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6
2/ 16目录解读女性心理健康的机制:城乡差异的视角...............................................................................3陈昌钦,陈茹莹,王乾辉,张梦迪,宋锦辉,左雯,吴蓉.......................................................3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people: a narrative review of reviews.............................................................................................................................4Yufang Zhang, Marijke Koene, Chen Chen, Cor Wagenaar, Sijmen A. Reijneveld.............................4房价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5李晴茵..............................................................................................................................................5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6吴蓉,宋昀,廖开怀,程斌,李晴茵...........................................................................................6中国老年人邻里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和绿地的调节作用...............7邓伟凤..............................................................................................................................................7社会参与对城市绿地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以中国为例...............................8周加贝..............................................................................................................................................8城市绿地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相对剥夺、身体活动和社会信任的中介作用...............9左雯,程斌,冯心燕,庄雪芳.......................................................................................................9生命历程中个人迁移-婚姻-生育轨迹对晚年健康的影响..........................................................10张博,易文泰,朱竑.....................................................................................................................10乡村人口老龄化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兼论数字乡村的调节效应.....................................11郭远智,王硕亦.............................................................................................................................11童年不良经历、居住环境变化与中老年人健康状况.................................................................12张博,周晓莹,杜海涛.................................................................................................................12基于TERGM的城市群养老服务一体化网络生成机制研究......................................................13蒋李超............................................................................................................................................13中国省际老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14黎宇翔,古恒宇.............................................................................................................................14跨地域视角下街道环境对老年出行的非线性影响:高密度城市的比较研究.........................15汤晶晶,韩会然.............................................................................................................................15
3/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解读女性心理健康的机制:城乡差异的视角陈昌钦,陈茹莹,王乾辉,张梦迪,宋锦辉,左雯,吴蓉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摘要:背景:心理健康在整体健康中占很大比例,对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大。生计资本被定义为个人或家庭可用于生存和发展的这些来源的指标,是改善女性心理健康的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领域。然而,生计资本的多重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评估了女性的心理健康,并调查了生计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与女性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生计资本与女性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和路径,旨在审查生计资本影响下的相对剥夺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重点强调其城乡差异。结果:本研究结果如下:(1)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与女性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金融资本呈负相关;(2)相对剥夺中介了生计资本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3)生计资本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女性更容易受到金融资本的影响,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影响农村女性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4)相对剥夺在农村样本中中介生计资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而在城市样本中则不产生中介作用。讨论:本研究表明了生计资本、相对剥夺和女性心理健康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特征。在农村地区,人力、社会和物质资本对女性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例如,更好的教育减少了相对贫困,社会支持和改善住房也有帮助。相反,金融资本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在城市地区更是如此,这可能是由于城市压力和财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根据调查结果,有必要采取以下几项行动:在社会福利方面,为提高女性生计资本,应该向农村地区分配更多资源;在公共服务方面,应改善农村住房和社区融合,扩大和加强农村女性心理健康教育。这些策略可以缓解农村女性的心理健康挑战,促进心理健康结果的公平性。关键词:女性;心理健康;生计资本;相对剥夺;城乡差异
4/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people: a narrative review of reviewsYufang Zhang, Marijke Koene, Chen Chen, Cor Wagenaar, Sijmen A. Reijneveld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roninge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Groningen摘要:Background: Physical activity is essential for promoting public health, and it is affected by the built environment at population level. Extensive evidence exists o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but results are inconclusive for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refore, we conducted a narrative review summarizing existing reviews o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dults and older people and synthesized their findings. Methods: We followed the PRISMA 2020 review procedure and searched for systematic reviews published between January 2010 and April 2022 in seven databases (Scopus, Web of Science, Medline, PsycINFO, EMBASE, SocIndex and Cochrane Library) using keywords related to the built environment, urban interventio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Results: The selection process yielded 29 reviews with moderate to high quality. From these reviews, we identified 21 built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several of which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physical activity. For example, children and older people's physical activity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edestrian-friendly features and general safety. Furthermore, adults and older people's physical activit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avail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of shops/commercial services and parks/open spaces. Lastly, the walkability index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every age group.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creating health-promoting urban environments for practitioner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which characteristics make urban environments age friendly for physical activity.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less explored promising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treet lighting and the quality of green spaces.关键词:Built environment; Physical activity; Older people; Review
5/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房价对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李晴茵广东工业大学摘要: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有证据表明,房价与老年人健康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可能在这方面起着中介作用。利用中国2018年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房价、主观幸福感与自评健康的影响路径,同时调查年轻老年和高龄老年群体之间的异质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房价对老年人自评健康具有负向影响。(2)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在房价影响自评健康的路径中起中介作用。(3)对于高龄老年人来说,较高的房价与报告良好、非常好或非常健康的可能性增加有着更强的联系,并且主观幸福感与报告较好的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更为显著。房价对高龄老年人自评健康的影响比年轻老年人更强,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自评健康水平,有效的健康老龄化政策既要考虑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也要平衡老年人的配置服务设施,推广经济适用房,从城市规划角度实施医养结合。关键词:自评健康;房价;主观幸福感;老年人;中国
6/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基于生命历程的视角吴蓉,宋昀,廖开怀,程斌,李晴茵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摘要:中国老年人数量庞大且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即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已有研究对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CLDS)及结构方程模型,从生命历程的角度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系统地比较了不同维度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客观维度和主观维度)及不同生命历程。在此基础上,对比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时期较高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影响老年时期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该研究发现符合社会因果关系和经济选择理论;(2)儿童时期客观经济地位通过其主观经济地位的中介作用,间接老年人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进而促进老年心理健康;(3)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性别异质性。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男性的影响更加显著,而女性样本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更为显著。以上发现强调了生命周期中对于社会经济地位因素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预防效益并改善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关键词:心理健康;社会经济地位;生命历程;性别异质性;中国
7/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中国老年人邻里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和绿地的调节作用邓伟凤南昌大学摘要: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老年人活动功能下降,生活空间有限。邻里环境,尤其是邻里社会环境,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为此,本研究将探讨邻里社会环境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主观幸福感的中介作用以及绿地的调节作用。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邻里社会环境(邻里关系、社会信任、社区安全)通过主观幸福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以及绿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信任和社区安全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同时,邻里关系、社会信任和社区安全都通过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来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而绿地在邻里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增强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丰富了邻里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首先,生活在安全条件好、社会信任度高的社区老年人受负面情绪的影响较小,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其次,更深入的邻里关系、更高的社会信任和更安全的邻里环境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受到负面环境的干扰,对他们的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间接促进心理健康。同时,绿地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社交场所,增强邻里关系对幸福感的正向影响,进一步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最后,本研究建议政府和社区管理者重视邻里社会环境和绿地的建设,并为“健康社区”和“健康老龄化”规划提供支持。关键词:心理健康;邻里环境;主观幸福感;绿地;老年人
8/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社会参与对城市绿地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以中国为例周加贝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摘要:中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和老龄化。以往的研究尚未充分分析城市绿地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内在机制。因此,城市绿地的社会参与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仍然不确定。因此,本研究探讨了城市绿地、社会参与等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影响机制。该研究使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调节效应分析,利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数据,该数据库包括了中国146个城市的3501名老年人。此外,我们分析了独居和非独居老年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城市绿地面积、道路密度、身体健康、住院史、主观幸福感和经济满意度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社会参与在老年人绿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对于独居老年人来说,社会参与削弱了绿地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对于非独居老年人,社会参与增强了绿地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未来的老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并有助于优化城市建设和健康环境建设策略。关键词:城市绿地;心理健康;社会参与;独居老年人;中国
9/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城市绿地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相对剥夺、身体活动和社会信任的中介作用左雯,程斌,冯心燕,庄雪芳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摘要: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日益增加。绿地是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联系,其内在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相关的影响路径尚未得到充分发掘。本研究通过相对剥夺、身体活动和社会信任三个因素探寻城市绿地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城市绿地通过相对剥夺、体力活动、社会信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路径。结果可知:城市绿地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呈正相关。相对剥夺和身体活动在城市绿地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增加城市绿地可以增加老年人获得绿地资源的数量,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其次,在相对同质的环境中,老年人获得城市绿地资源的机会更加平等,这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在获得绿地资源方面的攀比,减少相对剥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此外,增加城市绿地可以鼓励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最后,建议提高绿地的可达性、公平性和质量,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鼓励老年人在绿地中进行身体活动,并采取多种措施增强绿地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城市绿地;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对剥夺;中国
10/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生命历程中个人迁移-婚姻-生育轨迹对晚年健康的影响张博,易文泰,朱竑1.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2.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摘要:个人迁移-婚姻-生育轨迹的转变是晚年健康不平等的重要机制。以往研究大多将迁移,婚姻和生育视为静态单一性事件,缺乏基于生命历程的长期动态视角。本文使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序列分析方法,刻画出中国出生于1973年的中老年人在18-45岁共计27年的六类典型个人迁移-婚姻-生育轨迹,这些轨迹对个人自评健康和抑郁健康影响不同。由于城乡发展塑造了迁移-婚姻-生育轨迹的差异,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城乡的轨迹类型对健康影响区别。结果显示,以未迁在婚一孩为参照组,未迁在婚二孩(早育)、迁出在婚二孩、未迁非婚二孩和未迁在婚二孩(晚育)对健康有显著负向影响,城市居民的迁移-婚姻-生育轨迹对抑郁健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学界对生命历程与健康关系认知,揭示生命历程中不同轨迹对健康的差异化影响机制。关键词:生命历程轨迹晚年健康序列分析
11/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乡村人口老龄化对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兼论数字乡村的调节效应郭远智,王硕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摘要:基于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本研究量化分析了中国乡村人口老龄化对产业融合的影响,并检验了数字乡村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与乡村产业融合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缓解了人口老龄化对乡村产业融合的负面影响,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对传统劳动力的依赖;促进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优化乡村治理效能,为产业融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且这种缓解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在西部地区尤为显著。据此,研究建议未来政策应着力加大数字乡村建设投入,积极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并加强农民数字素养综合培训。研究结论不仅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制定差异化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进一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实施贡献了理论参考。关键词:乡村老龄化;产业融合;数字乡村;乡村振兴;调节效应模型
12/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童年不良经历、居住环境变化与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张博,周晓莹,杜海涛1.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广州510006,2.衡阳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衡阳421002,3.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4.格拉斯哥大学城市研究系,格拉斯哥G12 8RS摘要: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双重负担背景下,健康不平等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既有研究多聚焦于成年期环境暴露的健康效应,对童年敏感期环境影响的时空延续性及多尺度作用机制仍缺乏系统性探索。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生命史与追踪数据,构建涵盖物质环境(住房条件、社区资源)与社会环境(家庭关系、社会网络)的多维童年暴露指标体系,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和泊松回归模型解析中老年人童年不良经历与其健康状况(自评健康、抑郁、认知及行动能力)的跨尺度关联机制。研究发现:(1)童年物质环境不利条件对中老年健康产生持续性累积效应,住房设施不完善与社区资源短缺显著加剧多维健康风险,而童年社区整洁度与晚年认知功能的负向关联揭示环境暴露效应的复杂性;(2)城市等级梯度分析揭示空间异质性规律——住房条件受限显著加剧大城市与小城镇居民的自评健康风险,却在超大城市中与认知功能改善形成代偿性关联;社区环境对认知功能的正向影响在小城市外普遍存在,其空间分异特征与人口流动梯度及社会资本积累机制密切关联;(3)调节效应模型验证双重缓冲机制:童年家庭社会经济资源通过健康行为累积路径、晚年居住条件通过环境补偿路径,分别消减童年暴露的负面健康效应。本研究创新性发现环境暴露敏感期与补偿期的双重作用机制,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重要启示。关键词:童年不良经历;生命历程;人地互动;健康不平等
13/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基于TERGM的城市群养老服务一体化网络生成机制研究蒋李超浙江师范大学摘要:摘要:城市养老服务供给缺位加剧了老龄化危机,异地养老是推动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的关键手段和自发选择。积极应对老龄化是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良策,推进区域养老一体化、完善区域养老服务体系不仅与国家人口战略契合,而且对于适老化社会转型具有积极作用。当前对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的研究仍停留在政策层面,本文以中国长三角、京津冀、成渝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借助威尔逊引力模型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2010至2020年间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的时空格局,并利用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了其生成机制。结果表明:(1)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养老流网络规模扩大与密度提升,长三角养老流网络存在趋于耦合的结构特征,具备高水平一体化发展态势,京津冀稍低,成渝增长迅速但发展相对滞后。(2)三大城市群网络趋异演化,长三角多核杂化扩张,京津冀首位聚敛,成渝由双核转向轴辐结构,共同表现出规模效应强化和空间阻尼弱化的连接趋势。(3)养老流生成受多重因素驱动,经济成本决定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个人需求及心理偏好是养老网络生成的直接驱动力,文化认同和互惠节律是网络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异地养老模式能够推动城市群养老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有效调控跨城市养老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效率,为构建全国养老服务“一盘棋”奠定区域基础。关键词:异地养老; 区域一体化; 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 流生成; 威尔逊引力模型
14/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中国省际老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黎宇翔,古恒宇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摘要:中国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流动人口已成为当今城乡治理的焦点群体。论文基于2000—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省际迁移流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滤波泊松伪最大似然估计(eigenvector spatial filtering Poisson pseudo-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ESF PPML)重力模型,探究中国省际老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异性。研究发现:①2000—2020年,中国老年迁移人口的规模持续增长,主要迁入目的地基本保持稳定。②老年人口迁移格局稳中有变:大量老年人口从东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迁往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但至2015—2020年,西南、西北地区老年人口的外流现象出现逆转趋势。此外,老年人口迁移网络密度先降后升,迁移来源地日渐分散,而迁入目的地持续集中化,主要迁移流随时间推移更频繁地出现于毗邻省份间。③传统重力变量(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地区生活成本、自然环境舒适性、健康服务设施、资源枯竭程度、社会网络因素共同作用于老年人口宏观迁移格局。④20年间,地区生活成本对老年人口迁移的阻碍作用逐渐弱化,而社会网络因素对老年人口迁移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强;健康服务设施对老年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弱且存在波动,自然环境舒适性仅显著影响老年人口迁出规模。研究结论将为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实证依据。关键词:老年人口;老龄化;省际迁移;社会网络分析;重力模型;ESF PPML
15/ 16分论坛68.新时代的老龄地理学:理论,实证和政策效应跨地域视角下街道环境对老年出行的非线性影响:高密度城市的比较研究汤晶晶,韩会然安徽师范大学摘要:创建适老化友好型街道空间可以促进老年人步行活动和实现健康老龄化,但现有研究缺少对不同高密度城市街道环境与老年人步行的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跨地域视角下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老年行人与多维度街道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首先,本研究收集了174,845张谷歌街景图,通过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分别提取了街道中的老年人地理信息及街道环境,其次,提取2个城市的宏观物理街道环境变量。最后,我们使用XGBoost分析街道环境在不同地域背景下对老年人步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香港和新加坡老年行人在空间上均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模式,其中香港街道中的老年人集中在人口密集区并呈“中心扩散”趋势,新加坡老年行人集中在服务设施较完善区域并呈“一核集聚、多心散布”结构;2)在整体效应中,物理街道环境在两个城市老年步行中的集体贡献率均大于微观街景环境的集体贡献率,而其中香港的微观街景环境的平均贡献率大于宏观物理环境;3)视线范围内的建筑密度和交通可达性分别在香港和新加坡扮演重要作用;4)有趣的是,虽然香港和新加坡的公交站密度和步行道对老年人出行展示出积极的交互效应,但新加坡呈现线性影响趋势,说明新加坡推行的“新镇中心-邻里中心-组团中心”的分级系统促进了出行设施均衡。研究结果为亚洲高密度城市塑造老年人友好型街道空间提供了数据支持。关键词:高密度城市;老年出行行为;微观街景感知;5Ds框架;目标检测
1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