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95期

发布时间:2021-12-0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95期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08/12/2021 目录 特别专题:全球疫情与心理健康 01 ·疫情下心理疾病的重点人群:风险与应对 ·疫情导致全球抑郁症激增,女性心理健康需要更多关注 ·论文译介:护理者与被护理者专题 重磅编译专栏 21 经贸投资动态 28 公共政策动态 32 智库学界评论 35 主编 陈定定 执行主编 余卓朋 编辑 谢涵歌 李 帆 王 博 张启平 李钰姗 排版 张千惠 张镕怡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由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 华人研究院/21 世纪丝绸之路 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联合 出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和 医疗健康政策经济进行整合, 并在每期设置专题,通过撰写 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和论文编译 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以通过 多方面的公共卫生研究,为全 球的健康协作治理提供多样化 的思路,并为读者提供更加客 观、更具时效性的资讯与分析。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由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 华人研究院/21 世纪丝绸之路 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联合 出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和 医疗健康政策经济进行整合, 并在每期设置专题,通过撰写 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和论文编译... [收起]
[展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95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0页
暨 南 丝 路 快 报
第1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08/12/2021 目录 特别专题:全球疫情与心理健康 01 ·疫情下心理疾病的重点人群:风险与应对 ·疫情导致全球抑郁症激增,女性心理健康需要更多关注 ·论文译介:护理者与被护理者专题 重磅编译专栏 21 经贸投资动态 28 公共政策动态 32 智库学界评论 35 主编 陈定定 执行主编 余卓朋 编辑 谢涵歌 李 帆 王 博 张启平 李钰姗 排版 张千惠 张镕怡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由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 华人研究院/21 世纪丝绸之路 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联合 出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和 医疗健康政策经济进行整合, 并在每期设置专题,通过撰写 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和论文编译 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以通过 多方面的公共卫生研究,为全 球的健康协作治理提供多样化 的思路,并为读者提供更加客 观、更具时效性的资讯与分析。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编》由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 华人研究院/21 世纪丝绸之路 研究院/海国图智研究院联合 出版,对全球公共卫生事务和 医疗健康政策经济进行整合, 并在每期设置专题,通过撰写 有价值的原创文章和论文编译 对热点事件进行追踪。以通过 多方面的公共卫生研究,为全 球的健康协作治理提供多样化 的思路,并为读者提供更加客 观、更具时效性的资讯与分析。
第2页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随着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大众心理 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期杂志设置特别 专题【全球疫情与心理健康】,聚焦受 疫情影响而出现心理危机的三类重点人 群,并尝试从家庭分工、经济地位与社 会资源的综合角度探究全球女性在本次公 共卫生危机面临的抑郁问题;论文译介 选择了来自《The Lancet Psychiatr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等权威期刊的 5 篇相关文章, 分享了来自全球各地关于照顾者和被照顾 者心理健康问题的最新研究;重磅编译专 栏介绍了《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新冠疫情幸 存者》(Survivorship after COVID-19 ICU stay)和《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患 上 抑 郁》(Being depressed in the 'world's happiest country')两篇文章; 资讯汇编系列包括经贸投资动态、公共政 策动态及智库学界评论,引领读者开启对 近期全球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的深度探索。
第3页
-01-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疫情下心理疾病的重点人群:风 险与应对 作者:王博 | 审校:余卓朋 引言 疫情期间,心理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本文从心理疾病潜在患者的风险上升 和原有患者的程度加深两个方向出发,围绕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需引起关注的重点 人群展开讨论。此外,本文还将从国民经济疲软带来的失业率危机、常规心理健 康服务的中断以及隔离政策的常态化这三个方面为应对精神健康危机提出建议。
第4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02- 海国图智研究所 一、心理疾病的全球概况及其危害 图源:Our World in Data https://ourworldindata.org/mental-health 在全球范围内,精神和物质使用障碍十分普遍。2017 年,全球大约有七分之一的人(15%) 至少患有一种精神或药物使用障碍,其中焦虑症患者人数最多,在总人口占比 3.76%,其次 是抑郁症患者,占比 3.44%[1]。此外,虽然心理疾病和物质使用障碍的直接死亡人数通常 很低,但其与自杀或自残导致的间接死亡却密切相关。有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高达 90% 的自杀都与潜在的心理疾病和物质使用障碍密切相关,中低收入国家缺乏相关数据 [2]。有 学者评估了一系列心理疾病和药物使用障碍发生自杀的相对风险,其中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 的可能性约是正常人的 20 倍(见表 1)。 表 1:Relative risk of suicide in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91936
第5页
-03-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而新冠疫情的持续,给全球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虽然尚未有疫情期间关于 心理疾病患病增加的全球数据,但越来越多的地方数据表明,疫情对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发病率以及自杀率都有着重要影响。一项对来自中国的 194 个城市受访者的研究发现,16% 的受访者报告在疫情期间出现了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症状,28% 的受访者报告出现了中度到 重度的焦虑症状 [3]。2020 年 4 月埃塞俄比亚的一项研究表示,相对于疫情前的数据,当地 抑郁症的患病率翻了一倍 [4]。澳大利亚全国精神健康调查显示,在新冠疫情隔离政策实施 的第一个月里,有 27.6% 的受访者报告有轻度至中度抑郁症状,21% 的受访者报告有临床 上显著的焦虑症状,甚至还有 14.6% 的受访者表示 " 自残或死亡更好 "[5]。一项使用数据集 覆盖整个日本人口的研究也发现,在第二波新冠疫情中,日本的每月自杀率上升了 16%, 其中女性、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幅度更大 [6]。而疫情对某些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影 响更为严重,包括并不限于女性和未成年人。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二、新冠疫情下心理疾病的重点人群 新冠疫情期间,国民经济疲软带来的失业率危机、常规心理健康服务的中断以及隔离政 策的常态化等原因给人们心理健康带来重大挑战。本部分将从两个角度探讨疫情期间心理疾 病的重点人群及其影响因素,一方面是潜在患者的患病风险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原有患者的 疾病程度加深。潜在高风险人群包括一线医务工作人员、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女性。 疫情大流行期间,中国的一线医护人员报告的抑郁症、焦虑症以及持续失眠的发病率分 别高达 50%、45% 和 34%。加拿大也出现类似的情况,47% 的卫生保健工作者报告需要心 理支持 [4]。疫情初期确诊病例爆发式增长给其带来的超负荷工作、疫区医院封闭管理造成 的与家人长期分离、长期与病患接触存在的高感染风险以及面对未知病毒,身为医者却对病 人的生死无能为力等原因,使一线医务工作人员身心俱疲。 而对于未成年和老年人群体,长期的居家隔离政策会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自新 冠大流行发生以来,全球每七名儿童中就至少有一人在本国强制性或建议性的“居家防疫” 政策下生活了至少九个月 [7]。线下教育的中断不仅意味着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会给儿童心 理健康受到诸多负面影响。同辈交往机会减少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早期社会化。另外,在长期 居家的环境下,青少年阶段易叛逆的特殊心理以及部分家长不适当的教养方式还可能导致家 庭矛盾的激化,未成年人遭受家暴的风险也会提高。对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期针对未成 年人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期间超过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经历过焦虑,15% 的未成年人出 现过抑郁症状 [8]。 有学者指出,身体机能的退化和社会接触减少等因素,往往会让很多老年人处于心理亚 健康状态 [9]。长时期的隔离政策对老年人的心理影响在于社会支持减少与社会疏离感增加。 美国有 210 万老年人生活在养老院等护理机构 [10],中国也有 4000 万老年人因残疾需长期 专业护理 [11]。但此类护理机构处于避免集中感染的需要,多采取暂缓营业或封闭管理的做
第6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04- 海国图智研究所 法。暂缓营业使得这些老年人原有的护理模式被打破,而封闭管理则断绝了老年人与外界 的联系,即使亲属也难以探望。同时,疫情期间空巢老人群体的精神状况也不容乐观。目前, 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群体中约一半是空巢老人 [11],他们或没有子女或与子女相处异地, 社会支持本就欠缺,且多依赖于传统线下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而疫情时代下线上沟通模式 的流行无疑使之雪上加霜,社会疏离感增加。 另外,疫情期间的高失业率也给女性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McKinsey 报告数据 显示,疫情大流行期间,女性失业的风险是男性的 1.8 倍。妇女占全球就业人数的 39%, 但却占到了整体工作损失的 54%[12]。此外,疫情后的女性复工率也仍低于男性。2020 年 全球妇女的就业数预计仍将比 2019 年的水平低 1300 万个,而男性的就业率预计将基本恢 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 [12]。 职业的性别隔离与无偿护理的性别不对等导致女性比男性面临更高的失业风险。例如, 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从事服务行业,包括家政工作、餐饮服务、零售、旅游和酒店业,这些 行业更需要面对面的互动。而受疫情影响,受工作性质影响,远程工作对许多女性来说也并 不现实,因此其更易受到沉重的裁员危机。然而,即使控制职业的性别隔离,疫情期间女性 的就业率下降速度仍高于男性,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冠病毒大大增加了人们无偿护理的负担, 而这种负担主要由女性承担 [12]。另外,有研究显示,因失去工作或收入而面临经济困难 的年轻女性比其男性同行更易出现焦虑等负面情绪 [13]。日本的相关研究也显示,第二波 疫情中女性自杀率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照顾负担的繁重及政府补贴的减少 [6]。 女性在一线工作者中占据着更大的比例 图源:https://inequality.org/facts/gender-inequality/
第7页
-05-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此外,疫情期间医疗资源的倾斜与隔离政策的实施使得精神疾病原有患者的治疗受阻。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人在紧急情况下特别脆弱,格外需要获得基本精神 保健服务 [14]。然而,出于降低感染风险的需要,常规精神卫生服务大多都已中断面对面线 下服务。许多国家的社区服务,如酒精和药物依赖自助团体,已经有数月不能正常运作 [4]。 医院、护理院等医疗护理机构也加强了进出管控。这使得精神疾病患者原有的药物和心理的 持续治疗受阻。另外,由于疫情需要,许多精神卫生设施被转为新冠患者的护理设施。例如, 马德里超过 60% 的精神卫生床位被转用于护理新冠患者 [4]。 三、突发卫生事件下保护精神卫生的相关建议 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国民经济疲软带来的失业率危机、常规心理健康服务的中断以及隔离 政策的常态化三大挑战,我们分别尝试给出一些建议。 3.1 密切监测失业率变化,完善疫情期间就业补贴政策 新冠大流行给许多人带来了经济困难,导致自杀的风险增加。低薪和临时工作从业者 以及女性面临的风险尤其巨大,因为他们在这次危机中占据更为脆弱的经济地位。例如,加 拿大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疫情与失业率提高显著相关,而失业率的提高会导致自杀人数的 增多;它进一步预测新冠大流行会使 2020 年和 2021 年的自杀率比 2018 年分别增加 3.3% 到 8.45%[15]。但根据以往研究可知,经济危机期间,密切监测失业率变化,并增加劳动力 市场投资有利于降低自杀率(每人每增加 10 美元的劳动力市场计划投资,自杀率就会减少 0.38%)[16]。因此,疫情期间积极进行劳动力市场投资 [17],完善相关就业补贴政策有利 于保护人们心理健康,降低自杀风险。 3.2 提高国家精神卫生预算占比,恢复并扩大优质精神卫生服务 在去年“世界精神卫生日”,WHO 曾指出尽管每投入 1 美元用于扩大抑郁和焦虑等 常见精神障碍的治疗,在改善健康和生产力方面就有 5 美元的回报,但世界各国平均仍只 有 2% 的卫生预算用于精神卫生。近年来,尽管各主要国家的卫生预算比例有所增加,但促 进精神卫生的国际发展援助也从未超过所有卫生发展援助的 1%[18]。因此,全球性的精神 卫生服务资金问题仍不容乐观。同时,受疫情影响,人们的精神卫生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 了避免负面情绪累积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及时恢复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以及做好提前干预 便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有学者提出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全民健康覆盖(UHC: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提高社会心理干预措施的可及性和覆盖率以及将心理健康干预措施融 入其他部门(教育、就业等)等建议 [19]。 3.3 加强社区服务与技术创新,应对疫情隔离的特殊环境 在中等收入国家,超过 70% 的政府精神卫生总支出被分配给精神病院,而在高收入国家,
第8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06- 海国图智研究所 这一比例仅为 35%。这表明,在许多国家,集中的精神病院和机构住院护理获得的资金仍 然多于普通医院和初级保健中心提供的服务 [20]。而人员聚集的精神病院和护理机构在疫情 期间受隔离政策影响,多采取暂缓营业或封闭管理的措施,这使得精神疾病患者原有的治疗、 护理需求受到影响。对此,有学者建议将护理的重心从机构转移到社区服务,在社区中开展 高质量的精神卫生和护理服务 [17]。首先,此举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疫情期间原有患者 的护理需求,也可以为潜在患者提供及时的咨询服务,如扩大部分群体(独居老人、有家暴 风险的妇女儿童等)的社会支持和减少社会孤独感。其次,将数字技术纳入精神卫生服务也 利于应对居家隔离的特殊环境。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还为解决污名和歧视、孤立和边缘化 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新冠疫情的大流行推动了数字平台在各种心理健康护理工作中的广泛 应用,如通过社交媒体的足迹识别有风险的个人以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以及协助培训和监督一 线工作人员 [19]。 疫情期间,随着失业率攀升、常规心理健康服务中断以及隔离政策常态化,人们的心理 健康也需引起关注。本文从“潜在患者患病风险提高”和“原有患者病情恶化”两个角度出 发,探讨疫情期间心理健康需引起关注的重点人群。最后,本文尝试从国家政策、社会服务 和社区创新角度给出建议,即通过完善就业补贴以应对失业率危机、加快恢复并扩大优质精 神卫生服务以应对常规心理健康服务中断和利用社区服务与技术创新以应对疫情隔离的特殊 环境。相关卫生部门应该探查心理健康议题在本国公共卫生事业中的重要程度,并综合考虑 实施保护国民精神卫生手段的具体可行性。
第9页
-07-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参考资料 [1] Our World in Data. Mental Health. https://ourworldindata.org/mental-health [2] Ferrari, A. J., Norman, R. E., Freedman, G., Baxter, A. J., Pirkis, J. E., Harris, M. G., Page, A., Carnahan, E., Degenhardt, L., Vos, T., & Whiteford, H. A. (2014). The burden attributable to mental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as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PloS one, 9(4), e91936. [3] Wang, C., Pan, R., Wan, X., Tan, Y., Xu, L., Ho, C. S., & Ho, R. C. (2020). Immediate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2019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Epidemic among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5), 1729. [4] WHO. Substantial investment needed to avert mental health crisis. https://www.who.int/news/item/14-05-2020-substantial-investment-needed-to-avertmental-health-crisis [5] Fisher, J. R., Tran, T. D., Hammarberg, K., Sastry, J., Nguyen, H., Rowe, H., Popplestone, S., Stocker, R., Stubber, C., & Kirkman, M. (2020). Mental health of people in Australia in the first month of COVID-19 restrictions: a national survey.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213(10), 458–464. [6] Tanaka, T., Okamoto, S. (2021). Increase in suicide following an initial declin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Japan. Nat Hum Behav 5, 229–238. [7] UNICEF. Building trust in vaccines, addressing the youth mental health crisis, and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among key opportunities for the world’s children post-pandemic https://www.unicef.cn/en/press-releases/building-trust-vaccinesaddressing-youth-mental-health-crisis-and-bridging-digital [8] UNICEF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and youth https://www.unicef.org/lac/en/impact-covid-19-mental-health-adolescents-andyouth#_ga=2.62383596.1762422847.1631106231-1341801986.1631106231 [9] 界面新闻 . 新冠疫情下的脆弱晚年:疾病和心理双重打击 .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070035.html [10] Girvan, G. (2020). Nursing homes &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 account for 42% of COVID-19 deaths. FREOPP. [11] Yang, Y., Li, W., Zhang, Q., Zhang, L., Cheung, T., & Xiang, Y. T. (2020).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older adults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The lancet. Psychiatry, 7(4), e19.
第10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08- 海国图智研究所 [12] McKinsey. COVID-19 impact on women and gender equality. https://www.mckinsey.com/featured-insights/future-of-work/covid-19-and-genderequality-countering-the-regressive-effects [13] Hossain M. (2021). COVID-19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mental health in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Young working women are more vulnerable. SSM - mental health, 1, 100039. [14] WHO. Mental health in emergencie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mental-health-in-emergencies [15] McIntyre, R. S., & Lee, Y. (2020). Projected increases in suicide in Canada as a consequence of COVID-19. Psychiatry research, 290, 113104. [16] Stuckler, D., Basu, S., Suhrcke, M., Coutts, A., & McKee, M. (2009). The public health effect of economic crises and alternative policy responses in Europe: an empirical analysis. Lancet (London, England), 374(9686), 315–323. [17] Ivbijaro, G., Kolkiewicz, L., Goldberg, D., N'jie, I. N. S., Edwards, T., Riba, M. B., vab, I., Geller, J., & Enum, Y. (2021). Suicide prevention and COVID-19. Asia-Pacific Psychiatry, 13(3), e12482. [18]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Day: an opportunity to kick-start a massive scaleup in investment in mental health. https://www.who.int/news/item/27-08-2020-world-mental-health-day-anopportunity-to-kick-start-a-massive-scale-up-in-investment-in-mental-health [19] Kola, L., Kohrt, B. A., Hanlon, C., Naslund, J. A., Sikander, S., Balaji, M., Benjet, C., Cheung, E., Eaton, J., Gonsalves, P., Hailemariam, M., Luitel, N. P., Machado, D. B., Misganaw, E., Omigbodun, O., Roberts, T., Salisbury, T. T., Shidhaye, R., Sunkel, C., Ugo, V., … Patel, V. (2021). COVID-19 mental health impact and responses in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reimagining global mental health. The lancet. Psychiatry, 8(6), 535–550. [20] WHO. WHO report highlights global shortfall in investment in mental health. https://www.who.int/news/item/08-10-2021-who-report-highlights-global-shortfallin-investment-in-mental-health
第11页
-09-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疫情导致全球抑郁症激增,女性 心理健康需要更多关注 作者:李钰姗 | 审校:余卓朋 引言 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柳叶刀》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称, 仅在冠状病毒大流行的最初一年,抑郁和焦虑的病例就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 [1]。2020 年, 全球共有 3.74 亿例焦虑症病例。其中,近 7600 万例是由新冠疫情引起的新病例,女性新增 近 5200 万病例,而男性仅占 2400 万。有研究显示,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患病率的增加与 新冠病毒感染率的上升和社会流动减少相关 [2],同时,二者又与病毒传播、封锁、居家令、 公共交通减少、学校和企业关闭以及社交互动减少等因素密切相关。 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所承担的不同角色、责任和工作,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因素也因 性别而异。研究表明,女性在面对压力事件时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3],尤其是在生理和认 知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近两年发表的多项研究表明,女性是在疫情期间受影响最严重的人群 [4]。Headway 2023 心理健康指数中出现的另一项研究显示,83% 的女性在大流行期间报 告了心理健康问题 [5]。本文将聚焦疫情下的女性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的现状,以及造成 这种情况的社会和经济因素。
第12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10- 海国图智研究所 现状:心理健康风险加剧与一线医护工作者的困境 1. 疫情期间的女性:更高的心理健康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出的数据,男性与女性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几乎一样, 但在某些精神疾病患病率数据上却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抑郁症就是其中之一 [5]。 2017 年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这些性别差异从 12 岁开始出现,女孩和女性患抑郁症的可 能性是男性的两倍 [6]。许多人认为女性容易患抑郁症是因为其生理特性导致的荷尔蒙变化, 但根据美国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的一项研究,单凭生理特性这一特点则无法导致 抑郁症 [6]。 女性的抑郁症患病率受各种因素影响,并且任何年龄段的女性抑郁症发生率均高于男性 [6]。例如,女性更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因此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可能接受临床诊断,也更 容易接受药物治疗,而男性的基础诊断率和处方率都比较低。因此,报告率的差异很可能是 女性表现出更容易患有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与从未受过虐待的女性相比,在童 年或者成年时受到情感或者身体方面虐待的女性,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刻有更大的概率会出现 抑郁症状。此外,男女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如女性在职场上可能遭受性别歧视、承担更多 的家庭责任等,都将会对精神健康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产生影响。 根据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的最新研究结果,虽然男性新冠感染症状更加严 重,但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里,女性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都更大 [7]。例如,疫情期间, 女性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比例也比男性高得 多。最近的调查数据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美国 Total Brian 自我心理健康监测平台最新调 查报告显示,83% 的女性用户称自己感到心情抑郁的几率显著增加,而男性只有 36%[8]。 此外,53% 的妇女报告说称新冠大流行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而男性 报告这一影响的比例仅为 37%。 2. 女性医疗卫生工作者出现心理健康症状的风险较高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一线医护工作者(包括护士、医生、救护者司机、病例识别人员等) 在流行病或大流行期间经历着比普通人更多的压力 [9]。这些压力具体包括: 对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医务人员的歧视 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 保护装备造成身体上的不舒适 - 隔离很难为病人或疑似病人提供舒适感
第13页
-11-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 不断的意识和警戒 - 遵守严格的程序限制自发活动和自主权 对工作环境要求很高,包括工作时间延长、患者人数增加,以及密切关注有关新冠肺 炎进展信息 密集的工作日程和社区内对一线工作者的歧视导致社会支持的能力下降 人员或能力不足,无法实现基本的自我护理,尤其是残疾人员 有关长期接触新冠肺炎感染人群的信息不足 一线工作者被担心会因工作而将新冠肺炎传染给朋友和家人 一线医护工作者可能会觉得他们的工作做得不够好,而且目前严格的防疫政策很难确保 他们工作和换班期间有适当的休息和间歇;充足且健康的饮食、适度体力活动无法保证,以 及可能会减少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这些压力使他们更容易受到严重的心理疾病困扰 [10]。 世卫组织报告提示,在新冠疫情高峰期后,许多医疗健康工作人员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反 应、抑郁、焦虑和倦怠 [11]。一项针对 1257 名参与新冠疫情治疗的中国医护人员的横断面 研究(所有参与者的 76.7% 是女性,60.8% 是护士)也显示,女性医护工作者出现心理健 康症状风险较高 [12]。女性从事护士和其他医疗保健从业人员、疗养院和家庭医疗保健支持 人员、社会服务工作者、教师、儿童保育等工作的比例高于男性。在新冠疫情期间,女性仍 然活跃在这些领域,担任重要工作以确保卫生系统和社会公共服务正常运转。 究因:家庭分工、经济地位与社会资源 1.“双重责任”与家庭和情感支持的缺乏 家庭分工是影响女性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家务和育儿的额外负担 [14]。 在疫情爆发初期,一些工作场所、学校和托儿中心关闭,许多看护人必须在工作的同时还要 照顾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管理家庭以及保持办公生活正常进行的压力对女性来说是一种 精神消耗。将近 44% 的有 12 岁以下孩子的女性报告说,她们正在努力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之 间保持平衡,同时还要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 [14]。平衡多个角色很困难,除了照顾儿童, 大多数老年人的家庭照料者是 50 岁以上的女性。过去的研究表明,在婚姻关系中,男性不 像女性那样可以适应配偶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5]。面对出现情绪状况的女性配偶,男性通常 会经历失望、困惑和排斥等消极情绪,由于患者恢复生活信心需要相当长时间的陪伴和等待,
第14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12- 海国图智研究所 大多数男性会因为他们无法帮助女性配偶而感到挫折,甚至是愤怒。 据报道,在许多家庭中,帮助女性分担家务的男性比例非常低 [15]。疫情期间的女性照 料者报告说,与男性照料者相比,女性照料者的身心压力更大,健康状况更差。与此同时, 对于五分之一没有配偶或伴侣的母亲来说,挑战更大 [16]。美国非营利组织凯泽家族基金会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KFF)的调查发现,女性在管理家庭健康方面发挥着主导 作用 [13]。当孩子生病时,在职妈妈比爸爸更有可能选择在家照顾。此外,女性承担着大部 分家务,同时也可能是体弱和年老的家庭成员的主要照顾者。这些因素都会给女性的生活增 加压力,使她们比男性面临更高的焦虑和抑郁风险。新冠疫情要求女性在家中担任教师、护 理员,甚至是家庭协调员,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而且许多女性还承担着家庭外的社会责任。 此外,经历过流产或虐待等创伤的妇女、孕妇或产后妇女在疫情期间是容易被忽视的弱 势群体,她们更容易陷入抑郁阶段和焦虑症 [17]。在全球范围内,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就 有三分之一的女性遭受过主要由亲密伴侣实施的身体或性暴力 [18]。受害者普遍对可获得帮 助和服务的信息和认识有限,获得支持服务的机会也有限。在疫情社区封锁和居家隔离期间, 家庭暴力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最新数据显示,自疫情暴发以来,许多国家拨打家庭暴力求助 热线的电话有所增加 [19]。 2. 弱势经济地位与家庭依赖性 新冠疫情期间的财务危机可能会给女性带来额外压力。疫情带来的经济下滑主要冲击 航空公司、酒店、儿童保育、餐馆和零售等行业,而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大多为女性。由于限 制或停止运营的影响,在这些行业工作的女性更有可能失去稳定的收入,这对许多人可能意 味着严重的经济困难。2020 年 3 月初到 11 月底,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与“腾讯智库” 合作进行了 3512 个已婚家庭(包括近 6000 名从业人员,其中男女比例各占一半)的追踪 调查发现,相对男性劳动力,女性劳动力失业率更高,复工进度更慢,居家办公可能性更大 [20]。2020 年 3 月初,有近 10% 的女性从业者沦为失业,男性则为 6%;到 6 月中旬,女 性的失业比率上升到 11.6%,男性为 10.7%;截至 11 月底,仍有 7.4% 的女性处于失业状态, 10% 退出了动力市场,而男性失业比例仅为 2.4%,退出比例为 5.7%。数据显示,女性不 仅面临更高的失业率,其失业时间(152 天)也长于男性(104 天)。 对于拥有家庭和孩子的女性来说,她们在工作和家庭中面临巨大挑战,更有可能为了顾 全家庭牺牲工作,导致其工作时间减少、失业甚至退出劳动力市场。例如,2020 年麦肯锡 关于职场女性的研究报告显示,疫情期间有三分之一的母亲考虑降低职业期待或离开工作岗 位 [21]。女性失业率高、复工缓慢、居家工作比例高,加剧了家庭中的性别不平等,造成女 性家庭角色的回归和家庭地位的下降,以及对男性的依赖。对此,联合国妇女署就曾警告, 传统家庭分工和生产生育双重负担,以及多重社会身份迫使女性不得不忙于处理医疗预约、
第15页
-13-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教育、家务和膳食准备等精神负担将会对女性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2]。 3. 医疗资源重新分配导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满足困难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以及精神障碍)就已经是全球健康的主要 负担之一。有证据表明,大多数国家的精神卫生系统资源不足,缺少组织有效预防和干预治 疗的经验和能力 [9]。新冠疫情对医院抗压能力造成了挑战,为了应对新冠病毒感染带来的 救治压力,大部分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已中断或资源被重新分配以治疗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例如,在疫情期间,保持身体距离和限制旅行的措施,使获得药物、去治疗设施和接受亲自 护理变得更加困难。此外,由于担心在就诊过程中感染新冠病毒,个人寻求心理健康咨询和 治疗的主动性降低 [9]。 在关于健康的性别差异研究上,女性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23]。疾病知晓率低、医疗资 源获得困难等是女性面临的主要问题。这种健康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性别在社会经济 地位上的差异造成的。受到长期以来以男性为中心的二元性别文化影响下,人们普遍将传统 的男性气质看成是包括女性在内的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规范和标准。这导致女性心理健康关注 和研究滞后,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女性的正常心理需求,低估了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 性,甚至让女性陷入双重的约束。 2004 年,抑郁症位列全球疾病负担第三位,而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 2030 年抑郁症 将高居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 [24]。中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抑郁症早在 2012 年已成为中国 第二大疾病负担。随着全球经济下滑,加上疫情相关的限制措施,心理疾病的风险正在世界 各地上升。社交减少、贫穷和失业都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心理疾病病程漫长, 危及人的多重认知和生理活动能力,往往给个人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需要在对 新冠肺炎做出响应的同时,尽早制定针对不同性别、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和行动方案。
第16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14- 海国图智研究所 参考资料 [1] Santomauro, D.F., Herrera, A.M.M., Shadid, J., Zheng, P., Ashbaugh, C., Pigott, D.M., Abbafati, C., Adolph, C., Amlag, J.O., Aravkin, A.Y., Bang-Jensen, B.L., Bertolacci, G.J., Bloom, S.S., Castellano, R., Castro, E., Chakrabarti, S., Chattopadhyay, J., Cogen, R.M., Collins, J.K. and Dai, X. (2021). Global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in 2020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Lancet, [online] 0(0). Available at: https:// 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2143-7/fulltext. [2] Wang, Q. (2020). COVID-19 流行期间医院急诊患者焦虑与抑郁现状调查 . Journ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online] 40(9), pp.1369–1372. Available at: https://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44584/ [Accessed 16 Nov. 2021]. [3] Beard, A. (2017). Women Respond Better Than Men to Competitive Pressure. [onlin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vailable at: https://hbr.org/2017/11/womenrespond-better-than-men-to-competitive-pressure. [4] Mayo Clinic Staff (2019). Women’s increased risk of depression. [online] Mayo Clinic. Available at: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depression/indepth/depression/art-20047725. [5] Salk (2017).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in representative national samples: Meta-analyses of diagnoses and symptoms. [online] doi.apa.org. Available at: https://doi.apa.org/doiLanding?doi=10.1037%2Fbul0000102. [6] The European House (2021). BRIEF OUTLINE OF THE “HEADWAY 2023 -MENTAL HEALTH INDEX.”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eventi.ambrosetti.eu/ headway2023/documenti/brief-outline-headway-2023-index/. [7] Ausín, B., González-Sanguino, C., Castellanos, M.Á. and Muñoz, M. (2020).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confinement as a consequence of COVID-19 in Spain.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pp.1–10. [8] Kelly Faville (2020). Working Women Bear The Emotional Brunt Of COVID-19; Anxiety Driving Poor Workplace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Mental Health Index: U.S. Worker Edition. [online] Total Brain. Available at: https://www. totalbrain.com/working-women-bear-the-emotional-brunt-of-covid-19-anxietydriving-poor-workplace-performance-according-to-the-mental-health-index-u-sworker-edition/ [Accessed 25 Nov. 2021]. [9] IASC 紧急情况下心理健康和社会心理支持顾问组 (2020). 解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理健 康和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 . [10] Chigwedere, O.C., Sadath, A., Kabir, Z. and Arensman, E. (2021). The Impact of Epidemics and Pandemic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Healthcare Workers: A
第17页
-15-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13), p.6695. [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1). Health and Care Worker Deaths during COVID-19. [online] Who.int.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news/ item/20-10-2021-health-and-care-worker-deaths-during-covid-19. [12] Lai, J., Ma, S., Wang, Y., Cai, Z., Hu, J., Wei, N., Wu, J., Du, H., Chen, T., Li, R., Tan, H., Kang, L., Yao, L., Huang, M., Wang, H., Wang, G., Liu, Z. and Hu, S. (2020).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ental Health Outcom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Exposed to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JAMA Network Open, [online] 3(3), pp.e203976–e203976. Available at: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 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63229. [13] Hamel, L. (2020). Is There a Widening Gender Gap in Coronavirus Stress? [online] KFF. Available at: https://www.kff.org/policy-watch/is-there-wideninggender-gap-in-coronavirus-stress/. [14] Caribbean, E.C. for L.A. and the (2021). The burden of unpaid care work on Caribbean women in the time of COVID-19. [online] www.cepal.org. Available at: https://www.cepal.org/en/events/burden-unpaid-care-work-caribbean-womentime-covid-19 [Accessed 16 Nov. 2021]. [15] Keystone-SDA/ts (2021). Women still do 50% more unpaid housework than men. [online] SWI swissinfo.ch. Available at: https://www.swissinfo.ch/eng/womenstill-do-50--more-unpaid-housework-than-men/46634772 [Accessed 16 Nov. 2021]. [16] Bateman, N. and Ross, M. (2020). Why has COVID-19 Been Especially Harmful for Working Women? [online] Brookings. Available at: https://www.brookings.edu/ essay/why-has-covid-19-been-especially-harmful-for-working-women/. [17] Sūdiūt, K., Murauskien, G., Jarien, K., Jaras, A., Minkauskien, M., Adomaitien, V. and Nedzelskien, I. (2020). Pre-existing mental health disorders affect pregnancy and neonatal outcome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 20(1). [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Devastatingly pervasive: 1 in 3 women globally experience violence. [online] www.who.int. Available at: https://www. who.int/news/item/09-03-2021-devastatingly-pervasive-1-in-3-women-globallyexperience-violence. [19] WHO (2021). 世 卫 组 织 报 告 强 调 全 球 对 精 神 卫 生 领 域 投 资 不 足 . [online] www. who.int.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zh/news/item/08-10-2021-who-reporthighlights-global-shortfall-in-investment-in-mental-health [Accessed 16 Nov. 2021]. [20] 张丹丹 (2021). 新冠疫情导致女性劳动力市场地位下降 . [online] www.ghd.pku.edu. cn. Available at: https://www.ghd.pku.edu.cn/xwzx/fcaf52c69d4440d6aa6d98698adf
第18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16- 海国图智研究所 19c9.htm [Accessed 25 Nov. 2021]. [21] Lungumbu, S. (2020). 疫情期间女性承担的更多琐事和受到威胁的性别平等 . BBC News 中 文 . [online] Nov. Available at: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 world-55085114. [22] 麦肯锡 . (2020). 职场女性 2020. [online] Kokozoko.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 kokozoko.com/il/our-insights/women-in-the-workplace [Accessed 25 Nov. 2021]. [23] 郑莉 , 曾旭晖 . (2016). 社会分层与健康不平等的性别差异 : 基于生命历程的纵向分析 . [online] html.rhhz.net. Available at: http://html.rhhz.net/society/html/20160609.ht m#b%E7%84%A6%E5%BC%80%E5%B1%B12014 [Accessed 28 Nov. 2021]. [24] 杨甫德 . (2021). 2030 年,抑郁症或将成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 . [online] www.jksb. com.cn. Available at: http://www.jksb.com.cn/html/2021/speech_0428/170430.html [Accessed 25 Nov. 2021].
第19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17- 海国图智研究所 论文译介 编译:李帆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不便,与此同时, 大众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期译介共选择五篇相关文章。第一篇文章 对 SARS、MERS、COVID-19 三场全球性的冠状病毒疫情造成的精神与神 经精神表现进行横向比较,认为三种冠状病毒对精神和神经精神影响的差异 性较小,但 COVID-19 病毒感染者也可能在急性情况下出现抑郁、焦虑等 精神错乱的症状(Jonathan,2020)。后四篇文章则展示了新冠肺炎疫情 对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对大量现有文献的元分析,无一例外的发 现新冠肺炎疫情会导致医护人员、儿童和青少年,甚至大部分民众产生心 理健康问题,使他们遭受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失眠等心理困扰(Xiong Jiaqi, 2020; Maria, 2020; Sofia, 2020)。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失智患者 照护者是一直以来承受较大心理压力的群体,疫情期间他们较强的适应力反 而会加重其焦虑程度(Manuela,2020)。因此,在疫情相对缓和、社会 秩序逐渐恢复的背景下,相关方亟需采取心理干预等手段来缓解民众的心理 压力,确保民众的心理健康。
第20页
-18-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与严重的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精神和神经精神表现: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比较的一 项系统综述和元分析 Psychiatric and neuropsychiatric presentation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coronavirus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ith comparison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作者信息:Jonathan P Rogers, 伦敦大学学院精神病学部 来源期刊:《柳叶刀 - 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 背景和方法:由于冠状病毒目前已经造成了 SARS、MERS、COVID-19 三场流行病的 爆发,本文的文献综述主要对比三场疫情当中精神和神经精神表现。研究人员从大量的数据 库中筛选出关于疑似或已经确诊的冠状病毒者的精神和神经精神表现的英语研究成果与预印 本,同时,排除了其中仅限于研究神经系统并发症而不涉及明确的神经精神症状的文章,以 及那些研究冠状病毒感染对未感染者精神健康的间接影响的文章。元分析方面,研究主要采 取的是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元分析的效应量则是相关结果的流行程 度以及对研究质量的评估等。系统综述与元分析都对 SARS 和 MERS 的不同疾病阶段的结果进行了分层。 基于 1963 份研究成果、87 份预印本和其中的 3559 个案例,得出了非常精细的数据。 结论:如果感染 COVID-19 病毒(SARS-CoV-2) 的过程与感染 SARS 和 MERS 病毒的过程相似,大多 数病人应该会康复且不会出现精神疾病。但在急性期, SARS-CoV-2 可能会导致一部分病人出现精神错乱的 症状,因此长期来看,临床医生应该注意到病人出现 抑郁、焦虑、疲惫、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更少见的神 经精神综合症等症状的可能性。 局限性:由于所采用的预印本未经同行评审、文 献中排除了非英语的文章、研究案例中纳入了样本很 小的文章,因此本综述所涉及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 图:研究对象的选择过程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0)30203-0
第21页
-19-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新冠肺炎疫情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影响:一项系统综述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mental healt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作者信息:Jiaqi Xiong,多伦多大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系 来源期刊:《情感障碍》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背景:作为 21 世纪一次重大的病毒爆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民众的心理健康带 来了巨大冲击。现阶段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但是普通民众的心 理健康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因此,本文旨对研究 COVID-19 对普通民众的心理影响及其 相关风险因素的现有文献进行综合论述。 方法:从疫情爆发到 2020 年 5 月 17 日,按照 PRISMA 指南,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 性的搜索,采用文献必须符合三条标准:横断面研究、评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民众心理健 康状况及其相关风险因素、研究样本标准有效。同时,在 Google Scholar 上进行手动搜索, 以确定其他相关研究。 结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西班牙、意大利、伊朗、美国、土耳其、尼泊尔和丹 麦的总人口中,拥有焦虑(6.33% ~ 50.9%)、抑郁(14.6% ~ 48.3%)、创伤后应激障 碍(7% ~ 53.8%)、心理痛苦(34.43% ~ 38%)、精神压力(8.1% ~ 81.9%)症状的 人口比例较高。与抑郁测量相关的危险因素则包括女性 ( ≤ 40 年)、慢性病(精神病)、失业、 学生、以及经常接触关于新冠肺炎的新闻。 局限性:本综述涉及的研究中存在显著的异质性。首先,大部分的研究结果是定性与描 述性的,缺乏客观性。其次,横断面研究导致无法进行因果推断。最后,定量研究以线上问 卷调查为主,缺乏客观性,容易造成研究对象的选择偏差,研究成果代表性不足。 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与心理困扰高度相关,在许多情况下,已经达到临床相关性的阈值。 因此,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民众心理健康的危害将是值得优先关注的国际公共卫生问题。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0.08.001 新冠肺炎疫情及封锁对痴呆患者照护者的心理影响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and Lockdown on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Dementia
第22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20- 作者信息:Manuela Altieri, “路易吉 • 万维特里”坎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博士 来源期刊:《美国老年精神病学》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背景:失智患者照护者经常有抑郁、焦虑和负担过重的风险,而新冠肺炎疫情和政府强 制实施预防措施可能会增加照护者的心理疾病风险。通过观察疫情隔离期间意大利失智患者 照护者心理状况的变化,研究样本心理变化与其适应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通过对 84 名照护者的在线调查完成研究,调查内容包括样本封锁前和封锁期间 的抑郁症和焦虑程度、照护者的负担和适应能力。 结果:多元方差分析显示,在整个研究样本中,时间(封锁前与封锁期间)对抑郁得分 有影响;时间与适应能力之间的显著互动作用则表明适应能力越高,封锁期间的焦虑程度越 高。另外,回归分析显示,照护者负担程度与其适应能力呈负相关关系,而与较高的功能性 依赖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新冠肺炎疫情及封锁对痴呆患者照护者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影响,尤其是导致他们 抑郁程度增加。另外,封锁期间,较强的适应力对照护者的焦虑程度有负面影响、对抑郁程 度没有影响,并且与较低的照护者负担程度有关。无论适应能力如何,所有的照护者都应该 接受心理干预,从而缓解他们抑郁、焦虑和负担过重的症状。 https://doi.org/10.1016/j.jagp.2020.10.009 系统性的短篇综述:新冠肺炎背景下社会隔离和孤独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影响 Rapid Systematic Review: The Impact of Social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 作者信息:Maria Elizabeth Loades,巴斯大学心理学系 来 源 期 刊:《 美 国 儿 童 与 青 少 年 精 神 病 学 会 期 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了大范围的社会隔离,本文旨在研究这种隔离措施和孤 独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在多平台检索了从 1946 年 1 月 1 日到 2020 年 3 月 29 日期间的相关文章,对其 中 20%的文章采取了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双重筛选,并对 20%的数据进行了双重筛选以保
第23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21- 海国图智研究所 证准确度。文章的筛选标准主要是:展示了一手资料;样本主要包括儿童或青少年(平均年 龄< 21 岁);文献语言为英语(仅 web of science 网站);样本有社会隔离或孤独的经历; 对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心理健康等症状进行了有效评估。 结果:共有 83 篇文献(80 项研究)符合筛选标准,其中 63 项研究报告了社会隔离和 孤独对之前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平均年龄 15.3 岁)心理健康的影响;评价健康儿童和青 少年的自我报告孤独感的文献中,有 61 项是观察性研究,18 项是纵贯性研究,43 项是横 断面研究。所有的文献中,有一篇是对疫情的回顾性调查,两篇是对干预措施的评价。分析 发现,社会隔离和孤独增加了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的风险,而且孤独还可能会导致焦虑;比起 孤独的强度,孤独的持续时间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更大。 结论:儿童和青少年更有可能在强制隔离期间及其结束之后变得抑郁和焦虑,并且其程 度会随着强制隔离的继续而增加。所以,临床服务应该尽可能地提供预防性支持和早期干预, 并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做好准备。 局限性:首先,文献来源不够全面,缺乏对强制隔离后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的高质量文献; 其次,大部分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难以展开相关延伸研究;最后,大部分研究都是用的是 独立的测量方法,增加了数据的偏见性。 https://doi.org/10.1016/j.jaac.2020.05.009
第24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22- 海国图智研究所 图:研究对象的选择过程 从 4531 篇文献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 83 篇文献(80 项研究)。其中 18 篇文献(17 项 研究)报告了孤独对患有各种健康状况的人的影响,这些状况包括精神健康问题(12 项研究)、 身体健康问题(1 项研究)和神经发育状况(4 项研究);其余 65 篇文献涉及 63 项研究, 主要研究的是孤独感或社会隔离对健康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本文的分析重点则为这 63 项 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抑郁、焦虑和失眠的流行程度:系统综述与元分析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insomnia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作者信息:Sofia Pappa,帝国理工学院精神病学系 来源期刊:《大脑行为与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背景:新冠肺炎疫情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监测情 绪、睡眠和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了解缓解因素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成为当务之 急。本文旨在综合分析疫情爆发期间一线医护人员抑郁、焦虑和失眠的流行程度。 方法:基于一定的标准,对截至 2020 年 4 月 17 日的文献进行系统检索,通过对每项 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并使用随机效应元分析法汇总数据,评价特定心理健康问题的流行 程度。标准主要包括:研究样本包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家或地区的医护人员;对抑郁、 焦虑、失眠的流行程度的评估方法有效;排除涉及“心理压力”等用语宽泛的文献以及话题 涉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文献。 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了基于 33,062 名参与者的 13 项研究。12 项研究评估了焦虑的 流行程度,其综合患病率为 23.2%。10 项研究评估了抑郁的流行程度,患病率为 22.8%; 其中的分组分析显示了性别因素的影响,女性医护人员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普遍高于男 性医护人员。5 项研究评估了失眠的流行程度,患病率为 38.9%。 结论:研究表明,疫情期间相当比例的医护人员出现情绪和睡眠障碍,因此亟需缓解他 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适当调整当前疫情下的干预措施。 局限性:首先,不同文献对病例的定义不同,导致研究样本的阈值标准不同,文献存在 一定的异质性;其次,研究样本存在重合的可能性;最后,由于主要的调查范围局限于中国, 因此研究成果的代表性不足。 https://doi.org/10.1016/j.bbi.2020.05.026
第25页
-23-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图:研究的筛选过程 经过删减和筛选,共有涉及 33062 名参与者的 13 项研究被纳入分析范围。 所有的研究都采用了横断面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 抑郁、焦虑和失眠的流行程度。在这 13 项研究中,1 项在新加坡展开,12 项在 中国展开(其中 2 项在武汉进行)。
第26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21- 海国图智研究所 疫情期间,各国抑郁患病率普遍激增。本期编译选择《重症监护病房中新冠疫情的幸存者》 (Survivorship after COVID-19 ICU stay)(Megan M. Hosey & Dale M. Needham) 和《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患有抑郁》(Being depressed in the 'world's happiest country')(Maddy S)两篇文章。Megan M. Hosey & Dale M. Needham 指出,许多 新冠疫情危重患者将面临长期的身体、认知和心理障碍。Maddy S 则聚焦生活在最幸福国 家芬兰中的与抑郁症作斗争的年轻人。 整理:谢涵歌 02 重磅编译 重症监护病房中新冠疫情的幸存者 Survivorship after COVID-19 ICU stay ——此前对重症监护病房 (ICU) 住院患者存活率的研究表明,许多新冠疫情危重患者 将面临长期的身体、认知和心理障碍。这凸 显了重症监护和康复领域之间的合作的重要性。 ——Prior studies of patient survivorship after a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tay suggest that many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OVID-19 will face longlasting physical, cognitive and/or mental health impairments. This anticipated survivorship experienc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fields of critical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to optimize post-COVID-19 recovery. Megan M. Hosey & Dale M. Needham 15 July 202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2-020-0201-1 摘要:新冠疫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长时间的严重影响。许多新冠疫情危重患者将 面临长期的身体、认知和心理障碍。危重疾病及其治疗对神经肌肉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加剧 了患者的谵妄,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这凸显了重症监护和康复领域之 间的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对 SARS、SARS-CoV-2 和 Covid-19 的流行病学理解正不断发展。疫情初期的统 计数据表明,大约五分之一的感染者将会住院,十分之一的人可能会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其 中大多数危重患者都经历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并需要采用呼吸机。尽管大多数新冠肺炎患
第27页
-22-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者似乎没有症状或只出现了轻微症状(如持续咳嗽、胸痛和胸闷),但疫情导致急性呼吸窘 迫综合征数量和危重症数前所未有地激增。在重症监护室幸存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多达 80% 会出现新的身体、认知和心理的损伤,并且出院后不会立刻消失,这统称为重症监护 后综合征。尽管年龄、先前存在的身体、心理(例如焦虑和抑郁)和认知创伤(例如痴呆) 是危险因素,但即使没有这些,患者也面临长期后遗症的风险。基于此,为了优化新冠肺炎 患者的生存体验,我们需要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实施稳健康复计划。 身体障碍 危重疾病及其治疗对神经肌肉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点有时并未被充分的认识。危重 疾病的身体损伤可持续数月或数年,通常包括关节挛缩和大量肌肉萎缩,以及相关的身体机 能受限。新冠疫情导致的严重呼吸衰竭可能需要长时间使用呼吸机、深度镇静、神经肌肉阻 滞,这会增加身体损伤的风险。在新冠疫情之下,可能会发生病毒相关或药物相关(例如羟 氯喹)的疾病,以及其他危重疾病相关的多发性神经病。此外,患者可能会在仰卧位和俯卧 位之间反复变化,从而导致肩部半脱位和臂丛神经损伤,导致上肢后遗症。长时间的呼吸机 使用可能会导致膈肌功能障碍,气管插管可能会引起的喉部损伤、吞咽困难和发声困难,这 些在没有系统筛查和评估的情况下可能会被忽视。 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通常发生并持续存在于重症监护室的住院患者中。例如,在住院 1 年后,三分 之一的急性呼吸衰竭或休克的幸存者出现认知障碍。他们的神经心理测试分数与中度创伤性 脑损伤一致。此类认知后遗症通常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的下降和执行功能受损,幸存者无 法管理财务,存在阅读理解,与朋友和家人交谈时感到困难。严重呼吸衰竭并伴有深度镇静 的患者通常会出现长时间的谵妄,而谵妄的持续时间是认知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由 于感染的预防措施,家人无法去医院看望,他们缺乏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时间。这种人际交往 的减少会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患者缺乏认知刺激、重新定位和安慰。在一些医院, 这种感染的预防措施也可能减少患者获得基本康复服务和精神护理的机会。新冠疫情的这些 影响加剧了患者的谵妄,预计会增加长期认知障碍的风险。 心理健康障碍 重症监护室的幸存者通常会经历长期的心理健康障碍。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幸存者可 能会出现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并持续长达 5 年,其中一半的幸存者报至少出现一 种长期症状。虽然预先存在的心理症状与重症监护室的心理健康发病率有关,但危重疾病的 严重程度通常与心理结果无关。这些发现表明需要对所有幸存者进行心理健康障碍筛查。医 院环境中与新冠疫情相关的变化可能会增加出现负面心理症状的风险。例如,减少与家人的 接触、减少适当的交往活动可能会导致患者焦虑。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增加与对医疗服务提供 者的恐惧和敌意有关。先前的文献(例如,甲型 H1N1 流感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可能为当
第28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23- 前的疫情状况提供借鉴。值得注意的是,2002 年至 2003 年非典的 7 名的幸存者报告了与新 冠疫情中也存在的压力源,包括不断强调高死亡率的媒体报道、社区或家庭成员将疾病传播 归咎于患者的耻辱感、对感染亲人、近亲死亡的内疚。这些压力源可能对新冠肺炎幸存者的 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生活阻碍 身体、认知和心理障碍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严重的功能问题,例如持续疲劳、慢性疼痛和 睡眠功能障碍,以及生活质量下降。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在 1 年的随访中,三分之一曾 住进重症监护室中的患者失业。失业的经济负担因直接或间接的医疗保健费用而增加。此外, 患者的亲人也面临持续的心理健康损害,这种现象被称为家庭重症监护后综合征。这些后遗 症可以通过适当的康复治疗来改变,这需要增加与医疗团队的接触和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 幸存者的未来 为了优化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生存体验,我们需要认真实施重症监护干预措施,以及提 供针对身体和神经心理康复的社会支持。最佳重症监护干预措施包括 ARDS 的循证管理(例 如,肺保护性机械通气和俯卧位),以及实施评估和管理疼痛、镇静、谵妄、不动和睡眠的 标准。虽然目前关于康复的早期文献并不明确,但我们仍认为它对患者的康复过程起到重要 作用。(参见重症监护医学协会 PADIS 指南)。全面的康复方法在危重疾病的早期就应开始。 一旦患者达到心肺稳定的既定安全标准,就可以开始接受物理康复干预。综合康复服务来自 职业治疗师、语言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理疗师的合作。早期强化康复可以减少肌肉无力和 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有可能减少谵妄和改善认知功能。在整个住院期间和出院后,康复治疗 应该通过多学科门诊护理、家庭健康服务和同伴支持小组进行。在新冠疫情期间,远程医疗 是提供这些出院后评估和干预措施的重要调整。 作为合作催化剂的新冠疫情 多学科重症监护可以减少死亡,同时也为改善患者的整体长期生存体验奠定了重要的基 础。对重症监护后综合征的认识对于在重症监护室中接受治疗的患者,其家人以及医疗团队 都很重要。新冠疫情期间危重症的发病率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应用 20 多年对重症监护幸存 者研究中获得的知识,改进重症监护护理的实施,为患者提供全面康复的机会,帮助新冠肺 炎幸存者重获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第29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24- 海国图智研究所 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患有抑郁 Being depressed in the 'world's happiest country' Maddy Savag https://www.bbc.com/worklife/article/20190924-being-depressed-in-theworlds-happiest-country 摘要:芬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之一,这一印象给与抑郁症作斗争的年轻人带来了一 系列挑战。它掩盖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长期挑战,芬兰人甚至可能更难识别抑郁症状并寻 求治疗。在重视隐私的文化中,公开表达情绪的情况很少见,社交媒体更是放大了抑郁的痛 苦。这需要加大对早期干预的投资,以及开展更广泛的全国对话。 芬兰是经常在全球最幸福的国家排名中名列前茅,但这给与抑郁症作斗争的年轻人带来 了一系列挑战。Tuukka Saarni 在一家装饰着极简北欧家具和色彩缤纷的纺织品的咖啡店 外沐浴着阳光,这个场景堪称是芬兰连续第二年在联合国幸福排名中名列前茅的典型代表。 “我现在很开心,”这位 19 岁的年轻人说。他最近刚高中毕业,即将在一家杂货店开 始工作。 事实上,他将自己的幸福水平打为 10 分(满分 10 分),他说他和他的朋友都没有得 过抑郁症。 “我们的生活过得非常好,”他说。 “这是一个很好的国家。我们有良好的天气—, 良好的教育和良好的医疗服务。” 支持独处和与朋友共度时光的民族文化也是他所看重的,此外还有芬兰优美的自然环境 和低失业率。“有很多工作……如果一个人准备好申请和寻找工作,那么我认为每个人都可 以找到工作,”他表示。 正是这些标志——高水平的信任以及低不平等率——解释了芬兰在全球幸福排名中的领 先地位。 这个人口仅 550 万的北方小国,历来被认为具有与漫长而黑暗的冬天有关的忧郁心 态——在这个地方,你很难看到欢乐或其他积极情绪的涌现。然而,与其斯堪的纳维亚邻国 一样,芬兰在通常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
第30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25- 海国图智研究所 “更复杂的世界” 但许多专家认为,芬兰作为一个幸福国家的形象掩盖了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长期挑 战——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一些人认为,芬兰人甚至可能更难识别抑郁症状并寻求治疗。 目前,芬兰的自杀率是九十年代的一半,并且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都有所下降——这 一转变与开展全国性自杀预防运动以及抑郁症治疗的改善有关。 但它们仍远高于欧洲平均水平。在 15 至 24 岁的青少年中,三分之一的死亡是由自杀 引起的。根据 2018 年由北欧部长理事会和哥本哈根幸福研究所撰写的报告《在幸福的阴影 中》,大约 16% 的 18 至 23 岁芬兰女性和 11% 的年轻男性将自己定义为“挣扎”或“苦”。 只有 80 岁或以上的年龄段的状况更差。 芬兰上一次对抑郁症深入进行的全国性研究是在 2011 年,但非营利组织 Mieli(芬兰 心理健康)估计,去年,30 岁以下的人群中约有 20% 的人出现过抑郁症状。 “这很普遍,”该组织的心理学家 Juho Mertanen 表示。“而且有迹象表明它可能正 在上升,尽管这种上升并不像一些媒体所说的那样极端。” 北欧福利和社会问题中心一份 2017 年的报告强调了药物滥用与健康不佳之间的密切联 系,并指出芬兰人的饮酒量超过了北欧邻国。25 至 34 岁年龄组的吸毒人数也有所增加。虽 然全国失业率很低,但年轻人的失业率要高得多。2018 年底,15 至 19 岁的年轻人中约有 12.5% 的人失业,高于欧盟 11.5% 的平均水平。 Mertanen 同意芬兰的就业市场对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为“现 在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他补充道,虽然按照国际标准,芬兰是一个财政稳定的国家,但国 内的不平等正在加剧。 他还指出,芬兰受到数字化和零工经济的全球趋势的影响,这些趋势开始在西方世界年 轻人的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作用。 “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复杂……经济正在发生变化——你可 以进入、以(你的)方式工作、然后退休。但这些职业不太稳定,”Mertanen 表示。 他认为,社交媒体也可能对芬兰年轻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他很快指出,针对 Instagram 和 Facebook 等社交媒体的长期、大规模研究仍然有限。但他解释道,“沮丧 的心灵容易开始比较”,社交媒体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让有些人“开始将(他们)自己最 糟糕的时刻与其他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进行比较”。
第31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26- 海国图智研究所 Mertane 表示,芬兰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形象,有可能加剧这些全球趋势对年轻芬兰 人的负面影响,年轻人将会认为自己的经历与这些印象不符。 “我认为幸福研究和社交媒体……我可以看到它正在助长抑郁症患者的黑白世界观,” 他争辩道。 “一切都很好,但是……” 许多自己也经历过抑郁症的年轻芬兰人都认同这一观点。 “当你生活在像芬兰这样生活水平如此之高的国家时,你几乎觉得自己没有资格患上抑 郁症,”现年 34 岁的 Kirsi-Marja Moberg 解释说,他最初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是因为他 的整个青春期都在与疾病作斗争。 “你真的觉得自己应该享受年轻时拥有的所有可能性。而且社会真的可以给你这种感 觉。” “在芬兰……你觉得一切都应该很顺利,尽管事实并非如此,”27 岁的初级医生 Jonne Juntura 表示同意,他在大学学习期间患有抑郁症 6 个月。 他指出,虽然困难的个人私事和社交事务通常与抑郁症有关——例如,分手或经济衰 退——但它是一种会影响人们的疾病,无论他们的生活水平如何。 “我生病的那一刻,我的生活一切都很好。我真的很享受我的学校。我喜欢我的爱好。 我在恋爱中。所以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我还是生病了,”他解释道。 社交污名? 大多数心理健康专家都认为,芬兰开始打破有关抑郁和焦虑的禁忌,尤其是自全国性的 反自杀运动以来,更多人开始寻求治疗,这使得比较不同年龄和不同年龄组的抑郁症发病率 变得棘手。 但是,包括 Kirsi-Marja Moberg 在内的许多经历过抑郁症的年轻芬兰人认为,任何“被 认定为抑郁症的人”仍然受到污名化。 “这取决于你在什么样的社交圈子里,或者,也许,你住在芬兰的哪个地方,人们谈论 这些事情的自由程度……禁忌肯定仍然存在,”她指出。
第32页
-27-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与此同时,在重视隐私的文化中,公开表达情绪的情况很少见,即使是闲聊通常也很少, 承认和讨论抑郁症对一些患有这种疾病的芬兰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 “这不仅仅是一种刻板印象,”芬兰人以沟通受限而闻名,Jonne Juntura 解释道。 现在,他正在治疗抑郁症患者,他认为芬兰的年轻人会发现很难用语言表达他们正在经 历的事情。 “精神健康问题仍然与虚弱有关,在男性文化中,有些人认为很难表示他们感觉很糟糕。” 全球意识 初级医生 Jonne Juntura 表示,他相信尽管芬兰目前在解决年轻人的抑郁症方面面临 挑战,但服务仍需要继续改善。 他希望,除了对早期干预进行更多投资外,也要开展更广泛的全国对话。Juntura 表示, 联合国最近将心理健康列为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近年来态度发生巨变的一个例子。 “人们慢慢开始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个人和社会需要多少资源,”他指出。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确实感到非常乐观。”
第33页
-28-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03 经贸投资动态 驯鹿医疗 CT120 全人源双靶点产品获美国 FDA 孤儿药认定 驯鹿医疗,一家处于临床阶段、致力于细胞治疗和抗体药物开发和产业化的创新生物制 药公司,今日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简称“FDA”)孤儿药开发办公室(Office of Orphan Products Development, OOPD)已正式书面回函,授予公司自主研发的全人源 抗 CD19 和 CD22 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自体 T 细胞注射液(CT120)孤儿药资格认定(Orphan Drug Designation, ODD),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获得 FDA 孤儿药认定将加速 CT120 在美国的临床试验及上市注册进度。CT120 将 享有的优惠政策包括 FDA 对临床研究的支持、注册费用的减免,以及 FDA 批准上市后在美 国的七年市场独占权。 此次孤儿药认定是基于 CT120 优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一项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 中(登记号 ChiCTR2000038641),4 名 B-ALL 受试者在接受 CT120 治疗后,全部达到完 全缓解,CRR 为 100%,未发生任何 3 级或 3 级以上的 CRS 不良反应,未观察到 ICANS 不良反应。因此,CT120 有望成为针对复发 / 难治 B-ALL 的创新性治疗手段。 驯鹿医疗首席执行官汪文博士表示:“CT120 是全球第一款全人源双靶点 CAR-T 细胞 治疗产品,FDA 授予 CT120‘孤儿药’称号,是 FDA 对于这款产品的肯定和期待。目前, CT120 已经在中国获得 B-NHL 和 B-ALL 两项 IND 批件,正在中国进行的治疗 B-NHL 的 注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驯鹿将加快这一创新产品在中美两地的开发进程,期待这款创新产 品早日上市,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https://www.prnasia.com/story/342707-1.shtml 亚盛医药核心品种奥雷巴替尼获欧盟委员会孤儿药资格认定, 用于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致力于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疾病等治疗领域开发创新药物的领先的生物医药企 业 -- 亚盛医药(6855.HK)今日宣布,欧盟委员会(EC)日前授予公司 1 类新药奥雷巴替 尼(Olverembatinib,HQP1351,曾用名耐克替尼、奥瑞巴替尼)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 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这是亚盛医药在欧盟获得的首项孤儿药资格认定,也是 该在研药物继获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后的第二项孤儿药认证。
第34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29- 海国图智研究所 “孤儿药”又被称为罕见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在欧盟,孤儿药 资格认定由欧盟委员会(EC)根据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孤儿药委员会 (COMP) 的积极 意见授予。只有用于治疗在欧盟发病率低于 5/10000、危及生命或严重影响生存质量、且治 疗领域存在巨大未被满足需求的罕见疾病的药物,才能在欧盟被授予孤儿药资格认定。而获 此认定的药物必须通过足够的非临床和临床数据表明其能够带来比现有已获批疗法更大的获 益。为鼓励罕见病药品的研发,欧盟提供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奥雷巴替尼获此项孤儿药认定, 将有助于该药物在欧盟的后续研发和商业化开展等方面享受积极的政策支持,包括临床研究 计划援助、相关费用减免、特别是在批准上市后可享有 10 年市场独占权。 CML 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血液疾病,在欧盟 27 国的年发病率为 2.43/10000[1]。随着靶 向 BCR-ABL 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上市,CML 的治疗方式得以革新。尽管第一 代和第二代药物 BCR-ABL TKI 对 CML 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益,但获得性耐药一直是 CML 治疗的主要挑战。BCR-ABL 激酶区突变是获得性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 T315I 突变是常见的耐药突变类型之一,在耐药 CML 中的发生率可达 25% 左右。伴有 T315I 突 变的 CML 患者对目前所有一代、二代 BCR-ABL 抑制剂均耐药,因此临床上急需可有效治 疗 T315I 突变 CML 的第三代 BCR-ABL 抑制剂。 奥雷巴替尼是亚盛医药原创 1 类新药,是新型的第三代 BCR-ABL TKI,用于治疗对一 代、二代 TKI 耐药的 CML,特别是对 T315I 突变的 CML 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显现良好的疗 效。目前,该品种在中国的新药上市申请 (NDA) 已在审批过程中,用于治疗伴有 T315I 突 变的 CML 慢性期(CML-CP)及加速期(CML-AP)患者,极有望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 二个获批上市的第三代 BCR-ABL TKI。奥雷巴替尼还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 新药审评中心(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拟治疗一代和二代 TKI 耐药和 / 或不耐受的 CML-CP 患者。而在美国,该品种已获得美国 FDA 授予的孤儿药资格和审评快速通道资格; 此外,奥雷巴替尼的临床试验进展自 2018 年开始,连续四年入选美国血液学会(ASH)年 会口头报告,并荣获 2019 ASH 年会“最佳研究”的提名。 亚盛医药首席医学官翟一帆博士表示:“在 CML 治疗领域,全球各国都存在未被完全 满足的临床需求。因此,自奥雷巴替尼的临床数据首次公布,就吸引了各国血液学界的巨大 关注。此次获 EC 授予的孤儿药资格,既是对奥雷巴替尼初显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认可,也是 该在研药物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而作为亚盛医药在欧盟获得的第一项孤儿药资 格认定,它表明公司在海外的布局日趋深入。借助欧盟相关政策的扶持,我们将进一步加速 这一在研药物的全球临床开发和产品上市,我由衷地希望奥雷巴替尼这一中国原创、世界领 先的在研创新药能早日惠及全球患者。” https://www.prnasia.com/story/342158-1.shtml
第35页
-30-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百济神州启动在研 TYK2 抑制剂 BGB-23339 的首次人体临 床试验 百济神州(纳斯达克代码:BGNE;香港联交所代码:06160)是一家立足科学的全球 性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开发创新、可负担的药物。百济神州今日宣布,BGB-23339 的 1 期临床试验完成了首例患者给药。BGB-23339 是一款由百济神州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在研型 强效酪氨酸激酶 2(TYK2)变构抑制剂。 TYK2 是 JAK 激酶家族成员之一,在多种免疫介导的疾病(如银屑病和炎症性肠道疾病) 中作为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发挥作用。BGB-23339 是一款强效、高选择性的 在研 TYK2 抑制剂,靶向 TYK2 的调节性假激酶(JH2)结构域。 百济神州全球研发负责人汪来博士表示:“BGB-23339 是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一款高 度选择性、强效 TYK2 变构抑制剂,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了极具潜力的活性。过去我们在 肿瘤学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此基础上,百济神州正进一步扩展至包括炎症与免疫等 在内的那些存在高度未被满足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通过开发新的药物模式和平台技术,为 患者带来创新、具备影响力的高品质治疗药物。” BGB-23339 的首项 1 期人体试验(NCT05093270)旨在评价 BGB-23339 的安全性、 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初步活性。该试验预计将在澳大利亚和 / 或中国入组至多 115 例健康 受试者。 百济神州在血液肿瘤及实体瘤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产品组合,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将运用 其卓越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开发能力,攻克存在高度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的炎症与免疫疾病领 域。百济神州自主研发的高选择性全新一代 BTK 抑制剂 -- 百悦泽 ®(泽布替尼)目前正在 开展一项 2 期临床试验,用于活跃增殖性狼疮肾炎的治疗。 https://www.prnasia.com/story/342135-1.shtml 德琪医药宣布塞利尼索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在中国获批 I/II 期临床 致力于研发和商业化同类首款及 / 或同类最优血液及实体肿瘤疗法的领先创新生物制药 公司 – 德琪医药有限公司(简称“德琪医药”,香港联交所股票代码:6996.HK)今日宣布, 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塞利尼索(selinexor)联合来那度胺和利妥昔 单抗(R2)治疗复发 / 难治性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rrDLBCL)和复发 / 难治性惰性非 霍奇金淋巴瘤(rriNHL)的剂量探索和安全性的单臂 I/II 期研究(试验代号“SWATCH”)。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世界上,也是中国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2016 年,中国
第36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31- 海国图智研究所 NHL 新增病例 6.85 万例,死亡 3.76 万例,分别占全球 NHL 病例数和死亡例数的 14.9% 和 15.7%。中国 NHL 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 4.29/10 万,死亡率为 2.45/10 万,患病率为 14.9/10 万,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尽管利妥昔单抗联合各种化疗方案的一线 治疗能显著改善 NHL 患者的总生存期(OS)率,但 rriNHL 的治疗仍存在着亟待满足的临 床需求。此外,虽然 rrDLBCL 的治疗已经取得了良好进展,但有效的治疗方式始终是一个 挑战。 该项临床研究在中国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为牵头单位,计划在国内 10 家研究中心开展。研究分为剂量递增阶段和剂量扩展阶段。其中剂量递增阶段仅入组 rrDLBCL 的受试者,剂量扩展阶段入组 rrDLBCL(队列 A)和 rriNHL(队列 B)受试者。 入组的受试者将接受塞利尼索联合来那度胺和利妥昔单抗(R2)治疗(SR2)。本 I/II 期临 床研究将探索 SR2 治疗方案的药物剂量,确认其在不适合接受大剂量化疗(HDC)/ 自体 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的 rrDLBCL 或 rriNHL 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探索其初 步疗效。 主要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主任委 员,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抗淋巴瘤联盟副主席赵维莅教授表示:“在现有的治疗框架下,仍有 部分 DLBCL 和 iNHL 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复发或难治的情况,且预后较差。因此,亟需全 新机制的药物和药物组合,以满足这一部分患者长期生存的需求,这也是临床医生一直努力 的方向。塞利尼索已获美国 FDA 批准单药治疗 rrDLBCL,本次开展的 I/II 期临床研究将探 索塞利尼索联合 R2 治疗方案在不适合接受 HDC/ASCT 治疗的 rrDLBCL 或 rriNHL 患者 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探索其初步疗效。我们希望 SR2 方案将为 rrNHL 患者带来新的、 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德琪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梅建明博士表示:“很高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批准塞利尼索联合 R2 治疗 rrDLBCL 和 rriNHL 的剂量探索和安全性的单臂 I/II 期临床研究。 塞利尼索是德琪医药的首个商业化阶段产品。这项针对塞利尼索的研究凸显了德琪医药管线 开发策略对于联合疗法的侧重以及对于一些适应症的重点关注,其中包括 rriNHL 这个已获 美国 FDA 上市许可且在亚太区同样存在亟待满足的临床需求的适应症。我们期待在国家药 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管下积极推进这项研究,为 rrDLBCL 和 rriNHL 患者带来安全有效的新治 疗选择。” https://www.prnasia.com/story/341796-1.shtml
第37页
-32-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04 公共政策动态 国际 | 英国确诊两例 Omicron 变异株感染病例 11 月 27 日,英国卫生部长萨吉德 • 贾维德报告,英国已经在切姆斯福德和诺丁汉发 现两例 Omicron 变异株感染病例。他表示,这两例病例互有关联,病患正与其家人一起自 我隔离,同时进行进一步的测试和接触者追踪。 11 月 27 日,英国首相鲍里斯 • 约翰逊在唐宁街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声明,所有进入 英国的旅行者必须在抵达后第二天结束前进行核酸检测,并且必须进行自我隔离,直到收到 阴性测试结果。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将在商店和公共交通工具上收紧对戴口罩的规定。这些 措施将是“临时和预防性的”,具体实施效果将在三周后进行审查。 此前,英国政府已将南非、博茨瓦纳、莱索托、埃斯瓦蒂尼、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列入 旅游红色名单,从这些国家飞往英国的航班已经暂停。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111/28/WS61a28134a310cdd39bc77ebd. html 国际|李克强总理在联合国强调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承诺 11 月 26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联合国大会承诺,中国将会提供更多帮助以确保在公 平分配新冠疫苗、全球增长和协调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更多具体成果。 在与第 76 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卜杜拉 • 沙希德的视频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表示,中 国随时准备与联合国加强协调,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南南合作,使全球发展 更加平衡、协调和包容。他表示,联合国大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 责任原则,应优先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和要求,加强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 李克强总理重申,中国承诺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包括疫苗在内的抗击新冠疫情大流行 的支持。联合国是最具代表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多边主义的旗帜,是 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平台。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 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所支撑的 国际秩序。
第38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33- 海国图智研究所 沙希德主席对中国长期以来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多边主义和支持联 合国的作用表示赞赏。他对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表示支持,表示希望与中国扩大合作,促进 全球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2111/27/WS61a1725ea310cdd39bc77dcb. html 国际|突尼斯、以色列等国争相就 Omicron 变异株的寒蝉 效应采取行动 在南非新发现的 Omicron 变异株引起了人们对这新冠肺炎大流行全球轨迹的担忧,而 一些国家开始竞相对南非实施旅行限制。 11 月 27 日,包括突尼斯、以色列和科威特在内的国家宣布了对来自国外的入境者的新 措施,以防止 Omicron 变异株的传播。以色列发布禁令,禁止其公民到 50 个非洲国家旅行。 科威特暂停与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莱索托、埃斯瓦蒂尼、赞 比亚和马拉维的直接商业航班(货运飞机除外);所有抵达的旅客必须出示完成疫苗接种的 证明或疫苗接种证。突尼斯卫生部发表的一份声明说,这一决定涉及所有 18 岁以上的非居 民乘客。 11 月 26 日,美国总统乔 - 拜登宣布,美国将对八个非洲国家实施旅行限制,包括南非、 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纳米比亚、莱索托、埃斯瓦蒂尼、莫桑比克和马拉维,因为在非洲大 陆发现了新的冠状病毒变体。同时,拜登再次敦促美国人民接种病毒疫苗。此外,澳大利亚 和日本也是周六最新停止飞往该地区的航班或宣布强制隔离和检查的国家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表述,有初步证据表明,这种以希腊字母命名的变体比目前在 世界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三角洲变体和其他病毒株更具传播性。与此同时,比利时、以色列 和博茨瓦纳也发现了新变体的首例病例。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111/28/WS61a2c2cfa310cdd39bc77ed0. html 国际|南非政府抱怨因检测到 Omicron 新冠变异株而受到 “惩罚” 11 月 27 日,南非政府抱怨称因检测到一种新的 Covid-19 变体 Omicron 而受到“惩罚”。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比目前占主导地位的 Delta 变异株更具传播性的“值得关注的变体”。
第39页
-34-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南非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世界上一些国家在发现该变体后决定禁止来自南部非洲的航 班," 这相当于惩罚南非先进的基因组测序和更快检测新变体的能力”,而优秀的科学应该 得到赞扬而不是惩罚。 南非政府指出,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发现了新的变种。这些案例中的每一个最近都与南部 非洲没有联系,但对这些国家的反应与南非截然不同。例如,在南非之后,以色列和比利时 也宣布发现了 Omicron 感染病例。南非政府认为,南非的测试能力和加强疫苗接种计划, 在世界级科学界的支持下,应该让其全球合作伙伴感到欣慰,因为它在管理该大流行病方面 做得和世界几个主要国家一样好。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111/27/WS61a21d86a310cdd39bc77e9f. html
第40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35- 海国图智研究所 05 智库学界评论 啮齿动物或是类 SARS 冠状病毒无症状携带者 据最新一期《公共科学图书馆 • 计算生物学》发表的一项研究,一些祖先啮齿动物可 能反复感染了类 SARS 冠状病毒,导致它们对病原体产生了耐受性或抵抗力。研究人员说, 这增加了现代啮齿动物或是类 SARS 病毒宿主的可能性。 新冠病毒源于人畜共患病,先前研究表明,马蹄蝠是许多类 SARS 病毒的宿主,它们对 这些病毒耐受,不会出现极端症状。识别对冠状病毒具有耐受机制的其它动物,对于了解可 能将新病原体传播给人类的潜在病毒库非常重要。 已知冠状病毒通过 ACE2 受体进入细胞。在这项新研究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 对病毒的 ACE2 受体进行了跨哺乳动物物种的进化分析。灵长类动物在 ACE2 受体位点上有 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然而,啮齿动物在这些位点更具多样性和更快的进化速度。 总的来说,在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史上,类 SARS 冠状病毒感染并不是其进化的驱动力, 但一些啮齿动物很可能在相当长的进化时期内反复受到类 SARS 冠状病毒感染,并由于这些 感染而获得了对这些冠状病毒的某种程度的耐受力或抵抗力。研究表明,一些现代啮齿动物 物种,或包括一些尚未被发现的物种,很可能是类 SARS 冠状病毒的无症状携带者。 http://www.stdaily.com/guoji/xinwen/2021-11/23/content_1233630.shtml 人为什么要睡觉?科学家给出进一步答案 人类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包括苍蝇、蠕虫甚至水母等无脊椎动物也会睡觉。 在整个进化过程中,睡眠对所有具有神经系统的有机体来说都是普遍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要睡觉?事实上,科学家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答案。据 11 月 18 日发表在《分子细胞》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 的 PARP1 蛋白犹如“天线”,可向大脑发出睡眠和修复 DNA 损伤的时间信号,这一发现 朝着解开这个谜团更迈近了一步。 当我们醒着的时候,体内的稳态睡眠压力会增加,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这种压力就越 大。在醒着的几个小时里,紫外线、神经元活动、辐射、氧化应激等因素会造成神经元中的 DNA 持续损伤。然而,大脑中过度的 DNA 损伤会带来危险,睡眠则可以“召唤”DNA 修 复系统。 斑马鱼睡眠时的神经活动特征与人类相似,是研究睡眠的对象。通过斑马鱼实验,研究
第41页
-36-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人员确定,DNA 损伤的累积是引起睡眠状态的驱动因素。当 DNA 损伤的积累达到最大阈 值,稳态睡眠压力便增加到了触发睡觉的冲动,于是鱼进入了睡眠状态。随后的睡眠促进了 DNA 修复,从而减少了 DNA 损伤。 研究还发现,至少需要睡 6 小时才能减少稳态睡眠压力并修复 DNA 损伤。 那么,大脑中是什么机制告诉我们:该睡觉了?研究发现,PARP1 蛋白是 DNA 损伤 修复系统的一部分,是最先做出快速反应的蛋白之一。它可标记细胞中 DNA 损伤位置,并“招 募”所有相关系统来清除 DNA 损伤。 通过遗传和药理学操作,PARP1 的过表达和敲低(表达下调)实验表明,增加 PARP1 不仅可促进睡眠,还可增加睡眠依赖性修复。相反,抑制 PARP1 会阻断 DNA 损伤修复的信号。 结果就是,这些鱼没有完全意识到它们累了,因而不会进入睡眠模式,造成 DNA 损伤没有 得到及时修复。同样的实验结果也在小鼠身上得到了验证。 这一新发现描述了如何在单细胞水平上解释睡眠的“事件链”。这种机制可解释睡眠障 碍、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症)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相信,未 来的相关研究将能拓展到更多其它的动物,包括从低级无脊椎动物到人类。 http://www.stdaily.com/guoji/xinwen/2021-11/19/content_1232988.shtml 不药而愈?全球第二例艾滋病自愈者出现 近日,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拉贡医学研究所免疫学家徐宇研究团队发现了第二 例未经治疗而自愈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在这名新发现的“埃斯佩兰萨患者”体内 超过 11.9 亿个血细胞和 5 亿个组织细胞中,科学家没有检测到完整的 HIV 基因组。相关研 究 15 日发表于《内科医学年鉴》。 去年 8 月,被称为“旧金山患者”的洛伦 • 威伦伯格成为全世界第一例自然自愈的 HIV 感染者。这名患者的基因组中没有发现完整的 HIV 病毒序列,这表明她的免疫系统或 已清除了 HIV 病毒库,科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清除性治愈。徐宇研究团队对这名患者的 数十亿个细胞进行了测序,但未找到任何可用来制造新病毒的 HIV 序列。这是已知的第一 例无须干细胞移植的清除性治愈病例,相关论文曾在线发表于 2020 年《自然》杂志上。 人体在感染 HIV 后,病毒会将其基因组复制到细胞 DNA 中,形成病毒库,继而源源 不断地产生病毒。在这种状态下,病毒可有效地躲避抗 HIV 药物和人体免疫反应。抗逆转 录病毒治疗(ART)可阻止新病毒的产生,但不能消除病毒库,故而需要进行日常治疗来抑 制病毒。
第42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37- 海国图智研究所 在艾滋病患者中有一类特殊人群,被称为“精英控制者”,其免疫系统可在不使用 ART 的情况下控制病毒。也就是说,虽然他们体内仍然存在 HIV 病毒库,但一种称为“杀 伤性 T 细胞”的免疫细胞可抑制病毒,因而无须进行药物治疗。 研究人员表示,这两名患者都有一种共同的特定杀伤性 T 细胞反应。如果能够理解这 种反应背后的免疫机制,他们就有可能开发出治疗方法,促使其他患者的免疫系统在感染 HIV 的情况下模仿这些反应,实现清除性治愈。 http://www.stdaily.com/guoji/xinwen/2021-11/16/content_1232234.shtml 基因变体致 60 岁以下新冠患者病亡率加倍 | 国际战“疫” 行动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 14 日报道,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 • 遗传学》杂 志撰文指出,他们发现,LZTFL1 基因的一种变体会使某些人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的风险增加 一倍,使 60 岁以下人群死于新冠病毒的风险增加一倍。但接种新冠疫苗能抵消其带来的影响, 而且,最新发现有望催生新疗法来应对新冠病毒。 最新研究负责人、牛津大学基因组学教授詹姆斯 • 戴维斯说:“LZTFL1 基因的变体 是我们迄今发现的新冠病毒最致命的基因”。LZTFL1 基因参与调节肺部细胞对感染的反应。 当该基因的危险变体出现时,肺部细胞似乎不太能保护自己免受冠状病毒感染。研究发现, 60% 的南亚血统人群、15% 的欧洲血统人群、2.4% 的非洲血统人群和 1.8% 的东亚血统人 群体内存在这一基因的变体。 戴维斯解释称,没有单一基因可以解释某些人为何感染新冠病毒,年龄、其他健康状况 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都起作用。但 LZTFL1 的高风险变体似乎确实产生了显著影响。 20 岁到 60 岁人群中,年龄每增加 10 岁,罹患新冠病毒重症的风险就增加一倍。 在最新研究中,戴维斯领导的团队首先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对该基因进行了定位。他 们将一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基因组与一组没有感染或症状轻微患者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 揭示了一组在重症患者中出现几率更大的基因,最后借助机器学习技术,揪出了 LZTFL1 基 因的危险变体。 戴维斯表示,他们的研究表明,在 LZTFL1 变体表达较多的人群中,病毒或能在细胞 以新的形式自我保护前更有效地破坏肺部,不过还需要对新冠病毒患者的肺损伤进行更直接 的研究来证明这一点。 研究人员称,最新发现有可能催生新的新冠病毒疗法。此外,携带风险基因并非被宣判
第43页
-38- 海国图智研究所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了死刑,虽然这种基因的变体会增加某些人患严重疾病的风险,但其他基因或非基因因素也 可能降低这一风险。而且,该基因不参与免疫系统,携带该高风险基因的人对新冠病毒疫苗 接种的反应可能与其他人一样。 http://www.stdaily.com/guoji/xinwen/2021-11/15/content_1231964.shtml http://www.stdaily.com/guoji/xinwen/2021-11/09/content_1230909.shtml
第44页
全球医疗健康动态汇编第 95 期 -39-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 汇编》 全球健康医疗动态汇 编,对全球公共卫生 事务和医疗健康政策 经济运行整合,并在 每期设置专题,通过 撰写有价值的原创文 章和论文编译对热点 事件进行追踪。以通 过多方面的公共卫生 研究,为全球的健康 协作治理提供多样化 的思路,并为读者提 供更加客观、更具时 效性的咨询和分析 Copyright@2021 发行人、主编 陈定定 执行主编 余卓朋 负责编辑 张启平 谢涵歌 李 帆 王 博 李钰姗 排版较对 张千惠 张镕怡 广州市天河区谭村路 #348 马赛国际商务中心 2709 室 +86 2037276476 读者反馈: enquiry@intellisia.org 媒体宣传: media@intellisia.org 投资人: support@intellisia.org 本出版物内容版权均属 于海国图智研究院。转 载、摘编请注明“来自海 国图智研究院”。如因 作品内容和版权问题需 要同海国图智研究院联 系的,请于 30 日内进行。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书特效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