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同步系列

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素养提升编写组 ① 主编

新出图证(鄂)字10号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随堂练习.语文:职业模块/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素
养提升编写组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12. -- ISBN 978-7-5769-0807-71.G634中国国家版本馆CIP数据核字第2024MF5698号
随堂练习语文职业模块
责任编辑 冯伟 | 印 | 刷 | 三河市恒彩印务有限公司 | |
责任校对 | 肖敏 | 开 | 本 | 880mm×1230mm 1/16 |
封面设计 | 京诚书邺 | 印 | 张 | 7.5 |
出版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字 | 数 | 180千字 |
社 址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52号 | 版 | 次 | 2024年12月第1版 |
邮 编 | 430079 | 印 | 次 | 2024年12月第1次印刷 |
网 址 | http://press.ccnu.edu.cn | 定 | 价 | 35.00元 |
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储备。这就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本书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为基础,促进学生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几个方面都获得持续发展,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涵养职业精神。
本书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规划新教材《语文(职业模块)》的配套练习指导用书,设置了“课前导读”“自我测评”等模块,引导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题目覆盖所学知识点,可帮助学生检验学习效果,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
编者

目录
第一单元· 001
【一】七律二首送瘟神· 001
【二】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 007
【三】“探界者”钟扬 015
第二单元· 024
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一) 024
第三单元· 034
【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 034
【二】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041
【三】 品质· 050
第四单元· 059
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二) 059
第五单元· 067
走近大国工匠·· 067
第六单元· 075
微写作· 075
第七单元· 082
【一】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082
【二】南州六月荔枝丹· 091
【三】统筹方法· 099
参考答案· 107


【广七律二首 送瘟神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运用所学的鉴赏手法,赏析诗歌中想象与联想的魅力。
2.了解写作背景,掌握诵读七律的基本技法和规律并背诵诗歌。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培养审美能力。
4.寻找不同文体中的劳动事迹,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
课前导读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主要作品
《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等。1951年,《毛泽东选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正式向全国发行。
3.创作背景
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2000多年,曾一度肆虐于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给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威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非常重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1953年前后就派出100多名医务人员进驻重疫区余江县除灭血吸虫病,治好千余人。1955年,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1956年2月1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且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报道了当地首先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读完报道,毛泽东十分欣慰,彻夜未眠,写下《七律二首·送瘟神》,用文字描述了作诗时的喜悦心情。
4.知识点击
(1)文体知识
《七律二首·送瘟神》是两首律诗。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而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颌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一般来说,律诗第二、三两联(颌联、颈联)的上下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2)重点词句释义拂煦:(风)吹来温暖。
欣然:愉快的样子。
千村薛荔人遗矢:形容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到处村庄荒芜,人们濒临死亡的惨状。薛荔,野生常绿藤本植物。人遗矢,这里指(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病人下泻不止,濒于死亡。
萧疏:萧条荒凉。
逝波:一去不回的流水,借喻已过去的时间。
神州:代指中国。
红雨:比喻落花缤纷的景象。
纸船明烛:旧时祭送鬼神有烧纸船、点蜡烛等习俗。这里借来形容瘟神(瘟君)在六亿人民的奋斗中无处存身,只有逃离人间。
5.思考探究
(1)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描写旧社会血吸虫病长期流行,导致广大农村凄凉萧条、劳动人民处境悲惨,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旧社会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描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人民振奋精神,战胜瘟神,建设伟大祖国的景象。
(2)诗题中的“瘟神”指的是什么?
答:在《七律二首·送瘟神》中,“瘟神”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它并不指代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比喻血吸虫病等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和瘟疫。诗人通过描绘“送瘟神”
的场景,表达了对消灭瘟疫、人民安居乐业的渴望。
(3)诗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答:诗的小序交代了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心情,点明了创作环境,表达了作者对消灭血吸虫病斗争胜利的欣喜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之情。
(4)这两首诗中的“青山”所寄托的情感一样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不一样。第一首回顾过去,青山绿水成为血吸虫病横行之地,即使华佗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见作者的心情无比沉痛。第二首中的“青山”已“着意化为桥”,成为沟通天堑的桥梁,可见作者内心的喜悦。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中,“随心”“着意”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随心”“着意”是指红雨随心、青山着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红雨、青山等自然景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思,作者将美好的景色与内心的喜悦之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自我测评
一、基础知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颠覆(fu) 褒扬(bao) 薛荔(bi) 鳞次栉比(zhi) B.讽刺(feng) 瘟神(wen) 弊端(bi) 残垣断壁(yuan) C.铁臂(bi) 银锄(chu) 遗矢(shi) 咎由自取(jiu) D.瑰丽(gui) 窈窕(yäo) 关卡(kä)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消灭 肆虐 巡天 惨绝人寰 B.恢谐 微风杨柳 斗志昂扬C.临窗 神州 舜尧 万户萧疏 D.牛郎 悲欢铁臂 春风杨柳
3.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州:神奇的大地。
B.联翩:鸟飞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
C.夜不能寐:形容因心中有事,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
D.欣然:愉快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家取得了好成绩但不能骄傲,需要再接再厉才能有更大的作为。
B.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老师牺牲休息时间,处心积虑地给他们辅导。
C.父母含辛茹苦地抚育我们,我们应当学会感恩。
D.在2010年不同的场景里,我们在玉树、在舟曲、在世博展馆、在亚运赛场,在那些家喻户晓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
5.下列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A.“阳光明媚”“暴风骤雨”“鉴赏水平”“拨动心弦”是四个常用短语。(分析:这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B.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的扬州是一座古城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分析:“扬州是名城”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C.一代又一代追梦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在各条战线的漫漫长路上竖起一座又一座丰碑。(分析:“追梦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D.屈原在诗句:“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自比,隐喻楚怀王听信谗言,将他流放到外地,使他的才能没有施展之机,恰似“美人迟暮”。(分析:这句话标点使用错误)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野生动物被杀殆尽,人类就像是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就是自己。
B.畅销读物能否成为经典作品,关键在于它具备能经受时间检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C.他们引进了先进的养殖培育技术,使香猪的死亡率比原来降低了两倍。
D.今年多地普降暴雨,市委要求做好救灾工作,防止不再发生次生灾害。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七律二首 送瘟神
毛泽东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的首联写血吸虫病使大好河山肃杀黯淡,即使神医华伦再世也对血吸虫病无可奈何。
B.第一首诗的颌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在血吸虫病的肆虐下,农村不见庄稼,到处杂草丛生、人丁稀少、死气沉沉的悲惨景象。
C.第二首诗中,“银锄落”写农民在山上劳动,“铁臂摇”写工农大力兴修水利。作者通过描绘改天换地来反映送瘟神的伟大实践。
D.第二首诗的尾联点题,表达了对瘟神的敬畏之情,表现了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
2.下列对《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以明快的语言勾画出当前春光明媚的景象,后一句将6亿中国人民比作我国古代传统的明君舜尧,对人民群众创造人间奇迹的英雄气概给予了高度的赞美和评价。
B.颌联写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山山水水被驯服,能使河水让路,高山低头。
C.尾联点明题意,总结全诗。前一句语调轻松,含幽默调侃意味,表达了诗人对终于“送”走了瘟神的喜悦;后一句写实,介绍“送瘟神”的民间习俗。
D.诗歌暗含对比:在旧时代,山河被瘟神糟蹋,即使美丽也是枉然;而在新时代的神州,山水也焕发了青春,大地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面貌。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
4.请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答:
(二)课外阅读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B.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C.“透迤”“磅礴”“细浪”“泥丸”主要突出的是长征路上的艰难。
D.从“尽开颜”中可以感受到红军翻越雪山后的喜悦心情。
2.下列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透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B.金沙:金沙县城。
C.云崖:像云彩一样美丽的山崖。
D.三军:诗中指解放军。
这首诗的颌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
这首诗写了哪些物象?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答:
三、实战演练
《七律二首·送瘟神》歌颂了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焕发出的冲天干劲和消灭血吸虫病的英雄业绩。请结合自身经历或者身边典型的人或事,仿写这两首诗,或者写一篇读后感。
【二上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
方开燕贾茹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体裁,掌握通讯的写作方法。2.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感受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奋斗精神,理解劳动的内涵。3.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培养并践行劳动最伟大的价值观。
课前导读
1.创作背景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粒跑。”这曾经是用来形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所在荒滩的一句唱词。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协作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于是,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他亲自命名“闽宁村”—闽宁镇的前身,并满怀信心地预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2.知识点击
(1)文体知识
新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本文即一篇通讯。
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通讯的特点包括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效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描写的形象性,以及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种类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其中,人物通讯主要报道具体有新闻意义的典型人物的言行、事迹、思想;事件通讯则主要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概貌通讯报道某个地方、单位、部门的某种气象、今昔变化或介绍地方风情特色;工作通讯则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成就。
此外,通讯的形式还包括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等。
(2)重点词语释义阡陌:田地中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诠释:说明;解释。
憧憬:向往。
崛起:比喻兴起。
携手:手拉着手;比喻共同做某事。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焕然一新: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气象。
陈规:已经不适用的规章、法度;陈旧的规矩。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齐全,一样不短缺。
3.思考探究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文章叙写了闽宁镇的由来和发展历程,并以闽宁镇的改革蝶变,表现了闽宁镇人民劳动致富、坚持创业的决心,诠释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赞美了在党的领导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辉煌成果,揭示了“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永恒真理。
(2)为什么说“乡村振兴关键的因素之一是人”?
答:“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只有人的思想和观念转变了,才能更好地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环境,真正提高农民的干劲,从“要我致富”转向“我要致富”。
(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 ① 选材精当、合理,对比清晰。 ②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大量引用人物原话,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
(4)从文中几个主要的时间节点来看,闽宁镇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 ①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决策,东南沿海较发达省市帮扶西部较为贫困省区。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组合命名成立的扶贫移民区闽宁诞生了。
② 1997年,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深人宁夏南部山区考察。
③ 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宁调研,对教育扶贫作出重要指示。
④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提高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水平作出战略部署。
⑤ 2017年,闽宁镇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到1.2万元,人口由当初的8000多人发展到
60 000多人。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万元。目前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 85% o
(5)从财富和幸福两个层面来看,闽宁镇的哪些变化体现了“劳动最伟大”的内涵?
答:财富层面:
① 职业角色的变化。以万军红为代表的移民,由贫困户逐渐成为创业者,他们靠勤劳的双手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不断进行农产品生产“调优”“调绿”,实现增产又增收。
② 家庭条件的变化。以路建花为代表的劳动者,靠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财富,过上了好日子。③ 乡镇面貌的变化。原隆村村民们靠着国家的好政策和自身的艰苦奋斗,使原先的贫困镇,变成了样样完备的特色小镇。
幸福层面:
① 小康生活的持续推进让人民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之情。通过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农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持续增加,2018年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已达 85% ,村民们充满了自豪感。
② 人民对未来规划更清晰。以往是在熬日子,现在通过劳动致富,人民开始憧憬买小汽车,产生了“带孩子们出去转转”的想法。
③ 从“高颜值”到“气质美”的转变。劳动使原隆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推进,现在正逐渐通过教育和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移民心中,从外到内的华丽转变让每一名移民对这美丽乡村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自我测评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慨(käi) 东麓(l) 牌匾(biän) 焕然一新(huan)·
B.闽宁(min) 憧憬(chong) 戈壁(gé) 鳞次栉比(zhi)
C.携手(xié) 支援(yuán) 部署(shu) 阡陌交通(qian)?
D.雏形(chu) 诠释(quán) 崛起(jué) 文化熏陶(xu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恩泽 携手部署 华丽转变 B.完善 步伐全释 邻次栉比 C.寻觅 诉说 雏形 康庄大道 D.感慨 熏陶 憧憬 万物复苏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日臻完善。
B.经过兄弟俩多年的惨淡经营,小店的生意终于红火了起来。
C.小王的毕业论文虽然还达不到导师的要求,但也算差强人意。
D.他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每天出门前都打扮得道貌岸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构建数字医疗的新形态、新格局,对医疗事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B.新能源产品产量增速快,今年4月,仅光伏电池产量的增长率就超过69. 5% 左右。
C.5月26日,中国乒乓球队混双组合轻松战胜对手,夺得2023年德班世乒赛冠军。
D.有专家认为,进入夏季的高温天气后,或许有助于降低甲型流感病毒的扩散速度。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么美呀,多么精巧啊,我们祖国的语言!B.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造起来的)是圆明园的许多属园之一。C.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亲自去贺吊——一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D.货架上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手链啦、丝巾啦、皮包啦真让人眼花缭乱。
6.管理员发现许多人在公园草坪里随意行走跑跳,于是准备重新选择一条更亲切、更生动的“温馨提示”,替换原来“请勿踩踏”的提示语。下列提示语中最适合的一项是()
A.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B.留得芳草绿,绕行百步又何妨?C.爱惜公园小草,延续华夏文明! D.小草虽然不言,还请脚下留情!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节选)
方开燕贾茹
时值初春,万物复苏。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红瓦白墙的小楼鳞次栉比,水泥马路宽阔整洁,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乡村美景,已成为这座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寻常风景。村口竖着“恩泽原隆、厚德为善”的牌匾,似乎诉说着生活在这片乡村沃土上的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决策:东南沿海10个较发达的省市,协作帮扶西部10个较为贫困的省区。于是,福建与宁夏结成了“亲家”。“闽宁”——这个以福建、宁夏两省区的简称组合命名的扶贫移民区,从此开启了两省区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的艰辛而温暖的征程。
闽宁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来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他亲自命名“闽宁村”—闽宁镇的前身,并满怀信心地预言:“闽宁村现在是个干沙滩,将来会是一个金沙滩。”
岁月流转,初心不改。1997年,习近平率福建党政代表团奔赴塞上,深入宁夏南部山区 ,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宁 _,对教育扶贫作出重要指示。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 重要讲话,对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水平作出战略部署, 明确要求。
自此,一个现代化生态移民的“样板间”在贺兰山东麓的戈壁荒滩上拔地而起。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
广大农村群众的热切期盼。
新形势下,闽宁镇应该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抓基础也要重改革
昔日“干沙滩”加速蝶变成今日“金沙滩”
四年前,万军红还守着自己家里那20多亩旱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听说闽宁两省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在贺兰山东麓有水源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新城”,万军红一家六口人毅然告别“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到闽宁镇移民新村原隆村。在村里的农业产业园学习了近一年种菌菇技术后,“贫困户”万军红不投一分钱就承包了一个大棚进行菌菇培植,一年种两茬再加上农闲时的零工收入,算下来一年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
从农户到产业工人,再到业主,最终成为创业者,万军红身份的变化诠释了“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
万军红承包的大棚,就在宁夏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园区创造性地将光伏农业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搭台、农户唱戏”的扶贫模式,以农业设施大棚为依托,目前已形成以花卉、茶叶种植产业为重点,以蚯蚓、蝎子特种养殖为亮点,以食用菌、枸杞、有机蔬菜种植为抓手的产业布局。光伏设施大棚588栋,稳定就业移民群众350多人,其中移民返租倒包大棚200多栋,每栋大棚年收入5万多元。
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们利用废旧秸秆、果木枝条、葡萄枝条等加工生产各类食用菌菌包,通过农户承包,进行标准化生产。出菇环节结束后,废旧菌棒再进行回田、蚯蚓养殖等生产利用。”宁夏光伏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该园食用菌加工生产线。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产品生产不断“调优”“调绿”,顺应了市场对优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不少农民实现增产又增收。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宁镇原隆村考察时指出,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关于农业、农村、农民,习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无日或忘。他带领我们走上了康庄大道,接下来的路我们有信心越走越好!”闽宁镇人大主席说。
(有删改)
1.下列依次填入选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考察 调研发表提出 B.考查调查 作出 指出C.考查 调研 发表 提出 D.考察 调查 作出 指出
2.下列对“抓基础也要重改革昔日‘干沙滩’加速蝶变成今日‘金沙滩’”及其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标题“抓基础也要重改革昔日‘干沙滩”加速蝶变成今日‘金沙滩””的关键词是“抓基础也要重改革”。
B.这一节主要讲了万军红的发家历程。
C.万军红靠种植花卉、茶叶、葡萄等发家致富。
D.万军红一家六口人从西海固搬迁到闽宁镇移民新村原隆村很好地诠释了“迁得出”。
文章从“村口竖着‘恩泽原隆、厚德为善’的牌匾”人笔有什么作用?答:
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样板间”?
答:
(二)课外阅读
插柳莫让春知晓
徐鲁
在鄂南山湾里,听到一句谚语:“插柳莫让春知晓”,很美,有淡淡的诗意,似乎又包含着些许乡愁。我向一位撑渡阿姐询问这谚语的准确含义,阿姐扬了扬湿漉漉的船篇,笑着说:“河边插柳,落地生根,插得早发芽早,等春天真的到了,河岸早就绿成一片了。”原来,这谚语是在变着法子表达新芽回春、人勤春来早的意思。
不过,湾子四周青翠的茶山上,斑鸠和鹧鸪们好像要故意走漏春的消息。斑鸠喜欢站在高高的屋脊、檐角和树头,一声声地高叫:“春天来了,春天来了!”鹧鸪似乎也不甘示弱,叫起来的声音更加嘹亮。
每块水田和每道窄窄的田埂,都静静地睡过了一冬。醒来时,田埂和小路带着几分悍松,添了几许泥泞。青竹笠,绿蓑衣,流连在这二月松软的田埂上,走走、停停、听听,我觉得自己也像一滴湿漉漉的江南雨,萌生在温暖发亮的水田里,滴落在绿茵如织的春溪畔。
这山,这水,这湖岸,还有一座古老的文峰塔,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了,似乎也从没有分离过。
因为这座塔的存在,这里就叫作宝塔村。村子边上有一片湖,叫宝塔湖。村和湖,都归属于湖北省阳新县兴国镇。
犹记得十七岁那年,我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为了挣一点念大学的学费,我在这里的富水河边,抬过一个夏天的石头。石头是从附近一座山上开采出来的,需要从山脚运到河边,再一块块地抬上船,顺着富水河运到下游去。一个暑假干下来,尖利而沉重的巨石,把我的手掌和双肩不知磨破了多少次。
介绍我去打这份工的人,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田守福,他家就在宝塔村。有时装船装得太晚,肚子饿了,守福就带我到他家里,吃上两碗掺和着干薯丝的稀饭,然后趁着月光,骑上自行车把我送出宝塔村,送回到兴国镇上。
:四十多年后,我再次来到宝塔村。古老的文峰塔还高高地矗立在湖水旁,但宝塔村已不再是昔日那个风吹荒滩、遍地野蒿、人烟稀落的山湾,而早已变成了一个闻名遐迩、车水马龙的“亿元村”。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中,宝塔村榜上有名。不过,没有谁能想到,宝塔村的乡亲们致富的宝贝,竟然是生长在这片泥土中和湖岸边不起眼的湖蒿。
守福和他的二哥守仁合种了大约五亩湖蒿,算不上是宝塔村种湖蒿的大户,但每年的收入,兄弟俩已很知足。
“宝塔村今非昔比喽!”守福笑着说,“当年你在我家歇脚,只拿得出干薯丝煮稀饭招待 你,如今想起来,觉得很对不起老同学!”
“可不能这么说!那个年代,一碗干薯丝煮稀饭就是人间最美味的食物呐!”回想到从前,再看看眼前的日子,我感慨,“守福,你家和你的湾子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真是赶上了好时代!”
“说得也是。”守福接过话来,“县里的领导说,现在宝塔村算是进入了致富的‘快车道’。今年的湖蒿产量不会比去年差,‘芝麻开花节节高’。”
“真好!什么叫乡村振兴?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我由衷地赞叹,“不过,不论种植什么、发展什么,肯定都不容易,都得靠实干。”
“是呀,种湖蒿首先要肯吃苦。你晓得的,收湖蒿的时候,全靠纯手工采收。逢年过节时,别人休息,蒿农们却更加忙碌。春节前后,往往也是各地采买湖蒿的旺季。”
眼下,正是春工忙忙的时节,山湾人家,清晨鸡鸣山谷,傍晚炊烟四起、灯火朦胧,犁早田的牛铃铛,从村东响到村西,又从村西传回村东。早春二月天,也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天,清亮的柳笛声伴着紫燕的呢喃,在村子的上空回荡,高处飘着长长的蜈蚣风筝,低处飘着小小的燕子风筝。
“插柳莫让春知晓”,假如春天真的也有姗姗来迟的时候,那么,这或许能给春天一些意外的惊喜?只不过,春江水暖,芦芽浸溪,处处都是春光的行脚、春雨的踪迹,这遍布山岭和湖岸的春的消息,谁又能藏得住呢?
更何况,天道酬勤,春天从来不会辜负质朴的土地,更不会辜负勤劳的插柳人和耕耘者。你看这早春时节丰沛的雨水,不是正在细细密密地与河边的新柳、与青嫩的湖蒿、与泥土下的种子们,悄悄商议着萌发和生长的时机吗?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2月6日第20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标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置悬念:插柳为什么不让春知晓?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揭示文章主题,点明了勤劳致富的主题思想,使读者一目了然。
C.引用谚语,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D.行文的线索“插柳莫让春知晓”贯穿全文,以其开篇,也以其结尾。
2.下列对文章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谚语“插柳莫让春知晓”表达的是新芽回春、人勤春来早的意思。
B.文章赞美了宝塔村人勤劳实干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宝塔村的喜爱之情。C.昔日落后的宝塔村成为闻名遐迩、车水马龙的“亿元村”,这是乡村振兴的表现。
D.同学田守福致富后故意在“我”面前炫耀他现在的好日子。
3.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文中的画线句。
(1)湾子四周青翠的茶山上,斑鸠和鹧鸪们好像要故意走漏春的消息。(从修辞手法
的角度赏析)
答:
(2)守福就带我到他家里,吃上两碗掺和着干薯丝的稀饭,然后趁着月光,骑上自行
车把我送出宝塔村,送回到兴国镇上。(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答:
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阐明理由。答:
三、实战演练
电视剧《山海情》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观看电视剧《山海情》,结合课文写一篇观后感,初步感知闽宁镇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