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关练
单元过关练+期末专项练
语文九年级上教师用书
河南专版
目录
单元过关练
单元基础练(一) 7
单元限时练(一) >
单元基础练(二 5
单元限时练(二 6
单元基础练(三 8
单元限时练(三) 9
单元基础练(四) 11
单元限时练(四) 12
单元基础练(五) 15
单元限时练(五) 16
单元基础练(六) 19
单元限时练(六) 20
"期末专项练
基础专项练 23
专项练(一) 小语段综合 23
专项练(二) 文学文化常识 26
专项练(三) 古诗文默写 27
专项练(四) 语言运用 29
专项练(五) 主题情境练 36
阅读专项练 39
专项练(六) 多文本阅读 39
专项练(七) 文言文阅读 44
专项练(八) 课内(课标)古诗词阅读 49
专项练(九) 整本书阅读 52
单元过关练
单元基础练(一)
1.给加点字注音。
稍逊( xun ) 风骚( sao )
娉婷( ping ) 轻灵( ling >
·
嘶哑( si ) 汹涌( yong )
: ·
黎明( I ) 鲜妍( yán )·
冠冕( mian > 丰润( run )。
流盼( pan ) 枉然( wang >
6.默写。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呢 nán( 喃 ) 摇yé( 曳 ) 坟mu( 墓 ) 忧qi( 戚 ) fu( 腐 )烂 天jiao( 骄 ) 风liu( 流 ) 妖ráo( 娆 > man( 漫 )游 飘 yi( 逸 ) 沉 zui( 醉 ) bó( 勃)发
3.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 今朝( zhao )分 朝 ?) 朝廷( cháo )还 ) 冠 冠冕( guan )) 冠军( guan )业) 数落( shu )·) 数 无数( shu )) 数见不鲜( shuo
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 ( 红装素裹 >
(2)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风流人物
5.文学常识填空。
(1)“秦皇汉武"中“秦皇"指 秦始皇赢政 “汉武”指 汉武帝刘彻 ;“唐宗宋祖” 中“唐宗"指 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 指宋太祖赵匡胤
(2)“风骚"本指《 诗经 》里的《 国风 》和《楚辞 》中的《 离骚 》,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1)《沁园春·雪》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沁园春·雪》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 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山舞银 蛇,原驰蜡象
(3)《沁园春·雪》中由写景过渡到议论的 句子是: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 英雄竞折腰
7.判断下列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并指出复句的类型。
(1)阳光火一般地喷下来。( 单句 (2)我在海边捡到很多贝壳。( 单句 1(3)读诗不仅能带来审美愉悦,而且能够提升精神境界。(递进复句 一
(4)黄昏时,金色的阳光穿过竿竿翠竹,斜照在庭院里。( 承接复句 )
(5)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并列复句 )
(6)早上醒来,看到外面白茫茫一片,我是 待在家里看书,还是坚持去博物馆看展 呢?(选择复句 D
(7)我很想去参加你的生日聚会,只是今晚有个会议需要我参加。(转折复句 )
(8)他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是因为他有勤 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善于思考总结的学 习习惯。(因果复句
(9)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追求目标。(条件复句 )
(10)如果明天天气晴朗,我们就去郊外野餐。( 假设复句 )
单元限时练(一)
(时间:30分钟总分:27分)
一、积累与运用
主题情境(2025·周口月考)班级准备开展“诗海泛舟感悟诗情”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以下材料,请你完善。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阅读诗歌的感受,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4分)
在诗的殿堂漫步,我们可以想象晴天时妖 ① 娆(娆饶)的秦晋高原;可以倾听燕子的呢喃,欣赏春花的鲜妍;可以畅想云的流盼,树的摇 ② 曳(拽曳)·……···与诗为伴,总能滋养我们的心灵,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充盈。亲近诗歌,定能遇见不一样的自我。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呢喃(ni) 鲜妍(yán)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2分)
2. 新课标 文化自信小商搜集到一则解释唐诗流传数量最多、影响最广原因的材料,请你根据提示,将时间轴上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4分)
在我国文学史上,唐诗流传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广。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唐代之前,也有《离骚》等优秀诗作,但诗的语言过于文人化,口语化程度不高,能被完整记住、广为流传的名篇名句却不多。唐代诗歌语言出现了一个巨大变化,诗歌的平民化和口语化程度大大提高,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唐诗流传甚广,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格律化的运用。唐诗中多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等格律诗。格律化的运用,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便于记诵。因此,唐诗流传既多且广,至今不衰。

① 语言平民化和口语化,易记背。 ② 格律化,增加节奏感,便于记诵。
3.小商找到一则用于指导朗诵现代诗歌的资料,但是在编辑时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你帮他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C)(3分)
读现代诗歌要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不同,一般是分行书写的,有些押韵,有些不押韵。 ;,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 一句爱的赞颂》。,但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读起来气韵通畅。
① 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
② 分行造成了诗句的独立和诗意的空白
③ 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
④ 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表现力
⑤ 而艾青的诗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
A. ①③②④⑤ B. ③④②①⑤ C. ②④③①⑤ D. ④③5①②
二、现代文阅读
(2025·江苏苏州期中)
渡口
周静
① 河流在村庄正北。据传那里曾是西辽河故道,千百年间水势时涨时落。河边有一处荒凉的渡口,常年有个摆渡人在这里撑着木船,摆渡着不断走出去和回来的人们。
② 我要到河对岸的小镇去。母亲送我到渡口,我上了船。母亲挥着手,那褪色的红头巾越来越远。水面波光粼粼,河水好像一直在倒流,船一直在后退。然而,船终于还是到了对岸。我在小镇乘上火车,赶往更远的一座城市。后来的年月里,我无数次往返于村庄与城市之间。那荒凉的渡口,一端连着故土,一端通向遥远的未来。
③ 1986年,东大荒遭遇了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河水漫过了许多村庄,在一个细雨如丝的深夜抵达我家门前。我父亲那年三十二岁,是村里的支书。他十几天没有回家,一直带领村民在一线抗洪。母亲沉着地把家里的米面搬到房梁上,又把鸡舍和猪圈的门打开。我那天还因为挖野菜摔伤了腿,无法行走。母亲背着我,拉着五岁的弟弟,哥哥姐姐背着包裹,跟着人群冒雨走出了村子。
④ 渡口不知何时出现一艘渡船。然而母亲身弱力薄,又拉扯着四个孩子,根本挤不上去。船上早已站满了人,这条方圆百里唯一的船,此刻就像诺亚方舟,载着生的希望。那夜,一个孕妇强撑着爬上船,平安离开渡口后,未等走到小镇,动了胎气,生下一个女婴。婴儿的父母抱着这个顺水而来的孩子,取名“灏”。
⑤ 几经彷徨,母亲无奈地带着我们离开。我伏在母亲的后背上,只来得及透过拥挤的人群缝隙,远远地看了一眼渡船。慌乱的人群中,我们惊喜地遇到了祖父。祖父一把接过我放在背上,稳稳地跨过铁路浮桥。
⑥ 大洪水过后,西辽河有几年水量很大,渡口的船也忙碌起来。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从这里乘船越过西辽河,到外面去讨生活。
⑦ 我自幼体弱,却又没什么病,长到十二三岁,上了初中,遇到稍大一点的风,连自行车都骑不动。父母担心我的身体,商量过后,由父亲带着我去百里外的郑家屯镇找一位有名的老中医看看。那年我十三岁,第一次乘坐渡船。
⑧ 第二次乘坐渡船是在半年后。大伯去郑家屯医院看病,顺便带着我也去开中药。他把我放在船舱中间的位置,以防我掉下去。回来不久,大伯就病倒了,病得很重,没多久就起不来了。有一次我放学后去看他,他一个人躺在冰冷的炕上,已经不能翻身了。他呼唤我的小名,让我给他倒碗水。昔日壮实能干的大伯瘦得皮包骨头,脸颊塌陷,面色青黑。我拎了拎,暖壶里空空的。我来到锅灶前,生火烧水。一锅水煮开后,我给大伯倒了一碗,放在他的枕边。我摸了摸炕,冷冰冰的。我又去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回到屋里。大伯喝了热水,脸色好看了些,叫我坐到炕边说说话。可我害怕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坐了一会儿就走了。
⑨ 大伯没能熬过那个冬天,那年他才四十二岁。我时常懊悔,当时为什么没能多陪陪大伯,哪怕多说几句话也好。
{10} 离开家乡以后,我进了城市,不久后成了一名记者。我采访过很多人,有机会走进他们的内心。我发现,无论看上去多么平淡无奇、平凡甚至无趣的人,他们都在各自生活的洪流中熬煮,翻越他们命里的一道道沟坎。他们拉着生活沉重的套子,低头往前走,悲喜自行下咽。他们与我的那些乡邻何其相似。“过哪河,脱哪鞋。”他们说着这样坚忍的话,不紧不慢地过着一生。
① 也许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渡口,在人生遇到关口时用以自渡。
① 五年前我带着一双儿女回故乡去。途经渡口,七岁的儿子跳下车,在宽阔的岸边奔跑。他捡起一根树枝来,蹲在湿润的沙土上画画。我恍惚看到曾经年少的自己,也是在这个渡口,橙黄色的夕阳下,在沙土上刻过一个名字。
{13} 许多的画面都是转瞬即逝,渡口人来人往。有的人走出去,再也没有回来,有的人走回来,再也没有出去。渡口联结着村庄和外面的世界。我的小侄儿和侄女也走出渡口到外地求学,一茬茬孩子们出去见识更辽阔的世界,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落到天南海北,长大后偶尔衣锦还乡;更多的青壮年从这里走出去,到城里做最辛苦的工,数着银行卡上增长的数字,憧憬着给妻儿带来好日子;患病的人心怀志忑出去寻医问药,带着希望或绝望归家······渡口无声,看着村庄的悲欢离合,看着一代代人用力地生活,迎着年复一年的风雨,在喧嚣和孤寂里静静地守望着。
{14} 走出渡口已二十一年,去年秋季我又回了一次故乡。渡口已无渡船,船夫也不知去向,一道铁制浮桥横贯两岸,汽车来来往往如履平地。那荒凉的河边,那繁忙的渡口,不断地迎来送往,不断地告别重逢,不断地淹没失去,不断地重建新生。渡口从未消逝,它已然成为故乡的影子,通向遥远的未来。
(选自文汇网2024年7月12日,有删改)
4.通读全文,完成“我”与渡口的相关事件梳 理。(4分)
时间 | 事件 |
多年前 | 母亲送“我”过渡口谋生 |
1986年 | ① 母亲带“我”在渡口逃难 |
十二三岁 的时候 | ② 父亲带“我”过渡口求医 |
半年后 | ③ 大伯带“我”过渡口开中药 |
五年前 | ④ “我”带儿女经渡口回乡 |
去年秋季 | “我”回乡看渡口 |
5.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13} 段画横线的 句子。(4分)
一茬茬孩子们出去见识更辽阔的世界,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飘落到天南海北,长大后偶尔衣锦还乡。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比作蒲公英的种子(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孩子们离开渡口去辽阔的远方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景(1分),也暗示这些孩子们已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了美好生活,扎根于异乡(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人努力生活的感慨(1分)。
6.第 {10} 段“他们说着这样坚忍的话,不紧不慢地过着一生”中的“他们”指哪些人?联系上下文说出理由。(4分)
“他们”指“母亲”“大伯”以及那些平凡而坚忍的乡邻。(1分)理由: ① 母亲身弱力薄在洪水到来时,沉着地安排家中事宜,又拉扯四个孩子逃难。她在危难中显示出的从容和镇静,正是“坚忍”和“不紧不慢地过着一生”的具体表现。 ② 大伯过渡口去看医生,在弥留之际想要喝水,想要和“我”说话,这些都体现了大伯的坚忍以及他“不紧不慢地过着一生”。 ③ 乡邻们在平淡的生活洪流中熬煮,他们或到外地求学,或到城里打工,或寻医问药,用力地生活着,静静地守望着,体现了“坚忍”和“不紧不慢地过着一生”。(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7.结尾处写“渡口从未消逝,它已然成为故乡的影子,通向遥远的未来”,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渡口”的理解。(4分)
① “渡口”指现实生活中有船摆渡,得以过河的地方。 ② “渡口”见证了乡村的发展变化,见证了一代代用力生活、坚韧不拔的乡村人。 ③ “渡口”是出路,它连接着故乡和远方,许多人由“渡口”出发,奔向自己的美好未来。 ④ “渡口”是故乡的象征,存在每一个在“渡口”边长大的孩子心中,在人生遇到关口时,用以自渡。 ⑤ “渡口”是人们超越困境,抵达理想彼岸的精神源泉,人们借由渡口,获得追求梦想的勇气。(每点1分,写出四点即可)
期末专项练
基础专项练
专项练(一) 小语段综合
1.(2025·洛阳期末)小洛想用下面这段文字表达对科技与文化的理解,里面有一些字词他拿不准,请你判断。
在信息时代,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发展将驱动社会快速向前。在追求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的征程中,切不可墨守 ① 成(成陈)规。探索前沿科技,需将精力聚焦于未知,大胆突破传统思维的禁铜。传承文化同样如此,不能困于旧俗,要以开放包容之态深挖内涵、推陈出新。而心无旁鹭就是其中的秘 ② 诀(决诀)。当你全身心沉浸其中时,往往会顿开茅塞,新思路、新灵感纷至沓来,助力科技攀高、文化焕彩。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驱动(qu)顿开茅塞(sé)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2.下面是小豫写的一段关于“文学经典”的文字,里面有一些字词他拿不准,请你判断。
文学经典往往能丰 ① 润 (闰 润)我们的心灵。愿你能遇到一本带给你心灵震 ② 撼(憾撼)的好书,孜孜不倦地执笔批注。愿你能在阅读中感受心灵的愉悦,收获成长的感悟。愿你在阅读中学会和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不找遁词,多听道德的言。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立于广阔的天地间,笑看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1)语段中两个加点的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言(zhen)摇曳(yé)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3.下面是小郑同学组织的有关甲骨文介绍的幻灯片文字,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 ① 殷(般埋)墟,距今有3600多年的历史。汉字就像孩子一样,从甲骨文开始一点一点地成长为现在的模样。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代表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宇宙万物的每个字是怎么 ② 诞(延诞)生的,从而领略到汉字独特的魅力。
(1)语段中两个加点的字应该怎么读?请 写出正确的拼音。 契文(qi) 模样(mú >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4.阅读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发展史”展厅的前言,其中有些字词小语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数千年岁月长河,舞动着绵延起伏的文字波浪;几百世 ① 沧(苍沧)海桑田,积淀了中华文字的一脉相承。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以强大的超方言性、缜密的构形体系、精妙的义理逻辑和鲜明的审美内涵著称于世。汉字承载历史,历史演② 绎(绎驿)汉字。步入现代化进程的汉字,正在铸就中华文明新的辉煌。
(1)语段中两个加点的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缜密(zhén) 逻辑(jí)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国潮兴起,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舞蹈《洛神水赋》之所以火遍全国,就在于其创新地采用了水下表演的形式,运用水的浮力,营造出衣袂飘举、ling空起舞的美妙姿态。央视节目《书画里的中国》,运用3D复现、影视演yi等技术手法,让主持人“穿越”到《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中,看船上的故事、城里的热闹····创造与创新,使国潮拥有了灵魂,成功引领了文化的新思潮。
(1)语段中两个加点的字应该怎么读?请 写出正确的拼音。 兴起(xing ) 衣袂( mei >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 的汉字。 ling(凌)空 演yi(绎)
6.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英雄是前仆后继、不惧死亡的勇士。上甘岭上、长津湖畔,在间不容发之时,英雄们忍饥受冻不退缩,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舍生忘死的决心,赢得了胜利、和平与尊重。国威不可xié渎,砥砺奋进才能挺直我们的脊梁,如今正值青春的我们,更应与祖国休戚与共,在生活中百折不nao,无惧挑战,勇担重任!
(1)语段中两个加点的字应该怎么读?请 写出正确的拼音。 前仆后继(pu)间不容发(jian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 的汉字。 xie(亵)渎 百折不 náo( 挠
7.小南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洛阳牡丹,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
花王牡丹,让国色天香有了具象的表达。这里是洛阳,灵气汇聚 ① 濡(濡儒)养出鲜妍的牡丹。我们爱牡丹,爱它花开富贵的丰润,更爱以牡丹之名谱写花都的锦绣。这里是洛阳,盛衰兴废,昼夜流转,古今巨匠镌刻着逝者如斯,文人墨客咏叹着天下文章,他们穷尽一生的创作和表达,在这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凝聚出诗都的冠 ② 冕(冕免)。
(1)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鲜妍A(A.yanB.yan)镌刻A(A.juanB.xié)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8.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阅读议论文,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思辨能力:梁启超先生告诉我们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对职业不敬,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利哈乔夫认为优雅的风度,不是ji&o揉造作,不是niu呢作态,它是一种自我修养,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阅读小说,可以我们了解世间万象,认识鲜活的人物:那辛苦麻木的闫土、刻薄恣睢的杨二嫂,那生活拮据、自私势利的菲利普夫妇····每一个 小说以灵魂的人物都被作者刻画得栩栩如生。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恣睢( sui ) 拮据(ju)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 的汉字。 jiáo( 矫)揉造作 niu( )呢作态
(3)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C)
A.提高 率领 授予 B.增强 带领 授予 C.提高 带领 赋予 D.增强 率领 赋予
9.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阅读绝不是附庸风雅的事,它是我们生活的必需。看着堤上垂柳摇曳、湖面红莲绽放,人们会想起林徽因的“那轻,那ping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读着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带给人莫名的遐想;读着《沁园春·雪》,人们可以联想到雪后天晴时,红装素裹的大地上,润如油膏的沃土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不管拥有怎样的人生,只要我们能朝着目标心无旁鹜地前行,恪守品格,拥有一颗淡然的心,学会宽you他人的无心之失,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更好地把握人生、把握幸福······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 ye ge B. zhuai ke C. zhuai ge D. ye ke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 的汉字。 ping(娉)婷 宽you(有)
(3)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附庸风雅”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B.“绽放”在句中是“(花朵)开放”的意思。
C.“遐想”在句中是“悠远地思索或想象”的意思。
D.“希望”在句中是动词,指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解析】D项,“希望”在句中是名词,指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
10.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应该怎么描述才能让年轻的你明白,在银灰色已经占领冬天而寒流即将盛行的十一月,追忆内心深处某一棵春天珍贵花木的倒影是一件危险却又芬芳的事。危险的是,它可望而不可 ① ,滔滔江水奔涌而来,我怎能挡得住“逝者如斯”的伤感忧戚?而芬芳,如此平淡却又真切,撩逗你的心神,当你回顾并视 ② 曾穿过的岁月丛林,那些往事如同一棵棵大树,它们并不是形_ ③ _骨立,甚至树下还生长着品种珍稀的幽兰与香草,淡淡的,不张扬,不 ④ _揉造作,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样子,你焉能不伸出手温柔地抚触。因这奇妙的追忆邂逅,你的人生顿时芬芳起来。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 dao táo qi liáo B. dao táo qi liao C. dao tao qi liáo D. dao tao qi liao (2)在语段横线处填人汉字,全都正确的 一项是(B)
A. ① 及 ② 察 ③ 消 ④ 矫B. ① 即 ② 察 ③ 销 ④ 矫C. ① 即 ② 查 ③ 消 ④ 娇D. ① 及 ② 查 ③ 销 ④ 娇(3)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芳”与上文中“你的人生顿时芬芳起来”的“芳”用法和意义最为接近的一项是(A)
A.独有幽庭桂,年年空自芳。(崔翘《送友人使夷陵》)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C.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D.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算子·咏梅》)
【解析】“芬芳”中的“芳”是形容词,香。A项,“芳”是形容词,香。B、C、D项,“芳”是名词,花。
专项练(五) 主题情境练
(一)
主题情境(2025·郑州月考改编)班级开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研学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材料,请你完善。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河南,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
同学们,到河南各地走走吧!“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文化底蕴深厚,渊远流长。“峻极于天”的嵩山孕育出刚劲的少林功夫,绵延不绝的太行孕育出前仆后继的红旗渠儿女····行走河南,采一串串文化的珍珠,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换发光彩,用文化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底蕴( yun ) 刚劲( jing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 渊 "应改为“源 岁9 换"应改为“焕
2.河南人文小组成员梳理了河南禹州钧瓷的历史渊源及特点,为了更直观地呈现“钧瓷的魅力”,他们制作了表格,请你根据提示,将空缺信息补充完整。
产于河南禹州的钧瓷,被誉为“中华之魂,国之瑰宝”,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期,在禹州设置官窑,烧制宫廷御用瓷,由于官窑设置在夏启建都的古钧台附近,所以窑名为“钧窑”,瓷名为“钧瓷”。历来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雅堂无钧不可自夸富”的盛誉。钧瓷最为神奇的当属其窑变艺术,其他瓷器上的釉色及花纹、图案均为人工着色描绘,而钧瓷釉色则靠自然窑变而来,所以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其色彩非常丰富,素有“红为贵,紫为最,天青月白胜翡翠”的说法。钧瓷的开片非常奇特,“看似锤击,触之无痕”,其纹路主要有冰裂纹、丝纹、蚯蚓走泥纹、鱼子纹等。
钧瓷之“魅” | |
历史悠久 | 始于唐,盛于宋 |
命名缘由 | 官窑设置在古钧 台附近 |
② 享有盛誉 | 享有“黄金有价钧无 价”等美誉 |
钧瓷釉色 | ③ 自然窑变而来, 色彩丰富 |
④ 开片奇特 | 看似捶击,触之无痕 |
3.河南人文小组成员介绍“大别山精神”时,写了一段与新县英雄山“红旗飘飘”主题雕塑有关的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
走近新县英雄山,山顶上矗立的革命标志性建筑——“红旗飘飘”主题雕塑十分显眼, ② 。 ③ \` ① _°_ ④ _。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抓热土一抓魂。大别山于中国,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代后来人接续奋进,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① 大别山地区 28年来革命火种不灭、红旗不倒
② 上边八面迎风猎猎的红旗,象征着鄂豫皖苏区的八支红军队伍
③ 雕塑主体高28米,寓意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④ 这座“红旗飘飘”主题雕塑,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诠释着巍峨的大别山精神
(二)
主题情境)(2025·河南实验中学期末)学校拟召开“金龙腾云欲归,灵蛇携福将至”的迎新春庆典活动,以下是同学们准备的部分材料,请你一起来完善。
1.下面是班长小豫拟写的本次庆典活动的开场白,里面有一些字词他拿不准,请你判断。
祥龙摆尾辞旧岁,灵蛇纳福启新程。在这送金龙迎灵蛇的美好时刻,我们齐聚一堂,共赴这场新春庆典。看呐,有的同学心无旁wU地准备着自己的节目,有的同学畅谈过往,追逐xT闹,他们的欢笑声为节日增添了无尽的欢乐与生机。偶然间臀见那群身着华服的舞者,身姿娉婷,似春日里盛开的繁花,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风采仿佛也融入了这新春的祥瑞之中,让我们一同在这盛景里,迎接蛇年的崭新希望与美好。
(1)语段中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你帮他写在括号里。臀见(pie > 娉婷( ping )
(2)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语段中拼音所对 应的汉字。 心无旁wu( 驾 ) xi(嬉)闹
2.河南人文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小郑了解到河南省濮阳市与龙有很深的渊源,计划用时间轴直观地呈现在庆典活动的宣传页中,请你仿照示例,帮助他补充完整。
1987年5月,河南省濮阳市在县城西南处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时,发现一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在一个墓室中发现了壮年男性骨架,其左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图案,它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1988年正值农历龙年,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学术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该遗迹的蚌壳标本做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600年,专家们就誉称蚌龙为“中华第一龙”。1995年10月,濮阳召开了“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濮阳正式被命名为“龙乡”。2012年,濮阳又被命名为“华夏龙都”。2013年5月,西水坡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依托西水坡遗址,中华龙源风景区正在规划建设中。好山好水好文化,助力濮阳文旅再创辉煌!
1987 | 修建水池发现蚌龙 |
1988 | ② 恰逢龙年震动学界 |
1995 | 学会研讨封为龙乡 |
2012 | ③ 再添“华夏龙都”荣誉 |
2013 | 获批成立文保单位 |
如今 | ④ 龙源景区再创辉煌 |
3.在设计庆典主标识的过程中,小南想参考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标识,但他不太明白央视主标识的设计理念,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帮他解读。
材料-2014年11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主题和主标识。2025年是乙已年,蛇年春晚将以“已已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农历新年。
材料二在《说文解字》中,“已”被解释为“已也。四月,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见”,象征着阳气已出,阴气已藏,万物生长繁茂的景象。
材料三


2025春晚主标识
① 央视总台蛇年春晚的主标识由两个“已”字对称组成,这个标识来源于甲骨文的“已”字变形,形状似蛇,对应了十二生肖中的“已蛇”以及2025的乙已年; ② 将两个“已”字对称摆放,又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用“已已如意”,传递着“事事如意”的美好心愿; ③ 已,象征万物生长,呼应主题“生生不息”,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4.结束语中,小南想用一组对联表达自己的新年祝愿,但他忘了顺序,请你帮他重新组合。雪泥印下腾飞迹蛇临绿野龙隐苍穹立伟业千秋风信传来奋进歌展宏图万卷上联:_龙隐苍穹,立伟业千秋,雪泥印下
腾飞迹
下联:_蛇临绿野,展宏图万卷,风信传来
奋进歌
(三)
(2025·开封月考)班级开展“行走河南,文化自信”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材料,请你完善。
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殷墟博物馆,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
① 黎(黎藜)明的晨光中,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一—殷墟博物馆新馆在安阳正式开馆,向世人展现了“大邑商”的真实面貌。殷墟博物馆新馆外观设计汲取《诗经·商颂》灵感,以绿野草台、鼎立大地、青铜装裹为形,既轻灵飘 ② 逸(溢逸),又富丽深邃。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殷墟(xu ) 汲取(j)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
2.河南人文小组成员找到了殷墟博物馆馆藏珍品“亚长”铜方尊的介绍文字,中间几句的顺序有待推敲。请你重新排列出最恰当的顺序,将句子序号依次填在横线上,使该段文字语意连贯。
“亚长”铜方尊,口部近方形,束颈,平底,高圈足略外撇。 ③ ① ② ,圈足亦饰鬟餐纹。
① 肩部正中为浮雕兽头,四角各立一鸟状 浮雕怪兽
② 腹部饰蝉纹及餮纹
③ 颈部以扉棱为对称轴饰八组倒夔蕉叶纹
3.河南人文小组成员制作海报时,需要给殷墟博物馆配一幅图片。A、B两幅备选图,你建议选择哪一幅?请结合画面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示例一】选择图A。理由:图A为“商"的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代表性文化符号,是最早的成体系文字,对研究殷商历史文化意义重大,能凸显殷墟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遗址的独特价值。【示例二】选择图B。理由:图B为饕餐纹,饕餐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殷商时期的美术工艺水平,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以饕餐纹作为殷墟博物馆海报配图,能为海报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阅读专项练
专项练(六) 多文本阅读
一、(2025·洛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题目。
【文本一】
人的创造力依然至关重要
① 近一段时间,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百万字长篇小说、近90分钟时长的电影先后面世,前者创作生成仅用时一个半月,后者凭借50人的团队只花费3个月时间。人工智能赋能艺术生产,在单体作品规模上取得新突破,在降本增效上释放新潜力,展示出新生产力在文艺领域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②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丰富文艺表达的新工具。从文生文、文生图到文生视频,人工智能与艺术正在碰撞出越来越多的可能。在人工智能助力下,人民日报社推出的短片《江山如此多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系列动画片《千秋诗颂》等受到好评,中国文艺网推出的国宝文物拟人化形象“中华器灵”引发关注····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可谓话题不断、热点频出。这背后是众多平台加速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热潮,智能工具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
③ 当下,人们对人工智能创作产品的认识和接受,普遍还停留在技术体验的新奇性上。这说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在艺术生产中还处于显性地位,产品的审美特性还没有充分发育形成。一些人工智能生成的长篇小说,还存在叙述跳跃或冗余、情感描写较为生硬、人物形象和故事设计套路化等问题,在阅读体验和情感代入上都有不足。一些人工智能设计的艺术形象,风格较单一,识别度与美感都不够,暴露出受语料和算法限制的短板。
④ 新技术的介质特征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这依赖人的充分介入,依赖人将机器不具备的生命体验、情感感知、审美想象的持续融入。一位网友感慨地说,他用5分钟时间让人工智能生成了一个设计作品,却花了5个小时才去掉作品中的“AI味”。技术是人的延伸,艺术由人来定义,其转化融合必然通过人来完成。
⑤ 由此可见,人工智能创作生产越是只需要简单“指令”,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就越需要把生活的丰富内涵、精神的拓展升华融入其中,发挥创造力,保持艺术与人的根本性关联。唯其如此,科技赋能才能最大程度转化为艺术的丰盈,带给人类以精神的充盈。
(选自人民网2024年6月11日,有删改)
【文本二】
① 人工智能有人工智能的用处。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可以替代大量重复性、模式化的内容生产劳动,比如写作项目计划书、简单的绘图、翻译,而在新闻工作领域,一般性的消息写作、体育新闻写作、财经新闻写作等,乃至评论文章,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这类内容生产,大多具有标准化程度高、逻辑化程度高、创意化程度低、情感化程度低的“两高两低”特征。
②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各有各的用处。比如人工智能现在被大量应用到中国电视剧海外传播翻译配音中,高效率、低成本且准确度好,但有趣的是,电视剧主角的配音还是要由人工翻译来做,究其原因,机器翻译缺少情绪张力,难以彰显主角的个性魅力。这充分说明,技术虽强,可通“有理之理”,但对“无理之理”——人类的情感与灵动,依然有着明显的不可逾越之界。
(选自《南方传媒研究》2024年7月8日,《人工智能有人工智能的用处》,有删改)
1.文本一第 ① 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文本一第 ① 段通过列举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领域取得的新突破,如生成百万字长篇小说和近90分钟时长的电影,强调了人工智能在艺术生产中的新动能和新优势。引出话题一一人工智能在艺术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同时通过借助人工智能的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类智能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一、二简要分析。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类智能。原因: ① 虽然人工智能在艺术生产中取得了新突破,但其技术特征在艺术生产中还处于显性地位,产品的审美特性还没有充分发育形成。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在叙述、情感描写、人物形象和故事设计等方面存在不足,暴露出受语料和算法限制的短板。 ② 虽然人工智能可以替代大量重复性、模式化的内容生产劳动,但这些内容大多具有标准化程度高、逻辑化程度高、创意化程度低、情感化程度低的特征。对于需要情感张力、个性魅力等人类智能特有的元素,人工智能仍无法替代。
3.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第 ④ 段的佐证材料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千秋诗颂》节目团队在海量国画、古诗词语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人机沟通,经历无数次艺术语言与代码语言的碰撞,才使作品呈现出工笔、水墨等中国审美风格。
该材料可以作为文本一第 ④ 段的佐证材料。理由:文本一第 ④ 段主要论述了新技术的介质特征不会自动转化为新兴文艺形态的审美质感,需要人的充分介入和生命体验、情感感知、审美想象的持续融入。题目中的材料描述了《千秋诗颂》节目团队在海量国画、古诗词语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人机沟通,经历无数次艺术语言与代码语言的碰撞,才使作品呈现出中国审美风格。这一材料正好说明了人的介入对于新技术转化为审美质感的重要性,与文本一第④段的观点相吻合。
二、(2025·南阳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题目。
【文本一】
指尖轻点难替笔尖深耕
① 触屏时代,文字书写和传递瞬息完成。屏幕里“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取代了曾经手写信件的“展信舒颜,见字如”;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渐渐被电子文档中条理清晰、可随时修改的记录替代。但提高效率的同时,提笔忘字的困扰也随之而来。当前,中小学生书写姿势不标准、笔画笔顺不规范、非纸笔化书写导致书写能力弱化等现象较普遍。一些中小学课堂上,幻灯片课件多了,黑板板书少了;电子作业多了,手写作业少了。面对这样的情况,面向未来的书写教育须把握三组关系。
② 历史与现代的关系。拉长时间的维度,书写的演变始终与现代社会的革新紧密相连。纸和笔的发明让书写变得普及,印刷术的出现让文字传播速度空前加快,互联网的兴起更是引发了信息革命。与传统方式相比,智能书写工具能精准分析笔画形态,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即时反馈;书法教学软件汇集海量名家字体,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字体范例和书写技巧讲解。因此,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既要立足数千年华夏文明的璀璨瑰宝,也要增强数字赋能,探索现代技术手段助力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新模式。
③ 技巧和人文的关系。一撇一捺写成人,书写教育不仅是技巧传授,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终成一代大师,其书法作品《兰亭序》成为传世经典。颜真卿怀着对安史之乱的愤满、对侄儿离世的悲痛,一笔挥就《祭侄文稿》,彰显出深厚的家国情怀、民族风骨。书写教育,教的不只是结构笔顺。见字如见人,每一笔的起承转合,都蕴含着对美的追求与欣赏,每一字的间架结构,皆彰显着为人处世的态度与风范。
④ 书写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识字写字,是学生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对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科中,书写与识字、写作、表达息息相关;在美术学科中,书写可与绘画、设计相结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数学、生物等学科中,规范书写是逻辑思维清晰的外在表现。应鼓励各学科结合实际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利用课后服务等时段开展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确保每天有一定时间用于写字训练。
⑤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作出部署。指尖轻点难替笔尖深耕,汉字记录了诸子百家争鸣时的思想碰撞,见证了兼收并蓄的大国气象传遍四方,必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5日,有删改)
【文本二】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提出要培养良好书写习惯、提高规范书写水平、传承优秀汉字文化等,一起来看具体内容一 ① 培养良好书写习惯,助力预防和矫正学生“脊柱侧弯”和“小眼镜”; ② 提高规范书写水平,培养学生逐步学会书写正楷字和规范、通行的行楷字,不断提高书写质量和速度; ③ 传承优秀汉字文化,培养学生感悟汉字的文化内涵;④ 统筹发挥一、二课堂作用,鼓励多种形式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和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 ⑤ 规范校园用字,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⑥ 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倡导学校广泛开展“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教师基本功比赛,将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纳入教师培训; ⑦ 增强数字赋能,探索数字化技术手段赋能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新模式; ⑧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鼓励将规范汉字书写纳入有关考核评价内容。
(选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25日,
有删改)
1.触屏时代,为何还要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请结合文本一、文本二简要分析。
① 触屏时代,文字书写和传递瞬息完成,逐渐出现了提笔忘字的困扰和书写能力弱化等现象。 ② 汉字书写教育不仅是技巧传授,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还能培养学生感悟汉字文化内涵的能力。 ③ 识字写字,是学生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对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④ 规范书写汉字对各学科教育都有促进作用。 ⑤ 有助于预防和矫正学生“脊柱侧弯”和“小眼镜”问题。
2.请整理并概括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① 首先提出问题:触屏时代有提笔忘字的困扰和书写能力弱化等现象,书写教育要把握三种关系。 ② 然后分析问题:具体列举三种关系并逐一分析应有的态度和做法,即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要结合现代技术、注重文化精神传承、各学科协同推进。③ 最后一段在层层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观点:汉字在触屏时代将继续书写辉煌(指尖轻点难替笔尖深耕)。
3.下面的材料,能作为文本一第 ③ 段的论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下面列举了网上流传的“栅栏体”“藤萝体”“柳叶体”“印刷体”等试卷书写字体。

该材料可以作为文本一第 ③ 段的佐证材料。理由: ① 材料中列举了中学生的各种字体,其中“栅栏体”“藤萝体”“柳叶体”等表明部分学生没有在书写中体会与追求汉字的美和正确的间架结构,书写极不规范,给阅卷带来困难。而“印刷体”则体现了书写者的端正态度与规范用字。 ② 这些字体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文本一第 ③ 段提到的汉字书写“不仅是技巧传授,更是对文化与精神的传承”的观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题目。
【文本一】
① 约上三五好友,赴一场文化市集,期待与文化“撞个满怀”,这是当下不少青年人娱乐休闲的新选择。
② 融入各种文化元素后,市集的面貌越来越多样。阅读主题市集、咖啡主题市集、露营主题市集···文化市集的“破圈生长”,源于对各类文化主题的深挖与放大。看的是秦淮彩灯琳琅满目,听的是京剧昆曲声韵入耳,尝的是炸糕乳扇香甜软糯···行走于文化市集中,除了可以淘到别具一格的商品,还能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借助人气高涨的文化市集,一些小众文化业态也得以蓬勃发展。创新创造的热情得到激发,又会催生出更具生命力的文化新业态。(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7日,有删改)
【文本二】
①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是推动我国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不断增加,但高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仍相对缺乏。近年来,各地在繁荣乡村文化生活上持续发力,努力以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乡亲们的文化获得感。在浙江,古色古香、气韵独特的文化礼堂为村民学文化、树新风提供便利;在安徽,功能齐备、设计新颖的农家书屋成为当地村民长知识、闯市场的“加油站”。随着各种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不断完善,为村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也让乡土乡情有了更多切实可感的安放空间。
② 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品位不断提升。有效解决乡村文化供给“好不好”“准不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挖掘文化特色,注入饱含乡土味的精神文化养分,在引发共鸣和共情上下更大的功夫。比如,一些拥有别样文化体验的传统村落,吸引了不少人前去旅游。2024年春节期间,一些人来到云南深山的直苴村体验当地彝族民俗。这里每逢春节都会举行盛大的“赛装节”。衣袂飞扬、色彩斑斓,融合彝族传统刺绣与现代时尚元素的“赛装节”走进越来越多人的视线,频频登上国际大舞台。不论是云南的“赛装节”,还是贵州的“村BA”,这些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特色的乡村品牌活动,都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让乡土文化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沉醉其中。
③ 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通过文化惠民,将精神食粮送到田间地头,还是鼓励创新,挖掘乡土文化的发展潜力,都有助于丰富乡村高品质文化供给。放眼未来,要持续提升软件硬件、创新内容形式,更好地回应广大人民群众饱满的文化热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的心灵。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8日,有删改)
【文本三】
① 近年来,传统节日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直播、短视频、社交平台和网络游戏中,经由数字技术创新演绎,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逆发出显著的文化势能。春节、端午、七夕、中秋,数字空间里的节日活动吸引众多海内外网友关注,一些国外网友还为此踊跃制作相关短视频。可以说,借助新兴媒介技术,广阔的数字空间拥抱着也创新着传统节日文化。
② 如今,单纯“把节日搬上网络”的阶段已经过去,数字空间与现实世界正在互融互促,共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为文旅融合提供新动能。今年春节期间,南京秦淮灯会上由非遗传承人打造的主题灯彩吸引众多游客,在现场的游客可以感受秦淮灯彩非遗里的纸扎、绘画、书法等工艺之美,在家的网友亦可通过线上活动参与其中。这些新形式将秦淮灯彩这项与节日深度关联的非遗技艺推广开来。从春联、福字、饺子等民俗元素,到京剧、昆曲、苏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借助数字空间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的融会贯通,并以生动灵活的数字文化产品产生更大影响。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27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文本内容不符的一项是(C)
A.对各类文化主题的不断深挖与放大,让文化市集的面貌越来越多样,文化市集赢得了当下不少青年人的青睐,从而“破圈生长”。
B.功能齐备、设计新颖的安徽农家书屋,是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
C.不断鼓励创新,挖掘乡土文化的发展潜力,以精神文化惠民,让乡土文化之美滋养更多人的心灵,这样就一定能全面振兴乡村。
D.经由数字技术创新演绎,传统节日元素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从而进发出显著的文化势能,吸引到更多人关注。
【解析】C项,结合文本二第③段可知,只是“助力”,而不是“一定能”。
2.文本二第 ② 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举 2024年春节期间,一些人来到云南深山的直首村体验当地彝族民俗的具体事例,论证了“有效解决乡村文化供给‘好不好”‘准不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挖掘文化特色,注入饱含乡土味的精神文化养分,在引发共鸣和共情上下更大的功夫”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3.文本二作者认为乡村文化能给人哪些滋养?
\underline{{①}} 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乡亲们的文化获得感; ② 为村民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③ 让乡土乡情有了更多切实可感的安放空间。
4.阅读以上文本后,请就“如何振兴我们的地方文化”这一话题,给相关部门提两点合理化建议。
① 开办文化市集,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② 鼓励创新,挖掘乡土文化的发展潜力,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连接点; ③ 借助新兴媒介技术,实现现实与虚拟的融会贯通; ④ 开发生动灵活的数字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