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湖一小】十一月份优秀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3-11-30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松湖一小】十一月份优秀教学反思

音乐课堂中节奏训练方法及案例叶芸云音乐的基本要素包含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色,那么节奏就是音乐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旋律以及和声共同构成了音乐的三大要素。在我们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节奏知识的掌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中,学生处于一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奇心强、好动善模仿的阶段,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我们的教学要有趣且让节奏训练有效地加入进来,那么,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节奏训练带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当中。一、节奏训练在音乐课导入环节的使用办法及案例1.舞蹈律动音乐课的一开始,我们通常选择与学生来一场音乐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利用这个舞蹈律动的机会,播放本课新歌的音乐伴奏,设计符合歌曲特点的舞蹈动作,在一些关键性乐句的节奏处双手击拍,突出此课的节奏重难点,提前体验感知节奏。课堂案例一: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歌曲《动物说话》根据本课歌曲特点,第一句“小鸡说话叽叽叽”动作设计为双手握拳弯曲平举(动物翅膀)上下摆动,模仿小鸡翅膀蒲扇的动作,在“X X X X X ”处拍手,进行本课重点节奏训练。第二句“小鸭说话嘎嘎嘎”处双手并拢放... [收起]
[展开]
【松湖一小】十一月份优秀教学反思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优秀教学反思十一月份

第2页

音乐课堂中节奏训练方法及案例叶芸云

音乐的基本要素包含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音色,那么节奏就是音乐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与旋律以及和声共同构成了音乐的三大要素。在我们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节奏知识的掌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中,学生处于一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奇心强、好动善模仿的阶段,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我们的教学要有趣且让节奏训练有效地加入进来,那么,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节奏训练带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当中。

一、节奏训练在音乐课导入环节的使用办法及案例1.舞蹈律动

音乐课的一开始,我们通常选择与学生来一场音乐活动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利用这个舞蹈律动的机会,播放本课新歌的音乐伴奏,设计符合歌曲特点的舞蹈动作,在一些关键性乐句的节奏处双手击拍,突出此课的节奏重难点,提前体验感知节奏。

课堂案例一: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歌曲《动物说话》根据本课歌曲特点,第一句“小鸡说话叽叽叽”动作设计为双手握拳弯曲平举(动物翅膀)上下摆动,模仿小鸡翅膀蒲扇的动作,在“X X X X X ”处拍手,进行本课重点节奏训练。第二句“小鸭说话嘎嘎嘎”处双手并拢放在嘴巴的位置开合,模仿小鸭说话的样子,在“X X X X X ”处跺脚。课堂案例二: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歌曲《法国号》本课歌曲为三拍子,动作设计:双手向前弯曲作环抱姿势(像抱着一个大篮筐),脚部舞步为左(跨步)右左(跺脚),右(跨步)左右(跺脚),每个句末的附点二分音符处双手慢慢打开,以上两个方向的动作交替进行。本课歌曲重点主要是感受三拍子,动作可设计简单有规律,适合学生模仿和二次改编。2.有节奏的语言对话

音乐课的导语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也可以是有趣的谜语,那如果在这些语言的前提上加上节奏训练,那就更有效地服务于本课的歌曲学习了。课堂案例: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歌曲《小青蛙找家》

第3页

《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曲一共只有三条乐句,其他都是简单的节奏配合,这首歌曲学习的重点节奏就放在了三条带旋律的乐句上了,此处可以在师生问好环节改编成歌曲里的节奏,如师说:“同 学 们 好 0 !”,生答:“叶老师您 好 0 !”,在学生很好的配合下,即刻表扬“同 学们真的不错!”,而后加入旋律再次演唱巩固,跟学生完成互动式的节奏训练,既有趣又调动了学生音乐实践的积极性,又完成了难点学唱。

二、节奏训练在音乐课歌曲教授、乐曲欣赏环节的使用办法及案例在进行音乐鉴赏、歌曲学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与节奏训练结合起来,通过节奏性语言、打击乐器加深学生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课堂案例:小学音乐一年级歌曲《其多列》

利用好玩的节奏读法,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对“二八节奏型”、“四分音符”的时值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概念。

三、节奏训练在音乐课拓展环节的使用办法及案例歌曲伴奏创编

列举学习过的音符与节奏型,根据拍号及歌曲情绪、风格、歌词特点,组合每小节的循环打击节奏,挑选适合的打击乐器完成伴奏创编,单人演奏或者多样乐器多人合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第4页

课堂案例一:小学音乐一年级歌曲《拉勾勾》

《拉勾勾》是一首速度较慢的 3/4 拍歌曲。节奏训练一:适合用三拍子的强弱来进行乐器的演奏,如沙锤,强拍敲击手部,弱拍摇奏。节奏训练二:每小节三拍按照“X X X —”的节奏规律进行循环演奏。课堂案例二: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歌曲《咏鹅》

可以列举几样音色差异较大的乐器,让学生做选择,如三角铁、沙锤、木鱼。根据歌词的特点来设计节奏,如“鹅鹅鹅”可用木鱼敲击“X X X”的节奏。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利用好学过的所有音符和节奏型,不断巩固和再学习。

四、节奏训练在音乐课结课环节的使用

在音乐课的结课环节,老师们常以一段有态度的语言总结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容易忽视最后的复习回顾和提炼,其实,只要利用好最后的3 到5 分钟时间,对本课的节奏训练再做一次复习和总结,对于学生节奏知识的掌握是利大于弊的。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设计创意有趣的节奏训练也能为我们的课堂增加不少风采,在学生兴趣培养和能力锻炼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5页

爱打架的男孩儿六年级 胡欣欣一直以来,我都遵循一条原则:无论孩子因为什么原因来到了办公室,我都要柔声细语地与他沟通,绝不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孩子哪有不犯错的,大人也会做错事更何况孩子呢?我在班内一直向孩子们传递的都是犯错不可怕,冷静下来积极地解决问题比陷入在情绪之中无法自拔更明智,所以孩子们即使犯了错也愿意坦诚地向我道来事情的经过。让错误“飞”一会儿一天中午,午休纪律员来到办公室悄悄地和我讲,小吴和小李同学中午睡觉打起来了,小吴还被抓伤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两个臭小子,又开始不消停了,想到这不免有点怒火中烧,转念一想,他俩一会肯定会来找我,我得先冷静一下,不能被情绪冲昏了头脑。”不一会儿,两个当事人来到了我的办公桌前开始讲述起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案子还真不好断,看着孩子伤的不重,胳膊上有两道凛子,有点红没出血,我淡定了许多,心里也盘算着怎么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小吴描述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中午午休的时候,他觉得有点挤就往小李这边挤了挤,小李把他推了回来,两个人就开始玩闹起来,然后小李抓伤了他。小李对事情的描述则是另一番景象:中午小吴使劲儿的往他这边挤,他让他过去一点,小吴非但不听还用脚踹他,两个人就动起手来,他抓伤了小吴,小吴咬了他一口。我们一起“编”故事1.还原现场有方法。

两个孩子在描述事件的时候都下意识的淡化自己的行为,突出对方的过错,于是我让两个人重新讲一遍,第二遍两个人相同的情节增多了,我大概也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仍然要求他们再讲一次,讲之前想一想怎样才能把事情讲清楚,此时两个孩子不再是各说各的,而是开始商量起来:“讲故事要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讲。”小吴说。“我觉得应该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小李说。两个孩子开始你一言我一句的讲述中午发生的事。当两个人讨论过后,分别给我讲了一遍中午发生的事,这一次两个人讲述的

第6页

事情相同了。孩子会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加工事情,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口中表达出来时不同的,不排除孩子有推卸责任的可能性,但我们要做的不是逼出“真相”,而是让孩子互相补充,寻找双方共同认可的回忆,然后还原事件,另一方面,孩子在不断地重复事件过程中也会给情绪降温,给友谊升温。2.创造性地讲故事。

在十分钟的时间里,我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两个孩子之间也有了缓和,于是,我接着给两个孩子出题,小吴要为今天的事件编一个美好和谐的结尾;小李同学设想这件事最差的结果。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小吴说:“我们两个把事情和老师说了,老师教育了我们,还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友谊,我们互相给对方道歉,于是我们又成了最好的朋友”小李说:“我们在床上打闹,影响了同学午休,大家都很生气,不愿意再和我们玩,还有可能在打闹的时候伤到对方,甚至从床上掉下来这是很危险的。”两个人从不同角度对事件展开设想,一方面是让孩子明白打闹的危险性,一方面是促进两个孩子和好。

3. 解决问题有路径。

事情发展到这已经解决一半了,接下来我又问:“你觉得老师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两个孩子商议后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师首先会问我们发生了什么事,然后会让我们把事情将给爸爸妈妈听;还会让我们互相道歉和好。”“没有了吗?”孩子想了想说,还要给胡老师和同学们道歉,于是我又让他重复了一次应该做哪些事来解决问题,接着我让小李同学按照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说一说,在小李同学重新梳理后,便让两个孩子去一一落实。画一个圆满的“圈”孩子犯错不可怕,做错事需要正视事件本身,虽然我们会有认知偏差,但也不应各说各的理,而是应该相互补充,还原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事件后,我们要让孩子看到事情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会如何?更要引导孩子积极的构建事情的最终结果,美好的结果会推动孩子积极解决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梳理解决问题的方式及步骤,我们老师不要轻易的用自己的想法“惩罚”孩子,应当积极地引导孩子学会合理的解决问题。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学生也将学会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让错误“飞”一会儿,不急于一时的归于平静。两个孩子离开办公室后,对自己中午的行为进行了“善后”,我也给家长打

第7页

去了电话,讲述了中午发生的事,就像午休纪律员一样,他提前的告知让我有了缓冲的时间,我的告知也给了家长平复情绪的时间,同时也和家长达成共识,孩子回家后应当如何去做,打消孩子内心的不安。

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两句诗我最喜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正因为生活中充满了小插曲才让平静的水面泛起涟漪,在清波漾漾中感受教育生活的美好。

第8页

“游艺”是门什么课汤 铭

“游艺”是门什么课?这是我在每个班开课后与孩子们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对孩子们来说,它相当于音乐游戏类活动,例如借助绘本、童谣、小棒、各类模具进行音符、节奏等的学习。

取这个名字,灵感来自慧琳姐姐的“游艺律”,我们的课堂愿景是一样的:希望孩子们在玩中学音乐。不同的是,我们还存在两个不得不解决的困难:解决中高年级五线谱的识谱困难;落实幼小衔接课堂实践的问题。于是,就有了“游艺”课程的出现。

理想的音乐课堂教学,应当以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音乐的感知、表现、创造等关键能力,培养其音乐学习的表达、交流、合作与协同能力。如果一定要给“游艺”课程定位,我想应该是优化教学方式的创造性音乐课堂探索。因此,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音乐活动来达到音乐审美的感知、理解和实践。设计的初衷主要针对学生在“音乐创造”实践领域中的学习特征,设计的核心理念在于:创意、合规、合乎审美。两个月来,我们已经完成了音乐绘本《和甘伯伯去游河》、音乐游戏《剪刀石头布》、音乐剧《布莱梅的音乐家》共四个完整课时。这几个课时都强调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开放的实践形式、创意的统整与表达、综合性的即兴创造有相应要求,平衡了普及型音乐课堂的的“个体创意”和“集体表达”。以音乐游戏《剪刀石头布》为例——

内 容 规 则 目标结合个人游戏经验,自由说白,配合肢体节奏。

两人一组面对面,出拳游戏。肢体节奏练习第一阶段:按照自己的节奏、边念白边随歌词出拳。

第二阶段:按调整后的节奏,边念白边出拳。

认识节奏型第三阶段:听老师随机弹奏的音乐(视为预备动作),2 人一组,听到“嘿”同时出拳,定输赢。第四阶段:出拳输的人站到赢的人身后,双手轻搭在他肩上,赢的人默认为队长,继续寻找下一组玩猜拳游戏。依此类推,直至最后形成

第9页

两大决胜队伍。最后获全胜赢的人为本次游戏的猜拳大王。由猜拳大王随机进行如图的节奏型重组,并指定队友分声部合作,完成合奏。

组合节奏型这种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游戏参与到音乐课堂时,学生能在游戏中得到快乐,也能学到各种表现音乐的方法。

节拍和节奏是音乐的生命,相较于呼吸、发声、唱歌等游戏有着更多的规则,可以根据课时目标做嗓音、乐器、肢体等不同类型创造性设计,声部、合奏等专业技能也更容易因为节奏而生发必然的整合。从一定程度来看,这就是玩音乐最容易普及的形式。如果说“创造性”“开放性”是游艺课程的“属性”特征,那它的学科基点在哪里?自然是非固定化的流程或限定的方法。以趣味性的学习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遵循的就是音乐学科的本质和音乐实践的规律。

课堂的本质是“学习发生的场域”,从生发“真实学习过程”的立场出发,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认知与思维递进、方法掌握、经验积累、能力迭代,关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意志和品质的发展,就是这门课程的育人价值所在。那么,游艺的学业评价该怎样设计呢?结合 2022 年版课标中学段目标、学业质量的描述,我试着按这样的结构来观察与评估: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模块 1:感受与欣赏 模块 2:表现模块3:创造学习兴趣 了解音乐的兴趣 音乐表演的兴趣参与活动的兴趣学习习惯

聆听感受习惯

模仿体验习惯 音乐表演的习惯合作交流的习惯交流表达习惯

学业成果

感受音乐要素 演唱、演奏 音响探索感受音乐情绪与情感 舞蹈、律动、歌表演即兴创编与创作作为一个以打基础为主的校本课程,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对学科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知识技能掌握过程中学习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持之以恒的培育。

第10页

结合现实生活,让认识时间真实发生——《认识时间》教学解读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 陈薇先在二年级上学期的后阶段,我们开启了有关时间的学习之路。认识时间是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和几时半,期间还有关于一刻的学习,同时在第二课时学会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具体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认识“分”,会从钟面上读出几分;第二层次:认识几时几分和几时半,掌握如何读,如何写;第三层次:借助推理解决关于时间的解决问题。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只要求学生能够 5 分 5 分的读出几时几分,不再安排4:12,7:37 之类的时刻,也是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生活的需要,弱化对单独几分的学习,而在三年级学习了秒以后的学习中,对这一部分的也是没有强化,而是借助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能够在年龄增长后逐渐了解。就小学阶段常见的量主要出现在第一学段(1~3 年级),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时间单位、货币单位和长度单位,具备一定的“单位”意识。而这些计量单位的认识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更体现要将单位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将数学生活化。例 3 解决问题就更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数学思考的关注,进而落实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认识时间”这一单元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时间单位“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分”,探寻“分”与“时”的关系,并为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等内容做铺垫。

第11页

【教材对比分析】

一、北师大和人教版—教材编排特点

对比北师大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会发现知识点的安排上有所不同,北师大的学习较为集中,在一年级学习认识整时后,将其他知识点集中在二年级下册进行整个大单元的学习,其中包括时、分、秒的学习以及经过时时间的计算。人教版教材侧重于情境的引入,以真实的学生情境串联整个教学的过程,北师大虽也有情境的部分,但力度不大。在求经过时间的过程中,北师大教材会借助使用线段图的方式来体会到经过的时间。

在二年级本单元学习的认识时间中,北师大并未安排专门的解决问题来梳理时间顺序,而人教版教材则在认识时间之后安排专门的课时来体会时间的顺序和合理选择时间。在北师大版本中,学习了认识时间后,就会有7:08 之类的时间让学生体会,而人教版则较少的让学生感知这一类时间,不管是二年级还是三年级的教材中,大部分出现的都是以 5,10,15 分这一类,而缺少,6 分,17分,22 分这一类的数据呈现。

北师大教材 人教版教材分析认识

钟表

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上册都以情境引入教学,并在安排上让学生体会时间的发展,不同时间对应不同的事件。认识 二年级下册 二年级上册二年级的学习人

第12页

时间

1 小时

=60 分

教版有推测合理时间的对应时间,而北师大版本缺少这部分的内容。认识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的秒的认识在认识几时几分之后紧接着进行学习,而人教版则安排在三年级进行教学,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对秒有更清晰的认识。求经

过时

二年级下册 三年级上册北师大在求经过时间,会以情境引入,并在理清一天所发生事件后再进行选择,并借助画图的方式。人教版更聚焦在两个时刻的变化,并不突出画图。二、台湾康轩版和人教版—几时几分的认识

在查阅文献后得知,在台湾版本的几时几分和人教版中也有所不同。(其中引用文献部分原文)台湾康轩版 “几点几分”和人教版“认识时间”在安排学生学习的时间点上是相同的, 都是安排在二年级上册的下半学期;在知识方

第13页

面的目标也是相同的, 都是要让学生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是几时几分;都注重通过 “拨一拨” 的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时间单位 “分”,以及“时”和“分”这两个时间单位间的关系。

台湾康轩版 “几点几分” 单元安排了六个活动,以活动形式呈现单元内容,拨钟是主要的练习形式。

活动 1:以童话故事 《灰姑娘》 的情境引出题目,认识短针就是时针;长针就是分针,知道分针走一格就是 1 分钟,使用 5 格一数报读几点几分。活动 2:准备各整点及半点的数字钟记录卡,用左右手当作时针和分针比出正确时间。

活动 3:先请学生将家里的钟或表带来。透过观察认识数字钟,将钟面时刻和数字钟对应。

活动 4:请学生起立,默数 1 分钟 (60 秒),觉得1 分到了就可以坐下,培养学生对 1 分钟的量感。

活动 5:透过观察钟面指针变化,知道 1 小时=60 分钟。透过拨钟活动,知道某时刻经过几分钟或几小时后的时刻。

活动 6:由 0 时开始,以半小时为一单位,每人每次最多能拨2 小时,最少拨半小时。谁能先将时间拨到 12 点者为优胜。

能够看出,台湾版教材更多的以活动作为驱动,通过游戏、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量的使用拨钟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时间变化。人教版“认识时间”类似的活动较少,虽知识点安排上相差无几,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点较多,教师往往不会采取过多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所以在课堂上用于拨钟练习的时间相对较少,虽也会安排学生拨钟,但形式不会如此多样,相对会更贴近教材需求,活动钟更多的是以辅助知识点的理解为主。台湾康轩版“几点几分”单元内容重视用故事引入对时间的学习,提出“利用拨时钟说故事的游戏, 作为课程的应用评量”, 也就是要求学生拨几个时刻,并编成一个故事, 以评价学生应用所学的有关时间知识的能力。人教版“认识时间”则更倾向于让学生认识一个独立的时刻,表述为“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脱离了现实情境和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生只单纯的记忆时间,而不是 “几时几分谁在干什么”。虽然在第2 课时会让学生

第14页

体会到时间的顺序,但是学生无法根据 “拨时间说故事”,其实让学生根据一个时间来说一个故事,就可以更贴合实际的将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对数学故事的编撰中,以此凸显时间的实际意义,并不单纯的某一个时刻,而是一个流动的,在不断变化的时间。

【教学过程分析】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后,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能够将生活和时间产生联系,以尽量多的拨、看等方式体会时间的变化。第 1 课时偏重于理解概念性知识,第2 课时则重视运用程序性知识,几时几分的学习内容为后续教学做铺垫,解决问题则是几时几分的具体运用。

一、第 1 课时——认识几时几分

认识几时几分最好可以用情境进行串联,学生真实存在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发现时间确实和生活息息相关。

“认识时间”这节课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知识点,就是分针在行走时,时针是怎么走的,很多学生都不清楚。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动态的钟表让学生去观察,观察分针和时针的变化,体会他们是联动的,分针转的速度快,时针更慢,分针一圈,时针一大格子。时间是在不断变化的,要在教学中借助课件演示动态的时间变化,时间不是一个点时刻,而是流动的。

二、第 2 课时——解决问题(体会时间发展顺序,学会推理)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前两节课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具体运用。例1 和例2 着重于“时间点”的教学,例 3 则是帮助学生理解事情经过的时间不是短暂的一瞬间,初步感受“时间段”。同时要引导学生利用“排除法”,尝试从备选信息中,找到正确、合理的答案。

在复习环节,通过选取时间说一说和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层次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表述,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新知环节先要求学生从图和文字中提取信息,再学会将已知的信息进行梳理,并将事件与时间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时间轴的方式,先理清事件和时间的发展顺序,再进行合理的推理,将事件准确的找出来。

第15页

因此在本课需要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方法。(1)理清时间顺序。把这几件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一排,然后想一想踢球的时间大约在哪个时间段,从而找到可能的时间。(2)借助排除法。我们要根据做事的时间来思考,可以先用排除法去掉不可能的时间,剩下的就是有可能的。

让学习真正发生,要以学生的视角,设计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任务,刺激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找准一堂课的核心和本质,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由浅入深,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第16页

循序渐进,课堂的节奏在变化于鑫晖

一、稳定的节奏感——建立听觉能力的基础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教学则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聆听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兴趣是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聆听、律动进行直观教学。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音乐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体验放在教学的首位。在教学目标中,主要引导学生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学生能专注地聆听歌曲,感受歌曲饱满的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梦想敢于想象的感情。我相信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孩子们也收获了更多属于自己的音乐成果。

节奏是课程中音乐活动的主题,我们通过了各种形式来促使学生感受节奏、表达节奏,例如:杯子舞、小碗变变变、生活中的打击乐等等。而归根到底,我们所希望学生能透过这一系列的音乐活动来掌握其背后的节奏概念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所以我以“小碗变变变”游戏为基础,改编为“节奏变变变”游戏,在游戏的设计中,加入了四四拍概念,将所有的节奏划分在不同的“小节线”中,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节奏,其中包含了接触过的不同的音乐符号,例如:无声动作表示四分休止符,拍一次手表示四分音符,快速均匀地拍两次桌子表示两个八分音符。再结合身体律动等多种能让学生们互动起来的节奏活动,让孩子们的节奏感得到良好的锻炼,尤其是对于休止符和附点等难点节奏的掌握。二、游刃有余的气息——正确发声的基石

本学期大大小小参与了多次大师班和研讨会,学习到了多种能够提升学生发声技巧的理念和方法。吸取各指挥和学校老师的多年总结的经验是发展自身的有效的路径和方向,让我在日常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例如:气息的运用:吸气入腰,立在腰间。发声技巧:声音的方向感要明确,气与声对抗,想象音乐喷泉的泉水顶着音浪的方向流懂,等等。用更加具象化和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体会到气息与声音的结合能够帮助他们更轻松的驾驭气息,也能够让发声技巧更加科

第17页

学和稳定。

技巧性的教学并不会成为学生们的学习负担,当他们真正掌握并学会运用音乐知识,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干货将会是他们打开音乐世界的一扇窗,他们在欣赏和聆听和表达音乐时,将会不仅仅能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而是能够从作品出发感受到作品的真正的音响效果美和创作意义所在。

第18页

真诚是最好的策略11 月 3 号至 5 号,11 月 17 号至 19 号,有幸参加了两期的松山湖家庭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教管中心朱晓娟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她真诚,谦卑,平易近人。或许就是她即作为领导也作为学生家长的这种态度,深深打动了我,也鼓励着我,拿出一颗真心来做这件事,来参与此次学习,并写下这份学习总结。

11 月 17 号晚上,在广州市黄浦区萝峰小学,徐帆博士讲到家庭教育的几个阶段。让我这个“新手妈妈”受益匪浅。徐教授非常真诚,所以讲座的时长比预计地长了许多,晚上九点多了,还没结束。就在我正心里默默感恩教师这个身份给我带来的学习机会时,我收到了409班白轩宇妈妈的微信。她说:对不起,静静老师,我中午情绪激动了,肯定让你担心了,你一边外出学习还要一边操心这个事情。我被这条微信强烈地震动了一下。原因有二。其一,我的确是一直在思考怎么解决她提出的问题,既能保护我的同事又能给我的学生带来长远的益处,同时也捎带应许家长的求助,做个好人。其二,我刚刚正在听专家讲怎么教育孩子,而我的学生家长在苦苦求助,等了我这么久居然毫无怨言,反而还跟我说“抱歉”。我立即回复了一条微信:抱歉,今天的课程还没结束,您先休息。我回酒店后整理思路,给您回复。回到酒店是十点多了。我真的是一肚子的话相对我的家长说。这一个下午,我和几位同行的老师分享了轩宇的这个 409 班最著名的“刺头”的故事。也介绍了班主任老师为了协调家校合力而做出的不懈努力。柏石倩老师,付慧平老师,刘宇灿老师,袁丽老师,赵佑峰老师和带队的邱忠劲老师,帮我出谋策划,付慧平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我如何把握做家长沟通工作的步骤。于是,11 月 17 号的深夜,有了我如下的一封家校沟通书信:轩宇妈妈:

现在也比较晚了。我就用写信的方式和口吻来说一说我的想法吧。回想起上次见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成功。这个成功不是只金钱或者地位,而是你和轩宇爸爸的状态。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你们辛苦养育三个孩子的同时,还能经营起一份不错的生意。最难的是,孩子学校有邀约时,夫妻二人能齐心协力来处理。面对比我年长的你们,我心里是佩服和欣赏。短短一个小时的面谈,我就感受到了你和轩宇爸爸的过人之处。妈妈雷厉风行,处事果断,爸爸胸襟宽广,严慈相济。我替轩宇感到高兴。遇见这样的父母,他是一个幸运的孩子。

我知道,今天我们联系,你并不是为了听我这些欣赏之词。我把我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一方面是自我表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我的“教育”目的。

接下来,我就说一下我眼中的轩宇。

轩宇,是个单纯的孩子。特别单纯。可能是父母把他保护的比较好,也可能是这个孩子天性使然。他的单纯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的可塑之处。

小学阶段,孩子的一言一行全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诚然,他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但父母对他的影响绝对是远远超过老师的。树高千丈,根在大地。父母就是孩子的大地。我想,刘老师多次不拘细节反复和你讨论,也是处于这个理解。而当下的矛盾在于:你和刘老师的教育理念有冲突,你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

这个冲突和矛盾里,没有对错。不管谁说了什么,谁又回复了什么,其实都没有完全表达出来理性的自我。都是掺杂了不少情绪在里面的。所以,我不做评判和分析。下面,我从一个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角度,也是一个朋友的角度,来给出我的建议:1. 告诉孩子无论什么情况,遇到别人打自己就还手,这是不合适的。首先,孩子会形成一种鲁莽的行为方式。一旦这个理念根植脑海,他就会缺乏一个思考过程。如果是对方故意霸凌,那肯定要还击。这叫不屈;如果对方无意碰到,则可以视情况宽容。这叫度量;如果对方神智不清楚或者比自己高大许多,那绝对不能还击,并且还要保护自己(张静)

第19页

不受对方进一步的攻击。这叫识时务。

2. 对孩子的学习行为做严格要求。有一次信息技术课,我把轩宇叫到办公室补了一节英语作业。那次补作业并没有让他反感,反而让我们师生关系更近了。我发现他很想把学业学好,他也完全有能力做好。唯一的不足就是对待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不够严谨。这方面,学校老师要求比较严格,也是家长需要严的地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你对轩宇的爱,我似乎感同身受。老家的老人有一句话:人活一百,怕孩不得。意思是说,就算是活到一百岁,你最后担心的还是怕孩子哪里不好过,不舒服。从旁观者的角度,请允许我指出:你是太在乎轩宇的舒适度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并不舒服。重新做作业,去思考数学难题,制作一份质量上乘的科技手工,这些过程都不舒服。但是,这些尝试会让孩子获得自我探索的能力,也就是他独立生存的能力。这就关乎他更长远的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出幸福生活的人。什么样的人能够幸福生活呢?我相信,阅历丰富的轩宇爸妈肯定是知道答案的。

3. 配合学校工作,对班主任说:理解,好的。在家对孩子说:加油,我们看看那个地方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家校关系一定要和谐,否则受伤最深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你是个特别聪明的妈妈。一阵见血,一眼看到本质。但是我们无法苛求孩子所遇的老师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教育理念。但请相信,你们不一样不会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如果能够彼此融洽相处,反而对孩子更是一种好的资源。他可以吸收两种教育的好,他可以发展出更好的适应能力。

4. 多加陪伴。这个陪伴不是陪玩陪吃饭。而是润物细无声的陪伴。陪他听写单词,陪他读一读语文课本,陪他做数学练习题。陪他按照老师的要求交作业,订正作业。如果他遇到困难,陪他请教老师。这会让他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业,上课也会更加专注。更多的时候,课堂小动作,课下和同学地冲突,其实都是再给看似无趣的学习生活增添“乐趣”。我说了很多。大概这些是我想说的。相遇即是缘分,和可爱的轩宇相遇,期待看到更好的轩宇,是我的心愿。

写完信发过去已经是十一点半了。第二天早上收到家长的回复:静静老师早上好,看完你说的我才知道我平时的教育方法确实不太好.....一段长长的回复让我感受到了真诚与真诚的碰撞。有的时候,面对看似无理取闹的家长,面对冥顽不化的学生,我们常常会非常无助,想放弃,想无视,而这份职业的操守又我们不得不一次次迎难而上。有求必助,必真诚相助,陪伴孩子,也是陪伴家长,陪伴自己职业上的一次又一次成长。

第20页

新课标引领下体育课堂的设计变化陈晓盼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改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六大课程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单元计划的设计、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变革。

在新课标引领下的体育课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解读中,我有以下的几点收获:

一、义教版体育与健康课标的新变化

(1)课程目标的变化:从以前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的目标转变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目标。(2)教学实施的变化: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注重综合性学习评价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3)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标更注重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更强调结构化。二、大单元计划的设计与思考

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解决知识与技能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通过零散的知识来看背后的结构、联系和规律。它强调跳出运动技能点的惯性思维,考察各运动技能点的本质联系,从而主要问题和单元重难点提取出来。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通常会遵循以下步骤:

(1)梳理单元教学内容:对学段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整合,将繁杂的内容进行精简和重组,侧重性重组单元。

(2)确定教学目标:大概念指向核心任务,通过大单元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指向学科能力和素养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包括学生的体能提升、运动技能掌握、运动理论知识理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等。同时教学目标要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撰写,三个维度目标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从三个维度核心素养理解课时和单元目标;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撰写目标;站在学生角度思考目标,从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从教学目标变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变成教学内容;

第21页

动静结构方法具体化;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以核心素养作为导向,其他目标是与核心素养相互融合的。

构思教学评价:设计效果评估的形式、内容与标准,寻找达成教学目标的证据。评价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评价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设计结构化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师需要研讨环节,针对不同的技能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注重技能的串联和融合,以形成结构化的运动技能体系。

总的来说,体育大单元教学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将体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和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科素养。同时,它也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以实现其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22页

11 月教学反思——关于“一图四式”的教学思考陈怡璇

“一图四式”,顾名思义,是指根据一幅图写出 2 道加法算式和2 道减法算式,其首次出现在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6、7 的加减法”这一课时中。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一图一式”的经验,即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写出对应的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一图四式”是对于加减法算式及含义的深化学习。吴正宪老师说过:“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行为的前提是‘有趣的我才喜欢学’。要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才是孩子们想学、爱学、乐学、能学的数学。”因此, 需要教师以儿童的视角进行解读, 让教学行为“儿童化”、趣味化。在“6、7 的加减法”这一课时中,教材设计了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圆片图,让学生发现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不同,由此引入一图四式的学习。接着通过摆一摆、填一填,让学生理解一图四式,同时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而在实际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添加了一个“情景激趣”的环节,以皮皮和妈妈摘香蕉为情境背景,分别设计与“一图四式”四道算式有关的具体情节。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兴趣的带领下学习;另一方面,这样设计可以联结学生“一图一式”的经验,让学生更好地过渡到“一图四式”的学习。

(以下为情景激趣的片段教学)

师:同学们,还记得小猴皮皮吗?就在昨天,皮皮家后院的香蕉树成熟了,于是他请妈妈和他一起去摘香蕉,看,他们分别摘了几根香蕉?生:妈妈摘了 5 根,皮皮摘了 1 根

师:皮皮迫不及待想吃了,但妈妈告诉他有好吃的要回家和爸爸一起分享。你觉得皮皮和妈妈谁会先到家?到家后,爸爸会先看到几根香蕉呢?你能完整说

第23页

一说吗?

(分别两种情境:妈妈比皮皮先到家&皮皮比妈妈先到家)①生:皮皮很想吃,所以我猜皮皮先到家,爸爸先看到了皮皮的1 根香蕉,接着又看到后到家的妈妈手里拿着 5 根香蕉。(学生讲时,老师同时摆香蕉板书)师:皮皮爸爸看到了几根香蕉?

生:1+5=6,皮皮爸爸能看到 6 根香蕉。

②生:我觉得妈妈比皮皮大,腿比较长,所以妈妈先到家,爸爸先看到了妈妈的 5 根香蕉,接着又看到皮皮的 1 根香蕉。

师:这时候,皮皮爸爸一共看到了几根香蕉?

生:5+1=6,看到了 6 根香蕉。

师:皮皮和爸爸说:“爸爸你快分一分,我好想马上吃美味的香蕉了。”师:爸爸说,皮皮爸爸现在不饿,你和妈妈吃吧,于是爸爸又把香蕉分了出去,请看,发生了什么?

生:爸爸分给了皮皮 1 根,妈妈还剩 5 根(6-1=5)师:哎呀,那如果换一下,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爸爸分给了皮皮妈妈 5 根,皮皮还剩 1 根(6-5=1)以有趣的摘香蕉、分香蕉的故事引入,让学生观察四道算式的图,发现虽然算式不同,但摆出来的香蕉图是一样的(左边 5 根,右边1 根)。虽然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静态的图,但是学生经过这一学习环节,知道了图片已经不再是一张图片,已经知道了图片背后可能存在的故事情节,知道能够想象、思考图片中各部分的含义,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为学习“一图四式”打下基础。接着,再让学生观察和学习教材中设计的圆片图,在以上情境学习的基础上,这一环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静止图示动态化, 用课件和动作去帮助理解, 如:“一共有 7 个圆片, 左边分出了 2 个, 右边有几个?”“一共有7 个圆片, 右边分出了 5 个, 左边有几个?”用集合圈或手势表示总数和分出去的部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多表达,说一说自己对于图片与对应算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用学具摆一摆,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时,教学目标不能仅仅定位在计算结果和简单说题意上。在学生说题意、列算式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24页

1. 要引导学生根据图完整有序地表达问题。

2. 要引导学生明确哪个是条件,哪个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在图中不同处打问号, 再列算式)

3. 基于加减法的意义理解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之间的联系。4.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四个算式的内在规律。观察四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孩子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加减法的现实意义。当孩子说到四道算式都有 1、5、6 三个数时,首先要对照图明确三个数的实际意义;然后回归算式,分别在四个算式中找到这三个数的位置。借助“找”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算式中的得数就是减法算式中的第一个数,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加减法的关系奠定感知基础。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四个算式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两种算式的对比中体会加减法算式的意义,同时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是数学思想的渗透。在此基础上,再聚焦于两个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两个加法算式,可以发现仅仅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是不变的,无形中渗透了加法交换率。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如此。“一图四式”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图形语言,了解和掌握部分与总体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在整个小学阶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借助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遵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真正地体验和感悟知识,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适当设计趣味情境、动态图或动画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图四式”的图片与算式的联系。

【评析】

陈老师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加入了皮皮和妈妈摘香蕉的情境,联结孩子一图一式的经验,顺利过渡到了一图四式,有趣又有料。同时,陈老师特别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借助直观到半抽象再到抽象的思维过程,遵循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逐步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从反思中能感受到陈老师备课的用心,特别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25页

整体规划、分步推进——《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路径及反思邓美琴

“整本书阅读”是 2022 版课标提出的语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它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过去,我们也一直对整本书阅读有过探讨和研究,但是教学安排不足、阅读质量不高、评价方式单一等等,都让我们的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实施举步维艰。本学期在走班课程的设置和引领下,我和孩子们共读了书籍《朝花夕拾》,利用每周的走班课,我们探索了整本书阅读的路径,带领学生完成了整本书阅读,实现了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

一、导读引领,激发阅读激情

高质量的引领学生参与阅读,改变阅读浅表化现状,需要我们根据整本书设计不同课型,导读引领就是其中的龙头环节。导读课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它的任务设定有着先导作用。

导读课任务单

1. 请你每天阅读不少于 20 分钟,保障 5000 字阅读量,争取在一个星期内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完成阅读后,可以搜索相关的影视资料观看。

2. 请你根据目录、封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细读,可选择跳读和速度。3. 阅读小妙招:画思维导图,理清情节,了解小说的主要人物,说清小说的主要内容。

第26页

导读课的导读任务除了激发对本书的阅读兴趣,还要有助于推进整本书的阅读进度,明确阅读要求,帮助学生感受整本书梗概和线索,让孩子们用跳读、速读、略读的方式,快速在阅读中对自己的阅读喜好作出判断和选择。二、阶段阅读,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推进课任务单

推进课的任务单能帮助学生增加对整本书的深入阅读和了解,把握自己的阅读兴趣点,梳理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点深入阅读的方法。高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要注意“关注情节、关注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朝花夕拾》中就写到了自己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经历,这些经历中又有相关人物的描写,在推进科中需要捋清楚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他所遭遇的人和事。三、主题阅读,深入探究文本

1.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刻?选择相关情节平度,抓住人物言行举止,为人物设计一张角色名片

事例 1: 事例2:人物:

个性特点:

事例 3: 事例4:我在阅读中最想提的问题:

第27页

分享延伸课阅读单

分享延伸课是在学生充分读书之后的深入研究补充。《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的一部自传,其价值和意义需要带领学生更深一层次去感受。比如在书中体现的旧封建社会的压抑、小鲁迅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磨难、他曲折的求学经历和求学思想的变化、当然还少不了他童年时期短暂的快乐时光,这些主题都是这本书中展现出来的思想珍珠,需要我们去挖掘。当然,如果前期都是孩子们独立学习,到研究性学习我们更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合作探究,既降低研究难度,也为难就提供更多的思考。

四、结课仪式,多评价反馈

在《朝花夕拾》整本书的共读中,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有小组成员的评价,分享过程中的组与组间的评价,引导孩子们“感知——建构——迁移”,有计划1. 从以下几个主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读:

“童年的快乐时光” “求学的曲折经历” “旧社会的压抑” “生活中的苦难”2. 问题交流和探究:自由组合小组,摘录对主题有帮助的内容作为研究依据3. 分享交流:整个小组作为分享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结论。4. 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撰写一份跟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

研究主题:

研究小组成员:

研究内容:

(相关内容摘录和补充)

研究结论:

第28页

有目的读进去,多懂书本,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已经知道,还要深入作品内部结构,准备把我寓言表达的规律,实施过程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一、课时保障要到位

首先,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阅读整本书,利用好三种课型“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好一些林三时间,比如每天早晨十分钟,鼓励家庭亲子阅读 20 分钟等。还可以在节假日、双休日,少布置机械类作业,多布置好书阅读、整本书阅读,通过“挑战阅读单”“每周故事会”“月推荐会”,推动整本书的阅读。

二、课程意识要先行

指导学生指定计划、学习方法也是推动整本书高质量阅读的重要内容。组织导读活动,读封面、读插图,借助序言、读好目录,大致了解框架,指导指定阅读计划,做好阅读的准备;在过程中持续推荐,利用积分制,适时了解学生阅读进度,检查完成情况,展开讨论、分享活动;组建阅读小组和研究小组,多开展阅读分享交流活动,多维度分享,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方法,获得更多阅读体验。三、活动性任务为主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表演、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整个过程要创设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鼓励、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阅读潜能,深入阅读,形成个性化阅读心得。四、小组合作更高效

“独学而无友,则孤落而寡闻”。阅读是个性化的事情,当学生组成小组后,

第29页

既可以借助同伴力量,相互监督达成阅读的目的,也可以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阅读的体验和收获。在组织研究性课题时候,更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力量来弥补个人研究时间和精力以及研究角度方面的缺失,加深研究的价值。无论是单篇阅读也好,整本书阅读也好,都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实施。但整本书和单篇教学方式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在单篇阅读教学中几乎是手把手教学生阅读、鉴赏、书写、表达……但是在整本书阅读中,无论我们是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还是梳理探究,我们都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阅读、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制作学习思维导图等等。教师作为引领者给与方向上的指导,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到语言文字的世界中翱翔。

第30页

浅谈读写课教学活动设计丁嘉雯小学读写课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重要一环。而小学高段的读写课一般是以活动为支撑的,那么如何设计好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读写课中真正地思考、学到东西便成了读写课的重点。本文将以我们五年级备课组集备的五上单元的读写课为例,探讨设计和实施小学英语读写教学活动的有效方法。一、阅读前:在主题意义引领下,感知话题,引入情景在读前的环节,我们一般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主题的内容,熟悉话题,激活自己的旧知和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的阅读做准备。以下为我们常用的两条路径。1. 善用视听资源,引入主题,激发兴趣利用音乐、电影片段等多模态的语篇,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学生对此类型的语篇兴趣较高,往往能够沉浸其中,获取信息,更快地进入文本的语境。

在 Unit 4What can you do? Read and write 一课中,我们利用电影 Big hero 6 的大白形象进行引入,引导学生概括大白的特点,引出话题。教师抛出问题What do you knowaboutBaymax?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后都能对大白的外形特点、性格特点和他会做的事情进行一定的概括。在此环节中,学生

第31页

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且也达到了引入话题Describingsomebody 的目的。

2.依托主题设置问题,激活思维,以旧带新在设计读前的话动时,教师还可以针对主题,设计联系生活的、可以激活学生相关语言知识的、有逻辑性的问题或者问题链。

在 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Read and write 一课中,我围绕已学板块:A talk&learn,B talk&learn 的知识点和学生经验,设置了如下问题链: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today?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 What is it like? Who oftencooksfor you? 一方面通过富有连贯性和逻辑性的问题中,激活学生本单元所学的旧知,进行检测;另一方面链接将要阅读的文本,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做铺垫。二、 阅读中:关注语篇内容理解,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读中环节,教师创设一系列问题以链状结构环环相扣,形成螺旋上升的“问题链”,通过逐层解答,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胡久华、郇乐,2012)。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和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运用验证预测、概括阐释、分析判断、内化运用等多种策略进行阅读,获取文章信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第32页

在 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Read and write 一课中,整个读中环节,我设置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解读文本、内化文本:Q1: How does Robin know what to cook?

Q2: What are the notes about?

Q3: What food do Binbin and Grandpa like and dislike?

Q4: What food do they both eat?

Q5: What may Robin cook?

Q6: What does Robin cook?

Q7: Why does Robin cook chicken ice cream?

在以上的问题中,Q1 导入语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文体的问题,为后续的输出做铺垫;Q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旨大意;Q3 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并引导学生善用思维工具“韦恩图”对文章信息进行提取;Q4 引导学生利用韦恩图梳理文章内容,对信息进行整合;Q5,Q6 连环设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信息进行猜测,培养起想象力,同时引导其关注图片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Q7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涵,内化语篇中的信息内容,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三、 阅读后:迁移情景,实践写作在读后环节,我们要创设写作的语境,跟学生明确写作的要求,设计好有层次的学习任务并搭好脚手架,让学生从

第33页

学习到仿写再到独立书写,逐步实现迁移运用的目标。在 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Read and write 一课中,我设计了几个层次的写作活动。第一个是在情境下对原文本的改写,本课的活动是让学生帮助Robin 整合Binbin和Grandpa 的饮食习惯,此环节的目的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知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语言,为写作做铺垫。然后,学生再次回顾文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讨论,进行分析和对比,找出教材语篇在结构上的框架,即Receiver-details(eating preference)--sign。确定了文本的结构后,创设情境:Robin 邀请同学们到他家去做客,请给Robin留一个便条。接着,学生拿到Sarah 的饮食喜好图表,并参照原文进行模仿的写。

最后,在教师引导学生围绕“What is good eating”进行充分的讨论后,学生充分理解已学语篇的语言知识和文化意义的前提下,学生通过迁移文本结构、语言表达来进行独立写作,然后在组内分享,围绕主题进行评价。再到教师评价,提出建议。

以上,只是个人对读写课的初探后进行的一些总结,我将继续围绕主题意义,设计更加合理的读写课课堂教学活动,提升读写课效果,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34页

理解核心素养,践行育人目标五年级备课组 豆理云

课程确实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理解课程,明确育人目标,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指向性,更能落地实践。记得上学的时候,导师让我们啃一本很厚很厚的书——《理解课程》,这本书几乎囊括了教育学历史上所有关于课程的理论与研究。时隔多年,书中的很多理论和原理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在了记忆的深处,但是对于课程基本的理解,我依然记忆犹新。课程就是通向理想目标的通道。正如我的学习一样,当时那些事实性的东西好像都已经消失了,但是留下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这条路我记得怎么走。现如今,教学生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些陈述性的知识只是工具,学生最终需要的是自己循着方向自己探路。学习是一片没有边际的荒原,只有智慧才能燎起熊熊火焰,为前行的人指明方向。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围绕单元主题内容及其蕴含的“大观念”,提出贯穿始终的“引导问题”。可以分为:事实性问题——指向关键学科实事;概念性问题——指向“大观念”;辩论性问题——更加开放的哲学性问题。只有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应用过程,才能真正锻炼学生思维,提高能力。

新课标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跨学科学习。我们目前也在积极地探索,并且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是帮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形成深刻理解,增强课程创造性的重要策略。跨学科学习大致可分为三类:多学科学习,即保留学科边界和名称,在一些重要的主题中让多学科建立联系;狭义的跨学科学习,即将两种或者将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学科”;超学科学习,即围绕重要的生活主题,让各学科的知识和观念等要素融入主题,学科的名称和主题水乳交融于主题之中。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倡导进行超学科学习。结合课程标准,以及关于跨学科的相关研究,我觉得我们目前更多的偏向于跨学科学习。未来,我们在积累更多经验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多尝试进行超学科学习。如此,才能体现“综合育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鲜活的孩子,我们的爱不仅仅是一个拥抱,一次牵手,更多的是为孩子制造一个说话的机会,创造一个好的

第35页

教育环境,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重视,纵使他们讲的是歪理,牛头不对马尾,我们也必须让孩子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记得有一次,我准备开展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语言”,活动前,我先请学生做了充分的经验准备,请他们找找大自然的语言,同时,也请父母协助孩子完成。

在课程内容与当地社会生活和学生心理建立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课程内容的适切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课程学习的意义。正如张华老师的文章所说“创造21 世纪理想课程——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国际视野”。作为老师,只有秉持这样的观念,拓宽自己的课程视野,能才更好的把握教学的命脉,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养。

第36页

2023 年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大赛赛后反思

冯抒雁

记得新学期会议上,我做了一次名为“不惧卷的松湖教师”的分享。那时我

想,上个学期末一不小心将自己和科组的同伴们卷入了”品质课堂“的比赛中已是

极限,于我应该再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吧。不曾想,做完分享没几天,在 9 月 1

日开学第一天便又收到了省青赛种子选手要再次进行评比的通知,又冒着台风前

往莞美学校上课……再然后,便是这历时 2 个月忙碌、紧张又充实的第四届广东

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备赛过程了。

而这两个月,说短不短,但备赛本就是需要将事事做得完美的过程,这不,

将更多的人“卷”进来了。

一、 一声感谢

首先,带着我们不断进步的便是我们东莞市的珠穆朗玛峰,张凝老师。以前

虽然也听过张老师的讲座、指导的课例,但这一次备赛能与张老师“近距离接触”,

感触还是很深的。一是张老师的备课逻辑很缜密,身为授课教师也必须“脑子转

得够快”才能跟得上。以 10 月在虎英小学我上的 Unit 6 Shopping 第一课时为例,

我花了一个多星期才感觉真正消化了教学思路,从 John 购其所需到以及最让我

惊讶的,便是与我从前理解的 skeleton 的呈现方式。二是张老师的教学设计很关

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关注到每位学生。也是

这次备赛经过张凝老师的指导,我才真正感受到,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思路要清晰,

甚至 PPT 中的一个动画呈现顺序、图片的选择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理解,教学,

果真是个精细活。

这次比赛,亦感谢张老师将市里的小学英语大牛们聚集在一起,让我们有机

会能够从不同的观点学习、进步。当然,也断断离不开我们的吴婧老师的工作统

筹安排,以及背后的松山湖团队。吴老师组织了咱们的松湖战队从 9 月便开始集

中,分组搜寻资料、做课件,等等。在比赛过程中,吴老师也和张老师一样,成

了知心姐姐,给了我很多的鼓励,不断地帮助我学会在压力很大的备赛过程当中

纾解压力,迎难而上;她还兼任形象设计师,挑了很多的服装让我能更精神的在

台上展现风采。

第37页

松湖团队,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我们的一小团队,也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

有咱们中心小学的黄晓璐老师和团队,有二小的张小樱老师和团队,还有北区学

校的张鸣珊老师和炜烽。什么做课件、剪辑视频,当然不在话下,大家都齐心协

力地在帮助我。而我们的一小团队,除了核心团队的伙伴们十一假期便开始忙碌,

还有六年级的几位伙伴在赛前一月便开始帮我改作业,还有其他年级的伙伴一起

加入连续三周帮我代课,还有老师要制作、整理板书……等等。团队为我做的一

切,我都放在心里,在此就不一一展开说了。

比赛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学校的支持,校领导的关心。感谢给我机会,

也感谢一路给予我帮助的大家。都说大道众行远,正因为有了你们的陪伴,我才

能一步步走到现在。

二、 一路走来

一路走来,依然感觉很不容易,但非常值得。

从上学期的“品质课堂”活力组园区复赛到真正站在省青赛的舞台,期间还

包括了暑假、国庆假期集训,汕尾送课,一周极限培训我不熟悉的绘本,等等等

等。整个大团队和我都在不断的历练,不断的成长。我也从一开始的震惊“怎么

可能是我”到后期的“我还是能做好的”一点点转变。静下来回看这段时间,却

发现比赛前的焦虑,比赛时紧张的情绪和刚比赛完后的轻松都在随时间的推移而

淡漠。但确实有诸多的感悟与收获随着时间沉淀下来了。

本次比赛于我而言挑战很大。首先对手很多很强大,共 22 名来自广东省不

同地市的代表教师,我这样年纪不小却经验很少的怕是不占优势。而赛制也难度

不小。第一环节是 15 分钟的模拟授课和 5 分钟的全英说课,课时会由已提交的

单元整体设计的 5 个课时中于赛前 30 分钟时抽签决定。第一轮结束后当晚 9 点

前会告知入围前 10 强的选手,需要在第二天一早抽签决定是当天(抽签号 1 指

5)还是第二天(抽签号 6-10)上午 4 个小时封闭式无网络、无资源备课,下午

有生授课。

难度虽大,但通过本次比赛,不仅学习到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逻辑性、

无痕教学,于我而言更有感触的是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和进行英语绘本的教

学设计。

第38页

在 9 月跟着张凝老师前往汕尾送课时,我经历了一次从教以来的滑铁卢。当

时上的年级是四年级,虽然已许久未教过四年级的孩子了,但我觉得自己接触过

教材,上得应该不会差。但我在设计时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脑中浮现的只有

我自己的或本校的学生,而对汕尾的孩子的英语水平根本不了解。果然,上课时

孩子们面面相觑,不大听得懂全英授课,教学环节也因此无法顺利推进,孩子们

的语言输出也“难产”了。这一次经历让我备受打击,对自己参赛一事也产生了

巨大的怀疑。课后,张凝老师教我,教学一定要小步子走。在面对英语水平可能

不够高的孩子时,一张 PPT 的内容都要拆分成多个动画效果一个个呈现,从而

不给孩子造成思维负担;每一个环节,也许都要教师先手把手做示范,再让孩子

自己尝试。这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课堂:我是否关注到了班级里的后进生? 回

来后我调整了先前做好的课件,有些环节先进行铺垫再布置任务,课后还采访了

班级里几个英语水平不太高的孩子。他们告诉我,不希望我讲得那么快,喜欢我

上新课时一点点解释,而不是突然给出一张满满当当的课件。每次如果能在听了

优等生的回答后,再找他们回答,他们便知道要做什么,也会更有信心。这也让

我反思如何能更好地顾及全体学生,让他们都能在英语课上展现自我。

第二点让我受益匪浅的便是张凝老师的“五构课堂”了。比赛前一周,我才

开始练习 4 个小时极限备课,而且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 non-fiction 非虚构类文

本的绘本。当时的我已经随着比赛日期的逼近而倍感压力,而对绘本体裁的陌生

感更是让我生出了对本次比赛的无力感和绝望。周一,我第一次尝试独立断网备

课,超时了半个小时,课堂上太过关注语言本身,以至于孩子们不大理解绘本主

要内容。挫败感让我陷入崩溃。但当天下午,张凝老师手把手开始指导我什么是

“五构课堂”,如何将其运用到绘本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中,每个活动又该如何处

理……第二天,一早我先用了别人做好的课件上了一节绘本课;结束后又马上尝

试了第二次备课“Blast off to the moon”。这一次,独立备课没有超时,学习单也

做出来了。但课堂依然不够“活”,孩子们的积极性别依然没有调动起来。张凝

老师、吴婧老师包括我自己都很急,但还是在想法子根据我的问题而找解决方案,

甚至请来了上届的省青赛小学英语选手许彤老师来为我示范如何使用五构课堂

上绘本课。在练习了 7 次后,虽然还是很忐忑,但不断的练习和消化,以及能感

到在变好的课感还是在这绵延不断的眼泪中给了自己一些自信。

第39页

在第二轮独立备课环节抽签时,我抽到了 6 号,即当天与陪同的工作人员回

酒店休息,第二天才进行备课、上课。我终于能忙里偷闲睡个好觉了,但一起前

往肇庆的老师们却仍然忙到半夜,还要担心我的绘本备课。但是我很幸运,抽到

的绘本为 Frogs in the pond,正是刚学习如何备绘本课的那天张凝老师发给我学

习的课例!当时我的心便定了下来,虽然心里仍想着“早知道就多看看”,但我

能大致根据五构课堂的架构记下流程并且展示出来了。这亦让我对自己更有信心

了些,课堂上与上课的孩子们也合作得还算顺利。

虽然结果还未正式公布,虽然还有很多“早知道就……”的遗憾,但我看到

了自己的成长,学会相信自己,又怎么不算一场令人难忘的旅程呢!回看备赛期

间,几乎没有休息日,大家的身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预警,但在这场旅程里大

家都在陪着我一起在奋斗,我并不是一个人!

参加比赛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亦收获了成长和满满的感动。望往后依然能在

教学上不断梳理与反思,不断进步!

第40页

11 月 28 日 我的课堂笔记 郭鹏飞小帅同学刻字于桌面的教育反思今天第二节课是 503 班的科学课,孩子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今天学习制作牛奶钥匙扣,课堂上主要讲解了牛奶钥匙扣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安排了课后科学小实验任务,并定下次科学课进行个人实验作品展评。同学们听了都非常兴奋,积极参与。下课后,班级科代表悄悄地找我反映,她发现的课堂小问题。其中就有小帅同学(另一名科学科代表)同学在桌面\"刻字\"的不文明且禁止的行为。等所有同学都路队回班级后,我将他单独留了下来.我指着桌面说,你刻的字是什么?他指着“启动”这两个字。当时桌面还有很多其他的刻字和涂鸦。这些都是,学生在上科学课时,少部分学生在课堂开小差,无聊时留下来的\"墨宝”。对此,科学老师早有也明令禁上,但收效甚微。甚至对待个别“犯戒”的同学,采用严厉的批评教育,也无甚效果。这次我突然灵光一闪,打算用\"好好说\"的方式,看看效果如何。

我说,“小帅,你看到桌面上的其他涂鸦,你觉得是否文明?是否合适?他说,“不文明,不合适。”“但你却做了。”我回了一句他无法反驳的话。他沉默不语。我接着说:“环境是会影响人的,好的环境会成就他人;不文明的行为也会有人模仿。但我们要有分辨能力,去分辨事是非曲直。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我希望你能够反思到自己的行为错误所在。这次就是老师和你好好说的道理。希望你能明白变理解。”他说,老师,我知道了,下次再也不会了。”

第41页

听到他惭愧的话语,我趁机给他布置了任务.我说,“既然,你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下次你不仅不能再犯,见到类似的行为,还应该阻止和劝告其他同学。

课间 10 分钟的小插曲,让我意识到教育有严厉的批评,也有语重心长的说理,还有感同身爱的体验。都有其不用的教弃效果说起感同身受,还是桌面刻高这件事上,我还教育了605 班的小峰同学,这是一位调皮,喜欢课堂开小差,但又有些许小聪明的机灵学生.我把他放在根前——中间小组第一个位置。但他在科学实验课堂时,在桌面刻了一段话,估摸约二三十字,这令我很生气。我直接罚他用自己的劳动,弥补自己的过错——清理干净自己刻画的涂鸦。他用毛巾擦了半个小时,也没能清理干净。我联系了班主任,更告知了家长.于是,第二天小峰同学,带着清洁剂和抹布来到实验室清理自己画下的涂鸦,最后亦未能清理干净。

我留给他的话,当时是这样说的,“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其责任与后果,你发现光滑的桌面,被刻字后,再也难以还原.这就破镜难圆的道理。”

他若有所思地走了。下节课,依然也是调皮,爰讲小话,开小差。或许他是懂了,或许他一无所获。我也将作为一名教育者的尽责罢了。最令我感兴趣的班级课堂管理方法是503(小叶子)班的班级课堂登记表。为了方便班主任了解每一节课(含音体美科)等课程的课堂表现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由学科科代表记录每节课课堂得表扬(受批评)同学名单(登记学号以方便登记)有表格有仪式感,利用表扬、

第42页

批评等课堂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方法科学合理。得力的科学科代表更能提高该方法的落实情况。

这种课堂登记表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课堂,知道那些是课堂上应该做的(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知道那些是课堂上明令禁示的(开小差,讲话聊天,用实验器材玩耍等)。这种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做好课堂常规.同时也打消了部分同学上非语数英等学科课,那种”就可以放松心情随意上课”的念头,树立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的观念。这个方法初期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护保堂良好纪律,但是新鲜事物过后,可能会产生懈怠心理。希望后期会有系统性的管理措施,期待下期再续。

第43页

1

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文道统一学习红色经典——二上第六单元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 任群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二上第六单元围绕“革命伟人”编排了《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和《刘胡兰》四篇课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十分关注革命文化教育,从一年级开始就编排了革命题材的文章,并随年级升高逐渐增加,凸显了语文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同时,这类题材必然还承载着语文课程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要求。但是革命类文章离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词句意理解也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时应避免刻意说教,而要以文为本,因此,教授此类题材应当在语言的建构运用中进行熏陶,遵循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

一、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设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本月爱国课程的推进,我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设置为:走进红色纪念馆,讲述革命伟人故事。红色纪念馆会陈列哪些物件?学生对此产生好奇心,一步一步跟随着老师了解一个个红色物件,走进一段段革命故事,认识一个个革命伟人。《八角楼上》教学导入设计:出示一盏清油灯的图片,看图读词。师:这可不是一盏普通的灯,它是毛主席在井冈山使用过的物件。介绍课文背景:在井冈山艰苦斗争年代,每当夜幕降临,毛主席在江西茂坪村的八角楼上写文章。图片认识八角楼,揭示课题《八角楼上》。

《朱德的扁担》教学导入设计:这节课我们继续参观红色博物馆,请看这跟扁担有什么特别之处?介绍朱德。为什么这根扁担会写上名字?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朱德的扁担》,了解朱德爷爷的故事。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导入设计:在红色博物馆中还陈列了这样一幅画,出示课文插图,画中间的人是周总理,介绍周总理和课文背景,走进《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教学导入设计:毛主席曾经为一名革命烈士写了一副题词,出示课文插图。指名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位革命烈士就是刘胡兰,介绍刘胡兰。孩子们跟随老师走进红色纪念馆,介绍一个个红色物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复述课文时也给孩子创造了真实的任务情境,成为一名纪念馆的小导游。

二、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搭建支架进行课文复述

二上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

第44页

2

是“借助字词,尝试讲述课文内容”,第六单元的要素是对以上两个单元的整合和延申。第六单元的“了解课文内容”应当以字词为支架,以讲述为方法,达到学习效果。

设计《八角楼上》的教学, 我先让学生找出故事的四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简单讲述故事。如何把故事讲得更深刻更吸引人?则需要带学生走进文本。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聚焦句子:这是个寒冬腊月的深夜,毛主席穿着单军衣,披着薄毯子,坐在竹椅上写文章。通过联系生活和插图理解词语寒冬腊月、单军衣、薄毯子,在课堂上有个孩子提出了一个很贴切孩子生活的问题:为什么毛主席不穿厚棉袄?通过其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孩子们对于革命年代的艰苦感受更深刻了,这时再随即出示并体会词语“艰苦斗争”,引导学生用上词语:寒冬腊月、单军衣、薄毯子来讲述革命的艰苦。我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孩子聚焦词语:凝视、沉思、察觉感受毛主席的忘我工作,并借助词语来复述。

通过聚焦词语和句子,加深了孩子对于词句的理解,降低了复述课文的难度,让孩子真正走入了文本。

三、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代入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建构,在课堂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理性的语文知识,进而利用语文知识来解决语文问题。而一款好的游戏必定是让玩家有代入感和参与感,让玩家能够置身其中,沉浸其中。因此,语文学习需要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角色,让学生更有责任感和代入感。

教学二上第六单元,我设计了红领巾讲解员的活动,学完每一课让学生当红领巾讲解员介绍红色纪念馆的物品。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通过一根扁担图片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带孩子走进扁担背后的故事,通过聚焦词句对课文进行分步复述:故事背景、白天、晚上、藏扁担、写名字。最后请学生担任红领巾讲解员给前来红色纪念馆的游客讲“朱德的扁担”背后的故事。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总结成为一名出色的红领巾讲解员需要具备哪些素养。在红领巾讲解员的活动中,学生不仅体验了如何当一名小导游,而且对课文内容了解也更加深刻,检验了课堂的学习效果。

四、寻找学科特点和价值取向的平衡点,遵循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寻求教材在语言文字、价值与教学取向之间的结合

第45页

3

点和着力点,以及体现国家意志、学科自身规律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力求实现“文与道的统一”。在教学时,要避免将语文课教成政治课,将语文课教成文学课,避免生硬、空洞的教学模式,摒弃喊口号的形式主义教学。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启迪,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不这样是不对的,可是办法必须是领着学生好好的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的都读懂,把文章的安排组织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

在《刘胡兰》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聚焦句子: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学生先自由朗读第二段,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刘胡兰“一点儿也不动摇”?引导学生关注刘胡兰的语言。学生找到了刘胡兰说的三句话,并借助提示语和标点符号感受刘胡兰的语气强烈、态度坚定,有感情进行朗读,通过女生读、男生读和齐读的分层朗读设计,体会刘胡兰一次比一次坚定。再抛出问题:敌人是怎样逼问刘胡兰的?学生找到并理解词语:询问、收买、威胁。通过敌人一次次逼问,刘胡兰一次比一次次坚定的回答感受刘胡兰的坚强意志,再分角色朗读对话进行体会,在感受理解朗读的基础上再读句子: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通过关注刘胡兰语言的提示语和标点符号,通过敌人的用尽方法逼问和刘胡兰的坚决不说前后进行对比,感悟到人物的坚强革命与意志,在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刘胡兰精神,自然而然学生便读懂了: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教学部编第二单元时,通过研究统编教材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让我深受启发,老师在备课时应认真研读教材,领会编者意图,在实施教学时,站在学生角度,用文本本身去教育学生。

第46页

聚焦中心意思,破译写作密码

罗方

2022 年 4 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如何让新课标理念在我们的课堂上得以

落地,会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学研究方向。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接下来,我

结合《盼》一课的教学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实践与思考。

一、科学取舍实现长文短教

《盼》这篇课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精彩之处有很多,但是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

面面俱到,那么如何降低难度,又让孩子掌握如何围绕中心来写这个主题? 我选择了“雨天

盼外出”这个部分重点教学,聚焦其中蕾蕾和妈妈的“对话”部分,以及对话的提示语,因

为这两部分描写的格外精彩传神,并且能成为写作指导的有效蓝本。

二、前后衔接关照单元整体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中每一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指向习作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

的教学中,我注重学习内容的前后衔接,关照单元整体,指向写作策略的习得。比如:从情

境入手,衔接《夏天里的成长》学生习得的习作第一个方法——“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方

面或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学习《盼》的过程中,联系交流平台,让学生先知晓第二个习

作方法“要把关键部分写具体,写详细,才能让读者印象深刻”。所有环节的设置,都指向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体现了我们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探索和尝试。

三、言语实践促进体验内化

《盼》这篇文章属于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习作策略单元,主题为《围绕中心

意思写》。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写作表达,强调从阅读

中学习写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设计时,我主要通过设计了以下几种类型的学生活动:

1.厘清思路促导思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中学习的内容,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写了“盼”的哪

几个事例?借助复习,明晰作者谋篇思路。这样的学生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所思考的问题进

行全方位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有利于对问题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

提升。

第47页

2.核心问题促探究

为了有效落实“把重要的事例写得具体生动”这一训练重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一

个大问题牵动,即:课文又是通过哪些事情把重点内容写得详细、具体的?学生思考探究活

动围绕这一大问题进行展开,大问题问法易于学生理解思考。学生可以结合文本,找到诸多

表现“盼”词句,让学生有思考的广度; 也能够深入到这些词句之中,去探究其中的写作规

律,有纵向的规律挖掘。最终得出探究结论,落实“语文要素”要求,助力提升学生的语文

核心素养。

3.角色朗读促体验

学生通过情景化的分角色朗读,能够揣摩出人物说话时的心理以及人物的性格。我确定

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蕾蕾与妈妈的对话的研读,在这段对话情境朗读中,我选择的是不

带旁白和带旁白的两种方式,从而逐步深入体会蕾蕾当时的心情,才能表现好。这样的情境

朗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从而破解作者写作的密码。

四、学以致用尝试创意表达

虽然文无定法,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探究提炼出写作的规律,并能将规律在写作中加以实

践运用,那么写作素养就会得以提升。本节课的后半部分,我将单元习作任务前置,让学生

接着课文后半部分,在课堂上围绕“喜”写一写蕾蕾穿上雨衣后的开心,并且学会从不同方

面表达“喜”的中心意思,课堂上,学生的学以致用为学生完成单元习作,实现创意表达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缓慢的培养过程,需要教师潜下心来基于教材、学情等因素进行

研究设计,精准地确定教学重点、科学地落实教学目标、智慧的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升学

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发展赋能!

第48页

在对比中学习,让思维尽情生长李红萱

《乘加乘减》这一课时要求学生从图意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列出的算式而进行尝试计算,最后在实际情景(主题图)中得以验证算法,从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我认为,这才是本节课算用结合的真谛。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算与用的结合。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二、学情分析

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 2—5 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主张在知识内容与对一般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境中启动思维的教学。教材把“乘加、乘减”一课安排在乘法学习这一单元的中间部分,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但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说、摆、练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特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乘加和乘减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图画的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要想学生能理解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熟练的计算的能力。并掌握计算的顺序。

第49页

四、教学过程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学生提出了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可以列式为 3+3+3+2=11,3×3+2=11,也就是当若干份中有一份与其它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但是乘减算式4×3-1=11学生一下子是想不出来的。这时我结合图意引导学生想:前面 3 棵每棵都是3 个,第4棵为什么只有 2 个呢?生:我想原来每棵都有 3 个,小熊拿走了一个。所以原来有4×3个,再减去小熊拿走的一个:4×3-1=11。学生能够想到比 4 个3 少1。也就是说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先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同时结合摆小棒帮助理解,边摆边说摆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得出乘减算式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与前面学习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都明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三)积极评价,增强参与的信心

要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就要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教师要善于运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让学生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

这节课中,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展示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第50页

针对不同年级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这个月关于我的一年级和三年级学段的科学教学工作,教学内容涵盖了水果

蔬菜名片、文具、固体和液体等多个方面。在这个月的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

参与,让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我也注意

到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下是我对这个月教学

的一些反思。

首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我着重引导他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在

认识固体和液体时,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触摸、实验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固体和

液体的基本特征和区别。同时,我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验证,让他们学会如何

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验证。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参与互动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

看法。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尽可能地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

帮助。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我注重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水果蔬菜名片和

文具。我采用了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观察水果蔬菜的颜色、形状、纹

理等特征,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名片,并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我通过引导学生参与

游戏、实验、手工等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同时,我

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的来说,这个月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针对

不同年级的学生,我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

促进他们的学习。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

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我

在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探究时还需要更加注重方法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例如,在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时,我应该更多地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便让学生更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期刊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