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
第一部分(1—2题14分)
学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歌后,班级开展“诗韵悠长,心灵共鸣”主题活动.(2025·邯郸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0分)
人生自有诗意,诗意岁岁相期。近年来,央视推出了一系列文化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文脉春秋》等,对大众追求诗意人生起到极大的甲(鼓动/推动)作用。笑谈“一代(tianjiao)”“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主席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pingting)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勤勉奋进,使诗意与人生_乙(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传承好诗词文化,对涵养民族精神、安顿个体心灵和提高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意义。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tianjiao) 天骄 (pingting) 娉婷(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鲜妍(yán) 勤勉(mián) B.鲜妍(yán) 勤勉(mian) C.鲜妍(yan) 勤勉(mian) D.鲜妍(yan) 勤勉(mián)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人横线处。(2分) 甲_推动 乙 相得益彰
(4)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意义。
(5)《中国诗词大会》“技术手段 ^+ 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受到观众称道,观众认为节目既有诗意,又有新意。右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请简要说说标志的主要构成要素。(2分)
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主要背景是一轮留白的圆月,圆月的中间是“中国诗词大会”几个字,“中"字像用墨水泼出来似的,又像是一个书生手中拿着一卷书(卷轴),右上角是一方印章,圆月右侧的中间部分有几笔稀疏的云。(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共4分)
我们读诗,就是用别人的语言来照亮我们的世界。伟大的诗人都是伟大的精神领袖,他们哀乐过人,像一把尺子替我们丈量另外两个世界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我们读他们的诗,化身为彼,移情于此,感其所感,思其所思,生活着他们的生活。诗,能赋予你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温暖的心,来抵御这俗世的烦琐和冰凉。诗,会让你不苟且在现实的无奈,还憧憬着美好和远方。这就是诗存在的理由。

(1)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C复句。(2分)
A.并列 B.递进 C.承接 D.因果
2)请结合自己读诗的经历来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2分)
【示例】画横线句子的意思是读诗,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思考,丰富我们的人生等。如我读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两句诗启发我:面对人生的困境和不如意,要敢于应对,积极挑战,才能成就自我。(结合自己读诗的经历,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部分(3一18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6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6分)
沿着诗歌这条长阶拾级而上,我们会看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节气之美,能遇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的行程之美。虽然会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遗憾,但何妨多一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的自信,多一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希冀,因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勇敢奔赴定然有美好的远方!朋友们,让我们读诗吧!
(二)阅读(18分)
九年级(1)班的同学想拍摄一部关于“贬谪文人"的纪录片,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一9题。(18分)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甲】初,仲淹以吕夷简,放逐者数年,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及陕西用兵,天子以仲消士望所属,拔用之。
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乃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知邹州。
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寻徒杭州,再迁户部侍郎,徒 青州。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乙】山州穷绝,比②乏水泉。……山民虽陋,亦喜遨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 (选自欧阳修《与韩忠献王》)
① 吕夷简:北宋名相,杰出的政治家。 ② 比:比较。剧本组同学需要熟悉收集的古诗文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湘水无情吊岂知 吊:凭吊 (2)及陕西用兵 及: 等到 (3)攻者益急 益: 更加 (4)山州穷绝 穷: 贫乏
5.下列对【甲文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2分)
A.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 B.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 C.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 D.徙荆南/邓人遮使者请留/仲淹亦愿留邓/许之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大夫持二人曲直,交指为朋党。士大夫各持一方见解,互相指对方是朋党。
(2)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在这里能与老百姓共乐,真是大自然的厚赐啊!
7.摄影组同学准备拍摄场景,请你结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完成镜头设计。(提示:可从环境,人物动作表情等方面进行设计)(2分)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示例】镜头由远及近,从上到下,远镜头拍摄暗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尽显冷落之感。然后拉近镜头诗人刘长卿踏着秋草独自寻找着故人的足迹,神情落寞,满脸沧桑。
8.编导组同学整理了一些“贬谪文人"的资料,请你根据课内所学及材料,完成表格。(4分)
人物 | 背景 | 作品 | 情感态度 |
刘长卿 | 刚而犯上,两遭迁谪,因 被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 | 《长沙过贾谊宅》 | 两遭迁谪,抑郁悲伤,对千古文人的悲 剧报以深切同情与感慨,于怀古伤今中怜 人怜己。 |
范仲淹 | 主持“庆历新政”改革失 败,被贬至邓州。 | 《岳阳楼记》 | (1)虽身居江湖,屡遭迫害,却心忧国 事,仍坚守先忧后乐的政治理想,同时,也 以此安慰和鼓励友人。 |
欧阳修 | 因参与“庆历新政”,39 岁被贬滁州。 | 《醉翁亭记》 《与韩忠献王》 | (2)虽屡遭贬滴,却能于山水、四时和挚 友中寻求乐趣,乐观豁达,与民同乐,坚守 自己的本心。 |
1.制片组同学准备在纪录片的最后加上一段结语,请你仿照画线处的句子,结合阅读材料或所学的内容,续写一个句子。(2分)
仕途不顺,人生逆旅,刘长卿用“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的自怜,咏叹着自己的悲愤情思;【示例一】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声,展现着自己的爱国情怀【示例二】欧阳修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意,抒发着自己的高洁志趣 ·…·“贬谪文人”用自己细腻深沉的情感体验、积极乐观的豁达胸襟、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中国的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附参考译文:
【甲】当初,范仲淹因触犯吕夷简,被放逐多年,士大夫各持一方见解,互相指对方是朋党。等到陕西一带发生战争,仁宗皇帝因为范仲淹众望所归,便开始提拔重用他。
等到范仲淹离开朝廷后,反对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击他,(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自己也请求免除参知政事之职,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宣抚使、邹州知州。
范仲淹因患病请求担任邓州知州,被升为给事中。当调任荆南时,邓州百姓拦住使者请求留任(范仲淹),范仲淹本人也愿意留在邓州,朝廷答应了这一要求。不久升迁去往杭州,又降职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这时恰巧范仲淹的病情更加严重,他请求调任颖州,还没有到任就死在路上,终年六十四岁。
【乙】滁州这里的山和水都较贫乏,比较缺少泉水。…….这里的山民虽然浅陋,但也喜欢游玩。在这里能与老百姓共乐,真是大自然的厚赐啊!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一12题。(8分)
材料一【现代诗歌诗论】
一般来说,我们阅读现代诗歌,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诗歌的表现形式与散文不同,诗歌一般是分行书写,造成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在形式上和谐呼应。
诗歌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相比,更为精练优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陌生化”处理,使表意更新颖别致。诗歌的意象是诗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读诗,要透过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如果逐一去掉诗歌的要素,那么最后剩下的、不能再去掉的一定是情感。”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诗歌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道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现代诗歌赏析】
中国结 余光中 | |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
我的回答是苦笑 | 我的回答是摇头 |
你的年纪太小了,太小 | 说不出是什么东西 |
你的红丝线不够长 | 梗在喉头跟心头 |
怎能把我的童年 | 这结啊已经够紧的了 |
遥远的童年啊缭绕 | 我要的只是放松 |
也太细了,太细 | 却不知该怎么下手 |
那样深厚的记忆 | 线太多,太乱了 |
你怎么能缚得牢? | 该怎么去寻找线头 |
纵观余光中以咏史怀古、咏古文物、咏故国风物为题材的诗作,不难看出贯穿这些诗作始终的一个巨大情结一—中国结。中国结就是中国情结,所谓情结,是指深层次的情感纽结。余光中有两首以《中国结》为题的诗作。余光中诗文选集中,有一本就以“中国结”命集。可以说,中国情结是余光中诗作的精魂。
余光中曾说: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新大陆,其中必有一主题是托根在那片厚土,必有一基调是与滚滚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透过余先生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化人的殷殷家国之情。
(选自《浅谈余光中诗歌的“中国结”》,有删改)
材料三 【现代诗歌阅读调查】

材料四 【现代诗歌含蕴】
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种诗歌流派。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等一些特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曾在当时文坛引起争论。
(摘编自网络)
10.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诗歌最重要的是抒发情感,这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B.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名的特征,是判断朦胧诗的标准之一。
C.朦胧诗打破了诗歌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D.余光中以咏史怀古、咏古文物、咏故国风物为题材的诗作始终贯穿中国结。
【解析】C项,根据材料四"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可知,朦胧诗是打破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并不是打破了“诗歌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
11.阅读材料二,阐述“中国结"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3分)
余光中以中国结为题材,表面上是在怀念“中国结"缠绕在手中、缭绕在心头的过往时光(1分),实际上是抒发对祖国的怀恋,表达了他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殷殷爱国之情(2分)。
12.请结合材料三的统计图,分析现代诗歌的现状与困境。(2分)
现状:从中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喜爱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态度是“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少部分学生喜欢现代诗歌,极少部分学生不喜欢现代诗歌。(1分)困境:大部分中学生对现代诗歌无感,影响现代诗歌教学或创作的推进。(1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一17题。(18分)
犁尖上的往事
秋石
①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个弃耕已久的人,望着白花花的水田,蓦然想起一路从遥远的春秋战国犁过来的农事。
② 故乡自古崇尚耕读传家之遗风,乡土、老屋、畜口、犁铧、庄稼,是父亲一生的守望,我时常听见亲念念有词:“好日子,好日子呀!”
③ 春暖乍寒,茫茫旷野刚刚露出鹅黄色,父亲照例起个早,开始在他的脚屋里,鼓捣起他视为命根子的犁。一张犁,一张透出古铜色的犁,仁立于父亲的面前,父亲眯着眼,端详着他的犁。【甲】犁默然弓着身子,以匍匐于大地的姿势,倾听父亲的心跳。父亲用一块油布,不厌其烦地擦拭着犁,犁被擦得亮,光芒四射。接着,父亲又拿起斧头,小心翼翼地敲打着犁头、犁耳及犁上的附件,瓷实了,妥帖了,父亲才放心地摆弄,扶着犁梢,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自言自语地说:“好犁,好家伙呀!”
④ 转眼谷雨,布谷鸟叫得人心痒痒,父亲蹭着湿漉漉的露水,牵着牛,扛着他的犁,下了田,此时云雾在山腰、在村庄的上空缭绕。田野里,紫云英开得疯狂,如云的紫色花漫过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父亲让健硕的牛吃了个饱,开始下犁,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当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大田里,犁滑行自如,一圈又一圈,父亲鼻翼翁动,神态安详,似乎看见一浪浪乳白色的稻花扑面而来,父亲褶皱的脸上掠过一抹暖色。
⑤ 待霜降了,白茫茫一片,新栽的油菜着的叶子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霜,麦子刚刚拱出地皮,田野归于沉寂。田鼠不见了踪影,一群山雀肆无忌惮地在柿树上啄食灯笼花。太阳暖洋洋的,父亲闲下来了,想起犁,犁在脚屋里显得落寞。父亲挪了挪犁,又用油布反反复复地擦,直擦出逼人的光芒。父亲面露喜色,要给犁上一层桐油,再趁着日头晒,晒出桐油的香味。父亲觉得,桐油是大地的底色,上了桐油的犁,才能犁出熟稔的年份。
⑥ 父亲一生视钱财如粪土,乐助乡人,唯独爱犁如命,从不肯借犁于他人。父亲打造犁,必先燃三烂香,念念有词,从不轻信一些脚的匠人,非三叔公不打犁。父亲说,犁如其人,是非曲直,尽在卯之间,心眼不正的人打不出好犁,三叔公一身正气,所以,三叔公打出的犁好用。父亲打犁,非榆树不取,榆树的韧性就像父亲的倔脾气,榆树打的犁,才能犁出大地的脉络。
⑦ 农谚说:“冬天手不闲,春天吃不难。”
⑧ 漫长的冬天,“铸犁头”在故乡,在农闲时节,成为一道独特的农事与风景。
⑨ 一行人,一律黑乎乎的烟火色,挑着担子,冷不丁就将一大行当歇在村边的旷地上,“铸犁头啰!"地道的含山方言,立马引来一群围观的人,就有三三两两的汉子,陆陆续续地拎着或锈蚀或损坏的犁头、犁耳,当一声扔在地上。一群含山人麻利地摆开了架势,有人迅速地支起炉子,并用耐火泥糊起炉子里的内胆;有人砸起废铁噼里啪啦的声音格外刺耳;有人蹲在地上,耐心地用刮刀修补豁口的模具;有人架起一人高的风箱,准备拉风.·很快,炉子里就蹄出通红的火焰,司炉人不时向炉子里添加无烟煤和敲碎的废铁。拉风箱的是两个铁塔似的汉子,呼呼的拉风声不绝于耳,以至于那姿势、那声音,多年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也就半小时光景,一炉铁水沸腾着,吐着殷红的火舌,泥瓢中,滚烫的铁水“味味”地冒着热气,流入模具中。只半根烟的工夫,模子里的犁头、犁耳逐渐褪色,“”一声淬火,一股白烟袅袅腾空。敲去毛刺,新铸的犁头、犁耳散发着烧焦的泥土味,被铁丝贯穿着,“嘘当、当”地响着,随优哉游哉的汉子们消失在狭窄的巷弄中。
{10} 一晃10多年未见着犁了,血脉相连的犁,没于现代农业的机械轰鸣声中。犁,在故乡摇摇欲!的老屋里,在我生命的谱系里,已经锈迹斑斑,像一声遥远的叹息。
① 一张木爬犁,就是一部农耕史。
{12}\mathbf{I}\boldsymbol{\subset}\mathbf{I} 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
(选自《意林》有删改)
13.请梳理文中的农事活动,并完成下面的“助读小卡片”。(4分)
农耕时节 | 农事活动 |
① 初春 | 擦拭、敲打犁 |
谷雨时节 | (2) 犁田 |
③ 霜降 | 4 上油保养 |
冬天 | 铸新犁 |
4.本文的语言很有感染力。请任选一句,按要求赏析。(4分)
(1)募然想起一路从遥远的春秋战国犁过来的农事。(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
① “一路”“犁过来的”形象地写出了犁在农事活动中的持续性和传承性,说明犁在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mathfrak{;②} “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具体指出了犁的历史起源,体现了犁在人类农业文明中的古老和悠久,表达了作者对犁的深厚情感和对农业历史的尊重。(每点1分)
(2)犁从大田的中间划过,一垄垄冒着白色水汽的泥土,翻卷着浪花,“哗哗”的水声、牛的反当声以及父亲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既写了静止不动的泥田,又描绘了用犁耕作、泥土冒水汽的动态场景(1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农耕场景的热闹与生机,体现了作者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怀念(1分)。
15.第 ③ 段中的“好犁,好家伙呀!"简单的话语表现了父亲复杂的心情。请简要分析。(3分)
① 视为命根子的犁,伫立在他前面,父亲由衷地喜悦 ② 父亲不厌其烦地擦拭、小心翼翼地敲打,表达了对犁的爱惜; ③ 收拾妥帖的犁,光芒四射地出现在眼前,父亲获得满满成就感。(每点1分)
16.下面是关于本文片段的朗读设计(“,”表重读,“√”表停顿, \rightarrow "表稍稍延长),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并分析理由。(3分)
一晃→10多年未见着犁了,血脉相连的犁,湮没于现代农业的机械轰鸣声中。犁,在故乡摇摇 |
A B |
欲坠的老屋里,在我生命的谱系里,已经V锈迹斑斑,像一声遥远的叹息。 |
C |
(这一段朗读语调由铿锵到低沉,语速由快到缓慢) |
D |
设计不恰当的一处是 D_{\circ} (1分)理由:用低沉的语调朗读,会使得整个朗读的节奏变得沉重,与文章的整体氛围不太相符。(1分)我们应该是用一种温和、轻柔、怀旧的语调来朗读,以体现作者对老屋和传统农耕生活的怀念之情。(1分)
17.有同学认为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两句话几乎是重复的,所以【乙】处可以删除,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4分)
不赞成删除【乙】句。(1分)【乙】句“犁,似乎永远弓着身子,匍匐于大地”与【甲】句“倾听父亲的心跳”形成了前后呼应的关系,强调了犁与父亲的紧密联系,表达了犁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以及作者对犁的深厚情感。(1分)同时,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犁以人的情感,使得文章的意境更加丰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感受父亲对犁的尊重和爱护。(1分)【乙】句放在文章的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主题更加鲜明。(1分)
三、整本书阅读
18.(2025·衡水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6分)
老师:我们安排阅读了《艾青诗选》的整本书阅读,今天,我们围绕这本书交流一下。小冀: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艾青的诗歌?
老师:因为 ① 【示例】艾青是中国新诗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代表着一个时代,打着特定的历史烙印;艾青的诗歌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它们记录着民族深重的苦难,也唤醒了人民心中的希望;艾青的诗歌深深地根植在中国大地上,与中国现代大众的精神相结合(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
老师:小冀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那么大家再谈谈读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后,有什么感受呢?
小语:我感受到了 ② 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1分)
小文:我想和同学们分享我探究的内容,我喜欢从象征的角度探究。
小冀:我就是从象征的角度探究的,我探究的是 ③ 【示例】《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1分),象征了 ④ 【示例】坚忍顽强、乐观积极的人们(1分)
小语:我喜欢从意象的角度探究,艾青常用 ⑤ 太阳(1分)(意象)、火把,表达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是光明和自由的追求者。
老师:今天同学们畅所欲言,表现都非常好。希望大家今后经常这样交流研讨,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第三部分(19题 50分)
19.请观察下面图片,按要求作文。(50分)


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经历和体验,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 ① 有真情实感; ② 文体不限; ③ 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 ④ 文章中不要出现真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