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佳味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4年我
省粮食播种面积达1570.5万亩,总产量
达 130.04 亿斤,圆满实现“九连增”目
标。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早在
年初,省委一号文件就明确,浙江将坚
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
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打好“稳
面积、提单产、优政策、强基础”组合拳,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实现粮
食生产“九连增”。
一年来,我省强化政策扶持,持续
实施省级粮油规模种植补贴、订单奖励
等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严格落实
耕地保护制度,全省完成新建和改造提
升高标准农田 76.05 万亩,累计建成高
标准农田1225万亩。同时,深入实施农
业“双强”行动和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
提升行动,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先进适
用技术和高效农作制度,着力推进粮食
生产降本增效,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
平。数据显示,浙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
率达67.9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
率达81.35%,均位于全国前列。
各地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
沿海港口城市宁波,土地资源尤为稀
缺,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为多产粮,宁波市深入实施“藏粮
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
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全域盘活耕地,全
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坚持高水
平科学布局、高标准协同推进、高质量综
合治理,协同推行“田长制”,加速推进
“多田套合”,加强农田水利设施除险加
固,稳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通过整治
抛荒地、翻耕增绿、调优种植结构等方
式,引入“稻+”生态种养模式,提高耕地
利用效率,统筹推进耕地地力提升,改良
土壤质量,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截至目前,宁波市累计建成千亩方
78 个、万亩方 8 个,永久基本农田内已
建高标准农田140.95万亩,全域土地综
合整治项目范围区“多田套合”率达到
84.5%,全市80.24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
和106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农田水利设施
条件明显提升。自2021年以来,宁波市
实现耕地面积“三连增”,净增耕地4.92
万亩,今年夏粮面积、单产、总产量实现
“三增”。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全省
最大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遂昌县锚定
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目标,创新推进现
代种业全产业链集成改革,集成要素保
障、农业“双强”、强链延链“三大改革”,
加速推进政企产学研融合、生产经营主
体协同发展,数字化平台精准管控、上
下游产业链紧密集合的发展模式。
“我们通过‘数字驾驶舱’的‘一杆
农业眼’等新技术,采集制种稻田产量、
规模等信息,打造了从水稻育苗到成熟
全周期、全地域生长环境监测体系,使
得基地制种及粮食产量得到较大提
升。”遂昌县新路湾镇经济生态办有关
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通过科技赋能,基
地杂交稻制种平均亩产由100公斤提升
至175公斤,同比增长14%,全县良种覆
盖率达100%。 (下转第2版)
年 终 特 稿
星期六
甲辰年十一月十四
十一月廿一冬至
第3985期/今日8版
读者服务热线:0571-86757198
2024年12月 14
http://www.ncxxb.com.cn
国内统一刊号:CN33-0031
农村信息报社出版
日
产 业 兴 旺 生 态 宜 居 乡 风 文 明 治 理 有 效 生 活 富 裕
改革再深化 融合开新局
□本报记者 杨怡
近年来,作为“千万工程”重要源起
地的杭州市萧山区,不断迭代深化新时
代“千万工程”,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
化为方向,开启了未来乡村建设“新篇
章”,从体制机制、要素供给、发展模式
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让乡村蜕变成各
具特色、和美宜居的现代版“桃花源”。
目前,全区已创建省级和美乡村86个、
省级未来乡村 11 个、市级未来乡村 19
个。
从“后进生”到“优等生”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走进戴
村镇佛山村,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村道
平坦宽阔,村舍干净整洁,俨然一幅和
美乡村的新画卷。
然而,早些年,佛山村曾是一个经
济薄弱村。2017年,其集体经营性收入
只有 8.5 万元,到 2023 年底却跃升至
398万元。
是什么让佛山村从“后进生”变成
“优等生”?
“土地是乡村发展最大的资源,我
们发展的秘诀在于对乡村土地的全域
整治以及共建共享。”佛山村党支部书
记钟望达告诉记者,佛山土地资源较
少,这一“先天不足”必须通过“后天”的
努力来补上,为此,2022年,佛山村开展
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旨在解决乡村发
展的难题。
近年来,佛山村通过打好“搬、腾、
整、提”组合拳,有效盘活低效利用的
土地资源,先后新增耕地33亩、水田19
亩,清腾、盘活闲置用房550平方米,新
增物业及店面用房 5000 余平方米,有
效破解了“发展空间从哪里来”的问
题。
在腾挪出发展空间后,佛山村与中
国美院设计团队合作,将佛山溪设计打
造成“佛山竹谷”,并将美丽乡村建设与
村庄历史、红色文化、乡村旅游等有机
融合,整合了“映山红”研学路线,又逐
步引入总投资超2000万元的云石峡谷
漂流、云上秋千等项目,大力发展文旅
融合等新业态。
如今的佛山村,依托丰富山水资
源,一步步“脱胎换骨”,“造血”能力日
益增强,美丽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了
“双双腾飞”,先后获得浙江省气候康养
乡村、浙江省 3A 级景区村、浙江省“红
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等诸多荣誉。
(下转第2版)
□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12 月 11
日,全省冬春农田水利
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会在宁波市奉化区召
开,部署冬春农田水利
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
作。副省长李岩益作出
批示,对农田水利和高
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取得
的成绩予以肯定,并对
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
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
落实全国冬春农田水
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
视频会议、全国农田建
设现场会精神,聚力打
好农田水利建设攻坚
战,迅速兴起农田水利
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热
潮。省委农办主任,省
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
厅长王通林,省水利厅
党组书记、厅长李锐出
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全
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取
得的成果。会议指出,
要对标党中央、国务院
新部署,准确把握高标
准农田建设新形势新
要求。要把握和坚持
“5 个导向”,即提升粮
食产能导向、“多田套
合”导向、工程质量第
一导向、完善建后管护
导向和美丽田园一体
建设导向,努力把高标
准农田建设成“景色优
美、体验美妙、内涵美
好 ”的 美 丽 田 园 示 范
区。
会议强调,从今年
12 月到明年 4 月,全省
将组织开展农田水利
建设攻坚行动,各地要
大干快上、再掀热潮,
聚力打好农田水利建
设攻坚战。要聚焦“项
目为王”抓攻坚,做到
批复项目抓开工、开工
项目抓完工、完工项目
抓验收,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项目谋划,积极
探索整市域、整县域、
整流域(灌区)推进高标
准农田建设。要聚焦质
量为本抓攻坚,把好设
计关、材料关、施工关和
监理关,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确保建一块、成一
块。要聚焦完善机制抓攻坚,完善规划机制、建设机制、验收
机制和管护机制,持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链条管理机
制。要聚焦多跨协同抓攻坚,强化沟通协调,进一步统筹资
金、统筹项目、统筹力量,加强协同推进,引导和发动农民群众
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管护,确保建好、管好、用好。
会议要求,要聚焦主责主业、服务中心大局,锐意进取、
攻坚克难,扎实做好各项农村水利工作。要认清形势,提高
站位,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以更实举措加快构
建完善的、适度超前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要谋深谋实农村
水利规划顶层设计,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勇当排头兵。
要提速推进新一轮大中型灌区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确保高质
量完成前期工作既定推进目标。要高质量服务保障好高标
准农田建设,打好单村水站改造提升收官仗。要深化农村水
利工程建管机制改革,确保农村水利设施建一处、成一处、发
挥效益一处。
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
自然资源厅相关处室负责人,各设区市农业农村局和水利局
负责人等参加会议。全省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在宁波奉化召开 大干快上再掀热潮聚力打好农田水利建设攻坚战 李岩益作出批示
萧山探索未来乡村建设样本
12 月 12 日,位于泰
顺县的乌岩岭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15只黄腹角雉
被放归山林,推动其野外
种群的恢复与保护。这
15 只黄腹角雉系珍稀物
种,源自80只野生驯养个
体。自2011年起,该保护
区在北师大科研团队指
导下开展黄腹角雉人工
繁育,成功构建国内最大
人工种群,数量超130只;
2019年,开启野生驯养放
归试验,累计放归50只。
苏巧将 摄
黄腹角雉放归山林
打好“组合拳” 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