻部纪检监察组

副司级以上干部在主会场参会,直属单位领导班子

成员在分会场参会。

来源:教育部 █

第8页

4

聚焦两会

第9页

5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3 月 5 日上午 9 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

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回顾了 2021年工作,介绍了 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了哪些重点?

2022 年工作任务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

>>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 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 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 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

>> 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

>>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

部高等教育发展。

>> 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 我国有 2.9 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 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 1000 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

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

在“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部分——

聚焦两会

第10页

6

2021 年工作回顾

>> 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

>> 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 多万学生受益。

>>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 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

>> 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 4000 元,惠及 500 多万在校生。

2013-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

教育主要任务

2021

2016

2020

2015

2019

2014

2018

2013

2017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

办好公平优质教育

来源:内容据中国政府网文字实录 █

聚焦两会

第11页

7

2022 年地方两会关注哪些教育话题

2 月下旬,随着因疫情延期召开的天津市两会闭幕,2022 年全国 31 个省份两会全部闭幕。与往年一样,

“教育”依然是各省级两会上广受代表委员关注的民生议题。

截至 2 月 24 日,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共监测到 366012 条与 2022 年地方两会教育议题相关的网络

文章。综合媒体报道评论、业界声音及网友意见,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双减”、家庭教育、学校托管服

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产教融合、“双一流”建设等 25 个方面,涵盖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这些教育热点如何解读?地方两会代表委员有何见解?各省级政府将如何精准施策?记者进行了采访。

要问今年地方两会哪个教育话题最热,首次进

入地方两会舆论场的“双减”,热度呈“断层式”领先,

高居榜首。

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地方

两会期间有 28777 条关于“双减”的网络文章,在

热度榜上遥遥领先,家庭教育(10445 条)、学校

托管服务(9955 条)位列第二、第三,还有“五育”

并举(4213 条)、协同育人(3006 条)、教育评价

改革(2406 条)等。

“双减”政策实施已半年有余,截至目前,线

下培训机构已压减 92.14%,线上培训机构已压减

87.07%,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如何进

一步落实好“双减”,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减压减负,

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地方两会上引起热烈讨论。

“双减”后如何解决学生课内“吃不饱”“吃

重难点: “双减” 最是牵动人心

不好”问题?河北省政协委员、邯郸市广平县第二

中学校长冷继英介绍了学校的尝试:学校兜底,每

周进行学情分析,组织优秀教师为有需求的学生提

供免费服务;教师们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减负后,教师负担加重怎么办?天津市人

大代表、河西区平山道小学校长韩洪涛建议,构建市

级课后服务智慧平台,减轻教师统计学生申报、变更

等压力,同时探索弹性工作机制,探索将课后服务的

收费用于保障班主任弹性工作机制的实施路径。

谈及学生对课后辅导的需求依然客观存在,广

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南宁市桂雅路小学校长陈

一璐认为,很多培训机构转型,富余出不少专业能

力较强的辅导教师,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引导这部

分教师参与到学校的课后服务中来,解决学校师资

力量不足的问题。

聚焦两会

第12页

8

“双减”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绝对热点,其他教

育话题在地方两会期间也有充分的讨论,这当中很

多是探讨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未来方向。例如,职

业教育方面,产教融合(8329 条)和本科层次职业

教育(2719 条)备受关注;高等教育方面,“双一

流”建设(7119 条)热度最高。此外,教育信息化、

中高考综合改革等话题也获得较高关注。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扩招、职教“双高”计

划的开展,职业教育热度不断走高。地方两会期间,

海南省人大代表、五指山市第一小学教师黄宇倩建

议,针对部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高、服

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要畅通职业

教育发展渠道,创新产教协同育人机制。

贵州省人大代表、安顺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王敏建议,开办职业本科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抓

住专业特色优势,倾力与对口行业建立稳定的校企

合作关系。天津市人大代表、武清区职教中心实训

科科长罗洋建议,在产教城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进

一步促进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

新方向: 教育综合改革在路上

职教热也体现在各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各地

结合自身实际精准施策。例如,内蒙古要求,实施

职业教育“双高”“双优”计划,推动部区共建“技

能内蒙古”,对接重点产业和市场需求深化产教融

合、校企合作。广西提出,将加快建设广西农业职

业技术大学和 19 所职业教育“双高”学校,推进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拓宽职校毕业生职业上升

渠道。浙江则明确,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

深化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

科教育。

2 月中旬,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

学科名单公布,迅速引发社会热议。湖北、吉林、

四川、河北等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

有针对性地加强、支持“双一流”建设。例如,河

南提出“量身定制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

建设”;辽宁要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分类

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

展”;山西提出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支持山

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率先发展。

至于课后托管服务,山东省临沂市政协委员、

临沂一小教师杨竹贵呼吁,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教

育教学体系,实行课程化运作。积极动员学生家长、

志愿者、高校优秀大学生、“五老”人员、文体工作者、

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艺人等社会各界热心

人士,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托管服务。

随着“双减”的深入推进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

施行,“家庭教育”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安徽省

台盟的政协委员集体提交《关于“双减”带来的现象

及思考的提案》,提出要让家庭教育尽快成为校园

外教育的第二阵地。安徽省政协委员苏文芳说:“要

努力激发孩子爱学习的内生动力,让充沛的求知欲、

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孩子提升在校的学习效率。”

与减轻课业负担相对应的,是德智体美劳“五

育”并举。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坚持德智体

美劳“五育”并举,深化教育评价和育人方式改革,

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重庆、湖南、新疆

等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深化、推进教育评

价改革。地方两会代表委员关于“五育”并举的建

议也很多。民进广东省委员会提交《关于以“双减”

推动“双增” 全面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音体美教

育的提案》,其中写道,广东中小学音体美教育存

在师资配备普遍不齐不强、器材设施场地保障不足、

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和艺术教育有落入应试教育的趋

势等问题,亟待解决。

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正是政府部门的工作

重点。

记者梳理发现,31 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

及“双减”工作,并将持续推进、巩固“双减”成

果等列为 2022 年工作重点。其中,上海提出,健全

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课后

服务、课业辅导等校内教育质量,完善培训市场综

合治理机制;山东计划加强家校共育,巩固“双减”

成果,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福建提出持续加大“双

减”政策落实力度,总结推广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

升教学质量的经验。

聚焦两会

第13页

9

此外,中高考改革事关千家万户,讨论度也较

高。如江西省政协委员、九江一中副校长周明学认

为,“新高考”的配套不是基层学校能独立完成的,

需要财政、人社、编办、发改等相关部门动起来,

支持高考综合改革,加强顶层设计。他还建议省里

发布“新高考”选科指南,帮助学生和家长研判。

还有一些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情况不断在发展

变化、始终值得关注的教育话题,也在今年的地方

两会教育热度榜上。比如:高校毕业生就业(7491

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6989 条)、学生心理健

康(7209 条)、教师队伍建设(6674 条)、乡村教

育(6633 条)、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4493 条)、

普惠性学前教育(4260 条),等等。在多地的政府

工作报告中,也对 2022 年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回应。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曾是 2021 年地方两会热度

第一的教育话题,2022 年高校毕业生达 1076 万人,

又创新高,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就

业形势十分复杂严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

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文继荣建议划拨专项经费,支持

各高校充实就业辅导队伍,帮助应届生对个人能力

进行评估,在应届生入职后 1—3 年进行跟踪辅导,

持续指导帮助。四川省人大代表、泸州市政协副主

席刘旭晴呼吁,建立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发布机制,

逐步建立就业对教育的反馈机制,推动高校合理调

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计划。谈及新职业、新业态

带来的灵活就业机会,江苏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

学院副院长陈爱蓓建议尽早考虑从业者的社会保障

问题,地方立法先行先试,完善不同业态的劳动保障。

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疏导造成

的惨痛后果屡见报端,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越来越

老热点: 常年上榜始终值得关注

广泛的关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兵团第

一中学教师马衍波建议,教育部门定期委派督导评

估和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高中小学心理

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融合力度,有效提升青少

年群体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山东省淄博市人大

代表、淄博市第四中学校长朱文玉建议,将在校中

小学生心理筛查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选内容,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专业机构进行科学

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必要的危机干预。

围绕育儿成本高、入园入学难等呼声较高的民

生问题,多地表示将继续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并提出增加中小学学位,新建、改扩建中小学用房。

北京提出支持幼儿园招收 2 至 3 岁幼儿,新增中小

学学位 2 万个。河北定下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0% 的

目标,并提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教学用房 15 万平

方米,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广西计划新建中小

学幼儿园 85 所,持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提高进城

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重庆将规范

和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力争学前教育普惠率巩

固在 90% 以上,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县。浙江将大力推动普惠性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扩

容,补齐学前教育短板。

来源:《中国教育报》 █

聚焦两会

第14页

10

公平质量的旋律高昂——

两会内外热议五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教育主要任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公平质量,一体两翼。“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

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

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平质量,中国教育的两大战略任务

2021 年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这一重要论述,

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行动方向。

5 年来的全国两会,“公平”与“质量”两个关键词始终贯穿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部分。踔厉奋发,教

育战线始终心怀“国之大者”、聚焦民生关切,着力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笃行不怠,代表委员们

坚持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建言献策,合力书写新时代新辉煌。

每年两会,教育话题都会受到关注,无论是义

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实教师工资待遇,还是改

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均被会场内外反复提及、热烈讨论。

“一方面,教育是‘民生之基’,对学生个人

和家庭未来有着深远影响,历来都是政府工作报告

民生工作中的第一项议题;另一方面,教育更是‘国

之大计’,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

础工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

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看来,之所以大家

如此重视教育,是因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

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

展的战略位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

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021

2022

2020

2019

2018

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聚焦两会

第15页

11

新征程上,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国家发展之需,也是人民群众之盼

1 根网线,16 年光阴,180 多个账本,记录着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

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的教育扶贫故事。

为了不让农村孩子辍学,2005 年刘发英通过网

络寻求帮助,后创办“英子姐姐”助学网站。如今,

刘发英的助学团队累计筹集助学善款 2900 多万元,

帮助 4300 多名贫困学生上学读书。同时,政府工作

报告显示,去年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

加 4000 元,惠及 500 多万名在校生。

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教育公

平的题中之义。

回望奋进足迹,到 2021 年,全国有各级各类

学校 52.93 万所,在校生 2.91 亿,各级教育普及程

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控辍保学工

作成效显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88.1%,九年义

务教育巩固率达 95.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91.4%;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达 57.8%,进入普及化阶段。国家提高学

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 多万名学生受益。

这一串数字,彰显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

与决心。

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快变量”,是教育高质

量发展的路径。

展望未来征程,以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海南自贸区、“一带一路”和中西部地区“四

点一线一面”为重点的区域教育创新试验,形成点

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新时代教育发展空间格局。

“1+X”证书制度试点、“双高计划”、本科层次职

业教育试点等重大改革,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

成效明显。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

才培养能力。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双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

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教育

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主要是靠第四轮科技革命来推动,其中,教育发挥

着决定性作用。在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版图上,基础

教育有着为人的一生成长奠基的作用,职业教育和

高等教育是青年一代通向社会的双车道,继续教育

则能为人提质赋能补充营养。

从 2018 年的“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9 年的“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到

2020 年的“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2021

年的“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再到 2022

年的“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5 年来,政府

工作报告连续强调教育的“公平”和“质量”。从“公

平”到“更加公平”,从“更有质量”到“更高质量”,

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也在渐次提高。

“这说明,当前中国教育的两大战略任务就

是公平与质量。”周洪宇指出,每年落实这两大

战略任务的政策措施是不一样的,2020 年用的是

“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2021 年写的

是“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今年用“促

进”,这些细微的变化也反映出教育改革程度的

加深。

五年来,我国教育公平实现新跨越,历史性地

解决了“有学上”问题,正向着更好地实现人民群

众“上好学”的愿望迈进。周洪宇强调,“公平”

与“质量”二者是紧密结合的,必须树立新时代教

育公平观和教育质量观,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

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程中

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原教育部教育发

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

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形势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十四五”时期教

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

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

育公平”,对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教育新格局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聚焦两会

第16页

12

一流”建设成果初显。在 3 月 8 日的“部长通道”上,

记者获悉了一个好消息:我国国家创新指数全球排

名从 2012 年的第 34 位提高到了去年的第 12 位,提

高了 22 个位次。大学、科研院所等,正将中国的科

技事业推向高潮。着眼大格局,以大担当融入大战略,

高质量教育体系前景可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加

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多位代表委员表示:“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政府

工作报告为教育工作划出重点,指向的也正是实现

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重点难点。”

面对幼有所育的期盼,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

政协副主席姜军说:“在国家全面放开‘三孩’政

策的背景下,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

质发展,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课题。”

“一个县的文化制高点就是县高中,如果高中

办得好,那一定就是当地精神文明的高地。”全国

人大代表、东北师大附中校长邵志豪说,“我今年

主要就是围绕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的话题,建议推进

教育基础薄弱县高中一对一帮扶。”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全国政协委

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深感责任重大:“升

级职教本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智

能化数字化背景下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国家战

略的教育担当。”

面对国家自主创新的需求,全国政协委员、中

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表示,我国学术成

果和影响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杰出人才在高校

仍然十分短缺,协同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一

流人才十分短缺。

守正创新,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教育承载了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入

新时代的教育,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守正创新,促

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促公平、提质量,需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昂首

向前。

“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仅要抓好硬件,

还要重视软件,解决好公办园合同制教师工资待遇

问题,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联合 11 名政协委员

建议,补齐学前教育师资的短板与弱项,出台幼儿

园教师编制标准,从根本上破解编制不足的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教育

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也认为,目前公办幼儿园缺编

严重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建议更新公办幼儿园教

职工编制标准,提高对聘用幼儿教师的待遇,实行

同工同酬,全力保障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促公平、提质量,呼唤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步稳

蹄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

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这意味着,未来有更多农村

学生能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全国人大代表、北

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认

为,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必须变城镇学校不断从乡

村学校抽取优秀教师,为城镇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反

哺、支持乡村学校;在办学标准上,变城乡学校统

一办学条件标准,为乡村学校弱势补偿,用更高的

资源配置标准支撑乡村学校的发展。

县域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底色,县中振兴路在何

方?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校长

李舒强建议,严防“掐尖”现象,加大对违规招生

行为的查处力度。在教育投入方面向县中倾斜,逐

步缩小县域普通高中与城市高中教师待遇差距。

促公平、提质量,强调职业教育完善体系聚势

而起。

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

业教育如何提升质量?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

育社副理事长苏华认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产业发

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高端装备、国防军工、航

空航天等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

的职教联盟、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

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许玲建议,政府要牵头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产教

融合实施细则,找准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契合点,

搭建企业和院校的桥梁,通过金融、财政、土地、

聚焦两会

第17页

13

税收组合拳的方式,推动产教融合真正落地。

促公平、提质量,要求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奔向

一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中西部高等教

育发展,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看来,

这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质性举措。“建

议在政策支持上,尤其在人才培养结构、高层次人

才聚集等方面,应考虑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精准施策。”宋纯鹏表示。

“高校‘双一流’建设在资源配置中必须坚持

‘扶优、扶强、扶特、扶新’,突出建设重点,着

力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西北

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建议,一要支持建设一流

学科率先发展,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带动学科整体

建设水平提升;二要强化学科生态建设,提升基础

学科建设水平,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三要打造

高水平师资队伍,突出社会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同时,建设高校也要充分发挥专项经费的引导作用,

扩大社会合作,积极争取地方、企业和社会的协同

持续投入。

促公平、提质量,期待教师队伍强基固本人才

辈出。

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根本保

障,师范类高校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主力军。全国

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认为,要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积极调整完善培养方案,构建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

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倾心培育

引领未来教育变革的“大先生”和“教育家”。

“要在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上下功夫,也要在加

强人文关怀上出实招。”张志勇建议,从减轻教师

非教学工作量、适当降低教师教学工作量、减轻教

师工作压力 3 个方面入手,全面减轻教师负担,调

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我们矢志接续奋斗!

来源:《中国教育报》 █

聚焦两会

第18页

14

坚持把教育这个大事办好

——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内容修改解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一共修改了 92 处,教育部分的修改有 10 处,其他领域涉及教育方面的修改还有

4 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中师大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认真对比、研究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的每一处修改,并用特殊的符号标注出涉及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分的修改是重中之

重,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将教育优先

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同时也体现了

中央对整个教育工作富有前瞻性的

战略思考。”周洪宇分析,“新时

代,我国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教

育作为基础性工程,必须提供强有

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政府工

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就是教育在

新时代的新使命。”

“修改首先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教育核心价值

观——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周洪宇发现,在今年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公平的表述中,“推动义务

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

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这句话

之后,增加了一句更加明确的内容,“解决好进城

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这句话特别强调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公平问题,凸显了适龄儿童中的重点群体。”周洪

宇说,“这句话更有针对性和导向性,更能体现我

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与此同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办好特殊

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面向的是社会弱势群体,

要办好;继续教育中包括了成年人和老年人,也要

办好。”在审议通过的报告上,周洪宇用红笔圈出

了“专门教育”4 个字,这是特别增加的一项内容。

2019 年,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加强“专门

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意见》。2020 年新修

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有严重

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经过评估,应由教育行政部

门会同公安机关,将其送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

“特别增加‘专门教育’,就更加明确了教育

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孩子。换句话说,每一个教育群

体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质量都要得

到保障。”周洪宇对此感慨万千,“这正是回应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努力

彰显人民至上的教育核心价值观

聚焦两会

第19页

15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内容的修改,进一

步体现了对教育的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在周洪

宇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和表述是否修改、

是否补充、是否加强,都有着深层次的战略布局和

系统考虑。

谈到报告中战略思维的鲜明体现,周洪宇明确

指向教育部分的最后一句话——“我国有 2.9 亿在

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

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怎样才能将涉及 2.9 亿在校学生、关乎千家

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报告的修改要通

过战略思维,以前瞻性的眼光,从整体上和大局上

来考虑。”周洪宇分析,因为教育是一个涉及方方

面面的大系统,既包括正规教育和正式教育,也涵

盖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既包括学历教育,也

包括非学历教育。

周洪宇注意到,教育部分专门增加了“发展在

线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

“这处细微而重大的调整,意义非凡。”周洪

宇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工作。党的十九届

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

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发展在线教育将推

动终身学习‘立交桥’更加畅通。”他说。

从家庭教育中的生育、养育、教育到学前教育,

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

师教育到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老年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教育工作的全面部署,体现了

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关注与支持,更彰显了一种

大教育观和系统观念。”

在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民办教育的表述中,虽然

只增加了“支持和”这 3 个字,却令代表委员非常

欣慰。“民办教育确实需要规范,但同时也要支持。”

周洪宇说,很多代表委员在讨论中观点一致。最终,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出现在正式报告中。

“这也体现了中央对民办教育的全面认识和公平对

待,让民办教育者有更大热情和更多信心发展民办

教育。”周洪宇分析。

对于职业教育,报告在原本内容“改善职业教

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的前后分别

增加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增强职业教育适

应性”。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教育

工作重点。加上这句话,能够明确地体现出,国家

对职业教育的总体战略规划没有变。”周洪宇分析,

“能够明确看出过去、当前和未来职业教育的工作

基调和发展力度的一致性。”

在 2021 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

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职业教育前

途广阔、大有可为,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体现教育发展战略思维、系统观念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教育作为民生保障中的

一项重要任务,在不断适应人民在新时代的更高期

待。当前,面对我国新生人口减少以及老龄人口增

加的新形势,党中央对教育提出了更加深远的战略

性任务。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医疗卫生服务部分,增

加了“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在有关养老服

务部分,增加了“创新发展老年教育”;在完善三

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方面,将“减轻家庭养育负担”

修改为“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这些都属于大教育的范畴。虽然是在其他部

分出现,但这些都是有关教育的内容。”周洪宇再

次强调,“这是人民至上的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的充

分体现,涵盖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类型、各个

阶段。”

此外,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也有所修改。

政府工作报告中原本提出的“强化未成年人保护”

被修改为“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心理健康教育”。

“特别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写入政府工

作报告,体现出中央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

视。”周洪宇表示,“从这些修改的内容来看,人

民至上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在教育部分进一步强化,

在其他领域也进一步彰显。”

聚焦两会

第20页

16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加入,表明职业

教育发展不仅需要体系上有变化,而且在体制、内

容和教学方式上也要改革。”周洪宇分析,职业教

育要能够适应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既要培养大批

技能型的应用人才,又要在一些领域培养具有创造

性的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所

说的“大国工匠”。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既

提出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

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又增加

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这两处修改,强调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全社会都要尊师重教,另一方面是要加强

师德师风建设。”周洪宇分析,这两处恰好与前文

中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前后呼应,形成了

完整的逻辑体系。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教育部分中,高等教育

一共涉及 6 个方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中西部高

等教育发展。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

区倾斜力度。”

“关于高等教育的任务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进

一步体现了中央对高等教育在新时期新阶段的期待

和重视。”周洪宇发现,这部分还增加了一项重要

内容,即“优化高等教育布局”。

为什么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周洪宇分析,当

前,世界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贯彻新发展理念,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

求。我们必须加快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推动高等

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能

只停留在规模扩张上,而是要加强基础学科、应用

学科和交叉学科设置和建设,要加快培养理工农医

类专业紧缺人才,等等。”他说。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是

层次类型与学科专业布局,另一个是空间区域布局。”

周洪宇分析,在层次类型与学科专业布局方面,需要

动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探索建立基础学科、应用

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机制,引导高校主动服务国

家和区域发展,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办法和程序。

近年来,中央提出要加强城乡建设、应急管理、

公共安全等领域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支持行

业特色院校发展。“高等教育要通过调整学科专业

设置,提升教育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在

周洪宇看来,“优化”包括了优化、调整、升级、

换代、新建,要鼓励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适应经济、

社会、科技发展新需求。

对于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区域布局,周洪宇分析,

长期以来因为我国东中西部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不

平衡,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东高西低”。对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

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

发展战略水平。

“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推动教育协调发展,

是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理念在教

育中的体现。”周洪宇说,对于中西部教育的支持,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直接体现,即“支持中西部

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

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梳理近 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周洪宇说:“‘支

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

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这两句话几乎每年都

会写入报告。这既体现了协调发展理念,也体现了

教育公平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报告中有 14 处

对教育内容直接或间接的修改,真是太不容易了!

这是国家对教育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重视。”作

为人大代表,周洪宇反复翻看这份审议通过的政府

工作报告,激动地说,“我们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更

有信心!”

来源:《中国教育报》█

明确构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格局

聚焦两会

第21页

17

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加快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机制

“双减”落地要“标本兼治”

近日,中国教育报刊社举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教育热点座谈会。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教

育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就如何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通过调研,与会代表委员发现,统筹推进大中

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面临教研组织机制不够完善、思

政教师理论功底不够深厚等一系列难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集团总校长、革新里小学校长王欢提出,做好顶层设

计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先手

棋”。她建议:“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主导或牵头组

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团队,将大中小学思

政课教师跨年段的教研工作量纳入工作总量进行统

筹计算。”同时,建立跨年段、跨区域的网络一体

化教研共同体,“成员应包括思政专家、骨干教师、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让各年段教师在突破年段限制

的一体化备课中,整体理解教学内容的内在连贯性”。

在全国人大代表、东北育才学校党委书记、校

座谈会上,“双减”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双减”政策落地,取得初步成效。全国人大

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志勇将其概括为 5 个方面:作业负担减轻、课后

服务落地、校外学科培训负担下降、家校社协同育

人格局初步形成,以及家长经济负担有所减轻。

“双减”持续推进,仍任重道远。张志勇认为,

要减校外,必须强校内。其核心在于课后服务供给

要做足做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要。对

此,他建议:在发挥好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

应有序开放课后服务的课程资源供给,引入有效的

长高琛看来,思政课是影响学生价值取向的重要课

程,思政课教师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思想性、理论性、

亲和力和针对性,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高琛建议,

一要用优秀文化化育人格;二要开展面向全体的综

合实践活动,在知行合一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三要严把图书、动漫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

产品传播途径关,严格控制对国外动漫、游戏类文

娱产品的审查,对国产优质动漫、游戏类文娱产品

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全

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委

书记、总校校长崔建梅呼吁,尽快在各省份设立专门

教育指导委员会,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

教育矫治,让他们感受到关爱,纠正心理和行为偏差,

帮助他们回归社会,成为新时代合格青少年。

社会资源。

对课后服务给教师带来新负担问题,张志勇建

议深入研究弹性上下班制、落实教师课后服务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十二中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

毅认为,要科学设计教师工作量,让他们有时间静

下心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随着“双减”走向深水区,一些问题还有待解

决。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提

出,完善中考评价机制,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教育领域行政公益诉讼,优化财政投入结构等。

张志勇分析,导致学生负担重、家长焦虑的根

聚焦两会

第22页

18

本原因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他呼吁在义务

教育优质均衡和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上发力,“加

快优秀校长教师的有序流动,对底部学校实施提升

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双减”政策对家校协同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琛指出,学校要优化家校合作工作策略,“充分

满足家长知情权,打造家校成长共同体,不断提升

家校合作实效”。

大力提升县域高中、中职和学前教育办学水平

合力破解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瓶颈

2022 年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

年。代表委员们认为,高质量发展是基础教育各级

各类教育的共同发展。

县域高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

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大附

中校长邵志豪提出县域高中振兴有 3 个关键要素:

“在人力方面,特岗教师计划、职称评聘、专业培

训等要向县域高中教师倾斜;严格落实严禁跨地区

招生相关制度政策,同时在优秀学生培养和高校招

生录取方面适当向县域高中倾斜。在财力方面,保

障好县域高中教师的工资与待遇,保障好学校的办

学资金。在物力方面,要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县域

高中的现代化信息化办学设备。”

与会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校外教育培训监管

司负责同志以及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同志认真听取

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并就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

了深入交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说,代表委员们

观察敏锐,调研深入,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党

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历史性地解决了“有学上”

问题,正在向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

望迈进。2021 年,我们全面系统地构建了基础教育

质量评价体系,研制推出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

县域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的“十四五”时期重大项

目计划,就是要解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今年,基教司将继续围绕中央关心、百姓关切、社

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工作。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介绍,校

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田家炳中

学校长李舒强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财政资金

支持力度和对口帮扶力度,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办

学水平,促使中职学校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高素

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要突破幼儿教师短缺的瓶

颈。”崔建梅提出,“更新《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

行)》,将幼儿教师队伍纳入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发

展总体规划;制定合理的增长比例,确立公办幼儿

园教师编制数逐年增加的规划目标。”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呼吁:“要加快解

决幼儿园教师配置问题,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

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为

92.14%,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为 87.07%。随着“双

减”政策的推进,对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和非学科

类培训监管会成为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的重心。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

“优师计划”“国培计划”助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列入国务院大督查事项,健全

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

的联动机制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建设一支高素质

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教师队伍

建设的主要目标。

与会人员一致表示,要锚定人民群众关心的

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想新招,出实招,为推动教育

高质量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

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聚焦两会

第23页

19

踔厉奋发新征程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

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 2021 年 3 月 6 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的讲话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2021 年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

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

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

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

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稳步

推进;落实“双减”,紧锣密鼓;上好“大思政课”,

百花齐放……

一年来,教育战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

勇立潮头,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事业,亮点频出。

砥砺奋进有担当

“出台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的意见,指导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召

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2 月 8 日,

教育部发布 2022 年工作要点,“构建优质均衡的基

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相关表述,再次吸引了人

们的目光。

“政府在教育领域提供的基础性服务,具有公

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 4 个主要特征,与

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密切

相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周秀平说。

一年来,教育部和各地稳步有序推进相关

工作——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

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明确优质均衡发展的基

本方向和各地开展创建工作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2021 年,江西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 14.6 亿元,

支持各地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

目实施,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革命老区

学校倾斜,一系列惠民工程筑牢体系之基。

山东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遴选省市县

三级试点乡镇 339 个,重点打造提升镇驻地中小学

(幼儿园)办学和带动能力,发挥其支点和辐射功能。

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2021 年全国学

前教育毛入学率 88.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7.78%;深化教育类型结构改革,持续推进普通教

育和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财政体

系不断完善。

放眼全国,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体系蹄疾步稳。

“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

衡不充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

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

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平衡。”联组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教育发展与区域发展的辩

证关系。

教育部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作为落实习近平

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重要指示最直接最

具体最生动的战略实践,积极调整优化区域高等教

育战略布局、加快完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机制。

聚焦两会

第24页

20

昆仑之巅,三江之源。在教育部和对口支援高

校的倾情倾力支持下,青海高层次人才本土化培养

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的能力显著提升。

“国内高水平大学‘团队式’帮扶青海高校的

新模式,谱写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生动实践的新

篇章。”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梅岩说。

在红色圣地遵义,遵义医科大学围绕“下得去、

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目标,努力培养扎根

基层的健康乡村守护者,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人才

活力。“我们的定向全科医学生已招收 2147 名,占

全省培养总数的 41%,700 名毕业生在乡镇卫生院服

务,真正发挥了居民健康守门人作用。”校长刘建

国自豪地说。

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待,教育战线心

怀“国之大者”,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更

加呼应时代需求,推动教育成为更好适应、支撑、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

育才造士勇作为

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

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

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伴随着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改革创新的脚步,

一堂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大思政课”

开进了田间地头、社会大天地,开进了学生心中。

结合建党 100 周年、迎接北京冬奥会等重要节

点和重大主题,广泛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从

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活动,讲好党史学习

教育“大思政”,教育系统引导青年学生感悟伟大

成就、汲取奋进力量。调查显示,99.4% 的学生认为,

“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中国人民

最可靠的主心骨”。

“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

能继续成功?”冬奥会期间,北理工志愿者临时第

二党支部以“百年大党的淬炼历程”为题,结合服

务冬奥会的经历开展讨论。

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增强教育服务

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

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教育,要培养心怀“国

之大者”的新一代青年,还要培养一批批技能报国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启动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

新人才的更多需求,成立未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

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

才,出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

见》……过去一年,教育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联组会

上,他再次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东到西、从城市到乡村,

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近年来,教师队伍中

的“四有”好老师不断涌现,他们中既有高等教育

的领军拔尖人才,也有在乡村无私奉献的青年教师,

他们倾情奉献,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风采。

——加强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推动基础

教育优质均衡。从 2021 年起,依托部属师范大学

与高水平地方师范院校,每年为 832 个脱贫县和中

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培养 1 万名左右本科层次师

范生。

——教师队伍资源配置和结构不断优化,有力

支撑了教育改革发展。

……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一支了

不起的力量,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聚焦两会

第25页

21

用情用力破难题

“孩子每天家庭作业都不多,睡眠时间也足够

多了,并且开始喜欢打篮球了,身体也比以前变得

更壮了。”近日,提起孩子去年以来学习、生活上

的变化,重庆合川区南屏中学初一学生家长唐女士

欣喜地说。

作业负担重、睡眠时间不足、手机沉迷严重、

体质状况堪忧……长期以来,这些问题不仅令家长

忧心,更牵动着社会的关注。

“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

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

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

争先恐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联组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剖析。

在校外培训火爆的背后,却是家长与学生焦虑

的“沸腾”。本应为学生提供有益补充的校外培训,

却成了一场“军备竞赛”和“一门生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

盼问题,需要“船到中流浪更急”的改革决心和

魄力。去年 7 月以来,随着“双减”文件的印发,

一场聚焦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

减”政策风暴深刻影响和重塑了义务教育阶段的

教育生态。

加强监管与协同,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

管司,牵头建立 19 个部门组成的“双减”工作专门

协调机制,密集出台 32 个配套文件,提供政策供给

和操作指导。

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紧盯不

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启动“营改非”“备改审”、

出台学科类校外培训政府指导定价,大力打击“一

对一”“住家家教”等隐形变异问题。截至去年底,

学科类培训线下与线上机构压减率分别为 91.45% 和

87.07%,培训机构扩张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与此同时,校内服务显著提升,课后服务全面

展开,寒暑假校内托管得到有效实践,长期困扰家

长的接送“难”、看护“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据第三方调查显示,85.4% 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

表示满意,72.7% 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

随着“双减”工作走深向实,“唯分数论”的

指挥棒让一些学校、家长难以轻易放下焦虑。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教育,无论

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

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

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需要从全局着眼,

“咬定青山不放松”,细细谋划。

如何引导办学者、家长和教师聚焦“更好地育

人”而不是“更高的分数”?

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义务教育质量评

价指南》《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等文

件相继出台,进一步推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

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坚持人民至上的教育立场,人民群众反对什么,

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人民群众期待什么,就尽力回

应和满足。聚焦网络游戏沉迷,教育部联合六部门

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

戏管理工作的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游戏

监管令。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满足群众对教育

公平的期待。北京等地大面积、大比例推进校长教

师交流轮岗……

想群众所想,忧群众所忧,急群众所急。持续

推动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教育系统通过化

解难题,不断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聚焦两会

第26页

22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关键词”

3 月 5 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

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的教育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一起来看。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关键词 教师工资待遇

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校长 庹庆明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 陈晓红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

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可以使边远地区

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得到极大改善。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通过建立“城帮乡,全覆盖”的城乡“校联体”教

育网络,着力提高乡村优质教育覆盖面,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资源的规划布局应改变静态的地理思维,注重与人口流动的匹配

性,资源配置要形成动态。建议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分配制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

道筹集经费的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报告原声

报告原声

代表委员声音

聚焦两会

第27页

23

关键词 减负

全国人大代表 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 秦和

全国政协委员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朱晓进

全国政协委员 西北师范大学校长 刘仲奎

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落实“双减”,需综合施策,持续用力。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治标”已取得重要进展。下一步,还

需在“治本”上下功夫,着力强化校内教育,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发挥好考

试评价的引领作用,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统筹,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建议同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与“双减”政策落地,提升教育健康发展内驱力。同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

压减和校内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夯实教育教学主阵地。同步推进政策配套与工作开展,做好安全与保障工

作,统筹部署落实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综合性大学可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走“小而精”的路子,也可以和当地师范大学合作,发挥各自的优

势,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地方师范院校要提升培养精准度,按需培养,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短板,缓解乡村

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为乡村教育振兴输送大批优秀的师资。

报告原声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教师 尤立增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这是“强基固本”之策。各级政府要落

实主体责任,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把改善与提高教师待遇作为教育财政投入的重点战略,优先保障对义务

教育教师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的工资投入。

代表委员声音

聚焦两会

第28页

24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关键词 县域普通高中

全国人大代表 安徽省教育厅副总督学 杨善竑

全国人大代表 广东省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校长 李舒强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 柳茹

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

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应是“普及普惠安全优质”,这就要进一步压实政府责任。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

影响着学前教师队伍稳定性,是困扰学前教育的瓶颈,同时我们也期待学前教育法的正式出台。

政府部门应在教育投入上向县中倾斜;从政策导向上下功夫,如“双一流”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

指标,实施指标到县;切实加强招生计划和录取过程管理,落实高中阶段县域内招生,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严防“掐尖”现象;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提升学校的自主管理权。

当前,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十分必要和紧迫。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上推动学前教育普惠

优质发展,一方面拓展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方式,鼓励不同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办园,以增加有效供给,缓

解普惠性资源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调整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多

为老百姓提供“离家近一点、价格低一点、质量好一点”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报告原声

报告原声

代表委员声音

代表委员声音

聚焦两会

第29页

25

全国政协委员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唐江澎

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必须严格控制“野蛮招生”,包括“掐尖”招生、跨区域招生,卡住招生的

关键点。省级人民政府和地市一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担当起责任,严格普通高中招生管理,严禁高中阶段跨

地市招生,以重振县中教育;对高中跨地市招生问题突出的省份,要进行教育生态治理问责。

关键词 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 湖南省石门县雁池乡苏市完小校长 王怀军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 刘林

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为了促进县域特殊教育更好发展,建议加大对县域特殊教育学校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

的配套设施,对残疾适龄儿童青少年实现“应入尽入”。逐步增加县域特校教师的编制数,规范送教上门

工作,进一步筛选送教对象,真正让送教上门有实效。

应该以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为目标,从两方面对民办教育进行规范:一是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

民办学校应加强党的建设,遵守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政策规定,推进自律管理,实现规范

发展、安全发展基础上的健康发展。二是规范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地方政府部门应按政府工作报告要求,

准确、完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稳慎,精准施策。

报告原声

代表委员声音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

报告原声

聚焦两会

第30页

26

全国人大代表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中心校校长 梅花

全国政协委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海霞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国家统编教材就是我们学习通用语言文字的

重要工具,只有沟通才能让各民族相互包容、相互欣赏,才能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掌握好国家通

用语言文字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少数民族孩子们走向世界,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普通话水平测试覆盖群体规模较大,而且参与测试的人群或将通过新闻、文艺影视作品等发声,或教

书育人、肩负立德树人使命,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负有重要的舆论引导责任。应特别重视

考试大纲的科学性、导向的正确性、内容的贴近性,在朗读备选材料中增加中国故事的比重很有必要。

代表委员声音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 郑亚莉

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 苏华

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

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代表,我一定要把政府工作报告中“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

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的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人才,不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

教育要坚持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高端装备、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产业,深化产教融合,建

设产学研一体化的职教联盟、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快培养制造业高

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报告原声

代表委员声音

聚焦两会

第31页

27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杜玉波

全国政协委员 兰州大学校长 严纯华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支持

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中西部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半数之多,是中西部全面振兴的战略内生力量。没有中西部高等教育的

全面振兴,就无法全面缩小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将中西部高等

教育振兴成效转化为区域经济的支撑能力,走出一条立足地方、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具有内生动力和发

展活力的特色发展之路。

兰州大学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和急需专业人

才培养,强化实施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基础学科优势,依

托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强“有组织的科研”,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源源不断的战略性、稀缺性优秀人才。

报告原声

代表委员声音

关键词 高校招生

全国人大代表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卢克平

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中西部及农村地区高等教育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千万学子对“上好大学”,尤其是“在

家门口上好大学”充满了热切期盼。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

这是促进教育公平、让教育更好惠及全民的重要举措,必将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报告原声

代表委员声音

聚焦两会

第32页

28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王焰新

高校要主动与中西部地区“结对子”,本科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开设适应中西部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和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科专业,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要实现招生专业全覆盖,加大研究生支教

团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指标支持力度,鼓励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就业创业。

关键词 协同育人

全国人大代表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邵志豪

全国政协委员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 许玲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学生的成长与培养,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底色,学校教育是核心、是主体,社会教育是保障、是环境。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急需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特别是“双减”政策落实

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向同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一起向未来!

职业教育是跨界培养人才的过程,首先需要产业行业的大力支持与协同。同时,要消除社会对职业教

育的固有偏见,让学生家长愿意选择职业教育,还需要从家庭层面进行发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让

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才能办出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报告原声

代表委员声音

转自:微言教育 █

聚焦两会

第33页

29

让教育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快变量”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之下的动荡变革期。当今中国,正处于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时、势,相融、相交。历史维度,铸就格局宏阔;

人民幸福,定义最大政治。着眼大格局、秉持大胸怀,以大担当融入大战略,两会代表委员对教育满怀期待。

珠江三角洲,产业高速升级,发展日新月异。

各企业车间,生产线改造如火如荼,满目的智

能机器人“手臂”上下翻飞。全国政协委员、广东

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看到了教育挑战。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制造业能

否“弯道超车”,抢抓智能化、数字化机遇是重要一环。

当前,先进工厂中所用的设备、企业发展所应用的

技术元素,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职业教育培养中、高

职人才的能力范围。

“针对机器人运维,传统中、高职培养基本达

不到要求,产业需要本科层级的人才,在理解其操

作原理的同时,还能胜任生产线维护乃至简单改造

的任务。”许玲深感责任重大,“升级职教本科,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智能化数字化背

景下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国家战略的教育担当。”

许玲的感慨,正是代表委员心之所系:教育战

线需胸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国家战略需求,

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更好适应、支撑、引领

经济社会发展的“快变量”。

快变量,体现在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教育注

入的澎湃动力——

“教育越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核心竞

争力。优质而大体量的高等教育,不仅可以拉动投

资、扩大消费、聚集年轻优质人口,更是人才聚集、

高新产业孵化和对外交流合作的平台。随着产学研

用一体化加速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科研院所、小

微科技企业的界限可能变得模糊,这些机构将既是

人才培养之地,又是科研场所,还是创新创业型公司,

为城市发展注入蓬勃动力。”全国政协委员、天津

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剑萍说。

快变量,体现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教育

激发的乡村活力——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基础、最持久、最可持

续的力量。现在是加快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时候了!”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

授龚胜生说,“职业教育要增强针对性,加强校企联

动,建立产—教—学融合的乡土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

则将目光对准乡村高质量教育的源头之水——师资

队伍建设。2021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了“优师

计划”,每年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培养万名

师范生。“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学生理想信念

坚定,从教意愿较为强烈。我建议,将‘优师计划’

师范生纳入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作为中西部欠发达

地区教育领域的后备人才队伍,确保长期稳定的职

业发展支持,鼓励其在教育领域内部交流轮岗,完

善职后培养培训体系,持续开展专题培训并鼓励在

职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程建平说。

快变量,体现在提升人民获得感的不懈奋斗中,

教育呼应的民心所盼——

“双减”实施以来,备受社会关注。“减的是

负担,而不是教学质量,实际上这对学校提出了更

高要求。”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长

刘秀云明确指出学校教育的职责所在。“‘双减’

的目的在于把学生从机械的简单重复、缺乏创造性

的作业和补课负担中解放出来,在于增加学生发现

自我、个性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校课后

延时服务大有文章可做。想真正做好延时服务,必

须从挖掘潜能,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开始,然后是个

性化的指导和培养。这就要求强化学习过程监管体

系,进一步深化评价方式改革,真正落实对学生的

综合素质评价。”

以高质量发展凸显教育作为

聚焦两会

第34页

30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

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

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

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

生力军。”2021 年 5 月 2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

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重要论述,为高等教育战线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看

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持续强化建设国家战略

科技理论,立足长远、长期、长效,体现国家意志,

自觉为国担当,坚持开放合作,完善创新体系。

他建议,要通过试点探索加快全国重点实验室重

组改革步伐,对切实履行依托单位职责、评估成

绩优异、重组方案切实可行,并明确承担国家重

大科技任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考虑提前启

动,以更好地服务国家科技发展。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我国高校建设了

60% 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 60% 以上的国家

科技三大奖,牵头完成 50%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但是,原始创

新能力不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有待优化等问

题都进一步制约了更高水平科技成果的产出。

“面向未来,应支持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开

展高水平、深层次合作攻关!”全国政协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建议,要鼓励高校和行

业龙头企业通过重大项目攻关、高水平基地建设

等方式,形成产学研融通发展的格局,设立高校

和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基金。

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表示,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

力量中,如何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合理布局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战略问

题。具体来看,一要充分考虑国家安全,二要发

挥地区资源优势,三要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四要

充分强化科学家精神引领。

“例如,研究防沙治沙,就要在甘肃、新疆

等有沙漠的地区;要开展核科学技术研究,就需

要在人烟稀少的地区。”严纯华建议,布局国家

战略科技力量,要充分发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

于区域发展的基础性带动作用,适当向内陆地区

倾斜,为中西部地区创新驱动、跨越发展提供基

础平台支撑。要鼓励科研人员不逐名利、不畏权威、

醉心学术、甘于奉献,甘坐“冷板凳”,愿做“挖

井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特别提

到了“羲和号”。这是南京大学在太阳观测领域

长期积累基础上,相关团队参与联合研制的我国

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标志着我国正

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迈入新时代,教育战线正

以高水平科技自强展现教育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吕建指出,高水

平研究型大学要立足基础研究优势,大力推动“基

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推

进有组织科研模式创新。他建议,应设立高水平研

究型大学基础研究专项,大幅提高中央高校基本科

研业务费,用于支持在基础研究领域有优势和特色

的高校,瞄准科学前沿领域自主立项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

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谋划建设国家种业实验室,是解决我国农业领域

‘卡脖子’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战略选择,迫

在眉睫,势在必行。”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

校长宋纯鹏建议,应依托粮食核心产区的产业优

势、种业科技优势和平台优势,率先组建国家种

业实验室,布局重大课题和产业发展。

以科技自强展现教育贡献

聚焦两会

第35页

31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

2025 年、2030 年、2035 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

提出了明确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目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标中

央人才工作会议的要求,对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

目标,我国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明显短板,尤

其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人才集聚不够,青年拔

尖人才储备仍然薄弱,跨领域交叉团队活跃度不高。”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家俊强调,

要认真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

进行系统性人才工作再布局、再出发。

李家俊建议,要打造国家战略人才梯队,“聚

全球人才而用之”,树立全球视野和国家战略眼光,

积极构建人才来华“引力场”,尤其要加大中青年

拔尖人才引育力度,凝聚和造就一批世界一流人才。

同时,要打造激励人才干事创业的体制与平台,建

立健全更加符合人才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与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岗位聘用、发展支持、

考核评价、资源分配等制度。

谈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

长杜玉波强调,“双一流”建设高校对于国家和社

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单纯发表多少篇科研论文,

也不在于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几个百分点,而在于

它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

善于作为。

杜玉波认为:“在人才培养和集聚方面,要特

别注意以学科为主体,学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引

进什么样的人才,不能单凭名声和‘帽子’来引进。

要以学院为主责,倡导‘学院办大学’,而不是‘大

学办学院’,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授的作用;以学

校为主导,学校要管师德、管结构、管政策,创造

条件、营造环境。”

“应尽快建立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协同机制,

由行业龙头企业和高等学校在若干战略性领域试点

建设产学研融合平台,依托重大科研任务联合开展

人才培养,建立企业与高校高水平人才之间的流动

机制,为高校引进龙头企业优秀行业专家清除政策

壁垒。”林忠钦说。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人才,不仅需要研

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

表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

围绕高端装备、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产业,深化

产教融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职教联盟、行业技

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

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

“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代表,我一定

要把政府工作报告中‘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

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的精神贯彻好、落实

好,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

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

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以人才支撑体现教育担当

聚焦两会

第36页

32

教育部:提案建议全部按时办结

每年两会,教育都是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都会提出大量与教育有关的建

议和提案。

2021 年共办理建议提案 2506 件,牵头办理 1164 件。

2021 年,教育部共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

协委员关于教育的建议 1449 件、提案 1057 件,共

2506 件;其中牵头办理人大建议 623 件、政协提案

541 件,共 1164 件,均位列各承办部委之首。这些

建议提案凝结着代表委员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认真思

考,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1 年教育部继续实现

了建议提案按时办结率 100%,落实人大建议 B 类台

账 100%。绝大多数代表委员对教育部办理工作表示

肯定,对答复情况表示满意。

扛起政治责任,紧盯办理流程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

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提交了关于建设

“五育”融合体系的提案。“教育部从教材、课程

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答复,提案办理人员还专门来

学校做了解读,对此我非常满意。”李有毅说。

建议提案办理一直是教育部年度重点工作,每

年两会前后教育部都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教育部

建立了部党组书记、部长负总责,部党组成员、副

部长对分管领域建议提案办理审核把关的责任体系。

针对全国人大重点督办建议及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形成了部党组成员亲自抓办理的制度,确保办理工

作落实落地。

建议提案数量大、涉及面广,如何确保如期答

复、按时办结?

在提案分办阶段,教育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开发“建议提案办理分件系统”,以程序初分和人

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在一周内完成 2000 余件建议

提案的初分工作。2021 年教育部还制定了《建议提

案办理工作规程》,对办理工作内容、原则、程序

和要求,重点督办建议提案办理规范,各单位职责

分工等作出具体规定,使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有据可

依、有章可循。

为了与代表委员充分沟通协商,凝聚最大共识,

教育部落实办前主动联系、办中密切沟通、办后交

流回访的“三步工作法”。会前安排各司局负责人

主动联系代表委员,去年两会前向代表委员和各省

人大、各民主党派中央寄送 1349 份教育参考资料。

办理过程中,通过邀请参加调研、走访、座谈、视

频连线等形式与代表委员深入沟通。

紧扣重点建议提案,回应群众急难愁盼

教育部 2021 年办理全国人大重点督办建议 2

项,涉及代表建议 31件;办理全国政协重点提案 8件,

均已按时完成。教育部把重点建议提案办理作为破

解教育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回应人民

群众的急难愁盼。

针对代表提出的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要建立

长效治理机制、严格广告治理、推进减负等建议,

教育部把“双减”作为部党组“一号工程”,报请

中央印发关于“双减”的意见,成立校外教育培训

监管司,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制度建设和监

督检查并进,打出政策落地“组合拳”。

围绕代表提出的在民族地区加大经费支持、增

加教师编制、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当地人才等建议,

教育部会同财政部通过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投入力

度,推动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通过盘活编制存量,

优化师资配置,保障工资待遇发放,推动教师队伍

建设持续加强;通过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推动高等

教育布局不断优化;通过持续增强技术技能型人才

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民族人才培养质量稳

步提升。

吸纳委员提出的推进在线教育发展、提升中小

学教师在线教育能力等建议,教育部会同五部门联

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

聚焦两会

第37页

33

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通过完善国家数字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保障了疫情期间在线教学

顺利开展;通过组织培训、建设试点、师范生培养,

进一步提升教师在线教育能力;通过强化在线教育

监管、提前布局前沿研究,为在线教育健康发展保

驾护航。

紧密结合业务工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涉及教育事业各个方面,对推进工作具有重要参考

价值。”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 年共采纳代

表委员意见 270 条,出台政策措施 62 项。

2021 年,在办理代表委员建议提案过程中,一

项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出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出台中小

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

相关文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联合 14 个部门实施

近视防控光明行动,中小学生近视率基本实现每年

下降 0.5 个百分点的防控目标。

——强化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推动巩固

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脱贫家庭辍学学生持续保持动态清零。以中共中

央办公厅文件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

量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纵向贯通、横向融通

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

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多个前沿科学中心以及一批

集成攻关平台。

——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抓好《深化新时代

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出台本科层次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规范

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指标使用、哲学

社会科学领域破除“唯论文”、正确认识高校人才

称号等一批配套政策,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

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大

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21 年招聘特岗教师 8

万人,重点保障“三区三州”需求。深入实施乡村

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列入

国务院大督查事项,推动各省出台措施与清单。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聚焦两会

第38页

34

教育部召开党组扩大会,学习贯彻 2022 年“两会”精神

3 月 14 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传达学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精神。

会议重点传达了“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关于教育的

工作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报告关于教育的内容。会议梳理了“两会”期

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的意见建议及媒体关注情况,对深入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强调了哪些内容?一起来看:

会议指出,今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是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全国“两

会”的胜利召开,对于在新征程上凝聚奋斗力量、

书写新的华章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期间,习近平

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五个必由之路”“五

个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强调

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强调统筹抓好疫

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

峰碳中和工作,强调贯彻依法治军战略。今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国发展取得

的新的重大成就、明确了 2022 年经济社会发展总

体要求和政策取向、部署了 2022 年政府工作任务,

充分肯定 2021 年教育工作,围绕“促进教育公平

与质量提升”部署了 2022 年教育重点工作。

会议强调,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是当

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

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

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对“国之大者”

领悟到位,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把学习贯彻“两会”

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

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以强烈的政治

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履行职责,切实把“两会”

精神落到实处。

会议要求 , 要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进一步增强胸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

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担当意识、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局意识、走

向世界舞台中心的竞争意识,切实把教育这个关

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要围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把关系民生的大

事切实办好,继续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工作,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着力

补齐教育短板,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进一步提高教育

服务能力,有力服务制造强国战略、世界人才中

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双

碳”目标。

要围绕激发教育创新活力和潜能,进一步深

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实施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要围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防范风险、

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发展,细化分工、

抓好落实,毕力同心、苦干实干,进一步凝聚奋

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要认真抓好建议提案办理答复,加强沟通、

凝聚合力,结合工作、提高质量,持续推动教育

领域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使办理工作成为回

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美好期盼的重要渠道。

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部党组成员,退出现

职的部领导,秘书局、机关各司局和驻部纪检监

察组副司级以上干部在主会场参会,直属单位领

导班子成员在分会场参会。

来源:微言教育 █

聚焦两会

第39页

35

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发布

根据 2021 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全国

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52.93 万所,在校生 2.91 亿人,

专任教师 1844.37 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

年限 10.9 年。

一、学前教育

2021 年,全国共有幼儿园 29.48 万所。在园

幼儿 4805.21 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

4218.20 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7.78%。

共有学前教育专任教师 319.10 万人。学前教育毛入

学率 88.1%。

二、义务教育

2021 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0.72 万

所。在校生 1.58 亿人。专任教师 1057.19 万人。九

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5.4%。

全国共有小学 15.43 万所。小学招生 1782.58

万 人, 在 校 生 1.08 亿 人。 共 有 小 学 专 任 教 师

660.08 万人。

全国共有初中 5.29 万所。初中招生 1705.44

万人,在校生 5018.44 万人。共有初中专任教师

397.11 万人。

三、高中阶段教育

2021 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1.4%。

全国共有普通高中 1.46 万所。招生 904.95 万

人,在校生 2605.03 万人。共有普通高中专任教师

202.83 万人。

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 7294 所。招生 488.99

万人,在校生 1311.81 万人。共有中等职业教育专

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教育大数据

第40页

36

任教师 69.54 万人。

四、高等教育

2021 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 3012 所,其中,

普通本科学校 1238 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32 所;

高职(专科)学校 1486 所;成人高等学校 256 所。

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 4430 万人,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 57.8%。

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 1001.32 万人,

其中,普通本科招生 444.60万人;职业本科招生 4.14

万人;高职(专科)招生 552.58 万人。

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 3496.13

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 1893.10 万人;职

业本科在校生 12.93 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

1590.10 万人。

全国共招收研究生 117.65 万人。其中,招收博

士生 12.58 万人,硕士生 105.07 万人。在学研究生

333.24 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 50.95 万人,在学

硕士生 282.29 万人。

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 378.53 万人,在校生

832.65 万人。招收网络本专科 283.92 万人,在校

生 873.90 万人。

全国共有高等教育专任教师 188.52 万人,其

中,普通本科学校 126.97 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2.56 万人;高职(专科)学校 57.02 万人;成人高

校 1.97 万人。

五、特殊教育

2021 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 2288 所。招

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 14.91 万人,在校生

91.98 万人。共有特殊教育专任教师 6.94 万人。

附注 :

1. 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

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

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各级各类学校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

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批准设立,以及县级

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审批设立并报教育

行政部门备案的各级各类学校。所有数据均不包括

军事院校和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

3. 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

科、成人本专科、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本专科等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

来源:微言教育 █

教育大数据

第41页

37

“双减”成效究竟如何?全国“双减”调查报告发布!

3 月初,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双减”得到学生和校长高度赞同,83.5% 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63.3% 的学生未参

加非学科类培训。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育

国情调查中心组建课题组对“双减” 改革进行了问

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问卷调查覆盖全国 31 个省市自

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的 213 个区县、3564 所学校的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合计有效样本总量 168.9万;

一对一访谈 12 个省份、36 个区县的 105 位校长、

316 位家长。

《报告》显示,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表示

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分别是 96.8%、92.8%、

90.5% 和 96.0%。“双减”政策得到了普遍赞同,尤

其是得到学生和校长高度赞同。

学生作业负担方面,《报告》显示,88% 以上

的教师自觉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75.3% 的学生

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83.4% 的学生基本能

在学校完成书面作业或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减负是为了提质,提质才能促进减负。”学

校作业设计方面,《报告》指出,53.2% 学生认为

教师“能根据我的学习情况布置针对性的作业”,

47.8% 的学生认为“增加了需要动脑思考的作业”,

45.9% 的学生认为“增加了科学、体育、艺术类等

活动作业”等。

《报告》显示,89.0% 的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

其中 64.2%非常满意;88.4%的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

其中 48.3%非常满意。85.8%的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

超 74% 的学生每周参加 5 天课后服务。学校课后服

务平均每天 120 分钟。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丰富,超

过 91% 的学校提供作业辅导和各类兴趣课程。各省

学校课后服务均以作业辅导和各类兴趣课程为主。

调查结果显示,86.5% 的学生喜欢学校学习生

活,其中,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学生喜欢学校

学习生活的比例分别为 90%、88.1%、79.9%;75.5%

的家长认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阅读、运动、劳动、

社会实践总时间增加,其中 28.2% 的家长认为增加

了 2 小时以上,增加了 1-2 小时的比例为 35.9%,

增加了 1 小时以内的比例为 11.4%。

学生的睡眠时间方面,《报告》称,68.2% 的

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小学平均睡眠

时间为 9.3 小时,初中为 8.5 小时。

此外《报告》显示,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

轻。83.5% 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63.3% 的

学生未参加非学科类培训。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学

生中,31.5% 的家长认为孩子参加学科类培训班的

数量减少。

除了“双减”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外,《报告》

还具体调查分析了“双减”改革面临的五大方面困

难和挑战,并给出了深化“双减”改革的建议。

关于“双减”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报告》

提到,91.2% 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本科或本

科以上的学历,50% 以上的学生认为家长期望太高

是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

关于“双减”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报告》指出,

“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学生作业负担有效减轻,

学校作业设计质量明显提高,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

较高。

《报告》显示,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表示

赞同“双减”政策的比例分别是 96.8%、92.8%、

90.5% 和 96.0%。“双减”政策得到了普遍赞同,

尤其是得到学生和校长高度赞同。

53.2% 学生认为教师能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

教育大数据

第42页

38

88% 以上教师自觉严格控制书面作业总量,

75.3% 的学生感受到作业量比上学期减少,83.4% 的

学生基本能在学校完成书面作业或完成大部分书面

作业。

53.2% 学生认为教师“能根据我的学习情况布

置针对性的作业”, 47.8% 的学生认为 “增加了

需要动脑思考的作业”,45.9% 的学生认为“增加

了科学、体育、艺术类等活动作业”等。

89.0% 的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其中 64.2%

非常满意;88.4% 的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其中

48.3% 非常满意。85.8% 的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

超 74% 的学生每周参加 5 天课后服务。学校课后

服务平均每天 120 分钟。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丰富,

超过 91% 的学校提供作业辅导和各类兴趣课程。

各省学校课后服务均以作业辅导和各类兴趣课程

为主。

《报告》还提出,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满意度

高,居家学习活动内容发生积极改变,睡眠时间增

加,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家校社协同育人

机制初步建立。

《报告》显示,86.5%的学生喜欢学校学习生活,

其中,四年级、六年级、八年级学生喜欢学校学习

生活的比例分别为 90%、88.1%、79.9%。

75.5% 的家长认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阅读、

运动、劳动、社会实践总时间增加,其中 28.2% 的

家长认为增加了 2 小时以上,增加了 1-2 小时的比

关于“双减”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报告》

重点提到了五个方面,涉及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经

费保障、教师负担加重等方面。

《报告》指出,一是教师高质量作业设计能力

亟待提高。74.3% 的教师表示,“双减”后“作业

设计要求更高了”。近五成教师认为,设计高质量

作业面临“作业素材与相关资源不够”和“设计分层、

弹性、个性化作业的能力不强”的困难。

二是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12.7%

的学校反映,课后服务教师补贴没有任何经费保障,

涉及 73 个县(市区),占 34.2%;19.5% 的教师参

与课后服务未收到报酬;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

制的学校,每课时课后服务津贴平均为 57 元,各省

学校之间平均在 24-86 元之间;乡村学校课后服务

经费来源于财政补助的比例不足 20%。

三是校外培训机构仍存在违规行为。一些地方

例为 35.9%,增加了 1 小时以内的比例为 11.4%。

68.2% 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明显增加,

小学平均睡眠时间为 9.3 小时,初中为 8.5 小时。

83.5% 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63.3% 的学

生未参加非学科类培训。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学生

中,31.5% 的家长认为孩子参加学科类培训班的数

量减少了。

95.2% 的家长认为学校开展了家庭教育指导工

作,56.2% 的“学校有家庭教育网络平台”,促进

了家长科学育人能力提升。

学科类培训仍然存在“提前学学科知识”、“占用

法定节假日、周末进行培训”,以及打着非学科培

训的名义搞学科培训等问题;还存在非学科培训盲

目扩张、变相制造教育焦虑、价格虚高等现象。

四是教师工作压力和负担加重。47.2% 的教师

每周纯工作时间超过 40 小时。60.3% 的教师认为课

后服务后工作量加大,70.9% 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

学负担。

五是家长对教育期望值较高。91.2% 的家长希望

孩子将来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历,其中,希

望硕士、博士的比例分别为 25.0%、22.5%。50% 以

上的学生认为家长期望太高是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

高收入与低收入两端的家长参加校外培训的占比高,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担心孩子成绩的比例高达

93.7%;32.6% 的家长为让孩子上好学校常常感到很

焦虑,30.2% 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职业学校。

83.5% 的学生未参加校外学科培训

“双减”改革面临五大方面困难和挑战

教育大数据

第43页

39

面对“双减”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后续

落实“双减”工作中要怎么做?《报告》给出了六

个方面的建议。

《报告》建议,全面推进作业体系化改革,

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将作业设计纳入地方教研

体系和教师教研规划,对教师开展作业设计专项培

训;利用各级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共享优质

作业资源;推广智能化作业平台,赋能教师学生学

情诊断,提高分层、个性作业设计与评价能力;健

全作业管理制度,实现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

批改、反馈等全流程管理;健全作业质量评价机制,

教研组定期开展作业设计质量和学生作业达标情况

评价。

《报告》认为,课后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

课后服务吸引力,决定着能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

习需求,也影响广大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培训的需求。

因此,《报告》建议,完善课后服务内容和课

后服务制度,如出台课后服务课程指南,进一步强

化学习困难学生的补习辅导、优秀学生的学科拓展

学习和特长学生的创新创造教育,促进“三点半”

家庭方面,《报告》建议全面提高家庭教育

素养。《报告》显示,87.1% 的家长最想“提高自

身家庭教育素养”,82.5% 的家长家庭教育有困难。

《报告》建议各级政府承担起家庭教育公共服务

的法定责任,加快建立机构、平台、课程、社会

和学校“五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主体地位,加强教

育理念引领、学生生涯教育、学生考后学情和课

后服务沟通、家庭教育指导等。

《报告》还建议,实施教育信息技术公共服

务赋能战略。《报告》认为,越是需要教育信息

前课堂教学与“三点半”后课后服务有效衔接;健

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尽快建立以公共财政分

担为主家庭合理分担的课后经费保障机制;健全课

后服务资源供给机制,充分挖掘教师潜力,同时政

府应加大体育、文化、科普等公共服务资源统筹力度,

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方式解决课后服务资源不

足问题。

《报告》还建议,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发展,大力缩小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尽快改变

老百姓心目中“好学校”为稀缺资源的局面,办好

家门口的每所学校。

此外,《报告》建议,综合施策全面减轻教师

负担,保障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和尊严。具体建议

包括:加强省级统筹、市级管理、城乡协同,尽快

解决县城和城区学校教师短缺问题;合理安排教师

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任务,全面实施教师弹性上下

班;通过购买服务、引进社区资源、强化志愿者服

务等方式,增加课后服务校外资源供给比例;健全

教师课后服务补贴机制;建立健全减轻教师非教学

负担长效机制。

技术赋能的地方、学校,越缺乏教育技术赋能的

经济和技术保障,各级政府要强化教育信息化公

共服务供给。因此,《报告》建议平台赋能,实

现优质资源在平台内流转、共享;数据赋能,依

托智能化平台、智能感应终端与智能技术,实现

教育教学数据全场景、全流程、伴随式数据采集,

全面助力提升教学质量;服务赋能,通过公共在

线教育,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高质量教育

服务。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

究院 █

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全面减轻教师负担

全面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加强学生考后学情沟通

教育大数据

第44页

40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上线。作为国家教育公共服务的一个综合集成平台,一期项目包括了国家

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以及国家 24365 大学生就

业服务平台这 4 个子平台。这一平台的正式上线是教育部推出的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现有资源总量 28052 条,增加了 1.6 倍

■ 3 月 1 日至 25 日,累计浏览总量 7.2 亿,日均浏览量 2888 万以上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有效支撑“双减”和“停课不停学”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是在原“国家中小

学网络云平台”基础上改版升级,资源总量大幅增

加,在原有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新增了

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和教改实践经验等

4 个板块。平台现有资源总量 28052 条,新增资源

17300 条,增加 1.6 倍。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自 3 月 1

日试运行以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日均浏览

量不断攀升,截至 3 月 25 日,累计浏览总量达 7.2

亿,日均浏览量 2888 万以上,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

了 40 倍,最高日浏览量达 6433 万;平台用户不仅

覆盖了全国各省区市,还有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用户也使用了平台资源。

“在这次平台建设中,特别注重怎么更好地适

应‘停课不停学’的需要,以及特别聚焦了怎么更

好地服务学校的‘双减’工作。”吕玉刚说。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服务新学期“双减”

效果明显。吕玉刚介绍,平台升级改版试运行后,

日均浏览量比“双减”前增加 24 倍。平台提供的

课程教学、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教师研修等资源

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广泛使用,“特

别是有效帮助解决了学生不参加校外培训后‘在哪

里学、学什么’的问题,进一步助力了学校‘双减’

工作”。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这轮多地散发疫情

下,也有效服务了疫情防控大局和“停课不停学”。

数据显示,平台总体日均浏览量由 3 月份前两周的

1291 万左右提高至后两周的 4619 万以上,增加了

2.6 倍,其中疫情比较严重的辽宁、吉林、福建、

山东等省份增幅均超过 6.5 倍。

■每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均有 17.5 所优质职业院校、16 个头部企业参与开发

■超 17.8 万门教师自建课程

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步伐

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第一期已于 3 月 28

日上线。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介绍,国家职业

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分三期建设,目前上线的是专业

与课程服务中心,6 月底完成其他各中心的开发和

上线,12 月底完成平台各规划功能的开发与上线。

据悉,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由“专业与

课程服务中心”“教材资源中心”“虚拟仿真实训

中心”“教师服务中心”四大板块组成。

一期上线的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包括 3 个模块:

专业资源库、在线精品课、视频公开课。其中,专

业资源库模块以专业为单位,为各类学习者和教师

提供完整系统的专业课程资源和学习包,包括全国

优质职业院校优势专业联合企业共同开发的标准化、

示范性课程以及各种拓展资源,教师也可以根据需

教育大数据

第45页

41

■慕课数量超过 5.25 万门,用户超 3.7 亿

■首轮上线 2 万门课程,覆盖 13 个学科门类、92 个专业类

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打造永远在线的“金课堂”

“2013 年只有 5 门慕课,到现在慕课数量已经超

过 5.25 万门。2013 年,只有上百的注册用户,现在

已经超过了 3.7 亿的用户。中国的慕课数量和学习人

数均居世界第一位,而且还在快速增长。”教育部高

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发布会上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

面对如今平台取得的成绩,吴岩谈起平台的设

计思路——

一个目标:建设成为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用

户最多的全球高等教育智慧开放课程平台,汇聚国

内国际最好的大学、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成

为国家级的高等教育综合课程平台。

两项功能:面向全体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

供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学服务;面向教育部门和高

校管理者,提供教与学大数据监测、分析和研判服务。

五大特点:一是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用户

最多的高等教育平台;二是汇聚最好大学、最好老师、

最好课程的综合平台;三是提供高效便捷的教与学服

务的资源平台;四是提供多语种、国际化课程的开放

平台;五是提供教与学智能分析服务的管理平台。

谈到平台的创新点,吴岩指出,立足服务智能化、

数据精准化和管理全量化,平台设计了 3 个模块——

课程服务平台、课程数据服务中台和学分课程数据

监测中心,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为教育部门的管

理和数据决策分析都提供了全链化的管理帮助。

“未来,平台要汇聚全国乃至全世界金师金课,

成为永远在线的‘金课堂’。”吴岩说。

■汇集岗位信息 380 余万个

■上线直播课 91 期、就业指导培训课程资源 118 个,提供 44 项职业测评和 578 个职业案例

国家 24365 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一站式服务助力毕业生就业

“2022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 1076 万。当

前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发布会上,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为促进高校毕业

生就业,教育部在原平台基础上升级建成了“国家

24365 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据悉,平台目前共有岗位信息 380 万多个。用

人单位所在的地域覆盖全国 31 个省区市,涉及电子

信息、装备制造、服务业等多个行业领域。目前,

平台已上线“互联网+就业指导”直播课 91 期、

“宏志助航”系列就业指导培训课程资源 118 个,

提供 44 项职业测评、125 个职业百科和 578 个职业

案例……

信息真实、互联共享、一站服务、检测反馈是

平台的四大特点。王辉指出,面向高校毕业生,平

台提供求职服务、就业指导、重点引导等服务。面

向用人单位,平台提供发布岗位信息、筛选简历、

网上签约等服务。面向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通过

平台可动态监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进展,调查和分

析就业形势。此外,平台还提供大量政策资讯、工

作动态等信息向广大用户开放。

“我们将进一步汇聚更多资源,完善功能应用,

提升用户体验。期待更多高校毕业生通过平台找到

合适的工作,更多用人单位通过平台找到合适的人

才。”王辉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要选择和编辑课程资源,形成符合自己需要的个性

化课程;在线精品课模块覆盖所有行业门类,汇集

职业教育领域优质的 MOOC 课程,供教师教、学生学;

视频公开课模块以职业教育国家级获奖项目的课程

资源为基础,为职业院校提供可选用、可观摩的课程。

陈子季介绍,平台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譬如,每个

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均有 17.5 所优质职业院

校、16 个头部企业参与开发,促进了教育链、创新

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教育大数据

第46页

42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更新上线:

资源丰富、开放扩容、全部免费

提起“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不少师生家长都不陌生。2020 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教育

部紧急开发建设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两大类优质资源,为支撑疫情期间

“停课不停学”和学生平时自主学习、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累计浏览次数达 64 亿。

资源扩容、服务“双减”

3 月 1 日,教育部在总结“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运行服务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国家中小学

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方案》,并将原云平台改版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今日进入试运行,

3 月底将正式上线运行。

那么,改版升级后的平台新在哪儿?新平台如何让中小学学习插上信息化、智能化的翅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升级后的

平台现有资源达 21334 条,其中新上线 10335 条,

比原平台增加接近一倍,另外还外部链接了 60 个专

业网站共享有关资源,资源总量得到大幅增长,未

来还将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丰富扩充。

“以课程教学资源为例,平台在原有的国家统

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教学资源基础上,新增加了北

京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科版、外研版等 7 个

版本 116 册教材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上线了 66 家

出版单位的 1834 册电子版教材。下一步将全面上线

各教材版本的教学资源。”吕玉刚说。

除了各版本教材课程资源,师生们平时利用这

个平台,还可以找到包括党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内的专题教育资源,

还可以使用科普、体育、文艺、经典阅读、影视教

育等课后服务资源,以及通识研修、学科研修、作

业命题等教师研修资源。而学生家长还可以在这个

平台上找到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法和家庭教

育指导等家庭教育资源。

“新平台凸显了服务‘双减’工作的需要,进

一步加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汇聚。”吕玉刚

举例解释,“平台在教师研修的板块聚焦新课程、

新教材和教学方法、方式创新,还提供了教师通识

研修、学科研修的优质资源。为提高教师作业设计

水平,在‘教师研修’板块专门开设了‘作业设计’

专栏,这里不但提供了分学科的作业设计指南,还

囊括了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关于作

业设计的专题辅导报告。下一步,平台将进一步汇

总各地的优质作业,供学习借鉴使用。”

记者注意到,平台在设计时兼顾了教育水平的

城乡、地区差异,拓展了普适性。如在课后服务板

块,平台广泛汇聚遴选了各方面优质课后服务资源,

目前已经上线 1166 条,还链接了国家博物馆、数字

科技馆、“数字敦煌”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

分高校的线上博物馆。

“对一些课后服务资源尚不足的学校,平台提

供的这些资源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我们特别希

望广大师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提高学校的

课后服务水平,开展更多的课后服务项目。”吕玉

刚说。

教育之声

第47页

43

开放融汇、多元场景

这个“海纳百川”的云平台,会不会好用?

即使是“坐不住”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能也

会被平台内容吸引。吕玉刚表示,平台通过充分运

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

手段,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场景,丰富资源呈现形

式,助力提高资源使用的实效性。

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杨非介绍,平台“好用”

首先体现在用户服务更加精准。平台将通过大数据

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资源的个性化订阅、

智能推送推荐、精准检索等功能,还设有用户应用

积分激励机制。

“此外,相比原平台,升级后的‘国家中小学

智慧教育平台’汇聚功能更加完善、场景支撑更加

丰富。”杨非解释道,平台升级资源汇聚管理功能,

拓展可支持的资源格式,丰富资源展示形式;引入

更多优质资源的提供方,突出资源来源的贡献度,

支持资源贡献积分和激励机制,提升资源知识产权

确权能力。同时平台部分场景应用可适配电脑、移

动终端、电视大屏等多种设备。

好资源下一步更要“用好”。平台并非封闭的“一

潭死水”,而是一个开放、融汇的空间。吕玉刚表示,

教育部鼓励有关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平台资源建设

工作,对于入选平台的优质资源,将颁发相应证书;

对于观看次数多、评价反映好、使用效益高的资源,

对提供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资源提供和使用情况也

将作为教学成果评定、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等方面

的重要依据。“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的

有效使用将纳入各级教师培训,作为全国中小学教

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的重要内容,强

化依托平台资源开展应用培训;同时还将加强学生

使用平台资源的指导。

对于平台的未来,吕玉刚提出要重点实现“四

化目标”:经过 2 至 3 年的努力,实现平台体系

协同化,基本形成定位清晰、互联互通、共建共

享的国家基础教育平台体系;网络运维顺畅化,

基本具备支撑平台稳定运行、性能可靠、信息安

全的基础设施条件;精品资源体系化,基本建成

导向正确、科学专业、覆盖广泛的高质量基础教

育资源体系;融合应用常态化,基本实现信息技

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平台资源教与学成

为新常态。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之声

第48页

44

师生心中的教育年度记忆:

二〇二一,教育前进的鼓点如此激越

一场盛会胜利闭幕,一派春意蓬勃喜人。

2022 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回顾过去一年,共话“双减负”、畅谈“双一流”、献策技能人才培养……

“教育好声音”接连传来,饱含振奋与期冀。

中小学生负担减轻了、身心更舒展;高校学子

勤学有所成、担当有所获;教师们争做“大先生”、

培育栋梁材……扑面而来的,是“一年之计在于春”

的期待和信心,是更朗润、更欢悦、更昂扬的精气神!

这个春天开出的花,根须在上一个播种季深深

扎下。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

局高度审视教育事业、思考教育方向,一次次周密

部署,一番番谆谆嘱托——

在全国两会会场,听取教育界委员意见建议,

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满关切;在清华大学

校园,与师生亲切座谈,为高校建设、人才培养擘

画蓝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

勉励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

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中,叮嘱

教师们“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一次次重要

批示指示中,为职业教育、义务教育“双减负”、“双

一流”建设等指明方向……

政策举措,迅即跟上;全体师生,奋楫笃行。

中国教育抓住新机遇,迈开新步伐。从“有没有”到“好

不好”,从“补短板”到“强素质”,“高质量”

成为教育发展主要目标和衡量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关注、大政方针的教育印

记、广大师生的教育亲历,构成了 2021 教育事业的

年度记忆。

为了将这份温暖记忆化作继续前行的澎湃动力,

本报报道组集结出发,走进一个个校园、一户户家

庭,走访数十位师生、家长,采撷他们的故事与心声,

共同重温共和国教育史上的 2021 年——

这个火热的章节,这圈闪亮的年轮!

政策发力 以高质量教育,服务“国之大者”

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

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2021 年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

强调

2021 年 3 月 6 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

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当史家教育集

团总校长王欢委员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期许的目光,

道出对“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等问题的忧虑时,并

不曾想到,一场牵动千家万户的基础教育大变革,

即将如春雷般响彻大地!

一个多月后,教育部就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

管理印发通知;7 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

意见》,“双减”工作正式启动。

教育之声

第49页

45

政策举措,急管繁弦——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19 个部

门组成“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30 多个配套文

件密集出台;依法查处一大批隐形变异培训行为……

各地贯彻,紧紧跟上——

北京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

个管起来”,各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达 60%;上海

建立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开展培训行为精

准引导;成都着力提升校内托管质量,义务教育学

校课后服务覆盖率达 100%……

王欢的工作生活,也迅速围绕着“双减”展开。

她欣喜地看到,“双减”政策家校认可、学生欢迎,

落实力度之大超乎预期。

原因何在?因为“双减”让“理想的教育”有

了扎根土壤!

“教育即成长,重在给予学生‘成’的力量、

尊重学生‘长’的过程。这正是‘双减’的根本指向。”

王欢认为。

短短半年多,“双减”成效彰显。教育部数据

显示:当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 92%;校内

普遍实现课后服务“5+2”全覆盖;85% 的家长对学

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90% 以上学生表示学业负担

有所减轻……

负担减下来,素质增上去。德智体美劳“五育

并举”落实为生动的教育实践,关于健康、美与创

造的体验,汩汩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双减”背后,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努

力未曾停歇。

2021 年秋季学期,北京景山学校正高级教师周

群以首批轮岗教师身份走进了前门外国语学校。从

此,抓教学、带徒弟、开发新课程,忙得不亦乐乎,

还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轮岗日记”。

推动教育系统干部教师交流轮岗,这是北京缩

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水平差距的重要举措。

浙江、江苏、宁夏……各地纷纷行动。优质师

资的流动,带来了先进理念与专业素养,也拓展了平

台和资源,孩子们的成长空间和心灵之门随之打开。

2021 年,历时 9 年的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

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画上圆满句号。从基本普

及到全面普及,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从要求“教

育机会平等”到“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一条

不断跨越的路径清晰凸显。

义务教育夯基筑础,高等教育全力登峰。

“双一流”建设展开了新的“施工图”——

2021年 3月,“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出台;

同年年底,《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审议通过;2022 年年初,第二

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看来,“首轮

‘双一流’建设成效明显,当前新一轮建设,必须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坐标系,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更注重内涵建设、

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循此思路,切实提高人

才培养能力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时代考题。

小卫星班、智能机器人班、永坦班、善义班……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多个由院士领衔或担任班主任

的特色班陆续设立,目的高度一致:培养具有国际

视野、家国情怀、创新思维、攻坚能力的未来领军

人才。

谈起学习感受,学生们颇为兴奋:就像“站在

巨人肩膀上,攀登更高峰”。

“以往为提高一分两分成绩,浪费了太多精力。

现在,我们更注重打牢基础,也有更多时间自主探索,

终于能安心做感兴趣的事了!”小卫星班学生刘再

华说。

既要做强长板筑“高地”,也要补足短板填“洼

地”。2021 年 3 月的那个下午,在兰州大学校长严

纯华记忆里时常重现。

“近几年,中西部高等教育取得了明显进步,

但与东部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且有进一步拉

大的可能。”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

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他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

“我们应该通过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

其他方面的不平衡。”总书记的话语,让他心中顿

时敞亮。

6 个月后,《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的意见》正式印发;12 月,教育部宣布将实施“新

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

甘霖如期而至!严纯华激动且振奋。他表示,

机遇当前,西部高校要练好内功、积极作为。

“让我们信心满满的是,在‘昆仑计划’‘对

口支援计划’等国家导向性政策保障下,西部高校

教育之声

第50页

46

师资队伍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新疆大学副校长王

占仁期待着:西部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培养并

留住更多高素质人才。

2021 年的春光,也催生了职业教育的灼灼繁花、

累累硕果。

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绝不低人一等!这

样的理念,正在向制造强国、技能强国挺进的长路

上生根。然而,疑虑依然存在。如何提升职业教育

质量、打通职教发展“断头路”,成为“十四五”

开局之年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

2021 年 4 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京召开,习近

平总书记在会议前夕作出重要指示。其后,中办、国

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真招实策频频推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发

展快车道,豁然开启了!

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蔚然兴起,很多职业

院校纷纷提供场所、开设课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发展的环境和政策不断优化,呈现政府重视、学校

主动、企业积极的校企合作新生态……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职教高考新气象。

沈骏杰怎么也没想到,会和初中同学考上了同

一所大学。

中考模拟考时,沈骏杰只考了 240 分,进入杭

州市旅游职业学校学会计,而那位同学考上了当地

一所优质高中。三年后,两人都考进了本科院校宁

波财经学院。

在中职学生中,这样的故事会越来越多。

2021 年,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

委会审议,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个专

项文件出台。从 2022 年起,山东、河南两省数万名

中职生有望通过职教高考就读本科。按照考试招生

办法,职业技能测试成绩所占权重不低于 50%。

变化远不止于此。

这一年,我国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

至此,全国已有 21 个省(区、市)启动了高考综合

改革。

这一年,艺体考试招生迎来重大改革:扩大省

考国考范围,改变“重专业轻文化”倾向,保证招

考公平公正。

这一年,“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 14个学科门类,

新一轮本科审核评估坚决“破五唯”,积极探索评

估分类。

这一年,新中国首部《教育督导问责办法》开

始实施,从四方面对教育督导问责作出制度设计。

这一年,我国首部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

使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

种种变化交织辉映,给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部长吕立杰带来“深层、有力、立体化”的感受。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中国教育的公

平和质量提升很大,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基

本实现了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目标。‘十四五’

时期开局起步的第一年至关重要。”吕立杰言语振奋,

“事实证明,这一步,我们走对了、走稳了、走出

效果了!”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

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

迫切。”2021 年 4 月,面对清华大学师生,习近平

总书记嘱托殷切。

此时的中国,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新征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

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样的时代呼声,要求我们必须

办好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

的时代新人。

国家有所呼,教育有所应。这一年,多项重大

教育政策先后实施,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柱架

梁。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记者手记

得到了有效破解。

牢记“国之大者”,服务发展需求。这一年,

教育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增

强育人担当,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从民生上抓教育、

从规律上办教育。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年,教育办学

特色更加鲜明。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以“十四五”

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作为指引,加大基础学科、

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

群众急难愁盼,是教育必须“破”的题。这一年,

“好学区”不再是束缚优质教育资源的“铜墙铁壁”;

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直指部分“公

教育之声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