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杂志第5期

发布时间:2024-2-28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文化产业》杂志第5期

春日颂歌《文化产业》杂志  乔星琦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此时此刻,天地间仿佛奏响了一曲盛大的春日颂歌。红梅傲雪,凌寒绽放,暗香浮动,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几分热闹。雪花飘落,世界银装素裹,如同仙境般美丽。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家家户户欢声笑语,团圆美满。人们穿着新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互相拜年祝福,共享团聚的幸福。这春日的序曲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也唤起了人们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它如同一首优美的诗歌,诉说着春天的故事,传递着生命的希望与活力。春节是岁月轮回、新旧交替的时刻。它见证了过去的沧桑,也承载着未来的梦想。春节是家的呼唤,是情的纽带。它让我们放下繁忙的工作,回到亲人身边,享受家庭的温暖;也让我们明白,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是我们心灵的归宿。这春日颂歌是春天的赞歌,也是生命的颂歌。它唤醒了沉睡的生命,也唤起了人们内心的激情。这春日颂歌是家的赞歌,也是情的赞歌。它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真挚,也让我们体会到友情的珍贵。这春日颂歌是华夏儿女的赞歌,也是世界的赞歌。它让我们明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只有携手共进,才能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春日的序曲已经奏响,春天的脚步已越来越近,让我... [收起]
[展开]
《文化产业》杂志第5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化产业》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主管、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主办,国内刊号:CN14-1347/G2;国际刊号:ISSN1674-3520。本刊始终坚持“立足文化产业,打造精品期刊”的办刊宗旨,秉承“用财经理性融合文化感性”的办刊理念,整合各方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文本内容
第3页

春日颂歌

《文化产业》杂志  乔星琦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此时此刻,天地间仿佛奏响了一曲盛大的春日颂歌。

红梅傲雪,凌寒绽放,暗香浮动,为新春佳节增添了几分热闹。雪花飘落,世界

银装素裹,如同仙境般美丽。

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家家户户欢声笑语,团圆美满。人们穿着新衣,

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互相拜年祝福,共享团聚的幸福。

这春日的序曲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也唤起了人们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它如同

一首优美的诗歌,诉说着春天的故事,传递着生命的希望与活力。

春节是岁月轮回、新旧交替的时刻。它见证了过去的沧桑,也承载着未来的

梦想。春节是家的呼唤,是情的纽带。它让我们放下繁忙的工作,回到亲人身边,

享受家庭的温暖;也让我们明白,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这春日颂歌是春天的赞歌,也是生命的颂歌。它唤醒了沉睡的生命,也唤起

了人们内心的激情。这春日颂歌是家的赞歌,也是情的赞歌。它让我们感受到亲

情的真挚,也让我们体会到友情的珍贵。这春日颂歌是华夏儿女的赞歌,也是世

界的赞歌。它让我们明白,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只有携手共进,

才能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春日的序曲已经奏响,春天的脚步已越来越近,让我们共同唱响这首春日颂歌,

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与挑战!

第4页

目录

银幕内外

001  古往今来山西人

004  视频号:当下信息传播新工具

007  新媒体语境下绘画的数字化表达

010  短视频来了,传统影视何以破局?

013  魔术艺术如何“破圈”?

016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电影走出国门

019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旅指南

022  砥砺奋发,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篇

025  气象与基层科技融合焕发新机

028  RCEP 艺术品贸易,中国面临挑战

031  保护优秀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034  感性与诗性: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之比较

037  以漫画读物启智儿童心灵

040  走进贾谊故居,探寻历史足迹

043  数字化成为艺术类图书出版新引擎

乡村印象

046  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049  以社火之魂赓续千年文脉

052  描绘乡村文旅新画卷

055  “非遗 + 文创”,见证华夏之美

058  客畲融合新格局

06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新业态

064  从人类学视角看保护非遗

文史博览

067  城市阅读空间的建设与思考

070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

073  公共图书馆变中求新

076  探寻职业大学图书馆之生态信息

079  阅览室管理意识对读者服务的重要性

082  新模式助力推广公共图书馆资源

085  重社教 助推文化传承

088  高质量服务,让城市书香氤氲

091  优化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

094  优化图书馆发展之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097  以数字技术助黄河流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记忆符号

100  智媒助文案写作不断进阶

103  新时代档案开放管理新发展

106  “数字化”为编辑出版注入新活力

109  数字出版业态下的出版物质量管理

112  补偏救弊,提升图书编辑出版质量

115  制度的惯性

118  供给侧改革赋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

121  引进版图书译稿中的常见翻译问题

学术研究

124  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与新时代美好生活

127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伦理透析与三维逻辑

13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133  详解我国档案专题数据库研究

136  文化自信视域下赣鄱地域文化的应用价值

139  明代山西藩王文化生活与地方社会

142  手机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引导

145  辽宁省文化产业调查现状

148  档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151  媒体融合的新模式

154  基于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去设计潮牌

157  医学院校留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更新

160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文科课程建设

163  扬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66  基于用户体验的文化遗产类严肃游戏交互设计

第5页

本刊声明

本刊选用的部分文章和图片 , 因作者姓名及地址不详 , 请相关作者与本刊尽快联系 , 以便奉寄稿酬。

本刊版权为《文化产业》杂志社所有 , 各网站和媒体转载时须征得本刊同意并注明出处。

本刊所有稿件一律文责自负。

本刊已被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 , 作者文章著作权使用费已随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本刊转载非职务作品 , 稿酬将寄往山西省版权局。

本刊欢迎读者荐稿 , 推荐您的心仪之作。

如有印刷质量问题 , 请与我刊联系调换。

联系电话:0351-4120686

2024 年2 月中 第5 期 总第294 期

文化产业

主管单位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 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

编辑出版 《文化产业》杂志社

社长 总编辑 苗俊青

卷首 乔星琦

美编 郭 婷

艺术 孙香凝

联系方式 0351-4120686;4120558

    0351-4120998;4121886

    0351-4120995;4120993

    0351-4120996;4120997

投稿邮箱 whcytg@163.com

官方网站 http://www.whcyzzs.cn/

社址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南路云路街 2号

邮编 03000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CN 14-1347/G2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674-3520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 1400004000083

邮发代号 22-415

出版日期 2024 年 2 月 15 日

发行范围 国内外公开发行

发行单位 山西省邮政报刊发行局

定价 人民币 50 元

印刷单位 山西铭视速珑印刷有限公司

印厂地址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王杜村

     村南 200 米

《访友图》

第6页

国学课堂 GUOXUE KETANG

走近《礼记》

曲礼上

凡进食之礼:左殽右胾,食居人

之 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 酱

处 内,葱㳿处末,酒浆处右。以脯脩

置者,左朐右末。客若降等,执食兴辞;

主人兴辞千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

祭,祭 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 祭

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

主人未辩,客不虚口气。侍食于长者,

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

则不拜而食。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

卒 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

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侍饮于

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长者辞,

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少者不

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译文】凡陈设便餐,带骨的肉

放在左边,切好的大块肉放在右边,

饭食放在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人的

右手方;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放在盛

肴胾的器皿之外,离人远些;醋和肉

酱放在盛肴胾的器皿之内,离人近些。

蒸葱放在醋和肉酱的左边,酒和浆放

在羹汤的右边。如果还要摆设干肉,

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如果客

人的身份比主人卑下,就应端着饭碗

起立,说自己不敢当此席位,这时主

人就要起身劝说客人不要客气,然后

客人才又落座。主人请客人和他一道

祭食。祭饭食的方法是,主人先摆上

哪一种就先祭哪一种。祭肴馔的方法

是逐一祭之,祭个遍。吃过三口饭后,

主人要请客人吃切好的大块肉,然后

请客人遍尝各种肴馔。如果主人尚未

吃完,客人不可漱口表示已经吃饱。

陪长者吃饭,如果主人亲自布菜,要

拜谢之后再吃;主人不亲自布菜,就

不必拜谢,可以自己动手取食。大家

一起吃饭时,要注意谦让,不可只顾

自己吃饱。大家一起吃饭时,要注意

手的卫生。吃完饭,客人要从前面跪

着收拾盛饭菜的食器,并交给在旁边

服务的人,这时主人要连忙起身,说

不敢劳动客人,然后客人再坐下。陪

伴长者饮酒,看见长者将给自己斟酒

就要赶快起立,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拜

受。长者说不要如此客气,然后少者

才回到自己的席位准备喝酒。长者尚

未举杯饮尽,少者不敢饮。长者有所赐,

做晚辈的和僮仆的不得辞让不受。

第7页

001

古往今来山西人

《文化产业》杂志  申  树

大厅里坐的都是山西人,南来北往。

在一个位于小镇之间的高铁站里,人们

等待着,或等待着远方的来客,或等待

着归家的旅人,或等待着载自己离去的

一趟列车。

说到山西人,外地人首先想到的是

煤老板、面食、老陈醋和那雷打不动睡

午觉的习惯;说到山西人的性格,大都

认为山西人勤劳、朴实、诚信、好客、

恋家。有人说,山西人是“北方的南方

人”,因为山西人大多性格爽朗、豪

放,但在感情上又有细腻的一面。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东

依太行、西界黄河、山河相间的三晋大

地上,山西人表现出独有的特点,借用

一位研究者的话说就是“睿智、中庸、

宽容、忍耐、节俭,善于经商理财、适

应性强是山西人人格特征中积极的一

面,封闭保守、安土重迁、土气、小气

是其人格特征中消极的一面”。

私以为,山西人“睿智、中庸、宽

容、忍耐、节俭、封闭保守、安土重迁、土

气、小气”的一面与其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

在古代,山西人被高山包围,交通不便,外面

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再加上受小农

经济自给自足特性的影响,山西人形成了封闭

保守、安土重迁的个性。

在山西,大多数人以种地为生,种地是

山西人主要的谋生手段。“面朝黄土背朝

天”“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曾是无数山

西人的真实写照。人们春种秋收,一年到头任

劳任怨,斗转星移,始终辛勤不变。但是,随

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不断增加,土地却还是那

几块土地,所以,山西人先是养成了节俭、忍

耐的性格,试图通过“节流”的方式尽可能地

让大家都吃上饭,之后又因遇到土地不“丰

收”的时候,也就是“灾荒年”,迫于无奈,

向外求生存——“走西口”“闯关东”。山西

人的所谓“走西口”是指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

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背井离

乡,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或一路向西,经

杀虎口出关,进入内蒙古;或一路向东,过

001

第8页

002

银幕内外 YINMU NEIWAI

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内蒙古的人口迁移

过程。事实上,“走西口”的并非只有山西

人,参与这一人口迁移事件的还有河北人、

陕西人等。通过“走西口”,中原腹地与内

蒙古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得以打通,北部地区

实现了繁荣和发展,参与“走西口”的山西

人也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

山西因煤而兴,煤老板也因此成为外地

人对山西人的“印象”。在“走西口”这一

人口迁移事件结束数十年后,“下煤窑”成

为山西人的谋生手段之一。我小时候就总听

说谁的爸爸或叔叔去某地“下煤窑”的消

息,他们会离家很久,然后带回来许多钱。

但是“下煤窑”这一谋生手段并没有在我们

那个没有煤矿的小地方长期存续,而是“流

行”了大约10年之后,就逐渐消失在人们的

视野中了。现在,大大小小的食品制造企业

进驻小村庄,人们已经有了新的谋生手段。

我的父辈大多走南闯北过,去过我小时

候觉得很远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

但只有极少数人定居在那里。这让我想到了

山西人“安土重迁”的个性特征。我家房后

有一户人家,从我开始读书起他们就时常不

在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以为房后不

会再有人居住了,因为他家的土房子已经被

雨水冲塌,只剩大门还在勉力坚持。我已经

很多年没有见过房后的邻居了,但是去年,

他家却突然盖起了新房,妈妈甚至拉开房后的窗

户与邻居搭话,商量能否把我家屋后也就是他

家屋前的枣树分支砍一砍,因为眼看着枣树分

支就要压到我家房顶上了。这些倒是后话,据我

所知,他们是在城市里安了家的,可是他们又在

老家盖了一座房子。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对此感到

疑惑,我其实是很困惑的,但这在我的家乡十分

平常。几乎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都会在老家盖

一座房子,不一定会回来住,但一定会盖一座房

子。我只能盲目猜想,推测他们可能是为了落叶

归根。因为,山西人总归是要回家的。就像明清

时期的晋商一样,他们走南闯北,在全国范围内

发展商业,汇通天下,流寓四海,却始终把根扎

在山西,他们建起了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

大院等,给山西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不过,

我突然想到,这可能也不是山西人独有的特点,

中国人大都如此。

山西人是向外发展的,他们可以外向创业,

同时又是向内发展的,他们内敛自守。山西人的

家永远在山西,根永远在故乡。“要问祖先来何

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小时候,我一度对自己

小脚趾指甲分成两瓣感到疑惑,直到在一本介绍

山西省情的教材上看到这句话,读到相关的历史

故事,方觉疑惑在一定程度上被解开了。书上

说,洪洞大槐树移民又称明初大移民,是发生于

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的移

民事件。民间传说,当时的官兵为了防止移民逃

002

第9页

003

跑,曾在移民的小脚趾指甲上砍了一刀作为

记号,所以直至今日,移民后裔的小脚趾指

甲都是复形的,也就是呈两瓣的。如今再来

看,这个故事存在一定的虚构成分,但却为

当时的我解了惑。于是自那时起,我便牢牢

地记住了自己的祖先来自“洪洞大槐树”。

在山西,万物皆可配醋。作为一个山西

人,只要吃面食,我必放醋。爱“吃醋”是

我们从小养成的习惯。记得小时候,我曾为

了展示对醋的喜爱,用勺子盛着醋喝,现在

想起来感觉有点酸牙,但犹记当时觉得甚是

美味。来太原后,我见识到了更多“吃醋”

的能人——有个朋友吃大米也放醋;也见识

到了更多新奇的吃法——醋心巧克力、老陈

醋元宵、老陈醋冰激凌、老陈醋月饼……虽

然没有在山西的面食店工作过,但是可以想

象得到,过一个饭点,面店的客人就能倒完

一壶醋。但我们为什么如此爱“吃醋”呢?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山西人爱“吃醋”是

受到地理环境、气候以及饮食习惯的影响。

从地理环境看,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许多地

方的地下水碱性重、水质硬,甚至许多井都

是苦水井,经过水质分析,大部分苦水井的

水属碱性水,而喝这种水会破坏人体液中的

电解质平衡,长期饮用这种水很容易生结

石,此时便需要人们补充适当的酸以中和

碱,也就是要“吃醋”。从气候来看,山西

东靠太行山脉,受太平洋季风影响小,常年干

旱少雨,气候干燥。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

容易没有食欲,而且山西人还不能像在潮湿的

地方生存的川渝人一样吃辣椒开胃,醋则是一

个不错的选择。从饮食习惯来看,山西多山

地、丘陵,干旱少雨,农作物以高粱、小米等

耐旱的杂粮为主,盆地的平原地区产小麦。基

于这些产物,山西人研究出了丰富多样的面

食,由此养成了爱吃面的习惯。吃面食有很多

好处,耐饿顶饱,但又不太好消化,而醋可以

很好地解决消化问题。综合上述三个原因,山

西人养成了爱“吃醋”的习惯。直到现在,醋

依然是山西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如果

说湖南人、四川人无辣不欢的话,山西人则是

无醋不欢。

与南方人相比,山西人是粗犷的;与东北

人相比,山西人就显得婉约。历史上的山西人

霍去病、关羽、王维、武则天、狄仁杰、王昌

龄,无一不是“粗中有细”的杰出人物。

大厅里坐的都是山西人,南来北往。在一

个小小的高铁站里,我等待着,等待一辆载自

己离开故乡的列车。在我眼中,山西人是这样

的——相较于“说”,山西人更擅长“做”;

心里永远惦记着家,尽管人们时常在外奔走;

爱较劲、有时不善变通;保守而又激进;勤

劳、朴实、宽容……我想,这就是山西人了,

是山西这一方水土养的这一方人。

003

第10页

004

银幕内外 YINMU NEIWAI

视频号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以生动、直观的方式传

递信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实现信息的

快速传播。同时,视频号还具有互动功能,使用户可以与

创作者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黏

性。所以,做好视频号的功能价值分析,研究视频号的制

作策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 新媒体信息传播中视频号的功能价值

创新信息传播的价值观念

新媒体时代,视频号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创

新了信息传播的价值观念。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经

验之塔”理论,他把人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统称

为取得经验,并把各种获取经验的媒体和途径按照抽象程

度的差异概括为三大类别十一个层次。越是处在“经验之

塔”的下层,越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而视频处于最下层,

所以其传播信息的效果极好。传统的信息传播主要依靠文

字和图片,而视频号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生动、

直观。通过视频的形式,可以把信息更好地呈现在用户面

前,引起用户的兴趣。这有助于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增

强其影响力。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

样化,所获取的信息则趋于碎片化。视频号作为新媒体平

台的一员,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可以以更加生动、直观的

方式传递信息,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视频号的快速崛起和

普及彰显了信息传播价值观念的创新。

例如,2020年底,藏族小伙丁真因一条不到10秒的

微笑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案例

表明了视频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视频号可

视频号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观众获取信息、进行娱乐的重要手段。现首先阐述新媒体信

息传播中视频号的功能价值,其次探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视频号的运营策略,并提出做好视频号需要明确目标受

众,实施创意挖掘,优化质量,加强交互,采取综合措施等策略。

◎  谭金平

视频号:当下信息传播新工具

004

第11页

005

以通过对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将信

息更加生动地展示在用户面前。与文字和图片相比,视频

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能够更加直观地传递信

息,展示细节,表达情感。视频号创新了信息传播方式,

使得信息更加贴近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感知习惯。

另外,视频号还具有个性化、定制化的功能价值。通

过数据分析,视频号能够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推送符

合其喜好的内容。这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特点能够让用户

更好地在视频号中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匹

配度和用户的满意度。

构建去中心化的交互方式

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视频号构建了去中心化的交互

方式。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多具有单向性,即信息提供

方将信息传递给接收方,在这个过程中,接收方很少有机

会参与到信息的创作和传播中。而视频号可以打破这种单

向传播模式,创造出一种去中心化的交互方式。

首先,视频号为用户提供了与内容创作者进行互动的

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与创作者进

行互动,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这种互动形式让用户不

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对象,而是能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的

过程中。用户的参与和与创作者的互动可以丰富信息的内

容和形式,使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样。

其次,视频号为用户提供了自主创作的平台。通过

视频号,用户可以自主创作、编辑和发布视频内容,通过

拍摄、剪辑、配音等方式,将自己的观点、经验和故事以

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用户自主创作的功能将信息传

播的主导权交到了用户手中,也构建了去中心化的交互方

式。另外,视频号还可以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用

户可以通过视频号发起话题、参与讨论,与其他用户分享

自己的观点,交流经验。这种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

打破传统媒体传播中存在的信息壁垒,促进用户之间的信

息交流和共享,形成去中心化的社群。

打造私域信息流传播新界面

在新媒体信息传播中,视频号是打造私域信息流传播

的新界面。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往往依赖社交平台,视频

号则可以依托社交平台演化出一种独立的私域信息流。

视频号可以帮助内容创作者建立自己的粉丝群体。通过

视频号平台,创作者可以发布独特的内容,吸引特定领域的

用户关注和订阅。这种粉丝关系的建立使得创作者能够直接

与粉丝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进一步提升内容

的质量和吸引力。与传统社交平台相比,视频号为创作者提

供了一个更加专属和私密的空间,使得创作者能够更好地与

粉丝进行互动,从而与之建立更加稳固的关系。

视频号可以实现更加精准、个性化的信息传播。在传

统社交平台上,用户往往会受到大量的信息干扰,难以获

取真正感兴趣的信息。而视频号通过粉丝社群的建立,可

以将相关信息直接传递给目标用户,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散

漫性和低效性。创作者可以根据粉丝的兴趣和需求,精准

定制内容,使得用户能够更好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此外,视频号还可以实现商业化的变现。通过建立粉丝社

群和提供个性化的内容,创作者可以吸引品牌合作和广告

投放,从而增加收入。在传统社交平台上,用户往往需要

依赖平台的广告分成或品牌合作,而视频号提供了更为灵

活自主的商业化模式,这意味着创作者可以更好地规划自

己的商业发展道路。

驱动新媒体信息传播生态的多样化

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依赖文字和图片,而视频号

则通过视频这种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给信息传播带来

了全新的可能性。

视频号可以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传统的信息传播

主要依赖文字和图片,在信息传播的途径上存在一定的限

制。而视频号通过提供视频平台,为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

信息传播渠道。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创作内容通过视频发

布到视频号上,吸引用户的关注。视频号作为一个独立的

平台,可以与其他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渠道进行联动,实

现信息的多途径传播。通过视频号,创作者可以更好地触

达用户,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

此外,视频号还可以促进信息传播生态的多样化和良

性发展。在传统的信息传播中,受形式和内容的限制,信

息传播生态往往比较单一、呆板。而视频号的出现为创作

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其创作出更多有创

意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视频号,创作者可以尝

试不同的创作风格、内容和形式,推动信息传播生态的多

样化和良性发展。

▚ 新媒体信息传播中视频号的运营策略

明确目标受众

明确目标受众是运营视频号的重要一步。了解目标受

众的特点、需求和兴趣,可以帮助视频号创作者明确创作

方向,创作出符合受众期望的视频,从而吸引更多受众。

首先,通过分析受众的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等信

息,可以更好地了解目标受众的基本特征。不同年龄段的

人对视频内容的偏好不同,比如,年轻人更喜欢时尚、娱

乐和潮流的内容,而中老年人可能对养生、健康和家庭生

活更感兴趣。根据目标受众的性别选择合适的主题和内

容,比如,女性观众可能对美妆、时尚和健身感兴趣,而

男性观众可能更关注汽车、科技和体育等领域。

第一,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对视频内容的偏好存在明显

差异。年轻人更倾向于时尚、潮流和娱乐内容,因此可以

第12页

006

银幕内外 YINMU NEIWAI

通过制作与时尚潮流有关的视频,或有效利用娱乐元素,

吸引年轻受众。根据目标受众的性别特征选择合适的主题

和内容。比如,女性观众可能对美妆、时尚、健身等更感

兴趣,因此可以制作与这些主题有关的视频,以满足女性

受众的喜好。而男性观众可能更关注汽车、科技、体育等

内容。针对这些领域的内容进行制作,可以更好地吸引男

性受众的注意力。

第二,了解目标受众的兴趣爱好可以帮助视频号创作

者更好地选择内容和话题。观察与分析受众在社交媒体上

的行为,有助于创作者了解受众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如

果目标受众对美食感兴趣,视频号创作者可以制作烹饪教

程、食谱分享等相关内容;如果目标受众对电影、音乐或

游戏感兴趣,创作者可以制作影评、音乐推荐或游戏攻略

等内容。

其次,创作者可以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调整和

优化视频内容。观众在观看视频时,往往希望得到有价值

的信息和有帮助的教程。因此,视频号创作者可以通过采

用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视角吸引观众,同时提供与受众需

求有关的内容。例如,如果目标受众对健康养生感兴趣,

创作者就可以制作一些健康饮食的食谱分享和健身锻炼的

教程,以满足受众对健康生活的需求。

挖掘创意和独特性内容

挖掘创意和独特性内容是视频号制作成功的关键策略

之一。

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环境中,只有具备创意和独特性

的内容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首先,视频号创作者要有独特的创意和视角。在制作

视频时,要避免与其他视频雷同。具体而言,视频号创作

者可以通过独特的故事情节、拍摄手法、剪辑等展示自己

的创意和独特性。视频号创作者也可以通过观察和思考,

挖掘一些独特的观点、故事和角度,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力。例如,在讲述某一话题时,创作者可以从自己的经历

或独特的视角入手,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其次,运用特殊的拍摄技巧和剪辑手法增加视频的创

意性和独特性。视频号创作者可以通过学习和掌握专业的

拍摄技巧,如运用特殊的镜头、摄影技巧、色彩搭配等,

使视频画面更加生动。同时,在剪辑视频时,视频号创作

者可以运用一些特殊的剪辑手法,如快速剪辑、跳跃剪

辑、特效剪辑等,使视频更具创意和艺术感。这些特殊的

拍摄技巧和剪辑手法能够提升视频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更

好地吸引观众。

最后,要保持创新精神,不断更新。新媒体环境不断

变化,观众对创意和独特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视频

号创作者应时刻关注新的潮流和趋势,不断挖掘新的创意,

创作独特的内容。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参加行业展会、学习

专业知识、关注观众反馈等方式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观众需

求,从而为观众提供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的视频内容。

加强对交互功能的开发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观众对参与性和互动性的

要求越来越高。增加交互功能有助于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

黏性,提升视频的传播效果。

首先,视频号创作者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功能

增强视频号的交互性。例如,视频号创作者可以在视频号

中引导观众进行点赞、评论、分享等,将视频传播给更多

人。同时,视频号创作者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的私信

功能与观众进行一对一互动,回复观众的提问、建议或意

见,从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提高观众的忠诚度。

其次,视频号创作者可以利用直播功能增强视频号

的交互性。通过直播功能,观众可以与创作者进行实时互

动,这种互动不仅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创作者,还

可以让创作者更好地了解观众的需求,同时也使得观众和

创作者之间实现了真正的双向沟通。这种互动模式不仅能

增强用户黏性,还能提升用户满意度。除此之外,直播还

可以增强视频的真实性,让用户产生亲近感。相较于事先

录制的视频,直播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在直播过程中,

创作者可以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与观众进行深入的交

流,从而增强视频内容的真实感。基于此,观众也将更加

愿意参与和分享直播内容。同时,直播功能的引入也为视

频号平台带来了更多商业机会。视频号创作者可以通过直

播进行商品推广、赞助合作等,观众也可以在直播过程中

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这既提高了视频号的商业化程度,

又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多收入来源。

最后,还可以结合跨平台运营增强视频号的交互性。在

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观众对互动性的需求和互动方式可

能有所不同。视频号创作者可以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和观众

的喜好,灵活选择互动方式,设置相关功能。例如,在微博

上可以利用话题标签和转发功能与受众进行互动,在抖音上

则可以借助挑战赛和评论区与受众互动。通过跨平台运营,

可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增强交互效果。

综上所述,新媒体信息传播中视频号具有创新信息传

播价值观念、构建去中心化交互方式、打造私域信息流传

播新界面、驱动新媒体信息传播生态多样化等多种价值功

能,这些功能的开发有利于发挥视频号的社会化价值和信

息传播价值。而运营好视频号需要明确目标受众,实施创

意挖掘,优化视频质量,加强与受众的交互,通过多种措

施提升视频号的质量。

(作者单位:东阿县融媒体中心)

第13页

007

近年来,随着技术和媒介之间关系的变化以及传播

手段的丰富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发

展迅速。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对艺术的再语境化进行探

讨,异质文化之间的艺术语境在相互借鉴和结合的过程中

得以更新,形成了新的艺术语境。艺术语境和新媒体相结

合,进一步演变为新媒体语境,促使人们将数字化表达应

用于绘画艺术的创作中。

▚ 新媒体语境下数字绘画的发展历程

新媒体语境是由新媒体社会影响的普遍性扩张进而内

在化地改造社会结构而形成的信息化社会里一种独特的社

会传播体系,是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和制约人们认知和实践

的一种意义背景和文化形态(杨振英、刘石检,2013)。

新媒体语境下,数字绘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

纪80年代的计算机艺术和电脑绘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

步,数字绘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创作领域。在早期,

数字绘画主要依赖计算机软件,艺术家通过使用绘图软件

进行绘画创作。这种方式的数字绘画主要以矢量图形为

主,利用点、线和多边形等元素进行构建。虽然受硬件及

软件条件的限制,数字绘画的表现力相对较弱,但也为艺

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时代

下的艺术呈现出新特征。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为艺术家

与受众之间搭建了便捷的沟通桥梁,受众足不出户就可以

欣赏世界各地优秀的艺术作品。互联网能够以最快的速度

向受众传播艺术家们创作的最新动态,极大地提升了信息

的传播速度。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以其独

特的魅力吸引着大批年轻人对其进行探索与研究。同时,

受互联网强大传播能力的影响,数字艺术的受众不再局限

于特定群体,受众范围逐步扩大。

新媒体语境下,艺术家需要打破传统绘画思维定式,

拓展思路,创新观念,大胆实践。一方面要以传统文化为

根基,不断探索艺术规律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把握时

代脉搏,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绘画创作之中,使作品更具时

代性、地域性和艺术性。总的来说,数字绘画技术的发展

为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多样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段,也为受

众带来了更丰富的艺术体验。

▚ 新媒体语境下数字绘画的特点

数字绘画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联网、多媒

体、网络通信等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为媒介,进行创作与传

播的艺术形式。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突破时空限制,拓展创

作空间;突破传统绘画材质和表现手段,增强绘画视觉效

果;突破传统绘画思维限制,创作个性化、多元化的艺术

现以新媒体语境下数字绘画的特征为切入点,梳理当代艺术作品和文化现象,分析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绘画的

冲击以及数字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探讨数字化表达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以期为新媒体语境下绘画艺术提供新的

发展思路。

◎ 王艾兴

新媒体语境下绘画的数字化表达

007

第14页

008

银幕内外 YINMU NEIWAI

作品;突破传统观赏模式,提升受众感官体验。新媒体技

术为绘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尤其是在艺术表现上,与

传统绘画相比,其有了更多突破。例如,通过3D打印技

术,可以实现逼真的视觉效果;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和VR技

术,可以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通过移动互联

网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实时交互。但这种突破并

不意味着艺术家可以随意、盲目地进行艺术创作,而是需

要更加深入地思考与分析。数字绘画的出现,标志着艺术

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

人们对数字绘画的需求与日俱增。

数字绘画提升了创作的体验感和互动性

数字绘画技术可以为艺术家提供各种绘画软件和工

具,模拟绘画材料和效果,如不同类型的画笔、颜料、纹

理等,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质感和视觉效果。此外,通过

网络平台的展示和传播,受众可以在作品下方发表评论、

意见或观点,与艺术家及其他受众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可

以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分享自己喜爱的数字绘画作品,并

将其推荐给朋友或粉丝。数字绘画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

了受众与作品之间的联结与共鸣,也促进了更广泛的艺术

交流和互动。

数字绘画促进了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通过数字技术,艺术家可以将绘画与音乐、视频、动画

等多种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数

字绘画作品不仅可以在传统的展览空间中展示,还可以通过

多媒体展示设备和互联网进行展示,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有机

结合。例如,《Mutation·无尽幻变》是由享誉全球的新

媒体艺术家团体 Danny Rose Studio 原创的多维抽象艺术

展览,艺术家运用数字艺术,对山川风景、海浪、花卉、戏

剧场景及美人画像等元素进行再创作,使观众仿佛置身于17

世纪至19世纪的浮世绘画作品中。这些艺术家通过对传统文

化元素的再创作,既传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也成功探索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

数字技术丰富了传统绘画的流通形式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绘画与市场需求之间建立了

更紧密的联系。数字绘画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

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广泛结合,渗透到了人们工作、学

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教育领域,数字绘画技术

被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图像展示和互动设计,为学生提供

了更加生动且直观的学习体验。在娱乐领域,数字绘画技

术被应用于电影特效、动画制作和游戏设计中,为观众带

来了沉浸式的视听体验。随着市场娱乐化趋势不断加强,

传统绘画不再局限于纯美术的范畴,通过将数字绘画与其

他设计领域相结合,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更多样化、更具创

新性的作品,满足当代受众对视觉体验的多样化需求。

▚ 数字化表达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数字媒介推动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段变革

数字媒介的出现使绘画艺术的创作方式和艺术手段发

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媒介使得艺术家能够更加方便、

快速地创作作品。传统的绘画需要使用颜料、画布、刷子

等工具,而数字绘画只需要使用电脑和绘画软件,节省了

很多时间和资源。数字绘画还可以通过复制、粘贴、修改

和删除等功能,让艺术家可以更加灵活地创作,实现更多

可能性。

数字化表达影响绘画艺术风格

数字绘画软件中常常嵌入了各种绘画风格,艺术家可

以选择不同的风格进行绘画创作。例如,可以通过设置风

格预设,使数字绘画作品呈现出油画、水彩画、铅笔画等

传统绘画效果。这使得艺术家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适合自

己创作需求和风格的表现方式。绘画软件还提供了各种调

整工具和参数,使艺术家能够更好地展现个人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表达方式。

数字化表达影响艺术家创作

数字化表达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首先,数字

化媒介以其便捷的特点,能让艺术家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

示和推广自己的作品。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数

字图像并上传至互联网供大众欣赏。数字图像可以实现快

速复制并发布,方便人们在手机、电脑等设备上传播。艺

术家还可以针对大众提出的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编辑,

使作品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其次,数字媒介还提升了艺

术家创作的可能性。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大众对视觉

体验的要求也日益提高。3D电影的普及使人们对绘画不再

满足于传统的二维效果。以中国流行的3D魔幻艺术展为

例,该展的画作融合了透视学、设计学等原理,打破了二

维视觉界限,可以使观众获得近乎极致的参与感。这种艺

术形式既能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3D效果,又能让他们亲身

参与其中,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绘画的固有认知,提升了人

们的视觉体验。通过重新设计和互动性的加入,传统绘画

得以与观众产生更紧密的联系,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欣

赏传统绘画之美。

数字化表达为艺术家提供更多推广机会

在线平台和数字媒体渠道可以扩大艺术作品的销售市

场,提升作品的影响力。艺术家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

布并销售作品,与收藏家、画廊和文化机构建立商务合作

关系,进一步推动其事业发展。通过在线平台和数字媒体

渠道,艺术家能够将他们的作品销售给更多的受众,打造

自己的品牌,提升作品的市场影响力。数字化表达能打破

时空限制,将艺术家的作品直接呈现给更多受众,为其提

供更多机遇。

第15页

009

数字化表达让绘画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多元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影响了绘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传

统的绘画教育通常以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需

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绘画实践。而数字绘画软件的出现

使绘画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和自主。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

和教学视频学习绘画技巧和理论知识,灵活安排自己的学

习时间和地点。此外,数字绘画软件中常嵌有多种绘画工

具,如画板、调色盘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

通过在线平台和数字媒体渠道,学生可以与全球各地的艺

术家和绘画爱好者进行交流。这种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可

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接触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艺

术表达方式和艺术思想,提升其创造力。

数字化表达推动绘画市场发展

传统的绘画市场通常依赖传统的画廊、拍卖行和艺术

展览等形式进行展示和交易。而数字化表达的出现让绘画

市场的交流和销售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艺术家可以通过

在线平台和电子商务渠道直接将作品销售给消费者,节省

了中间环节的高额费用,提高了艺术家的收益和市场透明

度。在线平台和电子商务渠道还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展

示和宣传机会。艺术家可以通过建立个人网站、社交媒体

和在线画廊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提升知名度。

▚ 新媒体语境下数字绘画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浪潮下,数字绘画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变革。

首先,数字绘画在数据安全、版权保护等方面存在隐

患。数字绘画的大量数据储存在数字媒介中,作品数据及

信息被他人盗取或篡改的风险较大。此外,网络上充斥着

各种不实信息,画作造假层出不穷,保护原创作品的权益

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

其次,数字绘画作品的保存问题。数字绘画作品需要

依靠电子设备和存储媒介进行保存。作品可能会因电子设

备和存储媒介受到损坏、技术过时或兼容性等问题,无法

永久保存和传承。因此,艺术家需要思考如何确保数字绘

画作品保存的持久性,以免遗失其重要的艺术创作。

最后,人工智能给绘画艺术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通

过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可以学习大量艺术作品的特征及风

格,并生成与之相似的作品。这使得一些基于样式和规则

的艺术创作过程易被机器取代,削弱了艺术家的创作角色

和价值。

虽然新媒体语境下数字绘画面临重重挑战,但数字化

表达也丰富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因此,艺术家要与时

俱进,积极应对挑战,主动探寻创新途径,以保持艺术表

达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新媒体语境下,绘画艺术有了更多可能性。新媒体语

境下的绘画艺术应打破传统绘画的时空限制,创新表达形

式,并借助互联网扩大传播范围,让更多人认识到数字绘

画的价值。数字绘画作品带来的审美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进一步研究数

字技术与绘画艺术的融合路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作者单位:柏林艺术大学)

第16页

010

银幕内外 YINMU NEIWAI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社

交媒体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而社交媒体的出

现既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

传播模式。网络短视频以形式多样、传播迅速的特点成为

当下网络传播媒介中的一匹黑马。网络短视频的兴起在给

传统影视叙事方式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研究

旨在探讨网络短视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叙事特点及其对传

统影视叙事方式的影响,提出传统影视叙事方式与网络短

视频的融合策略。

▚ 新媒体和网络短视频

新媒体

GSMA智库发布的《2022全球移动经济发展》报告指

出,预计到2025年,移动用户数将从53亿上升到57亿,覆

盖人口将从67%上升到70%;5G连接数占总连接数的比重将

从2021年的8%提升到2025年的25%。据统计,2022年全球

有46.2亿社交媒体用户,同比增长10%以上,新增4.24亿用

户。社交媒体用户的数量现占世界总人口的58%以上。由此

可知,用户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参与信息的分享和讨论,

而非仅仅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例如,根据相关统计可知,平

均每分钟有500小时的视频内容上传到YouTube平台。

网络短视频

近年来,网络短视频迅速占领了新媒体市场。网络短

视频的时长限制在15秒到5分钟之间,内容涵盖范围广,

短视频平台如TikTok、快手、抖音等也在迅速崛起。以

TikTok为例,截至2022年底,TikTok全球下载量已突破35

亿次,全球月活用户突破15亿。网络短视频平台通过强化

算法推荐,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创新内容。据统计,短视

频平台用户的特点主要为追求即时的满足感,平均每次打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短视频的崛起对传统影视叙事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首先概述新媒体环境的特征、

网络短视频的发展及其用户消费特点;其次探讨传统影视叙事方式;再次分析网络短视频叙事的特点和策略;最

后讨论网络短视频给传统影视叙事方式带来的挑战,研究传统影视叙事方式与网络短视频的融合策略。

◎  陈  巍

短视频来了,传统影视何以破局?

010

第17页

011

开短视频应用的停留时间为5分钟,这充分展现出现代人碎

片化的信息需求。同时,用户参与度高也是短视频平台用

户的一个特点,例如抖音的“挑战”功能不仅让用户成为

内容的观看者,更让他们成为内容的创作者,从而极大地

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增强了用户的黏性。

▚ 传统影视叙事方式概述

叙事理论基础

叙事学作为研究叙事的学科,关注如何讲述故事。

它包括一系列概念,如叙述者(narrator)、叙事对象

(narratee)、情节(plot)、故事(story)、叙事时间

(narrative time)和叙事空间(narrative space)等。例

如,叙述者可以是全知的,也可以是故事中的角色,其决

定了信息的呈现方式和观众对故事的知情程度。影视的叙

事结构通常遵循三幕结构,但也有例外。例如,阿尔弗雷

德·希区柯克的《后窗》(1954)就是一个典型的三幕结

构影片。该电影的第一幕(引子)介绍了主角及其基本情

况;第二幕(发展)讲述了主角怀疑他的邻居可能涉及一

起谋杀案;第三幕(高潮与结局)则是解决谜团,揭露真

相。又如,张艺谋的《红高粱》(1987)通过旁白的叙述

引入女主角九儿的视角,为观众展现了1930年中国农村的

生活和抗日战争的背景。

传统影视作品的叙事策略

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1941)是采用非线性

叙事手法的经典之作。在叙事时间上,该影片巧妙地运用

了多个时间线和闪回结构,不仅为影片增添了深度和层次

感,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凯恩的生平和他与身边

人的复杂关系。在空间处理上,凯恩的豪宅“Xanadu”无

疑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所,其不仅代表了凯恩的权力

和财富,更象征了他的孤独和内心的空虚。

《教父》系列不仅是描绘黑手党家族生活与斗争的电

影,更是深入人心的角色构建案例。尤其是迈克尔·柯里昂

这一角色,他的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性格变化,还对整个家族

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家族纷争、权力斗争和个人

牺牲等事件,电影展现了主角的性格变化和家族命运的起

伏,使得观众对这个角色和整个故事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采用了多视角叙事手

法,通过不同角色对同一事件的叙述,使得原本即将明朗

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这种叙事技巧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复

杂性,更深层次地探讨了真理和客观性的哲学问题。

以上例子展示了传统影视叙事策略及其影响,通过

特定的叙事结构、时空处理、角色构建以及叙事视角和技

巧,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观影体验。这不仅对后来的影视

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为影视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

灵感和动力。

中国传统影视作品多采用三幕结构,即设定(setup)、

冲突(confrontation)和解决(resolution)。比如,陈凯

歌的《霸王别姬》(1993)就遵循了这一结构模式,不仅

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更通过两个京剧演员的一生,深刻

探讨了爱情、背叛与救赎的复杂情感。

非线性叙事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线性,通过跳跃、交叉或

并置不同的时间段和情节,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观影体验。例

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2015)通过巧妙地运用非线

性叙事,展现了中国社会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空间不仅是背景,也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艺谋

的《秋菊打官司》(1992)通过秋菊的家乡和法庭这两个

特定空间,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的现象。

深刻的角色塑造是叙事的核心。例如,吴宇森的《英

雄本色》(1986)通过刻画宋子豪和马玉涛这对兄弟的关

系及其在黑白两道间的复杂纠葛,构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

故事框架。

多视角叙事和复杂的叙事手法可以丰富故事的内容。例

如,李安的《卧虎藏龙》(2000)通过多视角叙事和复杂

的叙事手法,成功展现了武侠世界和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传统的叙事方式被

新一代的创作者以全新的形式重新解读和运用,形成了独

具一格的叙事风格,不仅丰富了影视作品的表达形式,还

对后来的影视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网络短视频叙事策略分析

短视频叙事特点

网络短视频通常有时间限制,如抖音的视频多在15秒

至3分钟。这要求内容创作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观众

的注意力并传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内容创作者必须

快速构思情节、设计冲突、展现高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

准确、迅速地传达出主题和核心信息。此外,在信息爆炸

的时代,观众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分散,创作者需要通过

独特的内容、创新的表达方式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迅

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性极高,观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

和分享等方式参与叙事过程。这也促使创作者在创作过程

中充分考虑观众的参与感受,如通过问答、挑战或投票等

方式巧妙地将观众融入叙事之中。

网络短视频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多样化,不仅可

以通过单一镜头的直接叙述呈现故事情节,还能借助复杂

的剪辑技术,将多个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同时,创作

者还可以灵活运用滤镜、特效和动画等,打造出独特的风

格,进一步提高叙事的吸引力。

短视频叙事策略实例分析

以《一分钟速成大厨》短视频为例,该视频通过快

第18页

012

银幕内外 YINMU NEIWAI

速切换不同的烹饪步骤和食材准备过程,将原本需要数小

时,甚至数天的烹饪时间浓缩在了短短的60秒内。这种剪

辑方式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了整个烹饪流程,为观众带

来了独特的观看体验。此外,视频中文字说明的运用也起

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视频为观众

提供了视觉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烹饪步骤和技巧。

这使得叙事更加清晰、易于理解,也让观众更容易沉浸在

烹饪的世界中。

短视频创作者将传统叙事手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

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体验。例如,模拟第一人称视角可

以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沉浸式体验。通过跳跃剪辑,将

关键瞬间与情节紧密连接,营造出一种快节奏、高效的叙

事氛围。

与传统影视叙事相比,短视频叙事具有即时性和互动

性。例如,传统影视作品的叙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构建情

节、塑造角色和展现主题。而短视频则需要在极短的时间

内迅速进入主题,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以上分析表明,网络短视频的叙事策略在时长、互动

性和内容形式上具有独特性,这要求创作者通过创新的叙

事技巧和手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 传统影视叙事方式与网络短视频的融合

冲击分析

在中国,传统影视作品通常拥有完整的故事线、鲜明

的人物性格和细致的情节描绘。然而,短视频平台如抖音

和快手以其特有的快节奏和即时满足感,迎合了现代社会

中人们追求快速、高效的生活节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

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短

视频用户规模已达到10.26亿。基于此,短视频的前3至5秒

成为吸引观众的关键时刻,如果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无法吸

引观众的注意力,他们很可能会迅速滑过,寻找下一个视

频。这也给传统影视内容制作者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融合策略

中国影视制作人开始尝试将传统叙事元素与短视频的

特点相结合,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例如,电视剧制

作团队会精心挑选关键剧情点制作成短视频并发布,这既

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又符合短视频平台观众的观看习惯。

此外,一些电影宣传也开始采用短视频形式,通过抖音挑

战、快手直播等互动方式,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

未来趋势预测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短视频行业市场运行状

况监测报告》显示,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进入平稳增长阶

段,2022年达到3765.2亿元,同比增长了83.6%。此外,随

着5G技术和AI技术的发展,个性化和互动性将成为叙事内

容的关键。例如,短视频平台借助AI技术,可以深度分析用

户数据,从而为用户推荐与其兴趣高度契合的故事内容。

技术创新与叙事手法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中国影视内容创作注

入了新的活力,不仅优化了叙事结构,还极大地提升了观

众的观看体验。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内容创作者

可以深入挖掘观众的喜好与需求,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观众

的需求。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加速了影视作品的制作

与分发流程,使得跨地域、跨国界的团队协作成为可能,

显著提高了制作效率。在后期制作环节,从剪辑到色彩校

正,AI技术不仅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数据,还能确保作品质

量的全面提升。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为中国影视行业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案例分析

以网络剧《穿越火线》为例,该剧以独特的叙事手法

和创新的营销策略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该剧不仅在内

容上有着出色的表现,在传播策略上也展现出前瞻性和创

新性,特别是在跨平台内容分发方面的尝试,如在抖音和

快手上发布精彩片段和幕后花絮,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

同时,《穿越火线》还通过与游戏IP的深度结合,成功地

吸引了大量游戏玩家观看剧集,形成了内容与互动娱乐的

完美融合。

综上所述,传统影视作品的创作者需要不断适应新的

技术和市场趋势,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结合

最新的技术手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本文研究了短视频兴起给传统影视叙事模式带来的影

响以及短视频的特点和叙事策略;分析了传统叙事元素在

短视频中的应用,以及这种新形式对传统影视叙事策略的

启示;探讨了跨媒介叙事的作用,以及新媒体技术对未来

叙事方式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叙事策

略变革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短视频等对传统叙事模式

的影响,并提出了融合不同叙事形式的策略,以期为影视

制作人和内容创作者在多变的媒体环境中调整叙事方式和

利用新技术提升叙事的吸引力提供参考。本研究也存在一

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可能受限于可获得的数据和案例,

未能全面覆盖所有新媒体叙事的形式和实践;其次由于媒

体技术和观众喜好的快速变化,研究的部分结论可能会发

生变化;最后没有充分探讨跨文化的叙事差异。因此,未

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以下方向:第一,进行更广泛的跨文化

研究,探索不同文化环境中短视频叙事的差异和影响;第

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应关注这些技术对叙事策略的影

响;第三,应持续追踪新媒体用户行为的变化,以更准确

地预测叙事策略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

第19页

013

▚ 魔术在群众文化领域的现状

小众化

相较于音乐、舞蹈等普及度高、参与度广的艺术

形式,魔术在群众文化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小众

化的特点。音乐和舞蹈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拥有广泛的

群众基础,易于被大众接受。而魔术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

特殊的道具,制约了其传播和普及。专业魔术师的数量很

少,在群众文化领域,魔术爱好者更是少之又少。同时,

很多魔术爱好者缺乏展示的平台,无法向大众展示其魔术

技巧,难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学习魔术,魔术爱好者之间

也难以交流和互相学习,限制了魔术在群众文化领域的普

及和发展。

边缘化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魔术在群众文化领域的受关

注程度较低。当前,多数综合性文化惠民演出以音乐、舞

蹈、曲艺、戏剧节目为主,通常只有一两个魔术节目,魔

术专场演出更是寥寥无几。各级文化馆(站)很少配备专

业魔术师,魔术类群众文艺团队几乎不存在。同时,除了

偶尔举办魔术讲座外,很少开设魔术公益培训长期课程。

此外,在各种群众文艺作品评优中,很少有魔术作品的评

魔术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幻术”或“戏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

式。然而当前,魔术在群众文化领域的处境十分尴尬。现基于魔术在群众文化领域的现状,提出具体的“破圈”

策略,以期为魔术在群众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  魏  薇

魔术艺术如何“破圈”?

013

第20页

014

银幕内外 YINMU NEIWAI

选。文化和旅游部于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开展了第五

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在评估定级标准中列出了音

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摄影、书法、文学、网络

管理、理论研究、非遗(或其他)11个专业门类。这11个

专业门类中没有魔术,由此可见,魔术在当前的群众文化

领域处于边缘化状态。

不均衡化

魔术在群众文化领域的发展存在不均衡的现象。首

先,魔术和其他群众文艺一样,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

象。在经济、文化和科技较发达的地区,魔术相对繁荣,

而在其他城市则相对冷清。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

市,由于其开放程度较高以及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已

成为当前中国魔术发展的中心城市。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

会暨世界大学生魔术交流大会、上海国际魔术节、深圳魔

术节、深圳(宝安)国际魔术节等魔术盛会不仅汇聚了国

内外众多专业魔术师,也吸引了大量的魔术爱好者。另

外,魔术的城乡发展差距也较为明显。农村地区由于在群

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和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建设、

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不足,在魔术文化产品供给数量和品

质上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另外,魔术爱好者中男性数量较多。除了男女兴趣的

差异之外,主要是因为很多魔术道具在设计时更多是从男

性角度出发的,所以魔术更利于男性学习与表演。

当前魔术小众化、边缘化的处境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

造成的。

一方面,大众对魔术的认知存在偏差。

一部分人不认为魔术是一门艺术,认为其只是运用道

具、特效甚至“托儿”来弄虚作假的把戏。尤其是随着短

视频的迅猛发展,各种魔术揭密的视频迅速传播,有些人

甚至通过恶意揭秘魔术来获取流量,这导致魔术的艺术性

和神秘感在观众心中进一步降低。

事实上,每一个魔术流程都是魔术师精心编排、反

复练习的结果,各种魔术道具的设计与制作也都是魔术工

作者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例如,纸牌魔术中最基础的手法

PASS(移牌法)、中国古彩戏法里的三仙归洞等。尽管

网络上有各种版本的图文及视频教学,然而要想熟练掌握

并运用这些技巧,需要长期、反复的练习。2021年,哔哩

哔哩上一位视频博主用超高速摄影机拍摄著名魔术师刘谦

的魔术表演后进行慢放,试图以此揭秘。其中,刘谦表演

了一个弹指变牌的魔术,观众用肉眼看,完全无法发现端

倪,但经过40倍慢放后,我们可以发现刘谦是用手指将上

下叠在一起的两张纸牌进行了交换。经过计算,整个过程

用时仅0.06秒。观众看完揭秘后不但没有失望,反而对刘

谦快如闪电的手速拍案叫绝。由此可见,魔术的艺术性不

容轻视。

还有一部分人对魔术望而生畏,认为魔术是一门高投

入、高门槛的艺术,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巧,还需要专业的

舞台、服装、道具、灯光、舞美、音响等,学习门槛较高。

事实上,对于普通人而言,学习简单的魔术技巧非常

容易。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李峪村是个总人口数量不足900

人的小村,在热爱魔术的村支书王竹红的带领下,村里有

近一半的人会魔术表演,有200多名村民可以登台演出。由

此可见,人人都可能成为魔术师。正如俗语所言,“戏法

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另一方面,缺乏“流量明星”的引领和大众传媒的

宣传。

魔术艺术要想吸引广大群众,就离不开“流量明星”

的引领和大众媒体的传播。20世纪末以来,我国出现的几

次魔术热潮都是由知名魔术师在电视媒体上的创新表演而

引发的。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著名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

与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合作拍摄制作了《大卫·科波菲

尔的魔术世界》系列电视专题节目,并由此闻名世界。

1985年,大卫带领电视节目制作团队来到中国北京拍摄

特辑《长城幻影》,表演了“穿越万里长城”的魔术,一

举震惊国人。之后,大卫的自由女神像消失、遁走飞机、

穿越长城等经典魔术陆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以超大型的

全新表演形式和浪漫化、戏剧化的表演风格刷新了中国观

众对魔术的认知,也在许多中国人心中埋下了魔术的“种

子”,引起了他们对魔术的兴趣。

2001年,大卫首次在中国大陆进行商业演出,以“穿

越时空之旅”为主题在广州举行了5场大型魔术秀。2002

年,大卫又在深圳、广州、上海和北京举行了28场魔术巡

回演出,在中国掀起了一股魔术热潮。

2009年,魔术师刘谦首次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

节联欢晚会表演魔术节目《魔手神彩》,包括近景魔术

“橡皮筋”“硬币进入玻璃杯”“戒指进鸡蛋”三个部

分。刘谦通过皮筋、鸡蛋、硬币、戒指四个生活化的道

具,配合诙谐幽默的语言以及与观众及主持人的轻松互

动,完成了精彩的长达8分钟的魔术表演,颠覆了观众对

魔术的固有印象。

刘谦一炮而红,电视荧幕上迅速刮起魔术旋风,各大

卫视纷纷斥巨资打造魔术真人秀。湖南卫视的《金牌魔术

团》、安徽卫视的《星光魔范生》和东南卫视的《全民大

魔竞》分别以专业魔术师竞技、明星魔术表演和普通人魔

术选秀为内容,吸引了大量观众。

在刘谦和电视媒体的共同推动下,我国掀起了前所未

有的全民看魔术、学魔术、变魔术热潮。魔术师表演的场

第21页

015

数迅速攀升,魔术爱好者人数激增,魔术道具、书籍和音

像制品生意火爆,魔术学习班招生火热,魔术论坛和网站

层出不穷,民间的魔术俱乐部和高校魔术社团也如雨后春

笋般涌现出来。

尽管当时没有“流量明星”的概念,但从今天的角度

来看,大卫·科波菲尔和刘谦当年绝对堪称魔术界的“顶

流”。借助电视媒体的大众传播效应,他们在世纪之交对

中国的魔术群众文化起到了巨大的“引流”作用。

▚ 魔术在群众文化领域的“破圈”策略

任何文化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群众。在文化繁荣发

展的今天,魔术要想进行传承和发展,就不能“圈地自

萌”,应积极在群众文化领域寻求“破圈”,具体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发挥魔术的价值,展现魔术独特的魅力

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魔术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

力和价值。魔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吸收借鉴了美术、音

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的精华,能够为观众带来愉悦的审

美体验。魔术不受年龄、性别、地域、语言、文化程度等

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趣味性和互动性。魔术能够

创造出神秘而惊奇的效果,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

重震撼。魔术是一种融合了多个学科及技术的表演形式,

可以启迪观众的心智,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魔术具备一定的群众

基础,应在百花齐放的群众文化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一方面,魔术师和魔术爱好者应深入挖掘并广泛宣

传魔术的价值,主动参与群众文化志愿服务,积极开展线

下、线上的演出和教学活动,向观众展现魔术的魅力,提

高大众对魔术的认知程度,激发他们对魔术的兴趣,进而

吸引他们主动了解和学习魔术。另一方面,群众文化事业

单位和群众文化工作者也应正确认识魔术的审美价值和社

会价值,对魔术予以更多的重视,积极将其吸纳到群众文

化工作范畴,为其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首先,在群众文化领域发展魔术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

服务水平,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

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

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

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事业单位需要不断丰富群众文化

活动的内容,向不同需求的群众提供分众化、精准化的群

众文化产品。其次,在群众文化领域发展魔术有助于魔术

的保护与传承。戏法作为中国传统魔术,是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和传承非遗是各级文化

馆(站)的重要职责,积极培养魔术爱好者,发展魔术文

化,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活动形式,扩大群众基础

魔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应创新表演形式,走

出场馆,走进人群,具体可以通过街头魔术、社交魔术等

聚人气、接地气的形式进行推广和普及。街头魔术是指魔

术师在街头进行表演,观众可以从任意角度近距离观看。

社交魔术是指在社交生活情境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

物品,通过简单的魔术手法进行魔术表演。社交魔术如餐

桌魔术、办公室魔术等不仅具有娱乐效果,还能拉近人与

人之间的距离。这些魔术表演形式不仅具有灵活性、便利

性、可及性、经济性的特点,而且互动性强,贴近群众生

活,能够有效拓展魔术的展示空间,让更多人对魔术产生

兴趣。

培养魔术爱好者,组建魔术人才队伍

对于魔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三

个方面入手。一是民间的魔术俱乐部。其成员主要由业余

魔术师、魔术爱好者组成,大多是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和

较高表演热情的年轻人。大力扶持魔术俱乐部,将其发展

成魔术群众文化表演团队,有助于推动魔术在群众文化领

域的发展。二是高校的魔术社团。大学生思维活跃,追求

时尚和个性,对魔术有着更高的兴趣。同时,大学生的知

识储备丰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高,可以运用自身专

业知识进行魔术创作和创新,是魔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杂技与魔术》中提到:“近年来,随着我国魔术艺术的

繁荣发展,高校魔术社团成为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据不

完全统计,目前有多个省市拥有高校魔术社团联盟,包括

北京、上海、江西、陕西、湖北、浙江、广东、河北、江

苏、黑龙江、甘肃、安徽等,覆盖180余所高校,参与学生

1万余人。”三是少年儿童群体。魔术是集知识性和趣味性

为一体的艺术,具有美育、智育、德育价值。欣赏和学习

魔术可以有效激发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针对少年儿童发展魔术群众文化,一

方面可以走进中小学进行魔术表演和教学,同时与学科知

识相衔接;另一方面可以推广亲子魔术,通过孩子带动家

庭成员学习魔术,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魔术艺术。

魔术艺术“破圈”势在必行,只有魔术师、魔术爱好

者、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和群众文化工作者协同合作,社会

力量广泛参与,才能推动魔术在群众文化领域实现高质量

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苏省杂技家

协会)

第22页

016

银幕内外 YINMU NEIWAI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长推动了中

国文化走出国门并继续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

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

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为“一带一路”倡议,受到

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为

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中国电影在这

个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电影应当借助“一带一路”

的理念和策略,通过创新发展走出国门,提高自身的传播

力和影响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影可以积极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拓展国际市场,并加强与沿线国家的

文化交流,提高电影制作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观众。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电影如何借助“一带一路”的理

念和策略,分析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中所面临的挑战,探

讨发展机遇,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并通过研究中国电

影走出国门的实践案例,总结出关于中国电影在“一带一

路”背景下走向国际的重要启示和建议,为中国电影的国

际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发展现状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开

放性、包容性的区域合作倡议,旨在加强中国与欧亚非地

区的合作,同时推动文化交流。这一倡议为中国电影提供

了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电影主要在欧亚非和美洲

地区发行,但观众仍以华人为主。因此,中国电影需要更

好地吸引非华人观众。

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中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文化

差异是中国电影传播的主要障碍之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这可能导致观众难以理解

中国电影的主题和情节。因此,只有深入研究目标受众的

文化背景,才能创作出能够激发人们情感共鸣的作品。

其次,语言障碍也是中国电影传播面临的挑战之一。

中国电影通常是汉语制作,这对于非中文母语的观众而言

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为了克服语言障碍,中国电影可以

为电影制作多语种字幕或进行配音,以确保观众能够正确

理解和欣赏电影的内容。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中国电影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面临着新

的机遇和挑战。在面对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市场竞争等一系列问题时,中国电影如何寻求突破,开辟新的发展

道路尤为关键。现通过分析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向国际市场的现状,剖析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

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创新发展策略,包括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拓宽市场渠道、

提高内容品质、培养国际化人才等方面。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提高竞争力,而且能推动中

外电影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  徐知遥 1

  牟雅莉 2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电影走出国门

016

第23页

017

最后,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上面临激烈的竞争,如韩

国、日本等的电影发展非常迅速,对我国电影的发展造成

了冲击。这要求中国电影不断提高制作质量和创意水平,

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了应对上述问题,中国电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拓展多元化市场,加强跨文化合作,提高数字化营销的

效果,培养更多的电影人才,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通过

实施这些措施,中国电影可以更好地应对海外市场的挑

战,实现更好的国际化发展,同时促进中国文化在全球范

围内的传播。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为中国电影带来的机遇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市

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更

多的放映渠道和观众资源。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能

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中推广中国电影。

其次,中国电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一带一

路”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这有助于中国电影走上国

际舞台,同时提高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最后,通过与这些国家进行合作,不仅为中国电影带

来了丰富的故事题材和艺术表达方式,还有利于保护和传

承各国文化。“一带一路”倡议还为中国电影人才提供了

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了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创作理

念的融合,同时也加速了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

总之,“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合作

机遇,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还加快了各国文

化交流,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国电影更好地融

入国际市场,推动了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影面临的挑战

首先,文化差异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化传播过程中面临

的主要挑战之一。中国电影应深入了解目标受众的文化特

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宣传和推广策略。这有助于更好地

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需求。

其次,语言障碍限制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传

播。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电影可以采取为电影制作多

语种字幕或进行配音等方式,以满足不同语种观众的需

求。另外,还可以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对不同语言版本

的电影进行投资以及共同制作。

最后,自身的创作和制作水平不足。中国电影需要大

力提高自身的创作和制作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国际

化的电影制作人才,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电影的艺术

水准和视听效果,增加其吸引力。

中国电影行业可以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克服困

难,在国际舞台上实现更大的发展。这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中

国文化,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创新发展策略

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创新发展

中国电影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其中技术创新和内

容创新是关键。中国电影制片方应积极应用和推广先进的

拍摄技术和制作工艺,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高清晰度

影像等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提升电影的观赏体验,吸引更

多观众,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中国电影制片方应积极

创新内容,挖掘国内外优秀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和社会热

点等资源,寻找新的素材,创作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

电影作品。中国电影产业应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合作,推动

电影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综合

实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电影制片方应积极参与国际电影节、展览和市场

活动,积极与国际电影界进行对话与交流。这有助于提升

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也能获得更多与国

际影视机构、制片方和导演等合作的机会。此外,中国电

影制片方还可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机构建立

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联合制作、合拍电影和人员交流等形

式,促进电影产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中国电影制片方也

可以通过引进国外优秀电影作品和人才,推动国内电影业

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电影合作项目,将中国电影传播到

更多国家和地区,扩大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份额。

打造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品牌形象

“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中国电影品牌形象是推

动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关键。通过精心打造电影品牌、设

计标识和口号等方式,树立中国电影的国际形象,提高中

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品牌认知度。同时,加强市场营销和推

广,提升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电影制片方应注重

质量把控和版权保护,提高电影制作水准;遵守知识产权

法和规定,保护作品的合法权益。

▚ 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创新发展与影响

中国电影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各种合

作、交流、展映,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互动等方式,提高了

在国际舞台上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国际形象,为中国电影产

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亚洲国家

中国电影在亚洲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功,主要得益于

其制作精良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例如,《战狼

2》在亚洲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亚洲各国掀起了观影热

潮。创新发展与合作交流是中国电影在亚洲市场取得成功

的关键。中韩、中印等合作项目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影片质

量,也加强了国际间的友好合作。

第24页

018

银幕内外 YINMU NEIWAI

非洲国家

中国电影在非洲国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参与

国际电影节和各种合作项目,中国在非洲国家展映电影的

机会不断增加。例如,《战狼》等影片在非洲国家的放映

提高了中国电影在非洲的影响力。

欧洲国家

中国电影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得益于其在国际电影节上

的卓越表现。在柏林、戛纳等重要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

影数量不断增加,这提高了中国电影在欧洲的知名度。例

如,中国电影《卧虎藏龙》在欧洲国家成功上映,在国际

市场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 中国电影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创新路径

促进内容和题材多元化

为了促进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传播和发展,推进内

容和题材多元化至关重要。首先,中国电影产业应鼓励和

支持不同类型和风格的电影创作,以吸引拥有不同文化背

景的观众,更好地拓展国际市场。其次,中国电影产业应

注重挖掘和呈现多元化的文化和社会主题。通过不同的视

角展示中国的历史、传统、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引起观

众的共鸣。

提高电影制作水平和创新水平

提高电影制作水平和创新水平是提升中国电影国际竞

争力的关键。中国电影产业应不断引进先进的制作技术和

设备,并培养更多电影创新人才。例如,建立完善的电影

制作体系,培养专业的剧本创作、导演、摄影、美术等人

才,提高电影制作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文化交流与人员培训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人员培训是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

市场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电影产业应积极参与国际

电影节、展览和交流活动,与其他国家的电影从业者建立

更紧密的联系与合作。

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电影产业应积极融入国际电影市场,寻求更多国

际发行渠道和合作机会。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也应加

强与国际影视机构、发行商和院线的合作,推动中国电影

作品在国际市场的发行和推广。

通过多元化的内容创作和题材选择,提高电影制作和

创新水平,加强文化交流与人员培训以及拓展国际市场等

措施,可以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中国

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繁荣和发展。这些创新路径将促进中

国电影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可,为中华文化的全球化传播

添砖加瓦。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背景下

的国际化发展,揭示了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中国电影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

中国电影在国际范围内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提高其全球影

响力。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2.中国共产党威海市环

翠区委员会党校)

第25页

019

文学理论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学研究和批评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

鉴赏文学作品,也推动并指导着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的蓬勃

发展。在中国,自古以来文学理论就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站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

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作为指导文学创作与研究的

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支持与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继承

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作为文学研究与创作的指路明

灯,文学理论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

撑。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

▚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

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

用的学科,能够为文学创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中国现

当代文学包括近现代以来的各类文学作品。二者之间有着

密切的互动关系。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也在努力进行

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而文学理

论正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石。文学理论为中国现当

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方法,现当代作家也可以通过反

思和批判来开拓新的创作路径。当前,在我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中,一些学者过于侧重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而忽视了

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对文学理论的掌握也比较肤浅,导致

文学理论未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紧密联系

文学理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石

文学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石

作用。首先,文学理论能够为作家的创作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研究和应用文学理论,作家能够明确自己的创作目

标。其次,现当代作家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学理论进行批判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文学理论作为文学研究的基础,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密不可

分的联系。为了推动我国现当代文学进一步发展,充分了解文学理论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启发,现分析文

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现状以及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紧密联系,结合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要求,

提出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新路径,旨在为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 沈方华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019

第26页

020

银幕内外 YINMU NEIWAI

反思,开拓出独特的文学风格,为现当代文学注入新的活

力。最后,一些作家利用文学理论大胆打破传统规范,开

创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可以看出,文学理论不仅能够指

导现当代文学的创作,还推动了文学领域的发展与变革,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例如,20世纪80

年代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

响,加快了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能为文学理论增添新的内容和

活力。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学在题材、风格和

表现手法上都呈现出多样性。这些新的文学现象需要有新

的文学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从而推动了文学

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例如,徐訏的《鬼恋》是一部具

有象征主义色彩的小说,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主题需要借

助文学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讲述

主人公叶莲子与顾秋水之间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展

现了他对恋爱的独特理解。徐訏是一位关注都市生活的现

代作家,特别擅长讲述都市浪漫爱情传奇,这种社会化的

创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从文学理论

的角度来看,《鬼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以及主题

思想等都体现了作者对文学本质、功能、形式和风格的深

入理解和创新运用。例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情节紧凑曲折,主题思想深刻而富有哲理,这些都需要通

过文学理论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总的来说,徐訏的

《鬼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它既体现了文学理

论在文学创作中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文学理论的丰富提

供了实践素材。此外,梁斌的《红旗谱》、柳青的《创业

史》、杨沫的《青春之歌》等作品都以社会变革为背景,

描绘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这

些作品的创作无疑受到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

同时也为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中国现当代文学汲取了传统文学理论中的“养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依托对传统文学中“养

料”的深度挖掘。首先,现当代作家经常从传统文学理论

及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借鉴古代经典。这种借鉴体现了

作家对传统文学的尊重与传承。通过借鉴经典,现当代文

学创作汲取了丰厚的思想滋养,传统经典为现当代文学作

品注入了深厚的内涵。例如,《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充

分借鉴了中国古典传奇文学,特别是《三国演义》《水浒

传》等作品的创作模式和手法。他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与

故事的浪漫夸张,塑造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出了浓

厚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情调。这种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

使得《林海雪原》在现当代文学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此

外,现当代文学作品是古代经典的现代延伸,是对古代经

典的重释、再发现以及再激活。例如,经典作品在不同的

历史语境中一直有被再发现、再阐释的可能,这种现象体

现了文学经典的魅力。其次,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通过对

传统文学理论进行重新诠释,使其更好地适应了当代社会

的需求。这种重新诠释并非摒弃传统,而是在保留传统精

髓的基础上,赋予其当代的内涵。通过对传统题材的巧妙

变革,现当代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与现代读者产生共鸣,

展现出时代特色。例如,《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的长

篇小说,它以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普

通家庭三代人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

这部作品保留了传统文学的精髓,通过对传统题材的巧妙

变革,能够更好地与现代读者产生共鸣,展现时代特色。

小说主人公孙少安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

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

的认同价值。最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哲

学思想,现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常常汲取这些哲学智慧,使

作品更具深度和思想性。通过继承传统的哲学思想,现当

代文学作品能够超越表面的故事情节,深入地探讨人性、

社会和时代课题,为读者带来丰富且有深度的阅读体验。

综合而言,现当代文学对传统文学理论的充分汲取使其在

创新中传承,在变革中保留,形成了独特而富有活力的文

学景观。

▚ 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新

文学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新过程中起着关键

的推动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面临着从

“高原”走向“高峰”的历史转折点。在这个过程中,中

国现当代文学既要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的文脉和20世纪中国

新文学的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各国的文学创作经验,不断

进行创新。

对文学理念创新的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文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密切

关联,主要体现在思想层面和创作层面。在思想层面,现

当代文学思潮及相关创作都建立在相应的文学理论基础之

上。例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理论为我国现当代文学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深刻影响了作家的创作观

念。在创作层面,现当代文学吸收并应用了文学理论中的

优秀内容。例如,现代主义理论强调主观性和形式创新,

这一观点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许多

作家不但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还通过形式、手法的革新

来丰富文学表现手段。新诗运动中,诗人在学习西方诗歌

理论的基础上发扬我国传统诗歌的艺术精髓,最终形成了

富有中国特色的新诗风格。由此可见,文学理念的创新与

丰富是推动我国现当代文学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对文学体例创新的思考

对文学体例的探索与创新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

第27页

021

重要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家们不断尝试突破传统,

寻求新的表达方式。除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所提到的

“意识流”和“元小说”,还有许多其他令人振奋的尝

试,如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表现、传统文学与科技相结合的

实验等。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意识流”手法以独特的叙事

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读者引入角色内心

中,感受角色的意识流动。这种表达形式不仅赋予了作家

更大的叙述自由,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体验文学作品。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元小说”形式进一步挑战了传统

的叙事结构,通过嵌套的故事和多重叙述层次,作品呈现

出更为复杂和多样的面貌。然而,文学体例的创新并非一

帆风顺的。一些作品过于强调形式的独创性,可能在情节

和人物刻画上显得空洞。因此,创作者在追求形式上的突

破的同时,也应保持对内容的关注,确保作品的深度。此

外,文学体例的创新也需要考虑社会和读者的需求,一些

过于独特的表达形式可能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其与

读者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脱节。在创新的同时,作家需

要保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作品更具普遍价值。因此,

文学体例的创新需要在突破传统的同时保持对内容和社会

的关照。只有在形式与内涵、独创性与读者共鸣之间取得

平衡,才能创造出既有艺术魅力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优秀文

学作品。

提高研究者的文学研究素养

研究者要想提高文学研究素养,不仅需要对现实有

深刻的关注和把握,更需要在学术领域展现出变革和创新

的能力。在现代社会,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

与时俱进的文学研究方法和视角对深入理解人类社会、文

化演变至关重要。首先,文学研究者应当具有敏锐的现实

洞察力,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元面貌。通过对当代社

会、人际关系、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深入观察,研究者能够

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将文学作品与现实

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其更加深刻的意义。此外,关注社会

问题,捕捉社会脉搏,有助于文学研究者在作品解读中展

现其对时代的深刻认识,使研究更具实际意义。其次,文

学研究者需要在学术领域保持变革创新的态度,包括对文

学研究方法和理论的更新和拓展。在学科边界模糊、跨学

科研究“火热”的今天,文学研究者应当积极吸纳新的文

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从而拓

宽研究视野。同时,对文学史料的挖掘和利用也需要不断

创新,以发现更多未被发掘的文学珍品,为研究提供更丰

富的文本。除此之外,文学研究者还应当具备高尚的学术

品格和精神风貌。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公正的学术评价是研

究品质的重要保障,而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关怀

则使得研究更具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文学

研究才能真正发挥其“经世”的价值,为人类社会的发展

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存在着紧

密的联系。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基石,文学理

论对现当代作家的创作活动以及文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

作用。同时,现当代文学创作也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汲取了

丰富的“养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通过

加强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作家和研究者可以更好地

理解和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和意义,推动中国现当

代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文法学院)

第28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2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推进文化

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

署,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为新

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

遵循。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

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党

的理论创新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

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

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稳定

的精神基因。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有利于提升群众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群众文化

群众文化指在人类职业之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

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

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

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首先,群众文化的

主体为群众,客体为活动;其次,群众文化内容广泛,以

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最后,群众文化包括群众文化

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

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要想唱响时代主旋律,需要群众

文化工作人员主动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要将实现人民对美

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为主线,从而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 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优势

群众文化工作具有社会响应率高、公众参与度高、综

合经营成本低、服务效果明显等优势。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积极影响。一是通过实施群

众文化项目可以显著提高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有

为做好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现从群众文化的特点和工作任务的角度简单介绍群众文化建设的社会价

值,并从盘活社区内各种文化资源、开辟宽广的空间、调动群众力量三个层面阐述群众文化项目的优越性,并

以山西省群众文化项目为例,印证其优势。重点从“润物细无声”、“以节为媒”、抓住文化差异、打造工作队

伍、推进品牌建设等五方面进行研究,以进一步开展新时代的群众文化工作;并在叙议结合、理论研讨中强调理

论与实际相结合,列举了我国公共文化工作相关的经典案例,以提高说服力。

◎  仇文龙

砥砺奋发,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篇

022

第29页

023

助于盘活社区内的文化资源,使它们得到更加合理和有效

的利用。二是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往往不局限于室内空间,

而是以开放式、社会化、广场化等形式进行,从而吸引更

多群众的参与。三是民众文化公益活动的推广能够积极调

动社会力量参与,凸显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性。因此,开

展群众文化工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还能确保文化教

育工作与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为构建更加完

善、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持。

以山西省开展的群众文化教育活动为例,其充分重

视民众的文化教育主体地位,以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

给为指引,推动形成“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文化活动

组织模式,明确提出“部门牵头、赛事牵引、协会组织、

政策激励、群众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推动实施

“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以下简称惠民工程)。惠

民工程重点实施“五个一批”服务内容,即打造一批群众

文化惠民服务品牌;培育一批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

分队);挖掘一批乡土文化能人艺人;培养一批乡村文化

带头人;配送一批专业文艺演出,继续开展“免费送戏下

乡一万场”活动。开展的群众文化教育活动惠及千万群

众,有力培育和充分调动了全体基层群众文化力量,极大

提高了基层文化场馆设施的利用率,有效调动了民众参加

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此外,惠民工程遵循群众文化活动特

性及规律,重点立足于活动的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

着力培育队伍的本土化、群众化,以此提升文化惠民覆盖

面、实效性。

▚ 如何进一步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在“润物细无声”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艰

巨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从基础做起,从家庭做起。弘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从细节着眼,从细节入手,目标

要细化,措施要细密,如此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

用。人们常说的“社会风气”是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

由社会成员某些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

的、审美的观念综合凝结和转化而成的,它是一种群众性

的社会风貌和社会力量,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流行的

爱好和习惯,以及由此所表现的基本道德的状况,是在社

会公共生活中拥有广泛影响力的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

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

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

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

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023年9月13日,首届

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发展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活动以

“创新提升品质 品牌引领发展”为主题,聚焦群众文化

品牌创新发展,以“会、研、展、演、购、游”六大板块

为主要内容。开幕式以歌舞交融、数实结合的形式首次

发布“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中国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品

牌”“公共文化空间品牌”三类69个全国优秀案例,同

时展示四川省部分优秀群众文化品牌,并对优秀品牌的内

涵、特色、价值和影响进行深入阐释及分析点评。调研表

明,69个品牌案例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导向准确、参与广

泛、内容丰富、特色突出、影响力大、体验感好、民众接

受。其中,四川共有成都街头艺术表演、天府银杏文化艺

术周、崇州竹艺村、天府艺术公园和二仙桥“院坝文化”

空间等多个案例成功入选。

“以节为媒”

打开历史视野、抓住时间节点、树立工作坐标,习

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务实进取给我们以深

刻启示。以时间节点为坐标,可环环相扣、节节取胜,击

鼓催征稳驭舟;以历史方位谋伟业,能洞若观火、势如

破竹,不畏浮云遮望眼。站在节点回望过去,从“漏舟

之中”的危局站起来,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富起来,

从“开除球籍”的边缘强起来,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

桑”。站在节点展望未来,全面小康千年愿景成真,现代

化百年目标提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召唤在前,更

可道“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些必将写进历史的时间节

点,让人心潮澎湃,更让人斗志昂扬。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2023

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节日文化生活,

太原市文旅局依托各级公共文化场馆精心推出涵盖讲座、

晚会、合唱、广场舞、文艺展演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让市民享受“文化之旅”。在中秋、国庆期间,太原市共

组织开展市、县两级群众文化活动260余项,约百万人次

参与。

抓住文化差异

群众文化包含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

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等元素,是大多数人广泛参与的

社会文化实践,其形式和内涵丰富。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时

要增强工作的针对性,重点把握城乡之间的差异。在顶层

设计中抓住差异,做好“定制工作”,开展能够引起群众

兴趣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了确保群众文化工作能够真正满

足民众的需求,相关人员必须深入基层一线,获取第一手

资料,真正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文化

服务,从而激发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活动

得以持续发展和延伸,进而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比

第30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24

如,公共文化配送是苏州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通过“菜

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将文化服务送至市民身

边,以“精准滴灌”推动文化供给侧改革,更好满足人民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2023年,苏州市公共文化配

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立足于“江南文化”品牌

塑造和“人民城市”建设目标,重点围绕“学习贯彻党的

二十大精神”“奏响‘四敢’强音”“打造青年发展型城

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主题开

展系列配送活动。

打造群众文化工作队伍

在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内容

也日益丰富。这不仅要求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具备更高的专

业素质,还对其创新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打造

专业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是提升群众文化事业整体水平的

关键。

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地组建好队伍的领导班子,确

保其具备深刻掌握、切实贯彻党和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的

能力,明确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目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

在首位,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提高管理水

平,从而更好地引领团队发展。

另一方面,要自下而上地选配好业务干部,使其具

备业务大局的意识、工作激情以及了解基层工作和高超的

工作能力。此外,在团队建设中,要重视对人员的培育,

通过进修、教学、实操等形式,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

素养和专业技能;还要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为人才提供

良好的工作氛围与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例

如,芜湖市文旅局打造的“鸠兹春雨”文化志愿服务品

牌,全年线下直接服务对象超1万人次,线上间接服务对象

超100万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学雷锋示范点”、“春雨工

程”全国示范性实施项目、全国文旅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

先进典型、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

典型名单。该团队涵盖退休职工、驻芜高校大学生、企事

业单位党员、社会团体等多方力量,注册人数300多人。

以品牌促进发展

第一,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应坚持突出主

旋律,体现多样化,浓郁的时代气息与强烈的民俗色彩并

重的方针,积极因势利导,深入挖掘并整合各地的独特文

化资源,为群众带来丰富且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活动。

第二,在新时代,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大的

拓展,街头文化、校园文化、商贸文化、企业文化、老年

人文化、少年文化等都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第三,重视建设群众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推动发展

的重要动力,是新时代下文化工作的必然要求。首先,群

众文化品牌是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相关部

门应转变对群众文化活动的传统认知,避免将其局限于

“唱唱跳跳、说说笑笑”的层面,应通过创新活动形式和

内容,提升群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其次,在开展群

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各种机制,以

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长久稳定运作,其中包括完善投入机

制、激励机制、合作机制等。最后,还应将群众文化工作

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明确各级各单位和各文化机构

的职责,实现合作共享、互联互通。这有助于形成全社会

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开展群

众文化工作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推进社会主义

文化强国建设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文艺工作者

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从人民

群众中汲取灵感,努力创作出更多优质的作品;相关工作

者必须精心组织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满足群众多样化

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单位: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心)

第31页

025

气象文化产业与基层科技服务链的融合一方面能够

开辟气象文化发展的新赛道,实现气象文化科普

资源的活化和科普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有助于基层地区

气象科学方法的传递、气象科学精神的培育以及气象科学

知识的普及。基于此,本文结合气象文创产品,对气象文

化产业发展与基层科技服务链的融合展开探究,深入揭示

气象文化创意产品在基层气象科技服务中的应用价值,阐

述现阶段基层地区气象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以此实现气

象文化产业与基层科技服务链的整合发展。

▚ 文化与气象文化分析

不论是气象文化建设,还是实现气象文化与基层科技

服务链的整合发展,其首要问题都是明确何为文化以及气

象文化,而且对文化与气象文化的理解也会直接影响气象

文创产品的设计构思。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文化瑰宝更是不胜枚举,但是新时代下国

内却面临文化软实力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党

中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文化强国建设战略,旨在

以此拉开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伟大序章。

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广义上的气象文化是指

人类社会当中关于气象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

狭义上的气象文化多指气象工作人员在气象服务工作过程

中长期积累的工作能力、创新意识、职业道德素养、精神

风貌等。气象文创产品是气象工作创新意识的集中表现,

是创新工作形式的典型代表成果,同时也是彰显气象工作

人员精神风貌的最好载体,因此可以将其归结为新时代气

象文化建设的创新性成果。此外,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

下,气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气

象文化与气象事业相互依存且共同进步。在气象事业中做

好气象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能够贯彻落实文化自信理

中国气象局党组在《新时代推进气象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中提到,要继续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深入交流探

讨、开展理论宣讲等措施完善我国气象培训体系的建设,同时指出要突出气象文化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保

障作用。气象文化产业是基层气象部门“软学科”服务的新途径与新赛道,实现气象文化产业与基层科技服务链

的融合,对提升基层气象部门科研能力、创设地方气象部门“百花齐放”式的气象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此,现结合地方气象文化品牌、气象科普文创产品等,对现有气象文化产业的创新途径等展开研究,以此实现气

象文化产业与基层科技服务的融合。

◎  成日晟 1

  梁  佳 2

气象与基层科技融合焕发新机

025

第32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26

论,进一步凝聚广大气象工作人员的智慧成果;另一方面

能够为加快落实气象事业现代化夯实基础。由此,中国气

象局在《新时代推进气象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

称《措施》)中提出,要持续推进气象文化建设的高质量

发展,深化气象文化的研究力度与交流水平,致力于构建

一批优秀气象文化科普品牌,举办气象文化周活动,交流

展示各类气象文化发展成果,通过开展气象文化作品创

作,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气象文化精品,开展气象文

化对外交流,提升气象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引导力。

▚ 气象文化对气象文创产品的启发

中国气象局在《措施》中明确提出,为推动当前气象

文化的发展,要举办气象文化周活动,通过开展气象文化

作品创作,打造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气象文化精品,最终

丰富气象文化的内涵。从历史角度来看,气象伴随人类社

会始终,自人类社会雏形出现以后,人们就形成了对气象

的初步认识。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气象文化已经实现

多元共融,并积累了无数气象文化瑰宝,而这些气象文化

为气象文创产品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与

设计灵感。分析气象文化对气象文创产品的启发作用,总

结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天气现象

作为人类社会能够直接感知到的天气文化,人们通过

观察各类天气变化情况总结经验,并以谚语的形式使这些

文化得以流传。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谚语可能缺

乏理论支撑,但是在远古时期,这些谚语却代表了人们对

气象文化的初步了解。天气情况变幻莫测且风格迥异,不

论是晴天、暴雪、台风还是降水,均有独特的文化属性,

而这种属性又具有唯一性,即自然界无法复刻这一行为,

这种特殊属性就为气象文创提供了灵感。以天气现象为基

础打造文创产品,能够使文创产品获得“天气”这一属

性,天气文创产品甚至还能成为气候文化的“代名词”。

目前,市场中已有融合天气现象的商品,而这些商品同样

能够为天气文创产品设计指明方向。比如,2022年上海老

字号服装品牌大地与上海气象博物馆的联动:1879年,徐

家汇观象台台长能恩斯(1845—1923)依据有限的气象

学知识,在当时没有先进科学仪器的情况下以手绘的形式

将台风结构图绘制出来,且绘制的台风形态与现在的卫星

拍摄图基本一致,而大地服装品牌则将此次天气现象巧妙

地融合到服装当中,并使其成为一种服饰元素。这不仅丰

富了服装领域的传统涂饰表现方式,还实现了服装文化与

气象文化的融合。

气象历史故事

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故事资源,其中,不少典故与气

象密切相关。比如,在“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中,诸葛

亮巧妙利用大雾天气以及顺风逆风,顺利从曹魏带回十万

余支箭,而在不久之后,吴蜀与曹魏赤壁鏖兵最终取胜也

与大风天气有关。此外,国外也有与气象有关的历史故

事,比如,在发生于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中,希腊

海军能够以少胜多击败波斯舰队,一定程度上离不开他们

对风力的了解。与气象有关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

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以文创产品的形式再现这些故事,

不仅能够起到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作用,还能使气象与

历史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许多与

历史文化有关的文创产品,比如,西安市为宣传盛唐历史文

化,分别打造了李白、杨贵妃等人物文创产品(见图1)。

这些文创产品在宣传西安历史文化、拉近城市与游客之间

的距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气象历史故事文

创产品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产品持续演绎与气象有

关的历史故事;相较于其他形式,“历史故事+文创产品”

的形式更容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其气象文化传播效果也

更加良好。

图1 西安“盛唐”主题文创产品图示(图片来源于网络)

气象设备

我国在古代就已经出现气象设备,是世界上古代气

象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保存气象记录资料

最为丰富的国家。公元1424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雨量

器——永乐铜制雨量器;而后,在乾隆年间又出现了现存

最早的标准制式雨量器(见图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

发展,现代社会气象设备的功能与类型逐渐丰富,比如,

当前可以通过激光云高仪以及微脉冲激光雷达等观测云的

状态,通过风杯风速传感设备观测风的状态。这些现代气

象设备一部分是依据气象观测原理发明创造出来的,也有

一部分是以古代气象观测设备为原型演化而来的。比如,

现代社会使用的雨量器就是自古代发展演变而来的,而且

不论是造型还是功能,现代的雨量器均与古代雨量设备相

一致。可以说,很多现代气象设备承载着古代气象文化历

史,并已成为这些历史文化的最好载体。在气象文化建设

过程中,设计人员也应当抓住气象设备这一关键文化资

源,通过文创产品实现与古代、现代气象设备的联动。当

前,国内尚未出现与气象设备有关的文创产品,因此在开

第33页

027

发过程中可以借鉴一些其他行业领域的经验。比如,2022

年,中国邮政以复古为主题,设计出一批有年代感的文创

产品,其原型或已退出历史舞台,却以文创手办的形式再

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气象文创可以借鉴中国邮政的设计理

念,将形形色色的气象设备搬到文创舞台上。由于气象部

门所使用的设备非常特殊,普通民众很难自行深入了解气

象设备,因此气象部门可以借气象文化实现与基层服务链

的对接,以此达到拓宽气象服务渠道,填补现有气象文化

服务空白的目的。

图2 现存最早的标准制式雨量器图示(图片来源于网络)

▚ 气象文化与基层服务链的融合

与党建文化保持高度统一

党建文化是气象文化与基层服务链融合的前提与基

础,不论是气象文化建设,还是基层服务活动,都需要以

党建文化为载体,这是因为党建文化不仅具备推动政党政

治进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重要作用,还能让气象文化

在基层服务链中增效出力,并为基层服务链注入强大的活

力。在这种情况下,气象部门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其

中,发挥党建文化的作用,不断强化党支部的凝聚力与向

心力,以此维持气象文化的强大动力,并确保气象文化能

够与基层服务链完美融合。

加快构建具备当地特色的气象文创品牌

由于可供气象文化文创产品设计应用的气象种类非常有

限,因此,在气象文创产品设计中,设计人员可以适当考虑

将地方特色与地方气象特色融入文创产品中,这对打造具备

当地特色的气象文创品牌有一定的意义。比如,上文提到西

安市以“盛唐”为主题设计文创产品,当基层群众接触到相

关文创产品后,便能在第一时间想到古代长安的繁华场面。

总之,各地区在设计气象文创产品的过程中既要摆脱“气

象”因素对产品类型的限制,又要结合当地的气象特征,主

动拓宽“气象”的覆盖面积,进而丰富气象文创产品的种

类。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沙漠、戈壁

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存在密切关联,同时草原等又是基层人

民主要的生活环境,气象因素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农业生产

等均会造成显著影响。因此,在文创产品设计阶段,设计人

员可以实现“地域环境+气象因素+生活生产条件”的绑定,

如向基层群众展现沙尘暴这一气象灾害,同时在文创产品中

通过组画等形式向基层群众说明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发生规

律以及对农业生产等造成的影响。同时,为了发挥文创产品

的教育功能,设计人员还可以在产品中说明沙尘暴等气象灾

害的防御措施,由此提升基层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意

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发挥气象文创产品的教育功能,

气象部门还能借气象文创产品这一形式向基层群众提供更多

气象服务。与传统气象服务不同的是,该类服务形式更为新

颖,人民群众的接受度更高,因此气象部门通常能取得事半

功倍的效果。

满足设计文创产品的多功能需求

从设计理念来看,气象文创产品不仅要具备审美功

能,带给基层群众以美的感受,还要具备科普教育功能,

集审美、科普于一身。比如,浙江自然博物院AR科普文创

系列产品以积木、小夜灯等材料为载体,利用AR技术、物

联网技术等使人民群众得以在虚拟情境中沉浸式学习产品

所包括的科学知识等。气象作为一门复杂、高深的学科,

基层群众对气象学的认知一般仅停留在“天气预报”这一

领域,而对气象监测原理、气象信息收集、气象数据分析

等内容了解甚少。因此,气象部门可以借助气象文创产品

对群众进行科普,并结合气象设备仪器文创模型等提升科

普效果。气象部门在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气象服务的过程

中,还要加大对气象文创产品的推广力度,发挥气象文化

产品的科普价值,以便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气象学科以及气

象部门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为气象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

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科普宣传和基层科技服务

探讨不仅肩负着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科学方法、培育科学

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使命,还应在基层科技服务新赛

道进行探索、在气象文化发展中开辟新的路径,这将有助

于科普资源的活化和科普能力的提升。气象文创产品不仅

是气象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气象部门与基层群众沟

通的桥梁。做好气象文创产品建设工作,将有助于传统气

象服务模式的改进与转变,实现气象文化产业发展与基层

科技服务链的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1.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左旗气象局;2.内

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气象局)

第34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28

随着中国国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与艺术精品

高收益的示范效应,越来越多人,尤其是高净

值人群意识到艺术品的投资价值,这促使中国艺术品市场

规模和价格不断攀升,大中华区成为世界三大艺术品市场

之一。然而,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却在不断

下降。《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显

示,大中华区艺术品交易额在2022年仅占全球艺术品交易

额的17%,同比降低48%。究其原因,一方面,日韩等周边

国家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2022全球超当代艺术市场报

告》显示,韩国、日本的当代艺术成交额经历了344%、55%

的显著增长;另一方面,我国高额进口增值税和繁杂的通

关手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吸引力和竞

争力的提升。因此,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自由贸易协定的

签署,因能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在直击艺术品交易痛点

的同时,还能消弭竞争,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或将成为我

国艺术品市场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下

文简称“RCEP”)正式签署。自此,众多学者开始关注中

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各商品的贸易结构,分析出口贸易潜

力等问题,但鲜有聚焦于艺术品领域的研究成果。部分学者

基于理论探讨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对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影

响,并通过实证探究影响艺术品贸易的因素。此外,还有学

者注意到自由贸易区对艺术品发展与转化的重要作用,认为

自由贸易区的存在使艺术收藏领域产生了新的市场效应,从

而促使更多的艺术品被带出流通领域,存放在自贸港中。

艺术品贸易活动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有着“深化文

明交流互鉴”,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意义。因此,

本文整理了2007至2021年间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的艺术

品贸易数据,选取RCA指数和TCI指数,从竞争性和互补性

两个层面分析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的艺术品贸易结构,

为贸易自由化趋势下优化双方艺术品贸易结构,促进艺术

品市场良性发展提供启示。

RCEP的签署与建设,因能直击我国艺术品当前的交易痛点、消弭竞争,促进区域艺术品市场协同发展,或

将成为我国艺术品市场繁荣发展的历史机遇。现首先分析2007年至2021年间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艺术品贸

易结构,结果显示我国艺术品贸易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其次,利用RCA指数、TCI指数从竞争性和互补性层面

分析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在艺术品贸易上的潜力,结果显示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在四个品目的艺术品上大

多无明显竞争优势,从侧面印证了全球艺术品市场的集中性。同时,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间的艺术品贸易暂

不紧密,但有一定贸易潜力,因此应把握住RCEP成员国与我国距离较近、文化较为相似的先天优势,依托RCEP

拓展双方的艺术品贸易。

◎  胡秋蓉

RCEP 艺术品贸易,中国面临挑战

028

第35页

029

▚ 中国与其他 RCEP 成员国艺术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与特征

分析

当前,可查证且涵盖所有艺术品的统一标准尚未明确,

这与艺术理念的不断更新与艺术边界的不断拓展有关。本文关

注不可复制的艺术品,并选用《协调制度》的21类、97章对其

进行描述。同时,还参考了《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

计框架》中文化产品的分类,对五个品目的艺术品进行再分类

与命名。具体名称、类别与相应的协调制度编码如图1所示。

图1 艺术品在贸易中的分类(作者自制)

注: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以上五个品目的艺术品均可根据商品编码在

UN Comtrade数据库中查询到相关原始数据。但Alice

(2013)认为,中国艺术品贸易在数据统计方面存在不

足。因此,分析贸易结构的数据均整理于CEPII开发的BACI

数据库,通过综合分析每个流量的双边信息,可以获取更

详尽且更可靠的艺术品流动信息。

贸易结构分析

1.进口逐渐强于出口,贸易顺差持续收窄

由图2可知,2007—2021年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的

艺术品进出口贸易额从125.3百万美元增长到169.6百万美

元,呈缓慢上升趋势。近几年贸易规模的扩大得益于进口贸

易的快速增长,贸易顺差持续收窄。其中,2021年出口贸

易额虽已恢复性增长到88百万美元,但与2007年相比还有

较大差距,体现出其他RCEP成员国对中国艺术品需求的锐

减;2018年进口贸易额大幅增长,并在2021年达到81百万

美元,体现出中国艺术品需求的变化受到了进口关税税率及

进口增值税税率的影响。

出口额 112.6 111.0 34.1 83.5 69.3 87.8 66.4 117.2 112.6 110.8 84.3 114.4 140.3 77.5 88.0

进口额 12.7 16.7 3.9 5.1 8.2 13.6 6.1 180.2 17.5 12.6 9.0 38.4 46.1 28.3 81.6

贸易顺差 99.9 94.3 30.2 78.4 61.1 74.2 60.3 -63.0 95.1 98.2 75.3 76.0 94.2 49.2 6.4

进出口总额 125.3 127.7 38.0 88.5 77.4 101.4 72.5 297.4 130.1 123.4 93.3 152.8 186.4 105.8 169.6

出口增速 -1.4% -69.3 144.7 -17.0 26.8% -24.4 76.5%-3.9%-1.7% -23.9 35.7%22.6% -44.8 13.6%

进口增速 31.8% -76.6 28.8%61.3%66.6% -55.3 2866. -90.3 -28.0 -28.3 324.920.0% -38.6 188.2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5

0

5

10

15

20

25

30

0

200

400

600

图2 2007—2021年中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艺术品进出口

贸易概况(单位:百万美元)(作者自制)

注:数据来源于CEPII BACI数据库。

2.进出口产品结构较为单一

据表1可知,在2007—2021年期间的出口产品结构中,

中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出口产品以绘画产品为主,平均占

比约为50%;其他视觉艺术品出口占比变化幅度较小,平均

占比约为20%;古董有攀升趋势,在2018年与2019年的比重

超50%。相比之下,进口产品结构更为单一,以绘画产品为

主,平均占比约为55%;古董占比受进口税率调整在2019年

有明显增长,但整体呈下降趋势。此外,邮票近年来逐渐

淡出人们的视野,即使部分精品有收藏价值,但价格相对

较低,因此占比较低且呈持续下降趋势。

表1 2007—2021年中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艺术品进出口

贸易结构

年份

出口产品结构 进口产品结构

绘画

占比

其他视

觉艺术

品占比

邮票

占比

古董

占比

绘画

占比

其他视

觉艺术

品占比

邮票

占比

古董

占比

2007 39.0% 42.7% 0.2% 18.2% 83.4% 10.2% 0.5% 5.9%

2015 51.5% 20.8% 0.1% 27.6% 76.7% 19.3% 0.8% 3.2%

2019 40.2% 9.5% 0.1% 50.2% 36.9% 13.7% 0.1% 49.2%

2020 62.0% 12.3% 0.1% 25.6% 69.2% 28.9% 0.2% 1.6%

2021 65.4% 11.0% 0.1% 23.5% 76.2% 23.2% 0.1% 0.4%

均比 50.3% 20.8% 0.4% 28.5% 55.3% 27.7% 3.2% 13.8%

3.贸易区域结构较为不合理

表2显示,2007—2021年中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艺术

品贸易市场分布较为不均。具体来看,我国与东盟地区艺术

品贸易后劲不足。东盟十国作为与我国地理和文化上较为

接近的国家,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品贸易伙伴。然而,我国

与东盟十国的贸易总额与东亚地区的贸易总额相差不大,

如2014年贸易总额达到峰值215百万美元,占比72.3%,且

在2014—2017年有明显上升趋势,但到2020年明显后劲不

足,2021年贸易总额仅为19.3百万美元,为期间最低值。

我国与东亚地区艺术品贸易潜力攀升。一方面,同属东亚文

化圈的日韩两国在认同与接受我国艺术品上有着先天优势,

2007—2021年间以两国之力平均占比为51%;另一方面,艺

术品在出口扩大市场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国居民收入水

平的影响。因为只有当消费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后,人们才会

由追求纯粹的物质消费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我国与

日韩的艺术品贸易总额在2021年达到133.1百万美元,占比

78.5%,显示了我国与日韩两国的巨大贸易潜力。我国与大

洋洲地区由于贸易壁垒,双方艺术品贸易额较低,后续应把

握大洋洲两个发达国家的艺术品需求,依托RCEP持续扩大

与大洋洲地区的艺术品贸易。

第36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30

表2 2007—2021年中国对其他RCEP成员国艺术品贸易

区域结构(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东盟地区 东亚地区 大洋洲地区

贸易总额 占比 贸易总额 占比 贸易总额 占比

2007 54.3 43.4% 57.1 45.6% 13.8 11.1%

2010 38.8 43.9% 37.8 42.7% 12.0 13.5%

2014 215.0 72.3% 69.7 23.4% 12.7 4.3%

2017 52.4 56.1% 27.1 29.0% 13.9 14.9%

2018 24.7 16.1% 115.0 75.2% 13.2 8.6%

2019 104.9 56.3% 60.4 32.4% 21.1 11.3%

2020 42.0 39.7% 54.9 52.0% 8.8 8.3%

2021 19.3 11.4% 133.1 78.5% 17.2 10.1%

贸易结构的特征分析

1.竞争性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若贸易伙伴双方均具备比较优

势,则其贸易结构就具备明显的竞争性;此外,要素充裕

度和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也是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贸易双

方会因为比较差异上的强弱差异催化贸易活动。国内外学

者常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测算商品出口国

是否具备比较优势:若RCA指数大于1,则具备比较优势;

若小于1,则无比较优势。公式如下:

RCAik=(Xik/Xit)/(Xwk/Xwt)   (1)

其中,Xik为i国商品的出口贸易额,Xit为i国同年所有

商品的出口贸易额,Xwk为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总出口额,

Xwt为世界市场同年所有商品的出口贸易额。

表3显示,2010年、2019年、2021年,中国与其他

RCEP成员国艺术品RCA指数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因此具备

贸易交流的可能性。但除大洋洲地区在邮票贸易上具备比

较优势以外,其余RCEP成员国的其他艺术品均无比较优

势。这与《2022全球超当代艺术市场报告》中38%的拍卖额

来自美国纽约的数据结论相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绘画

的RCA指数不断升高,在2021年达到0.62,说明中国书画

等产品的价值逐渐被认知与认可。总而言之,中国与其他

RCEP成员国艺术品RCA指数均连年上升,说明其具有较大

的贸易潜力。因而,应进一步深化RCEP成员国之间的艺术

品贸易,促进区域艺术品市场的协同发展。

表3 2010年、2019年、2021年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

艺术品贸易RCA指数

分类

中国 东盟地区 东亚地区 大洋洲地区

2010 2019 2021 2010 2019 2021 2010 2019 2021 2010 2019 2021

绘画 0.078 0.156 0.620 0.174 0.143 0.195 0.168 0.184 0.253 0.270 0.127 0.174

其他

视觉

艺术品

0.160 0.061 0.480 0.089 0.159 0.216 0.252 0.263 0.297 0.333 0.299 0.201

邮票 0.143 0.001 0.006 0.070 0.330 1.126 0.026 0.016 0.023 1.026 1.081 2.058

古董 0.020 0.204 0.256 0.224 0.159 0.071 0.194 0.048 0.049 0.416 0.221 0.410

2.互补性

所谓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即出口国产品能否满足进口国

需求,常用贸易互补性指数(TCI)进行描述,公式如下:

TCIk

ij=RCAm

xi×RCAk

mj    (2)

RCAk

xi=(Xik/Xit)/(Xwk/Xwt)

RCAk

mj=(Xjk/Xjt)/(Xwk/Xwt)

RCAk

xi表示某国某商品的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构成同

式(1);RCAk

mj表示某国某商品的进口显示性比较劣势,

其中,Xjk为j国k商品的进口贸易额,Xjt为j国同年所有商品

的总进口额,Xwk为k商品在世界市场的总进口额,Xwt为同

年世界上所有商品的总进口额;为二者乘积,若TCI大于

1,则贸易双方该商品贸易结构具备互补性,且指数越大,

互补性越强。

表4表明,仅有大洋洲地区对中国的邮票贸易存在贸

易互补性,说明我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在艺术品贸易上并

无紧密的双边贸易关系。由表4可知,中国与其他三个地区

的绘画贸易以及与大洋洲地区的古董贸易具有一定贸易潜

力,应为重点关注的领域,这与RCA指数显现出来的比较

优势情况相符。

表4 2021年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艺术品TCI指数

分类 中—东盟 东盟—中 中—东亚 东亚—中 中—大洋 大洋—中

绘画 0.296 0.132 0.171 0.171 0.174 0.118

其他视觉

艺术品 0.190 0.201 0.276 0.276 0.364 0.187

邮票 0.000 0.580 0.012 0.012 0.009 1.061

古董 0.026 0.047 0.032 0.032 0.278 0.271

▚ 结论

本文结合RCA指数和TCI指数对2009—2021年中国与其

他RCEP成员国艺术品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间艺术品进出口结构尚不平

衡,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贸易区域结构不合理,整体发展

局势并不明朗。第二,对竞争性与互补性的分析表明,包

含中国在内的RCEP成员国在四个艺术品目上普遍竞争力较

弱,且当前RCEP区域间的艺术品贸易关系并不紧密,这在

一定程度上表明世界艺术品市场仍集中于欧美等国。

近年来保持上升趋势的RCA指数与TCI指数显示出了我

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较为乐观的艺术品贸易发展潜力。因

此,我国应把握住关税壁垒的降低与贸易程序的简化等优

势,扩大与其他RCEP成员国的艺术品贸易,进一步完善我

国的艺术品进出口贸易结构。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第37页

031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独有的精神财富,以

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价值观和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消逝的风

险。因此,挖掘与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形态,包

括语言、文学、艺术、礼仪、习俗、宗教、民间医药等方

面的内容。它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来

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每个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该

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价值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地方社会的精神纽带,也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不仅是宝贵

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地方优秀

传统文化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提供支持。

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的推

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因此,保护和

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

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的生命力

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展现

自身文化特点和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坚定文化自信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随

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既是保护本土文化独

特性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文化冲击和文化侵略的重要策

略。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国家和民族能够更好地参与国

际事务,并在文化领域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觉性

自觉性即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有清晰的认知和理

解,不盲目模仿外来文化,保持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

2.自信心

自信心即对自身文化具有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自

信心不仅来自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也来自对文化成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当地民众的文化自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现探

讨挖掘与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以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促进社

会发展。

◎  麦国欢  吴丽波

保护优秀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031

第38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32

就、创造力和影响力的自信。

3.开放性

开放性即在对本土文化感到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吸收

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文化对话和交流,推动

文化创新和繁荣。

4.共享性

共享性即将个人的文化自信转化为全社会共同的意识

和行动,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关系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1.文化认同与自豪感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

了一个地方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精神风貌。通过学习和

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当地民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

同本土文化,从而增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通常具有独特的魅力,包括音乐、

舞蹈、手工艺等方面的内容。传承和发展地方优秀传统文

化可以展示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特色,使人们对地方文

化充满兴趣和好奇心,进而主动了解地方文化,增强自身

的文化自信心。

3.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

内涵。传承和学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

解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在传承和学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

过程中,人们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地方优秀传统

文化与时俱进,焕发出新的活力。

4.地方发展与文化推广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独特资源,可以为

地方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

艺术、教育等领域,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和认同地方文

化,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地方居民

能够逐渐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心,意识到本土文化在现

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 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挖掘和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

先要建立全面系统的文化资源调查与保护机制,梳理和收集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其次要鼓励地方居民参与到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最后要利用现代科技,将地方优

秀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其更好地符合当代人

的审美需求。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调研与收集

对当地的历史、人文、艺术等资源进行调研,深入了

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积极收集并保存相关的文献、

口述历史、图片、录音、视频等珍贵资料,以丰富地方文

化资源库。

成立文化机构,打造平台

成立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

团体等,打造一个专业的平台,以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研

究和展示。同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将地方优秀传统文

化呈现给更多人。

扶持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

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的保护与传承项目。例如,在经费、人才培养、场地建设

等方面提供支持,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开发文化旅游项目

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开发文化

旅游项目,通过旅游项目增加人们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关

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以上途径可以有效促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提高人们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为地方

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文化自信的影响

促进地方发展

文化自信可以激发地方居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当

人们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时,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

地方经济、教育、旅游等的建设中,推动地方的发展。

1.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当人们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时,就会更加积极地挖掘

和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并将其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探索出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路径。这种经济发

展模式的创新往往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可以带动地方经

济的蓬勃发展。

2.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自信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当地方居民对本

土文化充满自信时,他们就会更加关注和支持本地文化产

业,使当地文化产业获得良好的发展。而发展文化产业可

以为地方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并为当地民众提供更多的

就业机会,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3.吸引投资和人才

文化自信能够提升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吸引力,进而吸

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当一个地区的居民展示出对本土文

化的自信时,就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提升他们对

地方发展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吸引具有相关专业技能和

创新能力的人才到当地发展,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动力。

4.推动旅游业发展

文化自信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一个地方

的居民对本土文化展现出自信时,就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第39页

033

参观和体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为地方带来经济收入,

还能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5.激发居民的创新意识,促进品牌建设

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地方居民的创新意识,推动地方文

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品牌的建设。地方居民对本土文

化的自信可以激发他们主动创新地方文化的意愿,创造出

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为地方经济发展注

入新的活力。

增强凝聚力

文化自信可以增强当地居民的凝聚力。文化自信可以

增强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激励当

地居民主动参与到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形成合力,

共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1.增强认同感

文化自信能够增强地方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当一

个地方的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时,就会激发当地居民的强

烈认同感,进而加深他们对本地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2.增强民众的参与意识

文化自信能够增强一个地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当居民

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时,就会更积极地参与地方事务,共

同推进地方的发展,这能够有效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增

强居民的凝聚力。

3.提升地方形象,提高吸引力

文化自信能够提升一个地区的形象,提高其吸引力。

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有助于当地打造自身的城市形象,树

立良好的口碑,形成品牌效应,从而提高自身吸引力,吸

引更多人才、资金和游客。这不仅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

展,还能增强地方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加强地方居民

的凝聚力。

提升地方形象

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有助于提升其形象。城市形象的

提升有助于吸引投资、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

进而推动地方的发展。

1.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当地方居民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时,就会更加热爱并主

动传承和推广本地文化,从而提升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

2.形成地方特色,打造城市形象

文化自信能够让地方居民更加关注、重视并主动推动本

土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地方特色,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

3.提高地方吸引力

当一个地方的居民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时,就会主动承

担起宣传地方文化的责任,这有利于提高地方的吸引力。

4.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地方居民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时,就会主动推动本

土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地方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促

进地方社会的发展。

传承文化遗产

文化自信能够增强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

豪感,提升当地居民保护本土文化遗产的意识,推动文化

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从而营造全社会主动保护和传承文化

遗产的良好氛围。

1.增强保护意识

文化自信能够增强地方居民保护本土文化遗产的意

识。当地方居民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时,就会更加重视本

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从而主动加入保护和传承地

方文化遗产的队伍中。

2.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当地方居民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时,就会更加积极地

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包括参加文艺演出、

制作文化产品、推广文化旅游产品等方面,这能够形成地

方居民共同传承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3.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当地方居民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时,就会更加积极

地向外界宣传和推广本土传统文化,如通过网络、传统媒

体、文化节庆活动等途径推广本土文化。

促进文化多样性

文化自信对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地方居民

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交

流与对话,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从而为多元文化的

保护、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尊重和保护多元文化

当一个地区的居民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时,就会更加

重视本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并积极推动本土文化与其他

文化的对话、交流和借鉴,避免文化单一化和同质化,从

而推动文化多元化。

2.激发当地居民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

文化自信能够激发一个地区居民的创造力和创新活

力。当一个地区的居民对本土文化感到自信时,他们会更加

自觉地挖掘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并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使

其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从而丰富文化的表达形式。

综上所述,挖掘与保护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对增强当地

居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对地方优秀传统

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可以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

感和自信心,促进地方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因此,地方政

府和社会力量应当加大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者单位:北海职业学院)

第40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34

不论是孔子还是庄子,都将“感性”与“诗性”的

辩证关系视为美学的核心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对

主体与现象的关系进行审美思考,从而建立起一套完整、

深刻、系统的美学原理。在孔子看来,诗不仅是现实生活

的必要依据,更是单纯的灵性生活。孔子主张“个体依赖

群体”,“诗歌”能使各种精神形态在公众中得到普遍认

可。庄子并不认为人的生活必然要依靠直接的“诗歌”,

而是关注在生命活动中主体如何才能诗意般地存在。孔子

与庄子的审美都蕴含着深沉的人生悲哀,孔子是主动进入

人世间,才领悟到了人生的悲哀,庄子则认为人活着必有

痛苦、绝望以及不可战胜的空虚。

▚ 感性:美善与自由

孔子非常重视美学与艺术的功能,美学与艺术对人的

精神有着极其深远与强大的影响。美学与艺术对人的主体

性的修炼具有独特的意义,在人追求“仁”的境界时能发

挥出独特功能。

孔子关于美学与艺术的论述强调艺术必须与道义相

一致,方能引发审美。同时,孔子重视“善”和“美”的

统一,认为只有与“仁”相一致的艺术,才能对人类主体

意识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庄子美学思想的中心在于对

“自由”这一概念以及“自由”与审美之间的联系的探

讨,这一论述有两个重要的美学价值。一方面,庄子认为

人要超越自身的利益去观照“道”,以达到“至美至乐”

的境界,这是其在美学史上确立的一种审美境界。另一方

面,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等寓言中的“创作自由即为审

美境界”,首次把美与事物本质联系起来。这两种观点在

孔子美学与庄子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观的两大主要流派,具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孔子美学以儒

学为核心,庄子美学以道家思想为核心,二者在理论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又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孔子美学与庄

子美学都从“生存论”的角度来考虑审美问题,把“生存意义”与“仁爱”“诗歌”“虚无”等联系在一起,从

不同的价值角度和审美视角来审视和解答上述问题,并重视对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关注,特

别是重视对人生存尊严、自由和幸福的关注,重视德性、良知、伦理等,提倡对更高层次的审美和诗意栖居进行

追求。

◎  王鹤群

感性与诗性:孔子美学和庄子美学之比较

034

第41页

035

美学史上有着深刻的影响。“美”“丑”在庄子的美学系

统中属于次要美学范畴,强调的是物之本性,而庄子的这

种美学理念与孔子所提倡的“文质彬彬”截然不同。庄子

认为“坐忘”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只要抛开自己心中的利

益,就可以获得生命的自由。

▚ 诗性:乐与心胸

孔子美学与庄子美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均把注

意力集中在对“乐”的追求上。此种精神上的愉悦并不是

一种实际意义上的愉悦,而是一种超越纯粹意义的愉悦,

也是一种超越了纯粹快乐的“乐”。“乐”是孔子美学与

庄子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在两家美学理论中占据着举

足轻重的位置。孔子美学中“乐”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层

面,一个是“精神上的”,另一个是“艺术上的”。“孔

颜之乐”不仅彰显了孔子的道德精神,也印证了孔子的审

美个性与诗性境界。孔子的“乐”就是一种精神上的追

求,属于对人生“美”之喜悦的表现。孔子之乐来自求

知、求真,也来自诚挚的友情。庄子的“乐”与孔子的

“乐”不同,虽有“乐”的成分,但却是另一种“乐”,

可在“大苦”中寻找到“小乐”。庄子是先秦哲人中最具

审美意义的人物,闻一多曾评价庄子为“至真之士”,其

思想即为“至美之诗”。庄子的许多哲学问题都是审美问

题,庄子美学思想的中心在于对“自由”这一概念以及

“自由”与审美之间关系的探讨,这一论述具有重要的美

学价值。庄子认为,人只有在超越自身利益时,才能真正

地观照“道”,达到“至美至乐”的境界,他在美学史上

确立了一套以人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庄子通过“庖丁解

牛”等寓言中的“创作自由即为审美境界”,把美和事物

的本质联系在一起,这两个方面对整个社会都有深刻的影

响。庄子把“道”看作宇宙的本原,把“美”和“丑”看

作最高的、绝对的美。在现象界中,“美”和“丑”既是

相对的,又是同质的,二者的实质都是“气”。庄子“以

物为本”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审美的“以理为本”有极

大影响。“美”和“丑”并非中国古代审美理论的最高范

畴,只是一个下层概念。对于一种自然物体、一件艺术作

品,大众所关注的并非其“美”“丑”,而在于其能否充

分体现出一种“一气呵成”的生机。庄子通过大量的“孤

独者”描述,认为“丑陋的人”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类内心

的高尚与强大。受庄子这一理念的启发,一系列独特的美

学意象在艺术史上不断涌现出来。庄子又以“象罔得玄

珠”为比喻,对《周易·系辞》中“立象以尽意”的相关

论断进行了修改,认为唯有“象罔”这种有形、无质相结

合的意象,才能体现出宇宙的真实,即“道”。庄子的这

一理念对中国古代美术中“意境”的建构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与庄子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二人对诗都十

分欣赏。与《论语》相比,《庄子》所涉的诗词较少。但

通过对庄子进行深入了解与分析,可以看出其对诗也有一

定的偏爱。孔子把诗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客

体,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与审美,认为诗是构成生活意义

与价值的重要内容。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孔子主张诗不

仅是一种现实生活,还是一种纯粹的灵性生活。孔子认

为,诗中可以表现出适当的批判与谴责,但这种批判与谴

责必须以适当的情绪与理性的思维为基础,这样才能矫

正时弊。此外,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生命存在的

三大精神要旨。孔子认为诗歌给人以激情,刺激人的想

象,净化人的心灵。其中,“礼”既作为一种道德准则

来规范人的思想,又作为一种特定的标准来规范人的行

为,是通过规范人的思想来规范人的行为的。“乐”指通

过音乐来实现精神的升华,从而达到终极的美学境界。

“诗”“礼”“乐”这三个要素组成了存在论意义的真善

美合一的精神对象,能够促进生命价值的实现,为提出感

性与诗性并存及升华美学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感性与诗性并存:虚静恬淡与和善统一

孔子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克服自己的私心,并

且遵从礼仪,那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仁”的世界。

人们的言语、动作等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守礼节,做到

“恭”“宽”“信”“敏”“惠”,即“仁”,这就是孔

子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修养的体现,也是感性与诗性并

存的根源。

恭敬而不欺,宽厚而得人心,信得过人,机敏而有

功绩,仁慈而能使人。孔子认为以道为基、以德为基、

以仁为基、以艺为基尤为重要。孔子在欣赏自然之美

时,常借助“君子”的品格作类比,即所谓“君子比

德”。“仁”与“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主要美学准则。

在先秦时期,“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其核心意

义就是“和谐”。

庄子的美学观和孔子的美学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庄子

认为物质欲望的膨胀会导致时代的衰落和气质的消逝。其相

信唯有摒弃一切人工装饰,人们才能回归自然。庄子的美学

思想从其哲学思想中产生,所以其所追求的美并非单纯的自

然之美,也非单纯的艺术之美,而是一种与“道”融为一体

的境界之美。人一旦达到了“与天地同存,而与万物同存”

的境界,便可从天地间的一切中体会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

意,这就是庄子所认为的“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肯定外在形体的美,并指出这些从“天地”中产

生。天地之大之美,是因其符合“大道”,是自然而然的

表现。庄子认为,“美”的实质是“自然”和“无为”,

能顺应自然而又不失其“自然”的才是“美”。庄子所说

的“至尊”“真人”“仙人”往往都符合“大道”。相

第42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36

反,对自然本质的破坏,也就是对美的毁灭。庄子认为,

只有在空灵、恬静、质朴、无为的心境中,才能体会到

美,而空灵、恬静、质朴、无为的心境也是一种美,是一

种远胜于物质的美。因此,德者不为其形也,哪怕外表不

美,只要心灵美,也会受到他人赞赏。此外,庄子虽斥责

“文害感情”,但其在创作中又尽力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创造出了一种非常规的手法,呈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美

感。庄子不仅开创了“古怪”的创作思维方法,而且开创

了“不中性”的美学理念。

▚ 美学生成:对比中发展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早注重并倡导美育的思想家,而

儒学是以诗乐为外向的社会性活动,以实现个人的审美理

想,这一思想延续到近代,形成了一种名为“诗乐”的美

育观念。后世涌现出许多具有写实色彩的文艺作品,这些

作品既是对孔子美学观的补充,又是对其“社交”的审美

方式的补充。在庄子看来,天地之道最为美好,但与之相

对应的是人类也会受到更多限制,如受到外在价值、身

体、精神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庄子在追寻天地之道的过

程中,非常重视“坐忘”。在庄子看来,“坐忘”就是

“离形去知”,完全忘却身体,忘却精神。孔子和庄子的

审美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人的审

美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塑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

特征。

除此之外,庄子提倡道通为一,孔子重视天人合一。

孔子非常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倡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审美的源泉。“人性的自

然性”这一理念使人形成了一种“千山皆在我怀”的审美

心态,如在中国画中,山和水在宣纸上展开,而人却隐匿

于山川之中。孔子的美学观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审美观念。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的主体,是至高的、绝对化的美,

而真实的美与丑恶既是相对的,又是无分别的。庄子提出

了美丑的相对地位,否认美和丑的绝对性,从而进入了一

种形而上学的状态。庄子以“气化”学说为基础来证明其

相对的美论、丑论。世间一切,美丽、神秘、丑陋都由气

组成,没有任何区别,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其之所以能

转化,不仅仅是因为大众喜欢的东西不一样,根本在于美

和丑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由此可见,不管是美还是丑,都

离不开“气”。

综上所述,孔子与庄子在审美观念上存在较大分歧,

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其哲学观念对审美观念的影响。但二者

的审美观又存在一些共同点,其追寻美的最终目的都是

“人”,把具有灵性内涵的美放在首位,作为第一义。

在孔庄哲学中,“美”从来都不是最高的境界,庄子认

为“守”比“美”更重要,孔子认为“善”比“美”更重

要,并且注重“善”和“美”的完美结合。数千年来,儒

家和道家一直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

心理结构、艺术理想和审美理念,不断地引导着国人的精

神,驱动大众不断达到完美状态。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第43页

037

儿童漫画读物一直深受儿童读者青睐。以泰州市图

书馆为例,儿童漫画读物的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

四分之一左右。如何利用数量庞大的图书资源做好阅读推

广,引导儿童读者及其家长正确认识儿童漫画读物,是公

共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 儿童漫画读物在公共图书馆的推广现状

馆藏量逐年上升

漫画是指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和形式

简练的笔法,直接表露事物本质、特征的绘画。它不受时

间、空间的限制,易于创作,有较强的讽刺、歌颂、抒

情、娱乐功能,能够表达作者对世事人情的看法。

近年来,随着儿童漫画读物的不断发展,儿童漫画读

物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漫画读物馆

藏量也逐年上升。以泰州市图书馆为例,儿童漫画读物的

藏书量从2018年的26747册逐渐增长为2022年底的36036

册。同时,儿童漫画读物的借阅量也大幅上升,截至2022

年底,泰州市图书馆儿童漫画读物的借阅量占总借阅量的

7.86%。

读者存在认知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读者及其家长对儿童漫画读物的

认知,泰州市图书馆对200名不同年级的读者及其家长进行

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内容见下表。

调查问卷主要问题表

对象 问题

儿童读者 喜欢阅读儿童漫

画读物吗? 为什么喜欢? 为什么不喜欢?

家长 赞同孩子阅读儿

童漫画读物吗? 为什么赞同? 为什么反对?

调查结果显示,有94%的儿童喜欢阅读儿童漫画读物,

只有5%的儿童不喜欢阅读儿童漫画读物,还有1%的儿童表

示尚未接触儿童漫画读物。喜欢阅读儿童漫画读物的原因包

括喜欢插图的色彩、“连环画式”的布局、幽默风趣的内

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漫画读物是儿童阅读的重要内容。现通过公共图书馆的实践案

例,介绍儿童漫画读物的特点及其对儿童的影响,提出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漫画读物阅读推广的具体途径,包括

建立“六边形”推广模式、“主辅式”推广模式等。

◎  卢河梅

以漫画读物启智儿童心灵

037

第44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38

容、便于阅读等。不喜欢阅读儿童漫画读物的原因主要为内

容单一,阅读成就感不高。而赞同孩子阅读儿童漫画读物的

家长不足四成,多数家长认为儿童漫画读物的阅读价值不

高,缺少文化内涵,对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意义不大。

▚ 儿童漫画读物的特点

相较于其他读物,儿童漫画读物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

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它可以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并

直接呈现给儿童读者,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另外,儿童

漫画读物在情节塑造方面也具有独特性,包括画面的趣味

性、形象的直观性、图画的叙事性和图文的统一性。

人物形象性格鲜明

儿童漫画读物中的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深受儿童的喜

爱。这些形象往往通过夸张的比例、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造

型,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他们的

性格特点和行为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能够引

发儿童的情感共鸣。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仅能够激发儿童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

生观,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故事情节丰富有趣

儿童漫画读物的内容相对简单,但是情节丰富有趣。

例如,经典儿童漫画读物《父与子》凭借一个个生动幽默

的小故事和如简笔画般的小插图成为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儿

童漫画读物之一。又如,几米的《我不是完美小孩》以色

彩丰富的插画和细腻入微的文字引发了儿童的情感共鸣,

深受儿童的喜爱。

内涵丰富,外延广阔

优秀的儿童漫画读物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可

以通过精彩的图文内容给予儿童心灵的治愈,帮助儿童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漫画《父与子》表现了父亲卜劳恩对

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疼爱与呵护,是父子亲情的最佳写照。

▚ 儿童漫画读物对培养儿童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儿童漫画读物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提高儿童

的认知,提升其阅读水平,拓宽其阅读视野,锻炼其独立

思考的能力。

一方面,认知发展视角下,儿童漫画读物可以激发儿

童的好奇心。对于阅读水平有限的儿童来说,阅读简单有

趣的儿童漫画读物不仅可以增加其阅读量,还有利于激发

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例如,《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系列通

过有趣的语言和直观的插画,能够让儿童读者在捧腹大笑

的同时了解我国的历史。

另一方面,情感因素视角下,儿童漫画读物可以引起

儿童的情感共鸣。儿童漫画读物内涵丰富,可以帮助儿童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灌篮高手》教导儿

童确立个人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宫崎骏的很多漫画都传达

了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观念,有助于提升儿童的综合

素养和道德品质。

然而,过度依赖图画可能会降低儿童的文字理解能

力。与此同时,随着儿童漫画读物出版物数量的急剧增

加,难免会出现一些低质量的漫画读物,可能会对儿童产

生不好的影响。例如,有的儿童漫画读物存在一些血腥、

暴力的内容,容易对尚未形成完整价值观的儿童产生不良

影响。另外,虽然儿童漫画读物阅读速度相对较快,但是

如果儿童阅读大量的漫画读物,势必会压缩阅读其他读物

的时间,容易产生“阅读营养不良”的情况。

▚ 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漫画读物推广模式

创新少儿数字图书馆推广模式

哲学家翁贝托艾克认为,数百年来图书馆一直是保存

集体智慧的重要方式。而在“互联网+”时代,要想更好地

推广儿童漫画读物,就必须依托少儿数字图书馆,与传统

图书馆形成联动,以满足少儿读者线上阅读与线下精读的

需求。当前,各地纷纷建立各种形式的少儿数字图书馆,

拓宽了少儿阅读推广的渠道。以国家少儿数字图书馆为

例,其收录了4913种少儿读物,15105册(件)连环画,为

儿童漫画读物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建立“六边形”推广模式

公共图书馆在推广儿童漫画读物的过程中,可以采用

“六边形”推广模式,即建立涵盖智能检索、线上阅览、书

目推荐、分类导航、量身定制、亲子阅读的阅读推广模式。

1.从智能检索到线上阅览

在数字资源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儿童漫画读物的推

广离不开智能资源检索。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已基本实

现读者检索自主化。以泰州市图书馆为例,少儿读者借阅

处设置了两台检索电脑,为儿童读者及家长查阅信息提供

了便利。同时,线上阅读大大减少了儿童漫画读物“藏不

够借”的压力,有效满足了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

2.从书目推荐到分类导航

对于面对琳琅满目的馆藏图书而无从下手的儿童读者

及家长来说,合适的书目推荐十分重要。在对儿童读者及

家长进行书目推荐时,图书馆馆员可以适当加入优秀的儿

童漫画读物,进而推动儿童漫画读物的发展。同时,面对

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读者,公共图书馆可以建立分级分

类导航模式,按照种类和级别划分不同的儿童漫画读物,

如学龄前儿童适合分级绘本,以此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3.从量身定制到亲子阅读

不同的儿童在阅读水平、阅读偏好和阅读习惯方面存

在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部分儿童喜欢中国传统文学

相关的儿童漫画读物,部分儿童则喜欢外国的儿童漫画读

物。对此,公共图书馆可以为儿童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

第45页

039

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建立亲

子阅读模式,提供亲子共读服务,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阅

读儿童漫画读物,使其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建立和谐

的亲子关系。

建立“主辅式”推广模式

1.建立以读者自主借阅为主、引导为辅的推广模式

当前,公共图书馆中的儿童漫画读物基本属于开架状

态,儿童读者可以自主借阅。部分公共图书馆还建立了专

业的儿童漫画展示馆(区),如南通市图书馆、扬州市少

年儿童图书馆都设有专业的儿童漫画读物区域,以供儿童

读者自由选择。同时,图书馆馆员除了会为有需要的儿童

读者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外,还会科学引导儿童读者进行

阅读,使其感受阅读的乐趣。

2.建立以开展少儿阅读活动为主、实践活动为辅的推

广模式

公共图书馆不仅要为儿童读者提供书籍借阅等常规性

服务,还应定期开展少儿阅读活动。以泰州市图书馆为例,

其在保证全年正常开放借阅的同时,还定期举办各类知识讲

座、展览以及少儿阅读活动。此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成立

儿童漫画俱乐部,举办儿童漫画知识竞赛,设立儿童漫画读

物展览长廊等,丰富儿童了解漫画读物的渠道。

3.建立以图书馆馆员服务意识为主、家长和社会支持

为辅的推广模式

公共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意识对推广儿童漫画读物非

常重要。首先,图书馆馆员需要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正确

认识儿童漫画读物,为儿童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例

如,通过开展优秀儿童漫画讲座和展览进学校、进社区,

将优秀的儿童漫画读物推荐给更多的儿童。

▚ 公共图书馆推广儿童漫画读物的策略

加强对儿童漫画读物的监管

公共图书馆可以建立以图书馆监管为主、读者协助

监督为辅的监管体系,对儿童漫画读物的内容和质量进行

严格把关。同时,公共图书馆还可以鼓励家长对儿童漫画

读物进行监督,以便为儿童读者提供高质量的儿童漫画读

物,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提升图书馆馆员的业务能力

图书馆馆员必须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和学习相关业务

知识。图书馆馆员只有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在儿童漫

画读物推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儿童提供专业的阅

读指导,进而提升儿童对公共图书馆的信任度和认可度。

公共图书馆推广儿童漫画读物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的

阅读兴趣,还能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

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儿童漫画读物具有丰富的文化

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总

之,公共图书馆推广儿童漫画读物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

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泰州市图书馆)

第46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40

▚ 贾谊故居在湖湘文化中的地位

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有《过

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汉文帝时

任博士,后遭到朝中大臣排挤,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故

后世也称贾谊为贾长沙、贾太傅。

贾谊被贬到长沙时所居住的地方位于现长沙市河东老

城区太平街。坐落于长沙老城区南部的太平街是长沙古城

中原有街巷格局保留最完整的一条街。整治后的太平街保

留了贾谊故居、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等文物古迹和近代历

史遗迹。贾谊故居始建于西汉文帝年间,为长沙王太傅贾

谊的府邸。汉武帝时期,皇帝下令修缮贾谊故居,这是对

贾谊故居的第一次重修,此后的两千多年中,贾谊故居历

经约64次重修。贾谊故居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是长

沙作为“屈贾之乡”的标志性文化遗产,也是湖南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最早的名人故居,拥有年代最久的古

井,且现在仍在使用。贾谊故居作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思

想价值和经济价值。

1988年7月,贾谊故居部分基址中出土了若干时期的钱

币和陶瓷器等,其反映了贾谊故居的历代文化内涵,具有

极高的文化价值。贾谊故居现有的陈列也对贾谊的思想体

系进行了详细梳理,包括贾谊的民本思想、治国方略、经

济理念、教育理论、政治立场等,文化价值极高。

▚ 贾谊故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太平街作为长沙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非常受游客欢

迎,位于其中的贾谊故居的客流量却不是很乐观。在对前

往长沙旅游的游客进行采访后,笔者总结出了贾谊故居流

量较少的原因。

首先,贾谊故居的知名度不高。采访中,有将近一

半的游客表示对贾谊故居完全不了解。采访中表示对贾谊

名人故居是历代名人曾经生活或居住过的地方。这些地方不仅是他们曾经的生活场所,更是他们留给后人的

珍贵遗产。通过名人故居,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感受他们的精神风貌,参悟他们的智慧。贾谊故

居就是这样的地方,充满了历史韵味。贾谊故居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是贾谊在世时生活过的地方。贾谊故

居见证了湖湘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也见证了贾谊这位文化名人的成长。在贾谊故居中,我们可以看到贾谊使用过

的物品,听到那些与贾谊人生历程有关的故事。这些物品与故事,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贾谊,也能让我们

更加深入地理解湖湘文化的内涵。名人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我们可以在故居中感受历史的

厚重与文化的深沉,也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与精神。

◎ 陆东慧

走进贾谊故居,探寻历史足迹

040

第47页

041

故居有一定了解的游客中,在关于通过何种途径了解贾

谊故居这一问题的回答中,21.05%的游客表示是通过网

络渠道了解的,26.32%的游客表示是通过实地游览了解

的,21.05%的游客表示是通过朋友介绍了解贾谊故居的,

31.58%的游客表示是通过其他途径了解的。可见,通过实

地游览了解贾谊故居的游客数量较少。部分游客表示,宣

传力度不够、吸引力不足是他们不了解贾谊故居的主要原

因。也有很大一部分游客表示,对贾谊故居的了解程度仅

限于在游玩太平街时偶然发现,然后顺便参观了一下。这

也是贾谊故居身处长沙市繁华的商业街中,旅游热度却不

高的原因之一。

其次,贾谊故居缺少导游和讲解设备。大部分游客在

参观贾谊故居时都是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或物品合影

留念,很少有游客会细致地观赏其中的文物或阅读有关贾

谊的文学作品。贾谊故居较为完整地向游客展示了贾谊的

思想、著作以及其他名人对贾谊的评价等,具有极高的文

化价值。但是由于缺少讲解设备,游客在参观时只能对陈

列的物品进行简单的观光,而无法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也

无法达到传承与发展其文化价值的效果。

最后,贾谊故居还原度不高也是其无法留住游客的

原因之一。有27.84%的游客表示,贾谊故居无法吸引他

们的原因是其没有生活痕迹。查找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在

长沙历史上对贾谊故居产生影响的灾难性事件很多。三国

时期,吴蜀交锋以湘江为界,互相争夺,城市被毁,十余

万件官署档案被弃于井中;康熙年间,岳州之战,长沙是

清军与吴三桂军争夺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民国二十七年

(1938),“文夕大火”,贾谊故居付之一炬。我们现在

看到的贾谊故居是以贾谊井为中心建设的,重新修建的贾

谊故居早已没有了贾谊生活过的痕迹。

反观阿炳故居,其被誉为中国最“破烂”的名人故

居。阿炳一生都居住在一间小平房里,一张破旧的床、残

破的家具、黑漆漆的蚊帐、斑驳的墙壁,这些就是房间的

全部。阿炳故居位于无锡市中心,旧砖残瓦,孤寂冷清,

不管周围多么繁华、喧嚣,阿炳故居一直保持着原貌。游

客一进入阿炳故居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阿炳生前的贫苦与

艰辛,由此更加对阿炳肃然起敬。这种视觉震撼是贾谊故

居所无法带来的,而真正的贾谊故居已经被烧毁了,这也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 贾谊故居的发展对策

贾谊故居要想突破当下的发展困境,获得更大的发

展,就要针对目前贾谊故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

解决的办法,以实现对贾谊故居最大程度的利用。

首先,贾谊故居发展中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知名

度不高。要想促进贾谊故居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贾谊故居

的知名度。政府应加大对贾谊故居的宣传力度,加大在以

“橘子洲—岳麓山—太平街—五一广场”为中心的长沙文

旅圈内的宣传,从而提高贾谊故居的知名度。贾谊故居位

于繁华的商业圈内,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体而言,可

以利用太平街提高贾谊故居的知名度,将贾谊故居与太平

街进行“捆绑”宣传,在太平街附近的公交站台或地铁播

报中对贾谊故居进行宣传,提高贾谊故居的知名度。

其次,在贾谊故居内设置讲解员或添加讲解设备,吸

引更多想要了解湖湘文化的游客。笔者在对贾谊故居进行

实地考察时发现,贾谊故居内展览了许多与贾谊有关的书

籍,但是大多只是存放在玻璃橱窗内,游客只能看到书的

封面或其中一两页,游客在游览贾谊故居时更多的是走马

观花,不会长时间停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相关

文物旁设置二维码,让游客通过扫码听相关的讲解,这样

既可以节省成本,又能推动文化的传播。

▚ 现存名人故居的发展路径

目前,全国各地保留着许多名人故居,有的名人故居

因为所居住的名人家喻户晓,每天前往参观的游客络绎不

绝,比如鲁迅故居、毛泽东故居、李大钊故居等。除这一

小部分名气较高的名人故居外,更多的是像贾谊故居一样

名气不是很大的名人故居。这部分名人故居的发展现状和

贾谊故居较为相似,虽不是无人问津,但是也很难突破目

前的发展瓶颈。

名人故居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过

去,传播媒介不发达,文化传承往往需要依赖人与人之间

的交流。这些历史上的名人,他们或创造出了新的文化,

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弘扬,而他们的故居或多或少地向世

人展示了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在文化上的造诣。

名人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名人

故居以人物为中心,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思想文化和文化

贡献。这些故居不仅仅是物质遗产,更是对名人精神与文

化的延续传承。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后人

了解名人、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传播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名人故居这一载

体。通过对名人故居进行开发和利用,更好地传播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贾谊故居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充分利用

好贾谊故居,将贾谊的思想与湖湘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

仅能让游客在游览贾谊故居时了解贾谊的生平以及其在历

史上的贡献,还能让游客更好地了解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

展过程。如此不仅能传播贾谊的思想,还能提高湖湘文化

的知名度。

同时,开发利用名人故居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

展。通过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如

餐饮、住宿、交通等发展,从而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

第48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42

会,带来更多经济效益。总之,名人故居在传播文化、促

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应该重视并充

分利用好这一资源,让更多人通过名人故居了解历史、感

受文化、提升素质。

要想使名人故居获得更好的发展,就要充分利用其

所处的地理位置。例如,贾谊故居作为长沙的一处历史名

胜,坐落在繁华的太平街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日均人

流量很大。要想使贾谊故居得到发展,可以以太平街为支

撑,将太平街的流量引入贾谊故居内。通过这种策略,吸

引更多游客到贾谊故居进行参观,这样不仅能提升其知名

度,更能为长沙的文化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其他名人故居

也可以利用周围知名度较高的景点,通过“捆绑营销”,

提升名人故居的知名度,为名人故居吸引更多流量。

还有一些名人故居区位条件较差,可以通过发展城市

交通的方式提升其知名度。例如,在名人故居周边建设公交

站台或地铁站,使游客能够尽可能快地找到名人故居。这样

不仅能提高游客的出行效率,也能进一步带动名人故居的发

展。同时,城市交通的完善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

象,从而实现一举多得。综上所述,不论是利用地理位置,

还是完善城市交通,都是为了使名人故居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名人故居的发展也能为当地的

文化旅游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果无法像阿炳故居一样保留其居住地的原貌,则

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等对相关场景进行还原。例如,可

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视频影像等手段,展示故居原

貌,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名人的日常生活和居住环境。

然而,只通过观赏陈列出来的书籍或文物以及阅读简

介,游客很难真正了解文物的价值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意义。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设置专业的讲解员,由其为

游客介绍文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其对名人产生的影

响。如此不仅可以增进游客对文物的理解,还可以让他们

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另外,还可以设置二维码,让游客通过扫描二维码的

方式获取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讲解音频。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可以对文物和名人故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它们背后

蕴藏的故事进行准确的介绍。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人力

成本,还可以提高讲解的准确性和效率。

现存的大部分名人故居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

具有极大的文化传播价值。这些名人故居不仅是历史的见

证,更是文化的瑰宝。通过名人故居,我们可以更直观地

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

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因此,对名人故居进行完善和发展

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因地制宜地制订发

展计划。根据不同故居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和开发策略。同时,也要结合时代需求,将这些故居与现

代文化相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这些措

施,名人故居不仅可以得到极大的发展,也可以更好地服

务于文化传播,为人们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

(作者单位:昆明卫生职业学院)

第49页

043

一直以来,艺术类图书的出版主要依赖印刷和发

行商,主要通过建立广泛的销售网络推广和分

发图书。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图书的出版,读

者不仅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阅读数字图书,还能以

插画、动画、音频等多种形式欣赏艺术作品,体验更加丰

富,但是这给传统出版方式造成了巨大影响。出版社亟须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拥抱数字出版带来的业态变革,

创新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形式,提升图书内容质量和服务水

平。鉴于此,本文将目光聚焦于艺术类图书,首先对其含

义进行简要论述,其次分析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类图书出版

特点,最后就如何推动艺术类图书出版变革提出具体建议

和方法,以供参考。

▚ 关于艺术类图书出版的基本论述

艺术类图书

艺术类图书是指以艺术为主题的图书作品,涵盖绘

画、音乐、舞蹈、戏剧、摄影、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这

些图书以深入的研究、丰富的表达和独特的视角向读者介

绍和探索艺术的世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

术作品。

艺术类图书的种类丰富多样,可以分为专业学术著作

和通俗读物两大类。专业学术著作通常由学者、艺术家或

行业专家撰写,探讨艺术的历史、理论、技法等内容。这

些著作对专门从事相关领域的人士来说是必备工具书,可

以帮助他们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研究。通俗读物则更加注

重普及和娱乐性,通过图片、案例和故事等形式,以轻松

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技巧。在当

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艺术类图书不仅是一种纸质媒介,还

是一种传播艺术、传承文化的方式。通过艺术类图书,人

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

这对人们拓宽视野、培养审美能力、提升艺术修养具有重

要意义。

艺术类图书出版

艺术类图书出版是指以艺术为主题或内容的图书在出

版市场上的发行和销售,主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音

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领域,旨在向人们介绍和推广各

种艺术形式,引导人们探讨与艺术相关的理论、历史、技

术、创作方法等。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类图书出版逐渐与数字

媒体相结合,推出了电子书和在线课程等,使得艺术类图

书出版更具互动性,实现了可视化,读者可以通过视频、

音频、图像等形式更深入地体验艺术作品,既为读者提供

了更多选择,又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数字化时代,艺术类图书的出版不仅需要关注内容的精准性和权威性,还需要创新内容呈现方式,以此增

强艺术类图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现认为,出版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适应数字化技术引发的业态变革:一是精选

图书内容,提升艺术类图书出版质量;二是创新出版模式,拓展艺术类图书出版空间;三是搭建互动平台,助力

艺术类图书数字出版。

◎  任文杰

数字化成为艺术类图书出版新引擎

043

第50页

文旅指南 WENLV ZHINAN

044

▚ 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类图书出版特点

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类图书出版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

特点。

第一,艺术类图书出版形式更加丰富。传统的艺术类图

书通常是以纸质书籍的形式出版,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电子书、App、网站等多种媒介呈现。读

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媒介欣赏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类图书出版注重互动。传统的艺术类图书

通常是以单向传播的方式呈现内容,读者只能被动接受作

者的观点和作品;数字化背景下的艺术类图书则更加注重

读者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数字化平台,读者可以与作者进

行实时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等

技术参与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实现与艺术的深度互动。

第三,艺术类图书出版更加注重市场营销和品牌建

设。数字化背景下,出版商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网络广告等

渠道更加精准地定位目标读者,并为其提供个性化推广服

务。这种市场导向的出版模式使得艺术类图书能够更好地满

足读者需求,也能促进艺术类图书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

▚ 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类图书出版变革路径

精选图书内容,提升艺术类图书出版质量

图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图书的价值,继而决定了

图书出版发行的效果。如今,随着电子书和在线阅读的兴

起,读者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便捷地获取所需资源和信息,

降低其购买纸质图书的需求,这对传统纸质图书产生了严

重影响。另外,信息过载也导致读者对艺术类图书内容提

出了较高要求。如果出版商不能提供高质量、有深度的艺

术图书,读者就可能转而寻找其他更具吸引力的作品。因

此,在数字化时代,出版社务必要坚守初心,精选图书,

加强对艺术类图书的精细打磨,保障图文质量,以满足读

者查阅和学习的需求。

第一,精选艺术类图书,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如

今,艺术类图书的受众十分广泛,涵盖从专业艺术家到对

艺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因此,出版机构需要根据不同读

者的需求,精心挑选内容,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首

先,出版社要关注当前的艺术潮流,分析最近流行的艺术

家、展览和艺术品收藏等热点话题,同时分析读者对绘

画、摄影、雕塑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兴趣和偏好,了解其对

不同艺术流派或时期的态度与看法,基于此预测艺术领域

发展趋势,并准确把握不同类型读者的偏好。其次,出版

社要寻找优质的艺术类内容。一方面,出版社要与艺术

家、策展人、学者、业内专家等专业人士谋求合作,寻找

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作品,比如艺术家的个人集锦、专

题研究或艺术史书籍。另一方面,出版社要密切关注艺术

界的国际动态,争取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引进外国优秀的

艺术类图书,丰富艺术类图书的内容与形式。出版社要秉

持专业、严谨的态度,严格审核收集到的大量作品,确保

标题、内容与近期出版主题、出版风格相一致,并且保证

艺术类图书作品合法合规,符合弘扬主旋律要求,从而使

出版物真正成为艺术专业人士或艺术爱好者的精神食粮。

第二,加强图书审校与设计,提高数字化出版质量。

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类图书数字化出版是主流趋势。为保

证图书质量,出版社应加强对艺术类图书的审校与设计。

首先,加强对编辑的培训,引进优秀人才。专业能力突出

且审美水平高的编辑是保证艺术类图书出版质量的重要因

素。出版社一方面需要引进有经验的编辑,另一方面要

加强对编辑的内部培训,促使其审校能力与设计水平不断

提高。其次,出版社要建立完善的审校流程和规范,制定

合理的审校标准和要求,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确

保每本图书都经过严格的审查和修改,保证图书内容准确

无误,语言流畅规范。此外,为增强图书的可读性和吸引

力,出版社应该注重书籍整体设计,选择合适的字体、色

彩和页面排布,并聘请专业的书籍设计师为图书进行精心

设计,确保图书设计符合行业标准且具有创意,从而给读

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最后,出版社可以利用数字化技

术,将艺术类图书制作成电子书或提供在线阅读模式,丰

富图书的内容和交互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览需

求,提高艺术类图书的质量与竞争力。

创新出版模式,拓宽艺术类图书的出版空间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

新,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日益增强,使

得艺术类图书数字化出版的发展空间明显扩大,同时也使

其艺术价值得到明显提升。数字化背景下,出版社应树立

数字化出版思维,借助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创新出版

模式,促进艺术类图书出版空间不断扩大。

第一,依托新兴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阅读体验。传统

纸质艺术类图书无法完整呈现作品的细节和动态,而数字

化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交互和体验。首先,出版社可以在

艺术类图书出版中引入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形式的多

媒体元素,呈现更加生动、立体的内容。例如,在绘画类

图书中,出版社可以通过视频和动态图片展示艺术家的创

作过程,使读者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而在音乐

类图书中,出版社可以嵌入音频文件,让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聆听音乐家的演奏作品,增强阅读的感官体验。其次,

出版社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

为艺术类图书增添更多互动和沉浸式体验。例如,在VR技

术的支持下,读者可以在虚拟画廊中欣赏绘画作品;与此

同时,基于对AR技术的利用,读者可以扫描页面上的图像

或二维码,实时获取关于艺术作品的音频、视频或动画内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书籍的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