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目录一、引言.................................................................................................................................................3二、现象呈现.........................................................................................................................................3三、影响.................................................................................................................................................7四、使用指南.......................................................................................................................................10
3一、引言在数字浪潮的席卷下,网络用语已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蔓延至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当代文化中一道独特且醒目的风景线。它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迭代,不断打破语言的边界,重塑着人们的交流模式。这本网络用语手册,是你穿梭网络文化丛林的指南针。从简洁有力的缩写,到形象生动的热梗,它将带你深入了解网络用语的起源、含义与用法。无论是渴望融入年轻群体的长辈,还是想要精准掌握流行表达的青年,都能在书中找到所需。让我们翻开手册,解码网络语言,拥抱这场语言与文化的奇妙革新。二、现象呈现网络用语的起源与发展起源(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互联网初步普及,网民数量逐渐增加,在聊天室、论坛等交流平台上,人们为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创造出简洁、形象的网络用语,如用“GG”“MM”分别表示“哥哥”“妹妹”。受外来文化影响,一些外语词汇或缩写被引入,像“DIY”(DoItYourself)、“PK”(PlayerKilling)等。发展(2000年代中期-2010年代)
4随着社交媒体兴起,网络用语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一些热门事件会催生网络热词,如“躲猫猫”,因云南晋宁一男子在看守所死亡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而成为网络流行语。各种选秀节目、综艺节目也推动了网络用语的发展,如“给力”一词因在《给力星期天》等节目中频繁出现而走红。以“火星文”为代表的个性化语言出现,青少年通过对汉字进行变形、谐音等创造出独特的文字风格,用于表达个性和追求自我认同。繁荣(2010年代至今)移动互联网普及,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兴起,网络用语更加丰富多样。如“yyds”(永远的神)、“凡尔赛文学”等通过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网络用语不仅在语言交流中广泛使用,还逐渐影响到媒体、广告、文学作品等领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一些网络用语被收入词典,如“网红”“佛系”等,得到了主流文化的认可。网络用语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文化、科技发展以及人们交流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时代特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5(一)常见的类型展示:•躺平梗含义:源于2021年网络讨论,指年轻人对高强度竞争的消极抵抗,主张降低物质欲望、回归简单生活。•人民日报评论:“躺平”现象折射出部分青年对社会压力的焦虑,但过度躺平会消解奋斗精神。语言学者徐默凡指出,“躺平”作为隐喻,通过具象化动作(“躺”)表达抽象心理,符合网络语言“情绪化、符号化”特征。•City不City梗含义:源自美国博主保保熊的短视频,用“City”代指“时髦、洋气”,如“上海City不City啊?”•人民日报评论:“City不City”的流行,是中国旅游吸引力的语言镜像。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外国游客用“City”表达对中国现代化的惊叹。•yyds梗含义:“永远的神”的拼音缩写,源于电竞主播“山泥若”,后泛化为对人或事物的极致赞美。•人民日报评论:“yyds”等字母词的泛滥可能导致语言“通货膨胀”,削弱汉语的丰富性。中国青年报指出,此类表达简化了语义层次,使“赞美”沦为单一情绪宣泄。•栓Q梗含义:英文“thankyou”的空耳,后演变为表达无语、无奈的情绪,如“我真的栓Q”。•人民日报评论:“栓Q”的传播反映了语言的“娱乐化”倾向,其谐音机制(如“栓”与“酸”的关联)是网络亚文化的典型特征。教育界担忧此类“黑话烂梗”会导致青少年语言表达退化。•禁止蕉绿梗含义:“焦虑”的谐音梗,通过水培香蕉的“绿变黄”过程隐喻“化解焦虑”。•人民日报评论:“禁止蕉绿”的爆火,是年轻人用幽默对抗压力的典型案例。其“水果疗愈”形式(如工位养香蕉)成为都市新潮流。
6(二)网络用语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传播速度快•网络的即时性使网络用语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一个新的网络用语可能在几小时内就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传遍网络,如“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在当事人发布视频后很快成为全网热词。•传播范围广•凭借网络的全球性,网络用语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播。像“给力”一词,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还传播到了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和地区。•传播形式多样•网络用语可通过文字、图片、表情包、视频等多种形式传播。比如“洪荒之力”,不仅有文字表述,还有傅园慧的相关表情•班味梗含义:指职场人因压力过大呈现的疲惫状态,如眼神呆滞、不修边幅。•人民日报评论:“班味”的走红揭示了职场生态的痛点,其自嘲式表达既是情绪宣泄,也隐含对工作生活平衡的期待。
7包和视频片段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丰富了传播形式,增强了传播效果。•具有群体针对性•一些网络用语在特定群体中更易传播和流行,如“yyds”“xswl”等在青少年群体中使用频率较高,因为他们更熟悉网络文化,对新词汇的接受能力强,且有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群体认同需求。•内容更新迅速•网络用语的更新换代快,新的汇不断涌现并旧的汇。如曾经流行的“我宣你”(我喜欢你),逐渐被新的表白类网络用语替代,这是因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网民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得网络用语的生命周期往往较短。三、影响
8(一)网络用语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语言表达:为语言增添了大量新词汇和新表达,如“凡尔赛文学”“内卷”“躺平”等,使语言能更精准地描述当下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提升表达效率:一些简洁的网络用语,如“yyds”“xswl”等,能在短时间内传递丰富的情感和信息,提升了交流效率。反映社会文化:是时代的镜子,反映出当下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热点问题。例如“直播带货”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电商的新发展,“抗疫”相关网络用语记录了全民抗击疫情的历程;展现群体文化:不同群体的网络用语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点和价值取向。如年轻人使用的网络用语常常展现出他们追求个性、创新和自我表达的文化心理。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加速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人群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网络用语“给力”“佛系”等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还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世界,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助力文化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元素和灵感。一些网络用语被应用到文学、影视、音乐等文化作品中,为文化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和风格。
9释放社交能量:成为特定群体成员之间的身份标识和交流密码,有助于增强群体凝聚力和认同感。如电竞爱好者用“开黑”“GG”等网络用语交流,形成了独特的电竞文化群体;使人们在网络社交中有了更多共同话题,降低了社交门槛,帮助人们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二)网络用语在给语言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语言规范弱:部分网络用语随意性强,存在违背传统语法规则的现象。如“酱紫”(这样子)、“有木有”(有没有)等,长期使用可能会干扰人们对正确语法的认知和运用。冲击传统文化:网络用语的快速更新和流行,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被忽视或遗忘。部分网络用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相对浅薄,过度追求潮流可能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限制思维深度:网络用语大多简洁直白,长期依赖这类语言表达,可能会使人们的思维变得简单化、碎片化,缺乏对复杂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系统表达能力。
10四、使用指南(一)网络用语在不同场景中的使用需要谨慎选择,以下是一些场景适配建议:•日常网络社交场景•适配情况:较为适用。在与朋友、同学等熟人的网络聊天、社交媒体互动中,使用网络用语可以增加交流的趣味性和亲近感,使沟通更加轻松活泼。例如使用“yyds”“绝绝子”等表达对事物的喜爱,用“柠檬精”调侃朋友的嫉妒心理。•注意事项:避免使用低俗、攻击性的网络用语,以免引起他人不适或造成误会。同时,也要考虑对方是否熟悉这些网络用语,若对方不太了解,可能需要适当解释,以确保沟通顺畅。•正式书面表达场景•适配情况:一般不适用。在学术论文、商务文件、官方报告等正式书面表达中,应使用规范的语言,遵循传统的语法和词汇规则。网络用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可能会降
11低文本的专业性和可信度。例如,不能在学术论文中使用“skr”“凡尔赛文学”等网络词汇来阐述观点。•注意事项:如果在正式书面表达中需要提及网络相关内容或引用网络用语,应加以引号,并在适当位置进行解释说明,以保持整体的严谨性。•公共媒体场景•适配情况:需谨慎使用。在新闻报道、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内容等公共媒体传播场景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络用语。对于一些能够准确反映社会现象、被广泛接受且具有积极意义的网络用语,如“抗疫”“直播带货”等,可以适当使用,以增强内容的时代感和贴近性。•注意事项:避免使用含义模糊、容易引起歧义或具有负面导向的网络用语。同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引导性,不能为了追求热点而
12滥用网络用语,以免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教育教学场景•适配情况:有条件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积极、健康且有助于解释知识点的网络用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网络文化相关内容时,分析“锦鲤”“佛系”等网络用语的含义和文化背景。•注意事项: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用语区分式语言和网络语言的使用场景,避免学生在书面作业和正式考试中过度使用网络用语,影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对一些不良网络用语进行批判和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价值观。(二)使用网络用语时,规范很重要,以下这些提醒能助你正确使用:
13•了解含义:网络用语表意丰富,使用前务必了解准确含义。比如“打工人”不只是简单指上班族,更传递出一种积极面对工作压力的态度;“种草”是分享推荐好物,不是真的种植植物。不清楚含义随意使用,易造成误解。•注意场合:正式严肃场合,如商务谈判、学术报告、官方文件等,应使用规范语言,避免网络用语。像“yyds”“666”这类词会显得不专业、不庄重;日常聊天、网络社交平台则可适当运用,增添交流趣味。•规避低俗:抵制使用低俗、暴力、攻击性的网络用语,如一些骂人的缩写或带有侮辱性的词汇。这类用语不仅违反道德规范,还可能侵犯他人权益,破坏交流氛围与网络环境。•尊重受众:考虑交流对象对网络用语的熟悉和接受程度。和长辈、不太接触网络的人交流时,少用网络用语;与同龄人、网友交流,可依据对方偏好适度使用,确保沟通顺畅。(三)在跨代沟通中使用网络用语,需要掌握一些技巧,以避免误解,增进沟通效果:
14了解对方的网络用语熟悉程度•可以通过日常观察或简单询问,了解长辈或晚辈对网络用语的熟悉程度。如果长辈对网络用语了解较少,在沟通中就需要尽量少用或选择简单常见的网络用语;如果晚辈熟悉网络用语,可适当使用一些流行的词汇来拉近彼此的距离。适时解释网络用语•当使用一些对方可能不太理解的网络用语时,要及时进行解释。例如,跟长辈说“我最近有点‘emo’了”,可以接着解释“‘emo’就是有点情绪低落、抑郁的意思”,帮助对用网络用语活跃气氛•在跨代沟通中,适当使用网络用语可以调节气氛,让交流更加轻松愉快。比如,和晚辈聊天时,用“yyds”来表达对他们喜欢的事物的认可,会让晚辈觉得你很时尚,容易产生亲近感;和长辈交流时,偶尔用“给力”这样的网络用语,也能让长辈感受到时代的变化,使沟通氛围更融洽。避免过度使用或滥用•即使对方对网络用语有一定了解,也不要过度使用或滥用。过多的网络用语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困惑,或者觉得你不够稳重。尤其是在讨论重要事情或严肃话题时,还是要以规范的语言表达为主,适当穿插网络用语即可。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