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原译文】
孔子说:“学习中时时加以温习,不是很愉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虽然不了解我,但我不怨恨,这不是君子吗?”
我的理解:
孔子说,学习后加以温习,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但大部分人认为不这么认为,很多人善于学习知识,但只是把知识学习到了,或者是说下载到大脑里了,并没有用出来,学和习是两件事,所以很多人学习很多知识,看很多的书,却依然过不好自己当下的生活,是因为只“学”不“习”,随即认为说,学了没有用,我的生活还是没有改变,这时候内心会有一种焦虑和痛苦,是来自于想一步到位走捷径,似乎看了一本书,学习了知识我就能变得不一样,孔子告诉我们不要急于追求结果,学而时时温习,“习”指的是在场景中运用,践行,习是一个插上翅膀的过程,“时”是遇到那个事情的的时候把我们所学运用出来,再产生新的顿悟,再修正,在形成自己新的认知行为,孔子说这个“过程”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在面对困难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在错误,挫折当中学习本身是一件有乐趣的事,“学”可指终身成长,“习”可指刻意练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学而时习之”是一种自修的话,“有朋自远方来”则一定是共修,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交,与与意见不同的人合作,通过合作优势互补,信任他人,借助他人力量。
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我,不懂我,但我不生气不怨恨,才是君子的做法,论语中的君子就是我们导师的信念和标准,做到我们的7条导师信念的时候,“人不知而不”就是修行的结果,达到平常心的境界。这时,很多曾经的苦对我们来说都不算什么了。
#《论语》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注:“弟”通“悌”,见《论语集释》。
《论语》 2/99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弟:同“悌”,敬顺兄长。
·鲜:少。
【译文】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上位的人,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君子行事致力于跟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产生了。
我的理解:
前句孔子在讲如何识人,如果一个人在家里对父母孩子兄长都好,在外对工作对朋友都会是一个不错的合作伙伴或朋友,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上对自己的领导非常尊敬,容易沟通,这个人不会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看一个人值不值得交往,只看和你怎么交往是不够的,要看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父母,对待工作是否认证勤恳,如果答案都是“是”,那说明这个人还是很靠谱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核心是搞好家庭关系,如果你和家人关系处不好,在外和其他人关系相处也很艰难,所有的关爱,仁心,都从家庭开始发端的,先从家庭关系开始当作一个很重要的修炼,来不断的改善与家人的沟通与关系,不断的获得爱获得肯定,获得价值感,在社会上也会获得良好的关系。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就是仁之根本。“孝悌”指发自内心的孝,而不是愚忠,孝的第一步是与自已父母完成和解,疗愈原生家庭后活出自己的丰盛模式,与父母之间有爱的流动,有尊敬,有感恩,有好
的态度,这样才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本”一个人扎根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微小的习惯影响自己,撒切尔夫人说: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语言,你要小心你的语言,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行动,你要小心你的行动,因为它会变成你的习惯,你要小心你的习惯,因为它会成为你的命运。
#《论语》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 3/99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 6
【原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容色伪善,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
我的理解:
言辞善变,说一些讨人欢心的话,想通过控制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获取自己想要的好处,其发心是自私的,这种人是没有仁德可言的。
当下有一种讨好型心态也属于这个范畴,通过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内心需求,往往这样的人内心匮乏,巧言是一种自我压抑,不尊重自己内心的一种做法,是一种控制和索取,时间久了,结果并不会好,因为背离本心。
我们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沟通和表达的能力,提高演讲和对话的能力,但是要符合自己的心是准则,讲出来的话是真诚的,符合“道”的,对方的心不会被你所操控,不能以一种扭曲的方式达到目的,损人利己,长远来看一定会被反噬。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论语》 4/99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原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数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了?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我的理解:
三省吾身指的是批判性思维,问问自己的初心,是不是在做我本心想做的事情,有没有变成连自己都会讨厌的人,
为人谋而不忠乎?指事业,是否尽心竭力,是否带着思考想法在工作,老板和客户真正的需求有没有考虑过?如果真的做到了是一件实现价值感的事情。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指人际关系,做人要信守承诺,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常常问自己在和朋友交往的过程当中,我有没有做到有节制的承诺,不要轻易许诺别人东西,说到做到是一种诚信。
传不习乎?指修养,老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当中,教授的内容自己也要做到;父母在教育孩子要大方,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诚实友善,父母自己也要做到这些,即传又习!做父亲要对孩子信守承诺,做母亲给孩子营造良好的环境,品格在孩子身上是会传承的。
#《论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主:“出则弟”也作“出则悌”,“泛”也作“”,见《论语集释》。“余”通“馀”,《论语集释》中为“馀”,本课程保留简本字写法
《论语》
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ti):同“悌”一个意思,指敬顺兄长。
【原译文】
孔子说;“一个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顺兄长,谨慎而有信用,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能做到这些尚有余力,那就去学习文章典籍。”
我的理解:
孔子告诉自己的弟子们,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友爱兄长,做人严谨,不夸夸其谈,谦虚,低调,说了话要兑现;对待生活中的大部分人要广泛的施以仁爱,对待身边的人是关心的,关怀的,用心的;而自己要多靠近有仁德的人,自己要去帮助别人,但在心性上不要把自己放的太低,要对自己有要求,多靠近有仁德的人可以让自己有长进,也能滋养自己。如果以上你都能做到,再去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生活就是我们的道场,在事上修炼,在人上修炼,在自己心里修炼。

子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惮:dan
【原译文】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他即使学习了也不会牢固。为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不同于自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就不要害怕改正。”
我的理解:
做君子,做导师要庄重有威严,形象不必太过华丽,太过博人眼球会容易升起他人评判之心,与人开玩笑要有分寸,特别轻挑的人不稳固,庄重的同时做人要有诚信。
在生活中如何保持庄重感,可亲而不可犯!虽然我们关系很好,但是你不能随意拍打我说些冒犯侮辱的话,为人安稳踏实,有原则有立场,不为外物所动摇,对诱惑有抵抗力。
为什么不重则不威,学问就不坚固呢?因为没有坚定的立场原则价值观,容易动摇,不稳固容易被欲望带走,这样就做不到庄重有威严,学了很多孔子的道理,遇到诱惑,欲望,奉承,批评,压力,像没有学过一样去应对,就叫学则不固,学问没有内化成自己的认知。
“无友不如己者”指不要与自己核心价值观不符的朋友相交;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我们与之前的一些朋友渐行渐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认知发生变化,专注在自己的成长上,与一些习性不一样的朋友自然没有了交集,这是很正常的。同时也要结交更好的更优秀的朋友,在人生进步的路上也要主动与优秀的人结交。
“过,则勿惮改”:(惮:忌讳)有错误不要怕承认错误不要怕改正,什么是真正的过错呢?是知错不改。真正的君子,闻过则喜!知道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是一件高兴的事,因为改正了自己就变得更好了。你在面对自己的过错时是什么态度呢?对自己内心坦诚是成长的跟本要素,坦诚的体会自己是怎样的,对自己
#《论语》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论语》
7/99
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原译文】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可贵。过去圣明君王的治政之道,美好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小事大事都这样来实行。但是,如遇行不通的时候,只是为了和谐而求和谐,而不用礼节加以节制,那也是不可行的。”
我的理解:
礼:秩序。节:节制,克制。
我们规定这些秩序,是为了以和为贵,为了达到不吵架,和谐的目的。无论大的礼节,小的礼节,都是以和为根本的。
很多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想法和行为,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和谐相处,尊重差异,不盲从,这是靠“礼”来约束的,孔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是这个道理,不同的理念可以通过调和达成和谐的秩序。
先王之道,斯为美:之前的中国古代传承尧舜禹商汤文武周公,一路传到孔子都是以和为美的。后来发现,各种大小事都用和谐的手法商量看来,没有原则没有规矩,有时候为了和谐而和谐也行不通,那是假和谐,这时候章程、秩序显得尤为重要。
#《论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8/99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原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我,担忧的是我不了解别人。”
我的理解:
患:担心,担忧。
孔子告诉我们,不要担心别人不懂自己,你要担心的是你不了解别人。
我们在和他人合作的时候,我们需要先了解别人,我们才能结成联盟做事,而不是要求别人了解自己,从而错过机会。先担心收获还是担心耕耘呢?很多人担心今年能赚多少钱,但实际上你应该担心你今年种了多少地!
在人际关系里,曾经有没有受过委屈,有没有一心觉得我为你好,你竟然不理解我,我这么好的一个人,竟然被人误解成这样!自己觉得自己挺好的,一片心为大家,服务于大家,但依然有人对你的看法褒贬不一,最后自己反而落入尴尬处境。原因是你没有了解你的付出是否是别人的需要,而当你认为被别人误解时,你也误解了别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注:“有”同“又”,见《论语集释》。
《论语》
子日:“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原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立身于世,四十岁对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岁懂得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对听到的一切都深明其义,七十岁可随心所欲,却不会违反规矩。”
我的理解:
孔老夫子十五岁有志于学习,而孩子12-18岁为青春期,平均年龄在15岁左右也有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开始思考个人志向,思考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三十岁你能够成为一个自力更生,不依赖别人的独立的人,首先要与父母做心理上的分离,有成熟的心智,在外在世界能够生存。
四十不惑指个人的内在世界开始清明、自在,不被外在的金钱,权利诱惑所迷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已要什么,你主要的人生将去往何处,不惑的原因是你找到了你的定力所在。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两个,擅长于不擅长,其中包含你的臣服和接纳,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成,只要全力以赴就能成事,但知天命就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可以接纳自己的短板,知道人生是有局限的,第二个天命是知道你带着什么使命来到这个世界,即你如何使用你这条命,你如何借助你的天赋,运气,资源使用你这条命。五十而知天命还有一种和上帝和解的感觉,跟上帝和解就是和自己和解,内心中不再跟自己较劲了,不再那么痛苦了,不在怨天尤人了,战胜了内心的恐惧和欲望。
六十耳顺什么话都能听了,孔子被人说“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一听说“说的太形象了”,真正到了听什么话都不会生气的境界。
七十随心所欲所欲不逾矩,我可以过的很自在,但我不会逾越边界和规矩,规矩和边界都是对人的保护,活到一定的境界会发现法律、边界、道德、伦理、礼节不是约束你的东西,而是用来保护你的,如果觉得到处都是条条框框被束缚,有可能是自己的境界修为还不够。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原译文】
子游问孔子怎样才是孝。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认为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照这样,连犬马都有人喂养着。如果不存孝敬之心,供养父母与喂养犬马有何区别?”
我的理解:
给父母钱花,给父母买房换车,带父母旅游给父母好的生活是在赡养父母,而真正的孝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当他们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时候,当在你看来不符合道理逻辑的时候,甚至到了某一天反应感官变慢的时候,你还得把他当你的父母去尊敬,才是做到真正的孝。
子夏在问孔老夫子何谓真正的孝,孔子讲“色难”,给父母好的态度好的脸色是不容易的,但这非常的重要。当父母跟你讲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会不会不耐烦,甚至会想要教育他改造他,这样的态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孝,对父母要发自内心的敬,态度要温和。
父母的要求我们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满足,当要求不合理时不能指责埋怨态度恶劣,但可以拒绝,对父母态度永远要好,不能一味的满足他的小我。
#《论语》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度哉?”
《论语·为政》
《论语》 11/99
子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瘦哉?
【原译文】
孔子说:“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考察他做事的动机依据,了解他的心情安乐与否。这样,这个人还怎么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还怎么能隐藏得了呢?”
我的理解:
这段讲孔怎么识人,看一个人看三个地方,他就不会迷惑到你了,你就懂得一个人真心的品行是怎样的了,看他做事情背后的依据是什么?观察他背后的动力,资源是什么?看他内心需求是什么,什么会使他安定?孔子在告诉我们看一个人不要看表面,要看他的动机,依据是什么,他要什么!
“视其所以“也指看一个人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什么,观察这个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在做事,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乘人之危之人肯定好不到哪去。
“观其所由”观察他做一件事的缘由动机是什么,是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好,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让自己的野心膨胀,还是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为集体为了社会,有助他人的。
“察其所安”他最舒适的点,和乐趣的点在哪里,和什么样的人混在一起,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度过闲暇时光,看他安住的生活方式
把这几个点看明白了,他有什么可隐藏的呢!
这太适合单身女生找对象时的识人方式了,很多女孩子容易找渣男,就是因为女孩子判断这个人好不好是看这个男生对她好不好,他给我送花吗,他给我提供情绪价值吗,他是不是肯在我身上花钱呀~更值得看的是他在用什么方式做事,做事的动机是什么,他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闲暇时光如何消遣,他是怎么与家人朋友陌生人相处的,这些更为重要~
#《论语》

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原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我的理解:
“周”:有着完整独立的人格而达成的周到,我和其他人是平等独立相处的,我有自己的见解,我们因为独立而变得周到,注重团体。
“比”是指拉拉扯扯,勾结捆绑,互相影响,别人的意见会成为你的意见,别人的观点会影响你的观点,为了能够合群成为一党,你甚至会牺牲原则和立场,注重私利。
“周”是因为独立而周到。
“比”是因为依附而失衡。
孔夫子说团结与勾结是两回事。《论语》里提出大量的君子与小人,没有一个人是纯粹的君子或小人,每个人都有君子的部分和小人的部分,君子的部分是我们“大我”的一面,是我们向往的美德,即丰盛模式;小人的部分是我们“小我”的一面,是我们私欲的一面,即乏模式。
丰盛模式时就能顾全大局,照顾到别人的感受
匮乏模式时就会刻意突显自己,注重私利。
#《论语》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偷》《论语》 13/99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原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来遵循礼?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会懂得音乐?”
我的理解;
如果一个人并没有仁义仁德在心里,就是让他不断的按照礼节去做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人尽管一天到晚听莫扎特,去欣赏那些高尚的音乐,又有什么用呢?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他的内心会变得僵硬麻木,对于礼节和音乐也是麻木的,也许对他来说礼节和音乐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一种装点门面的表象,至于这个东西背后的深意他不在乎,也并不会沉浸其中。
#《论语》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偷》《论语》 14/9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原译文】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子,臣子事奉君主,应该怎么做?”孔子答到:“君主按照礼节使用臣子,臣子忠心耿耿事奉君主。”
我的理解:
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职场心态。
上级对下级叫使,下级对上级叫事
“君使臣以礼”当领导使用公司下属员工的时候,遵守公司底线,只要你符合劳动法,符合公司的规章制度,我们用规章制度礼节来节制,不要高要求、高道德苛求员工非得全身心奉献给公司,因为员工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生活,也要陪伴自己的家人孩子,员工的人生也是自由的,他们工作挣钱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公司不会把员工当作私有财产,公司风气会比较正。
“臣事君以忠”作为公司下属不要用公司最低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要把公司的发展当作是老板的事让自己置身事外,作为员工要积极主动,挺生而出想着如何把项目做的更好,我怎么能让这个公司变得更棒。这时候你会发现君臣之间就和谐多了,并且达成了双赢,员工也得到了价值与能力极大的体现和提升,公司也越做越好,员工平台也越来越大。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是相反的,大量的老板觉得员工做的还不够,大量的员工觉得我做的已经够多了。
上级对下级应该提底线要求,下级对上级应该尽量的创造价值,创造惊喜,因为创造价值不光是为了上级,创造价值也是为了你自己!相反则互相越来越不满意。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偷》
《论语》
15/99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日:“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日使民战栗。”子闻之日:“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答。”
【原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做社主应该用什么木头。宰我答到:“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百姓畏惧而战战栗栗。”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已经做了的事不必再解说,已经完成的事不必再规劝,已经过去的事不必再追究。”
我的理解:
在古代土地庙有个用处就是祭杀牺牲的地方,杀牛羊都在这个地方动手然后搬去祭祀,鲁哀公问宰我,在我们要去修建土地庙的时候,种什么树比较好,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的时候用柏树,周朝的时候是用栗树”,目的是让百姓战战兢兢感到害怕。
这件事孔子听说后,没有对树的这件事作评论,跟树没有关系,孔子的评论是说:“凡想成功的事别提前说,即将要实现的事或者已完结的事就不要再劝阻和提新的建议了,发生过的事已成定局就不要再讨论了。"

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原译文】
孔子说:“不仁之人不可以长久处在穷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处在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道,聪明的人知道行仁道有利于自己。”
我的理解: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是说一个不仁的人,他不能够长期呆在一个困顿的环境之下,长期处在糟糕的环境里他会无所不用其极,小人行险而侥幸,他会做很多冒险的事情。
但同时,这个不仁的人也不可以长处乐,也不能够长久的处在享乐的状态,容易小人得志,乐极生悲就会出现。
为什么一个不仁的人他穷也不行富也不行呢?原因是他的内心是为外物所控制和驾驭的,他高兴与否幸福与否,都取决于外在的东西和外在的评价,当在美好的世界里呆习惯了,他就体会不到这份美好的珍贵和来之不易,忘本后开始作了。但同时,在糟糕的环境中呆久了,他会做很多危险、冒险的事情。
相反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是一个仁者的话,他既可以享受富有也可以过穷困的日子,因为外在的条件都只是外在表现,跟内心的平静是没有关系的,他不会为外在的东西所奴役和控制,他有自己的理想和使命。不管外在的东西怎么变化,有钱或没钱,我们都应该学会去“求仁”,学会不被外在的东西所役,去寻找自己的理想和使命,去体会每天生活当下带给我们的快乐就足矣,我们就可以做到久处约,也可以做到长处乐。
“仁者安仁“指仁者是以“仁”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无论身处何种条件境遇都能够过的很好,都能够安 住于内心平静,稳稳的立住自己。
“智者利仁”可以理解为以仁行利,智者,有智慧的人可以运用仁的一面帮助到更多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就算在富足享乐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很好的去修炼自己;还可以理解为真正有智慧的做事一定会做有利于他人的事,说鼓励他人的话,发自内心的为他人好,因为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
#《论语》

【原译文】
孔子说:“早晨若得到了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我的理解:
这句话很有力量,孔子表达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肉身,肉身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道才是!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这个才是真正的核心目的。
孔子为什么这么喜欢闻道,孔子讲“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这句话是说:再穷你都不用担心,你应该担心自己的生活是否合乎道,也不是每天苦心钻研想要去挣更多的钱,吃更多好吃的,应该想我每天如何沿着道的指引去努力的做一些正确的事。
“朝”不是指片刻的意思,而是一生恪守信念,我们一直要在追寻真理的路上不断前行。
#《论语》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论语》 18/99
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原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心怀乡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心怀恩惠。”
我的理解:
君子内心当中怀揣着德,关注和重视的是德性、格局和境界,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开疆扩土。小人没有那么远大的报复、格局和境界,留恋自己的乡土故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发展,过自己的小日子;这两者没有好与不好,开拓者和留恋者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在自己家乡发展也可以有德行,有理想。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句话讲的是面对诱惑时不同的状态。君子在面对诱惑的时候,会先思考犯不犯法,这事会付出什么代价;而小人面对诱惑的时候,很快动摇被好处吸引,甚至想拿到更多的利益而去做一些冒险的事,并有侥幸心理想逃脱惩罚。
君子和小人是我们每个人身体内的两种状态,我们既有君子的成分,也有小人的成分,有时候我们也会留恋故土,留恋家乡的安逸生活,有时候我们又会很有志气想出去闯一闯做一番事业。有时候也会被诱惑捷径扰动,有时候又能够说服自己做人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所以人生修炼的这个过程当中,就是要想办法去提高我们君子的成分,减少体内小人的成分,人生修炼到最后能够带走的只有一个更好的自己!
#《论语》

子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原译文】
孔子说:“不要愁没有职位,而应该愁自己用什么胜任其位。不要愁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该求自己能有什么可以使人知道的。”
我的理解:
“不患无位”不要焦虑痛苦担心有没有坐上理想的职位,没有这个职位相匹配的能力,即使到了理想的位置,对自己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有人也会因为想要得到一个位置而去送礼,各种饭局宴请来获得,这样的方式可能在得到这个位置以后才是痛苦的开始。典型的关注圈,没有人了解我,不给我位置。
“患所以立”你担心自己凭什么坐上这个位置的时候,这时候带来的是进取和努力,想做学生会主席,努力往学生会主席的要求上去做;想做到公司的某个职位,努力按这个职位的要求去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这是影响圈,我自己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有的人会觉得我为什么没有去到理想位置,因为大家都不了解我没有发现我的才能。相反,对于我们每一个在这个社会上去努力拼搏,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人,不要过多的分散精力考虑别人知不知道自己,而应该集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做到自己该做的和能做的,当你达到一定的成就的时候这才是实质名归。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论语》
子日:“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原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怒二字呀。”
我的理解:
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当老师已经在教学生了,孔子的年纪大概已经在七十岁左右了孔子和曾参说:“参啊,我讲的学说说来说去就一个道理。”
曾子说:“是的。”
孔子走了后,曾子的学生问他:“孔子说的道理是什么?”
曾子说:“老师讲的道理是忠和恕。”
忠指的做事,恕指做人,做事秉公办事,把心放在中间懂得平衡;做人要推己及人理解他人,与人交往会比较长久,忠恕既能做事也会做人,在曾子看来这就是不错的境界了,曾子理解这是孔子所讲的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理解,佛教讲的是“空”,老子认为是“道”,孔子的一以贯之也很有可能是“仁”,孟子的一以贯之有可能是“反求诸己”。
#《论语》

【原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我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君子非常理解道义这件事,而小人心里在乎的是利益。
第二种理解:喻,口字旁,指说话方式的意思。君子讲话他是从义的角度开始阐发的,小人在说事情的时候从私利的角度开始阐发的。
义和利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你更看重的到底是义还是利,这句话既可以判断和识别说这个话的人的境界,还可以用来你自己选择跟别人沟通交流时的方法,无论从义出发还是从利出发是两种不同的选择。
#《论语》

【原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做的怎么样。”
我的理解:
齐:看齐,向优秀的人学习。
看到优秀的人要向他学习,看到不好的人警醒自己不要和他一样。
很多人遇到优秀的人不是见贤思齐,而是见贤思超,先向别人学习,再齐平他,再超越他,内心暗暗较量着一股劲,或者心里想哪天看别人的笑话;而看到不好的人会嘲笑别人挑剔别人,做吃瓜群众做键盘侠。这样的方式注意力全部都是向外的,而孔子的核心是“反求诸己”,无论别人怎么样,我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面对优秀的人向他虚心请教虚心学习,而不是内心暗暗较劲,这样目的就偏离正轨了。遇到不贤的人从他身上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把别人当作反面教材来提醒自己,但不要嘲笑和挑刺,这都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
有人说优秀的人都忙着学习和成长,善妒之人都在忙着原地踏步和原地爆炸。希望我们生活中多一些优秀的人,少一些善妒的人。
#《论语》

【原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出言迟钝而行事敏捷。”
我的理解:
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或者君子应当言谈简洁,行动敏捷。
说的少,也可以不太会说话,做事行动派,执行力强出结果。
这句话像清华大学的校风,清华大学的石头上刻着“行胜于言”。
家里老人一直在推崇,孩子要会说话,其实真的不如踏实做事,言语简洁就好,这就和“巧言令色鲜矣仁”相对应,努力的花言巧语还不如脚踏实地。

【原译文】
孔子说:“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与他亲近的人。
我的理解: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你周围一定有跟你差不多的好人。
高尚的人不会孤独,必有志同道合者前来相会,坚守德行,一定会有认可你,被你吸引的人和你做朋友。
#《论语》

子日:“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原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很聪明;国家政治危乱时,则显得很愚笨。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达到,他的愚笨是别人达不到的。”
我的理解:
“邦有道则知”宁武子是卫国的大夫,在国家政治清明,皇帝治国有方的时候,宁武子就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一个皇帝治国有方,好人、能干的人就没有后顾之忧,只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因为国家有法治有道德,人民也会才智踊跃,越来越聪明能干。
“邦无道则愚”当国家昏乱没有道德法治的时候,宁武子则显得愚笨。一个混乱的国家,人民不敢冒头做事,因为做事的人没有评论的人制高点高,不做事的人会上帝视角,做事的人很容易被批判和评价,而只有做事的人才会有做错事的概率,一个永远不做事的人永远不会犯错,这时候不如愚笨一点。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不是不能干不是不想干,而是他要看环境,环境好就聪明多干点,环境不好就装傻充愣,显得愚笨一点;愚不可及很多时候被理解错了,理解成了批评或者骂人的词,实际上孔子理解的愚不可及是相当高的境界,这里的愚不可及是孔子在表扬宁武子。
同时孔子是在感慨“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太平就出来成就梦想大业,国家昏乱时就装傻,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这份聪明我可以学得来,这份愚笨就学不来了。”孔子在用褒奖的态度说这样的话,孔子自身并不是一个明明哲保身的人,而宁武子善于自保。
郑板桥曾经说过“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论语》
颜渊、季路侍。子曰:“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论语》 26/99
颜渊、季路侍。子日:“益各言尔志?”
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之而无憾。”
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日:“愿闻子之志。”
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盘(he):何不。
2嫩(bi):破旧。
③伐:夸耀。
④施:显耀。
【原译文】
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自己的车马衣服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无憾恨。”颜渊说:“我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显扬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我们也想听到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得到安逸,使朋友们信任我,使年轻人怀念我。”
我的理解:
颜回和子路有一天在孔子旁边伺候着。孔子说:“何不说说你们各自的志向?”
人的志向分很多种,有的是做官做事业,有的是想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在这里颜回和子路说的都是理想人格,你想成为一个拥有什么样理想人格的人呢?
子路说:“我把我的车马皮草衣服这些很好的东西都与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用破了没关系。”这段话体现子路的特点是不恋外物,外在的东西没有感情重要,没有人重要,体现了子路的品格。
颜回说:“我做的很多的功劳与好事,我不去跟别人显耀。”颜回觉得自己默默做事就好了,不自夸不自吹,摒弃了对名声对别人的看法和评判,选择好好修炼自己,这是颜回的理想人格。
子路说:“老师,您呢?”
孔子说:“能够让老者因为我而安度晚年,朋友可以信任我托付我,年轻的后代可以记得我怀念我。”孔子的境界更高一层,颜回是自渡,孔子是渡人。子路,颜回,孔子这三人的对话,代表着他们希望达成的理想人格,希望自己能够做到的境界和状态。
#《论语》
哀公问:“弟子敦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注:“亡”通“无”,读音相同,详见《论语集释》
《论语》
哀公问:“弟子敦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原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
孔子答到:“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有怒气不会发到别人身上,不会重犯同样的过失。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我没再听到有好学的人了。”
我的理解:
“不迁怒”是你犯了错不会迁怒他人,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变得很昏乱,经常是因为“踢猫效应”,因为受了欺负或者做错事无处发泄,于是会发泄在别人身上,发泄在你可以欺负的对象身上,这个人再去欺负下一个人,下个人再去欺负下一个人,最终变成一个糟糕的环境,而“踢猫效应”是可以终止的,在自己身上终止,只要意识到我不要迁怒,那么这个负面情绪就到此为止了,这是对迁怒的理解。
“不贰过”是指做错了一件事,不会再错第二次。
“不迁怒,不贰过”这两个词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人只有不迁怒,才能做到不贰过。做错一件事,不敢面对这件事本质上的错误,不愿意承认是自己不对,于是会把这件事的错误迁怒在别人身上,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从环境找问题,这时候其实是不敢面对自己真正的错误。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认知失调”,做一件事做不好,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预期,但是我们内心又觉得自己是很棒的人,不愿意接受自己不行,这时候只好找外因来让自己心里舒服点,迁怒就出现了,所以认知失调导致的人们容易迁怒,迁怒导致失去真正的焦点,导致我们还会重复的犯错,大量的人不是贰过,是三过四过五过,甚至是终身不断的循环,总是同一个问题上不断的犯错,所以想做到颜回这样需要极大的勇气,冷静的分析,客观的面对自己,勇于认错,只有“我是有错误的,我是可以改变的”这个信条在头脑当中,才能够做到真的好学,这是孔子对颜回的夸奖。
家长如果能够学会不迁怒,孩子的生活就会好很多,大量的家长存在认知失调的暴怒对孩子进行打骂,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單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论语》
子日:“贤哉,回也!一單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原译文】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筆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啊!”
我的理解:
孔子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这么穷的状况之下,依然能一心好学,孔子觉得非常安慰,一笔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样的生活大概人人都会发愁,颜回却乐在其中,依然充满求知之乐,好学之乐。如果能找到这种快乐,外在的物质条件我们都比颜回好很多了,应该求知好学,活的轻松快乐。幸福不是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同样的道理,能够活的轻松快乐,这也是一种能力。孔子夸奖颜回贤德,是因为他的快乐不会受到外在物质条件的影响。认为非要等到买车买房,年薪过百万千万的条件才会快乐的想法是错误的,快乐是一种本真,自然的东西,如果能做到”求诸己“,保持好奇求知的状态,你也能明白”孔颜之乐”。
#《论语》

冉求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日:“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原译文】
再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会半道而废,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画地为牢,不想前进了。”
我的理解:
“非不说子之道”我对您教的学问不是不喜欢,我是真的心力不足,我想到了琢磨了但我做不到,我就还在原地,没有进步。冉求和孔子讲借口,讲理由。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孔子一语点破他的话说:“你如果真的力不足的话,你会死在半道上,你画了一个圈把自己限制住,画地为牢了。”
什么是真正的做不到?实际上是你根本没有志趣去尝试,根本没有努力,找了一个理由和借口,然后就不去做了,一开始就否定了自己,而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做到了,其他人就都能做到,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付出足够的努力。

【原译文】
孔子说:“朴实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胜过朴实就会显得浮夸。文采与朴实两者兼备,这才是君子。”
我的理解:
质:一个人的内在本质文:是一个人的外在修饰史:虚伪浮夸
一个人内在胜过外在则会显得粗鲁,一个人外在的修养打扮非常像样,但一张口说话内在没有实在的东西,表现的虚伪浮夸,这两种都不是孔子所欣赏的,孔子认为“文”和“质”要配合协调,人既对内在有要求,又对外在有讲究,所以文质彬彬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论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论语》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问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我的理解:知之者的特点普通好之者的特点是努力乐之者的特点是享受
知之者是不得已而学,为了职业,为了文凭或者证书而学习,对这个领域没有兴趣和爱好,也不想成为这个领域研究的专家,不得已而学叫做“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为追求而学,希望自己为了一个目标不断进步拼搏,但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是学出了境界的人,是爱上了做的这件事本身,享受做一件事的过程,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论语》

【原译文】孔子说:“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对他说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对他说高深的道理。”
我的理解: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你可以给他讲点高级的东西,中等以下资质的人,别讲高级的东西,他听不懂。“
这段话被很多人攻击,说孔子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不好,但其实老子也是分上中下等人,老子说:“上士闻道,谨(勤)而行之,;中士闻到,或存或亡;下士闻道,大笑而走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一个境界高的人,听到了真正的道,马上去做;中间层的人听到了道,想想觉得有道理,但是又懒得付诸实际行动;下层的人听到了道,嘲笑你然后走了,不让这些人嘲笑一下,说明你这道德不到位!
孔子说:“唯上智于下愚不移。”孔子认为有两种人很难改变他,一种是正真开悟的智者,一种是正真愚蠢的人,愚蠢的人他会有很多的理由来拒绝改变,你跟不愿意改变的,没有开放思维的人去讲更高级的东西他接受不了,甚至他认为你是错的、坏的,可能还会引起仇恨,其实就是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固执的道理。
#《论语》

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原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好动,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我的理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如果是一个追求智慧的人,以智慧为第一要义的人,这种人的快乐像水一样,是流动的、活泼的、灵活的;一个仁厚忠厚的人,他的快乐像山一样如如不动;水的活泼、灵活需要山的存在才能体现出来,山的如如不动需要水的配合衬托,所以水和山是相互配合的,因此智和仁都是我们都要去追求的境界,孔子说“当你用智慧来获得的这种快乐,像水一样灵动,用仁厚获得的快乐像山一样稳重”。
“智者动,仁者静”智慧的人喜欢变革,行动,做事;仁厚的人喜欢守成,安静。“智者乐,仁者寿”智慧的人能够寻找到很多的快乐,仁厚心中充满爱的人能够活的更长久。孔子所讲的智者和仁者并不是对立的,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智者和仁者的成分,要尽量的提高我们智者和仁者的成分,让山水相互呼应,成为一副美妙的山水画。
#《论语》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论语》
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原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对民众广施恩惠,能周济民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尧、舜也会觉得很难以做到吧!那仁者啊,自己想立身于世,也使别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达,也使别人通达。能从眼前的实际事情这样去做,可说是实行仁道的途径了。”
我的理解: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说帮助别人并不是说“博施于民”,给别人东西,给的东西有用完的一天,用完了又怎么办呢?真正的帮助是要让她能够立起来,有一技之长,有自尊的生活。这样的帮助也是受帮助者喜欢的,因为你站在他的立场上去考虑,以同理心理解他,能够让他有自尊的生活,这不正是他需要的吗?
子贡说:“对天下的老白姓都能救济,让大家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个怎么样,这算不算是仁的境界呢?”孔子说:“这岂止是仁!这比仁的境界还要高,这是圣的境界呀!但是尧、舜这样的人都为此感到担心,他们都不一定能够做到你说的境界!如果你真的追求仁这个境界的话,应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指能够拿身边的事情或自己的事情来打比方,推己及人,没有人天生希望自己是被帮助的一方,没有人整天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从平凡当中去了解别人,帮助别人,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帮助是别人真正需要的。做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的意志,能适当的对他人起到帮助的作用,这就是有仁心的体现了。
#《论语》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原译文】
孔子说:“品德不加培养,求学问不进行讲习,听到义不能相从,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是我忧虑的事。”
我的理解:
这句话两种解释,一是孔子担心这个社会上的人不修行德行,不尊重教育,不尊师重道,听到正确道理不能够改变,做错的地方,不能够改正。二是倾向于孔子对自己的担心,孔子这个人很少对别人有担心,他觉得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在表达对自己的担心,如果有一天不能够认真的对待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的提升,那我就不愿意去讲学和传播,我听到别人说了一个好的道义,我也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也不愿意改错,是我最担心的事。
孔子所担心的事不是特别难的事,最大的难度在于惯性,固有模式,不知道自己有错,不知道自己有错的情况下是很难改错的,孔子担心自己被自己的所惯性遮蔽,不能够冷静的反思,不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
#《论语》
哀公问:“弟子敦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注:“亡”通“无”,读音相同,详见《论语集释》
《论语》
哀公问:“弟子敦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原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
孔子答到:“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有怒气不会发到别人身上,不会重犯同样的过失。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我没再听到有好学的人了。”
我的理解:
“不迁怒”是你犯了错不会迁怒他人,我们生活当中经常会变得很昏乱,经常是因为“踢猫效应”,因为受了欺负或者做错事无处发泄,于是会发泄在别人身上,发泄在你可以欺负的对象身上,这个人再去欺负下一个人,下个人再去欺负下一个人,最终变成一个糟糕的环境,而“踢猫效应”是可以终止的,在自己身上终止,只要意识到我不要迁怒,那么这个负面情绪就到此为止了,这是对迁怒的理解。
“不贰过”是指做错了一件事,不会再错第二次。
“不迁怒,不贰过”这两个词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人只有不迁怒,才能做到不贰过。做错一件事,不敢面对这件事本质上的错误,不愿意承认是自己不对,于是会把这件事的错误迁怒在别人身上,会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从环境找问题,这时候其实是不敢面对自己真正的错误。在心理学上这叫做“认知失调”,做一件事做不好,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预期,但是我们内心又觉得自己是很棒的人,不愿意接受自己不行,这时候只好找外因来让自己心里舒服点,迁怒就出现了,所以认知失调导致的人们容易迁怒,迁怒导致失去真正的焦点,导致我们还会重复的犯错,大量的人不是贰过,是三过四过五过,甚至是终身不断的循环,总是同一个问题上不断的犯错,所以想做到颜回这样需要极大的勇气,冷静的分析,客观的面对自己,勇于认错,只有“我是有错误的,我是可以改变的”这个信条在头脑当中,才能够做到真的好学,这是孔子对颜回的夸奖。
家长如果能够学会不迁怒,孩子的生活就会好很多,大量的家长存在认知失调的暴怒对孩子进行打骂,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單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论语》
子日:“贤哉,回也!一單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原译文】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筆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啊!”
我的理解:
孔子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这么穷的状况之下,依然能一心好学,孔子觉得非常安慰,一笔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样的生活大概人人都会发愁,颜回却乐在其中,依然充满求知之乐,好学之乐。如果能找到这种快乐,外在的物质条件我们都比颜回好很多了,应该求知好学,活的轻松快乐。幸福不是状态,幸福是一种能力。同样的道理,能够活的轻松快乐,这也是一种能力。孔子夸奖颜回贤德,是因为他的快乐不会受到外在物质条件的影响。认为非要等到买车买房,年薪过百万千万的条件才会快乐的想法是错误的,快乐是一种本真,自然的东西,如果能做到”求诸己“,保持好奇求知的状态,你也能明白”孔颜之乐”。
#《论语》

冉求日:“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日:“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原译文】
再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会半道而废,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画地为牢,不想前进了。”
我的理解:
“非不说子之道”我对您教的学问不是不喜欢,我是真的心力不足,我想到了琢磨了但我做不到,我就还在原地,没有进步。冉求和孔子讲借口,讲理由。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孔子一语点破他的话说:“你如果真的力不足的话,你会死在半道上,你画了一个圈把自己限制住,画地为牢了。”
什么是真正的做不到?实际上是你根本没有志趣去尝试,根本没有努力,找了一个理由和借口,然后就不去做了,一开始就否定了自己,而这个世界上只要有一个人做到了,其他人就都能做到,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付出足够的努力。

【原译文】
孔子说:“朴实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胜过朴实就会显得浮夸。文采与朴实两者兼备,这才是君子。”
我的理解:
质:一个人的内在本质文:是一个人的外在修饰史:虚伪浮夸
一个人内在胜过外在则会显得粗鲁,一个人外在的修养打扮非常像样,但一张口说话内在没有实在的东西,表现的虚伪浮夸,这两种都不是孔子所欣赏的,孔子认为“文”和“质”要配合协调,人既对内在有要求,又对外在有讲究,所以文质彬彬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论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论语》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问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我的理解:知之者的特点普通好之者的特点是努力乐之者的特点是享受
知之者是不得已而学,为了职业,为了文凭或者证书而学习,对这个领域没有兴趣和爱好,也不想成为这个领域研究的专家,不得已而学叫做“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为追求而学,希望自己为了一个目标不断进步拼搏,但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是学出了境界的人,是爱上了做的这件事本身,享受做一件事的过程,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论语》

【原译文】孔子说:“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对他说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对他说高深的道理。”
我的理解:
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你可以给他讲点高级的东西,中等以下资质的人,别讲高级的东西,他听不懂。“
这段话被很多人攻击,说孔子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不好,但其实老子也是分上中下等人,老子说:“上士闻道,谨(勤)而行之,;中士闻到,或存或亡;下士闻道,大笑而走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一个境界高的人,听到了真正的道,马上去做;中间层的人听到了道,想想觉得有道理,但是又懒得付诸实际行动;下层的人听到了道,嘲笑你然后走了,不让这些人嘲笑一下,说明你这道德不到位!
孔子说:“唯上智于下愚不移。”孔子认为有两种人很难改变他,一种是正真开悟的智者,一种是正真愚蠢的人,愚蠢的人他会有很多的理由来拒绝改变,你跟不愿意改变的,没有开放思维的人去讲更高级的东西他接受不了,甚至他认为你是错的、坏的,可能还会引起仇恨,其实就是认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固执的道理。
#《论语》

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原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好动,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我的理解: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如果是一个追求智慧的人,以智慧为第一要义的人,这种人的快乐像水一样,是流动的、活泼的、灵活的;一个仁厚忠厚的人,他的快乐像山一样如如不动;水的活泼、灵活需要山的存在才能体现出来,山的如如不动需要水的配合衬托,所以水和山是相互配合的,因此智和仁都是我们都要去追求的境界,孔子说“当你用智慧来获得的这种快乐,像水一样灵动,用仁厚获得的快乐像山一样稳重”。
“智者动,仁者静”智慧的人喜欢变革,行动,做事;仁厚的人喜欢守成,安静。“智者乐,仁者寿”智慧的人能够寻找到很多的快乐,仁厚心中充满爱的人能够活的更长久。孔子所讲的智者和仁者并不是对立的,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有智者和仁者的成分,要尽量的提高我们智者和仁者的成分,让山水相互呼应,成为一副美妙的山水画。
#《论语》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论语》
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如何?可谓仁乎?”
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原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对民众广施恩惠,能周济民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尧、舜也会觉得很难以做到吧!那仁者啊,自己想立身于世,也使别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达,也使别人通达。能从眼前的实际事情这样去做,可说是实行仁道的途径了。”
我的理解:
“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说帮助别人并不是说“博施于民”,给别人东西,给的东西有用完的一天,用完了又怎么办呢?真正的帮助是要让她能够立起来,有一技之长,有自尊的生活。这样的帮助也是受帮助者喜欢的,因为你站在他的立场上去考虑,以同理心理解他,能够让他有自尊的生活,这不正是他需要的吗?
子贡说:“对天下的老白姓都能救济,让大家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个怎么样,这算不算是仁的境界呢?”孔子说:“这岂止是仁!这比仁的境界还要高,这是圣的境界呀!但是尧、舜这样的人都为此感到担心,他们都不一定能够做到你说的境界!如果你真的追求仁这个境界的话,应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指能够拿身边的事情或自己的事情来打比方,推己及人,没有人天生希望自己是被帮助的一方,没有人整天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从平凡当中去了解别人,帮助别人,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帮助是别人真正需要的。做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他人的意志,能适当的对他人起到帮助的作用,这就是有仁心的体现了。
#《论语》

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原译文】
孔子说:“品德不加培养,求学问不进行讲习,听到义不能相从,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是我忧虑的事。”
我的理解:
这句话两种解释,一是孔子担心这个社会上的人不修行德行,不尊重教育,不尊师重道,听到正确道理不能够改变,做错的地方,不能够改正。二是倾向于孔子对自己的担心,孔子这个人很少对别人有担心,他觉得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在表达对自己的担心,如果有一天不能够认真的对待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的提升,那我就不愿意去讲学和传播,我听到别人说了一个好的道义,我也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也不愿意改错,是我最担心的事。
孔子所担心的事不是特别难的事,最大的难度在于惯性,固有模式,不知道自己有错,不知道自己有错的情况下是很难改错的,孔子担心自己被自己的所惯性遮蔽,不能够冷静的反思,不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
#《论语》

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原译文】
“艺”指古代教育学生的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孔子说:“志向在道上,据守在德上,依靠在仁上,游憩在艺上。
我的理解:
这句话是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如果在世界上安身立命,要把这四件事做到。
首先是“志于道”要立志,立志不能以赚钱或赚到钱买房为志向,这样的志向太单薄了,如果是物质上的志向,你会发现过的相对比较痛苦,最终无论这个物质的目标有没有达到,都会觉得伴随无聊与痛苦;孔子说“志于道”,是要去追求真理,人生目标如果是希望更加接近真理,去无限探索世界运行的规律,会发现人生充满乐趣不会无聊,整个人生都会充满求知欲,这是一件更具幸福感的志向。
“据于德”做事凭借底线和道德。德者得也!道德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更有秩序,让效率变高,让彼此有一些体谅和容忍。
“依于仁”做事的具体方法是来自仁者爱仁的方法。
“游于艺”广泛的涉猎各种事情的历练,人生得有趣味,在六艺当中去不断的磨练自己。
现在的普遍现状是“志于钱财据于法规依于手段游于手机”,生活就容易变的颓废,并没有因为放纵而变的快乐,反倒降低了幸福感;所以孔子告诉我们要立大志,要有底线有道德,做事的方法要有仁义,最后广泛涉猎,在丰富的生活中去学习去成长。
#《论语》

子日:“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原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力求明白而未能明白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对他举出一个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我就不再教他了。”
我的理解:
孔子说:“一个学生如果没有在心里说不出来的感觉,内心没有痛苦没有挣扎,没有自己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就不要着急的去开启他的这个思路,话到嘴边了但由于组织不好语言表达的这种着急,先不要去跟他讲明白。”
今天的“反转式教学”就是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不发”,要让学生先讨论,先体会,先发问,先让学生对当下的问题感兴趣,有求知欲,当真的带着问题求助到老师的时候,老师给他启发、提问、引导或指导,在引导式教学的时候这个学生的收获是最大的。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给你一个思路你可以有更多的发散思维,希望学生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人,但如果加以引导后,学生还不会举一反三,那不会再讲了,让他自己好好想想,给他空间。
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科学的。
#《论语》

《论语》 38/99
子不语怪、力、乱、神。
【原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强力、叛乱、鬼神。
我的理解:
“怪”指超自然的现象,“力”指施暴、强权、打架“乱”指八卦、乱情这样的事物“神”指鬼神、灵异事件等
孔子对于这些事从来不说,不但不讲,别人讨论时他也不参与,所以一个人管好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让自己每天说一些正向,可以负责任的话,而不是一些八卦有的没的,非常损耗自己的精力。讨论怪力乱神、八卦舆情的事非常吸引眼球,但对于自己的生活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的好处。
#《论语》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原译文】
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德行、忠心、诚信。
我的理解:
这是别人对孔子教学内容的总结。孔子教学生主要是四大类内容文:知识和文化行:行动、身体力行、做事忠:忠诚、在事情上的原则信:在立身上的准则,讲诚信
#《论语》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论语》
子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质矣。”
【原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我想行仁,仁就来了。”
我的理解:
孔子说:“仁这件事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只要想做到仁,就能做到仁。”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道理,做到“仁”这件事并不难,难的是起心动念时依然保持“仁”是一件很难得事,情绪一来,丢了,抛到脑后了,所以保持学习很重要,可以持续修正自己的行为,一直走在正道上;只要你发自内心的想做到一件事,那么这件事的成功就离你很近了!信念很重要。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