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2/ 9目录中国沿海港口围填海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估与优化.......................................................................3朱高儒,赵盼龙,张利国,谢正磊...............................................................................................3一带一路港口城市时空格局演变对海岸带协同发展的启示.......................................................4杨荣磊,沈体雁...............................................................................................................................4渤海湾1974-2023年围填海国土空间演变与港产城融合研究...................................................5李燚,朱高儒...................................................................................................................................5规模、结构与空间协同:面向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中国临港产业画像研究...............................6杨姗,温锋华...................................................................................................................................6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联系网络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涉海企业股权投资数据..................................................................................................................................................7郭昊楠,余璇,陈琦.......................................................................................................................7多驱动过程下渤海湾1979-2020年碳蓄积时空动态...................................................................8王楠,朱高儒,谢正磊...................................................................................................................8
3/ 9分论坛20.港口与海岸带开发保护协同中国沿海港口围填海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估与优化朱高儒,赵盼龙,张利国,谢正磊北京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摘要:海岸带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人类福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围填海特别是港口围填海是获取沿海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所需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首次系统描述了中国港口围填海发展进程,旨在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应用于港口围填海决策。研究构建了兼顾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保护限制因素的港口围填海国土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我国港口围填海面积达995.85平方公里,占同期总围填海面积的13.50%,主要集中于渤海海域与江苏省沿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港口围填海面积分别为523.30、208.95、190.18、73.42平方公里。港口周边陆海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差异化特征,全国港口陆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普遍呈现由陆向海递减趋势,但在受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因子控制区域,近岸资源环境承载力亦较低。在优化评估中,选取港口航道水深、围填强度、单位面积吞吐量、自然岸线保有率、红树林分布、\"三场一通道\"布局、台风强度与港口距离、现有港口吞吐量、底栖生物量、保护区分布等指标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经评估,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港口围填海适宜性较高。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港口围填海可持续发展模式、围填区生态修复措施及空间规划政策建议。关键词:围填海;国土空间适宜性;港口;优化建议;中国
4/ 9分论坛20.港口与海岸带开发保护协同一带一路港口城市时空格局演变对海岸带协同发展的启示杨荣磊,沈体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摘要:“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城市依托区位优势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但无序扩张导致海岸带生态空间破碎化、生物栖息地退化等问题突出。传统研究多采用经济统计或生态单要素评价,难以量化港口开发与海岸带保护的空间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2013-2023年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结合夜光总量统计、标准差椭圆与位序-规模法则,揭示“一带一路”港口城市空间扩张的结构特征及其对海岸带生态压力的影响机制,构建“规模-方向-结构”三位一体的港口开发强度评价框架,弥补传统研究对空间动态与系统层级关联的忽视,为破解“开发-保护”空间博弈提供量化工具。研究结果显示20132023年,港口夜光总量显著增长,其中东南亚港口增速相对较快,且夜光增幅与海岸带建设用地扩张呈正相关;在空间方向演变方面,标准差椭圆显示半数以上港口向海方向扩张,港口重心迁移距离与滨海湿地退化区空间存在不同程度重叠;在体系结构效应方面,位序-规模系数的变化表明港口体系从单极集聚转向多中心均衡,头部港口如上海、新加坡等仍对邻近海岸带产生虹吸型生态压力。研究表明港口开发呈现“向海集聚、多极扩散”的规模-结构特征,需通过“港口集群-生态缓冲区”嵌套规划缓解海岸带压力;建议建立“夜光-生态”双控指标体系,将标准差椭圆重心迁移纳入海岸带开发动态监管;探索融合多源数据提升港口-海岸带系统模拟精度,建立健全陆海统筹的跨境生态补偿机制。关键词:一带一路;港口城市;海岸带;时空格局;协同发展
5/ 9分论坛20.港口与海岸带开发保护协同渤海湾1974-2023年围填海国土空间演变与港产城融合研究李燚,朱高儒北京交通大学摘要:港口是海陆资源统筹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是唯一依赖围填海活动的土地利用形式,过去半个世纪里,中国围填海面积超过1.5万km2,成为全球围填海区最多的国家,其中渤海有3%的面积被围填,海陆变化十分显著,对其进行精确和连续的监测分析十分必要。土地的使用被视为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本文从“动态监测-利用分析-路径优化”出发,根据1974-2023年逐年遥感影像,利用ENVI、GIS技术建立了渤海湾42个时期的围填海国土空间演变数据集。基于渤海湾围填海区逐年连续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集,进行长时序、高分辨率的国土空间演变动态解析,研究渤海湾填海区的动态空间分布与数量变化。研究表明:1)40a间,研究区共填海1379.79km2,主要在近海和滩涂,土地利用动态度结果显示渤海湾在五年时间切片下,综合动态值均小于4%,呈极缓慢变化,1983-2023 年长时段的综合动态值为5%,属于慢速变化型。2)用地开发呈现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盐田与养殖主导,90年代港口用地优势显现,21世纪以来港口、建设用地显著增长,受不同时期政策影响,2018年以来开始用地存量优化,更加注重用地效率与单位用地效益的提升。3)驱动机制显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政策调控以及当地经济方式转变密切相关;4)以曹妃甸为例分析其围填海与港产城融合情况,并提出曹妃甸港产城融合发展应遵循“政策适配-管理提效-产业联动”的协同路径。本研究为陆海统筹战略实施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支撑和决策思路参考。关键词:渤海湾;围填海;国土空间;土地利用;港产城融合
6/ 9分论坛20.港口与海岸带开发保护协同规模、结构与空间协同:面向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中国临港产业画像研究杨姗,温锋华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临港产业作为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纽带,已成为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和制造业中心,其临港产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更关乎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战略地位。本研究基于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和北京北达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临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构建了\"规模-结构-空间\"协同分析框架,运用多源数据融合与空间计量方法,系统刻画中国临港产业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旨在揭示港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为优化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先构建了\"港口产业城市\"三元协同理论模型,整合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与复杂系统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临港产业发展的多维评价体系。方法上,采用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精准识别142个行业对水运的依赖程度,结合空间杜宾模型和机器学习聚类算法,对沿海11省市61个城市的临港产业进行全景式画像。研究首次提出中国临港产业\"一核引领、两区协同、多片联动\"的空间发展范式,并识别出四大差异化发展模式。实证研究发现:(1)规模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贡献超50%的产业增加值,形成以江苏、广东、浙江为核心的\"临港经济带\";(2)产业结构呈现\"双轮驱动\"特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占比达78.5%,但存在区域专业化分工不足、产业链协同效率偏低等问题;(3)空间格局呈现梯度发展态势,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形成创新策源地,环渤海与北部湾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港口-产业\"匹配失衡。研究进一步将城市发展模式划分为综合枢纽型(上海)、创新突破型(深圳)、产业专业化型(青岛)和潜力培育型(北海)四类。本研究揭示,中国临港产业正面临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区域竞争加剧的双重挑战,亟需突破\"规模扩张-结构趋同-空间分割\"的发展困境。基于此,提出\"三维协同\"优化路径:在规模维度推动差异化布局,培育世界级港口城市群;在结构维度强化产业链垂直整合,构建区域特色产业体系;在空间维度完善跨区域协作机制,促进要素优化配置。研究成果不仅拓展了港城互动理论的研究维度,更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临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关键词:港产城融合;临港产业画像;规模结构;空间协同
7/ 9分论坛20.港口与海岸带开发保护协同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联系网络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涉海企业股权投资数据郭昊楠,余璇,陈琦宁波大学商学院,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摘要:探究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联系网络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囿于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不足,这一问题一直未得到定量化地探讨。本文创新性地以通过手工整理得到的中国沿海11省市20002023年涉海企业对外股权投资数据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QAP回归模型研究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联系网络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2000-2023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初步形成、快速扩展、逐步成熟和高质量优化的演变特征;②上海、广东和江苏处于海洋经济联系网络的中心,其中上海和江苏分别为资本集聚和资本输出的核心节点,广东则相对均衡。广西、海南和河北则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更多依赖核心节点的带动;③三大海洋经济圈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东部海洋经济圈始终保持资本输出和资本输入的双重核心地位,区域内部发展相对均衡。南部海洋经济圈在海南自贸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辐射作用下表现活跃,逐渐缩小与东部海洋经济圈的差距。北部海洋经济圈表现为资本流入依赖型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较弱;④除了地区相邻因素外,当区域间科技、经济实力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存在落差时,海洋经济更易形成互补效应,地区间海洋经济联系会更密切,而两地在财政实力和海洋第三产业发展上的差距,会削弱海洋经济联系度。关键词:海洋经济;联系网络;时空演变;影响因素
8/ 9分论坛20.港口与海岸带开发保护协同多驱动过程下渤海湾1979-2020年碳蓄积时空动态王楠,朱高儒,谢正磊南京师范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摘要:基于1979、1989、1999、2008、2020年渤海湾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碳密度数据,采用InVEST模型分析碳储量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轨迹得到驱动过程轨迹,在分析各驱动过程间的交互关系及空间分布的同时,阐明自然、人为及耦合驱动过程对碳储量的影响,并运用GeoSOS-FLUS模型对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及快速发展下渤海湾碳储量及分布进行了模拟。发现:(1)近40年,渤海湾碳储量呈减少趋势,累计碳损失为0.91×107 Mg,平均碳密度从26.32 Mg/hm²降为22.19 Mg/hm²。渤海湾各区县碳储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1979—2020年,研究区耕地、林草地、水体、未利用地、沼泽地、滩涂和近海水域的面积减少,建设用地、盐田和咸水养殖区的面积增加,滩涂和耕地变化的面积最大。农业开发、城市化、围垦和生态恢复驱动过程在各个阶段的面积最为突出,且围垦的面积逐渐上升。9个驱动过程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同特征,围垦与生态修复、城市化、农业开发和土地复垦过程呈负相关,与侵蚀、演替、逆向演替和淤积过程呈正相关。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一共识别出驱动过程轨迹213条,但研究区主要受少数类型主导。9个单一驱动过程轨迹面积为3530 km2,占所有驱动过程轨迹的56.02%。相较于多驱动过程轨迹而言,大面积的单一驱动过程轨迹对碳储量的影响更大。另外,自然驱动过程轨迹对研究区碳储量的影响整体上是积极的,而人为和自然-人为耦合过程对研究区碳储量的影响整体上是消极。(3)FLUS模型和InVEST模型运行结果显示,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快速发展情景下研究区2030年的碳储量分别为4.8736×107 Mg、4.8901×107 Mg、4.8658×107 Mg,延续了1979—2020年下降的总体趋势,但降幅远小于之前的值。关键词:碳蓄积;多驱动过程;渤海湾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