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2年1-2月合刊

发布时间:2022-3-23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2年1-2月合刊

2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会议强调会议还强调了哪些内容?一起来看202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1 月 16 日至 17 日,202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工作报告。会议指出,刚刚过去的 2021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把...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2年1-2月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3页

CONTENTS

目录

要闻内刊

202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实际

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

教育部长怀进鹏《人民日报》撰文: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

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4

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 7

回望 2021

教育部规建中心砥砺前行 16

2021 年在线培训:与时代同成长,与变革共发展 21

2021,中国教育勇毅前行 29

2021 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 40

2021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 46

2021 年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盘点 50

2021 年基础教育十大热点 55

2021 年全球教育十大事件 60

2021 年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盘点 64

职教 @ 新时代

第4页

CONTENTS

目录

树立职业教育文化自信 创建职业教育“卓越匠心之魂” 71

深沉坚定文化自信,服务新时代职教发展 73

绿色智慧新校园

最新!《南京大学苏州校区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来了 77

新进展!南京大学苏州校区首批样板间新鲜出炉 81

新书速递!大学校园规划的新趋势——基于发展战略的校园

空间规划 84

产教融合

聚焦数字资源建设需求 推动数字时代教育变革 86

凝心聚力谋发展 乘势而上“十四五” 88

转型发展结硕果 谋篇布局“十四五” 90

教育新声

职教本科,未来之路怎么走 92

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当成为共同追求 95

中心平台 97

第5页

1

要闻内刊

第6页

2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

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

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强调

会议还强调了哪些内容?一起来看

202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 月 16 日至 17 日,202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组长、教育部

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作工作报告。

会议指出,刚刚过去的 2021 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教育系统坚持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有效转化为教育发展

导向、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法,党史学习教育成效显著,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向纵深推进,人民群众教育急

难愁盼加快破解,服务支撑国家战略有力有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得到提升,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切实加强,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新担当新作为。一年来,教育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从政治上看教育、

从民生上抓教育、从规律上办教育,认真履职、辛勤工作,在汲取历史智慧中守正创新,在紧扣时代脉搏中

开拓进取,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出了不懈努力。

2021 年,教育系统认真履职、辛勤工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作出了不懈努力

要闻内刊

第7页

3

会议指出,2022 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教育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

出实质性贡献。

一是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育人,着力以风清气正的环境育人,加快完善德智体美

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二是巩固发展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持续打好“双减”攻坚落实战,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

惠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的职业教育。优化发展环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内涵

质量。

四是创新发展支撑国家战略需要的高等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服务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学科专业结

构适应新发展格局需要,以高质量的科研创新创造成果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

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五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 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 , 切实保障教师权益。

六是以改革创新注入教育发展强大动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激发基层和学校活力,提升依法治

理水平,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健全 4% 落实机制。

七是在大变局中谋划教育对外开放新策略。用好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会议强调,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教育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

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抓住重大机遇,开创教育新局面。

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教育的先导地位,下好教育优先发展的先手棋。

二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给教育带来的外部挑战,锲而不舍实现既定目标。

三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型升级对教育的迫切需求,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教育期盼,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五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自身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

2022 年,教育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 7 个方面作出实质性贡献

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放眼长远看教育,做到 5 个“深刻认识和把握”

会议要求,要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发扬钉钉子精神,重实干、求实效,提

高政治站位,重视战略策略问题,加强闭环管理,强化协调联动,严守安全底线,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开花结果。

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教育部机关各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各省(区、

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计划单列市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事机构以及各地教育部门、直属高校、合

建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司局负责同志、

各省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各计划单列市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同志、成员单位相关同志应邀出席

第一次全体会议。北京市等 13 个省(区、市)教育部门负责同志作会议交流发言。

来源:微言教育 █

要闻内刊

第8页

4

教育部长怀进鹏《人民日报》撰文:

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1 月 26 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撰文《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

高地贡献力量》,一起来看。

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

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

回答了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员令,

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

本遵循。教育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教育

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抓住机遇、超前布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高水平科

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

地提供有力支撑。

坚定自信,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

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

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

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

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在中央人才

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 2025 年、2030 年、

2035 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明确的世界重要

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目标。我们要按照这一“时

间表”“路线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

展道路,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

育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

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牢

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固树立正确人才观,

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让党旗

始终在育人一线高高飘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

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

设,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加快健全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

求,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振兴中西部高

等教育,加快“双一流”建设,引导高校瞄准科技

前沿和关键领域,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

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深化学科体

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改革,推进新

要闻内刊

第9页

5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参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

战略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

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

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

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

工程师”。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高水平科

技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

大学在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把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

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和大先生。没有高水

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要大力发现和培养

一批站在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能够进行方向性、

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具有卓越科技组织领导才能

的战略科学家,支持他们在引领重大原始创新、参

与教育和科技战略顶层设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

创新发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发挥帅才作用。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

制,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做具有大学问、大情怀、

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厚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

设的坚实基础。

支持培育一大批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高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瞄准国家

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卡脖子”问题,加快在优势

高校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和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

关大平台,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给予人才充分

支持和信任,让更多人才从国家科技创新主战场上

涌现出来,从高校科技创新主力军中成长起来。立

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

社会科学,着力培养造就具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

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理论功底扎实、

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年富力强、锐意进取

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支持他们聚焦中国问题、阐释

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搭建国际化创新平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使

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青年人才是国家

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培养青年人才就是奠基

未来。要引导高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梯队建设,

把政策重心和工作重点放在培育青年科技人才上,

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加强高校优秀

毕业生接续培养。做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工作,

扩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鼓励

科研项目团队吸纳更多青年人才参与,放手让他们

到科研一线的重要岗位上锻炼,支持他们挑大梁、

当主角。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

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交叉学

科专业,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加大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力度,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加快培

养急需紧缺人才,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

型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

国内薄弱、空白、紧缺学科专业,同世界一流资源

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

有效拓展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系统谋划构建服

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

为每个人完善自身、成长成才提供充分的学习资源

和便利条件,全面挖掘和释放人才红利。

着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是科技

创新的源头。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支

持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

才主力军作用。强化长周期培养和稳定性支持,加

大“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实施

力度,建设一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多渠道选

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青年英才,

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招生培养改革,不断扩大基础学

科专业招生规模,保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整体规模

稳中有升,吸引最优秀的学生立志投身基础研究。

创新育人模式,突破常规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

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深化书院制、

导师制、学分制改革,推进小班化、个性化教学,

让具有发展潜力的拔尖学生成长成才。

要闻内刊

第10页

6

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具有创新潜

力的青年人才,促使他们快速成长、早担大任。有

针对性地解决青年人才面临的实际困难,让青年人

才安身、安心、安业。

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

展需要,加快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加

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

培养计划,增强学生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重

点建设一批工程领域硕士点、博士点,将学生完成

企业特定研究课题和项目作为学业重要内容。深化

工程教育改革,鼓励校企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

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

才的有效机制。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学校和人才生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

善人才评价体系”。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

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系统思维,以完善体制机

制为重点、营造良好氛围为关键,全面做好各项工作,

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

健全教育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各级教育行政

部门和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理念,把人

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切实推动完善党对人

才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大人才

发展投入,优化教育系统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快

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把做好人才思想政治工作

作为高校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引导广

大人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落实好领导干部联系服

务专家制度,密切思想联系和感情交流,把党内和

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都吸引过来、

凝聚起来。

加大授权松绑力度。以激发活力为核心,根据

需要和实际向学校充分授权,切实发挥好学校在人

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指导高校深入

落实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政策,确保科研经费既“用好”

又“好用”,用到该用的地方、用到刀刃上,落实

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的理念。统筹督查检

查评比考核事项、社会事务进校园等,尽量减少对

学校和人才不必要的干扰。推动学校发挥主观能动

性,增强对人才的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

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

住、用得好。

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流动机制。抓好《深化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实落地,加快破

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

瘴痼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

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

性本质。引导高校完善评价标准,改革评价方式,

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坚持开展分类评价。推动

重大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改革,建立健全责任

制和“军令状”制度,实行“揭榜挂帅”,让人才

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坚持正确导向,促进

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

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大力

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人才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

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

奖掖后学,身怀爱国之心,砥砺爱国之志。选课题、

做研究、写论文都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

着力解决国家最重大、最关键、最急需的科学技术

问题,努力为国尽责担责。强化学术道德、科研诚

信、科研伦理建设,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严

格人才计划评审纪律,营造风清气正的评审环境。

大力宣传教育系统人才先进典型,开展科普宣传教

育,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风尚,

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来源:《人民日报》█

要闻内刊

第11页

7

要闻内刊

教育部 2022 年工作要点

 2022 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这是我们党在进入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

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

家全局工作的主线,教育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

出实质性的贡献。2022 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

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

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

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

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

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转变观念、

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守住底线,加快教育高质量

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

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

召开。

一、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

领导的坚强阵地

1. 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把学习贯彻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

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

述。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

贯彻,出台《直属机关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

神工作方案》,开展高校师生迎接、学习、宣传党

的二十大专项行动,汇聚形成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

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教育系统党

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

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

头脑,实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重大专项,深化“四史”

教育。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

创性系统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启动实施面向

2035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

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布局设立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重大专项、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专项,推出一批重

大研究成果,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

2. 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习近平总书记

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作为党组会“第一议

题”,部党组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

持续开展直属机关“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

意的模范机关”创建,分类指导推进直属机关党建

高质量发展。构建高质量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会同

中央有关部门指导推动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

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

负责制。举办全国高校书记校长提高政治能力专题

培训班,实现全国公办本科高校书记校长全覆盖轮

训。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

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

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大学

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

政治功能。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调研推动《民办学

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贯彻落实,指导各地加快推

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党建有关要求进章程。

进一步提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能力和效果。提高离

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组织干部离

退休制度建立 40 周年纪念活动。推进新时代关工委

建设。

3. 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

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

任制,加强直属机关和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指

导高校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强化保密宣传教育。

深化巩固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成效。优化教育舆情监

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从严从紧科学

精准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

第12页

8

要闻内刊

师生生命健康。

4.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两个维

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

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

按照“当下改、长久立、系统治”要求,健全中央

巡视整改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抓好

直属机关、直属高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严格

规范直属机关“三评一赛”,清理规范直属单位对

外合作,从严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完善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长效机

制。严格监督执纪问责,加强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

处和通报曝光力度,强化教育警示作用。完成巡视

全覆盖任务,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健全巡视整

改促进机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

精神,一严到底纠治“四风”,树立新风,推动形

成严的氛围,优化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5. 深入实施“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

编写辅导读本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解读。召开部署

工作会议,推动各地将规划落实到本地区教育各领

域、各层面、各环节。制定实施分工方案,强化年

度工作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聚焦关键领域薄弱环

节,深入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发挥中央预算内

投资导向作用,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建立

“十四五”规划纲要教育领域工程项目台账,逐项

细化时间表、路线图,定期跟踪调度。开展规划实

施年度监测评估。印发实施《关于构建教育高质量

发展体系的指导意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加强

战略思考和系统谋划,开展有组织的重大教育科研。

6.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坚持国家财政

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不低于 4%”,

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确保“两

个只增不减”。加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保障,

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

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坚持优化增效、补短扬长,

新增教育投入更多用于薄弱环节,新增教育支出更

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

障机制,出台国家层面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推动地方提高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或生

均公用经费标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提

高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指导各省(区、市)

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保教费)、住宿费

标准。推动各地严格落实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

准,探索职业教育按专业大类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

完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加强财政教育投入和预算

支出进度监测监督。完善教育行业国有资产管理制

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全面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

产监管。加强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全面落实

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严肃财

经纪律。

7.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强化教育培训

和实践锻炼,提高直属系统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

养。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正职和优秀年轻干

部为重点,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直属系

统领导班子。加大统筹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交流,

优化干部成长路径。做实做细管理监督,完善考核

评价机制,强化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落

实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深入推进直属高校

人事制度改革。

二、加快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8. 深入推进“双减”。继续把“双减”工作摆

在突出位置、重中之重,巩固成果、健全机制、扫

除盲点、提升水平、维护稳定、强化督导。完善部

际专门协调机制,推动各地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党

的全面领导,指导培训机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

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

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

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

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推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立法,

加强执法力量,提升执法能力,抓好执法巡查。针

对一些监管盲点,开展系统调研,指导各地规范管

理。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

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

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

指导各地落实高中阶段学科类培训严格参照义务教

育阶段执行的政策要求。建立全国校外教育培训专

家委员会。组建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队伍,拓宽社

会监督渠道,形成全社会参与监管并广泛支持校外

培训治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

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

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

第13页

9

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

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

9. 全面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

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召开“大思政课”

建设推进会,实施“大思政课”建设方案。重点开

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程,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组织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

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

系统,建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中心。研制普通高

校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统筹推进本硕博、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支持建设一批思政课

一体化基地,研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

设的意见。会同中央宣传部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建

设推进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

人才培养,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管理水平。实

施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攻坚计划,“一校一策”

推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研修基地建设,

办好“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建立

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帮扶机制。分专业大类

深入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举办职业学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和中职学校班主

任能力比赛。继续开展各类示范培训,提高中小学

德育队伍专业能力。

10. 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实施

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

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国家—省级—

高校”三级网络思政体系运行机制。推进职业院校

“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

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实现对 1000 所左右高校有效覆

盖。持续推动各地各高校落实高校辅导员配备需求,

加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赋能平台建设。

开展“青春使命”“技能成才强国有我”“学习新

思想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系统纳入国

民教育体系。发挥“五老”优势,继续开展“新时

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读懂中国”活动。

1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

一理念,实施学校体育和体教融合改革发展行动计

划,举办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筹备首届全国

学生(青年)运动会。办好成都第 31 届世界大学生

夏季运动会和晋江第 18 届世界中学生夏季运动会。

启动实施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进

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强化高校学生

体质健康促进工作,实现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比

2021 年下降 0.5 到 1 个百分点。实施全国健康学校

和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建设计划。完善大中小学相衔

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

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美育名师工作室。举

办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启动大中小学生

艺术展演改革。推进中考美育改革试点。推进大中

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

指导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工作,持续开展大

中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状况监测。加强和改进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

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

12.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总结

《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 年)》

实施情况,督促指导地方和高校健全教材领导和工

作机制。印发教材工作责任追究指导意见。印发修

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启动各学科

教材编修。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和数学

等七科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编审,于 2022 年秋季学期

投入使用。修订已出版相关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

完成在编在审马工程重点教材。实施《新时代马克

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

进方案》,启动第一批新教材的编写、遴选、修订。

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

学科重要论述摘编编写。推进首批 9 种中国经济学

教材编写,启动中国新闻学、中国法学教材编写,

加快建设一批原创性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出

台“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规划,遴

选建设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

面规范教材、教辅及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严格教

材审核把关,加强数字教材建设与管理。完善中小

学地方课程管理制度。加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

奖成果宣传推广。遴选确定一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

研究基地。启动研制新时代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

13. 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要闻内刊

第14页

10

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教育与中小学德育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

进一步提高各类民族班专项计划精准度契合度。继

续实施新疆班西藏班校园足球融合赛事。开展“组

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

14. 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

研制国家语言发展规划。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

“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

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指导普通话

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实施“一地一策”。

加强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学

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示范培

训计划。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实施中华经

典诵读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

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办好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加强全球中文学

习平台建设。加强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建设国

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信息化建设,发布《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

标准》。实施《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

推进语言文字人才队伍、科研机构、语言学学科建设。

印发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国际合作交流文件。编制

实施《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规划(2021-2025 年)》,

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

三、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

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5.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台构建优

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导县域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

衡发展经验交流会。研制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

面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和“公民同招”,指导

各地完善学校划片政策。深入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

作。修订出台学籍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学籍管理。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总结推广第一批实验区成

果,遴选建立第二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持

续推进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充分

发挥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改革作用。

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工作。建立利用社会资源

支持学校教育教学和课后服务的有效机制。

16. 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工

作。研制教育系统乡村振兴指导性文件,贯穿打通

县域基础教育、市域职业教育和省域高等教育,形

成具有教育特色、发挥教育优势的乡村振兴工作法。

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推进控辍保学从

动态清零转向常态清零。把乡村教育融入乡村建设

行动 , 更好发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

作用。扩大实施中小学银龄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实

施“八一爱民学校”援建,做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

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职、普高工作。做好直

属高校定点帮扶,培育一批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和创

新试验项目,探索在乡村振兴领域建立成果转化平

台。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工作,

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大力推进食堂供餐。完善“三

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引导人才向艰苦

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引导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

育示范县主动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百

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引领作用,助力培养高

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17.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

教育。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推动各地以县

为单位完善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加强城镇新增人

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乡村幼儿园建设。开展城

镇小区配套园治理“回头看”。加大公办园教师核

编补充力度,按同工同酬要求落实教师待遇。指导

各地推进幼小衔接试点,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加强

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

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

加快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

新教材,以强化特色引领高中学校健康发展,严格

落实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

启动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推进特殊教育拓展融合提升,“一人一案”提高残

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推动特殊教育向两

端延伸发展。加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和校园无障

碍环境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

设。研制加强专门教育管理办法。

18.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实施“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

制,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完善市场化社会

化就业机制,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性、区域性、行业

要闻内刊

第15页

11

性大学生就业市场。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灵活就业,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健全毕业生基

层就业支持体系,推动优化各类政策性岗位招考时

间安排。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支持体系,强化就业指

导服务,打造一批就业指导名师、金课和优秀教材。

实施宏志助航计划,重点帮扶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

推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改革,实施供需对接就业

育人项目。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配齐建强就

业工作队伍。组织开展就业育人典型案例和毕业生

就业创业典型人物总结宣传工作。

四、全面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构建新发展格

局提供坚强支撑

19. 加快培养、引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

才。积极参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集聚一

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强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印发《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

培养的意见》,实施基础学科专业、课程、教材、

实践条件等专项建设行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

早期发现和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

支持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制《关于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行动方案》。

启动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培养

工程技术和国防科技人才。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

新时代高等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修订《“长

江学者奖励计划”管理办法》,实施好国家重大人

才工程。大力加强人才国际交流。

20. 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战略科技

力量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坚持“四个面向”,

组织大任务、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主动与行

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对接,共同凝练科学

技术问题,组织重大攻关任务。加快前沿科学中心、

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推动国家

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国

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和工程研究中心布局,建设首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和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高校与地方成立联合创

新中心、与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移

转化能力建设。支持战略科技人才和领军人才为首

席科学家组织大团队,启动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团队

和优秀青年团队项目。提升高校创新开放合作水平,

支持高校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推进教

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积累总结试点经验。

优化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结构体系。启动建

设社科创新团队。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提高咨政建

言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科研伦理规范和监管,

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良好创

新生态。

21.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引导中职学校多样

化发展,培育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实施中职、高职

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

整合优质高职资源设立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深

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股份制、混

合所有制办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实体化

运作,支持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企业实践基地。印发新版专业简介和一批专业教学

标准。推进实施《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加强实习管理。发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推进岗课赛

证综合育人。实施先进制造业现场工程师培养专项

计划,加强家政、养老、托育等民生紧缺领域人才

培养。积极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大力营造国家重

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社会环境。

22.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调整优

化学科专业结构,发布实施新一版学科专业目录及

管理办法,发布首批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及

管理办法,试点建设一批学科交叉中心。实施新时

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

系。统筹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深入实施卓越拔尖人

才培养计划,加强和改进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深

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

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卓越工程师

培养,推动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

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打造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

共卫生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创

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高端医疗装备工

程实践创新教学中心,推进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

布局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印发《关于加快

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

研制《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

规定》。加快紧缺领域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规范

要闻内刊

第16页

12

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实施新时代振兴

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打造中西部高等教育发

展“西三角”,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精准

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深入实施高校银龄教

师支援西部计划。发挥四方联动机制作用,纵深推

进部省合建工作。加强部部共建合作,启动省部共

建 2.0。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

实践教育中心,办好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

旅”活动,办好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

赛,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

好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召开直属高

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三十一次全体会议。组建第八

届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指导各地编制实

施“十四五”时期高校设置规划,统筹开展高校设

置工作与独立学院转设。合理确定高校办学规模和

结构,加强高校异地办学等机构规范管理。

23. 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扎根中国大地、

瞄准世界一流,引导建设高校强化学科重点建设,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培优

行动和基础学科深化行动。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

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和需求标准,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和常态化监测系统,逐步淡化一

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

选择具有鲜明特色和综合优势的建设高校赋予一定

建设自主权,探索分类特色发展模式。开展教育部

与各省(区、市)新一轮“双一流”重点共建,加

大统筹协调,支持各高校“双一流”建设。

24. 提高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构建服

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规范发展高等继续教

育,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校举办学历继续教

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

历教育规范管理,对直属高校非学历教育领域问题

进行专项整治。修订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

理办法,研制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和办学基本条件要

求、校外教学点及社会助学活动管理办法。推进国

家资历框架和国家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制订自学

考试工作实施细则,推进自学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

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创新发展,推动社区教育办学网

络建设。持续开展社区教育“能者为师”特色课程

推介共享行动。加快发展老年教育,加快推进国家

老年大学筹建工作,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

培训,开展“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

项目及课程资源推介行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办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为教育发展注入

强大动力

25.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推进“破

五唯”,落实部门、部内、地方、高校工作清单,

加强典型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加大对违反“十不

得一严禁”行为监测和整改力度。出台幼儿园保教

质量评估指南,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普通

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指南。研制《中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工作指南》《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指南》。落实哲

学社科领域破除“唯论文”、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

高校人才称号等文件,突出创新价值、能力、贡献

的评价导向。组织开展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

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

26. 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进中

考改革、推动各省(区、市)全面推进招生录取综

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继续组织开展中

考命题评估。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稳妥启动第五批

高考综合改革,指导有关省份因地制宜出台改革方

案并抓好组织实施。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健全德智

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

的考查。深入实施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着力选拔培

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严格规范高校艺术类专业、

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管理,进一步提高艺术体育

人才选拔水平和质量。深入实施“高考、研考护航

行动”,平稳有序做好高考、研考组织工作。

27. 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深化“四点一线

一面”,强化统筹,提升区域办学水平和服务创新

能力。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重点推进首批疏

解项目选址、经费支持。做好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

测评估,发布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数。推动黄河流

域九省区教育协同发展。积极落实关于推进粤港澳

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支持高起点新机制

创建高水平大学及办学合作。推动新时代教育服务

东北振兴取得新成效。推进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

设,推进境外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在海南自由贸

易港设立理工农医类学校。

28. 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

要闻内刊

第17页

13

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

网 + 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

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

共服务平台,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

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深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应

用,发挥国家电视空中课堂频道作用,探索大中小

学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

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建设国家

教育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综合管理服务平

台,提升数据治理、政务服务和协同监管能力。强

化数据挖掘和分析,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

式。指导推进教育信息化新领域新模式试点示范,

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健全教育信息

化标准规范体系,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试点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

制度。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障,提升个人信息

保护水平。

29. 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

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

学前教育法、学位法、教师法审议,推进国家通用

语言文字法修订,推动终身学习法、教育法典化立

法研究,继续实施规章建设行动计划。落实家庭教

育促进法,会同相关部门研制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

的指导意见,推动学校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探

索在高校开设家庭教育选修课。深化教育领域“放

管服”改革,编制教育部权责清单,强化文件合法

性审查。进一步健全教育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

研制《教育行政执法与监督办法》。优化教育政务

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和标准化、规范化、便利

化建设。落实统计督查整改任务,深入推进教育统

计现代化改革,加强统计数据治理,强化统计监督

职能。推动高校章程修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抓

好法律法规在学校的落实落地。落实教育系统“八五”

普法规划,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持续办好全国学

生“学宪法 讲宪法”系列活动和“宪法晨读”活动,

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

30. 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

督导条例》修订,指导各地制定《教育督导问责实

施办法》。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

号工程”,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做

好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继续把“双

减”“两个只增不减”和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

入“不低于”情况作为评价重点。稳步推进学前教

育督导评估,启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期结

束综合督导评估试点。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

均衡发展总结大会,认定一批“优质均衡”县(市、

区)。做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开展高中

教育质量监测试点。修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

估办法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办法,

启动第四轮职业院校评估。修订高等学校本科教学

工作合格评估办法,研制“十四五”期间本科教育

教学审核评估计划,做好年度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

工作。做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建设,

开展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工作,探索开展质量监测预

警。支持专业机构做好本科专业认证。发布专业学

位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结果,对评估结果较差的单

位予以督导。研制高校评估归口管理办法,减轻高

校负担。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毕业论文(设

计)抽检。加大高校评估整改督导复查力度。探索

建设教育督导信息化平台。组织北京、上海、江苏、

浙江做好 PISA2022 正式测试。

31.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持续深化

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发挥民办教育工作部际联

席会议制度作用,完善民办学校分类扶持、分类管

理的政策举措,指导各地加快出台配套政策。积极

稳慎推进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加快优

化义务教育结构,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

校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研制民办学校举办者

变更管理办法,维护教育公益属性,研制加强对民

办学校全方位督导的指导文件,引导民办教育有序

健康高质量发展。

32. 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举办中外高级

别人文交流机制会议,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

行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同东盟职业教育、学历互认

等合作,建立中国—东盟教育高官磋商机制,办好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实施“未来非洲—中非职

业教育合作计划”,举办国际性职业教育大会,主

办金砖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

联盟和举办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推进“鲁班工坊”

建设。加强对欧高层次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做实做细与俄乌等国留学生交流,深化国际产学研

用合作,开展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要闻内刊

第18页

14

内地与港澳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深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出国留

学人员行前培训工作机制。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

留学教育,改革中国政府奖学金招生培养机制,推

进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教材和课程建设。发布实施

《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试行)》,启用外籍

教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和支持香港、澳门特

别行政区政府履行教育管治主体责任,支持并推动

内地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赴香港举办内地课程学校,

探索海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巩固内地(大陆)与

港澳台教育交流平台,完善港澳台学生培养管理工

作。推进海外中国学校试点建设。深化与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战略合作,推进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教育

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持续做好国际组织

人才推送工作,探索开展围绕开放科学的国际合作,

继续办好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世界慕课与在

线教育大会、“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等。

六、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打造高

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33.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持续

推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专项工作。落实《关于

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

制的指导意见》。选树宣传教师典型,持续做好师

德教育。做好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总结

推广,完成第二批创建。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

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政

治和师德师风情况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师德师风案

件,通报师德违规典型案例,严格落实师德师风问

题“黑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师德违规案例指导制度。

34. 全面夯实教师发展之基。实施新时代基础教

育强师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国

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验区,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

质计划。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

计划。优化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

施中小学教师发展协同提质计划。统筹师范生培养

和教师在职培训内容,加强对课程教材方面的培养

和培训力度。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设立国家级示范

培训项目。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

35. 完善教师管理与待遇保障。完善中小学教

师资格考试政策。推动各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保障。研究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办法,提高中

小学中级、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加强工资待遇保障,

提高教龄津贴标准,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改善乡

村教师周转宿舍。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

管理改革,有序推进教师交流轮岗。推进中小学教

师减负工作,严控进校园事项,督促各地落实已经

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继续实施“乡村优秀

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开展 2022 年国家级教学

成果奖评审。

来源:教育部 █

要闻内刊

第19页

15

回望 2021

第20页

16

教育部规建中心砥砺前行

回望 2021

2021 年,是值得铭记的历史之年,更是面向未来的开局之年。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脱

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迈上了新征程。

2021 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教育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立足新发展格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十四五”教育事

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服务教育战线高质量发展需求,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助力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服务教育统计改革

为扎实贯彻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统计改革新要求,更好支持教育战线改革创

新发展,中心坚定扛起新时代使命担当,以规范性保障教育统计数据质量,积极打造覆盖省级、地市级、区

县级教育发展规划咨询服务体系。

▲系统规划“十四五”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体系,全新上线 2021 年课程,本年新增培训学员超 3 万人次。

▲ 开展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调研,以规范性

保障教育统计数据质量。

▲ 实地调研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中小学校,了解作

业时间、睡眠时间、课后服务等工作落实举措。

第21页

17

回望 2021

深化人才链供给侧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实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化产教

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 聚焦国家数字新基建、乡村振兴、“双碳”战略等,

持续深化“十四五”产教融合新模式、新路径研究,

出版发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集》第二、

三辑。

▲ 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聚力产教融合,深入推进柳

州、三门峡等产教融合型城市发展专项研究,全面

开展中国宝武等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方案编制,

研究深化鄂尔多斯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服务高质

量教育体系建设。

▲ 面向未来,以智慧学习工场理念全方位服务应急

管理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等 7 所新型大学顶层设计

工作,实现新型大学的标准化、体系化、专业化迭

代发展。

▲ 加强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建设,以“大平台 +”

理念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演化,助推应用型高

校课程改革,举办第三届产教融合与课程改革研

讨会。

▲ 稳步推进艺术与科技创新发展联盟、应用型课程

建设联盟、中医药产教融合促进委员会及中国职业

技术教育学会文化自信工作委员会等平台建设工作,

持续推动应用型高校联动发展。

第22页

18

服务校园规划建设,建设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型校园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学校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深化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校园规划建设咨

询服务体系,提升精准服务学校的能力和水平,全力推进建设绿色、智慧和面向未来的新型校园实现新的突

破,推进校园规划建设高质量发展。

▲ 开展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总体规划专业

咨询管理服务,协助开展方案征集活动、做好中选

方案优化论证及导则编制工作。

▲ 为南京大学提供苏州校区校园规划建设技术导则

咨询服务,组织开展了总体规划、图书馆、实验室、

宿舍、食堂等专题专家论证会。

▲ 持续支持推进康复大学(筹)校园规划建设工作,

助力新校园规划建设落地实施。目前校园 37 栋建筑

单体中 32 栋已实现建筑结构封顶。

▲ 出版《大学校园规划的新趋势——基于发展战略

的校园空间规划》。

回望 2021

第23页

19

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探索未来学校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助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心以推进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为抓手,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创新。

▲ 开展一系列未来学校相关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实

施工作,与金华市金东区政府、金华市教育局共建“金

东未来教育先导区”。

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对口支援、乡村振兴

中心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推进对口支援、

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效。

▲ 深入推进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

依校区建设,援建高校由 15 所增加至 17 所,积极

推进学科带头人选拔、校区国际合作、产教融合平

台建设等工作,完成援建教师选派、银龄教师选聘

工作。

▲ 扎实推进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衔接工作。

▲ 开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研究,服务乡村振兴

战略。

回望 2021

第24页

20

▲ 第八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召开,本届主

题为“新阶段 新征程——以新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

新格局”,300 余名领导、专家、嘉宾线上参会,

在线直播观看达 700 多万人次。

▲ 召开以“职业教育·空间·时间”为主题的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校园空间发展研讨会。来自全国教育

行政相关部门、普通本科院校、职业院校 2000 余名

参会代表参加了线上会议。

▲ 召开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多元校园空间”为主

题的第六届中国绿色校园发展研讨会。

▲ 探索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从概念到实践的实施路

径,成功举办第二届首都未来教育论坛。

在新年到来之际,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向关心和支持中心各项工作的教育部各司局、直属单位、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关科研机构以及中心各战略合作伙伴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新年的祝福!

2022 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将始终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目标任务,

在教育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聚焦主责主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昂扬的工

作斗志、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推动中心高质量发展,为服务教育创新矢志奋斗!█

回望 2021

服务教育创新发展,打造品牌论坛

进一步加强教育发展新理念、新思想的传播推广,中心打造了系列品牌论坛,受到战线的一致好评。

▲ 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功组织召开海上丝绸之路(厦门)、丝绸之路(西安)等 6 场国际产学研

用合作会议,近 6000 余名中外专家参会,达成合作 220 余项。

第25页

21

2021 年在线培训:与时代同成长,与变革共发展

2021 年在线培训五大亮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

育体系”的战略任务;同时,作出了“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提出要求,

作为教育事业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民生领域最为重要的部门统计之一——教育统计须从“高

质量”“现代化”“改革”“体系”这几个关键字切入,全面落实中央部署、科学谋划未来工作,为 2035

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

在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变革之际,教育统计事业需培养一支与发展和变革要求相匹配的教育统

计人员队伍。为提升新时期统计人员能力素养和业务水平,确保上岗人员准确把握各项改革内容,全面理

解指标内涵和填报要求,熟练掌握系统软件操作流程,高质量地完成统计工作,2021 年在线培训围绕教育

01 聚焦改革,建设新课程体系

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刚刚完成汇总,这是百万统计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尤其是今年,这份

成果更加难能可贵。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教育统计的改革之年,开启了“加快构建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统计调查体系,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在此背景之下,8 月 28 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复旦大学共同主办的“十四五”第一期教

育统计在线培训正式上线。

在“十三五”经验积累基础之上,“十四五”在线培训在平台建设、课程内容、资源体系、交互形式、

教学运营等方面全面提升,为广大教育统计工作者和管理者提供标准、及时、规范的专业培训,实现当年培

训学员近 3 万人次的新突破。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楼旭庆副司长 9 月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听取在线培训工作汇报时,高度肯定了教育统

计在线培训工作。他表示,该项目为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统计队伍建设、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做出了巨

大贡献。

图|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 PC 及移动平台

图|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楼旭庆副司长、李燕丽处长

听取复旦管院陆雄文院长做工作汇报

回望 2021

第26页

22

统计现代化改革,在第一时间将今年最新的工作要求、调查表制度、系统操作和指标体系以最快速度传递

给基层学校。

1. 聚焦统计改革,新增专业课程

- 2021 年教育事业综合统计调查制度讲解

- 2021 年教育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讲解

- 2021 年学校(机构)代码管理信息系统讲解

-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 年版)- 概论

- 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 年版)- 指标解读

2. 聚焦教育热点,新增拓展课程

聚焦教育热点和发展主题,通过直播教学上线了新课程,涵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讲话”;

“‘七普’数据中教育变化及对‘十四五’规划的启示”;“教育现代化 2035 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教

育管理背后的大数据分析”等拓展课程。

图| 2021 年度工作部署课程截图

图|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课程截图

图|拓展课程上线海报

图|直播课程预告海报

回望 2021

第27页

23

3. 紧扣发展主题,更新教学资源库

“十三五”期间,在线培训建立了试题库、问答库、案例库三大教学资源库。2021 年,平台根据最新

的工作要求,对原有试题库、问答库内容进行了全面修订,并结合《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

年)- 概论》新增了指标库,方便学员进行指标查询和检索。

图|四大教学资源库

1. 分层分类学习计划

在线培训在“十三五”期间成功开

展了五期。2021 年,为满足“十三五”

在线培训结业学员进一步学习的需求,

在分类培训的基础上,在线培训又进一

步将学习计划分层为“入职”和“进阶”。

入职培训:针对首次参加教育统计

工作的人员,并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各

级各类学校(机构)不同工作要求,进

一步细分为基础教育学校(机构)、职

业教育学校(机构)、高等教育学校(机

构)入职培训和省、地市(区县)教育

行政部门(含乡镇中心校)入职培训、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入职培训五类;

进阶培训:面向已参加过“十三五”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

的统计工作人员。

02 分层分类,从入职到进阶精准培训

图|分层分类学习计划列表

回望 2021

第28页

24

2. 学习计划的构成

所有学习计划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在线考核三部分。

必修课:主要由业务类课程构成。要求学员全部完成。

选修课:主要由拓展类课程构成。学员可在列出的选修课目录中任选,达到学习计划要求的课时数即可。

在线考核:完成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学员可参与本学习计划考核。学员须在 60 分钟的时间内,完成

共计 40 题判断、单选、多选题。总共三次参与机会。满分 100 分,60 分为合格,90 分为优秀。

2022 年 5 月 31 日学习周期结束前,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 考核通过的学员完成培训,可获得结

业证明。

图|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结业证明

1. 首次使用交互式课程设计

“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进步”是在线培训始终坚持的理念。2021 年,在线培训首次使用了四维交

互式课程设计,在“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课程 - 概论”和“指标解读”课程中应用。

所谓“四维”,就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四个维度与课程内容进行交互。这类课程形式的优势在于

学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输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及时检查知识点掌握情况,形成“教与学相辅相成、多维度

交叉递进”的学习效果。

第一维度 按章节逻辑顺序讲授课程内容;

第二维度 区分主、次知识点,学员参与主知识点课前思考、课后练习,并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次

知识点作为阅读或自习;

第三维度 学员自主的在总目录和分目录间有序切换,建立有逻辑的思维框架;

第四维度 授课过程中穿插多种提示,帮助学员顺利完成学习。

2.“首次”引入培训课程专家答疑机制

2021 年是教育统计十年一次大改革,在线培训首次引入了专家答疑机制——学员围绕统计工作和业务

课程提出问题,助教收集后进行筛选、合并和分类,在线培训平台组织专家在线答疑,所有问题汇总在问答

库,供所有学员查看。

03 创新课程,多重维度增加互动

回望 2021

第29页

25

为更好地满足各省个性化培训需求,在线培训首次为省级提供定制培训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定制学习计

划、培训课程、培训专报和分析服务、结业证书专送服务等。

辽宁省连续两年为区县的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学校统计人员统一报名参加在线培训,山西省今年为省内

区县级和高等教育学校的统计人员统一报名。两个省都提出,在必修课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本省培训

需求更换和补充选修课程,并对本省培训学员提出两个月内完成培训的要求。在平台和各省级负责人的共同

努力下,辽宁省实现了 100% 的培训结业率和 75% 的优秀率;山西省也实现了 83% 的结业率。

04 定制培训,实现精准有效服务

图|辽宁省定制学习计划介绍页

图|山西省定制学习计划介绍页

2021 年在线培训关键数据

截止 12 月 26 日 24 点,共有 29683 名学员参加 2021 年在线培训,其中有 7869 名学员参加过“十三五”

在线培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组数据来认识他们。

在所有参培学员中,来自基础教育学校的报名学员人数最多,达到 26799 人,占所有学员总数的

90.28%,其中又以来自小学的统计工作者人数最多,为 12975 人次,占 43.71%。高等教育学校报名 1492 人次,

覆盖全国高等教育学校 27.94%。

从在线培训的数据看,高等教育培训覆盖率较高的省份依次是:山西省、云南省、浙江省、重庆市、上

海市、天津市、河南省、海南省、贵州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职业教育学校覆盖率较高的省份依次是:天津市、浙江省、海南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

基础教育培训覆盖率较高的省份依次是:天津市、浙江省、云南省、海南省、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

其中,浙江省和云南省实现了教育统计在线培训的学分与省级教师培训的学分互认。

01 培训报名关键数据

回望 2021

第30页

26

报名学员男女比例 报名学员各年龄段人数分布

报名学员学历比例 报名学员统计工作经验情况

截止 12 月 26 日 24 点,已有 14425 名学员完成 2021 培训要求的必修课、选修课课时,并通过了在线考核。

其中,考试优秀人数 2399 名,优秀率是 16.63%。

2021 年,在线培训引入了课程评分机制,学员在学习后为课程评分。

培训结业关键数据

课程统计关键数据

02

03

评分前十必修课程(截止 12 月 26 日 24 点) 评分前十选修课程(截止 12 月 26 日 24 点)

回望 2021

第31页

27

2021年,培训平台开放了“课后留言”功能。我们一起通过词频分析的结果,来了解一下学员们的课后心得、

感想和体会:

04 学员课后留言分析

图|课后留言词云图

( 字号越大表明词频出现的频率高 )

图|多维尺度气泡分析

(气泡越大表明词频出现频率越高,

相同颜色表明存在关联,距离越近,关联越大。)

站位世界多极化、全球化,把握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讲得生动丰富。便于理解和记忆。超赞。

——杜富强 平顶山市卫东区教育体育局

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者,特别从事时间较短的工作人员非常有帮助,更好更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

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继续开展好教育工作。

——扎西达瓦 亚东县教育局

案例与理论结合,耳目一新,深受教育,进一步提高了本人对统计和数据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范先民 凤庆县教育体育局

大数据时代,需要我们用数据分析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陈在瑜 德格县教育和体育局

学习受益匪浅,教育统计与评价工作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重要性有了更形象、具体、

深刻的体会。

——魏国春 哈密市教育局

通过学习净入学率和毛入学率,了解应用思路和注意事项,学习者能科学地应用这两个指标开展统计分

析与监测评价,更好地发挥教育统计工作在教育管理、科学决策中的作用。

——付春香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精确到位,知识点难点一目了然,很受用,觉得受益匪浅!

——裴海婷 天台育青中学

老师们讲的很详细,图文并茂,对我们来讲,真的很实用!

——李云鹏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文笔学校

第一次学,内容新颖,很有诱惑力。

——符良豆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昌城小学

我们摘录了部分学员留言与大家分享

回望 2021

第32页

28

流程就是思路,思路就是工作方法,方法就是指导行动的指南,否则就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感谢这

次培训,感谢培训平台!

——龙晓明 黄平县教育和科技局

这样的学习方式很好。

——邹伟 汉滨区教育体育局

在线培训,精彩继续……

在加快构建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统计调查体系,服务教育高质量

发展的征程上,教育统计事业需培养一支与发展和变革要求相匹配的教育统计人员队伍。作为肩负着“推进

统计现代化改革”重任的教育统计队伍,以与时俱进的理念、科学专业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态度来武装和提

升自己尤为重要。

据悉,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指导下,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和复旦大学按照教育事业统计工作总

体安排,已经制定了 2022 年工作方案,包括将开展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人员现状及发展需求调研,建立教育

统计工作关键岗位评价模型。以此为依据,指导培训的资源体系规划和开发,让培训更具有业务指导性,更

贴合用户需求,更加新颖、实用和精彩。

2022 年,中国教育统计现代化改革继续深化,“加快构建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

应的现代化教育统计调查体系,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依然在路上。

坚持理念,定能看见改变。作为统计战线的加油站,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和百万统计人员“与时

代同成长,与变革共发展”。█

回望 2021

第33页

29

2021 年 1 月,202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此次会议传递出“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

的信号,而目标任务的第一项,就是多渠道扩大普

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普惠

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4.7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

到 85.2%。经过 10 年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实现了基

本普及目标,下一个目标该怎么定?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 90% 以上。以人口

集中流入地、农村地区和‘三区三州’为重点,新建、

改扩建 2万所幼儿园,增加普惠学位 400万个以上。”

2021 年 3 月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

目标纲要,擘画了发展新蓝图。

实际上,我国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区域性、结

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2021,中国教育勇毅前行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全党全国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时刻,在“十四五”

开局之年,中国教育人以自己的情怀与奋斗,为 2021 年留下浓墨重彩的历史印记。

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国之大者”。这一年,

教育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党对教育工

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

育规律,增强育人担当,不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责任担当,饱含更深情怀。这一年,教

育战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开展“我为群众

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

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

意度。

放眼更长视角,立足更大格局。这一年,“扎

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特色更加鲜明,“服务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举措更加有力,“建设教育强国”

步伐更加稳健……

学前教育 普及普惠昂首向前

“当前,学前教育实现了基本普及目标,开始

迈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近日,教育部、国

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十四五”

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这样说。

回首 2021 年,学前教育迎难而上奋力改革,不

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老百姓对“上好园”

的需求。

构性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伴随三孩生育政策的实

施、人口的快速流动和城镇化推进,一些城市普惠

性资源不足、布局不合理、幼儿园“大班额”等问

题还会更加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持续地扩大

学前教育资源来逐步化解。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2021 年 7 月在国

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普惠水平,

实现幼有善育,是服务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三

孩生育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

以山东省潍坊市为例,其所辖的 4 区、6 市、

2 县公办园占比差距大,有的地区不足 30%,城区公

办学位紧张的现象尤为突出。针对这种区域发展不

平衡、不充分的现象,潍坊计划 3 年内全市建设公

办园 360 所,新增学位 9.02 万个,以满足老百姓入

回望 2021

第34页

30

优质公办园的新需求。

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

服务,补齐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城市新增人

口集中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板,这是年初全国教育

工作会议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部署。这一部署,正在

各地落实为实实在在的计划和行动。

“减负减负,越减越负”曾经是困扰基础教育

的痼疾,而小学与幼儿园两个学段相互分离、互不

衔接,造成了很多儿童入学适应困难,学业压力向

下传导,家长普遍感到焦虑,加上校外培训机构推

波助澜,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前教育的“小学化”。

改革在关键处发力。2021 年 3 月,教育部印发

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

见》,其中两个附件《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分别对幼儿园的

入学准备教育和小学的入学适应教育提出了具体、

可操作的指引。

“《指导意见》的出台,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

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紧

迫任务,是规范办学行为的迫切需要。”教育部基

础教育司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说。

回顾过往,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路上,国家

在推进幼小衔接上持续发力。

2018 年 11 月,《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

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幼儿园“小学化”

专项治理行动,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

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2019 年 7 月,《关于深

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

随着普惠性资源持续扩大,解决好普惠园“保

安全”“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问题极为迫切。

“学前提升计划”要求各地以提供普惠性服务为衡

量标准,科学核定办园成本,明确分担比例,统筹

制定财政补助和收费政策,合理确定家庭支出水平。

显然,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是民众所盼。

2021 年,中央财政下达 2021 年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资金预算 198.4 亿元,较上年增加 10 亿元,增幅

5.31%。值得注意的是,发展资金在以往基础上,新

增了“支持提高保教质量”的方向。

在推进幼小科学衔接上持续发力

完善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

求“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注重做好幼

小衔接”。2021 年 7 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

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

“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准备,

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

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减”之战迅即席卷全国。

2021 年 4 月以来,各地纷纷制定了推进幼小科

学衔接的实施方案,遴选实验区和试点园(校)。

内蒙古开展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幼小双向衔接示范

区、试点园(校)创建工作,以典型引领推动全区

到 2022 年秋季全面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以全链条教育改革推进幼小科学衔

接,建立了 6 个幼小衔接实验区,完善“61+35”试

点园(校)深度合作机制。

随着各地试点工作的推进,行政推动、教科研

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正慢慢

形成,学校、幼儿园、家长对儿童发展的连续性、

整体性、可持续性有了更多的认识。

与此同时,引领科学保教的“安吉游戏”也在

各地大力推广,一场场“把游戏权利还给儿童”的

改革,在各地实验区的幼儿园里静悄悄地发生,改

变着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课程观。

一年来,各地在健全经费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

上有不少新探索。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综合办园成

本等因素,对普惠性民办园按 5 个等级进行补助;

对高收费高成本转型的小区配套普惠性民办园,按

照每年 1 万元和 1.2 万元的标准拨付生均定额补助,

有效支持了普惠园健康发展。

完善普惠保障机制,不仅要解决“财”的问题,

还要破解幼儿园教师配备和待遇保障这一“人”的

瓶颈问题。

“配足配齐教职工”“严禁‘有编不补’”“工

回望 2021

第35页

31

资及时足额发放、同工同酬”,这些国家政策文件

中强调的要求,各地在创新性实践中,加快了落实

的脚步。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按“每班一个公办一个

合同制教师”的标准给公办园配备教师,并明确

了公办园教师工资收入对标义务教育阶段,与中

小学教师同步、同幅增长。“这几年,在编幼师

工资每年都有较大增长,合同制教师也一样,年

薪一年一核,同步增长。”萧山区教育局学前教

育科科长骆静说。

幼有善育,离不开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2021

年 5 月,教育部出台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

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提出四大能力要求:师

德践行能力、保育和教育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

自主发展能力,倒逼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改革,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

紧接着,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

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 年)

的通知》,提出“建立师范院校、地方政府、中小

学幼儿园协同开展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和教

育教学改革的机制。”

“深化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注重培养学生观

察了解儿童、支持儿童发展的实践能力”“学前提

升计划”对师资培养提出“突出实践导向”更为具

体的要求,必将为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夯实更牢

固的人才基础。

12 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

2021 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双减”名列其中。

学生的作业量减轻了、睡眠时间变长了,家长

不用再为没时间接孩子发愁了……“双减”成为老

百姓口中高频词的背后,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教育获

得感。

曾经,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是社会

反响强烈的问题。校外培训的野蛮生长,干扰了正

常的校内教育秩序,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这些顽瘴痼疾该如何解决?

一场前所未有的“雷霆行动”就此展开。在中

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关于进

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

担的意见》审议通过。7 月 24 日,《意见》全文发布,

“双减”正式与公众见面。

破解顽瘴痼疾构建教育良好生态

义务教育 提升质量步稳蹄疾

年终岁末,一则消息格外引人注目:甘肃全省

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检查。这不

仅是甘肃省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同时也标志着

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工作

圆满收官,我国义务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当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由“基本

均衡”走向“优质均衡”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

新命题。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回应公

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 2021 年,中国义务教育

在质量提升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加强作业管理、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工

作坚持校内校外两翼并进,条条政策都切中当下教

育痛点,以系统观念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双减”落地需要有小切口。手机、睡眠、读物、

作业、体质是切实关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 5 个方

面,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具体现实问题。

早在 2021 年初,教育部就先后印发 5 个专门通知,

对中小学生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管理作

出规定,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解决广

大家长急难愁盼问题,为“双减”的深入开展奠定

了坚实基础。

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社会各方以高度

的政治站位落实“双减”。教育部将“双减”作为

回望 2021

第36页

32

2021 年部党组的“一号工程”和教育督导的“一号

工程”,全力推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以“钉

钉子”的精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以《意见》为总纲领,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陆

续出台了 20 余个文件。从学科类培训范围界定到培

训材料、培训人员管理,从查处变相违规培训到加

强预收费监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各地各校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制定“双减”

实施细则。在浙江绍兴,一场以“多元分层,精准提质”

为行动内核的作业设计改革在全市中小学迅速铺开;

在南昌、青岛等地,信息技术正成为提升作业质量

的“利器”,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上海市教委

以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和研究为着力点,以活动项目、

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为载体,促进义务教育学校

教与学方式变革……

为做好课后服务,多地保障课后服务时间,创

新课后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沈阳市规定,小学放学

后依次开展 1 小时普惠性课后服务和 1 小时个性化

课后教育,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可提供延时服务;

四川省德阳市聘请专业人员,引入志愿者,研发“古

蜀探秘”“德阳潮扇代代传”等课后服务校本课程

300 余种……

“过去是跟风上培训班,花钱不说,啥也学不

到。现在,孩子在校有老师提供课后辅导,晚上还

能和我们一起散步、打乒乓球,锻炼身体,每天都

有精神和学习冲劲。”甘肃一位学生家长的话道出

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截至 12 月 20 日,全

国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 83.8%,线上校外培训

机构已压减 84.1%;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

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了有

效遏制;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规定要

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

前的 46% 提高到目前的 90% 以上。

以校外培训治理为突破,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为抓手,“双减”不仅是一次对“校内减负,校外加负”

畸形格局的纠偏,更是吹响学校教育强势回归的号

角,奏响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进行曲。

2021 年秋季学期伊始,北京市丰台区中小学校

学生保护专员正式上岗,当学生在认为权益受到侵

害的时候,可以寻求学生保护专员的帮助。这一岗

位是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

法》和教育部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

求而设立的。

2021 年 6 月 1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

人犯罪法》开始施行,这标志着国家再次以法律的

名义为新时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职责,也是学校的法

定义务。近年来,学校未成年人保护中仍然存在着

对保护职责认识不全面、相关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等

问题,迫切需要系统整合现有制度,构建新时代未

成年人学校保护的制度体系。

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的问题长期

困扰着基层学校。2021 年 3 月 1 日起实施的《中小

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就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

了定义,概括式列举了教育惩戒的措施,在为学校

完善保护体系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和教师提供指导的同时,也给学校制定相关的校规

校纪留下了一定的自主空间。

作为教育部第一次就未成年人保护制定的专门

规章,2021 年 9 月 1 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学校保

护规定》重点围绕“谁来保护”“保护什么”“如

何保护”等问题,系统构建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的

制度体系。针对学生欺凌、校园性侵害等社会关注

度高、对学生合法权益损害重大的问题构建了专项

保护制度,完善了相应的防治工作机制。

“这对学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可行

的操作指南,比如针对校园欺凌,《规定》提出了

一系列防控要求,包括预防欺凌教育、预防机制、

欺凌制止、欺凌处置等。这对学校来说很有帮助。”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小惠表示。

在全面构建未成年人保护网络的同时,过去一

年,教育部把目光投向近视、超重肥胖、网络游戏

成瘾等未成年人的成长痛点,与其他部委联合出台

政策举措,各个击破。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全社会的综合性系

回望 2021

第37页

33

统工程。2021 年 4 月底,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

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

2025 年)》,聚焦近视防控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

开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

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等 8 个专项行动。

在“健康第一”理念指引下,2021 年 6 月,教

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印发《营养与健

康学校建设指南》,对适应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需要,

推动学校营养与健康工作,规范学校营养与健康相

关管理行为作出要求。8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关

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

的意见》,深化学校健康教育改革,夯实学校卫生

条件保障,构建高质量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体系。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影响身心健康,也是社会

关注的热点问题。2021 年 10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

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

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内容建设、时段时长、

学校管理、家校协同和部门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

要求,对于做好预防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工作,具有

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021 年 9 月,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

史家教育集团总校长、史家胡同小学校长王欢多了

一个身份——革新里小学校长。这所在区域内实力

较弱的小学一跃成为可以期待的优质资源校。消息

传开后,周边百姓无不欣喜。

当前,人民群众对更好更公平教育的需要和教

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实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驶入新时代的义务教育,必须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关

键领域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是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瞄准教师队

伍建设的痛点、难点,各地在改革校长和教师交流

机制、加强教师培训、教师减负等方面大胆突破。

打破“名校壁垒”,北京市大面积、大比例推

进干部教师轮岗。在全区范围内,推进义务教育学

校校长交流轮换,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

通教师派位轮岗。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全

国 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印发了教

师减负清单,建立统筹规范相关制度,完善专项配

套制度,健全教师减负体制机制。

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急需一大批好教师。

从源头入手,2021 年 8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推

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调动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尽锐

出战,以定向培养的方式,每年为 832 个脱贫县和中

西部陆地边境县培养 1 万名左右的本科层次师范生。

2021 年 5 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 年)

的通知》,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

校、幼儿园骨干教师、校园长开展精准培训。

聚焦关键领域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教育信息化正在成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利

器”。2021 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

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

见》,巩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

成果,促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推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与各

级地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加强国家中

小学网络云平台建设、精心打造“同上一堂课”……

实践充分证明,信息技术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

升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

系,对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 年 3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

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该指南坚持面向未来、尊重

规律、问题导向与着眼实施,明确了扭转不科学评

价导向、推进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具体行动路径,

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为遵循,9 月,

教育部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 年

修订版)》,进一步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

度。该方案确定德育、语文、数学等 9 个学科领域,

新增了劳动教育领域、心理健康领域、英语学科,

实现了“五育”并举。

义务教育一端连接着万千家庭的期盼,一端关

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向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目标,

义务教育正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积蓄力量。

回望 2021

第38页

34

回望 2021 年,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更加巩固,促

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不同类型教育横向

融通的改革接续落地。

职业本科的发展使得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成为

可能。细数一年来职业教育的大事小情,职业本科

教育的学校、专业、学位相关制度纷纷出台,稳步

推进,令人欢欣鼓舞。

年初,新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对中职、高

职、职业本科专业进行了一体化设计,设置了 247

个职业本科专业。同时,发布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管理的国家

制度正式建立。

年末,国务院学位办明确,将职业本科纳入现

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与普通本科学位证书在就业、

考研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给 2022 年即将毕业的

第一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吃下一颗“定心丸”。

在开局之年的 2021 年,湖南、广东等多个省份

发布的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都提到支持本省“双

高计划”校办成本科层次职业学校,高标准建设若

干职业技术大学。

目前,全国已有 32 所职业本科院校开始招生。

从试点先行,到 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

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 10%”,职业本科教

育正走向全面实践,更好地满足民众对接受高层次

职业教育的需求,培养更多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

技术技能人才。

在畅通职业教育内部衔接通道的同时,这一年,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更加巩固

职业教育 完善体系聚势而起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也是

“十四五”开局之年,对职业教育来说也是不平凡

的一年。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

要指示,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首次提出建设技

能型社会;施行 20 多年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两次

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进一步疏解。

一个大会、一部法律、一个意见,再加上此前的

“职教 20 条”和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中国职业

教育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筑牢。2021 年,站在“两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国家需要更高

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民呼唤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职

业教育在“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道路上聚势而起,

展现出了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和旺盛的生机活力。

我们也看到了各地的政策设计在着力打通普职融通

的招生、升学堵点,缓解教育焦虑,让职业教育成

为学生和家长的主动选择。

2021 年是广州“新中考”落地第一年,中高职

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和中等职业学校省级及以上

重点特色专业,首次和普通高中一样,在第一批次

招生且设置录取最低控制线,吸引了一批学业能力

和动手能力发展均衡的学生报考。34 个中职三二分

段及省级以上重点特色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 100%,

备受考生青睐。

对青岛市 8010 名普高学生来讲,2021 年是他

们作出人生关键抉择之年,他们经过在普通高中的

一年学习后主动转入职业学校,未来还可以通过中

高职贯通培养、“职教高考”等方式走向更高层次

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道路。

在南昌,作为试点的第十八中学和第二十三中

学,2021 年首次开设工艺美术、民航运输服务、飞

机设备维修、无人机操控与维护、航空服务等 5 个

职业教育专业,探索普通高考和“职教高考”双轨

升学培养模式。

2021 年,“普职比”的热议引发了家长焦虑。

其实早在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

定》中就明确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招生“大体相

当”。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家长焦虑孩子

读职校,其中一个原因是担心孩子将来不能上大学,

没有出路。

民进中央的调研显示,很多地区中职学生升学

回望 2021

第39页

35

比例已经超过 50%,一些地区甚至达到 70% 以上。

制度如何回应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这一年,“职

教高考”的图景越发清晰,脚步越来越近。

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 2629 号

建议答复时表示:“逐步建立‘职教高考’制度,

使中职毕业生享有更多样的教育选择和更畅通的学

业提升通道。”

2021 年底,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再次提请全

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和实施职

业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在招生计划中确定相应

比例或者采取单独考试办法,专门招收职业学校毕

业生”。

这一提法已在山东、江西先行先试。山东将正

式实施只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教高考”,本科

招生计划由 1 万增加到 7 万人左右,更多职校学生

将通过“职教高考”实现技能与学历的双提升。江

西 2021 年在“专升本”项目中,已经启动“文化素

质 + 职业技能”试点,并且表示将出台“职教高考”

改革实施方案。

所有的制度设计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建立

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21 年,

职业教育向社会传递出更加明确的信号——职业教

育“立交桥”可以走通另外一条人生路,每个人都

有人生出彩机会。

职业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国家重视

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有为

才有位,职业教育只有聚焦自身发展质量,才能真

正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教育类型。

近日,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2022 届本科

生专场招聘会上,37 家用人单位提供了 1700 多个

岗位,平均年薪高达 9 万元,而应届生只有 900 人。

第一批职业本科毕业生还未“上市”,就已经受到

企业青睐。

高质量的毕业生是职业教育的品牌和代言人。

由于面向市场、面向岗位培养人才,职业院校毕业

生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已不稀奇。2021 年,职业教

育不满足于学生“能就业”,继续向“就好业”发力。

“就好业”需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2021 年是职业教育响应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

积极进行专业调整的一年。

“2021 年以来,明显可以感觉到国内的智能汽

车越来越多,一些 IT 巨头纷纷加入这场产业变革,

人才需求量每年都在翻番。”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

院校长罗先进介绍,学校 2021 年设置了智能网联汽

车技术专业,并且对接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全面

优化专业结构,新增 6 个、合并 4 个、更名 10 个、

撤销 2 个专业。

2021 年,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印发,更新升

级一批现有专业、适度超前规划一批新专业、淘汰

一批落后专业,新目录全面对接“十四五”规划并

聚焦发展质量提升职教吸引力

面向 2035 年进行前瞻性布局,推动专业升级与数字

化改造。

比如,在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新

增集成电路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专业。在回应社

会民生关切上,设置婴幼儿托育、智慧健康养老、

现代家政等专业。在服务新职业上,针对“全媒体

运营师”新职业,设置全媒体电商运营、网络直播

与营销等专业。

专业设置贴近产业发展解决了人才培养的方向

问题,这还不够,“就好业”还需职业教育在育人

方式上持续推进改革。

2021 年 7 月,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和国家产教

融合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首批认定了 63 家国家

产教融合型企业和 21 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63

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既有“世界前沿、大国重器”,

也有“专精特新、单项冠军”,21 个产教融合试点

城市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数城市职业

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超过 20 万人。

可以预见,当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

试点城市行之有效的措施及时提炼上升为制度设计

和政策供给,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将向纵深推进,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技术技

能人才支撑。

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021 年,高职专科英语、信息技术两门公共基础课

回望 2021

第40页

36

程标准和《高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

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一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标

准发布,进一步规范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

此外,第三期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2021—2025 年)继续实施,力促“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遴选工作启动,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体系

加快构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修订印

发,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规范化和专业化水

平;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将产教融合落实到人才培养细微处……

这一年,一项项扎实举措向职业教育质量提升

的目标集中攻坚,放大到整个职教地图,则显示出

了职业教育的强大行动力,职业教育有为必有位。

职业教育是面向各行业领域的教育,没有社会

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就办不好职业教育。过去一年,

政府加快职业教育由“办”向“管”转变,推动职

业教育形成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

9 月,正式施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公办学校可以吸引企业的资

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职

业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

10 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鼓励上市公司、行业

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

办职业教育。

12 月,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进

一步明确对积极开展职业教育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措

施,增加对产教融合型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

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支持,享受税费优惠

等规定。

这一年,在市场需求和政策鼓励下,校企找到

更多合作的共赢点,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建的产业学

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政策效应显现。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北京百度智行签署战

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建全国首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吉利汽车、

柳工、玉柴等一批行业龙头和领军企业共建 9 个特

色产业学院;京东集团投入资金 313 万元,青岛职

业技术学院投入 729 万元,在学校共建“校园云仓”

推动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

生产性实训基地……

如今,校企合作已经不局限于订单班、实习,

而是向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培

养“双师型”教师、共同建设校企实训平台等更广

阔的空间探索,校企合作的命运共同体正在形成。

11 月,“全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联

盟”在山东成立,搭建了一个全国职业教育混合所

有制办学改革交流研讨平台。目前,山东省开展混

合所有制改革的职业院校达到 47 所,拉动社会资本

超百亿元,形成集群效应。

资本对市场和政策是最敏感的。2021 年,仅上

半年职业教育的融资总额就创新高,达 62.1 亿元。

德勤预计,未来 3 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增速将达

到 12% 左右,2021 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7000 亿元。

正如教育部职成司司长陈子季所说,“谁有意

愿、有能力、有条件、守规矩,就应支持谁举办职

业教育”。未来,在保证职业教育基本公益属性的

前提下,社会力量会加快脚步进入职业教育,政府

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深度参与的多

元办学格局值得期待。

回顾党的百年峥嵘岁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

到,职业教育深深地融入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

的百年奋斗中,其每次变革都与国运紧密相连。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

略全局,职业教育必将以更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

二十大胜利召开。

回望 2021

第41页

37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开展党史学习

教育,则是贯穿 2021 年全年的一件大事。于是,如

何把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大课堂,成为

过去一年摆在高等教育战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特别

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

薪火代代传承。教育部党组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

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谋划推进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

育的首要前提,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任务、注

重实效长效,着力领导好机关、指导好高校、引导

好战线,确保广大师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

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这一年,我们看到,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走出

了档案馆和博物馆,走进了全国高校的多彩课堂——

在中国传媒大学,来自全国百所高校的百名大

学生走上“红色文物青年说”活动的讲台,接力讲

述了《瑞金红井: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历史见证》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升起的第一面国旗》《迎接知

识春天的准考证》《“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十八

洞村脱贫评估表》等 100 个红色文物故事,引导广

大青年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其视听化呈现的

百集微党课于 7 月 1 日上线央视网,当日累计观看

人次突破千万。

在北京理工大学,全新落成的全国高校思政课

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可支持近百名学生同时“穿

越”百年党史,感受觉醒年代的苦难辉煌、红军长

征的艰难险阻、延安宝塔山下的革命烽火、脱贫攻

坚的伟大壮举,收获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在武汉大学,抗疫医护赏樱专场吸引了 2.1 万

名医护人员和家属,学校以此为契机开设“中国精

将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大课堂

高等教育 追求卓越奔向一流

2021 年,是一个连接历史、当下与未来的年份。

对于高等教育战线来说,这一年,更是具有特

殊重要性的交汇期、转折期和机遇期。回望奋进足

迹,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思政教育的磅礴力量。立于时代

峰峦,我们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坚定人才培养的决心和自信。面向新发展格

局,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着力构

建一流大学体系、培养一流人才方阵,为服务国家

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高教力量。

神导引”“伟大抗疫精神”等课程,让更多学生深

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

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在郑州大学,7 万人共上思政大课,授课教师

们将盾构机等大国重器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

鼓励大家力学笃行、扎实攻关,挥洒青春向热土。

教育部联合人民网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四史”

思政大课,总观看量更是超过 1800 万次。

在神州大地,教育部和各地各高校多措并举、

做深做细,不断创新形式与载体,充分调动校内外

资源,生动开展了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赛、“网

上重走长征路”党史故事百所高校接力讲述、音乐

党史、建党百年高校示范微党课等主题活动,营造

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

这一年,我们听到,党史的智慧和力量不仅在

思政课堂上落地生根,更在广袤的社会大课堂中开

花结果——

上 B 站,学党史,复旦大学陆续更新 17 节微党

课视频,生动展现陈望道先生“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胡其芬烈士“最后的报告”等校友革命故事,收获“90

后”“00 后”学生如潮好评。

重应用,学党史,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

院立足学科专业特色,采取“互联网 + 地理信息 +

红色旅游 + 党史学习”模式,创新研发“习近平总

书记的红色足迹”党史教育基地数字地图,服务社

会需求。

行万里,学党史,上海交通大学全年派出超过

1 万名师生到大江南北、田园山川开展社会实践,

到酒泉基地学航天精神,到苍山洱海学生态文明,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将小我融入伟大时代。

回望 2021

第42页

38

这一年,我们感受到,青年学子既是伟大征

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又是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

生力军——

7 月 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

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一

代代中国青年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发挥的重要作

用,并殷切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百年风华正青春,青年奋进正当时。在庆祝大

会上,当 1000余名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齐声喊出“请

党放心,强国有我”,所有人为之震撼。一张张青

春年少的面庞,一句句郑重有力的誓言,彰显着新

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所在。

“大师”,绝对是 2021 年高等教育领域最重要

的高频词。

4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

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并对大

学教师提出了殷切期待,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

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

全面发展的人。

9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上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

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

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伟业,人才为先。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

党中央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高校人才培

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

强大动力。高等教育战线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初心,满怀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坚定扎根

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决心,拿出了一系列“真招”“实

招”“高招”“硬招”,全流程、全方位回答了“大

师培养之问”。

面向学生,出“科学选拔人才”之“真招”。

这一年,在 14 省市平稳实施新高考方案的基础

上,甘肃、黑龙江等 7 省市发布高考综合改革实施

方案,宣布从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进入“3+1+2”

的新高考模式。同时,2021 年全国高考命题坚持对

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引导,加强考教衔接,

充分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促进素

质教育发展。

坚定“中国教育能够培养出大师”的自信

面向教师,谋“职称制度改革”之“实招”。

这一年,《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

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陆续印发,严把思

想政治和师德师风考核,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

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

师实行分类分层评价,并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

面向学校,亮“教育回归本位”之“高招”。

这一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

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 年)》,聚

焦评估重点难点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本科人才培养

质量。“两类四种方案”,为属性异质高校减负,

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本

位回归;从“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到“本科教

育教学审核评估”,既强化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又体现了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地生根。

面向区域,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之“硬招”。

这一年,教育部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作为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重要指示

的生动实践,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

度,谋划以西安、兰州、重庆和成都为战略支点,

带动中西部高校集群发展,引导中西部高校聚焦区

域发展急需,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有力支撑中

西部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拥有了一流创

新人才、拥有了一流大师,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方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久久为功,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等教育战线的使

命担当。

回望 2021

第43页

39

如果说,课堂质量是决定育人成效的“小环

境”,那么学科建设则可以算作“小环境”之外的“大

环境”了。若要用一个词语概括 2021 年我国学科

建设的整体态势,相信这个词一定是“交叉融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

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

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学科分支和新增长点不断

涌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势不可挡。正如习近平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所强调的,要用好学科

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

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

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

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这一年,高等教育战线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讲话精神为指引,打出一套学科交叉融合的组合

拳,打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攻坚战,吹响深入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冲锋号,成

效显著,未来可期。

组合拳里,有瞄准“卡脖子”问题的新招式——

202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

知,新设置的“交叉学科”门类,成为我国第 14

个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

安全学”作为下设一级学科。

“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在学科专业目录

上进行直接体现,可以增强学术界、行业界以及

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

更好的发展平台,提升对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和重

大理论创新的支撑能力。”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

绍说,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就是要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

才培养体系,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

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而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则是贯彻落实

总体国家安全观、构筑国家安全人才基础、夯实

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的战略举措。

攻坚战里,有面向重点领域的“主动仗”——

全面深化“四新”建设,推出首批 12 个未来

技术学院、50 个现代产业学院,布局建设一批特

着力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培养一流人才方阵

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等专

业特色学院,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

的工作方案,全面推出中国政法实务、中国经济、

中国新闻传播、中国艺术四大讲堂。

全面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分 3 批布

局建设 288 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

1 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深化书院制、

导师制、学分制改革,探索形成选拔设通道、培

养留空间、评价长周期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印发《关于进

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大

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破解融资难、经验少、

服务不到位等难题,举办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

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来自 121 个国

家和地区、4347 所院校的 228 万余个项目、956

万余人次参赛。

冲锋号里,有锚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新

导向——

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

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

办学导向。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双

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明确“双一流”

建设成效评价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

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

家需求,克服“五唯”顽瘴痼疾,避免简单以条件、

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

时值年底,“双一流”建设再出重磅政策。

面向下一个五年,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三次会议审

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相关导向和要求,

强调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

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

在变化中抓住机遇,在变局中坚守初心。盘

点 2021 年高等教育,昨天的苦难辉煌已经浸润师

生心田,今天的使命担当正在创造高质量发展奇

迹,明天的伟大梦想召唤高等教育战线开创更加

美好的未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回望 2021

第44页

40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

0.26%,高校在校生仅有 11.7 万人;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54.4%,在学总人数达到 4183 万人,

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于 2021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

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 2050 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贺祖斌:一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弱到强的曲折发展过程,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历

史性转折,在经历了大改革、大发展后迈入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阶段。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等教

育事业站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正开创高等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贺祖斌:“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建成“人才强国”确立为 2035 年远景目标。中央人才工作

会议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很好地诠释了新时代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也更加坚定

了以深化改革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务实做法。

别敦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复刻的辉煌成就,中国高等教育正是在这百年辉

煌史中发展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股中坚力量,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走出救亡图存历史演进第一步;到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懈探索高等教育新体系;进入改革开放

新时期,开启现代高等教育新篇章;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历史性突破。新的历史时期,中国

高等教育更需赓续百年初心,勇担历史使命。

事件回顾

事件回顾

建党百年,中国高等教育砥砺奋进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赓续百年初心,勇担历史使命

回望 2021

2021 中国高等教育十大关键词

01 高等教育站在新起点

02 支撑人才强国战略

点评人:别敦荣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点评人:贺祖斌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

第45页

41

2021 年 7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

意见》,并提出: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

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2020 年 12 月 30 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

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这是在总结首轮“双

一流”建设成效基础上制定的办法,对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贺祖斌: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推动高等教育新基建,

为优化高等教育生态物理空间、升级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促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创新,赋予了鲜

明的时代意蕴。各高校在探索建设过程中,应融合新元素创新管理制度,切实发挥新基础设施“数字底座”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

贺祖斌: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

学导向。成效评价由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和学科建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大学整体建设评价,分别按人才培养、

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六个方面相对独立组织,综合呈现结果;

学科建设评价,主要考察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的综合成效。

这也体现了“双一流”建设中的建设要素。

别敦荣:教育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面。教育新基建既是

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又是高等教育适应高新科技发展需要的战略举措。高校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和人

工智能技术,探索智慧教育发展的路径,加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全面推动教育教学的数字转型、智能升级

和融合创新,积极应对“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夯实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信息基础,激发信息时代

教育变革的内生动力。

别敦荣:我国一直是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百年变局风云变幻、信息技术与产业方兴未艾、新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世界多中心创新格局逐步形成,

这些归根结底都是科技战、人才战。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切

实发挥高等教育育人优势,将我国建成世界人才高地。

事件回顾

事件回顾

数字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双一流”建设凸显评价要素

激发信息时代教育变革内生动力

以教育优势释放人才红利

回望 2021

03 教育新基建

04 “双一流”成效评价

第46页

42

别敦荣:“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是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但需明确的

是,“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方式,其评价要素和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需不断进行动态

调整。更需注意的是,成效评价的适应对象不应泛化。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必须扎根中国大地,

办出中国特色,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打造高

水平师资队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

成效评价的适应对象不应泛化

2020 年 12 月 30 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通知,设置“交叉学科”门类,“交叉学科”成

为我国第 14 个学科门类。2021 年 11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

旨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规范交叉学科管理,完善中国特色学

科专业体系。

2021 年 1 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 年)》。新一

轮审核评估面向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围绕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进行优化改进,立德树人导向更加

鲜明,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积极探索评估分类,改进优化评估流程,注重减负增效,强化评估结果

使用。

贺祖斌:学科是对知识的理性分类,学科发展与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无法割裂,以学科的交叉融合面对

现实世界是理性和科学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学科交叉融合富有新时代意蕴,是新学科产生的重

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高校作为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主阵地,要突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组织

机构变革,构建多元学科学术团队,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教育实践,通过筑牢跨学科发展根基契合社会需求,

营造学科交叉融合良好生态。

别敦荣:在国与国之间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我国在关键领域仍然受到“卡脖子”问题的

掣肘。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科技创新。“交叉学科”门类以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

两个一级学科的设置,是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手棋,是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的重要体现,对培养

符合科技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目标发挥着关键作用。

事件回顾

事件回顾

学科交叉“何谓”“何为”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05 学科交叉

06 审核评估

回望 2021

第47页

43

2021 年 10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 2020 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

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等文件。

2021 年 4 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对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

要求。

贺祖斌: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宏观战略背景下,学位点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强国

战略的实施成效,学科建设被赋予更为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最新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点反映了我

国高校在推进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也扩大了在人文社科、工科、医学等领域的学科建设规模,满足学科研

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现实需求,深入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从规模增长与体制完善阶段,进入质量提升

与内涵式发展阶段。

贺祖斌:从“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到“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反映了新一轮审核评估强调把立

德树人融入评估全过程,加强学校办学方向、育人过程、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审核,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是高校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本科教育教

学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治理机制。同时,新一轮审核评估也将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

评估制度体系,保障“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别敦荣:2021 年,高等教育领域深入推进“四新”建设,加强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快构建高质量高

等教育体系,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新增列学位点正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学

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外部条件支撑,又需强化内生动力。只有在学科建设的内涵上下功夫,构建高

质量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才能实现学科育人、学科强校、教育强国。

别敦荣:多样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主要特征,高等教育评价方式应当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新一轮审核评估,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提供“两类

四种”方案,实施科学分类,为属性异质高校减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本位回归,

让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各安其位,纵深推动社会经济稳固发展。

事件回顾

事件回顾

高校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现实关切

重视学科内涵建设

实现高等教育本位回归

07 学位点增列

08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

回望 2021

第48页

44

贺祖斌:当前,要想发挥高等教育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高校可以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从乡村产业发

展、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乡村文化教育、人才培养、基层组织保障等多方面开展乡村振兴服务,促进

乡村振兴质量提升。同时,应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站在“新起点”上,

高等学校必须担起这个光荣而艰巨的重任。

别敦荣:2021 年 7 月 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

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当

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扶贫必先扶智,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平台打造与农业、农村、农民的有效联结,形成高校与“三农”高度耦合的融通体系,深化教育脱贫,全面

推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

以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2020年 12月 3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部署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意见》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

制机制障碍,采取分类分层、科学评价,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

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贺祖斌:在高校职称制度改革中,应该重点把握以下三方面:一是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严把思想政治和

师德师风考核关,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克服“五唯”等倾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二是建立职称创

新评价机制。分类分层评价,结合学校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建立科学合理的分

类分层评价标准。三是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价,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

专业性、针对性。同时,还要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

别敦荣: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鼓励高校探索科学、合理、多元的评价机制,能从制度机制层面有效

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改革的目的在于破除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建立能够实现教师潜心

教学、全心育人的新制度。

事件回顾

制度优化推进高校师资建设

破“五唯”走深走实

09 高校职称改革

回望 2021

第49页

45

2021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

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

跨省异地校区。

贺祖斌:异地办学源自高校发展的需要,即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接受地方政府的支持,

得到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有力支撑,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衔接。然而同时,异地办学机构也存在权属模糊、

与母体差异甚大、经费来源争议大等问题。教育部出台相关规定,严控高校异地办学,是必要的、适时的。

别敦荣:高校异地办学总体上呈现中西部重点高校“东建”“南下”趋势,造成西部教育资源、人才流

失严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地未来的发展潜力。严控异地办学是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

攻坚行动的措施之一,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力

支撑中西部经济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同时,给予西部地区更多政策利好,推动高等教育

整体生态布局合理、优化。

点评人 : 别敦荣 ,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 点评人 : 贺祖斌 , 广西师范大学校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事件回顾

严控高校异地办学

均衡高等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10 规范办学

回望 2021

第50页

46

发展状况

2021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2021 年首次以

党中央名义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职业教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

地方政府积极履行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强化

政策配套力度。部省共建职教高地使得东中西部呼应

的发展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一体化研制颁布专业目录,

丰富充实了类型教育特征。中职教育民生兜底作用显

著,坚持就业升学两条腿走路,在体系中的基础性作

用得到强化。专科高职教育扩招任务圆满完成,“双

高”校建设迎来期中大考。职业本科教育起步发展,

有力增强了职业教育适应性。职教国际合作交流“引

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并举,开发并被国(境)外

采用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数量稳中有升。

(一)全国职教大会推动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

发展新阶段

4 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胜利召开,对于新时

代职业教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

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

的意义,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大会配发的两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

展的意见》,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说

明书”和“操作手册”。大会的召开及文件的出台,

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职业教

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地方

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辽宁、四川、青海、江西、

安徽、黑龙江等多地已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大会,以

扎实有力的举措推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落地生

根。学界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了广泛

讨论,专家学者针对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办学模式、

育人方式、管理体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地方政府办学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2021 年,职业教育政策供给力度进一步加大,

政策环境进一步向好,推动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

走向“大有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更加重视职业

教育,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重要指示

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为契机,以“双高计

划”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为抓手,以部省共建

职教高地为突破口,加大投入,推动职业教育点上

突破、线上推进、面上提质。部省已共建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高地 12 个,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有力激发

了地方改革活力,调动了地方积极性,形成了东部

省份提质培优、中部省份提质扩容、西部省份扩容

提质的东中西部梯度发展的新格局。地方政府和职

业院校主动承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任务,

全国 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

4562 家学校单位承接了建设任务,任务总布点数达

12.8 万个,带动地方资金和社会资本预算投入 3000

多亿元。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建设更加充实

一年来,教育部相关部门积极落实全国职教大

会精神,在现代职教体系内涵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一是研制完成一体化专业目录。3月,教育部印发《职

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教职成〔2021〕2 号),

这是首次将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三个层次专

业目录进行一体化修制订,建立了统一的分类框架

和上下衔接的专业名称,使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更为

凸显。二是中职办学定位有调整。按照《关于推动

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要求,中等职

回望 2021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电子期刊免费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