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赋能心理服务合作意向书提交方:易心文化服务团队
合作方:北京力拓飞远科技有限公司(测测平台)第一部分:易心简介
1. 团队背景
易心文化服务团队由上海奚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发起,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如五行学说、八字紫微斗数、心学等)与现代心理学相结合,打造本土化心理服务体系。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心理学专家、传统文化研究者及心理咨询师,拥有跨学科融合的专业能力。2. 核心优势
文化赋能:擅长以命理学为切入点,提升用户对心理咨询的文化认同感。
专业能力:团队成员具备心理学资质认证及传统文化研究背景,可提供“文化+心理”双重解决方案。人才储备:通过定向招募心理学优秀毕业生、资深从业者及高潜力新人,构建“心理咨询师孵化营”,确保团队持续优化。3. 目标愿景
建立国内首个心理学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研究机构,推动心理服务的本土化、专业化,填补行业空白。第二部分:合作主要内容
1. 合作主旨
结合测测平台的技术优势与易心团队的专业能力,打造传统文化心理学服务团队。助力测测平台实现“泛心理服务专业化、本土化”战略目标,共同构建本土化心理学文化体系。2.合作模式
团队管理:自主培养并筛选优秀咨询师,团队自主管理。合规保障:所有服务流程严格遵守平台规则,杜绝违规行为。收益管理:团队收益由测测平台与团队结算,由团队自主决定咨询师的收益。
业务支持:平台向易心首批提供50 个账号并流量扶持。权限支持:易心团队自行组织考核,自行批准上线人。管理支持:团队成员离职后五年内不得在平台注册达人。
第三部分:发展计划
1.收益计划
阶段 时间 管理措施预期成果启动期 第 1-6 个月
完成团队数据化考核体系搭建;淘汰末位5%。
团队收益曲线持续上升调试期 第 6-12 个月
上线精英组专属服务套餐;优化平台给予流量分配策;上线账户达到50 个月收益突破60万稳定期 第 12-18 个月
输出标准化管理模板月收益突破100万上升期 第 20 个月后
增加人才招募,大浪淘沙留下精英
月收益突破150万
2. 团队优化
数据驱动管理:多维指标(收益、评分、复购率等)考核咨询师,末位淘汰 5%。
分级激励制度:
精英组(20%):高客单价服务,人均月收益5 万+。潜力组(60%):通过导师制提升技能,人均月收益2.5万+。人才储备池:与测测平台共建“孵化营”,定向招募高潜力新人。
3. 模式创新
文化敏感型咨询:以命理为切入点,结合CBT、叙事疗法等心理学技术。
生涯规划融合:整合八字格局与霍兰德职业模型,提供个性化发展建议。
危机预警系统:结合命理凶象与临床心理学工具(如PHQ9),筛查高危因素。
4. AI 赋能
AI 工具开发:设计算法将命盘数据转化为心理特质雷达图,结合 AI 动态分析压力预警。
能力延展性: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训练AI 聊天机器人,提供7×24 小时基础心理支持,缓解咨询师压力。人机协作:AI 作为辅助工具,核心服务仍由人类咨询师提供,确保文化敏感性与情感深度。
第四部分:结论
1. 合作价值
行业突破:填补国内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融合研究的空白,推动本土化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社会效益:通过文化亲和力降低心理咨询门槛,提升大众心理健康水平。
2. 长期目标
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开发《五行人格问卷》《紫微心理适应指数》等本土化评估工具。
探索 AI 与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形成“技术+文化+心理学”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
3. 展望
易心团队与测测平台的合作,将为中国心理服务行业注入文化基因与技术动能,最终实现“让心理学扎根中国土壤,用传统文化温暖人心”的愿景。
第五部分:附录
二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各派大家百花齐放。传统文化历经一百多年沧桑洗礼后,终于拨云见日光芒重现。但是中西文化割裂,传统文化恢复不畅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南怀瑾先生终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建设,传统文化深邃璀璨的一面被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西学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今天,扶正传统文化地位,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建立新的文化体系应该成为当代文人志士的重大使命。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下,中国成了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文明历史完整的国家。南怀瑾先生曾言:“知‘因果’即知进退。此言如灯,照破迷茫。”扶正传统文化之根是最大的传承中华文明,此因善莫大焉,吾辈当竭力而为之。易心文化初衷如此,也必将矢志不渝,今愿自“泛心理服务专业化、本土化”起尽己绵薄之力。
附一: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融合的发展与现状1937 年,潘子端以“水绕花堤馆主”的署名,完成了《命学新义》。《命学新义》第一部分的“水花集”,其第五章为“八格论”。在“八格论”,潘子端运用了西方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八字命理中的八格(正财、偏财、正印、偏印、正官、七杀、伤官、食神)与荣格八种人格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是命理学史上出现的第一次尝试将现代心理学分析引入八字研究领域。令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在国内的心理学界,不注重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的意义,将其单纯地作为一种源自于西方的科学。实际上,“心理学”与“中国”本来就有着内在的联系。国际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特(G.S.Brett)和墨菲(G.Murphy)等都曾经表达过这样的看法:“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西方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曾经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学意义表达了由衷的憧憬。
弗洛伊德(S.Freud) 、荣格(C.G.Jung)、弗洛姆(E.Fromm)和马斯洛(A.H.Maslow)等国际著名心理学家,都曾经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了心理学的精髓与本义。弗洛伊德后继者、开辟分析心理
学新领域的卡尔 · 荣格,将中国文化作为其分析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阿基米德点”,认为这一源自中国的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西方学者对心理态度的基础。《易经》是中国文化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荣格认为《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向研读《易经》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1985 年,已经 80 余岁高龄的利策玛博士花了近40 年的心血,完成了对《易经》的分析心理学研究。他与合作者将《易经》翻译成英文,并加上了心理学分析和评注,使全书成为800 页之多的一本巨著。该书 1994 年出版后,“爱诺斯基金会”每年都举行两次世界范围内的“易经心理学研讨会”。这是中国文化之心理学意义的一个例证,也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心理学发展的一个例证。心理学与中国有着不解的渊源。当代心理学大师们对中国文化的憧憬便是最好的解说。弗洛姆曾经与日本的铃木大拙一起,组织“禅与精神分析”的国际研讨会,并且出版了《禅与精神分析》 一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麦独孤(W.McDougall)曾经热衷于对中国“道”的理解和把握,在心理学史上留下了麦独孤与其中国学者论道的有名个案。创立人木主义心理学体系的马斯洛,便以对“道”的体验作为其心理学研究的背景,以其来注解自我实现的理论。即使是以实验和实证心理学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库尔特 ·勒温 (Kurt Lewin),也曾经致力于心理学中西方与东方的融合,并且将这种融合作为心理学发展的希望。作为行为主义
的代言人的斯金纳,一直将其亲自到中国的访问作为其最终的心愿。
德国当代心理治疗师海灵格先生创立的“家庭系统排列”迄今已有 30 年的历史,它整合了传统心理学与东方智慧中“道”的内涵。在海灵格的著作中,对老子和《道德经》的思想极为推崇,海氏说:“家庭系统动力是一股来自更高意识的力量,是中国老子学说的道的力量。”海氏解释说,“道”(Spirit)是一种创生的力量(creativepower),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已经 80 余岁高龄的荣格在自传中心有感触地说:“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这正是此时老年的我所感受的。老子是具有超然领悟力的典范,他能够体验到价值与整体,体验到一致性。老子在老年的时候,愿意回其自身本来的存在,回归于那永恒而未知的意义之中。”这是荣格自传的结束语,从中不难看出荣格与道的内在沟通。
有研究者指出,现代心理学的未来走向包含:科学心理观与人文心理观融合以及建立“本土化”心理学的趋向等观点。目前,中国心理学的西方科学属性仍然十分强烈。有趣的是,相对于欧美,国内心理学界研究一般并不太关注儒道佛传统思想。然而,随着全球化之进展,东方文化开始冲击着原本以西方文化与认知为范畴的心理学界,开始有学者提出整合东方心灵与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以西方认知为主题的心理学乃开始产生质变。心理学虽是纯现代西方产物,但它汲取东方智慧却已历时甚久(龚鹏程,
2013)。马斯洛、罗杰斯、荣格、森田正马、海灵格等近现代代心理学家都深受佛学、道家文化的影响。罗杰斯即多次引用老子《道德经》,在其著作《存在之路》中说:“我最喜欢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龚鹏程,2013)。” 因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在国内心理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研究已经有人在积极尝试,如潘子睿的《命学新义》、陆致极的《命运的求索》、何建忠的《八字心理推命学》、王明谦的《八字心理学》、申荷永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等,还有一些比较零散的论文式文章。这些著作对推动传统文化与心理学的融合都有着探索意义,但是距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文化体系还相去甚远。以上资料也都是引自这几本著作。
附二:建立心理学本土化的途径
以五行中的八字和紫微斗数结合心理学的方法寻找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以心理学疏导疗愈的方法为主结合五行理论的调整进行心理干预,用禅修的方法支撑心理异常的反复,同时实现更高质量的心理状态。
一、八字紫微斗数五行学说与心理学在心理分析上的对比和融合命理学与心理学的融合绝非简单的科学化玄学,需在解析重构中寻找文化基因与实证研究的交汇点。这种探索既能丰富心理学的文化包容性,也为传统智慧提供了现代化表达的出口。
1、理论互补性:东方系统观与西方实证科学的对话(1)整体性思维与个体化分析的互补五行学说以天人合一为核心,通过天干地支、星曜宫位构建个体生命能量的动态模型,强调整体关联性,如木火土金水生克循环。心理学中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流派同样重视人格的完整性,但更侧重个体经验与潜意识的挖掘。二者的结合可能为理解人格提供宏观能量模式+微观心理机制的双重视角。(2)命运观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命理学常被诟病为宿命论,但其理论内核更接近趋势预测而非绝对定论。这与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成长型思维存在对话空间:命理框架可映射个体的潜在挑战与优势,心理学则提供改变路径,形成认知限制—突破可能的动态模型。(3)象征系统与原型理论的契合紫微斗数的星曜如七杀、天梁与八字十神正官、伤官本质是高度符号化的心理原型,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卡西尔的符号哲学存在类比性。例如,伤官配印的命局结构可隐喻创造力与理性制约的冲突,对应心理学中的本我—超我张力。2、方法论整合:从命理模型到心理评估工具(1)命盘作为心理图谱的转译
通过解析命理术语的心理学内涵,建立跨文化概念映射表:
五行属性:木,成长、焦虑;火,热情、冲动;土,稳定、
固执;金,决断、压抑;水,变通、逃避等。紫微星性:天府星,安全感需求;巨门星,沟通模式;天同星,情绪依赖倾向等。
神煞系统:华盖,孤独特质;桃花,亲密关系模式等。(2)动态推演与心理发展阶段的结合命理中的大运、流年,可对应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分期,例如:青年期的七杀大运可能映射同一性危机,中年的天梁大运对应繁衍感与停滞的矛盾。通过命理时间轴预判关键冲突期,辅助制定阶段性心理干预策略。
(3)量化分析与质性研究的交叉验证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大数据统计验证命理要素,如五行偏枯与心理特质如 MBTI 类型的相关性,同时结合个案深度访谈,探索命理解读如何激发来访者的自我叙事重构。3、实践应用
(1)文化敏感型心理咨询
在华人社群中,以命理为文化切入点建立信任关系,逐步过渡到认知行为疗法 CBT 或叙事治疗。例如:将八字缺火转译为行动力不足的隐喻,引导来访者制定行为激活计划;用夫妻宫星曜组合探讨婚恋模式,替代直接的价值评判。(2)生涯规划与潜能开发
整合命理中的格局层次理论与霍兰德职业兴趣模型,提供
个性化发展建议:杀破狼命格,变动性高,适配艺术型、企业型职业;机月同梁结构,稳定性强,倾向常规型社会型岗位;结合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交叉验证。
(3)危机干预的预警价值
命理中的冲克伏吟等凶象可类比心理学的高危因素评估如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但需严格遵循去标签化原则,强调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同时分析命盘中的吉星贵人等支持因素,必须联合临床心理学评估工具如 PHQ9、SCL90 进行评估。两者结合更容易筛查高危因素,为预警的快捷性提供支持。4、五行学说与心理学的局限性和优势(1)五行学说
优势:文化亲和力强,提供整体性视角身心合一。局限:缺乏量化标准,易陷入主观臆断如“补土”方法无统一标准。
(2)心理学
优势:科学可验证,干预手段明确如CBT 步骤标准化。局限:过度依赖西方文化样本,可能忽视非理性或灵性维度。
5、未来发展方向
(1)建立跨学科对话平台
推动心理学家、汉学家、统计学家合作研究,开发本土化心理评估量表,例如《五行人格问卷》《紫微心理适应指数》等。
(2)数字化工具的开发
设计算法将命盘数据转化为心理特质雷达图,结合AI进行动态分析,如基于大运流年的压力预警系统。二、传统文化中的心学和心理学在心理疏导和疗愈上的对比和融合
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不仅有助于心理学本土化,也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生命力,最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虽然心学和西方心理学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目标上有很大差异,但是同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都追求人在精神的上的生存质量。1、传统文化中的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差异(1)研究对象的差异:西方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层面,尤其是 “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其治疗方法通常依赖于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中国心学则侧重于人心和道德的修养,完善的禅修理论是集中国心学之大成。
(2)服务理念的差异:西方心理学的服务理念倾向于“授人以鱼”,即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中国心学则更注重“授人以渔”,即通过教育和自我反省、自我体悟帮助个人自我提升,实现自主成长。
(3)服务方式的差异:西方心理学常见的服务方式包括个体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国心学的实践方式则包括道德教育、心理辅导、自我反省和体悟。
(4)体系架构的差异:西方心理学的体系架构较为分散,不
同的心理学流派自成体系。中国心学则是一体化的思想体系,心与道德是一体化的,儒释道三教相互补充兼容趋向一体,通过修身修心实现个体的完美。
(5)目标人群的差异性:西方心理学主要服务于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侧重于治疗和改善个人的心理健康。中国心学则面向所有人群,不仅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更重视培养理想人格和构建和谐社会。
2、传统文化中的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相同之处(1)关注人的心理和行为:心学和心理学都致力于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心学,特别是在王阳明的心学中,强调知行合一,关注内心世界与行为的交互作用。西方心理学则通过各种实验和观察方法来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2)认知和意会知识:西方的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元认知”概念,即对认知的认知,涉及到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和策略的了解与控制。心学中也有类似的意会知识,强调的是通过直觉和体验获得的深层次理解和知识。
(3)具身认知:心学中的体验式学习与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有相似之处。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是与身体经验紧密相关的,心学中的体验式学习和认知也强调身体和心灵的整体性体验。
3、传统文化中的心学和西方心理学融合的理论基础传统文化中的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是一个跨文化、跨学科
的复杂议题。尽管二者在文化背景、方法论和目标上存在差异,但通过哲学基础、人性观和实践路径的探索,可以找到理论融合的可能方向。
(1)共同的研究对象:对“心”的探索1)心学的核心:心学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认为“心”是道德本体的根源,强调通过内省与实践实现自我超越。关注人的道德意识、情感体验与生命境界,主张通过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西方心理学的核心:现代心理学以科学方法研究人的认知、情感、行为及潜意识,关注心理机制、心理健康与行为规律。分支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实现,与心学的“致良知”有潜在共鸣;正念心理学则与东方内观禅修传统直接相关。4、心学和心理学在哲学基础上的共通性(1)本体论的交汇:心学的“心即理”与现象学心理学的“意识主体性”有相似性,均强调主体体验的优先性。阳明心学的“万物一体”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集体无意识”、超个人心理学的“整体论”存在相通之处。
(2)人性观的互补:心学认为人性本善,需通过修养恢复本心;西方心理学,如人本主义也相信人的成长潜能,但更关注如何克服心理障碍。二者的结合可为“人性善”的道德理想提供科学的实践路径,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强化道德行为。5、方法论上的互补
(1)心学的内省传统:心学强调静坐、体悟、知行合一的实践,注重直觉与整体性认知,例如王阳明的“事上磨练”与现代心理学的“行为实验”有相似逻辑。
(2)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西方心理学通过实验、量化分析、临床干预等手段验证理论,弥补了心学缺乏系统性技术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就有心病还要心药治的说法,这些心病在中国文化中被归类为情志失调,但是并没有行之有效心药成果。理论说教和道德修养只能解决认知问题,只能作为内观的前凑,以内观为核心的心学适合心性的日常修养,这种修养可以预防各种情志失调,对于已经有了诸如抑郁、狂躁等症状的情志失调,已经失去心理自控能力的情况,心学爱莫能助,而心理学的各种技术工具能够完美的填补这一空缺。正念冥想是西方的说法,在东方被称为禅修、内观,这种方法被心理学实证为缓解焦虑的有效技术。以内省体悟为哲学根基,以实证方法为技术支撑,构建“体验-实证”的双向循环。
6、伦理与实践目标的统一
(1)伦理导向的共通性:心学以“成圣成贤”为终极目标,强调道德实践;积极心理学则研究美德、幸福与意义感,二者均关注人的精神升华。王阳明的“致良知”与塞利格曼的“品格优势”理论可结合,形成道德与心理健康的协同模型。(2)心理治疗的实践融合:心学的修养方法可为心理咨询提供文化资源,将“知行合一”理念融入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
解决认知与行为的割裂问题。
7、融合路径
(1)文化差异的调和:心学植根于儒家伦理,强调集体责任;西方心理学以个体为中心,需避免价值观的简单嫁接。通过诠释学方法,将心学概念转化为现代心理学术语,建立跨文化沟通桥梁。
(2)理论体系的整合:心学是哲学-伦理学,注重个人体悟的体系,心理学是科学-应用学科,注重咨询师的能力。二者需构建中间层次的“桥梁理论”。可借鉴新儒家的“良知坎陷”理论,解释道德意识如何转化为具体心理过程。(3)应用场景的配合
心学的核心是潜意识专注,这种方法适宜预防心理异常和巩固心理疗愈的效果,对于心理异常者需要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或者精神科医生介入治疗。二者配合应用,才能从根源上维护心理健康。
8、当代融合的实践案例
(1)正念疗法:融合禅修内观与心理学,已广泛应用于压力管理,印证了东方心学传统与西方实验科学的结合可能。(2)本土心理学发展:中国学者,如杨国枢、黄光国,已经提出“本土心理学”,主张将儒家心性论与现代心理测量结合,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特质。
提交日期:2025 年 3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