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页
责任编辑:张智慧 王雪珂 责任校对:刘 明 责任印制:陈晓川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迈向新时代全球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 / 上海国际 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课题组著. —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21.1 ISBN 978-7-5220-0125-8 Ⅰ. ① 迈 … Ⅱ. ① 上 … Ⅲ. ① 国际金融中心 — 建设 — 研究 — 上海 Ⅳ. ① F832.75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 (2021) 第032372号 迈向新时代全球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 MAIXIANG XINSHIDAI QUANQIU JINRONG ZHONGXIN:SHANGHAI GUOJI JINRONG ZHONGXIN JIANSHE QIANZHAN YANJIU 出版 发行 社址 北京市丰台区益泽路2号 市场开发部 (010) 66024766,63805472,63439533 (传真) 网 上 书 店 www.cfph.cn (010) 66024766,63372837 (传真) 读者服务部 (010) 66070833,62568380 邮编 100071 经销 新华书店 印刷 保利达印务有限公司 尺寸 169毫米×239毫米 印张 27.75 字数 370千 版次 2022年1月第1版 印次 2022年1月第1次印刷 定价 86.00元 ISBN 978-7-5220-0125-8 如出现印装错误本社负责调换 联系电话 (010) 63263947
第4页
2019年,时逢《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 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 文)颁布十周年之际,中国银行有幸承担了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 托有关“十四五”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前瞻研究课题。中国银行高度重 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课题研究,精心组织安排:一是成立课题领导小 组,刘连舸董事长担任总负责人,汪小亚董事担任主牵头人;二是成 立课题支持小组,总行各相关部门、上海总部、上海分行和主要海外 分行等共同参与,原总行深改办魏晗光常务副主任总协调;三是成立 课题工作小组,主要承担课题研究和协调联络。 课题组主要成员为:汪小亚、魏晗光、王卫东、张晨、段小茜、 牛光军、马龙、胡音、梁伟、瞿亢、王春新、吴婷婷、薛广义、李晓 玮、张智楠、王家强、王耀君、邢平、靳红举、傅筱忱。 课题报告各章节负责人分别为: 回顾:第一章(王家强等)、第二章(张晨、张智楠等)、第三章 (王家强等)、第四章(张智楠等)。 展望:第五章(王家强等)、第六章(张晨、张智楠等)、第七章 (马龙、薛广义等)、第八章(李晓玮等)、第九章(王卫东等)、第十 章(牛光军、段小茜等)、第十一章(瞿亢等)。 专题:专题1(梁伟)、专题2(瞿亢)、专题3(吴婷婷)、专题4(温 颖坤)、专题5(王哲)、专题6(吴婷婷)。 附录(课题组,Z/YEN)。 参与统稿和排版的人员主要为:王家强、王卫东、王耀君、张智 楠、瞿亢、王春新、梁伟等。 课题研究和报告的总设计、总统稿和校稿人为汪小亚。 郑重声明:本书只代表课题组的研究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的观点。
第6页
致 谢 特别感谢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阮青副主任、规划处吴新华处 长,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魏陆副院长等给予的信任与帮助。 感谢中国银行总行刘连舸董事长、吴富林副行长(时任)、林景臻 副行长、孙煜副行长(时任)等领导给予指导;感谢中国银行多个部 门和机构参与课题讨论和提供相关材料;感谢多位同仁给予支持,包 括赵蓉、黄雪军、张欣园、陈卫东、钟红、梅非奇、余珂、颜冰、李 凡、黄朔、陈静、张更豪、杨淑军、沈洋、何平、李梦梅、夏雨薇、 赵雪情、姜迎宇、丁正君、范书宁、黄子安等。 感谢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支持。 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张智慧主任和王雪珂责任编辑。
第8页
1 前 言...................................................................................................................................................1 回 顾 第一章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综合成效 .....................................................................2 第一节 上海经济金融实力稳步增长 .........................................................................................2 第二节 上海金融机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 ............................................................................4 第三节 上海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备 .........................................................................................7 第四节 上海金融基础设施日益提升 .......................................................................................10 第五节 上海金融改革开放力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2 第六节 上海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14 第二章 上海金融市场快速发展 ...........................................................................................17 第一节 货币市场成倍增长 .........................................................................................................17 第二节 债券市场快速发展 .........................................................................................................20 第三节 外汇市场稳健运行 .........................................................................................................22 第四节 场外衍生品市场品种不断丰富 ...................................................................................24 第五节 股票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27 目 录
第9页
2 迈向新时代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 第六节 贵金属市场蓬勃发展 .....................................................................................................29 第七节 期货市场举足轻重..........................................................................................................30 第八节 保险市场初具规模..........................................................................................................33 第三章 对照国际标准的评估 ................................................................................................37 第一节 国际标准下上海排名的变化 ........................................................................................37 第二节 国际评估体系下上海金融中心的优势与差距 .........................................................39 第三节 关于改进国际评估体系的建议 ....................................................................................44 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评估标准 ............................................................................................... 47 第四章 2009 年既定目标的实现情况评估 .....................................................................49 第一节 2009年既定目标的落地情况 ........................................................................................49 第二节 以“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维度评估 ..............................................................52 第三节 以“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维度评估 .........................................................55 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重大国家政策 ...................................................................... 59 展 望 第五章 “十四五”期间及未来上海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 ......................................64 第一节 上海全球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及战略意义 ..............................................................64 第二节 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80 第三节 推进新目标定位的战略部署和六大关键点 .......................................................91 第六章 以人民币为核心,形成全球金融市场的“上海中心” ............................99 第一节 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上海建成全球金融中心的“底座” ....................................... 100 第二节 打造特色金融市场与创新金融平台 ........................................................................ 109
第10页
目 录 3 第三节 人民币是上海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底色” ........................................................ 118 第四节 打造人民币“五大中心” ............................................................................................ 120 第七章 以金融科技为亮点,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基础设施 ............... 142 第一节 将上海创建成世界级金融科技的三大中心 ........................................................... 143 第二节 将上海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基础设施枢纽.............................................. 156 第三节 依托科技,加快金融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 ........................................................... 167 第八章 以高品质的专业服务为亮点,构建新的金融生态环境............................ 170 第一节 高品质专业服务是上海走向全球金融中心的必备要素 ..................................... 171 第二节 依托高品质专业服务,构建金融服务的全产业链.............................................. 182 第三节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打造金融全生态圈 ...................................................... 189 第四节 对标对表持续推进改革,构建良好金融营商环境.............................................. 192 第九章 以金融开放为着力点,加强境内外市场的连接 ........................................ 197 第一节 进一步扩大开放情景下的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 198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的在岸金融和离岸金融市场体系 ........................................................................214 附:纽约在岸型离岸金融中心对上海的启示 ........................................................................227 第三节 全面对外开放情景下的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 234 附:日本全面金融开放的特点及启示 .....................................................................................247 第十章 以参照国际规则为着力点,完善法律环境和提升监管水平 ............... 250 第一节 参照国际金融规则,完善金融法律环境 ............................................................... 251 第二节 发挥上海金融法院职能,提升金融司法和执法水平 ......................................... 255 第三节 深化市场取向监管体制,创新有效监管方式 ...................................................... 260 第十一章 以参与国际事务为着力点,构建世界金融新秩序 .............................. 275 第一节 当前全球金融治理存在重大缺陷 ............................................................................ 276
第11页
4 迈向新时代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 第二节 新兴经济体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作用提升 ........................................................... 278 第三节 中国应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事务 ............................................................................ 281 第四节 发挥国际平台优势,提升上海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 ................................ 286 专 题 专题1: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 292 专题2: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 306 专题3: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 323 专题4:法兰克福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 351 专题5: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 364 专题6:新加坡沙箱监管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 376 附 录 关于国际金融中心评估的研讨会观点概要 ............................................................................ 390 后记....................................................................................................................................................407 参考文献 ..........................................................................................................................................409
第12页
1 前 言 从“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全球金融中心” ——“十四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前瞻研究 2020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也是上海 “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的决胜之年,在关键节点意外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持续放缓,国际秩序深度 调整,潜在风险不可忽视。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复杂而动荡的局 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如何推进?是亟待思考的大问题,这不 仅决定上海的命运,还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更关乎全球发展大局。 过去十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完成了1.0版本,建立了较成熟的金 融市场框架体系,形成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金融中心总排名 从2009年的第35位升至2019年的第5位。同时也应看到,上海作为国际 金融中心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尚不适应,人民币在全球的影响力 与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仍需提升。与国际顶级金融中心相比,上 海还“大而不强”:硬件、硬实力发展较好,软件、软环境还有一定差 距;传统金融市场发展较好,新兴高附加值领域相对滞后;金融市场 具有规模优势,发展质量存在差距;服务国内经济具有优势,服务国 际市场存在差距。 “十四五”期间,要着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升级版。在未来 5~15年乃至30年内,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总目标是从“国际金融中
第13页
2 迈向新时代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 心”迈向“全球金融中心”,形成纽约、伦敦、上海“三足鼎立”的新 局面。这意味着,上海金融中心不仅要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金融 服务,而且要为高科技引领下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金融服务。上 海不仅是国际金融的重要参与者,还将为全球金融格局走向多元化发 展提供更好的选择。 本书分为回顾、展望、专题三大部分。回顾共四章,从综合成效、 市场发展、指标评价、文件落地等方面总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 十年成就。展望共七章,提出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新目标定 位,以金融市场建设、金融科技、金融服务、金融对外开放、法律与 监管、参与国际金融事务六个方面详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未来的发展 方向、路径和策略。专题汇集了纽约、伦敦、新加坡等金融中心发展 启示等专题研究。 一、十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评估 (一)已取得的突出成效 第一,金融业增加值持续较快增长,对上海经济社会和中国金融业 的贡献显著提升。上海金融产值和就业水平已超越香港和新加坡,与 伦敦不相上下,与纽约差距逐步缩小。 第二,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健全,经营管理实力和国内竞争 力明显提升。各类金融机构法人数量和经营网点大幅增加,一批国际 型、功能型、总部型机构组织入沪,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第三,搭建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覆盖度、完整性和开放度领 跑全国,局部市场全球领先。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集聚上海。2019 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额为1934.3万亿元,是2009年的7.7倍;上海外资银 行资产占比8.8%,跨境人民币结算占全国的40.5%,境外投资者持有人 民币资产比例超过2%,股票市值与交易量、债券余额与交易量、黄金 交易量等局部指标居于世界前列。 第四,金融基础设施逐渐完善,软硬件支持条件不断夯实。支付清
第14页
前 言 3 算、要素交易平台、登记托管等设施不断完善,服务能级提升。CIPS 已成为跨境人民币清算主渠道,业务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债 券通、沪港通、沪伦通等互联互通金融基础设施搭建。 第五,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对机构和人才吸引力提升。上海金 融法院、金融审判庭、金融检察处、金融仲裁院、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成 立,金融法制环境不断完善,也推动中国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大幅提升。 第六,支持全国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自贸区与人民币国际 化等改革开放战略需要基本相适应。上海证券市场为全国提供了85%的 直接融资;上海通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中国银联、各要素交易平 台等基础设施,吸引了6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银联卡、熊猫 债、证券投资和外汇交易等活动。 (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聚集程度不够,国际竞争力不足。外资 银行资产在伦敦银行业资产的比重近50%,在纽约接近20%,但在上海 尚不足10%。 第二,金融市场存在短板,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水平不足。一是 外汇、保险、衍生品等市场规模较小,外汇交易在全球占比不足2%, 远低于伦敦(43%)和纽约(17%)。二是市场化不够。货币市场未建 立统一基准曲线,大宗商品缺乏国际定价权。三是开放度不高。境外 企业在上海发行股票、债券筹资仍受政策限制。 第三,金融配套中介数量不多,高质量专业服务不足。高端专业服 务机构聚集不足,上海仅有31家国际专业律师事务所和国际知名管理咨 询机构,远低于纽约(148家)和伦敦(126家);服务对象及便利化程 度有待提升,国际机构在沪开展业务仍受执业资格、合作机制等限制; 缺乏国际性的中资服务品牌。 第四,国家战略规划与改革开放的政策指标完成有待提升,金融监 管尚不能完全适应全面金融开放的需要。对照2009年“19号文”对上海
第15页
4 迈向新时代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 国际金融中心提出的35条具体举措,已基本完成,有些部分还需要进一 步提升。 (三)“两个维度”的评估 一是以“与中国经济实力相适应”的维度评估。中国GDP总量稳居 世界第二位,连续13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而上海国际金融中 心的全球排名刚进入前三。从发展速度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取得 长足进步,这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大环境基本 匹配,但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仍不相适应。 二是以“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维度评估。人民币已成为 我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和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成功加入SDR货币篮 子,计价货币功能实现突破,国际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人民币成 为国际货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跨境支付便利性、全球资产配置和 储备中占比等指标都有待提高。综上所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速 度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体进程基本匹配,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上海 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都需进一步提升。 二、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目标定位 未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总目标应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地 位相适应,打造金融中心升级版,即从“国际金融中心”迈向“全球 金融中心”,形成纽约、伦敦、上海“三足鼎立”的新局面。实现新目 标可分三个阶段:到2025年,夯基础、聚人气,全面扩展金融市场国际 化要素,特别是加快科技金融创新,形成全球金融的上海中心;到2035 年,全面完善全球金融中心框架,软硬件设施、运行环境效率以及全 球影响力位居前三;到205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际, 中国经济总量接近美国的两倍,人民币成为与美元并驾齐驱的国际货 币,上海建成比肩纽约、伦敦的全球金融中心。
第16页
前 言 5 (一)新目标有新内涵 “全球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高级阶段。国际金融中 心强调开放状态或程度,即基于地区而言,既由内向外走,参与本国 以外经济金融活动,又依赖或吸引别国资金、人力等资源参与国内 经济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强调融合度和影响力,是基于全球整体而言 的,不仅是国际之间的双向流动,而且是全球经济金融的关键节点、 融合点、引领者;金融服务覆盖全球,功能种类齐全;拥有强大的国 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国际金融规则的话语权、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定 价权。 (二)新目标有三大特征 一是依托本国(地区)经济和面向全球市场相结合。中国的大国地 位和强国战略,决定了金融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纲。上海应提升金融 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处理好实体经 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紧紧围绕长三角、国际航运中心、全国经济中 心、世界贸易中心建设等国家重点战略,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提升 服务实体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二是突出人民币国际地位,兼顾国际主要货币。突出人民币国际地 位,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基础底色。上海要建成全球最重要的人民币定 价中心、投融资及资产管理中心、清算中心、交易中心和风险管理中 心,以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持续提升,并在服务人民币国际化的 进程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上海也要发展其他国际货币的市场,发挥其 聚集全球金融资源的功能。 三是强化上海与香港的协同互动。发挥“一国两制”的体制优势, 上海与香港的金融功能应强化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在不完全开放的 条件下,突破金融发展的“不可能三角”,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的平稳 运行。
第17页
6 迈向新时代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 (三)新目标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国经济需要大国金融,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能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 种资源,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为经济金融安全保驾护航。 二是践行五大新发展理念。通过发展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绿色金 融、普惠金融、国际金融等业务,上海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具有时代 特色的全球金融中心。 三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正面临着全球化倒退、公共产品供 应不足的“金德尔伯格陷阱”以及大国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等风 险。我国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是抵御风险的有力武 器。建设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将有助于推动全球化与和平发展,提升我 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形成公正合理、合作共赢、共建共享 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四是引领全球经济金融复苏。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化格局可能发生 重大变化,上海需要发挥国际金融枢纽作用,引领全球经济复苏,打 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与资金链。 (四)新目标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达经济体普遍步入低利率(甚至负 利率)、量化宽松时代,而人民币汇率维持稳定,中国市场对全球资本 的吸引力增强。以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 的数字化技术,将改变未来金融格局,上海在金融科技领域具备全球 领先优势,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上海金融中 心最重要的经济依托和发展机遇。 诸多挑战不容忽视。中美关系正面临严峻考验,受新冠肺炎疫情 冲击,“逆全球化”趋势上升,上海金融开放进程面临挑战;全球产业 分工格局调整与重构,上海面临业务流失风险;疫情加剧全球经济衰
第18页
前 言 7 退,增大全球金融危机风险,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将面临诸多压力。 三、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设的六大关键点 为实现新目标,上海在战术上要把握六个关键点:建成一个核心 (以人民币为中心),打造两个亮点(以领先的金融科技和高质量的金 融服务为亮点),推进三个重点(以加快对外开放、完善法律及监管、 参与国际事务为着力点)。 (一)以人民币为核心,形成全球金融市场的上海中心 1. 以金融市场为基础+以人民币为特色,形成双轮驱动 上海要建成全球金融中心,一方面,需发挥金融市场作用,成为国 际意义上货币或资金大量聚集并发挥金融活动中枢作用的地方;另一 方面,需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地位,确立国际金融中心的主导地位,从 而形成以金融市场为基础和以人民币为特色的双轮驱动。 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的“特色”。推动人民币 国际化进程,将为上海金融市场聚集更多的国际投资者,促进上海构 建主体多元、结构多样的全球化金融市场,从而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如何做强特色?首先应大力实现人民币的“四 化”,即产品多元化、资产优质化、交易国际化、汇率利率市场化;其 次着力形成人民币的“五大中心”,即人民币的交易、投融资及资产配 置、定价、清算和风险管理的中心。 发达的金融市场是上海建成全球金融中心的“底座”。上海金融市 场的发展深度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做实底座?就要大力推动“三 化”,即交易产品国际化、参与主体国际化、市场规则国际化,将上海 金融市场打造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创新力、专业服务能力最强的金 融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节点——“上海中心”。 2. 以人民币为核心,构建人民币“五大中心” 构建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人民币“五大中心”,以此完善人
第19页
8 迈向新时代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 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其中,清算中心是其他功能有效发挥的基 石,交易中心是金融要素交易的平台,投融资及资产配置中心是资源 配置的工具,定价中心是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体现,风险管理中心是 防护罩。 (1)打造全球人民币交易中心。促进金融市场产品多元化,围绕 “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补足短板,填补产品空白;深化利率汇率 市场化,活跃人民币交易;促进参与主体国际化,对内外资开放和放 宽市场准入;推进市场规则国际化,完善金融法律制度,补足投资者 保护和净额结算等重要支柱;推进定价国际化,推动人民币资产编制 或加入国际指数;推进基础设施国际化,对接国际标准,做好监管配 套;强化金融科技引领,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全球交易 平台。 (2)构建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以新能源技术优势为引领,布 局推广“新能源—人民币”定价体系;以巨大石油需求为切入点,在传 统能源结算领域获得更大定价权;依托巨大的现货需求,力争成为非 能源类大宗商品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定价中心;提升上海金价格的国际 影响力;借助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定价体系。 (3)打造全球人民币投融资及资产配置中心。构建多层次市场体 系、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和多样化投资品种;开辟多层次证券交易市场; 推动形成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新格局;建成“一带一路”投融资中心; 依托航运中心建设,促进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拓展票据业务的内涵外 延,推动票据市场跨境开放;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托管服务,将 托管服务嵌入人民币投融资及资产配置的全链条之中;营造良好金融 生态圈,促进上海成为境内外资产管理中心;积极与在沪多边金融组 织合作。 (4)建成全球人民币清算中心。完善CIPS功能,建设安全高效的支 付清算基础设施;推动采用符合国际惯例的标准体系,全球推广使用; 完善清算法律体系与监管,保障清算体系稳健运行;推进金融基础设
第20页
前 言 9 施互联互通,将债券、外汇、拆借和黄金等金融市场纳入人民币全球 清算体系;推动人民币加入持续连接清算系统(CLS)结算机制;发挥 商业银行作用,通过代理行拓展全球人民币清算网络。 (5)形成人民币风险管理中心。一是管理金融风险,健全跨境资本 流动管理,防范利率和汇率冲击;强化金融风险动态监测,构建早期 预警指标体系;建立突发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对策略。二 是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努力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风险管理 中心。三是建立保险和风险缓释机制,降低风险损失。大力发展保险 业,吸引有国际竞争力的财产保险、海运保险、金融担保与再保险企 业入驻。 3. 兼顾国际主要外币,打造亚洲外币中心 抓住世界经济中心东移但亚洲尚无统一外币中心的历史机遇,加 快发展亚洲外币市场。一是建设亚洲最重要的外币交易市场。支持跨 国企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等在沪发行外币债券;完善外币线 上拆借、外币回购等产品,建设亚洲外币货币市场中心;强化外币汇 率类交易影响力,推出更多外汇交易。二是迭代整合,建成亚洲外币 离岸清算中心。完善央行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打造多币种综合清算平 台,重点发展亚洲美元、亚洲欧元、亚洲英镑等主要货币离岸清算中 心;发展外币清算代理行,吸引更多境外银行进行离岸外币清算。 (二)以金融科技为亮点,引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水平 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升西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人 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发展,全球金融中心建设的途径、方式和 重点也将改变。金融科技作为未来全球金融发展的先进生产力、竞争 制高点和核心竞争力,必将成为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成的关键支撑, 也是上海赶超其他金融中心的重要武器。 1. 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以金融科技为亮点的上海金融中心 长期看,金融科技有必要也有能力成为上海全球金融中心的亮点。
第21页
10 迈向新时代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 谁拥有金融科技领先地位,谁就可以引领未来。在“举国体制”和“科 技新基建”的双重驱动下,我国金融科技基础理论体系和配套设施建设 必将大幅跃升,金融科技从应用到原创迎来重大契机。上海金融科技 中心建设必将加快培育世界级金融科技企业,推出一系列原生技术创 新,提高我国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增强国家金融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建议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入手,打造世界级的“三 大支柱”。一是强化科技赋能,打造世界级数字金融产业高地。推动产 业融合,打造从应用到原生的特色金融科技创新之路,助力各行各业 数字化转型;以点带面,引导全球金融科技资源流动,打造长三角金 融科技增长极;鼓励核心技术攻关,强化金融科技数据治理,构建数 字产业实施框架和技术标准。二是升级基础设施,打造世界级金融科 技平台。建设智能化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提升金融服务一体化基础 支撑能力,强化金融信息服务“领军之城”;加大金融科技相关配套服 务支持力度。三是构建开放生态,打造世界级创新金融中心。以大型 银行为龙头,加快构建国家级、战略级金融科技孵化器及创业加速器 集群;以应用场景为驱动,全面推动金融科技研发;持续构建以金融 科技为支撑的开放型生态体系。 2. 依托科技,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基础设施 “十四五”期间,上海应依托科技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升级换代。一 是加大战略规划和政策指引力度,加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顶层设计,制定金融基础设施战略规划,形成以CIPS 为核心,立足上 海、辐射全球、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相适应的全球清算体系。二是促 进境内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证券托管结算机构间互联互通,积 极推动各金融要素市场的后台服务体系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发展;推进 支付清算系统与其他金融要素市场连通,实现外汇、债券、黄金、商 品等金融产品的交易交割与人民币资金清算同步;参照香港CHATS系 统对外开放经验,加快支付清算设施对外开放。三是拓展支付清算主 体。鼓励和吸引新型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落户上海,包括境外银行卡
第22页
前 言 11 组织、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新技术的其他机构,促 进我国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和接轨,推动支付清算服 务的功能和主体更加多元化。 (三)以高品质的专业服务为亮点,构建新的金融生态环境 着力构建开放合作、创新发展、市场主导、绿色友善、安全高效的 金融生态,对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建设意义重大。 1. 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市场齐备优势,形成金融专业服务全产业链 “十四五”期间,上海应着力打造金融服务全产业链。打造围绕金 融市场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聚集区;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建设特殊经济 功能区和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制度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平台经济;鼓励上海已有金融服务机构提升服务能级,加强与全球领 先专业化机构的沟通协作;强化金融配套服务,打造“金融信息港”, 提升金融信息服务效率。 2. 构建良好营商环境,营造创新开放、安全高效的金融生态 “十四五”期间,上海应注重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 环境。突出上海特色,对标领先同业持续推进营商环境改革,鼓励各 部门、各地区大胆创新突破,坚持完善“一网通办”“证照分离”、行 政审批告知承诺等特色做法;制定金融人才集聚、培养和引进等规划 的加强版;引入高水准养老金融服务机构。 3.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金融合作 “十四五”期间,上海应紧密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发挥长三 角金融协同效应。推动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上海出台的金融业开放 和创新政策要积极向其他城市推广;推动上海金融市场辐射联动长三 角,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向江苏、浙江、安徽的优秀企业和金融 机构开放;推动长三角金融基础设施连通,支持各类交易所建设区域 内服务基地;完善长三角金融发展环境,强化长三角区域监管协同、 法治完善、人才服务等合作;建立以上海为主导,有层级、有特色、
第23页
12 迈向新时代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 合理分工的长三角金融合作布局。 (四)以金融开放为着力点,加强两个市场的对接 情形一:扩大对外开放 “十四五”期间,上海扩大对外开放应重点围绕五个方面:(1)依 托上海自贸区,打造“金融自由港”。临港新片区不是简单的自贸区扩 区和政策平移,而是全方位、多层次、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应对标最 高标准,提升新片区价值,围绕“五个自由”,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创 新。(2)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对外金融合作新格局。推动人 民币在“一带一路”走出去和流回来,提供便利的跨境人民币结算、 清算和循环渠道,服务跨境投资与贸易,推动形成以美元、欧元和人 民币为主导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格局。(3)建设高标准、国际化的在 岸金融和离岸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国际化的在岸市场,加大跨境 互联互通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现有的互联互通模式,推动从 “管道式”开放转向“平台式”开放;建立“有限渗透型离岸金融模 式”,通过“一地两市”实现离岸和在岸人民币交易联动,打造本外币 离岸交易中心;远期内可考虑配合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探索建立“一 体型离岸在岸金融体系”。(4)以高水平开放推进现代金融机构体系 建设。先试先行,扩大银行、证券、保险三业对外开放;推动简政放 权改革,提高入市便利,推动境外机构进入债券、股票、外汇三大市 场。(5)与其他亚洲金融中心协同发展。借助香港平台连接境外市场, 进行开放试验;与新加坡加强多币种及多层次金融合作;与东京加强 投资合作和金融科技合作;与中国香港、新加坡、东京探索建立亚洲 货币跨境支付结算系统。 情形二:全面对外开放 在金融全面对外开放的情景下,国际资本大进大出将对境内市场形成 潜在冲击,上海的应对措施:一是发挥缓冲和减震作用,利用上海“桥头 堡”和自贸区“试验田”优势,使开放进程更为可控。二是发挥区域联
第24页
前 言 13 动效应,加强境内外联动、本外币联动、离在岸联动、不同金融中心 间联动,以联动来减震,以联动促发展。三是利用改革开放红利,发 展成世界级金融市场。 “十四五”期间,围绕减震、联动和红利发挥,上海采取的具体措 施包括:(1)统筹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做好 通盘规划,把握开放节奏;借鉴日本的教训,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 基础上,推进资本账户完全开放。(2)建立人民币离岸和在岸市场的联 动机制。发挥“阀门”调节作用,建立良性的人民币流出安排及回流 机制,打好离岸人民币产品定价基础,加强自贸区与其他人民币离岸 市场互动。(3)发挥本币与外币账户的减震作用,推进本外币一体化账 户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在2~3年内稳步推进本外币一体化账户改革, 成熟一项落地一项。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体系。 (4)建立沪港深等地区间联动机制。深化沪港深三地开放经验、金融资 源、产业发展和金融创新共享。(5)提高在沪金融机构公司治理能力。 推动上海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职权分配,强化压力测试及内部危机处 置机制建设,完善投资者适合度管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 (五)以参照国际规则为着力点,完善法律环境和提升监管水平 “十四五”期间,上海应建立与我国国情和金融中心建设相适应的 法律环境与监管体制。 1. 对比国际规则,完善金融法律环境 有观点认为,普通法比大陆法更有利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事实 上,普通法与大陆法一直在互相融合,欧美国家对我国法律制度体系 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尚待提高。 “十四五”期间,中国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法律,为上海提供制度保 障。(1)完善金融法律体系,提高金融领域立法时效性。及时修订与金 融相关的基础性法律和法规,对各要素市场管理和交易规则进行立改 废。(2)根据自贸区先例,加强地方立法。合理给予上海法律先行先试
第25页
14 迈向新时代全球金融中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前瞻研究 权,制定顺应金融开放和国际化发展的政策法规。(3)加强统筹协调, 探索建立长三角地区跨省立法协同机制。以协同立法促进长三角金融 配置效率与秩序的一体化。(4)加强国际司法交流,提升我国司法制度 和司法实践的国际认可度。 2. 发挥上海金融法院职能,提升金融司法和执法水平 “十四五”期间,上海应借鉴英国、新加坡等国的国际商事法庭经 验,提升司法和执法水平。(1)发挥好上海金融法院的标志性和创新 作用。扩大管辖范围,建立法律专家咨询制度,加强司法审判实务总 结。(2)集合上海仲裁机构资源打造亚太(金融)仲裁中心。借鉴国 际先进仲裁实践,完善我国仲裁法律,改进仲裁规则。(3)完善诉调、 诉仲对接机制。尊重当事人对纠纷解决方式的选择权,构建调解、仲 裁、诉讼有机衔接的“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4)加快建设智慧法 院,完善国际商事诉讼便民机制。借助信息科技技术,进一步加强信 息化、智能化建设。(5)加强国际司法交流与合作,提升对上海司法和 执法的国际认可度。在金融案件中正确适用国际条约、公约和多边协 定,推动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3. 深化市场取向监管体制,创新有效监管方式 “十四五”期间,上海应勇于创新,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金 融监管体制,保持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平衡、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平 衡、金融业运行效率和风险合规平衡、金融业充分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保护平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深化市场取向监管体制,优化金融 监管效能。更新监管理念,推进市场取向的监管体制变革;构建立体 监管网,突出国际化导向,完善跨境市场资本流动监管;丰富监管手 段,运用监管科技促进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动态平衡;完善区域监管 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2)创新有效监管方式,加强 统筹协调,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创新监管工具,鼓励创新试错,推行 “监管沙盒”试点;优化监管模式,聚焦金融发展,推动机构监管与功 能监管、行为监管有效融合的综合监管试点;完善监管协调方式,加
第26页
前 言 15 强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协同,赋予地方更大话语权;拓宽国际合作, 加强与外国监管机构跨境协调。 (六)以参与国际事务为着力点,推进全球治理变革以构建世界金融 新秩序 1. 国家层面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事务 “十四五”期间,中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变革, 增强新兴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治理中的影响力及话语权,贡献中国智 慧和中国方案。这包括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代表权; 参与构建基于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的跨国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参与构 建基于全球经济稳定与危机应对的国际协调机制;以“一带一路”为突 破口,输出互惠共享的跨国合作规则;依托中资企业国际化,提高国 际话语权;把握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变化趋势,引领区域金融治理参 与全球金融治理。 2. 发挥国际平台优势,提升上海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 “十四五”期间,上海应充分发挥国际平台优势,辅佐国家参与 全球金融治理,面向国际、代表中国参与对外国际金融事务;结合业 务、产品、市场经验及自身发展空间,成为相关战略部署于微观层面 执行的落脚点。这包括:为新型国际金融治理机构提供支持,积极 吸引国际规则制定机构在沪设立分支机构;制定金融科技风险治理标 准,引领现代金融监管国际标准;创新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金融 标准;发挥新型国际平台的治理作用,打造陆家嘴金融论坛等“亮点” 平台;建立海外运营推广体系,加强与现有国际金融治理机构合作; 推动上海合作组织金融合作;助力培养高质量国际金融治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