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生活幾乎就是著書、作畫、授課,在此期間,出版了《中國繪畫
史》修訂版,赴日考察藝術教育,與友人遊歷黃山、富春江,又先後
在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多地舉辦畫展。他還與上海、南京的幾位
朋友組成了國畫研究會「白社」,作為業內的精英小圈子,一個共同
切磋思想、交流畫藝的平台。……潘天壽對於繪畫創作與美術史的思
考,尤其是對中西方文化比較關係的把握,基本上是在杭州藝專的十
年當中確立起來的。
在創作此作時,潘天壽借鑑的是米家山水的皴點技法,這在他的傳世
作品中非常少見。米芾、米友仁父子開創的「米氏雲山」一脈,以
「平淡天真」為審美標準,被文人畫家推崇為「逸品」,為文人畫樹
立了高層次的典範。此脈經金元時期王庭筠、高克恭、方從義等發揚
光大,作為文人墨戲的代表而備受推崇。
此幅《米家雲山》獨特非常,不同於他以線條勾勒為主、一味霸悍的
常見作品,而是以韻致取勝。遠山以米家皴法點染,中景中央的巨岩
亦是以皴點表現。而其勢向左,與重心在右的遠山形成反向呼應,高
士讀書的草廬被壓至畫面邊緣,亦增構圖之險。其下以一江力避擁
《煙嵐浮翠》是潘天壽繪贈老友方幹民的作品,方幹民(1906-
1984),浙江溫嶺人,油畫家、美術教育家。1927年留學巴黎美術
學院,與顏文樑、汪日章等同學,是首批留法的中國畫家。1929年
回國,1930年受聘於杭州國立藝專,與林風眠、吳大羽、蔡元培之
女蔡威廉同為該校西畫專業的核心人物,並與林、吳並稱「西畫三
教授」,學生包括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彥涵、董希文等等。
1936年杭州國立藝專西遷,後與南下的北平藝專合併,更名為國立
藝專(即中國美術學院前身)。1939年學校西遷至雲南呈貢縣安江
村,時任教務主任的方幹民與原北平藝專教授常書鴻教學思想相悖,
校長滕固支持常書鴻,方幹民被免職。而此前林風眠、吳大羽離校,
蔡威廉病故,原杭州國立藝專主張融合西方現代派的教授僅有方幹民
一人,加之學生們對方幹民非常擁戴,故而對滕固校長的決定不滿。
事件升級為學潮,學生封鎖了安江村的所有出口,滕固則從昆明調來
武警部隊作為回應。此次「安江學潮」使得國立藝專元氣大傷,方幹
民、常書鴻、滕固相繼離校。
對方幹民的能力,潘天壽是非常清楚的。1944年潘天壽於重慶磐溪
出任國立藝專校長之後,立即復聘方幹民任西畫系教授。1945年藝
專創建西畫畫室制,林風眠、方幹民、李超士和倪貽德主持。1946
年國立藝專重回杭州,方幹民繼續主持畫室。1947年汪日章接替潘
天壽擔任校長,方幹民也離開學校,之後輾轉於上海美專、南京軍事
學院、浙江美術學院。
對於方幹民這位國立藝專最重要的西畫教師之一,朱德群曾撰文回憶
道:「杭州藝專在情勢逼迫之下,一遷再遷。。。。。。當時我是第
三年,授課老師只有方先生,直至第四年,因為一直擔任我們班的班
長,兩年多的授業,我有較多的機會與方師接近,他為人純正、溫
和、教學嚴肅認真,對學生親切,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長者。」
潘公凱在《儒士潘天壽》中記述到:從杭州藝專任教到抗戰內遷的前
十年,對潘天壽來講是沈浸於學術研究和創作實踐的最好、最安定的
一段時期,他也迎來了藝術思想和藝術創作的旺盛期。當時潘天壽的
國立藝專教師合影,前排左四為方幹民,左五為潘天壽
杭州國立藝專教師郊遊合影,前排中坐者為潘天壽,右二站立者為方幹民
杭州國立藝專教師們,左九為方幹民
塞,近景坡石上雜樹點點,逸趣更增。潘天壽在學習古人的同時,也
不忘了加入獨立的評價,他尖銳地指出:「凡人文畫往往注重文人風
趣,而缺功力,即董氏之所謂頓悟禪也」、「無十年面壁之功,徒以
頓悟護短,為明清士夫通病」。在《米家雲山》中,他題寫「皴勾誰
有刀金錯,潑墨詩濃雲水間。點抹原非徒草草,漫言易學米家山」,
強調了功力對於學習傳統繪畫的重要性。潘天壽的繪畫成就是很高
的。他深入研究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規律。尚氣勢、重整
體、追求不平凡的畫面表現。他作畫極有魄力而章法結構又極為嚴
謹,沈靜周密、慘淡經營,就如老將用兵,高瞻遠矚,出奇制勝,能
在奇險之中造成巨大的力量感和獨特的結構美。
米友仁《雲山墨戲圖卷》局部
觀想—中國書畫四海集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