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优化参考》第2期

发布时间:2023-11-01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决策优化参考》第2期

决策 优化 参考 / 特稿精要— 5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马晓河●共同富裕是包括五亿多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期盼和梦想。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把农村居民作为共同富裕的重点目标群体,特别是帮助脱贫以后的群体同步实现共同富裕。一、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持续扩大,共同富裕实现难度持续提升2012 至 2022 年,我国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从 2.88 倍缩小至 2.45 倍,但绝对收入差距从 15737.4 元扩大到 29150 元。此外,按五等份分组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2011 年农村居民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组的 8.39 倍,城镇居民是 5.35 倍 ;2021 年农村居民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低收入组间的差距上升至8.87倍,城镇居民则上升至6.16倍,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化程度仍远高于城镇居民。农村低收入群体规模过大是造成城乡间和农村内部收入分化进而影响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原因。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每人每天收入低于 10 美元属于低收入人群,结合 2020 年世... [收起]
[展开]
《决策优化参考》第2期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2023 年第 2 期

●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 解决“卡脖子”问题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 建议调整上海临港新片区行政区划

● 中国制造的引擎: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 打造一支引领前沿的团体标准工作团队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2023 年 11 月 1 日

内部资料★免费交流

本 期 导 读

京内资准字 2023

— L0104

第2页

卷 首 语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坚定信心、求

真务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新气象新

作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

贡献,是《决策优化参考》秉持的坚定信念。

当前,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活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困

难挑战,本期《决策优化参考》致力于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一是紧贴中心、服务大局。围绕实现共同富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

定、恢复和扩大消费等重大问题提出新见解。二是现实性、实践性较强。

针对破解财政紧平衡、利用存量资产交易化解地方债务、调整局部行政

区划等现实问题提出新观点。三是动态性、前沿性较好。汇集智库声音、

开展交流互鉴,为了解追踪前沿、拓展视野提供借鉴参考。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与新华社合作,将《决策优化参考》通过

内参清样渠道,呈送至地方党委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中央、国家决

策部门机构。

《决策 优化 参考》编辑部

2023 年 11 月

— 2 —

卷首语 / 决策 优化 参考

第3页

— 3 —

目 录

·卷首语 .......................................................

■特稿精要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

·解决“卡脖子”问题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

·多措并举保收入 破解财政紧平衡 ..........................

·为仁且富,为富且仁——试论在新时代创办“商圣论坛”....

■高端睿见

·建议调整上海临港新片区行政区划 .................

·理性认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

·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新走向 ................................

·利用存量资产交易化解地方债务 ..........................

2

马晓河 5

张宇贤 9

王昌林 12

孙文华 15

天步子 19

孙文华 叶金龙 22

倪红福 24

李雪松 27

李宏伟 28

第4页

— 4 —

卷首语 / 决策 优化 参考

■智库观点

·俄乌冲突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

·美国投资银行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

·2023 年地缘经济中被低估的 5 大趋势 ...........................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增加 4.4 万亿美元价值 .......................

·欧盟对美国科技企业实施苛刻限制 .............................

■交流互鉴

·中国制造的引擎: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

·以产业与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

·发展数字文化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

■优化实践

·打造一支引领前沿的团体标准工作团队 ....

30

31

32

33

34

刘志刚 35

陈光宇 39

张 瑜 42

中基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44

第5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特稿精要

— 5 —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马晓河

●共同富裕是包括五亿多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期盼和梦想。促进共同富裕,

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把农村居民作为共同富裕的重点目标群体,特别

是帮助脱贫以后的群体同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 ) 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持续扩大,共同富裕实现难度持续提升

2012 至 2022 年,我国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从 2.88 倍缩小至 2.45 倍,

但绝对收入差距从 15737.4 元扩大到 29150 元。此外,按五等份分组的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显示,2011 年农村居民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

低收入组的 8.39 倍,城镇居民是 5.35 倍 ;2021 年农村居民高收入组家庭人

均可支配收入与低收入组间的差距上升至8.87倍,城镇居民则上升至6.16倍,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化程度仍远高于城镇居民。

农村低收入群体规模过大是造成城乡间和农村内部收入分化进而影响

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原因。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每人每天收入低于 10 美元

属于低收入人群,结合 2020 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比值为

4.2 ∶ 1 的购买力标准,可以得出年收入在 15330 元 ( 月收入 1277.5 元 ) 以

下的人群均为低收入者。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可知,2020 年我国农村居民月

收入低于 1278 元的人群占 60%,即有 30587 万人属于低收入范围。其中,月

收入低于 866 元以下的低收入人群占 40%,即高达 2 亿人以上。

( 二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需

要夯实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仅约 40% 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 配备了

冷藏车、13% 有陈列冷柜,农产品冷链应用覆盖率不到 20%。同时,在基层

第6页

特稿精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6 —

财政压力扩大的影响下,乡镇教育、医疗、文化和法律等公共服务业存在结

构性矛盾。总之,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落后影响了农村产业调整升级,农产

品质量安全物联网应用、农村互联网金融、数字农业等发展滞后,使得我国

畅通城乡循环、扩大农村内需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滞后,进而造成工业品下

乡、农产品进城还存在堵点和梗阻,限制了农村 5 亿多人口的消费潜力释放,

最终影响了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

( 三 )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高,抬高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

成本

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不足和农民养老、医疗、教育保险水平

较市民差距大且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多个方面,这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二元”

困局同样是影响城乡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阻碍。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城

市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会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 ; 从建设成本的角度来看,农

村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成本相对城市更高,这种效率上的权衡导致地方政府

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具有明显的城市建设和城市产业倾向,缺乏为农村地区

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动性。

( 四 )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性制度供给不足,给实现共同富裕带来

了不利影响

其一,户籍制度对于进一步促进劳动力流动、提高人口城镇化率的阻碍

作用日益凸显。城乡居民在面对养老、就业、医疗、子女就学、购房、购车

等问题时可能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其二,城乡土地要素合理配置机制尚未

建立,土地要素公平交换还存在诸多制度性障碍。其三,金融体系的支持保

障不利于城乡产业融合。比如不能有效提供适宜多种农业发展所需的智慧化

信贷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缺口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融资难阻碍

着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

二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 一 ) 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

整体上,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要分“三步走”:第一步,

从现在到 2025 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

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一方面,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

第7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特稿精要

— 7 —

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另一

方面,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

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

第二步,从 2025 年到 2035 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新

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

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步,从 2035 年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

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涵盖城乡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享有更加

幸福安康的生活。

( 二 ) 新时代迈向共同富裕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举措

第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着力点,夯实农村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

础。一要着力增加农村居民的经营净收入,围绕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新的消费

需求,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以此

挖掘农业生产的潜在价值。二要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设立

乡村就业工程,选择一批能促使农民提高收入、增加就业的支持项目,给予

低息甚至免息贷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县域产业,拓展农民就业

渠道。三要积极增加农民的财产净收入,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

改革,拓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来源和使用途径,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第二,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富民产业为抓手,建立富民产业工程,

增强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建议设立农村富民产业工程和产业发展

基金,积极发展农村新业态、新产业,大力推进数字技术、智能化、智慧农

业、电商、冷链物流等在农业农村的推广使用,为年轻人返乡创业开拓空间。

与此同时,要总结全国各地农民产业致富经验,实现农民长久增收致富,具

体包括:一是以产业融合型带动农民致富 ; 二是以抱团协作型带动农民增收 ;

三是以能人示范型促进共同增收 ;四是以绿色发展型推动农民获得生态收益。

第三,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为关键环节,补齐农村

实现共同富裕的短板,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农业农村投入优先保

障机制,增加农业农村公共投资,通过补短板、强弱项,建网络、提档次、

成体系,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二是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

第8页

特稿精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8 —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欠发达和贫困

地区,政府可以运用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私人投资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

域。

第四,以统筹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基本公

共服务制度为重点,积极做好城乡收入分配、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

扶幼等各方面工作。一是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兼顾公共服务供给的

数量和质量。二是重点发挥县城在农村和大中城市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一

体化让乡村分享城市优质公共资源,让城市共享农村绿色资源。三是促进基

本公共服务在城乡间均等化。建议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和

农村居民大病报销比例、支付限额,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领取标准提高

到按 2010 年我国农村贫困标准发放,即从目前的每月 100 多元调整到 200 元

以上。另外,建议设立中国粮农津贴基金,对连续种粮 15 年以上且满 60 岁

的粮食主产区农民每人每月发放老农津贴 500 元。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第9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特稿精要

— 9 —

解决“卡脖子”问题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张宇贤

●产业链供应链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增强产业链

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才能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

供应链。

一、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形势

近年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没有“断链”“断供”,

而是经受住了压力测试。这充分反映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是非常强的,

这也为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保障。

从基本面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庞大的高素质技术

工人队伍和工程师人才队伍、最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体系、最广阔最

有潜力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具保持产业链稳定综合集成优势的国家。这

种优势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对保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

全稳定充满信心。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还有很多“堵点”“断点”问题,

必须着力加以破解。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不稳”、“不

强”、“不安全”。

产业链不稳,是指当前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向海外转移的速度在加快;产

业链不强,是指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控制能力较弱,我国产业链

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链不安全,是指由于全球化遭遇逆

流,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大国博弈不断加剧,由此带来的产品“断

供”和科技“脱钩”威胁使得我国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卡脖子”

风险大幅度上升。

当前,“卡脖子”问题在工业、农业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对产业安全

第10页

特稿精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10 —

造成了很大威胁。在工业领域,“卡脖子”现象主要发生在机床、高端芯片、

发动机等领域,以及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

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许多产业面临“缺芯”“少核”“弱基”的困境,亟

待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短板。在农业领域,“卡脖子”问

题也不容忽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二、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经济安全的“压舱石”,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不言而喻。展望未来,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机遇方面,一是我国有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的强烈共识。此次美国

对我国进行大规模遏制活动,客观上让我们意识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

化水平是有效应对外部遏制打压和不确定不稳定风险的关键举措,振兴实业、

自主创新的共识程度在不断加深。二是我国有庞大的、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有底气。三是有促进提升全产业链水平的重

要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制造业数

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对于在构建新兴技术体系和技术轨道中抢抓先机、换道超车,构筑未来发展

新优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四是我国拥有强大的配套能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五是我国有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良好环境。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机制

不断优化调整,基础前沿研究投入支持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科技、产业、金

融协同互促的政策体系正在积极构建,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

重要意义。

当然,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美国对我国

遏制打压不断升级,新政府上台后的政策走势不确定性仍然较强。全球产业

链供应链格局向区域化、多元化调整,叠加贸易保护主义带来“断供”“脱钩”

等,将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新冠肺炎疫情

影响加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匹配的难度。各国发展阶段不同,链条上各个

环节密切关联,缺乏协同复工的基础,从而加大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

难度。

第11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特稿精要

— 11 —

三、掌握更多独门绝技,补齐短板、锻造长板

独门绝技本质上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自主创新。培育独门绝技

的过程,就是以问题为导向,集中优势力量聚焦国家急迫需求和长远发展中

的重大问题,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独特专长、能够生产某些关键设备和先进材

料的市场主体,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上占据制高点。

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必须要有系统观念。一是要有系统的生态。独门绝

技离不开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四链”配合的科技创新生态。

二是要有系统的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长期短期相结合,

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

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

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三是要有系统的转化。要着力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产业转化的“堵点”,构建顺畅高效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在科技自

立自强中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形成核心竞争力。

在补齐短板方面,要打好“卡脖子”技术歼灭战。聚焦核心元器件、高

端芯片、基础软件等“卡脖子”环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集中优

势资源予以长期稳定支持。要打好“崴(脚)脖子”技术攻坚战。所谓“崴(脚)

脖子”技术,就是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卡脖子”会要命,“崴(脚)

脖子”不会要命,但是会走不好。要持续强化工业基础能力,聚焦产业共性

技术和工业“四基”,依托国家科技计划和相关工程等,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

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

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要打好基础研究持久战。充分发挥新型举国

体制优势,加快组建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集中解决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的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探索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锻造长板方面,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

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数字化

智能化水平,以有效需求为牢固支撑,在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实现从“量变”

到“质变”的突破。

(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第12页

特稿精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12 —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王昌林

●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

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畅通经济循环,释放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

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一、扩大消费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

恢复和扩大消费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今年以来,我国消

费呈现较快恢复的趋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27588 亿元,同比增

长 8.2%,比一季度加快 2.4 个百分点。但进入二季度后,消费恢复势头趋

缓、动力不足。4 月、5 月、6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 18.4%、

12.7%、3.1%。从结构看,主要是接触性消费恢复较快,但家电、家具等居住

类消费恢复不足,消费持续恢复的压力较大。

恢复和扩大消费是扩大总需求的必然要求。总需求不足尤其是国内需求

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当前,受世界经济调整和国际

产业分工格局加速演变等因素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

境约束强化,我国出口增长压力加大。从投资看,尽管我国投资仍有较大空间,

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减弱,依靠投资稳增长的压力加大。在此背景

下,迫切需要在继续扩大有效投资的同时,加快扩大消费需求,形成供给和

需求良性互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民经济循环。

扩大消费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一般而言,在工业化、

城镇化初中期,生产力水平不够发达,需要加大投资,经济结构中投资的比

重高,主要通过抓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但在进入中等偏上和高收入国家后,

供给基本上能够满足需求,经济结构中投资的比重下降,而消费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上升。2022 年我国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 7.3%、39.9% 和 52.8%,常

第13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特稿精要

— 13 —

住人口城镇化率为 65.2%,人均 GDP 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总体已进入

工业化、城镇化优化提质期。

二、我国消费需求潜力巨大

大宗消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近年来,受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等因素影

响,我国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增长趋缓,但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特别是结

构性增长潜力巨大。以住房消费为例,目前我国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的约 1.72

亿外出农民工和新入职员工购买住房的消费愿较强,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

改善性住房需求较大。同时,保障性住房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不足,需求潜

力还较大。

服务消费潜力大、空间广阔。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社会群体对高质

量、多样化的教育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学习型社会将基本形成。在人口老龄

化不断加快、健康需求不断上升的大趋势下,健康服务消费将快速增长。我

国正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日益成为高频次的日常活动,旅游需求的内容

更丰富、层次更多样,交通服务等消费支出水平将有较大提高。随着人口结构、

家庭结构等变化,居民家政服务消费支出将不断上升。

新型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近年来,我国数字消费快速发展,展现出

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

及大数据等技术迭代应用,将推动数字消费进一步发展,形成巨大的市场规

模。扩大绿色消费是确保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今后

一段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新能源汽车、

健康绿色食品等绿色消费将快速增长。

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恢复和扩大消费还存在一些堵点和制约因素,需

求潜力巨大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此外,消费政策和体制机制不

完善也制约了消费潜力释放。

三、多措并举全面恢复和扩大消费

要促进重点领域消费持续恢复和扩大。持续推动接触型聚集型消费恢复。

加强特色民宿、演艺活动等消费场景创新,推动城市消费商圈改造升级,科

学布局社区消费网点,增加有效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推动餐饮、商贸、

第14页

特稿精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14 —

旅游等消费需求。促进大宗消费稳步恢复和扩大。鼓励限购城市增发购车指

标,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积极发展公租房、

长租房等住房租赁市场,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鼓励家电、手机

等电子产品消费“以旧换新”,推动绿色智能家电家居、绿色建材下乡。加

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增强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制定出台生育支持

措施,释放养老托育消费潜力。加强家政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推动完善行业

标准体系,制定家政教育、家政培训等新业态服务标准和规范,扩大家政服

务消费。

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通过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

入。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不断巩固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继

续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

位置,稳定就业预期,增加“能消费”的底气。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

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鼓励企业敢闯、敢投、

敢担风险,提振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发展信心,增强全社会对就业、收

入持续增加的信心。

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

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加有效供给扩消费,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扩消费,

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扩消费。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

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培育更多知名品牌,提高供给对消费的适应性。完善服

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监管机制,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化

体育等提质扩容,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

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建立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尽力而

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水平。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第15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特稿精要

— 15 —

多措并举保收入 破解财政紧平衡

孙文华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导

致部分地区财政可持续问题较为严重。本文提出的解决财政紧平衡的对策建议,对部

分地区有着积极参考借鉴作用。

一、当前财政面临的突出情况和问题

(一)地方性政府性基金仍未摆脱“土地财政”的老路

2022 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7.7879 万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预

算支出 10.5039 万亿元,单就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这一科目来看,显得入不

敷出。

地方政府性基金受房地产行业影响,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投资效率低,

但可以看到地方政府性基金还没有找到能替代“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新的

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容易出形象,地方官员在任内容易出

政绩,且都不敢创新,使得政府性基金的设计因循守旧、结构单一。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绝对规模逐步增大,占大口径财政支出的比重呈

U 型变化,且近五年迅速增加,成为增速最快的项目。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占比从 2013 年的 23.6% 下降到 2015 年的 17.0%,此后迅速上升到 2020 年的

27.9%。2020 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比达到近八年最低值,而政府性基金

预算支出占比达到近八年的最大值。可能的原因在于 2016 年开始扩大结构

性减税范围,实行普遍性降费,后面连续几年都实施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导

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下降显著,从而导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比下降,

地方政府对政府性基金,特别是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二)民生支出比重越来越大,财政支出需要重视人口结构比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其从 2013 年的 10.0% 迅速上升到 2020 年的

第16页

特稿精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16 —

13.5%,2022 年达到 14.04%。这说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中国社保

支出不断增加。养老等社保支出会成为未来财政支出的主要压力之一,也是

我国财政支出可持续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在 2020年各项财政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支出排名前三,

2020 年其占比分别达到 14.8% 、13.3% 和 9.8% 。而 2022 年教育、社会保

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排名前三,分别达到 15.13%、14.04% 和 8.6%,其中,

卫生健康支出比上年增长了 17.8%。显然,疫情的财政支出在 2022年较为突出。

总体而言,大量财政支出属于民生领域,民生领域和人口直接相关,人口少

子化和老龄化问题渐而形成的劳动力数量与儿童及老年人口之间的比例值得

引起足够重视。

(三)地方财政收入空间收窄与财政支出扩大之间的矛盾

2022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 65.22%,但由于受制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以

及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公共服务差异等问题,地方财政的传统“土地财政”

模式已经呈现其收入空间收窄的突出情况,土地财政类似“地方土地收益预

支”,把未来 40-70 年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一次性提前支付给地方政府,地

方政府按照年度预算提前用于地方建设,逐步形成地方资产,并形成资产增

值。应当说,土地财政模式在我国快速城市化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是,我国设定城镇建设边界红线、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后,地方政府

可供开发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少,土地财政收入收窄,而城市户籍放开后,大

量人口涌入城市,各种民生支出逐年增长。疫情之前,城市人口收入增长,

旅游消费兴起,由于我国基础设施完善,大量地产商投资文旅项目、商业项目,

地方政府通过非住宅类的土地出让获得收益,但是,疫情冲击商业、文旅业

之后,非住宅类项目受创。

二、对策建议

( 一 ) 向管理要收入

建议政府性基金实施结构性改革,在国家层面统筹增加产业基金的股权

投资收入与支出预算、城镇空间运营的收入与支出预算。帮助地方政府拓宽

政府性基金的渠道。

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有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后,我

第17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特稿精要

— 17 —

国经济建设支出长期占财政支出的四成至五成,经济建设支出占比从 1980

年的 58.2% 逐步下降到 1996 年的 40.7%,到 2002 年仍然占 30.3%。至城镇

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实施分税制之后,政府性基金事实上将国有土地使用

权收入作为国家与地方事权划分的一个重要变量。

但时至今日,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到了新的阶段,城镇化更需要运营,

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开放,原有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入已不能满足时代要求,

城镇空间运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通过产业

基金将地方政府的施政重点从传统的城镇建设转向城镇空间运营,通过产业

引导基金构建“科技创新创业空间”,通过产业基金招商构建新的产业空间。

将股权投资收入与空间运营收入作为变量增加地方性财政收入来源。

(二) 向改革要收入

1. 建议增加碳税作为地方税收收入来源。

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衍生出碳排放及碳产品等新的经

济业态,目前已有碳交易平台,后期,通过增加碳税增加地方税收来源。

2. 建议增加房屋闲置税

目前房地产价格处于相对稳中有降的状态,近期各地政府出台很多政策

以推动房地产业的复苏,事实上有很多房屋被闲置,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房

屋闲置税”作为新增税收,用于促进房屋使用率,更好地通过市场调节房屋

的租金价格等。

(三)向绩效要收入

2012年以来,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 10.6%左右,2019年总收入达到 6.63

万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4.5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 4.56% 左右。

疫情对我国文旅和商业的冲击最为严重,但 2023 年春节期间,全国国

内旅游出游 3.08 亿人次,同比增长 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3758.43 亿元,

同比增长 30%。显示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巨大。

旅游能突出我国东西南北地理、气候、自然资源及风土人情的特色差异;

旅游能够促进地方产业转型,促进绿色低碳经济;旅游能够促进地区均衡化

就业,旅游及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业、娱乐业、交通服务业都是能吸收就业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能够盘活基础设施资源,有助于城镇空间运营。

建议从财政绩效考核的角度,把地方旅游收入、年均游客数量、人均消

第18页

特稿精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18 —

费等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四)向市场要收入

我国拥有 2.55 亿亩的宅基地存量,但存在城里人想进农村但进不去的

矛盾。一方面农村存在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另一方面,都市精英有资金、

有能力经营宅基地,但缺少途径。建议:一是以安吉“两山银行”为案例,

推行由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合资成立的资产运营平台,从体制上解决资

金投入问题;二是以“消费”替代投资,允许宅基地以“众筹”的形式,吸

引城里人(既是消费者又是投资者)投资民宿,养老场所或工作室等,从机

制上解决经营宅基地的难题。

(五)向防范风险要收入

鉴于我国一些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现状,可借鉴美国于 1950 年代

实施的 TIF(Tax Increment Financing) 税收增额融资的方式。TIF 是指将区

域内新增税收的对外融资用于公共投资的一种手段,其本质是地方政府利用

信用筹集资金,用于扩大在衰败地区的公共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并由此引

导私人投资进入指定区域的一种财政机制。在实施 TIF 时,首先需要围绕社

会资本意愿投资的区域划定一定范围的区域,并设立该区域的管理机构和发

展基金,同时,对区域内土地和资产进行均等化估值,确定财产税的基准值,

并以此标准冻结该区域的税收。地方政府以此 20 年的税收作为融资信用获

得资金并投资于私人投资的公共建设部分,20 年后,该区域的税收部分再用

于还款。

(作者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博士、高级经济师)

第19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特稿精要

— 19 —

为仁且富,为富且仁

——试论在新时代创办“商圣论坛”

天步子

●如何树立商道文化主流,弘扬正能量,摒弃负能量,需要建立合理的、符合时

代要求的商业伦理道德,从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后劲,促进“双

循环”,为奔向“共同富裕”目标添砖加瓦。

一、“劣币驱逐良币”的商道文化现象

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的言论有失偏颇,有识之士自然难以认同。譬如汉代司马迁就在《货殖

列传》里就列举了“为仁且富,为富且仁”的典型人物和事例。子贡是孔子

的得意弟子,孔子认为他“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具有仁爱

精神,又善于经商致富,被后世尊称为“儒商商圣”,是为“为仁且富”的

杰出代表之一。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辞别越王去经商。他在多次发财致富

后,不是用来自己享乐,而是将财富分散给贫困的亲朋好友,是为“富而且仁”

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条“格雷欣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

在市场中“良币”往往被人们隐藏起来,而“劣币”则大行其道。在改革开

放初期,总设计师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

部分人应该首先是君子。如果让一些非君子先富起来,就很难净化社会空气、

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对“先富帮后富”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二、如何做到“为仁且富,为富且仁”

第20页

特稿精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20 —

如何做到“为仁且富,为富且仁”?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

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

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科学技术和人文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翼,必须并重。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我们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从基础科学研究着手,加大投入力度,

给科技人才以丰厚的回报,不能出现“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状况。

文化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基础生产力,也是顶级生产力。生产力要素

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的文化程度高低,影响着生产力

的高下;知识丰富和熟练的产业大军,其生产力必然会倍加;劳动资料之中

也物化了文化,因而也有高下之分;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

程中,利用生产工具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其中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

作用。

“学以致用”必须限制在“学以致道”的框架之中,如果人们违背道德

约束,只是为了追逐利润而去“致用”,就会误入歧途。中国人智商并不低,

古代有“四大发明”,在世界科技上居于领跑地位。聪明才智需要用在正道上,

如果不受道德的约束,而是将道德底线击穿,就会出现一些恶性问题。

中国很多商人善于“落地”,而不善于“飞天”,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落

地”固然重要,但具有创新思维、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飞天”的顶层

设计和决策更为重要。

人民群众具有伟大的创造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司马迁在《货

殖列传》中指出:“善者因之,其次利道(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

最下者与之争。”古代商圣认为:“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大我无我,众生

之所求。”这是商道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之争。一流的商人创造市场,二流

的商人发现市场,三流的商人抢占市场。如果片面强调“竞争”,最终会导

致出现“恶意竞争”的局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什么是利?利有财务之利,

有道义之利。所谓的财务之利,即为销售金额和成本之间的差额;所谓的道

义之利,即符合道义之利。《易经》上说:“利者;义之和也”。“大利大干,

小利小干,无利不干”,将道义弃于脑后,这种商业伦理道德,应该受到“大

第21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特稿精要

— 21 —

义大干,小义小干,无义不干”的约束。

三、集思广益,创办商圣论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商圣文化。所谓的商圣,并不是将财富列于

首要地位,而是将其道义列于首要地位,其次才是财富。除了前文所提及的

儒商商圣子贡、华商商圣范蠡之外,还有华商始祖王亥、 中华商祖白圭、

徽商商圣管仲等人的经商之道,都值得当代学习和借鉴。近现代“为仁且富”

的代表有“末代状元”张謇,“为富且仁”的代表有邵逸夫。“为仁且富,

为富且仁”宜在新时代大力提倡,它必将会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当代“为仁

且富,为富且仁”者亦不乏其人,不乏其事,不乏其业,值得总结推广。

“知本”和资本是创业的基础。西方在文艺复兴后,在解放思想上和科

技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领跑了几百年,但西方之路并不完全适

合我国国情,不能照搬照套。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需要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在浙江等某些地区通过“资本集聚”走完了“资本积累”漫长的道路,具有

中国文化和智慧背景,是一种创举。在文化产业方面,我们主张“文化产品

化,产品市场化,市场百姓化”,使文化物化到产品中去,并进入寻常百姓家,

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

2023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了《在文化传承发展座

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

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应探索创办“商圣论坛”。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系统地、深入地总结商道文化,研究和推广新时代涌

现出来的“为仁且富,为富且仁”的人物和事例,树立新时代健康的商业伦

理道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商圣论坛”拟邀请海内

外专家、学者、全国著名企业家、世界著名华商等共同参与,畅抒己见,达

成共识,开创先河,共襄盛举,为新时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子孙后代

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作者为著名文化学者、经济学者,诗人、书法家)

第22页

高端睿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22 —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自贸区财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助理孙文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自贸区财经研究专业委员

会副主任叶金龙 :建议调整上海临港新片区行政区划

一、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面临的问题

临港新片区规划面积 873 平方公里,其中 400 平方公里属于浦东新区行

政辖区(浦东新区辖区占地面积 1210 平方公里),临港新片区还包括奉贤

区的部分镇域及闵行区的部分镇域。在过去三年的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

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严重阻碍了临港新片区的开发进程。

(一)行政区域管理的割裂造成制度创新的不协同

制度创新与规划不同步。临港新片区规划未实现全覆盖,现有的规划仅

仅覆盖了核心区的 343 平方公里,还有 530 平方公里缺少应有的规划。现有

制度创新也仅仅覆盖了现有规划的核心区域。究其原因,这和现有临港新片

区行政区域管理的割裂有关。首先,组织任命影响辖区行政导向。临港新片

区包含了三区镇域,分属三个区级行政辖区,虽然三区镇域已划归临港新片

区,但三区镇域的党政官员都需要经过三个行政区的区委、人大任命,组织

任命权决定地方长官意志。其次,区域规划不完整导致进程减速。规划是所

有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规划”、“制度创新”双缺位,导致 530 平方公

里被动陷入“等、靠、要”尴尬境地。

(二)多重领导体制的政令导致行政管理的不协调

被划入临港新片区的镇域领导日常管理需要面临两套不同系统的领导,

有些工作交叉繁琐,有些工作由于缺少主管单位而被耽搁延误。例如,新片

区镇域需要按照两个不同系统的要求执行职能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加重了

工作的繁琐和复杂。而乡村振兴工作属于各区的农业农村委,但临港新片区

管委会还没有设置农业农村部门,镇域要提报乡村振兴工作时,需要面临两

高 端 睿 见

第23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高端睿见

— 23 —

个上级部门无法作出直面回应的尴尬。今年陕西杨凌设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

特色综合保税区,临港新片区缺少类似部门,错失了为全国乡村振兴创造农

业产业自由贸易发展平台的机会。

(三)多个辖区财政的管理导致财权事权的不匹配

根据 2019 年 8 月颁布的《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

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新片区产生的所有地方

收入,全部用于新片区建设。整合市区两级税收、土地出让收入、基础设施

配套费及市区两级专项资金,建立新片区专项发展资金,5 年总计出资不少

于 1000亿元,统筹用于新片区内各类产业扶持、创新创业支持、人才引进培养、

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

临港四镇财政收入虽然逐年增长,2021 年临港四镇泥城、书院、万祥、

南汇新城镇的财政收入分别为 20 亿元、15 亿元、15 亿元、118 亿元,共计

168 亿元。对应五年累计投入 1000 亿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财政投入

仅仅在 431 平方公里的核心区范围内,如果扩大至规划的 873 平方公里,临

港新片区的财权和事权显然极为不匹配。

二、临港新片区独立成区的建议

(一)临港新片区行政区划调整有待突破

我国目前 21 个自由贸易区,形成了 54 个片区,都还没有设立行政区划,

各个片区都面临着行政辖区割裂阻碍经济发展的困扰。临港新片区是习近平

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关心的试验田。临港新片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已有突破,

但在行政区划方面还没有突破,如果临港新片区能独立成区,则在全国范围

内率先突破行政辖区的限制,为全国新片区调整行政区划树立制度创新突破

的新样本。

(二)上海市政府新政策凸显调整行政区划的意愿

临港新片区开发已有近 20 年的历程。2002 年,上海临港地区在开发之

初就成立了市级机构上海临港新城管委会,2012 年 9 月 19 日,成立上海市

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和南汇新城镇。2019 年 8 月,成立现在的中国(上

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管委会作为派出机构在开发区建设之初代表市政府行使部分权力的做法

全国都屡见不鲜,但随着开发建设的进程加快,各项社会管理及社会服务职

第24页

高端睿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24 —

能需求增加,管委会的职能有限,客观上阻碍了区域开发的进程。管委会调

整为行政区在浦东新区开发开放的进程中有过先例。

浦东新区自成立至设立浦东新区政府共 10 年。1990 年 4 月,党中央、

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成立了“浦东开发办公室”, 1992 年 10 月 11 日,

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1993 年 1 月成立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浦

东新区管理委员会。2000 年 8 月,成立了浦东新区政府。

浦东新区代表国家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由管委会转成行政区域近 10 年,

临港新片区代表国家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也历经了 20 年,各项试验已

相对成熟,如能转成新的行政区域,将进一步加快区域开发建设的速度,加

快展现制度创新在临港新片区试验的成果。

(三)已初步具备独立行政区的条件

目前,管委会覆盖的核心区面积为 431 平方公里。如果独立成区,其规

划面积仅次于崇明和浦东,规划面积够大,产业发展空间够足。

新片区成立后,核心区常住人口数量由原先的 30 万增长至 45 万人,加

上大团镇的 6.65 万人,新场镇大治河以南的人口,核心区目前常住人口约

计 60 万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每年计划吸引新增常住人口 10 万人,至 2035

年,临港新片区核心区人口可达到 200 - 250 万人。

目前临港新片区的经济总量为 3300 亿,按每年 20% 的速度增长,至

2035 年可达到 1 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规模。

综上,临港新片区无论从规划面积规模,人口规模及经济总量规模几个

角度评估,已初步具备成为独立行政区的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倪红福:理性认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态势

从国际比较视角来看,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速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速

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通胀高企、主要经济体经济增

长动能趋弱的背景下,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整体回升是非常不容易的,彰显了

强大的经济韧性。2023 年一季度,我国 GDP 同比增长 4.5%,快于美国 1.8%、

欧元区 1.0%、日本 1.9%、韩国 0.9% 等主要经济体增速;二季度,我国 GDP

同比增长 6.3%,而美国为 2.56%,欧元区为 0.6%,韩国为 0.9%。我国经济增

第25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高端睿见

— 25 —

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保持领先,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

从长期历史趋势和国际规律来看,随着人均 GDP 的提高,各国的经济增

速都会出现下降的趋势。根据佩恩表 10.0 数据统计发现,人均 GDP 达到 1

万美元、2 万美元、3 万美元、4 万美元、5 万美元和 6 万美元时,世界主要

国家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约为 7.47%、4.27%、2.83%、2.10%、2.03% 和 2.29%。

2022 年我国人均 GDP 为 85698 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 12741 美元,连

续两年保持在 1.2 万美元。2023 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达 5.5%,表明经济运

行整体回升向好。具体来看,美国在人均 GDP 达到 2 万美元和 3 万美元时,

GDP 增长率分别为 6.10% 和 5.54%。而现阶段我国人均 GDP 刚超过 1 万美元,

在从 1 万美元向 3 万美元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率维持在 6% 左右的水平是

完全可能的,也是合理的,对此应充满信心。

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我国经济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劳动生产率是衡量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

生产率大幅提高,但从国际比较数据来看,我国不仅比发达国家要落后数十

年,甚至比不上拉美以及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家。比如,在 1 万美元时,

阿根廷、智利、马来西亚、土耳其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 4.72 万美元 / 人、4.89

万美元 / 人、5.46 万美元 / 人、7.11 万美元 / 人。而我国现阶段的人均 GDP

刚刚超过 1 万美元,劳动生产率约为 2.94 万美元 / 人。这表明,我国在劳

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TFP)方面,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着重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从“快速全球化”进入“慢全球化”

阶段,出口贸易高速增长的时代一去不返,然而中国进出口贸易仍然表现平

稳。近年来,一系列不可预测因素对全球经济构成重大冲击,世界贸易增速

自 2022 年放缓,并在 2023 年初持续疲软。但 2023 年 1—6 月,我国货物进

出口规模达到 20.1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 2.1%。从历史数据来看,

2015—2019 年我国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如 2016—2018

年各季度都为负。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主要国家的净出口占 GDP 的比重都

较低且大部分为负(即逆差),如人均 GDP 在 2 万美元和 5 万美元时,净出

口占 GDP 的比重均值分别为 1.18% 和 0.029%,美国、日本的净出口占比保持

在 5% 以下。因此,只要进出口贸易保持增长态势,且贸易收支平衡在 0 附

第26页

高端睿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26 —

近的合理范围内,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即使为负,也属于正

常情况。而最新数据则表明中国经济正逐步恢复向好。

对于短期内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首先是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

持续增大。2023 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8.2%。餐饮、

娱乐等服务消费回升向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稳步提升。其中,餐饮

收入同比增长 21.4%;国内电影票房收入增长 52.9%,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

增长了 6.7 倍。其次是我国投资空间广、韧性强和潜力大。由于客观存在的

地区差异,传统基础设施投资仍有较大空间,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巨大。但目前来看,

我国的投资增长较为平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 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

产投资(不含农户)达 243113 亿元,同比增长 3.8%,其中制造业投资、基

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 6.0%、7.2%,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大项目投资支撑作用

明显,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大项目投资同比增长 10.9%,拉动全部投资增

长 5.5 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8.9%,其中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

长 6.0%。最后是我国出口竞争力稳步提升,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展现了较强

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升了中国的出口竞争力,

劳动力成本仍具备一定优势,多元化出口市场也为我国提供了更多机会。根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3 年 1—7 月份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比例提升

至 58.1%,其中汽车出口量达 277.8 万辆,同比增加 74.1%,价值 3837.3 亿元,

增长 118.5%,出口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消费国和出口国。但我国出口贸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世界经济复苏乏力、

外部需求收缩、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等也将带来不利影响。

总之,我国产业体系完备优势明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出,人力人才

资源优势显著,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

本面没有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变,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

的特点也没有变。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与安全的各项政策措

施的支持下,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第27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高端睿见

— 27 —

★中国社会科学院某研究所所长李雪松: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新

走向

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提质。得益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国数字经济总

量规模不断壮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当前,

我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信息等关键数字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

已居世界首位。在此基础上,数字经济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和优势

产业发展质量备受关注,业界普遍希望在“做大”基础上实现数字经济的“做

强做优”。

从局部受惠转向共享普惠。作为一种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新经济形

态,数字经济蕴含强大的发展动能与战略势能,规模化应用效应显著。伴随

我国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数字经济活

动加快向不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

促进数字化发展红利从单个环节扩散延伸到整个链条、从相关性强的行业扩

散延伸到不同领域、从大型企业扩散延伸到广大中小微企业。

从无序生长转向健康发展。由于早期快速、无序发展,数字经济领域存

在平台企业垄断、资本无序扩张、算法滥用等问题。业界已经普遍认识到,

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既促进发展又强化监管。近年来,我国加

大对数据、算法等领域的治理力度,不断规范平台经济竞争秩序,强化反垄

断,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数字经济治理成效逐渐显现,

已经形成规范有序的健康发展态势。

从传统企业转向新型实体企业。新型实体企业是一种兼具数字技术能力

和实体属性的新企业类型,不仅企业自身具有较高的数字化水平,而且具备

较高的对外数字技术输出能力。近年来,一批新型实体企业在实体经济数字

化转型升级、构建数字产业新生态、技术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发挥了重

要作用。部分企业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场景优势,促进线下实体产业数字化改

造升级。伴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加深以及产业互联网发展加速,

未来可能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数字企业和实体企业转型成为新型实体企业。

从单纯追求增长转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相较于传统经济形态,数字经济

的连接性、渗透性、开放性更强,融入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程度更深,面

第28页

高端睿见 / 决策 优化 参考

— 28 —

临的安全风险问题更加突出。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如何有效应对诸

多安全风险日益成为重要课题。对此,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关键信息

基础设施协同保护,推动网络安全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数据治理体系,不断

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研究员李宏伟:利用存量资产交易

化解地方债务

一、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有效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首先要认识到中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的市

场经济理论不完全适配。为了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需要探索

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路径,以提高生产效率。债务本身并不是风险,

问题的关键在于债务的支出结构与效率、债务期限结构与现金流的匹配,是

否形成了优质的资产和充裕的现金流,是否产生期限错配的问题。如果债务

不能按期兑现,资金链断裂,不仅仅是风险,更是实实在在的危险!

其次,过度依赖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锁住了一部分社会资本,导致社

会资金流动性减弱,影响了再投资和各行业的创新发展。应该在坚持“房住

不炒”政策的基础上,重新设立资本蓄水池,以维持如此庞大的资本体量,

从而避免整体负债率的崩溃。

再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

题,研究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问题。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原因,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来化解现有债

务,选择“资产对应的收益权”来进行转让交易,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这

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核心关键点。

接下来,需要打破禁止刚性兑付的困局。禁止刚性兑付虽然名义上合理,

但实际操作起来容易走偏,使之成为逃避兑付的理由。应该从对专业机构的

规范管理和主观追责上着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结合实际精准调控

1.从盘活存量资产入手,建立新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创新交易场景。

设立《盘活存量资产交易平台》并利用数字人民币染色机制,使资金能够准

第29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高端睿见

— 29 —

确无误的付到合同标注的项目上。并适当限制资金的流通范围。政府可以随

时利用市场行为调整产品市场价格及市场占比,确保资金在市场上的保有量。

2.政府平台公司项目是地方政府负债的重要来源。在保证发行人刚性

兑付收益部分的前提下,可以在流转平台上以市场价格进行交易“资产对应

的收益权”(此时的交易产品具备“类永续债”特性)。为提高市场化程度,

金融监管可以分时考核金融机构收益权产品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以促进市场

活跃度。

3.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国家治理与地方政府公信力》课题组认为:

通过设立《盘活存量资产交易平台》给予老百姓可以直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的机会,让人们有支持国家基础建设的渠道,并给予略高的稳定回报。这不

仅可以实现多劳多得,更是共同富裕的合理手段(也就是利率双轨制)。在

双轨制上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还可以通过数字货币,大规模结清

欠款来重拾政府与企业和个人之间的信誉,对资金再投资给予政策的倾斜,

引导社会资本(欠款)再进入固定资产投资中,从而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

如果可以放开离岸人民币市场,在收益权刚性兑付的保障下,可减轻汇率压

力,拓展离岸人民币的投资渠道。

4.有些人认为一个创新的金融模式,就是换一种形式的“击鼓传花”,

宁愿把债务烂在机构手里,也比直接烂在老百姓手里要好,这是不正确的。

从房地产公司美债违约到地方政府债务违约,现在看来已经传导到社会上,

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流动性,对国内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产生了严重伤害,

不仅影响到就业,还破坏了政府部门的信用。

5.要重拾地方政府公信力,正如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院长安秀梅

所言,政府平台公司的诚信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关键因素,是引发政群矛盾

的重要原因。

目前一些民营资本(包括央国企)在取得政府项目的过程中,有一定的

灰色地带,可以利用数字人民币,追踪使用用途,把关乎民生,合理利润部

分直接转换成正常人民币。这样既有效的盘活了存量资产,又直接降低了政

府平台公司的负债,有限度的鼓励了再投资,延长了还本付息的期限……让

这些资产未来收益的价值得到了认可。进而推动这些资产的有效交易,创造

出新的税源地,从而达到化解债务的目的。

第30页

智库观点 / 决策 优化 参考

— 30 —

世界贸易组织(WTO)——

俄乌冲突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WTO)3 月 28 日官网发布,“俄乌冲突一周年:评估其

对全球贸易和发展的影响”。主要结论及数据如下:

国际贸易体系显示出较强韧性。2022 年贸易增长表现好于此前就国际货

物贸易下降的悲观预期。2022 年二季度中间产品贸易同比增长 4% 便是例证。

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开放的贸易体系使得受俄乌冲突影响严重的

经济体设法更换了供应商或产品,找到了替代供应来源,从而填补了受冲突

影响的主要产品缺口,包括小麦、玉米、向日葵产品、化肥、燃料和钯等。

受冲突影响较大的商品价格涨幅低于预测,例如,玉米价格上涨 24.2%,钯

价格上涨 4.4%,虽然涨幅很大,但远低于此前的悲观预测。世贸组织模拟情

景曾预测,在粮食出口限制叠加的情况下,在一些低收入地区,小麦价格可

能上涨高达 85%,而实际涨幅为 17%。

俄乌及粮食进口国的贸易受到较大影响。报告称,乌克兰在 2022 年的

出口额减少 30%,进口额暴跌 32.6%;而俄罗斯出口额增加 15.6%,进口额减

少 28.6%。报告分析认为,俄罗斯出口额的增加得益于国际市场上燃料、化

肥和粮食价格的大幅提升,但俄罗斯对外出口的产品种类和目的国发生变化,

俄出口量可能略有下降,尤其是汽车、药品、飞机等工业产品的出口显著下

降。此外,俄乌冲突迫使各非洲经济体调整采购模式。例如,埃塞俄比亚过

去 45% 的小麦进口依赖乌克兰和俄罗斯,现在则增加了从其它小麦生产国的

进口,2022 年从美国的进口量增长 20%,从阿根廷进口的小麦占埃塞俄比亚

总进口量的 21%,而 2021 年埃塞俄比亚未向阿根廷购买小麦。

加强多边贸易合作至关重要。从长远来看,全球经济脱钩将对全球实际

收入造成预计 8.7% 的机会成本损失,最脆弱的经济体将面临高达 11.3% 的机

会成本损失。如果国际合作遭到破坏,最不发达国家将承受最严重的冲击,

因此,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第31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智库观点

— 31 —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美国投资银行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商业频道 4 月 19 日于官网发布,“美国投资银行上

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文章指出,国外投行根据中国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

总值增长数据,上调了对中国经济全年的预测,但通货膨胀和地方政府债务

等问题可能会给经济带来压力,中国政府需采取更多措施来缓解这些风险,

并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中国发布了 4.5% 的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后,摩根大通和花旗银

行提高了对中国经济全年的预测。摩根大通将中国 2023 年的增长前景从之

前的 6%上调至 6.4%。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旅游带动

的相关消费是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原因,中国近期经济将持续复苏,在下半年

才会开始放缓增长势头。法国巴黎银行也表示,中国经济复苏中,服务业的

表现优于商品贸易,消费超过了投资和出口。

花旗银行将其预测上调至 6.1%,高于市场共识的 5.7%。瑞银集团也

将其预测从 5.4%上调至 5.7%。花旗银行表示,中国最新的经济数据减少

了进一步刺激经济的需要。

花旗银行认为,今年中国政府有望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出整体性

和体制性的方案。随着经济的稳定,结构性改革可能成为下一个值得关注的

主题。汇丰银行则指出,中国的经济复苏仍然不平衡,房地产投资尚未完全

稳定,因此,中国需要保持警惕,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持,以保持经济复苏的

势头。

第32页

智库观点 / 决策 优化 参考

— 32 —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

2023 年地缘经济中被低估的 5 大趋势

美国大西洋理事会 1 月 3 日于官网发布,“2023 年全球经济试图危险重

启的五大趋势值得关注”。有以下主要观点:。

各国央行分道扬镳。根据过去几年的情况,人们会误认为所有央行都是

在某种统一的通胀和利率理论下共同运作的。但新冠大流行开始以来,只有

世界上最大的几家央行在加息和降息方面基本上步调一致,甚至在每次会议

上都保持了相似的政策模式。随着个别经济体中特殊问题的出现,2023 年全

球将出现各种不同的经济决策。

俄罗斯石油的非典型买家面临新的压力。俄罗斯受到制裁后,一直在寻

找其它石油买家,例如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埃及。埃及逐渐成为俄罗斯海运

石油的主要国际枢纽,廉价的俄罗斯石油经由埃及,被运输到沙特阿拉伯和

世界各地。

国际旅游业将逐渐复苏。2019 年,亚太地区游客超过 2.6 亿人次,为亚

太地区创造了近 1.9 亿个就业岗位。随后疫情爆发,中国采取了果断的疫情

防控措施,国际旅行尚未恢复。如今,相关亚洲国家正在干预本国的外汇市场,

可动用的外汇储备也在减少。如果出现一波违约潮,或者全球经济衰退严重

冲击亚太地区,这些国家的政府尤其脆弱。不过,中国调整国内疫情管控措

施后,宣布 1 月初结束国际旅行限制。但中国公民不可能突然都涌向海外,

消费者信心低迷以及疫情造成的就业和存款减少也将导致旅游业复苏放缓。

实体经济而非加密货币将引领潮流。2022 年加密货币出现了 2 万亿美元

的损失,真正令人担忧的是人们对加密货币的兴趣,尤其是媒体对加密货币

的兴趣。加密货币作为新鲜事物,很容易受到关注。但 2023 年将是实体经

济复苏的一年,中央银行将推动自己的数字货币,全球经济衰退将影响到更

多人,中国的制造能力将决定数百万人的经济命运。

第33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智库观点

— 33 —

美国《纽约时报》——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增加 4.4 万亿美元价值

6 月 14 日,《纽约时报》官网发表:“研究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为

全球经济增加 4.4 万亿美元的价值”的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根据麦肯锡早前发布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包括 ChatGPT 等可以通过自

动化节省 60% 到 70% 的劳动时间。报告称,在 2030 年至 2060 年间,一半的

工作将实现自动化。麦肯锡此前曾预测人工智能将在 2035 年至 2075 年间实

现一半的工作自动化,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科技领域大放异彩。报告称:

“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可能改变工作模式,通过自动化一些个人活动来增强员

工个人的能力。”

该报告发布之际,ChatGPT 和谷歌的 Bard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已吸引

科技公司和风险资本在该技术上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一些专家预测人工智能

将取代人们的工作,而其他人则表示这些工具可以提高生产力。

上周,高盛(Goldman Sachs)发布了一份报告,警告称人工智能可能会

导致一些员工失业,一些企业将从这项技术中获得高于其它企业的收益。今

年 4 月,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研究,表明生成

式人工智能可以将缺乏经验的呼叫中心操作员的工作效率提高 35%。

根据麦肯锡的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绝大部分经济价值很可能来自于

帮助员工实现客户运营、销售、软件工程和研发方面任务的自动化。麦肯锡

合伙人、报告作者 Lareina Yee 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为高技能工人创

造“超能力”,因为该技术可以总结和编辑内容。“我们将看到的最深刻变

化是人的变化,这需要比技术更多的创新和领导力”,Lareina Yee 说。

该报告还概述了行业领导者和监管机构需要关注的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

挑战,包括对这些工具生成的内容可能具有误导性和不准确的担忧。Lareina

Yee 承认,该报告是在预测人工智能的影响,但“如果你能捕捉到该技术潜

力的三分之一,在未来 5 到 10 年内,这将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34页

智库观点 / 决策 优化 参考

— 34 —

美国企业研究所——

欧盟对美国科技企业实施苛刻限制

美国企业研究所 6 月 13 日于官网发布“欧盟让美国在与中国的科技竞

赛中面临风险”的文章。文章认为,美国应引导欧洲盟友不要制定过于严格

的科技监管措施,以维持美国的数字主权和科技繁荣。

在当今各国关联紧密的国际社会,数字主权与领土主权一样不可或缺。

一个国家如何维护和行使这一权利,将深刻影响其经济、社会、政治和国家

安全利益。

对数字产业实施过度限制和管控的政策,可能会扼杀这一领域的发展。

美国一些欧洲盟友近期就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为了加强国内公司在

科技领域的创新,这些国家越来越多地限制甚至切断与美国科技公司的联系。

他们往往会对美国的科技公司实行更严格的监管措施和极高的罚款。

部分欧盟国家收紧政策限制的做法,也对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产生了影响。

一些美国官员认为,美国在技术监管方面落后于欧盟,并提倡更有力和更严

格的监管方案。这种观点忽视了大局,不应该一味强调严格监管,而是应该

以建设一个灵活、繁荣的技术创新产业为目标。欧盟对美国科技企业过于苛

刻的限制,使欧洲国家更容易接受来自美国以外其他国家的科技产品和服务。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2022年 11月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欧盟《数字市场法案》

实施,会导致产业成本增加,可能有 16% 的欧洲公司会选择从美国供应商转

向价格更低的其他国家技术供应商。

美国不应迎合欧盟制定的标准,而应该引导盟友接受美国的相关标准,

并帮助盟友发展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更自由、公平的市场。美国应该引导盟友

避免可能扼杀科技发展潜力的监管措施,激励盟友国家促进创新,加强在数

字领域同美国的合作。这样做不仅可以确保美国的数字主权,还可以确保美

国在日益互联的国际社会持久增长和繁荣发展。

第35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交流互鉴

— 35 —

中国制造的引擎: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澎湃力量》读后感

刘志刚

●企业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作为一个特殊

群体发挥其社会作用所必备的共同特征,是其价值取向、知识体系和素质能力的集中

体现。中国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是我们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动力源泉。

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新书中,我突然发现一本《中国制造:民族复兴的澎

湃力量》一书,非常有气势的题目,封面设计也十分耀眼,而作者的名字却

用小的不能再小的字号标注在不起眼的位置上,这是我从未看到的封面设计,

显然,是著作人而不是出版人的潜心所为,他就是我的朋友:中国工业与信

息杂志社总编——曾纯。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以史为主,论从史出;下篇以论为主,佐以史实。

全书运用历史、政治、社会、经济、技术、文化以及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

对中国始于洋务运动直至今日的中国制造进行了全景式解析与交互式论证。

全书共十章,在近 30 万字的宏大主题叙事里,在历史与逻辑高度统一

的分析框架下,既没有洋洋洒洒的枯燥理论,也没有生拉硬扯的故事堆砌,

引用史实是确凿而鲜活;分析论证是丝丝入扣、情理交融;提出观点是“与

无声处听惊雷”,常常让我有顿悟之感。

一、中国快速工业化的奥秘

远的不说,我们仅从 1949 年的几组数字来看中国制造业基础,就能真

正理解什么叫一穷二白了。1949 年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当时美国、英国、

苏联、日本和印度之间的对比。

发电量:美国 3451 亿度,苏联 783 亿度,日本 415 亿度,印度 49 亿度,

第36页

交流互鉴 / 决策 优化 参考

— 36 —

中国 43.1 亿度!

粗钢:美国 7047 万吨,苏联 2329 万吨,日本 311 万吨,印度 137 万吨,

中国 15.8 万吨,只是印度的十分之一左右。

原煤:美国 43597万吨,苏联 23550万吨,日本 3947万吨,印度 191万吨,

中国 54 万吨。

原油:美国 24892 万吨,苏联 3344 万吨,印度 25 万吨,日本 19 万吨,

中国 12.1 万吨。

卡车:美国 113.4 万辆,苏联 23 万辆,英国 921.6 万辆,日本 2.8 万辆,

中国是空白。

然而,中国人经过几代人持续的努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 40 多年

的时间里,中国制造异军突起,屡创辉煌。是继英国制造、美国制造、日本

制造等“四极”陆续崛起之后的“第五极”,在人类社会特别是制造业发展

史上,留下了既赏心悦目又百思不解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成功密码。

如果比较 1949 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在 15 项工业产品产出相比,截

止到 2008 年联合国发布的《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行业分类》可以发现,

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该行业分类中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工业中类、

666 个工业小类的国家。2020 年,中国工业产品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在世

界 500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 220 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借鉴韩国国际

贸易通商研究院按照国际通用的 hs6 商品分类标准,使用联合国商品贸易统

计资料,于 2022 年 3 月发布的一份全球出口市场占有率报告显示:以 2022

年为准,在总共 5204 个产品总类中,中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产品种类

最多,为 1798 个,超过排名第 2 ~ 7 位的德国(668)个、美国(479)个、

意大利(201)个、日本(154)个、印度(148)个和荷兰(145)个的总和。

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大国成功迈向工业大国,中国用了 60 多年的时间,

走过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甚至二三百年的历程,这样惊人的转型给了世人怎

样的启示?是什么促使一个贫穷大国快速走向工业革命,跻身世界制造大国

之列,其奥秘究竟是什么?为此,作者从五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改革开放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得以启动、快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

因素;政治稳定和社会信任保障快速工业化;多元力量公推快速工业化;以

融入经济全球化促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化水平。

第37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交流互鉴

— 37 —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颇为壮观和异常艰难的,在全球制造业的“四极

梯队”中,是唯一首创了超大型工业化的和平崛起新模式,也与过去一个多

世纪以来中国在不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不懈工业化尝试的失败和

受挫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二、制造业兴则国兴,制造业强则国强

作者认为,从世界历史沿革脉络来看,世界各国各领风骚百十年,背后

的决定性因素其实是制造业的兴衰。制造业的变革往往造就了世界经济主导

权接力棒的依次传递,引发了一次次的世界格局大洗牌。

毫无疑问,是制造业而非单纯的商业或贸易,促使英国第一个迈入现代

社会。虽然重商主义经济思想曾在英国占据支配地位,但英国在完成由“农本”

到“重商”这一历史转变后,进一步从“重金”演变为“重工”,从而形成

了在当时政治经济形势下具有主导地位的经济体系。当然,制造业的崛起,

也改变了英国的世界地位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于是,世界史上第一次也

是唯一一次出现了这样一个国家:世界上唯一的工厂、唯一的大规模进出口

国、唯一的货运国、唯一的帝国主义者。

然而,随着美国、德国、日本制造业的崛起,英国并没有守住早先制造

业所创造的地位与财富,而是因循守旧,得意洋洋地躲在业已建立的金融体

系内,向欠发达国家继续输出旧有工业产品,最后输给了后来居上的工业新

贵们。到了 1913 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全球制造业市场份

额已升至 36%,而英国则下降到不足 15%。可以说,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易

手与制造业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是分不开的。

英国用近 200 年的历史,验证了制造业兴衰与国运荣枯之间的正相关关

系,可谓是“成也制造业,败也制造业”。

三、中国制造演进的新引擎

如何认识中国制造业的演变规律,中国制造业在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

比较中呈现出什么特征,作者做了详实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

点和新思想。譬如如何看待目前热议的“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拐点时,

作者认为,人口红利不仅来自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还来自劳动中的专

第38页

交流互鉴 / 决策 优化 参考

— 38 —

业技能、知识积累。人们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在将大量资源投入制造产品

的同时,还以各种方式对自身进行投资,用于提高智力、体力与文化素质等,

这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人力资本内涵的认识,从而为我们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

造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

当前,中国的工程师队伍迅速扩张,中国正处于由人口红利期向工程师

红利期过渡的时期,2020 年中国已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超过 2 亿,工程师红

利已取代人口红利,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相信,以华

为为代表的优秀工程师团队,一定会为中国公司不断成长,释放出巨大的竞

争潜力。

关于如何看待企业管理者的角色,作者认为管理者的任务,除了实现组

织绩效外,还应该包括使工作富有生产效率,使员工有所成就。因为任何组

织的真正资源其实只有一项 ——人。使人力资源更富有生产效率,就是管

理者的主要职责。

关于企业家群体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的英文原意是“冒险事业的

经营者或组织者”,即指挥军事远征的人。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企业家

是冒险家,是把劳动、土地、资本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

生产要素,“企业家是创新的灵魂”,是不墨守成规,常常进行“创造性破坏”

的人。这些论点,都为我们厘清对企业家的种种错误认知提供的新的有益的

启示。

作者认为,当企业家队伍由零散个体扩张成一个群体、甚至一个阶层之

后,企业家精神作为这个群体的特质就形成了。企业家精神不同于特定企业

家的风格和特点,它是整个企业家群体的精神气质和行事风格,是商业社会

中最稀缺的资源,德鲁克把企业家精神归纳为企业家表现出来的战略前瞻性、

市场敏感性和团队领导力。

(作者为中央党校原国际合作部一级巡视员,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监事长)

第39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交流互鉴

— 39 —

以产业与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

陈光宇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牵涉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

个方面,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是两个重要方面。必须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一、产业振兴与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产业振兴,就没有乡村振兴,

理想状态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而“一产”是基础 , 必须先振兴。从传

统种植业来看,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较多,特别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目

前农村产业发展普遍资金投入少 , 在经营模式上表现为耕作方法陈旧,种植

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在经营方式上表现较为粗放,集约化生产程度

和水平较低,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用量大等,造成环境污染与土地质量退化。

经营主体以散户为主 , 且老龄化严重。概括起来为“五散、四低、三难”。

“五散”: 农户松散,土地零散,资金闲散,市场分散,合作组织软散 ;“四

低”: 机械化水平低 , 加工比例低 , 产业融合度低 , 年轻高学历人才比例低 ;

“三难”: 标准化难 , 盈利难和资本进入难。

蔬菜产业是可以获利的产业 , 近几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 3 亿亩以

上,产量 7 亿多吨,产值超过 2 万亿元,产值名列第一 , 是乡村振兴农民增

收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蔬菜产业可以获利 , 但全程机械化却是一个瓶颈。

据中国蔬菜协会机械化分会的调研分析,2020 年全国蔬菜生产综合机械化水

平不到 40%。蔬菜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在 10% 左右,短板问题突出。蔬菜

种类繁多 , 很多靠人工操作。加上农民趋于老龄化 , 劳动生产率低。以芦笋

产业为例 , 山东主产区芦笋经济效益比较高 , 加工产业链也长 , 每亩平均收

益超过 2 万元。但在除草和收获两个环节,机械化尚未解决 , 几乎全部是人

工 , 田间劳动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新鲜芦笋农场收购价中 , 人工成本超过

第40页

交流互鉴 / 决策 优化 参考

— 40 —

了 50%, 从而制约了效益提高和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要抓住两条 : 第一要使农业成为一个可获利的行业; 第二必

须实现全程机械化。从而减轻作业的劳动强度 , 只有这两条同时实现,才有

可能吸引资本和年轻人同时进入农村,乡村振兴才会有希望。

二、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振兴。目前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很多地方出现空心村,

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技人才短缺,难以适应乡

村全面振兴需要。年轻人缺乏导致人力资源短缺,既缺少与市场经济要求相

适应的经管、营销、电商、金融等人才,也缺少与乡村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实

用技术人才。人才短缺的乡村难以支撑现代化的中国。因此必须加快人才振

兴 , 即能够吸引有知识的年轻人从事农业。

经济效益低是因为劳动生产率低 , 从而导致“一产”获利比较难;机械

化程度低一方面导致劳动生产率低 , 另一方面使得农业劳作非常辛苦。年轻

人不太愿意从事农业 , 除了经济效益低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苦太累。

这是当下出生于农村的年轻人也不愿回乡从事农业的根本原因。

农业生产是一个连续过程 , 可以将其比作工厂流水线 , 涵盖了播种、

移栽、施肥、浇水、除草、打药、采收、分级、包装、储存和运输等环节。

现代流水线作业的特征就在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机械化 , 即全程机械

化。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实现机械化 , 就会在这个环节上产生瓶颈效应 , 从而

不得不采用大量人工。不仅导致生产成本急剧上升 , 而且会大大增加劳动强

度 , 足以使年轻人望而止步。因此全程机械化非常关键。只有实现了全程机

械化 , 并提高智能化水平 , 才可能实现标准化 , 增强盈利能力 , 从而使农业

变成一个体面行业,才有可能对资本和有知识的年轻人产生吸引力。

三、几点建议

1. 国家财政单独设立《蔬菜全程机械化专项》, 组织蔬菜专家和农机专

家形成攻关小组 , 整合科研院所和农机生产企业 , 着眼于“农机—农艺—设

施”一体化融合措施,从作物品种、园区规划、设施结构、作业机具等方面

相互配套融合,形成一体化、标准化的落实措施。

第41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交流互鉴

— 41 —

2. 发挥体制优势 , 以央企和国有涉农企业为主 , 加大投入 , 吸引社会资

金 , 整合民营企业 , 加强对设施和小型化专精特农机具的研制 , 以适应蔬菜

的多样性。

3. 鉴于蔬菜种类很多 , 可重点选择高附加值品种。在优势产区及产业链

延伸方面 , 组织联合攻关 , 根据种植农艺、生产模式,生产规范与农机具设

计紧密结合 , 形成有特色的农机具。

4. 目前蔬菜农机具平均补贴率偏低 , 只有 15% ~ 20% 左右 , 需要加大

补贴的力度。尤其是随着我国数智化和 AI 技术的提升 , 通过优机优补,加

大高效自动化智能化产品补贴比例 , 从而大力推进高效自动化蔬菜农机具和

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

(作者为江西省农科院二级研究员 ,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常务理

事)

第42页

交流互鉴 / 决策 优化 参考

— 42 —

发展数字文化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张 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

字化发展趋势,必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更好促进文化

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

播和服务的新兴产业,当下正在成为引领新供给、新消费,规模高速成长的

数字经济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术更新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

消费个性化等特点。数字文化产业涵盖的领域包括互动娱乐、数字出版、网

络服务、软件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数字音乐、数字形象、数字文学、

数字藏品等内容。形象地说,数字化技术就像是一条纽带,将诸多领域板块

相互联接、推进和融合,成为拉动内需的经济增长点和未来风口。

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 2003 年开始产值不足 500 亿元人民币、从

业人员不足 10 万人,到 2022 年产业规模已达 1.8 万亿,占整个文化产业的

51.4%,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今年 6 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 2022 年全

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报告显示:2022 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

显的 16 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 50106 亿元,比上年增长 6.7%。文化新业

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 30.3%,占比首次突破 30%。近年

来,以数字科技赋能文化创意的转化成果层出不穷,丰富了文化市场供给。

同时,新的文化业态和消费场景反哺数字文化产业,推动了一批行业巨头和

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发展,为文化数字化建设注入了创新动能。

传统文化产业注入数字技术之后为何能在拉动内需上增加动能?在人民

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上,沉浸式、互动式等新消费方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

睐,而且消费者还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也在进行创造。

第43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交流互鉴

— 43 —

伴随着一些 UP 主的诞生,数字文化产业正在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不仅

提高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内容创作效率,而且使文化内容可视化、互动化、沉

浸化,为客户提供更多定制化服务。在数字经济推动下,各文化产业领域的

边界日趋模糊,并呈现出加速跨界融合态势。一方面,文化产业内部跨要素

整合,推动文化产品生产、流通与消费等环节加速整合,平台型企业应运而

生;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加速与其他产业融合,突破传统发展边界。但是变

革就意味着前无古人,数字化浪潮中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中小型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不同区

域间存在数字文化鸿沟等。

以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刚刚混改完成的浙文互联为例,浙文互联作

为一个曾经在传统数字营销领域行业的头部民营企业,正在经历着两轮变革:

在技术端,AI 深刻变革了营销行业及文化内容行业,并催生了虚拟人、数字

资产等诸多新兴场景;在产业端,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叠加国企混改进入全

面落地冲刺期,上市公司成为国企“借势”改革的“主阵地”。面对数字文

化的历史性机遇,浙文互联自带营销基因,且沉淀了庞大的品牌资源、媒介

资源、平台资源、素材资源、用户资源等数据及营销语聊库。在 AI 技术的

辅助下,浙文互联能够围绕素材、用户、市场实施数据抓取分析,对用户阅读、

喜好、分享等关键信息加以有机整合,对内容生产与传播实现再创新,开发

出更多高效应用场景,将文化资产更多嵌入到多元化场景中,畅通文化传播

方式及途径,进而帮助数字文化产业发扬光大。这恰恰是数字文化底层架构

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实现数字文化顶层设计的基本盘。尤其在国资鼓

励央企上市公司积极开展并购重组大背景下,浙文互联可以充分发挥上市公

司的平台优势,成为浙江文投助力浙江省数字化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满

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数字化文化需求上增加新的动能。

从一个数字文化混改企业可以看出,数字化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

重要手段,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成为了未来必然的发展趋势。

(作者为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分会主任委

员)

第44页

优化实践 / 决策 优化 参考

— 44 —

打造一支引领前沿的团体标准工作团队

中基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5 年开始我国开始标准化改革工作,2018 年开始实施的新版《标准

化法》,首次明确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鼓励具有法人资格的学会、协会、

商会和联合会等社会团体根据市场的创新需要,制定和采用技术要求高于强

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的团体标准,尤其是在重要行业、新兴技术产业

等重点领域,开启了“自下而上”标准制定模式。

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比,团体标准具有一些显著优势。一是其制修

订周期短,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增加标准有效供给;二是基于团体标

准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定位,团体标准的技术水平往往都是采用行业最先进的

技术水平,技术指标一般比国家标准、国际标准高;三是团体标准更加灵活,

与技术发展同步的优势更为明显,有利于成果创新和转化,而且可以跨领域、

跨产业,综合性较高。与企业标准相比 , 团体标准是多家企业或科研院所等

参与 , 在市场主体下形成的技术规则,比企业标准的实施范围广,能够达到

较好的市场效果。

一、工作情况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以下简称:中基会)积极响应国家标准化战

略部署,2018 年成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团体标准化相关工作,主要负

责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乡村振兴、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

环保节能、金融优化等中基会业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目前正在开展的团体

标准主要包括四个系列:

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系列 3 项标准研制。主

要规定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的总体架构、总体要求、数据要求、基础设施要求、

应用要求、运维要求和安全要求等。

第45页

决策 优化 参考 / 优化实践

— 45 —

围绕“自主可控”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系列 8 项标准研制。主要

规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方面数字政务平台、入侵检测产品、办公软件、云平台、

经营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要求。

围绕“信息安全”开展《信息安全技术》系列 7 项标准研制。主要规定

电子数据收取、网络空间资产测绘、数据安全交换产品、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安全监测、网络弹性评价、数据泄露防护等方面的要求。

围绕“数字中国”开展《城市数字孪生》系列 7 项标准研制。主要规定

城市数字孪生的总体要求、业务参考架构、信息交互、数据要求、可视化要求、

建模要求、成熟度评估等。

二、主要作法

组建专业的标准化团队。标准化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需

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在短期内很难完全掌握相关原理和方法。为了保证团体

标准的质量和推广效果,中基会标委会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团

队和项目推广团队。

建立严谨的协调机制。根据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结合中基会团体标准的

特点,制定了《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建立了团体

标准制修订流程,并构建相关单位对接和联络以及工作协调机制,同时,结

合中基会智库建设,建立标准化专家和行业专家资源库,保障团体标准工作

的有序开展。

做好标准项目顶层设计。中基会标委会组织专业团队对指定领域的政策

情况、标准化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以“创新引领、填补空白”为

基本原则,确保团体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引领性、实用性,结合国家标准化

规划,梳理团体标准开展方向,制定出中基会团体标准体系,拟定出标准项

目清单,按照“揭榜挂帅”的方式向社会征集标准编制单位。

搭建全产业链共建平台。标准的本质属性是公认的技术规则,因此在标

准研制组组建过程中,对参编单位数量和质量都有严格要求。根据标准项目

具体情况,设置参编单位数量最低限,同时邀请标准项目所涉及的产业链上

下游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和专家加入。在标准研制过程中参编单位不仅能够进

行技术交流,也能进行资源对接和业务合作,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第46页

优化实践 / 决策 优化 参考

— 46 —

北京蓝象标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简介

北京蓝象标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 简称“蓝象标准”) 成立于 2019 年,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标准化战略,致力于以高标准引领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专业化创新服务为支撑、以高水平专家团队为保障,

提供团体标准制修订与推广实施、标准体系设计与战略规划、标准化理论与

实践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标准等标准化服务,促进标准化服务生态体系的建

设。

蓝象标准定位于“世界级产业集成标准化服务平台”,“客户价值第一、

因为自信所以充满热情、带着思想工作、带着感恩生活”的价值观,执行“心

智成熟、结构思维、简单高效、学而不厌”的人才观,坚持“立即执行、拒

绝借口、主动沟通、及时反馈”的执行观,继承和发扬“相互照顾、相互保护、

互助互利”的团队精神。

专业的技术团队。一方面,有数名来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标

准化研究院、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单位的全职标准化工程师。另一方面,200

余名国内国际标准化专家,信息、军工、环保等领域行业专家是蓝象标准的

特聘专家。

丰富的市场经验。一方面,拥有 100 余人经验丰富的市场推广团队,具

备形式多样的市场开拓、市场需求挖掘经验。另一方面,开拓标准项目全产

业链头部企业、科研院所、机关事业单位加入标准研制组。

高效的宣推服务。一方面,与人民日报、中国质量报、今日头条、网易、

腾讯、中华网、中国标准化等知名媒体深度合作进行标准项目和参编单位推

广。另一方面,与国内主要检测机构、认证机构有深度合作,致力于标准的

落地实施。

综合的合作平台。一方面,定期开展已合作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学习与

标准联合发布。另一方面,与国标委、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化

组织等合作,探索团体标准转化、技术培训、标准试点等。

第47页

— 47 —

决策 优化 参考

2023 年第 2 期

顾 问:

总 编 辑:

副 总 编 辑:

执行总编辑:

编 辑: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东京 甘国屏 邬书林 李剑阁 闵凡路 陈 晋 陈俊宏

季晓南 杨培青 周文彰 柳斌杰 徐小青 徐宪平 章百家

黄浩涛 梅方权 梅克葆

李德伟

余 俊

王洪军

杨世康

主 任 委 员:

副主任委员:

委 员:

孙晓洲

欧阳惠斌 宫 然

(按姓氏笔画为序)

马占军 于海桓 王继军 方 俊 牛焕坤 匡双礼 刘建军

刘新玉 江雨谦 朱麟勇 李志伟 李 丽 李学敏 李 铁

邱 珩 汪 岷 李延和 何锡瑜 张 瑜 张锡君 张新海

张德林 陈 骏 赵伟东 柳 松 施国奇 郭衍敬 高绪朝

徐 境 常海君 程新明 温演欧

编 委 会

第48页

主办单位:

编辑单位:

地 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开 本:

印 刷:

日 期:

印 数:

范 围: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

《决策 优化 参考》编辑部

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 45 号院

100032

010—62809310

10120mmx1200mm 字数 30 千字

北京七彩星空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023 年 11 月 1 日

1000 册

学会友好单位及所属单位

高举旗帜

守正创新

服务决策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h5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