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
2/ 12目录都市圈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趋势、格局、战略.......................................................................3韩胜发..............................................................................................................................................3基于人类时空行为的城市跨界组团探测及模式研究——以深圳都市圈为例...........................4姚康..................................................................................................................................................4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5王飞宇,刘春腊...............................................................................................................................5需求与经济周期的机理分析:基于中国经验的证伪...................................................................6赵儒煜,王媛玉...............................................................................................................................6消费促进增长:空间格局、理论逻辑和路径选择.......................................................................7张学良;玄泽源...............................................................................................................................7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与影响因素分析.......................................................8蒲美霖,刘春腊...............................................................................................................................8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异地布局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9任建辉,赖琳琳,覃成林...............................................................................................................9多尺度视角下中国信息消费水平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10苏欣怡............................................................................................................................................10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估及生态管理优化策略研究.........................................................11沙宗尧,秦子龙.............................................................................................................................11
3/ 12分论坛101.消费地理与都市圈经济都市圈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趋势、格局、战略韩胜发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摘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枢纽和增长极,是新型城镇化阶段的重要空间形态,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本研究以宁波都市圈为例,探索经济增长放缓形势下的都市圈发展新趋势、新格局和新战略。研究旨在通过都市圈建设来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对外开放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并对战略落实过程中都市圈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基于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提出四个维度的空间战略,能级提升维度包括城市能级和枢纽能级提升战略,协调发展维度包括城镇协调和资源协调战略,动能转换维度包括产业科创和就业优先战略,价值转化维度包括海洋能源和生态经济战略。都市圈在中国是一种跨市域行政管理边界的空间治理单元,是以大都市为核心进行近域生产生活组织而内部要素资源高度流动共享的一体化区域,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三级“城市—区域”地域空间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支撑环节。都市圈的发展具有动态、迭代的演化特征,是落实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和重要载体。人的通勤方面,以轨道交通时代城际间站到站1 h可达为主要时间标的,覆盖约100—150 km为半径的空间范畴;货物通勤方面,400公里为铁路和公路的黄金服务距离分割点;政策方面,都市圈范围不仅仅要体现经济关联和交通关联,更要关注国家战略落实和发展导向。研究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方面,一是在以“一小时通勤圈”为标准进行都市圈范围划定的方法基础上,提出了“人的通勤”+“货物通勤”+“战略传导”的综合划定方法;二是利用汇水分区和流域思维来构建陆海统筹格局,将陆地与海洋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耦合转化。技术创新方面,一是结合自然地理格局,将湾区组织形态引入城镇空间格局,突破原有的点轴格局构造范式;二是结合山水关系,构造“生命树”资源格局,将山河城湾海进行整体保护与利用。都市圈发展趋势、格局和战略结论:一是都市圈发展趋势为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建立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的城镇空间体系,构建互联互通立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生态空间服务价值,深化跨区域合作机制;二是都市圈空间格局应包含湾区群、小城镇群、战略轴带、陆海统筹要素,体现生命共同体理念和全域全要素理念;三是都市圈空间战略在问题导向和战略导向基础上,加强能级提升、协调发展、动能转换和价值转化战略对都市圈定位的支撑。关键词:都市圈范围;陆海统筹;价值转化;生命树;货物通勤
4/ 12分论坛101.消费地理与都市圈经济基于人类时空行为的城市跨界组团探测及模式研究——以深圳都市圈为例姚康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群内部跨行政边界的空间联系日益频繁,传统的“行政区经济”模式逐渐向“功能经济”模式转型。然而,现有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行政单元分析,对居民动态时空行为驱动的跨界空间联系及其边界效应缺乏系统性探索。本研究以深圳都市圈为案例,针对城市跨界功能组团的探测识别与模式解析问题,运用时空GIS、行为地理学等理论,基于广东移动PaaS平台2022年9、10、11月份深圳都市圈范围内的中国移动用户脱密手机信令数据、用户属性数据、蜂窝基站属性数据等提取个体移动轨迹,利用基于边聚类的重叠社区城市跨界组团探测算法,发掘跨界地区通勤户型和商务出行的人群时空规律,从复杂社交网络中识别具有时空集聚特征的典型跨界组团,包括长安-燕罗-松岗-沙井片区、观澜-塘厦-凤岗片区、石湾-石龙等10个邻近型和大朗-坂田片区、虎门-西乡等5个非邻近型空间社区。结合地理毗邻关系、服务联系方向、产业联系强弱等的叠加分析,构建“行为-空间”耦合分析模型,对跨界活动进行分类与模式挖掘,总结出产业关联型、服务共享型、生态共保型、跨越合作型四类典型的城市跨界组团,并从设施互通、生活圈共建、产业协作、生态共保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协作指引。关键词:深圳都市圈;城市跨界组团;人类时空行为
5/ 12分论坛101.消费地理与都市圈经济广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王飞宇,刘春腊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现象,适度的经济差异能够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然而差异过大则会对整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内部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突出,探究其差异特征与成因对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赫希曼不平衡增长理论等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运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等方法测度经济差异的时序特征,借助GIS空间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情况,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探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与传统模型不同,MGWR模型允许各变量拥有独立带宽,能够精准识别不同变量的尺度差异,突破传统研究在变量尺度分析上的局限,更细致地解析各因素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广东省经济发展极化现象明显,绝对差距持续扩大,但相对差距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关键因素。②在空间上,经济重心不断北移,东西方向的扩张趋势强于南北方向,且经济差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空间集聚性,珠三角地区为高高集聚,东翼为低低集聚。③政府支出对市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最为显著,城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次之,全球化的影响相对较弱。本研究为广东省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数据依据,有助于推动全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异质性;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广东省
6/ 12分论坛101.消费地理与都市圈经济需求与经济周期的机理分析:基于中国经验的证伪赵儒煜,王媛玉宁波工程学院,首都经贸大学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1978-2008年间的快速、稳定、超长期的经济增长和2008年以来在新产业革命的背景下出现下行趋势的中期性波动,对传统产业周期理论形成了方法论意义上的证伪。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后到2008年间超长周期形成的根本原因与2008年后新产业革命背景下经济下行的中期性波动的内在机理上,都与消费结构升级意义上的需求增量紧密相关。基于上述分析和对传统周期理论及价格机制的反思,我们重新构建了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逻辑:经济周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方的功能预期(消费结构升级)与供给方科技创新之间的矛盾。其中,需求是具有根本意义的内生变量,科技创新的内生性只是附着于需求的内生性才存在的;储蓄率与投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对应关系,投资的乘数效果、消费的加速原理等,都是新的需求功能预期实现并拉动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新需求功能预期不断得到科技创新的回应,是实现超长周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关键词:需求;消费结构升级;经济周期理论
7/ 12分论坛101.消费地理与都市圈经济消费促进增长:空间格局、理论逻辑和路径选择张学良;玄泽源上海财经大学摘要: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拉动内需和畅通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不仅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直接体现。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认为中国消费空间格局呈现出显著的多维分异特征,区域尺度上呈现“东强西稳”的差异化空间格局,城市群与都市圈消费集聚效应明显;城乡维度上仍然呈现消费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县域农村地区面临消费设施网络化不足与要素配置失衡的双重约束。在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和需求层次升级的驱动下,消费市场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空间价值重构的深度转型。理论逻辑上,消费总量增加拉动经济增长、消费结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消费场景转向加快空间品质优化为消费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内在逻辑。因此,未来在以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聚焦“多彩空间价值”理论这一创新性增长框架,以消费提质扩容为核心,从消费安全、要素投入、创新场景、绿色低碳、文化文明、公共服务和区域协同等方面提出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路径举措。关键词:消费;高质量发展;空间品质;“多彩空间价值”理论
8/ 12分论坛101.消费地理与都市圈经济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与影响因素分析蒲美霖,刘春腊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旅游经济韧性对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使用2017—2022年旅游经济面板数据,基于演化韧性理论构建旅游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赋权法定量测度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经济韧性,借助核密度估计、变异系数及泰尔系数进一步分析城市群内部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分异格局与演变特征,结合ArcGIS可视化其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①2017—2022年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经济韧性表现出“先升后降,再升再降”的波动变化趋势,城市群内部旅游经济韧性存在明显差异,长沙市旅游经济韧性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处于领先地位; ②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经济韧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现象,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维度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旅游经济韧性依次表现为恢复能力>抵御能力>重构能力>更新能力,韧性抵御能力和更新能力空间分异明显,恢复能力呈现出局部集聚特征,重构能力则呈现出明显的核心区优势布局; ③从影响因素探测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经济韧性水平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区域经济和交通状况是影响旅游经济韧性的核心因素。旅游发展速度、市场规模、政府干预与其他因子共同组合时,会对旅游经济产生更强的推动作用。关键词:旅游经济;韧性;环长株潭城市群
9/ 12分论坛101.消费地理与都市圈经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异地布局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任建辉,赖琳琳,覃成林山西财经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摘要:外围区域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研发部门异地布局跳出中心城市的集聚阴影,实现借势发展,是一种有效的区位选择。本文建立了研发部门异地布局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运用2008—2022年河北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数据,采用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研发部门异地布局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从研发部门异地布局空间扩张趋势来看,在城市群内部,河北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借势京津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出探索借势、平稳依托、初步跃迁和加速扩张的阶段性变化;在全国范围内,研发部门异地布局由依赖京津集聚模式转向更加分散和远程的全域空间扩张,并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其中,研发部门异地布局优先集中在特大城市约占50%,布局于省会城市的约占24%,布局于贸易度高的地区约占6%。②从研发部门异地布局网络的结构演化来看,在城市群内部,研发部门异地布局网络组织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北京引领的“中心外围”极化格局逐步向京津“一主一次”双核驱动演化,再演变为以京津和石家庄为主轴的“一主一次一门户”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研发部门异地布局形成了以京津为枢纽节点、长三角和成渝分别为东西主要节点、珠三角和海南为南部主要节点的蝶形放射状网络。③分行业来看,研发部门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务业,且各行业研发部门的异地布局数量由东部向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递减。其中,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技术迭代快的行业和电力、热力生产等能源富集指向行业的研发部门外迁率较高。④研发部门异地布局受到高新技术企业城市资源要素、集聚经济、制度、基础设施产生的挤出效应和助力效应的显著影响。这些研究发现有利于深化对外围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异地布局的规律性认识,同时对外围区域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研发部门异地布局,提供了经验参考。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空间布局;京津冀城市群
10/ 12分论坛101.消费地理与都市圈经济多尺度视角下中国信息消费水平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苏欣怡上海财经大学摘要:信息消费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消费结合的新型消费模式,能借助信息化产品或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信息化服务手段,打破传统消费模式,扩大居民消费潜力,成为激活消费市场、激发内需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新动力源和重要引擎。但当前中国信息消费发展进程存在显著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深入认识信息消费的现状特征、促进信息消费均衡发展,对于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差距法测算了2004—2023年中国信息消费水平,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尺度方差、核密度等方法从区域、省域、市域多尺度视角分析了中国信息消费水平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本文主要有如下边际贡献:①融合信息消费发展目标,构建中国信息消费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采用纵横向拉开差距法对三维立体数据进行处理,改进已有研究单一使用消费支出总和或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虚拟变量的不足;②基于北方—南方、四大板块等区域及省域、市域多尺度视角,不仅从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两方面揭示了中国信息消费水平差异的时空格局,而且分析了中国信息消费水平差异变化的多尺度效应与尺度敏感性差异,给出了中国信息消费发展差异格局演变的科学研判。结果表明:①从信息消费水平时序演变来看,20042023年中国信息消费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北方地区的信息消费水平在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实施前相对领先于南方地区,实施后被南方地区反超且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的信息消费水平在研究期内始终远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②从信息消费水平空间演变来看,20042023年省域和市域信息消费水平的等级差异较大,覆盖了所有等级类型,而省域的信息消费水平等级差异略高于市域。省域信息消费水平的空间分布存在角色分化,呈现“示范—追赶”的梯度发展模式,市域尺度信息消费水平的空间分布逐渐散布于省会城市的趋势,呈现“多点开花”的点域发展模式。③从信息消费水平差异的区域表现来看,2004—2023年北方—南方的区域内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南方区域内差异高于北方,同时,区域间差异比重在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实施前后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两阶段特征;四大板块的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来源,且区域间差异比重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同时,区域内差异比重表现出逐年缩小的趋势,东部区域内差异始终远高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③从信息消费水平差异的尺度表现来看,2004—2023年尺度方差由大到小依次为市域>省域>区域,各尺度的尺度方差均呈扩大态势;市域尺度信息消费水平差异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远高于区域和省域,且此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明显,其次是省域尺度,区域尺度的贡献率最低。关键词:信息消费水平差异;多尺度视角;时空演变特征;纵横向拉开差距法
11/ 12分论坛101.消费地理与都市圈经济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估及生态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沙宗尧,秦子龙武汉大学摘要: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城市生态安全、人居环境改善和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全球城市化进程仍不断加速,高强度、高密度的城市开发模式导致自然绿地空间持续缩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退化,具体表现为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绿色休闲区域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城市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科学评估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潜力,并制定精准有效的生态管理策略,是当前城市规划与生态建设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RS/GIS)等技术手段,整合多源数据(包括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Sentinel-2高分辨率数据、NDVI植被指数、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夜间灯光数据等),构建系统化的城市绿色空间发展潜力评估模型。该模型可识别城市中具有绿化潜力提升的关键区域,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多维胁迫效应,为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指引。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城市化发展显著影响了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导致城市碳汇能力下降,这一发现为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次,尽管快速城市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绿地破碎化和功能退化,但通过科学识别和合理改造退化绿地及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城市仍可释放绿化潜在,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最后,基于对城市绿化潜力的生态敏感性分区研究,提出差异化的生态管理策略体系。上述研究不仅为城市绿地精准规划和可持续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可行的技术路径。关键词:城市化;绿色发展;生态系统;邻域分析
1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