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弦》2021年09月刊

发布时间:2021-10-27 | 杂志分类:校园教育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教育之弦》2021年09月刊

教育新声 系和行政区划的限制,集群内不同地区具有各自不 我国高等教育集群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同的利益诉求,是否能够建立基于各方利益上的合 政府权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自主权发生冲突, 作共享机制,引导高水平大学为区域发展贡献更多 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存在中西文化在治 力量,尚待时日。 理理念上的冲突,对高等教育集群的融合发展带 来挑战。 第三,政府权力与高校自主权的冲突。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优化空间布局,凸显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效应 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关键是在全国范围内形 高等教育一体化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川渝陕三地高等 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 教育资源优势,实现各方合作共赢,提升西部高等教 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育整体实力,服务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 “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集群... [收起]
[展开]
《教育之弦》2021年09月刊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51页

教育新声 系和行政区划的限制,集群内不同地区具有各自不 我国高等教育集群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同的利益诉求,是否能够建立基于各方利益上的合 政府权力会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自主权发生冲突, 作共享机制,引导高水平大学为区域发展贡献更多 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存在中西文化在治 力量,尚待时日。 理理念上的冲突,对高等教育集群的融合发展带 来挑战。 第三,政府权力与高校自主权的冲突。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优化空间布局,凸显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效应 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关键是在全国范围内形 高等教育一体化制度设计,充分发挥川渝陕三地高等 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 教育资源优势,实现各方合作共赢,提升西部高等教 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育整体实力,服务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 “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战略任务 是优化集群内部高等教育空间布局与资源配置,夯 第三,优化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园区规划布局, 实东西南北综合联动发展新格局。 解决园区内部机构之间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问 题;吸引域外高校或科创企业入驻园区,为区域科 第一,充分发挥北京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天津 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创造全面、多元、包容的大 职业教育资源优势、河北高等教育体系可塑性与土 学城市发展生态。 地承载能力充足等优势,疏解北京部分高等教育资 源,提升职业教育资源协同配置和拓展效果;立足 第四,发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 雄安新区吸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探索京津冀区域 城市核心引领和龙头作用,彰显香港和澳门国际教 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新高地。 育特色和辐射作用,在广州和深圳重点打造“知识 / 创新枢纽”;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南沙办学, 第二,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行川渝陕区域 以点带面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新格局。 打破区域壁垒,完善高等教育集群发展长效机制 有学者提出“高等教育集群治理”的概念,即 为契机,联合建立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管理机构; 治理主体通过制度供给、协约订立和文化建构,引 推动相近类型或层次的高校形成高质量发展同盟, 导各高校建立共同使命和共同价值观,持续改进集 发挥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集聚 - 溢出效应,凸显高 群及各成员高校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知识生产能力。 等教育集群特色与优势;以现代产业链为核心打造 [14]探索高等教育集群治理方式,打破区域壁垒, 高等教育纵向集群品牌,促进区域内研究型大学、 促进高校协同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建 应用型高校和高职院校的纵向合作发展。 立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体制保障。 第三,引导和鼓励高校拓展融资渠道,搭建区 第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我国深入 域需求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健全各级各类高校 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家与地 产教融合机制,通过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减免税收 方层面应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功能定位, 等方式引导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校企 建立国家及区域层面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完善 合作办学和产教融合育人,促进就业创业,实现合 省际协调沟通机制,将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纳入区域 作共赢。 和地方发展规划,强化政策的实施与反馈。 第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优质教育教学 第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统筹意识和全 资源共享。加强各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 局观念,以制定和实施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战略 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度和参与度,通过优质教育信 47

第52页

教育新声 息数据的高速汇聚和空间传输,促进各级各类高校教 转移、承接成本,保证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平稳 学和科研质量提升,缩小省际教育资源分布差异。 进行;地方财政将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专项经 费纳入预算,为高等教育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财 第五,加强区域空间布局调整与资源配置的财 政保障;同时吸引社会力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支 政保障和经费投入。中央财政加大用于高等教育领 持区域高等教育集群发展重点项目建设。 域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减轻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 深化产教融合,强化高校科技创新优势 高校与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原始引擎,党的 范区的区位优势,发挥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 表的高水平大学的原始创新优势和应用型本科高校、 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区域内高校与 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优势,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 科研院所的科研创新优势,促进产学研高质量融合 发展的能力。 发展,是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系统规划和建设高等教育集群科技创业 第一,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内高校与科研院 园区,发挥高校与创新企业的集聚优势,以优势学科 所的集聚优势,打造产学研融合的高等教育集群, 专业和产业需求为牵引,培育创新企业孵化器,实现 集群内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 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供给的有效融合,支撑区 模式,为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 域产业转型升级,反哺高校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 技术和智力支撑。 第四,教育行政部门与科技工信部门要明晰高 第二,根据区位特点和高校类型,探索多样化 等教育集群发展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助关系, 的产学研融合发展途径。重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 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与行业产业深度融合,为国家与 川渝陕区域的科研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能。 加强制度创新,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改革示范效应 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相比,粤 新模式。 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二,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将佛山、 但与京津冀、长三角、川渝陕区域的高等教育集群 相比,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具有制度创新的 东莞、珠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等教育中 区位优势。要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发挥粤港澳大湾 心城市,培养更多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区国际教育创新示范区的改革示范效应,推动我国 高等教育集群高质量发展。 第三,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资历框架建设, 探索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治理 第一,在遵守“一国两制”和《中华人民共和 保障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区域内高等教育学 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立足于粤港 习结果的实质等效。 澳大湾区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给予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先行先试” 第四,加强法律政策供给,确保高校依法自主 的特殊灵活的支持政策,探索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 办学。扩大高校对港澳地区的招生、学科与专业设置、 经费管理与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探索实行统一的 教师聘任制,落实高校科研成果管理自主权等。 参考文献: [1]张贡生 . 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之 70 年回顾与未来展望[J]. 经济问题 ,2019,(10):10-18. [2][5]杨艳 .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及成效[J]. 四川农业科技 ,2019,(8):67-68. [3][4]刘国瑞 . 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研究,2019,(9):1-9. 48

第53页

教育新声 [6][7][13]吴岩,刘永武,李政,等 . 建构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理论[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 (2):1-5. [8]吴岩,等 . 高等教育强国梦——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新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46-147 [9]2021 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EB/OL]. http://www.betteredu.net/rankings/ THE/2020-2021/top-1000.html.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 广东省统计年鉴[K].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0:51. [11]孙丽昕 .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 : 基础、差距与赶超策略[J]. 东莞理工学院学 报 ,2020,(4):112-118. [12]陈先哲 . 多重逻辑下的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崛起[J]. 比较教育研究 ,2020,(10):11-17. [14]张继明 , 王洪才 . 基于协同发展的高校集群治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向 度[J]. 复旦教育论坛 ,2020,(5):12-18. 来源:《高等教育研究》2021 年第 3 期 , 作者:钟秉林、王新凤 █ 49

第54页

教育新声 智能时代教育创新与变革的十大趋势 智能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进入创新密集期。我们应积极推进前沿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 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为实现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以及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终 身学习体系夯实基础。 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已成为开启新一轮增长长波的核心动力,而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则有赖于知识和 知识载体——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 如何加快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显然,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 智能时代为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新生态提供了前沿技术支撑,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终身教育体 系和网络化、可持续的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新的使命。 经研究发现,智能时代教育创新与变革呈现十大趋势。 新技术重塑教育生态 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实 在可预见的未来,教育生态体系的重构有赖于 现教育生态重塑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全球教育 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撑,人工智能教育有助于转 改革与发展共同目标、保障教育均衡和质量的最 变学习模式、促进个性化培养、减轻教师负担、优 有效工具,走向智慧教育是技术重塑未来教育的 化教育治理、丰富教育供给等。我们应该理性推进 最终目标。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共生,让人工智能与教育共 同赋能未来,实现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未来教育 智能时代,前沿技术的教育应用将强化教育与 的典型形态之一,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目标,智慧 技术的融合发展,将在技术理论突破、新兴技术教 教育系统包括传递教育智慧的智慧学习环境、启迪 育应用、智能教育技术、交互认知、脑认知机理与 学生智慧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孕育人类智慧的现代教 教学模式匹配、智慧教育、教育机器人、个性化学 育制度。通过智慧教育,实现公平且有质量教育、 习与规模化教育等方面发生突破性进展,甚至是颠 培育未来社会卓越人才的根本目标。 覆性创新。 新范式引领学习革命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范式是智能时代教育 随着信息与交流技术的多样化和传播手段、信 变革的主要方向,由此引发的学习革命将促进主动 息、知识和价值观的源泉多样化,个体学习日益发 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常态,加快构建和完善面向未 生在正规教育机构之外。 来的终身学习生态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 传统知识源泉的垄断权威性弱化,终身学习的 终身学习强调教育过程由“以教为中心”向“以 针对性大大增强,草根满足草根的服务模式开始出 学为中心”转变,强调学习者要由他律向自律转变, 现,并且可能更符合人们的学习需求。 强调学习需求由外驱向内驱回归,强调学习资源、 学习途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开放性、 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前为应对未来社会的变 灵活性和系统性。 化作准备是人们学习的主要动机,基于工作场景的终 身学习使灵活的技能开发和获得职业资格成为可能。 面向未来学习的终身学习体系将呈现以下特征: 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之间的认证机制逐渐得 50

第55页

教育新声 到完善,使得不同群体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 智能时代终身学习的生态发展路径包括搭建学 求,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机会,并在学习之后实现 分“立交桥”、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地图、终身学习 对不同学习成果的转换。 载体建设和发展、草根满足草根的新型服务模式。 新需求激发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创新型、创造型人才,以激 √思辨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思维基础 发社会创新能力,而创造力教育正是推动人才培养 √数字学习能力是应对知识变迁的必备技能 目标变革的重要环节与手段。 √计算思维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技能 √设计思维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手段 智能时代,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搜集、筛选、 √人机协同是顺应智能时代必备技能 整合和利用,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中提出具 前沿技术赋能创造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营造支持 有前瞻性、创造性和领先性的技术构思,这是当今 性智慧环境、变革教学模式、推广和丰富学习资源 人才培养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未来教 三方面。 育必然需要培养具有“生产性”思维的创新性、创 面向智能时代的创造力培养包括四大途径: 造性人才。 √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提供支持性服务;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实现全面培养; 智能时代要求创新和创造性人才具有创新人 √更新教学内容,紧跟时代需求; 格、数字学习能力、计算思维、设计思维、思辨能力、 √依托场馆情境,营造真实氛围。 人机协同六大特征。 √创新人格是创新能力的人性特征 新环境呼唤数字素养 面对智能时代的数字化成长环境及崭新的时 区别于工业时代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智 代特征,提升数字素养迫在眉睫,只有丰富和发 能时代的教育以互联网为基本媒介平台,以个性 展学习者核心素养内涵,培育数字素养,方能更 化学习为主要方式,以提升公众的数字素养为核 好地应对未来社会挑战。 心目标。在未来社会中,数字素养一定是每个个 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技能。因此,数字素养的培育 智能时代,也是数字经济时代、智慧教育时代、 乃时代之大使命。凭借单一主体的力量难以为 数据文明时代。面对崭新的时代特征,迫切需要 继,构建培育和提升数字素养的生态系统实属应 丰富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强化包括信息 有之义。 素养、媒介素养以及数据素养在内的数字素养。 新市场革新人力结构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获得大规模人力资本红利, 劳动力市场对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如果技术 而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最重要途径,通过提高知 革新和进步替代就业岗位的速度大于劳动力市场中人 识和发展技术能力,教育有助于增加人力资本积累 力资本结构变革的速度,短期内结构性失业在所难免。 从而提高个人及组织的生产效率。 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力资本水平提升,越来 可以预见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 越多的劳动者会满足岗位需求,而智能时代也将创 构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高技术、高 造更多新就业机会、扩大生产规模而增加就业岗位。 附加值为主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随 要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应深化教育和人才培养体 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和技术的迭代,劳动力市场中 系改革、不断更新劳动力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 人力资本结构发生变化,智能时代的到来更是增加了 应对时代要求。 51

第56页

教育新声 新业态丰富服务供给 智能时代,教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来新机遇,产业升级与整合的方向将始终与技术创 极大丰富了教育服务供给,推动了教育服务产业的 新、政策变化、需求驱动紧密结合。前沿技术将进 蓬勃发展,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多元化、弹性化、 一步向产业各细分领域渗透,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 品质化的新学习需求。 模式,打造全新业态和生态。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 广度、深度同时扩张的态势,职业教育、素质教育 智能时代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多元供给模 受益于政策支持也将获得广阔空间,而学前教育、 式形成有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公平且有 K12 教育、国际教育等则可通过科技赋能、品类创新、 质量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服务产业是伴随新一轮 个性化服务与集团化战略等拓展潜在空间。 科技革命、消费及需求升级快速发展起来的现代服 务业,是市场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已成为终 在强监管、重规范及有序鼓励的总体政策基 身学习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下,以提升品质为核心的垂直深耕及以融合创 新为核心的生态战略是未来企业赢得市场的必由 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已走过粗放增长时代,互联 路径。 网下沉与前沿技术创新为产业各细分领域的发展带 新投资驱动产业升级 随着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政策导向变化以及科 一步向已具有竞争壁垒的头部企业和项目集中。二 技与教育融合的加速,资本已趋于成熟理性,投资 级市场上,IPO 将成为资本退出的主要渠道,特别 策略也更加注重企业的内在价值与创新潜力,驱动 是 A 股 IPO 将迎来新热潮。同时,尽管 A 股并购热 了教育服务产业的提质升级。 潮已退,但海外并购趋势仍将持续火热,且呈现内 资境外并购、外资入境双向发力态势。总体而言, 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不仅起到 成熟的资本在产业布局中的核心考量越来越与技术 了源头的资本供给作用,同时还通过一套完整的资 创新、政策支持、需求升级等因素密切相关。 金流动和配置体系,提升了产业发展与金融系统之 间的互动效率。智能时代,打造包含投资生态、技 未来,科技赋能创造投资空间、政策驱动引领 术生态和教育服务生态在内的融合型生态体系,有 投资方向、市场扩张打开投资蓝海是教育服务产业 助于促进技术、产业与资本的良性发展。 投融资的三大机遇,但仍要警惕新一轮行业泡沫以 及双主业上市公司在整合资源与管理协作等方面可 一级市场上,经历了数次泡沫和周期,资本已 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趋于成熟理性且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大额融资将进 新实践聚焦公平优质 依托于前沿技术的教育发展新实践将更加注重 ◆在过程公平阶段,智能技术不仅实现了对海 有质量的公平,技术不仅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将发挥 量信息的精准获取,还能促进教育服务的个性化和 更大作用,也有助于优化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提 精准化; 升教育发展的质量。 ◆在结果公平阶段,通过协作知识建构、基于 智能时代,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依旧是中国教 大数据的过程性评价等,使得学习者能够获得自适 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而前沿技术将在促进教育公平 应发展的客观科学评价。 中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教育帮扶 ◆在起点公平阶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 的信息化、技术化与互联网化是改变和保障贫困地区 配置与共享; 学生受教育权的主要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为特 52

第57页

教育新声 殊需要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和益处。同时,技术创 在认识到它对于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的同时,必须 新还促进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升教育质量。 正视前沿技术发展可能产生新的数字鸿沟以及虚假 平等问题。 然而技术发展对教育公平也将是一把双刃剑, 新治理鼓励多元协同 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鼓励多元主体协同参 算法歧视、决策禁锢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与、重构治理主体结构,为实现智能时代的教育 智能时代的教育治理,是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现 善治目标,应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制度优势,让技 术与法治相互促进、相互保障,通过新制度赋能 代化发展与改革的一种拓展和延伸,教育治理应在 新治理。 新的制度和技术辅助下,更加凸显人的主体性,在 教育视域内,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这也是教 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治理的多个环节、 育治理和教育现代化的终极目标。 多个层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生态正经 历着信息技术带来的理念、形式、方法和内容的重 现代化教育治理是资源分配、规范体系建设、 大转变。在前沿技术支撑下,数据将更易采集且能 能力建设等各项任务的同步协调。多元主体参与教 够实现互联互通,这为科学的教育决策和管理提供 育治理,不仅意味着要向社会更大力度地放权,进 了更为有力的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撑,也促进了“管 一步促进教育开放发展,同时还需要落实好公众在 办评”分离和“放管服”改革。然而在前沿技术与 教育决策中的参与权、监督和评价权,以及充分利 教育融合过程中,隐私泄露、数据鸿沟、数据失信、 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与设备,将技术优势转化为 制度优势,通过制度赋能治理。 新财政亟待兼容技术 公共财政支持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公共财政对 的教育财政拨款体系并未兼容新兴的教育供给者。 学历教育体系中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支持。但 向治理型教育财政改革,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重 在智能时代,教育科技企业、社会资本等新的教育 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服务供给者,以及在线教育、智慧课堂、企业参与 的重要途径。 教育等新的教育供给形态不断涌现。为推动新技术 在教育领域应用,实现智能时代的数字化教育,我 迈向治理型教育财政需要更加关注财政主体多 国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建立并完善财政支持机 元性、公众参与性、公益性与回应性、绩效性和法 制,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 治性,发挥好市场与政府的作用,以及社会组织在 提供混合公共产品方面的优势,探索出符合国情、 除传统政策支持外,我国还调整了相关学科的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 专业结构,鼓励高校设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微 电子等新兴专业。尽管如此,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 来源:《中国电化教育》,作者:关成华、陈超凡、 制度仍没有跟上教育领域内的技术创新步伐,现行 安欣,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53

第58页

教育新声 深化教育属性补足高校“双创”短板 近年来,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蔚然成风,在搭平台、建制度、强实践、促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回顾创新创业教育走过的历程, 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和总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探索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从人才培养视角审视“双创”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是 发芽,就有可能成功地创业。因为他们通过在校期 高校自身人才培养、学术创新与社会服务功能互动 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训练,把创业可能失败的因素 共进的结果,是高校发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作 提前暴露了,把创业失败的结果前移了,可以大大 用的重要途径。为此,高校要从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缩短创业的痛苦历程。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刻变革的高度来理解和推进创 新创业教育。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连续的、全链条的, 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 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 中,使其成为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力,要以是否接受了这个教育过程为目的,而不是 传统的高校人才教育模式是典型的专业教育,以专 以创业为目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大学某一 业学习、知识教育为主。今天的高校人才培养要把 个阶段的事情,而应贯穿从本科到硕士乃至博士整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深度融合起来, 个学制,直到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实现创新创业教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大 育的“广覆盖、全过程、普受益、可持续”。从一 学中的持续升温,学校很多部门,包括学生管理部 定意义上讲,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就是对专业教育水 门、教务部门、团委、科技部门、就业指导部门等, 平和质量的一种检验。 都在组织丰富多彩的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活动、项目 和赛事等。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多所谓的创新创 四是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面向未来的,对接国 业教育都只是停留在“活动”层面,而没有进入到 家战略需求。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 “教育”层面。要从深层意义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 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就要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 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由要素驱动、 业教育“两条腿”走路,在人才培养中补上创新创 投资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转换。为此,高 业教育短板。 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对接国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需求,培养符合国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普惠的,覆盖到全体 家未来建设需要的人才,培养引领未来全球产业前 学生。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锻炼、 沿的人才,实现我国产业从过去的“跟跑”到“并 训练、磨练,培养广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因而,高校的创新创 调动他们创新创业的兴趣,激发探索未知的热情, 业教育要有利于实现专业教育的“转化”,为创新 从而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当学生们毕业进入 驱动发展战略储备人才,成为为未来产业培养“接招” 社会后,碰到合适的土壤环境,“种子”就会生根 人才的教育。 54

第59页

教育新声 以系统思维构建“双创”教育链条 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广覆盖、全过程、普 供给,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受益、可持续”,需要搭建相应的教育平台和教育 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续开 支撑体系,重点打造“三大平台”和“五大体系”。 发建设,且不断补充完善、动态更新。 一是课程平台。课程平台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训练体系。要系统打造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的基本途径,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 精心组织设计具有探索性、创意性、创造性,在技 题。要搭建一个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的课程平 术或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的训练和实践项目。创 台,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学生在大学期间人人都有的 新创业训练体系旨在进行专业性、科学化的培训和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为此,我们要落实创新创业教 训练,需要创新创业导师、创新企业、投资人、政 育的“四进”,即进培养方案、进课程体系、进课堂、 府创新平台和创业园区等要素都参与进来,搭建创 进学分。要让“四进”成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 业训练营,打造训练俱乐部,组织开展全方位的创 这不是强制,而是高校人才培养中必须提供的一种 新创业训练。 教育,否则,所谓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就可能落空。 三是孵化体系。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 和训练后,有创意、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可以进入 二是众创空间平台。要打造一个便利化、全要 众创空间和孵化平台进行展示和孵化。孵化体系要 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实现课程与时间相匹配、 整合高校、政府及社会等各方资源,为创业产品和 创新与创业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为接受过 项目提供基本办公设施、配套设施和咨询服务,扶 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产生了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 持优秀大学生团队在这个平台上实践实战,进行创 提供适宜的工作空间、社交空间、资源共享空间。 业孵化,助力他们迅速成长。 众创空间最好能够形成聚集区,例如打造创客一条 街,提供集中场所服务学生路演、展示等需要,让 四是“导师 +”体系。要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 学生在这里天马行空、放飞思想、互相学习、互相 伍建设,形成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导师聘用机制,形 感染。 成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导师 +”体系。“导师 +” 团队建设要坚持校内外导师相结合,校内导师以创 三是孵化平台。通过众创空间平台激发创意、 新教育为主,校外导师以创业教育为主。为此,要 创新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提供把想法变成产业项目 聘请一批具有创投风投经验、具有社会责任感、创 的创业孵化平台。孵化平台的功能就是把创业学生、 业成功的优秀企业家作为校外导师,让他们将自己 创业导师、投资人、政府、企业、学校等要素聚拢 的创业经历和创业智慧带到高校来,分享给大学生, 起来,打造一个“孵化”创业产品和项目的平台,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真正实现创新 为那些优秀的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营造有助于产品 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机结合。 和项目转化的适宜生态。 五是基金支撑体系。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和优秀 “三大平台”的搭建,需要“五大体系”作为 人才创业项目一般具有早期风险高、市场融资难的 支撑,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落地。 特点,创新要素与金融要素很难在第一时间有效融 合。为此,高校要通过自身筹措与争取社会资源相 一是课程体系。要系统打造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结合等方式,打造基金支撑体系,为创新创业教育 将其纳入与专业教育相平行、相融合的体系中,纳 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这是维系创新创业教育的必 入学分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应当包括创新课程 要物质保障。基金规模根据不同高校的承受能力可 体系和创业课程体系两大类,每一类都应当由系列 大可小,目的是通过基金支持激发优秀团队的创业 化、套餐化、特色化的课程群组成,从而为不同学科、 激情,让他们敢于创业,助推成果转化。 不同专业、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丰富而充足的课程 55

第60页

教育新声 虚实相继中推进“双创”协同 在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分布在多个部门, 创新创业学院实际上是一个统筹创新创业教育的大 为此,需要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架构,有 平台,就像一艘航空母舰,所有部门的创新创业资 效集成与整合创新创业资源,统筹创新创业教育。 源就像一架架飞机降落在这个大平台上。学校赋予 近年来高校通常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的方式来实 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配置权,由其根 施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但是, 据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性质配置相应资源,激励与 经验表明,创新创业学院不能太“实体”化,最好 约束相结合,鼓励竞争,激发创新,各显神通,形 采取“机构虚、工作实”的原则组建。因为创新创 成创新创业教育多点突破、竞相迸发的局面。 业教育资源一般分散掌握在众多职能部门手中,如 果创新创业学院实体化,就很容易变成一个难以统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 筹、汇聚资源的“孤岛”,协调成本很高。一个可 组成部分,高校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推进 行的方式是,设立一个“虚拟”的创新创业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 院长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以便统筹资源,协 程中,并大胆探索,形成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创新 调各方;教学、科研、学工、团委、就业等职能部 创业教育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 门负责人担任副院长,以便供给各自的创新创业资 源;秘书处可以设在教务处,以便协调日常工作。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胡金焱系青岛 大学党委书记、山东省政府经济领域战略咨询专家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56

第61页

教育新声 专业与通识:既要深度,也要广度 新学期伊始,关于专业的讨论在大学生中又热了起来:大一新生因对即将学习的专业感到陌生而咨询师 长,大二学生考虑是否有必要转入一个更喜欢或更热门的专业,大三学生纠结考研要不要跨专业,大四毕业 生思考找工作要不要专业对口。 “虽然我向往金融专业,但因为从未接触过, 这些关于专业的疑问与困惑,虽然在不同学生 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刚刚进入大学的张华(化名) 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与我国高等教育以专业 之所以选择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看中的就是学院入 教育模式为主的现状密不可分。那么,大类招生、 学时不分专业,先接受为期一年的小班通识教育。“这 通识教育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我们该如何看待专 样可以让自己知道真正想读的专业,以后也不会有 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又该如何实现两者的平 遗憾。” 衡与融合呢? 专业教育 知识结构单一的弊端凸显 “专业学习对市场的把握存在较大偏差。”暑 23 门专业必修课和 23 门专业选修课。他认为,“这 期刚刚结束在广告公司实习的浙江某大学广告学专 些课程普遍存在内容不全面、落后于时代潮流等 业学生王亮告诉记者,“实习学会了运用第三方网 问题。” 站监测、分析甲方及竞品广告的投放数据,并制作 报告。但在校内学习中,大多还是采用‘熟人问卷’ 专业教育的传统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 的方式收集数据和分析市场,较为落后。” 了迅速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仿 效苏联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当前专业教育存在 立起专业教育模式。许多高等学校被分拆,综合性 的问题,大学生们比较集中地提到了“过窄过细、 院校明显减少,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得到大力发展, 重理论轻应用、与就业脱节”等问题。 钢铁、地质、航空、矿业、水利等专门学院和专业 相继设立。 “我所在的机械工程系,专业教育缺乏专长与 特色。比基础,远不如数理基科,比专业,又不如航院、 “在当时,这一模式的培养目标与生产部门直 车辆、电机之类。”北京某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大三 接对口。”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曾撰文分析, 学生余闲告诉记者。 “专业教育”模式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为我国的 经济、科技、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自 “要培养深度,也要涉猎广度。”浙江大学信 改革开放以来,该模式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过 息安全专业大三学生宋一天(化名)说,当专业划 于单一的弱点也日益发展为比较严重的弊端,甚至 分过细,学生囿于各自的小圈子,将难以把知识联 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的需要。毕业生面 系起来,并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思考、处理问题 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需要开阔视野,关注、 的意识和能力。 利用其他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才能有效解决工作中 遇到的问题,应对职业经常变换的挑战。 东部某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大二学生李鹏分 享了自己专业的培养方案,包括 4 门专业基础课、 57

第62页

教育新声 通识教育 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方向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原来过细过窄的‘专 有些家长和学生担心通识教育是否会挤占专业学习 业教育’模式暴露出一些问题,通识教育的重要 的时间和精力,也有一些就业单位对通识人才的知 性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和高校的重视。”华东政法 晓度和认可度不高。据中国人民大学一位政治经济 大学文伯书院院长王晓骊指出,“我国高校通识 哲学专业的老师透露,“我们的学生在保研、出国 教育最主要的优势表现在于比较完备的顶层设计 时很受欢迎,但一些同学也吐槽,就业的时候不如 和制度配套。” 经济学院的学生受欢迎。” 据了解,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采用大类 王晓骊认为,从目前来看,在通识教育的具体 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本科教育模式,把通识教育作为 实施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共性难题:一是将 学生大类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清华大学、复旦大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为割裂开来。相关部门或学 学等没有实行大类培养的高校,也将通识教育纳入 院面向全校无差别地开设一系列通识选修课,而不 学生培养方案,设置相应的通识学分,开设足量的 关心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资源需求上 通识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修读要求;北京大学、华东 的差别;专业学院只抓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不重 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则依托实体制书院, 视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成效,甚至在对教师和学生的 实施全方位、立体化的通识教育,也颇具特色和成效。 评价中将通识教育排除在外。二是对通识教育的简 单化理解,把通识教育完全等同于通识课程,忽视 “我的语言技能是在西班牙语的专业课上学到 通识教育注重能力、素质和智慧提升的本质。三是 的,但让我灵魂震颤的时刻大多发生在通识课上。” 对通识教育的成效期待过于急切。通识教育的提出 回顾两年的大学时光,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 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超越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 业大二学生陈佳分享道,“我在通识课上学习到了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通识教育要总结、凝 平权、社会权力等新的思想,而这对了解我的‘语 练和凸显成效,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检验,这决定 言对象国’——西班牙的社会现状、深入学习西班 了想从短期数据上让通识教育自证其成效是难以实 牙语起了很大帮助。这样的平衡是一种良性的互补。” 现的。 通识教育当然不是灵丹妙药。在就业压力之下, 通专问题 不应非此即彼、厚此薄彼 专业教育一无是处了吗?当然不是。 革绝不应非此即彼、厚此薄彼。” “本科阶段的专业教育能够为长期走好专业道 多位专家学者在采访中指出,想要真正有效地 路打下坚实基础。”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 长陆一认为,“这个基础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更 实现两种教育的平衡与融合,既需要处理好“专” 在于专业动机和职业伦理。” 与“通”的关系,也需要认清教育传统、尊重院校 “很多人认为专业教育不好,通识教育才是正 差异。 道良方,甚至认为只有搞通识教育才是大学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助理游蠡博士指出了当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更为合理的关系,应该 下的一种误读,并认为这种误读可能会阻碍大学人 是前后相继的。”游蠡认为,当下流行的“通专结 才培养改革,因为“培养人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都具 合”是历史上先学苏再学美、制度叠床架屋的结果。 有其深厚的教育传统与重要的社会价值,我们的改 想清楚如何安排“先通后专”,不仅是高等教育的 问题,而且更是对整体学制的通盘考量,“这恰恰 是我们的教育目前最缺乏的,我们的教育往往只是 58

第63页

教育新声 各管一段”。 成两者共融互通的良性关系:一是合理配置专业学 游蠡建议,“地方院校可以用通识的形式来做 分和通识学分,在整体上保证两者的均衡;二是与 专业学院共同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把通识教育贯穿 专业教育,即推行宽口径的专业培养;个别研究型 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三是在通识课程体系的 大学在自由选修、普遍选修之外,还是得把主修的 设计中,除了针对通用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模块 功夫做好,用专业的形式来搞通识,这样也能更好 之外,根据不同学科的专业内容和培养目标开设拓 衔接本科之后的专业教育。” 展性的跨学科通识课程模块。 王晓骊提出,要按照专通融合的原则,以通识 来源:《光明日报》█ 教育促进专业提升,将专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形 59

第64页

教育新声 教师要做社会的尊者 心怀国之大者 立德树人的能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求,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大先生,是对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术地位、政治地位 的充分肯定,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一个新的要求,是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一个基本坐标。 社会的尊者 第一,教师,作为大先生,首先应该是社会的 看作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由此使教师的地位不 尊者,换句话说,社会的尊者指的是一种德和智皆 断提升,教师的待遇不断改善,教育得到优先发展。 可为人师表者,是老百姓尊重,社会认可,大家羡慕、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先生首先应该受到社会的尊 钦佩的人。 重,想要成为一个大先生,首先要得到人民的认可、 社会的认可,老百姓的尊重和接受。 近年来在全国很多地方的教师领域中有几个现 象是令人欣喜的。 当然,这种大先生的地位,除了老师们个人努 力之外,很重要的是要求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特别 第一个现象,社会上报考师范专业的人数越来 是教育管理部门充分地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 越多,反映出师范专业受到社会的尊重,教师职业 支持和帮助,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术地位 受到社会的尊重。 和政治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 时就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 第二个现象,社会上报考教师资格证的热潮越 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 来越高,中小学教师的构成也在发生变化。一批重 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 点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都在 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 举办教师培养的专业,还有很多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的职业。所以,使教师真正名副其实地成为全社会 前去中小学应聘当老师,反映出教师成为社会上受 尊重的人,也是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要责 到人们尊重、欢迎的职业。 任之一。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教师有“铁饭碗”等, 我母亲就是一位老师,她曾经跟我说过这样一 其实很多年轻人对职业的选择不仅仅看物质方面, 句话:老师是人们真正发自内心去尊重的人和职业。 很大程度上还看职业的社会地位、学术地位、政治 我从小就想当个老师,至今我仍然是一个老师,仍 地位是否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是否可以干大事 然要上课。这是我想说的“大先生”的第一个样子, 儿、干有意义的事儿。而发生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 叫作社会的尊者。 是教师确实正在成为社会与国家的一个“大先生”。 党赋予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党把教育 心怀国之大者 第二个样子叫作心怀国之大者,也就是大先生 义。心怀国之大者,首先要与国家民族的利益结合 应该有对国家民族的大格局、大情怀。 在一起,也就是把教师的职责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和中华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时 伟大复兴的全局去思考教育的问题和我们自身的责 引用了欧阳修的一句话:“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人民群众对 虽然是对大学生说的,但对教师同样具有很深的意 60

第65页

教育新声 高质量教育的向往和需求去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放在一块,立在家里的堂屋里,立在牌坊上,这样 好一位大先生。 的地位哪儿来的?其实,如果不能和国家的利益结 合在一起,教师充其量也就是社会的自由职业者, 我们现在培养的中学生和小学生,恰恰是我们 或者说是富商官人的师爷、食客、门人等,最多也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他们 就是“上书房行走”的帝王之师,而根本不可能有 将来能承担起这个责任吗?他们如何成为实现中华 天地君亲师这样一种地位。大量历史的事实,包括 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目标靠得住的一代?我觉得 教师历史地位的演变,充分说明教师只有把自己的 这就叫心怀国之大者。其实,“双减”最根本的意 职业和国家的利益结合在一块,才能够获得“师道 义就是希望培养学生去承担这样的历史责任和国家 尊严”这样一种地位。因此,大先生的心怀国之大者, 责任,而不仅单纯是一些技术上的要求。它的根本 就是要培养学生忠诚于自己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 指向是要心怀国之大者,去考虑我们的教育究竟怎 的文化,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 样能够为建设我们的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梦服务。 这种“国之大者”在教育中就是德育,德育是 今年 5 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 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通知》明确提出, 的灵魂与枢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义是治人之 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大法,而廉耻这样的道德要求则是立人之大节。赫 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 尔巴特说教育全部工作可用道德一个概念去统括之, 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恰恰也就是国 杜威则认为道德教育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广义的 之大者的具体内容,是作为大先生必须承担的历史 道德就是教育。王国维先生明确指出古今中外之哲 使命。 人无不以道德为重于知识者,故古今中外之教育无 不以道德为中心点。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也是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回顾一下我们的历史,大 国之大者。 家可以想想,所谓的“师道尊严”是哪儿来的?怎 么才会有“师道尊严”?过去教师可以跟天地君亲 立德树人的能者 大先生的第三个样子是立德树人的能者。 就是教育与训育分家:把教育看作知识范围以内的 所谓能者也就是能干的人,有能力的人。大先 事,训育看作品行范围以内的事,以为学习知识与 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性要求, 修养品行是受不同的原理支配的……殊不知学习知 而立德树人的能者则是指,大先生不仅要得到社会 识与修养品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之支配的。我 的尊重,有心怀国之大者的理念,还要有精湛的本 们如果强为分家,必致自相矛盾,必致教知识的不 领和功夫,真正能够把教育规律和立德树人的根本 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所以,我们希望担任 任务贯穿到每一次课堂教育教学中去,贯穿到每一 修养的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 个学生生命中去,否则不能成为大先生。这种真功 知识品行合一上研究些办法出来”。所以,大先生 夫至少包括两个方面: 必须在这个方面有办法,有作为,有成效。 首先,大先生必须能够具有高超的本领和功夫 去克服立德树人中的难点,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 其次,大先生必须能够通过合理的方法把德育 本任务。其中,非常关键的是不仅要讲好思政课程, 和智育,还有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形 而且能够去建设与讲授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将德育 成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整体。 与智育统一起来。陶行知先生在 1926 年的时候曾经 有一段话,“训育上还有一个最不幸的事体,这事 第一个是自律 德育最重要的方法和路径就是自律,是自觉性 与自制力的培养。我们会教书,可是我们会培养学 61

第66页

教育新声 生的自觉性、自制力吗?黄炎培先生将自觉性与自 候遇到了困难,坐不住的时候,你能够控制自己坐 制力作为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如果不会培养学生的 下来吗?并且不玩手机吗?所谓自胜者强,就是能 自觉性和自制力,那还算得上是合格的教师吗?所 够管住自己、战胜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各种欲望。这 谓自律者得,就是在德育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自 就是体育真正的价值。 制力,让学生的言行举止能够得体,并由此出发, 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外化到社会的行动 第四叫自信 上去,这就是自律。 美育的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与美感,中 国古话讲的“见心见性”,就是说人们观察世界的 第二个是自知 方式与角度与他的内心境界是一致的。内心是美好 智育的方法就是自知,最好的智育不仅仅要去 的、善良的,心中就会有一种很高尚的境界和情怀, 教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认 看到的事物都是美的,这就是审美。所谓“自信者悦”, 识自己。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师每天对自己要有四问。 则是告诉人们,积极的自我观念往往能够给人们带 我们今天同样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这就是自知。所 来审美的愉悦。 谓自知者明,就是指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是最聪明最 第五叫自力 有智慧的人。如果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对自己清楚明 强调劳动教育培养的就是学生的自力精神与能 白,能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短板,以及努力的方向, 力。所谓“自力者立”,即只有自力的人才能够真 学生认知水平与学习成绩的提高则指日可待。 正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对此,恩格斯曾经指出, 第三叫自胜 “劳动创造了人”。而“教小儿先教其自力”则是 这是体育的方法,它与德育的自律及智育的自 宋明理学家陆象山的名言。因为,对于所有人来说, 知是同一的。这种方法的价值恰恰表明体育的本质 锄头和铁锹里也是藏有美德的。 是在于用意志驾驭和控制自己的身体,正如中国古 自律者得、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自信者悦、 话所说的那样: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梁漱溟先 自力者立,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整体。由此,德 生曾说,体育并不是为军事或其他特殊目的的训练, 育内在地体现于其中,贯穿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亦不是单单为了锻炼人身的体力和敏捷。体育的目 这就是大先生的样子,他是社会的尊者,心怀 的,是全人格的发展。它要联合教育和锻炼以发展 国之大者,也是立德树人的能者。 人类……用他的意志来驾驭他的身体。就像我们跑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谢维和系清华大 步时体力达到了极点,你能克服吗?当你学习的时 学文科资深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 62

第67页

教育新声 华为百万年薪的天才少年计划,这所高校频频中标 给传统专业学科动一场外科手术,促进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可能催生化学反应,培养出能驱动科学 研究、引领未来科技和产业变革的人才。 往往在大平台上,更有可能做出与前人不同 如互联网知名人物张小龙、高科技创始企业“伯乐” 的重大发现,产生有重大影响力的发明创造。正 龚虹嘉、体坛风云人物李娜等。 因如此,一流人才更青睐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 施、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大平台的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华中大面向世 大学。 界科技前沿建设了以“四颗明珠”为代表的一批国 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产出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顶薪这一层次,华中大的入 如测出最精准万有引力常数 G 值,创造脉冲平顶磁 选数量占比达到一半左右。 场强度新的世界纪录,建立最精细小鼠脑图谱基础 数据库,近年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持续并 在华中腹地、九省通衢的武汉诞生,伴随着共 加速增长等。 和国的脚步,风雨兼程,不断创新,在众多名校中 异军突起,以不足 70 年的建校史跻身国家“211 工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 程”“985 工程”和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这 如何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发挥一 就是华中科技大学(下称“华中大”)。 直以来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优势,把华中大建成 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为此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华中大建校 69 年培养各 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邵新宇。 类专门高素质人才 75 万人,涌现出一批杰出校友。 营造开放环境催生创新创造 作为科研创新的主阵地之一,华中大为落实“四个面向”推出了哪些新动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 与制造创新中心等重大科学研究平台科教协同育 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党中央对广 人、产教融合的优势,凝练了先进智能制造、生 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大学未 物医学成像、光电子芯片与系统、人工智能等四 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 个未来交叉学科技术方向。 一年来,我们及时调整学科布局,集中表现 集成电路学院瞄准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 为今年 7 月,学校新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和集成电路 聚焦集成电路学科前沿,将建设存储器、传感器、 学院。 光电芯片、显示器、化合物半导体等特色方向, 按照“国际视野、拔尖示范、协同育人、自主创 未来技术学院聚焦“大工程大健康”未来战 芯、服务地方”的思路,培养国家急需的集成电 略产业发展,依托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光电 路高水平创新人才,实现集成电路学科国际领跑, 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等四个国家一流本科专 支撑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业,发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 63

第68页

教育新声 大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创新能量和活力,如何激发这份创新力? 与其说保护,不如说我们在营造一个开放的 我们还把企业的一些优秀成果和最新理念搬到 环境,让大家在这片土壤里,能够自由地所思、 课堂,请企业家、杰出工程师到课堂给学生授课,与 所想、所行,最后朝着创新方向去走。 学生交流、互动。现在社会需求变化非常快,我们得 承认,企业在某些方面已走到大学前面。我们思考创 我们依托升级后的工程实践创新中心,把原 新的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把社会需求吸纳进来。 来只辐射到理工科的工程实践环节,开发成通识 体验课,面向全校所有学科开放。医科、文科生 我们还把科技前沿吸纳到学校。学校工程实 也可选修该课程,身临其境地了解制造业的发展 践创新中心就把几何拓扑优化、机器人化加工、智 历程及其与各领域的融合,还可了解制造业从业 能注塑成形、多车间关联排序等国际先进技术融入 人员的工匠精神、管理需求,有效提升工程素养、 工程实践创新平台,让学生耳目一新,颠覆了对制 质量意识和系统思维。截至目前,医科、文科等 造技术的传统认识,体验了前沿科技带来的生产力 学生已有 2.7 万人次参与体验学习。 革命。 搭一流平台 聚一流人才 2017 年华中大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你心中,真正的一流大学是什么样? 被国际同行评为一流大学的核心是,有没有 设施、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 一流师资和人才。所以,在我心中,真正的一流 研究中心等,都是一流人才特别关注的。因为往往 大学,是一流学生愿意来读书,一流教授愿意来 在这些平台上,才可能做出与前人不同的重大发 从教。 现,产生有重大影响力的发明创造。 靠什么来吸引一流人才?关键是事业留人, 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要围绕主攻方 或者再具体一点,叫平台留人。真正一流的人才, 向,营造大环境,建设大平台,产出大成果,吸引 会更看重事业发展的平台,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 一流人才。 华中大目前搭建了哪些大平台?对一流人才的吸引力如何? 华中大拥有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20 多个创 集群优势,吸引了一批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其中 新平台和创新高地。包括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 还有一大批青年拔尖人才。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 这些优秀人才在华中大与这些大平台结合, 心等。 发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许多聚焦国家战略需 求的新学科在这里应运而生,如物理相关领域 构建这些平台,形成了学校从知识创新、技 的空天科学、天文学科等;众多交叉学科研究 术创新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和创新体系,也让学 在此产生,还有更多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 校在光电、制造和电气等学科领域形成国家基地 在此解决。 64

第69页

教育新声 锐意改革培养拔尖人才 高校要满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还需哪些改革? 受社会、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影 我们新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主动打破传统 响,中国学生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还有待加强。 专业学科壁垒,发展未来社会急需的智能制造、 智能感知、智能健康等未来技术领域,促进基础、 要改变这一现状,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 应用学科复合,加强“引企入教”,探索形成专 创新人才,大学需要进行更广泛、深入的改革。 业交叉、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 特别要重新审视目前设置的学科专业,调整过去 新模式,就是要给现有的专业学科动一场外科手 相对较窄的学科专业结构,从分析国家发展重大 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深度融合,催生不同专业 需求、分析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分析国民经济发 学科间产生化学反应,培养能驱动科学研究、引 展主战场稳定态势出发,形成适应创新发展需要 领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人才。 的新学科群。 华中大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有何经验? 我们的学生,很多没毕业就被一些单位“盯” 期四周、涵盖专业实验课的综合系统实验,突出 上了。比如,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实施 3 年来,从华 计算机硬件能力、软件能力及软件与硬件协同的 中大选了 6 位同学,不仅有博士,还有本科生。在 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 顶薪这一层次,华中大入选人数占比达到一半左右。 二是科教协同。 今年暑假期间,华中大图计算团队获得 2021 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和科研平台优势,引导学 年图计算挑战赛冠军。这项赛事是图计算领域最具 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接触科学前沿问题, 影响力的国际赛事之一,这一成绩也是国内团队首 激发科研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我们从院士到拥 次在该赛事中得冠。 有各类头衔的人才,100% 要为本科生上课,很多 人还会担任本科班主任,目的就是让本科人才尽 从天才少年的个体到图计算团队的群体,如 快进入大平台,参与部分研究工作,尽快成为科 此战果,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角度离不开三点。 研主力军和生力军。 三是产教融合。 一是注重基础,强化实践。 我们与华为合作开设“华储班”,共建“智 一方面,加强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打造线上 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引入华为鸿蒙 线下国家一流课程和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线上实 操作系统、达梦数据库等国产 IT 品牌进教材、进 验资源,突破时间、空间和平台的制约,支撑学生 课堂、进实验,就是要把企业的优秀成果和先进 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理念引入学校,培养能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另一方面,建立跨越四年的专业实践体系, 除每门专业课开设独立实验课外,还在大四开设为 五育并举全面育人 华中大在德育上有什么亮点? 一大亮点。 “党旗领航工程”包括三个主要部分:一是 经过多年探索,华中大持续开展了 14 年的“党 旗领航工程”,经受住了时间考验,是我们德育的 65

第70页

教育新声 “早日站在党旗下”,引导广大学生学党章党规, 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 学习系列讲话,识党、爱党、入党,坚定理想信念, 有”大学生。 积极宣传党的主张;二是“党旗在我心中”,引 导广大党员牢记党员身份、党员意识,做合格党员; “胡吉伟班”和“黄群班”是“党旗领航工程” 三是“我为党旗添光彩”,引导广大学子不忘初心、 的重要载体。前者成立于 2001 年,以见义勇为英 牢记使命,立足本职,积极奉献,争做优秀党员。 雄校友胡吉伟命名,突出以德立班、集体主义,强 化党建带动班建、团建;后者成立于 2018 年,以 当前,我们结合时代需求,将“党旗领航工 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黄群校友命名, 程”的对象从过去主要面向学生党员变为全体在 突出科研创新、学风建设,强调专业带动集体成长。 校生,将“党旗领航工程”的工作内涵从单一的 两个荣誉班级的连续举办,呈现优良育人成效: 学生党建活动变为系统的学生思想教育;同时在 有的班级义工与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率达到 100%, 工作理念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龙头,系统实施 有的班级整体成绩稳居年级第一,有的班级全国 “六有大学生培养”计划,引导学生做有理想、 大学生数学竞赛参赛获奖率达到 100%。 华中大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何新举措、新进展?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体育,一流体育促进一流 是以专业艺术教育提升着公共美育水平,还有“一 大学。华中大高度重视体育,力求通过教会、勤练、 生一艺”美育计划的落实和推动,以中华优秀传统 常赛,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 文化、艺术与科学融合为特色,每年精心策划近百 锤炼意志。 场艺术实践活动。如今,新生音乐思政课、森林艺 术节、同歌同行毕业艺术季等美育品牌,正为师生 2020 年,学校出台《华中科技大学关于全面 们带来一场场校内艺术盛宴。我们希望,通过不断 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一 加强美育工作,将来让校园周周有艺术活动,处处 大看点是,以赛促测、以赛促评、以评促练。每 有艺术瞬间。 名学生测试比赛成绩将与其体育课、评先评优、“一 生一技”、毕业等考核评价挂钩。学校将根据学 劳动教育依托“公益劳动”“工程体验”“工 生在校学习期间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体质 坊实践”等课程,建设劳动教育模块。开设 32 学 健康测试、游泳测试、体育竞赛等情况,颁发华 时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中科技大学运动技能等级证书。 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学校还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竞技精神 每学年我们会设立劳动周,开展劳动技能竞赛, 结合。比如,2018 年我们因传承龙舟项目,被教 组织志愿服务劳动。生命学院还设立劳动教育的实 育部认定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 践基地——生命小农园,帮学生丰富劳动体验,提 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华中大龙舟文化传承基地 高劳动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生命小农园 领导小组,设立专项经费,推进龙舟运动普及, 里师生播种打理的草莓、葫芦、南瓜、辣椒等瓜果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蔬菜开花结果,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流大学也要有相匹配的美育教育。两年来, 我们还通过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 邀请劳模进校园开讲座,打造“我身边的最美劳动 学院、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等海内外名校 者”等融媒体产品,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 引进一批中青年艺术人才,还聘请包括女高音歌 匠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生态。 唱家吴碧霞在内的一批名师,充实到美育教师队 伍中。同时逐年提升生均美育投入,加快推进高 我们希望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理解和形成 品质剧场、音乐厅及配套美育设施建设项目,为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 美育提供硬件支撑。2019 年成立的艺术学院,更 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 66

第71页

大学生学业规划 面对未来 大学新生要做好多重转变 目前,各地高校陆续开学,一批青春昂扬的面孔走入大学校园。在这里,他们将要面对全新的知识体系、 全新的生活环境以及全新的美好世界。全新,也意味着转变。因此,大学新生理应认清当前发展态势,把握 未来发展方向,提前做出各种应对和转变。 从知识学习 到躬身实践 大学新生要从单纯知识学习到躬身实践转变。 来越快。在大学学习到的知识,会因实践领域的 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参与了诸多课程学习,这 变化而存在明显的知识半衰现象。这就要求大学 些课程就好像一扇扇虚掩着、需要慢慢打开的门, 生既要在理论领域读万卷书,又要懂得并善于在 门后则是我们未来要接触的更加浩瀚、深奥的知 实践中验证、反思,做到行万里路,以躬身实践 识。与高中时期着重加强知识积累、记忆和运用, 的姿态将未来专业学习融入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进而提升和磨炼应试技巧的学习过程不同,大学 服务中。 生首先必须认识到,自身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容 器”。大学学习的本质绝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过程, 当然,实践能力也是衡量青年一代社会责任 而是重在通过学习知识反思问题,用以提升我们 感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标尺。大学生群体可以 发现和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在飞速发展、 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担任校内外工作、参加 不断更迭的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淘汰的速度越 专业实习见习,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等,实现 从知识学习到躬身实践的转变。 从被动 到主动 大学新生要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大 会发展的创新需求。 学阶段是师生协同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 大学教育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 时期。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然 而,许多学生往往适应了高中阶段的灌输式教学, 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作用,积极助推学生从 更容易接受让老师划出重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 以往中学阶段“要我学”的被动状态扭转为“我 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意味着学生学习获得皆 要学”的自觉状态。与以往传统听讲、阅读等单 停留在记忆、理解和应用的低阶思维阶段,难以 纯地接受角色不同,大学生要通过主动寻求探索 转换到注重分析、创造和评价的高阶思维。然而, 问题,如小组讨论、协同学习等方式参与到更加 当代大学生恰恰只有具备了高阶思维能力,才能 广泛的学习活动之中。可以明确指出,与被动学 真正高效掌握深度知识,进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 习相比,主动学习更富有效率,大学学习的个体 体验感、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效能都会显著增强。 从封闭 到多元 大学新生要从封闭式学习向多元化学习模式转 具开放性和高度自由化的学习场域。然而,大学新 变。大学是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地方,是一个极 生大多延续高中阶段线程单一、方式传统的封闭式、 67

第72页

大学生学业规划 单兵作战式学习模式,难以有效利用大学丰富的学 体会团队精神;通过探究式学习体验自主研究的 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如今,高等学府教育教学方式 成就感,体悟情境中的学习过程等。尤其是在人 持续变革,大学生所推崇的学习模式理应向强调项 工智能时代,教育新形态已逐渐改变大学生的学 目化、合作化、探究化的多元模式转变。 习方式,“读书”二字在大学变得不同以往。初 入校园的大学生应尽快转变和适应新的现实,从 因此,为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大学生需要 而告别单一式学习模式,更好体验多元化的大学 通过项目化学习深入了解知识占有和素质提升的 学习。 有机结合过程;通过合作式学习学会合作共赢, 从服从 到主导 大学新生要从服从型人生向主导型人生转变。 严峻的人生挑战。客观来说,这也是大学生从懵懂 大学是一个承载梦想、成就梦想的地方。但高中时期, 少年走向成熟理性个体的必经之路。 学生们每天忙于应付被排满的日程和繁重的学习任 务,无暇思考未来,因此初入大学时难免会感到迷茫、 当然,大学也为青年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创造 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现实下,大学生迫切需要进行 了无限可能,如多学科竞赛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形式、 人生规划方式的转变,从过往的服从型和依赖型人 专业实习实训等等,都是学生发现自我、规划自我 生中走出,审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做成什么, 的重要平台与渠道。学生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 需要怎么做?这是一个严肃的人生命题,更是一个 各种资源,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索中发现自己的真 实想法,进而做好学业与职业的未来规划。 从专业教育 到全方位成才 大学新生要从受局限的专业教育向全方位的成 更好地肩负起未来社会的责任。 才转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学业学 目前,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和解决问题已经成 习的最终目的绝不是仅仅止步于专业教育,而应致 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诚然,大 为时代发展趋势,全方位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现实 学专业是高中后的合理分流,体现的是学生的个人 需要和发展需求。因此,这也要求大学生改变只重 意愿与选择,专业学习在大学生活中也占据非常重 视专业学习的定式思维,而要依托专业教育塑造自 要的位置。但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将人局限 身的专业能力、专业认同和专业情怀,进而逐渐树 于一个相对狭小的领域,而是要让大学生通晓义理、 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全方位获 培养理性、滋养心灵、健全人格,让大学生群体在 取知识、提升素养的意识和能力,实现成人成才成功。 专业学习中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创新,从而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茂聪系山东师 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 68

第73页

大学生学业规划 在大学,如何遇到更好的自己 大学是什么?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说,大学是传承文明、播种希望的殿堂,也是孕育梦想、创造未来的地方。 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说,大学把模拟的世界和社会展示给了你,如果人生是一座大殿,大学就是引向这 座大殿的最好前厅。 是的,这就是大学。在这里,你除了获得知识、 大学生活,不仅只有课程与学分,更有关乎精 发 展 学 业、 增 长 本 领 外, 还 要 经 历 很 多、 收 获 很 神世界的丰富与成长。 多——你要学会如何认识自己、承担责任,也要学 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为别人着想;你要学会发现世 拥抱大学新生活,你如何遇到更好的自己?专 界的美好,更要树立正确的“三观”…… 家、老师、辅导员与大学新生展开对话,深入解答 新生的疑虑与困惑。 调整自我 学会为自己负责 来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真正离开父母。然而,独立面对未来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我不知道自己是否 做好了准备,我该如何调整?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讲师梁田: 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孤独感、疏离感、自卑感乃至由此产生的焦虑、困惑、迷茫等都是普遍而正 常的现象。这就需要新生在大学生活正式开始之前,做好各方面准备。 首先,你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经是大学生了,要尽快成熟起来,独自面对大学生活的各种挑战。 很多人都会提到,大学生活是自由的,但自由也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责任。在大学,你可以选择追求 远大目标锻造更好的自己,也可以选择浑浑噩噩地挥霍时光。未来终由自己创造,你要学会为自己负责, 特别是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责。 当然,你们更要明确,学习依然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大学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大学老师讲得快、讲得深、讲得难,这就要求学生不能仅仅把学习时间倾注在课堂上,课下也要利用 图书馆、参考书等资源自习、预习、复习。有不懂的地方要主动向助教、同学请教,也可以通过邮件 等方式向任课老师求教。大学里的课堂报告、论文和期中期末考试等重要时间节点,往往在开学一周 就能大体摸清,你们可根据学校安排提前完成相应的准备工作。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大家,万不可抱 着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对待学习。 要强调的是,生活上,也必须要学会处理各种纷繁冗杂而又琐碎的问题。比如如何发现自己的兴 趣与热爱。兴趣与热爱是多元的,它可以是学业方向,可以是学生工作、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也可 以是运动、音乐、动漫等具体某一项文体活动。学生们要抓住宝贵的大学时光,不断探索、发现自己。 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更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再比如,如何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这就要 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之外额外付出一些时间,在社会实践与实习中了解社会、历练自己。 69

第74页

大学生学业规划 与同学相处 学会将心比心 在大学,宿舍舍友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但舍友来自天南海北,生活习惯差异很大,我该如何处理、 化解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小摩擦? 南开大学哲学院团委书记、研究生辅导员李高扬: 当我们从五湖四海相聚大学,身边首先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早课时叫你起床,生病时陪你就医, 想家时听你倾诉,与你朝夕相处、同吃同住……这群人,就是你的舍友。 然而,你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生活习惯,容易引发小摩擦,只有做好相互磨合,才能让友谊 的小船顺利驶向未来,这也是大学生活的必修课。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们该怎么办? 首先,以大度兼容,常交流沟通。在与舍友朝夕相处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将心比心,有一颗包容之心。 包容个性差异、尊重他人习惯、关心他人需要、遇到摩擦时各退一步,才能构筑起和谐的宿舍环境。 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之上,唯有通过沟通真诚相待,才能妥善解决生活中的小矛盾。 其次,守护“边界线”,把握“分寸感”。当沟通失效,摩擦依然不可避免时,可以以契约方式 明确各自需求的边界和接受的底线,树立属于你们宿舍的“约定俗成”,拉起“警戒线”,守护每一 个人的“边界”不被逾越。而集体住宿,作息不同、习惯不同,个人的生活难免会受到影响,每一个 人更应该以身作则、换位思考,呈现在生活中可表现为:相互体谅;注重卫生;看视频尽量戴耳机、 在舍友休息时保持安静;尊重舍友隐私、借用物品主动归还;学会感恩、不将他人的举手之劳当作理 所当然等。 最后,善用外力助推,强化规则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组织宿舍团建等活动,增进彼此感情。 而当舍友出现了不遵守约定和规则,冒犯他人底线、逾越他人边界、甚至触犯校纪校规等,产生了无 法和平化解的矛盾时,切忌将矛盾进一步激化,但也不能姑息原则性问题。此时应当善于运用外力资源, 如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并寻求帮助,或是求助辅导员、班主任等外力进行协调和解决。总之,学生们 应调整好自己的行为、思想、观念,最终将矛盾减少到最小。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茫茫人海、青春岁月中邂逅、彼此陪伴,每一个舍友都值得珍惜。你 们将一起历经欢笑、泪水、沮丧、喜悦,也许多年后再回首,当时觉得“厌烦”的人,如今却感觉这 样可爱。他们磨平了你众多的“棱棱角角”,也铺垫了你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路。 谈恋爱 不必躲也不必急 很多学长学姐说,大学“一定要谈一场恋爱”,是真的吗?我该如何协调好感情与学业、爱情与友 情的关系? 70

第75页

大学生学业规划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梁钦: 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会面临多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当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就是“爱情”。 大学生所处的青春期,生理发育趋于成熟,但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摆正爱情的正确位置至关 重要。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需要学会独立思考,树立审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建立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恋爱观。遵循恋爱中的道德要求和道德价值,在双方平等、相互理解、彼 此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对方的感情和人格,注重心灵的纯洁和善良,在恋爱过程中互敬互助、真诚相待。 第二,要端正爱情的动机。在大学,爱情不是一个必需品,它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产物。好的爱情 会让双方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真的遇见一个心动且合适的人,不必躲、不必逃,勇敢地把握属于自 己的幸福。如果还没有遇见,不必追、不必急,努力从各方面加强和提升自我。在大学课堂中提高知 识技能,各类竞赛中增强科研素质能力,社团和社会中锻炼组织水平,体育运动中提高身体素质,努 力为之后更好的相遇砥砺前行。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恋爱、学业、友情等之间的关系。大学生正处在恋爱观的充实发展阶段,要 正确理解爱情的含义,认识爱情的本质,摆正爱情在生活中的位置。一方面,需要处理好感情与学业 的关系。恋人之间可以设定目标共同奋斗,相互督促、相互鼓励、相互进步。只有正确处理好恋爱与 学习的关系,才能使爱情的力量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而学习的成功又会使爱情得到巩固和发展。另 一方面,应当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友情的关系。两个人是彼此独立的个体,不应只把自己禁锢在二人世 界中,在恋爱中给予对方一定空间,与朋友们相处以及参与到各种集体活动中,进而提升集体荣誉感 与满足感,增强与朋友们之间的友谊。 参加社团 找到自我实现的幸福 大学社团那么多,我该如何选择?参加社团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既不耽误学习又能提升 自己?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李莎莉: 每年大学社团招新,号称“百团大战”,其中社团的种类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型、科技学术型、 文化娱乐型、体育健身型、社会服务型等。我建议学生们从兴趣、价值、能力等方面思考判断、选择 自己要参加的社团。我曾经有一位学生,因关注城市治理加入了聚焦公共政策研究的社团,因此有机 会参加大量社会调研,深入了解社会治理中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撰写虚拟政策文件,也让他明晰政策 制定的过程,这些能力的养成帮助他树立了扎根基层的理想,毕业后他作为选调生回到家乡,年仅 24 岁就成为当地最年轻的挂职副镇长,投身到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当然,无论是参加社团还是专业学习,最终的目的都是成为更好的自己。我记得一位在社团参加 很多社会公益活动的学生,毕业后放弃留学而选择支教,身边同学特别不可思议地问她,“既然做工 资只有 2000 多块的支教老师,为什么当初那么辛苦考大学呢?”这个学生的反问让我至今难忘:“大 学毕业为什么就不能做工资 2000 元的支教教师?”她后来用专业本领帮助支教的学校众筹安装了大型 71

第76页

大学生学业规划 净水设备,彻底解决了师生饮水问题;为激励山里的孩子,她发起一个名为“雏鹰计划”的项目,自 己筹钱带孩子们到北京感受大学文化,支教结束后她又进入一家公益组织工作,继续为更多人服务。 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参加社团对于成长的意义,就是在更多元的环境下,让我们的视野更宽广、内 心更强大,找到自我实现的幸福,并愿意为他人带来幸福。 兼顾学习和自我提升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我曾问过一位社团经历丰 富并保研到中国人民大学硕博连读的学生,是怎么做到既在本科期间发表论文,又积极参与了各种社 团活动。他的秘诀是“不焦虑,重行动”。“不焦虑”在于目标清晰、规划合理,只要今天能比昨天 有些许突破和改善就好,不必追求立竿见影。“重行动”在于高度自律、知行合一,不让没时间、没 精力成为偷懒的借口。因此,学生们请牢记,一切计划最终都要落实到行动上,脚踏实地,只有实干 才能成就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 72

第77页

中心平台 中心官网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官方网站(http://www.csdp.edu.cn)以服务中 心建设教育创新要素聚集平台为宗旨,是展示中心工作动态、集聚教育改革公共服 务平台、发布重大工程项目的信息共享平台。 教育之弦官方微信 “教育之弦”(微信号:moe-csdp)作为教育部学校规划 建设发展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打造教育创新要素汇聚 的微信平台,聚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注国家 教育政策和教育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案例。 中国教育智库网 中国教育智库网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教育智库平台,汇聚 各类教育智库专家,为各级政府制定教育规划和重大教育政策提 供智力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各类学校的定位、规划、战略、管理 和创新提供专业指导,为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咨询、培训、会议、 交流服务,通过建立课题评估和交易平台,为课题的转化提供政策、 技术、人才、资金等一系列支持和帮助。 网址:http://www.eduthink.com.cn/ 微信号:edu-think 73

第78页

中心平台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 “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集成各级各类教育、经济 社会发展及国际比较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集应用管理、决策支持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国家 教育数据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 教育统计服务平台是为统筹规范教育统计培训及管理工作,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教育培训基地和培训学员的公益性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集信 息发布、教学辅助、教务管理和培训数据信息统计分析为一体,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 的综合性服务。 网址:http://essp.csdp.edu.cn/ 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 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在线培训平台作为支持教育统计工作的专业化服务平 台,以满足基层统计人员和教育管理者在线培训需求为目的。培训课程由中心、 复旦大学教育事业统计培训基地和其他培训基地联合开发,并由复旦大学提供 运行管理平台,按照远程继续教育要求进行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学员完成规定 的在线培训课程后,可获得由中心和复旦大学共同颁发的《教育事业统计在线 培训合格证书》。 登录中心官网:http://www.csdp.edu.cn/ 点击:公共服务平台 -- 教育统计在线培训 网址:http://fudan.kmelearning.com/ 74

第79页

8第 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IFIE) 即将开幕 主题: 新阶段 新征程——以新理念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议题: ▽ 数智治理 ——赋能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 ▽ 融合创新 ——数字新基建融通应用型高校创新发展 ▽ 学习革命 ——数智化推动教育质量变革 ▽ 乡村振兴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新作为 ▽ 赋能双循环 ——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 河南·驻马店 2021 年 11 月 4 日 -6 日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免费电子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