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由省教研员组织省内学科专家,根据课标和最新考试方向编制,修订及时,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
浙江省普通高中作业本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下 (双色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
前言Foreword
为深化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学要求,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省内部分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共同开发了这套适合浙江省高中课程改革的地方性课程资源。
本书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为依据,结合浙江省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编写,供学生学习新课时同步使用。
本书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材料的筛选与甄别中,并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实,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引导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全面正确地看待历史与现实。
本书依据教材按通史体例编纂,以时序为基本框架,尤其注重展现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内容编排遵照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人深,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书题量合理,课时练习基本控制在30分钟以内,选择题和综合题比例恰当,体现了教材主干历史知识的落实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基础性。按教学课时编排,重视学生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经历的习得、巩固与延伸。
2.梯度性。每课时设置“基础训练”和“素养提升”两个板块;每两个或三个单元后配有一份单元检测卷,整个模块后配有两份专题检测卷和三份综合检测卷,供学生进行知识整理与自我评价。
3.建构性。本书是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新教材知识的建构与联系、情境与任务的融通,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衷心希望本书能给广大师生提供切实的帮助!
编者
目录 Contents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5
10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10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14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18
22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22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28
33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33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8
42第五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42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47
51第六单元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51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55
59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第七单元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59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64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68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72
76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76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81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86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90
94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94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99
本书附有单元检测卷、专题检测卷和综合检测卷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基础训练
1.有人说,人类的祖先“赤手空拳,从土地中挖出可食用的东西来;他们模仿兽类,使用爪与牙,用象牙、骨头或石头做成工具;他们制作网与陷阱,用纤维与草根制成绊网,并设计无数的诡计以捕鱼或猎取走兽。”这一叙述反映的是 ()
A.原始人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 B.原始畜牧业已经高度发达C.农耕生产开始改变人类生活 D.手工业开始从农业中分离
2.培植农作物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一环,下列作物属于亚洲先民最早栽培的是()
A.水稻和玉米 B.大麦和南瓜 C.小麦和水稻 D.南瓜和玉米
3.原始时期,某些美洲的印第安族村落几乎全部从事制造箭头;一些居住在新几内亚的村落专事制陶;一些具有专长的部落或村落居民,有时用他们从事的行业作为姓氏,如铁匠、渔人、窑匠等。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生产力提高和贫富分化 B.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C.村落和城市的形成 D.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4.古代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下列对这一格局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农耕经济为主的经济形态 B.生产力和交通条件的限制C.各文明均未出现统一国家 D.早期文明均属于小国寡民
5.史诗是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以重大历史事件或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是 ()
A.《天方夜谭》 B.《摩诃婆罗多》 C.《罗摩衍那》 D.《吉尔伽美什》
6.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三大“创世论”神学体系,这些体系中的神话传说内容都与太阳和水有关。这体现了古埃及 ()
A.王权的衰落 B.对自然的崇拜C.文字的发展 D.对科学的探索
7.到公元前6世纪,某地区形成了一系列国家,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了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该地区是 ()
A.古代西亚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8.下列古代文明与其成果对应正确的是
A.古巴比伦一《汉谟拉比法典》 B.古埃及一发明“0”C.古希腊一莎草纸 D.古印度一楔形文字
9.右图为《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的人口构成图》。下列对其解读符合雅典民主政治实际情况的是
A.奴隶阶层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体B.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C.外邦人群体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D.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基

10.他称撰写《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不要忘记那些英雄的 第9题图事迹,让古希腊和鞑靶的伟大杰出作品名留青史。”他也因此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历史之父”。他”是 ()
A.希罗多德 B.修昔底德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素养提升
11.史诗《吉尔伽美什》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身高十一尺有余,足长三尺,腿长七尺,髯发浓密。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见图)。这种文本和实物的一致性可用来 ()
A.说明史诗的描写有据可依B.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C.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D.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

12.古姆诺帕里亚节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是斯巴达城邦为纪念战争胜利而创设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最炎热的7月举行,历时数天。这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还举行少年和成人的体育表演。据此可知,该节庆有助于斯巴达 ()
A.维护民主政治稳定 B.繁荣城邦经济C.凝聚城邦公民意志 D.形成多神崇拜
13.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答题栏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答案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概述早期人类文明的进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埃及与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并指出这种差异对两地文明发展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
材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
材料三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
以上材料摘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
(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中的两则文献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指出材料中三则史料的类型,并分别对其在探究葡萄酒历史中的作用做出合理推断。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基础训练
1.在古代文明早期,农耕文明区之所以具备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主要原因有(① 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② 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 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④ 统一的大帝国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亚述帝国是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帝国。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该帝国发展状况的是()
A.曾经一度征服了埃及地区 B.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C.是晚于古巴比伦的大帝国 D.组建了兵种多样的帝国军队
3.柏拉图曾说:“我们居住的位于费西斯河(黑海最东部的一条河)与赫丘利柱石(直布罗陀海峡两边耸立的海)之间的区域只是大地的一小部分,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这一描绘可以印证古代希腊 ()
A.军事征服的企图 B.中央集权的政体C.殖民活动的范围 D.统一国家的形成
4.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靠阿胡拉马兹达之佑,我统治了这个王国。"这说明大流士一世 ()
A.宣扬君权神授 B.推广希腊文化 C.开创专制制度 D.积极对外扩张
5.根据下图信息判断,该人物为 ( )

A.修昔底德 B.大流士一世C.亚历山大大帝 D.汉谟拉比国王
6.“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 ()
A.亚述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C.罗马帝国 D.波斯帝国
7.文字的发明是古代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其中字母文字起源于
A.排尼基 B.埃及C.希腊 D.印度
8.抓关键词、制作学科知识结构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的 ① 处应填写的学习主题是 ()

A.古代文明的产生 B.人类进人农耕时代C.古代文明的交流 D.人类进人奴隶社会
9.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A.互鉴性 B.统一性C.同源性 D.同步性
10.《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今波斯湾)。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日: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资(意为“带着”)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下列从该史料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甘英是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B.甘英开创了罗马与中国的直接交往C.当时指南针已经被普遍运用于航海D.甘英最终未能到达罗马帝国
素养提升
11.读右图,古代波斯的建筑模仿两河流域的塔庙建筑,但在柱子的装饰上,又具有埃及和爱奥尼亚人的风格,浮雕和雕塑艺术则受亚述的影响较深。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有 ()
① 波斯帝国是由亚述帝国发展而来的② 波斯帝国各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③ 波斯曾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④ 这一现象是文明区域性扩张的结果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2.史载,亚历山大“自居为埃及法老和波斯国王的继承者,定都巴比伦,沿袭波斯帝国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起用波斯降臣,采行东方的宫廷礼仪”。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 ()
A.力图摆脱希腊文化的影响 B.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C.以东方为中心的统治政策 D.中央集权的统一局面十分稳固
13.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加上元音,罗马人又将希腊字母作了一定的改变使之适合自己的语言,并把这种字母传给了欧洲的文化继承人。下列从中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地中海是全人类古代文明传播的中心B.字母文字起源于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C.罗马字母是字母文字发展的关键环节D.不同地区的文明交流促进了文化发展
答题栏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答案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奴才啊,好好认清我是什么(人),我的技艺多么高超,我的权力多么高贵…··奴才啊,愿国王的惩罚勿施于你。
—李铁匠《古代伊朗史料选辑》
材料二古代世界的大多数帝国,可能像波斯帝国一样,是在观念上拼命强调中央集权,在实践中则是尽可能地进行地方分权。
波斯国王采取控制帝国上层政治、重点保证对高级官僚和行省总督的控制,而让地方共同体自治的政治哲学,既是历史的要求,也反映了波斯人的政治智慧。
摘编自晏绍祥《米利都与波斯:专制帝国中地方共同体的地位》(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概述波斯是如何统治辽阔的帝国疆域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波斯帝国统治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其统治政策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中海周边是遥远而宽广的大陆,它们将无尽的商品流向你处(指2世纪的罗马城)。人们可以看到来自印度的众多产品,还可以看到来自阿拉伯-费尼克斯的商品...·巴比伦的服装以及…·.奢侈品…··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
—[古希腊]阿利斯提德《致罗马》
材料二“丝绸之路”一词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从历史上看,这条大道的建成并非一人之力,而是东西方众多先驱共同开拓的结果。就陆道而言,西段的建设者应该上溯至亚历山大。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亲率3万精兵东征波斯,欧洲势力开始进驻亚洲腹部临近中国的地段….东段开拓者显然要数汉武帝的使者张骞。至东汉,政府经营西域,使者西行的路程远比张骞要长,其实际影响也比张骞要大。就在使者出使大秦后不久,也就是公元100年,“远国蒙奇兜勒(马其顿,时属罗马帝国)皆来归服,遣使贡献”。马其顿遣使打通中西间直接交往的通道。
摘编自杨共乐《丝绸之路:人类携手合作的创举》(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城在当时的地位。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写出亚历山大开拓丝绸之路“西段"的史实。结合所学,简述两汉使者对丝绸之路“东段”开拓和延展的历史贡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到了吠陀时代末期,种姓等级制度成为雅利安印度的主要制度。在其他地方,国家和帝国维持公共秩序,而在印度,种姓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个人更多地通过他们的“阁提”(种姓制度下的亚种姓等级)而不是他们的城市或国家来确认身份,种姓在维持印度的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镰仓时代(1185—1333)的日本,高权威不掌握同样的高度实权,但却颁授合法性给那些掌握实权并利用前者的权威行使权力的人。·由于高权威是掌权者合法性的保证,前者也因而获得被后者保护的保证。被授予合法性的人,也可颁授合法性给他下面的人。·...·这是权威的阶层排序。
—[英]肯尼斯·韩歇尔《日本小史》
(1)印度种姓制度下的四大种姓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和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日本政治制度的变化,并分析镰仓时代日本“阶层排序”的主要内容。(1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增彩与之交市,故遮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佐助)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度,船人谓英日:“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甘英乃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简述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汉朝和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通商关系发展的主要条件。(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希腊城邦的公民大多数躬耕城亩,住在乡村。由于实行公民轮番执政,城邦中不存在城市与乡村的对立,“城市连同属于它的土地是一个经济整体”。城市既是民选的官员施政的中心,也是全体公民集会、参政和举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城邦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本土中心城市,它是城邦国家之根本。城市在战争中具有很强的军事功能,一旦失守,就意味着城邦的灭亡。
摘编自张南、周伊《春秋战国城市与古典希腊城市比较论》材料二中古时期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
序号 | 特许状 | 内容(节选) |
12世纪上半叶,法国国王路易六世 颁发给洛里斯城镇的特许状 | 任何人只要在城里平安生活一年零一天,便可 获得自由,以前的主人不得对他提出任何权利 主张 | |
② | 1130年,英国国王亨利一世颁发给 伦敦的特许状 |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 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 伦敦市民为法官 |
③ | 1175年,法国特尔瓦伯爵亨利颁发 给塞纳河大桥附近市镇的特许状 |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 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 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
④ | 1200年,法国国王菲利普二世颁发 给巴黎大学的特许状 | 官员不得以防卫为理由对学者动手,不能把他 们关进监狱。除非学者犯了罪,应受到逮捕。拘 捕学者时,决不能打他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希腊城市的特点。(8分)
(2)“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古时期形容西欧城市的一句谚语。以材料二表格中的特许状为证据,说明你对该谚语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基础训练】
1.A 2. C 3. D 4.B 5.D 6.B 7. C 8.A 9.B 10.A
【素养提升】
11.B从材料看,《吉尔伽美什》对主人公体型、样貌的描写是夸张、神化的,并不是写实、“还原"的,因此不能说明其“有据可依”,也不能说明“确有其人”。但这种描写和浮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审美观念。故选B项。
12.C根据材料可知,古姆诺帕里亚节期间,人们吟唱颂歌以纪念众神和斯巴达英雄等活动,有利于塑造公民的共同经历和情感,增强公民集体意识,维护城邦团结,凝聚城邦公民意志,故选C项。斯巴达并没有建立民主政治,这些公共节假日与繁荣城邦经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两项;多神崇拜在斯巴达早已有之,并非通过节假日来形成多神崇拜,因果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
13.A据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即是新的历史资料,与原有历史资料合起来“资料的多元性”,史料的逐步多元化推动了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认知进一步推进,故选A项;文字记载的方式具有客观性,只是人们的解读方式具有主观性,会限制历史解读的边界,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进步性,而不是世界文明本身形式上的多样性,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而不是历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族群的身份认同,排除D项。
14.(1)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一部分人脱离生产活动专门从事管理和文化创造;军队等强制机关出现;文字的产生。(2)差异: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尼罗河定期泛滥;古代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三面环海,港湾众多。
影响:尼罗河流域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形成了农耕文明;古希腊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形成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
15.(1)《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2)史料一和史料二是文献史料,史料三是实物史料。史料一描述了古代葡萄酒对工人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流淌的河,表明在古代社会,葡萄酒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作用。从中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从史料二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对于酒的管理和监管力度较大,并表明葡萄酒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法律规范。史料三表明古代土耳其一带存在早期的葡萄酒生产,并且其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一5800年。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基础训练】
1.A 2.B 3. C 4.A 5.C 6. C 7.A 8. C 9.B 10.D
【素养提升】
11.C图中古代波斯建筑受埃及、爱奥尼亚人风格的影响,反映了各区域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又是文明区域扩张的结果,故选B项。材料不能证明波斯帝国是从亚述帝国发展来的,也不能说明波斯征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有 ①③ 两项不能选。
12.C亚历山大原来是马其顿国王,位置在欧洲希腊半岛之北,但材料中亚历山大定都巴比伦,又自居埃及法老和波斯国王的继承者,采用其制度和礼仪,这些都在希腊半岛之东,说明其统治中心在东方,故答案选C。重视对东方的统治,并不能说明力图摆脱希腊文化,故A项错误,其地域横跨亚欧非,但不足以说明它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更不能说明其统一局面十分稳固,排除B、D两项。
13.D材料叙述的是排尼基字母传播、修改及对欧洲文化的影响,这一过程体现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故选D项。A项说地中海是全人类古代文明传播的中心,不正确,朋尼基属于西亚,故B项不正确,在字母文字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说明罗马字母是关键环节,排除C项。
14.(1)波斯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