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2024-07-06

发布时间:2024-7-05 | 杂志分类:其他
免费制作
更多内容

农村信息报2024-07-06

乡 村 行 看 共 富星期六甲辰年六月初一今日小暑第3963期/今日8版读者服务热线:0571-867571982024年7月 6http://www.ncxxb.com.cn国内统一刊号:CN33-0031农村信息报社出版日产 业 兴 旺 生 态 宜 居 乡 风 文 明 治 理 有 效 生 活 富 裕□本报记者 沈璐兰 张雅萌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畲乡,是景宁最大的特色。多年来,景宁立足畲乡特色、山区特点、后发特征,在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的同时,不断激活特色生态产业,创新发展畲乡风情旅游,持续拓宽山区县发展路径,成功将“山水经”转换为“致富经”。数据显示,2023 年,景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 2.81 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7,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日前,记者来到景宁采访,探寻该县是如何像其民族图腾凤凰一样实现涅槃重生的。思路一变天地宽初夏,记者走进景宁县东坑镇何村村平桥自然村,第一眼便看到一栋栋整齐的畲乡风情楼房和一条条整洁的村道,村里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以前大伙儿住在山上,出行不方便,眼前这个山坡原来住了16户人家,老房年久失修,还存在安全隐... [收起]
[展开]
农村信息报2024-07-06
粉丝: {{bookData.followerCount}}
文本内容
第1页

乡 村 行 看 共 富

星期六

甲辰年六月初一

今日小暑

第3963期/今日8版

读者服务热线:0571-86757198

2024年7月 6

http://www.ncxxb.com.cn

国内统一刊号:CN33-0031

农村信息报社出版

产 业 兴 旺 生 态 宜 居 乡 风 文 明 治 理 有 效 生 活 富 裕

□本报记者 沈璐兰 张雅萌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

县;畲乡,是景宁最大的特色。多年

来,景宁立足畲乡特色、山区特点、

后发特征,在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

底色的同时,不断激活特色生态产

业,创新发展畲乡风情旅游,持续拓

宽山区县发展路径,成功将“山水

经”转换为“致富经”。数据显示,

2023 年,景宁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增至 2.81 万元,城乡居民收

入倍差缩小至1.77,村民的日子越过

越红火。

日前,记者来到景宁采访,探寻

该县是如何像其民族图腾凤凰一样

实现涅槃重生的。

思路一变天地宽

初夏,记者走进景宁县东坑镇

何村村平桥自然村,第一眼便看到一栋栋整

齐的畲乡风情楼房和一条条整洁的村道,村

里绿意盎然,令人心旷神怡。“以前大伙儿住

在山上,出行不方便,眼前这个山坡原来住

了16户人家,老房年久失修,还存在安全隐

患。后来,县里出台相关政策,大伙儿纷纷

搬迁下山,住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

房,可高兴了!”年过古稀的村老支书洪克贵

提起下山搬迁往事仍激动不已。

“让百姓搬得出、住得进、富得起。”近年

来,景宁县大力推进“下山脱贫”“大搬快聚”

等重大民生工程,让一个又一个小山村“聚”

出了共富新路子。

鹤溪街道双后岗村位于景宁县城以南

3公里,是典型的畲族村,畲民们依山而居,

或务农或外出务工。2009年、2015年,景宁

县先后启动建设双后岗生态移民安置小区

一期、二期,解决了85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

15平方米村民的住房难题,让261名村民从

此住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大平层”,日子越

过越幸福。“下山好啊!搬迁第二年,我就结

了婚,两个小孩大的已上高中,小的也在村

里读幼儿园了。”提到这项民生工程,双后岗

村村民蓝国宝连连称赞道。

“大搬快聚”搬出新空间。2019 年,双

后岗村和张村村、旱塔村合并为张村村,张

村村所在的双后岗区块陆续腾出 150 余亩

土地,先后安置了 8 个异地搬迁村的群众

397户1217人,成为景宁县下山脱贫安置集

聚区和示范区。从此,幸福的脚步进一步加

快。

采访中,张村村党支部书记包文付向记

者展示了村集体的收入账:每年拿到强村公

司的分红8万元左右,村集体房屋每年收租

金50多万元,在银行存下的1850万元村集

体资金每年利息 20 多万元,还有水电站分

红、耕地流转费……包文付说,为了让村里

的“富余劳动力”变成“富裕劳动力”,近年

来,村里在建设和美乡村的同时,进一步放

大特色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来料加工、

茶叶、红色旅游等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

大,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 40 年前

的148元提高至如今的3.65万元。

多年来,景宁县多形式推动“城乡融”

“产城融”“畲汉融”,至今已有4.17万人搬离

高山远山,有力推动县域人口、产业等要素

向县城集中,为发展腾了空间、聚了人气,也

让“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成为现实。

“一片叶子”富百姓

在景宁县澄照乡三石村马岭头,连片茶

园依山而建,“一片叶子富裕一方百姓”十个

大字赫然立于其间。三石村是景宁最早种

植惠明茶的村子之一,今年马岭头茶叶基地

生产的明前茶最高售价达到每公斤1万元。

惠明茶,是景宁的特色茶,也是富民茶,

香高馥郁,滋味鲜爽,具有“兰香果韵”的独

特品质。全县共有茶园 7.61 万亩,2024 年

春茶产量为 2862 吨,产值达 5.62 亿元。仅

茶产业一项,就带动全县4万名茶农人均年

增收1.1万元以上。

惠明茶为何能卖出高价?“我们村生态

环境优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

少,十分适合茶树生长。不仅如此,我们还

创新实施‘种树引鸟吃虫、养羊控草肥土’等

生态种植模式,从源头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安

全,让消费者喝得更放心。”三石村党支部书

记陈兴和自豪地说。

眼下,一个又一个点“绿”成“金”的故事

不断在景宁上演。采访中,景宁六江源茶业

有限公司负责人傅广杰向记者展示了今年

春茶季他拍摄的一则视频:在该公司的数字

化生产车间内,一条全自动数字化加工生产

线正有序运转,刚采摘下来的茶青经鲜叶萎

凋自动投放到流水线,经过摊青、杀青、回

潮、揉捻、烘干、提香等工序后,自动包装成

一袋袋成品茶,整个流程实现了无尘数字化

精准生产。

“我们家有 300 亩茶园,除了自家生产

的茶叶,还收购周边大约 1000 多亩茶园的

鲜叶。为提高制茶效率,我投资 1300 多万

元,引进了高端流水线制茶工艺设备。有了

这台设备,烘干速度更快,每天能处理2500

公斤鲜叶,且做出来的成品茶叶颜色更绿、

条形更好看,茶叶品质提升了一大截。”傅广

杰说,公司去年还推出了冷泡茶系列产品,

深受年轻消费群体的欢迎,今年将谋划更多

“金奖惠明”出圈的方式,进一步打响惠明茶

品牌。

绿色是这个山区县发展的最美底色。

2017 年,景宁创立“景宁 600”区域公用品

牌,依托 12.95 万亩“景宁 600”生态示范基

地,将生态农产品销往长三角等地。至今,

景宁县已成功开发出七大类 120 款“景宁

600”农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 40.23 亿元,

“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进一

步拓宽,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和畲族文化

“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少数民族村特色发展

之路。

“千年山哈”展新颜

每年芒种一过,在位于景宁县“中国畲

药谷”林下仿野生畲药种植共富基地内,灵

芝就破土而出,而与灵芝套种的三叶青种苗

也抽出了嫩芽。

畲药是当地的特色产业。随着中医药

产业的蓬勃发展,灵芝、三叶青等“新浙八

味”成为市场“新宠”。“我县落地了总投资

10.2亿元的‘中国畲药谷’项目,目前已流转

林地2000亩,种植三叶青和灵芝近1000亩。

去年,还注册了景宁中药材品牌‘畲六味’商

标,开展畲药品牌化经营,努力打造‘小仙

草 大产业’的共富项目标杆。”景宁县农业

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颇具畲乡特色的畲药、畲语、畲

歌、畲技艺等,不只是景宁发展的“根”,还成

为当地产业发展的“致富密码”。

在景宁县鹤溪街道东弄村的彩带馆里,

记者见到了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

承人蓝延兰。选框、凿档、架杆、配线、提综、

织带、挑花……经她的巧手编织,一团多彩

丝线很快就变成一条独具畲族特色的彩

带。“彩带是畲族的传统饰品,也是畲族文化

的‘活化石’。我 6 岁起跟着外婆学这项技

艺,没想到现在这么受欢迎,彩带都卖到了

国外。”蓝延兰开心地说。如今,彩带馆每年

吸引 3000 余人次的游客和学生前来参观、

学习。这些年,她不断创新编织技巧,在彩

带中增加了汉字、花纹、畲族符号组合等更

加丰富的编织样式,广受好评。

为传承和弘扬畲乡特色文化,景宁县每

年都会举办“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活动,至

今已连续举办17届,成为全国“最具特色民

族节庆”之一,也成为景宁县乡村旅游的一

张“金名片”。该县的中国畲族博物馆自

2012 年建成以来,已成为当地展示民族特

色文化的新地标,是游客必去的打卡地。不

仅如此,在景宁多家酒店大厅内,都能看到

陈列的畲族凤冠、畲族银饰、畲族凤凰装等

手工艺品,造型奇特、玲珑雅致,其蕴含的丰

富多彩又精妙迷人的畲族文化,引得游人频

频驻足欣赏。

记者手记:

多年来,景宁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

托,积极发挥生态和民族独特优势,全力破

解发展之困,蹚出了一条山区县高质量发

展、推动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

在景宁采访期间,记者深切感受到畲乡

风情的亮丽、绿水青山的美丽以及特色发展

的绚丽,这也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发展的引

力。

从“山坳坳”到“金窝窝” ——畲乡蝶变展芳华

景宁县澄照乡三石村马岭头茶叶基地。

□本报记者 李军

本报讯 7 月

5日下午,省农业农

村 厅 在 衢 州 市 召

开基层走访一线办

公会。省委农办主

任,省农业农村厅

党组书记、厅长王

通林在会上强调,

要 深 入 学 习 贯 彻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

指示精神,认真贯

彻落实省委、省政

府决策部署,集聚

部门合力、细化工

作举措、释放政策

潜能,携手推动衢

州新型城镇化建设

和乡村全面振兴。

王通林在会上

对衢州“三农”工作

取得的成绩给予充

分肯定。他指出,

衢州市是全省“三

农”工作的“重点

生”“特长生”“全面

发展生”“优秀生”,

近年来乡村产业稳

进提质,城乡建设

聚变提能,乡村品

质夯基提优,农村

改革加力提速,基

层治理固本提效,

为浙江“三农”工作

走在前列作出了衢

州贡献。

会议强调,要

携手在全域新型城

镇 化 建 设 上 有 作

为,把新型城镇化

建设作为衢州打造

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的有力抓手,加快

农村人口集聚,因

势推动空间置换,

统筹推进区域协调

发展,进一步推动

中心城市能级和县

城承载能力双提升。要携手在乡村“土特产”发

展上再发力,把发展乡村“土特产”作为乡村产

业振兴的重点、农民增收的关键,全要素盘活乡

土资源,全方位塑造地域特色,全链条升级乡村

产业,因地制宜、放大特色,加快把农业建成现

代化大产业。要携手在乡村建设运营上下功

夫,完善村庄规划布局,打造村庄特质风貌,提

升乡村运营水平,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全域覆盖、

全景呈现。要携手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强攻坚,

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和农民增收内生动

力,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两山”转化渠道,

增加农民财产收益,加快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

裕。要携手在提升治理效能上求突破,丰富乡

村文化,创新乡村治理,全面培育文明乡风,不

断提高乡村文明善治水平。要携手在吸引青年

入乡上添把“火”,深入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

行动,强化农民素质培训,优化入乡创业环境,

加强乡村人才激励,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会上,衢州市汇报了“三农”工作情况,大

家围绕共同推动衢州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

振兴进行了交流。会议还播放了《乡村蝶变看

衢州》宣传片,邀请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和

农业主体作交流发言。

当天上午,与会领导赴浙江渔老大农业科

技有限公司、龙游瀫凤翔洲水文化公园、衢江

区高家镇盈川村、四省边际数字农业科创园、

柯城区万田乡上蒋村等地,调研溪流性鱼类工

厂化循环水养殖、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未来乡村建设运营、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乡村

旅游产业发展等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在衢州召开基层走访一线办公会 携手推动衢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第2页

7月3日,在德清县新安镇勾里村悦读悦享书房,孩子们在退休教师志愿者的辅导下学习。当日,德清县新安镇启动2024年

暑期“春泥计划”公益活动,组织退休教师和青年志愿者开展手工、书法等各类特色课程,帮助辖区留守儿童和低收入家庭子女度

过一个安全、快乐的假期。 王树成 摄

公益暑托 欢度假期

□本报记者 金国栋

今年以来,各地扎实推进现代“新

农人”培育行动,从创制专项支持政策,

到创新人才引育方式等方面,形成了强

大合力,令人振奋鼓舞。日前,记者在

云和县采访发现,该县在加快建设高素

养“新农人”队伍过程中,把打造“云和

师傅”品牌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创

设“云和师傅”人才自主培育和认定体

系,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营造人人皆可

成才、人人皆可出彩的浓厚氛围。

“破四唯”有强度。俗话说,三百六

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

无论具备何种专业特长,只要肯学肯干

肯钻研,只要拥有一技之长,就必拥有

一席之地。云和县坚持唯才,出台“云

和师傅”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建立自主

评价机制,设立“云和师傅”创新人才、

精英人才、领军人才三个等级,对“云和

师傅”实行技能等级分类认定,认定范

围从原有单一的食用菌产业向种植养

殖、传统工艺、乡村运营、农旅融合、电

子商务等九大领域延伸,通过建立异地

认证机制,在外百余名“云和师傅”也能

享受云和当地的人才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云和县不唯学历、

资历、年龄、奖项、论文等,不拘一格选

拔“云和师傅”,突出以创新价值、能力、

贡献、实绩为导向,科学灵活采用一事

一议等多种认定方式,“育”人才、“引”

人才,进一步盘活了干事创业“一池春

水”。

“指挥棒”有温度。人才评得好,方

能用得好。云和县出台办法后,多名

“新农人”表示倍感振奋。“想不到种地、

养鳖的‘泥腿子’靠技能也能评上高层

次人才,我们干农业有甜头更有奔头!”

刚被认定为“云和师傅”精英人才的云

和县清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负

责人卜伟绍忙着给农户传授技术,他与

正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一样,能享受

云和县E类人才待遇。体制机制顺,则

人才聚、事业兴。

开放、包容、多元是云和人才新政

的另一大特色,只要对社会有用,哪怕

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依然能成才。云

和县还积极引导“让有为者有位、吃苦

者吃香、实干者实惠”,让专注干事、潜

心钻研的人才如鱼得水、脱颖而出,极

大地激发了广大乡村人才干事创业热

情。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他们在火热

的一线建功立业、在奋斗的人生中出新

出彩。

“全链条”有广度。乡村人才不仅

要评好、用好,更要服务好、保障好。云

和县扎实做好人才分类认定与后续政

策保障的有机衔接,坚持“人才政策上

不封顶、人才服务没有天花板”的理

念。“云和师傅”领军人才、精英人才、创

新人才,依次纳入云和县D类、E类、F类

人才管理,可享受相应层级的子女就

学、落户安居、医疗救护、金融贷款等人

才优惠政策及服务保障。同时,云和县

在打通“云和师傅”人才“成长链”的基

础上,加快构建县、乡(镇)、村(社)三级

组织网络体系,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

村高技能人才培养,先后建立农村劳动

力转移援助中心等相关服务组织机构,

成立了县级农民培训教育科室,建成云

和雪梨、乡村民宿、山区渔业等三家特

色产业田间学校,全方位提升山区高技

能人才供给能力和质量。

星光不负赶路人,每个人都应该

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也都应该享有人

生出彩的机会。“云和师傅”品牌创立

20 年,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

收致富的实践,正是我省乡村人才振兴

的一个缩影。我们坚信,在深入实施现

代“新农人”培育行动中,一定会呈现更

多更亮的乡村人才特色、全省示范性和

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加快打造

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浙江

样板!

浙 农 观 察

要 闻 2024 年 7 月 6 日 星期六 2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主管

农村信息报社主办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

举报电话:0571-86757155

广告经营许可证:浙工商广字01007

通联服务部:0571-86757198

社址:杭州市凤起东路29号 邮编:310020

投稿邮箱:ncxxb@126.com

印刷单位:杭州广育多莉印刷有限公司

印刷地址:杭州市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鸿兴路329号

编辑:曹丽娟 版式:顾晓颖

电话:0571-86757189 E-mail:dawn306@163.com

“云和师傅”何以别样“红”

□本报记者 张雅萌

近日,在位于杭州西湖边的

国家茶树种质资源圃内,记者看

到了著名茶叶品种“龙井43”母树

的身影。“这是西湖龙井的‘根’。

1960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

开展大规模品种选育,保留下这

株优秀的茶树单株,经多年培

育,最终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

‘龙井43’。它具有发芽早、产量

高等特性。”杭州市西湖龙井茶

产业协会会长商建农介绍,目

前,以“龙井43”为代表的西湖龙

井茶已位列全国十大名茶之首,

2024年品牌价值达84.35亿元。

浙江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

史和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历来以

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领跑全

国。数据显示,2023 年,我省茶

园总面积超310万亩,总产量达到20.2万吨,总

产值达287.1亿元。

今年是我省推动茶叶等十大历史经典产业

创新发展的第十个年头。这项由“一片叶子”衍

生开来的历史经典产业,正持续在之江大地上

迸发出勃勃生机。

“彩色茶种质体系的形成,有效扭转了夏秋

茶低质低产的局面,可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生态

效益。”宁波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工程师

王开荣说,不久前,他所在的宁波彩色茶树种质

创新团队研发出“曙雪”“采金雪”等粉色茶树新

品种,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发的植物新品

种权证书。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强茶产业种质资源的

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快省种质资源

鉴定评价,分析挖掘功能性基因,推进新品种创

制选育。目前,全省逐渐形成龙井茶产区、白化

茶产区、早茶产区和其他特色茶产区等4个特色

优势茶叶产区,呈现以名优茶为主导,红黑白黄

茶多类茶共同发展的趋势。

茶园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智能化转

变。以新昌群星茶业有限公司的百鸟山茶园为

例,这里有小气候一体机、智能远程虫情测报系

统、日照时长检测仪器等智能设备,茶园管理人

员只需通过数字大屏就能掌握茶园“动态”,实

现一键管理。越来越多的茶叶生产主体,还借

助无人机等设备,实现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大

幅降低农药用量,有效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茶饮品不断推陈出新。在今年的中国国际

茶叶博览会上,柚子口味的红茶、方便快捷的新

中式手冲茶,像咖啡一样可以拉花的奶茶等一

系列新式茶饮火爆“出圈”,将传统茶饮“玩”出

了新花样。

习茶俗、论茶语、享茶事等文化传统也再次

进入大众视野,一个又一个文化因子正不断助

推茶产业乘势再起。如磐安县至今仍保留着

“赶茶场”的民俗活动,祭茶神、叠罗汉、演社戏,

这个曾以茶叶交易为目的的聚会被赋予新的文

化内涵,去年,该县玉山镇马塘村共接待前来体

验的游客9万余人次;安吉县黄杜村依托白茶产

业,打造集休闲观光、度假康养于一体的产业

园,带动周边民宿等相关产业发展;松阳县打造

国内首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 4A 级景区——大

木山茶园景区,推出8.3公里的休闲骑行道和茶

园观光、品茶、采摘制茶等体验活动,吸引众多

游客前来体验茶文化,感受茶园生活……

茶旅游、茶休闲、茶养生,眼下,我省各地正

跨领域探索、多元化打造多种新业态,持续推动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浙”里好茶正展现更亮丽

的风采。

千年茶味蕴新韵

发展历史经典产业

□本报记者 丁佳味

本报讯 近段时间以来,武义县新

宅镇三坑口村的雅绿农业示范基地迎

来了农产品销售旺季,每周都有大量西

瓜、西红柿等农产品运往各大商超。“以

前,我也想过与商超合作,但销售速度

慢,利润低,还要面临压货、退货等问

题,所以基地的农产品只是供给县城周

边市场,利润只够维持成本。”基地负责

人张华沛说,“现在有了‘金农好好’农

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助力,销售渠道也

打开了。”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没有品牌效应和口碑加持,即便是优质

农产品,也难以在消费市场‘出圈’。”

“金农好好”品牌相关负责人介绍。“金

农好好”是金华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

牌。近年来,金华市构建以“金农好

好”品牌为龙头,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打造个性化标

签,实现农特产品优质优价,提升产品

附加值。截至目前,全市已有 214 家企

业被列入金华市区域公用品牌“金农

好好”授权使用目录。

2023年,“金农好好”品牌运营方还

围绕婺州蜜梨、高山西瓜、番茄等时令

果蔬,推出基地直供助农专场活动,通

过直播带货、政企采购、社群团购、学校

食堂供应等形式,持续拓宽销售渠道。

同时,依托金华市供销社系统资源优

势,以“供富大篷车”基地直采的形式,

为农户提供兜底助销服务。今年以来,

“金农好好”品牌已帮助销售各类农产

品达 8 万公斤,帮助农户实现收入 1210

万元。

金华:擦亮农产品品牌 助力种植户增收

第3页

产 业 编辑:程益新 版式:顾晓颖

电话:0571-86757188 E-mail:99297510@163.com 2024 年 7 月 6 日 星期六 3

走进塘河粮仓主题馆,可以深入了解上林

垟村农业发展历程;出门搭乘观光车,则能细细

品味沿线的乡间小道、村屋庭院、供销记忆馆等

独特风貌;打卡金山农耕园浮雕、万亩粮田网红

点……

2018年起,上林垟村陆续引进金山农耕园、

晶果葡萄园、西岸田园研学基地等项目,大力发

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亲子采摘等产业,推动

上林垟村从单一粮食生产基地,升级为“现代农

业+休闲旅游”有机统一的农旅综合体。

近年来,上林垟村还与鸣山村、湖屿村、万

金村、官岙邸村等周边村党组织开展“塘河粮

仓·五彩乡村”党建联建,打造“产业兴旺、生态

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样样出彩

的未来乡村。

以鸣山村为例,该村先后引入26家非遗相

关企业,打造非遗一条街和“北塘古驿”景观,走

出“古村+非遗+文化”新路线。“现在鸣山陶院

每天能接待50-100人,陶艺、瓷板画、蛋画等项

目很受游客欢迎。”鸣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

主任尤永明说,村民现在很支持非遗项目在村

里落地生根。

如今,该村已形成非遗文创街、特色小吃街

和综合民宿区三大板块,共聚集经营户152家,

日均客流量达2000人次,户均每年纯经营收入

增长约3万元。

记者了解到,“五村联建”还联合省内专业

研究院所,整合农业产业园、旅游度假区、交通

路网、水系整治等编制农旅融合联建整体规划,

依托各村古村民俗、塘河风情、农耕文化、山水

风景等特色资源,引导布局互补式产业,构建特

色迥异的“乡土味儿”一条龙村庄群落。游客既

可走马观花,也可驻足赏景,且5个村均开设民

居供游客饮食休憩,还能乘船沿河而下,惬意悠

闲。

好生态带来好人气,更带来好“钱”景。今

年“五一”期间,上林垟村游客达1.2万人次,带

动农产品销售 30 余万元,实现“村民在家门口

就能挣钱”。联合周边村打造的农文旅项目稳

步推进,建成的鸣山村“古村+非遗”示范街区、

湖屿村卡丁车农场、官岙底村珑玥潭景区等项

目,年吸引游客量超100万人次。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五村联建”综合体共

接待游客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700万元。从

“粮食联种”到“设施联建”,5个村的生产生活方

式,也因此变得更加“智慧”。

创新引领 凝聚兴农“向心力”

粮仓“丰”景 共富增色 ——平阳县以粮食产业拓宽强村富民新路径

□本报记者 杨怡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安全生产事关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福祉。作为我省山

区26县之一的平阳,其粮食生产在温州乃至全省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平阳县在以粮食

产业规模化、科学化、品牌化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好“三农”基本盘的同时,

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共富路”。

2023年,平阳县粮食播种面积达25.89万亩,总产量达10.48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0.73%和

2.24%,摘得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神农鼎”。

作为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地处平原的平阳县昆阳

镇上林垟村,拥有水稻种植的天然优势。

如何有效发挥优势,既能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又

能实现村集体发展、农民增收,上林垟村探索了一条新

路——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名义,集中流转全村

2500余亩耕地,采取土地“大托管”的方式,对农田实现

集中统一管理,再二次流转给种粮大户。

“我们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名义,邀请专业人员

对集中流转的农田进行测量、航拍,并制作‘数字田埂’

存档。”上林垟村党支部书记郑克照介绍说,这样不仅

管理时一目了然,二次流转的种粮大户也能做到“心中

有数”。

一些地方,因种粮效益低,农户趋向种植经济效益

更高的农作物,亦或是采用混合种养模式,但上林垟村

没有这样做。“一旦稻田开沟养鱼虾,就无法使用大型

农机播种、收割,种粮效率将大幅降低,两相权衡之下,

我们选择将保障粮食安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郑克照

解释道,土地集中流转后形成的连片农田,为农业机械

化提供了便利,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

就可以在这块山前平原上一展身手。

走进该村种粮大户伍思树家庭农场的农机中心,

催芽机、播种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大型烘干机等各

类现代化农机设备一应俱全。“从育种到收割,每个环

节都已实现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伍思树笑

着说。

此外,上林垟村还通过党建联盟,以“三位一体”改

革为契机,打造为农服务大平台,着力构建现代化农业

产业体系。该村建立粮食烘干和育秧中心、新型“庄稼

医院”,引入“中农在线”服务平台,为农户提供育秧、飞

防、收割和粮食烘干等服务,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粮食

亩均年产量增至950公斤。

如今,科学种粮、科技兴农已是每一个上林垟人心

中的“头等大事”。

设施提升 跑出丰产“加速度”

如何让农民种粮有钱挣?“产量上去了,关键还要

卖得出去,卖得好。”郑克照说。

为此,上林垟村不断推进供销合作新模式,先后建

设农业服务中心、丰收驿站、菜籽油加工坊、农资供应

中心等配套设施,在为村民提供农资供应、粮食产后加

工服务的同时,围绕农业产业链发展村集体经济。

2020年,村里通过引进温州悦农供应链有限公司,

作为农资配套和冷链仓储配送的基地,开展了从农业

前端农资到终端农产品销售的“一条龙”服务。

“前段时间,我们都在忙着收西红柿和花椰菜,等到

下半年收水稻的时候会更忙碌。”王贤是温州悦农供应

链有限公司品控部的经理,他告诉记者,其所在公司负

责对村里种植的水果、生产的菜籽油等农副产品进行统

一收购、统一销售,年销售额已突破1000万元。

农业品牌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

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上林垟村再次锚定目

标,走上农业品牌化发展道路,专门注册了“上林垟”粮

农品牌。

“通过品牌打造以及销售渠道的打通,我们‘上林

垟’的农副产品可以进入到各大商超售卖,大大拓宽了

销路。”郑克照告诉记者,以村里的稻谷为例,过去散卖

时是 3.2 元/公斤,如今卖品牌稻米可以卖到 5.4 元/公

斤。

此外,上林垟村还紧跟数字化浪潮,发展农村电

商,让农产品搭上数字化营销“快车”,同时引入“直播+

网红”的销售模式,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2023年,“上

林垟”粮食品牌线上销售额达到了100万元。

近年来,上林垟还与周边 8 个村共建“红色种粮”

党建联盟,依托 1.4 万亩“石塘粮仓·万亩田园”,推动

粮食年产量从0.7万吨增加到1.2万吨,实现了粮食产

业大发展,也辐射带动了更多乡村共同振兴、共同富

裕。

渠道拓宽 迈上增收“快车道”

第4页

科 技 编辑:程益新 版式:顾晓颖

电话:0571-86757188 E-mail:99297510@163.com 2024 年 7 月 6 日 星期六 4

由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

院)自主研发的丘陵山地特色油料5A绿色高效生产装

备,可用于菜籽油、山茶油、茶叶籽油等浙江高品质特

色食用油绿色高效加工。

从源头确保食用油品质,创新特色油料原料处理

技术,构建了“脱壳-脱膜-色选-调质”原料处理工艺

新模式,实现特色油料逐颗全自动处理,首次实现木本

油料全脱膜低残油压榨加工。实现对油料调质精准控

温,可按照压榨要求完成油料高品质连续调质。开发

菜籽油和山茶油低温吸附精炼技术,实现特色食用油

稳态化精炼、高效节本、提高营养与安全质量。

该装备出油率提高3-5个百分点,加工能耗降低

20%以上,角鲨烯、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等微量营养成

分保留量提高40%以上。已在浙江、湖南、云南、福建

等地加工企业推广应用,示范生产企业5家,建立高品

质特色食用油试制生产线 5 条,加工丘陵山区特色油

料1.5万余吨,新增经济效益达4.4亿元。

丘陵山地

特色油料5A绿色高效生产装备

由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水立方研究中心研发的智

能无人虾蟹养殖船,是一款面向虾蟹养殖的智能化养

殖设备,通过先进的AI 技术,具有检测水体pH值、含

氧量、水温、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远距离无人投饵,数据

监控分析等功能,旨在帮助用户实现高效精准的虾蟹

养殖,使养殖简单化、精细化、高效化。

采用高效电机和节能设计,实现稳定高续航,同时

降低能源消耗(节能减排)。一键启动式的投喂方式,

打破传统养殖的人工投饵模式,实现远距离无人投饵

与投饲量分析。

该养殖船已在部分虾蟹塘口使用,投饵更加均匀,

塘口播撒面积更加宽广,有效减少了大小虾、大小蟹的

情况出现。通过饵料的定时多次投喂,降低残虾残蟹

出现率,提升虾蟹品质。无人船运动轨迹的图示化,使

得运行情况一目了然。饵料投喂监测,能够通过虾蟹

进食的饵料量计算虾蟹的成长变化。通过手机APP远

距离一键启动,养殖户可以控制无人船的精准投喂。

本报综合

智能无人虾蟹养殖船

由浙江大学智慧畜牧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团

队、松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润农机器人有限公

司联合研发的智能巡检机器人,采用 3D 激光导航方

案,可避障的升缩结构,用于多层笼养禽舍的自主导

航、定时定点巡检、智能识别,并核算家禽数量、产蛋量

和家禽个体自动测温、个体识别对比、病死诊断等异常

情况并预警,实现定时定点巡检,真正实现一“人”可轻

松管理7万多羽鸡,成为尽职尽责的“鸡舍管家”。

蛋鸡舍巡检机器人在松阳县纪日兰家庭农场投入

使用,可替代人工视觉、嗅觉和听觉等巡检活动,每天

工作12小时,一年可节约人力成本约20万元。机器人

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问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远高

于人工巡检,病死家禽检出准确率大于90%。

笼养禽舍巡检机器人

位于温州市洞头区的黄鱼岛海洋渔业集团有限公司

专注于仿野生大黄鱼的生态化驯养、数字化赋能、规模化

发展,已建成深远海大黄鱼养殖基地5个,面积700亩,拥

有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60口,其中插杆式生态智能渔城

3座,周长384米、国内单体最大软体结构无底智能海洋

渔场1座,智能声波海洋牧场1座,年产值超亿元。

该公司创新研发与养殖鱼类声敏感频率相匹配的

声波发声模块,通过水上智能声波浮筒和水下型智能声

波筒组合,构建“智能声波浮筒”矩阵,控制特定的声波

波段,刺激养殖大黄鱼(石首科类)产生声刺反应,形成

无形的“声波围网”,将大黄鱼圈养在内;创新研发了声

波发声模块、海上物联网视频监控、自动清淤及自动投

饵系统;首创智能无网养殖声波控制技术,通过控制系

统芯片、移动端APP,按设定程序对不同鱼类发射不同

频率的声波,实现系统控制。

2022 年该公司新建“智能声波无网海洋牧场”,将

养殖面积扩大到160亩,实现年增产值6000万元。

智能无网声波海洋牧场

由浙江托普云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农作物病

虫害监测预警装备,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自动完成诱

虫、杀虫、虫体分散、拍照、运输、收集、识别等系统作业,

并实时将环境数据和病虫害数据远程上传至云平台。

该装备拥有柔性振动散虫装置和循环履带式昆虫

传送结构,实现灯诱昆虫均匀定向分散,为灯诱害虫准

确识别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创新建立了智能虫情识别模

型,已实现119种作物害虫精准识别,图像识别综合准

确率90%以上;针对体型微小害虫,建立重叠滑动窗机

制,提高微小型昆虫在检测区域的占比,减少漏检。针

对大中型灯诱害虫,提出基于交叉样本的多层模型、双

线性注意力网络和多分类投票机制相融合的方法,实现

86种包括多种相似害虫的高精度识别任务。

该装备已在全国建立了 3000 余个测报点,采集了

3000多万幅灯诱害虫图像,为全国750多家植保站提供

虫情测报灯诱害虫智能监测预警服务,每年服务面积上

亿亩。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装备

浙江大学数字农业农村研究中心创新形成了多源

信息融合和肥水药精准管控技术产品,主要用于农田和

果园等智慧农场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该中心研制了多旋翼、直升机等两类12 种农用无

人机及适应多种作业模式的飞控系统,首次研制了快拍

式28波段、5波段和全反射式光栅成像微型光谱仪,实

现了遥感与农学模型高精度时空统一,病虫害发生短期

预测精度提高 8%。发明无人机变载荷的重心平衡技

术,实现无人机和地面精准变量作业。研制适用于水

稻、水生蔬菜等的无人空气动力船及船载装备,实现水

田自动化除草、施肥施药作业,节肥减药10%-35%。

近3年来,空天地多源信息快速获取与融合、无人机

变量精准喷雾和智慧作业管理等技术累计推广面积10

亿多亩次,亩均节水9%、减药20%、省工22%,间接经济效

益11.4亿元。

农田信息智能感知无人机

近5年来,山地轨道运输机在全省推广应用约2万

条,总长近 300 万米。随着轨道长时间在恶劣环境下

使用,故障和磨损问题慢慢凸显,存在较大的运行安全

风险。由省农科院农业装备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山地轨

道智能检测仪,可用于丘陵山地轨道健康状态分析以

及相关参数的测量,将基于AI的图像识别技术应用于

轨道安全检测,并通过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实现图片的

实时分析与整机的远程控制。

该检测仪已在湖州、台州等地进行小范围测试和

使用,累计运行1 万余米,降低了山地轨道补贴核查、

质量安全检查等方面的作业强度与工作量。目前,全

省山地轨道保有量为 360 万米,检测装置现有效率 2

人/天可检测5000米,初步计算,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

100万元,还可大幅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山地轨道安全

事故发生。

山地轨道检测仪

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面向稻蛙综

合种养场景生产特点,针对稻蛙生产过程中投饲、消

毒、搬运等环节机械化作业需求,自主研发了基于轨道

系统的多功能机械,实现集饲料投喂、消毒喷淋、货物

运输等功能于一体,可“一键启动”自动称重、余料与电

量检测、自主启动“回家”模式。

该公司打通了稻蛙生产过程中投饲、消毒、搬运等

环节,大大提升生产效率与效益。公司通过黑斑蛙养

殖与优质稻种植有机结合,做到了整个种养周期化肥、

农药零使用,每亩黑斑蛙产量600公斤、稻谷500公斤,

产值2万元以上,为当地村集体经济增收60万元以上。

稻蛙种养多功能轨道装备

由浙江开浦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智能生物产

业装备创新团队联合开发的开普水果智能分选设备,

可同步检测水果糖度、酸度、大小、形状、表面颜色、表

面缺陷、重量、冻伤等内外部品质指标,并按用户指令

分选水果;能提高商品水果品质,实现优质优价,减少

损失,为果农增加收益。

该设备总长155米、含12个通道,可将水果分53个

等级,包括机器人拆垛、自动上料、清洗、干燥、单列化、

重量动态检测、外部品质快速检测、内部品质无损检

测、智能分选、空箱自走、自动定量包装、机器人码垛等

环节,生产线自动化程度高。该项目入选农业农村部

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

开普水果智能分选设备

农业智能设施装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等前沿科技,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已成为推动形成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通过创新研发与集成应用,智能无网声波海洋牧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装备、农田信息智能感知无人机、山地轨

道检测仪以及智能无人虾蟹养殖船等智能设施装备,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本期,我们对省农业农村厅首批推荐的智慧农业发展成果案例中的智能设施装备案例作简要介绍。

数字技术助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5页

如何持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水平

浙江打出“组合拳”

主要任务有七项

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

升。在粮食生产大县开展科技支撑大豆、玉米、

小麦、油菜等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

动。每个粮食生产大县针对大面积单产提升的

制约因素,形成本地化综合技术方案。依托农

业科技展示基地,在粮食生产大县及其重点乡

镇全覆盖开展综合技术方案的示范展示,大幅

度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应用。

深入开展农技推广服务。各项目县围绕粮

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要求,开展主导品种

主推技术试验示范、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控、农产

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业防灾减灾等技术服务,强

化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责履行。推动基

层推广机构改善条件、完善手段、提升能力,保证

综合设置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有专门岗

位和专门人员履职尽责。建立农技人员“一对

一”联基地联大户制度,每名县乡农技员联系若

干农业大户,至少联系2—3个家庭农场或农业科

技展示基地。做实做强县级产业技术团队,将补

助项目与县级团队有机衔接,实施县级产业技术

项目,全年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座谈、观摩

展示等活动2次以上。

推进高品质绿色科技展示基地建设。增强

农业科技展示示范能力建设,根据《浙江省农业

农村厅关于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

实施意见》,聚焦县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和年度

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着力推进高品质绿色科技

展示基地建设,项目县建设 2—3 个,统一竖立

“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补助项目农

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牌,组织开展先进适用

技术试验示范。规范基地运行管理,健全基地

档案,明确技术示范实施方案。每个基地开展

技术展示示范、农民教育培训不少于4次。县级

产业技术团队专家全年指导不少于5次。基地

生产记录完整、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产品品质优良。聚焦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和规模

养殖全程机械化,依托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科技带动户,加强农机

农艺融合集成应用展示示范,加快推广全程机

械化生产方案。

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能力素质。持续做

好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培养具有较高

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青年人才进入基层农技推广

队伍。加强农技人员培训,结合大面积单产提

升等要求,完善农技人员分级分类培训,提高基

层农技推广人员专业技能和实操水平,根据省

统一编制的培训计划,把年轻基层农技人员培

训作为重点,分批次选派基层农技人员到浙江

大学等13个国家、省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开展

5天以上的集中培训。鼓励探索基层农技人员

学历提升工作。完善农技人员绩效评价机制,

推动收入分配与绩效评价相挂钩。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精准培育

农业科技示范主体,按照“选好一个、带动一片、

致富一方”的原则,遴选示范作用好、辐射带动

强的农业科技服务公司、专业服务组织、科技服

务能力较强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

户、乡土专家等社会化服务力量作为示范主体,

创新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互联网+

农机作业”等服务模式。鼓励农业科技社会化

服务组织牵头建设区域性综合服务平台,带动

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引导推动农业科

技社会化服务主体规范作业标准,特别是农机

手技术服务标准等,集成综合技术方案,不断提

高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投入品精量施用等科技

服务水平。

加快先进适用品种技术落地推广。提高农

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各项目县要聚焦

当地主导产业和农民需求,结合厅年度主导品

种和主推技术,遴选发布一批符合稳粮保供、单

产提升、转型升级、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要求的

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形成易懂好用的技术操

作规范,组建技术指导团队,构建“专家+农技人

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链式

推广服务模式,推进精准进村入户到田,落地落

实。充分利用土地和水光热资源,鼓励开展再

生稻和短生育期油菜种植。组织开展科技下乡

活动,推动农技人员更好地服务农民,促进新品

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等新成果进村落户

到田头。持续做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

任务。

提升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围绕粮油作物

大面积单产提升、重要农时和防灾减灾技术服

务等重点任务,引导农技人员、科研专家等开展

线上指导服务。优化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

台技术问答、农情预测预警、市场信息分析等多

种类型服务,探索推进将农技人员回答问题情

况作为绩效评价重要指标。继续将平台作为项

目推进实施、绩效管理、经费安排的重要支撑,

不断完善数据填报和更新工作。各项目县及时

进行在线数据管理,实时上传展示年度任务进

展动态和取得效果,动态展示基地、人员培训、

示范主体、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协同推广等年

度任务。支持各地健全部地协同、数据共享的

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拓宽平台的覆盖面和使用

率。

重点支持三方面工作

《通知》明确,2024 年中央下达我省基层农

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并安排相应补助资

金,各地可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安排相应补助资

金,重点支持开展以下工作。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主要包括基层农业技

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构建农技推广联

盟,聘请团队专家,实施产业技术团队项目、开展

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向第三方购买农技推广相

关服务等。

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高品质绿色科技展示

基地建设,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可采用先建后补

方式,对列入计划、验收合格的示范基地给予适

当补助,重点推进基地的设施条件、技术提升、

服务拓展、信息化水平。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建

设,对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

进行适当补助。采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推广服

务,主要对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中国农技推广

APP等开展技术服务进行适当补助。

农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主要支持开展农

技人员知识更新,包括农业技术人员参加农技

推广骨干人才培养、异地研修、集中培训和现场

实训等。支持农技人员通过脱产进修、在职研

修等方式,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学历,增强服务

能力。

《通知》要求,各项目县要高度重视,建立基

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整合农

牧渔业相关建设内容,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实施

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工作举措,确定资金

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实施要求和监管措施,粮

食生产大县还须制定本地化综合技术方案,并

将实施方案和综合技术方案备案。要加强对项

目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及时拨付、规范使用。

要在实施方案中明确资金使用方向,细化支出

范围。要加快项目资金执行进度,严格资金监

管,并将高品质绿色科技展示基地、科技示范主

体、技术指导员、农技人员培训、农技人员学历

提升、中国农技推广 APP 使用等资金补助信息

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各项目实施单位要建

立健全工作月历制度,对标对表评价指标,确保

各项指标任务的圆满完成。用好电视、报纸、直

播、短视频等媒体形式加强宣传,为农技推广工

作营造良好氛围。

本报综合

在仙居县福应街道东溪村大棚果蔬种植基地,农技人员正在向农户传授果蔬种植技术。 陈月明 摄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下发《关于做好2024年基

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通过任务实施,保持基层

农技推广队伍稳定,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水平持续提

升,更好推动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

户到田,为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重要农

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等方面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推介

发布粮油等主导品种100个以上,先进适用主推技

术100项(次)以上,在农业科技展示基地开展200

场(次)以上的主推技术展示活动,农业主推技术到

位率达95%以上。对全省三分之一以上在编在岗基

层农技人员开展异地知识更新培训,轮训300名以

上业务精通、服务优良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

政 策 编辑:程益新 版式:顾晓颖

电话:0571-86757188 E-mail:99297510@163.com 2024 年 7 月 6 日 星期六 5

第6页

乡村规划编制应坚持以村民为主体

对策与路径

意义和前景

温州具有春季升温早、冬季无

降雪的气候特点,具备实现葡萄优

质生产的气候条件。全市现有葡

萄栽培面积 1.24 万亩,年产量约

1.34万吨,年产值2.03亿元。葡萄

是温州市产值排名前三的果树,其

设施种植面积占全市果树设施生

产总面积 80%以上。当地生产的

葡萄较浙北产区可提前15天左右

成熟,不仅囊括传统的“巨峰”“夏

黑”,还有“阳光玫瑰”“妮娜皇后”

以及本土自育的“宇选9号”“葡之

梦”等品种,产期也拓展至 6-9 个

月,还培育出“联宇”“湖雾”“昊然”

等一系列品牌,逐渐形成了浙南特

色葡萄产区。

实现品种自育,突破种业“卡

脖子”问题。目前,温州建有保存

了七八十种葡萄品种资源的品种

圃和浙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葡萄

生产基地。早在 1998 年,该基地

就从“巨峰”芽变中发现了“宇选

一号”,之后又通过杂交、实生、芽

变等方式先后选育了8个优系,其

中“宇选四号”“葡之梦”“紫美人”

在形状、香气、口感等方面具有鲜

明的特点,作为温州本地自育的

品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

其品质和生理性状等都不逊于国

外品种。

葡萄生产效益高,是农民的致

富果。葡萄相较于其他果树能够

更快进入丰产期,可实现“一年栽

树、两年挂果,三年丰产”。采用避

雨设施和结合防草布的生产模式,

可显著提高果实品质,进而提升果

品单价,同时较露地生产的果树相

比,生产环境更为可控,生产风险

大幅减小。葡萄还具有丰产且无

大小年现象,以“阳光玫瑰”为例,

在肥水充足的条件下,亩产值可超

2.5 万元,是杨梅、柑橘、枇杷等果

树的1倍左右。温州市以1.2万亩

左右的葡萄生产面积,获得2亿多

元的产值,是温州主要农作物中亩

产值最高的作物之一。

设施普及率高,能有效抵御不

利条件影响。杨梅、柑橘、枇杷是

温州栽培面积前三的果树,且天

气因素对杨梅、枇杷的影响尤为

明显,而二者因冠幅较大与山地

种植等因素,导致建设设施的成

本颇高。而葡萄避雨设施建设成

本低,且耐储性比杨梅和枇杷好,

如“阳光玫瑰”在冷库中储存半年

依旧拥有商品价值。在设施化覆

盖率较高的条件下,葡萄可实现

连年稳定生产,将传统的“看天吃

饭”转变为“知天而作”,避免了不

利的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所带来

的影响。

来稿摘登 赵戊辰来稿说,自然资源部、中

央农办联合下发关于运用“千万工

程”经验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

实效的通知,对这一轮国土空间规

划体系下的乡村地区规划编制工作

提出了具体要求。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轮编制的

乡村地区规划为全域全要素空间规

划,是在充分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

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主体

功能区等政策工具下,通过对乡村

农业、生态和建设空间布局优化,推

进农田连片、农房集聚、农产融合,

最终擘画出一幅农业增效、农村添

美、农民增收的乡村发展蓝图。目

前,我省乡村地区规划编制工作已

全面启动,省级乡村规划编制导则

也在研究出台中。在此背景下,笔

者认为,编制好新时期乡村规划,要

牢牢抓住“以村民为主体”这个“牛

鼻子”毫不动摇。

以村民为主体,首先要坚持尊

重村民意愿。根据上级统一部署,

乡村地区规划编制要以实用性为原

则,将村庄按集聚提升、城郊融合、

特色保护、搬迁撤并及其他一般进

行分类。村庄分类在规划编制的前

端,且决定了村庄未来发展方向,对

如何分类,要做好充分调研,既要对村庄人口、布

局、产业等客观维度进行定量考量,更要听取百姓

呼声,征询村民主体意愿。村庄是农民世代居住的

家园,农民对村庄的去留归属、拆改建设、未来发展

具有绝对发言权。

以村民为主体,关键要切实维护村民权益。“五

级三类”规划体系下,乡村规划是全链条规划体系

的最小细胞,是空间置换和要素腾挪的主战场。要

统筹应用多田套合、林耕置换、低效再开发等工作成

果,探索推进村庄建设发展与农民权益保护一体协

同。编制规划时,要着力处理和解决好空间布局优化

与农房集中连片,土地要素集约与农地流转托管,村

庄产业发展与农民就业增收之间的关系,以实用、管

用、好用的村庄规划保护村民利益,引领村庄发展。

以村民为主体,重点要稳定村民未来预期。推

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主体是农民,服务

对象也是农民。要把村民的各类生存和发展需要

作为根本前提,在规划编制中落实体现。要切实关

注村民阶段性及长远性需求,在综合分析研判村庄

规模、历史文化、山水资源、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

下,针对村庄不同禀赋,挖掘乡土特色文化,转化资

源变现渠道,规划匹配适配产业,增强村民未来预

期,推动实现规划引领、产业带动、发展协同的高质

高效乡村图景。

乡村规划编制,要始终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将

百姓利益前置,听取百姓呼声,做足群众工作,满足

群众期待,是落实以人为本、运用民本思维的行动

必然,更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彰显

重要窗口美丽风景的题中要义。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果品品

质。一是支持种业创新,加快良种

“育繁推”。在现有葡萄品种结构

的基础上,通过科研院所、推广部

门和农业龙头企业的紧密联合,自

主选育与引进筛选优良品种并举,

筛选出适宜在温州种植的不同熟

期、适应性强、产量稳、品质高的品

种,及早为温州葡萄品种的更新换

代和多样化做好准备,不断完善葡

萄产业的品种结构及布局。二是

建立优质品种示范推广体系,储备

优良品种。依托科研院校、现代农

业产业园、合作社等平台,建立葡

萄种质资源圃,培育、引进优良品

种,综合考虑品种特性、生态适应

性、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综合评

价品种,集成栽培技术,鼓励农业

企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在主要种植

基地建立品种示范园,为农户提供

可看、可选、可引的优良品种,按照

“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推广一批”

的原则,确保葡萄品种更替的持续

性,夯实葡萄产业发展的基础。

强化科技支撑,建立葡萄高效

生产体系。一是强化技术培训,提

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培养葡萄

产业发展实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

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批种植水平

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职业

果农。二是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加强与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

位的对接,针对影响葡萄产业发展

的“卡脖子”技术,设立课题,以项

目推动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基础、

技术、应用领域研究,重点围绕新

品种引进选育、配套栽培技术制

定、绿色防控、机械化建园、熟期调

控等方面加大攻关力度,在双膜促

早栽培技术上寻求重点突破,建立

温州高温雨季葡萄高效生产技术

体系。强化技术推广、发展研究和

产业培训,使葡萄种植技术快速发

展、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成劳动生产

力和经济效益。三是加快推进产

业机械化水平,逐步实现从修剪、

翻耕、施肥、植保等各环节的机械

化,建成部分机械化实验示范基

地,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最大

限度地发挥农机效能,提高农业劳

动生产率。四是建立科技示范园

区,依托农业科技园区、企业、合作

社等主体,开展全程技术集成示

范,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熟化应

用相关技术,积极总结经验。同

时,制定技术规范,推进葡萄标准

化生产,推动葡萄产业提质增效。

注重品牌建设,拓展葡萄消费

高端市场。一是强化品牌宣传,通

过各类葡萄产品评比、农博会、展

销会、采摘节等活动,扩大品牌影

响力,在巩固当前已有市场的基础

上积极抢占高端市场。二是引导

鼓励葡萄产区积极发展葡萄经济

合作组织和葡萄专业协会,坚持适

度生产经营规模,主动作为,助力

发展电商、农超对接、体验式消费

等新型营销模式。鼓励有市场话

语权的主体打造产业知名品牌和

知名商标,并给予资金奖励。三是

加快建立葡萄产销融合平台,培育

一批有实力的葡萄批发商、运销

商、代销商等销售中介组织,逐渐

建立一批适合温州葡萄产业发展

的专业营销机构,实现生产与品牌

销售专业化,推进农超、农社、农

企、农校之间的产销对接和品牌宣

传,提升影响力。

强化保鲜手段,提高果品抗灾

能力。一是引进和推广果实采后

商品化处理技术,加强杀菌保鲜,

合理利用化学贮藏保鲜技术,积

极开发利用天然涂膜保鲜剂、生

物保鲜剂等生物贮藏保鲜技术。

二是建设果品贮藏设施,推广贮

藏技术,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在

葡萄主产区就近建设葡萄鲜果分

拣冷藏中心,以便果农能及时对

产品进行预冷、分级、包装、贮存

等商品化处理。小规模种植的果

农可联合租用贮藏保鲜冷库,达到

延长鲜果供应期的目的。三是健

全产业风险基金和保险制度,继续

深化改革,探索气象指数保险、价

格指数综合保险等前沿险种的应

用,增加葡萄保险品种,加强葡萄

产业保险赔付监管,为葡萄产业高

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作者单位:温州市农业农村局

乐清联宇葡萄研究所自主培育的葡萄品种“葡之梦”。

□金欢淳 胡丽萍 夏艳 雷章嫦

葡萄因其营养丰富、口味香甜、生产效益高等特点,已成为

一些地方的农业支柱产业。温州作为浙南地区葡萄特色产区,

拥有诸多当地自育的特色品种,充足的水分、热量、光照条件与

庞大的消费市场。本文通过剖析当下温州葡萄产业发展和现

状,提出推动温州葡萄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对策路径,为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4 年 7 月 6 日 星期六 6 编辑:徐碧芳 版式:顾晓颖

电话:0571-86757165 E-mail:bfxu01@126.com 论 坛

温州市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第7页

2024 年 7 月 6 日 星期六 7 编辑:徐碧芳 版式:顾晓颖

电话:0571-86757165 E-mail:bfxu01@126.com 创 业

这几年做直播,让江洋慢慢成为箬

横镇及周边乡镇的网红,她也结交了许

多爱好多肉的朋友。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盼望

有一个住着安心、看着养眼的起居环

境。”箬横镇严家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

会主任叶学利说,年前村里成为美丽乡

村精品村,如今正在打造更高级别的景

观村庄。而“花田里”的多肉植物,可以

成为居室环境改造的一种选择。

在镇村两级和社会各界的推动下,

江洋最近非常忙碌。“之前,我在寄养业

务上有上门帮助村民打理多肉植物这一

块内容,现在这块业务越来越大。”她说,

自己每天除了直播外,都会挤出时间做

好上门养护的公益服务。有时候忙不过

来,公公和丈夫也一起去。

有了这样的辐射效应,现在“花田

里”多肉园所在地严家桥村也多了一抹

亮丽的色彩。叶学利说,村干部中就有

好几位在种植多肉,看着生命力极强的

多肉烂漫绽放,心情也会愉悦很多。江

洋说,她打算再建一个多肉科普馆,拓

展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此外,她会加大

公益帮扶力度,为和美乡村建设添砖加

瓦。

温玲宝

公益服务,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走进温室大棚,俯下身

子,用手轻轻拨弄草莓苗,

查看它们的长势;遇到有病

虫害的,及时摘除,并刨去

周边基质土……一大早,当

许多人还沉浸在梦乡时,位

于宁波市奉化区岳林街道

斯张村的爽爽家庭农场负

责人斯双双,已经在农场开

始一天的“巡逻”工作。其

间,她拿出手机,点击相关

App,开启草莓大棚的自动

浇水模式。

“近段时间,室外温度

高,加上雨水多,草莓苗容

易‘生病’。打理草莓大棚

时,我们要更细心。”斯双双

指着周边的草莓苗说,农场

现有55亩草莓,包括“建德

红”“白丽”“奉蜜”等 15 个

品种。

斯双双是名“90 后”姑

娘,也是宁波市“新农匠”。

2017年,她大学毕业后返乡

创业,开始在绿色田野上

“书写”青春梦想。“双双不

爱红妆爱‘绿装’。7年来,她不仅在农场建

起现代化温室大棚,还向周边农户提供草莓

苗,带领大家‘田中掘金’。”斯张村村干部单

雪萍点赞道。

扎根乡村沃土,建设富美家乡,是斯双

双的梦想。目前,在她经营的农场里,不仅

有数百亩蔬菜瓜果,还有140余亩水稻。“水

稻这块,有村民负责种植,我们负责销售。

另外,农场还有水果番茄、水蜜桃、火龙果

等,年产值超过300万元。”斯双双说。

经营管理农场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可不

轻松。目前,“入驻”爽爽家庭农场的水蜜桃

有“赤月”“玉露”“湖景蜜露”等5个品种,总

面积超 40 亩。斯双双说:“水蜜桃在上市

前,打电话来订购的外地‘粉丝’已有不少。”

让斯双双尝到甜头的,还有现代农业技

术。近年来,她大力引进新设备、新系统,为

农场发展插上“科技翅膀”。经过7年发展,

爽爽家庭农场已拥有130亩钢架大棚,其中

数字化大棚种植面积占近一半。借助数字

化设备和管理系统,斯双双及其农场员工

“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农作物生长环境和状

态,进行科学种植及管理分析。

爽爽家庭农场的“新气象”,还体现在

“触网升级”上。作为一名农业领域的“新

秀”,斯双双近年来不仅通过网络学习农业

新技术,还开展形式多样的直播带货活动,

携手知名电商平台拓宽农场蔬菜瓜果销售

渠道。

“我们向市农科院和省农科院的草莓专

家请教种植及管理技术,找到适用于无土栽

培的金属架和产自斯里兰卡的椰糠,探索出

一条用椰糠代替泥土、以高架基质栽培大棚

草莓的新路径,不仅省时省力,还能提高草

莓的产量和品质。”斯双双说,她种植的草莓

亩产量可超1700公斤,每公斤售价在30-35

元,亩均收益达五六万元。

最近,斯双双还将奉化的农创经济和冷

饮文化相融合,创新推出了一款荷花冷饮,

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体验奉化美食美景的“服

务站”。仅仅一个多月,荷花冷饮便在斯双

双的悉心经营下成了奉化冷饮圈的新晋“网

红”,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从曾经的农业“小白”,到如今的“新农

匠”,斯双双让自己的青春之花绽放在田间

地头。她说,希望自己的农场与周边农场

“串珠成链”,通过科技赋能、农旅融合,带动

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陈章升 刘佳文 景士杰

﹃90

﹄姑娘田野追梦

一盆多肉开启别样人生

无意间的一次接触,让失业在家的温岭市箬横镇的江洋看到了多肉植物顽强的生命力。短短几年间,她凭借一

股劲,把老房子打造成多肉“王国”,全家总动员办起“花田里”多肉园,并以“巾帼工坊+直播带货”的方式,让多肉这

一“生命之花”成为乡村和美居室改造的新时尚。

一盆多肉,让她重塑生活信心

1988 年出生的江洋,与许多女孩子

一样,从小喜欢花花草草,即便是后来参

加工作,也是一有空闲就到花卉市场走

一走。在她家的阳台,层层叠叠的架子

上,都是花卉盆栽。

2011 年,江洋与有同样爱好的陈璐

鹏结了婚。两人把彼此的花卉盆栽交融

在一起,这种宛若爱情“伴手礼”的花卉

盆栽,一度羡煞无数亲朋好友。

“但幸福的生活总归要有物质依

托。”江洋说,原本他们夫妻都从事保险

工作,2018 年双双失业。没有收入的家

庭,矛盾就多了,阳台上的花卉盆栽也无

心打理。

看着这对曾经的恩爱夫妻这个样

子,朋友小金非常焦急。在一次串门中,

小金带来了一盆多肉。“我随手把多肉放

在旮旯处,没想到它竟然在一堆乱糟糟

的花卉盆栽中开起花来,生命力之旺盛

令我深受触动。”江洋说,打那以后,她和

丈夫就决定创业——种植多肉。

“是多肉给了我们夫妻生活的信心。”

陈璐鹏说,他和妻子分工协作,他把老房

子腾出来,并在后院建起了十来平方米的

钢架大棚,妻子则潜心学习多肉植物种养

知识,不断通过网络了解多肉市场,并三

天两头跑云南等地采购多肉品种。

2018 年,“花田里”多肉园正式落

成。在江洋的主导下,生活在同一屋檐

下的公公也参与进来。就这样,“生命之

花”开始在江洋家里绚烂绽放,成为别致

的“巾帼工坊”。

直播带货,催生寄养新业态

多肉,品种很多,常规可见的就有上

百种。而这些品种,在江洋家的“花田

里”基本都能找到。

江敏于也是一名多肉爱好者。她

说,她在当地走了很多多肉种植场,一般

都是几十平方米的规模,而江洋家足有

3000多平方米,而且品种齐全,但凡能想

到的,她那里都能找到。

“花田里”多肉园现有“橙梦露”“香

水”“冰玉”等多肉品种约120种,总盆栽

量3万盆左右。但多肉市场毕竟是小众

的,怎么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盈利?“我们

用了一年时间养货备货,到了2019年才

开始走实体店路线——就是到花卉实体

店推销,慢慢地,逐步打响了名气。”江洋

说,疫情防控期间,她的生意一开始是直

线下降的,好在当时直播火了,她就潜心

研究直播带货,没想到,一下子就把市场

给打开了。

从2021年开始直播到现在,江洋的

粉丝遍布全国各地,常客就有 300 多

人。现在除八九月份外,其余月均销售

额都在 5 万元以上,且呈现逐步外扩态

势。

而这种外扩最明显的当属寄养了。

所谓寄养,就是客商下单后,可以把暂时

消化不了的多肉寄存在基地内,由江洋

夫妻代为打理。散户也可以寄养,每年

象征性收取1200元的寄存费。

江洋算了一笔账,今年的销售额预

计可以突破60万元,而随着直播带货及

寄养辐射面的扩大,销售额将以每年5%

的速度递增,前景看好。

走进嵊州市石

璜 镇 庞 字 果 业 桃

园,红彤彤的水蜜

桃挂满枝头,阵阵

果香扑鼻而来,吸

引不少客商上门采

购。桃园负责人庞

庆尧说,今年由于

气候适宜,水蜜桃

个头大,每株产量

可达上百斤,甜度

也 高 ,价 格 就 上

去了。图为现场分

拣桃子一角。

沈荣方 摄

水蜜桃种出

好“ 钱 ”景

第8页

日前,在建德市更楼街道骆村村,大片的荷花在碧绿荷叶映衬下次第开放,吸引了众多村民与游客前来赏花,拍照打卡。近

年来,更楼街道因村制宜,发展“一村一景”特色产业,同时建起绿道、休闲公园、绿色长廊等新景点,带动农民致富,推动乡村全面

振兴。 宁文武 摄

一村一景 “荷”美乡村

创新搭建平台,促进干群互动

去年 5 月,紫溪村联合第三方运营

公司,开设“红韵紫溪”微信公众号,既

链接了浙江未来乡村平台,又开发了

“红韵紫溪”程序。通过该平台,大到村

里事务决策,小到邻里矛盾纠纷,都能

得到及时处置。

村民邵进军是最早享受到数字化

便利的人。公众号上线之初,他就把自

己想将住宅转移安置的情况进行了上

报。村干部在后台获取信息后,便联系

了邵进军,因其原住址位于邵飘萍御史

厅前方,详细了解情况后,村庄支持邵

进军自行选址更换宅基地,并给予部分

补贴。

通过“红韵紫溪”微信公众号,紫溪

村已有效处理邻里纠纷、垃圾分类、环

境污染等问题 130 余个,平均用时从以

往的 5 个工作日缩短到 3 个小时,大大

提高了村干部的服务效率。

该数字化平台也推动完善了紫溪

村的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服务。“红韵

紫溪”程序内“三务公开”栏实时更新,

将村委会决策的每一件大事都在第一

时间发送到每一位村民的手机里。紫

溪村通过“网络+”机制实现了信息共

享,让农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有效

解决。

2024 年 7 月 6 日 星期六 8 编辑:徐碧芳 版式:顾晓颖

电话:0571-86757165 E-mail:bfxu01@126.com 美丽乡村

打开“红韵紫溪”微信公众号,点击

“云游紫溪”,跟随镜头即可走进邵飘

萍故居陈列馆,家风传承、飘萍岁月、

京报馆,邵飘萍的一生在这里清晰可

见。

紫溪村名贤荟萃,人文底蕴深厚。

村内古建筑集聚,历史遗存丰富,现存

7个文保点。

为促进乡村文物保护的传承和创

新,紫溪村实行文保点数字保护和展示

工程,全天候关注文保点状态,并利用

网络直播功能,展示文保点的历史和建

造工艺,为家乡文旅做宣传。同时,紫

溪村立足飘萍文化,修建飘萍故居,挖

掘红色文化资源,并利用数字化手段保

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持续推动紫溪文化

休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以数字化路径铺就未来乡村

发展之路,是紫溪村正在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在文旅产业上做足文

章,补上农村经济发展短板,让农民在

乡村数字建设中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

感和安全感。”紫溪村党支部书记邵立

宏说。 卢师慧 王燕倩

消除数字鸿沟,文旅融合发展

近日,“瓯江红”泰顺县筱村镇玉溪社区党群服

务中心组织了一次“丝缕献爱心”义剪活动。在活

动现场,理发师细致地为老人们修剪头发,赢得了

一片好评。

近年来,泰顺县筱村镇以“共享社·幸福里”建

设为引领,针对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不仅创造性

地推出了“邻里食堂2.0版”,便于村民用餐,而且通

过一系列延伸服务,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

多彩、有滋有味。

走进筱村镇玉溪社区的“邻里食堂”,整洁的环

境、温馨的布置让人眼前一亮。这里采用村级自

营模式,食堂区域宽敞明亮,可以同时容纳30人用

餐。二楼的功能区设施齐全,有多功能室、棋牌室、

理发室、按摩室等,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休

闲娱乐、生活服务的好去处。

玉溪社区党支部书记吴海阳表示,社区在运营

“邻里食堂”时,特别注重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

求。除了提供可口的饭菜外,还结合文化娱乐和公

共服务,让老年人在享受美食之余,也能感受到精

神上的关怀和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玉溪社区的“邻里食堂”还结合

传统节日,开展了一系列暖心服务。比如,在春节

前夕,开展送温暖活动,为困难老人送去慰问品和

节日的祝福;重阳节时,志愿者为老人们举办集体

生日会,送上温馨的祝福和精美的礼物。

筱村镇以“邻里食堂”为核心,配套建设“8+x”

功能服务阵地的模式,提升了社区的服务水平,增

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传承了尊老爱老、

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 周汉祥 罗建杭

“邻里食堂”暖胃又暖心

青山环抱,枕湖而居。走进慈溪市观海卫镇白

洋村,绿树成荫的村庄古朴整洁,白墙黛瓦的农居

错落有致,内涵丰富的文化墙引人注目……近年

来,白洋村充分发挥村民议事、道德评议、禁赌禁

毒、红白理事“四会”作用,制定了《白洋村村规民

约》,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村民和谐四字口诀”,让

村规民约入人心、接地气,“约”出了一幅乡风文明

的新画卷。

将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并建设再生资源利

用站,设立“垃圾分类红黑榜”,督促村民自觉践行

生活垃圾分类,这是白洋村关于村规民约的创新实

践。“自从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后,大家都会自

觉将垃圾分类投放,村里的整体环境有了很大提

升。”村民宓亚青说。白洋村还积极开展农村人居

环境整治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引导村民参与村庄

环境整治,形成共建共享治理新格局,让村庄增“颜

值”、提“气质”、升“品质”,先后被评为宁波市绿色

村庄、宁波市卫生村、慈溪市环境整治示范村等。

在村民办酒席的惠民楼里,张贴着“倡导性就

餐菜谱”和“文明节俭操办红白事操作流程”,通过

红白理事会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减少了铺张浪费,

破除了相互攀比的陋习。白洋村将崇尚勤俭节约、

红白喜事从简、邻里互帮互助、弘扬优良家风等精

神文明建设内容写入村规民约,鼓励村民自觉遵

守。“村规民约制定后,村里红白喜事也不大操大办

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白洋村党支部书记洪佰林

说。

如今,漫步白洋村,看不到乱晾晒和乱堆乱放

等现象,目之所及的是溪水潺潺流过村庄,房前屋

后鲜花绽放,这是将“庭院美化”写入村规民约的结

果。通过开展“门前三包”、垃圾源头分类、美丽庭

院示范线建设、文明小巷打造等,激发村民参与庭

院美化和村庄治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村民转

变思想观念,营造“家家户户齐上阵、全面参与共治

理”的浓厚氛围。“村规民约,‘约’出了基层治理的

内驱力,也‘约’出了乡风文明的美丽新画卷。”白洋村

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治

理中的作用,引导村民积极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新

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 郑琳 徐吉 黄克纯

“乡村+数字化”“红韵紫溪”展新景

“村务怎么样,网上就能看。”在东阳市南市街道紫溪村,村民通过“红韵紫溪”微信公众号,在手机上点点就能

了解村务动态、政策信息。

紫溪村是一代报人邵飘萍的故乡,是远近闻名的红色研学基地,也是浙江省第三批未来乡村,村域面积约53

万平方米,现有农户667户,总人口1400多人。近年来,紫溪村利用数字化手段,持续推动乡村治理、乡村旅游

等,走出了“乡村+数字化”发展的新路子。

在创建省级未来乡村过程中,紫溪

村格外注重“一老一小”场景中的数字

化建设。

“我有时候会去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自助体检,然后通过‘红韵紫溪’微信公

众号查看自己的体检报告。”今年 74 岁

的村民邵勿正说,自从村里创建未来乡

村以来,他学会了很多新技能。如今,

在紫溪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不

仅可以享受老年食堂带来的便利,还能

自助体检测血压、体重等。

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还为20多位高

龄、患病老人配备了智能手环,并接入

联通数字化平台,全方位提供健康监

测、一键报警等多项服务。智能手环能

实时检测佩戴者的生理指标,让不在老

人身边的子女能够实时了解老人的动

态。

紫溪村少儿活动中心是学生邵晴

天周末最爱去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很

多书可以自助阅读,看累了还能通过阅

读机搜索自己想看的书,使用听书模

式,实在太棒了。”邵晴天说。

不仅如此,为加强对社会治安、社

会服务以及重大活动的保障,紫溪村还

在村里重要道路、场所设置监控系统,

通过与数字化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对辖

区进行 24 小时全天候监测。村民可通

过大屏和手机查看全村实时监控画面,

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率。

架设数字连线,共享幸福生活

村规民约“约”出新画卷

百万用户使用云展网进行翻页电子书制作,只要您有文档,即可一键上传,自动生成链接和二维码(独立电子书),支持分享到微信和网站!
收藏
转发
下载
免费制作
其他案例
更多案例
免费制作
x
{{item.desc}}
下载
{{item.title}}
{{toast}}